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资源开发

2024-09-24

水土资源开发(精选11篇)

水土资源开发 篇1

徒骇河、马颊河是山东省聊城市重要的防洪排涝河道, 两河道在我市全长293.5公里, 控制流域面积8659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94%。两河堤防总长505公里, 堤防土地可利用面积12768亩。两河建有拦河闸16座, 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6条, 两河干流按照1964年雨型进行除涝标准设计, 并按照1961年雨型进行防洪标准设计。工程自建成以来, 在防洪、除涝、蓄水、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措施

(一)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

徒骇河、马颊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你际变化大。历年平均降雨量在560—640mm之间, 春秋季雨量稀少, 夏季雨水集中, 占全年降雨量的61%—68%, 地表径流占全年流量的85%。根据水资源评价, 两河多年平均径流3.125亿立方米。由于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幅度也非常大, 连续丰水年与连续枯水年交替出现, 丰水年降雨量大而集中, 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枯水年水资源量严重缺乏, 形成大面积的长时间干旱。全市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递减趋势。聊城市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总长505公里, 堤防土地可利用面积12768亩。其中堤防林带面积6309亩;堤坡5227亩, 护堤地252亩。堤防土地顺堤成长条形状, 两河的林带宽窄不一, 其中徒骇河左右堤林带宽度为14m, 马颊河左堤林带宽度12m, 右堤林带宽为10m。

(二) 河道水土资源开发措施

1、加大蓄水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河道蓄水能力。

为了加大河道拦蓄能力, 建设以灌、蓄、补、排多功能的工程体系, 先后在马颊河干流上建设了皮庄、张洼拦河闸, 改建了王铺、李奇拦河闸;在徒骇河干流上新建了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改建了刘桥拦河闸, 现在两河干流共有拦河闸、坝16座, 扬水站点517个, 其中永久性扬水站82座。一次性设计蓄水能力达到4774万m3。在灌溉水源较为紧张时, 实施跨流域调水。利用位山引黄二干渠罗庄闸调黄河水入徒骇河;利用位山引黄三干渠王堤口渡槽调黄河水入徒骇河, 开启王铺渡槽调黄河水及马颊河;通过彭楼引黄灌区的道口干渠调金堤河水入马颊河;利用两河干流的236座支流涵闸调蓄引黄灌溉尾水。拦蓄地面径流及引黄灌溉尾水。根据降雨情况, 在汛期即将结束时, 最大限度地拦蓄上游来水和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 增加河道蓄水量。同时, 在农田灌溉季节, 利用沿河各支流分布广的优势, 将农田灌溉尾水排入河道, 关闭各拦河闸进行蓄水, 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2、落实堤防承包责任制。

选择好堤防承包专业户, 是搞好堤防造林的关键措施之一。与承包户签订堤防承包管理合同书, 明确其双方的权力、义务和收益分配方法。推行堤防承包投标制, 开发土地资源, 必须通过投标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承包价格, 才能调动承包户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效益。实践证明, 投标地段的经济效益增加了62%。改良土壤墒情的技术措施, 搞好造林地的土地平整, 是植树造林的基础工作。堤坡植树时, 造林苗木的选择是造林的关键环节, 要选择适宜堤防特点的优质壮苗, 比如中林107、108、2001、2025等优良品种。苗木下地后一是要加强苗期的管理, 防止人为破坏。同时堤防高亢缺水严重, 每年灌一、二遍水是必须的, 尤其是堤防保水性能差, 更需要适时进行灌溉浇水, 对新植树来说, 麦前必须浇一遍大水, 严防缺水旱死树苗。

二、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1、河道水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徒骇河、马颊河灌区, 自1985年开发引河灌溉以来, 河道平均年度蓄水2亿m3。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平均每年8632万m3, 灌区供水涉及阳谷、东昌府区、开发区、冠县、茌平、高唐、临清等7个县市区, 33个乡镇346个村庄, 灌溉面积达65万亩, 受益人口20.76万人,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沿河农业丰产丰收。收取两河水费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新建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 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水利产业也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水资源开发改善了水质, 河道工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河道水资源开发可以增加河道的蓄泄水量, 冲刷大量污水, 稀释河道污染浓度。同时, 河道蓄水可以抬高地下水位, 使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得到回灌, 沿河人民告别苦咸水的历史, 一大批已经报废的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工程再度得到利用, 避免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河道蓄水使长期荒芜的河床得到滋润, 清水常流避免了河道的次生盐碱, 改良了河道景观。特别是聊城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从过去杂草丛生、蚊蝇横飞的河床到现在的碧水荡漾, 渔翁垂钧, 生机盎然, 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2、河道堤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堤防造林带动了沿岸堤防承包户勤劳致富。由于新的堤防土地承包政策权属明晰, 利益直接, 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 极大地调动了承包户堤防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承包户的辛勤汗水和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 也将换来较高回报, 按照现在的树木价格计算, 一个承包户承包200米堤防, 8年后其价值将达7万元。现在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木材蓄积量已达到30万立方米, 经济价值达到8000万元。堤防造林已成为沿岸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绿色银行”, 河道堤防也成为沿河群众致富的经济带。

据测算, 堤防造林对比非林带区平均风速降低40—50%, 夏季地面温度平均降低0.9—2.7℃, 土地蒸发量减少30—38%, 土壤含水量增加23%, 相对湿度提高7—10%。两条堤防绿化带改良了小气候,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由于堤防树木根系发达, 固结了土壤, 浓密枝叶消弱了降雨对堤顶、堤坡的冲击力, 起到了固堤护坡的作用。经测算, 徒骇河、马颊河每年减少堤防整修土方30万立方米, 节约工程经费240万元。堤防植树造林后, 徒骇河、马颊河堤防的木材蓄积量可以达到60万立方米, 一大批农民从事木材加工, 出现了一大批木材加工企业, 组成了许多运输专业户, 产生了几十个木材交易市场, 安置了大批劳动力, 维护了社会稳定。健全了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健全社会化工程管理组织, 走“水利为社会, 社会办水利”的路子, 是开发堤防土地资源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结论

近年来通过建设河道拦蓄、引水工程, 进行跨流域调水;通过堤防土地承包投标、改变承包方式、增加土地经营的科技含量、调整堤防土地种植结构、建立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等措施, 高效、优质开发土地资源这种水土资源共同开发模式, 有力地增加了河道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 更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现在两河每年可调蓄水2亿立方米, 引河灌溉面积增加到140万亩,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两河堤防已经栽植优质速生丰产林60万棵, 经济价值达2000万元, 仅此一项, 管理单位每年的堤防土地资源收入由原来的80万元, 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 堤防植树造林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河道堤防承包所建立的社会化管理组织, 每年可以节约河道管理经费80万元。河道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决了制约河道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促进了河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金龙, 董新光, 王毅萍.《水资源保护》, 2009年2期.

[2]赵成义, 王玉朝, 李志良, 马兴旺, 李保国.《干旱区地理》, 2002年4期.

水土资源开发 篇2

安全文明相关事宜

致:东风水库管理所

本工程(保利东语花园)位于佛山南海区狮山镇东风水库旁,由于区域条件限制,施工过程中有些车辆从水库道路行使,我司在施工期间将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工程进度情况,施工时间从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

2、施工期间我司确保道路的畅通,及时做好道路的维护、平整、保洁及安全工作

3、因施工车辆原因造成道路及设施、设备的破坏,完工后我司负责及时恢复

4、施工期间我司派专人(保安)负责水库道路的24小时巡逻检查,禁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出生产区域

我司在施工期间给贵所带来不便深表歉意,将做好以上工作,让贵所满意!此致

敬礼

保利东语花园项目部 2010年4月23日 东风水库水土资源保护方案

本工程(保利东语花园)位于佛山南海区狮山镇东风水库旁,为了避免因工程施工造成对水库资源的破坏,本着“先环保、后建设”的方针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资源保护实施小组 组长:程振宇

副组长:邱登富、戴嘉强

成员:程旭强、范家瑞、金锦忠、于祥茂、杨春生、李效强、胡敬华、宋兴厚、吕晓朋、杨元

二、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制订环境保护控制措施:建筑施工工地里的环境污染源,尤其为噪声、粉尘及废水,而这些环境污染将直接影响生活环境。因此,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保持正常施工、创建文明工地 的主要条件之一。

1.对现场每位人员进行资源保护教育,让每位人员都有一份环境保护责任感

2.本工程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进出车辆及人员不得自由出入,出入要示登记牌

3.在工地西侧紧临水库的大门设置保安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禁止外杂车辆及外杂人员出入,进出车辆要清洗,避免垃圾带入水库

4.现场设置垃圾投放点,定期清理销毁,禁止向围墙外乱扔垃圾,违者进行罚款,教育,情况严重者驱逐出场 5.施工现场设置监视器,实行24小时监控 6.沿水库围墙外做好绿化带,既美化环境,又能避免雨天水土流失进入水库

三、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禁止一切水源(生活用水、雨天基坑排水等)流入水库,禁止乱排水,所有排水最终都汇入市政管网,施工现场任何水都排不到水库里(见附图)

1.防止空气污染:建筑施工垃圾多,应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处用翻斗车,推拉至地面,严禁随意凌空抛散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零星水泥采用专库室内存放,卸运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

2.防止水污染

(1)搅拌机的废水排放控制:施工现场搅拌作业时,在搅拌机前设

置“沉淀池。”使排放的放心水排入沉淀池,经沉淀后,流入水沟排

入市政污水管。

(2)办公区、生活区及施工区设置排水明沟,场地及道路放坡,使整体流水至水沟,然后排入城市排污管网内。

(3)现场存放的各种油料,要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3.环境保护的检查工作:工地管理人员,班组长每天进行检查一次,凡违反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规定的及时提出整改。项目部进行每月两次的检查,在检查中,对于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采取“三定”原则(定人、定时、定措施)予以整改,落实后及时做好复检工作。建筑垃圾

(1)制定《建筑垃圾管理制度》。建筑垃圾在指定的场所分类堆放,并标以指标牌。废钢筋、铁钉、钢丝、纸张之类的送废品收购回收;落地灰等含砂较高的垃圾应及时过筛回用;无法再用的垃圾在指定的地点堆放,并及时运出工地,垃圾清运出场必须到批准的场所倾倒,不得乱倒乱卸。

(2)建筑物内清除的垃圾渣物,要通过施工电梯及时清运,严禁

从楼层向外抛掷。施工现场必须做到“工完场清”,由专人管理现场

清洁卫生。

四、其他

水土资源开发 篇3

关键词: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在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合理的预测在某项工程中对水源和土壤所造成的损伤,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施工方式做出改进,尽量减少工程对水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监测工作的内容及模式

对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两大体系组成:经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由水利部门人员所组成的监测体系和受到国家权威认证并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两百六十三个法人单位所组成的体系。该两个体系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水土保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1.1工作周期

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这一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一般情况而言,监测工作开始的前提是建设完整的监测网络,有了监测网络之后再针对某一区域范围进行定期测评。在我国监测工作开始初期,采用的监测周期间隔较长,正常情况下平均两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如遇到雨季、汛期等改变土质的天气时便改为一个月一次甚至更多。该监测方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了弊端,监测人员发现该方式不能完全监测出水土保持的情况,因此便根据该监测周期进行了改良。从原先的定期监测改为驻点监测,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更为全面的开展。除此之外,每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沙尘暴、台风、洪水时便要进行加测。

1.2监测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监测方式有两种:一是地面观测法,即在施工地段选取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监测根据点,每隔一段时间便对其土质情况进行观测,绘制检测报告;二是调查监测法,即在施工地段对施工者或其他人员进行口头询问从而了解部分信息,接着采用各种仪器对该地段的土壤进行全面调查或抽查,最后根据所得资料判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其中,前者适用于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且施工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而后者则比较适用于施工地面凹凸不平,具有较多水源的地区。因此二者经常被结合使用。对于部分施工距离较长、对土壤需求量较大的项目例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则需采用远程卫星监测方式。

2.目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由于当前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多是由建设单位负责,而建设单位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在监测工作上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监测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人员收受贿赂,随意更改监测报告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不当。要解决该现象,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便是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将监测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由国家出资购买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如此便可以有效的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监测部门内部制度进行改善。例如将部门中每个人的职责进行重新分工,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监测机构的整体利益相联系,使其无法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在机构内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其他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随时进行抽查,做到奖惩分明,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执行力较弱

尽管对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已经发展了不短时间,但是其工作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不够,使得监测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被建设方所忽视,造成空喊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频频出现。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我国在1990年之后的建设工程数量逐渐增长,但是应当与其一起增长的对工程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的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有所增加。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监测体系的组成较为混乱:监测体系由多方人员组成,包括各种国企人员、私企人员、学院工作人员等,内部人员之间不够协调,直接导致了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2.3监测设备落后

由于城市的建设项目逐渐变得复杂化,使得监测工作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辅助设备则难以在各种场合精确的测量水土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根据数据判断水土变化的趋势。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新设备不熟悉,不能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又为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的监测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掌握该门技术的人才较少,故除了设备因素,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也直接影响着监测工作的质量。针对该现象,监测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工作者参加相关讲座、公开课等,也可通过派遣的方式让部分员工到国外先进的监测部门学习其仪器的使用方法。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各种建筑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投入到建设之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平原还是在丘陵,这些建设项目都在不断的占据着原本属于自然的资源。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没有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不断出现,增加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故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争取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在未来的建设项目中将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并能够逐渐成为提高国家水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建设中的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施工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来判断该工程对土壤的影响并记录其变化趋势,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在对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改进,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将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河道工程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 篇4

1 河道工程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设想

以确保城市和堤防安全为前提,以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河道工程的水土资源,增加河道蓄水量,改善水生态环境,减少工程取土对土地的破坏,恢复部分损毁的土地。通过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带动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某市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河道淤积与疏浚周期规律,制定河道工程中长期疏浚规划,分轻重缓急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明确取土区域和工程标准,使河道工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法有序地进行。

2 河道工程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河道的淤积和冲刷规律,以防洪安全为前提,合理规划扩挖河道断面、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根据河道岸线和断面过流要求,分时序划定有限挖、禁止挖、限制挖的区域。2)统筹兼顾,系统规划,防洪排涝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3)与其他专业相协调的原则。尤其要注意与国土整治、环境治理等规划相协调。

3 某市河道水土资源合理开发设想

某市地处淮河下游,一级行洪河道共有19条,河道总长1095.1km;二级排洪河道79条,河道总长1363.4km;排污河道4条,河道总长129.9km。每到汛期,大量涝水积聚于河道内无法顺畅下泄,河道水位急剧上涨,局部与堤防低矮处齐平,且河道水位随河底淤积逐年增高,几乎每年都有漫溢险情发生。

随着某市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合理利用河道水土资源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增加河道行洪、蓄水能力,而且可保护某区宝贵的土地资源,促进这个区的项目合作开发,加快这个区的经济腾飞。

某河是潮汐型河道,自建成以来,上游下泄径流甚少,河道主要受潮汐水流控制。随潮水不断冲刷,使河道两边的泥土慢慢的被水流侵蚀,日积月累常年下来河道变得越来越宽,而河床下面淤泥越来越多导致河床慢慢增高造成某些河流段断流等诸多现象,所以一定要注重河道绿化,保护河道,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4 河岸景观设计探索

河岸带作为极易创造亲水环境的地区,1个优秀的生态河岸带,它的建筑、人文景观、休闲娱乐设施等景观斑块均具有线条、质地和土地利用的和谐性等景观美学意义,它是景观适宜性的区域,同时又是人与水和谐共处的过渡平台,具有休闲、旅游、娱乐功能和观赏价值。

1)廊道是组成景观结构单元之一,可以供人散步休闲娱乐,还具有宽而浓密植被的河流廊道可控制来自景观基底的溶解物质,为两岸内部物种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不间断的河岸植被廊道能维持诸如水温低、含氧量高的水生条件,有利于某些鱼类生存。沿河两岸植被覆盖,可以减缓洪水的影响。同时生态河岸带又为生物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河边较平缓的水流为幼种提供了较好的生存与活动环境。

2)城市公园的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应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5 河道绿化设计

从古至今,城市河道绿化一直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延续等各方面都能在城市河道绿化空间构建中得到体现。

1)通过植物的形态、线、色彩来体现自然美,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组合成完美的景观,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营造一个河湖相间水绿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环境。

2)河道绿化设计应根据河道环境、立地条件、交通安全、分段设计、合理布置植物材料,同一河段绿化形态与色彩不宜过多,要层次分明,整齐规划,和谐一致。

3)河道绿化设计应处理好河道作业以及河道交通设计的关系;河道绿化设计时,要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树种要耐湿、耐修剪,抗病虫害能力强。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河道绿化设计时,还要注意保存原有树木和树林,特别要保护古树名木,以改善和美化河道环境为目的。

6 河道绿化树种选择原则

1)堤坡绿化:堤坡绿化的目的是固堤保土、防止冲刷、美化堤坡。绿化植物选择以草坪为主,草坪的种类可选择马尼拉、狗牙根等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应性强、生长较矮、管理容易的草种,可选择金银花、枸杞、萱草、紫穗槐、白蜡条等在坡面上种植,既达到绿化的目的,又可增加经济收入。2)堤顶绿化:对于作为城市景观性河道绿化,堤顶可规划堤顶花坛,栽植小灌木色块,形成美丽的图案,供人们休闲游憩观赏。不可栽植乔木,可选择月季、黄刺玫、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红叶小檗、红花继木、鸢尾等。对于宽阔的堆土区,堤顶地势高,无水涝渍之虑,在选择树种时主要根据气候土质情况及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定。可选择栽植桃、李等经济树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3)河道绿化的种植要求:河道两侧最少留土宽为1米,作为单行种植用,一般单行宜种植高大直立乔木,这样既美观大方,又有利河道作业和交通安全;河道两侧留土在3~4米宽时,则可种植两行,品种搭配上要注意常绿与落叶、直立与宽幅的搭配,还可根据需要少量搭配一些灌木等;河道绿化通道建设一般在三行以上,要根据土地使用的情况而定,一般结合河道景观建设,布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绿色风景线,可充分利用建设土地范围内平缓的坡面情况,布置种植有观赏价值的乔灌木花卉等。

7 结语

水土资源开发 篇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多因子、多时段、多任务的系统性工作.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较晚,技术体系与实践探讨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如何借助现有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监测,保障监测质量,为开发建设项目验收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借助火电厂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此进行研究探讨.

作 者:田增刚 王玉太 杨洛宾 作者单位:田增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50013)

王玉太(山东农业大学,271018)

杨洛宾(潍坊科技职业学院,262700)

水土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水土资源;稻鱼鸭共生系统;应用价值;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027-06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全县有大小山峰1615座,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有270座,最高峰为九万大山元头界峰,海拔1670米,最低为都柳江出境处,海拔145米,相对高差1535米。全县地势以都柳江为横轴两翼递升,都柳江两翼山势的递变轮廓,构成了从江县地形骨架,山地面积29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134%[1]。截止2011年,从江县总人数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4%,境内聚居着苗族、侗族、瑶族等19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依托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侗族也不例外。据载,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是一个典型的滨水民族,凭借平原河网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粗放耕作,曾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向岭南进兵,古百越族中的一部分人因为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2]。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这一殊荣的获得使得从江侗乡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稻鱼鸭共生系统最早源于用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便生长在了稻田中,侗人在秋天的时候就一并收获了稻谷与鲜鱼,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并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在原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巧妙的嫁接和改良,此后便形成了稻鱼鸭共生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作为传统民族文化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上千年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不仅没有因为频繁利用遭到破坏,在利用的同时水土资源还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这充分的证明地球表面水资源的循环它本身虽然是一个可以超长期稳定的常态,但是水资源在陆上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却离不开各类生态系统的驱动,相关的民族文化拥有局部的调控能力,恰好可以在这一范畴内发挥积极的作用[3]。

一、民族传统文化重归人们视野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丰厚的食物来源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出了丰厚农业文化遗产,使我们这个大部分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并不算优越的国家,在数千年间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采用的传统耕作技术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持续性利用,用占世界7%的可利用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低耗能,高产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耕作方式的引入,加上人口增长导致的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非理性的掠夺和使用,我们的土地已出现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等一系列水土资源恶化的问题,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水土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水土资源保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綜合实力的强弱和发展的步伐。水土资源丰厚则发展的潜力越充分,动力越强劲,反之,水土资源匮乏,则使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更直接影响依赖水土资源的人类社会的生存。水土流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利用好人居环境的水土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学科学人纷纷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案。主要的治理方案为大兴水利工程和提倡节约用水。大兴水利工程的治理方式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这些治理手段只能治标,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有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并未考虑与大自然的兼容能力,往往出现旧问题还没解决,又伴生出新问题的现象。而节约用水则是从道德立场去规约,没有奖惩和监管,效果更是不理想。

现代化的工业手段和道德手段均不能有效地改善目前的水土资源环境,于是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民族学科。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是各民族成员千百年来与当地生态环境不断磨合适应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地制宜的为当地各民族千百年的稳态延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同时还能保证在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其中最为人称道并成效显著的我国侗族尤其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生计方式,不仅实现了水稻的稳产,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水资源再生、优化土壤等效果。基于此,本文以从江县作为田野调查点,对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计方式在水土资源维护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一生计方式的探析,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去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的新途径,为治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策。

二、稻鱼鸭共生系统的核心技术

从江地处分水岭高原台地上,地表崎岖不平,从常理来讲,这样的地势并不适合水源的截留和储养,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江侗族经过长期的探索,通过水平开作稻田等方式完成了对半山区的自然环境改造。这样的人造高山水域环境具有了拦截大气降水,降低地表径流流速的功效,在增加山涧生态系统多样化的水平的同时,还使得一些生物属性本是喜好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种能够在高海拔地区生存,为稻、鱼、鸭生活在一个环境内创造了基本条件,稻鱼鸭共生系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计方式则是立足于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去应对不利因素,从而确保了当地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运行。因此,要借鉴这一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水土资源维护对策,关键就是要对这一生态进行发掘和解读。

当地乡民告诉我们为了保证鱼苗的健康,他们都是自己培育鱼苗,很少从外面购买。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左右插秧时,就把已经培育好的鱼苗一起放入稻田里,等秧苗长了半个月左右再把小雏鸭放入稻田。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好像只是按照顺序把三者放入稻田之中就可以,真正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却绝非我们想象中那般容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到各个生物的生物属性,同时还要保证三者在同一环境内生存,相互之间能够做到相生而不相克。

从三者的生物属性来看水稻生长的条件主要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按常理来说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降水量多和热量足的特点,是水稻生产的天然地。然而这一前提是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在高海拔的山地丛林地带,要想达到湿、热、光三要素的匹配那就很难兼顾。另外由于山地丛林树木繁茂,有的水田日照时间还达不到4个小时,最高温度不会超过25 ℃,有时会低至11 ℃[4]。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果种植的是常规水稻,水稻几乎无法生长,收获粮食也自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侗乡乡民不得不另辟蹊径,从水稻的种类入手,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高杆水稻。当地乡民告诉我们,目前从江县种植的水稻有金洞糯、万年糯、红禾等10多个品种,在通过走访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水稻相较于平原地的种植区的普通水稻而言具有3个特性。

其一,水稻出土杆的高度超过150厘米,最高的甚至高过200厘米[5];其二,水稻还具有耐水淹的性质,30厘米水淹的状况下,稻种依然能够顺利的出芽生长;其三,就算遇到阴湿浓雾的季节,这里的水稻依然能够扬花结果。水稻的这3个特性在平原地区也许毫无意义,然而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这些特性却意义重大。

首先,稻鱼鸭共生系统中鸭子为了觅食每天都要穿行于生长着的稻谷间,如果是高度正常的水稻,那么很难做到在不伤害稻穗的同时让鸭子自由觅食,而高杆水稻却可以很轻易的做到这一点。同时山地丛林带不同于平原地区,常规水稻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很难争取到阳光的照射,而高杆糯稻则可以在丛林的夹缝中尽可能多的争取阳光的照射。

其次,水稻也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需要进行呼吸,它的叶子可以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通过叶鞘和茎秆的通气组织输送到根系,供根系呼吸。常规水稻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忍受缺氧的环境,如果长期淹水缺氧,就会出现烂秧死苗的后果[6]。然而从江地区的水稻由于长期生活在深水中,形成了特别耐淹的遗传特性。即使水位升高,仍然能获得正常产量。这样耐淹的特性在增加了储水量的同时,还为稻田里的各种生物增加了生存空间,扩大了鱼饵等饲料的繁殖范围,避免了鱼鸭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减少产量,无形中增加各种生物的生产量。同时田中贮水越深,对水稻防御冻害也十分有利,确保了水资源配置的稳定,在旱季补给水源十分有利。

再次,水稻正常生长过程中,氧气、水、温度等各项指标缺一不可,常规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就会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因此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受当地的气候影响,从江县种植的水稻如果没有耐寒这一特异性,那么稻鱼鸭共生系统也就很难实现。从江县很多稻田都是开作在高山丛林之中,形成了农业和林业之间互不干扰的模式,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论外界天气如何,稻田里的湿度等都可以保障鱼鸭的正常生长[7]。

读到这容易形成一个误会,好像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都是水稻的功效,鸭子和鱼好像没有作为,实则不然。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不论是過去还是现在,我们注意到的最理想的生态安全状况,应当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而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稻、鱼、鸭、微生物之间相互合作,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分别充当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职能,也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循环的生态系统[8]。这种稳定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了在同一块土地面积上既产出稻米又收获鱼鸭。

这些事实充分的向我们说明地方性知识绝不是愚昧落后无用的,千年之前的质朴老农在与大自然的不断磨合中已经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间运用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且付诸实践,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那么,在前人累积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部机理,充分拓展其可行性实验,并用这样的经验再回过头来治理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和义不容辞了。

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水土资源保护功能

早前曾有学者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如果一个整体或者某一部分受到损耗,那么这个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必然将受到影响,整体则因之破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并存、缺一不可。毫无疑问,稻鱼鸭共生系统既然从基础生态系统演变而来,那么上述原理和规律通通适用。而千百年来从江地区侗族乡民对水土资源充分利用后,水土资源的储养能力没有下降反而提升则是因为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以下三大功能。

(一)稻田兼为微型水库、截留大气降水

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要想保证鱼、稻、鸭的生存,就必须保证田块水源不断,鉴于这一情况,雨季时就要尽可能多的储水。侗乡的稻田一般水位都会在30厘米以上,这些水田的最大深度可达到05米,储水超过10天也不会影响糯稻的生长,也就是说暴雨季节,1亩地可以储水多330立方米[9]。这种深水稻田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储备潜力,具有蓄洪和储养水源的双重功效,俨然一座座“微形水库”。这样的例子不仅在我国有,在日本也同样存在。日本的河流,流程短,水流湍急,如果没有稻田,大量截流大气降水,河流就会暴涨暴落,不仅会引发水旱灾害,还会导致珍贵水源流入海中而浪费。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度,很多稻田都是沿山梯田,修成稻田后,可以将大气降水截留在高海拔区段,然后再通过地下,渗流到下游,因而梯田的存在,也是一种有力的水土保持措施。稻田可以在截流、储养、水质净化、大气水再生4个方面,都能有效提高地表水的可利用量。日本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在确保全国用水量丰足的同时,又防范了水旱灾害的发生[10]。不仅如此,这样的坡面稻田还能在暴雨季节,拦截大量的洪水,使江河下游减轻洪峰的威胁。干旱季节,又能通过缓洪,给下游地区补充水源,真可以说得上是利己又利他的水土治理良方。

(二)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侗族乡民善于根据各种生物的属性,对这些生物进行充分的利用。生长在稻鱼鸭共生水田周围的草木等,都被设置成了浅草带,不仅不会影响水稻的产量,保证鸭子的白天活动和鸭子的夜间行走的同时,还具有监控地表径流速度的功效,能有效的控制地表土的移动。

生长于稻田的杂草却应另当别论。稻田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滋生杂草,这些杂草对于水稻的生长不仅毫无价值,还会与水稻争夺阳光,空气,水分等资源,为了保证水稻能够充分的吸收各种养分,就需要及时的对这些杂草进行清除。最古老的做法是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操作手段收效甚微,还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到了现代化社会,除草剂等化学用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操作之中。这种做法虽然极大的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是使用这些化学药品带来成效的同时各种恶果也跟随而至。因为除草剂中富含大量的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可以快速的致杂草死亡,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其他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便除草有效,其所带来的危害影响深远,难以清除。

稻鱼鸭共生系统则是充分利用了鱼、鸭食用杂草等这一属性,使它们能够代替人类清理水中的杂草和水稻下的脚叶,做到第一时间对稻田中的昆虫和植物的尸体进行分解。昆虫、植物尸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解,漂浮于水面,则必然会导致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水中的微生物如果想直接对这些动、植物的尸体进行分解则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然而有鱼、鸭的存在,鱼、鸭捕食各种动、植物尸体,经过消化吸收形成粪便,则可以轻而易举的被微生物分解掉,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还可以形成有机肥料滋养土地,在降低甲烷排放量的同时,还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潜能和动力,能有效的提高供肥能力。鱼和鸭游动过程中的翻土效应,搅动水层增加水中氧气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的溶氧量,因此优化了土壤的通气条件,进一步改善了土壤性质,直接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的孔隙度进一步增加,有提高含氧量的直接功效、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优点显而易见。同时稻鱼鸭共生系统中,作为消费者,鱼和鸭的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11]。与现代化手段通过化肥等化合物来改善土壤方式相比,稻鱼鸭共生系统具有绝对优势。具体来讲,化学肥料由于营养元素的种类比较单一,因此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不大,甚至会起到窒息土壤微生物副作用,引发土壤板结。然而鱼和鸭产生的肥粪往往比较全面,对土壤性质的改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会引发土壤的板结,同时还能支持土壤微生物的生长,能进一步起到调节土壤PH度等物理性能作用。更重要的则是鱼鸭分辨提供的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的成分和性质,还会影响到水稻的口感和品质。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抗灾能力

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和空间结构,是衡量群落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生物群落普遍存在分层现象,稻鱼鸭共生系统也不例外。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稻,鱼,鸭占主导地位,事实上,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中的生物种类远不止这三种。不同空间位置条件各不相同,所分布的生物种类也不一样。以水稻为主的一批挺水植物分布于水上层,表水层分布着种类繁多的漂浮植物,比如浮萍、满江红等等,鱼主要在中水层活动,最下面的底水层,分布着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螺与河蚌等)[12],水下土层包括挺水植物的根和茎,以及各种伴生的动物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物种数目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外界环境剧变时抗力能力的强弱,物种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物种越少,则抗风险能力越薄弱。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繁多,其自动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大大提高了水土资源的抗灾能力,水土保持的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稻鱼鸭共生系统的这项功能,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与前三项功能密切相关,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优势,就建立在这整体性功能之上。

四、结论

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水荒”的前提下,如何从自身的现状出发,采用最优化的手段达到对水土资源维护的目的是当前我们最需思考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理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不加思索和判断,盲目的采用大兴水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来维护我们的水土资源,那么必然会做许多无用功。兴修水利工程等方式在平原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其功效,但是当我们需要维护的对象是地势并不平坦的坡面山地時,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实施这样的方式其复杂性和难度系数则会大幅度提高。不仅政府需要投入超乎寻常的人力、财力,对当地乡民的生活生产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从江县侗族乡民在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适应过程中,创建的稻鱼鸭共生体系,以稻、鱼、鸭三种生物为核心和依托,根据其各自的生物属性,以及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将水生系统和陆生系统进行组织和拼接并联合应用。不仅充分利用了该生态系统内的空间和资源,杜绝了浪费。同时通过这一方式,将水资源的储养、高效利用和水质维护三大目标融为了一体。并在文化的调控下做到森林与农田的兼容,畜牧与农耕的兼容。从而使得地处分水岭区段的侗族社区,不仅自身的水源供给极为丰裕,遇到干旱时节还能做到与周边各民族共同分享水资源,达到利人又利己的目的。

利用这样的生态学原理与知识不需要国家和政府过多的额外投入,却能以微型水库的方式,发挥大型水利工程都难以发挥的水土保持功效,同时还能保证当地乡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充分的说明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来治理现代化生态问题绝非空口闲谈,而是切实可行的对策。综上所述,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在水土资源维护中的价值,充分证明了要想达到水土资源维护的目的,就必须调整思路,高度重视传统民族文化在生态维护中的价值所在。这种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治理生态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其他民族也可以起到借鉴之效。若是能够直接将这样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水土保持在生态维护的规约下捆绑起来,而不是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那么水土资源的维护和治理问题,也将迎刃而解[13]。

参考文献:

[1] 何 露,张 丹.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9(6):956.

[2] 杨庭硕.侗族生态智慧与技术漫谈[J].大自然,2004(1):39.

[3] 杨庭硕,罗康智.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与利用[J].鄱阳湖学刊,2009(2):62.

[4] 罗康隆.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的文化阐释[J].思想战线,2009(2):35.

[5] 罗康隆,杨庭硕.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9(1):60.

[6] 熊 伟,杨 婕.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态学报,2013(2):189.

[7] 罗康隆,王 秀.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8(4):88.

[8] 杨庭硕.侗乡稻鱼鸭:坎坷的命运——从“原始落后”到农业文化遗产[J].人与生物圈,2008(5):2.

[9] 罗康智.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1):13.

[10]张 侠,赵 德.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6):26.

[11]崔海洋.侗族传统糯稻种植生计的生态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9.

[12]麻春霞.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6):9.

[13]杨庭硕,田 紅.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81.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Rice-Fish-Duck” Symbiotic

System of in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ong Villages in Congjiang County

LI Y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Soil eros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safety of natural ecosystems and socie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nature,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ice-Fish-Duck” symbiotic system in Congjiang County, it was found that this simple way of living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knowledge. The “Rice-Fish-Duck” system not only brings abundant income to the local people,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to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

浅谈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 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断增多的节假日以及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都使得我国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怎么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成为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土保持概述

水土保持要想做好,必须要依赖于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系统,就是指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在一定的空间内通过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互相依存以及互相作用的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些功能单位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在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仅会使周围的环境受到影响,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在影响着生态系统本身,作为一个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而并非封闭的。水土保持是一种在人为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其在布置和实施上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的。作为复合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系统不仅包括农业生态系统,还包括城市生态系统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可以将资源提供给旅游资源开发

一些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或者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将一定的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发展。在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当中,其中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就可以作为特殊的旅游景观。比如大面积退耕还林在吴旗县县城的绿色生态景观,将一件绿色的外衣披给了黄土地,使之展示了薄薄的生机;延安西河沟、绥德韭园沟等都属于生态农业景观,其田园风光景色十分的浓郁。

(二)水土保持可以将良好的环境创造出来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水土保持可以将良好的旅游环境创造出来从而促进山地丘陵区的景区景点以及旅游地的发展。由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的植被根本无法生长,而且荒山上美感以及升级的缺乏,会使人无法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而水土保持好的地方对绿色植被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植被的恢复成长也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可以将有利的环境条件提供给旅游发展

(三)旅游景区景点会因为某些水土保持措施而更具美感

开展水土保持旅游以及观赏水土保持措施并不是旅游的主线,但是在旅游景区因为一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出现而具有更多的美感,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主景起到烘托的作用,对主景的美感特征起到强化的作用。比如某些山区幽深以及寂静意境的形成,不仅包括当地的地貌因素,还配合以适当的而促进其幽深寂静感的增强

(四)促进水土保持旅游的开展,对水土保持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好多地方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时候,对水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利用水土资源保持良好的梯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对外宣传的明片。位于广西龙胜县城以南的龙脊梯田,具有壮观宏大的规模,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去旅游参观,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通过对水土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对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部门与水土保持部门合作的加强

旅游部门要与水土保持部门紧密合作,对水土保持旅游项目进行共同开发。要想顺利开展水土保持旅游活动,水土保持部门就要以水保措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要为根据,将具有观赏价值的水土保持资源提供出来。与此同时,当地的旅游部门还要对水保持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和宣传,并将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的向水土保持部门进行反馈,从而将旅游产品提供出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带动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对当地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二)当地部门要增强自身的环保与旅游意识

水土保持部门必须要促进自身旅游意识的增强,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时候,进行大胆的创新。不断地对思路进行开拓,对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考虑,以旅游需求为根据,补充并包装有关项目。不仅使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要促进旅游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研究

对旅游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研究必须要加强,虽然在一些典型地区已经开展了水土保持旅游活动,然而还是需要解决并研究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问题。比如旅游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如何界定水土保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水土保持旅游市场以及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管理与组织水土资源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等,水土保持部门必须要与广大的水土保持工作者一起进行商讨和研究,逐步解决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促进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莱州管理站水土资源开发工作思考 篇8

关键词:水土资源开发,现状,对策

1水土资源概况和特点

1.1 概况

胶东调水工程莱州明渠段线路长, 跨越96个村庄, 工程以高填方和半挖半填为主, 渠道多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上。沿线土地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利用,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种植银杏、樱花、法桐等多种苗木品种, 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水土资源开发工作成果显著, 虽暂未有明显经济效益, 但我们将逐步扩大规模, 优化管理形成产业, 不久将成为拉动莱州管理站经济新的增长点。

1.2 特点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 西临渤海莱州湾, 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阳光充足。莱州管理站水土资源开发工作具有起步晚、投资大、缺经验的特点。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查找问题, 逐步摸清规律, 不再盲目扩大规模, 把着力点放在后期管理上。

2水土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边界划分不清, 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胶东调水莱州明渠段工程尚未全部验收完成, 已验收的标段也没有明确的土地划界。明渠管理范围尚不明确, 与周边耕地存在争议, 导致大量土地闲置, 得不到充分开发。

2.2 种植经验不足, 苗木成活率低

莱州管理站发展苗木起步较晚, 加之没有苗木种植管护方面人才, 人员盲目蛮干, 虽然辛苦努力, 但苗木成活率不高。尤其是嫁接之后, 缺乏对嫩芽生长条件的把握和修剪技术, 难以保证成活率。行道树的种植也存在很大问题, 行道树以速生杨、白蜡、柳树等苗木为主, 先后种植15km, 大部分行道树在种植后不久死亡, 存活率很低, 原因是沿线没有浇水条件, 苗木种植后不能及时浇水, 再者, 坝顶地势较高, 浇过以后就渗漏流失, 存不住水。

2.3后期管理跟不上, 出现残次林

苗木种植成活后, 后期管理尤为重要。莱州段线路长, 人力资源不足, 管护存在缺位现象。浇水, 除草, 施肥等环节跟不上, 导致苗木生长缓慢, 长势参差不齐。不能合理判断各种苗木的长势、病症, 导致延误浇水、施肥等时间点, 影响苗木生长。

2.4 水政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胶东调水工程烟台段属于新建工程, 水政执法的人员编制、设备配备、执法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健全。苗木偷盗、损毁现象时有发生, 对苗木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水土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责任分工到位

由于胶东调水莱州段线路长, 管理难度大。以南阳河管理所为界, 分为南北两片, 各由一个副主任牵头负责, 下设大队长具体落实。划片管理, 责任到人。

3.2 尽快办理土地证, 落实土地确权划界

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莱州段已完工, 工程永久征地已具备确权登记条件。要以《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指标为依据, 尽快完成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莱州段永久征地使用权确权并办理土地使用证, 划清与周边农耕地的界限, 开挖边界沟, 设置界碑、界桩, 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使用效率, 为水土资源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3.3 不断总结经验, 苗木成活率显著提高

坚持“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的原则, 力求栽一行活一行, 植一片成一片, 深刻总结植树的经验教训, 派技术人员到引黄济青段学习苗木管理经验, 从开沟、选苗、种植、浇水、施肥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尤其是选苗, 派专人到苗木培育基地, 逐个测量尺寸, 仔细筛查, 确保每棵苗木符合标准。

3.4 合理规划, 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的速生杨等苗木资源, 进行补苗、移栽, 节约投资成本。加大施肥力度, 利用农业种植的测土配方技术, 检测土壤成分比例, 根据不同土壤状况进行定量施肥, 保证苗木的充分吸收。

3.5 加大水政执法力度

建立执法台账, 安排专人专职负责, 记录汇总工程巡查中发现的问题, 并依法出具处理意见。在执法过程中, 注重执法程序和证据搜集, 及时将照片和摄像资料归档。加大巡查力度, 克服缺少执法车辆和执法经费困难, 确保每周巡查2次渠道, 及时掌握渠道周边环境, 尤其是苗木培育基地。设置举报电话, 执法人员和车辆、设备随时待命, 做到有警必接, 接警必出, 有效制止偷盗、损毁苗木违法行为。

4结语

莱州管理站的水土资源开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苗木管理、水土保持、绿化规划等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 将来必定会面临诸多难题。我们不断深化组织领导, 健全管理体制, 总结经验教训, 向水土资源开发较为成熟的管理站学习, 探索出适合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莱州管理站的管理模式, 将水土资源开发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涛.潍坊地区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水土资源开发 篇9

关键词:汉江,河道堤防,水土资源,开发

一、汉江中下游流域概况

自古以来, 长江孕育着半个中国文明的发展, 位于湖北省及陕西境内的汉江则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它同样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估计的帮助。汉江流域覆盖面积极大, 根据其地理环境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游, 其中上游主要处于陕西境内, 而中下游则是湖北人民的宝贵资源。丹江口以上区域被划为上游, 自丹江口至汉口区域为中下游, 整条河道狭长曲折, 蜿蜒不断, 多险滩峡谷, 河道水流量充足, 径流量大, 污染度较小, 适宜水运。汉江流经区域气候温和湿润, 降水量充足, 每年中游平均降水量在700~900mm, 下游则超过1100mm, 充足的降水为汉江带来了充裕的水源, 无论是主干还是其支流, 集水面积都相当可观。此外, 充分的水资源为汉江流域附近的人们提供着发展经济的平台, 由于该河道的存在, 汉江流域各类资源丰富, 带动着附近工、商、农业发展, 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对湖北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江中下游流域每年汛期为5~10月, 12月至来年2月为枯水期, 枯汛时间对农业方面影响较小, 主要应注意短时间内水流量过大导致的洪涝灾害及水土流失问题。汉江中段游流域与南河、唐白河汇流后, 水量、泥沙量激增, 又因中游多数地区河道无堤, 在长年累月的冲击下, 造成了河谷地貌的倒置, 防洪是该地段需要多加注意的问题。汉江进入下游后, 河道弯曲度更高, 水流变缓, 为下游流域制造出了冲积平原地貌, 与附近诸多湖泊呼应, 适宜人类居住, 河流最终与长江汇流, 自西向东进入东海。汉江本为多沙河流, 在丹江口水库建成后, 由于水库拦蓄, 导致河流中泥沙被积蓄堆积在水库内, 大量清水自水库冲泄而下, 使得汉江中下游河道冲刷严重, 多处河岸崩碎, 水土流失问题成为了汉江目前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汉江流域也是湖北省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如不经管治, 未来汉江流域的人们将会面临着无地可种、无处生存及洪涝等问题。

二、汉江中下游河道堤防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一) 林木业

自1955年起, 汉江中下游的林木资源已经开发利用。首先是为了预防长江的洪灾, 天门汉江管理总段率先开始在岸堤旁边值柳种树, 到现在已经发展为实有0.4万余平方千米的防护林, 既起到了防风消浪的作用, 又能每年为社会提供4000余立方米的商品材, 总价值有200余万元。

(二) 畜牧业

汉江中下游沿堤草坡面积有0.233万平方千米, 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天然饲养场。以各段管养为主要方法, 民众散养为补充方法的畜牧产业。据统计, 仅天门、钟祥总段常年放养的鹅有5000多只, 菜牛和山羊达4000余头。

(三) 航运业

水运自古以来就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汉江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 更是承担着不小的水运责任, 现有10多个船运码头, 尤其是泽口和红旗两港更为重要, 每年的运输能力在50万吨左右, 跨陕西与湖南两省的汉江为这两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及节省了相关费用。

(四) 旅游业

汉江有着“贺龙”纪念碑, 楚章华台遗址, 杜家台分洪工程, 钟祥皇庄的皇陵等多处古代遗址, 以及古代碑文, 砖石建筑等名胜古迹, 更有着因林木业的发展而带来的长林画卷, 给游客一种返璞归真的大自然景象。

(五) 工商业

汉江流域的工商业主要是由它的航运、林业和畜牧等行业带动起来的, 自1967年组建的船队在完成防汛石头运输的任务之余, 同时向外扩张运输市场, 经过几十余年的经营, 现已是拥有1200吨运输能力的运输团队。

(六) 水资源多向利用

水乃万物之源, 有着多项化的资源和利用途径。汉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运输航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 汉江水力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更高更快地扩建水利工程设施, 更要加强水运的系统化。所以, 汉江有着泽口与红旗两个自1988年就开始使用的大型港口, 以及10多个小型船运码头, 同时还有岳口、王家营、大同、仙桃等4个码头正在兴建。水还有着孕育万物的作用, 在汉江中下游的管理范围内, 还有着近千公顷的水塘, 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近几年在加固堤防和回填坑塘时, 结合工程新建的养鱼基地, 每年为社会提供10多万千克的鲜鱼。

(七) 土地资源多向利用

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畜牧业, 汉江中下游地区有林地0.4万平方千米, 万余公顷的沙洲, 林地的产出效益达到400万元以上, 沙洲的作用除了天然放牧以外, 还会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并且当地的一些管辖区域承包给农民耕种, 既赚取一部分承包费用, 又为社会提供资源。

三、汉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汉江中下游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影响着水土资源和土地规划的统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 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造成的, 汉江流域因为工厂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正在日益严峻, 很多土壤因为沿岸植被的破坏已经流失严重, 已然影响到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

(二) 土地分布不均

由于汉江流域的土地大多都是带状分布, 很难统一开发及利用, 因为历史原因,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汉江流域的很多国有土地都被当地农民分占, 这样就导致土地的小片小块, 不能统一开发利用。

(三) 旅游业效益不佳

在汉江流域, 虽然有着较多的历史旅游景点, 但都未形成规模且较为分散, 所以此地的旅游效益并不显著。

(四) 林木业资源缺失

汉江虽然有着一江两堤四条林的林业资源,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266.7余平方千米的外滩地势较低, 经济价值高的树种难以存活, 只能种植经济价值低的抗旱树种, 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新种植的树木因干旱而死去, 局面异常被动。

(五) 土地权限不明确

在汉江流域, 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的问题, 有着近20平方千米的土地只有名义上的使用权, 有名无实。如市政工程的占用, 单位用地的划分, 居民住宅用地的占用, 加上个人耕种的土地, 都是不可开发地区, 但是实际上却都没有利用。

(六) 沿岸开发利用率低

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岸线过长, 沿江开发地区资金缺乏, 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开发利用, 虽然有着金岸银线, 但大部分岸线没有被开发, 所以白白浪费。

四、汉江未来的开发前景

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江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 管理方面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管理, 要系统快速的使汉江发展起来,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就必须制定强力的管理政策和实施强硬的管理手法, 如梨园遭到村名洗劫的问题, 政府如果在之前做好了相关的规定及管理, 村民就不会明目张胆地进行洗劫。

(二) 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在汉江发展的过称中, 必须要结合现实问题, 确定可实行的环境保护策略,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保护好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治理好水土流失问题。

(三) 因地制宜策略

要结合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发展适宜汉江的经济策略, 如土地较为干旱, 可以多种植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种植的作物, 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资源,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把土地条件不太好的地区作为居住或者建筑用地, 条件好的地区发展为大型农场或者林场及加工林木的工厂。

五、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 目前湖北省在对汉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中, 自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防止水土流失破坏汉江生态环境和防止洪涝灾害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在开发政策上, 失误在于开发过程中紧抓汉江河道的开发利用而对其流域辐射到的土地利用率过低, 使得开发遇到了无地可开, 无钱可用的尴尬情况。因此, 在未来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的开发中过程中, 我们应遵循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 在以保护汉江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的大前提下, 充分利用汉江流域土地, 推动工、农、商业全面发展, 建造更美湖北, 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雷艳.汉江上游梯级水库多目标联合调度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 2011 (09) .

水土资源开发 篇10

2013年9月23~27日,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蔡建勤副主任、科技合作处胡建忠处长一行, 前往云南沾益、西畴、麻栗坡等地, 对岩溶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开发及小流域治理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云南省沾益县、西畴县、麻栗坡县等是滇黔桂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区, 今年秋季起将要陆续实施坡改梯、生态林和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植物中心作为科技支撑单位, 此次调研结合科技支撑选择的内容, 初步选定了旱冬瓜+草果、油茶+金银花、红豆杉等植物配置类型, 将在征得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等同意后, 随同主体工程一起实施。

水土资源开发 篇11

表土层是指接近地面的土层。一般厚度15~30cm, 植物根系密集, 有机质含量较高, 生物活性强, 含有较多的腐殖质, 肥力较高。

据研究, 形成1cm厚的表土需要100~400a, 农业专家认为, 在农田中, 形成2.5cm厚的表土一般需要200~1000a, 在林地或牧场, 形成同等厚度的表土需时间会更长。自然表土覆被能够提高土壤发育初期的质量, 而且可以促进土壤形成过程、植物生长以及农业利用。表土回填能够增加主要有机质含量、改善营养状况, 还能提高新生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并通过引入有意的土壤微生物促进植物的生长。相关研究表明表土是土地恢复的重要基础, 如果在工程中能够保证充足、优质的表土, 将缩短土壤的熟化期, 迅速恢复重构土壤能力, 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民间也有“一碗土、一碗粮”的谚语来说明了表土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由于疏于管理而被人忽略, 造成表土资源的大量流失。

2 鄂尔多斯市土壤特点

2.1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鄂尔多斯良土资源有限、表土层薄

鄂尔多斯深居内陆, 受海洋气流的影响微弱, 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各地气温日差较大, 一般都在11~16℃。土壤在形成发育的过程中, 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剧变, 岩石的“机械分化”、“崩解”作用进行强烈, 而岩石经风化后的土壤母质的化学变化破坏作用极其缓慢, 所以导致风沙土广泛分布占到鄂尔多斯土壤总面积的48.58%;棕钙土占到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8.8%, 栗钙土占到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1.8%。从全市的土壤营养来看, 表土层厚度仅为0~20cm, 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仅为0.5699%, 按照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指标仅为6级。对于土壤资源缺乏的鄂尔多斯来说, 土壤资源十分宝贵和脆弱, 表土资源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2 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壤肥力的下降

全市总土地面积86752km2, 其中严重水蚀面积47298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54.5%, 风水蚀交互作用面积5194km2, 2项合计62495km2, 占总面积的72%,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据准格尔旗典型测定, 每年因水土流失, 坡地一般要损失表土层1.45cm。全市每年向黄河输沙1.5亿t, 相当于流失氮18万t, 磷22.5万t、钾300万t。

3 鄂尔多斯市开发建设项目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更明确规定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护和利用, 做到土石方填挖平衡, 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在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也要求进行表土剥离和保护。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基于成本、操作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都未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表土剥离。其中表土可自用的项目, 包括管线开发、露天矿开采、道路修筑等项目占到全市开发建设项目的75%, 绝大多数项目都未进行表土剥离和保护, 但为了达到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标准还需要从其他地方重新购买表土完成绿化工作, 造成了表土资源的循环浪费。有些开发建设项目虽然进行了表土剥离, 但未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造成了表土资源的流失。

4 表土剥离的可操作性探索

4.1 划分表土剥离类型

鉴于鄂尔多斯地区特殊的土壤特点及表土剥离的可操作性, 划分如下类型:表土层厚度低于10cm的土壤可不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层厚度大于10cm的必须进行表土剥离;对于占用耕地的, 无论表土层厚度多少都必须进行表土剥离。

4.2 在水土保持方案中要详述土壤类型和特性

在编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第四章项目区概况中要详述项目所占土壤类型、表土层厚度、不同土层用途等进行论述, 为后续表土的利用和保护设计提供客观依据。

4.3 对于适合剥离的表土类型要进行表土剥离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中要明确剥离工艺、存放地点、保护措施、表土用途等, 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为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工作提供工作依据。

4.4 加强宣传, 提高建设单位保护表土资源的意识

企业不愿意进行表土保护只是单纯的从剥离、运输、保护土壤的成本来算账, 根本没有考虑项目建设造成表土资源破坏、土地复垦能力下降所带来的长期危害, 所以要加大宣传, 使企业具有保护表土资源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孙礼.关于保护和利用表土资源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 2010 (03) :4.

[2]谭文忠, 韩春丽, 吴次芳, 等.国外剥离表土种植利用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12) :23.

[3]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一册[M].现代出版社, 1994, 8.

[4]朱先云.国外表土剥离实践及其特征[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9.

上一篇:特殊四边形的识别下一篇:网络机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