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共10篇)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1
校园初体验
一进校园, 立马被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撞了个满怀, 只见一个个上身裹着羽绒服, 腿上却只穿着一双薄薄的袜子, 脚蹬舞鞋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年轻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请忽略我们此刻已偷偷拭去了一把心酸泪。) 走进课堂, 俏丽的小鲜肉们映入眼帘, 每个人都换上了合体的练功服, 将舞鞋调整至最舒适的位置, 精心归置每一缕碎发, 课前的准备、集合、列队……每一项程序都不能马虎。“老师好!”伴随着整齐清亮的口号, 拉丁课开始了。
首先, 是原地律动练习, 由慢速的两拍一动到正常速度, 一首曲子刚刚开始, 站我旁边的同学脖子上已渗出了汗珠。林超、钟茜宇两位老师的目光在学生中游走、停留, 看到问题就会走到那个同学旁帮他纠正动作。一曲终了, 作为体验者的我原以为可以喘口气, 不想老师立马叫大家集中起来讲问题:“骨盆要经过倾斜、转动、挤压三个过程, 缺一不可……”“大部分人到了后半曲手臂撑开的空间就没了!这是你们能做好的, 为什么不做呢?”哇!果然是专业院校, 平时在俱乐部上课的时候, 老师一般不会讲这么细节的东西, 只有在专业学校, 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师们一点一点为学生打磨、雕琢的心情, 果真严师出高徒!
有了老师的严格要求, 同学们第二支曲子的Basic跳得更卖力了, 在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练习-讲解中,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独舞和合舞的组合练习, 看得出每个同学都想好好表现, 希望老师能注意到自己。一节课45分钟下来, 虽然只练习了两个基本步, 但老师对于动作细节的要求之严, 学生们练习的专注度之高, 真真让我这个业余舞者感受了一把什么叫“专业”。
还未从动感的拉丁课堂回过神来, 我走进了陆俊宁、翟孟菲老师, 以及优秀选手型教师蒋纪英、赵玉烨老师的摩登课堂。光洁的脑门、油亮的发型, 摩登舞的孩子们果然气质非凡。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摩登小白”, 一堂课下来, 还是能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于基础动作的强调。陆老师讲课风趣幽默, 一些舞蹈动作都能被他用生活化的语言阐释出来, 如, 有的同学脚跟落得太重, 他会说:“请问你是在拆房子么?”博得大家轻松一笑的同时, 也讲出了动作的要领所在。
曾经专业学习舞蹈的经历, 让我对这次课堂体验充满了期待。再一次踏入以往朝夕相处的练功房, 看到这些穿着体操服、软底鞋, 正在把杆上压腿的孩子时, 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舞蹈圈里有句话:“一天不练舞, 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舞, 老师知道;一周不练舞, 全世界都知道了。”可见, 基本功的练习, 是多么重要, 也是多么需要坚持的毅力。再一次将腿放上把杆, 那种疼痛, 就是时间带来的教训。在芭蕾基训的课堂上, 又一次听到了老师们永远在强调的“开、绷、直”, 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一边跟着同学们一起完成每个动作, 一边内心在感叹:现在的学生可比我们那会厉害多了!
还未真正踏入民族民间舞的教室, 就听到了里面“叮哐!叮哐!”的鼓点声,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国舞专业学生, 我脱口而出:“安徽花鼓灯!”与国标舞系相比, 民间舞课堂的景象完全不同。红扇子、黄手帕, 鼓点清脆、步伐轻盈, 教室里的学生们一跃一动就如一只只小鹿, 跃动着身姿带领你去感受山野民间的别致趣味。蒙、汉、藏、维、朝……不同民族, 不同舞蹈风格, 相同的一颗快乐舞蹈心。
一天的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 上午拉丁课、摩登课, 下午基训课、民舞课……我们两位编辑, 以舞蹈专业学生的身份, 成功地回到了校园, 在感受到不同舞蹈课程带来的知识与乐趣的同时, 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 以及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舞蹈的练习是枯燥的, 但这里的课堂上, 有互相讨论、竞争的同学, 有严谨又耐心的老师, 有敞亮宽大的舞房, 能够每天都沉浸在这样的舞蹈氛围中, 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声:“这里的学生真是太幸福了!”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2
他的学校位于北京西边,占地200多亩,有漂亮的体育场和办公楼。校园里还专门建了一所校史馆,就在体育场的正对面,暗红色的外墙显示了这所学校的非同寻常。
北京市十一学校(下文简称“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
可以说,这是一所从创校之初就肩负着独特使命的学校。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十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如今,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正跟他的同事们进行着一场内容丰满的教育改革,有学者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里正在发生着的故事。
4 000张课程表
蔡立德一周的学习生活,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眼花缭乱”。
作为理科生,他的必修课有数学和物理课,但这两门课都按难度分为五个层次供学生自主选择,蔡立德选择了代表最高难度的ⅴ级,数学课甚至还包括微积分。
在课程说明“适用学生”一项中,对数学V是这样描述的:“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数学、具备较好的数学思维的学生;对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内容进行统整。”
选修课,体育课程他选择了乒乓球。蔡立德说自己更喜欢羽毛球,可是每学期开学网上选课的混战中他总是被其他同学捷足先登。
另一门选修课——模拟联合国,则是蔡同学的挚爱。这门课有个特点,“一班一国家,一校一世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所要代言的国家。
他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这门课时,被分配的国家是一个小国,正深陷反恐战争泥沼,亟待一个强有力的发言人在国际场合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蔡立德在参加辩论时,发现自己有很多话可以说,也可以找到很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论。由于表现出色,如今他已经“晋升”为模拟联合国的主席。
“作为一名主席,我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代表也能够像我们当年一样,体会到我们当时的激情与热情,给予他们最真实、最好的体验。”蔡立德说。
他还选择了艺术选修课,在话剧《雷雨》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让他对自己的潜力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喜剧演员,现在我觉得还能演一些严肃的角色”。
到了周末,蔡立德和同学到了第六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答辩现场,跟包括丘成桐先生在内的国际数学大家现场“过招”,最后以“一类Pell方程的可解性研究”的题目获得全球铜奖。
蔡同学的生活,肯定会让中国绝大多数的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中生们艳羡不已。而这,不过是十一学校4 000多学生每天不断上演的戏码而已。
“我们正在做的尝试,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采取选课走班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力争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 这场改革的主事者、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
作为应对高考的主战场,中国的高中普遍存在课程“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大多数学校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虽然2004年实施了新一轮高中课改,但从改革成效来看,仍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内修修补补,并没有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教育界人士纷纷呼吁,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学校转型任务十分紧迫。有鉴于此,十一学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番尝试,首先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针对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课程变革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多样性和选择性。”李希贵表示。据他介绍,这个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以及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自主选择。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课程除少数必修课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选修课,所有课程都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段,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来今天想拿学生的课程表来,但实在拿不出来,因为4 000多学生,有4 000多张课程表。”李希贵笑着说。
在十一学校看来,课程改革将构建一个推动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进而形成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课程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一学校有个学生叫黄婧怡,她此前一直觉得自己跟艺术毫不沾边。但在选修戏剧课并在话剧《雷雨》中担任主角后,她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舞台,爱上了镁光灯。在一篇文字中,黄婧怡描述了自己的心情:
“我的灵魂是属于舞台的,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我的血液里还是窜动着那样的因子,让我觉得已经依赖上了舞台上的那种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尽管那段独白没有镁光灯的陪伴,但是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李希贵把发生在黄婧怡身上的一切称作是“唤醒”,而他认为这正是教育的真谛之一。
“我接触过很多西方的学校和老师,咱们和西方教育有若干差异,但作为校长,我感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都是靠列车的车头拉着,孩子是车厢,没有自己的动力;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他们是动车组,都有自己的内动力,”李希贵说,“我们怎么样把每一个学生唤醒,让学生装上一台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就显得特别重要。”
显然,高二男生蔡立德找到了自己的“发动机”。他觉得自己在十一学校读书的这五年,正是因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如此自由的环境,使得自己学会了“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规划、如何对自己负责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一种认知需要,学习是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需要;而最可怕的需要则是竞争需要,学习是为了要超过别人、压倒别人。
在他看来,十一学校的改革,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打掉了对学生们的束缚,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体现了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的思想。
“是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改革,在进行一场现在中国人的伟大实验。”对于十一学校的改革尝试,孙云晓不吝赞美之词。
走班制:痛苦的转型
十一学校所推行的改革,第二个重要步骤,是实行彻底的“走班制”。
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制,实行“选课走班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自己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老师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
“通过走班上课,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和每一个时间点上,这时,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才真正有可能变为现实。”李希贵说。
而传统的师生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师主导逐渐转变为学生选择,加大了受教育者选择权,进而倒逼教师群体改变。
改革,首先触动了老师们的神经。
十一学校高中二年级历史老师李亮坦言,如今的课堂形式跟以往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以自己刚刚讲授的一堂历史课为例:
在他的历史课堂上有几个孩子,平常对历史非常有兴趣,早在假期就自学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先修课程,阅读了历史大家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几乎把中国历史上的骨干知识全部掌握了,对于有些关键性的历史事实也弄得非常细致。
当天李亮老师的课上讲的是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民族的历史以及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宗主督护制”等内容。班上有些同学对这些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历史史实的了解,很难跟上老师讲授的进度。而修完北大先修课程的几个同学对上述问题已经弄得非常熟了,这就让课堂差异性变得很大了。
“我的办法是让这些同学可以安静一下,自己梳理教材基本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搞清楚,因为每本教材的逻辑都是不同的。翦伯赞那本书是一个,教材是另一个。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疑问,然后再提出来。”李亮老师说。
对于其他同学,李亮老师会按照正常的大纲讲授相关内容,当他观察到仍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进度时,就在教室前面桌子下的一张小白纸上,把这些同学的名字记下来,下课再去单独辅导一下。
“我感觉任何课堂,学生只要相对多一点,十几个二十来个的时候,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上面就会产生分化和差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反应,有策略有分别地进行教育。”有着二十余年授课经验的李亮老师在谈及学校的改革时表示。
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在改革开始时都能够这么顺利“过渡”。高三语文老师霍轶就坦言,自己是一路哭着走过来的。
2000年,霍轶大学毕业,来到十一学校教书,她经历了本次改革的整个过程,深刻体会到这场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冲击。
“走班制带来了很多改变,尤其是我这一届,从高一开始是实行彻底的走班制,取消班级,用导师,我当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后来做导师,当时特别痛苦。”霍轶老师说,“你之前习惯的所有东西都没有了,怎么办?以前得到的认可,跟学生之间的亲切的关系又该如何实现?”
重压之下,霍轶跟当时的年级主任哭过好几次。“可能我都哭出名了,校长也知道了,见面就问我,‘今年还哭吗?’”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年,现在想起来,她还觉得鼻子酸酸的。
类似的疑问,并非仅仅是霍轶老师一个人有。
当十一学校开始大张旗鼓推动学校转型时,很多像霍轶这样的教师都感到了改革的“阵痛”。大家一个普遍的质疑,改革不能用一个他们不知道的未来来赌现在,放弃老师们过去所有熟悉的东西。
支持霍轶老师们走下来的,是学生们在实行走班制之后收获到的张扬与快乐。
十一学校通过走班上课后,由于没有了原来的行政班,也没有了班主任,此前控制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政力量不复存在。一个学生,他在校园里不违背校规校纪就是自由的,他就有自主安排的权利,他就要去追寻自己应该追寻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真的个性凸显了,他们真的内心强大了,但是给我们的教育却带来了最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就是孩子们真实了。”霍轶说,“我现在看到的学生是真实的存在,哪怕他这个时候给我一个白眼也好,至少不用装了。”
而当孩子们真实了,敢于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教育者面前时,作为老师,霍轶们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帮助。
高中生物老师王爱丽曾经收到自己学生的一封信,在信里学生对她说,“亲爱的老师,跟您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感谢您的陪伴”。
“我喜欢‘陪伴’这个词,希望通过我们的陪伴,提供某种平台,能让学生彰显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人生的特殊时刻健康成长。”王爱丽老师表示。
尚需配套改革
这场“釜底抽薪”式的教育改革,给十一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改变,有的甚至超出了改革主事者此前的预期。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这所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按照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的话说,教育部在一所中学开发布会,“这还是第一次”。
对于十一学校的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11年,北京十一学校就获批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教育部官员表示,之所以此番在十一学校开新闻发布会,是想总结和推广该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显然,十一学校的改革,也出现了“溢出效应”。
教育部官员透露,他们正在加紧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选择性,将指导地方和普通高中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而在教育专家看来,十一学校的改革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命题——基础教育变革后现行的高考制度(尤其是高校招生制度)如何因应?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一学校之变,无疑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场大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高中实行“走班制”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开设一些选修课;第二个层次是在必修课层面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走班;第三个层次是必修课、选修课融合在一起;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完全的学生自主选择。
“我想现在十一学校走到了第三步,实现了分层、分类、综合和特需教学,如果要走到第四步,还需要现行高考制度的配合。”熊丙奇表示。
对此,十一学校改革的“主事者”李希贵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亟待变革。
“我希望不同学院学生录取的条件、学科应该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学院对学生指定的学科不要太多,我想一个学科就够了。”李希贵表示。
比如某大学的理学院,在招录学生时,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外,院方可以指定一门物理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
此外,李希贵建议,要改变现在的统招模式,实行更大范围内的平行录取。
“我们现在用线性的方式按照高考分数给学生排队,1万学生、10万学生、60万学生排一个队,这样分分计较录取,第一志愿一旦漏了,就一落千丈,家长、考生谁不紧张?没有人不紧张。”李希贵说。
作为中学校长,李希贵觉得,如果大学招录可以实现“平行录取”,考生一次可报很多第一志愿,而且可以把高校录取时间放宽,至少延长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给考生更多选择。
“这样录取的时候,学生多考三十分,少考了二十分,都不影响他选择报考一类的高校,学生就不会分分计较,我们学校这种教学模式也就可以得到更多推行。”李希贵认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则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将着力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
“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未来将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情况,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申继亮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马 晖/文)
相关评论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基础教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诸多痼疾,令人忧虑。北京十一学校这六年来的努力,不是在其中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定义学校。它以新的形态出现,让许多人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智慧与希望,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
十一学校的愿景是要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这个目标的确立,最初让一些老师感到不解,他们从没想过一所中学也应该伟大,还可以伟大。但仅仅过去几年时间,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报告、文章中反复引用这句话,这场扎扎实实推进的改革让他们认识到,“伟大”不是一种噱头,而是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追求。可以说,这所中学的教改是基于强烈的使命感发生的,用校长李希贵的话说,他们不只是要办好一所学校,而是要“培养更多的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公民,以及把人类领向美好明天的领军人物”。该校的一句招聘广告语对此有简洁的表述:“来北京十一学校,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观察这所学校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该校的一切努力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人而进行的。它反对以后退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每过三年,十一学校会在此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一次“关键成功因素”,从它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到学校改革逐步深入的轨迹:2010年包括了“课程”与“改革创新”,2013年出现了“个别化”和“内动力”。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里,学生们的个别化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内动力才可能更好地被激发。十一学校打破师道尊严,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追求真实的教育;把资源用在离师生最近的地方;以学生的成长体现教师的价值与业绩;最大限度地弱化行政力量,让学校的管理者转变为师生的服务者……所有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这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的追求。
教育界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它常常只是存在于学校的宣传墙上和校长们的总结报告中,与学生们的实际经历和感受相去甚远,而被讽刺为最好听的空话。但十一学校的学子们认为,学校是学生的。他们有权利决定校长在校园狂欢节上的角色:装扮成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或者《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校长”;学校和老师是他们的成长伙伴,“学校或老师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我们提出来后,他们马上就会去反思、去改正”,“他们想的都是怎么样让我们更好,而不是要管着我们”。
教育领域众多昙花一现的改革表明,教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不着眼于学生和国家的未来,而要为少数人谋取“名利”与“政绩”,就会成为花拳绣腿,经不起追问和考验。十一学校的改革之艰难、教师们的压力之大,都超出了外界的想象,但他们依然心无旁骛、乐此不疲,这源于他们强烈的改变教育的愿望,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希贵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改革,只是在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其实,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崔永元在《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一文中说,“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一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二是不想这么办。”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改革能否发生,既取决于学校的价值追求,又取决于它的改革智慧。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3
报考条件:1、大学部:凡持有高中、中专毕业证,或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成人,具备所报专业的基本条件的均可报考。
2、中专部:凡目前就读五、六年级、初一的学生均可报考预科班(条件优秀者可适当放宽);凡初中毕业生具备所报专业的基本条件,可以直接报考本校中专班。
报考方式: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来我校报名、网上报名或在推荐教师处报名。
办理报名手续时需交齐以下材料:
1、本人近期一寸免冠彩色登记照4张。2、本人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1份。3、报名考试费100元。
考试内容:目测形象及形体、考察软开度、弹跳能力、模仿和节奏感:自选舞蹈小品表演(不限舞种自备音乐,限两分钟内)。大专考生加试芭蕾基本功和国际标准舞比赛套路。
优秀团队
著名舞蹈教育家
舞蹈学校校长
俄罗斯籍拉丁舞教师
著名踢踏舞教师
优秀摩登舞教师
国家队成员崔梦佳/姜玉琳
国家队成员李淼/周扬博文
国青队成员艾力扎提/王娜娜
优秀选手李韫喆/叶芯源
优秀选手孙昊天/张莹莹
图书推荐:《拉丁舞理论基础与提高》阎岭
这是一本有理论、有演示、有题目、有答案、有欣赏内容的书。五种舞165道理论题,除了按照IDTA (英国国际舞蹈教师协会)Water Laird (瓦特,赖尔德)《国际标准舞拉丁舞基本教材》的原著分析每个动作外,还把男士的“引带”女士的“跟随”方式写进每一个动作和感觉当中。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顺通路80号E-mail:ylwdxy@163.com
北京音乐广播:青春就是任性 篇4
8090青春励志
在每个工作日的7:00~9:00,音乐广播推出一档全新的节目《早安音乐秀》,由“80后”张琦和“90后”原依共同主持,是一档新生代早间音乐生活秀节目。节目以清新营养的文化生活资讯与悦耳动听的歌曲为内容,营造轻松、励志的氛围,让听众在上班上学路上获得一份欢乐的陪伴。原依和张琦还会身体力行,带领听众健康生活——晨跑、吃早餐、绿色出行……用丰富的线上和线下形式,打破只在电波中远程陪伴的传统模式,做到真正和听众零距离,开创北京早间音乐节目新的收听中心。
另外两位“80后”主播晓航和于越也将在周末粉墨登场。由晓航主持的《节奏驾到》将在每周六、日的14:00~17:00播出,紧随其后的17:00~19:00则由于越带来《越娱越乐》。两位“80后”大男孩将在每个周末的下午用最热门的歌曲、最热点的音乐资讯、最新鲜的文娱活动等,为听众提供高端时尚的周末午后时光。
大牌,就是这么任性
2015年,北京音乐广播将重新打造傍晚的黄金时段,在每个工作日的17:00~19:00推出一档主打音乐、电影等文化娱乐内容的大型专题节目——《娱乐东道主》。节目由著名主持人王东及其节目团队打造,王东、道道主持。《娱乐东道主》将向听众推荐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表演和影音作品,还会为听众提供大量的免费觀演、观影机会,整合北京文化娱乐资源,为晚高峰的听众群体奉上一份文化大餐。
人气DJ麦麦同学带领着“麦家族”在新的一年华丽转身,来到了下午15:00~17:00的时段,继续《边走边唱》。活力依然,前卫不变!
早间节目的代言人白杰也离开他奋斗了7年的早间时段,转战10:00~12:00,带来《10点说唱团》,为听众打造一档以华语音乐为主、欧美音乐为辅的音乐脱口秀。节目同时还将运用微博或微信等互动来与听众交流。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5
1948年, 育英学校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1949年, 学校随党中央迁址北京。1952年六一儿童节, 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好好学习”, 这是解放初期, 国家领导人对学生们的殷切嘱托。60年的历程使我校已经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如果说“红色”是育英学校的传统和精神, 那么“绿色”就是新时期学校不断追求的办学目标之一了。“绿色代表和谐, 代表生态环保, 新的世纪, 我们更想重描绿色, 因为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让学生在‘绿色’环境中得到熏陶, 在他们走出校园后, 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环境意识的人才。”这是我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严华对我校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定位。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建设的要求, 我校将建立节约型学校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于2000年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节能领导小组, 各部校长、后勤主任、中小学教学教育主任、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节约型学校工作组。
工作组制定并健全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如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及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规定与措施;建立办公耗材、节粮、采购与仓库管理、物资设备配制、设备运行与维修管理、节地和投资管理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资源与能源统计和公示、资源与能源考核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节约奖惩规定与措施。强化管理, 有完整的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 对中小学后勤各部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总和交流。其中工作组日常工作由相关教师负责, 主要包括全校中小学各部工作的协调及后勤节能减排工作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校长主抓, 把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学校等教育纳入我校课程教育当中, 培育学生的节约思想品行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政教主任直接负责, 要求师生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 养成节约习惯, 培养节约意识, 逐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节约型学校。
为了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 让节约观念深入人心, 后勤和各部政教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激发师生的节约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浪费现象用图片、板报等形式进行曝光, 进行宣传。学期末各部开会总结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科室和个人, 进行通报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存在浪费行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合理的经济惩罚。
2004年,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形成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决议, 建立机构, 统一规划, 各种图表档案整合分期实施;集中利用为主, 分散利用为辅;注重实效, 就近利用的原则。可以说, 在育英学校的教育中“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校先后被北京市命名为“绿色学校”, 也是北京市闻名的“花园式学校”, 市级健康促进校, 区示范高中校和素质教育优质校。目前我校是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学校, 也是北方第一所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获得者。
二、教育与宣传
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 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我校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 使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广泛加强宣传的力度, 如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宣传日活动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并在全校展开“节约”的大讨论。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参加, 共提出有关节约的整改建议136条, 直接与学生对话, 学校到处呈现出人人讲节约, 处处见节约的新气象, 节约每一度电, 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 随手关紧水龙头;将矿泉水瓶中的剩水, 倒入节约桶积少成多 (用于浇花或拖地用) 等。
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常态化的环保课堂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环保课堂由专职教师负责, 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主要针对八年级值周班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有育英学校特色的环保校园游构成, 每周安排两课时。目前已有近7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 全校约5 200名师生通过校园大屏幕、广播、电视、班队会、板报、社团活动完成了该课程的普及教育工作;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以系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构成:小学主要以开展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如在全国推广的“假日小队”活动、亲子活动、环保运动会和即将开展的“环保再生本的使用”等活动。初中主要以校园实践活动为主—“育英学校节能减排之校园游”让学生了解和实地考察我校的节能减排设施, 感受我校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高中主要以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部为依托, 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 校园环境的日常维护, 管理和对学生的环保行为的指导及监督工作;同时开展走进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社区宣讲团”“垃圾换有机废品换绿色”的废旧物品置换活动等。让高中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好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把学校建成一个环保的教育基地, 如:组织参观中水处理系统、厨余垃圾处理过程等;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把家长引进绿色学校的建设中, 引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教育和实践 (如:用好环保袋等) , 把绿色学校的影响扩大到社会,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校不仅支持本校教师走出去, 还定期请进环境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师生讲座, 如:“创建生态学校”讲座, “垃圾分类进校园”讲座,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等讲座, 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了我校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 0 0 0年以来, 学校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PD课题研究,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保护母亲河、维护公共绿地, 在长江源头立碑;2008年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市政管委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开展了系列垃圾分类、爱家减排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工作, 如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教育进课堂、小学环保嘉年华“小手拉大手运动低碳伴我健康成长”亲子运动会、中学艺术节中的环保创意服饰大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及实践活动。
2009年在学校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 学校又提出了“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 学校从生态意识、环境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实施, 并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办公室、学生环保部。师生还共同制定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师生保护生态公约和北京市育英学校环境教育歌谣。
2010年3月22日下午, 由环保部宣教中心项目主管杨珂、金玉婷和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及随行人员到北京市育英学校进行参观访问, 并与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此次访问, 专家们特别参观了学校的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处理机、塑料包装回收机、太阳能橱窗等设备, 并和学校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技课。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给予我校“国际生态学校”工作很高的评价。
2010年3月25日下午, 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主办, 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协办的“低碳生活进校园,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在我校举办。学生代表张靓向全社会发出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
2010年6月10日拜耳 (中国) 有限公司的“地球怎么了—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儿童画册北京首发式在我校召开。这本儿童画册的诞生, 给6~12岁的孩子带来了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的各种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使孩子们把抽象的理念和身边的环境现象联系起来,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长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010年9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宣传教育处林玉处长和杨俊老师等人来我校进行调研, 我校总务副校长郭春家、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潘军老师等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中, 林处长对我校目前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就其关心的全民宣教, 如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如何将社会化的环境问题融入到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中、如何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更广泛的空间, 如何使这种教育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2010年9月, 我校又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月活动, 学生自制节约用水宣传画, 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厕所内, 以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学校的环保工作, 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
2010年9月, 为响应国家倡导垃圾分类, 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的号召, 构建“国际生态学校”和绿色低碳班集体, 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校园环境, 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做起, 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小宽心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在我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小农庄试验基地”项目—暨环保科普校园行废旧物品置换活动。通过校园环保科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进环保知识, 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综合素质, 清洁美化校园环境, 垃圾分类绿色低碳从我做起, 让学生亲近都市农业, 了解大自然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奥妙, 积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与低碳节能活动, 努力争做环保低碳的校园卫士与绿色校园农夫小使者。
2010年10月, 针对我校低年级 (1~3) 学生的实际特点, 为使学校的环保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我校特与中华环保基金会联合倡议:倡导我们学生使用再生本、再生笔等再生学习用品的活动, 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置换再生本。低碳生活看似遥远, 实际却近在咫尺。在轻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为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身为一名社会人必须担负的责任。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本学期开展的“使用环保再生本”的活动, 意在让学生实际体验到低碳生活其实就在你身边, 你每使用一本再生本就为低碳减排做出了贡献。
2009年至2010年, 我校多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创意大赛,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汽车尾气装置, 意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雨水的回收和利用——雨水收集器, 意在解决校园雨水回收再利用问题, 为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共有2人获奖。在第十一届北京“美境行动”优秀设计方案中我校又有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些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建设
几十年来, 学校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坚持建设绿色校园。积极拓展各种环保的手段, 加大相关投入。学校全部采用节水龙头, 分别安装三级水表、电表。2000年, 我们请来百位名人与学生在校园中共植100棵树, 建成“世纪之林”, 树立了绿色理念, 也开始了绿色行动。我校现有的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2005年“建设污水再生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池) , 2006年建“雨水回收池”。2005年全年节水3万吨, 10月份污水处理试运行。学校各楼全部使用中水冲厕, 现每天用水量在50吨左右, 正式运行后加上绿化喷灌, 计划中水使用率基本满足, 每天可以节水100余吨。
由于我校有在校师生5 000多人, 每天食堂要供应3 000多人就餐。以前, 学校食堂产生的生活垃圾要经常找人来清运, 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异味、污水外流, 特别是夏天还会孳生细菌, 破坏校园环境。2008年我校引进两台厨余垃圾处理机, 保证了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零排放”, 90%以上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热量并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体积大大减小, 约10%的残余物完全转化为标准绿色有机肥, 送至学校的果园作为肥料再利用, 大家都感受到了高科技环保的魅力。食堂员工还总结出几条好处:操作简单易学、节省人力、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卫生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员工的环保意识等。这些都使学校的环保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目前为止, 我校已有的大型节能减排设施共8项:游泳馆的空气源热水系统, 食堂的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住宿部和锅炉房楼顶太阳能热水器 (2处) , 校园雨水收集系统, 实验楼前的塑料包装回收机, 图书馆前的太阳能阅读窗, 锅炉房后面的中水处理系统。其他还有节能灯的使用、节能电热水器、分类垃圾桶的投放和使用等。这些设施的使用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上, 看到和感受到了什么是“节约”, 什么是“环保”。
60年的耕耘, 从树木葱郁的“世纪之林”, 到新颖独特的太阳能阅读橱窗;从楼道、办公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箱, 到小型的中水处理系统;从学生宿舍楼上的太阳能板, 到妙趣横生的动物园;从喷泉鱼趣池, 到学校花房、果园;从在食堂就餐的师生自备餐具, 避免餐盒和筷子的浪费, 到厨余垃圾自行处理为有机肥使学校成为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学校, 无不向人们诠释着育英人对绿色的向往。学校里的许多基础设施也都尽可能地融入了节约的理念。和谐的生态校园不仅成为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也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李岚清、李铁映、雷洁琼等领导人种下的世纪之林;毕业生捐建的知乐园;我们自己亲手栽种的柿子树、红果树, 秋天丰硕的果实挂满树梢, 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在建项目:学校住宿部楼顶1 0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文化苑”工程, 意在打造环境教育实践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和交流活动休闲区。充分利用空间, 节约土地资源, 绿化美化我们的校园。
四、节约效果
我校除了在校园设备上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外, 也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 如为体育组自制运动器材, 用废旧物品和边角料制作教学用具, 配合计算机的机器人课题自制机器人场地, 为物理实验室自制电路模型, 为通用技术课自制承重载体, 为思维创新小组自制桥梁模型等, 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节约建校理念, 全校师生参与资源节约教育活动覆盖率在95%以上。
在食堂就餐, 按需取用不浪费粮食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已深入人心。食堂在使用厨余垃圾处理机之后, 我校的厨余垃圾已经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并送到花房作为校园绿化的肥料, 每天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了“零废弃”, 为北京市的垃圾减量化做出了贡献。
2009年, 我校自来水用水量:119 683吨, 中水4 771吨;2010年截至9月自来水用量:101 624吨, 中水1 290吨 (9, 10两月) 。平均每个月自来水减少用水量约1 318吨, 比2009年下降13.21%。中水数据2009年同比2008年下降约39%。
2010年的几场大雪, 使我校的雨水回收池得以充分利用。在下雪的那几天, 每天的早晚都由我校的郭春家副校长带领后勤教职员工参与积雪的清扫与回收工作, 就是周六日也没落下, 加班加点地将积雪回收到学校的雨水回收池中, 供日后世纪之林灌溉之用。
由于我们开设了垃圾分类进课堂的环保教育课及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使得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率达到50%以上。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我校节水、节电、节能已蔚然成风, 创建节能减排学校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
有一位专家这么说过:“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决策者时, 能有先进的环境理念;当我们的孩子作为生产者时, 能有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公民时, 能有善待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当科学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素质, 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地球, 才可能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6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育方针, 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育质量, 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水准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抽样研究,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说明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取向特点。共发放问卷240份, 有效问卷222份, 其中男生120份, 女生102份, 三、四、五年级平均各74份, 。目的在于提供小学生对音乐学习需求的总体概况, 问卷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 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高低总体状况
(二) 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各个视角的兴趣
1. 音乐类别的兴趣;
2. 音乐风格的兴趣;
3. 乐器种类的兴趣;
4. 课外学习方式的兴趣;
5. 课堂活动的兴趣;
6. 对音乐教师的兴趣。
(三) 男女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基本描述及分析
(一) 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高低总体状况
由表1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非常喜欢音乐者占62%, 其中女生占41%, 男生占21%;比较喜欢音乐者占23%, 其中女生占5%, 男生占18%;一般喜欢音乐者占15%, 其中女生占2%, 男生占13%;不喜欢音乐者占0%。由表2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非常喜欢音乐课者占62%, 其中女生占45%, 男生占17%;比较喜欢音乐课者占23%, 其中女生占3%, 男生占20%;一般喜欢音乐课者占15%, 其中女生占3%, 男生占12%;不喜欢音乐课者占0%。
通过比较可以得知, 三年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与对音乐课的热爱程度基本吻合, 并且男女比例也非常接近。非常喜欢音乐及音乐课的学生占有绝对优势, 为音乐课的进行及音乐课堂效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 表1 (2) 、表2 (2) 显示, 学生们对音乐及音乐课的喜爱程度的表达开始由“非常喜欢”倾向于“比较喜欢”, 并且出现不喜欢音乐及音乐课的学生。这些现象是由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喜好、教师个人素质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音乐素质等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总体来看, 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课都是持喜欢态度的, 学生们对音乐及音乐课的兴趣也是相当高的。
(二) 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各个视角的兴趣:
1. 音乐类别的兴趣
由表3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喜爱中国民族音乐者仅占16%, 其中男女各占8%;喜爱西洋古典音乐者位居第二, 占24%, 其中女生占7%, 男生占17%;喜爱流行音乐者位居首位, 占39%, 其中女生占15%, 男生占24%;喜爱儿童音乐者占17%, 其中女生占15%, 男生占2%;其它音乐类别占4%, 其中男生占4%。
由此得知, 流行音乐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占有绝对优势, 其次为西洋古典音乐。这与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大众性、广泛传播性及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密不可分, 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恐怕是流行音乐。喜爱西洋古典音乐的学生中,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学习了西洋乐器特长, 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喜爱古典音乐的高雅风格, 其中一部分是由于热衷西洋乐器的华贵外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民族音乐这一概念在学生们的思想中往往比较模糊, 并且音乐课堂中呈现出来的中国民族音乐往往不具有一定娱乐性, 而是以教化、祭祀等此类功能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这与大众的审美眼光不一定契合, 与大众距离太远, 所以造成学生甚至大多数人们不关注本土音乐。
由表3 (2) 可以看出, 随着年级递增, 喜爱儿童音乐的学生逐年递减, 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逐年递增, 喜爱中国民族音乐的学生开始上扬, 甚至超过了喜爱西洋古典音乐。由此可见, 伴随着身心逐渐成熟及良好教育的熏陶, 学生们开始关注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 不仅取决于音乐教师的努力, 更取决于大众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 取决于政治肯定力度经济投入力度、社会宣传力度等等各个方面。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广泛探讨交流。
2. 音乐风格的兴趣
由表4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最喜爱轻快活泼风格的音乐, 占总体45%。其中, 女生占2%, 男生占12%;其次, 喜爱华丽抒情风, 占24%。其中, 女生占17%, 男生占7%;喜爱忧伤感人风的学生占17%, 其中女生占5%, 男生占12%;喜爱庄严威武风的学生占14%, 其中女生占2%, 男生占12%。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普遍喜爱轻快活泼的音乐是健康向上的表现。在“庄严威武”一栏中, 可以看出, 选择者几乎为男生;在“华丽抒情”一栏中, 可以看出, 选择者多为女生, 这正好符合男女生身心发展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忧伤感人”一栏的学生始终占据不可忽视的比例, 此类学生一般比较感性或者内向, 性格较为敏感, 但是感悟力较强。如果加以正确引导, 此类学生的才能还可以得到良好发挥。
由表4 (2) 可以看出, 这种比例并未随着年级增长而发生很大波动, 说明这是小学生音乐风格取向的共同特征。
3. 乐器种类的兴趣
由表5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最推崇的是西洋乐器, 占总体52%, 其中女生占21%, 男生占31%;其次为中国乐器, 占21%, 其中女生占16%, 男生占5%;打击乐器占14%, 其中男生占14%;其他乐器占12%, 其中女生占5%, 男生占7%。小学生喜爱西洋乐器与喜爱西洋音乐的原因直接相呼应, 在“西化”的社会中, 大众盲目的跟随西方潮流, 其中儿童不可避免的卷入崇洋的风气。喜爱中国乐器的学生不足喜爱西洋乐器学生的一半,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选择打击乐器的学生全部是男生, 也许他们热爱打击乐强烈的律动, 也许他们热爱“玩”打击乐时的酷, 或者其他原因。选择其他乐器的同学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喜爱的乐器属于哪类乐器。比如, 管乐、吉他等等;另一类学生则并未说明具体乐器。所以, 音乐的基础教育绝不可以松懈, 不然, 可能会制造出大笑话!
由表2 (2) 可以看出, 各类乐器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只是有微微浮动。即西洋乐器比例有所下降, 中国乐器比例有所上扬, 打击乐器比例也有所上升, 并且有女生选择了打击乐器。选择其他乐器种类的学生明显下降。可见, 学生对乐器的认识有所加深。
4. 课外学习方式的兴趣
由表6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课外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的途径主要以看电视、欣赏音乐会居多。通过电视接触音乐的学生占32%, 其中, 女生占14%, 男生占18%;通过欣赏音乐会接触音乐的学生占30%, 其中, 女生占14%, 男生占16%;其他主要指MP3、MP4及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这几类, 占16%, 其中, 女生占9%, 男生占7%;通过网络接触音乐的学生占11%, 其中, 女生占2%, 男生占9%;通过广播接触音乐的学生占11%, 其中, 女生占4%, 男生占7%。值得一提的是, 有高达30%的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会来艺术熏陶, 其中, 有些学生并未学习音乐特长, 这主要来源于三大要素:第一, 音乐厅的物质基础;第二, 经济基础;第三, 家长的培养意识。这是大城市独具的优势, 也是美育实施较为顺利的区域。
由表6 (2) 可以看出, 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发生了很大转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接触音乐;随着课业的繁忙, 看电视的机会可能会减少;欣赏音乐会的机会也减少很多。网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欣赏音乐会的现场体验被虚拟的网络代替了。
5. 课堂活动的兴趣
由表7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学唱歌曲, 占32%, 其中女生占18%, 男生占14%;其次为聆听音乐, 占26%, 其中, 女生占9%, 男生占17%;选择创编表演的学生占12%, 其中, 女生占5%, 男生占7%;选择音乐知识的学生占16%, 其中, 女生占7%, 男生占9%;选择其他的学生占14%, 其中, 女生占5%, 男生占9%。由表8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学习音乐时更多认为音乐动听、好玩。认为音乐动听的学生占48%, 其中, 女生占23%, 男生占25%;认为音乐好玩的学生占30%, 其中女生占10%, 男生占20%;认为音乐易学的学生仅占12%, 其中, 女生占10%, 男生占2%;其它主要指:有挑战性、很难、希望早点下课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音乐时只要认为它是有趣好玩的、美妙动听的, 就会促进学生吸收音乐。学生喜爱美妙的音乐, 自然产生学唱的冲动, 所以他们最喜爱学唱歌曲、聆听音乐, 次而才是接受理性的音乐知识等。但是, 由表七 (2) 可知, 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更喜欢被动的聆听音乐, 经过了四年级充分的唱歌活动, 到五年级时就没之前喜爱唱歌了。认为学习音乐容易的学生始终占据少数, 由于各种各样诸如音准、识谱、表演、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们多数认为音乐“好听而不好学”。音乐教育家李丹娜老师在一次讲座上发言:“拿`音准'来拦截孩子们迈进音乐大门, 我们应该想想是不是们把音乐殿堂的门槛开设的太高了?要知道, 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唱不准音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师和孩子们从黑板板凳上解放出来!”当然, 凭现实音乐教学条件我们无法达到太理想的境界, 但是, 我们可以借鉴一种思想理念, 引入一种降低门槛的思维。让孩子们在喜爱音乐的基础上能够很快融入音乐、读懂音乐, 掌握一种能力, 培育一种修养。这是最重要的, 也应该是我们可以达到的。
6. 对音乐教师的兴趣
由表9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满意程度非常高, 非常喜欢音乐教师的学生占67%, 其中, 女生占41%, 男生占26%;比较喜欢音乐教师的学生占25%, 其中女生占8%, 男生占17%;一般喜欢音乐教师的学生占8%, 其中男生占8%;不喜欢音乐教师的学生占0%。由表10 (1) 可以看出, 三年级学生认为音乐教师最大的优点是能歌善舞, 占45%, 其中女生占19%, 男生占26%;选择“美丽善良”的位居其次, 占26%, 其中, 女生占15%, 男生占11%;选择“知识丰富”的占23%, , 其中, 女生占9%, 男生占14%;选择“其他”的占6%, 其中, 女生占4%, 男生占2%。
音乐教师的最大优点是带有很大可变性的, 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而异。但是一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音乐教师一定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 “热爱本职工作”, “对学生负责”, “能以身作则”;第二, “喜欢学生、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第三, “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业务过硬”, “视野广阔, 音乐知识面要宽”;第四, “教学方法灵活”, “教法上要有独到之处”;第五, “性格热情、开朗、活泼、有朝气、有主见”, “动作大方自然, 说话风趣、幽默”, “上课时最好面带笑容, 不要遇到什么事就生气”。优秀的音乐教师在于不断努力上进, 为学生树好榜样, 相信会令多数学生信服。如果说学生配合是使得音乐课顺利进行的“群众基础”, 那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将是音乐课锦上添花的“领导机制”。
三、结语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育,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以生动很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仍然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 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从情感上看, 他们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愉快的状态。从意志上看, 他们的意志品质有所提高, 对人、对事的评价能力也在逐步增长。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 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 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增强, 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展, 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 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增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 需要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 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尊重、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充分利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善于调动学生好奇心, 以此为引入点, 开展良好的音乐教学工作。
第二, 改善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 使其丰富多彩, 充满趣味性。只有不断变换教学内容及其展现形式, 才能够不断吸引小学生的眼球, 使其保持新鲜感, 不仅保持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而且达到了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第三, 增加互动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们在“玩中学”, 使其身心充分融入音乐课堂, 感受音乐的同时, 发挥自身音乐能力, 并且了解学习其他同学具备的音乐素质, 不仅达到了相互学习的交流目的, 更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 灵活把握学生发育特点, 做到“量力而行”。教师作为音乐课的引领者, 应该善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 更好的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样, 才能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源源不断。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现代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状况, 只有善于了解“民情”, 才能更好的为小学生服务, 才能达到预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在这样不断地积累和交流过程中, 相信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会做得更好。
附录1:音乐学习调查问卷 (学生卷)
关于“音乐学习”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以下的问题是为了解您对音乐的兴趣及其学习的过程而设定的问卷, 请认真填写, 谢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4]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5]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7
国家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汪京京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国冢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出版管理司许正明副司长副院长赵志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谢大京教授Jm p U·一si or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兼副学部长彭文祥教授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陈文申书记、袁军副校长等与会领导共同启动《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仪式摇滚乐演出的现状与未来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11月6曰承办单位:国家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锌-\
北京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篇8
6
首都北京, 古今中外艺术精华聚集之地, 云集众多文艺精英的圣地, 诞生了一所专门培养造就体育艺术和舞蹈专业人才的园地—北京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这里是驻足艺术梦想, 成就舞蹈才情的地方, 目前招生季火热开展中, 欢迎渴望学习艺术的适龄人才前来报名入校。一、学校简介北京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是经北京市丰台区教委批准、北京市教委备案的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业性艺术学校, 前身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学舞蹈教学区成立于2002年, 其依托顶尖艺术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 开设体育舞蹈、中国舞等专业。在这里, 已有近千名学生实现梦想, 走进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全国体育和艺术类重点名校, 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艺术舞台上绽放才华, 展现风采, 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专业性艺术人才。二、领跑国内艺术院校的一流教学环境学校位于首都南四环中路3 8号, 建筑面积约两万八千多平方米, 学校已全面建成环境优雅、设备先进的专业排练厅, 201 4年学校再建2000平米舞蹈新教室, 将整体打造成高端现代的一流教学环境。其中专业排练厅统一采用欧式设计风格, 大气典雅, 室内均为高级舞蹈专用地板、进口音响设备, 设有个人衣橱间、鞋柜间、智能卫生饮水设备等硬件设施, 保证学生在优质的环境中学习。三、中外名师汇聚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已培养了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团队, 现设有国标舞和中国舞两大教研室, 4 0多位杰出青年教师传道授业, 为渴求知识的学生们带去富有营养的教学盛宴。2 0 1 1年, 学校成立国际教学交流部, 同世界舞蹈大师们建立了一支实力非凡的外教团队, 使大家不出校园便能得到专业大师们的精心雕琢。教学成果在中外优秀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堵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化成绩高、专业素养强的综合型人才..高考专业考核中, 学生们不但总体专业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甚至部分学生收到多所学校的专业合格证;学生们在校期间已在黑池舞蹈节、德意志公开赛等国内外大赛中崭露头角, 并参加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种大型演出, 展现风采。、招生电话:010-87880691 (招生办公室) 13269459006 13269851790网址:www.be1yi.org邮箱:admin@bely1.org靈#湯丨维遍I微;信屬麵
古琴音乐会北京举行 等 篇9
为庆祝中国古琴学会成立暨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3周年,一场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古琴音乐会日前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音乐会上,无论是梅庵派古曲《平沙落雁》、岭南派古曲《壁之间流泉》还是新曲《赤壁怀古》《古燕行》都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特别是享誉琴坛的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李祥霆、古琴家龚一演奏的《流水》《山水情》等,获得如潮掌声。
对于古琴这种古老的音乐文化,政府别无选择:大力扶持吧!
《八桂大歌》全国巡演
以广西民歌为主,配以奇特舞蹈、绚丽造型、画面,用人民语言塑造人民形象的广西本土民族音画剧——《八桂大歌》,近日在广西首府南宁拉开中国巡演序幕,将“歌仙”刘三姐故乡的歌传唱到中国的各个角落。至今已演出逾160场的《八桂大歌》,从南宁起航,分两阶段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深圳、云贵川、陕甘宁、青海、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湖南等18个省区市巡演。据了解,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荟萃了近40首质朴美丽的民歌,用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尽情地演绎和礼赞了八桂大地上苗、瑶、侗、壮、京等各族人民劳动和爱情两大主题。
《八桂大歌》全国巡演是中国舞台艺术史上区域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化传播活动。
第十三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开幕
本月,第十三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将开幕。该艺术节以扶持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每年为深圳市民引进一组精彩纷呈的高品位、高水准的中外艺术精品。其内涵日趋丰富:从最初单纯的舞台艺术到艺术展览、精品电影周;从初期的节目积累到每届设有明确的主题,发挥出了艺术节更加全面的辐射作用。特别是第十一届大剧院艺术节,以“集国际艺术之精粹、展特区舞台之辉煌”主题闪亮登场,首次实现了艺术节的企业冠名,为高雅艺术的市场化运作开创先河。
剧院自筹资金举办艺术节尚不多见,坚持13届更属难得。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 篇10
舞蹈从不说“No”
舞蹈,从来都是老少皆乐的心灵童话。不论是平日在广场上跳舞的交谊舞爱好者,还是习惯了在舞池里游弋的体育舞蹈选手,舞蹈就是他们心中最纯粹的东西,舞蹈从不对他们说“No”。
就这样,“宣工杯”的赛场上一会儿是节奏明朗的交谊舞吉特巴,一会儿是优美典雅的华尔兹,一会儿是形态各异的交谊舞者,一会儿是体形颀长的专业舞者。“体育舞蹈的观赏性强,交谊舞的参与性强,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人观看比赛,许多爱好舞蹈的普通人也都参与了进来。”此次比赛的策划者任荣生老师表示:舞蹈从来不会拒绝人,所以比赛也不能拒绝舞蹈爱好者。
由于不说“No”,此次比赛一共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的33支代表队参加,其中许多人都是交谊舞者,流行吉特巴的天津市还专门组织了吉特巴表演队参加比赛。
黑暗里的心灵之舞
一整天的比赛,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专业舞者的翩翩舞姿,而是来自宣武区盲人舞蹈队的九对盲人选手的交谊舞。尽管舞蹈动作并不规范、姿态和表情也不十分优美,但他们在黑暗中起舞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慢三、平四、伦巴……当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时,他们开心地笑了。
“其实还有不少人想来参加这次比赛,盲人舞蹈队实际上有50多人,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区县,他们已经学会了华尔兹、平四和伦巴,有一部分人已经会跳探戈了。”在谈到盲人舞蹈队时,宣武区工人文化宫的负责人这样介绍。
每个人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既然如此,那就让舞蹈走进群众的生活,让所有人都能自由地跳起心灵的舞蹈。
跳舞就是精神福利
“很久没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了,看看比赛挺开心的。”欣赏着精彩的比赛,一名宣武区的退休职工表示自己现在终于明白跳舞是充满乐趣的活动,“平时老伴总爱找上朋友一起去跳舞,我总纳闷成天蹦来跳去的有什么意思。没想到哇……”他的话音还未落,拽着他来看比赛的老伴不高兴了:“要不是你,我们现在应该在下面比赛呢……”遇上这样一对冤家,只能暗叹舞蹈的魔力实在太强大。
【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推荐阅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08-08
北京传统音乐节08-26
北京市石景山区 培训学校章程08-20
北京师范学校05-23
北京实验学校小学05-12
北京市平谷区金博士电脑培训学校08-23
北京人事考试网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2013年度教师招聘方案07-01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0-09
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招生简章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