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礼仪教育

2024-10-06

儿童礼仪教育(共10篇)

儿童礼仪教育 篇1

近年来, 儿童的礼仪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儿童时期的礼仪教育也成为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发展的同时, 要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 引导儿童在学生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开展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首要内容, 儿童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儿童时期是儿童接受知识、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礼仪则体现了一个人的内涵与素养。所以, 儿童时期的礼仪教育成为新课改的首要任务。命运由性格决定, 性格由习惯决定, 而习惯则是由行为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这就促使儿童的礼仪教育变得十分重要。另外, 教师在对儿童开展礼仪教育的同时, 可以直接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而且教师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 是教师的使命所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 可以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会孩子优雅地度过一生。

二、儿童礼仪行为影响因素

(1) 儿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弱。在教师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期间, 儿童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因为幼小, 所以儿童的教学都在玩乐中进行, 对于礼仪教育不敏感, 辨别是非的能力弱, 自身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致使儿童的礼仪教育出现瓶颈期。

(2) 教师教学方案枯燥, 缺乏专业素养。儿童教师是儿童成长阶段最为重要的导师。儿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儿童的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为儿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自身行为。此外, 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枯燥, 儿童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不予理解, 致使儿童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性格会有所偏差, 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一生。

(3) 家长不注重儿童礼仪教育。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 家长对于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家长在儿童教育时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很不成熟, 作为家长, 要时刻注意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 不可放任儿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加强儿童礼仪教育的策略

(1) 寓教于乐, 提高儿童理解能力。儿童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 这使得礼仪教育很难进行, 并为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应当把礼仪教育理念深入到儿童娱乐的过程中, 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教育, 学习礼仪教育, 并将礼仪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去。加强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让儿童逐渐对礼仪教育产生兴趣, 引导儿童主动加入到礼仪教育中, 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专业素养。作为儿童教师, 在对儿童传播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意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 改变教学方案, 将礼仪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使得儿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增强对礼仪的理解。其次,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 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使儿童在感知教师的礼仪习惯的同时, 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可以以儿歌、舞蹈、故事、童话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鲜明简单的方式, 利于儿童记忆与学习, 增强儿童对礼仪教育的理解与应用。

(3) 注重儿童礼仪教育,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家长的影响在儿童成长阶段是非常大的, 而且儿童具有十分强的模仿能力, 这就使得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的、正确的礼仪教育环境。儿童的礼仪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家长要与教师密切配合, 对儿童随时随地地进行礼仪教育。儿童的可塑性强, 容易养成各种行为习惯, 所以, 家长要与教师进行沟通, 形成家、园教育一体化, 家长要随时把儿童在家中的表现反馈于教师, 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 采取相应的礼仪教育方法, 提高儿童接受礼仪教育的能力,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礼仪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首要内容, 儿童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强, 辨别对错的能力差, 而且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儿童自身的特点, 使得儿童的礼仪教育很难进行, 这对家长、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教师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儿童进行礼仪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另外,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促进儿童礼仪教育的进行。家长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为儿童创建和谐的礼仪教育环境, 将礼仪教育理念渗透到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 让儿童在生活中了解礼仪的重要性, 自主接受礼仪教育, 改正自身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形成健全的人格。家、园一体化的教育有利于推动儿童礼仪教育的顺利进行, 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5 (11)

[2]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01) .

[3]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06) .

[4]陈烽华.巧用《弟子规》优化幼儿礼仪教育[J].广西教育, 2014 (11) .

儿童礼仪教育 篇2

王昕暖

这个学期,我班开展了《三字经》诵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人百读不厌。

每周三下午,按时开展诵读《三字经》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识字量、表达能力、诵读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

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诵读中,更让学生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他们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儿童礼仪教育 篇3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

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

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性行为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

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KELLER MB.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Review of harvard/brown anxiety reasearch project(HARP)findings[J].Clin Psychiatry,2006,67(12).

[2] LIBOWITZ MR,HEIMBERG RG,FRESCO DM,et al.Social phobia 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What's in a name?[J].Arch Gen Psychiatry,2000,57(2).

[3] 王丽颖,杨蕴萍.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

[5] 林丹彤,刘迪中.“社交礼仪”四维立体教学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7(13).

[6] 余红玉,钱铭怡,姚泥沙.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焦虑及认知偏差的影响[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 cal Psychology,2015(23).

由日本礼仪联想到儿童教育 篇4

日本特别重视教育, 它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 但其教育在世界上却是数一数二的。在明治维新之后, “教育立国”这个思想就贯彻日本全国。以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标志, 日本教育体制逐渐形成, 其主体特征是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和全民化。8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欧美及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 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归功于教育上取得的成功。在日本, “教育立国”不是一句口号, 是政府、社会和所有民众的行动。日本人在幼儿时期就严格接受行为规范、劳动等各种教育,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素质和人格道德观念的培养。

日本的很多幼儿园装修、设备都很简朴, 这与日本先进发达的科技社会形成强烈反差。这正是日本教育的明智之处, 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 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 科技的进步, 合理地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 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 妈妈们要准备书包、装餐具的包、装衣服的包、装盒子的包等, 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 常此以往从小开始锻炼做事的条理性。日本家长在接孩子下幼儿园的时候, 手里一律空着, 各种包都是由小孩子拿着。他们认为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而锻炼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

在日本, 很多寺院的周围都建有幼儿园, 寺院的主持兼任幼儿园的园长, 幼儿园的孩子们每个月都要到寺庙里接受一次教诲, 园里最重要的节日一定要拜佛, 佛诞日、涅磐日都有活动。日本人相信, 从小对孩子进行佛教思想的渗透, 会使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孩子们从幼儿园毕业的时候, 也会经历一次庄重的仪式。园长、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会穿戴正式, 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礼仪的灌输, 这对孩子个人修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 学校都有公立、私立之分, 9年免费义务教育, 是针对就读于日本的公立学校。这些学校根据“义务教育国库负担金制度”向学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贫困家庭的儿童就学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济, 从而保障日本国内的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教师的收入在日本社会差不多属于中上等, 平常辅导学生、给学生补课以及寒暑假开设辅导班也不另外收费。对于在日外国人的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虽不能上升到法律层面, 但是基于国际人权的考虑, 日本的教育设施同样也向在日外国人的子女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日本学校从基础的文化知识、体能锻炼、劳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网上曾有篇帖子, 记述了唐山一所学校的老师带队去日本上田市立武石小学校进行交流访问时的经历, 用大量图片真实展示了日本小学生如何帮厨、分餐具、文明用餐、分类收拾垃圾、打扫餐厅的全过程。该校每天都抽一个班, 不管哪个年级的学生, 都要参加帮厨, 主要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就餐的时候, 帮厨的学生会穿着白大褂, 戴着白口罩白帽子, 把餐具、饭菜等抬到餐厅。在中国学生进餐厅前, 日本学生已经安静得坐好等待, 没有人先开始吃饭, 直到中国学生都坐下来, 他们才动筷子。开启牛奶瓶的时候, 会有日本小学生主动帮助, 并把纸质瓶盖和塑料绳分类放入垃圾桶。不论味道如何, 几乎所有的武石小学校的学生都会把牛奶喝完, 饭菜吃光。而中国学生, 剩菜剩饭随处可见。就餐完毕, 很多日本小学生开始自觉地收拾碗筷、擦桌子, 没有老师指挥, 大家各自找能干的活。整个用餐过程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到老”, 虽然这个年龄的界定有待探讨, 但是, 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无疑会影响人的一生。日本武石小学校对学生在用餐礼仪、主动承担工作、垃圾分类等事情上的教育会在学生的人格修养、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日本人都会自觉分门别类地分装、处理垃圾, 分类不对的垃圾, 环卫部门不会回收。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成为世界典范, 和日本人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武石小学生的节俭是值得我们深刻自省的。

二战后, 日本快速在废墟上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强国, “教育立国”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也推行义务教育, 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 明确地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地位上。但是, 仍有相当部分的人把教育当作盈利的产业, 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很多适龄儿童上学难, 择校问题日益显著。事实证明,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腾飞、能否由贫到富, 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借鉴先进经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真正做到教育兴国。

参考文献

[1]静茹.我知道了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和日本孩子吃午餐的震撼.环境与生活, 2012年.

[2]窦林娟, 刘兆芳.浅析日本垃圾分类措施顺利实施的原因.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

儿童餐桌礼仪常识 篇5

2.咀嚼饭菜的时候不开口说话。

3.别人谈话不随便插嘴。

4.把你的餐巾放在膝盖上。

5.要等到每个人都上桌并完成饭前祈祷后才能开始就餐(祈祷,不适用于非宗教家庭,但最好也是要等到大家坐定后长辈宣布开始吃饭才能动手)

6.随时说 “请” 和 “谢谢”。

7.如果就餐中间你要离开桌子,必须打招呼。

8.好好坐着,直到就餐结束,或家人同意你离开饭桌。

9.向给你做饭的厨师或招待你的主人表示感谢。

餐桌文化,跟随孩子一辈子,父母们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成为餐桌绅士,饮食达人!在父母们一点一滴悉心的教导培养下,相信餐桌上的熊孩子会越来越少,小绅士、小淑女会越来越多。

当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夸赞懂礼貌、有教养的时候,想必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吧。

礼仪教育三字歌 篇6

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校的礼仪教育,应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礼仪实践活动。通过知礼明礼、情感体验、亲身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文明素养。那么,学校该如何开展礼仪教育呢?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当代学校礼仪教育分为五个单元。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我们借鉴《三字经》的写作方法,编写了小学生礼仪三字歌。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礼”的由来与传承

“礼”不单单是一种仪式,学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礼”的由来和内涵。

1.“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说文解字》上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表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说明,在殷商时期,我们的先民主要是用“礼”来拜祭鬼神、祈求福祉的。这一时期的“礼”还没有成为约束人的行为的道德规范。

2.“礼”成为治理国家的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到了周朝,人们开始重视“礼”在规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周公“制礼作乐”。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前者旨在维护君权,后者旨在维护父权。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成为“礼”的思想基础。

将“礼”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加以提倡的,当为春秋前期的管子。管子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把“礼”放在首位,并且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指出了“礼义廉耻”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在“礼”的传承中,孔子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孔子提出“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口号,主张用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仁”与“不仁”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在于“礼”。合乎“礼”则为“仁”,不合“礼”则“不仁”。在他看来,“仁”为“质”,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思想;“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操守和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的礼学思想,使“礼”的观念在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把人的基本德行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将“礼”作为“四德”之一,视为“恭敬之心”。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民以礼”、“劝学兴礼”,以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建立了一整套社会规范制度,将儒学经义转化为指导和规范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和“律法”化的行为模式,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制礼活动。汉代形成的“礼”的文化模式,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用三字歌形式创新当代学校礼仪教育方式

1.仪表礼仪

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仪表美既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仪表礼仪主要包括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走姿礼仪、着装礼仪和仪容礼仪。

小学生仪表礼仪三字歌:

新时代,讲文明,好少年,树新风。懂礼仪,在言行,好习惯,贵养成。

坐立走,要规范,古有训,记心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姿态正。

要做到,有技巧,眼平视,面含笑。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重仪表,讲身份,穿和戴,有学问。首整洁,次美观,要自然,要大方。

按校规,穿校服,不攀比,宜朴素。仪容美,贵洁净,勤洗手,衣冠整。

背容直,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爱清洁,保健康,讲卫生,促成长。

2.交谈礼仪

交谈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用语、言谈礼仪、聆听礼仪和举止礼仪等。

小学生交谈礼仪三字歌:

文明语,记心间,十四字,挂嘴边。请和您,最常用,字虽少,意无穷。

致歉意,贵心诚,表谢意,话先行。谈话时,身端正,话诚恳,意简明。

听人言,要专注,不插话,获友情。手势语,含义广,宜含蓄,用恰当。

笑甜美,挂脸上,人见爱,心宽广。肢体语,流传广,宜优雅,重大方。

3.校园礼仪

良好的校园礼仪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基础。主要包括进出学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班集体礼仪、食堂礼仪、宿舍礼仪、集会礼仪、升降国旗仪式礼仪和少先队活动礼仪等。

小学生校园礼仪三字歌:

入校门,衣冠整;情绪昂,步履正。见师长,问您好;遵校纪,护校风。

铃声响,进课堂;互致礼,起勿响。坐姿正,勿摇晃;专心听,细心想。

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答,声洪亮。写作业,贵独立;老师见,心欢喜。

课间时,要活动;文明玩,会放松。遇老师,要让路;与师谈,要谦恭。

花儿美,草青青;爱校园,护环境。班集体,是个家;同学们,爱护它。

同学间,互关心;善理解,乐助人。要诚实,懂谦让;团结紧,有力量。

敬人者,人恒敬;集体荣,我才荣。食堂里,有规矩;勿喧哗,食不语。

爱公物,惜粮米;讲卫生,防病疾。节水电,当仔细;好习惯,在自己。

宿舍里,建友谊;室清洁,物整齐。寝有规,按时起;会生活,能自理。

有集会,守时间;明纪律,姿态端。入有序,位有方;好风格,要发扬。

升国旗,要庄重;身肃立,情感浓。降国旗,止步行;爱祖国,记心中。

少先队,是先锋;红领巾,飘在胸。手高举,把礼敬;红火炬,伴我行。

4.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敬爱父母老人礼仪、关爱兄弟姐妹礼仪、家庭餐饮礼仪、家庭宾客礼仪、家庭电话礼仪、邻里之间礼仪等。小学生家庭礼仪三字歌:

父母恩,比海深;对父母,要称您。晨和晚,要问安;若进门,举止稳。

学自理,助父母;是生日,要记住。亲有疾,侍身旁;吃和用,知礼让。

兄和弟,手足情;兄爱弟,弟敬兄。家餐饮,手要勤;先长辈,表孝心。

待客人,要热情,去做客,仪态恭。打电话,意专注,先问好,再称呼。

声清晰,语简短,话说完,道再见。邻里间,常见面,互尊重,心相连。

敬老人,如家亲;爱幼小,如自身。乐交往,重感情;虽近邻,胜远亲。

5.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包括行路礼仪、商店礼仪、医院礼仪、影剧院礼仪、体育场馆礼仪、图书馆博物馆礼仪、旅游观光礼仪等。

小学生公共场所礼仪三字歌: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遇师长,要行礼;遇友朋,要致意。

路上行,讲卫生;骑车时,守规定。不横骑,不逆行;勿带人,勿强行。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让老弱,助残疾;懂谅解,不斗气。

医院里,有规矩;要安静,讲顺序。去看病,能配合;探病人,择时机。

做观众,讲文明;不喧哗,利视听。对演员,要尊重;善理解,不起哄。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借图书,要爱护,阅览毕,归原处。

去旅游,长见识;乘车船,守秩序。乱刻画,失德行;玩不忘,护环境。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做四有,明志向,新一代,在成长。

儿童礼仪教育 篇7

一、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的主要渠道

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绝大多数只能靠学校, 靠老师, 学校要把它纳入学校德育工作重要范畴, 扎实做好有关工作。

1. 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

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地方课程计划, 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 配备专职教师, 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明礼仪知识, 规范并落实礼仪训练。学校设置“文明礼仪大讲堂”, 请文明礼仪专家、优秀教师、优秀家长为学生举办文明礼仪专题讲座, 接受高层面礼仪教育, 感受最贴近文明熏陶。

2. 丰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教育拒绝枯燥说教, 学校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赛、演讲赛、小品展、作文赛、唱响文明礼仪歌、进社区宣传实践等主题活动, 让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培养和展示文明礼仪风采的舞台, 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把文明礼仪培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

3. 落实文明礼仪教育关爱。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制定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 安排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上门家访,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让留守儿童的心声有人倾听, 快乐有人分享, 错误的言行有人引领, 偏激的情绪有人疏导, 缺失的亲情有人弥补, 在教师的细心呵护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 用好文明礼仪教育阵地。

学校除开设亲情电话、视频聊天室等阵地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留守儿童活动室。寄宿制学校要用好相关阵地, 组织住校留守儿童在活动室歌舞、游戏, 在寝室里洗衣、整理内务, 在食堂里劳动, 通过群体活动、劳动, 让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 把互助、互爱的文明礼仪风尚播撒到孩子心间。

5. 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文化。

礼仪教育离不开环境熏陶, 学校要结合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创设必要的教育氛围。我校以“荷文化”为校园主题文化, 学校将名篇《爱莲说》镌刻在校园文化墙上, 编入大课间让学生诵读;校园墙壁、梁柱上, 处处可见颂荷、赞荷的古诗词和学生画作, 意在通过环境教育学生像荷叶一样淳朴、荷花一样高洁、莲藕一样憨实。廊道醒目处, 图文并茂的《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列宁和卫兵》等故事, 时刻感染和教育着孩子从小要尊师敬长、礼让幼小、说话客气、待人有礼。

二、家校联动是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巩固的必要途径

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需要依靠家庭配合才能得到巩固。由于监管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认识和知识不够, 需要学校在提高隔代家长认识、丰富他们知识、教给他们方法上下功夫。

1. 办好家长教育培训活动。

学校利用好每学期的家长会, 把学生家长, 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请到学校, 让他们看学生的文明礼仪成果, 听老师介绍文明礼仪之星的典型事例, 感受文明礼仪的重要, 掌握一定的文明礼仪知识, 并知道该怎样配合学校搞好留守儿童的文明礼仪教育。

2. 开展“进村入户”帮扶活动。

学校利用寒暑假, 组织领导、教师开展“进村入户”活动, 把“文明礼仪大讲堂”、“家庭教育培训会”开到农村村组、留守儿童家门, 在村组院落吹起文明礼仪劲风, 唱响文明礼仪歌曲。教师每期深入到结对留守儿童家中一至二次, 面对面地给隔代传授文明礼仪知识, 诊断孩子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

3. 做好优秀家长评选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仪优秀家长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家长, 让一些家长学习别人的家庭教育方法, 看到自己在培养孩子方面的差距, 促进广大家长积极参加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激励更多家长像学生一样讲文明、懂礼仪, 在家庭、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实践是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展示的最好平台

学生习得的文明礼仪习惯, 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良好的言行得到展示, 使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得到巩固, 让他们感受到文明礼仪习惯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激励学生进一步讲文明、懂礼仪。

1. 宣传实践平台。

学校可成立多个“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小分队”, 定期到社区广场表演, 发起倡议, 发放宣传资料, 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者;到街道打扫清洁卫生, 捡拾垃圾, 做文明礼仪的践行者;利用场镇赶集日, 组织他们到集镇路口维持秩序, 纠正在街道上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的行人, 做文明礼仪的监督者。

2. 体验教育平台。

农村学校可将社区敬老院、种养殖场等设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基地, 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洗头洗衣、表演节目, 带领他们到种养殖场开展劳动实践。让孩子知道敬老爱老, 体验敬老爱老, 践行敬老爱老, 并把这种行为带回家里, 尊重自己亲人、孝敬自己长辈;让他们热爱劳动、崇尚科技、知道利用劳动技能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儿童礼仪教育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小学德育

一、目的与方法

(一) 调查背景

因为家长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等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在对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育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开展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 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寻找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全面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奠基。我们课题组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与家长关系的调查问卷”的调查, 走访调查, 问卷由专人组织进行, 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现就调查结果, 分析如下。

(二) 调查时间:2014年4月7日—13日

(三) 调查对象与方法:1—6年级200名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四)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1-6年共有学生学生425名, 发出去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率为100%。

(五) 调查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在文明礼仪的自身素质方面和对孩子的表率作用方面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在文明礼仪自身素质方面家长能够做得好的不多, 只有6.5%的家长与长辈或同事交谈时, 会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谈话, 并做出必要的表情或语言呼应;有64%的家长看到地上有垃圾, 特别是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 不会主动去捡;只有19.5%的家长如果有人碰上困难, 不管什么困难, 主动帮忙, 做力所能及的事。大部分的家长在文明礼仪自身素质有些方面能够做得好, 如有73.5%的家长会主动与别人打招呼;有56.5%的家长对人与人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 认为是违法的, 不能做。

从以上调查数据看, 在文明礼仪榜样教育方面家长存在的问题较大, 如只有17.5%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直会做好表率, 如不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只有5.5%的家长和孩子上街从来没有骑车带人、乘坐摩的或三无车、横穿公路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只有3.5%的家长和孩子乘坐公共汽车时, 看到老人, 抱小孩的妇女或者伤残人士都会让座。有些家长在有的方面起到了榜样作用, 如有61%的家长的孩子在校被同学欺负后, 会和老师沟通, 了解原因, 共同正面教育孩子;有69%的家长看到热闹或者打架的场面时, 不会起哄。

三、思考与建议

(一) 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 我校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的问题:

1.家长因为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 对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不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绝大多数是祖辈在监管,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 (并且多数还是文盲半文盲) , 很多的学生家长根本就不懂得科学的家教方法, 直接影响到自身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 直接影响着他们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加上现在的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他们是家庭中的“小太阳”, 而这些家长一味满足孩子在生活上的要求, 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教育。必然地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甚至是造成异常心理【1】。

2.家长对学生文明礼仪的表率作用不够。部分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言传身教表率意识不够。自己本身就具有很多的失礼行为, 就无法要求孩子有很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如要求孩子不要随地吐痰, 自己却很随意;要求孩子不要讲脏话, 自己却出口成“脏”……家长的这些言传身教的表率肯定会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

(二)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家校工作

1.在学生家长中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提高家长对言传身教作用的认知度, 促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示范作用。

提高那些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家长的养成教育认知度, 是我校家校联系工作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家长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阵地。马卡连珂曾说过,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 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父母是学生最亲近的榜样, 不管父母的品德修养如何, 学生都会把他们看作榜样予以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学生。很多学生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和个人爱好, 都是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父母的身教常常比言教的作用大, 因为这是人格的教育。因此, 父母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给孩子做表率,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示范作用【2】。

2.加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 号召全体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参与, 身先士卒, 形成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网络。

3.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 密切家校联系,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及时反馈学校养成教育的家庭延伸效果。我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活动中, 将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接待日、家校开放周、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校联系委员会等多种方式, 与家长密切联系, 指导家长学习文明礼仪知识, 提高对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 搜集家庭对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红华谭立波梁冰.学生家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B].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18期.

儿童礼仪教育 篇9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幼儿礼仪教育初探 篇10

礼仪, 顾名思义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以约定俗称的程序、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完整性为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学习礼仪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 能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众所周知,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 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 这样的人必定会被人尊重, 受人欢迎。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会受大家欢迎, 也会有很多的朋友, 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 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习礼仪, 并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工作的时候就会受人欢迎。再次, 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 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 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 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那么, 怎样落实礼仪教育呢?

首先, 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 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 容易养成各种习惯, 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 幼儿将终身受益, 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 长大要改就困难了。在幼儿园我们要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 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 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 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等。其次, 在日常生活中, 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 看到做得好的幼儿, 马上给予表扬。并且在课余时间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 跟孩子讲礼仪, 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 让孩子实际操作。再次, 培养孩子懂礼貌讲文明必须由家长做起。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 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 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 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 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 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 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 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

总之, 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及礼貌习惯, 学会说礼貌用语, 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当中, 家长能与老师密切的配合, 做好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要从小培养, 要在点滴中学习, 幼儿有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会受益终生。

上一篇:角色分析下一篇:缺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