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儿童绘画兴趣

2024-10-09

保持儿童绘画兴趣(精选11篇)

保持儿童绘画兴趣 篇1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 只有各个方面协调地发生作用, 才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并不断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最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长久保持呢?

1. 过好听力第一关。

“听”位于外语教学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在听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分阶段的听力训练, 并有意识地向他们介绍正确的听的方法, 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力材料的选择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不同阶段难易度恰到好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听英美人在自然交际场合下说话的语音、语调、节奏和速度, 使所听语言材料尽可能的真实、自然, 具有交际意义。听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学生过了听力这一关, 往后的英语学习就少了畏难情绪, 多了学习兴趣与信心。

2. 新、旧知识联系。

新、旧知识联系着眼于新、旧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重现有关的旧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 能减缓新知识学习的“坡度”, 激活认知结构中的原有信息, 为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例如:在教授将来时态时, 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在进行时开展教学。

(1) I’m holding a pencil.

I’m going to a draw a picture.

(2) I’m opening the pencil-box.

I’m going to put the pen in the pencil-box.

(3) I’m taking a picture.

I’m going to give the picture to Li Juan.

在几个句子对照之后, 学生自然明白“be doing sth.”表示现在正在做某事, 而“be going to do sth.”表示将要做某事。教师无需更多地解释, 学生既复习了旧的语法知识, 也体会到新的语法要点, 学生学得有意义, 自然学得有兴趣。

3. 活用语言。

让每个学生在纸上写出一个句子, 句子必须包括三种成分:主语、谓语和状语, 要求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比如:

A dog is barking on the street.

A litle girl is crying under the tree.

A boy is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然后把这几个句子按主语、谓语、状语剪成三小块, 找三位学生分别把所有的主语、谓语和状语的纸片收起来, 打乱顺序后分发给三组学生, 然后让持主语卡片的小组念主语, 持谓语卡片的小组读谓语, 持状语卡片的小组读状语。新句子出现了:

A dog is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A little girl is barking under the tree.

A boyis cryingonthe street.

最后, 大家翻译成汉语, 意思滑稽可笑, 增加了学习句子成分的趣味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英语的灵活性和开发性,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4. 师生互动。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代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持续自主学习和保持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课堂教学应尽量采取师生互动的活动形式,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培养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合作探究精神, 多让学生活动, 强调人人参与和教师引导。教师还可以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课外阅读小组、英语班报、英语竞赛、英语晚会等,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师生互动中激发了兴趣, 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素质。

保持儿童绘画兴趣 篇2

一、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天生爱说爱闹、敢说敢做、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利势导,课上用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是学生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材料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适当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内容和材料的处理,一般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环节趣味性,使学生的兴趣得以维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呈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的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讲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地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心情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地、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学生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育与学生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3.融洽的师生关系。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差错。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自信心,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

四、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以适度的课外活动,可以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等小组活动。比如,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学习兴趣和乐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篇3

针对这两种类型的学生,我们要怎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呢?又该如何去保持他们的持久兴趣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准备好高一学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

无论是什么科目的学习,学生对第一堂课总是充满期待的。因为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都会表现得更积极认真,他们在心底的意识里也想把一门课程学好,也想有个好的开始。就像外面很多辅导机构和辅导班,为了招收学生,通常会用试听课或体验课的方式,先让学生免费去试听一节课,再让学生决定是否参加辅导班。这种试听课都是准备得非常精彩的,去听的学生都会被这种课堂吸引,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辅导班。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如果第一堂课很精彩,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瞬间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相反,如果第一堂课都讲得枯燥沉闷,那么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将会瞬间降至冰点。

因此,教师对高一新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讲《信息及其特征》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旁征博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有趣的互动和活动,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由此学生也会对老师产生好感,从而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其实都希望老师能够关注到自己,能够关注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有实验证明,老师的关注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近似地呈正相关的状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尊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也会在意来自老师方面的关注是否够多,得到老师的关注越多的学生,他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都将大于得到老师关注较少的学生。

教师不但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多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些学生看起来像是在“调皮捣蛋”,其实这也是表现出他们的大胆和另类思维的一面。学习信息技术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多些鼓励和肯定,这也是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方法。

三、为每节课准备一个计算机小常识,增加教师和课堂的魅力

曾经听到一个学生这样形容他的一个老师:“我们老师太渊博了,知道的东西很多,每节课上课总能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每节课总感觉会有些惊喜,我太崇拜他了。”虽然说这个学生的描述是比较主观的,但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教师表现出来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学生就容易对这个老师产生佩服或者崇拜的感情,自然就会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在上课的时候也会认真听课。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肯定也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也会感兴趣,也会学得很好;反之,则是学生对老师和课堂的厌恶。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是联系到一起的。在每节课中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计算机小常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和心得。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的与计算机无关的常识,穿插在课堂中。这样的“招数”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师和课堂的魅力。

总之,除了精心准备好学生的第一堂信息课外,教师还要注重平时的每一节课,让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也能不断地感受到惊喜,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教师也要持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是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学生的成就感越高,那么他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会更加有信心和兴趣,这样就可以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教师还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注意采用多样性的方法来增强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篇4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 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导入时应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情激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因此,教师要力求创造和谐的情境,以从容、和蔼的教态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言亲切、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运用幽默,给孩子以欢乐,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教师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以温和的言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口头计算时,学生一紧张,叙述就不连贯。此时,教师如脸带微笑地点头认可,可让其充满信心。

3. 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已有经验,这样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用途,又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二、保持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我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而且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了学习的兴趣。

2. 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应用数学知识,不但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3. 榜样教育中持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教师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数学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让其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 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学生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我曾作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后进生中,因为不会、不爱学习的占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保持儿童绘画兴趣 篇5

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 李国安 孙广军 赵永恒

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很大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大多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是学习伊始都对化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兴趣分化现象便凸显出来,学习兴趣越来越谈,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本文就这个话题,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学生自己要发挥主体作用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学生自己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学生要正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在学习较容易内容时,作业中遇到容易题的时候,不要骄傲轻视,放松学习;在学习较难内容时,作业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更不轻言放弃。

2.正确对待评价。其一是正确的自我评价,要善于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那么自己的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自己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自己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但对于别人能做好而自己不能做好的地方,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差异,虚心请教,提高自我。其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要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也要正确对待批评,在批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的方向、进步的动力。

3.正确对待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体系决定了该学科的学习方法独特,不同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不同的学生学习经验、思维习惯等差异导致方法的养成过程、方法本身都有差异,学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有效方法,更要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

4.正确处理学习关系。要把握学习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机会,争取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面对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学往往还没有听明白,老师就往下讲了。通过抢答的形式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怕回答错误,不要怕出丑,不要计较别人的善意笑声。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二、教师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不可否认,现阶段学生学习的平台主要是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老师的引导,为了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兴趣,教师起关键作用。保持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化学的动力

“安其学而亲其师”;“隐其学而疾其师”。所以,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关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持久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充分了解和认识每一位学生心理和个体需要,从而进一步坚持做到在教学中,一方面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教学方法和内容,千方百计为每一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学习化学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指导学生不断克服心理障碍,改进学习化学方法,在不断改进中去体学习化学成功的喜悦等[3],让师生关系始终处于教、学和谐状态,使学生对教师的化学教学心悦诚服甚至崇拜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持学习化学兴趣的持久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随后的学习期间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如在“分子”一节教学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此时,学生都感到疑惑不解,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起来了,接着,教师演示将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总体积不等于100ml,让学生观察结果,但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使其更加扣人心弦,这时,教师可指出:“想要知道实验结果,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由于问得恰当,短短的几分钟课堂上悬念迭生,使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3.及时抓好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去除影响学习兴趣的障碍

学生在学习当中,即使兴趣再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所以确定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分化点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主要是分子原子离子、化学用语、酸碱盐,它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产生两极分化的知识点,是优生跟得上,中等生感到吃力,而学困生感到迷惑、困难甚至放弃的知识点。要及早确定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分析分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够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4.善于利用化学故事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5.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微观事物,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合成,并显示在大屏幕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需实现的愿望,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6.把握各种评价,善于激励学生,从而保持学生学化学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体验成功。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学生在其原来基础上有了进步就是成功。而对于学生来说,有了成功才会有持续的学习兴趣,才会有追求下一次成功的强烈愿望。所以教师可打破千人统一试题的局面,适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变统一试题考试为分层考试。通过单元分层测试,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变化情况,及时“升级”或“降级”,对“升级者”加以表扬鼓励,使其及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降级者”给予及时的热情安慰,中肯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鼓励其在新的起点为下一次“升级”而努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及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兴趣、加强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发挥其的主体作用,化外因为内因,达到学习兴趣持久不衰的目的。

中职生排球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篇6

摘 要 基于个体心理特征以体育运动本质来看,兴趣能够提升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同时能够激发主体自觉实现对体育运动相关技术动作与技术要领的研习领悟。国务院2011年颁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是否能够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学习兴趣,是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体育教师应秉承《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的发掘与引导。

关键词 排球 学习兴趣;排球比赛;兴趣小组

从国内排球运动的发展情况看,排球运动相对于足球运动与篮球运动而言,群众基础较好,并且契合教育部所提倡的旨在鼓励学生投身于室外运动、强化身体机能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不二之选。考虑到近一个时期排球运动以其健身娱乐化特质得到公众的普遍追捧,因而较为适宜作为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学项目。此外,从排球运动本身来看,其在提升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能使学生通过对这一团体运动项目的参与,提升其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

一、组织排球比赛,利用比赛成绩激发学生兴趣

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看,不论其现实中表现如何,内心实则均具备强烈的好胜心。依托排球项目的对抗性,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对抗以及团队竞技中提升运动参与热情。基于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考量,教师进行排球教学组织时,应结合学生的特定学情创设契合其年龄特质与运动能力的竞技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讲授排球垫球技巧后,组织学生进行垫球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兴趣

(一)教师参与其中

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导者,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而且要组织领导学生参与过程,要亲身示范与发挥在教学环节中的带头作用。在以往体育课排球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扮演课堂主体角色,学习内容的遴选以及教学进程的把握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主设计,学生只能被动的对教师所讲授的排球运动技巧进行“跟随性学习”,无法同教师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因而影响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提升中职体育排球教学有效性的考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自身定位于教学辅助者,以平等的身份带领学生参与到排球项目学习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即在学生技术动作运用到位时,对其给予充分的鼓励;在学生未能较好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时,教师也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强化其学习信心。

(二)开展游戏教学

在中职体育课排球教学活动中,借助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进而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排球项目教学中来。依托轻松的游戏教学模式,能够使排球项目教学收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采取“报号跑上垫球游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现快乐学习的同时,提升其学习热情,进一步为后续教学铺垫好基础。

(三)适当降低标准

排球在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中是门槛最高的,无论是在练习时,还是在比赛时,都对基本技术(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球、拦网)有着很高的标准。但是为了激发中职生排球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标准,循序渐进,先让中职生产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能在后期练习中渐入佳境。

(四)进行趣味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排球趣味训练。比如基本技术中的垫球,可以开展三角形垫球活动,让3名学生三角形站位,开始时按顺时针垫球,听到老师的口令后立刻换方向垫球。此练习要求学生脚底步子灵活,每次垫球前都调整身体正对传球队员,也可以根据人数采用多边形站位。这样一来,学生对排球的练习兴趣便会有所增进。

三、组建兴趣小组,利用小组活动保持学生兴趣

在课后,教师可以组建一些排球兴趣小组,经常开展一些组内排球比赛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切磋,共同练习;也可以在课下多加指导,制定训练计划,与排球兴趣小组一同训练;还可以在刚刚学完基本技能后,举行基本技能竞赛和小组内部的对抗比赛。如此一来,学生将课内所学的排球技术运用到课外的兴趣小组,又通过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来保持排球兴趣,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

四、结语

总体而言,能否在中职体育课排球教学活动中收到较好的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体育教师对科学教学理念的秉承以及对契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借助对学生本位主義教学理念的贯行,以及对学生的正向激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排球运动学习热情,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身体机能和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 牟延帮.高校女生排球兴趣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 宋元平,储庆桂,王淑珍.高校排球队课余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3] 邓光庆,刘驰聘.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04).

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暖色》《生活中的冷色》两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只是机械枯燥的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乏味,对于今后理解色相纯度等知识也会缺乏兴趣。于是我就想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烧杯内,再拿三个空烧杯,一起放在课桌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烧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烧杯内,一晃动立刻变成另一种间色时,学生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太神奇了。”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学生像看魔术表演一样,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__色,红色+蓝色=__色,蓝色+黄色=__色,然后在四人小组中展示自己调出的间色,让他们自己发现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教学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四年级的《放学了》的这节课中,当我要求画人物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老师,画人物太难了,我画不出来,怎么办?能不能画别的内容?我模仿七巧板的形式,利用点线面,先拼贴简单的人物动态,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拼出更多的人物动态。这样,学生有了兴趣,积累多了,自然就会画很多不同的人物。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说画不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物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小学生对教师总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期待,无一不影响他们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和蔼的语言及关切的眼神,及时地给每个学生以关怀。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更不能用讽刺的语言挖苦学生。有的学生也许就是因为教师的一句“你画得真差”而失去信心,对美术再也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应是“你画得真棒”“你的画比上次进步多了”等鼓励性的语言,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不要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在课堂上动怒发火。那样,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还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亲切、感人、富有魅力,使学生听起来有愉悦的美感,那么学生一定非常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让美术课兴趣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同时,认真细致地总结教育教学中的方法经验,相互交流,相互参与,相互指导,力求达到完美。

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8

1.深入孩子的内心备教材

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一首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一定是存在的世界, 他们有时的想法会令你觉得不可思议。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他们的不可思议,你就能赢得孩子的心。用孩子的眼光看教材,用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解教材,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运用教材,用贴近孩子心灵的方法进行教学, 就能让你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在教“pig”这个单词的时候,我适当加入象声词,变成“噜噜噜噜Pig”,孩子们颇有兴趣,乐于接受,容易记住。在课堂教学中,我曾多次尝试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自己不仅是游戏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自己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和其他孩子一样做学生听课,举手发言,让孩子站到讲台上当小老师,有时高兴的时候,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事实证明,这样的老师更有亲和力,这样的英语课堂更有生命力。

2.精致的板书设计

运用图文式, 把课本的情景画在黑板上, 图画不用很复杂,也可以电脑绘图,教师在图上加上重点单词和句子,第一,赏心悦目;第二,重难点一目了然;第三,便于学生根据情景,复述故事梗概,提高口语水平。

问题式:对话课常用到,整节课的句型框架很清楚地呈现在黑板上。

辐射式:如头脑风暴的形式,中间一个中心话题,旁边呈现分话题,主次分明。

3.同桌诵读齐争先

随着年级提升,英语课文变长了,在朗读上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句理解和掌握能力,我开始对重点课文要求背诵。小组成员一下子涌到小组长那边,势必造成“交通拥堵”,如果同桌能够争一争先去小组长处背诵的机会,既是对背诵情况的第一次把关,又能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平时的单词背诵也可以采用同桌互背的方法,让同桌两人轮流出题,对整个背诵过程进行计时,同桌竞争,学生积极性更高。朗读课文的方法就是同桌之间各一次机会,轮流朗读,看谁先读出来,同桌之间后读完全文的同学要到小组长处重读。对于同桌中英语学习较差、课文诵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他们的同桌指导,因为他们的同桌就是他们名义上的师父。

4.重视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设计。

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艺术,首先,教学重点比较容易把握,而教学难点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很好的了解, 学生的学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学生是滚动式学习的。从一开始接受一个班,想在课堂的40分钟内达到完全了解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教师课后多找时间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英语水平、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 这样教学设计时才能更贴近学生现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化,避免单一,因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有限的。比如在呈现单词时,可以采用听音、意义对比、图片呈现、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保持较高兴趣。再次,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处理时间应该不同,不能一刀切,要有效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5.利用态势语教句型及习惯用语

在初学英语中,学生理解英语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英语基础,而是由于他们借助了非语言方面的知识,如体态语知识,学生在理解这些句子的同时,就在无意识地习得语言。教师可以利用手势,如拍桌子和挥舞手臂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重音。这是疑问语气还是命令口气,是愤怒还是斥责,学生一听教师的语调、一看教师的表情就一目了然了。同时将声调、节奏和重音在黑板上标出来帮助学生会意,这样,学生不仅立即领会了教师说话的内容,还及时回答了问题,有问有答,并辅之以动作、表情等,对培养他们在实际情景下的交际能力很有帮助。

6.加强阅读 ,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我针对每单元所学的课题,透过网络帮助搜索了不少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故事、儿歌和英语小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素材。同时,我鼓励学生到书店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英语故事或书刊,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记单词的习惯,发现单词记忆的灵活性、趣味性,激发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通过日积月累,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在自然的习得中学得大量英语单词、句子,形成较好的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7.了解情况 ,不可盲目施教

现行的英语教材中的词汇量、句型、日常交际用语比较多,在复习前,每位英语教师应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他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然后依照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进行有效复习。要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造成知识点的疏漏。

8.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

如何长久保持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9

关键词:精心设计教学,搭建想象平台,激发学习欲望

音乐是缥缈、抽象, 没有局限的一种创造性艺术。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让孩子习学音乐, 学懂音乐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因为学生年龄, 家庭的差距, 导致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就不同,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利用舞台表演充分的表现出来, 教师给学生多搭建一些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让他们大胆尝试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给予的。

让每个孩子从小接受音乐培养是每位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 因此国家教育部为提高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大量为中小学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投资硬件, 配齐软件, 充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学习, 并且为每位在校学生配备了口风琴,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孩子天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他想知道如何能使口风琴吹出好听的音色、如何才能吹奏自己想听的音乐。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可以在琴旁边坐很长一段时间。因此, 在起初学习口风琴时, 家长老师基本不用督促。一段时间后, 班里孩子的程度开始拉开, 吹奏的乐曲也越来越难。他们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的行为或语言过为激烈, 孩子就会就会觉得学习弹琴是一种负担。学习口风琴要占用他很多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这样使孩子的兴趣荡然无存, 剩下的只有无奈, 只能忍受。所以说, 兴趣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如何保持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在课堂教作中是这样调动学生兴趣的首先把每节课内容贯穿在故事, 或者儿歌里, 让孩子们装扮成音乐故事中的角色人物, 这样来学习, 孩子们学习热情就会很高, 并且学习新知识和乐理渗透的时候也不会枯燥乏味。例如在学生弹奏口风琴音阶时我试着把音阶编成小儿歌, 把每条试奏谱都填上词。或是利用游戏分成男队、女队、小动物角色等比赛视唱或吹奏。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不但不会感觉乏味反而还有些意犹未尽, 不舍离去因此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不如把方法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 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更多的音乐知识, 让学生始终跟随兴趣的尾巴, 在音乐殿堂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 这才是音乐兴趣培养最关键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这需要我们在做的教师不断深思和实践,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及看法:

一、丰富教学中的音乐语言

所谓音乐语言特点鲜明, 形象具体, 让学生通过语言扩大他们的想象, 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想象平台, 在教学中我常使用音乐双语教学双语音乐化是双语教育的一种延伸。双语教育立足于英语和汉语的交叉点上, 以汉语教学为主, 用英语来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中的专业术语。

二、拓展节奏、节拍

音乐是由旋律和节奏组成, 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它赋予音乐活力。用日常生活来学习节奏。语言本身就有节奏, 通过日常生活语言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这不仅是学生容易掌握, 而且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早上好。就是两个八分音符, 一个4分音符。叮咚就是两个8分音符。蹦蹦跳跳就是4个八分音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形体做示范。例如把8分音符和4分音符写在黑板上, 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敲门、蹦蹦跳跳的动作, 然后让学生来辨别这些节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学生会念读、会呼名字的基础上, 让学生运用不同音色的各种乐器进行节奏训练。通过以上的训练, 学生的节奏得到了巩固, 积极性也调动起来, 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

三、广泛的欣赏渗透

在我们欣赏的器乐曲当中, 有很多内容是合奏乐曲, 其中音响效果极其丰富多彩, 每首乐曲中生动的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但在学生欣赏乐曲时, 由于年龄, 环境的原因, 学生听赏起来悟性不是很高, 因此不容易听辨出乐曲的主旋律和主题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主旋律的示范演奏, 这样就会听明白, 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针对重、难点乐句教师可随时提拣出来进行讲解范奏, 然后再让学生完整的去欣赏乐曲, 从而让学生更深一步去感悟乐曲内涵体会乐曲风格, 进一步加深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使音乐教学更充实。

四、试奏能力的培养

能认识5线谱上的音符不等于他的试奏能力就好, 有的学生弹了多年琴, 也达到了准高级或高级水平, 但试奏能力仍然跟不上, 甚至很差。因此, 在每节课上对新乐曲都要进行试奏, 培养孩子认真, 仔细的看谱习惯。教师有意识的指着乐谱, 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音符上, 两手按规定指法放在所弹曲目的第一位置上, 根据所学的5音位置, 凭感觉来弹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耐心的训练, 使手、眼协调配合起来, 而不再死盯这些键盘, 不靠简单记忆来背着弹琴。随着音域扩展, 两手也要学会转指和扩指, 这是更应该强调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乐谱所标记的指法去弹奏,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指法的不合理, 也会影响试奏能力的提高。

五、课外乐曲的积累

在课堂之外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外曲目。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曲目安排上应全面, 包括基本功、练习曲、复调等。以使学生在技术和音乐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一些小型乐曲可以不去细抠, 只要弹准确、熟练, 把握好乐曲的风格和基本性质, 有感情的弹奏出来就可以了。

论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强化 篇10

关键词:兴趣,保持,强化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 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措施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学生已有学习兴趣的保持

兴趣不是仅仅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后而不断被激发的。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 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 积极从事这项活动, 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并非可以自己就长期存在的, 兴趣还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 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炽烈, 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维护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难度要适中, 符合学生能力水平, 才能激起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太容易, 太困难都不行。太容易, 学生不感兴趣;太困难, 超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学生望而生畏, 自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难度, 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满足感”的教学, 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暗示, 维持学生对学习得兴趣

“暗示”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它在某种特殊的情况和特定的环境中往往比“明示”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如果给予学生以良好的肯定、赞扬和鼓励, 如一个目光, 一个微笑, 或一个手势, 都会使学生得到鼓励, 这样便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种心理暗示, 使他对老师更加尊敬和信赖, 而这种对老师的尊敬和信赖会增强学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必然给今后的学习兴趣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就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他们, 当学生获得这些期望的信息后, 就会重新认识自己, 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 就会更加信赖老师, 积极和老师配合, 提高学习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期望效应”。

3、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竞赛等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游戏能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背景, 以学习、生活知识为素材展开的游戏, 其现象奇特明了, 方法简便, 深受学生的喜爱。运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儿童好奇、喜动的特点, 遵循“感知—思维—记忆”的认识规律, 教师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即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 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抽象的知识。学生的好胜心强, 愿意表现自己的心理, 通过竞赛活动可以激发维护他们学习的兴趣。人人都有上进心, 都有向别人证明自己能力的内心趋向, 所以适度的竞争也可以很好的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被激起, 同时得到维护后, 教师还要继续给予一定的不同强化, 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需要间的关系, 给学生对不同事物的兴趣给予不同的反应, 切不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只为了满足学生短时的兴趣, 要从长远、从宏观出发, 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一切活动均是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幸福的工作和学习而服务的。切不可避重就轻, 为了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兴趣, 要及时给予学生的兴趣以一定的反应。

1、及时给予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反馈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及时批阅学生的试卷、作业, 并作公正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和成绩的优劣, 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与否。这种反馈作用有利于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公正评价”应以鼓励的语态为主, 课堂提问和平时测验题要深度适宜, 评分不宜过严, 有意识让学生尝到甜头, 产生快感.这种通过努力而得到满足时愉快的心情会延续为良好的心境, 这是中专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有“万事称心如意”之感, 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 提高效率, 克服困难, 促使学习兴趣发展的良性循环。

2、批评的艺术

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批评不仅只是手段意义上的工具, 它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直击心灵的艺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问题时, 可以采用批评的方式, 以强化正确的、对学习和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的兴趣, 对学生不利的兴趣和爱好要及时给予批评, 以减少或者逐渐消退这种消极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在运用批评艺术时, 教师要注意批评的地点场合。因为人人有尊严、爱面子, 如果学生在公共场合当众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罚, 容易形成对立情绪。所以, 教师在运用批评时要换个地点, 个别谈话, 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批评要遵循人格平等。教师作为实施批评者, 因为出于长者的地位等因素, 往往有很强的惟我独尊意识, 批评刚刚开始, 教师和学生间很容易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壁垒, 所以教师应做到以理服人。再次, 批评要点到为止, 并善于发现潜在的优点。学生对老师的批评, 最怕的就是唠唠叨叨。所以教师在运用批评手段时, 必须明确告知学生的错误在何处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同时不要一棒子敲死, 要善于发现学生不当之外的潜在的优点, 并及时给以肯定, 这样学生才牢记终身, 并受益终身的。

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不仅可以圆满地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运用各种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强化、保持,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蓉.培养良好心态, 激发学习动力[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78.

[2]秦平.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心理学的兴趣[J].教育探索, 2001, (5) :22.

保持儿童绘画兴趣 篇11

阅读整本书是个性化行为,主要靠学生的兴趣维系,而当前关注不够的正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兴趣既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前提,又是学生读完整本书的支柱,更是学生读书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果说激发学生最初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是学生走向书的良好起点,那么保持和提高学生持续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则是学生养成终身读书习惯的重要保证。小学生持久性差,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等现象,仅仅靠一时的兴趣来维持是不会长久的。这就要求不断保持和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比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重要得多,难得多。

适度营造阅读环境。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没有良好的阅读气氛,生性好动、情感易变的小学生会觉得阅读整本书枯燥乏味。因此,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空间,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开辟“图书超市”“好书推介”“读书心得”等栏目,营造阅读气氛;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有目的地表扬班里喜爱阅读整本书的同学,有计划地评选“班级小书虫”,请进步较大的学生谈阅读整本书的收获,形成人人争读整本书的良好风气。所有任课老师不但要带头读书,还要尽量减少笔头作业,为学生留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创设自主读书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图书。

恰当推介阅读书籍。小学生择书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或听从父母意见,或盲从周围同学,这样不利于形成稳定的读书兴趣。为此,教师应先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与教材相关联的书,做少年儿童书籍的有心人,然后以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向本班学生推介哪些书,确保学生读书兴趣越来越浓。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低年级应以绘本,图文并茂的通俗本,浅易的、有趣的、短篇的故事书为主,这些书有助于激发蒙童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激活他们阅读整本书的信心;中年级对没有时空限制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兴趣较浓,对经想象构成的童话故事有所偏爱;高年级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和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的故事普遍爱好。此外,那些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书会降低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而文字通俗上口。内容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幻小说、历史人物故事等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直接增加学生的读书兴趣。

有机传授读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范读、音乐渲染、多媒体再现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诱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推介某一本书时,首先要从封面人手,充分利用吸引学生眼球的书名和精美的装桢诱导学生揣摩和遐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萌生“追问到底”的念头,这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是学生读完书的关键。其次,引导学生阅读简介或前言中能增加学生读书兴趣的语段,诱导学生萌生好奇心。再次,可以挑选书中一两个有趣的小故事,读到悬念之处戛然而止;也可以摘取书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增强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欲望。要帮助学生利用目录制定读书计划,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今天我知道学生读什么”要求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状态,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有准备地排除学生读书的困难,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有目的地增强学生读书信心,有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阅读指导。如有的学生读书总是浮光掠影,这就需要设计一些导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又如有的学生读了许多书,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更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采取大声朗读、反复品味、边诵读边想象、背诵、仿写等方法切实感受文章内涵,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在快乐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走向阅读整本书的更高境界。

积极争取家长帮助。教师每天与每位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是不现实的,家长与孩子亲密相处,而学生的主要读书时间又在家中,因此,家长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校讯通短信平台等渠道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状态,有助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孩子读书情况以及如何指导孩子读书,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引领孩子读书。此外,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亲子阅读的好处,直观地学习指导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定期评选书香家庭,激励更多的家长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听孩子说书”是简便易行的家庭导读方式,它能检查孩子读书的效果,分享孩子读书的快乐,促使孩子天天阅读。这样,条件好的父母会领着孩子从多种角度感受语言文字,并将自己的理解感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有了家长的帮助,学生完成读书计划会更顺畅,读书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供交流、展示读书心得的平台,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整本书的收获,感受阅读整本书的成功,强化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也使那些阅读整本书兴趣不浓的学生受到触动,萌生读书欲望。活动中要发挥班干、各种社团(如文学社、记者团)的组织和引领作用,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人人乐读、善读的惯性力。基于阅读整本书的活动有好书推介会、佳篇欣赏会、读书演讲会,有经典诵读竞赛、读书征文竞赛、读写大赛……如香港启思小学黄锦燕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购置了一套三国服饰,组织学生表演,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活动在低年级尤为重要,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符合蒙童的趣味,能直接引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行为,让他们爱上读书。

上一篇:均衡模式下一篇:滨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