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数学

2024-05-15

音乐中的数学(精选12篇)

音乐中的数学 篇1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

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 课程综合化是一个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们清晰地看到, 各门学科都把加强学科联系、实现多学科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鼓励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下进行课程整合方面的探索。这表明了各学科课程在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洗礼后, 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来重新审视学科的发展, 在拓展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方面迈出一大步[1]。

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汉弗莱 (Humphreys) 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孩子们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种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 舒梅克 (Shoemaker) 在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跨越学科界限, 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跨学科的学习把教与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并反映相互联系的真实世界[2]。

没有哪一个学科是可以孤立存在的, 将各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平板电脑的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上述内涵的高效课堂建构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着移动通信及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技术形态, 并将带来对个人电脑的冲击。移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形态的实践, 成为推动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一轮力量, 并将显著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 将平板电脑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流程、打造高效课堂, 深化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记忆、理解, 提升学生对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深化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的教学效果, 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迎来新一轮高潮, 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正成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时代诉求。平板电脑具有智能性、富媒体支撑的高体验性、商业模式支撑的丰富应用性、自然和谐的多模态交互性, 以及面向终端一对一泛在化的普适性, 其教育应用势不可挡。在这一背景下, 积极有效地将这一技术形态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促进基于平板电脑的跨学科整合, 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必然。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跨学科整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目前, 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方面需要从实际出发, 了解并分析平板电脑课堂教学的适用性, 从教学应用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等方面多角度思考;另一方面, 要重视平板电脑进入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研究, 研究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度问题, 如支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平板电脑融入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交互方式等。平板电脑中具有海量应用软件,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 鉴于此, 可与跨学科中的综合性相结合, 从而促进跨学科课程的开展与设计。总之, 平板电脑的深度教学应用, 如何将其更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 服务于跨学科教学的实践, 改善教学环境, 提升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平板电脑的跨学科整合应用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实施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支撑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实践的研究课题, 在理论与实践的叠代过程中试图探究基于Pad有效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该课题与北京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展合作,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这一课题中进行了深入参与。自2012年底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团队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学校层面的推进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模式、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度的研究工作, 笔者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目前, 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跨学科教学的尝试。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基于平板电脑开设了跨学科校本课程《数字化科学探究》。《音乐中的数学》是该课程中的一节课, 主要涉及物理、数学、音乐三门课程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使用声音传感器采集钢琴第4个八度 (C4-C5、E5、G5、C6) 基音频率, 重点是让学生探究乐音的基音频率组成, 构建一个半音音阶数学函数。

(一) 课程设计

音阶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课堂上学生利用电脑、数据采集器、声音传感器、iPad等硬件来模拟和记录钢琴的声音, 并利用Graphical Analysis或者Logger Pro来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采集数据时, 利用Logger Pro的FFT (快速傅里叶转换) 对波形进行数学分析, 得到声音的基音频率。学生们所要接受的挑战是:测量所有第四个八度的所有音阶基音频率, 然后构建一个或多个数学模型。

iPad在本节课的作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利用Finger Piano模拟钢琴进行声音全真模拟。二是利用Graphical Analysis进行基音频率序列函数拟合。可选数学模型有:Proportional (正比例) 、Linear (线性一次函数) 、Quadratic (二次函数) 、Cubic (三次函数) 、Power (幂函数) 等数学模型。将采集得到的基音序列频率数据输入Graphical Analysis后进行拟合匹配, 拟合度最好的就是我们要找的数学模型。

(二) 课堂情况记录

表1为某组学生采集到的数据和利用GraphicalAnalysis @iPad拟合的结果。

将连续的基音频率输入Graphical Analysis后, 所得到的二次函数图像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 利用二次函数 (Quadratic) 拟合度很高, 而且均方根误差 (RMSE) 也比其他函数模型要小。

除了基音序列的函数拟合之外, 还可以根据数据记录表发现其他的数学规律。比如, 某一基音与前一基音之差、之比, 以及与C4基音之比。这些用来激发学生们对这些规律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兴趣。

在技术使用上, 学生可以利用Pages软件记录数据和制作探究报告, 并将Graphical Analysis得到的图形截屏粘贴到Pages探究报告里面, 作为数据分析结果。当学生完成探究报告后, 利用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分享功能将作业上传到Dropbox或者直接电邮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或课下批阅。

在课堂反馈环节, iTeach的使用比较灵活,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对这一节课进行总结。

问题1:第四个八度共有几个按键?

问题2:这些按键的基音频率序列的数学模型是怎样的?

问题3:基音和它的泛音关系是什么?

问题4:C4和C5频率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5:请你预计C3、C7和D5等按键的基音频率。

(三) 课例总结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终为始, 鸟瞰全图;第二阶段, 数据采集;第三阶段, 数据分析;第四阶段, 归纳总结, 反思评价。本次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 学生使用声音传感器和采集器进行声音采集, 然后在电脑上利用Logger Pro工具合作探究, 其中利用iPad作为钢琴模拟工具, 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 借助平板电脑这一工具, 以传感器等为辅助, 让学生探究声音和数学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理解乐音和函数的关系。平板电脑在跨学科综合课程中有以下优势。

1. 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科融合

课例中借助平板电脑这一工具, 以传感器等为辅助, 让学生探究声音和数学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理解乐音和函数的关系。平板电脑中的应用让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节课中, 通过应用之间的调用与探究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管理。

2. 提高课堂效率

平板电脑中不同的应用能够提供不同的功能。课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现音乐中的规律。在传统课堂中, 由于缺少平板电脑的辅助, 学生需要进行计算与尝试, 从而找出音阶的函数关系, 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课堂时间有限, 也缩短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过程。而平板电脑中的应用能够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帮助学生进行计算与尝试,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学生的探究体验。

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跨学科综合课程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 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本课为例, 在课堂中, 学生对音乐中的数学规律进行了充分的探究,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在探究过程中, 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培养其探究精神和能力。

相关问题及思考

本研究基于《音乐中的数学》一课进行探究, 平板电脑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跨学科课程涉及不同科目的学科知识,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平板电脑中的应用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减轻认知负荷, 将课堂重点放在探索过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 为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 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前平板电脑在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 如何将其更好地用于教育教学中, 为教育教学服务, 还有待教育者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秋芳.探索有效教学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张倩苇.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4 (4) :96-101.

音乐中的数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方法,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探究法。

生: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录音机、信箱4个、玩具、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小红旗、弹子、圆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去过哪些有趣的地方?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中去利用所学的知识参加各种数学游戏活动,你们想去吗?

二、活动一:数字迷宫

师:那好,要进入数学乐园必须先通过一个数字迷宫(出示迷宫图)观察一下,这个迷宫图中有哪些数字?

师:对,老师要小朋友们从入口进去,按1、2、3、4、、6、7、8、9的顺序走出迷宫,才能参加后面的游戏,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走?

打开本,用铅笔在书上画一画路线图,看看谁画得路线多?

问:谁愿意上来指指你是怎样走的?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师请几名学生上来指一指不同的路线。

三、活动二:谁的反应快

师:看,孩子们真能干,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好啦,现在我们可以进入数学乐园了,数学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在欢迎我们了。你们喜欢它们吗?

这儿有一只会说话的小恐龙,它有话要和小朋友们说,它不知道小朋友的反应怎么样,它想考一考,看看谁的反应快。听到口令的小朋友迅速站起来,做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大家一起夸夸他。

小恐龙先出题,找到反应快的小朋友,再请小朋友出题。

四、活动三:对口令

师:小恐龙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特别聪明大方,它想问问大家,你们会数的组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对口令练组成的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练数的组成,然后师生对口令。

五、活动四:送信游戏

师:小朋友们的口令对的非常熟练,说明大家的组成掌握的好,小恐龙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也一定很棒,接着就要带大家去玩一玩送信游戏。在这个游戏中,需要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小邮递员”,把“数字娃娃”藏在你们抽屉里的“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那么,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上的题目做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要注意的是,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好,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分组上来送信。

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后,教师总结。

六、活动五:运弹子

师:小恐龙带我们玩了这么多游戏,猜一猜,它还会带我们去干什么呢?噢,原来是运弹子。

师示范:把弹子放在勺子里从教室的这一头运到那一头,注意不能用手抓。

首先,请每组先出一个小能手,起立。再选出一个记录员上台来,比赛开始后小能手夹一个,记录员就贴一个圆片。准备好了吗?音乐一响就开始,一停,小能手就要放下勺子停下来。

活动结束后,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先在小组内说说。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还可以怎样说?

七、小结

音乐与数学课 篇3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棒、吸管等材料,让学生在小组里想办法“做”一个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利用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

【焦点】

数学课堂有必要利用音乐营造学习氛围吗?

【反思】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数学课堂上使用音乐已经成为新课堂创新的一道风景线。在数学课堂上巧用音乐,不仅能调节气氛,增强数学美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的欲望,调节疲劳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认为数学课堂中,这几个地方适合播放音乐:

一、课前引入阶段

公开课,观摩课,面对着那么多的听课教师,上课的老师和孩子说不紧张是假的,这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和孩子交流,缓解紧张氛围。有的老师会在这时播放一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儿歌,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常会用一首儿歌作为学习素材,“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家常课,孩子们都习惯了,有时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很麻木,很让人郁闷。这时,老师可以提前1分钟到班级,在第二遍上课铃响之前,播放1分钟的音乐,部分不安分的孩子会在音乐中安静下来,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新授操作阶段

大部分的课堂,都会有让孩子自主探索的环节。比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给了自主探究的提纲后,播放一段音乐。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认识和理解的更加深入广泛。在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自主探索过程中,音乐在教室飘荡了5分钟!优美的旋律时时在学生心里流淌,摩擦着学生思维。以至于后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成果丰硕累累,成为课堂的闪光点。

在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美妙的轻音乐在教室响起,它会像一股春风,它更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找到灵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不就是在美妙的琴声中诞生的吗?拉格朗日也是在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

三、课终欣赏阶段

部分的教学课堂,在课结束时,教者往往都会设计让学生体会欣赏的环节。如:张齐华老师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比较准确地挖掘出学习内容的丰富现实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当桂林那挺拔峻峭的孤峰、精彩出奇的岩洞和倒影清澈的漓江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张老师那优美动听的配乐解说响起在耳畔,那一瞬,不只是大自然因为对称的美丽使人呼吁,那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更是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里,音乐美化了课堂,音乐美化了数学!

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思想性、技术性而显“抽象”和“单调”,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增长智慧,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应该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把音乐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教学过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所有的环节都适合播放音乐。因而要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引入音乐,用在必须时,恰当处。

趣味数学与音乐的联系 篇4

一、数学的分数可通过音乐节拍一、二、三、四体现

在数学中分数的学习由为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 老师可以结合音乐的趣味性讲解分数.有利于学生加固记忆及学习的兴趣.在音乐的各种要素中, 时间是最主要的, 而音乐的时间又是通过一个一个数字节拍呈现出来的.音乐的节拍好象是一首乐曲的细胞, 常见的有undefined等, 它标志着一个小结中有不同数目的拍子和不同的强弱关系, 然而分析以下各种节拍, 可以发现它们的基本结构很简单, 除了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这三种单拍子以外, 四拍子以上的复拍子也都是在上面三种单拍子基础之上构成的, 如, undefined;undefined; 等.

二、数学中比例与音调一、二、三、四的联系

音乐是建立在和谐的音调基础之上的, 而最和谐的音调也是通过数学中的频率表示, 即频率比例是1∶2∶3∶4.

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就说过:“1、2、3、4这最小的四个正整数是音乐上最美的数”.确实如此, 1∶2∶3∶4是和谐音调的数学根据.这四个数包括了自然数中除零以外的最小单位“1”和最小的偶数“2”, 包括人们对事物具有首、中、尾概念的“3”和最小的自乘数“4”, 而且它们的和正好是一个最小的二位数“10”.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这四个数打交道, 然而很少注意到它们美的本质, 而这种数的美却在音乐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第一个计算出和谐的音程, 如, 1∶2=八度, 2∶3=五度, 3∶4=四度, 由于它们的比例最简单, 因而产生的共同谐波就多, 听起来感到很和谐.2∶3和3∶4也是我国古代制定音阶的度量根据, 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就是运用这个比例计算出完整的音阶的.与此相似的音阶, 毕达哥拉斯也以2∶3连续计算出来.可见, 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创造了和谐的音调, 创造了合理的音阶.

三、数学计算离不开音律

音律是音阶的根据, 音阶是构成乐曲的基本要素, 而音律的产生就又是以计算为手段的.

早在我国黄帝时代, 就以3∶2, 3∶4的数学计算制定出十二律,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 也以3∶2的连续计算制定了毕氏音阶, 这就是数学计算对音乐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音乐上用的最多的音律是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纯律是以2∶3和3∶4为数的根据;十二平均率则以undefined为数的根据.而我国明代的数学家、音乐家朱载堉就是最早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人.

在现代, 数列与算式被大量应用于音乐写作, 许多作曲家的曲子都自称是计算出来的.例如, 利用计算机作曲, 人们把音乐的音程、节奏、音色等素材都编成数码, 然后按照要求发指令, 以计算机的功能进行选择, 将其结果“编写”成乐曲并同时演奏出来.

音乐课做数学作业的保证书 篇5

敬爱的胡老师:

您好!

今天,我怀着深深的愧疚以及无比的懊悔写下这份保证书,来弥补我在您的课堂上所犯下的错误,并且真心的恳请您的原谅。

这个星期连续上了七天课,而明天就要迎来三天假期,我不由自主的提前放松了心情,而音乐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大家公认为副科,加之一向美丽温柔的您,在此刻更是不具备杀伤力。全班同学无一例外的“畅所欲言”,虽然我没有大声喧哗,只是“小心警惕”的和同桌讨论着一个数学难题,但是身为班干部的我不仅没有起带头作用,还放纵自己 的嘴巴,实属“罪加一等”啊。

其实我一直特别喜欢您,您专业的教学水准,敬业的教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而那一刻,我不但没有感恩,还深深伤了您的心。在这里我由衷的对您说:“对不起!”希望您能接受我迟到的歉意。

借着这个机会我还要呼吁:所有所谓的副科,应该和主课一样重要,都与我们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们尊重每一门学科,尊重每一位老师。同样,所有的老师也要和胡老师一样,以专业的水准,敬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教的科目,所教的学生。就像孟子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让我们一起衷心的大声对全体老师说:“我们爱每一位真心教育我们的老师!谢谢您们!”

今日饭毕,小汪同学趁着他妈妈不在,面带羞涩的拿了一份东西给我看:老爸,数学华老师说让你在这个东西后

面写20-50字的评语。我接过来一看,赫然几个大字:保证书。全书及评语摘录如下:

星期四天气雨2014年3月15日

华老师我既对不起您,又对不起我自己。你说回家作业是1、2、3、6、7、8思考题包括最后一道题,而且说了三遍,可我只做了前面8道题,忘了一道题,当时我确实没听清,还请老师原谅。

老汪评语如下:

小汪同学:

对于您的健忘,身为你老爸的我,只能用“无语”一词来形容。您的健忘,令在下无比钦佩,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正所谓:无可奈何又健忘,此恨绵绵无绝期!

-------老汪吐血拜读后有感!

另,如有不确定的学习作业,请务必打电话给同学请教!

尊敬的语文老师:

古人云“保剑锋儿自磨砺出,千里

江陵我一日还”,又云“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等等”。此番我遭受这样的打击,想必也是天要降下大任于我啊。

回顾下我的错误,我痛心疾首,每一次回眸都伴随着肌肉的阵阵剧痛,额头上的神经线紧绷,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归咎我的错误,我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公交车上跳舞”,虽然说将您的语文课堂比作公交车、将做数学作业比作跳舞,显得不太恰当,估计您的思维想象力也不到那块。可也就是这个理啊,就是我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比如睡觉吃东西、吃饭时候睡觉、厕所时候看书、跑步时候学习等。

犯下诸如此类的错误,主要原因还是我爹妈没有从小管教好我,导致我搁您手里,等着您挽救我这棵小草了。好在您深明大义、磨刀霍霍、慷慨激昂、虎视眈眈、雄姿英发地撕我这本作业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撕作业本的

瞬间我的心也像那砸碎了的碗筷,啪啦一声的碎了~

至于改正错误嘛,经过此次深刻的教训,我估计也没有什么必要写改正措施了,我今后再这样“公交车上跳舞”我就当您孙子得了。

最后,我恳请您能够原谅我,我一定痛改前非,好好做您学生,上课也就不再“公交车上跳舞”,努力认真学好语文,将来也来这所学校当语文老师,跟您抢饭碗我~。

非常抱歉!

音乐课―创建美好心境

李静

从学生中调查发现,他们最讨厌老师“给学生脸色看”,有更多的学生期待老师面带微笑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变相的“体罚”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而音乐教育是美育,是一种美感享受,能给人带来愉悦情绪,因此更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舒适、愉快、自由、和谐的环境,同时它又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科,而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接触的几乎是全校的学生,他们学业压力重,又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此时,自尊、独立、好奇、好动,逆反情绪等心理特点比较明显,老师要在每堂课面带笑容,和风细雨般地上好音乐课,真的很不容易,经过这么些年的思考、实验、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首先:体现在管理上音乐教师所任音乐课是每周每班一课时,由于接触的面广,时间少,每个班级的学生认识了解的只是一部分,而且是教了一段时间后。音乐教室像一辆公交车,一班接一班轮流进出,学生有时候换座位,讲空话,做小动作,不带音乐书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为这些不良的行为而烦心,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思考了很久后,出台了以下几条细则:

一、在初一的第一节上课时,就发

下一张座位表,请班长填写好姓名,老师依次报读名字,初步认识每一位学生,然后强调一下,每次音乐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座,老师在上课期间对照座位表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打分,并与期末的考核相结合,学生很重视这一细则,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上课时你能准确无误地喊出他们的名字,无论是提问、表扬、批评,他会觉得老师很重视很在乎他。

二、针对各个班级到音乐教室的表现评分。针对上音乐课会出现迟到,课间嬉戏打闹,上下课起立应快静齐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在做这么细致的工作,本来三五成群拖拖拉拉迟到的,换座位的,不带书与人拼书讲空话的现象就少有发生了。毕竟他们很有荣誉感。

三、期中期末在音乐教室公布各班的集体成绩,每学期结束,作为先进班级评比的依据之一,班与班之间有了横向的对比,最具有公平、公正的性质。

四、其它如参加第二课堂训练积极

与否,参与校艺术节演出及各级各类比赛活动,都与音乐课和音乐成绩相结合等,因此学生都很重视。

五、保持音乐教室环境整洁、干净,空气清新,在这一点上,我是采用了按座位表每四人为一小组,轮流做值日,每次下课把教室打扫干净,椅子排整齐,黑板擦干净,方能离开教室,这样,非常有利于上课,试想一下,下一班级进入音乐教室,如果教室是乱糟糟的想必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创设美好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音乐课堂教学管理因班级多,人数多,情况复杂,因此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只有在管理上下功夫,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下,老师才能做到面带微笑,师生都沉浸在愉悦的心境中,拥有一份好心情,在教与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次,除了有以上的管理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几乎接触了历届的全校调皮捣蛋的学生,比如这么一位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的特别明显,自尊又自卑,自我感觉良好,且在班上的差生中具有统领的本事,总想指挥别人,他做的什么事都对,错了也不许别人说,更对别人的批评意见不予理解,还要恶语中伤他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上课经常我行我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一次被我留下来狠批了一次,并责令他写一份检讨书,不看则已,一看气得我脸色发青,他简短写道:“班主任拿我没辙,你能奈何我也!”根本没有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且还具挑衅的口吻对待老师。

针对这一情况,当时觉得真没面子,一些差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觉得音乐课并非

主课,不用考试,认为有机可乘,好不容易一周轮到一次,机会难得,因此,就放纵了自己,如果任由差生捣乱,严重影响课堂纪律,长此以往,整个班

级的风气会越来越差,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但纯粹的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啊!

我发现他们并非与音乐老师故意作对,而是出于各种原因控制不了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每次我都非常注意场合,总在课下叫了几个差生与他们进行对话,聊天,沟通。对话可是一门艺术,它即要严肃又不失沉闷,要把握一个度,特别要注意交流中的眼神,表情,语气,声调,音量及运用肢体语言,每次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同样一句话进行教育,机械地重复纠错,会使他们感到焦躁,不耐烦。

同时每次与他们聊天,沟通,并适当在下课期间学一些力所能及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及时加以鼓励,表扬,赞赏,慢慢地他们在上课时经常会用眼睛看我,有没有注意他,如果他有所改正我就当着全班的同学及时地表扬他。有时又有违纪现象,只要用一个眼神,手势或轻声提醒,他们都会有所收敛。每位

差生我都列了一份表格,按他们表现进行评比,从长时间讲话,到偶尔讲话至一节课不讲,有时将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如想经过一次交流就改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同样的差生,情况也截然不相同:有学习成绩差的,有成绩还可以但品质差的,也有极个别好学生也会违纪的,也有品质恶劣的,有智障的等等,所以作为音乐老师还得学一些心理学,研究探索各种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工作进行。

但有一点,作为教师爱那些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而真的爱那些成绩差,爱调皮捣蛋的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很难,可他们也是最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最渴望老师的信任,理解和尊重的一个小群体。

而且我发现正因为我没有对差生一味粗暴地批评、指责、轻视他,平时这些差生在路上总是主动热情地跟我打

招呼,且每次我都叫得上他们的名字,在以后的音乐课后他们总会有事没事地主动跟我来聊几句,我感动很欣慰,觉得平时那么多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总之,音乐教师除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外,同时应具备同情心、责任心,细致心,并富于热情,懂得尊重,诚信,友好待人的良好品质。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管理与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老师在管理与教学上下足功夫,在美好的环境及心境中,才能面带微笑,和风细雨般地面对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师生共同愉悦,达到音乐的美育享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通过这句话我深刻地体会到得当、正确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与净化。

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 的源泉。”如一段欢快的乐曲,学生听后会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有的说是一群孩子在操场上愉快的做游戏;有的说是妈妈给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有的说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心里异常兴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引起孩子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有声有色,有形有神的形象和情景。音乐能够体现延长的,变化的,起伏的,跌荡着的东西。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音乐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增进健康,音乐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可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五年级有一首歌曲《吹草哨》,表现了春天的朝气蓬勃。在本课教学的练习演唱时,女同学演唱的优美动听,而男同学竟唱的死气沉沉,还有部分同学 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我没有批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听几个音乐片段。有小鸟歌唱,花儿在开放,小河水丁冬响……听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感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说春天来了。我对同学们说:“听女同学唱歌,我感到春姑娘迈者轻盈的脚步向我走来,听男同学演唱,我感到冬天还没有走,小草都藏在冰雪中呢。男同学们,你们的春天向我们走近了吗?”听了我的话,男同学哈哈大笑,再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

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学习《闪闪的红星》这课时,让学生观看潘冬子为前方送盐一段录象后,让学生共同献计献策,帮助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索。同学们异常兴奋,积极思考。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想出的方法表演出来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当他们扮演的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把盐带给前方的时候,伴随着闪闪红星的乐曲,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他们就是潘冬子,几许自豪,几许自信,演示不住胜利的喜悦。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所以说,音乐活动是培植音乐能力的土壤,是环境教育同先天素质发生交互作用的“杠杆”,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是创造能力的主观因素。

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游戏和童话

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也是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对音乐“双基”的认识和反思

新课改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教改中出现的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教师指出:新课标对“双基”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教材单元必须达到的能力和成就目标应有明确的规定。下一步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对“双基”予以一定的关注,并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踏实地落实。

众所周知,扎实的学科基础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

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由基本知识、基本能

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连教材中的歌曲最终也没有正确掌握。教师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学会”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学好”的境界的。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新课改中“双基”的地位的认识存在着

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同仁们的深刻反思。

二、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反思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而音乐学科本

体又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范围。在中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忽略和淡化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看到,在一些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线条、色彩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显然,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了以下操作中的偏差。①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②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③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而更多的是文学的或德育的。④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他们学会

和表现好作品,活动没有实效性。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了最后学生们也没有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和学会使用音乐。笔者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时就看到了不少这种课例。在对本地区中小学音乐的随堂听课时,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状况说明,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存在着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新课改今后是否应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和把握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对学科综合要把握的“度”做出明确的规范呢?

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乐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本身弥漫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 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在今后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希望有关专家或课改评价部门对这种权重做出必要的限定。

三、对音乐课程评价的认识和反思

第一,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

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第二,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

须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喜欢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来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因而评价更多的还是结果性的,不是形成性和表现性的。所以,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案必须包含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教师应该制定出学生在学习

音乐过程中的即时表现、情感投入和阶段性进步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并根据课堂状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改善。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评价作为检查督促的有效手段而已,很少关注过

评价的多重价值和功能的体现。

教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了许多办法,像评价卡、档案袋、发小图片、激励性的小图标等,但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年级越高效果越差。有的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态度和阶段性的进步

做出肯定。

因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

数学和音乐使人聪明 篇6

德田柏林大学的著名神经病学家戈特费里德·施劳格博士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人大脑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那一部分。他是在对15名从幼年时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青年音乐家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一结论的。通过磁共振技术得到的图像显示,与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相比,这一位年轻音乐家大脑中的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施劳格博士认为,大脑的这种更进一步发展是为了适应学习音乐的要求。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音乐会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定义为“莫扎特效应”。而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试验,证实音乐教育有助于使幼儿大脑得到完全的发育。 作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造者,爱因斯坦的大脑似乎与常人无异,但他酷爱音乐是妇孺皆知的事情。爱因斯坦于1955年逝世以后,他的大脑被他的生前好友、美国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了下来。多年以来,经过科学家对其大脑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他的大脑中负责数学学习的部分比一般人大15%。

不过,国际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在去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不但不比常人的大,甚至还比普通人的大脑轻了150克。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数学功能区域十分发达,而且一种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的细胞的“浓度”很高。爱因斯坦的大脑从两侧到下部的沟回比一般人多得多。科学家认为,这一特点可能为神经元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并且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戈特弗里德·施劳格博士指出,接受研究的15位音乐家的左脑和右脑中运动感觉区的灰质相对较多,而且负责运动协调的小脑等其他部分也有较明显的不同。施劳格认为,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大脑中的这些改变早就存在了,正是这些改变使这些人有了学习音乐的倾向。

数学课堂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篇7

一、低年级数学与音乐的情景相结合

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所以,他们对课堂的严谨性有些不适应。我们在教这些小朋友时,可以从音乐上对他们进行过渡。例如,刚教数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数鸭子》这首儿歌入手。上课时,先播放这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试唱,当唱到“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儿时,进行视频播放,这个地方连续播放几次。在这个情景中,让学生数鸭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非常高涨,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能跟着数数。在数数时,老师要特别强调数数的过程,同时及时板书出数字:1、2、3、4、5、6、7……这样,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数数的乐趣。紧接着,可以对数数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老师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数出你家有几口人?都有谁呀?数数看。在这里,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感知。在《数鸭子》这首儿歌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鸭子的动画形状来教学“2”的书写,通过听音乐来展示鸭子的简笔画:视频中的鸭子像数字中的什么?这时,学生就能轻而易举感知到数字“2”。再把数字“2”与鸭子轮廓进行对比,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说:“太像了。”最后把鸭子给简化成“2”的形状,指导学生通过画鸭子来学习写数字“2”。这样,就轻而易举让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在数学中的乐趣。

又如一年级的“找规律”,上课开始就可以通过教师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导入课题,在练习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有规律有节奏的拍手游戏,这样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新知。基础的数学可以利用儿歌辅助教学,但是难一点儿行吗?毫无疑问还是可以的。

二、高年级数学与音乐创造性融合

例如,在教学分数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学习的过程中,可先放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接着让学生认真听,并让他们寻找歌词中的数学。很多学生马上能找到这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紧接着,老师就说:这里面的“三分”和“七分”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来探究的内容,你们喜欢这两位新朋友吗?学生会感到既惊奇又诧异。那么什么叫“三分”,什么叫“七分”,你们想认识它吗?学生们热情高涨地说“想”。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有趣的问题了。接着老师就说:我们把每个人对事业的打拼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那么我们要把这个单位“1”怎样平均分啊?这时,学生就陷入了沉思。有些学生可能从歌词中就能感受到:要把这个单位“1”平均十等分。如果把这个单位“1”十等分,那么又应该怎样表示啊?这时,很多同学马上就能想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时,老师说:“三分可能是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七分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那么,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事业的成败要靠什么吗?(在这里,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等学生讨论一下,接着话锋一转:如果要表示“天注定”是“要靠打拼”的几分之几,你会吗?可能有些学生会犹豫一下,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该用除法来算,那么这里应用3÷7=3/7。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天注定是靠打拼的3/7”。这里,就充分展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让音乐与数学互相交融,让枯燥数字与欢快的音符交汇,让严谨的课堂气氛与轻松的音乐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更能唤起学生心灵中的数感。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喜欢数学,他们才有动力把这门课程学好。例如18世纪的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灵的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数学家华罗庚一道道数学难题的解决,与他那把宝贝二胡分不开。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所以,在学习中欣赏音乐,最终达到劳逸结合,何乐而不为。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人们右脑的激发活化,对于人脑的智力开发,对于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数学教学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可以把音乐中所追求的求异与数学中所追求的求异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数学中的求异思维进行整合开发。所以,只有把音乐全面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才能真正实现音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音乐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带来了新成效,同时带来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音乐元素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中,由于音乐的引进,唤醒了“沉闷”的数学课堂。因此,“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将得以实现。

音乐中的数学 篇8

一、教学目标与价值追求

目标与价值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其实, 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涉及单一学科或领域的发展价值和内容,其中必然包含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多种不同的知识技能。例如,在音乐活动的学习中,幼儿经常面对的数学知识技能有:空间、时间、数量、顺序、统计等。空间概念里经常会遇到: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以及对称等。时间概念里经常会遇到:先后、轮流、同时等。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教育,它的发展价值绝不仅仅是单一的音乐领域学习。一个音乐活动应该可以同时达成除音乐领域以外的其他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的价值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音乐领域的学科知识、音乐活动中涉及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的关注,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品质的养成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例如,大班歌唱活动 《数字小小孩》的目标是这样的:1.跟随音乐节奏玩 ‘点数字’的游戏,初步学唱歌曲,基本正确地歌唱。 2.通过游戏理解歌曲中相关数字和零的关系,帮助记忆歌词,学唱歌曲。3.愿意积极参加游戏,提高对数字概念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中,我们把有关数学领域的内容和歌曲本身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第二条有关学习素养的目标中,将歌曲中涉及的数字的知识技能渗透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在游戏中理解相关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的理解又帮助记忆了歌词。在第三条有关人格素养的目标中,“积极”等这些情感态度的发展目标也是通过反复参与数学游戏所表现出来的。

二、内容选择与情境设定

成功的音乐教学设计能将音乐领域的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情境巧妙地融于一体。在活动设计中,我们注意将音乐领域的内容和数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幼儿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感知和获得与音乐活动所蕴含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大班韵律活动《小小特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游戏情境:红蓝两队小特工要完成上级交给的神秘任务, 他们跟随游戏音乐经过有节奏的攀爬、射击、投弹、 快跑,跨越激光线等重重障碍后,游戏达到了高潮, 只要获得密码箱的神秘密码,便能拿到上级给小特工的装备。而密码的获得便是一道道有趣的10以内的数学题——有的是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合,有的是10以内简单的加减运算。题目都是围绕游戏的情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如10个手榴弹减去6个手榴弹,还剩几个呢?这样的游戏内容设置和游戏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兴趣,将日常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技能练习和富有挑战的音乐游戏结合,幼儿通过集体合作,完成数学题目,获得密码,拿到装备,圆满完成小特工的任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满足。

三、方法手段与策略研究

方法与策略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整合成效的关键。在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幼儿音乐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数学领域的活动特质,发挥好音乐领域和数学领域相融合的教育效能。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方法与策略的整合。

观察与比较:观察学习对象,聚焦学习内容。例如大班韵律活动《猫和老鼠》,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大猫出门散步,变换了各种各样的姿势,一群小老鼠偷偷跟在后面学大猫的样子玩游戏,最终激怒了大猫。游戏中, 教师扮演的“大猫”做出了4个各不相同的动作:既有位置的高低变化,还有行进的方向变化、肢体的动作变化等。游戏要求幼儿要仔细观察,用语言表述出动作的特点,“第一个动作是双手向上,两只脚轮流向前的;第二个动作是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向旁边走的;第三个动作是双手摸地,原地转圈走的;第四个动作是双手叉腰,跳着向后走的”。其实,这些动作的感受、表述与表现都牵涉到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观察、模仿、比较,对四种不同空间位置的动作进行记忆和总结归纳,不断内化创新出新的动作,最后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用各种不同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走路姿势的多种变化。再如大班歌唱活动《数字小小孩》,整个音乐游戏围绕数学内容开展。教师创设了全游戏情境:学数字游戏——数字找朋友游戏——升级游戏,解决数与数、数与包含的关系。歌曲贯穿始终,并且在玩数字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强歌曲的不断浸入。 幼儿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学习了歌曲, 同时又巩固了对10以内数序的认识,对数字概念进行快速的反应。

联想与猜测:联结游戏中的情节与幼儿的原有经验,推断猜测新的游戏内容。例如,大班韵律活动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要判案的线索只剩下一些碎片,它们分别呈现在一个九宫格内。一遍游戏后, “黑猫警长”便可任意翻动一张线索碎片进行联想与猜测。“黑猫警长”要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想要翻动的碎片的位置,如“从上往下数第一行第三张”“从左往右数第二排第二张”等。随着游戏一遍遍地进行,线索碎片逐渐扩大,“黑猫警长”联想猜测 “犯罪嫌疑人”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成功破案。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破案经过—— 第一次游戏,警长翻开了一个“梅花脚印”,大家意见一致,猜测罪犯可能是一个动物。第二次翻开了一道题“10-6”,答案是数字4。但孩子们猜测的结果可不一致,有的说:“有可能是10个罪犯跑掉6个。”也有的说:“大概是4个人团伙作案。”还有的说:“估计是有4条腿的动物。”孩子们很兴奋,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猜测多种可能性,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次翻开的是一张“红黑有锯齿状色块”,图片一出,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尖利的爪子?尾巴?松鼠的尾巴还是狐狸的尾巴?”在音乐游戏的高潮处,运用这样的数学游戏提高挑战,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幼儿百玩不厌。这里的挑战是有趣的思维挑战,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富有挑战的音乐活动中不仅获得了音乐素养的提升,还获得了语言、数学、社会、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迁移与创造:根据已有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运用规律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大班打击乐活动《年》中,孩子们用乐器的敲击表现了过年人们通过“打年糕、忙年饭、敲腰鼓、搓元宵”等活动发出的声音赶走年兽的故事。在活动的第一课时,幼儿感受乐曲的节奏时,有一段年兽与村民对抗的情节,节奏较快,幼儿在感受记忆与表现节奏型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运用了“年兽年兽抓人啦,年兽抓人啦,抓人啦”这样有规律的游戏语言,分两个层次引导幼儿解决了难点:第一,通过倾听感受比较这三句游戏语言,总结出字数是递减的规律,隐形地提示幼儿,乐句越来越短,初步感受乐句;第二,在此基础上用数学逻辑术语进行准确的小结“每一句年兽都喊了几遍?”“年兽年兽抓人啦(2遍),年兽抓人啦(1遍),抓人啦(0遍)”用量化的数字帮助幼儿感受乐段。这样的数学内容在音乐活动中的渗透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难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大班韵律活动 《机器人》中,我们运用“机器人动作是有程序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引导幼儿总结出机器人刷牙的动作用语言表述是“刷刷刷刷回”,其实这个动作蕴含的节奏特点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便是“短短短短长” 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孩子们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 将这个动作模型内化、迁移,教师再提出新的挑战: “你能用这个程序创编出新的机器人的动作吗?”幼儿创编出了各种有趣的机器人的动作,如机器人洗脸——“洗洗洗洗回”,机器人划船——“划划划划回”。数学内容的迁移运用使幼儿在游戏中的再创造更加流畅。

四、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一)游戏化教学是整合的关键

在尝试音乐领域与数学领域有机整合的实践中,游戏化教学的嵌入是关键。当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理解与学习。通过游戏内容的有效设计,将理性的数学与感性的音乐有机结合。通过游戏环节的层层递进,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习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游戏情境的巧妙设置,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都获得快乐的体验,收获成功的经验。

(二)儿童的经验是整合的前提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9

首先,先谈下当前的现状。笔者在任教的中学里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平时喜欢听流行歌曲,73%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跟不上时代,落伍了。95%的孩子家里没有听严肃音乐的习惯,甚至是从来不听。初中三年的音乐课上完,65%他们认为可以接受严肃音乐,但如果不是上课,平时是不会主动去听的。可见,在学生们心中,严肃音乐的影响力远不如流行音乐。甚至是在一些从小接受过器乐训练的学生中,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大多数学生认为,严肃音乐听起来很费劲,篇幅较长,篇幅短的民歌又觉得有点过时,至于课本上的校园歌曲,则觉得牵强附会,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动感,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就是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而且,现今的网络,电视,广播随处都可看见流行音乐的身影,这些音乐已经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流行音乐和校园音乐教育的关系成了当前必须研究的课题。

流行音乐在国外称为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国内从前习惯称为通俗音乐。它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及喜爱的音乐模式和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同中求异、在一定的规范下充分表达个人思维,发挥个人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最符合未来人本主义的社会趋势,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商业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娱乐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其二,通俗与大众性。流行音乐内容通俗,形式简单多样,符合大多数人的特定口味,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热烈追随。其三,商业性。当代流行音乐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流行音乐被作为一种消费品制造出来,并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推销给大众消费。其四,易变性。易变的特性是指流行音乐要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

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赢得了无数的听众,其实道理很简单,她太接近人的思想了。从技艺高超的爵士到轻松优美的雅尼,从宣泄的摇滚到甜的发腻的港台情歌,她不象古典音乐那样具有深邃的道理,也没有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只是人们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将优秀的流行音乐融入教学中介绍给学生,力图去粗存精,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用讨论引导的方式,力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了解流行其实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民族

流行音乐源自于美国的爵士乐。爵士音乐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如非洲黑人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跳动的音符。它既具备古典音乐的传统,又能通过即兴演奏放松听众心灵,同时满足了各阶层听众的需求,浪漫而空灵。而现今的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更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社会需求,以获得广大听众的共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影视音乐单元中,刘欢的《好汉歌》,就是取材于民歌《王大娘补缸》。通过作曲家及刘欢的歌唱,唱出了梁山好汉的气魄和灵魂追求。又如取材于江苏版八年级上的西藏民间音乐中的《青藏高原》和《阿姐鼓》等,不仅用了充满西藏味的音乐素材,又用歌声描绘了西藏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宗教文化,甚至追寻到了信奉佛教的西藏人的纯净心灵,在学生中影响甚广。

二、从流行音乐的分类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迁

现代流行音乐有很多种类,可谓是百花齐放,而这些种类体现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性。例如NEWAGE,这种纯音乐的宁静、安逸、闲息,在大多生活节奏快,追求心灵解放的白领中广为流传。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班得瑞里的一些音乐。它吸收了自然届的声响,制造出空灵的气氛,营造一个都市田园或都市森林的气氛,以放松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的神经。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门类,WORLD MUSIC,通常指与西方音乐混合了并进行风格化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代表歌手很多,中国的朱哲琴,非洲的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等等,这个门类的代表歌曲有1998年世界杯的主题歌《生命之杯》,融入了热情的拉丁音乐,响遍全球。还有韩国歌手RAIN在电影《机器人之恋》中的插曲,加入了瑞典都德尔山歌的元素,表现了机器人对生命,对生活,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再如年轻人的新宠,HOUSE,从DISCO发展而来的舞蹈音乐,更是融进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rap(说唱)等流行元素,呈现出丰富的民族色彩,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证明。

三、从讨论流行音乐出发,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正面引导的例如日本宫崎俊的动画音乐,以追求环保,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的面目出现,以达到一个建设无污染的世界的理想为主要主题。这方面例子就如以反叛面目出现的punk(朋克)则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言行出现,表现现代年轻人极欲体现自我价值,先破后立的思想观念。而这种形式的音乐正好可以作为处叛逆期的青少年的讨论典型。通过讨论,以及教师从美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音乐,只要是能在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能让我们放松心灵,洗尽尘世的尘埃,是什么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同样能达到美育的标准,又何必拘泥于流行或传统,潮流或经典?仅以此文,发于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摘要:当下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是个关键。本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美育

参考文献

[1](美)斯恩.爵士乐的历史[M].

[2]百度百科.流行音乐的分类.

论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 篇10

一、概述

1. 音乐审美体验定义

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 也是音乐艺术欣赏、批评与传达的纽带和条件, 没有审美体验就不会有音乐艺术创作等相关音乐的所有活动, 它是贯穿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传播过程中的精神活动, 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应, 有着被感应和精神需求, 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再具些品味音乐审美体验的内涵, 则可见:音乐体验是我们对音乐的感应, 即音乐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对表现生命力的品性进行观察和反应, 从而获得对生命力的体验的动态过程。音乐体验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审美体验, 这三个条件就是:其一要有表现生命力的品性或任何标识性的素材;其二要通过观察和反应的手段;其三要分享感觉意识。在审美体验的三个条件中, 观察和反应是必要的手段。但将审美体验的发生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理解时, 观察和反应应当是这一动态过程中发生的必要音乐行为。因为审美体验不仅具有内在、淡然、疏远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参与、外向、易感动等特点, 所以, 复杂的体验过程所伴随的音乐行为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 音乐行为

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既表现于音乐欣赏者又表现于音乐创作者, 而联接二者的桥梁是音乐传播者。音乐欣赏者的音乐行为为音乐创作者提供创作音乐的动力, 包括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及其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既来自于音乐欣赏者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的审美体验的反馈, 亦来自于自身的音乐创作品位和造诣;音乐传播者以自己的传播方式刺激音乐欣赏者和音乐创作者, 甚至于影响音乐市场的导向。无论是音乐欣赏者还是音乐创作者再或是音乐传播者, 其审美体验决定着其音乐行为, 也即音乐审美感受力是三者间都要作用于音乐的物质。音乐审美感受力就是通过观察和反应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获得过程是由可识别且可改进到正在发展的行为组成的, 这些行为是伴随审美体验而存在的, 是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发生的音乐行为。音乐行为按照在审美体验中的不同作用, 可分为观察和反应的目的音乐行为, 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手段的音乐行为, 珍视结果的音乐行为, 以及听赏、表演、作曲等从属音乐行为。其中欣赏音乐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音乐的理解和反应等审美体验都是通过欣赏发生的, 人们通过最基本的音乐行为来与音乐相互作用, 从而体验并欣赏音乐。

二、音乐审美体验中的目的音乐行为与手段音乐行为

1. 目的音乐行为

目的音乐行为从哪里来?首先从审美观察中来。审美观察是一种由诸多音乐附着行为组成的主动且外向的复杂音乐行为。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表现性, 在参与音乐作品内在表现性的过程中, 会将认识、回顾、联系、识别、区分、组合、归纳、比较、排除、综合等诸多行为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对音乐体验的复杂感性整合。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 因具有音乐性而被观察到, 并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反应, 实现了音乐审美体验的目的。这种体验是一种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完成是经由审美感性结构实现的。这种音乐反应可以分为音乐反应、非音乐反应和前音乐反应。另外, 音乐反应还可以分为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在这三种反应类型中, 感性反应通常起主导性作用, 而知觉反应的延伸则是创造反应。创造反应不仅包括对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表现力做出反应, 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回顾和预想。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三者作为衡量音乐体验程度的主要尺度, 不仅相互依存, 而且缺一不可。

审美反应是通过审美观察而实现的, 审美反应是审美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可产生反应的表现力或条件而实现。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之间通过审美感性结构相互作用, 两者不仅同时发生, 而且相互依存。审美观察行为和审美反应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艺术创作中观察和反应二者的相互作用相同, 审美观察不能脱离于审美反应而单独存在,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称之为审美体验。

2. 手段音乐行为

在音乐教育中, 听赏是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任务。能够让人更接近音乐创造性的三个基本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听赏, 因此, 听赏行为与创作行为密切相关。对音乐作品进行听赏, 可以使听赏者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中来, 从而使听众在与音乐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由此可见, 听赏是创造性音乐体验的重要手段。

内在创造性是音乐听赏的重要特点, 其使得可以对音乐开展创造性体验, 听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而且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音乐创作不仅与音乐审美体验相互依存, 而且关系极为密切。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别于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 主要在于对展现出来的表现性进行捕捉。音乐审美体验包含听赏、表演和作曲三种手段, 三者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比如:在普通音乐课程中, 听赏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表演只是一般性的手段;而在音乐表演课程中, 表演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听赏的存在只是在于给表演增加有用的维度;但在作曲课中, 听赏和表演并不是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三种手段各有其自身优势, 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中, 必须把握其间的特殊平衡。

欣赏、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是几种重要的手段音乐行为。其中, 评估作为认知行为模式, 等同于评价活动中的判断音乐行为。评估是一种对音乐曲目及其表演质量进行判断的概念化模式, 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主要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可以反映客体的属性和规律, 主要原则为尽量排除主体的主观因素, 而追求客体取向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价值判断是主体和客体价值关系的体现, 通常以客体需求为出发点, 而主观因素不可缺少。事实判断具有一元性属性, 主要关注客体的音乐作品的属性。而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人的主体性, 强调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除音乐反应之外, 每一种音乐行为都是可以进行评估的, 进而还可以进行度量。

3. 音乐传播和教育

音乐传播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处于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行为的同一链条中, 通过推广优秀音乐作品, 帮助人们更便捷有效地接触、认识、体验、审美、传承和弘扬音乐的美、人性的美, 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社会功能, 促进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提升音乐生产的质量。但囿于音乐创作、音乐传播和教育、音乐审美者之间的重重隔膜必定会造成三者关系的不和谐。有学者提出的:找出能在人们的各个主客体间更好沟通照应、并能促成其相互间产生有益互动和共同进步的方法或桥梁;系列化地创作一批新颖的音乐电视 (MTV) 供公共音乐传播和音乐教育使用的解决对策无疑是有益的。这一方面需要在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间架起能使二者产生互为阐释关系的桥梁, 以帮助人们在理解音乐作品的现象与本质的关联中, 感悟和体验二者的美;另一方面, 还需要在音乐创作者、音乐传播者、音乐教育者、音乐审美者、音乐审美学习者之间, 架起一种能帮助彼此间就相关问题有本质上沟通交流的条件或桥梁, 使相关的人和事之间能有一种相互关照和联动。

摘要:人的审美体验是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对艺术体验过程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促进音乐创作主体做出艺术创作的决定, 在追求更好地实现审美体验目的基础上, 提高艺术创作的质量。欣赏音乐行为既适合作为目标音乐行为, 也适合作为手段音乐行为, 而且无论作为哪种音乐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审美体验,目的音乐行为,手段音乐行为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2]黄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音乐课中的“音乐”还有多少 篇11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唱歌曲《牧歌》。上课,教师便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同时欣赏老师如痴如醉的图片讲解。这个精美的课件足足播放了十分钟,可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便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如马的头饰等。折腾了大半节课,教师这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牧歌》中来。学唱的过程也只是走走过场,简单的范唱,机械的模唱。其中不止一次的听老师说:“我们再来唱一遍,注意表情,注意情绪。”而学生此时的兴趣却偏向于手工制作和佩带饰品、头饰等,课堂中的歌声和音乐反倒成了陪衬。

这堂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对人文、地理等学科进行了整合等,无不充满了个性化教学的色彩。本节课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有兴趣。但经过认真思索却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所以它并不能算是一节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而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并没有引导学生随着歌声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去体验不同的歌曲。这节课的定位也没有从音乐出发,并不能通过学科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中学习“音乐”的机会。

还有很多教师在传授乐理知识的时候,简单地认为乐理是枯燥的,只有一遍一遍的重复讲解,学生才会加深记忆。比如:在讲解各种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的时候,通常是讲解每个音符的具体作用(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几拍),然后讲授每一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或是强弱弱),最后是让学生在教师重复几遍之后,准确地说出其意义。这样与其说是在传授音乐知识,不如说他只是在强调一个概念,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它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会选择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中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对不正确的声音或节拍不能及时地指出,未能控制调整松散混乱的场面,使课堂中的游戏犹如体育课的操练、手工课的实践,闹而乱、杂而散。游戏与表演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设计精彩的游戏、表演是音乐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之一。我们要认识到,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的出发点是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在音乐沃土。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通过游戏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跳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堂的设计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不能偏离音乐,而出现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都是音乐教学的误区,这样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渐渐失去“音乐”。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音乐创编在学前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篇12

选择适宜的故事,事实上是将音乐和语言知识相融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有几个方面,包括词汇、口语表达、朗诵和演绎故事等,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表演角色、描述音乐内容,给歌曲歌词添加细节完成完整的故事等,让幼儿逐渐增强表达音乐理解的自信心,并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从不同的角度品评音乐。

策略一:选用经典,比如,《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去散步》等作品为幼儿园的幼儿所熟知并且喜爱,那么结合图画书阅读的活动,开展音乐活动,就显得十分自然,并且这些故事情节也适合于用音乐故事与动作创编去开展。

策略二:来源于传统的民间游戏或传说:如“老鹰捉小鸡”《西游记》等。“老鹰捉小鸡”长久以来都受到幼儿的喜爱,《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代代传颂,选择这样的作品,音乐歌词与游戏编创会显得更亲切。

策略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当下热播的一些优秀健康的动画内容,如蓝猫、熊出没、喜羊羊等,这些小动物形象还有正反角色,根据音乐创编故事情节。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永远是组织好音乐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

适合幼儿教学的音乐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这就对教师的多元审美和音乐视野有了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宜教学目的并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喜欢的,就可以考虑选用到音乐活动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策略来思考:

策略一:选择的音乐要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针对性教学计划予以安排,符合循序渐进的道理。小班的孩子本能好动,可以引导他们听音乐,玩肢体律动和互动游戏,音乐可以选择律动强烈,情绪明快的。还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与他们击奏出来的音色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班幼儿在小班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训练其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和用语言清晰表达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的能力,这时选用的音乐可以有多元的情感倾向,以达到训练儿童表达的教学目的。大班儿童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和自身身体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可以学习一些舞蹈动作、歌曲演唱、小小话剧等配合音乐活动的表演。

策略二:如果要做一个音乐创编游戏,那么对音乐和所涉及的题材、内容、风格、人物形象都要谨慎推敲,比较好的方式是直接选择与题材相关的音乐作品,再依照题材的特性去选择不同的游戏类型和音乐活动开展的形式,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统一。此外,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时刻注意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策略三: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获得多维度的直观感受,比如给幼儿放《幻想曲2000》电影片段,并且让幼儿随之一起模仿电影片段中的角色动作,进而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最后引入到基础的节奏和音高知识的教学中来。

策略四:音乐与美术结合在一起。利用通感,在经过足够的教学铺垫后,让幼儿用画来表达聆听音乐后的所思所想,也让幼儿用掌握的节奏、乐器即兴演奏来表现看到的动画或者图片。比如,让幼儿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解释歌词,让他们联想泛舟的情景,接下来让他们关注于音乐自身的律动和情感,用线条、简笔画将自己想象描绘出来。最后再让幼儿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音乐创编教学

策略一:运用歌唱

幼儿园的常规音乐教学有一个贯穿的主要内容,那就是歌唱。歌唱是展现音乐表达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自然要运用,可以讲故事或创编歌词等。比如,在《小白兔请客》这表演性作品中,教师设计了小小互动剧的游戏情景,在幼儿熟悉歌词内容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添加联想的情节,把故事丰满得更加的完整,如“猪小弟”因为不讲卫生,大家都不欢迎它进来等。在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歌词进行改编表演,升华歌曲内涵,用唱来告诉孩子们讲究卫生的重要性。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幼儿不但学习了歌曲,也掌握了歌曲所包含的节奏、音高的要素,还在表演、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接受了美育和德育的引导。

策略二:运用身体动作

将音乐和幼儿的动作律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不单能训练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其艺术互动反应能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艺术本身就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除了运用体态律动和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练习之外,如果教师需要儿童配合完成一些群体性的音乐律动动作,就需要对音乐和动作之间进行精心的对应和创编,让儿童能顺利掌握并有愉悦感,也让音乐、动作和故事相得益彰。比如在音乐欣赏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狐狸随着音乐出现,而摔倒时的各种动作和前半段的音乐紧密对应,狐狸被蜂王蛰得满地打滚的动作和后半部分的音乐对应。在这个活动里,教师选择了《在山魔王的宫殿里》这首音乐作品,因为音乐律动感强,表现直观,因此教师就能很好地设计肢体动作,让儿童的表演、音乐和故事情节相联系在一起,儿童也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

策略三:运用乐器

打击乐是幼儿接触音乐学习最好的学习工具,因为打击乐足够原始,也足够好学,所以能够让儿童的音乐演奏经验得以快速提升。幼儿进行演奏的时候,本能地就会根据自己肢体的律动去控制打击乐器的演奏频率,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让乐器演奏配合音乐活动中设计的相应的情节等。教师还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幼儿选择与他的角色相符合的乐器和演奏方式进行表演及创编,还要引导他去倾听其他小伙伴的演奏,引导他们注意互相的衔接与配合,在熟练之后注意整体效果。比如,在教《好饿的毛毛虫》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四种节奏型,分别对应毛毛虫吃水果的数量和日期,然后开始让孩子们讨论哪种乐器表现毛毛虫变蝴蝶最恰当、随着毛毛虫逐渐长大,乐器演奏的力度和速度应该怎么变化等。这样,幼儿就充分掌握了思考的主动权,也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体验了合作的乐趣。

四、结语

上一篇:军事理论课下一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