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田野调查方法

2024-09-03

音乐舞蹈田野调查方法(通用5篇)

音乐舞蹈田野调查方法 篇1

所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田野作业, 顾名思义就是指深入到该民间舞蹈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其民族文化, 参与观察该地民间舞蹈现象, 询问访谈该民间舞蹈含义、由来, 然后通过真切模仿复制和练习, 结合该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资料来提取当地舞蹈灵感和舞蹈现象本质, 然后不断理解诠释其舞蹈文化和舞蹈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研究方法。针对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 合理的采用田野作业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追本溯源理解西北地域舞蹈现象和动作素材, 能够让我们了解掌握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和历史发展生活状况, 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充分感悟西北不同民族 (如蒙古、藏族、维族、回族、裕固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 文化精神, 通过这一过程也能够逐步构建其区域民族舞蹈理论。一般这种方法就是要深入田野和民间, 虽然不同舞蹈田野作业方法和采风目的不尽相同, 但是田野作业方法本质就是要融入、理解、了解该地民族生活环境, 真实的参与民族风气节俗和祭祀禁忌, 通过种种方法去体验理解当地文化, 只有真切在融入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该民族的一份子, 带着包容、欣赏和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发现、去模拟、去摸索, 才能够最终采集到该民间舞蹈精华, 才能够达成其田野作业目的和效果。按照当前普遍民间舞蹈田野作业搜集资料方法来看, 不论是非正式融入生活, 访谈和观察, 还是各种旁听闲谈、模仿等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也就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编撰创作阶段。

一、舞蹈教育田野作业准备阶段

民间舞蹈教育田野作业准备阶段就是要准备好与研究对象有关的文献资料、舞蹈动作现象提取录音、摄像等记录器具。

在明确田野作业研究对象后, 通过网络查询该民族处于西北哪个地区, 该地区地理情况和人文气候条件如何, 充分掌握了解该地区交通情况、吃食供应以及生活水平发展状况后就可以做好出行所有准备工具。与此同时, 也要对其民族习俗、历史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治安文化等等该舞蹈产生的背景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其次, 要结合研究对象相关资料和田野作业采风成员状况、时间来定好作战计划, 包括采风点确立、采风点行程、交通工具安排和每天采风任务、费用开支等内容。最后, 要检查是否带全所有相关工具, 尤其是地图、记录工具、相关证件、仪器设备以及生活药品等等。

二、舞蹈教育田野作业采风实施阶段

舞蹈教育田野作业采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对研究民族舞蹈文化文字记录、动作模拟身体记录、声音现象的记录等等。确定该民族民间舞蹈衍生地和发扬地后就可以有目的的广泛开展田野调查, 用笔记、录音、摄影等多种有效方法来记录相关访谈、表演。要想真正全面获得价值性资料, 就必须要了解研究和模拟该民族民间舞蹈相关代表性动作, 必须要用自己身体传神模仿学习这些民间舞蹈技巧, 充分体会到该舞蹈动作中所含的感情和文化精神, 理解掌握这些舞蹈风格特征, 研究其舞蹈与其民族习俗文化之间的相关性, 这样才能够在理解该研究舞蹈对象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讲该舞蹈神形传达出来, 这样才有利于下步舞蹈教材和素材的创作编撰。

三、舞蹈教育田野作业素材创作编撰阶段

舞蹈教育田野作业素材创作和教材编撰主要就是对已经模仿学习到的舞蹈动作进行编创, 并对该舞蹈特有文化、动作寓意以及该舞蹈产生背景进行编辑, 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剧目舞蹈。西北地区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舞蹈都各具特色, 之前民族舞蹈基本都是习惯用身体去记录, 去传承发扬该民族原生态舞蹈, 许多动作舞蹈风格的背后故事也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 因此就必须要做好该民族民间舞蹈文字记录的工作, 必须要最大范围将这些舞蹈文化生成背景、场景和缘由编写下来, 不仅有利于编撰者更好的体悟这些舞蹈动作精髓和文化真谛, 也有利于后来者更好的去学习、发扬和扩展这些民俗舞蹈文化。

在编辑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创作相关剧目时, 可以借鉴行业内舞蹈学院专家采选、提炼和编撰的方法手段, 总结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典型的精神风貌动作和舞蹈基础上, 来系统性、科学性归纳表现该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不少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中都会有重复的、单一的动作形态, 这就需要研究者自己去寻找该舞种原始文化原型, 可以在最大范围还原传承其历史脉络基础上自己去丰富、发扬其民族民间舞蹈动作, 这就使得其舞蹈教材编撰创作过程是一个源于民间而又高原民间的艺术创作过程, 也是该民族文化很好的传承发展的过程。另外, 西北地区很多民族地域的民间舞蹈都是现代重新创作的, 在分析疑惑该民族舞蹈是不是原始舞蹈问题时, 就必须要结合该舞蹈社会文化结构、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等方式来感受这些舞蹈创作的感觉因素, 去理解其民间舞蹈动作创作者的心理, 只要民间舞蹈编辑再创作过程中把握到该民间文化传承精华就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该民族舞蹈文化发扬的目的, 就能够作为该民族现代化舞蹈发展记录传承下来,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必然。

总而言之, 我国不少民族民间舞蹈资料和教材都是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样的, 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必须要借助田野作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研究和记录当地民族民间舞蹈历史脉络和文化印记,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其民族舞蹈风格、艺术特征和动作文化, 并加以仔细揣摩专研, 最终编撰成可供教学的素材和材料, 或将其编创成舞蹈作品供人欣赏和研究, 这样, 民族民间舞田野作业的意义才会得以最终实现。同时, 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在创作中还可以加入其民族现代化元素和时代化元素,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佳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田野作业的方法与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 2013 (1) .

[2]徐兵.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舞蹈学科建设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3]玛依莎, 尖措太.浅谈高校民间舞蹈互动式教学[J].大众文艺, 2012 (18) .

[4]陈频.试论双重视角在民间舞蹈教育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

音乐舞蹈田野调查方法 篇2

一、调查主题与内容

1.各地方现有各种民国以前的建筑、碑文 建筑所在地点(乡镇、村寨名称)、保存情况、建筑或碑文照片、碑文全文抄录、建筑的性质、归属、保护情况。建筑的类型(祠堂、寺庙、民居、桥梁、城墙、营盘等)2.各时期各家族家谱族谱

家谱族谱的名称、归属者、传承情况、照片、全文抄录或复印、相关历史事实的考证。3.各地方手工技艺

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医药、乐器、陶瓷、生化、防护几个方面。

饮食:主食、肉类、酒类、酸类等加工方法和工具、储藏方法和器具、蒸煮方法、过程和器具、食品的配比方案、进食方式和器具;特别注意酸类食物的选料、加工方法、程序和储藏。茶叶的栽培、采摘、酿制工艺流程。

服饰:服饰原料麻、棉、毛、丝的选择、加工,剪纸、纺织、印染、刺绣、裁缝、银饰。各种款式、不同年龄的服饰。

建筑:民间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方法和技巧、结构与装饰、使用功能与文化蕴意。贵州多山多石多水也多木材,故有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四合院、水上建筑,相关制石工艺、制木工艺颇有特色,急需详细调查。

医药:药物名称、采集、制备、配方、适应症及服用。

乐器:弦、管乐器,丝、竹、土、金等器材的开采、制作,乐器与乐理。

陶瓷:陶土选择与配置、陶窑、制陶工具与技艺、陶器种类、形态、纹饰、釉料与配方。防护技艺:防腐蚀、防虫、防潮、防漏、防水、储藏、保鲜等,相关的工具、原理和技术要领。

4.各地方人物访谈

对象是本村、本寨、本单位、本街区有一定影响的人,访谈内容包括人物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生平、主要经历、业绩(是否获奖、是否有作品、是否有出版的书籍等)。5.节日、信仰、风俗习惯

各地方节日(节日名称、何时过节、过节的经过、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信仰(名称、时间、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风俗习惯(独特性、民族性)6.口头文学

传说、故事、谚语、俗语、谜语等,调查相关的内容、流传情况、文化意义。7.所在地区的各种社会现象

过新年、盖新房子、旧房拆迁、赌博、游玩、家族活动、娱乐活动。就一种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并附录照片或录音。

二、任务和要求 1.摄影方面

真实、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如条件和时间允许,根据调查的需要,摄制一二个主题片。2.文字记录

文字表述尽可能全面、详细、准确,尤其是对有关的时间、地点、人名、特定名称、术语、习俗等要很具体。

(1)可以自制调查表格,如问卷、文物登记表、民族文化事项登记表等,各项必须认真准确。

(2)访谈速记,尽可能写清楚谁说怎么说,配合录音完成。(3)私人日记,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感受体会。

(4)调查日志,要求每人都必须完成,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内容、讲述人情况、收获、新认识及存在的疑问或教训等。

(5)注意取样,取样时要保证标本的典型性和纯洁性。3.调查专题报告

调查结束后,立即着手整理调查资料,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自然科学等的原理、理论、方法对材料作综合分析,提交比较系统的文本。调查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1)调查起因、目的、经过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人口状况等的说明。(2)调查内容的逐项介绍和理论分析,包括具体的文化事项、表现形式、文化关键领域、文化主题、文化语境、社会背景、历史渊源等。(3)主要收获和新认识。(4)理论性思考。

三、调查方法与访谈技巧 此次调查需要采用观察、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和实测实录等相结合的方法。方法上要坚持“六到”。

眼到:眼观六路(即空间上的上下、里外、前后),观察讲述者和旁人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迅速捕捉到文化的独特现象。

脚到:善于走山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心到:随时保持好奇的心灵,这是什么?怎么是这样?做什么用?为什么在这里?怎么来的?与别的有何不同?

口到:不懂就问,想到就问,问讲述者,也要问别的当地人(男人、女人、老人、中年人、小孩),还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

耳到:听当地人在说什么?关心什么?听不同的人说不同的事,听同一个人说不同的事,听不同的人说同一件事。要注意辨别文化的同质异形和同形异质现象。

手到:摸一摸,实际感受,采集标本,准确填写标签,记录绘图,摄影,录音。访谈技巧:

1.要善于引导讲述者与你对话,营造良好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

2.要围绕中心议题提出问题,思路一定要清晰,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善于避实就虚和避虚就实。

3.忠实记录访谈内容,包括讲述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语气,讲述的场景、在场的人的不同反映等,不加任何个人的主观判断。4.问题不能太宽泛,要有针对性,尽可能不让人不屑一顾或答非所问,如果出现此种情况,不要急于打断别人,更不要责备,可以寻找适当时机转入正题。

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3

田野调查,英文为“fieldwork”,又译为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考察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人类学范畴的田野调查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田野调查”经由人类学家A.C.哈登的强调、博厄斯的倡导、里弗斯的践行,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上升到人类学方法论的高度。

一、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初次田野调查经历,通常被视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是跨越“文野之别”的根本途径。

田野调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靠性。调查者亲临调查对象的现场,直接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可直接感知客观对象,获得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者也可在共同活动中与被研究对象中的相关人物建立感情、发展友谊,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被研究对象表层以下的有关情况及具体表现,这些是其他间接调查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二、系统的人类学训练是田野调查的关键

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一个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严谨的研究体系,有一套严格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搜集,也不单纯是调查技巧。扎实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调查能否获得丰富资料,在调查中对民族文化现象做出全面客观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民族志成果,在理论与方法上做出反思的关键所在。若人类学理论储备不充分,田野调查不规范,调查者下到田野点之后懵懂无知,只是按照提纲搜集材料,那么调查中的观察视角,关注重点,对现象的记录和分析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更不能在主位与客位的视野下对现象做出阐释。调查回来之后,发现弯路走了不少,材料是分散的,勉强凑成类似民族志的报告,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对人类学也迟迟没什么感觉,甚至会有倦怠的情绪。因此,只有经过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系统地学习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才能获取深入、丰富、细致的民族志资料,提高对材料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为理论的升华提供基础。

三、学术感悟力是田野调查的重要因素

一名善于进行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应具备旺盛的好奇心,善于捕捉材料、追踪关联、整体把握和比较研究。

在实地调查中细致地感受生活,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善于表述和理解当地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多重文化含义。

对田野资料的敏感度在田野调查中是一个重要内容。调查者不可能预测到所有会发生的情况,对自己所要调查的专题,也许只有一个模糊的意向,甚至会刻意摒弃任何的理论预设。因此在调查中一些宝贵的线索很可能会轻易地被忽略掉,而这些线索,则会被富有学术感悟力的调查者捕捉到,通过观察和询问,记录下大量的细节,这些都是任何访谈提纲无法容纳或事先准备的。这种敏锐的观察,得自于长期田野的浸濡,对当地文化充分尊重的态度和当地文化具体场景的体认。

四、遵循学科基本原则是田野调查过程的核心要素

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可循,调查者针对不同的研究计划、研究环境会选取不同的调查研究方法,但田野调查都需要遵循学科原则和一些共同的规律。

田野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认知被调查文化,同时以自身的文化系统作为参照系,在这种参比框架下,不断深化对异文化的认知和积累资料的过程。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和调查对象总有一定的距离,一是族际差异的距离;二是角色差距的距离,所以收集材料的背景不可能纯而又纯。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一文中说到:研究者在调查中怎样保持价值中立态度?人类学研究只能在社会之中研究社会现象。为了达到客观、正确,研究者既要贴近研究对象,又不能和对象合而为一,最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便于进行整体性的反思。同时,调查者要用文化相对主义的理念,认识到各种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应放在它所属的价值体系中进行。田野调查不是简单地把调查者当成是当地人,而需要调查者和当地人相结合,理解当地文化,从当地人中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描述当地人的心理和观念,以“他者”的视角体会当地人的文化和心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地区的复杂性、独特性,不干预、更不要牵涉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努力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随着人类学理论而发展,并影响着人类学理论,也给其他学科以有益的启示。但无论其形式怎么变,其使命仍在于复原被调查文化的系统结构,其实质在于立足于一种(或多种)文化作为参比系,去反复参比被调查文化,从而达到对被调查文化的认知,最终促使人类的理解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宁生著.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刘海涛.论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诸对矛盾与“主客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5]李月英.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J].今日民族,2007(9).

[6]余园.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 7(4).

[7]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8]许传静.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发展及实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9,27(5).

[9]陈兴贵.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10]杨清媚.读书与田野调查——谈如何提高对人类学的学术感悟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6).

音乐舞蹈田野调查方法 篇4

一、采录环境

(一)自然环境。班利村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村面积41.95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7.7℃,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和咖啡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自然资源丰富。

(二)人文环境。班利村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有反映民族开天辟地的创史诗《牡帕密帕》,有反映拉祜族生产生活劳动的山歌、情歌、婚丧习俗歌,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芦笙舞”“摆舞”等,班利村也被称为“摆舞之乡”。拉祜族以“葫芦”作为原始图腾崇拜,遍布拉祜族干栏式传统民居。同时,班利村是一个基督教社区,基督教文化盛行。

二、采录方法

(一)田野调查。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虽然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却没有专属的文字,也就缺乏了文字记载。要了解和获取这些现存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资料,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参与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中,才能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过程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方面,考察整个民族审美活动的重要理论和思维方式。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类由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进而达到审美文化,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采录情况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以拉祜族的新年“阔塔节”最为隆重。“岁时节日中的民俗舞蹈,除了具有一般民间舞蹈的动态性,抒情性,持道具、乐器而舞,围圈而舞,并伴有情节、人物的特征外,同时由于它处于欢庆喜悦的岁时节日这一热闹的环境之中,因而岁时节日中民俗舞蹈的集体性、狂欢性,表演形式、风格特色的多样性,是其他民俗事象中的舞蹈所无法比拟的。”[1]拉祜族民间舞蹈集宗教、艺术、娱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其表现的形式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芦笙舞。芦笙舞作为拉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特点突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拉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是以芦笙伴奏和领舞的舞蹈,包括礼仪、劳动生产、生活、模拟动物等不同类型,有固定程序和动作,其中大量内容取材于拉祜族同胞的真实生活。芦笙舞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节奏张弛有度,动作幅度和谐自然,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深沉且粗犷的艺术特点。

(二)摆舞。摆舞是最具拉祜族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其曲调、音乐、律动舞蹈语汇和谐统一,不仅适合群众大规模的自娱性演出,也适宜专业性的舞台演出。摆舞是由芦笙舞演变而来,是拉祜族群众吸收傣族舞蹈融合在芦笙舞中形成的一种拉祜族舞蹈形式。摆舞与芦笙舞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不同于芦笙舞只以芦笙为唯一伴奏乐器,摆舞以象脚鼓、铓、镲等多种器乐为伴奏,参加者依鼓声节奏和领舞者的舞蹈动作翩翩起舞;第二,不同于芦笙舞的节奏稳健,摆舞节奏欢快,舞步多变,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第三,不同于芦笙舞舞者需要执手而舞,摆舞舞者围圈起舞但不挽手跳舞,手要摆起来,故称“摆舞”,由于增加了手部舞蹈动作,再加上女子裙摆的摆动,使整个舞蹈更富有表现力。

四、结语

“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为人的社会群体所共享,所以文化与民族须臾不能分离。”[2]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中国少数民族于变化着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其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体现了对生命存在方式和对人类追求终极价值追求的不同视角。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认为:“没有一种民族没有艺术……就是粗野的和最穷困的部落也把他们的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艺术上”[3]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还是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的浪潮中,少数民族艺术始终异彩纷呈、独领风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兰慰.论岁时节日民俗舞蹈的时空转换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3):120.

[2]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篇5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1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上一篇:电荷分布下一篇:阻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