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2024-06-07

水土保持综合技术(通用8篇)

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篇1

矿山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由于矿产资源管理粗放、采矿不科学、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节约资源,改善矿山区的生态环境,矿产资源的整合和矿山的治理开始备受重视。在矿山整合治理的过程中,要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治理、保护、开发、利用矿产和水资源的前提下,应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主线,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要手段,将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多目标、多层次、多方位、多功能、高效益地进行综合防治,从而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

1 矿山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矿山开采中,需要进行大面积、高强度的爆破采排活动,会对土壤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致使地表岩土结构出现强烈扰动,这不仅会造成矿山区土壤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加剧,还会影响周边的土地、河流、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环境和居民生活等,例如,会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损失等。具体来说,矿山生产和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矿山方面。在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必将会产生大量废弃土、废弃渣和矿砂等,如果对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大大增加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一旦遇到暴雨或洪水,岩土会被严重侵蚀,进而危及矿山生产的安全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②当地农业方面。矿山生产和建设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土层结构和当地的水土保护设施,进而产生严重的土壤侵蚀,不利于农作物生长。③生态环境方面。在矿山开采、破碎、运输和堆放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粉尘类物质,它们对当地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都有一定的污染,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系统。

2 水土保持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

2.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将施工场地和取料场地的坑凹部位整平,清理现场的弃渣弃土,并对整治后的土地做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土地整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土地整治工程应坚持整治与蓄水保土相结合。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将凹地、弃沙、弃土、弃石和弃渣等整治成地块大小不相同的平地、平缓的坡地、台田和水平梯田等,然后再对这些形成的田块进行覆土、平整、围堰,以达到蓄水保土的目的。②土地整治工程应坚持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布置农、林、草各种生态景点。这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美化矿山区及其周围地区,实现矿山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融合。如果整治合理,一段时间之后,土地就会逐渐恢复生产力,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整治区域的位置、坡度和质量等确定其自身用途。

2.2 拦渣

要深入调研矿山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气象条件等,根据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合理设置拦渣工程,从而控制水土流失。通常情况下,弃土、弃石和弃渣等废弃物的堆放地点位于山中,这时应做好滑坡、泥石流和坍塌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设置拦渣堤或谷坊,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2.3 斜坡防护

在矿山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一些开挖、取土或取石、削坡等活动,这些活动会导致风化严重的岩石坡面和土质坡面的产生,一旦遇到降水或洪水,在降水渗透、洪水冲刷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坍塌、岩石风化、滑坡和湿陷等现象,最终导致边坡失稳。为此,可以采取挡墙措施来保证边坡的稳定,经过治理的边坡达到安全稳定的状态后,可进行林草植被的恢复。对于边坡防护工程,当边坡高度大于4 m,坡度为1:1.5时,可实施削坡开级工程;当边坡坡高在4 m以上,且是由山体不稳定和堆置物形成的,或是对于那些坡脚遭受水流冲刷的高边坡,除了采取削坡开级外,还应采取一系列工程护坡措施;当边坡坡度小于1:1.5,边坡坡面为土质或沙质土时,可实施植物护坡工程,即根据矿山环境特点、立地条件和植被繁殖情况等选择耐旱、岩生、速生、适应范围广且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和其他植物,进行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条件不稳定的边坡,则应采用综合护坡措施,即将自然恢复和人为促进恢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如果边坡坡面为易风化岩石或泥质岩层,通过护坡措施稳定边坡后,还应采用锚喷支护工程,胶结松动的岩块,防止岩石变形或沙化。

2.4 防洪排导和临时防洪

在矿山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由于地面被损坏,废弃物较多,所以,矿山区容易遭受洪水危害。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拦洪坝、涵洞、防洪堤和护岸等防洪排导措施或是泥石流治理措施,以有效防止由洪水灾害带来的水土流失。另外,还可以在坡面与坡脚处修建排洪渠,从而降低暴雨给项目区带来的危害。针对矿山开发中产生的临时土堆,可设置专门的堆放地,将土、渣和石等临时堆放起来,并对其进行覆盖。施工中开挖的地表土也应设置专门的场地进行集中堆放,在工程结束后,这些土可被用作覆土。在施工现场,还应该设置各种防护设施,例如排水设施、沉沙设施和拦挡设施等,这将会有效地避免施工期间出现水土流失而危及矿山生产和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2.5 植物培育

根据矿山特点、立地条件和植被生长条件等,合理地选择树种和植物,按照先培育草类后培育灌木和乔木的进程,采取播种、补植和种草等植被恢复措施。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灌木和花草的立体配置、混交林的营建等,完善植被的组成,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乔木、灌木和花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利用这种方式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 结束语

总之,在矿山整合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人治理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合理应用水土保持综合利用技术是优化生存的基础,是改善态环境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它们对于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和减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提高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确保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然,应用综合治理措施,就要求我们坚持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沟后主沟、先坡面后沟道、工程措施为先导、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价值,也才能提升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笔者相信,随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矿山整合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将会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密文富.林志红.水土保持综合利用技术在矿山整合治理中的应用[J].河北水利.2012(10):21.

[2]李秋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4):174.

[3]马嘉铭.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4]蒲施桦.煤矿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对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在逐渐恶化,比如对于中小型河流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以及一些对于环境所带来的问题,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方面,国家也开始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并且相关部门都对其治理非常重视,有相关人士指出“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努力,在防汛抗洪中,对于河流的一些建设已经有了显著效果。文章对以上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叙述,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治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水土流失;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概述

如今频繁发生的洪水等直接反映了现如今的水土流失问题,这都是由于逐渐增大的防洪压力所导致,对于一些河流来说,下游河段由于周围开发严重,造成了河道开始变窄,进而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淤积,不仅如此,对于河流来说最重要的中上游,由于生态建设都离不开水,所以中上游两岸人口集中,问题就随之而来,泥沙下泄,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植被也被破坏严重,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也针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河流上、中游段

如今,我省中小河流上、中游区种植地种植率很高。上游区毁坏的林草成为了主要的耕地,历经超过半个世纪的农业的种植,不仅使该地区的土壤受到侵蚀,而且致使地表土地由最初的种植的50cm“-60cm成为20cm”-30cm,还使之形成了很多的沟渠,并且使最初种植的大面积的土地被割裂,最受人注意的是被冲击的沟渠泥沙阻塞、搬运,最终汇集到每个河水水系,使下游河流的水利的设施、河床发生淤积等。

(1)此地区形成的侵蚀沟的坡度比较急,所形成的沟渠受到的侵蚀冲击特别猛烈,而且是泥土汇合流通的过道。所以要做好减轻侵蚀的措施来防止冲击、防治水土流失,并且最有效的涵养水土的方法是增大沟底植被的覆盖率。配合着某种形式的工程阻挡的手段,依据沟渠不同的立地条件,植树对沟坡、沟底及沟岸进行保护的手段。能够形成天然的植物防护栏,是为了能够使雨水入渗的水量变多,通过减慢地表径流的流速来减轻对岸坡和沟底的冲击力度,最终能够实现减少泥沙的含量和保护水源的目的。(2)对于人类不适合居住的两岸区域,要使用一种有用的方法,如对居民进行移民,这样就能减轻防洪带来的压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临近水源的城镇段

下游城镇地区两岸的人口比较集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周围的环境的质量是该地区要注意的重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河道的治理一般是使用靠河岸筑堤来实现的,竭尽全力来改善自然的河道。使用提前规划好的方案,缩短河道的长度,使河床实现硬质化、河道实现系统化。使用在硬化的河道修建防洪墙、防浪堤来拦挡洪水,消除可能出现的水患。

(1)人口数量比较多年、工业化进程较快的流段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比如,进行移民和搬迁。建设城市通常需要占用河道,这样使得河道上的空间变少,河道排洪的能力减弱,这都是城市河道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要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城市附近河流的居住人民搬迁,是为了给河流的河道留出足够的空间。科学的水利学表明,宽阔的河道不仅能有效的泄洪,更能保障河流的连贯性,是为环境提供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要尽力规避上下游河宽统一现象规划设计的出现,在尽可能变宽的方位来拓宽河道。在能够保证河流槽蓄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规划出拥有靠近自然河流的景象。此外,人类活动的范围应当给河流的两岸留出适当的地方,来减弱对环境的污染。河水的质量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更是大多数的投资资建筑防洪的建筑的理由,在远离河岸附近的圈地来搞房地产的开发,建造景房、亲水家园等建筑。(2)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在很大程度上,使河流自然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更破坏了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河流纵向的形状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冲击所形成的,同样地是河流自然的重要特点之一。河流的这个特点不仅仅是多样性。在生态的角度,河道的曲折更让河流附近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景观,给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规划好的设计中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状态,连避免河道的弯曲过多,还要改造直线河段,使它变成拥有一定弯曲度的河段。(3)变硬了的河床和河岸的改造还有对河岸的治理同样也是治理中小河流的焦点。保护河岸最传统的方法就是硬性的物理材料,比如利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对堤防的坡面实行加固的处理,使之变得更坚固。使用硬性的材料,使工程在安全上性有了一些保障,但是对于原始生态的保护方面,依然有着许多不足和缺点。(4)因为黑龙江的河流有冬季封冻的现象,因此不适合在靠近水的城市使用橡胶材料来修建堤坝的景观。通常来说,应当与周围城区挖沙、取土破坏的河道情况相结合,在河道的出口处,来规划建设人工湖泊和湿地。人工的建设湖泊和湿地,不仅把地表水的面积扩大了,而且让各个水系和河道保持着良好的连通,是建设生态城市以及建设生态景观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使河流的水质得到充分的净化。农村附近的河段

在农村附近的河流修建堤坝主要是为了防治洪水的侵袭。用提前规划好的距离,采取把直的河道变弯的方法来建造堤防。之前修筑的堤防,是历史遗留下的产物,一般来说设置的堤距要符合防洪的要求。通常农村区段的河流要特别注意对河道及时的清淤以及对岸坡进行治理,尤其是在河流两岸附近一定要留下一定的面积的体第,来维护河床、岸坡的稳定性,保证河流拥有充足的流淌的空间,来更好的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

(1)对河道实行的清淤的处理。由于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两岸大量生产和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排放,致使下游河道的淤积的现象十分严重,进而使得河床大幅抬高,河流槽度变浅,河槽储蓄水的容量大大减少,进一步使河槽本身所具有的调蓄能力大大削弱。通常,处于丰沛水期的河流很容易出现河水漫出的现象,使防洪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暴雨时节使得洪水泛滥,经常出现淹没耕地的现象,使得土壤受到更为严重的侵蚀;在水量减少的时节,因为一般的河流蓄水的水量十分有限,又加上蒸发水分的速度很快,因此大大加快了河道断流现象的发生,使河流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河岸的防护与整治。现如今,农村区段的河岸坡的整治技术尚不成熟,是比较薄弱的部分,河流两岸的土地展露在外,一般都要经受雨水的侵蚀,容易使河岸发生倒塌现象的发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一个稳固的河岸,是可以保护河岸周围的土地资源,以及减少河水的泥沙百分比的基础。如果河岸附近倒塌,河流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河岸的的生态就会遭到毁灭,无法恢复。所以,拥有一个稳固的坡道能够更好地维持河流的正常生态环境。(3)河滩附近的土地是河水一定流经的区域,河滩周围的泥沙经过沉积从而天然形成了河滩地。河滩地里生长着多种喜欢水的动、植物,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天然的河流周围分布着许多宽阔的土地、拥有着十分充足的空间,能够安全有效的避洪,保护水土。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的态度在于想要维持河流健康,就必须要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尤其是对于河流的源头区,这样是出于对河流安全的考虑,目的就是让河流的健康得到稳定。为了可以保护环境,将生态系统恢复到最优秀,就要让相关投资方与相关部门,比如水行政主管部门相互协调,计划好对于河流的各种治理方法,比如对于小流域水土的生态建设,或者是对于河流的水土保持,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于这些项目的资金合理分配,讲效益发挥到最大,做好各方面的设计与规划。对于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向来是关注的重点,如何能够将对于河流的治理做到安全化,科学化,对于河流的健康不受到任何影响,进行科学治理不让河流的自然形态收到影响,并且前提是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保证防洪安全,最终达到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舟曲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初探 篇3

1 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 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东径103°51'30″~104°45'30″, 北纬33°13'~34°01″, 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最大支流白龙江上游, 东邻武都县, 南接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 西界迭部县, 北靠宕昌县, 国土面积3010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1170~4500m。河谷与山岭相对高差达3000m以上, 为极度深切的高山峡谷区。年均气温14℃, 极端最高气温35.2℃, 极端最低气温-10.2℃, 有效积温4534.3℃, 年日照时数1842h, 年平均降水量430~560mm, 多集中在7~10月;蒸发量1973mm, 全年无霜期223d, 灾害性天气有冰雹、暴雨、洪涝、干旱、霜冻等。土壤主要是山地棕壤土、褐土类, 该土类以沉积粘化为主, 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沉积活跃, 土质较差, 沙石含量重。由于人类长期活动, 第一汇水区内干旱河谷地带的天然植被主要为旱生小叶落叶灌木及耐旱草本植物, 植被生长不良。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贯穿境内, 曲瓦沟、大峪沟、三眼峪沟等10余条支流汇入白龙江。整个流域山峦起伏, 坡陡谷深, 沟壑纵横, 沿岸的开阔区域不多, 大部分都是高坡陡崖, 地质构造属秦岭西部的褶皱带, 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1.2 水土流失状况

白龙江上游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 同时兼有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1]。水蚀作用以夏季和秋季最为强烈, 疏松、缺少植被的地表层土壤在较强水力作用下, 脱离地表形成泥石流。陡坡耕地和植被稀疏的荒山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域, 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把坡面切割成多条宽窄深浅不一的冲沟, 有的可深达3~4m。土壤侵蚀模数为4200t/ (km2·a) , 水土流失面积为1245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41.4%, 其中:中强度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2%以上。分布在白龙江上游的巴藏至大川乡、果耶、八楞乡及在拱坝河的、拱坝乡、曲告纳乡, 主要是面蚀和沟蚀, 其中面蚀最为普遍, 沟蚀是造成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侵蚀类型, 形成诸多切沟, 以致发展为冲蚀沟、河沟。据调查, 全县1km以上沟道1280条, 沟壑密度0.9㎞/km2。县境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126kg/m3, 输沙量150.45×104t, 占全省在长江流域总输沙量5000×104t[1]的3.01%, 其中白龙江流域年均含沙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83kg/m3增加到156kg/m3[2], 输沙量94.504万t, 拱坝河流域年均含沙量0.06kg/m3, 输沙量39.504×104t, 博峪河年均含沙量0.687kg/m3, 输沙量16.445×104t。泥沙主要来源于境内流域疏松的陡坡地, 暴雨后易形成泥石流、汇入河道。

1.3 水土流失的成因

1.3.1 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侵蚀方式, 该区气候干旱, 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10月, 占年总降水量的70%, 因而水力侵蚀也主要发生在7~10月。该时段内以突发性降雨为主要降水形式, 雨量集中, 历时短, 强度大是造成土壤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地形、土壤因素:白龙江上游地势陡峭, 海拔1170~4500m, 河谷与山岭相对高差达3000m以上, 土壤质地较差, 结构疏松, 在强烈的日照和风力作用下土壤逐渐石砾化, 剥蚀严重。

植被因素:良好的植被可以拦蓄降水, 减轻降雨对土壤表层的破坏;聚集在土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及形成的腐殖层, 可改良土壤增加其通透能力和吸收水分的能力;植被盘根错节的根系可以固结土壤, 提高土壤的抵抗侵蚀能力[1,3]。本区干旱河谷地带的天然植被以旱生小叶落叶灌木及耐旱草本植物为主, 覆盖度低, 植被覆盖率为15.3%, 天然植被稀疏, 大部分土壤裸露, 很容易水蚀, 地表植被缺乏使得水力侵蚀加剧。

1.3.2 人为因素

由于白龙江上游特殊的地理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森林资源过度采伐, 当地农民长期过度放牧、采薪致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开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大了水土流失面积;境内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矿产、水电开发, 山村通村公路修建, 造成新的植被破坏, 随意堆放废渣、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由于水力、重力的侵蚀, 白龙江上游表层土壤流失, 土层变薄, 土壤肥力减退, 植被减少, 岩石裸露, 石砾化面积逐年增大。区内耕地陡坡旱地占90%左右, 由于受海拔、气候等条件制约, 陡坡旱地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 不宜复种, 因而裸土时间长, 长期遭风雨侵蚀, 水、肥、土大量流失, 土质进一步恶化, 强烈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耕作, 农田不同程度减产、减收。同时每年发生的强降雨在坡面形成多条宽窄深浅不一的冲沟, 冲沟逐年下切, 不断扩大侵蚀面积, 遇暴雨时, 形成泥石流冲毁公路、淹没农田。各条支流在强度大、历时短的暴雨中形成洪水, 使河岸坍塌、深切, 造成河道内的水土流失, 淤积白龙江, 抬高了下游的河床, 严重影响着当地及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3 存在的问题

1) 白龙江上游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区内有大片岩石裸露、难利用地分布, 加上人类的频繁活动, 表层土壤和天然植被仍在逐年减少;

2) 由于坡陡谷深, 降雨量偏少, 峡谷地貌对太阳辐射的反复折射和地面强烈辐射造成的增温作用及焚风效应, 加之采薪、放牧、筑路、水电开发等人为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度相对较大, 在沿岸海拔2100m以下和主要支流 (曲瓦沟、大峪沟、磨沟、拱坝河、博峪河) 两岸的河谷及浅山地带, 形成以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残败、地形破碎、土地石漠化和岩漠化为主要特征的干旱河谷境观, 泛称“干热河谷”。该区域内土层瘠薄、干旱, 植被恢复的难度较大;

3)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政策监管指导不力, 使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建设与公路、水电、土地开发利用不能很好衔接, 在治理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4) 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广大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待于提高, 生产、生活理念有待改变, 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实施,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高保护和治理的意识。

4 治理布局设计和措施

4.1 治理布局

依据白龙江上游目前的现状、自然特点、土壤侵蚀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向等因素, 充分考虑农田、荒坡、沟道等水土流失状况、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来确定布局。

4.1.1 封育区

以植被恢复困难地及难利用地和岩石裸露区为主, 作为植被封育区, 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禁止拉沙、取土、采石等人为破坏活动, 使区域内天然植被能得到自然生长。促进天然植被的生长更新, 增加植被盖度。

4.1.2 坡耕地区

以白龙江上游流域海拔1500~2000m区域内的陡坡耕地为重点, 包括区域内所有的耕地。

4.1.3 宜林荒山区

该区地处白龙江上游南北两岸, 是整个白龙江上游水蚀加强的地区, 在该区营造生态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水蚀形成水土流失。

4.1.4 沟道治理区

曲瓦沟、黑水沟、大峪沟、三眼峪沟等10条支流汇入白龙江上游, 由于其上游多为土石山, 山陡土薄, 因而遇到暴雨或大雨时, 汇聚形成大量的洪水, 沿沟道一倾而下, 进入白龙江上游, 造成区内严重的洪水灾害。在汛期频繁的洪水冲刷下, 沟道蜿蜒曲折, 侵蚀面积逐年加大。

4.1.5 矿山、公路、水电开发植被破坏区

包括被已建、已开发和在建、在开发的矿山、公路、水电工程破坏了植被的区域。

4.2 治理措施

根据自然特点、土壤侵蚀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 针对不同的造成水土流失的途径, 采用不同的措施, 综合治理, 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4.2.1 封禁治理

具体措施是依据封育条件, 人工架设铁丝网进行机械围栏封育。沿封育界线每4~8m栽一根水泥预制桩, 预制桩长2m, 埋入土中0.5m, 地面外露1.5m, 上每0.4m拉三道铁刺丝。控制牲畜放牧, 淘汰土山羊, 发展舍饲圈养, 以利植被保护和恢复。

4.2.2 耕作措施

禁止顺坡耕作, 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 经济林果坡改梯;实行等高耕作、不同作物等高带状间作、轮作、沟垄种植;推广少耕、免耕、覆盖耕作等保土耕作措施。

4.2.3 生物措施

宜林荒山区域, 选育或引进适应该地区生长的速生、覆盖性好, 需水量低, 抗旱、寒、高温性强, 多年生, 改土性能好, 经济价值高, 种植成本低的乡土或引进树种 (草) ;采用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乔、灌、草多层立体交错覆盖的造林结构, 层层截流降水, 减轻地表侵蚀, 防止水土流失。防护林的配置模式为乔、灌、草混交, 树种选择臭椿、侧柏、油松、苦楝和黄荆、扁桃、小蘗、酸枣、沙棘及柠条。栽植时水平沿等高线栽植, 带状或行间混交。带间种植多年生耐旱草种。株行距为1.5m×2m。植树时应尽量保持原有植被, 减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栽植方式为穴植, 采用品字型配置。造林完成后每年灌水5~6次, 同时对所植树木进行补植、灌水、松土、除草、防虫、施肥等综合抚育措施, 强化对现有树木的管理管护, 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促使林木及早郁闭成林。

公路等开发破坏区, 当年可播种耐旱草种或种植爬山虎等覆盖度强的蔓性灌木, 及时稳定坡面, 减少水土流失, 以后逐年改造植被, 形成稳定的植被系统。

4.2.4 政策措施

1) 禁止破坏森林植被, 提倡以煤电为燃料, 禁止采樵。据调查, 林区及林缘区大约6万多人的烧柴, 取之于森林, 或大部分取之于森林, 每人每天以消耗2.5kg计, 每年每人消耗折合2m3, 也达12多万m3。因此, 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加强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 以及实行“以煤代薪、以电代薪”工程[2], 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降低农牧民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适当开展生态移民, 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2) 加强矿山、公路、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的监督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及时处理废渣、废弃物, 减少破坏, 加大植被恢复力度, 减少工程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增加河流泥沙。

4.2.5 工程措施

大力修建水平梯田, 在容易滑坡、崩塌的沟坡、谷坡、山坡采取排水抗滑、支挡等护坡工程[4], 在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谷坊、淤地坝等固沟工程, 拦截泥沙, 巩固沟床, 稳定沟坡, 减轻雨洪径流, 减轻沟蚀, 控制崩塌、滑坡。加固河岸, 修筑护岸堤, 以减少山洪对河岸的冲刷。

摘要:通过对白龙江上游流域舟曲县基本情况的调查, 综合分析了水土流失类型及典型发生地段, 找出了水土流失原因, 并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 提出了综合治理意见和对策, 为该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舟曲县,白龙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曹小平, 马金珠, 魏国孝.甘肃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 (8) :87-91.

[2]王文浩.甘南“一江三河”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J].人民黄河, 2008, 30 (11) :79-81.

[3]肖春娥, 宁立波.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2, 14 (2) :9-12.

论水土保持与我省农业综合开发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分析研究

几年来, 我省一直把水土保持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全省各地在水土保持宣传月、宣传周和宣传日及“世界水日”期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 开展了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水土保持地位, 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 自然概况

黑龙江省地形特征:五山, 一水, 一草, 三分田。境内西, 北, 东三面有逶迤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 老爷岭两大山区, 矿产繁多, 森林茂密, 东北与西南为三江, 松嫩两大平原, 其中有与乌克兰,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相媲美的黑土地带, 沃野千里, 草质优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构成黑龙江五大水系;兴凯湖, 镜泊湖, 连环湖和五大连池是全省较大的湖泊。全省流域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 大小河川纵横交错, 湖泊泡沼星罗棋布, 鱼类资源丰富。

2 水土保持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我省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 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是人类长期执着的要求, 通过资源开发,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于流域区内贫困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大事。鉴于我省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因素, 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 一定要把搞好水土保持放在首要地位, 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3水土保持是我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 由于我省土壤侵蚀严重, 地质构造复杂, 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环境脆弱, 因此, 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 融开发与保护治理为一体, 纳入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铁路建设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 同步进行。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以开发促治理, 以治理保开发, 在治理中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必须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认真对待, 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 将各项开发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否则, 就会顾此失彼或相互制约或被抵消, 起不到综合开发之目的, 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之中,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 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 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作用。

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坡地改梯地、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为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我省坡耕地多, 土层瘠薄, 保水保肥能力差,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以坡地改为梯地为重点, 集中成片地进行坡地改梯地和坡面水系建设, 使耕地土层增厚, 蓄水能力增强, 沟、凼、池配套, 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 既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不受冲刷, 又拦蓄了水源, 减轻了水土流失。兴修农田水利, 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 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又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确保农业开发持续开发的绿色屏障, 是我省环境建设的主体。改良土壤主要是实施有机肥耕作法, 横坡聚垅免耕法, 充分发挥用地养地的作用, 这是山区防止土壤侵蚀和污染的重要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 水土保持就是黑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较好地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生态环境好转, 山地灾害减少, 土地生产力提高, 环境容量扩大, 整体效益显著。

4 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4.1 不断拓展水土保持工作领域, 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

在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48.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 开展了生态修复监测工作, 通过开展监测, 摸索出适合我省的路子, 使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建设的精神, 开展我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

4.2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稳步推进。

全省各地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作为大事来抓, 把查处大要案和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作为突破口, 加大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在开展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 各地加大了对水体流失治理成果的管护力度, 通过成立管护队伍, 落实管护责任, 明确责、权、利, 使治理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益。

4.3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治理进度逐步加快。

2000年省政府批转的《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明确了水土流失治理是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的一项主要措施。在生态省建设工作中, 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看作是贫困山区的生态工程、生存工程, 而且作为希望工程、致富工程, 为群众谋利益的德政工程, 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做振兴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 强化领导任期内的考核责任制, 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 形成了水保搭台, 政府导演, 部门参与协作”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

5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不仅要使流域内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而且要使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不断好转, 以及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宗旨。因此, 必须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合理, 生态环境更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的方法。最近兴起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可供我们借鉴。

黑龙江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 顺应自然规律, 做到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使综合开发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既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增加收入, 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对于地形地貌变化复杂, 地质构造运动强烈, 气候类型多样, 土壤种类繁多, 人口素质差异大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平衡的我省各地来说,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不可能是一种模式, 应该是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向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1.

[2]温庆霞.农业科技园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 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文中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探讨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1 指标体系(见图1)

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 评判因素集

对于评判集合U按照某个属性c,将其划分成m个子集,它们满足:

这样就得到了第二级评判因素集合:

其中,Ui={uik}(i=1,2,…,m;k=1,2,…,nk)表示子集Ui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

2.2 综合评判模型

对于子集Ui中的nk个评判因素,按照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评判,若Ui中诸因素的权重分配为Ai,其评判决策矩阵为R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

Bi=Ai·Ri[bi1,bi2,…,bim] (3)

对U/c中的m个评判因素子集Ui(i=1,2,…,m),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为:

如果U/c中的各评判因素子集的权重分配为A,则综合评判结果为:

其中,B既为对U/c的综合评判结果,也是对U中所有评判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

3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3.1 评价区概况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包括延河、佳芦河两个项目区,总面积3 834 km2,项目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达5 000 t/(km2·年)~30 000 t/(km2·年),该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9 500万t。国家在这一区域利用世行贷款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期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3.2 综合效益评价

3.2.1 评价要素集合及评语集合

评价要素集合U={U1,U2,U3}={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各单要素子集Ui(i=1,2,3),U1={u11,u12,u13,u14},U2={u21,u22,u23,u24},U3={u31,u32},据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语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即:V={v1,v2,v3,v4}={好,较好,一般,差}。

3.2.2 评判决策矩阵的确定

各单要素子集Ui的评价决策矩阵Ri的确定需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估算,依据确定的评价等级标准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情况,借鉴目前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为四个等级,各指标的分级代表值见表1。

Ri=(rijk)。

其中,i为单要素子集的数目;j为单要素子集的指标数;k为

参考文献

[1]阎文哲,赵光耀,马国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分析[J].人民黄河,1996(5):7-11.

[2]赵力仪,马国力,祁永新,等.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监测与评价[J].人民黄河,2000,22(6):23-25.

[3]叶延琼,张信宝,冯明义,等.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社会进步[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71-73.

红阳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篇6

红阳小流域位于吉林省中部东丰县小四平镇东部, 属辉发河水系东丰县梅河流域。该小流域海拔高度在372~566m之间, 相对高差194m。总土地面积17.94km2,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91.50hm2。属低山丘陵区, 山体为东西走向并与河谷趋向平行, 地貌形态多属平缓山岭, 兼有部分陡地及微陡地。

根据实地踏查小流域土地坡度分级为:<0.25°面积765.96hm2, 占总面积42.70%;0.25°~3°面积为278.04hm2, 占总面积15.50%;3°~5°面积为238.58hm2, 占总面积13.30%;5°~8°面积为134.54hm2, 占总面积7.50%;8°~15°面积为143.51hm2, 占总面积8.00%;15°~20°面积为152.47hm2, 占总面积8.50%;大于20°面积为80.72hm2, 占总面积4.50%。

耕地坡度分级:小流域耕地总面积为753.01hm2, 其中:<3°面积278.97hm2, 占37.05%;3°~5°面积为170hm2, 占22.58%;5°~8°面积为123.19hm2, 占16.36%;8°~15°面积为86.39hm2, 占11.47%;15°~20°面积为94.46hm2, 占12.54%。

小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年内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风大, 夏季湿热多雨, 秋季温和凉爽, 冬季严寒。多年平均降水量654.3mm, 6~9月份降水474.8mm, 占全年降水量的72%。无霜期为128d, 最大冻土深度为174cm, 有效积温为2752.7℃。

流域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土、灰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和水稻土等多种类型, 适于发展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业生产。小流域植被生物种类较多, 但原始自然植被已大部分破坏, 仅残存次生林和杂草草甸。因人为因素影响, 部分植被郁闭度较低, 坡耕地较多, 植被覆盖率较低。

二、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该流域是吉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 以坡面侵蚀, 细沟侵蚀、冲沟侵蚀为主, 根据实际调查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91.50hm2, 占总面积的49.70%,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蚀为主, 其分布为坡耕地、荒山荒地、侵蚀沟、疏林地、未利用地等。土壤侵蚀模数为3, 115t/km2·a。

(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大风, 夏季温热且降雨集中,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4.3mm, 并且多集中在汛期, 七、八、九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在集中降雨期间, 经常出现雨量大、历时短的暴雨, 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都大。项目区地面平均坡度多在5°~25°之间, 而且坡面较长, 一般在300m以上, 相应地增加了集雨面积, 延长了集流历时;加之土壤底土松散, 透水性差, 表土饱和快, 抗蚀能力弱, 集流量增大, 遇到强降雨, 极易发生地表径流, 形成水蚀。流域特别是坡耕地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逐年降低, 地表得不到全面和充分的保护。因此, 坡度越大, 土壤侵蚀越严重, 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 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内因, 人为因素是外因, 人为活动通过内因作用, 推动了水土流失的迅速发展。陡坡开荒, 破坏植被。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一些群众急功近利, 追求眼前利益, 砍伐林木, 乱开小片荒, 随着坡面植被的加剧破坏, 具有拦蓄涵养水源作用的林地面积急剧减少, 一遇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耕作粗放, 重用轻养。由于耕作粗放, 用养失调, 施肥量少, 使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 造成土壤蓄水、保墒、抗冲抗蚀等理化性质变劣, 加速了水土流失。

(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

流域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 尤其是坡耕地和沟道的水土流失,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直接造成坡耕地跑土、跑肥、跑水, 地力减退, 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据调查坡耕地土层由建国初期厚40~80cm, 有的达100cm, 减少到20~30cm, 有机质下降2/3左右。同时土地板结, 土壤结构恶化。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的另一方面是侵蚀沟切割坡地、耕地, 表土层被冲蚀。二是淤积水库湖泊, 抬高河床, 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水利工程运行和效益发挥。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 淤塞水库和下游河道, 削弱了水库滞洪蓄洪和河道泄洪能力。导致流域在较大暴雨洪量情况下发生特大的洪涝灾害。三是吞蚀农田、灾害频繁, 威胁群众生存。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促使旱灾、涝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但灾害发生周期越来越短, 而且受灾面积也越来越大。

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根据小流域的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等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开发、防治结合”的原则, 确定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9.5hm2, 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94.17%。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及其他附属工程。

治理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流域分水岭为界, 从分水岭到坡脚, 从沟头到沟口, 从支毛沟到干沟, 从上游到下游, 全面规划, 建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御体系。二是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坡耕地上配置梯田、地埂植物带和保土耕作等措施, 在荒山荒坡上开挖水平截水沟、栽植水保林, 在侵蚀活跃的侵蚀沟沟底修筑谷坊、沟壑造林, 做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紧密结合,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三是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 并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 实现发展市场经济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目标。四是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必须逐项到位, 落实到措施布置图上, 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 便于实施。

四、治理效益

红阳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 各项治理措施面积839.50hm2,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4.17%, 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保持设施发挥效益后年增总蓄水量为7.26万m3, 总保土量为1.48万t。坡面田间工程与沟道防护工程的综合防治, 有效控制了土壤侵蚀, 保护了腐殖质和氮、磷、钾不被流失, 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坡耕地经过综合整治后, 基本农田占总耕地的面积比例得到明显提高, 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流域内人均增加年收入15%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加快了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提高林草郁闭度及林草覆盖率, 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后, 流域内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51个百分点。荒山栽植的水保林、沟壑治理措施的建设加之封禁的实施, 对于改善区域气候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可涵养水源, 促进其它生态状况的改善, 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 使资源、环境、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结语

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总结治理经验, 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提高全民对水土保持重要意义的认识, 自觉投身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来。第二, 加强领导, 完善组织机构, 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保障。第三, 坚持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积极推广以户包治理的经验, 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第四, 在治理措施上, 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增强农业后劲, 建设生态农业。第五, 在治理过程中, 以独户、联户、专业队和集体承包为多种形式, 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 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第六,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把治理、开发和利用统一起来, 提高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袁爱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1

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篇7

关键词:水保农发,综合开发,水土保持

0 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管理,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年7月1日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农发水保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要组成部分, 原州区被列入农发水保项目县以来, 认真遵循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 以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和整治薄弱退化土地为基础, 积极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原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取得了积极成效。

1 水保农发项目在原州区的开展情况

1.1 取得的成效

(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2年底, 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8km2, 治理程度由45%提高到68%, 人均基本农田由0.06hm2提升到0.12hm2, 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4601hm2, 营造水保林33169hm2, 种草11330hm2, 建设的18。农田占到80%, 有力的促进机械化耕作和田间管理。治理后的水平梯田拦水效率达到85%拦泥率达到95%, 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2000t/hm2,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 土壤产出率有较大提高。以前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变成了今天的“三保田”保水、保肥、保粮, 通过测算, 治理后的水平梯田粮食增产1200kg/hm2, 充分发挥了水土流失治理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近年来, 累计建设水骨干坝60座, 中、小型淤地坝111座, 总库容6044.28万立方米, 这些坝系工程的前期蓄水, 后期淤地, 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8%。

(3)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过合理科学配置资源梯田、林草建设为种植业调整搭建了平台, 使种植业由单一的种粮型向粮饲结合型转变, 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通过彭堡镇马铃薯产业园、头营蔬菜基地、开城示范园区等, 带动了项目区经济, 提高了项目区的人均收入。 (4) 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实施, 在原州区形成了一支5000人左右的农村科技队伍, 每村至少有两三户“科技户”每户有一名“科技人”每村都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核心的种植、养殖, 小集团模式, 地膜玉米、摸侧小麦, 脱毒马铃薯等一些农作物推广占到85%, 项目区的农用车自有量10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员逐年增加, 劳务输出逐年增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成城镇逐步转移, 真正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

(1) 受区域差异影响, 建设难度加大。按照“先易后难, 集中连片”的原则, 前几年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好的乡镇村社, 而尚未实施项目的村、社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产条件差, 实施建设项目的难度大。

(2) 农民群众筹资投劳难度大, 不易落实。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农村由老人、儿童留守, 劳动力缺乏, 难以完成投资投劳任务;二是物价上涨, 各项费用支出大, 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因此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困难大。

(3) 工程管护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财政的无偿资金为主, 项目工程验收后, 虽然向乡镇、村办理了产权移交手续, 但由于乡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 农民的集体意识差, 加上维护资金缺乏, 使淤地坝等工程的管护不到位, 不能正常使用。

2 今后农发项目要以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方向开展

通过多年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水保农发项目在定位、扶持重点、管理监督、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原州区是以农业农村为主导经济产业带动其它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农口部门主要是以组织实施为基础,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改善农业生产能力, 水土保持农发项目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 修建水平梯田、荒山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 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利的生态保障。今后的水保农发项目在实施和资金使用范围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2.1 开展好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

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 将雨水就地拦蓄, 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 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 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坡地及沟道整治工程的措施:

(1) 对于坡度在25°以下的坡地, 修筑梯田, 把坡地修成水平台阶地, 拦蓄水土。 (2) 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 把支离破碎的土地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流域, 对每个小流域实行承包责任制, 将其改变成从坡面到沟道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 使其成为农林牧副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的单元。

2.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竣工后期管护工作

为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竣工工程建后管护工作, 保障各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巩固治理成果, 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 结合原州区当地政策制定签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护移交书》明确移交内容:

(1) 明确了水保工程管护工作移交人和接交人。 (2) 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明确移交工程的管护范围及管护内容。 (4) 明确了“一查二禁三管四护五不准”管护制度。 (5) 定期督查, 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将水保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全面推进。

2.3 积极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虽然国已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但水土流失现象仍逐年加重, 并且存在治理速度跟不上流失速度的现实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首先从提高人民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出发, 通过各种渠道, 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使其建立起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 进而从行动上实现水土保持工作。

2.4 加强农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是在农发项目资金管理上认真遵守并严格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财务制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细则》, 使项目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严把项目报帐这一关。在项目实施中期、后期实行两期验收和多期检查, 联合工程施工、计划统计、财务、站所领导组成的检查验收组, 对农发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依据施工进度、验收结果, 有依据的拨付一定百分比的工程款。

3 结论

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具体实践中, 始终坚持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 加强建立健全农发机构, 充实壮大农发队伍,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要求和规范, 合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通过水保农发项目的开展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原州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洪伟, 刘斌, 阎存立.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J].中国水利, 2001 (10) .

[2]安维平.农发水保项目建设在原州区的经验和做法[J].价值工程, 2011 (34) .

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篇8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建议,辽宁彰武

1 彰武县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 地处辽宁省西北部, 科尔沁沙地南部, 东连康平、法库两县, 南接新民市, 西隔绕阳河, 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 北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 全境总面积3 641 km2, 属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彰武县境内有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秀水子河四大水系, 有大、小河流23条, 按自然地形可划分86条小流域。东、西部是低山丘陵区, 北部和柳河两岸是风沙区,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总流失面积20.53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58.4%。经过多年的治理, 已减少到12.53万hm2, 尚未治理的流失区为8万hm2。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推算, 彰武县平均每年流失氮142.5 kg/hm2、磷5.25 kg/hm2、钾198kg/hm2、有机质207 kg/hm2。全县每年流失有机质1.6万t, 按土粪含5%有机质计算, 相当于农家肥32.6万t;氮1万t, 相当于标准氮肥 (硫铵) 5万t;磷420 t, 相当于过磷酸钙0.35万t;钾1.6万t, 相当于硫酸钾3.2万t;每年流失的表土中, 相当于8.5万t化肥流失。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15个乡 (镇) , 121个村。这些地区由于水蚀、风蚀严重, 多数耕地土地瘠薄,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农、林、牧、副各业发展受到严重障碍,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1,2]。

2 彰武县控制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

彰武县从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开始, 由点到面, 逐步开展, 现已扩展到44条小流域, 共完成治理面积3.84万hm2。其中, 造水土保持林1.91万hm2, 种草8 466.67 hm2, 修梯田2 266.67 hm2, 治理牧场1 400 hm2, 栽植果树1 000 hm2, 栽植山楂50万株,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67 km2。其中最典型的是大四胜利沟小流域, 经过逾5年的治理, 很快形成了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群体防护体系。生态效益显著, 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增加到64.6%, 土壤肥力提高, 有机质和氮、磷、钾均有明显增加, 涵养了水源, 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到1 m以上, 原来的干河已出现了水流, 同时风、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有所减轻, 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 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减轻自然灾害, 各业生产迅速发展, 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3 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议

目前, 彰武县未治理的小流域还有42条, 水土流失面积8万hm2。初步安排3年内治理4万hm2, 5年内基本治完毕。具体提出以下治理建议。

3.1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在每条小流域的范围内, 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 合理布置各项水保措施, 通过坡面拦蓄、沟壑调节、河道畅排、农田保土蓄水四位一体的控制网, 形成多层次、多防线的群体防护体系[3]。具体做法:山区要采取松树封顶护源, 荒坡整地集水造林育草, 牧场拦蓄地表径流, 沟埂种植灌木固埂形成牧场林带, 坡角耕地修梯田建果园, 河岸荒滩造速生丰产林。做到以工程集水养植物、以植物固工程、封育结合, 形成多层次、多防线的群体防护体系。规划好是治理好的前提, 未治理的小流域要抓好规划, 通过规划治理形成最佳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从而实现生态平衡。

3.2 认真推进农田基本建设, 做到治理与管护并重

过去彰武县虽然治理了一些坡耕地, 但由于年久失修, 保水、保肥、保土能力有所下降, 从而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出现, 所以对现有的梯田, 一定要抓紧修好管好, 采取谁耕种、谁维修、谁管护的方法, 争取在3年内维修到位。

3.3 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承包责任制

加强技术指导, 近山、低山可采取以户或联户承包, 远山、高山可由集体承包。无论采取哪种承包形式, 都要定地块、定承包品种、定治理标准、定补助金额, 把水土保持治理任务落实到户, 落实到图纸, 并发放土地使用证。依法签订承包合同, 明确治理目标和期限, 明确责权利, 并作出积极和长远规划, 保证治理进度、治理质量、治理效益。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造林技术

3.4.1 选择抗旱树种, 做到适地适树造林。

为保证树木成活率, 彰武县小流域山区应种植樟子松、柠条、沙棘等抗旱、生长较快树种, 沟川应栽植刺槐、紫穗槐、杨树等。

3.4.2 先期细致整地, 改善造林立地条件。

为了保证小流域造林成活率, 应采取先期整地, 隔年造林, 可以蓄水保墒, 改良土壤, 保持水土。经实测, 前一年整地与当年造林前整地相比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1%, 为小流域造林成活提供了水分条件。先期整地隔年造林成活率比当年整地造林提高20%以上。

3.4.3 工程集水造林, 促进树木生长。

为了满足树木生长所需水分, 加快树木生长速度, 采取竹节壕工程集水, 壕埂种草或栽植灌木, 壕间整地造林、育草, 前期以工程为骨干拦泥蓄水, 后期形成工程与植物互相促进的综合防护体系。

3.5 坚持原则, 注重经济效益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要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4]。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以植物措施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以经济效益为主。在工程措施的安排和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配置上, 要做到长、中、短期效益相结合, 以短养长。目前, 彰武县沙棘是水土保持的先锋和当家树种, 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适宜大量发展。做到治一条成一条, 治后必见成效。

总之, 水土保持是农业生态系统工程, 是一项涉及面广、学科多的科学技术, 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彰武县经过多年实践证明, 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依靠科学技术,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方健梅.石漠化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赵爱军.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3]郭索彦.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 2012 (5) :1-3.

上一篇:硅太阳能电池下一篇:提高医院的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