全厚皮片

2024-07-13

全厚皮片(精选5篇)

全厚皮片 篇1

阴茎包皮对男性来讲似乎是个废物——藏污纳垢、不利清洁卫生, 医生往往建议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做包皮环切术, 消灭男性“卫生死角”, 以利健康。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变废为宝”, 利用阴茎包皮制成全厚皮片, 用来移植修复腿部创面,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73岁, 因左膝跌伤夹板外固定20 d致左膝内下方皮肤疼痛溃烂15 d入院。患者35 d前不慎跌伤左膝, 当时未摄X线片检查, 请“水师” (民间骨科医生) 予以夹板外固定治疗, 20 d后患者感左膝内下方疼痛甚, 自行拆开夹板发现左膝内下方皮肤溃烂流黄水, 自用中草药 (药名不详) 外敷15 d, 皮肤溃烂处无好转反而化脓。入院体查:体温正常;左膝强迫伸直位, 左膝前稍肿、不红, 左膝内下方可见一3 cm×4 cm的溃疡面, 附白色脓苔, 渗脓性分泌物;浮髌试验阴性, 左髌骨未扪及凹陷及骨擦音骨擦感, 左膝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髌骨陈旧性粉碎性骨折, 对位对线好。白细胞计数增高, 血糖水平正常。入院诊断: (1) 左髌骨陈旧性粉碎性骨折; (2) 左膝内下方皮肤压疮形成 (Ⅲ度) 。

1.2 治疗方法

本例患者入院时左髌骨陈旧性粉碎性骨折已不是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左膝内下方皮肤压疮形成 (Ⅲ度) 。治疗原则: (1) 后位长夹板外固定左膝于伸直位; (2) 取伤口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指导有效地抗感染治疗; (3) 皮肤压疮清创换药至肉芽组织新鲜清洁后择期行自体皮片移植术修复创面。

因考虑到患者伤口在膝关节附近, 活动度较大, 皮片要求耐磨且弹性好, 以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为佳。又因创面面积不大 (3 cm×4 cm) , 完整的阴茎包皮完全能够覆盖, 而患者正好包皮过长 (经检查包皮无感染等异常情况) , 遂决定以包皮为供皮区, 每天翻转清洗包皮保持清洁。伤口经过12 d的清创换药, 创面肉芽组织已具备植皮条件, 于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阴茎包皮环切术并左膝内下方创面植皮术。

手术医生分2组同时进行:一组负责包皮环切术;另一组负责受皮区的创缘修整, 将包皮制成全厚皮片以及植皮。为使包皮以最大面积切下, 我们将传统的从阴茎背侧纵向将包皮切开改为沿着龟头冠状沟将包皮完整切下, 具体操作如下: (1) 会阴部及包皮内外壁均消毒。 (2) 3把血管钳提起包皮口, 找到包皮系带。以包皮系带为中轴线, 2把蚊式血管钳各伸一齿入包皮口内, 双钳呈“∧”形对称夹住系带两侧包皮, “∧”形顶点距龟头约1 cm (以确保系带能保留1 cm长) 。 (3) 双蚊式血管钳间剪开包皮至“∧”形顶点位置, 于切口顶端用小三角针带1号丝线缝合切缘1针, 打结并留线做牵引。 (4) 以中弯钳弯弧朝上从包皮口伸入直达冠状沟中央挑起该处皮肤, 略张开弯钳, 再以小尖刀自包皮口伸入, 由内向外在弯钳两齿间横向戳刺出一小口, 长约0.5 cm (注意保护龟头不致受伤) 。 (5) 自小口处开始, 用组织剪沿着冠状沟分别向两侧延长剪开, 直至包皮系带缝线处, 系带两侧包皮呈倒三角形保留, 长约1 cm. (6) 此时得一扇面状包皮, 面积约 (3~4) cm2, 于包皮内外壁之间注入生理盐水 (以利于将内外壁分离) , 组织剪将内外壁分离展开, 得一蝴蝶形皮片, 总面积约 (6~8) cm2. (7) 将此皮片有皮下组织的一面朝外裹于无菌绷带卷上, 皮缘缝几针固定于绷带卷上, 把其皮下组织 (主要是脂肪粒) 彻底修剪干净制成全厚皮片。 (8) 最后将此皮片按受皮区的形状、大小剪裁, 移植于受皮区, 打包加压。

2 结果

术后7 d, 阴茎包皮切口拆线, 切口Ⅰ/乙愈合 (阴茎包皮系带处因尿液濡湿缝线, 针孔处少许脓点) ;术后12 d, 左膝下移植皮片拆线, 皮片完全成活, 创面Ⅱ/甲愈合 (见图1) 。左下肢后位长夹板固定左膝关节于伸直位4周拆除, 逐步行左膝关节功能锻炼。随访4年, 患者伤情痊愈, 左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图1患者, 左膝内下方皮肤压疮形成 (Ⅲ度) , 取阴茎包皮制成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 术后第12天拆线时患肢受皮区皮片成活情况。

3 讨论

决定将此例患者包皮作为供皮区的原因有: (1) 所需皮片面积不大 (包皮内、外壁展开后可达6 cm×8 cm, 其实本病例包皮外层尚未用完) ; (2) 阴茎包皮能适应阴茎勃起状态, 其弹性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 面积可拉伸延展2~3倍; (3) 麻醉方便 (同连续硬膜外麻醉) ; (4) 切口部位隐蔽; (5) 不需专门的取皮刀; (6) 供皮区恢复较快, 只需7 d即可拆线, 不必担心在其他部位切取刃厚皮片时供皮区感染形成一个新的溃疡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取包皮时要保证其完整性, 不能从包皮背侧中央将其一分为二, 同时注意保护龟头。由此可见, 阴茎包皮并非一无是处, 某些时候它还是可以“物尽其用”的。当然, 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面积较小, 且仅限于留有健康包皮的男性患者。其意义在于:犹如四肢残端或离断肢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再利用一样, 作为重建外科医生要时时关注组织的充分利用。

摘要:目的 探讨阴茎包皮制成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肢体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阴茎包皮环切术, 沿着龟头冠状沟完整切下包皮, 将包皮内外壁分离展开得一蝴蝶形皮片, 修剪干净皮下脂肪制成全厚皮片。将此皮片按受皮区的形状大小剪裁, 移植于受皮区, 打包加压。结果 术后患者创面所植包皮全部成活, 伤口Ⅱ/甲愈合, 无并发症。随访4年, 患者所植皮片术后无瘢痕挛缩, 左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结论阴茎包皮面积虽小, 但在临床中可作为皮源之一充分利用。

关键词:阴茎包皮,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

全厚皮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在9岁~27岁之间, 平均年龄13.5岁。创面损伤类型:3例为面颈部烧伤后瘢痕, 4例为额部创伤后全层皮肤缺损, 5例为手腕部烧伤, 2例为右额部黑毛, 1例为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所取皮片大小约为15 cm×5 cm~3 cm×1 cm。

1.2 方法

(1) 准备供皮区: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全面清洗, 必要时将一部分阴毛予以剔除。 (2) 受皮区准备:对于没有伤口的, 对其进行2 d~3 d的洗涤、清洁;针对受区有开放性创面的, 进行全面的清创操作, 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如是肉芽创面, 那么在实行手术之前, 利用一定浓度的抗生素高渗盐水对局部区域进行湿敷换药, 从而确保肉芽的平实, 控制渗出物[2]。创面采取全面的止血与清创操作, 依据创面印模大小来决定从腹股区所取皮肤的面积, 利用眼科剪将皮下脂肪予以祛除, 进而形成手术所需的全厚皮片, 另外还可以直接获取全厚皮片。在对植皮区域进行打包之后, 再进行加压固定, 在手术后11 d~14 d拆线拆包。而对于供皮区, 直接进行拉拢缝合。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在接受全厚皮片移植治疗之后成活良好, 创面Ⅰ期痊愈;全部患者供皮区仅留有线形瘢痕, 未出现瘢痕增生, 并且植皮区域的皮肤平整、富有弹性, 没有挛缩现象;植皮区域的皮肤色泽和附近皮肤相近, 关节能够正常运动。在手术后随访6个月~24个月, 全部患者创面在愈合之后的外形、皮肤色泽以及功能等均感到满意。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单纯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所采取的修复方式有两种, 分别是全厚皮片、中厚皮片。其中, 由于中厚皮片包含了一定的真皮结构, 患者创面在愈合之后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对磨擦的耐受力较差、皮肤色素沉着以及收缩比较严重等;另外, 在供皮区将会留下创面, 且面积较大, 创面在愈合之后存在瘢痕增生、色素变化等情况。而全厚皮片包括了全层真皮, 并且含有极为丰富的组织结构, 例如毛细血管、弹力纤维以及腺体等, 在植皮存活之后皮肤极具弹性、柔韧, 且对磨擦的耐受力较强, 皮肤颜色的改变相对较小, 后期的收缩不大;同时皮肤的质地与色泽和附近皮肤较为相近, 医生与患者对其外观、功能等方面比较满意。因此, 在一些部位例如面部、颈部等, 较为理想的移植方式就是全厚皮片, 从而确保最大程度地恢复外观与功能。本组患者5例为手腕部烧伤, 1例为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 其关节功能和外观恢复良好, 而面颈部皮肤缺损患者的皮肤也获得较好的愈合, 皮肤色泽和附近皮肤相近, 且富有弹性。

选取腹股沟作为全厚皮片供皮区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 与人体上部相比较, 腹股沟区域相对而言比较隐秘。 (2) 在缝合切口之后, 与腹股沟自然的皮肤纹路相顺应, 不会出现皮肤体表或者是器官标志性移位和变形, 外形相对而言比较美观[3]。 (3) 腹股沟区域皮肤的移动性与弹性比较大, 且有一定的供皮量, 曾有相关报道指出一侧全厚皮片的切取面积最大可以达到24 cm×14 cm, 同时供皮区域依然能够进行直接拉拢与缝合操作。 (4) 腹股沟区域皮肤的质地相对比较薄, 并且薄似中厚, 存活率较高;同时在存活之后皮片具备较好的柔韧性与弹性, 可以承受极大的磨压, 后期收缩相对比较小, 皮肤的颜色改变较小, 和附近皮肤的质地、色泽相近, 并且在外观与功能上比较理想[4]。

在采取腹股沟全厚皮片移植时, 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1) 在对皮片进行切取时, 应当尽可能地绕开阴毛生长区域。 (2) 应当对受皮区域创面彻底清洗, 并且要可靠止血。 (3) 如切取的皮片面积相对比较大, 那么在手术之后患者应当采取屈髋卧位。 (4) 应当严密缝合供皮区域切口的真皮层, 缝合之后创面边缘应该基本靠拢, 没有哆开现象, 缝合时应选取相对比较窄的针距。 (5) 针对一些年龄较小, 且带有尿不湿的婴幼儿, 不适合选取腹股区作为全厚皮片的供皮区, 主要是由于患儿的伤口极易受到大小便的污染[5]。

综上所述, 采取腹股沟全厚皮片对创面区域加以修复, 继发性损伤较小, 修复皮肤平整光洁, 供皮区瘢痕隐蔽, 移植皮片极易存活, 且供皮量相对比较大, 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满足患者的审美需要,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韩德志, 姚兴伟, 陈向军, 等.腹股沟全厚皮片在特殊部位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8) :988.

[2]何其英, 柳焱.1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治疗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后皮肤缺损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1) :59-60.

[3]陈召伟, 刘通.整形外科技术在面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9, 49 (26) :85-86.

[4]孙秀锋, 郑妍丽, 姜涛, 等.急诊面部软组织创伤的整形外科干预[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3) :262-264.

全厚皮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烧伤整形科接受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 男32例、女14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为 (45.74±10.17) 岁;体重50~85 kg, 平均体重为 (64.25±7.18) kg;烧伤部位位于面颈部15例、上肢20例、下肢9例、腋窝2例;供区选择于背部。

1.2 治疗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 Ⅰ期手术进行全厚皮片扩张。在背部供区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作一长约5 cm的切口, 至皮下浅层潜行分离, 形成略大于扩张器外缘的腔穴, 待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置入扩张器[2]。向扩张器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分层缝合切口, 并适当加压包扎。术后7 d开始注水, 术后2个月内每3 d注水1次, 术后3~4个月每7 d注水1次, 至Ⅱ期术前1个月左右停止注水。注水量以出现微微胀痛感为度[3]。

Ⅱ期手术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按照预先设计在扩张皮瓣一侧作一切口, 扩张皮肤后取出扩张器, 在扩张皮瓣另一侧标记切口位置, 对供区切口进行无张力或小张力缝合, 使切口两端不形成明显猫耳[4]。切取皮瓣后, 对供区进行彻底止血, 并进行拉拢缝合。取下的扩张皮瓣经清洗后, 黏贴于取皮鼓面进行反削, 制成全厚皮片, 根据皮片大小进行瘢痕组织切除、挛缩松解处理[5]。将皮片移植于瘢痕创面。皮片下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以彻底清除积血, 依次外用凡士林油纱、酒精纱布和无菌敷料覆盖, 并局部加压包扎[6]。

术后常规给予止血药物和抗生素。10 d左右打开敷料换药, 注意观察皮片成活情况。局部继续加压包扎, 3 d后再次更换敷料, 拆除缝线[7]。

1.3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所有患者供区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发生感染、坏死、瘢痕组织增生等严重并发症, 供区愈合率为100.00%。42例患者受区皮片100%成活, 占91.30%;4例患者受区有小片表皮坏死, 绝大部分成活, 占8.70%, 经换药处理后均愈合。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早期由于缺血、水肿、疼痛等因素影响, 患者往往趋向于较舒适的体位, 易继发挛缩畸形, 关节囊、肌腱、韧带等组织短缩, 影响美观和功能。由于烧伤而引起体表大部分皮肤发生损害, 加之多次手术反复取皮、植皮, 在创面愈合后期全身正常皮肤较少。而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发生瘢痕挛缩较常见, 需要进行后期整形的部位较多, 如按照常规的自体取皮方法皮源往往不足, 且供皮区域又会产生新的瘢痕组织, 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扩张全厚皮片法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残留的正常皮肤组织下置入扩张器, 通过定期注水使之扩张而获取额外的皮肤, 以提供修复瘢痕后创面所需的皮源。供区取皮后进行直接拉拢缝合, 只留下线形瘢痕,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区切口愈合后瘢痕组织广泛增生等并发症。必要时可分期对供区进行多次扩张供皮, 这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尤为适用, 在皮源缺乏的情况下扩张全厚皮片不失为一种提供皮源的有效途径[8]。

Ⅰ期手术前应进行精确的估算, 准确估计切除瘢痕组织后创面的大小, 据此确定供区置入扩张器的数量和容量。一般选择背部、腹部或胸部作为供区。选择好扩张部位后计算注水量。一般产生1 cm2的额外皮片需要约4 mL的扩张容量, 具体注水量还应结合患者感觉确定。扩张器置入深度根据供区和受区位置而定。面颈部一般在颈阔肌浅面或深面, 躯干和四肢一般在深筋膜浅层。

Ⅱ期手术时应首先制取皮片, 并根据所取的皮片面积决定所切除瘢痕组织的大小, 以避免皮源不足等情况。如皮片厚薄不一, 可影响创面血运建立和修复效果。因此在制备皮片时最好利用取皮鼓反削。将取皮鼓和双面胶纸联合应用, 使皮片紧密黏贴取皮鼓面, 以防反削时割破皮片。反削时皮片厚度以深层可见散在的细小脂肪颗粒为准。尽量保持皮片完整性, 需要进行皮片拼接时, 接缝应尽量隐蔽, 保持无张力状态。

术后应保持正确的体位, 以减轻水肿、预防和治疗瘢痕挛缩。对于面颈部手术患者采取半卧位、坐位或立位。肢体手术者保持抗畸形体位, 以防功能受限。强调外展和伸展, 使关节囊、肌腱、韧带等处于紧张状态。必要时可使用夹板固定。保护型夹板 (静态夹板) 可维持肢体处于保护性体位, 对挛缩部位被动固定, 使关节囊、肌腱、韧带保持紧张, 并有利于创面愈合, 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动力型夹板通过对组织牵拉使关节囊、肌腱、韧带被动拉长, 改善肢体活动范围, 为挛缩组织提供持续牵引, 以降低结缔组织抵抗, 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可塑性。

该研究术后对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 受区皮瓣的色泽、质地、厚薄等均与邻近组织无明显差异, 且供区未发生缺损, 外观和功能均得到满意的恢复, 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到全面恢复。

该研究发现:采用扩张全厚皮片对大面积烧伤后期瘢痕挛缩的整形修复较为适用, 可增加自体皮源, 同时对供区创伤较小,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观察扩张全厚皮片在大面积烧伤后期瘢痕挛缩修复中的疗效,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以2008年2月—2011年1月在该院烧伤整形科接受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扩张全厚皮片进行后期瘢痕挛缩修复。术后随访2年, 观察患者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和受区皮片成活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供区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发生感染、坏死、瘢痕组织增生等严重并发症。42例患者受区皮片100%成活, 4例有小片表皮坏死, 绝大部分成活, 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结论 采用扩张全厚皮片对大面积烧伤后期瘢痕挛缩的整形修复较为适用, 可增加自体皮源, 同时对供区创伤较小,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扩张全厚皮片,大面积烧伤,后期,瘢痕挛缩,整形修复

参考文献

[1]梁黎明, 柴家科, 贾晓明, 等.预扩张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全手背瘢痕挛缩[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 (11) :1340-1343.

[2] Klein M B, Lezotte D L, Fauerbach J A, et al.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burn model system data base:a tool for the multicenter study of the outcome of burn injury [J].J Burn Care Res, 2007, 28 (1) :84-96.

[3]易南, 胡大海, 朱雄翔.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挛缩的康复处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10) :949-951.

[4]李德水, 陈新龙, 邢玉玺, 等.烧伤后颌颈部瘢痕畸形手术方式评价[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9, 18 (2) :122-124.

[5]王玉银, 贺吉庸, 鲁青, 等.全厚皮片移植术整复颌颈瘢痕挛缩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2) :174-176.

[6]毛波, 邹同荣, 陈国双, 等.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21 (9) :1025-1026.

[7] Allam A M, El Khalek A E, Mustafa W, et al.Monoblock expanded full thickness graft for resurfacing of the burned face in young patients [J].Ann Burns Fire Disasters, 2007, 20 (4) :176-180.

全厚皮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20例, 其中男15例、女5例, 年龄 (36±16) 岁。入选标准:创面均持续存在8周以上, 经多种方法保守治疗不能愈合, 或经植皮、皮瓣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

根据创面性质、修复难度以及修复机制, 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 (1) 慢性溃疡组:9例, 其中男7例、女2例, 年龄22~75 (38±15) 岁。共11处创面, 面积12.5~18.0 (11±5) cm2, 为创伤、烧伤后继发瘢痕溃疡, 创面基底及周围组织呈瘢痕状, 组织循环差或有肌腱组织外露, 无正常皮肤作为供皮区。 (2) 骨外露组:11例, 其中男8例、女3例, 年龄6~72 (37±16) 岁。共14处创面, 骨外露面积0.8~77.0 (17±25) cm2 (最大为22.0cm×3.5cm) , 伴有骨膜缺损和创面感染。创伤后开放骨折或严重撕脱伤合并骨外露7例, 化学烧伤2例, 高压电烧伤1例, 慢性贴骨瘢痕溃疡1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先进行扩创术, 切除溃疡及炎性肉芽组织时应超过创面边缘1cm;切除瘢痕至正常组织, 如外露坏死肌腱应予切除;用骨凿凿除外露骨表层坏死组织至骨面有细微渗血, 扩大切除骨外露创面周围的软组织, 为创面营造良好血运。比照创面裁剪人工真皮 (皮能快愈敷料, 日本GUNZE株式会社) , 使其超过骨外露区域并紧贴创面不留间隙, 用缝线或缝合器固定。早期由于创面渗血渗液, 人工真皮呈深红色;随着细胞成分和微血管的长入以及胶原成分的沉积, 术后2~6周人工真皮逐渐呈现橘红色或粉红色, 表层硅胶模与胶原海绵层分离, 表明人工真皮已经“成熟”, 类真皮组织逐渐形成。Ⅱ期手术时, 先揭去表层硅胶模, 应用聚维酮碘或碘伏溶液清洗创面, 适当湿敷。然后移植自体薄断层皮片, 按常规方法包扎固定, 术后5~7d换药并拆线。

1.3 判定标准

Ⅱ期手术后2周, 观察患者自体皮片成活情况。皮片95%~100%成活者为优;皮片成活率大于或等于90%但小于95%, 经换药创面完全愈合且无残留创面者为良;皮片成活率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90%, 经换药创面大部分愈合但仍残留创面者为中;皮片成活率小于80%需再次手术者为差。术后1个月开始进行不定期随访, 观察皮片成活、挛缩、瘢痕生长情况并照相记录。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例患者的25处创面中, 有21处愈合达优良。 (1) 慢性溃疡组:9例患者共移植人工真皮12.5~260.0 (68±70) cm2;供皮区2例为中厚皮, 4例为刃厚皮, , 3例为瘢痕皮。11处创面皮片成活情况:6处优、3处良、2处中, 其中2处腋窝瘢痕溃疡切除松解的创面有轻度挛缩;2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17±3) d。 (2) 骨外露组:11例患者的14处创面皮片成活良好, 其中12处为优, 外露骨质得到有效覆盖。另外2处创面感染, 所移植的人工真皮未成活:其中1例发生于外踝关节腔开放的骨外露创面, 因关节内感染导致人工真皮移植失败;另1例为跟骨外露感染, 由于松质骨肉的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人工真皮移植失败。上述2处创面均采用局部皮瓣修复。2次手术间隔时间依骨外露面积和创面基底情况而不同, 一般 (21±8) d。在骨外露组中1例骨外露面积较大者, Ⅰ期手术植入人工真皮。4周后, 外周创面移植自体皮行Ⅱ期手术;中心部位因类真皮组织形成不足, 重新移植人工真皮。2周后类真皮组织基本成形, 再次移植自体表皮修复创面。随访5~24个月, 患者创面无复发, 未见明显瘢痕增生。供皮区愈合良好, 无瘢痕形成。

2.2 典型病例

例1:男, 39岁。双足化学烧伤, 左腿腱外露2个月, 面积4.0×3.5cm (图1a) 。Ⅰ期手术时切除表层近1/2坏死跟腱组织, 创面仔细止血后移植人工真皮5.0cm×4.5cm (图1b) 。术后3周行Ⅱ期手术, 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 跟腱表面被类真皮组织覆盖 (图1c) 移植自体薄皮断层皮片, 厚度为0.25mm术后10d创面愈合。

3 讨论

3.1 关于慢性难愈性创面

体表慢性溃疡, 其形成大多与局部伤口及周围组织条件有关, 例如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或异物残留, 骨、肌键组织外露, 创面基底及周围组织血运不良。目前, 应用各种皮瓣的手术方法, 仍是修复此类难愈性创面的常用外科手段。皮瓣手术修复的质量较高, 创面复发率底, 但供瓣区外观和功能会受影响;有时受局部和全身条件的限制, 选择适合的皮瓣也有一定困难。常规的植皮手术方法操作简单, 供皮区损失小, 但在血运不良的瘢痕、慢性溃疡、外露肌腱和骨等创面基地上, 移植皮片往往成活不良, 创面容易再次裸露。

人工真皮具有硅胶膜和胶原海绵双层结构, 本世纪初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构建血运良好的类真皮组织。随后在其表面移植极薄的自体断层皮片, 以高质量修复皮肤缺损创面。

我们观察到, 将人工真皮移植于基底血运欠佳的创面时, 局部血管化的时间为2~3周, 较基底血运良好的创面延缓, 提示创面基底血运对人工真皮的“成熟”起关键作用。这一方法为慢性难愈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3.2 关于骨外露创面

近年来已有报道将人工真皮或脱细胞真皮应用于部分肌踺外露和小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修复, 但用于修复伴骨膜缺损的大面积管状骨外露创面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将人工真皮修复组织缺损的设计理念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 结果证明除方法较新颖外, 也扩展了人工真皮的适用范围。动物实验证实, 缺乏骨膜的骨外露创面愈合过程明显延长, 其上移植的人工真皮血管化过程亦明显延迟。本组骨外露创面均有骨膜缺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临床上属于难愈性创面, 特别是骨外露面积大者, 用常规方法治疗愈合非常困难。我们观察到:人工真皮修复骨外露的机制有别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 其血管化过程更多地始于创面周边组织, 随后逐渐向中心部位侵入, 可见外周类真皮组织丰满、中心部位薄弱的现象。在骨外露创面移植人工真皮, 其生长相对缓慢, 在这一过程中人工真皮的支架和诱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3.3 待改进之处及注意事项

人工真皮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方法也存在不足, 完成修复需进行2次手术, 较之皮瓣修复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有文献报道, 在移植人工真皮时加用纤维蛋白胶, 并在固定时应用创面负压引流装置, 可加速人工真皮血管化过程。我们前期的动物实验也证实, 联合应用Fb、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以加速人工真皮血管化过程, 但应用于临床尚有一定距离。另外, 应用于颈部、腋窝等屈曲部位关节时, 移植皮片挛缩程度较伸直部位的关节明显。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如果存在关节腔开放感染, 要慎重选用人工真皮, 笔者建议尽量采用皮瓣修复法, 以保全患者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了解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住院患者共25处持续8周以上的难愈性创面, 分为慢性溃疡组9例11处创面, 为创伤、烧伤后瘢痕溃疡创面;骨外露组11例14处创面, 骨外露面积为0.877.0cm2 (最大面积为22.0cm×3.5cm) 。手术方法为Ⅰ期扩创移植人工真皮, 26周后局部血管化良好, 外露肌腱和骨质被类真皮组织覆盖, Ⅱ期移植自体薄断层皮片。结果:慢性溃疡组9例患者的11例创面中, 9处愈合优良, 2处经换药后愈合。骨外露组11例患者的14处创面中, 12处愈合优, 外露骨质得到有效覆盖;2处创面因感染人工真皮未成活, 随后行皮瓣修复手术。随访524个月, 未见创面复发, 外观满意, 无明显增生性瘢痕, 供皮区亦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 方法简便、创面愈合质量高、供皮区损失轻微, 为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皮肤溃疡,真皮,难愈性创面,骨外露

参考文献

[1]孙永华.烧伤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胡骁骅, 沈余明, 王志勇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25 (1) :25-28.

全厚皮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烧伤科收治的手部Ⅲ度烧伤患者开展临床试验 (共87只手)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均知情同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 (中厚大张皮片移植组) 和VSD治疗组, 统计两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手部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 并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和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受试者在经血尿及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胸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后确定无手术禁忌症后开展治疗。对照组:手部烧伤患者休克期过后行手部削切痂+中厚皮片植入。手术要点:常规全麻, 将止血带系于患肢, 并对创面依次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注意需要将创面坏死的组织彻底清除, 直至显露皮下健康组织, 同时采用电凝处理以彻底止血。采用电动取皮刀切取皮片, 然后将其移植于创面位置, 缝合固定后敷料, 加压包扎。固定创伤部位, 需要注意露出指末端以便能够及时了解血运情况。常规使用抗生素, 并于8~10d后换药一次。治疗组:手部烧伤患者休克期过后, 第一次手术:手部削切痂+VSD (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负压引流术。手术要点:全麻, 于患肢系止血带, 依次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对创面实施冲洗处理, 并彻底清创, 用酒精将创面周缘皮肤清洁消毒, 以利于贴膜粘附, 依创面大小, 修剪VSD敷料敷贴于创面, 使其与创面紧密接触, 将敷料缝合数针于创面周缘, VSD敷料自带硅胶引流管自创4cm引出;用具有单透气功能的贴膜将敷料和硅胶引流管与创周皮肤粘贴封闭, 贴膜应超过创面边缘, 注意贴膜前要将创面周缘皮肤清洗干净, 并保持干燥以免贴膜不黏贴不紧。将引流管连接床头中心负压装置持续吸引, 负压保持在-400mm Hg~-200mm Hg, 有效引流为VSD敷料变硬且见引流液持续引出。在持续负压吸引的治疗过程中, 护理上要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阻塞及引流液颜色及量, 持续有效5~7d后打开VSD敷料, 若创面肉芽生长良好, 植皮修复创面, 若创面肉芽生长欠佳, 更换VSD敷料再吸引5~7d;第二次手术:手部清创+大张中厚皮片移植术, 从正常部位取采用电动取皮刀取出中厚皮片, 该项操作与术后处理完全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支持干预, 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并根据恢复情况及时指导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待创面愈合满意后及时实施抗瘢痕治疗, 并采用弹力压迫、硅胶贴敷以及蜡疗等方法抑制瘢痕形成。

注:*P<0.05

1.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手部皮片成活情况, 评价标准:①优:移植皮片成活良好, 成活率95%以上。②良:移植皮片部分坏死, 成活率60%~95%。③差:移植皮片大部分坏死, 成活率60%以上。总体有效率为 (优+良) /病例总数[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 (±s) 和%表示, 采用t和χ2检验, P<0.05是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 结果

治疗组手部皮片移植成活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我们通过以上病例对比分析发现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 手部创面皮片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疗程较短, 瘢痕少, 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手部深度烧伤病例中, 因手部软组织少, 创面容易偏深, 传统治疗方法植皮成活率低, 同时也会延长治疗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VSD技术在烧伤创面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该技术的作用机制是:①封闭并隔离引流区, 以便能够有效避免感染;②将创面的坏死组织、渗出液和细菌等通过负压持续引流, 使创面达有害物质能持续被清除;③改善微循环状态, 增加局部区域血液供应, 对肉芽生长也有促进作用;④促进微血管生长, 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功能;⑤促使淋巴细胞浸润快速消退, 促使胶原的合成, 增强自身修复功能, 同时还可对感染创面继发性坏死产生抑制作用;⑥提高创面中明胶酶活性, 并改善创面内微循环, 抑制明胶和胶原的降解, 加速创面愈合;⑦使血管通透性降低、并减轻创面水肿;这些优点是传统换药所无法达到的[4]。综上所述。对于手部Ⅲ度烧伤创面先使用封闭负压引流后植皮能明显提高皮片成活率, 缩短疗程, 减少瘢痕增生,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Jeffery SL.Burn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mmediate treatment and long-term care[J].J R Army Med Corps, 2013, 159 (2) :129.

[2]袁华, 包校伟, 廖红.手部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11 (2) :114-115.

[3]杨帆, 白祥军.创面治疗的新理念——负压封闭引流技术[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 (5) :387-389.

【全厚皮片】推荐阅读:

中厚皮片10-20

厚皮甜瓜10-28

上一篇:软件开发测试环境下一篇:创造性人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