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问题

2024-09-24

水土问题(共12篇)

水土问题 篇1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的重视, 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 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使得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这一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然而这一部分人员又主要从事着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之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因此, 编制方案时会出现一些认识、理解上的问题。同时, 审查方案的专家也并非是本专业人员, 使得存在问题得不得重视和解决。

这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 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 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 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 不考虑甚至于不知道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 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 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 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 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 (Soil and Water Losses) 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 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 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 (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 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 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是指土壤在内外力 (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 的作用下, 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由此看来, 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 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 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 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 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 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肤浅地把“保持”理解为“保护”。保持 (Conservation) 含义不仅限于保护, 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Protection,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 (Erosion control) 等同起来, 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 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 在方案设计的时候, 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 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 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 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2.2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因为他们认为, 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 甚至于有人采用表层硬化处理。当然, 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处理后可能会增加圈定土壤的再利用难度, 如将再利用的时候得撬开硬化层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等, 即降低了土地生产力。这正因为此, 他们在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化学侵蚀, 忽略了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废弃物含有的化学物质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和对土壤本身的盐碱化。还有的就是忽略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 在方案编制中忽略植物措施, 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 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 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 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 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知道中国仅有10.2%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 37.1%适于畜牧, 且风与水冲刷严重。目前, 不仅要考虑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 还应该注意到土地资源的备战备荒, 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 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 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 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 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 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 则至少需要1.2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 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 个人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2.3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 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 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 不再乎植物措施, 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 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 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和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 (即植物侵蚀) 。他们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 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 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 造成植物侵蚀。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 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 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 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 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 (其实, 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4仅从定义上理解, 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水同土地资源一样, 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 地面水分配不均, 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 将缺水4, 000亿立方米 (目前设施, 总共为供应5, 000亿立方米, 已经不敷需要) , 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

早期, 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 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停留在这一概念上或在这一概念上前进不大, 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 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 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 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 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 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 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 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 做好库存, 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3 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希望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 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学科, 相信今后的水土保持会更完善、更丰满。在此,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方案编制工作中, 不仅要基于水土保持的概念, 同时也要重视水土保持的内涵与外延, 与时俱进, 从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同时结合资源的便于利用、混林农业、防旱、土地保育等内容, 谨慎地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 编制出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问题 篇2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常见问题分析

摘要: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越来越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针对一些编制过程的常见问题:一是开发建设项目及项目的介绍主次不清和流于形式;二是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缺乏有力的科学支撑,水土保持设施的界定不全面;三是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布设操作性不强等;四是在概估算方面对一些新的政策和规范掌握不到位等,进行了简单分析,以供探讨.作 者:余忠明    Yu Zhongmi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水土保持管理站,四川,内江,641000 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10, 22(2) 分类号:X820.9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    问题    分析   

关于水土保持规划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1水土保持的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1.2水土保持的现状

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侵蚀土壤控制。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育的主体。

1.4水土保持防治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的目的: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和抬高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前文已叙述。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塘、涝池,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的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长江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可以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的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效益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效益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探析 篇4

商洛市属于水土流失易发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不注意资源永续利用原则,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加大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从而使原本脆弱的自然环境遭受较大的损害,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商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概况

商洛山区给人的表面印象是山清水秀,这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商洛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至20世纪末,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 00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面蚀、沟蚀、重力蚀兼而有之,滑坡、泥石流在一些地方比较活跃。有133 333hm2的荒山没有绿化,100 667hm2的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

亘古以来,商洛水旱灾害频繁,旱涝交替,尤以水灾更为严重。特别是近代随着人口的剧增,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更加剧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除多雨年份外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80年代后期,随着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势头。1980年以来,受灾面积累计达680 760hm2,成灾面积391 660hm2,粮食减产49.1万吨,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达18.06亿元。特别是1998年7月9日和8月25日,在全国“三江”大水灾的同时,丹凤和商南2县局部地方也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灾。尤其是7月9日,丹凤县双槽乡宽坪村发生了400min超过1 3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洪灾吞噬了187人的生命,冲毁了大片良田、村庄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达7.9亿多元;又如2007年7月28~29日,商南2次普降大到暴雨,山洪爆发,河水翻坝,短短的时间内,多处发生滑坡、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水流不畅、水位上涨,致使部分乡镇堤溃田毁,2 133hm2农作物绝收,1 000多千米道路、河堤、通讯和供电线路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2 商洛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剖析

2.1 自然因素

2.1.1 降水因素。

商洛年均降水量为700~1 100mm,年均雨日120d,具有降雨较充沛、雨季较长、年际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且常发生量大势猛的特点,这是引起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子,并易于产生滑坡、泥石流。

2.1.2 地形地貌。

商洛山区是一个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以中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境内按地貌的成因、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差异划分为3个基本地貌单元,河谷川塬地貌是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两侧的河滩地、高低阶地、山谷间的沟台地以及沟谷出口处的洪积扇。海拔<900m,相对高程<100m,地面坡度<7°,地势较开阔平缓,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基本农田的主要分布区,占土地面积的11.9%;低山丘陵地貌是河谷川塬地貌与中山地貌之间的过渡性地貌。海拔850~1 250m,地面坡度10~25°,岩性为红色砂页岩、变质岩、灰岩等组成,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坡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占土地面积的34.8%;中山地貌海拔>1 200m,相对高程500~1 200m,坡度20~50°,岩性为变质岩、火成岩、灰岩、花岗岩组成,>1 500m的山地基本为林牧业用地,耕地零星分布于1 200~1 500m,多属于>25°的“挂牌地”,是生态退耕的对象,占土地面积的53.3%。全市分布着大小河流及沟道72 5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240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64条,河网密度大,地面切割破碎,加上主要河流属山地河源段或上游段,源短坡陡,水流湍急,每遇暴雨季节,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这种地形地貌造成商洛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

2.1.3 植被因素。

植被是防止地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发生侵蚀的程度不同。商洛山区山高坡陡,土少石头多、松散而层薄,多数山坡地由大小不等的砾石、泥砂组成。植被较差的地方,稍遇大雨,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山上土层被冲光、山下砂压遭祸殃”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2.1.4 地质因素。

商洛山区地貌、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山地起伏落差大,主要由变质岩、风化花岗岩、红色沙岩组成的中山区由于坡地多、平地少、坡度陡、沟壑纵横,加上在水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峡谷、嶂谷和“V”形谷。谷坡大于25°,谷底比降大,冲刷切割严重。岩石裂隙发育明显,易风化破碎,力学强度低。山地土层多变质岩和暗棕色草甸土组成,蓄水保水性能好,常年湿润积水,覆盖率30%~60%、沟道面积20%~50%的地方,出现常年磷片状侵蚀和切沟沟蚀。加之软岩层和草甸土的广泛分布,构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

2.2 人为因素

商洛山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川垣地带及低山丘陵区。在此区内,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濒繁,人为诱发的水土流失占到50%以上。

2.2.1 对土地的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加剧。

商洛地处秦岭山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7.77%,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753.33m2,为了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大面积的荒山陡坡被开发利用,乱垦滥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同时,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占压、扰动和毁坏原有地貌、植被,没有及时加以防治,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2.2 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起着决定作用,山地植被覆盖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山地水土流失的程度。历史上的商洛山区,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曾是“乔木自森罗,从中幽异多”之地(张九龄《商山怀古》)。近百年来,由于乱垦滥伐,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针叶林转为次生、疏生灌丛和草丛,原始森林损失怠尽,甚至有的地方变为荒山秃岭,因而降低或减少了植被对雨水的截持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2.2.3 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商洛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钾长石、水晶矿储藏量居全国第1位;黄金储量丰富,是陕西的黄金基地之一。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的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地质作用在强度和速度方面都已大大超过自然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水体分布及地壳上部的渗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及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诱发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如在采矿阶段,露天采矿造成和加速了水土侵蚀;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破坏了地下水自然循环;废石尾矿则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潜在污染等。同时,采矿的弃石废渣不合理堆放现象也比较普遍,如商南县富水镇松树沟镁橄榄石矿区,尾矿废渣堵塞河道,水流受阻,导致尾矿坝体裂缝、塌陷,若遇暴雨,坝体溃决,形成泥石流。

3 商洛山区水土保持的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广播、电视、刊物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改善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和水保意识;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预防监督,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惩处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转向全面的法制管理轨道,依法杜绝和防止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

3.2 加强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关规定,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加强幼林的抚育管护,加大还林还草力度,大力增加植被;对于陡坡和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农业生产的岗坡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封山禁牧、禁止垦荒等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飞播造林等手段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雨径流直接冲刷土壤,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根据商洛当地的林草特性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商洛特色的绿色产业和现代中草药生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3.3 水土流失治理与环境美化和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商洛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市和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走建设精品景区的路子,以建设西安“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充分利用商洛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作好山水文章,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山水生态环境资源,使城市和山水有机融合,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再造秀美新商洛。既整治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增加了区域的魅力,发展了旅游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商洛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形成了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土地利用呈现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格局。地类利用很不平衡,城市和村镇的发展不协调,耕地形势十分严峻,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破坏、衰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改变商洛山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是治理商洛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频发的根本所在。在商洛山区应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加强城市和村镇的统筹规划,实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相结合,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既追求经济效益,又重视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以期促进商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矿区的综合治理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有序利用资源。坚决取缔一些乱开乱采、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严把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杜绝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矿区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开、乱采、乱排等违法现象;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程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确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使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商洛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商洛土壤[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殷志有, 周丹, 陈明彬.商洛山地地质灾害分布及诱发成因研讨[J]陕西气象, 2005 (1) :19-22.

[3]张晓虎, 张晓伟.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及保护[J].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 (5) :78-82.

[4]张红燕, 张向东.浅析影响商洛水土流失的几个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Z1) :121-122.

[5]张晓虎.商洛山区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0) :514-518.

[6]商洛市政府办公室.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商洛日报, 2005-11-28.

[7]白巧凤, 张晓虎.浅论商洛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水土保持学报, 2002 (6) :132-135.

[8]畅丽.侯马市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J].山西水利, 2007 (1) :44-45.

水土问题 篇5

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探讨

为加快三江源区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发展,文中阐述了三江源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了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三江源区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作 者:刘建明 侯铁军 LIU Jianming HOU Tiejun 作者单位:青海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3刊 名: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8(3)分类号:X3关键词:三江源 公路建设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村镇建设水土保持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6

【关键词】村镇建设 水土保持 问题 对策

1 村镇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近年,随着村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水土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水土流失区域扩大的势头依然存在。

1.1农村建设项目引发水土流失

随着村镇建设的深入展开,农村住宅区、道路、引水和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等建设项目也相继实施,由于对水土流失认识不足,建设过程中没有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加上施工现代化水平低、管理粗放,在建设施工期和生产运行期直接、间接地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且情况复杂。

1.2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不善造成水土流失

国土部门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对农村的田、水、路、林、村进行了有效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但有些地方只注重先期的整治却不重视后期的管理、建设,一味追求最大出地率,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植物措施,致使经过土地整治后的裸露的土壤在降雨作用下大量流失。

1.3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够完善

随着治理任务的不断完成,后续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治理过程中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村镇得到上级部门投入十分有限,造成工程建设总体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后续管理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许多地方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粗放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乱砍滥伐、随意垦殖草地和林地,造成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水土再度流失。

2村镇建设中应采用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1做好水土保持协同规划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与村镇建设同时开展,要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做到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起行业管理的使命,积极参与村镇建设规划,并加强对村镇水土保持建设规划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及防洪减灾等进行统筹考虑,对山、水、田、林、路、屋等进行合理布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中整合各个涉农建设项目,重点抓好以村镇建设为中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督检查村镇建设中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坚决制止不按规划建设的各种做法,以保证村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2 坚持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建设原则

在工程措施建设中,要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对河湖雨洪进行有效的引排和拦蓄,达到防洪减灾、就地拦蓄雨水、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对村镇建设中的取弃土石渣场和一些临时设施的恢复性治理,应采取必要的“截、拦、导、整”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配合村镇建设而实施的治脏、治乱、治差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工程,要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标准,要营造出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植物措施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实行乔灌草、针阔叶林相结合,在不同的水保功能区种植不同树、草,建立从坡顶、坡面到沟底的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复合植被系统,以削减洪峰,增补枯水流量,改善江河水流状况,保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减少入河泥沙对河道的淤积,提高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充分发挥植被的生态防护功能。

在耕作措施建设中,要围绕水土保持建设,革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调整农林牧业用地比例,调整作物种植习惯、种类和结构,逐步使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水土保持具有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肥力、抵御旱涝灾害等功能,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能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其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果品、桑蚕、茶叶等传统产业和科技示范园、花卉、药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2.3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水土流失在村镇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广大干部群众懂得水土保持既能保护土地与水源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理,通过完善水保监督机制、制定乡规民约等,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爱护水源,珍惜水土”的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来。

2.4加强水土保持管理,保护村镇建设成果

凡涉及土石方的村镇建设项目,包括道路、公共设施、水利电力工程、住宅区开发、生态园区建设等,建没单位必须依法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明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范围,建立和健全水土保持方案申报与审批监管制度。

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由政府投资的水土保持专项治理工程或建设单位委托水保部门组织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必须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为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到位,根据村镇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由水保有关管理部门应着重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护好水土保持建设成果有利于巩固村镇建设成果,有利于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水土保持建設成果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是广大农民在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参与式的水土保持治理,落实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实行“谁建、谁管、谁受益”,有效落实管护费用,能极大地调动工程管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心,还能通过工程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推进村镇建设的民主管理。

2.5加大水土保持建设投资力度,稳步推进村镇建设。

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瓶颈。现行的水土保持投资机制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一个项目的实施,除了国家无偿投入外,要靠地方配套和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资金,这两项是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群众自筹部分主要是投工投劳折资。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水土保持需要巨大的投入,因此在资金来源上,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投入机制。应将水土保持建设提升到准公共物品的高度来认识,而公共物品的最重要属性是人人可使用,人人可从使用中受益。有公共利益的项目必须由政府来投资,这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村镇建设根本方针。二是政策激励机制。通过优化环境、政策鼓励,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做法,通过水保产业对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中来,广大农民以及各种社会资金也可以在水土保持建设中贡献更多的力量。三是引进市场机制。要充分利用拍卖、租赁和承包“四荒”融集社会各方面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在办好土地权属流转手续和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问题。

3结语

只有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能有保障,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GB 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篇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西北黄土区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域, 以农牧业发展为主, 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 制约着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环境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

2.1 自然环境条件

2.1.1 黄土

黄土是指以原生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的、用于黄色粉沙质、富含碳酸盐并有大孔隙和垂直劈理的土状沉积物, 以及经过次生搬运、具有层理和沙砾石层的黄色粉土状沉积物被称之为黄土状土层。黄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 从全球看, 黄土分布区主要位于中纬度干燥和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范围内, 即现代的温带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及部分半荒漠地区[1]。在欧亚大陆上, 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地分布。而我国境内的黄土, 除长江流域的零星分布外, 大都分在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以北。根据黄土沉积的特点可分为西北内陆盆地区、中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东部山前丘陵及平原区3大分布区。

2.1.2 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横跨我国3大高程阶梯的2个阶梯, 从西向东逐级下降。从日月山到刘家峡, 为第一高程阶梯的东缘, 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一般海拔为2300~3000m, 其间有积石山、大阪山、冷龙岭等高山。黄河干流湟水、大通河形成的谷地与山体相同分布, 使该区主要以高山峡谷、川峡相间为主要地貌特征。地貌类型主要为剥蚀侵蚀地貌, 黄土堆积地貌不甚明显。

2.1.3 气候

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夏季深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而冬季则常为来自西北内陆的干冷气流作用, 从而形成了整个地区夏秋温暖多雨, 冬春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

2.1.4 植被

黄土高原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带性特征。黄土高原由于人口剧增、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战争的破坏, 原生植被已完全不存在, 随之而来的替代植被是后来恢复的次生植被以及解放以来种植的人工植被。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诱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旱化等生态问题。黄土高原地处森林带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过渡的过渡带, 环境因素变化剧烈, 波动性大, 加上千沟万壑的小地形, 使水热条件进行再分配,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小生境, 增加了对植被生存条件认识的难度, 黄土高原的植被地带性划分成了具有争议的问题。

2.1.5 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 横跨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和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地形也较为复杂, 气候变化不稳定, 植被类型较多, 土壤母质多变;加之农业历史悠久,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 形成丰富多彩的土壤类型。特别是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 均显得十分深刻。一方面人工培育了适合农业发展的肥沃土壤———淤土和灌淤土;另一方面, 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加剧, 草原严重退化, 形成大面积的初育土———黄绵土、风沙土、粗骨土等。黄土高原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腐殖质的累积过程与钙积化过程。随着气候由东南向西北渐趋干旱, 土壤有机质的产生积累也减弱, 从3%~4%减少到0.6%, 腐殖质层的厚度由50~60cm减至10~20cm。胡敏酸与富非酸之比从1.2~1.5降至1以下。钙的淋溶渐次变小, 钙积层层位升高, 淀积愈集中, 碳酸钙含量由0.1%增至30%以上。此外, 还有森林成土过程———黏化过程和人为土娄化过程与灌淤化过程以及盐渍化、草甸化和沼泽化过程等[2,3]。

2.2 社会经济特征

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64.19万km2, 人均土地7200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69%, 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 整个区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4万km2, 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t/km2的土地面积约为29万km2, 大于5000t/km2的约为16.6万km2。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导致土地贫瘠, 土壤肥力下降, 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沟壑面积扩大以及耕地资源的减少, 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除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该区长城以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也相当严峻, 危害着农林牧业的发展和道路、工矿建设。

3 水土流失成因

3.1 自然因素

地貌形态是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下垫面的影响因素之一。地貌形态受降雨、人类自然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水沙运移、能量消耗等方式实现其形态的不断演变, 最终形成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侵蚀地貌景观;而不断演变的侵蚀地貌形态又对流域侵蚀产沙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使其在强度、方式、速率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响应[4]。黄土高原的多数地区海拔高度为1000~2000m, 相对高差为100~300m,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这种格局决定了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 使汾渭谷地成为地方侵蚀基准。黄土地貌的最大特点是地面崎岖起伏,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地貌的演变过程强烈。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 该区气候受环流形势控制和地形因子影响,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 气候干燥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在黄土高原地区, 降雨是土壤侵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气候因素。

3.2 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为破坏方式主要有3种:陡坡耕垦、滥砍滥伐、乱挖乱堆乱放。这些人为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土体结构和原有的地貌形态也受到严重破坏。在历史时期和本世纪的前期和中期, 前2种破坏方式是主要的, 第3种方式处于无足轻重地位。近期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未得到显著改善, 加之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没有有效地应用和推广, 人民生活贫困, 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不多, 法制不健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 因此, 陡坡耕垦和“四滥”仍在不断进行 (有些地区近几年已停止开荒) 。

4 水土流失现状与演变趋势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土壤抗蚀能力较差、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使黄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汉书·沟洫志》对黄河水沙有“河水重浊, 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6.4亿t, 平均含沙量37.4kg/m3, 最大含沙量为666 kg/m3。在世界上年均输沙量超过1.0亿t的大河中, 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位世界居首位。由于黄河的含沙量异常的高, 使Ludwig在建立世界范围河流输沙模型时被舍去[5]。

1986—2000年,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了0.53×104km2, 主要是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增加, 微度、强度、极强和剧烈侵蚀减少。2000—2002年, 水力侵蚀面积变化主要是微度侵蚀面积减少了0.39×104km2, 轻度侵蚀面积增加了0.62×104km2, 剧烈侵蚀面积增加了0.13×104km2。其中, 土的渗透性和崩解性是判断其抗蚀能力的重要指标。黄土中0.5~0.05 mm颗粒的含量越高, 其渗透率越大,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稳渗率在0.5~1.5 mm/min之间, 有利于减小径流冲刷。但是, 由于黄土崩解性很强, 加上其他不利条件 (地貌、植被等) 突出, 侵蚀仍然十分强烈。据唐克丽等人将4cm×4cm×4cm原状土置于静水中观测时, 砂黄土崩解为散粒所需时间为0.5~1.0min, 绵黄土为1~2min, 黏黄土为1.5~3.0 min, 相差约3倍[6]。

人类社会的出现, 首先是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 从砍伐森林、狩猎、游牧, 一直发展到刀耕火种、烧山开荒、开垦陡坡, 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5 水土流失危害

1) 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该地区地形破碎、耕地草原退化, 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和其他灾害的发生;

2) 黄河下游河道沉积的大量泥沙, 使河床不断抬高, 成为地上悬河, 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威胁着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 大量的泥沙使水体变黄, 水环境受到污染, 还会淤塞水库和渠道, 使水资源利用变得困难;

4) 为了减轻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必须保证一定的水量输沙入海, 这就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恶化了生态环境, 给该地区及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造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贫困, 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现代全球系统与人类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 人类活动也会对环境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是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影响环境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强。目前, 土壤侵蚀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在农垦历史悠久的中国, 该问题更为突出, 尤其在自古多沙的黄河, 因土壤侵蚀的发展, 治黄的对策愈加复杂而尖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需作为一个长久达成的目标, 相关的对策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强国, 袁再健, 程琴娟, 等.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3) :48-54

[2]程积民, 万惠娥.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王万忠, 焦菊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预测[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4]姚文艺, 汤立群.水力侵蚀产沙过程及模拟[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5]汪岗, 范昭.黄河水沙变化研究 (第一卷, 下) [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6]王守春.黄土高原古代植被的地域分布及其变迁[A].左大康.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 (第三集) [C].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2.

河道水土资源开发与效益问题探析 篇8

一、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措施

(一)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

徒骇河、马颊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你际变化大。历年平均降雨量在560—640mm之间, 春秋季雨量稀少, 夏季雨水集中, 占全年降雨量的61%—68%, 地表径流占全年流量的85%。根据水资源评价, 两河多年平均径流3.125亿立方米。由于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幅度也非常大, 连续丰水年与连续枯水年交替出现, 丰水年降雨量大而集中, 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枯水年水资源量严重缺乏, 形成大面积的长时间干旱。全市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递减趋势。聊城市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总长505公里, 堤防土地可利用面积12768亩。其中堤防林带面积6309亩;堤坡5227亩, 护堤地252亩。堤防土地顺堤成长条形状, 两河的林带宽窄不一, 其中徒骇河左右堤林带宽度为14m, 马颊河左堤林带宽度12m, 右堤林带宽为10m。

(二) 河道水土资源开发措施

1、加大蓄水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河道蓄水能力。

为了加大河道拦蓄能力, 建设以灌、蓄、补、排多功能的工程体系, 先后在马颊河干流上建设了皮庄、张洼拦河闸, 改建了王铺、李奇拦河闸;在徒骇河干流上新建了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改建了刘桥拦河闸, 现在两河干流共有拦河闸、坝16座, 扬水站点517个, 其中永久性扬水站82座。一次性设计蓄水能力达到4774万m3。在灌溉水源较为紧张时, 实施跨流域调水。利用位山引黄二干渠罗庄闸调黄河水入徒骇河;利用位山引黄三干渠王堤口渡槽调黄河水入徒骇河, 开启王铺渡槽调黄河水及马颊河;通过彭楼引黄灌区的道口干渠调金堤河水入马颊河;利用两河干流的236座支流涵闸调蓄引黄灌溉尾水。拦蓄地面径流及引黄灌溉尾水。根据降雨情况, 在汛期即将结束时, 最大限度地拦蓄上游来水和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 增加河道蓄水量。同时, 在农田灌溉季节, 利用沿河各支流分布广的优势, 将农田灌溉尾水排入河道, 关闭各拦河闸进行蓄水, 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2、落实堤防承包责任制。

选择好堤防承包专业户, 是搞好堤防造林的关键措施之一。与承包户签订堤防承包管理合同书, 明确其双方的权力、义务和收益分配方法。推行堤防承包投标制, 开发土地资源, 必须通过投标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承包价格, 才能调动承包户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效益。实践证明, 投标地段的经济效益增加了62%。改良土壤墒情的技术措施, 搞好造林地的土地平整, 是植树造林的基础工作。堤坡植树时, 造林苗木的选择是造林的关键环节, 要选择适宜堤防特点的优质壮苗, 比如中林107、108、2001、2025等优良品种。苗木下地后一是要加强苗期的管理, 防止人为破坏。同时堤防高亢缺水严重, 每年灌一、二遍水是必须的, 尤其是堤防保水性能差, 更需要适时进行灌溉浇水, 对新植树来说, 麦前必须浇一遍大水, 严防缺水旱死树苗。

二、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1、河道水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徒骇河、马颊河灌区, 自1985年开发引河灌溉以来, 河道平均年度蓄水2亿m3。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平均每年8632万m3, 灌区供水涉及阳谷、东昌府区、开发区、冠县、茌平、高唐、临清等7个县市区, 33个乡镇346个村庄, 灌溉面积达65万亩, 受益人口20.76万人,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沿河农业丰产丰收。收取两河水费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新建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 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水利产业也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水资源开发改善了水质, 河道工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河道水资源开发可以增加河道的蓄泄水量, 冲刷大量污水, 稀释河道污染浓度。同时, 河道蓄水可以抬高地下水位, 使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得到回灌, 沿河人民告别苦咸水的历史, 一大批已经报废的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工程再度得到利用, 避免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河道蓄水使长期荒芜的河床得到滋润, 清水常流避免了河道的次生盐碱, 改良了河道景观。特别是聊城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从过去杂草丛生、蚊蝇横飞的河床到现在的碧水荡漾, 渔翁垂钧, 生机盎然, 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2、河道堤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堤防造林带动了沿岸堤防承包户勤劳致富。由于新的堤防土地承包政策权属明晰, 利益直接, 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 极大地调动了承包户堤防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承包户的辛勤汗水和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 也将换来较高回报, 按照现在的树木价格计算, 一个承包户承包200米堤防, 8年后其价值将达7万元。现在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木材蓄积量已达到30万立方米, 经济价值达到8000万元。堤防造林已成为沿岸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绿色银行”, 河道堤防也成为沿河群众致富的经济带。

据测算, 堤防造林对比非林带区平均风速降低40—50%, 夏季地面温度平均降低0.9—2.7℃, 土地蒸发量减少30—38%, 土壤含水量增加23%, 相对湿度提高7—10%。两条堤防绿化带改良了小气候,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由于堤防树木根系发达, 固结了土壤, 浓密枝叶消弱了降雨对堤顶、堤坡的冲击力, 起到了固堤护坡的作用。经测算, 徒骇河、马颊河每年减少堤防整修土方30万立方米, 节约工程经费240万元。堤防植树造林后, 徒骇河、马颊河堤防的木材蓄积量可以达到60万立方米, 一大批农民从事木材加工, 出现了一大批木材加工企业, 组成了许多运输专业户, 产生了几十个木材交易市场, 安置了大批劳动力, 维护了社会稳定。健全了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健全社会化工程管理组织, 走“水利为社会, 社会办水利”的路子, 是开发堤防土地资源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结论

近年来通过建设河道拦蓄、引水工程, 进行跨流域调水;通过堤防土地承包投标、改变承包方式、增加土地经营的科技含量、调整堤防土地种植结构、建立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等措施, 高效、优质开发土地资源这种水土资源共同开发模式, 有力地增加了河道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 更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现在两河每年可调蓄水2亿立方米, 引河灌溉面积增加到140万亩,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两河堤防已经栽植优质速生丰产林60万棵, 经济价值达2000万元, 仅此一项, 管理单位每年的堤防土地资源收入由原来的80万元, 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 堤防植树造林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河道堤防承包所建立的社会化管理组织, 每年可以节约河道管理经费80万元。河道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决了制约河道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促进了河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金龙, 董新光, 王毅萍.《水资源保护》, 2009年2期.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篇9

多年以来,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经营活动, 水土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达1480.3hm2;为工农业生产和山区人民带来了危害, 其主要表现:“三跑”严重, 地力减退, 水土流失加剧, 产量下降;沟壑增多, 耕地不断减少, 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过度放牧, 乱采滥伐地面没有工程和植物措施, 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地表裸露。主要特点: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以面蚀为主;季节性强。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 结合实际需要情况, 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 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 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 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 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 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 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 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 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 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 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 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 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 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 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 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 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3.1 加强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 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 滥砍滥伐, 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 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 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 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 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3.2 采取合理治理措施

从小流域的资源状况以及自然条件出发, 对规划区修复面积进行计算, 并且对土层相对较薄, 并且植被比较稀疏的疏林地、荒坡地开展生态修复补种等措施, 采用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互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治理。

生态治理, 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 比如封山护林, 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 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 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 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 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 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 在水土治理的同时, 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 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在治理过程中, 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 在植被的前期, 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 发展农家乐旅游业, 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 创造地方第3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3 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 预防是关键, 只有预防做到位, 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加强宣传力度, 以农户为单位, 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 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 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 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 并制定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 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3.4 宣传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深化宣传内容, 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让全民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相关指导,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尊重群众意愿, 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宣传的不断深入, 水土保持工作将会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大好局面, 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水土问题 篇10

水土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来说非常的重要, 但是近几年我国的水土资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 加大对水土资源的监测力度, 强化水土监测工作的效果, 是遏制我国环境逐渐恶化, 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措施。因为水土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主要是通过对水土进行实时监测来抑制水土资源的流失, 所以, 监测工作应该从水土资源价值点出发, 对水土资源监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而进一步提升水土资源保持监测工作的效果。

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作用

(1) 基础性能力。水土资源保持监测工作能够得到检测区域水土资源的实时状况, 有利于监测人员随时掌握水土资源的流向, 在水土资源出现流失之前, 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防止水土资源大量的流失。在长时间的检测之后, 监测人员能够得到更多的水土资源流失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检测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信息, 生态工程的建设得到详细的信息和确切的数据, 为后续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 缩短生态工程建设的时间。

(2) 生态环境功能。目前, 房地产、建筑工程、高铁修建和工矿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 这几个主要行业的建设过程有可能会对水土资源造成影响, 从而影响水土资源的状的状态,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么水土资源将很容易流失。对水土资源保持监测工作应该是实时的、连续的, 并且能够及时发出水土资源流失警报, 在保证行业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同时, 还应该尽量控制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量。

(3) 辅助决策能力。水土监测工作以实时的数据信息和先进的技术, 为当地政府和规划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决策建议, 不仅具有强烈的辅助性, 同时也是水土监测工作能够高层次能力的体现, 目前全国各个区域都面临着发展的各项问题, 而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 那么当地的生态环境将会遭到全面的破坏, 最终导致这些地区完全丧失发展的能力。

2 水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起步相对较晚, 监测技术还未完全的成熟, 但是经过几年实践工作的发展, 监测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变, 其监测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检测效果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但是与我国目前的水土资源流失量相比, 水土监测工作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监测技术指标不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是一个科学性强、技术性高的行业领域, 整个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呈现动态发展的, 工作的指标需要非常严格的操作性和监测标准。我国水利部门虽然早已颁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但这只是一个大致性的行动刚要。在水土实际监测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因素, 就算是同一个工程, 影响因素的变化,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段的水土监测工作也会不一样, 技术标准粗线化的变化, 非常不利于水土监测工作的实际操作, 同时也会导致监测报告出现较大的差异, 让科研人员质疑监测报告的权威性, 从而让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

(2) 监测方式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水土监测方式还停留在定点监测、巡逻监测和调查监测之上, 在监测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工具为测钎、测绳、GPS定位装置和雨量器等, 监测工作都比较简单和常见。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信息化的产物不断的涌现出来, 技术性强、质量好的监测仪器早已出现在市面上, 但是由于资源的问题, 多数监测单位都不能引进这些先进的监测仪器。

(3) 水土监测网点的分布不均匀。从我国水土监测全局来看, 其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点较少, 其分布也不均匀。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有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地、长江流域等, 这些地方普遍存在严重的水土资源流失情况, 并且还会时常出现地质灾害,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 国家水利部门对这些地方非常的重视, 所设置的水土监测点也比较多。在一些水土流失还形不成重大问题的地方, 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所设置的水土监测点就相对较少, 并且分别也不是很科学合理。

3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应对措施

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出现问题也是非常合理的。因此, 我们应该针对问题的特点, 提出以下两大应对措施, 从而改善目前的问题。

(1) 增加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财政投入。我国土地辽阔, 水土资源的流失量相对较大, 想要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必须增设监测点;我国的水土监测设备陈旧落后, 很多设备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原有的效果, 其最终监测数据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监测队伍的建设还应该提升, 采取队伍优化政策, 吸引更多的水土监测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领域当中。以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财政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因此, 想要提升水土监测的效果, 国家水利部门和地方相关机构都必须加大对水利监测的财政投入, 增加监测点, 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

(2) 加快完善水土监测技术指标的脚步。国家水利部门应该加大岗位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水利人才进入水土监测工作中, 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监测指标, 从而制定出完善的检测指标。当然, 监测指标的制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就算快速的制定完成, 其指标的衡量性还不能被完全的体现出来。

4 结束语

水土保持监测是治理水土流程的基础工作, 水土保持监测是否高校, 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高质量的水土监测数据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保障因素, 如果没有长时间监测得到的数据, 那么水土流失治理将毫无进展。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 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水土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入, 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水土监测工作的基础性效果, 合理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作者希望能够从工作思想、方式和体制上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改善, 从而让水土监测工作的价值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

关键词:水土监测,基础作用,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恒.浅谈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09 (10) .

[2]胡续礼.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及其站点布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3.

水土问题 篇11

范先生更换的马牌轮胎属德国大陆集团,也叫大陆轮胎。资料显示,德国马牌轮胎创立于1871年,拥有130多年的轮胎生产经验,是欧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轮胎制造商。从1996年进入中国,大陆集团与上汽集团开展合作,10年间,集团属下各分部在上海、长春、宁波、张家港等地建立了10余家合资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由于马牌轮胎屡屡出现的脱皮、起包等质量问题,一直市场占有率表现不佳,处于主流轮胎边缘地位。

厂家检验掉胶为异常磨损

2014年的5月18日,范先生来到呼和浩特新建东街马牌轮胎授权店,听授权店说马牌轮胎质保三年,价格每条830元。

“完后觉得心里有底了,当时就更换了两条德国马牌轮胎”,范先生说,更换完轮胎后,接着闹心的事就开始了。

刚开始在行驶过程中发现胎噪比较大,范先生考虑是新胎就没有当回事儿,可又过了一些日子,胎噪还是很大,范先生受不了,去了马牌轮胎授权店,“他们当时看完后说可能是气打得太足,然后给我车胎放了些气,一直沿用到2015年。”

到3月份时,范先生发现两条马牌轮胎上往下掉颗粒瓣,仔细一看是橡胶粒。范先生再次去马牌授权店交涉。

这次范先生得到的答复是,“我们轮胎没问题,可能是你们走的路不对,导致轮胎受伤”。范先生认为自己每天在市区跑,很少长途,也没有碾压过什么化学制剂等腐蚀物,轮胎怎么会这样呢?可范先生当时没有得到任何说法。

经过漫长2个月的交涉,2015年5月经销商答应给轮胎厂家检测,并取样后送厂家化验。7月份范先生拿到了这份检验报告。

“当我拿到轮胎检验报告时发现,除Full DOT No(Dot号码)一项跟一条轮胎的号码一致以处,没有另一条轮胎的任何信息,其他信息与本人信息都不符合,最后在这份检验报告Damageed Condition(故障情形)显示异常磨损”。

刚一年的时间,德国马牌轮胎怎么会掉橡胶呢,而且承诺的三年质保哪,范先生充满疑惑。

根据范先生提供的情况,《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多次拨打马牌轮胎中国区总代理客服电话4007206141和4007205569两部电话,一直忙音中。

马牌轮胎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哪?

轮胎鼓包脱皮屡被投诉

重庆秦先生2013年8月15日购指南者,行驶1.38万公里。2014年8月10日从川藏线(318国道)的理塘返回,进4S店发现右前轮轮胎(马牌)约鼓4厘米大小的小包。 4S店说,轮胎不在整车的质保范围内,轮胎厂有使用一年或2万公里的质保, 但是意外损坏不属于质保范围。于是采用先付款维修,在向轮胎厂申请质保。 8月14日,轮胎厂家出具意外损坏(外力冲击导致胎体受损)报告(NO:W14081400330),拒绝质保。

据专业人士称,质量合格轮胎在行驶一万公里时发生轮胎鼓包的概率非常小,但马牌在中国的销售公司在接到投诉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否认其存在质量缺陷,拒绝对消费者负责。

对于马牌轮胎的解释,国家质检总局特聘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鉴定专家王慧中表示:马牌厂家说法过于绝对,小范围内轮胎鼓包因帘线断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是否是由于轮胎本身质量问题或因车主本身造成轮胎鼓包现象,要通过质量鉴定,而非一概而论。

早在2011、2012年国内近期相继爆出奔驰和雷诺车主集体投诉马牌轮胎的案例。300多位奔驰车主集体投诉马牌轮胎,所购的奔驰车所配的马牌轮胎出现了鼓包、凹陷的问题。

据当时《中国汽车质量网》报道,在奔驰车主集体投诉马牌轮胎的事件中,有车主曾经委托浙江省质检院对轮胎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受检轮胎存在帘线扯断能力低的产品缺陷,不适应在路况较差的道路行驶,易产生轮胎鼓包。虽然包括马牌轮胎中国销售公司、奔驰中国在内的各方对此结果并不认同,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相关企业也并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予以否认。

在2011年和2012年,国内部分雷诺科雷傲车主也集中反映了类似问题,且集中于2010年下半年科雷傲全系及2012款豪华版,轮胎也为马牌,包括了法国产LX SPORT型号和法产CC型号。雷诺汽车对上述事件做出了积极回应,但始终没有见到马牌轮胎厂商的对此事件给出有力的具有说服性的回应。

质量问题影响在华销量

马牌轮胎作为一家全球年销量在1亿多条轮胎的欧洲最大、世界第四大轮胎企业,在进入中国的头几年里,一直被固铂、倍耐力等定位于小众的轮胎品牌视为同类。在2010年3月的一份轮胎行业报告里,干脆直接把马牌和横滨、玛吉斯、回力等列入中国市场的第三类品牌。

2010年12月,马牌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占地7万平方米的工厂会开始试生产,2011年第一季度正式量产。据《汽车商业评论》数据,2010年,马牌轮胎在中国的销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0%,但在乘用车和轻卡的整个市场中,马牌的销售额只占很少比例。在高性能轮胎市场,特别是17英寸及以上尺寸,马牌轮胎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是12%。

毕业于美国霍特商学院的德国人齐方默是马牌轮胎在过去4年里的第二任总经理。他在2010年3月来到中国,担任市场和销售总监,4个月后被提升为位于上海总部的大陆马牌轮胎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这位34岁的年轻人一起成长的,是马牌轮胎对于中国市场的梦想,齐方默希望,2015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20%。

然而,5年过去了,直到目前,并没有看到马牌轮胎有公开的销售数据或者相关报道,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也并未见明显的业绩出现。

《汽车商业评论》分析认为,如何将品牌理念传递给中国消费者,马牌一直没找到很好的办法。中国汽车的消费者很容易在价格策略上被低价轮胎吸引,而在品牌知名度上被米其林和固特异拉走。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好的业绩,这是马牌要在未来几年努力应对的和解决的,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成熟,愿意为轮胎的安全和驾控付出稍微多一点的金钱。

专家建议依据需求选择轮胎

业内专家认为,马牌轮胎不算耐磨,抓地力一般,不强壮,舒适静音是马牌最大的特点。

目前,国内销售的十大著名轮胎品牌基本情况为,从运动能力看依次为,倍耐力、固特异、邓禄普、普利司通、米其林、德国马牌;从舒适静音性看依次为,马牌、米其林、邓禄普、普利司通、固特异、倍耐力;从耐磨性看依次为,普利司通、倍耐力、邓禄普、米其林、德国马牌、固特异;从价格看由高至低依次为,米其林、固特异、倍耐力、德国马牌、普利司通、邓禄普;从安全系数看依次为,倍耐力、固特异、邓禄普、普利司通、米其林、德国马牌。

专家表示,有一些国外品牌轮胎确实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国外平整的路面与国内的路况有着较大区别,适合国外路况的轮胎,在国内的道路上不一定有上佳表现,特别是胎侧的耐冲击力方面显然有一些问题。如果追求舒适静音,对耐磨、运动、价格方面没有要求,马牌轮胎本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河口区水土流失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篇12

河口区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境内据1997年调查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 337km2, 其中微度侵蚀面积720km2, 轻度侵蚀面积202km2, 中度侵蚀为256km2, 重度侵蚀面积为107km2, 强度侵蚀为40km2, 极度侵蚀面积12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56.5%, 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04年治理面积已经达到97.57 km2, 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造成该区水土流失达的主要因素有:

1) 旱涝灾害偏多。该区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境域北、东两面临渤海。但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寒夏热, 四季分明。春秋季节气候干燥, 多风。春秋季降雨偏少,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 平均降雨为415.7mm, 占全年降雨量的73.84%,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 造成河口区境内旱涝灾害不断。春夏间冷暖气流经槽形地相互交替, 形成境内春秋风多而强大, 历年平均风速为4.2m/s, 造成大量土壤流失。

2) 植被覆盖率低。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土壤条件的限制, 区内植被以草本为主, 木本植物很少, 植物区系的特点是植被类型少, 结构简单, 组织单纯。加上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 境内林地较少, 且树种单一, 自然植被木本植物以柽柳为主, 草本植物以多年生根茎禾本科植物为主, 主要有芦苇、白茅、马绊芽等, 约占70%以上, 且多位群丛。

3) 土壤结构不稳定。境内表层土壤质地主要为沙质和粒质, 以沙质为主, 其中粒沙土壤占很大面积, 其特点结构松散, 粒间毛管孔隙度大, 毛管性能强大, 易于土壤的水、盐垂直运动, 保水保肥能力差, 土质瘠薄, 不耐旱。土体构型以沙质构型为主, 呈颗粒状结构, 颗粒大小均匀, 毛管孔隙保存完好, 毛管水运行迅速, 地表蒸发的水分能较快得到补偿, 毛管水上升快且高, 比较易于积盐。

4) 水资源缺乏, 供需矛盾突出。境内的主要引水水系有王庄二干、三干, 还有新建成的东水源干渠, 年平均引水量在1.7亿m3, 引水量为55m3/s, 引水时间3个月左右, 断水期200天左右。

5) 人为因素。在公路、电力扥个基础设施建设中, 部分工程项目采取说的水土保持措施滞后, 施工过程造成大量植被被破坏, 弃土、弃渣直接裸露于地表,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1 破坏土地资源, 制约农业发展

水土流失的地区大部分是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 特别是老黄河故道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 一旦遇上风、雨天气, 农村的基础生产条件就会受到严重威协。农民虽然每年在耕地里施有大量的农家肥和化肥, 但由于年复一年的土壤侵蚀, 导致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 土壤耕作层沙化, 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据测量每年流失氮、磷、钾折合标准化肥约占全年总量的23%以上, 水土流失区域农作物产量不足全区平均产量的45%, 同时穿越风沙区的排涝河道淤积严重, 从而增加生产的成本, 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致使经济落后, 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2.2 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的越来越薄, 土壤蓄水能力不断减弱。降雨在地表很快形成径流而流失,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地下水得不到降雨及时补充, 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开裂、沉降, 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切割, 沟壑纵横, 导致大量肥沃的地表土流失, 地力衰退, 地面林草植被稀疏,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泄洪能力降低, 致使无雨则旱, 有雨则涝的被动局面, 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水利

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 河床抬高, 极大地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降低水库的容量, 从而减弱了水库的调节能力, 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同时,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加剧了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遇到一定强度的强降雨, 必然产生水利设施难以承受的灾难。

3 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水土保持法规意识不强

单凭水利部门一家的力量, 水土保持工作很难顺利展开。再加上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够强, 对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3.2 水土保持工作制度没有能够全面落实

水土保持和法律主法规都规定,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使用。由于种种原因, 这项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一些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报批水土保持方案。有的虽然编报了方案但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3.3 人为破坏导致的新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成果后续管理滞后

人为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不合理的农业结构所致。工程竣工后, 后续管理不够重视, 导致群众意见很大, 严重影响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项目区内经济不够发达, 经济来源很少, 群众自身造血能力低, 地方财力比较薄弱。

4 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的对策

1) 加大对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力度。宣传中坚持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动员, 还要敢于暴露问题, 对一些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事件进行曝光, 引起各级领导和机关部门的关注, 扩大社会影响, 推动水保工作,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工作协调, 把住项目审批关, 提高办事效能。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加大水保工作巡查密度, 对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加大规费征收力度, 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经费到位, 为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创造条件。

3) 加大政府投入, 落实好各级配套资金的管理。要注意通过建设农田,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设土地面积的生态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从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土地得到整改,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兼顾

上一篇:中药熏蒸护理下一篇: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