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土保持

2024-09-20

农村水土保持(精选11篇)

农村水土保持 篇1

农业是我国民经济的命脉,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来的伟大历史任务,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土保持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 我国也对新时期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总体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生态环境也不够理想, 水土流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如何做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 对于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土保持的概念和特点

对于水土保持来讲, 它的概念有行业标准确定的概念和法律确定的概念之分, 总体来讲:水土保持是指通过栽草种树、改良水土资源和修建工程等措施, 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改良、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 防治水土流失, 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性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它具有地域差异性,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程度、农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法也将会有所不同;水土保持工作范畴较广, 所涉及的部门和领域众多;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发动广大群众来参与, 才能达到全面治理沟壑与山坡的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它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才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完成。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是大自然中无法替代的基础资源, 也是人类无法离开的重要资源, 如果没有水土资源, 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根据科学统计, 生成1cm厚的土层, 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所以说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 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

2.1 导致枯水季节水量的降低, 容易导致涝灾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严重的是水源枯竭, 河道断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蓄水容积减小, 蓄水量也相应减少, 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 枯季水更少。因此,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 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 是涵养水源的关键, 由于土壤随水而去, 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 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 从水文角度讲, 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 使洪水季节水更多, 枯水季节水更少。

2.2 增加地表径流, 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 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 由于地面坡度大, 植被不够, 坡面截流能力较差, 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 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 雨水来不及入渗, 迅速大量产流, 瞬时形成山洪, 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 陡涨陡落, 历时短暂, 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 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 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 一遇暴雨, 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 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 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 使河道断流。

2.4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 发生次数增加, 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 水体中含沙量增加, 增加了水的浊度。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 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 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 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 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因此, 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 水环境容量减少, 水污染速度加快。

3 当前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国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做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在我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上也逐渐加大力度。但是, 在目前我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农村水土保持工作还要很多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地方。

3.1 目前的水土保持执法体制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法而言, 它对加剧水土流失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等行为的处罚以及管理的力度不够, 其相应措施的可操作性也不强。例如, 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相关处罚的规定不够具体, 其处罚的力度不够, 在法律责任中也没有强制性措施;我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形式引入比较混乱,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的管理方式缺乏原则性, 其工作开展不平衡。这些都是目前水土保持体制不够完善的表现, 导致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2 坡耕地的大量存在, 加剧了水土流失

全国现有12179.42亿m2耕地中, 坡耕地为2041.2亿m2, 占20%。目前我国直接用于坡耕地改造的投入非常有限, 坡改梯进展缓慢。坡耕地面积占全国水蚀面积的15%, 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t,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33%。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坡耕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57.7%, 怒江流域占到68.4%。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kg粮食, 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60kg。同时, 坡耕地产量低而不稳, 成为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水土流失作用下, 土地越种越瘦, 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3.3 经济投入的力度不够

经济投入的力度不够是导致水土治理困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的投入, 几乎没有个体或者单位来进行投资, 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虽然国家在“十五”期间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相比, 资金的投入力度仍显得不足, 每年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补助仍比较偏少。而经济投入力度的不足, 导致了我国水土治理的形式较为单一, 再好的水土治理方案也会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不能顺利地实施,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4 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4.1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强化目前的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国家和政府就得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关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 以此来制裁和约束各种导致水土流失的不良行为, 还应该提高制度的权威性, 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只有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下, 才能使得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4.2 加强农村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重点抓好侵蚀沟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

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证明,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条十分有效和成功的技术路线,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 我国农村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生态的建设应该由以前的偏重单项措施改为综合性治理方案。特别是应该把侵蚀沟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重点抓好, 在实现综合效益之前, 还应优先解决群众生计问题, 以弥补过去建设的不足。

抓好侵蚀沟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可一举多得, 能够改善和提高当地的基本生产条件, 解决山丘区农民群众基本口粮等生计问题, 还可以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 其粮食单产一般可以翻一番, 而黄土高原坝地的单产一般为坡地的4倍;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 减轻对土地的蚕食, 为守住国家12006亿m2耕地的红线做出贡献, 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 并对下游起到缓洪减沙的作用;能够达到增强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效果,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侵蚀沟和坡耕地的整治已成为我国目前建设基本农田最具潜力的一个途径。

4.3 加强宣传工作, 提高人们的水保意识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 群众永远是工作的主体, 由于农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水保意识也不强, 所以要想做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 就得提高群众的水保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得加强宣传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将水土流失警示教育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群众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水土流失的隐患, 从而强化全社会爱护大地和珍惜水源的生态意识;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 通过引进和推广实用新技术,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知识培训, 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主意识。

4.4 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动态监体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它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各种形式所引起的水土流失。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在实施过程中对水土进行动态的监测, 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来带动水土保持工作, 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监督管理工作。例如对河道实施堤水灌溉和建坝拦蓄等诸多措施, 对其实施综合治理, 不仅能够涵养了水源, 还可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5 结语

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是江河治理和国土整治的根本, 也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命脉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 也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而言, 良好的水土资源是其工作的前提,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 它关系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总而言之,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应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来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保证好我国农村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发展, 提高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 贾仁甫, 李章林.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 2010.

[2]邵天一, 姜斌.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 2009.

[3]金瑾, 蓝明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4]曾大林.建立和创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理念[J].中国水利, 2006.

[5]孙发政.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 2006.

农村水土保持 篇2

一、当前农村党员思想现状

农村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落后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上。传统思想观念主要是指小农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在新农村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二是生产项目的多样,如既种粮食,又种经济作物,既饲养一些家畜家禽,又搞一点采集、加工之类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给自足,使他们较少与别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产生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三是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四是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得温饱便不思进取,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

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原始而僵化。一是没有与时俱进的新见解、新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单

一、原始。二是不关心政治、党性观念淡薄。土地到户失掉了集体生产、生活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对此一些党员集体观念淡薄,组织观念荡然无存,个人主义严重,我行我素。三是党员主体意识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党性观念淡薄,把自己混同一般群众,思想上不求上进,工作上不求主动。不愿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按时或少交、拒交党费,有的对党组织交给任务,不是积极想办法完成,而是起消极作用,甚至有时还给党组织唱反调等。

2、思想认识模糊。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部分党员面对当前的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状况,价值规范与党性原则、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服从组织纪律,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党员思想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心存种种疑虑,出现了不讲原则、讲交情,不讲党性、讲“关系”的错误现象。

3、价值取向倾斜。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蔓延、腐蚀了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使少数党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和倒退。一些党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和理论修养,党性修养、道德修养、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准呈逐步下降趋势,遇事斤斤计较,唯利是图,责任感减退,有的甚至腐化堕 1

落,更谈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就是要增强党员意识。入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通过学习党章对照党员的标准和条件、党员权利义务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定,牢记党员身分,铭记党员标准,自觉对照检查,克服缺点不足,自觉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注意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

党员意识就是党员的角色意识。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你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党员,而不是一般的群众。你要按照这个角色定位去行动,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定位一定要准确,定位不当如同宝物放错了位置,会变成废物。

增强党员意识,就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作为一名党员,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旨,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精神,二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为人民服务要有真本事,要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驾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

增强党员意识,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面临着各种消极影响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和自律精神,模范地遵纪守法,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严峻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加强党性修养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保证。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可能有坚强的党性。一些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认识不足,理论素养和水平不高,不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致出现种种偏差和错误,无法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上的贫乏必然导致思想上的落伍。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前提和保证。

(一)理论修养。即对党的理论、纲领、路线、组织原则、宗旨等的学习、掌握和遵守。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修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理解党的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步一步向着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修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深入研修专业知识,努力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技 2

能,提高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本领。

(四)组织纪律性修养。每一名党员都要按照党的政治纲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坚信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与党同心同德,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作遵守纪律的模范,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五)党的优良作风的修养。中国共产党有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如何保持一个党员的良好心态

心态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智慧,更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和价值的取向,心态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生活中每一个成功者无不是心态的主人。良好的心态对于我们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我们做什么,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人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是快乐还是忧伤,是成功还是失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党性修养,还必须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个人的心态好了,身心和谐了,你的家庭才能和谐,你的周边环境才能和谐。

一、要学会相互信任。

有了信任,我们就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精神支柱,使自己做事有强大的动力。信任能使人体会到生命的温暖,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利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信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党员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是高于一切的。党支部作为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精神应该建立在所有党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只有当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同事和群众的广泛信赖,同时也为自己事业的兴旺发达注入活力。

二、要学会正确对待。

首先要正确对待组织。一些党员对组织多有怨言。有的人不能从全局看待问题,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人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愿望不能达到就埋怨组织。有着这样的心态,很难做到正确对待组织,必然导致自己心态失衡,影响工作、贻误事业。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就要不分心谋人而专心谋事,以自己的工作和业绩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接受组织的考验。知恩方能知足(要知恩图报),知恩贵在知责。责任心是一个党员干部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任务,就必须全面提升素质; 3

面对不良社会风气,党员要确保部队纯洁、夯实过硬作风,就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而做到这一切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他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的是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尊重。推卸责任的人让别人觉得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还缺乏诚意,不可靠。

其次要正确对待自己。一些党员对自己估计得过高,总是嗟叹自己“怀才不遇”,而不是踏实地干事、创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心态不佳、干劲不足,最终是郁郁寡欢、蹉跎岁月。人贵有自知之明。党员干部应“日三省吾身”,常用“显微镜”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准定位和目标。作为一个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在个人名利得失面前应该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只有不断学习,加强思想改造,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具备淡泊的心境、较高的思想水平,才会不为获取个人名利而丧失党性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才会像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再次要正确对待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师。党员要用“放大镜”看别人的长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待别人的不足,要宽容、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开阔,才能做到容人、容言、容事、容错。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进步,为身边同志的每一点进步而由衷高兴。团队精神、全局观念和合作意识,是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良好品质。集体的力量是需要依靠每一位党员同志相互协作来实现。正确看待同志,才有助于培养和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

三、要学会宽容。

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不原谅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塑造良好心态。帮了别人的忙要立刻忘掉,不要把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成为别人的包袱,要打开鸟笼,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作为一个党员,尤其是村干部,要宽宏大量,做上几件让人心服口服的事情来感染、感化村民。只要你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能容事、容人,慢慢地,村民们就会理解你,支持你。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宽容是崇高的美德,是一种非凡的气质、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 4

品德,崇高的境界。宽容至少有五大好处:

1、宽容的人爱记住别人的好处,总是心存感激,所以很多人乐意帮助他;

2、宽容的人能与人同乐,给人快乐,自己也是只记快乐,不记烦恼,所以他总是快乐比别人多;

3、宽容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朋友很多;

4、宽容的人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所以愿意与他合作的人很多;

5、宽容的人对别人宽容时,必定对自己宽容,因而计较得失少,知足常乐,所以他的幸福感很高。宽容让人尊敬,宽容让人亲近,宽容让人欣赏。要做到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缺点,宽容他人的不足。一个宽容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应理解宽容,学会宽容。古人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人处事,当以宽大为怀。宽容是一种美德,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生活中难免有嗑嗑碰碰,一句善意的道歉,一个真诚的笑脸常足以让矛盾冰消云散,让不快随风而去。从一个国家,到普通的小家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就因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一颗宽容的心。

四、要学会感恩。

感恩谁?感恩组织、感恩父母、感恩兄弟姐妹、感恩朋友、感恩身边的人。要学会优待身边的人。要学会感恩、欣赏、给予、宽容。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关系。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的。

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别把自己看得太低,你就是你。别把自己看的太重、太高。这样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要想少抱怨,少折腾,获得好心情,你必须带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为什么要感恩呢?你这个人活着,就值得感恩了,有很多我们的同龄人都逝去了,而且每天逝去大量的人,我们至少还活着。再者,为你有一个住的地方,有吃的东西,衣食无忧。怀着爱心吃菜比怀着恨吃牛肉要香,心情好了,吃嘛嘛香;心情不好,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说道底,决定人心态的是人的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胸怀宽广,执着进取,挑战自我,不屈命运,坚信自己,积极思想,那么,他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美好的人生。愿大家都能以快乐的心态迎接工作、拥抱生活。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人处世,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敦厚善良,懂得取舍,胸襟开阔,才会不惑、不忧、不惧。为官一时一地,做人一生一世,我们党员一定要和以处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以为政、诚以惠民,才能在在全体老百姓公论中留下 5

好口碑、树立好形象。

最后敬奉大家一段话:

农村水土保持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新农村;贵州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98—02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喀斯特生态环境为主的脆弱生态区,全省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3%。喀斯特地区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慢,植物生长缓慢,环境一旦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我恢复能力差。贵州大部分农村处于岩溶山区,具有生态脆弱与贫困分布高度重合的特点。在这些地区往往形成了人口一环境—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格局,水土流失导致农村耕地丧失、频繁引发洼地内涝,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确定水土资源的价值观念,推进水土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贵州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重要内容。

2有利于保护贵州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资源价值理论,资源、环境使有价值的,利用环境资源和环境就要给与相应的补偿。贵州地处两江(长江、珠江)的上游地段,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长久以来,贵州作为中国的资源与能源的战略基地,长期向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并且还要为保护江河水源限制工业项目,严重制约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较为严重,他们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强烈呼吁对所做的牺牲给予适当补偿。

3有利于解决农村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现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标志。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农业资源,取决于水土资源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可以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资源,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民办民有,国家适当补助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投入的90%是依靠农民投劳投工完成。国家通过政策,奖励或补贴等方式调动农民积极性。但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中央从消除城乡壁垒,统筹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取消“两工”,改为“一事一议”,使劳动力这一基本生产要素能够依市场规律自主流动,公平竞争,消除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权和选择权。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1为贵州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了林果牧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如,贵州毕节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共治理了33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的16 830平方公里下降到15 814平方公里,土壤水分条件大为改观,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2有力地促进了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增加了治理区农村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校级社科专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如贵州毕节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农民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提高到2005年的1 876元,财政收入则从3.02亿元增加到34.8亿元。

三、当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支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提出较早。1991年《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规定“损害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与补偿”。国务院1993年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要按照库区流域防治任务的需要,每年从收取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部分资金,由水库、电站掌握本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保持,由所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检查验收。”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归还化纲要》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机制。”《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造成水土流失、因技术原因无力治理的,或者造成水土保持设施、资源损失的,必须缴纳水土流失治理费。”可见,现在关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规定,集中在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效力等级较低,没有上升为法律的形式,这影响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融资渠道单一,难以保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持续进行。实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目前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1)财政支付、拨款。如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对自然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2)收费、罚款。如《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单位与个人在建设和生产活动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必须缴纳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包括水土流失治理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水土流失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的收费,资金来源有限,影响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贵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融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贵州长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需要,况且,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但财力有限,要依靠政府的大量

投入是不现实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措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资金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今后在继续加大财政对水土保持投入的同时,应考虑如何采取各项财政措施,鼓励多种投资,拓宽水保资金筹措渠道。

3补偿方式简单,难以解决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底层问题。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动力,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有赖于精心组织的水保建设项目,治理和恢复水土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改变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的再生能源,发展新的产业,提供非农就业机会等。后者才是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面临的底层问题。当前贵州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基本上是资金补偿,即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用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相应的产业扶持、生产方式改善少,经济发展、扶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少。如果不致力于调整贵州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减轻环境压力,所有的水土保持建设工程都难以真正奏效,这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

四、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快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贵州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反映水土资源价值属性的制度确定下来,有效指导政府依法进行生产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可以促使公众参与到水土保持的工作中来。通过立法,确定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关系的主体,补偿的标准确定,补偿的方式,建立环境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完善地方政府带动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建立法律责任体系,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和强力支持。

2健全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参与的融资体制。如为了拓宽资金的来源,可考虑实行水土保持押金制度,要求企业开发建设前先缴一笔水保押金,让企业自觉进行水保工作,如未按批复的水保方案实施水保措施,即将押金扣押,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水保工作。此外,还可考虑发行国债吸引民间资金,鼓励个人参与到水土保持中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资金和各种捐赠,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融资市场化的途径。

3完善补偿的方式。除了现有的资金补偿外,可以考虑技术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等方式。技术补偿是指以扶持技术的形式对水土保持的综合防治予以支持;政策补偿指省政府可对省内税提留时严重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实物补偿则主要是对农户在实施水土保持或生态环境政策(如退耕还林)后造成的损失进行物质上的补偿,如粮食补贴、化肥、除草剂以及机械设备等物质补偿。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我见 篇4

1 处理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关系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进行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水土保持和人民生活、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关系[1]。

处理好这些关系, 能够实现集中地治理, 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推进, 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预防水土流失, 将治理与管护相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效益。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于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十分重要和有力的。

2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也逐步加快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对经济以及粮食作物的需求逐渐增大, 农村人民为了生存与利益最大化, 类如拓边占延、偷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坡度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受到严重的限制。

其次, 目前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虽然部分农村村民都在积极的支持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开展, 但是由于治理的范围广, 任务重, 再加上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实际情况, 致使治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水土保持工作的难点中首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是由国家进行投资, 地方企业和群众投资比例较少, 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资金不足, 使得水土治理的形式也比较单调[2], 有时尽管水土治理的方案比较好,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 也无法有效实施, 不利于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农村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策略

3.1 加强宣传, 提高水土保持意识

在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 加强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 向全社会进行全面、系统、多层次的宣传, 让更多人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提高对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程度, 明确其对于农村建设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去, 提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

3.2 完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国家需要依据各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 出台各种对于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有利的法律法规, 以此对影响水土保持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提升制度的威力, 积极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审批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落实“三同时”的制度, 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

3.3 因地制宜, 科学进行植物布局

在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 合理布局植物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实现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有效结合, 循序渐进。发展具有乡土优势的果林品种, 在林下进行适当的套种, 提高效益。同时因地制宜, 统筹发展。例如辽宁省朝阳市连山区, 对西部中低山强度侵蚀区实施植被覆盖工程的建设, 通过水平槽、鱼鳞坑、果树坑盘等方式, 建设对水土保持有促进作用的生态林和经果林[3], 不仅能够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节, 还能够储存水分, 以促进植物生长, 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3.4 加强动态化监测

实现动态化监测系统的建设, 能够对水土流失的变化进行监控, 形成有效对比, 对于水土保持是十分有利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监测水土,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监督管理, 对比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从上而下做到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 对于矿产企业还可以起到实时的监控与制约作用, 是保证水源的涵养,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的重要途径。

3.5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辽宁地区中, 具有人文景观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这不仅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到积极的宣传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 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开发相关产业。建立生态旅游景点, 能够使更多的人来参观,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加强宣传, 使原生态得到保护, 从而突出生态的理念。

4 结语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需要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 明确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 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琳娜.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 (08) :214-215.

[2]刘志平.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J].甘肃科技, 2010 (21) :24-25.

农村信用社保持党的纯洁性 篇5

为了进一步引深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近日,县农村信用社在系统内广泛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

活动中,该社要求全体员工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党的纯洁性抓起,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善于抢抓机遇,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攻坚克难,切实做到在推动工作上有举措,在转变作风上有新形象,在狠抓落实上有新作为。同时,要求全体员工紧密联系实际,深刻领会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内涵,强化廉洁自律,严守法纪红线,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持续开展效能监察,用廉洁保纯洁,在真抓实干中保持党的纯洁性。

该社还通过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本色。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达到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廉洁本色进一步保持、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的目的。他们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的作用,保证学习教育活动覆盖到所有基层组织,力争使每名党员、干部都参加活动、受到教育;网点负责人以上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调查研究、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切实推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面的党员,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做到贴近党员、贴近实际、贴近工作;切实加强对学习教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坚持典型引路,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开展教育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以优良的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农村水土保持 篇6

一、抓好财会人员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1.街道经管站设审计员、出纳员、记帐员,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会计帐簿、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记帐方法、统一档案管理、统一财务公开。

2.村级财会人员包括村会计和出纳员。每村设会计、出纳员各一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财务人员。村财会人员一般由村两委成员担任,村会计、出纳员之间不准互相兼职。农村财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调换;财会人员离职时,必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街道经管站要派人监交。

3.对街道财会人员和农村财会人员都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强化审计监督,规范财务收支

1.日常审计

坚持每月固定日审计,审计员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对各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审计合格的在原始凭证上加盖审计章,并移交记帐员记帐;审计不合格的单据,在原始凭证上加盖“不予报销”印章,由村保管员冲销现金日记帐,并负责追回付出款项。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经管站下达审计决定,被审单位要认真纠正问题,并将纠正情况上报经管站。

2.就地审计

经管站对各村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每半年到村进行一次就地审计。村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时,经管站随时搞好离任审计。对农村集体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以及农民负担、惠农政策的落实等情况,随时进行专项审计。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搞好重点审计。

三、加强村集体资金管理,杜绝违法支出

1.村集体资金全部交经管站代管

各村在经管站统一组织下设立银行帐户,村集体资金全部存入银行账户。实行“双印鉴”制度,街道经管站和村两级的印鉴章缺一不可。严禁各村私设帐户,严禁公款私存,严禁私设“小金库”。

2.实行备用金领取制度

500人以下的村留备用金2000元;500人至1000人的村留备用金3000元;1000人以上的村留备用金5000元,2000人以上的村留备用金10000元。

3.预算外资金的申请、领取程序

各村集体备用金之外的资金申请、拨付,必须严格审批手续。先由村两委提出开支理由,经支部书记、村主任签字、盖章批准,村民主理财小组签字认可,加盖村委公章,经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方可到经管站拨付。各村集体的现金必须由出纳员专门管理,其他干部一律不得插手现金。

4.村集体的开支实行审批制度

对农村集体的大额开支实行审批制度,一次性开支1000元以下的,由村主要负责人批准;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由村两委研究通过;5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街办批准、经管站备案。

四、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1.固定资产登记

使用期限一年以上、价值500元以上的办公设施和各种设备等列为固定资产,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登记“低值易耗品登记簿”,防止流失。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都要由专人保管。

2.固定資产的使用和维修

固定资产的承包租赁经营,采用招标形式,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加强承包租赁者对固定资产的维修与管理。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或产品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损坏,必须查明原因,经村两委研究、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进行帐务处理。

4.经管站每年两次对各村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产品物资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实地盘查,做到帐实相符。发现无故缺失的,查清原因,由责任人赔偿损失。

五、完善监督体系,全面实行村务公开

1.各村设立监督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监督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每三年改选一次,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可连选连任。监督委员会成员要思想端正、作风正派、群众信赖、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理财能力。监督委员会成员名单、签字底稿等资料须报街道经管站备案。

2.街道经管站定期对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理财水平,监督委员会成员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正义,秉公理财。

3.村两委每月定期召集监督委员会会议,由村会计负责汇报当月的财务收支情况,监督委员会成员对本月发生的一切财务收支逐项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监督委员会成员逐人在《民主评议意见书》和《收支明细表》上签字。监督委员会未通过的开支事项,不得入帐。

4.以每月15日作为全街道的村务公开日,集中公开财务和其他村务。

5.街道记帐员于每月15日前,根据当月的《财务收支明细表》和有关单据,将上月的经济收支事项抄录在公开榜上,经审核无误后,在公开榜上加盖经管站公章、记帐员章,由包村干部到村张贴,接受群众监督。

6.群众对公开内容有疑问的,由街道审计员、记帐员、村财务人员负责解释。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要在查明事实以后,将处理结果再次公开。

7.村村设置财务公开栏、意见箱。公开栏、意见箱设在醒目的位置,由经管站专人开启管理。

浅谈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 篇7

一、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 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 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实施, 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 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 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 进而衰竭, 将危机整个民族的生存, 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 若使人与自然真正达到和谐, 就要处理好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一方面,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可以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 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

三、水土保持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 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 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是以粮食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土资源、充足的阳光和有效的雨水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中, 我们不能不承认人为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资源破坏、气候恶化、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资源将失去依存的条件, 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 水土资源既是生态与环境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注重生态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水土保持作为保持或增进土壤生产能力, 以获取最高经济生产措施, 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它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整统一, 从而促进农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水土保持将更加完善生态建设。

在我们的生活中, 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辽河流域的治理, 防堤、护坡、植被种植等, 减少了水土流失,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林草、农耕等措施的有效结合, 可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 涵养水土资源,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 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 统筹考虑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与沙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只有提高水保生态建设,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 才能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 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土保持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农村水土保持 篇8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同时,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能够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在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 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只要存在, 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 脱离一定地理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 人类通过劳动, 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 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 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大, 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因此, 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使人与自然相和谐,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 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水电代燃料、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因此,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增加资源利用率和承载力, 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 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 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 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的统一,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2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重大

进入21世纪, 国务院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资源有效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水土保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扩大城乡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 水保产业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水土保持由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一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 统一规划, 全面发展。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效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后才有良好的生态, 良好的生态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二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水保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林果业的发展是水保产业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经济林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是促进乡村文明整洁。乡村文明整洁, 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了改土、治水、建池、建园、建家的优势, 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 建设高效基本农田, 全面配套水系, 绿化荒坡山沟, 道路相通相连, 美化居住环境, 从而夯实农业基础, 强化农业后劲, 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 促进了村容整洁。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也促进了乡村文明。

3 水土保持应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 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赋予了水土保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发展生产为前提, 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

在规划上要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 结合能源部门的“三改” (改厕、改栏、改厨) 、交通部门的“村村通”、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广电部门的“进千家万户”等工程进行统筹规划, 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工程建设上要按照“量力而行、利益共享、干所急需、百姓受益、注重实效”的原则, 确保水土保持规划在全面推进村容村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 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是我们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应始终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资源有效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把环境改善与发展农村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农民增收相结合, 具体应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实施水保项目带动战略。把水土保持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倾斜;二要充分发挥水保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工作职能。发挥水保工作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的作用, 实行山、水、田、林、草、路、村、庭、井、产业综合治理。三要加快培育后续产业,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四要加强水保科技技术研究。大力提高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重点在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内涵的外延和深化, 来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

农村水土保持 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并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 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作用, 其是促进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1,2]。当前, 结合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融入了新农村建设内容, 进行大胆、初步的尝试, 成果显示, 其生命力是旺盛的。但究竟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提高水土保持?这是水保人关注的热点。

1 水土保持的基本涵义

水土保持的涵义有法律的定义和行业标准的定义之分, 概言之:是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性措施[3]。

2 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2.1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水土保持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 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它通过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追求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完善统一, 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稳步发展。一方面, 新农村建设要求人们从自然界获得丰厚的物质条件, 以供人们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就越高, 对自然资源领域开发的要求就越高, 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更加紧密。因此, 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水土保持的根本任务,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2.2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标志, 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其能否得到发展, 发展的潜力有多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农业资源, 取决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从水土保持的内涵看, 水土保持正是给予了新农村建设良好的农业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相反, 如果不进行水土保持, 不按自然规律办事,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过度开发利用, 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恶化生态环境, 破坏农业资源, 引发洪涝灾害, 农业生产将失去依存条件, 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稳固的根基。因此,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 没有良好的水土资源条件是无法建设新农村。

2.3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停止, 水土保持就不能停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步骤,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都是需要长期奋斗才可能实现的目标任务, 特别是在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程度严重的局面下建设新农村, 任务既是艰巨的, 更是长期的。

3 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使治理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水土资源既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 注重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改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生存质量。

水土流失不仅直接破坏自然生态景观, 影响环境形象, 还会破坏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削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导致气候恶化, 诱发、加剧旱、涝等自然灾害;同时, 水土流失使环境恶化、资源萎缩, 人们为求得农业增产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化能源, 这些化肥、农药有70%流失到耕地中, 不仅会直接污染施用地, 还会通过地表径流的挟带作用, 污染水源或其它非施用地, 给农业和人民自身安全带来威胁。针对以上新农村建设中常遇到的难题,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和建设,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生存质量。

3.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核心是发展生产,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水土保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期以来, 各地政府和水保部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一主题, 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竹、退耕还果等举措, 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特色和后续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 实现了农村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4 提高农村水土保持的措施

4.1 加强预防监督, 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发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的实施, 矿产资源开发、公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大量弃土、废渣、建筑垃圾等, 对原地表、土层结构, 植被以及水土保持设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 如果不及时清理, 遇到暴雨季节, 这些松动的泥土、弃土废渣就会被雨水带走, 到处乱流,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从而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因此, 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加强预防监督工作,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避免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环境。

4.2 合理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水土保持实施应按照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自然特点, 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对于农村地区为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重治坡耕地, 减少水土流失;b.配套坡面水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c.植造水保林, 增强涵水能力;d.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e.发展特色产业, 如水果林等

4.3 加强后期治理, 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对已治理后的水土资源的进一步治理、保护、开发与利用, 实现水土保持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增长, 壮大区域治理开发的综合实力, 不断加强水土保持自身造血功能, 以水土保持效益反哺社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并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4.4 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 提高人民水保意识。

针对农村这个独特的治理区存在的人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 水保意识不强的特点, 在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 要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加强水保知识的宣传, 培训, 提高人民的水保意识, 使人民自觉地投身到水土保持的行列当中。另一方面, 也可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的措施, 通过示范村的作用, 起到传播、带动水土保持工作的目的。

5 总结与建议

水土保持和防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搞好农村水土保持,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产业优势, 就能增加农民收入, 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 没有良好的水土资源就无法建设新农村。从水土保持的内涵入手, 简述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并阐述了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以及就如何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部分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丙友, 荣建东, 周彦明.水土流失对“三农”建设的障碍作用及解决途径[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 (3) :53-54.[1]刘丙友, 荣建东, 周彦明.水土流失对“三农”建设的障碍作用及解决途径[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 (3) :53-54.

[2]孙正勇.浅析水土保持与旺苍新农村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1) :158-159.[2]孙正勇.浅析水土保持与旺苍新农村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1) :158-159.

农村水土保持 篇10

1.1 水土保持意义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利用工程、生物、农耕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它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等特点。综合性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房、能、景综合防治[1]。社会性指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领导、水保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公益性是指这项工作的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基础性指其是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长期性就是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目的。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它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而言,新农村由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2]。这5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来实现。通过综合整治与建设推动目标实现的活动,就是新农村建设。

2 研究区概况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境内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幅员面积近3000km2,林草覆盖率高达70%,总人口20.32万人,平均海拔1184m,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757mm。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1.2℃,无霜期207d,日照时数1433.7h,年降水量742mm。

康县属于甘肃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面积大、生产力低下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让康县人真正过上好日子,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5·12地震灾后重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3.1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建设内容,应摆在优先实施的位置。无论是日本实施的“一村一品”促进农村发展,还是韩国的“新农村运动”,都是将治水改土摆在基础位置。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3.2 水土保持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5个目标,都关系到水土保持,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目标的实现[3]。水土保持强调“山、水、林、田、路、房、能、景”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改梯、经果林、水土保持林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来实现,这些工程的实施,可以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充分改善和提高农田产出率,提升农民增收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同时,通过综合整治,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村庄,而优美和谐的环境可愉悦农民身心,使之与环境和谐共处,对逐步提高文明程度有一定的环境教化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其成效的巩固,很大程度上是靠乡规民约维护的,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文明乡风的宣传引导,有利于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4]。此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包括重点项目的实施,要求实行“投工承诺”,往往需走“—事一议”的民主办水保之路。

3.3 新农村建设给水土保持提供了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它的发展过程必然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这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5]。因此,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3.4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

3.4.1 利用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康县农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开发中依据当地条件,从防治水土流失入手,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重点治理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整治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疏幼林地和荒山荒坡经治理后变成了用材林、薪炭林地,低产的坡耕地变成了经果林和梯田。

3.4.2 依靠林草种植来改善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注重发挥生物措施的作用,大力发展林草种植,提高林草覆盖率,有效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全县通过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种草和实施封禁治理。林草覆盖率的提高有效地涵养了水源,调节了小气候,净化了大气,人类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趋于良性循环,生态日益改善,生态家园建设逐步深入人心。

3.4.3 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目前,康县山区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为耕作过程中不合理施用的农药、化肥和人畜粪便被雨水带入江河湖库或土壤而产生的污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径流、增加入渗的功能,可极大地降低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等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源地的量,保护城镇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4 进一步推进康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康县是甘肃省欠发达地区,面临的问题是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才能改变落后状况。

4.1 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单位和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4.2 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相对于家庭经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较好地抵御自然灾害,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减少重复劳动和重复建设。康县应在现有科学技术协会、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加强引导和支持,逐步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让他们在康县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4.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和谐农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康县乡级政府要统筹各方力量,进一步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

摘要:阐述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结合康县实际,从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说明了在陇南山地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水土保持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美化农村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陇南山地,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杜琦,吕冬霞.论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J].甘肃农业,2008(1).

[3]宋淑娟.平泉县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J].河北水利,2007(11).

[4]王勇.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6).

农村水土保持 篇11

一、水土流失的巨大危害

嵩县地处山区, 地质特性和地貌类型十分复杂。境内宜居的开阔平坦地块极少, 因此, 人们多选择靠山面水的山脚地区建房而居。为平整地基, 居民需要里切外垫, 久而久之, 许多村庄的周边被开成了陡峭的高坎。每逢暴雨季节, 一些村庄会产生滑坡、垮塌、泥石流等灾害, 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世纪70年代, 该县在祁雨沟建起了一座金矿, 由于其指挥者无水土保持意识, 在一个沿沟小村庄的上部建起了选厂和矿部, 又在矿部上游就近建了尾矿库, 为后来灾难的出现埋下了隐患。1996年8月2日, 200 mm的连日降雨量使高耸的尾矿库轰然崩塌, 顷刻间整个祈雨沟面目全非, 楼房补夷为平地, 几百万方选金尾矿淤塞了15 km的高都川下游, 造成人员死亡36人, 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大灾难惊醒了嵩县人, 各乡镇政府也及时吸取教训, 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在新农村建设中, 嵩县人民结合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农村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以生态和谐为出发点, 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高标准建设, 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嵩县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进村道路方面。

进村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但新修道路往往会扰动原地貌, 产生弃土弃渣,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嵩县在道路修建中坚持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 使新修的道路成了生态路、景观路。以地处丘陵沟壑区的闫庄镇店上村和瑶湾村新拓道路为例, 除路面硬化、路基排水外, 路肩设有1.5~1.8 m宽的绿化带栽植常绿树种大叶女贞, 株距2 m, 四周栽植小叶黄杨。绿化带外侧边坡坡度为1∶1.3~1∶1.5。瑶塆村的进村道路沿边坡采用坡底1.2 m高砖砌墙拦挡, 在边坡植草护坡;店上村的进村道路沿边坡采用坡底1 m高砌石墙拦挡, 坡面用草坪砖护砌, 草坪砖间隙栽植花草。这样, 在修筑进村道路中采用上述方法作为水土保持措施,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2. 荒滩改造方面。

在沟川区, 农民世代沿河而居, 村外往往存有山洪过后留下的乱石沙滩。大片荒滩既影响村庄的汛期安全, 浪费土地资源, 又与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极不协调。因此, 在沟川区进行荒滩改造也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 田湖镇的高屯村村前原是一片荒滩, 地势低洼, 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为休闲广场。经过简单平整、覆土, 周边开挖了截排水沟, 对占广场2/5面积的土地进行硬化, 并布设了篮球场, 安装了乒乓球案及其他健身器材;将其与土地建成了草坪、花坛, 除少量栽植常绿乔木外, 大都栽植了乡土树种, 保留了原来周边的高大杨树, 并利用陆浑东干渠的高差修建了一个喷泉, 既可观赏, 又可用作浇灌。施工中, 采取少量垫土、小部分硬化措施, 减少了大量土石方搬运, 减少了土地扰动;绿化中大量利用和保护乡土树种, 合理引进一些景观植物, 这种新农村式的休闲场所和城市中的公园有明显互补性。工程的设计施工体现来了保护土地资源, 减轻地表扰动, 充分利用水源的水土保持理念。

3. 村周边陡坎防护方面。

大章乡任岭村地处深山, 山坡中上部为石质山, 坡度大, 汇流急;坡脚为黄土, 抗蚀能力差, 暴雨季节冲刷严重。因而村庄周边陡坎环绕, 大量裸露陡面, 汛期降雨时洪水直泄成瀑布, 时刻威胁着村庄居民安全。在新农村建设中, 该村居民采用陡坎上侧10 m处挖截水沟排走上部径流, 陡坎底部修筑砌石墙保护坎基, 墙外侧修建梯形排水沟, 使边坡雨水及时排往安全地段;陡坎边坡种植紫藤、牵牛花、爬山虎等攀援植物, 有效控制了雨水对陡坎边坡的冲刷, 减轻了水土流失。如今, 该村的陡坎、坡面郁郁葱葱, 绿树环抱村庄, 有效预防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4. 特色路面方面。

车村镇下庙村地处典型的深山石质山区, 该村砂石资源丰厚, 进村道路采用沙石路面, 平整宽阔。细碎石子透水渗水性极好。道路两侧栽植当地特色树种山茱萸。“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水土保持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经济效益、保水效果也很明显。

三、结论

上一篇:安徽铜陵下一篇:包容性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