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注意力(共7篇)
保持注意力 篇1
注意力是学习的关键,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成绩的好坏, 往往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 是否集中注意力。那么,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有哪些?作为教师, 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和产生因素
1. 表现。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 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相比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会短一些。因为他们的脑神经还没有发育成熟, 加上爱玩的天性, 所以他们不喜欢上课。具体表现的形式有: (1) 坐不住, 上课时总是动来动去;喜欢看窗外, 一会儿看小树, 一会儿看小鸟, 周围同学有一点动静就会盯着看好久; (2) 上课总是懒洋洋的, 坐没有坐相, 心不在焉, 一直走神, 更有甚者, 上着上着就睡着了; (3) 作业粗心, 题目错得很离谱, 不是因为不会做, 而是做作业时不专心; (4) 上课的时候一心多用, 做事磨蹭, 效率不高, 所以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质量低下。
2. 产生因素。
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情况, 直接影响到教师上课的效率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有找到其根本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主要原因有: (1)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不大, 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习内容上。 (2) 自觉性差, 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做作业时容易看错、看漏题目。 (3)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新鲜事物, 如新买的文具、新发的学具, 总是忍不住会动手摸一摸, 摆弄几下, 从而忘记了老师正在上课,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4) 外界事物的干扰, 窗外的小鸟飞过、同学的咳嗽声等, 都有可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二、集中低年级学生课堂听讲注意力的对策
1.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作为低年级教师, 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结合数学课堂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减少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导入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刚刚开始时, 学生还不能马上从下课的自由状态转换成上课的状态, 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前, 可以用一些口诀, 如:“123, 坐坐好”、“小眼睛, 看黑板”、“小嘴巴, 不讲话”等, 或者让学生集体背诵加法表。这样的课前训练, 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还可以提高口算能力, 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新授阶段。低年级学生往往会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 上课的时候总是很无聊, 提不起兴趣。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形状可爱的橡皮, 用这些橡皮来演绎加减法的过程,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解;当学生回答正确, 或者表现好时, 可以把这些橡皮奖励给他们,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练习阶段。学生天性爱玩, 不喜欢被束缚, 所以他们不爱写作业。如果课后的练习生动有趣, 贴合生活实际, 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低年级阶段的练习, 往往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在课后的练习阶段, 设计与上课内容相对应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 多种感官, 共同参与。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所以, 作为教师就可以利用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无意注意, 利用多种感官, 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 引入阶段。课前引入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放松状态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引入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感知事物, 提供其感兴趣的知识背景, 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活跃起来。
(2) 新授阶段。新授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效地把对于学生来说陌生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他们, 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教学“9的分与合”时, 学生利用9个苹果和两个盘子, 通过自己对于数字9的认识, 分一分苹果, 将它们放在两个盘子里。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直观地认识数字9的组成。通过这些多种感官的实际操作活动, 让学生的感知清晰、生动, 从而吸引注意,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 练习阶段。要把新学的知识变成运用自如的技能, 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完成, 但又不能是机械反复的单调练习。这就不能用题海战术, 而是要利用有趣的题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他们主动、轻松地学。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练习, 如儿歌、开火车、做游戏、同桌讨论、比赛等形式, 可以是师生互动练习, 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练习。这些多种多样的练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感官, 得到了比题海战术更优越、更意想不到的练习效果。
低年级数学课堂中, “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作为教师, 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多种感官并用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久而久之, 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就成自然。
摘要:低年级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 加之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注意力往往难以保持较长时间。为此, 对低年级学生较难保持长时间注意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
保持注意力 篇2
一忌入睡后开风扇,入睡后人体血液循环减慢,抵抗力减弱,整夜开着电风扇吹风睡觉,极易受凉,引起感冒。
二忌袒胸露腹睡觉。人体的腹部和胸部皮肤温度几乎固定不变,因此,常有人因胸腹保暖不够,导致受凉发生腹痛腹泻,
资料
所以,无论天气多热,都应在胸部和腹部盖上被子或毯子,以免受凉而生病。
保持注意力 篇3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适时提出整节课和每节课分阶段的目标和要求, 明确告诉学生我们在学什么, 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听课。目标的制订要避免随意, 要考虑到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突破等核心问题, 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课堂常规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这并不意味着课堂的自由化。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课堂常规, 怎样听课, 怎样讨论, 怎样发言, 怎样完成分组任务……这些问题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做到既保障学生能力的发挥, 又不压抑学生的个性, 学生形成了习惯, 就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来。
三、教师应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改进教学方式,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在合作中探究, 在探究中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其意义在于: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取缔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启发式作用, 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自主实践, 自我小结学习心得;发挥了学生的各种优势, 积极主动交流, 合作学习互动,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直观的图片、音像, 千方百计地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认知。
3.建立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 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
师生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由过去居高临下的“传话”转向以教学相长为目标的“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竞争的机会, 让学生体味到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谐的气氛、饱满的情绪、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各项教学活动, 从而促使他们进入以成功为起点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 想方设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每项教学活动, 切切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摘要:良好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保持注意力 篇4
近日描写两位网游高手由网络到现实恋爱之旅的青春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收视火爆,引无数男女竞折腰。亲,在沉醉于精彩的剧情时,记得在公务员面试时我们也可以“微微一笑很倾城”,只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礼仪:微微一笑,谦和自信
面试是对应试者综合素质的考察,不用我们颜值惊人,也不用我们智商逆天,只需成功展现出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操行即可。这种考察从推门进去那一刻就开启,一言一行皆会成为考官的衡量因子。这首先要求从我们进场到回答完毕,始终保持文明礼貌,从容自信:轻轻关门,微微一笑,挺胸抬头,面向考官,鞠躬问好,得到示意,致谢之后,轻轻落座。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幸有些小失误,比如明明已是下午,缺问候时说成“各位考官上午好”。亲,没有关系,不要紧张,微微一笑,立即改正,只要你不把它当回事,考官也仅视为口误,不影响大局,相反考官可能会赞赏你的应变能力。
二、答题:微微一笑,冷静理性
首先,仔细认真的倾听。面试的主要内容是考官的提问和考生的回答,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准确的回答诞生于准确的倾听,因此,考官讲话时要留心倾听,不要考官刚发问我们就抢着回答,或打断考官的提问。仔细认真的倾听,一方面是起码的礼仪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答题质量的基础。比如:综合分析题,谈谈对中央新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的看法。如果不仔细听题审题,就会将答题侧重点放在环保上,而没有着眼于终身负责制这一重点。
其次,沉着有效的回答。面试中,为了提高考试的区分度,选拔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可能会设置一些应试者不熟悉的主题或者没见过的新题型。不少考生刚听完题,就开始紧张不安,呼吸急促,大脑一片空白,最终兵败如山。其实,这时我们大可以微微一笑,默默吐槽考题的变态,想想竞争对手作答此题时的纠结。做完这样的心里按摩,就要快速回想有没有做过相关的练习。“太阳底下无新事”,此类题目亦可以通过适当的知识迁移,有效应对。
微微一笑,是温良如玉的谦和自信;微微一笑,是稳如泰山的从容理性。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祝愿所有参加面试的考生朋友,努力复习,扎实训练,考场上以微微一笑,收获此生成功!
保持注意力 篇5
关键词:评课,教学风格,听课,中学教育
近年来中学的教学质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情况,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 各学校相继制定了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听) 评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成为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 与其在教学中所起的指挥棒作用不相符的是目前各学校采用的 (听) 评课制度却普遍存在着求全责备、忽视评课主体等问题。这显然应该得到重视和改进。
如何提高评课水平呢?笔者认为在评课中保持和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提高评课水平的关键。
一、评课的意义和内容
评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历来得到重视, 甚至常常被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手段。通过评课, 可以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 尽管各个地方的学校和教育单位有着不同特色的评课方法和规范, 但归纳起来评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 评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其主要包含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是否针对教学对象对所学课程的认识程度, 将重点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
(2) 评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能力。指教师是否根据教学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充实。
(3) 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运用的教学程序。主要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是否采用了合理的逻辑思维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能力。
(4) 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即评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 课堂气氛的营造能力, 教学中的姿态, 语言描述能力, 板书规范程度, 教学时间的掌控能力等方面。
(5) 评教学效果。这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作出的。
二、现行评课在内容和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1. 忽略教学主体
通过以上的归纳不难发现, 现行评课从内容上就已经弱化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缺少学生的教学探讨显然是枉然的。实际上学校评课时由于受人员组织、时间安排、地点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评课活动人员都是由教师组成的, 其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忽略更是出乎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评课和教学探讨只能具有学术意义,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也无法从实践上达到评课的目的。而就客观性方面考虑, 美国教育学家Feldam在1988年就已经调查发现同事和专家评课的可靠性 (一致性) 是最低的, 一般小于17%。学生评课的可靠性则高达90%以上。
2. 评课程序过于细致以至繁琐
根据笔者利用网络下载的国内19所知名学校评课 (听课) 评分表分析发现, 现行的评课程序一般都至少是按以下6个步骤进行的:
(1) 评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教学大纲, 教学思路是否层次清楚;
(2) 评教材处理, 即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 评对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
(3) 评课堂上体现的教学环节是否严谨、自然;
(4)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是否有创新;
(5) 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
(6) 评课堂环境营造是否和谐、学生反应是否热烈;
显然, 这样的评课程序不可谓之不细, 评分表包含面不可谓之不宽, 更有甚者, 约占60%的被调查中学的评课 (听课) 评分表都有12项之多。如此全面、细致的评课标准要在一节课中得到一一体现, 不将课堂变成“八股”堂才怪。还谈什么创新?难怪有许多教师把公开的示范课直接称为“公式课”。
3. 教与学孰轻孰重分不清
在中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 因而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学”, 引导学生开始对问题按科学的思维进行思索以至去主动实践验证。只要学生以正确的科学研究的态度开始专注于所学知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已经基本成功了。那么, 评课的中心点就应该放在教师是否营造了一个积极思维探索的环境, 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不应当着力去考查教师的教法, 甚至将主要精力放在考查教师上课时间把握、板书工整性、语言的语法等问题上。
4. 参与评课者对评课目的认识不清
评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实践中却容易被忽视。目前国内一般参与 (听) 评课的人员主要分为三类, 即有领导、专家类, 同事类, 学生类。领导、专家参加 (听) 评课目的是监督和提出改进意见。领导、专家由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参加过各式各样的 (听) 评课活动, 对教学的完整性认识水平较高, 从而对教学要求也就比较完美, 因此往往更能发现授课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之他们在资历、职务、职称方面均高于讲课者, 也就更容易提出很多的批评改进意见。正如家长眼中的孩子浑身都是缺点, 甚至很多时候在情绪的左右下竟全盘否定教师的授课。如此评课其后果可想而知。同事之间相互 (听) 评课的目的是互帮互学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却由于存在利益和性格、情感等因素影响, 评课中很容易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即要么当授课者与评课者志趣相投或者授课风格相似时则大加推崇, 反之则全是批评意见;甚至于当好好先生, 只提优点不提缺点。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什么互帮互学, 更无法谈提高教学质量了。学生评课则完全是被动接受的, 一般采用无记名方式。学生是教学主体, 其评课理应最具权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大多流于形式, 设计的评分内容过于简单, 只能就教学效果分出上中差而无法发现教师的教学问题, 仍然无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 现行评课制度在内容上缺乏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 几乎成了缺乏实际意义的空谈;评课目的认识不清, 在步骤上过于全面细致以致成为僵硬的枷锁, 束缚着教师个性的成长和阻碍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三、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评课的首要目标
1. 中学教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教育就教育对象而言存在以下特点:
(1) 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基础, 较好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认知、判断能力。
(2) 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正逐步走向成熟, 学生已经开始主动研究和追求专业方面的技能。这种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3) 学生开始人性化地理解和研究其所学专业方面的问题, 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盲目地全盘接受, 对将教材知识内容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十分反感, 喜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发挥,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谅解教师的错误。
(4) 学生开始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十分感兴趣。
综合地说, 中学教育教学上的基本特点是:
(1) 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有明确的专业性。
(2)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空间大, 一般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3) 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发生变化, 由原来老师讲解学生接受逐步演化成学生独立学习老师指导的形式, 即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得到认可。
(4) 中学学校的教学形式发生转变, 学生对许多专业知识的获取必须依赖大量的实践。从而将师生关系转化为伙伴关系。
2. 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 合理评课
评课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 是否搞好课堂教学又取决于学生是否高效学习, 学生的高效学习则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课堂采纳的教学方案是否感兴趣。既然课堂所学知识即教学内容是大纲规定的和所学专业必备的, 不可随意更改。那么教师具有的教学风格就成为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之一。
事实上, 教无定法。香港理工大学的Kember博士将授课方法分为传授信息、传播有结构知识、师生互动、促进理解和概念的理解、智力发展五种方式, 也只是笼统而言。Kember博士的研究证实不同种族、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以上五种教学方法的认知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但却会被有鲜明个性的授课者所吸引。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大都对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
构建主义评课观点也证实, 评价一节课的质量应该根据授课者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程度来确定, 而不仅仅是看授课者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等细节问题。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授课者能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否经常不由自主地被授课者的教学所吸引, 教师把课讲得过细和十分精确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趋力, 也就很难实现建构意义下的知识建构,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
教育理论证明, 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接受者都会被有趣的讲述者所吸引, 而有趣的讲述者又常常为具备以下三种特点的人所拥有。
(1) 语言描述具体细微、图象感较好的。
(2) 保持鲜明讲述风格的 (包括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 。
(3) 故事感显著的。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具备上述三种特点的人往往逻辑性和全局观较差。这就好像造成了矛盾, 即学生喜爱的授课者在课堂的严谨性方面存在欠缺;严肃认真、逻辑性强的授课者又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似乎, 如果能合理的融合二者就能妥善地处理这一教学问题。其实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 这里虽然存在两种矛盾的现象, 但二者本质是不矛盾的。
根据相关文献定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 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 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 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素养, 让自身个性特色在课堂上绽放。显然, 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授课正是将二者合理融合的具体表现。
然而, 从目前国内10几所知名中学评课内容和程序上不难发现, 中学评课中对教师的教学风格的重要性认识还严重不足, 甚至于舍本求末地以一些细节和教学程序完整性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与目前提倡的探索性教育氛围要求和学生认知程度是不相符合的。长此以往, 我们只会得到千人一面的教学局面。这显然不利于目前中学面临的学生厌学的教学现状。
评课的目的是要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先得保证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所具备的良好教学风格又是保证学生认真听课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需要教师经过长期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 就其发展则要经历从模仿、创造到独立的发展历程, 也就更需要日常式地培养和完善。因此, 在评课时就应首先强化教师的教学风格, 以努力促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为评课目的, 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 进行合理商讨、纠正, 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完善。
四、如何在评课中保持和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
如果说教学是艺术的话, 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 那么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因此如何在日常评课中保持和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显得极其重要。
针对目前中学教育的特点和现行评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持和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 笔者认为中学评课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评课中应首先强调教师的教学风格, 积极鼓励哪怕是初露苗头的独特教学风格。
(2) 关注学生评课, 将学生评课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标准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质量学生问卷, 认真分析收回的调查问卷, 间接而又客观地从中发现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
(3) 摈弃原有的 (听) 评课打分制度, 建立以教学风格取向的 (听) 评课量化体系。
(4) 避免以教学大纲作为评课的主要标准。这是因为中学学生认知程度较高, 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对教师授课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他们更热衷于教师能在课堂上以案例形式将所学知识贯穿讲解, 即学生喜欢生动的实例。而采用案例进行施教一方面会造成学时压力, 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忽略一些大纲上要求讲述的知识点, 这显然对讲求升学率的中学教育是矛盾的。但如果从长远考虑, 这样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是更能符合教育教学总方针要求的。
由于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十分繁多, 尽管现行评课制度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但是要想一下建立一个理想的评课制度却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在评课过程中能牢牢抓住以培养和保持最具生命力的教学风格这条主思路, 那么至少解决了让学生不再厌课的尴尬局面。只有基于此评课才能从根本上符合评课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保持注意力 篇6
1 地埂的种类
坡耕地改垄后, 仅能初步控制水土流失, 在坡度较大、坡面较长、雨水较多的情况下, 还会出现断垄冲沟的现象。修筑地埂就能比较有效地解决漫垄面蚀和断垄冲沟的问题。
根据地埂修筑的位置不同, 可分为 (1) 地上埂:主要修在坡耕地的上方, 拦截地表径流, 防止外水进地冲刷; (2) 地中埂:主要修在坡耕地里, 拦截地中的滚垄水和局部低洼积水, 防止断垄出沟; (3) 地边埂:主要修在地边上, 防止外水进地, 造成内涝和冲刷。
2 地埂的规划设计原则和修筑方法
在地上埂、地中埂、地边埂中, 主要是地中埂的布置和埂距的规划设计问题, 埂距要按梯田的田面宽度来确定, 埂高一般在30~60 cm为宜。
根据修地埂取土的位置不同, 修筑地埂的方法一般分为 (1) 埂上方取土法, 即在修筑埂的上方取土; (2) 埂下方取土法; (3) 分散取土法, 在埂的上下方三、四条垄沟里取土修筑地埂; (4) 地外取土法, 从坡耕地以外荒坡林地或洼地取土修筑地埂。
3 修筑地埂应注意的问题
地上埂是治理坡耕地的第一道防线, 设计要根据上方来水面积的大小确定埂的高低, 其形式以修成截水沟式为好。同时要在埂上植树造林或种灌木植物, 既固埂, 又防风。还要在适当地点搞好排水。
修筑地中埂时, 如遇到水线或坑洼时, 埂应适当加高、夯实, 防止冲出缺口, 打成大沟。修筑方法最好采用埂下方取土法, 结合耕地时向下翻土, 减缓坡度。
修地埂时, 结合种植苕条、黄花菜等固埂植物, 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副业收入。
从长远打算看, 修地埂与将来修梯田不矛盾, 在3°~5°的坡地上修地埂, 一般埂距30 m为宜, 坡度较陡, 埂距适当缩短。
保持注意力 篇7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关注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研究结果指出:“注意力稳定性的作用比学习能力的作用更大。”从中显示出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地了解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研究。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上课时学习不专心,做小动作、打瞌睡、聊天,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初中教育一线教师。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部分初中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如今,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学生、普高生和小学生的身上,而针对初中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如果能够对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力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深入地追查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必将对教育学生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意稳定性的心理分析
注意稳定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一百多年来,人们多从心理、社会和行为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大脑功能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为我们矫治注意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注意是保证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认识。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原因如下: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变化及新异性都能引起注意。但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转移。
(2)学生的主观状态: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影响注意的稳定。目前,多数初中学困生都不喜欢数学,这可能是导致初中学困生注意力涣散的一个主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技巧:优秀教师往往能掌控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譬如:教师突然的停顿、教师实行就近原则、教师语调的高低、教师的幽默感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
(4)教学内容的处理:初中学困生数学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内容安排要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而制定,这有利于注意的保持。
(5)学生的意志力: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据研究,意志力越强注意越稳定。因此,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意志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困生学习却缺乏这方面的品质。
以上分析了影响注意稳定性的一般因素,这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心理理论依据。此外,学生的健康状态、精神状态对注意稳定性也是有影响的。
三、探讨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
研究表明,应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影响课堂注意因素出发,并从课堂教学角度将影响因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客观因素归结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等方面。
1. 制造“刺激物”
有人认为,遵循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即在学生出现注意分散时,制造出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刺激物”,化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讲解《线段之比》时,其中有一项关于黄金分割的内容。此时,教师可制造一些“刺激物”,即当线段之比值为0.618时,此时的线段分割为最美的分割,为何?因为数字0.618为黄金分割数。说到美,教师也可进一步关联人体黄金分割点知识,“制造”一些幽默材料,来吸引学生注意。
2.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存在不同的程度与深度,也即数学认知理解是分层次的。据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初中学困生表现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迁移能力差。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现状,教学目标应设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前提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实际上大多数初中学困生没有掌握方程的求解。假如教师不准备教学铺垫(回顾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可能无法同化和顺应知识建构,这容易使学生学习注意力发生转移。
3. 设置“好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著名的“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诱发了多少人的好奇心,激活了人们无尽的智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往往源于好奇。在教学中,设置数学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情境设置与问题分解。
情境设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问题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初中学困生数学教学值得探索的重要途径。
问题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适时地设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文献[1]认为:问题分解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如下图1:
“串联模式”通常是将一个大的问题肢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结论,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操作,缺点是不够开放,有时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而“并联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较大,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但针对性不如前一种强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合理地加以运用。
如设定的目标是认识“函数”,教师给出两个变量X与Y,若老师问:变量X与变量Y是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受阻,因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明白什么叫做“关系”,结果是设问得不到解决。若改成问:变量X会随着变量Y变化吗?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但这不是问题的结束,接着问:“你能描述怎样变化吗?”(教师画出思维图)通过画图,你能发现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吗?(学生可答出)因此,把这个问题分为了3个层次的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一连串的思考,这符合学困生学数学的特点。总之,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认知冲突的解决中不断前进。
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 渗透“数学文化”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文学、美学等。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文学与美学视角下考察数学,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如:数学史反映数学文化的历史,数学史教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数学美能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
如利用“Z+Z超级画版”软件,通过迭代作出生动逼真的勾股树(如图2),拖动P点,使其在以AB为直径的上半圆周上自由移动,勾股树的“树叶”就随之自由运动起来,体现了一种动态神奇之美,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5. 注重“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渊博的学识外,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精辟的科学知识,而且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刺激,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
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使得数学有可能成为因注意涣散而导致学习困难最多的学科,因此,注意涣散型学困生问题不容忽视。
摘要:注意稳定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注意稳定性影响着教学效果, 尤其是初中学困生。因此, 如何保持初中学困生注意稳定性, 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注意稳定性的心理分析上, 阐述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数学学习,注意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保持注意力】推荐阅读:
保持乐观保持希望早安心语09-13
保持系的意思, 保持系的解释06-01
保持现状07-20
价值保持05-14
保持电路05-21
成果保持05-22
服务保持08-31
目标保持09-04
特征保持09-27
激发与保持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