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中的舞蹈

2024-05-25

音乐剧中的舞蹈(共12篇)

音乐剧中的舞蹈 篇1

摘要:本文浅析了什么是音乐剧中的舞蹈, 并对音乐剧中的舞蹈种类进行分类, 分析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具体特点和作用, 最后指出了西方音乐剧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音乐剧,舞蹈,中国舞蹈发展

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它将人的形体语言, 按照美的规律组合成连续运动的动作和表情, 以揭示人类复杂丰富的情感活动, 为此, 舞蹈艺术一直被称为“流动的雕塑”。在古代, 古人曾将舞蹈置于语言及音乐之上, 有“言之不足, 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则长歌之;长歌之不足, 则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之说为证, 可见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魅力早就推崇备至。

舞蹈艺术发展至今天, 除了以竞技性的舞蹈比赛、专题舞蹈晚会, 以及歌伴舞、舞伴歌等组合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百老汇, 舞蹈已以另一种存在方式存在于舞台一个世纪之久, 那就是音乐剧中的舞蹈。本文将浅析什么是音乐剧中的舞蹈, 并对音乐剧中的舞蹈种类进行分类, 分析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具体特点和作用, 最后指出了西方音乐剧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启示。

一、什么是音乐剧中的舞蹈

音乐剧是以戏剧, 尤其是剧本为基本, 以音乐为灵魂, 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 刻画人物, 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从诞生之初, 音乐剧就与舞蹈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把人的形体语言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感源泉。

从历史上看, 欧美早期的音乐剧, 无论是美国的黑人杂剧还是英国的音乐喜剧, 一律都是载歌载舞的, 舞蹈成分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 音乐剧中的戏剧成分还相当薄弱, 剧本松散随意, 情节支离破碎, 但歌舞艺术却得到了极大发展, 歌曲和舞蹈成了音乐剧的两大基本支柱。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音乐剧主要由音乐、舞蹈、戏剧这三大要素以及结合其他元素构成, 这与中国戏曲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是, 音乐剧中的舞蹈是服务于音乐剧的, 结合歌与戏参与剧中人物刻画、营造环境氛围、表现戏剧冲突、叙述故事情节等。音乐剧中的舞蹈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品, 而是变为这种综合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舞蹈进入音乐剧, 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当今的艺术领域, 各种艺术形式正在相互交融, 而音乐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观众, 其中的舞蹈部分也越来越具有规模和特点。

二、音乐剧中的舞蹈种类

尽管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有着多种多样的舞蹈语言, 但究其根源, 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是众所熟知的芭蕾舞;其二是爱尔兰、英格兰民间的踢踏舞;其三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间舞, 如伦巴、桑巴、探戈等;其四是欧美代表性民间舞, 其五是以表现现代年轻人的新生、呈现生活形态与风貌为己任, 在新社会的节奏下起精神调剂作用的流行舞。

芭蕾舞是欧美音乐剧舞蹈艺术的基础。音乐剧演员几乎都要接受芭蕾基本功的严格训练, 以获得肢体的解放、姿态的舒展和形体表现力的美感;而跳跃、高速旋转、翻腾这些高难动作, 也只有以芭蕾基本功作为支撑。不仅如此。芭蕾舞作为一种表现力极其丰富的舞蹈语汇, 在欧美音乐剧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踢踏舞起源于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木鞋舞, 其特色是用脚和鞋的不同部位脚跟、脚掌、半脚掌、脚尖等击打地面发出丰富、复杂的节奏和音色变化多端的声响, 给人以轻快、热烈、狂放的审美感受。踢踏舞随着欧洲移民来到美国, 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后来被吸收到音乐剧中来, 逐渐变成音乐剧采用得最普遍的舞蹈样式。

非洲和拉丁美洲舞蹈, 包括了非洲神秘大陆和拉丁美洲所有已经被欧美音乐剧吸收过的民间舞蹈,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人们业已很熟悉的伦巴舞、桑巴舞、探戈舞及非洲的黑人舞蹈等。这些舞蹈, 除了因某个剧目的特殊需要而作为风格化舞蹈块面加以采用之外, 更多的情况是作为一种特殊舞蹈语汇和其他舞蹈语汇融合起来, 表现某些独特的情绪和情感。

欧美代表性民间舞同样也是欧美音乐剧舞蹈语汇的来源之一。诸如小步舞、加伏特、塔兰泰拉、波尔卡、华尔兹等舞蹈形式及语汇是音乐剧的舞蹈编导们特别青睐和特别关注的素材宝库, 他们经常从中汲取艺术养料及灵感, 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所谓流行舞, 实在是一个因时因地而异的变量很大的集合名词, 它应当涵盖了所有不同时期在欧美盛行过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舞蹈形式, 如爵士舞、摇摆舞、迪斯科、太空舞及其他时兴舞蹈。一句话, 流行舞蹈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 它应该是所有在欧美盛行的大众化的舞蹈统称, 它们被音乐剧所吸收应用, 对音乐剧中的舞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舞蹈在音乐剧中的特点与作用

1、音乐剧中的舞蹈特点

如前所述, 舞蹈是音乐剧中三大要素之一, 在音乐剧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其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渲染性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 抒情性。舞蹈通过人体的形体动作将剧中人物一些很难在面部显现出来的内心情感传递给观众, 以之来鼓舞人、感染人, 激发人的审美想象, 并充实人的心灵。作为一种人类情感表现的活动, 其直接性和强烈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所以, 舞蹈片断用来抒情, 是音乐剧中舞蹈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第二, 戏剧性。音乐剧中的舞蹈与一般独立的舞蹈有很大区别, 它依附于一定的剧情而存在, 为剧情而服务。它的出现, 是为了起到表现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或者是推进情节、深化主题、增强戏剧效果等作用。可见, 剧中舞蹈的戏剧性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 气氛渲染性。音乐剧中舞蹈既然要在抒情中发挥其戏剧性效果, 那么可以想象, 其为了达到目的而调动一切手段, 就可能形成色彩较浓烈的插入性舞蹈场景, 从而将整个戏剧情节推向高潮给观众以审美的享受。

2、音乐剧中的舞蹈作用

舞蹈是推进音乐剧戏剧情节表现的最佳手段和材料, 其抒情状物, 渲染气氛, 展示技艺和表达心理等功能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其在音乐剧中的具体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舞蹈音乐剧主要起的是抒发情感的作用。音乐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冲突, 同样舞蹈可以通过舞台演员的肢体变化和动作畅度的收缩表现内心情绪的变化。用舞蹈或歌舞来抒情,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抒情手法。

另一方面, 舞蹈在音乐剧中主要起交代剧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 制造戏剧冲突的作用。这是舞蹈在音乐剧中最常见的一个任务, 通过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形体语言来展示巨作的基本情节, 并随着舞曲和舞步的变化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表现剧中人间的戏剧冲突。

四、音乐剧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启示

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审美诉求的变化, 产生于西方的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其对中国舞蹈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原因就在于音乐剧迎合了中国人喜欢“听故事”的审美欣赏习惯, 展现了一种用舞蹈来辅助表达的清晰的故事情节。

近几年来, 一些地方在不断引进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同时, 也在尝试着朝音乐剧方向创作一些具有音乐剧性质的剧目——将歌、舞、剧三元素相结合但未实现整合的剧目。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是使人倍感欣喜的事情。

不过, 在趋于全球化的今天, 音乐剧这一西方舶来的艺术品是否能够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并完美表达我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文明, 是否能够为我们民族的舞蹈突破创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进而让全球感受到一种舞蹈新节拍,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与求索。

参考文献

[1]魏俊.刍议舞蹈的另一种存在方式——音乐剧中的舞蹈[J].才智, 2009, (29) .

[2]吕艺生.舞蹈家与音乐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7, (2) .

[3]魏冰.音乐剧中的舞蹈刍论[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

音乐剧中的舞蹈 篇2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唱课型成为最主要的课型之一。而学生们的潜意识中也认为“音乐课”就是“学唱课”,即唱会了歌曲就是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音乐课不仅仅是包括了“学唱”这一基本目标,而是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们自主乐于参与到音乐的歌曲学唱、作品欣赏、舞蹈律动等音乐活动中。歌曲学唱与作品欣赏对于音乐教师来讲不是一件难事,而舞蹈律动却要在简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完成,实属不易。

二、案例描述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节奏自然、流畅,似傣族小姑娘与,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感受傣族舞蹈动作,初步了解傣族音乐与风俗,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我是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实现的:

《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设计流程是:音乐列车——走进“孔雀园”——学“孔雀舞”——学唱“孔雀曲”——翩翩起舞——爱动物六个有关联的情景串联而成。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孔雀舞”的启蒙及教学,尤其是在学“孔雀舞” 与翩翩起舞这两个环节。

教学片断一: 环节:学“孔雀舞”

师:孔雀生活在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孔雀之乡”。傣族人民喜欢和崇尚孔雀,不但在自己的家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所以啊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舞蹈之一,大家看,在舞蹈中,有很多模仿孔雀的动作,处处体现了婀娜多姿的孔雀形态。孔雀代表着吉祥如意,所以跳起孔雀舞就表示祝福别人吉祥如意。大家想不想学习我们傣族的歌舞呢?(生答:想……)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孔雀”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孔雀舞”的美】

提问:你们有谁也能用动作来模仿一下孔雀的动作?就学一个动作? 师:可以问一问你是从哪里学会的吗? 评价:你真是个有心人,观察得真仔细。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手势来模仿孔雀头部的动作?(学生模仿)真不错,我们再来模仿一下孔雀梳理羽毛的动作。

(课件出示舞蹈动作图片,依次学习孔雀跳舞、孔雀开屏、孔雀走路的动作,评价。)师:如果你们能够把动作做的再柔美一些,就更像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模仿孔雀的动作,使学生理解“舞蹈源于生活”】

(教师一边哼《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一边和教学生跳)

【设计意图:先通过“舞”再“歌”,主要是在“舞”中多次聆听音乐,为“歌”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环节:翩翩起舞

师:小朋友们唱得那么感情,还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孔雀舞,我们现在把刚才学的“孔雀舞”动作加进去,让我们全班一起合作表演《金孔雀轻轻跳》。(师生在音乐中齐跳 《金孔雀轻轻跳》)

【设计意图:通过边歌边舞“孔雀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案例反思:

我选教的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中的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它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我思考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感性、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领学生用身体感觉音乐,用舞蹈律动来表现自己的体验,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切身的感受。针对于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实效性,我通过不断地研读教材以及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中,有了以下浅薄的点滴思考 :

1、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模仿性的形体舞蹈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学习,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因而本课各个环节都以模仿为主线,将形象的舞蹈通过模仿动物来展开,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小动物。培养学生爱好舞蹈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更深一步的了解。一开始教师抓住学生爱模仿表演的特点,利用舞蹈小律动组织教学,通过形象生动地和有节奏的形体动作,让学生比较主动自然集中了注意力,进入学习中。总之,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给出典型的节奏型,并与学生互动感受傣族的孔雀舞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美”,以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为更好的让学生第一感觉喜欢上舞蹈,欣赏优美的舞蹈,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以孔雀舞欣赏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美产生直观的、初步的印象,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为了营造轻松的环境,我采用图片展示、音乐赏析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3、要让孩子喜欢舞蹈,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老师。

要想让孩子喜欢你,就必须做到爱孩子,要有一颗童心,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用孩子般纯净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唤起他们的兴奋感,把他们吸引到奇妙的舞蹈世界里来

试论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 篇3

关键词:舞蹈;音乐;舞蹈音乐;艺术形象

一、引言

舞蹈音乐在舞蹈中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独有的音乐语言塑造出与舞蹈动作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个性鲜明的“听觉形象”,从而与视觉形象相互交织,深刻、立体地雕刻出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概括意义的舞蹈艺术形象,提高舞蹈的感染力。

“艺术形象”是一个复合词语,它由“艺术”“形象”两个词语组成。一般而言,“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1]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各种手法和形式塑造的融入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并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看法,具有鲜明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个性,具有丰富而概括意义的生活场景。

“表现性”和“描绘性”是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塑造的二重功能,对于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来说,具有抒情和状物的价值。所以就有这样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二、描绘性艺术形象

“描绘性”的舞蹈音乐艺术形象,指的是编导艺术家利用人体动作创作的手段,对现实生活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进行模拟、描写和刻画而形成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主要有:1、描绘自然景物;2、描绘动态形象和场景;3、描绘人物或事物形象。

(一)描绘自然景物

群舞《黄土黄》是一支具有浓重的西北黄土气息的舞蹈艺术作品。跌宕起伏的动态形象和激越的情感宣泄,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性格与豪迈气质。此舞蹈音乐对黄土气息的成功表现和对黄土高原概括性的描绘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引子单元的唢呐吹奏不断重复带倚音的长音,而在重复的过程中逐步增高声部,苍劲、高亢、直白的音乐色彩,使人们立即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苍凉;在唢呐长音的下方纯四度,管弦乐以二度交替演奏的浑厚音响与唢呐的长音呼应,描绘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磅礴气势。

(二)描绘动态形象和场景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场描绘两个敌对家族的成员持械争斗的场面,舞蹈音乐通过小提琴和大管的激烈表现,充分描绘出富有动态景象。描绘风尘女子的刺耳的叫喊声以及提尔伯特的恶劣态度等,然后,再用偏快且带有跳跃性质的音调详细地对罗密欧和伙伴们的具有挑斗性的景象进行描绘。在管乐的音乐表演后,对械斗双方厮杀、快速奔跑等慌乱、紧张场景进行了描绘,表现出持械争斗的开始, 而斗争如火如荼之时,钟楼的钟声急促敲响,维洛那公爵在管乐队F行音阶旋律下,缓步走下台阶。

(三)描绘人物或事物形象

《睡美人》第二场,为表现阿美罗娜受伤倒地,管弦乐队运用强力而又悲痛的音调模拟了国王夫妇悲伤欲绝的哭声。这种用乐队模拟的人的哭声,使人立即产生了对国王夫妇痛哭失声时的形象与画面的联想。在舞剧《穿长简靴的猫与自猫》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动作,都可以称得上是对角色形象刻画得最完美的舞蹈段落。这两部音乐舞蹈体现了对人物和动物(事物)形象的描绘。

舞蹈不仅可以通过描绘手法,向观众展现具体可感的现实事物或者想象中的事物,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段,向观众展现舞蹈中人物的个性、情感、情绪等内心精神世界。音乐在舞蹈中承担着抒情、状物的双重角色任务。因此,舞蹈音乐艺术形象的描绘塑造对于舞蹈作品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2]。

三、表现性艺术形象

所谓的表现性艺术形象,即指编导艺术家在音乐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的手法,在舞蹈中,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刻画,而产生的艺术形象。 主要是通过对情绪、性格的描绘刻画。

(一)情绪的体现

芭蕾舞《睡美人》第一幕“终场”。在阿芙罗娜公主十六岁舞会上的人群中,一位巫婆手拿纺锤随乐音击节。此时,舞性正浓的阿芙罗娜因为好奇,而接过巫婆手中的纺锤翩翩起舞,结果不小心被纺锤刺伤手指,倒地睡去。在这里,音乐以连续的、极具个性的音型和不断加快的演奏速度给眩晕、窒息之感,让人产生紧张、恐惧、不安情绪。而舞蹈动态形象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又相吻合,开始为快速向后退,而后以手带动原地旋转的同时“涮胸腰”,表现了阿芙罗娜的眩晕之感和恐惧、紧张的情绪。

(二)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

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二夫人性格的刻画应该说是最成功的。摘取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作二夫人的主题音乐,运用十分简洁的手法,塑造出一个性格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例如运用下行音阶,表现作为封建夫权下女人的悲惨人生;凄美的旋律表现出二夫人格中善良的一面;将原本凄美旋律与伴奏声部进行不协和的音程对位处理,甚至直接将旋律的部分音作升高或者降低伴音等扭曲、变形,充分体现出二夫人在封建家庭内部争斗和封建社会的重压下扭曲、妒忌的心理特征。

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的表现虽然各有不相同,但是却有着一定规律。如: “豪迈”的形象表现是:长时音符与协和音程相互配合;上行激进与大跳相结合;中速稳定的节奏和中音运行相结合。“悲哀”的形象表现是,低兴奋度对应高紧张度;缓慢的速度与弱的力度并辅以紧张性的音程;低音区运行和旋律音高的下降趋势。“欢快”的形象表现是:低紧张度的协和音程;较快的速度且辅以活泼的节奏;较高音区的运行与旋律音高的升高趋势。“坚定”的形象表现则是严格而稳定的节奏和快捷的起音速度等。

四、 结语

舞蹈艺术不仅仅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审美,更主要的是对主题精神追求的审美。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表达的内涵,都紧密的与主题结合在一起,舞蹈表达的内涵与主题上,要立意鲜明、寓意深刻,而在形象的塑造上须符合人类审美观的要求,并融入必要的中华民族特征。舞蹈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刺激和感染观众。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是用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塑造出内含深邃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且结构有序、有机融合为一个完美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舞蹈作品才能传世不朽。(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83。

[2]王鸿昀.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1。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论音乐话剧中的舞蹈 篇4

关键词:音乐话剧,舞蹈,表演手段

音乐话剧是介于音乐剧与话剧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兴戏剧。音乐剧, 也称为歌舞剧, 是结合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于一体的一种戏剧表演, 通俗易懂, 深受大众欢迎。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剧, 则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属于文学范畴, 能够欣赏的观众群体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 广大观众的审美、鉴赏水平日益提高, 对文化艺术需求愈加求新求变, 对话剧的表演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许多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通过借鉴国外话剧发展和成功的经验, 吸取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 创作出了音乐话剧的表演形式。音乐话剧主要还是话剧, 但是其中融入了一些音乐剧的元素, 包括音乐和舞蹈等。音乐话剧可以演唱, 可以舞蹈, 也可以独白, 故事的表达方式更加新颖, 并且通俗易懂, 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近年来, 不断涌现出了一些载歌载舞, 深受观众喜爱的音乐话剧, 比如“革命历史题材戏剧”《雁叫长空》、“当代都市戏剧”《停一停,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荒诞音乐剧”《歌星与猩猩》、“圣诞音乐话剧”《爱的回转》等。

音乐话剧之所以称之为音乐话剧, 是因为音乐贯穿整个剧本始末, 是衬托话剧主题、彰显话剧格调、强化话剧生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 除音乐外, 舞蹈也是推进戏剧情节, 表现戏剧冲突的最佳手段和材料, 其抒情状物、渲染气氛、展示技艺和表达心理等功能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音乐话剧中的舞蹈与传统话剧中的舞蹈不同。后者主要依靠语言和布景作为表现手段, 辅以少量的肢体语言。音乐话剧中已经把舞蹈肢体语言作为必要的表演手段。音乐话剧中的舞蹈又与音乐剧的舞蹈不同。对于后者来说, 舞蹈是音乐剧剧情的载体, 戏剧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表现矛盾冲突、阐释人物心理、推进剧情、完成主题的, 它的舞蹈和故事情节是浑然一体的一个系统。音乐话剧中的舞蹈, 既非传统话剧中那样的陪衬点缀, 也非音乐剧中那样的载体呈现, 而是一种或深或浅的介入, 音乐话剧的主体依然是话剧, 舞蹈只是起催化剂作用, 并非推动者本身。综合来看, 音乐话剧中的音乐具有如下作用。

一、舞蹈在音乐话剧中的作用

1. 丰富了话剧的表演手段

话剧是一门语言艺术, 传统话剧仅仅依靠语言和布景的表现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舞蹈手段更多的是动作和语言的延伸, 在音乐话剧表演过程中, 结合其他表演手段的同时, 恰当地融入舞蹈表演的元素, 为导演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比如, 《雁叫长空》这部音乐话剧塑造了鲜明的具有阶级烙印的伟大气概, 将话剧、歌剧、舞剧三种舞台样式综合在同一个舞台上, 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音乐艺术和舞台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气势恢宏。

2.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舞蹈肢体语言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造型的组合、发展、变化而形成, 通过塑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舞蹈形象来反应现实生活,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话剧表演中可以充分发挥舞蹈手段的功能作用, 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传达。比如, 《雁叫长空》这部音乐话剧中打造了五个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舞者女兵”, 他们穿着与长征炽热的红色革命气象所迥异的白色连衣裙, 把冷酷环境中女兵心中的诗意梦幻通过舞蹈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把女红军的身心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

3. 交代剧情,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对白”是话剧艺术最主要的叙事手段, 对推动故事进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 语言艺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在叙事的丰富性、形象性、细腻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有时不如舞蹈直观、全面。舞蹈则是经过组织、提炼、夸张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导演与编舞正是通过舞台美术与舞蹈, 来表现语言文字等其他话剧手段所难以刻画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语言来展示剧情的基本情节, 并随着音乐和舞步的变化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表现剧中人物间的冲突, 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舞蹈场面, 并使其具有极强的戏剧性。音乐话剧中倘若没有舞蹈在不同的音乐、“对白”中穿插, 那么, 根据观众的主流意识, 就会觉得话剧“太硬”“不美”, 从而必定会使观众感到乏味与混乱, 情节的存在似乎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而有了舞蹈后, 情节、冲突、时间乃至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都能够在舞蹈中体现出来, 舞蹈也就成为整部音乐话剧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成了整个情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必须场面。例如: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在某些故事进程的推动方面, 就充分利用了舞蹈艺术, 很好地渲染了气氛, 并解释了剧情。全体官兵在舞蹈与歌声中唱出了进行曲:“爬雪山, 过草地, 我们是女兵运输班, 背电线, 扛炮弹, 女人赛过男子汉, 万岁万岁我红军”, 这就很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场景,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舞蹈对音乐话剧发展的推动

舞蹈手段已经在现代话剧表演中被广泛地运用, 并且舞蹈手段的风格样式也逐渐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近年来诞生了一批优秀音乐话剧作品。例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可谓是话剧中应用舞蹈典型的成功案例, 剧中演绎了金大班与三个男人之间的风花雪月故事, 情节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剧中通过现代舞、康康舞、水兵舞、国标舞等多种舞蹈风格来表达她对三个男人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各种复杂情感, 在向观众传递作品中蕴含的不好表现的潜意识心理的同时, 也最大程度地丰富了舞台画面。革命历史题材剧《雁叫长空》导演王晓鹰通过大胆尝试与创新, 充分发挥话剧与音乐、舞蹈的功能, 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了这部恢弘的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该剧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当代都市剧《停一停,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的执行导演马列吸取了《雁叫长空》的成功经验, 将《停一停,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中融入了话剧、歌舞剧等诸多元素, 在人们的灵魂不断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刷着的时候, 给观众带来了一部拷问心灵、发人深省的都市戏剧。

现实表明, 音乐话剧是在传统话剧基础上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舞蹈手段在音乐话剧中已被广泛地运用,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相信在戏剧理论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等人共同努力下, 不断变化应用各种艺术手段, 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

参考文献

[1]胡中辉.肢体语言的魅力—舞蹈形体训练对于话剧表演的影响[J].学术研究, 2010 (02) .

[2]孙连君.论音乐话剧《雁叫长空》[M].辽宁师范大学, 2009.

[3]杨倩.浅析舞蹈手段在现代话剧表演中的运用[J].金田, 2012 (04) .

舞蹈表演(音乐剧) 篇5

热爱音乐剧表演艺术,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爱好者、文艺团体表演者、中等艺术学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等均可报考。

初试:

(1)歌曲演唱一首(中、外作品均可,自带伴奏谱或伴奏音乐)。

(2)台词表演(诗歌、散文、童话、戏剧片断均可,限3分钟内)。

复试:

(1)歌曲演唱一首(中外作品均可,不得重复初试作品,自带伴奏谱或伴奏音乐)。

(2)视唱练耳。

a. 练耳部分:模唱旋律,模唱音程、和弦,并说出性质。

b. 视唱部分:视唱一个升、降号内,含常见节拍和节奏型的单声部曲调(简谱视唱亦可)

(3)戏剧表演(即兴命题)

终试:

(1)歌曲演唱两首(一中一外,其中一首提倡演唱不同风格的中、外音乐剧作品。可重复前两试作品,自带伴奏谱或伴奏音乐

(2)舞蹈表演(各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等均可。自备音乐,表演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3)口试(文艺修养测评)

注:每10人一组进行。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舞蹈教学 篇6

中学舞蹈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初中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舞蹈与中学生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中学生的大脑发育;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中学生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中学生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2 舞蹈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要引导他们向表现良好的同学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自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学生刚参加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打怵,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不用心做。可以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学生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好胜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队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赛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经心,需要每个学生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学生们忍受着苦,忍受着痛,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从而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学生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又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3 舞蹈与音乐教学

舞蹈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舞蹈往往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效果更加良好,从而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比如当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时,随音乐律动,然后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这样一定比教师直接讲解音乐内容的教学效果好。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理解音乐的前提必须先听懂音乐,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赏析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条件落后的乡村初中学生,连最起码的音乐聆听教学都不能保证,学校领导以及专职不专业的音乐教师均不重视,音乐教学走过场,教学中只唱不听、只听不讲、只学不练……甚至个别地区学校干脆将音乐课改上文化课,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对音乐课也就不重视,他们无从掌握欣赏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其音乐教学的难度很大,即便舞蹈是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在面对一群不重视音乐甚至对音乐课有偏见的学生,要实施音乐教学必须借助舞蹈﹑范唱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降低要求,精选学生易掌握﹑易感兴趣的内容,逐步有计划的启发与引导,音乐教学才可能有效开展,音乐教学中舞蹈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舞蹈训练才有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舞蹈课的意义 ,更不能迷信其作为教学手段的功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盲目运用。尤其是一些教师准备不充分,对音乐理解不准确,律动姿势僵硬,姿体语言不准确,相反误导了学生。只有在音乐和体育这些与之相关学科中运用舞蹈,并在课前作充分准备,课内灵活运用与准确示范,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的舞蹈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城市中学外,乡村中学大多还不具备将舞蹈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 ,所以,是否能有效地开展音乐舞蹈教学,与当地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的条件有关。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组建学生舞蹈队,加强课外训练,为学校表演或外出参加舞蹈比赛作准备。条件落后的学校其教学难度大,但也不能将音乐舞蹈长期上自习,哪怕带领学生有节奏的拍手清唱,也算是“音乐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乐感。

舞蹈音乐创作中的美学研究 篇7

舞蹈音乐既要遵循音乐结构的美学原则, 又要顾及舞蹈内容的情景要求, 所以创作舞蹈音乐时既不能太教条, 也不能太自由, 两者兼顾, 恰到好处。舞蹈音乐具有特殊功能, 既是一部供耳聆听的音乐作品, 舞蹈音乐又是一部供眼欣赏的“音诗画”, 所以, 评价舞蹈音乐的优劣, 应从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去衡量, 可以说舞蹈音乐的美学内容是很丰富的。

·舞蹈音乐创作的美学特性

·可听性

舞蹈音乐就是音乐, 音乐就需要感染欣赏者的听觉器官, 然后获得美感。成功的舞蹈音乐首先必须是好听的音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旋律优美

优美的旋律赏心悦耳, 能引发欣赏者的快感。优美的旋律一般是欣赏者比较熟悉的民歌、戏曲、曲艺的音调, 听起来比较亲切;优美的旋律是流畅、通顺的, 而不是晦涩、拗口的;优美的旋律是抒情充分、激情饱满的, 而不是“死水一潭”的乏味旋律。

(2) 发展严谨

舞蹈音乐应顾及舞蹈的情节要求, 但还应注意音乐作品自身的逻辑性延伸和严谨发展。能引起听觉兴味的舞蹈音乐应该是主题明确, 形象生动, 发展中有统一的因素在渗透、贯穿, 使前后旋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堆砌。能引起听觉兴趣的舞蹈音乐, 应该不断引进新鲜因素, 发展中注意运用各种对比手法, 切忌将一段旋律毫无变化地反复咀嚼。

(3) 风格鲜明

每首舞蹈音乐, 由于运用的素材不同、节奏形态不同、主奏乐器不同、配器手法不同, 定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可跳性

舞蹈音乐是为了舞者提供舞蹈律动依托的, 所以舞蹈音乐应该具有可跳性的美学特性, 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节奏规整

就是节奏形态不能不自由、太凌乱, 表现在乐句大多方整, 乐段大多对称, 节奏能形成“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四二三四”或“一二三, 二二三, 三二三, 四二三”的节拍特点, 这样的节奏容易设计舞蹈, 容易编排出平衡、协调的形体动作。

奇数性的节奏形态 (如三小节长的乐句或三句式的乐段) 不是不能运用, 只能作为点缀式的出现。舞蹈音乐中的主流节奏, 应是规整性的。

(2) 律动清晰

舞蹈音乐对于强弱律动的体现特别敏感, 只有规律性的强弱律动能清晰地体现, 才能使舞者准确踩拍, 协调展示。强弱律动由拍号的基本拍感、演奏时的力度处理和配器中的节奏音型等因素综合体现的, 只有音乐的律动清晰, 才能使舞蹈的动作得力。

如果舞蹈音乐的律动是模模糊糊、混混沌沌的, 舞者的动作就难以和音乐糅合在一起, 这样就会影响舞蹈的感染力。

(3) 情感丰富

优秀的舞蹈音乐总是情感丰富的, 激动时扣人心弦, 细腻时脉脉含情, 高潮时震撼人心, 抒情时淋漓尽致。音乐的情感跌宕, 就能引发舞姿的热情奔放, 使婉转的段落婀娜多姿, 热烈的段落纵情雀跃。情感丰富的音乐能引发多彩的舞蹈语汇。如果是四平八稳、没有对比性的音乐是难以引发编舞者的创作欲望的。

·可看性

舞蹈音乐的美学特性还有特殊方面, 因为听音乐的同时还在看舞蹈, 所以要求舞蹈音乐能有迷人的可看性。

(1) 珠联璧合

看舞蹈的同时听音乐, 听音乐的同时看舞蹈, 两者互依互存, 舞蹈有了音乐如鱼得水, 音乐有了舞蹈更让人迷恋。

(2) 锦上添花

单用打击乐器伴奏也能跳舞, 毕竟单调了些;如果运用优美动听的旋律, 那将会给舞蹈锦上添花。当运用了民族语言的音乐, 那么民族风格的舞风会更浓郁;当运用了特性乐器演奏的音乐, 那么特定地域的舞蹈语言会更有感染力;当音乐声响大作时, 那么舞蹈的高潮会更加有震撼力。

(3) 扬长避短

音乐长于抒情, 凡是舞蹈中的抒情段落, 也是音乐“大显身手”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音乐设计得情意绵绵。

成功“可看性”强的舞蹈音乐总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优势, 让舞蹈更有充分发挥的氛围。

应该说, 舞蹈音乐的可听性可跳性、可看性, 只是舞蹈音乐美学特性中的基本要求, 只达到这些要求还远远不够, 还有更高层次的创新要求。

·舞蹈音乐创作的美学创新

时代在发展, 对于舞蹈音乐的美学观念也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拿当代优秀的舞蹈音乐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舞蹈音乐相比, 美学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美学上的创新从旋律形态、创作手法、音响制作等方面表现。

·旋律上的美学创新

(1) 节奏强化

过去的舞蹈音乐中的节奏太多依附在旋律上或伴奏中, 而当代舞蹈音乐中的节奏音响突出, 性格外露,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很多舞蹈音乐中还设计了独立的节奏型的华彩乐段, 有的舞蹈还采用了打击乐节奏为主的音乐作为舞蹈音乐。

(2) 音调淡化

当代舞蹈音乐往往在强化节奏的同时, 淡化了音调, 不注重音调的跌宕起伏。不注重音调的连绵曲折, 而讲究丰满的和声音群和节奏型的纵向组合, 讲究音块的色彩性描绘。特别是一些现代风格的舞蹈音乐, 更难听到比较传统的歌唱性旋律。这种舞蹈音乐虽然音调淡化, 但是仍给人时尚、新潮的美感。

2. 创作手法的美学创新

当代舞蹈音乐的创作手法并不追随传统的那一套, 如注重乐段结构的平衡对称、起承转合, 旋律发展的丰富多变和舞蹈内容的咏唱歌颂, 而更注重音乐素材的简练, 音乐陈述的抽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重用主题

当代很多舞蹈音乐都重用一个音乐主题, 并反复出现, 就能形成舞蹈风格, 也节约了写作素材。只要写好另一个对比段落, 也能构成优秀的舞蹈音乐。

(2) 少用歌唱

当代很多舞蹈音乐中已很少出现歌唱, 即使运用歌唱, 大多数不带具体内容的无词歌。靠歌声来诠释舞蹈是不高明的创作手法, 留出音乐的想象空间, 让舞蹈进入更高的表演境界。

所以说, 舞蹈音乐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越来越复杂, 回归简约是当代舞蹈音乐值得注意的一种发展趋势。不给音乐贴上“标签”, 会留给观众更多的回味余地。

应该说, 创作舞蹈音乐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曲者不但要掌握全面的作曲技巧。而且还要求作曲者具有很灵敏的舞蹈美学空间感。全面的作曲技巧要靠平时积累, 不管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 不管抒情的、描绘的、叙述的, 都能用恰如其分的旋律去表现;舞蹈空间感也要靠平时多观察、多揣摩, 体味各种舞姿的大致律动和大致韵味, 然后也能用恰如其分的旋律去表现。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就能写成理想的舞蹈音乐。

摘要:创作舞蹈音乐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曲者不但要掌握全面的作曲技巧。而且还要求作曲者具有很灵敏的舞蹈美学空间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就能写成理想的舞蹈音乐。

关键词:舞蹈,音乐创作,美学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 .

论舞蹈专业训练中的音乐教学 篇8

关键词:舞蹈,音乐教学

舞蹈自产生以来, 就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称舞蹈是无声的音乐。如果肢体动作不是按照一定的节奏有韵律地进行, 那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势必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动作。不论情感多么强烈, 动作如何复杂, 都不能称之为舞蹈。例如, 人们在兴奋若狂的时候, 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甚至做出连续的跳跃, 但是这些动作不是有节奏地按照一定目的组织起来的, 所以它仍然属于生活动作的范畴, 而不能称之为舞蹈。由此可见, 舞蹈离不开音乐, 学习音乐知识对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笔者从事中职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多年, 本文从中职六年制舞蹈专业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现状入手,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来谈谈舞蹈专业的音乐教学。

一、舞蹈专业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现状

以六年制中国舞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已达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 粗略地掌握了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 对简谱、线谱、音高低概念和节拍有了一般感性认识, 但是对音乐和舞蹈的联系, 对如何将舞蹈基本功和钢琴伴奏密切配合起来等问题还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该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 时限和课时分别为1个学年、每周2节课。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 1学年、2课时/周的音乐教学相对不足, 不过由于舞蹈专业存在专业课时普遍多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特性, 故而在有限的时间内, 开设大量的音乐基础课也并不现实。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 就亟需在有限的课时内,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最大限度地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充分发挥舞蹈的表现力。

二、舞蹈专业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

针对六年制舞蹈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有:乐理基础知识、节奏训练、视唱、听辨、音乐赏析等。

1. 乐理基础知识

根据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 本课程相关的乐理知识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 同时要有相当的实用性。对于那些较为专业和深奥的乐理知识, 考虑到对舞蹈专业学生并无多大帮助, 甚至会对学习必须的知识形成干扰,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授课者基本剔除了这部分内容, 或者只作了解的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授课经验, 同时结合舞蹈专业的特性, 认为乐理知识主要开设内容应有:记谱法、音及音高、音程、调、节奏、节拍、装饰音、旋律相关知识等等。

选择这些课程内容, 对于舞蹈专业学生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可作为增加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手段;其次, 为节奏训练和视唱练耳打下基础, 比如通过学习记谱法, 可让学生学会识谱, 熟悉音符、休止符的写法, 认识音乐符号, 为事半功倍地进行后续的视唱练耳环节做好准备;再者, 学习节奏、节拍, 可以让学生知晓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对音乐的风格和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拍子有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节奏型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让学生明晓, 单是节奏型本身就可以说明乐曲的类别。如根据节奏型可区分出进行曲、圆舞曲、玛祖卡舞曲等;最后, 通过音程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 不同音程的音乐色彩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比如大三度音程的具有明亮、开朗的色彩, 小三度音程里因为有半音, 则表现出暗淡、柔和的音乐色彩。

在讲授乐理知识时, 对于纯概念性的知识, 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讲解透彻,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于那些需要实践配合的知识, 则一开始只作简略讲解, 在听音、试唱环节多做练习, 直至完全掌握, 使学生有一个接收和消化的过程。

2. 节奏训练

在音乐历史的全部过程中, 音乐一直是和舞蹈相联合的, 这是一种天然的, 不可分割的的同盟, 因为两者有着共同的根本要素——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结构的基本要素。一个舞蹈作品, 要靠不同的节奏变化,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从而来体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一般来讲, 长的节奏表达出宽广、平稳的情感;短的时值节奏可产生欢快或紧张的气氛;律动性强的节奏则表现出坚定有力的情感;自由性节奏则表达出宽广辽阔的情感。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律动, 各种不同节拍形式的强拍与弱拍循环交替出现, 构成了不同类型的音乐。由此可见, 了解节奏律动性的强弱关系, 对舞蹈专业学生能否听懂节奏、掌握节奏是至关重要的。

在节奏训练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以听写训练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年龄较小,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所以节奏训练不能做简单的机械重复训练, 相对而言, 实训的比重应适当增加。在练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将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相结合, 必要时把学生分成几组, 要求同组学生同时拍打不同的节奏, 进行相互配合。这种实训教学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分组训练则加强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 节奏训练也可以和试唱相结合, 同时巩固两方面内容。此外, 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在进行节奏练习时, 根据每段节奏找到律动规律, 分析该段节奏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思考不同的节奏应该配合怎样的舞蹈动作。通过反复进行类似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训练, 真正做到音乐知识和舞蹈专业知识的融合。

3. 视唱

在器乐演奏的教学中, 老师通常在教学生弹奏新谱子前, 先要求学生通过唱谱子来进行识谱和分析谱子, 等曲子弹熟练后, 再要求学生一边弹奏一边在心里跟着唱谱。这种先唱谱后弹奏、边唱谱边弹奏的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突出乐曲的表现力。

舞蹈专业学生练习视唱, 学会识谱是基础要求, 包括学习乐理知识、掌握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力等。掌握这些基础的音乐知识,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舞蹈伴奏和舞蹈作品本身。再者, 音乐的呼吸主要体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划分、语气的变化等方面, 而舞蹈的呼吸是随着舞蹈动作的动率、节奏、力度和演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通过练习试唱, 使舞蹈专业的学生理解音乐伴奏的呼吸, 能够分清各种不同长短的乐句, 处理好乐句之间的关系, 这些能力对于表演好舞蹈作品非常重要。

视唱的教学内容除了最基本的基础训练外, 还要采用民族乐曲进行旋律的演唱, 尤其要和舞蹈教学中舞蹈组合的伴奏相结合。在演唱各种不同的组合伴奏时, 更要结合舞蹈发源地的民俗、音乐风格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视唱中不但能够掌握音乐知识, 更从民俗文化方面对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了解。例如东北秧歌, 它是东北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艺术财富, 起源于劳动, 又和古代的祭祀音乐有关, 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它豪放、泼辣、活泼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 既稳又浪 (浪, 即欢快俊俏之意) , 而且稳中有浪, 浪中有稳, 刚柔结合。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非常丰富,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节奏富于变化, 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 这种音乐风格与东北秧歌中的“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学生了解了东北秧歌的这些特点, 不但对舞蹈本身能有概念上的认识, 对旋律视唱也会有较多的了解, 在练习试唱过程中, 才不会止于音符的演唱, 也能进行旋律演唱。

4. 听辨

音乐听辨训练重点在培养舞蹈专业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 帮助舞蹈专业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音乐, 进而能够对音乐进行分析, 将音乐与自身的审美理念结合在一起并达到完美融合, 从而进行舞蹈创作。

听辨训练的内容包括视唱、节奏中的所有知识内容, 主要有单音、音程、和弦、旋律、节奏等。听辨训练十分抽象, 它不像视唱、节奏训练那般直观, 比如音高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由于音乐专业学生本身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对音高、节奏等已形成概念, 所以听辨训练相对较容易进行。但舞蹈专业的学生, 一开始往往靠自身天赋来辨别音准, 所以在训练中必须作反复训练, 促使学生把感性认识变为理性的概念, 发展他们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以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从而提高舞蹈学生的音乐感觉, 真正让学生听懂音乐,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象。

5.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能够系统性地培养人的音乐感觉, 开发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在提高个人音乐素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对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因受课时限制, 音乐赏析只能作为其中一小部分而存在, 难以进行全面的教学。因此, 笔者根据中国舞专业特性, 结合学校特点 (本校民乐专业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 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音乐赏析课程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丰富, 主要分五大部分: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民间说唱、民族舞蹈和民间戏曲。因课时所限, 本课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民间歌曲、民族器乐和民间舞蹈三个部分。

(1) 民族器乐。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 民族器乐又是民族音乐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中国所有音乐的基础。民族器乐赏析旨在教会学生认识众多的民族乐器, 能够赏析中国几大名曲, 并在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 民间歌曲。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它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为了表达自己的劳动、生活和各种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的歌曲形式 (《中国民间音乐简编》苏春敏编著) 。民间歌曲和舞蹈有个共通的特点, 就是即兴性。民间歌曲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本课程重点通过学习三大类民歌的产生、作用和音乐特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下其民歌的不同特点。例如, 南方人口密集, 小巷子多, 所以民歌旋律多呈波浪型的;蒙古草原地广人稀, 则民歌多为长调。

(3) 民间歌舞。民间歌舞是人们最早创作和运用的音乐体裁之一, 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本课程内容通过讲解民间歌舞的历史演变和几大种类, 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和舞蹈结合的渊源, 并能够从概念上了解舞蹈的分类。

对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音乐不仅是提高艺术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是理解舞蹈情感、掌握舞蹈技能的重要手段, 撇开音乐而单纯钻研舞蹈动作显然无法真正掌握舞蹈艺术, 这就决定了本课程在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 音乐知识纷繁复杂, 倘若将本课程的五部分内容展开教学, 则无论从哪部分看来, 所占时间都会远超出本课程的总课时。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必须根据中国舞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紧紧抓住重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授课过程

浅谈凉山彝族皮鼓舞

■王梓仲

摘要:几十年前的凉山由于其社会制度的特殊性, 使得凉山彝族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 他们除了寻求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外, 还有充实着精神生活的民间文艺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凉山彝族舞蹈中带有浓郁宗教祭祀色彩的舞蹈—皮鼓舞它是一种直接影响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舞蹈, 本文用调查到的资料来说明凉山彝族宗教祭祀舞蹈皮鼓舞的源流, 表演过程及现今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祭祀舞蹈;现今发展

一、凉山彝族发展的概况及其宗教

1.凉山彝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 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1]在这里孕育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但是凉山的彝族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大约在东汉末和魏晋时期 (约一千七百多年) 甚至更早一些, 仲牟由的后裔古侯、曲湟两支历经迁徙, 从兹兹尔普 (今云南昭通) 一带分几路渡金沙江向四川凉山腹心地区迁徙, 然后逐步向大小凉山地区扩散。凉山彝族先民进入凉山融合了当地一些其他民族, 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凉山彝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人口达178万。

彝族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着奴隶占有制, 直到1 9 5 8年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凉山彝族人民才推翻了残酷的奴隶占有制, 获得了人身自由。

2.原始宗教在凉山彝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凉山彝族历史上, 家支制、父子连名制的确立标志着父系制社会的形成, 而与之相应的宗教信仰便步入了祖先崇拜的历史阶段。表现在他利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形式把人民凭借本能直觉所能感知的事物组织起来, 赋予一定的宗教意义以求的整个氏族或家支观物态度的统一, 使个人能克服自己心理中的欲求去服从氏族或家支的利益。“他们把祖先崇拜摆在一切宗教活动最显赫的位置, 以此来加强氏族或家支内部的凝聚力和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为彝族古代社会宗法制的统治奠定了基石。”[2]

中, 根据本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和专业要求, 选择了以上这些音乐课程。艺术形式从来都是相通的, 更何况是舞蹈和音乐这样的姊妹艺术。舞蹈专业的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具备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才能舞蹈艺术的求索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二、宗教祭祀舞蹈皮鼓舞

凉山彝族宗教祭祀舞蹈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反映, 凉山彝族的宗教祭祀主要是“毕摩”和“苏尼”主持进行的, 而凉山彝族祭祀舞蹈主要是“苏尼”跳的皮鼓舞。

1.皮鼓舞表演者的由来

在凉山彝族民间宗教信仰中, 苏尼和毕摩拥有神秘的法器, 被视为具有沟通人——神——鬼的特殊素质和能力的使者。

(1) 毕摩

毕摩是彝语音译, “毕”意为“念、诵”, 摩意“为长者、老师”。“各地资料记载, 彝族先民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便确立了“兹” (君) 、“莫” (臣) 、“毕” (师) 三位一体的政权体制所以说毕摩又是政治统治者。所以毕摩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凉山彝族地区, 在祭祀活动中他们组织仪式和做法式但是不舞蹈。”[3]

(2) 苏尼

苏尼——凉山彝族男苏尼叫巴尼, 女苏尼叫嫫尼。他们不识彝文, 没有经典, 宗教地位也比毕摩低。苏尼的产生颇具特色, 他们成为苏尼并非世袭或师传也并非选举产生, 一般多为某人突然生病, 缠绵数月或数年而不愈者, 经占卜掐算, 推为“啊萨”正在找此人交涉让他做苏尼, 否则必有不测。当事者便请毕摩为之举行“啊萨洛”或“尼洛”的仪式, 以祭“啊萨”, 并授得羊皮鼓, 此人便成为苏尼。

2.皮鼓及皮鼓舞的产生

苏尼多以彝族人民所信仰的鬼打交道, 其法式主要是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1962年版

[2]苏春敏.《中国民间音乐简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王士达丘振声李洪明陈培仲.《文艺学常识》.1991年出版

论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关系及作用 篇9

关键词:音乐,舞蹈创作,关系,作用

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 而在舞蹈创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着音乐的因素。任何一种舞蹈、任何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 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

一、音乐在舞蹈创作中必然存在

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展示的, 而在时间的因素当中, 舞蹈和音乐是同时、同样的拥有节奏, 这也说明舞蹈是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所进行创作的。在舞蹈创作期间, 需要有音乐的伴奏, 这是音乐作为舞蹈创作的必定的“规矩”。这种“规矩”是指舞蹈创作时, 所必须依据的、固定的音乐节奏;这种“规矩”也是指音乐对于舞蹈创作所提出来的要求, 而这个节奏可被称为节奏源, 在节奏源的固定范围内, 可产生无数个可变化的节奏型。在这些节奏型的规定下, 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 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 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 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 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 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节奏作为标准。由于所创作的作品是由多个人在一起进行表演, 而每一个人的心理节奏却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 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人的动作, 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 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 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音乐虽以其听觉感染的积极性具有了充分的独立存在的条件, 形成了独立的艺术, 但有时也由于其表现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明显性, 使人不易理解, 而舞蹈动作有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明了音乐表现的内容, 二者因而有了结合的可能。二者都属于时间的艺术, 都依靠过程来展示形象这一特点有助于它们的结合。必须指出, 音乐强烈的对情绪的感染作用对于舞蹈的表现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音乐不仅帮助、配合舞蹈去感染观众, 它还直接刺激舞蹈者的感官, 影响舞蹈者的情绪。音乐可以给舞蹈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 可以由于音乐的段落的变化、性格的变化提醒舞蹈者舞蹈结构的变化。

二、音乐是创作舞蹈艺术精品的灵魂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1]。因此, 舞蹈创作离不开音乐这个伙伴。

第一, 音乐与舞蹈都用节拍、节奏来组织, 节奏是舞蹈与音乐的结合的自然基础。原始舞蹈之所以能最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 具有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特殊艺术功能。能以其触动人心弦的律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将其蕴含的感情传导给观众, 引起观众的共鸣, 并引导他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节奏是结构舞蹈动作的纽带, 也是舞蹈作品整体布局的贯穿线。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也是音乐整体的骨架。舞蹈作品中, 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 通过力度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能量的大小, 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所以, 节奏是构成人体动作与音乐旋律结合的天然基础。

第二, 音乐和舞蹈都善长于抒情这一共同具有的特性, 使得它们能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类各种情绪和情感做出深刻而细微的体现。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 使得它更接近写意画的风格, 虚实结合, 以虚为主。当然音乐和舞蹈的长于抒情, 适于写意, 并不等于说不能反映广阔的生活, 不能叙事, 只不过它们的表情达意、抒情叙事的高度概括的手法, 都是由它们独有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现感情, 而且音乐的表达虽然具有抽象性, 但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 而可以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 舞蹈创作和音乐都具有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完成的, 它通过这种有秩序的运动来做用于人们的听觉, 同时欣赏者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在欣赏过程中自然地产生艺术联想, 从而展开自己的感情活动。舞蹈创作则是通过高度提炼了的人体动作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舞蹈形象的塑造和音乐形象一样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 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 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2]。

就拿《扇舞丹青》这一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来讲, 它将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曲《高山流水》完美结合的精品。编者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 在整个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体态形象, 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 加之作者选用的背景音乐是中国十大古曲之首《高山流水》, 随着环境的展开, 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或低、或高、或急、或徐、或拢慢捻、或弹连拨, 刻画和表达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整体意境, 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古典音乐融为一炉, 情景交融,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含蓄蕴藉, 言有尽而无穷, 使人感觉到神形兼备的内在精神气质, 感悟到天人合一的深厚内涵, 它不愧是音乐、舞蹈合作之佳作。

由于音乐和舞蹈有着这么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 因此在通常情形下, 舞蹈形象的鲜明性、感染性, 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音乐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绘, 对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它甚至依附于音乐形象的塑造。舞蹈的质量在许多方面, 全凭音乐的形象化、内容和表现力到什么程度而定。二者结合紧密, 不分你我。同时, 音乐和舞蹈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也正是这不同而带来了互补, 构成了相互吸引的条件。使得它们相得益彰, 仍然体现出“舞中有乐, 乐中有舞”的完美结合。

三、在舞蹈创作中音乐对舞蹈编导的启发作用

在进行舞蹈创作时, 音乐是舞蹈情绪表现的烘托, 是舞蹈情节表现的需要。舞蹈创作则通过运用音乐来实现视、听觉综合艺术作品的完成。

舞蹈的划分多种多样, 在舞蹈编创中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可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当代舞等;也可以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可划分为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舞蹈三大类等等, 而各种不同种类的舞蹈又包含有不同的艺术特性, 这就需要音乐必须符合舞蹈风格及舞蹈构思的动作表现。编创舞蹈作品时, 乐曲的选择在舞蹈动作设计与构思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程度, 还直接影响动作时的气息、劲力、心态。用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 动作的劲力变化大;反之用平和流畅的音乐伴奏, 动作的劲力柔缓、松弛。用乐句不规则的乐曲伴奏, 动作的气息变化也不规则, 从而使动作充满了对比, 充满了戏剧性的表演;而乐句规则的乐曲, 使动作的气息平稳持续, 情绪平静[3]。在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中, 选择优秀的民族乐器做伴奏, 对于培养学生的古典舞韵味、气质、节奏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动作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共鸣, 优雅的音乐旋律带动了学生的内在感觉, 气息、劲力和神态发生了细腻而明显的变化, 自然地形成了古典舞所特有的内在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恰恰是构成古典舞韵味的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而基训课的音乐特点应该是规整的, 节奏鲜明的, 同一节奏的重复, 以便于一个训练动作的反复训练, 8次, 16次, 32次, 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技术的逐步形成。真正的舞蹈需要的是音乐的内涵。音乐在舞蹈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在音乐的选材上也显得尤为重要。要为一个舞蹈选定一个好的音乐, 首先就要听懂音乐的内涵, 在读懂音乐的前提下才能将舞蹈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 同时音乐也才能渗透到舞蹈的本质中去。

四、舞蹈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处理办法

舞蹈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法国著名舞蹈编导家卡琳娜·伐纳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 我们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可以用以下各种方法处理音乐:

(一) 演绎式处理:

倾听音乐, 领会音乐, 沉浸在音乐中, 让动作随着音乐那种流畅的感觉来跳。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中,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郭磊编导的赣南民间舞《走山》音乐流畅, 动作上充分运用了赣南采茶舞中的“三绝”即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大表演技巧, 每个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衬托中进行, 整个舞蹈如行云流水。

(二) 对抗式处理:

不理会音乐的提示, 创造一种对抗的表演手法, 让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之间产生一种对比。譬如一段很慢或很强烈的音乐, 你可不按照音乐情绪来进行舞蹈动作, 而是动作与音乐进行对比, “紧打慢唱”或“紧唱慢打”, 从而达到一种情绪或意境的渲染。

(三) 对话式处理:

在编舞中专门给音乐留出一个位置, 让它单独表现, 充当舞者的伴侣。在这方式当中, 音乐是作为一种角色单独出现的, 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单独表现, 来强化整个作品的主题。

(四) 无视式处理:

在编舞中不考虑音乐, 让音乐独自生动地进行, 和舞蹈平行存在。这种手法犹如音乐中的“复调”形式, 两个声部分别代表不同的主题, 单独进行却又有着无尽的联系, 密不可分, 共同完成对整部作品的诊释。如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等。

(五) 变化式处理:

编舞中常出现这种可能:即准备阶段受一种音乐启发, 最终换另一种音乐表演。这种手法主要是将不同的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取之所长, 从而产生意想不到和瑰丽多彩的效果。

舞蹈创作和音乐有着太多的紧密联系, 这些联系帮助舞蹈编导和创作人完成完整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艺术。观众们在观看舞蹈的同时, 除了欣赏舞蹈动作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外, 还会注意音乐的可听性。我们只有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运用音乐, 为舞蹈创作服务。在舞蹈创作中, 音乐和舞蹈的紧密配合, 互相补充, 对于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扎哈诺夫, 舞剧编导艺术,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2]吴祖强, 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 1996

音乐剧中的舞蹈 篇10

一、摩登舞关联音乐基调

1. 摩登舞团队的建设者们大都具备亮丽的外形和专业的舞蹈技能,但在摩登舞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屡屡碰壁,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舞蹈爱好者没有真正领会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微妙关系,即音乐节奏处理在舞蹈展现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摩登舞教师自身更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单纯地依靠简单节拍起舞已经不合时令了,僵化的操练式摩登舞需要升级,配套培训需要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将呆板、枯燥和嘈杂的操练间变成促成合作的洽谈处,健美的身材会不会更有舞动的活力。

2. 如果说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是一首流动的配乐诗,那么它就应该有小节、乐句、乐段、乐章之分。在一个小节中跳几个舞步,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中有几个组合步型,这些都必须与乐曲的结构规律相吻合。

二、华尔兹音乐节奏处理

1.L.F.CLOSED CHANGE(左足并换步),如可以根据特定审美情趣对华尔兹音乐节奏进行处理,其中左足并换属于基础步型,需要进行时值处理,为凸显节拍上的高低对比度,提升整体美感,可将后两个弱拍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代符点的节奏变化:

处理后会凸显出华尔兹的叠升态势,以处理后的节奏去舞蹈会有一种第三拍消失的感觉,更圆滑了华尔兹、增添华尔兹飘逸流畅的美。

2.WHISK(拂形步)。进行第三步时,会形成三步跳级到位的情况,形成重心偏坠,容易摇晃,需要有才能的教师和助手帮扶促成格调的调整,按部就班地调配资源控制节奏,趋近指定位置,也许会稍微出现点拖拍现象,但却增加了舞步的表现形态的完整性。

3.NATURAL SPIN TURN(右旋转步)。这一步型属于2小节中的6拍,通过节奏时值处理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经过前3步的节奏变换后,紧接着就是4步的抢拍向前,5步稍缓,6步顺行,放缓节拍才能给舞步转换容留一定的空间,这样步行的调换,会创造出一种空间滑行式运动的韵律美感。通过快速流动转换,发展到滑旋、徘徊的运动形态远比基本节奏所表现出的美感更具有魅力。

4.分式激转———侧行位迂回步(OPEN IMOETUS TURN-WEAVE FROM PP)。这一步需要进行滑转训练、徘徊技法首选步行训练。这组训练中共有3个小节9拍9步。一步男士后挪左脚,右手带动女士靠近自己的右侧向前摆动。

三、探戈音乐节奏处理

1. 走步——直行连步(WALK——OGESSIVE INK)。

这一组步是6拍4步,两慢两快,即“SSQQ”(S=2拍,Q=1拍,总共是6拍)。如果舞者有较高的节奏处理能力,根据探戈舞曲音乐的特定审美情趣,对基本节奏的拍式进行一些处理,情况就大不一样。为体现探戈舞带有强烈攻防意识和快慢舞步的对比反差,塑造其抑扬顿挫、刚健有力、敏捷而洒脱的舞蹈音乐形象,可将节奏处理成在第1拍的后1/2拍和第2拍上完成第1步,在第3拍的后1/2拍和第4拍上完成第2步,在第5拍上完成三、四步,抢回第6拍作为一个休止性的停顿。

2. 并式滑行步(CLOSED PROMENADE)。

其基本节奏为“SQQS”,共6拍4步,通常是在1~2拍上完成第1步,在第3拍上完成第2步,在第4拍上完成第3步,在5~6拍上完成第4步。第5拍上完成第4步,抢回第6拍来稳定重心,同时又为下一步型的进行赢得了力量内聚的时间。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将音乐节奏处理融入舞蹈教学中,舞蹈会变得柔美动人。要做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舞曲音乐鉴赏能力,能从共性化音乐节拍形式中区分出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及其韵律特征。

参考文献

音乐剧中的舞蹈 篇11

【关键词】舞蹈音乐 创作 视听作用

音乐创作是以人类听觉感官为基础的,获取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创作。舞蹈音乐的创作是依托舞蹈作品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人类的听觉感官既是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基础,也是舞蹈编排者音乐形象的来源;视听艺术的结合使音乐创作附有了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创作者的想象思维范畴。舞蹈音乐就是作为舞蹈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既伴随舞蹈出现,又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存在。舞蹈音乐的存在视听觉感官上的形象的推动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为舞蹈作品创作音乐,不能单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考虑,还要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族民俗等因素。舞蹈音乐不仅要使音乐有视觉画面的动感,还要赋予舞蹈以音乐形象,像诉说故事般娓娓道来。

“确哦确比”是流行于珠江源头、滇东北地区的一种彝族名俗舞蹈,意为大家一起来唱、来吼、来跳的意思。彝族同胞一直传承者“确哦确比”的习俗。他们聚集起来用唱来传承业绩,用吼来抒发情感、用跳来驱赶灾祸。其用意是为生活指路、为生命寻根,共享幸福生活。彝族先民认为人的“爱”是永恒的,“情”是亘古的。舞蹈作品“确哦确比”就是要演绎这种热烈幸福的场面,展示出彝族民俗文化积极向上的绚丽色彩。

一个舞蹈音乐作品的情感体现,一般是从舞蹈作品的局部片段加以理解、加以分析,再到整体作品概括掌握,既要有感性的立体形象认识,还要有理性的线性逻辑综合,并在反反复复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进而不断完善的。先有理解后才能有感受,有了感受进而才能有感而发,最后以情动人,最终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表现都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出来。

“确哦确比”的音乐创作根据流传于云南曲靖地区的彝族语言歌曲串联而成,三段歌词决定了本部作品的结构。

首先由悠扬的男声唱出: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棵树;

像马缨花一样怒放,

像珠江源水一样流长。

再由欢快的女生合唱:

三十三张桌、三十三只羊、

三十三头猪、三十三只鸡、

大家一起来,又唱又跳。

第三段群唱:

脖子唱哑了,碗也不端来,

脚也跳酸了,酒还不上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唱起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跳起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吼起来。

由歌词的内容不难看出舞蹈表现的是彝族男女聚在一起欢度节日、庆典,载歌载舞喝酒、唱歌、谈情说爱。作品的第一部分男声慢板部分表现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过程,大家欢天喜地,身着盛装向一个目的地聚集,为庆典做着准备。第二部分直接进入欢快的快板,大家在一起七手八脚的准备丰盛的晚宴,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第三段表现晚宴前的舞蹈,祭祀的场面在民族庆典里是少不了的重要内容,还包含了娱乐、竞技,欢快的跳舞。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容纳在这一的段落当中。

舞蹈音乐作品中的视觉因素对舞蹈起着引导作用。舞蹈本身就是将音乐视觉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视觉表现离不开音乐的指引。舞蹈音乐作曲过程中作品既要考虑动态声效的内容,也要考虑舞蹈元素形态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还要考虑在实际表演中带给观众的视觉审美观念。

舞蹈音乐作品中的听觉因素对舞蹈的起着主导作用。音乐作品的听觉是指在无声的状态下,人们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感知和形成曲调的思维,并将此为作为目的来指导作者进行创作。在舞蹈中表现的曲调是不是流畅,节奏是不是合理,表现手法是不是得当,都要通过深入分析,走进和感受作词者、舞蹈创作者的生活,用心与作品交流,理解感悟作品的意义,然后用心来演绎作品的过程。“确哦确比”的音乐创作中就有选择的对流传于曲靖珠江源头地区的彝族音乐进行筛选与组合,形成作品中具有独特彝族表现力的乐章,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音乐赋予作品的内涵意义。

舞蹈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将音乐听觉作用在舞蹈语汇中的过程。利用音乐外部听觉来指引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方向,沿着曲作者的思路进行再创作;音乐的创作也应该依据舞蹈编导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能游离在外。前者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后者是舞蹈对音乐的形象外化。

舞蹈“确哦确比”利用民族鼓点、彝语歌曲,将聚会、庆典的场面一一做出了表现:群众的聚集、庆典的准备、舞蹈竞技的进行;利用快慢板的变化组织舞蹈的片段节奏前行,张弛有度,呈现一个完整的场面。

音乐创作中听觉与视觉的有效融合对舞蹈作品起到关键作用。音乐不仅是伴奏,同时还伴随着动作、表情、身体体态姿势的变换等等,记录着舞蹈表演的全过程。音乐创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到后期舞蹈编排上的处理。才能使舞蹈产生能够诠释音乐的视觉画面,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舞蹈“确哦确比”中就有一段音乐以全鼓点的形式出现,次片段表现彝族青年男女在广场上集体整齐的起舞,舞蹈已经不单纯的是跳舞,而是将舞蹈延伸到广场竞技的范畴。任何旋律在此片段中都显得多余,唯独强劲有力的鼓点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给演员提供者动作节奏的依托,又烘托现场热烈的气氛,观众也被激烈的鼓点震撼,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舞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舞蹈作品的重要依托,在舞蹈作品的视听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音乐剧中的舞蹈 篇12

舞蹈在它出现开始便与一个名字:音乐, 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 音乐离不开舞蹈, 舞蹈也不能没有音乐。“音乐是舞蹈的伴侣, 而不是舞蹈的伴奏, 在一部舞蹈作品中, 音乐语言和舞蹈语言就像是同一条铁路上的两根不同的铁轨, 共同承载着装满者感情的火车向前缓慢行驶, 将观众带入各色人物的感情气氛之中, 与人物分享喜悲。”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书中提到的。在古今中外的舞蹈艺术和发展的历程来看, 舞蹈艺术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奇妙关系, 舞蹈和音乐之间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它们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科目, 可是却在它们的长期发展中浮现了繁若天星的相似性, 就是说, 它们在段落结构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关联性。舞蹈音乐段落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促进表达, 不同的音乐段落结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主题, 并使得主题呈现多元化。而舞蹈段落结构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内容的表现, 让它们展现出一定的情感, 来深化舞蹈的内涵。舞蹈作品创作是汇聚了音乐语言和舞蹈语言艺术创作。舞蹈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必须不断的构建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之间的或交织、或平行、或抵抗的结构关系。这样, 才把舞蹈和音乐相融合在了一起。

二、音乐的旋律和舞蹈旋律结构关系分析

到底什么才是旋律?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乐在它们的表现过程中, 作者用流动的时间形态来展现自身的情思以及感触, 这样的情思以及感触最终都将以音乐的起伏跌宕、音符的跳动来产生的音乐线条形式得以最后的表达。在舞蹈作品编排创作的过程之中, 编舞者不得不要面对音乐语言与舞蹈语言如何相融合的问题, 以及如何运用音乐来凸显于舞蹈作品的关键。为此, 旋律是情感的表达关键, 它充分的表现出了创作者的心情情况。和其他的情思表现方式来对比, 旋律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并不能通过具体的含义来体现。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使得舞蹈编排、创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空间, 通过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来展示他们对于音乐的情思, 使得两者能够相得益彰, 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思想结晶体。

三、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舞蹈的编排与创作人员在编排、创作舞蹈的时候, 他们常常会喜欢运用音乐表现方式的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来向舞蹈作品去致敬, 并加以慰问。舞蹈编排、创作者们往往会努力研究、创作出音乐语言与舞蹈语言共同承载思想感情的舞蹈作品。他们希望该作品同著名音乐舞蹈家胡尔言老师在书中所描述的一样, 犹如一辆情感的列车, “把观众带进人物的感情氛围之中, 与人物共喜共悲。”音乐是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基本节奏和旋律随着舞蹈而开始或者截止, 这种表现形式的关键作用是用音乐来烘托舞蹈表演的整个过程, 让舞蹈能够有美好的表达主体, 并从始至终一直都引导着舞蹈的发展与变化;舞蹈创作也可以把音乐作为主要对象, 通过音乐来展现舞蹈的主要内涵。这种表现方式的相互联系是舞蹈以音乐为基础, 并通过音乐的思想来为舞蹈的传递能量, 它们在表达主体上是一样的;舞蹈家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获得创作灵感, 展示音乐所激发的自我情感。音乐和舞蹈的这种关系是当前很多舞蹈创作的形式, 编舞者根据音乐带来的情感启发, 创造符合音乐心境的舞蹈内容, 从而具有较强的感情基础。舞蹈编排、创作者们还通过舞蹈作品的创作实践, 用以探究音乐表现方式和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使用方法及可行性。舞蹈编排、创作者们通过这种方式让音乐和舞蹈更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四、总结

总体来说, 舞蹈家们的舞蹈表演的情感要根据音乐结构的不同的程度来进行演绎, 不能根据自己单纯的想法将它们分割开来, 让两者无法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最后破坏了舞蹈的表演性和它的观赏性。一般在创作舞蹈或者音乐时, 舞蹈编创家们通常都会采用一些不同的旋律走向、和声色彩、节拍切割、音色搭配、调性转换以及空间的创意因素来帮助他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而当舞蹈音乐结构比较单一的时候, 舞蹈表演内容和形式也趋于简单, 简单的音乐结构背景下不大可能衬托复杂的舞蹈表演, 不然就会让音乐和舞蹈表现呈现出非常大的落差, 造成观赏者觉得表现形式不统一, 主体不一致等反面效果。舞蹈音乐就像是一种奇妙的粘合剂, 它能够将作为空间视觉艺术的舞蹈和作为时间听觉艺术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舞蹈音乐对于塑造舞蹈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思想、推动情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最终来获得某种特别的效果, 但是最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都是想通过音乐旋律来推动舞蹈所展示的情绪, 最终又展示旋律的意义, 获得旋律和舞蹈之间最协调的相容方式, 完美地将舞蹈作品表现出来, 也就形成了我们非常赏心悦目的多姿多彩的舞蹈。

摘要:舞蹈和音乐它们两个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舞蹈音乐是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和组成内容, 舞蹈音乐结构也因此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舞蹈表演。舞蹈音乐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舞蹈编导要具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本文将详细、有力的去论述两者究竟是如何实现统一, 实现舞蹈的完美表演。

关键词:舞蹈,音乐结构,编创

参考文献

[1]张碧.透视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上一篇:工程建设监管下一篇:施工阶段的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