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礼仪教育

2024-11-03

什么是礼仪教育(精选12篇)

什么是礼仪教育 篇1

什么是社交礼仪之一米线礼仪

一米线指的的是在银行、邮政、剧院、商场等公共场所距离柜台或窗口一米处画一条线,表示后面的顾客要从这里开始等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正在办理业务的顾客的隐私,同时可以维护公共秩序,保持公共距离。

一米线的由来

一米线可以从心理学来解释,这也是国际“一米线”的由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的这个安全距离,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到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各个国家的一米线礼仪

一米线虽然作为一条国际规则存在,但是在中国却遭遇了尴尬。很多人在公共场合不知道排队是一种礼节,更不要说一米线礼仪了。这样的例子最经常在商场收银台看到,一个人在柜台办理业务,身边围着一堆人等候。

排队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而一米线外等候是一种新的礼仪,恐怕不是所有人都知。这一方面是宣传的缺位,另一方面更是素养的缺乏。

而现在一些银行、邮局等采取的领取号码等待办理业务的举措做的很好,避免了一米线的尴尬。这也算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进措施了。

但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他们很讲究个人隐私,也是一米线礼仪贯彻的最好的国家。无论地上有没有画着一米线,后一个人永远离前一个人一米开外,仿佛那条线早就刻在了他们脑子里。

在英国,一米线的原则被所有人所遵从。英国人性格比较温和。无论是等公交车还是观看演出、展览等。等会派对等候。一般景物展览比较慢,英国人也会耐心的派对等候。就是在公共厕所,人们也是站在大门外,而不是小门外等候。

社交礼仪更多的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全民礼仪素养的整体提升,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有修养的国家和民族。

什么是礼仪教育 篇2

一、看似平常的一节集体活动, 却触发无限的思考

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乘公交车》时, 有这样一幕情境:孩子们站在“站台上”准备有序的上车了, 依依突然从后面插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依依, 你为什么插队?”“恩。我想先上车。”“你这样做对吗?”依依低低的咕哝着:“我看到人家也这样的。”“那你告诉老师, 你看到什么了?”“老师,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站台乘公交的时候, 人特别多, 我就和妈妈排队等车, 当车来了我们准备上车的时候一位阿姨突然冲到了我们的前面就一个人先上了车。”孩子的回答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孩子们在幼儿园习得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但是社会大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惑是我们所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的。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将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坚持到底。为了让文明礼仪之花在孩子心中绽放得更绚烂, 也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树文明讲礼仪, 我们围绕“让我们这些从小学习礼仪的孩子用自身的礼仪规范触动成年人的内心, 让文明礼仪成为做人的根本, 成为社会的奠基石”的课程宗旨, 通过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担当礼仪宣传员, 体会文明礼仪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也让我们成人感受到来自于孩子们的真诚。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幼儿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快乐成长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文明行为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孩子们感受到的社区环境、氛围中我们的文明行为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的心里我们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文明行为?从这些角度去发现、去认识、去改变。

1. 感受礼仪——亲子探寻总动员。

通过发放邀请函, 真诚的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小小宣传, 礼仪进社区”活动。通过亲子聚焦“礼仪进社区,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亲子调查“礼仪知识知多少”等活动, 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一学, 找一找, 填一填完成礼仪知识调查表, 看, 详细的礼仪知识让孩子和家长都沉浸在文明礼仪知识的长河里。

2. 走进礼仪——文明礼仪靠大家。

我们精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在经过海选题征集, 班级初赛, 班级复赛等层层选拨, 我们选拨出最终进入决赛的家庭。他们充满自信的走上了我们的舞台, 听他们斗志满满的参赛宣言, 看他们认真专注的答题, 看各班为礼仪知识竞赛准备的各种班级特色礼仪表演, 看台下小观众的精彩互动以及台上选手对一个答案热烈争论, 我们知道礼仪已经在我们小朋友的心中扎根成长, 正在开出最美丽的文明之花。

3. 宣传礼仪——我是小小礼仪宣传员。

让孩子在宣传礼仪中成长, 让文明前进一小步, 让社会前进一大步。家长在活动中感动, 孩子在宣传中收获, 人们在礼仪中成长。*礼仪宣传员街头宣传。瞧, 阳光明媚的早晨积极参与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饰, 带上了“小小礼仪宣传员的”绶带, 扛上幼儿园的园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商圈的购物广场前向路过的行人们真诚的宣传礼仪知识。*礼仪宣传员街头采访。“阿姨, 打扰您一下, 您在结账的时候会和顾客说哪些文明礼貌用语呢?”“叔叔, 您现在有时间吗?请问您知道哪些文明礼仪行为吗?”“叔叔你好, 请问你在生活中会用到哪些文明礼仪呢?”小朋友采访时的一句句提问简洁明确, 文明礼貌用语恰到好处。*家长寄语。“礼仪要一直做下去, 这些学过礼仪孩子真好, 我们的国家也曾是礼仪之邦, 可是几千年的变化与动荡, 让我们的名族不小心弄丢了礼仪, 现在我们正要从新捡回礼仪这张重要的名片, 让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抬头挺胸, 让中华名族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响亮。”这是一位家长在我们的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的一位家长真诚的感慨。

三、水面趋于平静, 涟漪不断散开, 只因礼仪是做人的根本要素

1. 全员参与, 佳作评出。优秀的作品难分伯仲, 我们大班幼儿相互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礼仪手抄报。礼仪知识人人熟知, 在我们的礼仪知识竞赛中涌现了许多礼仪知识达人。2.换年级研究, 资源共享。在课程实施中,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经验, 好的课程年级之间可以根据年龄稍作调整并互换交流, 资源共享, 更能拓展孩子的视野, 让更多的孩子感受礼仪的力量, 也让课程的魅力发挥得淋漓精致。

结语

艺术的天赋、超群的思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 但是好的文明道德品质却是可以从小培养, 并可以一生拥有。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做起。

参考文献

[1]姚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甘肃教育, 2015 (11) .

礼仪教育是新时期德育之魂 篇3

为了给师生间的理解友爱宽容提供行为准则,在中小学生当中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恭、敬、辞、让”教育实属有益。我区礼仪教育的蓬勃开展给校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思想、言行举止接受了“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做文明人,创文明班,立文明校”的喜人氛围又在重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现将一些个人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普及礼仪知识,重在教师示范引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礼仪规范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皮格马里翁的王子,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象牙少女身上,竟然使象牙少女获得了生命。受皮格马里翁的启示,笔者发现在礼仪教育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种“微笑效应”,师生通过“微笑”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笑教学法”,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切与期望,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礼仪教育与“微笑教学”融为一体,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实施教学创新,强化文明礼仪要求

礼仪风范是一个人思想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外在体现。礼仪教育不能凭空洞的说教强迫学生接受,否则“治标不治本”,一定要有某种让学生容易接受的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创作“礼仪儿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如根据课间礼仪标准让学生创作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下课铃声响,轻声慢步在走廊,不追逐不打闹,文明休息不喊叫。”学生在吟诵当中感染健康的文化气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另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教室内外环境的清新悦目、整洁有序,让环境无声着传递着礼仪文化,如此,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宁静和升华。

学校可以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礼仪教育的不同内容和要求,但是应该在所有年级当中有一些共同的内容,加以强化。如:接待朋友的礼仪,接待亲戚的礼仪,接待老师和长辈的礼仪,可开展“学做小主人”“学做小客人”“过家家”等充满乐趣的小品演习活动,寓教于乐,礼仪教育离不开这种“纸上谈兵”的形式,必要和恰当的形式可以强化礼仪的内容和要求,增强礼仪教育的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规范德育阵地,创设校园礼仪环境

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引起师生的共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班队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班会课、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抓好校园建设。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四、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3、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会让学生逐渐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合格公民,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素养提升的文明习惯。

什么是服务礼仪 篇4

就是服务人员在工作中,通过言谈,举止,行为等,对客户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服务礼仪是体现服务的过程和手段,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规范化,系统化。

良好的服务带来什么:

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服务人员和企业良好的形象,更能让服务人员在客户交往中赢得理解,好感和信任。

服务人员的要求:

对于服务人员来说,如何做好服务工作,不仅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懂得服务礼仪规范:热情周到的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规范的事件处理能力。

礼仪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酒店服务礼仪是什么 篇5

服务仪容仪表

所谓服务仪表,就是服务人员在服务中的精神面貌、容貌修饰和着装服饰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着重反映在以下几点:

(1)微笑服务。这是迎宾礼节礼貌的基本要求。服务员对待顾客,态度要和蔼、热情、真诚、不卑不亢、大方有礼。

(2)经常修饰容貌。要做到勤理发、勤洗澡、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3)酒店在员工通道入口处或更衣室都应设衣镜,每一位员工在进入岗位前都应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容貌。

(4)着装整洁。在工作岗位,服务员要按照季节、场合,穿统一规定的工制服。服装要洗涤干净,熨烫平整,纽扣要扣好。

END

服务语言

服务言谈,是指服务人员在迎宾接待服务中语言谈吐方面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遇见顾客要面带微笑,站立服务,主动问好。如“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2)和顾客谈话时,与顾客保持一步半的距离为宜。说话的语调要亲切、诚恳,表情要自然、大方,表述要得体,简洁明了。

(3)向顾客提问时,语言要适当,注意分寸。

(4)在与顾客交谈时,要注意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抢话和辩解。

(5)顾客之间在交谈时,不要趋前旁听,不要在一旁窥视,更不要随便插话干扰。即使有急事非找顾客不可,也不要打断他们的谈话,而应在一旁稍候,待顾客有所察觉后,先说声:“对不起,打扰一下”,在得到顾客允许后再发言。

(6)对外来电话找客人时,一定要听清要找顾客的姓名、性别、单位和房间,然后视情况转告。

(7)正确地称呼客人。称呼不当,容易引起客人反感和误会。对顾客的称呼,应根据年龄、身份、职务、性别、婚否来确定,不能直接点名道姓。对男宾可称“先生”,已婚女宾可称“太太”,未婚女宾可称“小姐”。对宗教界人士一般称“先生”,有职务的称职务。

END

服务举止

服务举止,是对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动作方面的具体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必须做到:

(1)举止端庄,动作文明,坐要正直,不前俯后靠。

(2)在顾客面前应禁止各种不文明的举动。

(3)在上班工作前,不要吃带有强烈异味的葱、蒜、韭菜等。

(4)在工作时,应保持安静,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5)顾客之间在地方狭小的通道、过道或楼梯间谈话时,服务员不能从中间穿行,应先道一声“对不起,请让一下”,待对方挪动后再从侧面或背面通过。如果无意中碰撞顾客,先主动表示道歉,说声“对不起”,方可离去。

END

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是对服务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在礼遇规格和礼宾顺序方面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有几点值得注意:

(1)在客房和餐厅的服务工作中,应严格遵照规格和礼宾顺序,做到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顾客,后其他顾客。

(2)不要随意打听顾客的年龄、职务、家属、小孩、工资收入等其他隐私,特别是不要随意询问女顾客的情况。也不要轻易向顾客了解随身的服装、金银首饰及贵重日用品的价格、产地,对顾客的物品不要表露喜爱或羡慕,以免产生误会。

(3)不轻易接受顾客赠送的礼品,如出现不收可能失礼时,应表示深切谢意,礼品收下后及时交领导处理。

(4)顾客从服务员身边经过时,一定要点头示意,顾客离开酒店时,应主动欢送,并说:“再见,欢迎您再来”。楼层服务生应主动为客人按电梯开关,与客人道别。

END

注意事项

现代社交礼仪是什么 篇6

内容

1、礼节:礼仪节度。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2、礼貌: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3、仪式: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4、仪表: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分类

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

1、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

2、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3、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电话礼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信息量猛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这个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应该人人学会熟练地使用电话,有礼貌地、文明地通过电话与各方面的人士取得联系,这就需要了解一般性打电话的礼仪知识和规矩。

第一,给某人打电话时,要事前做好准备,想好要说的事情。比如要谈一笔生意,从何处说起,用什么方式交谈,说到什么程度,还要估计对方的情况,考虑好应变的方法等,这样才能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目的,而不浪费对方的时间。

第二,在电话里说话和平时说话没有什么不同,就一般的电话设施来说,虽然打电话双方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见形象,但是双方都能感觉得到,所以,打电话时,也要面带笑容,语气要温和、缓慢,口齿要清楚,语言要简洁,第一句话要说“您好”,紧接着进入正题。如果是代表单位或公司打电话,就要说明白领导的意图和目的,或者厂长、经理、主任、书记有什么具体要求、希望。最后要把重要内容确认一下,或者必要时录下音来,然后再结束通话。

第三,持电话时要轻,一般情况下要等对方先放下电话机后,你再轻轻挂断电话。特别是与长辈、领导、女士通话后,一定要等他们挂断电话后,你再轻轻放下话筒。

第四,接电话时,要用温柔的语调先说“您好”,再问是哪位?找谁?或某单位?如果被找的人正巧不在,就说明情况,问一下有什么重要事情,要不要传达或留一字条等。

什么是礼仪教育 篇7

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为传承与发展科学、提高人类全体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科学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通过科学教育活动使学生热爱科学,相信和尊重科学,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并学会按科学规律办事,了解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并据以处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

学校里最常见的科学教育通过科学课程来实施,这些课程包括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除了这些以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开发出来的课程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园地,渗透在所有课程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也发挥了科学教育的功能。此外还有课外科技活动、校内外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教育?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首先在于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于科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伟大贡献。

科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方面。科学发现往往导致新的生产技术以至于建立完全新型的工业。特别是在今天,重大的新技术基本上来源于系统综合的科学研究,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物质生产的大发展又直接地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相对于一个世纪之前,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因科技的进步而有极大的改善,一旦科技停滞不前,生活的水平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一方面,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要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和争鸣,即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当民主失去保障的时候,科学就无法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努力创造合理的民主制度以保障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民主保障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主。科学和民主成为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另一方面,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远离了小作坊式的运作,任何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都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如何调动所有各部分组织的积极性,如何协同它们的工作,如何保证新思想、新发现不被掩盖或扼杀,这些运作制度的问题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促进其本身的运作制度的更新和科学化、民主化,也影响到社会上其他组织和制度的建设。

科学对人类文明的第三个贡献在于科学理性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思想方式。科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依据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必然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使得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这种科学理性不仅表现在思想方法上,还表现在行为准则上。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理性的本身及其意义进行挑战,但是这些挑战的结果都以科学理性的胜利而告终。当然,科学理性本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其价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正如恩格斯曾所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人类必须把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方法经验、精神智慧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需要科学教育的首要原因。

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科学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需要。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教育就成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重要渠道。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的链接已经非常紧密,科学技术已经直接成为一种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形势下,每个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人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能理解科学活动的技术创造的过程和意义。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教育是保证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已经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枯竭,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制衡能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民主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和灾难,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须在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稳定等方面保持平衡和稳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可能的需要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需要适当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相关的科学道理和技术知识。但只有科学技术知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性,建立起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的观念。需要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反思,在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必要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明了科学技术所不能超越的规范。后两者均为观念上的问题,解决观念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在全体学生和公民中普遍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提供必需的人才。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四个原因出于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适应当代的生活环境,必须掌握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更高目标,人应当能够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和幸福。科学技术所要求和倡导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的动力和保障。

最后,实施科学教育还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精神态度是人所必备的最基本的非智力素质,是人发展的动力来源和保障。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有直接的影响,使人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科学对人类文明和发展的伟大贡献,人类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科学素养和科技人才的诉求,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人本身的发展需要,要求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从19世纪中叶科学教育开始进入学校以来,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步明确,内容不断丰富,活动日趋多彩,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

科学教育做什么?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科学的概念框架。从科学的成果来看,科学的成果表现为一个以严谨的概念框架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体系没有基本和必要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科学,无法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由于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之力也只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就算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如果不能抓住将科学知识组织起来的脉络和纲领,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碎片,不能构成对科学的整体的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所谓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透过科学的细节内容的学习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大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某一个阶级的产物,而是全人类在所有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的结晶,繁复庞杂,不断增生,不断变化。只有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从比较肤浅的零散的知识,发展成比较深刻的系统的知识;从比较片面局部的知识发展成比较全面普遍的知识。作为科学的任务,探索自然奥秘是非常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只有以前人已经到达的地方为起点,继续前进,才能在自身短暂的一生中,为科学创造做出贡献。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能比前人看得远些,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历史上代代相传的知识的积累,今天的科学进步和成就无法想象。因此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承和理解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作为这一体系的框架栋梁的大概念。

科学是一项系统的探索活动,既包括高度抽象的思辨和非常实际的观察测量,也包括海阔天空的想象。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人类在发现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地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从基本的立场观点到对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和逻辑判断,再到一些特有的窍门和技巧,这些是人类赖以不断发展进步的途径。科学知识涉及的对象是自然,而科学的思想方法不仅涉及自然,还涉及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涉及对人本身的认识。因此,科学教育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下一代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最普遍的哲学方法。例如,用守恒的观点去研究物质运动的方法,追求科学定律的简约性,等等。第二是一般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归纳、演绎、直觉等经验科学方法。第三是专门化的特殊研究方法,即由各学科的特殊规律、知识所构成的方法。例如:光谱分析方法,等等。可以说,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的规律是相平行的,是一种比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这类知识更为稳定、广泛、一般的知识。

科学是一种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理性的崇尚,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对科学伦理的尊重。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承认物质的第一性,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在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协调性、和谐性,科学理论的简约性与内涵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养成协调、和谐、简约、注重内涵的审美品质。在个人品质上,养成对科学的热情,关注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自信、有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自觉、果断、顽强、自制,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等等。

科学教育怎么做?

中小学校如何进行科学教育?首先要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的科学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只有在小学阶段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初中和高中实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利于深入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有意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精英,但对其他学生不利。这是由于分科课程到底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组织的,难以打破知识中心的结构。第二是分科的课程没有从整体上介绍科学的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和思想理念,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再就是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的情况最为明显。由于中学把地理纳入文科系列,关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部分的内容成为空白,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影响到学生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例如:气候变暖,防灾救灾,等等。不管是分科还是综合,科学课程都应该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全体学生了解掌握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的学习应该是探究式和发生式的,是逐步建构的过程,应该多实践、多直接经验、自己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和回答问题,实行“做中学”。当然,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历,也要注意努力学习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教学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师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探究,不仅是指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思想方面的条件。例如,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厘清探究的问题,整理探究的思路,点评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等。许多重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宣讲以保证学生有必要的了解。这时就要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和思路,注意暴露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结论的外部关系和内在含义进行讨论。

除了分科的科学课程以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相对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较大的自主权,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让学生走向自然,对大量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向大自然学习;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创新;三是进行科学调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应用能力;四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会自主地寻找和吸收科学知识的途径;五是通过参观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维;六是对学习效果的考评也不是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而是以探究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课外科技活动就更为灵活和多样,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的,能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只起顾问指导作用,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了解问题的实质,拟定解决的方案,找寻必要的资源和材料,搞好同学间的互相合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实现预定目标。学生需要真正面对自然世界,真正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使智力和非智力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磨炼。

进行科学教育的途径还包括利用其他学科中隐含的科学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光、影、声、电的知识运用和艺术类的课程就结合很紧密;社会调查和社会问题、科普和科幻作品和社科类课程以及语文、外语关系密切。应该让学生真正能够将科学和这些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找出科学的信息,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展开科学的想象和推断。这种以潜在方式进行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很有意义。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考评,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的考评。科学课程的考评应注意不仅仅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检查学生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检查学生投入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发挥考评在评价学习效果、诊断学习问题、引导学习进程的作用。考评的方式应当多样化。纸笔测验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应该提倡其他检测形式,例如实验操作测验,表现性测验,真实性的学习活动项目,科技小制作、小论文、辩论会、报告会,等等。除教师主导的考评之外,还应当注意实施融入学习过程的学习化的考评。这种考评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看是否清楚了解所进行的学习任务,包括目标、内容和方法;看投入学习的动机和态度;看是否有学习的计划,计划是否有效、可行;看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有效、合理,学习过程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看是否已经解决了学习的问题,有满意的结果;思考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教育是什么 篇8

我以为,在社会转型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当下,被扭曲异化的教育让一些人认为,升学和赚钱就是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如果教育者也抱有类似的认识和想法,不仅教育会失去方向,教育者也不可能破解孩子和家长们现实中的读书之困。

自有教育以来,升学和赚钱从来就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西方的语境中,“教育”一词有“引导”之意,教育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东方的文化里,《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语句,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教育是一种“修道”。

再来看看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观点吧。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斯普郎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柏拉图说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见,教育的真谛是为了“使人成为人”,是为了“让人寻找他自己”。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第一位。当“寻找自己”成为孩子们求学的目的时,就不会有一个孩子放弃学习;当“为了让孩子寻找自己”成为理想和信念时,教育者会意识到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帮助,帮助孩子通过学习来寻找最好的自己。如此,教育行动中才会发生期待与鼓励、尊重与理解的爱的双向互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会得以实施。

任何目的和方向的迷失都是可怕的,它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教育中,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赚钱,教育者才不会仅仅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知识才不会重要得超过了人本身;当孩子们明白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是教育真正目的,他们才会明白考试和作业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才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家长们也会明白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当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他们就会发现教育在行动上是一种帮助,在方法上是一种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需要“心灵在场”和“爱在其中”,教育的路上需要“爱”一路同行。但“爱”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行动,“爱”更是一种能力,“爱”需要修炼。在教育中,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关心和鼓励,爱是真心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爱是温柔的眼神和温馨的帮助。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们说,“寻找自己”不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在校园,当教育者关注自己生命状态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这种经常性的自我关注和反思是必须且必要的。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帮助孩子“寻找自己”。

个人礼仪五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篇9

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安管员的礼仪仪容是什么 篇10

2、在客户面前应禁止各种不文明的举动,如吸烟、吃东西、掏鼻孔、剔牙齿、掏耳朵、打饱嗝、打喷嚏、打哈欠、抓头、搔痒、修指甲、伸懒腰等,即使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应尽力采取措施掩饰或回避,并主动道歉示意。

3、上班时间应保证室内安静,不大声喧哗、打闹、吹口哨、唱小调、看报纸,干私活,化妆;不得敲桌椅或玩弄其他物品。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动作轻,保持工作时的良好气氛。

4、应保持工作台面清洁,除标识牌和工作用品外,不能有任何杂物,烟灰缸放在服务台下,当有客户抽烟时才礼貌拿出使用。

5、使用呼机或手机时,应低声细语,不应大喊大叫或故作神秘。开会时应设置在震动状态或关机。办公时间禁止打私人电话。

★ 安员个人总结

★ 安管员转正申请书

★ 安质员个人总结

★ 协管员年度个人总结

★ 图书库管员个人总结范文

★ 安监员的个人总结

★ 计划员个人绩效分析与总结

★ 路政协管员个人总结

★ 海关协管员个人总结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篇11

我刚买了一本书,来的飞机上正在看,是《陶行知——最后的圣人》。陶行知是很多教育家的偶像,陶行知自己也有偶像,是清朝的武训,他是一个乞丐,但通过卖艺的方式挣来钱做义学。陶行知知道武训的事迹后,就觉得教育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做,教育不需要那么好的条件。所以陶行知做的育才学校在抗日战争炮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在培养人才。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想让他当教育部长。他是在1946年56岁时去世的。据说他是第三个被谋杀者,已经上了名单。因为知识分子都是铁骨铮铮,可以拍案而起的。第一个被杀的是李公朴,第二个是闻一多,第三个就是陶行知,但是还没有到仇恨他的人开枪,他自己心脏病发作去世了。这本书一些地方让我特别受启发,觉得可以与大家分享。

比如陶行知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和白崇禧见面,白崇禧提出了一个打仗的全面战术,陶行知就想既然有全面战术那就可以有全面教育。所以他提出一口号:要有全面教育来配合全面抗战。这个全面教育有七个方面:第一,拓展空间,不能只办后方教育,要把教育扩大到敌人后方、全中国、全世界去;第二,扩大对象,不止注重青年教育,而且要顾到老人与小孩的教育;第三,特殊教育,比如伤兵教育、难民教育,也就是说伤兵和难民也是应该受到教育的对象;第四,随时随地教育,哪里有百姓教育就跟到哪里;第五,教育与服务结合,扶老携幼也是教育;第六,专业研究与实用技术结合,注重应急;第七,生活教育。

恕我直言,我觉得陶行知提出的七个方面,比最近教育部颁发的“十二五教育规划”要全面得多,更准确,表述更清楚,更有人情味,更好操作。我们所有搞教育的人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并且他确实是在这样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有一天和朋友吃饭,发现外面有几个叫花子,等着他们吃完吃他们的剩饭。陶行知就把这几个小叫花子叫进来:“吃,你们吃吧。”他们吃完了后陶行知就问,你们这里有识字的吗?他们说有,有一个叫花子年龄稍微大一点他认识字。陶行知说,你给我念几个字。他就把墙上的标语两行全都念下来了。陶行知就说多好啊,你可以当小先生,可以教其他那些跟你一块要饭的孩子,让他们也受到教育。那个孩子说可以,但是我没有课本。陶行知说标语就是课本,而且是大字的课本,满街都是标语,你把每个标语都教他们认识,那就认识不少字了。我觉得现在都切实可行,因为咱们标语太多了,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如果我们把墙上写的字都认识了那就有学问了。然后那个孩子说我没有笔和本。陶行知说,行,你这不就是笔(手指)吗,这不就是一、这不就是二吗,这就是笔,如果你要有一个桌子,蘸上一点水那就是书法。孩子们觉得陶先生说的非常有道理。然后陶先生说,今天我先来给你们当先生,我先教你们一回,听说过排队吗?他们说没听说过。陶先生说排队是按大小个,小的站前面大的站后面,现在你们站成一队。然后这七个小叫花子就排成一队,向右转、齐步走,走了。这是陶行知先生信手拈来的教育。

读书,行走,学习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记得最早我的老师跟我讲的时候,他说就是你学习然后你还不断地复习,多快乐啊。我说简直瞎说,学习就够难受了,还复习,怎么会有快乐呢,肯定不是这个意思。现在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我比较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就是随时随地地学习,有一个机会就学习。我今天进了这个屋,去了那个屋,再到了这个屋,大概20多分钟的时间学到了很多很多。我见到一个诗人,他让我知道什么是坚持,现在写诗可不是挣钱的职业,他还在坚持。我见到一个画家,他有很好的基本功,但是他在创新。我见到楼先生,每次见到他我都能听到他又在做什么样的慈善,让我对这个国家和企业家另眼相看。我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有良心的人。然后我见到了我们很多市民代表,他们对我那么热情,像对乡村教师一样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就是学而时习之,这就是在学习。

我们乡村的教师还应该跟孩子们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过去也有错误的解释。最早我们老师这样解释:一个人要想成才,要想走上台没发言观众就欢迎你,怎么办呢?你得读一万本书,然后再行一万里路。我说,那个时候上台鼓掌你都听不到了,那得费多少功夫,读一万本书,然后再行一万里路,回来起码八十五了。我认为古人是说让你二者选其一,你可以读万卷书,也可以行万里路,你得到的收获是一样的。也许我们乡村教师,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读万卷书的机会,因为那得读到博士后,眼镜片这么厚,才能读一万卷;但是他们可以行万里路。

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要教会咱们的孩子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自贱,人最怕的不是别人看不起,最怕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有比这个更难逾越的。教书育人,我们学怎么育人。再看看陶行知先生在重庆日军大轰炸的时候办育才学校,看看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他这个学校有一个孩子叫王友,是非常淘气的孩子王。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他用土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跟他说:“王友,你放学以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以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赶回来,这个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他。陶行知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过来。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完了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是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我们做老師的,做家长的有没想过用这么聪明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这个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他的心灵,会让他知道怎么对别人,怎么对事对人。我的语文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我们高考的时候老师说是35分钟以后才能交卷,我35分钟的时候作文都弄完了,所有的题都答完了。等到老师说可以交卷了,我马上站起来交卷,因为我要争这个第一证明自己语文特别好。实际上分数下来也没考多少分,就是交卷交得快。但是我的数学特别差,高考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交卷走了,我还在那儿埋头研究数学,因为打开卷子一道题都不会。我至于笨到这个程度吗?原因非常简单,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没事就夸我。我写的作文其实也是有套路的,学校运动会,我就说枪声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然后老师就在底下用红笔划一下,打一个感叹号写着“精彩”。我就觉得我和鲁迅差不了多少,年龄比他小,文笔差不多。又写了两年,老师放学后把我留下来,说明天上作文课,作文题叫“我的一天”,你先写一篇,明天上课我给同学当范文。我回家就什么事都不干,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在那里写这个作文,绞尽脑汁地写。写完了第二天一上课赶紧交给老师,老师就拿着说,今天咱们作文的题目是“美好的一天”,现在我先给大家念一篇范文,这个范文是崔永元写的,然后他就声情并茂念一遍。我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觉得确实和鲁迅差异不大,起码学起来很高兴。

数学是这样的,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调来一个女生,坐在我的斜对面,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她,这也不怪我,因为她太漂亮,老师在讲什么就没听进去。有一次我正在看她,老师就叫我:“崔永元,你来答一下这道题。”你说我那个时候是多纯情,没有听到,结果老师就拿一个粉笔头直接打在我脸上,全班同学哄笑,我莫名其妙。老师让我站起来,“我刚才问你什么了?”我说不知道。然后老师说:你把这道题答一下。我脑子早就忘了,答不出来了。就从那天开始,不要说上数学课,只要见到数字就含糊,数学就再没有希望了。

这就是教育方法,我们每个老师手上有无上的权利,可以给一个学生开一扇窗和一条路让他大踏步前进,也可以直接扼杀他。就用我们老师这个方式,用粉笔砸他一下,侮辱他一下,然后说你永远不行,你一辈子写不了好作文,你就没有写好作文的命,看着你就不像会写作文的人,他就完了。我觉得教书的技巧可能对老师来说很重要,同样一个课,这个老师讲的那么好,那个老师讲的我们不爱听。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方式更重要,为什么?教书可能是培养才子,而教育是培养公民的。我们对孩子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摧残他的心灵,让他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他一定会“回馈”社会的。到网上去查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回馈”社会,他可以拿一个刀子到幼儿园,把素不相识的十几个孩子每人捅一刀,他可以在超市里你购物的时候制造一起爆炸案。追根溯源,我认为都跟教育有关系。因为教育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人的健康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况良好,这是联合国的标准。我们去查这些人,一定在这六个方面在哪儿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仅仅去指责他是不够的,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哪些问题。

【乡村教师培训值不值?】

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记得我刚开始办乡村教师培训时,把乡村老师请到北京,像这次在上海这样。好多人就问我,说你办这样的活动没想过它的副作用吗?乡村老师看完城市的生活是这样,他们还能安心在乡村待吗?你不是破坏教师队伍吗?我说我不是这样想,我认为如果一个乡村老师禁不住这样的诱惑,他早晚会离开这个岗位,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这是文明社会。但是我觉得我们培养50个、100個乡村教师,如果有1个人在这个培训过程中受益,他就会影响几十个、上百个孩子,这个事情就值得。

再者,经过这个培训,乡村老师不想当老师了,去打工去干别的,他也不一样,因为他受过培训。什么叫合格的公民?可能有一点刺耳大家别不爱听,这个社会分工就是这样,有的人当总理,有的人当副总理,有的人在小区里当保安,有的人在街上扫垃圾,这是社会分工,但都需要合格的公民。你不希望你们小区里是一个服务态度很好,很有教养的阿姨开电梯吗?你不希望清扫小区的员工是一个很有职业素养,知道怎么把小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不是对付、把能弄到下水道里的都推到下水道里的人吗?

我们现在还没有真的到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是没有职业歧视的。我采访了美国的前教育部长,他住的别墅花园洋房非常好,他的邻居是水管工,房子跟他的一模一样,蓝领,但收入并不低,社会地位也不低。我说,你是教育部长,你能不能跟那位水管工说,“哎,我们家下水管道坏了,你来给我修修?”部长说,绝对不可以。为什么?水管工有维修单,有一个先来后到排的顺序,排到你才是你,而且是约定的时间。比如说早晨8点钟到你们家去修,如果8点钟我去你家你不在,9点钟你才在,对不起,你重新排队。

他们培养孩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采访一个美国的卡车司机,我说你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理想要当卡车司机?他说六岁,然后就一直奔着这个目标努力。因为他想开卡车的话不一定非得上哈佛大学,他可以上汽车职业培训学校、汽车修理学校、汽车制造学校,还可以把这些学得非常精通。他的卡车非常漂亮,里面有厕所,后面还有洗澡间,像一个流动的家。我问,你为什么要当卡车司机呢?他说:“我想走遍整个美洲。”开车运输的过程中看着美好的风景特别快乐。他半辈子就做这个事,把整个美洲都游览了一遍,再选择做下一个职业,这是没有职业歧视的。

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分三六九等,这只能说明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够。比如说大家觉得主持人这个职业很好,它也分三六九等,你是不是十佳,是不是最优,你有多大名,你长得好看不好看,还给你分呢。大家觉得歌星挺荣耀,报纸上公开地说一流歌星、二流歌星、三流歌星,出场价还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热衷于把所有的事情都分成三六九等,什么时候不分了就文明了。当然这也需要物质方面的极大改善。

总而言之一句话,面对各位老师,我仰慕你们,发自内心地尊敬你们,因为我觉得你们干的这个事情是对整个国家、民族都有益的事情。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本文系作者在首届朗天乡村教师吉祥之旅结业典礼演讲的后半部分,由钱文忠整理。)

什么是礼仪教育 篇12

一、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的解释

“教育”在古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

教育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词目的释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2]

对于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最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4]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唤醒人们本来在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能,将人们从愚昧中解救出来。[5]正像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填分钟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6]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是教会人们有益的利用现世的人生,使个人的现世生活幸福、美满,使社会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8]斯宾塞总结了他的观点,认为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杜威则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9]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从简单方面说, 就是培养习惯。”

钟启泉认为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是教师按照心理的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 从而形成他们的观念。

福禄倍尔认为,教育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

二、教育即对话:基于实践内涵

对于“教育”,基于不同的哲学思维出现了见仁见智的观点,我们不给予评价。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基础之上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往往会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实践角度讲,教育即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人们沟通了思想和感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正像杜威所认为的,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9]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对话,而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11]

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动作或行为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以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获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对话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 平等性。

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都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等。

2. 开放性。

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没有开放性,则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

3. 理解性。

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和归宿。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和视界间的融合。如果没有这些视界融合,对话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理解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达到对某一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从而扩大视界融合,促使双方的精神进步。

4. 生成性。

对话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建设性,而不仅仅具有机械性。在对话之前,对话双方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因为对话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对话者或许心中设计了一些对话的方式,但对话的内容往往是随机的;对话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对话的情景,随着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因此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对话,使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什么是教育.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4.asp?pgid=14056&pid=23516.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5]慕延辉.教育是什么[J].山东教育, 2003, 11.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8]任钟印, 任宝祥.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10]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1]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 4.

上一篇:教案父亲节下一篇: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或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