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2024-07-2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共12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1

提高及维护土地生产力, 对风沙区、丘陵区、山区水土资源进行合理改良与利用, 防治水土流失, 将水土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最终创建良好的综合性生态环境, 这就是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 对于实施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 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要积极贯彻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能够做到统筹规划, 要积极的倡导改善生态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的建设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要求

(一) 利用环境改善资源

维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手段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通过封禁治理、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并将群众脱贫致富与用水安全相结合、将保障粮食安全与改善环境相结合, 加大水土保护及农民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扶持力度, 通过水土流失等治理机制, 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生产。

(二) 生态安全措施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进行建设模式、管理机制、技术路线、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形成整体安全系统, 通过防治多方面对水土的破坏, 并对荒沟、荒坡、荒滩、荒山进行治理, 把握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关键。

二、存在的问题

(一) 工程建设影响

在进行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 生态系统会受到工程建设的影响, 各种污染源和废弃物品的入侵以及工程整体缺乏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 不能给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搭建应用的平台。这些影响例如:工程渣土、废料废浆、车辆排放的粉尘、尾气以及大量的扬尘等都会对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破坏自然风貌。

(二) 破坏森林植被

在水土保持方面, 生态环境自身相对较脆弱, 森林植被等若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 就会对区域的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造影响, 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包括施工现场的区域文化、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就业、土地利用、交通路网等等。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建构良好的森林植被群, 应对乱砍乱伐的行为严厉打击,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管理。

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我国政府已经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给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极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治理江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生态环境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一) 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

为了建立与我国水土保持发展管理相适应的系统, 以全国范围为发展目标, 建立和组织与我国水土流失特征预测预报相符合的模型、实行统一技术规范、监测方法、指标体系。为了促进水保科技及早向生产力的转变, 应大力推广水保科技成果, 吸收、引进先进的国外水土保持技术。

(二)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建立并完善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依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大, 在同时投产使用、同时施工、同时设计的制度基础上, 做好人为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

(三) 加强宣传力度

要强化全社会水保法制意识, 对水土保持在群众脱贫致富、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行宣传, 宣传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宣传的内容上来看, 要宣传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防洪减灾、山区水利、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关系, 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 还应宣传水土保持的成效, 从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并站在全社会生态安全的角度, 切实了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四) 创新机制、因地制宜

对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南方丘陵红壤侵蚀区、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等水土流失去实行重点治理, 因地制宜, 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我国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提供典型。加快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探索和研究。通过利益驱动以及效益吸引等措施, 使专业大户、广大群众、各行各业积极、主动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中来。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广大群众、地方、集体一起上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还可通过一些如减免农业特产税、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 来促进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五) 遵循规律、综合治理

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结合保土耕作、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 将实践中总结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经验作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 为了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 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恢复植被, 将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遵循自然规律。要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 还应处理好水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 有机结合防洪减灾、山区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等。

四、结束语

水土保持指的是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治理和预防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在治理水土流失时, 既要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还必须将可持续利用资源作为目标, 来将水土流失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应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落实科学发展观, 适应市场、创新机制、监管并重, 坚持多措并举, 才能真正推进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珂.多目标决策灰色投影法在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张喜荣, 高照良, 刘爱霞, 王冬, 屈晓婉, 赵晶, 蔡艳蓉, 郭文, 王天伟, 徐佳, 王珍珍, 田红卫, 张小娟, 李永红, 唐林, 彭珂珊.我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现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佘冬立, 邵明安, 薛亚锋, 俞双恩.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4]谢颂华, 曾建玲, 杨洁, 袁芳.南方红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2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最优秀的考试信息平台】 2007年12月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

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

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

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

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

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足监理工作需要的办公、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项目监理机构应妥善使用和保管,在完成监理工作后移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章 监理人员

第十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人员包括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必要时可聘用停息员。

第十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人员须经过培训、考试,取得相应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岗位证书后,方可从

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

第十六条 总监理工程师应由具有三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经验的监理工程师担任,由监理单位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后任命。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监理单位应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并书面通知承建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是履行监理合同的总负责人,行使合同赋予监理单位的全部职责,全面负责项目监理工作。一名总监理工程师宜担任一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需要同时担任多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时,应经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

第十七条 总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指定监理工程师担任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应具有二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经验。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按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行使

总监理工程师的部分职责和权力。

第十八条 监理工程师应由具有一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经验并具备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总监理工程师应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第十九条 监理员应由取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员岗位证书》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担任,在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第二十条 信息员由经过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的人员担任,协助监理人员工作。

第二十一条 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的具体职责按《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规范》的规定

执行。

第四章 监理实施

第二十二条 监理机构实施监理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编制工程监理规划。

(二)依据工程建设进度,按单项措施编制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三)按照监理实施细则实施监理,按规定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提交监理月报和专题报告;

(四)建设监理业务完成后,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提交工程监理工作报告,移交档案资料。

第二十三条 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人员熟悉有关规章、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

第二十四条 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建单位报送的项目开工报审表及相关资料,具备下列条件时,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

(一)承建单位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人员到位。

(二)第一批施工项目的设计文件已经监理工程师核查。

(三)施工组织计划经监理工程师签认。

(四)投资计划已落实。

(五)所需人工、材料、设备已落实。

(六)其他必备的开工条件已具备。

第二十五条 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放线和图班界线进行复验和确认。

第二十六条 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建单位报送的拟进场的工程材料、籽种、苗木报审表及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并对进场的实物按照有关规范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对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籽种、苗木等,监理工程师不予签认,并通知承建单位不得将其运进场。

第二十七条 监理人员对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和坡面水系等工程的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应进行旁站监理;对造林、种草、坡改梯、小型的沟道治理和蓄水工程、封禁治理工程等可进行巡视检查。

第二十八条 对不合格的部位或工序,监理工程师不予签认,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建单位整改后,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十九条 监理人员发现施工中存在重大隐患,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已经造成质量事故时,总监理工程师应下达工程暂停指令,要求承建单位停工整改。整改完成并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总监理工程师方可签署复工通知。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事故,总监理工程师应责令承建单位报送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和经设计等相关单位认可的处理方案,监理工程师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

验收。

第三十条 监理工程师应按有关规定对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资金到位和实际投劳情况核实统

计,并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报告。

第三十一条 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作:

(一)承建单位统计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的工程量,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二)监理工程师审核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定。对未经监理工程师质量验收合格、不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工程量,不予计量。

(三)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十二条 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竣工结算:

(一)承建单位按施工合同填报竣工结算报表。

(二)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建单位报送的竣工结算报表。

(三)总监理工程师审定竣工结算报表,签发竣工结算文件和最终的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项目法人或

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十三条 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进度控制:

(一)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承建单位编制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

(二)监理工程师对进度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三)当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时,监理工程师应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责成有关方面改进或

调整计划。

(四)督促承建单位按调整计划进行施工。

第三十四条 对原设计有重大变更的,应由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报原批准机关同意;对不影响投资规模、建设地点和工程功能的工程变更,须经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监理工程师同意,并报原批准机关

备案。

第三十五条 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的质量等级提出意见,监理工作报告是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的主要材料

之一。监理工程师应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三十六条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监理机构与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联系均应以书面函

件为准。

第三十七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中的工程变更、费用索赔、信息管理等监理工作,按《水利工程建设施

工监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

细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3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开矿采石作业和房地产开发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当今首要问题。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维护人类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与健全水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统,进行环境风险识别、评价、预报、预防、控制、消除,保护人類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影响,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

一、城市水土流失现状

(一)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和研究山区水土流失和防治一样,城市水土流不容忽视,其特点水土流失速度快、流失面广、流失点多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各种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快;这些特点给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势必成为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二)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法规,不仅严厉查处各种无视环境的开发行为,而且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入到水保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城市市民参与水保的积极性;三是要做好规划,在规划上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美化环境与水土保持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是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各城市应坚持贯彻“水土保持,人人负责”的原则,国家、个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城市中水土流失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且各个城市情况不一,城市水保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城市重点开展城市水系整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防洪抗灾的整体能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的城市则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禁止随意倾倒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防治水土流失危害,避免水土乱流、地面裸露,减少泥沙淤积;有的城市对市区周边的开山、采石、挖砂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城市周边采石取土、矿山开采清查整顿,要求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有的城市将城郊接合部的水土流失防治纳入了城市水土保持范畴,城郊产业开发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游览观光的活动场所。

二、城市水环境的生态安全问题

(一)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安全一词。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环境安全”,之后,“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相继出现,并且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步代替了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

水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和水体自身的安全状况,以及水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如土地、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水安全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对自然水循环的大量干预所形成的二元水循环模式导致了水安全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水分配不公、水资源浪费、水管理混乱等。

(二)水环境的安全问题

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要素,水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关系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人具有生命价值;水是一种环境要素水环境是人类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人具有生态价值;水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水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了从事生产和消费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水环境对人具有经济价值;水环境对人还具有景观、文化等价值。没有水,就没有人类,随着水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日益严重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水环境安全这一危及人类本身安全的问题。

水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和水体自身的安全状况,以及水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如土地、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水安全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对自然水循环的大量干预所形成的二元水循环模式导致了水安全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水分配不公、水资源浪费、水管理混乱等。环境安全是作为人类生命支撑系统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与破坏的程度以及这种威胁破坏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水环境安全包括饮用水安全、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安全等内容。我国的水环境问题严重,水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等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安全己成为21世纪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造成我国水环境安全的出现严峻形势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环境法律制度因功能单调、适用范围窄、研究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原则和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维护人类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与健全水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统,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

(三)水环境安全的法律保障的主要内容

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环境要素。水资源的价值既体现在经济利益上又涉及环境利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多元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水资源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且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功能相互依存、影响。只有在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首先应明确基本安全利益应当满足的原则,建立基本安全利益的保障机制,规范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不能超越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人类行为对水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损失和不产生不可逆性有害影响的界限内,保持水环境安全。为加强水环境安全的法律保障,应建立环境风险识别、评价、预报、预防、控制、消除的法律制度。

三、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4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 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 东临汾河与晋中市为邻, 北与忻州市接壤, 南同临汾市毗邻。巍巍吕梁山纵横全境, 市名因山而得。全市总面积21 095 km2, 其中平原仅占8.2%。现辖13个县 (市、区) 。吕梁山区隶属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辖区, 全境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 构成吕梁山脉的背斜, 是吕梁市地貌的主干, 包括东部平川地区在内, 统称为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续。由于千百年来的风化切割, 地表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形成了童山濯濯, 沟壑纵横的地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吕梁市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有了明显的改变。近年来, 根据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 结合吕梁市县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 既要从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内容上, 也要从可持续发展途径中, 寻求现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 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 必须统筹规划,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结合吕梁市 (县、乡) 的具体情况, 探索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目前, 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多年来, 各级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 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到2003年, 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971.36×104 hm2, 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 562.84×104 h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能力15×108 t, 增加蓄水250×108 m3, 减少入黄泥沙3×108 t。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 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 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吕梁市13个县市中, 山区占9个县。过去吕梁山区贫困, 水土流失得不到根本的治理, 现在经济富裕了, 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特别是“一矿治一山, 一矿治一沟, 一矿绿化一山”的政策的落实以来, 吕梁山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始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吕梁市开展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活动, 在动员社会力量及煤矿、企业等经济实体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方面, 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推进“四荒” (荒山、荒滩、荒坡、荒沟) 治理;坚持征收“两费” (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 增加治理投入, 建立“责、权、利统一, 治、管、用结合, 全社会参与”的水保治理新机制, 才能有效地加快治理步伐。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方面, 对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对重点项目除继续推行“三制” (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外, 同时增加了工程建设公示制, 资金使用报账制, 群众投劳承诺制, 建后管护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严格治理质量, 建设精品工程。在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方面, 引进优良树种草种, 推广机修梯田、果树高接换头、集雨节灌、生物护坡、鼠害防治等常规成熟技术。坚持生态优先, 突出水源保护, 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3S”技术, 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试用, 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 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资源有效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 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 扶植农民发展生产, 消除贫困, 涉及技术开发问题, 要研究政策问题, 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研究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 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持政策问题, 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改革, 可以促进山区致富, 再造秀美山川, 推动水土保持的良性发展, 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 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建设规划》, 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 以及山区、草原、牧区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促进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 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 进行集中治理, 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 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 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 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 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 要在开展培训、教育, 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 进行执法监督, 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 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双赢策略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宏观调控

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 从偏重评价经济指标特别是数量指标, 改变为评价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指标, 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应注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惠信贷和投资保险等方法, 支持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以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 既不交叉, 也不遗漏。

2.2 技术保障

采取由生物、工程和耕作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措施, 改变土地条件, 增加植被覆盖度, 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和蓄水保土能力,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生产力。政府要增加技术服务的供给, 包括编制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技术培训、推广适用的科研成果, 提供优质种苗和有效的市场信息等。

2.3 组织建设

提高各级政府水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和运用全社会力量, 组建水土流失治理联合体, 将上下游项目、农林牧渔等开发项目组成联合体, 统筹兼顾, 综合评价。农户或企业的治理规模要适度, 既不搞平均主义, 又要避免规模过分悬殊带来的资源分配、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2.4 制度建设

总结我国几十年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借鉴外国的管理方法, 完善有关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和法规内容, 规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行动。制定“四荒”拍卖回收资金管理条例, 使这部分资金能更好地为农民开发治理“四荒”和脱贫致富服务, 自身又能专存专用、不断增值。

2.5 机制创新

切实落实政府领导、主要机构监管、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治理、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水土流失治理体制。坚持治理者受益的原则, 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水土流失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 适时调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率, 将水土流失治理的外部效果内在化, 推动其市场化进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 使“四荒”资源能流向经营水平更好、出价更高的农户或企业。

3 现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评价的目标, 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 就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护水土资源, 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持或扩大土地资源产出能力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土地保护措施, 一般要求有长期的资金投入。在这类活动中, 资金投入长期占用, 收益则以长期、分散的收益形式获得。这就要求水土流失治理成员应由资源所有者 (国家、集体) 、水土流失治理出资者 (政府、集体、公司、个人) 和治理者 (农民) 所组成。如各治理主体产权关系清晰和利益分配均匀, 通力协作, 必然会保证农户和集体的近期经济收益, 增强治理力度, 并维持治理成果的长期有效性。这样便实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 投资者和治理者利益并重的“双赢”发展目标。

外部经济性指在生产和消费中, 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结果对其他生产或消费者产生的未加偿还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外部经济性, 如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使下游水库淤积减少、水质提高、污染减少而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下游居民没有付出任何资本就能享受, 而上游居民付出了产生这部分收益的资本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农户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所产生的外部收益大于外部费用, 则农户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 土地质量会发生下降, 不利于可持续利用。如外部收益小于外部费用, 则农户的经济活动规模大于社会所要求的规模, 土地质量会显著提高。如果社会不补偿农户投资的费用, 农户是不愿支付费用保持与其实际可获收益相关程度不大的资源功能的。如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有利于下游减少泥沙淤积而产生航行、灌溉、防洪等功效, 但上游农户可能对此并不太关心。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维持或增加这些功能效用所承担的费用并不能获得补偿或完全无补偿。假如下游居民对营造林木活动给予补偿, 使上游营造者可获得超过最低预期的收益, 则有助于扩大造林规模, 加强对植被状态的维护。一些地方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忽略直接效益和内部效益, 使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出现矛盾, 治理活动就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 只好依赖外部“输血”, 出现一边治理, 一边破坏的局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农户偏重于获得短期收益, 结果会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生冲突。如果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 那么农户追求短期收益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因而土地保持收益稳定、预期贴息率低的流域治理项目会对农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小流域不仅仅是一个水土流失治理单元, 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开发单元, 小流域的治理要由过去的生态防护型向生态防护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小流域承包治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费用、收益统一平衡核算, 下游收益补偿部分上游经营费用, 使外部性“内化”, 从而获取显著的综合效益。

从理论上讲, 水土流失治理既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诚然, 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收入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双赢”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小流域治理的私有品性质越浓, 公共品性质越弱, 个人目标 (或企业目标) 与社会目标之间、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之间的相容性就越低, 也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衡量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 不仅要看地上植被丰度和地表水利用率的变化, 而且要看地下水位的变化。

“四荒”资源的产权安排, 除了要与“四荒”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适应, 还必须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这是诱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关键。一般来说, 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 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 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 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同时, 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 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 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为重要的是, 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 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 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 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 确实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问题在于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经营权的人, 并不一定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 而有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的人又不一定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的经营权。在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 实行的确实是资本面前平等的规则, 然而, 在发展的初期,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过早地强调资本的平等, 有可能形成“四荒”资源的大户垄断, 多数农户失去“四荒”资源的经营权, 从而形成有资本的人承包“四荒”并雇佣有治理经验的穷人治理“四荒”, 而有治理经验的穷人竞争不到“四荒”资源, 不得不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体力受雇于人的局面。这种结果是不是最优或次优选择, 应该加以探讨。目前, 政府政策主要是为前者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提供优惠政策, 而不是为后者获得“四荒”资源提供适宜的条件, 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 有些地方“四荒”拍卖的透明度很低, 少数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卖到了大面积的“四荒”资源。问题在于产权成本实际上是由获取产权的成本和保护产权的成本两部分组成的, 获取“四荒”经营权的成本越低, 今后的产权保护费用就有可能越高。更直截了当地说, “四荒”治理的成果被群体哄抢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四荒”拍卖阶段以后, “四荒”资源的产权主体既有社区内的村集体、承包户, 又有社区外的企业和个人, “四荒”资源的产权结构变得复杂起来了。产权结构越复杂, 今后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尽早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 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5

摘要:伊金霍洛旗地处内蒙古西部、黄河上中游地区,由于受气候、降雨、地形、植被、土壤、地质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伊金霍洛旗立足实际,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伊金霍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一、概述

伊金霍洛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总面积约5600km2,水土流失面积为5472.15 km2。土壤容许流失量为1000t/ km2·a,水土流失形式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是典型的风水交错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1.8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占26.76%,风力侵蚀占65.09%,侵蚀模数1000-15000 t/ km2·a,是自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产生这种不利影响的原因是由于人为过度开发和超载放牧,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三次大规模的开荒种地,全旗沙化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不足8.9%,植被覆盖率不到47%,出现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改善环境的最为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水土保持技术系统的参与和调控之下,可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改善得到协调发展,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二、水土保持建设成效

1、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截止2011年,伊金霍洛旗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治理面积277470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3325hm2,占治理措施面积的12%;林草面积179670.85hm2,占治理措施面积的64.7%,包括林地面积149290.24hm2(其中乔木林59466.7hm2,灌木林82404.17hm2),草地面积30380.61hm2。封育治理面积64554.18hm2,占治-1-

理措施面积的23.3%,修建淤地坝工程299座,沟头防护15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紧密配合,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层层拦蓄,节节设防,已经形成了以主沟道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以支沟道小型淤地坝、塘坝为辅的坝系工程。以草、灌、乔相结合,形成农田成格林成网的生物防护工程,形成了标准高、质量好、规模较大的综合防护体系,使伊金霍洛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土地合理利用,促进了植被恢复

伊金霍洛旗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工造林种草的同时窟野河流域实施了晋陕蒙沙棘工程,累计沙棘造林33000hm2,使该地区的林草覆盖度达到85.2%,土地利用率发生明显变化,原始植被得以休生养息,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财源,同时项目建设推动了各业的全面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3、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

综合治理使伊金霍洛旗土壤理化性状有了较大变化,增强了保水抗旱能力,流域小气候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风蚀沙化得到基本控制。水资源时空分布合理调整,由过去的汹涌洪水变为涓涓清流,昔日的荒山秃岭上苗木青翠,过去基本绝迹的野鸡、狐狸、野兔等动物大量繁衍生栖,呈现一派勃勃生机。通过实施水保工程,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五荒”面积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极大地改善了自然环境,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经验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抓好突破口,进行综合治理。

伊金霍洛旗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因地制宜选好突破口,是重要经验之一,流域综合治理以林草为主,实行“林草上山,农田下川,沟坡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治沟中做到层层控制,节节拦蓄,库坝成群,主副结合,生产、拦泥、防洪、灌溉相结合。打坝淤地结合修筑拦洪蓄清水库塘坝。治沟与治坡、工程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增产拦泥效益显著。

2、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1)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打破乡村界限,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有利于治理中劳力、资金的协调和调配,治理进度快。

2)治理措施配置必须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与群众致富相结合。在支毛沟上

修建以骨干工程为主的治沟工程,使治理措施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群众的治理性高,这样既防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河流泥沙,又提高了群众收入,发展了地方经济,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实行治理机制多样化。地方政府落实了水土保持责任制,推广以户或联户承包治理措施,鼓励村民以林牧为主,综合经营,把“五荒”地承包给村民,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使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大地提高了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四、影响和制约水土保持发展的因素

随着伊金霍洛旗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破坏十分严重,年新增水土流失约20万吨,并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塌陷区和河道采砂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这种人为水土流失造成的水位下降,井泉干枯,河道断流,植被衰退,水土草木资源损毁,土地沙化的状况,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有以下原因:

1)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生态环境知识和法制观念,由于对发展生产和保护资源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往往为了追求眼前或局部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缺乏先进的监测方法与手段,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3)没有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资金不到位,整治规划经常落空。

4)水土保持工作注重治理数量,忽视管理,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五、伊金霍洛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建议

1、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随着我旗社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开发建设项目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必将破坏原有的地貌植被和自然景观,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我旗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贯彻“以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珍惜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2、牢牢把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这一主线,坚持防治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保护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全力争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旗,努力实现水土保持工作新进展新突破。

3、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防治思路,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特色产业。

坚持从我旗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和草畜产业。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伊金霍洛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二十多年来,伊金霍洛旗始终将生态建设看作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态观:绿色是和谐、绿色是实力、绿色是经济。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常抓不懈,通过工业化思维解决生态建设问题,用生态建设的标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挑战,以近乎苛刻的要求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造山川秀美伊金霍洛。

七、参考文献

[1] 马英才,张骁,王俊峰,编.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D].中国西安:1989:237-296.[2] 土小宁,李蓉,梁月,王丹,吴德,牛新年.准格尔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就与做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1,3(37-44).[3]韩猛,滕菊.浅谈黑龙江省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3-02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付出了惨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尤其是在地方经济强势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优越性,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等。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宣传是基础,培训是手段,对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成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机制,深化宣传内容,细化工作计划。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各地应切实制订水土保持技术培训计划,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等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周、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提高开发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创新机制,预防监督

全国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技术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正确评价和预测水土保持措施成效,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水土流失监控与防治,推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深入發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发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国家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方案特性、方案审批、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监测监理、评估验收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汇总分析。利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反映项目的各项指标,促进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科学管理能力,为各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投入,促进成效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必须按照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土保持投资模式。中央要加大对地方“长治”工程资金配套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等贫困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省级要加大对县市水土保持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每年应按上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初预算安排,同时积极整合水利、农综、农业、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相关项目建设。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通过土地依法流转方式投资参与建设,实施相关产业开发,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模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大力改观我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完善法制,加强治理

法规体系建设是预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法》应加以修正,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具体从:城市、集镇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对所有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行为作出约束性、强制性规定,适当提高违法处罚金标准;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把水土保持行政审批程序、内容及操作要求写入《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执法机构性质,人员素质标准,执法机构规模,执法机构管理形式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将水土保持“两费”的收缴和使用管理以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两费”收缴和使用管理行为;增设建立监督机构条款,使各级政府行政领导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票否定”制。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开展。各省(区)要制定各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应具有地方特色、操作性较强的地方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更贴近实际、操作性更强。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治理。

五、依法监督,保障成果

为加快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各级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确保水土保持监督成效。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全面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以交通、电力、房地产、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强化矿山开采、煤炭开采、铁路建设等项目的水保执法,依法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在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努力控制和减少人为制造新的水土流失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实现监督执法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自觉性,使生态环境预防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1.吕彩侠(1965—),女,陕西省华县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保工作。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篇7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近年来,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 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 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 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 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 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 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 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 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 强度在下降, 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 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 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2 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 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 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 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 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 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 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 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水土流失面积巨大, 情况复杂, 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 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 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 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 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 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 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 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 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 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3 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3.1 加强生态修复宣传, 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 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 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 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 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 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 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3.2 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 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 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 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 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 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3.3 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 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 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 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 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 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 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 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 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 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 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 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 两者合二为一,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 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 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 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 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 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 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 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 比如在发展林业时, 如果我们需要封山, 就需要在山脚下, 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 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 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4 结束语

实施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水土保综合治理, 不但要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 而且要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只有这样生态修复才能顺利的进行。同时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做的好、有成效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需要政府、群众等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 2003 (10)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 2003 (10) .

[2]杜晓军, 高贤明, 马克平.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与前提[J].植物生态学报, 2003 (5) .[2]杜晓军, 高贤明, 马克平.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与前提[J].植物生态学报, 2003 (5) .

[3]黄成志, 秦百顺, 董雨亭.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4 (5) .[3]黄成志, 秦百顺, 董雨亭.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4 (5) .

[4]张文聪, 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 2011 (12) .[4]张文聪, 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 2011 (12) .

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篇8

水一直作为我国的生命之源, 对于支撑地球社会系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土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也是人类生存必备条件。水土流失会造成土肥流失, 大片土地因为荒芜而无法耕种, 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系列由于水土流失造就的生态环境问题, 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作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生态修复刻不容缓。近几年来, 几经验证证明生态修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于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认识。

2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也就是指利用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技术方法, 认为改变或切断不利于生态系统进化的因子或过程, 并为其配置和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 来达到生态学尽快的回复或进化为更高级的水平。生态修复的主体仍是自我修复, 在某个限定的区域内, 减少人为干扰, 令其自身来进行调整实现生态群落修复。

2.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的是在该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管护和人工辅助, 帮助自然界自身修复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实现生态改善, 进而实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这种良性发展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当前所指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的是除去对自然生态系统过得的压力,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愈功能来修复, 最终实现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这是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理念, 也是一种全新的措施。

3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途径

生态修复的提出, 提出了关于当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这种回归主体, 将自然演化作为主体的想法, 进一步明确了自然演替的主角──自然。这种方法能够及时地制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 快速修复受损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一, 我国的人口密度非常大, 人口压力也非常大, 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负荷也是巨大的。另外,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也是巨大的, 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依靠人为控制已经是难以控制了, 另外就算是勉强控制住了, 在此期间施加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所以, 对于当前我国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 人为操控已经不切实际了。

第二, 实践证明, 利用自然系统的自身愈合能力来控制水土流失是有用的。近几年来开展的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种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研究, 人们对于自然系统已经有了全新的认知, 对于生态系统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 以及其内部的适应和进化能力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 发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具有一定的动力特性。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 不同物种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 这种错杂的关系造就了自然生态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性以及有序性。人为地进行生态环境改善是无法同自然生态相提并论的, 其功能也不足以应付生态防护。例如在黄土高坡进行的改善, 由于种植过于单一化, 使得出现了大面积的杨树林病虫害, 产生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 进行生态改善其结果通常是始料未及的, 投入也是巨大的, 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低廉。

第三, 近几年来开展的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活动, 已经证明了自然生态的修复效果惊人。例如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失区的安塞生态试验站。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封闭, 发现其生态环境已经大幅度地恢复了, 物种的数量也得到了大量地提高, 水土流失现象也得到了改善。大量的实例证明, 通过一定的人工引导, 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遏制环境恶化, 达到低投入、高回报的最终效果。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4.1 思想意识淡薄, 专业性低

就是由于人类的环保意识过于薄弱造成了当前的水土流失过于严重的现象, 也给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首要措施就是要加强各级领导以及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地位。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定期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更新生态环保知识, 做到知识与执法一体。

4.2 植被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加剧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十分广阔, 并有着继续恶化的现象。自二十一世纪开始, 长江流域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域。黄河区域也由于过度的放牧而造成了草原生态的恶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 大量地征用土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破坏也是惊人的。在1997年的卫片资料中分析中, 深圳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 水土流失产生原因主要由开发区、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

4.3 科研不够成熟, 技术水平过低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虽然当前我国对于生态修复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进步, 但是对于生态恢复重建仍然具有很多的缺陷, 并没有建立比较成熟的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相关研究时, 也是顾此失彼, 使得生态效益并不高。此外, 进行相关的研究, 除了发展科研人员的素质, 还要及时地采纳当地群众的意见, 尽快研究出符合中国生态修复国情的理论基础。

5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5.1 加强宣传, 提高认知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主打的是以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为辅, 来帮助实现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当下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及, 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知不深。所以, 应当大力开展宣传力度, 引导和教育群众认知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的关系, 及时改正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思想, 宣传水土流失严重的实例, 就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正确地引导,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 帮助群众认识搞好生态修复的有利之处, 提高群众的环保素质。

5.2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当前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还是十分落后的, 是不成熟的, 还需要研究出更加经济的、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技术方法, 丰富自然修复理论, 提升自身生态修复技术含量。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相应的生态修复专题研究, 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利于相关技术的提升。

5.3 生态修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

生态修复的主体是自然环境, 所以还是要以自然为基础,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开展。我们应当将硬性植物生长的首要因素水作为主导因素, 将其他各种因素作为辅助来实现生态修复。不同的区域具备的生态修复能力是不同的, 例如在南方, 先天条件良好, 有利于植物生长, 生态修复速度比较快。而在北方, 植被则较难恢复, 低降水量使得大部分的植株难以生存。所以, 在自然原力无法实现自我修复时, 需要依靠人工措施来实现。

6 结束语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来丰富。同时, 对于这项长期工程, 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与方法是十分必须的, 应当大力发展生态修复科学研究。为了维护生态修复, 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 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大宣传,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 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

摘要: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比较严重的问题, 给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水土保持生态一词代表了中国治理水土流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同国际水土保持理论相适应的, 适合我国特色水土保持国情的。同时作为一种复杂的水土保持建设, 其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和独创性。作者就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出探究, 希望能够给水土保持建设有所参考价值。

加速生态建设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篇9

关键词:生态建设;完善;水土规划

本文就四川省的生态建设概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试图寻找出里面所存在的问题, 加以完善。将生态建设纳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 逐步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1 四川省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四川省就一直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水土保持规划看做是未来发展的基本, 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漫长的建设道路上, 我们累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 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人民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无论是在实施长江防护林还是在天然林木资源保护上, 我们都是出台了一些列相关政策的来保证工作的展开。我坚信我们在农田基本建设, 金沙江下游和和嘉嘉陵陵江江中中下下游游水水土土流流失失重重点点防防护护工工作作上上做做出出的的努努力力是是广广大大群群众众都都能能看看到到的的。。这这些些努努力力也也使使得得四四川川省省的的生生态态环环境境建建设设进进入入到到了了新新的的格格局局。。就就近近几几年年来来说说, , 我我省省累累计计的的造造林林面面积积就就已已经经达达到到了了227700..77万万hhmm22之之多多, , 森森林林覆覆盖盖面面积积也也上上升升至至2244..2233%%, , 有有近近三三十十个个县县市市进进行行了了生生态态农农业业建建设设试试点点等等等等这这些些数数字字都都是是我我们们的的里里程程碑碑, , 我我为这些成功的生态建设而自豪。总体来说, 截止至今天, 四川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未来, 我希望我们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以及生态上都能越来越完善, 以可持续发展为标杆为之奋斗。

2 我省现阶段的生态建设目标

生态四川, 打造独一无二的绿色仙境, 是我按照国家安全生态建设的要求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能够基本打开生态经济健康发展的局面, 发展出繁荣的生态文化, 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希望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经济发展来改善城乡结构, 尽可能的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标准。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 面对发展带来的污染也要严格的进行保管, 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出台一些有利于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优惠政策, 促进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环保产业的建设工作中来。当发展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要着重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 工厂污水的集中处理工作, 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公国, 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工作等等, 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最大化的进行抑制。

在发展的推进阶段, 我们将逐步对一些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进行审批, 希望在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能够有较为显现的突破。全省的生态环境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质量自然也能得到提高。

在完善提高阶段, 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最初对于生态建设的目标。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转变, 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有效的减轻了对资源, 环境的压力。生态环境建设的到了有效的保护, 全省人民的环境都得到的清洁完善, 人口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环境质量都已经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经济深灰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3 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灾害

四川省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 人多地少后备资源匮乏, 导致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为了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 许多山区选择大量开垦耕地, 这样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下游江河和湖库也不断的抬高, 加重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患。虽然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但是仍旧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为了能够生存下来, 人们只有更加加大面积的毁林开荒, 以至于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 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

3.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困难性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有近390万。由于少数民族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差异,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不同同的的民民族族文文化化以以及及自自然然地地理理条条件件导导致致生生态态建建设设更更具具困困难难。。环33..33着着眼眼于于眼眼前前, , 生生态态保保护护意意识识薄薄弱弱保发发展展受受由由到到于于了了部部限限分分制制少少, , 导导致致他他们们的的生生活活习习惯惯仍仍旧旧数数民民族族地地区区的的交交通通不不便便利利, , 文文保保化化持持教教在在育育落落落落后后后后的的, , 时时经经代代济济, , 探生生态态保保护护意意识识非非常常的的薄薄弱弱。。认认为为只只要要我我现现在在能能够够生生活活下下去去就就足足够够究了, 完全不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 结语

我们在对四川省进行生态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尽可能的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在不适宜居住的地区以及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地区进行人口迁移, 将人口转移之后也需要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建设。合理的开发矿产和水能资源, 为了能够达到建设生态四川, 打造独一无二的绿色仙境的目标, 我们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 特色旅游的产业链。保护森林植被以及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严格的控制外来有害物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金河《福建热作科技》2002年第4期城市园林绿化应注重森林生态建设.

[2]陈鹏飞陈丽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第10期浅析如何系统的进行生态建设.

[3]熊向宝《生态经济》2002年第2期生态建设的初探.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10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同时,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能够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在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 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只要存在, 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 脱离一定地理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 人类通过劳动, 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 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 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大, 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因此, 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使人与自然相和谐,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 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水电代燃料、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因此,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增加资源利用率和承载力, 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 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 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 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的统一,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2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重大

进入21世纪, 国务院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资源有效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水土保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扩大城乡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 水保产业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水土保持由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一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 统一规划, 全面发展。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效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后才有良好的生态, 良好的生态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二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水保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林果业的发展是水保产业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经济林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是促进乡村文明整洁。乡村文明整洁, 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了改土、治水、建池、建园、建家的优势, 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 建设高效基本农田, 全面配套水系, 绿化荒坡山沟, 道路相通相连, 美化居住环境, 从而夯实农业基础, 强化农业后劲, 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 促进了村容整洁。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也促进了乡村文明。

3 水土保持应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 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赋予了水土保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发展生产为前提, 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

在规划上要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 结合能源部门的“三改” (改厕、改栏、改厨) 、交通部门的“村村通”、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广电部门的“进千家万户”等工程进行统筹规划, 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工程建设上要按照“量力而行、利益共享、干所急需、百姓受益、注重实效”的原则, 确保水土保持规划在全面推进村容村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 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是我们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应始终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资源有效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把环境改善与发展农村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农民增收相结合, 具体应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实施水保项目带动战略。把水土保持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倾斜;二要充分发挥水保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工作职能。发挥水保工作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的作用, 实行山、水、田、林、草、路、村、庭、井、产业综合治理。三要加快培育后续产业,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四要加强水保科技技术研究。大力提高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重点在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内涵的外延和深化, 来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篇11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植被;雨水资源;规划;资金

1、前言

在传统的观念中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需要重视城市生态的系统性建设,只需要对城市的景观和建筑进行必要的点缀和绿化,就可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维护。这样的观念导致城市发展中遇到了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流域污染、垃圾围城等实际问题,既不能为市民提供友好的生态与环境,又会导致整个城市沦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西方的底特律、里昂、巴塞罗那等城市就在上世纪末遇到这一城市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新时期,应该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使城市走向文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作用,实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2、城市水土保持的基本内容

2.1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

城市水土保持是维护城市自然和生态系统和谐与平衡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城市建设和市民活动导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避免自然因素造成水利资源和城市设施破坏的基本手段,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已经成为确保资源质量、维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方面,预防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规范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因开发、建设、施工等各项工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降低城市地面裸露面积,降低泥沙淤积,迅速排洪排涝等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类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使市民生活得到改善,并达到对城市形象的美化与提升作用。此外,建设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基础,这给城市整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2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倡导经济、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和高度的和谐,是利用高新科技和有效管理等手段,将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做到进一步地协调,在控制城市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重构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需要自然、技术、观念的充分融合与沟通,通过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建立起优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与环境,进而在提高城市的综合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3、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控制好城市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有了扎实的基础。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水土保持作为支撑,只有有效的水土保持才能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实现对城市人居、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提高与美化作用,进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4.1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指导性差

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当前一些城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没有科学而全面地规划,这使得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甚至出现水土保持工作没有规范和指导的局面。

4.2城市水土保持缺乏专项资

很多城市对于水土保持的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无法适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局面,特别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总量和层次上的问题,导致没有专项资金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

4.3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当前城市对于雨水资源没有一个开发、存储和利用的系统,很多城市都将雨水作为污水处理,这样会浪费雨水资源,并且会带来城市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4.4城市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基础,而一些城市存在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的不足,这不但不能有效地起

到涵养水源,而且也不会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

5、做好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措施

5.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的科学规划

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5.2加大城市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5.3开发城市雨水资源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

5.4加强城市植被建设

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6、结语

城市是资源、资金、人员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出现各类影响因素制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就会造成城市大范围的水资源和生态灾难,进而影响城市对经济、文化的中心作用。当前,应该从资金、规划等技术性工作入手,通过植被工程建设和雨水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强化,来实现对城市水土保护的目标,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潜力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成生态优良、环境友好的区域,达到对整个社会进步的生态、环境、工程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震.努力探索城市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0(01).

[2]刘宇梁.延安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水利,2008(04).

[3]丛培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天地,2008(10).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我见 篇12

1 处理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关系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进行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水土保持和人民生活、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关系[1]。

处理好这些关系, 能够实现集中地治理, 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推进, 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预防水土流失, 将治理与管护相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效益。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于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十分重要和有力的。

2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也逐步加快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对经济以及粮食作物的需求逐渐增大, 农村人民为了生存与利益最大化, 类如拓边占延、偷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坡度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受到严重的限制。

其次, 目前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虽然部分农村村民都在积极的支持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开展, 但是由于治理的范围广, 任务重, 再加上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实际情况, 致使治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水土保持工作的难点中首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是由国家进行投资, 地方企业和群众投资比例较少, 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资金不足, 使得水土治理的形式也比较单调[2], 有时尽管水土治理的方案比较好,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 也无法有效实施, 不利于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农村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策略

3.1 加强宣传, 提高水土保持意识

在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 加强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 向全社会进行全面、系统、多层次的宣传, 让更多人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提高对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程度, 明确其对于农村建设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去, 提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

3.2 完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国家需要依据各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 出台各种对于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有利的法律法规, 以此对影响水土保持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提升制度的威力, 积极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审批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落实“三同时”的制度, 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

3.3 因地制宜, 科学进行植物布局

在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 合理布局植物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实现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有效结合, 循序渐进。发展具有乡土优势的果林品种, 在林下进行适当的套种, 提高效益。同时因地制宜, 统筹发展。例如辽宁省朝阳市连山区, 对西部中低山强度侵蚀区实施植被覆盖工程的建设, 通过水平槽、鱼鳞坑、果树坑盘等方式, 建设对水土保持有促进作用的生态林和经果林[3], 不仅能够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节, 还能够储存水分, 以促进植物生长, 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3.4 加强动态化监测

实现动态化监测系统的建设, 能够对水土流失的变化进行监控, 形成有效对比, 对于水土保持是十分有利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监测水土,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监督管理, 对比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从上而下做到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 对于矿产企业还可以起到实时的监控与制约作用, 是保证水源的涵养,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的重要途径。

3.5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辽宁地区中, 具有人文景观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这不仅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到积极的宣传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 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开发相关产业。建立生态旅游景点, 能够使更多的人来参观,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加强宣传, 使原生态得到保护, 从而突出生态的理念。

4 结语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需要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 明确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 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琳娜.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 (08) :214-215.

[2]刘志平.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J].甘肃科技, 2010 (21) :24-25.

上一篇:温度测量精度下一篇: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