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

2024-07-07

水土流失(通用12篇)

水土流失 篇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国策, 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相关指导思想,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持。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措施

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及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水土保持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我国现今的水土流失情况, 依然相当严峻, 虽然经过了长期的整治, 但由于事态严峻, 使得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及水土流失的恶性源头依然没有得到根除。

1. 水土保持建设概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展了针对水土流失的全面整治工作, 以长江、黄河为主的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 建立了30多个重点整治区域, 并结合山、水、路、田等整治项目。现今已使大部分的人们摆脱了贫乏状况, 极大了保证了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将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进行全面的勘察及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 对各区域的水土流失原因、发展过程、未来趋势以及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以分析科学的整治方案。并将模型模拟与实地勘察进行有机结合, 针对人为及自然原因, 对当前的水土流失进行分析。如今我国的各种水土流失类型都被较好的掌握, 加快了整治步伐, 对小型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制定了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 制定了局部地形的改变及水土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农田作用治理方法。加强植被绿化的技能, 为达到土地恢复植被覆盖的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参考。大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预防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进而实现减少径流与拦沙的目的。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的整治工作由传统被动的防御治理工作逐渐转变为开发性的主动治理工作。在多数小型流域中以水土保持为主, 与区域现场地形情况相结合, 采取不同类型的开发, 为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作出贡献[1]。

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中存在的不足

2.1 农业结构设计不科学

水土遭到破坏, 导致水土资源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农业结构设计不科学的重要的一点, 以我国的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长期进行谷物的种植与生产, 并不断的进行开荒种植, 在这样的情况下, 水土流失与农业的单一性产生了矛盾, 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

当今的矿产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使矿产开采与冶金等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却因此忽视了对水土资源的控制, 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矿石开采工程中, 土石及废料不断的被投入河流当中, 不仅加剧了河流的堵塞及泥沙下泄情况, 也对河流下游的生态造成不极大的威胁。甚至于出现的恢复程度远小于破坏程度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局部地区较为贫乏, 粮食的供给不足;还林还草的工作无法直接获取利益, 使其难以实施;农业体系缺乏科学的调整, 其经济模式与水体保持工作相协调。

2.2 农业产业化体系过于传统

从古至今, 农业的生产就是为了粮食的产出, 其他类型的经济作物或畜牧业等随具备较大的经济效益, 却被人们生产过少, 因此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 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加入了更多新的内容, 但规模依然有待发展, 仍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其具体情况表现为思路混乱, 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发展, 无法带动地区或企业的整体发展。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仍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农业的发展仍仅重视粮食的生产, 缺乏产业化的生产思路。

2.3 局部地区未能有效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应重视环境与资源的稳定性, 并采取整治措施, 应先从细节及简单的问题入手, 逐渐加深整治力度。在实际的环境建设工作中一些地方, 仍缺乏有效的指导, 盲目的进行整治工作, 未能将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与经济基础相结合, 或者使用不法手段使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 满足自身要求, 在一些地区未能建立长期的水土保持, 环境建设的工作, 而是一段时间一个策略, 最终致使各策略计划相互矛盾, 引起冲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中, 难以使农民得到适当的经济效益, 进而在推广中屡屡碰壁, 无法被大众接受[2]。

3. 达到保持水土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保持和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两者应相互协调, 相互辅助, 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 应妥善做到集中治理与恢复生态的的协调关系, 且因重视环境的自身恢复能力, 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地区的实际环境情况, 进行统一的治理与建设;并将生态建设, 保持水土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妥善的处理, 应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并使两者得到有效的结合, 使环境建设等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进行发展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环境的维护, 把以治理好及未受破坏的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 以防止其再次恶化;正视经济建设与生态恢复共同发展的目标, 总体来说, 经济的建设发展应服从与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保证生态恢复及保持水土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建设,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做好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法律制度管理, 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 保持水土的重视, 并使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督力度。

就整个社会来说, 将社会上可进行开发的力量及资源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调用, 并进行水土流失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联合组织, 将河流生态管理与农业林业等的实现共同发展相互兼顾。并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治理技术及相关经验, 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建设, 是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虽然现在已确立了整治水土流失的目标与任务, 但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 仍需全社会都动员起来, 正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技术要点, 并结合实际情况, 经过社会上下的长期努力, 定能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龙振华, 刘能胜, 龙立华, 毛羽飞.浅谈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8-11.

[2]范景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281+301.

水土流失 篇2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当前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几条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约20%以上的泥沙淤积于水库。据有关专家预测,照此下去,再过50年,长江流域的一些水库都要淤平或者成为泥沙库。

浅谈水土流失 篇3

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近年来,我国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出现加剧趋势,水土流失防治面临严峻形势,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土壤:是被侵蚀的对象。侵蚀的强弱取决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如土壤的透水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孔隙度及抗冲、抗蚀性能等。

植被: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而风是风蚀和风沙流动的动力。

水土流失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以上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陡坡、暴雨、土松、植被少)才会发生和发展。

2.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由于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人们对自然界的需求不断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式,如破坏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开山采石、城市道路建设,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使各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利的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内因,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与利用则是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外因,也是主要因素。

二、水土流失的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分散或成片地塌落。重力侵蚀突发性强、危害大。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淤积形成)。风力侵蚀吹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从而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风力侵蚀也能造成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加剧给人们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了下游河道和水库,削弱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

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同时造成湿地大面积萎缩,高原湖泊大量消亡,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严重的风蚀使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大,同时为沙尘暴的持续、加剧提供沙尘来源。

滑坡、泥石流频发: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冲毁路基桥涵,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生态恶化,贫困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们生活贫困,贫困县几乎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四、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的扰动,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其表现特点如下。

面积大: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165万千米2,风蚀191万千米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千米2。

程度高:从流失的严重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62万千米2,中度流失面积为80万千米2,强度流失面积为43万千米2,极强度流失面积为33万千米2,剧烈流失面积为38万千米2,其中中度及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

分布广: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类型复杂: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即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土流失监测探讨 篇4

城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并且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 需要运用专门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的监测方法才能够实现良好的监测效果。下面针对于城市水土流失监测进行具体的分析。

1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城市面积扩大, 乡镇过度到城市等, 人们的生活也都奔上了小康。然而,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 会由于居民区、商业区、交通等项目的发展, 也会使得硬化地表的面积不断增加, 而城市的透水界面占比例也相对较低, 在降雨之后也会增加径流汇集的速度, 缩短了径流汇集的时间, 相对来说城市的水流失量要远远超过土的流失量。尤其是在大雨或暴雨的天气下, 城市的大部分地表都被硬化, 如, 混凝土、沥青等建造的地面, 雨水降低了渗透到地下的效率, 甚至是不渗透, 而是直接流入到城市的下水管道中, 这些汇集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 而缺乏土壤下渗的过滤性, 使得很多污染的水流入到附近的水域中, 对周边的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甚至是死亡, 植物数量的缺乏也会造成土壤流失量增加[1]。据专家分析, 雨水径流汇集中含有的污染物质, 要比正常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要大很多, 高负荷的污染水体的汇集势必会对附近的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威胁。

水土流失量主要是因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将地表的结构进行改变, 使其形成硬化透水率极低的现象, 从而造成很多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渗透, 通过城市下水管道流失, 而且, 径流的汇集也会增加对附近土壤区域的冲击, 最终导致水土流失[2]。

另外, 城市水土流失的过程中, 还会伴有多种污染物, 因为水体很难在城市硬化的道路上得到渗透, 如果流经的道路、停车场、小区等场所地面上含有重金属、机油、汽油、废旧电池草坪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其他的污染性物质等, 都会卷入到径流水体中, 从地下管道留到周边区域, 甚至停留在城市中对人们造成危害[3]。

2 城市水土流失的监测方法

城市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项目, 而城市化的发展会直接增加地表的硬化面积, 也会带来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 因此, 应加强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 而要进行有效的治理首先需要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监测, 根据监测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监测主要是通过一些技术软件与监测站点相互结合计算该区域的水土流失量、污染物的流失量等。通过使用3S技术与监测管理系统的结合对其进行监测, 监测主要以水保护措施用地、荒坡地以及耕地等为主, 从这些监测站来判断城市水土流失以及污染物流失的情况等[4]。

2.1 水土流失的监测系统

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主要是通过监测系统将监测目标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 再通过监测数据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 通过3S技术对水土流失的情况以及污染的状况进行宏观监测, 然后再采用沟道控制站监测、坡地径流监测、现场调查、小流域监测等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情况以及污染状况进行微观的监测, 并通过相关的水土流失的预测模型对其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具体如下:沟道控制站主要使用的监测设备为自动采样器、供电系统、数据采集器、雨量检测系统等组成的自动检测系统, 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主要监测降水强度、泥沙流失量、降水量、径流量、化学需氧量、TN、TP等参数, 监测时间段在5月至10月;坡地径流监测主要使用的监测设备为气象台、土壤水分测定仪、径流观测小区、自动采样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 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主要监测径流量、土壤含水率、降水量、泥沙流失量、植被覆盖度、化学需氧量、TN、TP等参数, 监测时间段在5月至10月;小流域监测主要使用的监测设备是通过人工取样的方式进行监测, 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主要监测含沙量、氨氮含量、小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等参数, 监测时间段在4月至11月[5]。

2.2 对城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

以上为坡地径流水土流失的监测方式, 以及使用的具体监测设备和监测的项目进行分析, 对于城市的水土流失监测完全可以通过以上的方式进行, 主要将城市划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交通区等几种类型, 再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监测, 可以选择城市径流汇集的集水口处作为监测样品的采集点, 并安装相应的自动采样系统对其采样, 通过自动采样系统分析水土流失的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情况, 可以在城市水土流失监测区域的居中位置设置小型气象观测站, 具体要根据城市的规模来定, 要保证观测站所能观测的覆盖范围, 并对城市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测, 主要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水土流失量监测、水土流失面积等, 由于城市居住的人口较多, 一旦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毒素的话, 势必会对人群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在对水土流失监测的过程中, 还应增加细菌的监测, 需要环保部门的介入, 同时还要对重金属Cu、Pb等项目进行监测[6]。

城市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 对此国家也将其监测以及预防治理等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 而且, 在城市水土流失监测中采用的技术不仅只有3S技术, 还将其他的高科技领域引入到城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中, 如, 遥感技术, 针对遥感技术也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测计划。而且, 针对城市水土流失的监测分析, 对预防城市水土流失也制定了相应的有效措施, 如, 植被区域、工程措施等, 当然, 具体采取的预防措施要根据城市的具体规划情况以及发展情况而定, 硬化地表必不可少, 有效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将硬化地表与防御工程措施的结构搭配合理, 这样才能起到预防的有效性, 另外, 要加强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受纳水体的保护措施以及植被的缓冲带建设, 这都能有效的控制城市水土流失以及预防污染物流失对人、动物、植物等造成危害。

3 结束语

文章主要针对于城市水土流失监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文章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的问题, 如果不对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测, 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法, 对城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不断的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淑怀, 路炳军, 王晓燕.浅谈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J].中国水土保持, 2007 (09) .

[2]李清河, 李昌哲, 孙保平, 等.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预测控制[J].水土保持通报, 1999 (04) .

[3]王昭艳, 李亚光, 李湛, 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J].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6) .

[4]胡庆文, 林英.横坡垄作防止水土流失试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9) .

[5]薛宇燕, 李永梅, 王自林, 等.稻草编织物覆盖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1) .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篇5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观测场设计 篇6

本文是水土流失观测场设计一个参考方案。

关键词:水土流失 ;观测场 ;设计

1 水土流失观测场建设背景和意义

旨在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专题观测研究,通过水土流失观测,摸清径流系数、泥沙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情况。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水土流失土观测场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向纵深开展的总体建设思路,不断完善、拓展观测研究领域。该场立足于安顺市现有的科学研究,服务于安顺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2 观测内容

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规范》中的要求和现有的实际情况。确定水土流失观测场的观测内容主要有:径流系数、泥沙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情况。

3 水土流失观测场设计

3.1 场地设置基本原则

(1)兼顾生态代表性和水循环过程代表性。为了准确和全面反映水分运动状况,野外水环境的观测大多需要在一个流域尺度(或者集水区)上进行观测,在流域(或集水区)内的生态系统典型地段进行观测,从而既能反映水分状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能观测到生态系统特征和变化对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另外,对不能在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样地内实施的水环境要素的观测,水环境要素的观测采样地点应该选择在与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采样地有着较紧密水文关系的地方进行观测采样。

(2)满足长期观测和采样的需要。野外长期观测和采样对样地的破坏随着时间的增加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首先长期观测场地要足够大,满足长期采样破坏的需要;其次长期观测场地的选择尽量考虑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尽量远离居住区。另外,野外观测场地和设施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在选择长期观测场地时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观测人员的生活保障等。

(3)做到点面结合观测。由于水分运动的空间尺度较大,单点观测很难全面反映生态系统水分状况和水分运动过程,野外长期观测中,要尽量做到多点观测,从而将水环境的观测扩展到区域(或流域)尺度上,在观测与水分水平运动密切相关的一些项目,如水土流失、污染物扩散、水量平衡等时,尤其需要进行多点联合观测。

3.2 观测场设计

根据《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一个水土流失观测场是由多个人工径流池组成的[1]。人工径流池边界采用水泥板,边墙高出地面20 cm,埋入地下30 cm,上缘向池外呈60°。人工径流池边界外侧设置保护带,宽2 m,保护带处理与径流池相同。径流池采用生物隔离,隔离宽度1.2 m,其中设置40 cm 宽人行道,采用机砖铺设,同时沿坡度设台阶。水土流失观测场边界防护采用刺丝围栏进行防护,防护长度约350 m[2]。

人工径流池的形状选用矩形,大小为水平投影面积100 m2(5 m×20 m),坡度为15°。人工径流池的四周有截水墙。径流池下方有集流槽与测流装置,场地上方和两侧挖排水沟,用以拦截径流场四周坡地来的径流。建造人工径流池时使场地长边垂直于等高线、短边平等于等高线,设置3个不同坡长(分别为5 m×20 m,5 m×15 m,5 m×10 m)的径流池在一起,其中一道截水墙作为毗邻两个试验径流场的公用墙。径流池池底进行平整防渗处理,池壁外设量水尺(与池内相连通),池底设排水孔,以便于测量蓄水容积和排水排沙。径流池按当地可能发生的最大暴雨(50年一遇,24 h暴雨)径流量设计。径流池设计尺寸:5 m×20 m×1.4 m(容积140 m3,含10 cm超高)。池底为现浇混凝土,墙体用M10砂浆砌条石,厚度0.6 m,并用M10砂浆抹面。池底要低于集流槽地20 cm,池顶要设溢流口(10 cm×10 cm),池底设排水孔(安装阀门),池墙外设量水设施(与池内连接)。

截水墙用混凝土建成,其宽30 cm,高出地面20 cm,埋入地下部分入土深为50 cm,厚10 cm,截水墙的上缘向小区外倾斜60°。

集流槽的断面为梯形,用钢板制成,并用水泥抹光。集流槽断面面积根据径流场面积和雨强来计算,不宜过大,槽底纵坡为1°,集流场土块连接处用黏土夯实,以防水流沿壁流走。集流槽需加盖,以防降水直接落入槽里。

量水设备一般可用量水容器、堰箱和量水堰组合,也可采用量水堰并附设量水池和拦污棚等。

径流池下部的承水槽,作成矩形,用混凝土,砌砖水泥护面、石板水泥勾缝、白铁皮制成,槽上加设金属或木制盖板以防雨水渗入影响观测的精度。

承水槽底时做成斜向内壁。槽外壁的上缘应向外倾斜,内壁则向承水槽倾斜,以利于槽上防雨盖板的架设。槽的外壁高出内壁20 cm,高出地面10 cm。槽壁与径流池土壤相接处,为了防止流到池边的水流失,设置金属板(固定在嵌入混凝土槽壁的铁棒上),板的一端伸入土中8 cm,为了防止盖住槽壁土壤边缘的坍塌,填以黏土。槽底和壁内面涂上0.5 cm的沥青,以防发生裂缝时漏水。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刚. 平定理家庄水土保持监测径流小区设计[J]. 陕西: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12): 8~9.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探析 篇7

商洛市属于水土流失易发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不注意资源永续利用原则,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加大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从而使原本脆弱的自然环境遭受较大的损害,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商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概况

商洛山区给人的表面印象是山清水秀,这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商洛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至20世纪末,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 00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面蚀、沟蚀、重力蚀兼而有之,滑坡、泥石流在一些地方比较活跃。有133 333hm2的荒山没有绿化,100 667hm2的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

亘古以来,商洛水旱灾害频繁,旱涝交替,尤以水灾更为严重。特别是近代随着人口的剧增,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更加剧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除多雨年份外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80年代后期,随着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势头。1980年以来,受灾面积累计达680 760hm2,成灾面积391 660hm2,粮食减产49.1万吨,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达18.06亿元。特别是1998年7月9日和8月25日,在全国“三江”大水灾的同时,丹凤和商南2县局部地方也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灾。尤其是7月9日,丹凤县双槽乡宽坪村发生了400min超过1 3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洪灾吞噬了187人的生命,冲毁了大片良田、村庄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达7.9亿多元;又如2007年7月28~29日,商南2次普降大到暴雨,山洪爆发,河水翻坝,短短的时间内,多处发生滑坡、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水流不畅、水位上涨,致使部分乡镇堤溃田毁,2 133hm2农作物绝收,1 000多千米道路、河堤、通讯和供电线路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2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剖析

2.1 自然因素

2.1.1 降水因素。

商洛年均降水量为700~1 100mm,年均雨日120d,具有降雨较充沛、雨季较长、年际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且常发生量大势猛的特点,这是引起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子,并易于产生滑坡、泥石流。

2.1.2 地形地貌。

商洛山区是一个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以中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境内按地貌的成因、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差异划分为3个基本地貌单元,河谷川塬地貌是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两侧的河滩地、高低阶地、山谷间的沟台地以及沟谷出口处的洪积扇。海拔<900m,相对高程<100m,地面坡度<7°,地势较开阔平缓,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基本农田的主要分布区,占土地面积的11.9%;低山丘陵地貌是河谷川塬地貌与中山地貌之间的过渡性地貌。海拔850~1 250m,地面坡度10~25°,岩性为红色砂页岩、变质岩、灰岩等组成,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坡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占土地面积的34.8%;中山地貌海拔>1 200m,相对高程500~1 200m,坡度20~50°,岩性为变质岩、火成岩、灰岩、花岗岩组成,>1 500m的山地基本为林牧业用地,耕地零星分布于1 200~1 500m,多属于>25°的“挂牌地”,是生态退耕的对象,占土地面积的53.3%。全市分布着大小河流及沟道72 5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240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64条,河网密度大,地面切割破碎,加上主要河流属山地河源段或上游段,源短坡陡,水流湍急,每遇暴雨季节,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这种地形地貌造成商洛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

2.1.3 植被因素。

植被是防止地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发生侵蚀的程度不同。商洛山区山高坡陡,土少石头多、松散而层薄,多数山坡地由大小不等的砾石、泥砂组成。植被较差的地方,稍遇大雨,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山上土层被冲光、山下砂压遭祸殃”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2.1.4 地质因素。

商洛山区地貌、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山地起伏落差大,主要由变质岩、风化花岗岩、红色沙岩组成的中山区由于坡地多、平地少、坡度陡、沟壑纵横,加上在水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峡谷、嶂谷和“V”形谷。谷坡大于25°,谷底比降大,冲刷切割严重。岩石裂隙发育明显,易风化破碎,力学强度低。山地土层多变质岩和暗棕色草甸土组成,蓄水保水性能好,常年湿润积水,覆盖率30%~60%、沟道面积20%~50%的地方,出现常年磷片状侵蚀和切沟沟蚀。加之软岩层和草甸土的广泛分布,构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

2.2 人为因素

商洛山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川垣地带及低山丘陵区。在此区内,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濒繁,人为诱发的水土流失占到50%以上。

2.2.1 对土地的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加剧。

商洛地处秦岭山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7.77%,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753.33m2,为了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大面积的荒山陡坡被开发利用,乱垦滥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同时,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占压、扰动和毁坏原有地貌、植被,没有及时加以防治,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2.2 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起着决定作用,山地植被覆盖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山地水土流失的程度。历史上的商洛山区,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曾是“乔木自森罗,从中幽异多”之地(张九龄《商山怀古》)。近百年来,由于乱垦滥伐,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针叶林转为次生、疏生灌丛和草丛,原始森林损失怠尽,甚至有的地方变为荒山秃岭,因而降低或减少了植被对雨水的截持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2.2.3 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商洛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钾长石、水晶矿储藏量居全国第1位;黄金储量丰富,是陕西的黄金基地之一。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的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地质作用在强度和速度方面都已大大超过自然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水体分布及地壳上部的渗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及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诱发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如在采矿阶段,露天采矿造成和加速了水土侵蚀;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破坏了地下水自然循环;废石尾矿则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潜在污染等。同时,采矿的弃石废渣不合理堆放现象也比较普遍,如商南县富水镇松树沟镁橄榄石矿区,尾矿废渣堵塞河道,水流受阻,导致尾矿坝体裂缝、塌陷,若遇暴雨,坝体溃决,形成泥石流。

3 商洛山区水土保持的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广播、电视、刊物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改善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和水保意识;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预防监督,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惩处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转向全面的法制管理轨道,依法杜绝和防止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

3.2 加强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关规定,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加强幼林的抚育管护,加大还林还草力度,大力增加植被;对于陡坡和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农业生产的岗坡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封山禁牧、禁止垦荒等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飞播造林等手段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雨径流直接冲刷土壤,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根据商洛当地的林草特性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商洛特色的绿色产业和现代中草药生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3.3 水土流失治理与环境美化和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商洛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市和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走建设精品景区的路子,以建设西安“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充分利用商洛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作好山水文章,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山水生态环境资源,使城市和山水有机融合,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再造秀美新商洛。既整治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增加了区域的魅力,发展了旅游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商洛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形成了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土地利用呈现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格局。地类利用很不平衡,城市和村镇的发展不协调,耕地形势十分严峻,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破坏、衰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改变商洛山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是治理商洛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频发的根本所在。在商洛山区应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加强城市和村镇的统筹规划,实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相结合,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既追求经济效益,又重视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以期促进商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矿区的综合治理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有序利用资源。坚决取缔一些乱开乱采、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严把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杜绝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矿区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开、乱采、乱排等违法现象;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程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确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使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商洛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商洛土壤[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殷志有, 周丹, 陈明彬.商洛山地地质灾害分布及诱发成因研讨[J]陕西气象, 2005 (1) :19-22.

[3]张晓虎, 张晓伟.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及保护[J].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 (5) :78-82.

[4]张红燕, 张向东.浅析影响商洛水土流失的几个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Z1) :121-122.

[5]张晓虎.商洛山区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0) :514-518.

[6]商洛市政府办公室.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商洛日报, 2005-11-28.

[7]白巧凤, 张晓虎.浅论商洛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水土保持学报, 2002 (6) :132-135.

[8]畅丽.侯马市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J].山西水利, 2007 (1) :44-45.

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对策 篇8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成因,水土保持,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 土是生存之本, 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 淤积了江河湖库, 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现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作一探讨。

1 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 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1,2,3], 根据公布的全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 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37%,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m2, 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 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m2, 侵蚀形式多样, 类型复杂,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 相互交错, 成因复杂。土壤流失严重, 根据统计,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t, 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t,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4]。

2.1 耕地减少, 土地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 土地石化和砂砾化, 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减少了耕地面积。水土流失使植被减少, 地面覆盖率降低, 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减少, 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 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下降, 甚至绝收, 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近50多年来, 中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7万hm2以上, 平均每年5万hm2以上, 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 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 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 460 km2。

2.2 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 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 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每年抬高9 cm左右, 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增加了防洪的难度。每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加速了地面径流的汇集过程。黄河流域50%以上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 部分黄河干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 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 黄河下游每年需用200亿m3左右的水冲沙入海, 以降低河床。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 但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 而人为因素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陡坡开荒破坏原有的地面植被和地貌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合理的森林采伐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三是开矿、修路、采石等没有妥善处理而产生的水土流失。

4 水土保持对策

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管理, 把水土保持法宣传好、贯彻好, 把水土保持纳入法制轨道是十分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需要, 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1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 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

完善执法检查机制, 进一步加强各级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责, 加强领导, 改进方式, 加大监督力度, 提高监督效果, 这也是保证水土保持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途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经费, 用于水法规的宣传, 借助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声势和舆论氛围,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水土保持法规的基础上, 依法与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作斗争, 依法与洪水灾害作斗争。水土流失是由于生态系统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所致, 要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使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 而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予以指导。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4.2 加强山区公路建设及煤矿生产建设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山区公路建设土方数量大、开挖范围广, 容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于平原区。做好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既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又可保护公路设施。山区公路建设要全面贯彻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建设理念,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水土资源的措施, 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 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 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中应有水土流失防治的经费, 已造成水土流失的, 应依法组织治理。按照“谁损坏水土资源, 谁负责治理水土流失”的原则, 制定规划和方案, 采取措施积极防治,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时, 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4.3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和天然林的保护, 加强河道坡地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者和调节者, 但砍伐森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因此要加强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利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增加森林覆盖率。同时要积极推进荒山承包, 发展各种经济林木, 既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 由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一, 加上政府给予退耕还林的补贴低, 不能保证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因此, 政府应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 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 使退耕还林工作落到实处, 达到治理效果。此外, 有的地方河道滩地坡地无序开垦以种植农作物, 不仅影响了泄洪, 而且加大了水土流失, 因此要严格管理;水利设施老化的地方粮食产量很难提高, 因此加大水利设施建设, 不仅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降低洪涝灾害, 还能促进农业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 2010 (10) :25-27.

[2]周斌, 樊太岳, 卿太明, 等.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 2009 (7) :3-5.

[3]刘城宏.水土保持的社会开发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 (2) :3-5.

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预防治理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目前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 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祖国大好河山, 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水土, 根除自然灾害, 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迎难而上, 不断开创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

一、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 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其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今社会,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的承载量越来越大, 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如何才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既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新课题。正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才更应当、也更有责任去努力把它保护好;正是由于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才显得十分重要。

二、防治并重, 把治理建设同生态保护相结合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 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 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 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因害设防, 综合整治, 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防”和“治”应以介入时段来界定。防是事前介入,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属于积极主动措施;治是事后介入, 遏制现有水土流失的继续, 减轻现有水土流失, 属于积极被动措施。

1.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 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 《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 这种人为因素有人类直接的, 如不合理利用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建设以及乱砍伐、乱堆放、乱挖掘等;也有人类直接的, 如故意或放纵牲畜破坏土壤表土和植被。近年来山上养畜对水土资源破坏严重, 危害极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

大量事实证明,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最终引发人类生存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在此基础上,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 把治理建设同生态保护相结合

(1) 继续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 坚持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要从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 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牢固树立“预防优先, 保护优先”的观念, 要把保护提高到与治理、建设同步重要的地位。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工矿企业和工程项目区的监督管理, 对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切实加强保护管理, 是生态环境尽快的得到改善, 做到边治理、边建设、边保护, 巩固治理建设的成果。 (3) 继续推行舍饲养殖, 实施封山禁牧。近年来, 实施风雨治理, 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而且更多地依靠自然力使封禁区域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实践证明, 实施封山禁牧治理, 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但是, 必须解决好与发展畜牧业的矛盾, 要积极帮助农牧民引进和推广优质牧草, 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 为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 以更好的保护治理成果。

三、坚持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

近年来, 我国水土保持在不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 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生态自我修复工作, 靠大自然的力量,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 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是重要手段

水土流失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 掠夺式经营, 导致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少地区的土地严重荒漠化、沙化、劣质化, 昔日许多山清水秀美好家园变成了不毛之地。生态恶化的结果, 就是人类遭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人工治理或生态自我修复的措施,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自然灾害, 就成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

2. 要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

人工治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力, 而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完全依靠人工治理是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证明, 人工治理形成的生态系统对人为环境依赖性强, 抗干扰能力较弱, 其稳定性与适应性较自然生态系统差, 而且对于改善大面积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有限。而采取生态自我恢复的措施,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 投入少、见效快, 形成的生态系统更符合自然选择, 结构、功能稳定。近年来, 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深化, 人们开始有计划的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转变生产方式, 超载放牧为舍饲养畜, 主动地减少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破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的,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不能排除人工治理, 实施人工治理也不能缺少生态自我修复。在实际工作中应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 才能更好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10

水土流失的概念有多种表述, 典型的表述主要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

㈠水土流失过程论198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 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 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 这与水土流失相似。

㈡水土流失结果论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 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 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㈠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汛期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严重的是水源枯竭, 河道断流。其危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 空隙是水分存在的空间, 是涵养水源的关键, 由于土壤随水而去, 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 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而减少, 从水文角度讲, 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 使洪水季节水更多, 枯水季节水更少。二是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蓄水容积减小, 蓄水量也相应减少, 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 枯季水更少。因此,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㈡增加地表径流, 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 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 由于地面坡度大, 植被不够, 坡面截流能力较差, 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 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 雨水来不及入渗, 迅速大量产流, 瞬时形成山洪, 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 陡涨陡落, 历时短暂, 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 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㈢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 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 一遇暴雨, 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 也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 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 使河道断流。

㈣水环境质量下降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 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 水体中含沙量增加, 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 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 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 水污染越严重, 加之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 水环境容量减小, 水污染速度加快。

三、中国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 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 冻融侵蚀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 (区) , 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 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七大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表1。

四、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 实施水土保持则是当前遏制水土流失的唯一应对措施, 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实施水土保持更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有效的措施。具体说来, 水土保持的作用主要有: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 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 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 提高防洪能力, 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 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 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 增加塘库蓄水, 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 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 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摘要:通过对水土流失的不同概念表述, 进而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相关应对措施。

开荒种植板栗与水土流失 篇11

关键词:种植板栗 水土流失 侵蚀量 调查分析

兴隆县坐落燕山山脉,燕山主峰雾灵山距县城仅10余公里,属石质深山区,年平均降水量735毫米。全县290个行政村,35.8万口人。全县国土面积3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76%。境内河流归属滦河和潮白蓟运河两大水系,滦河水系注入潘家口水库,潮白蓟运河水系流入北京的密云水库。1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余条,主要河流有柳河、洒河、车河、清水河、句河等。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5亿立方米。

近年来, 为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开展板栗种植,燕山板栗的种植面积已从38.5万亩发展到57.3万亩(乡镇林业统计数据),种植地点从各乡村的缓坡到耕地,再到整面山坡,甚至整座山,显而易见的是板栗的产量提高了,但只顾眼前利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水土保持,大量开荒种植板栗,使水土流失现象在一些主要的农耕区加剧。特别是我县南部十几个乡镇,土壤含丰富的矿物质,非常适宜板栗生长,农民开荒栽植板栗现象十分普遍。到2012年7月21日,兴隆县遭遇大暴雨,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达312毫米,由于降水强度大,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水毁灾害。尤其是半壁山镇大碌洞村更是房毁人亡,主要原因就是村庄的后山从下到上全部是连片的板栗园,原有的植被全部毁除,直接造成了泥石流冲下山坡,毁灭了房屋夺走了群众的生命财产。这样的灾害在开荒种板栗前的几十年中所仅见。

为了解释开荒种植板栗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今后全县林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暴雨后该县水保站立即组织人员,对全县板栗种植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方法:根据全县的地形、地貌,按照不同侵蚀类型,设置林地、荒地、板栗园三种标准地块(其中一组选择在受灾严重的半壁山镇大碌洞村),在该村的林地、荒地、山坡开荒板栗园(该村3组东坡)三处各取6 x 6平方米的样方,测量侵蚀量,并作对比。

调查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开荒板栗园的土壤侵蚀量为林地的3.5倍以上。

由表2可以看出,开荒板栗园的土壤侵蚀量为自然荒地地的3.1倍以上。

调查结果分析:

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由于植被不同,土壤侵蚀量随着覆盖率的增高而减少,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开荒板栗园土壤侵蚀量明显大于林地和荒地。在群众中流传一句话“板栗树下一场大雨一层皮(冲去地表土)”。

据对全县初步统计,由于开荒种植板栗等果树造成水土流失14.6万亩,开荒的坡地,平均表土厚度在15 厘米左右,此次大碌洞村的暴雨就冲走表土6厘米以上。这种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若继续发展下去,势必造成更严重后果。同时,果品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果品价格自然就下降,群众并没有从增产中受益,例如:2006年全县的板栗产量约5万吨,到2012年底板栗产量达到8.12万吨,但价格已从每公斤16元降到每公斤8.6元,现在板栗的价格快降到生产的成本价了,农民增收显然不可能。

上述情况表明,开荒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破坏生产基本条件,甚至引发严重自然灾害,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在果品的增产中群众并不真正增收。

为了切实制止这种现象,当前必须认真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落实党的政策,引导群众进行提质增效,使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新民,高照良,郑世清.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1(04).

[2]张翼,黄强,王增发.试论新形式下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技术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S1).

简论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篇12

1 治理措施

1.1 坡面整治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条件, 在坡面实施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造林整地时开挖鱼鳞坑, 水平沟, 修筑反坡梯田等。

1.2 侵蚀沟治理

采取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首先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 在侵蚀沟内有选择性地修建拦沙坝, 起到了拦蓄泥沙、稳定沟床、沟岸, 减缓沟谷纵比降的作用。从而削弱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阻止和减少固体物质的补充, 减轻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 这是泥石流防治的直接目标。在侵蚀沟治理的工程措施中, 拦沙坝的选址非常重要, 要选择坝轴线短、工程量小、肚大口小的位置, 拦蓄径流泥沙多。拦沙坝一般采用重力堆石坝, 在缺乏石料的地方, 也可采用谷坊, 拦沙坝的修建在短期内控制了泥石流对下游的直接危害, 但要彻底控制住泥石流, 还要以生物措施来进行治理。小流域侵蚀沟生物措施治理主要是营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固沟林。水源涵养林实质上是斜坡上的全面造林, 既以涵养水源为主, 又兼有用材作用;护坡林, 侵蚀沟两岸的坡耕地和牧场是发生水土流失的策原地, 在这些地方营造的护坡林, 目的是拦截、阻滞、分散和吸收地表径流, 减低流速, 减少流量, 含蓄水分, 使之转为地下水流;固沟林 (侵蚀沟造林) , 固沟林是为了防止沟状侵蚀沟的继续扩大, 防止河流淤塞, 改善小气候状况与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实施中,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小流域的植被, 特别是在营造固沟林时, 由于坡度大, 土壤保水性差, 直接植树不易成活, 我们采用林草间种, 有效减少土壤表面的侵蚀, 在中坡、缓坡地带营造水土保持林, 经济林。

1.3 采取谷坊、沟头防护工程相结合治理冲刷沟

采用谷坊治理冲刷沟, 用谷坊抬高冲刷沟沟底的侵蚀基点, 防止沟底继续下切, 拦截泥沙, 使冲刷沟逐步淤平到正常状态。谷坊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石谷坊、柳桩谷坊、土谷坊及垡带等形式。垡带治沟, 即用推土机将V型冲刷沟两侧的土推向沟中, 形成宽浅式的U型沟;然后在沟庸每隔一定距离砌一条垡带, 即防止沟壑发展;又便于机械作业。沟头防护可采用蓄水型沟头防护和排水型沟头防护, 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不大, 沟头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的采用蓄水型。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较大, 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不能完全拦蓄, 或由于地形、土质限制, 不能采用蓄水型时, 应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 经过治理可基本控制坡面径流的沟头, 达到治理目的。

1.4 在坡耕地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接壤处, 或较长的坡

面二肋地以及坡度变化大的地方开挖截流沟, 防止外水进入坡耕地或冲刷耕地。

1.5 兴建小塘坝, 可以调洪、蓄洪, 有效拦蓄地表水, 减轻山水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1.6 修建地埂, 主要修筑在退耕还林的地块, 为退耕还林地保土蓄水。

2 植物措施

2.1 沟头防护林

在冲刷沟沟头防护埂上营造护埂林带, 乔灌混交林 (杨树、苕条行间混交) 。杨树穴状栽植, 穴径0.5 m, 穴深0.6 m, 株距1.5 m, 行距2.0 m;苕条穴状播种, 穴径0.3 m, 穴深0.3 m, 株距0.5 m, 行距2.0 m, 每穴2~3株。

2.2 沟底防冲林

在冲刷沟沟底灌木扦插造林, 汇水面积不大、水流较缓的地方, 采用栅状造林;汇水面积大、水流急的地方, 沟底中留出水路。栅状林由沟头开始, 沿水流方向到沟口, 每隔5~10 m, 与水流方向垂直营造5~10行灌木, 为避免新造幼林被水淹没或冲走, 根据通常水位, 地上可留0.3~0.5 m高, 插入地下0.3~0.4 m。

2.3 沟边 (坡) 防蚀林

在冲刷沟沟边和沟坡营造防护林, 带状混交, 苕条穴播, 穴径0.3 m, 穴深0.3 m, 株距1.0 m, 行距1.0 m, 杨树穴状栽植, 穴径0.5 m, 深0.6 m, 株距1.5 m, 行距2.0 m。

2.4 截流沟埂防护林

在截流沟埂外坡种植紫穗槐等灌木护埂林带, 穴状播种, 穴径0.3 m, 穴深0.3 m, 株距0.3 m, 行距0.5 m。

2.5 地埂植物带

在地埂上营造地埂植物带防护地埂, 采用播种苕条造林, 株距5~6 cm, 行距即垄距, 为0.5m。另外, 也可采取垄上穴播, 即在垄顶按0.3 m株 (穴) 距挖穴, 每穴播种15~20粒, 复土3~4 cm, 播后用镇压器镇压一次。

2.6 护沟、护路林

在截流沟上方、路边营造水土保持林, 调节坡径流, 保护截流沟和道路。造林方式为乔灌混交林, 树种为杨树、紫穗槐。

2.7 种草结合修筑地埂、截流沟、治理冲刷沟等种植护埂 (沟) 植物, 以紫花苜蓿、黄花菜为主。

2.8 生态修复

结合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为杜绝人为破坏, 防治水土流失, 促进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复, 对原有林地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后, 但根系基础较好, 或残存有天然下种, 只要划界封禁起来, 停止放牧、取薪柴、开荒、禁绝山火, 利用树种的天然下种、根株和根部萌芽及地下茎蔓延就可使森林得到恢复和发育的林斑采取封禁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两方面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上一篇:逻辑推理能力下一篇:清洁生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