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12篇)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重视美育,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其次,美育能以美益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美育能够促进智育,有助于开发智力。美的诱惑力是无穷的,美育可借此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智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不仅音乐、美术、体育、文学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其他学科也可以给学生以美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在审美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美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掌握、探究更多的知识,并感到乐在其中。
第三,美育能以美健身,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体育是重在人的“身”的锻炼,美育是重在人的“心”的调节。通过美育活动,可以使人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始终处于一种心情愉快、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同时,规范的美育训练,在强身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人的肢体行为协调美观,增强求胜的信心。美育可以把健康的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之中,把人体的生理、心理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贯穿于一切体育训练活动中,使人的身心俱美。
第四,美育能以美促劳,提高人的劳技素质。
美育具有自由性,学生都乐意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劳动本身的审美属性,从而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清除轻视劳动和鄙视劳动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世界,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此外,美育还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审美价值,在分享参加劳动的喜悦中,使劳技教育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境界,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树立了热爱创造美的劳动的情感。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美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2
针对美育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实际状况,分析美育与德育的`区别,阐述美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作 者:张红 作者单位:阜阳师院思政室,安徽,阜阳,236032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1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教育
美术课与美育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美育教育;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189-01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篇4
1、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区别
1.1、概念的不同
(1)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智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4)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1.2、教育目的的不同
(1)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锻炼人们的身体,增强人们的体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互帮互助、友善待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智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4)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具有主动发现美得事物的能力。
1.3、各种教育地位的不同
体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谈智育、智育及美育;德育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盘;智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联系
2.1、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学校中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体育比赛的公平性、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参赛规则的严格性、以及道德行为的一致性等都表明德育有助于体育,同时体育也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1)体育本身竞争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体育比赛中,参赛人员凭借自己的真实实力进行竞争,当自己获胜时,往往会通过刻苦的训练来保持成绩;相反,如果自己落后,便会通过顽强的拼搏去战胜对手。这种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竞争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育合作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体育比赛中许多项目需要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例如: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球类的双打比赛等,只有所有人齐心协力,才能在比赛中更好的发挥。由此来看,体育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生活中其实也一样,当有许多事情我们自己无法完成或者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体育与智育的关系
体育是体力和智力结合的身体活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又能增强神经系统,特别是使大脑得到充分地锻炼,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又对人们的智力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1)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能长时间有效地进行工作。
学习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这种脑力发达与身体素质低下的不对称情况,不利于青少年们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若人们能够坚持从事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大脑处于有效工作的状态。
(2)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充分满足大脑工作对氧气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3)体育锻炼能够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保证大脑互动所学的血糖供应。
(4)体育锻炼还能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为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体育具有美育功能,但它与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1)人们可以从观看体育比赛、表演中欣赏到美,也能从自身练习中体会美。
(2)体育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手段去塑造更加完美的身体,通过矫健、富有力量与动感的动作,使人体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表现出动感的、健康的、力量的美。
(3)体育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审美的情感体验,体育中的美誉还表现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教育上,即人们所说的心理美。
摘要:探讨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区别与关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关系
参考文献
[1]攀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朱丽萍.浅议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001,(3).
初中数学教育与美育分析论文 篇5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培育学生的多方位素质,落实高效课堂的建设是我们目前应该去探究的关键课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指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育和美育,阐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意义,并详细阐述了初中数学教育中渗透了哪些美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美育
引言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精妙、烦琐的科目,还是一门极具美感的科目。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转变了曾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更多鲜活的方式、全新的方法融入了教学课程当中。在这样的状况下,数学就可以充分地展现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让学生在体验到美的同时还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美,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严谨、周密的科学,增强对数学美的领悟,可以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数学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生成具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生成
在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当中,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推动三维统一,让三维目标最终落实的首要原动力,因此教师不可以只考虑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还应该重视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生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会带动深入的思维感知,这种智力上的发掘是美育所独有的作用。学生在找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衍生了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还会衍生一种思维顺应性,这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优化他们的认知体系而言是十分有利的[1]。
(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高尚的数学价值观
数学价值观的教育指标是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高尚、正确的数学理念和数学观点。数学观点和数学意识是指主体自动、自主地从数学思维的视角去分析和观察现实问题,并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精神状态。数学的公式看起来很单一,但是每个公式都蕴藏着一种美,这种美不仅展现出了人的理性光芒,还展现出了人的主观积极能动性,并且还是对大自然的现实反映。经过数学老师的有力指引,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美,从而养成高尚的数学价值观。
(五)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课本中蕴含着大量有关美的信息,同时在信息量的持续增长过程中,学生对于美的分析和组合以及积累会衍生出一种质的飞跃,会萌生一种领悟或者一种灵感,衍生全新的思想和结果,所以说对美的持续追求可以推动学生们持续地创造。数学美感是数学创造能力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创造能力主要展现在对现在的成效满不满意,由已知推向未知,从烦琐变成简单,把分散加以统一等,这些都要求利用美感去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2]。
二、初中数学教育当中的美育
(一)自然之美
数学是一门对数量关系还有空间模式开展探究的科学,是对社会规律还有自然规则进行描绘的有力工具。而恰恰是这种特征让其具备了优良的自然特征。对于社会、自然的体会可以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经验,其和我们之后所生成的观念还有思想都可以更加真切、清楚地被我们所体会。因此,教师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尽量地把古板的公式、观念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从生活当中最为朴实、常见的事物出发,对有关理念的意义和规律进行揭露,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现实事物的关联根基之上对这些数学理念、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地多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自然元素,比如,蜂房内部构成、树的年轮还有向日葵籽的.排列状况等,借此帮助学生在观察以后发掘生活当中的数学因素,同时凭此可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黄金分割为例,老师可以就长方形有关知识向学生们介绍黄金分割的有关理念,同时把其特征1:0。618告诉学生们,随后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当中具有黄金分割特性的物体,如窗框、书镜框、画面等,帮助学生在体会到数学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印象[3]。
(二)科学之美
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美也是大量存在的,每门科目都蕴藏着各式各样的科学美的元素。数学本来就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加强科学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智慧成果,体验到智慧之美。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问题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在处理老师提出的疑问时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预备一些平面图形的纸张,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多边形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自己的桌子就是自己家里的地板,让学生自己设计家里地板的图案,这个时候的学生必然都是热情高涨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了。这个时候的学生也是乐于去思考的,他们会利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图形纸在书桌上开动脑筋,对各式各样的多边形进行不断的拼接重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奥妙,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对密铺条件有更好的、详细的认知。
(三)和谐之美
我们所说的和谐美,就是在占比、对称、秩序还有平衡层面存在着和谐的特点,可以说是不同因素共同衍生的一种妥当的协调性。而在初中数学中,其所存在的和谐之美就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构成方面所具备的秩序性与紧密性,比如,自然数到整数、复数还有不同数学领域层面的数;最根本的就是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所衍生的一种从简单到烦琐、由浅到深的特点;平面几何的相交弦定论、切割线定论、切线长定论的统一特点;排列、数列、三角函数、曲线层面的和谐因素,等等。数学所具备的这种和谐特点,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其萌生领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是美育的整个过程,学生经过做数学练习题,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经过内化、汲取变成数学能力,之后去处理数学问题,搭建数学雏形,同时可以将数学思想予以引申。这一经过是学生养成数学能力,对数学美开展二次创造的过程。学生经过这样实际的联系,在长时间的数学练习中逐渐养成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抽象本身、概述规律、推理论据、现实运用、发展创造的认知规律。学生一旦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变成了数学能力,那么他们的数学审美水平也就随之提升了。
[参考文献]
[1]刘震。生活化数学教学之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01):195—196。
[2]常洁。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怎样让学生“悟”到数学美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4):234。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6
关键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
一、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
1.体育锻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其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会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接受、传导和反应会更加迅速、准确,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缺乏身体活动,从肌肉进入大脑的神经冲动就会缩减,这显然会降低大脑的兴奋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会随负荷而调整。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系统亦会由此而随之失调,正常的物质代谢也会降低,不仅会有损人的健康,而且势必会降低学习效能。对于学生而言,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健全发育,从而造成从物质结构的机能上妨碍学生智能正常发展的恶果。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有效地进行工作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和更强健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时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相应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本身就是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体发育快,他们有进行身体活动的强烈需要和愿望,而体育活动本身又具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特点。不仅如此,体育活动还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基本技术、技能易于学习掌握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锻炼中,学生易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并进一步激发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优良个性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进行体育教学或开展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和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技能,必须克服体现于技术、技能中的困难等,它提供了许多少年儿童乐于自觉自愿地接受,更多的情况下是不知不觉就会接受的有利于思想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境。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体育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产生综合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使他们逐步形成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并可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以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智育的发展并非单纯指心理学上的心理教育,而是指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内容不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还包括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特征。当前的在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现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开始有所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诸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导向,在需要、兴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又急需得到正确指引。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过练习和相互的交往等实践探索人生真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于解决学生此时期的各种疑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尽快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受到启迪。
四、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既是审美和美感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理解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体育所追求的人体美是自然美中的健康美,它包括人的形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姿态美。小学生的骨胳、肌肉、内脏器官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施以科学的体育锻炼就会使他们生长发育得更健壮完美,形成站、坐、行的良好姿势。在学生有了对美的正确认识后,还得帮助他们找到在自己身上所能体现的美。体育中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中。所有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艺术美,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的姿态。
浅议美育与人格之关系 篇7
一、美育培养人的审美趣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都是“人学”, 都是紧紧围绕人来展开的, 都是对人格、人性、人心等各个侧面的不同层次的研究, 当然, 美学作为以美、审美、美感等相当复杂、丰富和生动的精神探求为研究对象, 必然就涉及人格和人格完善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 审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面对同样的事物, 有些人会产生美感, 有些人不会产生美感, 即便是产生美感, 她们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等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呢?这与不同人格特质的人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有关, 而且也与每个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 (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悦的需要) 而进行的价值评判和情感体验有关。那什么是审美需要呢?首先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征与审美主体的人格特征应当有相似或相关之处, 审美主体从审美对象上能够“看到”自我某些特质, 或者说在审美的对象上找到自我的“本质力量”。这里举个例来说: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1】
从字面上看, 孔子这段话只是指明了自然美中的一种现象, 就是精神品质不同的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各有爱好。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知者为什么乐水, 仁者为什么乐山?但从他的话里面, 我们理解到知者能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与自己品质相同的特点 (动) , 仁者能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与自己品质相同的特点 (静) 。即是说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山水时, 是有选择性的, 自然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 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或者说取决于审美对象是否审美主体的人格特质。后来战国学者和后代学者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解释和发挥,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比德”原理。类似这样的文章,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相当多。由此, 我们也看到, 审美活动, 就是一种人格或者人格力量的“对象化”实现, 换一种说法, 也叫人格投射, 作为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的“美”, 无论是书法美、绘画美, 还是雕塑美, 从审美角度看都体现着创作者的人格表达, 创作和作品的风格就是一种人格显现。
二、美育作为感性教育
美是离不开审美的, 审美就离不开审美教育, 换句话说, 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审美的学问, 美育是审美的具体感知, 如何使自我趋近于更加完善人格, 使其摆脱此岸世界, 建筑那只属于自己的彼岸世界。如果没有审美教育、人的感性和情感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和发展, 人格当然得不到完善的发展, 他会失去与外界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不得不躲进小楼, 将自己封闭在自己所熟思的狭窄的圈子里, 而根本看不到这个圈子以外的广阔的天空。达尔文曾经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启示, 达尔文青年时代对文学艺术非常感兴趣, 但长期的科学研究却使他对莎士比亚的待感到乏味和厌烦, 对绘画与音乐的兴控也开始丧失, 他痛苦地感到:“我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 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的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怠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我在想, 一个具有比我更高级和更为全面统一的意识的人是断然不会像我现在这样的。假如我能够从头再活一次, 我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之内一定要抽出—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只有这样, 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地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 失左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 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 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这位大科学家的自述说明, 感性方面机能的衰退台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还会导致思维的创造性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下降。这就从反面印证了健康人格的整体统一, 健康的人格不仅是理性的, 还应该是感性的, 是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因此, 健康人格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人格, 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是具有爱心的人格, 是一种创造性的人格, 更是一种情感丰富的审美化人格, 它不仅具备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 还能够在生活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美育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 使之与理性协调发展而切入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
三、美育作为人格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人格教育, 它不仅从发展人的感性方而参与健康人格的塑造, 而且还在一些感性与理性交叉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上, 促进着健康人格的形成, 比如说美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爱的态度、能力和需求, 能够培养追求优质生活的价值观, 还能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丰富, 这些都属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内容。美育作为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很多美学家都曾经指出过, 德国美学家席勒就曾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逻辑认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 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能力, 并以此方式按照人的本性使局限状态返回到绝对状态, 使人成为自身完美的整体”。
可见, 美育并不只是发展人的感性, 同时也发展人的理性。一方面, 它使人的感性人性化, 从而避免感性泄导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物化与蜕化的倾向;另一方面, 它又使人的理性人性化, 从而避免人的理性由于过分膨胀而导致的非理性化。这一切, 既不是通过压抑感性来实现的, 也不是通过压抑理性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种种特殊手段, 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 具有人性的内容, 使理性得到滋润而一改其“灰色的”属性, 理性因为有了感性的支撑而立足于坚实的根基之上, 感性因为有了理性的提携而飞翔在文明的天空。正是美育的这一品格, 使美育成为健康人格塑造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 它的特殊作用无可取代。至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离不开审美教育。
四、结论
美育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篇8
一、蔡元培先生眼中的美育
所谓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我国已经将“美育”列入了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学纲要》中写道“美学的历史很短,不过才产生了一百多年;中国之有美学,实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美育在现今人们的思想和教育活动中一直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先生对于“美育”的倡导,并不只是从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他着眼的其实是更为根本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拯救之道,他的一生都是在力劝国人,在美育的倡导和呼吁中,包含着挽救国人的文化没落和危亡的努力。他的教育救国理念中认为:当今社会是“科学万能时代”。对科学在当今社会的统治地位有着充分的认识。一直把科学的推广与教育作为国之发展的重要目标。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而这种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的过渡,也正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美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用美育洗涤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热爱是人本能的反应。在生活中,美的事物就如同沙漠中的绿洲,若缺少了就没有了生机。自人类有了文明至今,每个时代都留有美的足迹,绘画美的倩影,探索美的奥秘,谱写美的篇章,憧憬美的蓝图。人们追求美的行为,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当中。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幼儿还是琅琅书声的中小学生都喜欢漂亮的衣物和赞美的话语,都有意或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偶像美,都无处不体现着“美”的力量。积极正确的美育可以在这些懵懂的孩子们人生进程中起到指引和加速的作用。
在我国,美育之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周公的礼、乐是继承夏、商两代的统治经验,并将礼乐制度的教化更加系统而完善。按《周礼》规定,“以乐德教国子”,即培养学生在礼仪方面具有忠、和、敬、五常、孝、悌等美德;“以乐语教国子”,即在诗辞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诗辞的能力,掌握诗的美育作用,培养辞令;“以乐舞教国子”,即在舞蹈表演方面表现古圣先王的丰功伟业,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礼乐相济,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
从美学角度来讲,教育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感化、影响、管理等多种方式来发掘和塑造学生的美,使他们既具有相貌、服饰、风度、行为、体态等方面的外在美,并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其中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美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之天性和教育的主目标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将美育结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滋事,屡禁不止,其中并非因为这些学生在打斗中会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究其原因主要是他觉得这是一种勇敢而无畏的表现,可以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有风度。这一点充分说明这些学生错误地将以打架解决矛盾的形式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另外,校园中常会见到男学生聚众吸烟,甚至有时还有女生,他们并非爱好或是能得到快感,而是觉得吸烟时很有“魅力”;还有的学生为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课上不停的找老师的话茬,搞恶作剧,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学生喜欢浓妆艳抹,有的学生喜欢奇装异服等等。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因而美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能正确地鉴别美和丑,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朴素大方”、“坦诚相待”、“乐于助人”等都是崇高的人格美,在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时,教师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定规矩,禁止他们做什么,而最好应将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来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与神往。
教师在美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正如康德的话,“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对一切美的创造,将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让人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同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中去,并且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一点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美育是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塑造。因此,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讲:“美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通过美育教学,可以使学生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三、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美育思想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系统的传授文化知识,其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发掘“美”。教师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气度、美的理性、美的言辞揭示新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从而点燃学生的好学乐学的热情,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热情,开发学生的良好智商,用礼仪教学课程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形体、行为、语言等教学内容,尽情感受美、感知美、理解美,培养美的气质,形成美的素质,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同时,发展学生鉴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即审美的能力,把美育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而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育是通向人类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的路径。美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也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新一代新生力量的重任,我们该如何能合理且有效的将美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呢?
(一)用转换角色的方式拉近师生距离
在新教改的号召下,“将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今天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旧模式,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不要形成“上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将自己坐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模式,参与实践和讨论。在形式上拉近师生的距离,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轻松愉快地去感受知识中美的体验。
(二)用合理公正的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思考问题, 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而作为教师首先要赞赏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之后对其回答和作业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帮助他们提高了思考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合理公正的评价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强烈的信任感,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同时结合教师的点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再用礼仪课程为例,如在练习站姿、坐姿、蹲姿等形体训练时,首先让学生分组演示,肯定会有很多不正确的动作,甚至有些同学怕人笑话扭捏不做,此时,教师应该鼓舞这些学生的勇气,建立彼此信任的信心。当同学们通过好奇心热情积极的参与活动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正确与不正确的动作给予分析和有选择性的建议,从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在这里,教师用提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可以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建立和保持自信的学习态度。
(三)用倾听心声的方式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大力提倡美育教学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成为课堂中的主要模式,即相互间交流、沟通和总结。通常在上课结束前几分钟,我会让学生针对本课中内容的理解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本课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如何提高等等具体想法。这种放松的交流,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备课中的思路和想法,抱着“这是我的课”的态度,更加积极热情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的尊重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及与教师的亲近感。而作为教师也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从而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获得双赢互利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美育,大力提倡和积极实施美育,把它作为一件长远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教育工作来抓紧抓好。
摘要:美育, 亦称审美教育, 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 以形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我国已经将“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美育,洗涤心灵,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聂在垠.美育民族素质的提高[J].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8) .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9
一、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美
任何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除了带给读者一定的心灵震撼或情感关怀外, 往往还能让读者感受到美的元素。这其中包括语言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1. 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 也是读者走进阅读情境的重要途径。文学巨匠高尔基曾言,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语言对于作品艺术力与表现力的影响可见一斑。
2. 音乐美。
音乐被称为心灵的语言。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 如果教师把一些诗词进行配乐, 并以多媒体CAI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诗词意境中获得音乐美感, 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 性情得以陶冶。
3. 绘画美。
文章写作讲究用词推敲, 对于场景描写更应注重诗情画意。透过文字描写,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力量和变迁, 更能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二、指导学生鉴赏形象美
毋庸置疑,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创作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或反面人物,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平民角色, 在他们的身上总能折射出某种思想和情感, 或高大, 或卑劣, 或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鉴赏、评价这些作品的形象同样能够启迪学生心灵。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号人物王熙凤, 表面热情似火, 内心却阴险狡诈, 令人过目难忘。阅读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生活穷困潦倒, 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美是存在于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存在于抽象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鉴赏美, 既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又能丰富学生情感, 积累人物写作经验。
三、带领学生体验情感美
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体验, 也是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作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与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文章总是能够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用情感去打动读者, 陶冶人的心灵, 从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 古诗词教学中, 很多民族英雄都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慷慨激昂的诗词佳句。如,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近代革命家秋瑾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等诗词无不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 荡气回肠, 感人至深, 在净化读者心灵的同时, 引起情感共鸣。
总之,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因素, 从不同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欣赏美、鉴赏美、体验美, 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与知识视野的同时, 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美育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摘要:课堂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学科由于具备丰富的内涵性与人文性, 因此, 顺理成章地成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佳课程之一。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 既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教育,实施,开展
参考文献
[1]裴秀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教苑荟萃, 2011 (22) .
[2]杨庚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育创新学刊, 2011 (6) .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 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狭义音乐教育或广义艺术教育, 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以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可是真正要使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还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 尤其是在具体的目标上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也就是应该在幼儿的感性培养和个性培养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音乐教育授课教师来说, 最困难的是用创造性的表达方法去平衡艺术感知的发展, 在这里指的是对技术和知识的获取, 然后留给幼儿, 自由让他们使用音乐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一、如何让幼儿在音乐中培养自己的感性和个性的发展应有一套使之相应的措施和得力的方法
首先,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 把音乐的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针对艺术的特殊性来说的。虽然幼儿在进行音乐的感性接受时, 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 诸如艺术知识性背景的介绍等等, 但是真正能够触动、感染、诱发他们进入音乐艺术境界中的, 必定是直观的、直觉的、现实的音乐, 惟有通过这个“现实的音乐”, 他们才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 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美感, 在感觉中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融为一体。当我们在没有设定任何具体前提的情况下进行提问, 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 当然这种方式的提问其结果往往是五花八门。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在善于启发、积极引导, 使其在“直观体验”中能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欣赏音乐作品。
其次, 通过音乐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 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很多幼儿学习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爱好的优势, 去进一步实现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 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自身的音乐素质, 而且也可以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 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总之,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在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完善途径的同时, 对人的感性知觉和对音乐的全面了解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最后,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中, 不论是中小学或是高等院校, 建立“德智体美”协同并行的整体教育模式, 是我们遵循的一项基本法则。虽然这四种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但由于四者之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差异, 因此, 有些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体现, 甚至一定意义上说几乎已经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美育”的内容很多, 涉及面也很广,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不断的接受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知识和信息。要限于接受前沿知识和与自己不同认识的学术观点。在经历过一番艰难摸索后, “音乐素质教育”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必须重视的是, 我们从事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否是实质性的?是否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我们的独立性是否充分?稳定性是否可靠?以及与“德智体”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否真正协调?所以, 在“德智体美”教育中, 任何偏颇某一项是不对的。提出建立“德智体美”协同并行的整体教育模式, 其目的就在于:我们中的音乐素质教育, 可以为“美育”增加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协同并行, 从而真正保障“美育”的独立性。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心理素质调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够熟练掌握教材, 灵活自如地驾驭音乐教学活动的艺术手段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在这项活动中, 完全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发挥个人潜能, 他们希望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进而指导自己的工作。因此, 我们必须把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规律, 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我们的工作行之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灵活即时反应。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授课时的情绪, 使自己的情绪符合课堂气氛, 达到师生一致时, 再用自己的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有意识地反馈给幼儿。不单是与幼儿在师生关系上产生出较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而更要去启发、引导, 调动起幼儿的主动求知热情。所以, 教师的责任心, 对教育的热爱, 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对乐曲的体验, 对表达能力的应用, 对驾驭音乐教学的心理情况的把握等等, 统统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1
一、教育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是做人的基础。教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做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做一个能够关心别人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勇于承受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取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总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爱国爱民之心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学即人学”,因而,在学做人的素质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渗透应摆在首要位置。
二、课堂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组织方式,更是美育教育的“主战场”。文学艺术是以最富于情感的文学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千百年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如此。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再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切都引导青少年学生们去体会、去理解、去审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三、文学教学中实行美育渗透
文学教育中的美育是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良好的审美趣味,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全面的审美能力,方能对学生言传身教,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文学实践较少,审美经验不足,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常带有随意性,也常以个人的审美趣味来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随意性,会给审美判断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这就要靠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做到因材施教,方能把学生引入真正的美的天地,从而保证审美教育的真正实现。
四、以形式多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哪一种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把老师传授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直接内在的能力、品质。文学的美育可以激励学习意志,调动学习情绪,改善学习效果。并且有助于启发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教学中的美育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抵制消极、颓废、低级、庸俗的趣味,对培养一代具有高尚情操、高尚道德、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五、从美育的角度把握文学教学
以美育来把握和促进文学教学,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审美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实际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其特点应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在文学教学中,从“情”和“美”契入,按照文学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文学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只有洒出融融的爱,才能激起暖暖的情;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架起沟通感情的桥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共振,共同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更大兴趣。
六、以文学审美为契机,真正去实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家冼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文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学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审美观教育。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正是文学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总而言之,美育在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不是抽象的理论,也并非口头的承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只有认真研究并抓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之点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我们必须要下定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去做好这项工作。语文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去创造,真正去实现美育教育在文学中的渗透,实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富有理想、心灵纯洁、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2
为了改善教师职前教育所培养的教师知识结构偏窄、自我发展能力偏弱的现状,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基于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以美育为特色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 深入开展以培养卓越小学全科教师为目标的美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明显效果。
一、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教师教育类专业建设应该注重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开展全方位合作, 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逐步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一方面立足辖区, 与地方政府和一批小学共同探索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另一方面服务首都, 承担北京市“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任务。同时, 努力为提升大学生美术素养、艺术审美情趣设立活动项目,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锻炼机会与实践条件,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美育素养。
二、构建将美育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加强教师职前教育美育效果, 更好地将德、智、体、美融为一体,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积极建构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美育课程。
(一) 课程建设与开发
1.显性课程的开发
开展愉悦而富有成效的美育通识课程 (即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 ;开发校本美育课程和教材;注重打造美育特色品牌, 形成“探究类课程群”。按类推出5~7门美育素质课程 (歌舞类、戏剧类、书画类、传统技艺类、动漫类、文学欣赏、北京非物质文化专题) (见表1) 。
2.隐性课程的开发
从课堂到课外研究美育,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育活动, 参加校内外的文化活动节, 参与国粹、舞台艺术实践 (化妆引入校园) 等设计, 研究有艺术氛围的校内外文化环境, 包括建设文化长廊、引入音乐铃声、强化着装举止等, 并对上述活动进行评论、写报告, 学院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二) 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对美育教育综合课程进行教材建设、网络学堂及视频公开课建设;主动寻求社会实践、公益、实践基地的开发等社会支持。
(三) 教师团队建设
成立美育课程教学团队, 做到教师的知识结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 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三、突出实践导向的美育课程内容改革
(一) 营造三位一体的美育氛围, 推进自主式体验教学方法改革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 认识历史, 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将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使学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 焕发高尚的情感, 加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 促进师范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构建“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的美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结合教育部对基础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以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 建立“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育体系。其中“双序列”即以“师范课程教学实践”和“美育课程实践教学”两大序列为主线, 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是指构建以“基础技能”为起点, 提升“专业技能”, 形成“综合技能”, 同时渗透“艺术素养”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层次;多模块是指以“模块化”方式构成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艺术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内容。通过“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全面实现以美育为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四、将美育融入卓越教师培养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小学教师的标准, 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制订了以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标准。
具有积极、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并能自觉、有效融入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基本的美育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及一定的全球化视野;掌握小学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方法, 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并在某一学科具有专长;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标准, 制订3 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的综合标价标准。通过对小学、家长、学生及社会其他力量进行调查和访谈, 以获得小学卓越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数据, 在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确立五级评价等级 (优甲、优乙、良甲、良乙、中) , 形成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年度报告以及每名卓越小学教师的个体报告, 并将报告结果反馈学校、政府和小学, 学校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推荐阅读:
美育与学生素质的提高07-27
素质教育与美育07-07
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11-05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05-25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07-26
中学体育的美育教育08-31
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06-29
学校教育的美育渗透08-29
高校中的德育与美育09-19
挖掘语文课的美育教育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