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

2024-08-08

北京市十一学校(精选11篇)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1

为师之道, 一向众说纷纭;新世纪、新时期, 各种说法更是花样翻新, 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 所谓师道, 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 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 而不是存在于空洞的教义和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中。成功的教师, 自有其为师之道, 其师道或新或旧, 或正或奇, 或严或慈, 虽无定规、定格, 但都出于“真心”, 缘于“真情”, 始于“真爱”, 都是“真经”。真, 才能感人心, 服人心。离开了一个“真”字, 一味在笔墨上出新论, 在口舌上争短长, 不管用。

生命之树常青。所以, 讲师道, 要讲“活老师”, 讲“个性”, 不要讲死教条、标准化。“师道新说”之“新”, 用意在此。

这里, 我要讲述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教师。

秦建云:京城最有魅力的男教师

在我接触的十一学校的男教师中, 秦建云老师的个性是最鲜明的, 其为师之道也很独特。

秦老师198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教中学, 不久便被调到张家口师专物理系任教, 1994年离岗到北京谋求发展。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从中学到大学再回到中学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经历为自己更好地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 秦老师是很讲“师道尊严”的。十一中学过去是“国有民办”学校, 故选择十一学校的学生家长一般都有经济实力, 于是也就有了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攀比的现象。虽然学校也有“学生不准带手机进校园”等规定, 但往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秦老师接班后, 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堂班会课上, 一不讲班级目标, 二不讲班规校纪, 而是讲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策略, 后来不知不觉就讲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讨厌什么样的学生, 讲到了学生多年来一直与家长、教师争执的“人权问题”“自由时间和空间问题”……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 你们的最大人权, 乃是你们的人格发展权。如果哪个家长、哪个老师侵犯了你的这个权利, 请你告诉我, 我会努力帮助你实现你的权利……但是, 享受不是你的权利。因为你自己几乎一无所有, 在金钱、财产方面, 你们都是穷光蛋!算一算自从出生以来你的花销吧——妈妈住院生你, 你吃饭、住宿、生病去医院, 你父母托人找关系上最好的幼儿园, 你看画报、学钢琴、学画画, 你要上最好的小学, 甚至为了你上学家里还要专门买房子、租房子, 你学得不太好时还要为你出钱请家教……你不但没有挣到什么钱, 你已经欠下了你父母的巨额债务。

前边的即使都不再计算, 单单说你家为你选择十一学校上中学吧!十一学校是国有民办学校, 你每年除正常的花销外, 还要另外交给学校18000元, 3年是多少?6年又是多少呢?

你平均每天要花多少钱?你去采血的血站打听一下, 这些钱能买多少血浆?这些血浆是哪里来的?不是我们父母的心血吗?很多父母都说, 我们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言外之意, 他们的所有快乐都寄托在你的身上, 你给他们带来快乐了吗?你怎样带给他们快乐呢?

……根据我的观察, 学习好的学生, 没有一个是嫌学校食堂的饭不好吃的, 他们甚至会觉得到校外吃饭是耽误了学习的时间。靳柯 (2006届毕业生, 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在读高中时没有手机;钱坤 (2006届毕业生, 以701分、北京市第四名的“裸考”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 住校6年, 除了校服, 根本就没看见过他穿别的衣服;段辰 (2006届毕业生, 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直到大学二年级了, 还穿着十一学校的校服。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学生, 也不妨碍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秦老师的“学生是穷光蛋”“学生是吸血鬼”的“理论”石破天惊, 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 学生从此服了。

秦老师曾接手了一个不太好管的初二直升班。这个班原来的几位班主任都比较年轻, 有部分家长比较“挑剔”, 总感到“不放心”, 对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秦老师接手没有几天, 就有几位家长委员会的代表来找他, 要跟他“理论”他的治班理念与风格的问题。有的拿出美国的教育案例, 有的拿出日本的教育案例, “摆事实、讲道理”, 反对秦老师不让学生“自主管理”, 要求他给孩子们“民主”, 等等。秦老师待他们一一说完, 便轻松而耐心地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去医院看过病吗?如果你们根本就不是医生, 请问, 你们会跟医生争辩你的治疗方案吗?”“教育是一个专业工作, 我从事这一职业已有20年了, 虽然我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 但我想, 我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吧?我想请你们尊重我的专业——教师对待学生, 都是一样平等的, 只有教育手段的不同, 而无教育目的的不同。虽然看上去两个孩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 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但我对他们的处置方式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这叫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就像种庄稼, 请你们再耐心一点……”

在许多人看来, 秦老师的这些话语或许有些不合时宜, 是在维护“师道尊严”, 但教师是要有“师道尊严”的, 否则, 就不会有教育的主动权。而“师道尊严”不是“装”出来的。秦老师的“师道尊严”是源于他的“专业”自信——所谓“艺高”才能“胆大”、气壮, 自然能够让人刮目相看, 肃然起敬。

做班主任, 秦老师的“懒”也是很出名的。

一般来说, 班主任都是早来晚走, 总是勤勤恳恳的样子, 赶上期中、期末, 经常有教师叫苦连天。但从来没有看到秦老师有这种状态。别的班, 像收费、排座位、安排值日等事情, 大多是班主任干的;但在秦老师带的班里, 这些事情都是班干部做的。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这么放心吗?如果学生收费收到假币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就垫上呗!谁让我懒呢。”

十一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交8个班会教案, 他所带班级的班教案都是学生写的。学生写的班会教案, 口气居然就像他本人一样!这样久了, 年级组长、学校领导也都习惯了, 往往班级里有事情时, 不是找他而是直接找他所带班的班长。

他如果将一个班从高一带到高三, 那么到高三阶段, 这个班连值日生都不用排, 而教室里每天都是窗明几净。

在教学上, 秦老师也“懒”得出奇。

平日, 看不到他在办公室忙碌地备课, 而课却上得很受学生欢迎。同事们问他, 怎么从来不见你备课?“我备课的时候你们往往看不到。我的课是在假期里集中备出来的。一个暑假, 我就备完了几乎一学年的课, 一个寒假我也可以备3~5个章节。”

秦老师也很少像一般的教师那样每天收、改作业。他的说法是:“我每天都在面批——课堂上学生把作业摆出来, 我当堂讲, 他当堂改, 岂不是面批?”“学生学好学不好, 主要在于他的态度。高中学生了, 如果老是让他在你的监督下学习, 是永远都学不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 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 在课堂上, 秦老师并不怎么善于讲题, 他的学生做的题目也不很多, 但学生就是喜欢他上的物理课, 物理成绩突出。他从不陈述教材内容。他认为, 给高中学生讲课, 如果还是一味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陈述, 那样的课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高中生都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基础。”“理科教师, 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是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交给学生, 摆出来给学生观察、研究。”

秦老师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理科教师, 必须有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学生所需要的, 正是你自己的这种见解, 这叫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用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学生说:“上秦老师的物理课, 根本就不敢犯困。因为他所讲的内容, 在教科书上很少能找到, 甚至在任何教辅书上也很难找到。”“只有我们没想到的, 没有秦老师讲不到的, 他简直就是一位物理学大师。”

谈到秦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个性, 他的同事王笃年老师认为, 这可能与秦老师原来任教于高校有关, 但更与他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关。王老师说:“由于一直教同一年级, 也由于我是教化学学科的, 物理与化学有一些相通的东西, 如化学键等微观作用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磁铁到底是怎样产生磁力的, 原子核的结构基础, 等等, 因此经常就这样的问题和他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 觉得他与过去碰到的一些物理教师不同, 虽然有些问题他也不是很清楚, 但他能把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出来, 把目前科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告诉你, 至少也会把他对此问题的思考说给你听。大多数时候, 都能给你以很大的启发, 令你耳目一新。”

秦老师说:“20年的教学经历与社会磨砺使我养成了宽容、简单、求真的习惯, 也正是这一习惯使我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 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我最喜欢用‘急生愚、合生良、勤生智’这句话来告诫和鼓励我的学生。”其实, 他的“简单”, 他的“懒”, 都是“勤生智”的结果, 是一种教育境界、教育智慧,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智慧;他的“无为”自然也就收到了“无不为”的效果。2004年, 他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二届全国物理创新大赛, 获得一等奖;2005年他所带的学生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有4人获得赛区一等奖, 开创了十一学校物理学科的新局面;2006届高三毕业班中, 他带的一个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有17人。

在教学上, 秦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现在正在进行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教改针对现行初高中物理教材强行将物理知识根据分段验收的需求进行不合理划分的弊端, 在内容顺序上按照数学及物理学自身的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高初中的有些知识内容直接打通, 取消不必要的螺旋式认知方式, 直接“拉直”, 并将初高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整合编写, 形成了本校的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 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在教法上, 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 突出对学生自主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引导。实施大单元“四环节”教学:环节一, 学生自学自研;环节二, 师生彼此问难讨论;环节三, 教师概括总结;环节四, 水平验收 (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要求, 自制一套试卷并配制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

教改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之受常规教学训练的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2008年春, 他带的物理竞赛班的学生参加了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泛珠三角地区暨中华名校物理邀请赛”, 被派去的10个学生中, 有6人获一等奖 (获得一等奖的共30人) 。大赛组织委员会为鼓励成绩遥遥领先的两个学生, 特地设了“并列冠军”, 而这两个并列冠军竟然都是他的学生。在2008年北京市高一力学竞赛中, 他的学生中获市级一等奖的有12人, 远远超过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老牌名校, 遥居全市之首。

在众多的荣誉中, 秦老师最为看重的是他于2007年教师节一举当选为“京城最有魅力百名男教师”。这项活动是由《北京青年报》等7家媒体共同举办的, 当选名单是通过网络提名、推选确定的, 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 甚至连奖品、奖状也没有颁发。但秦老师却把这视为最高荣誉, 比2004年获得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高兴。或许在他看来, 这种社会的认可更能体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大开大合, 能放能收, 心态从容, 举重若轻——像秦老师这样的男教师, 的确是很有魅力的。

贺千红: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 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您洞察我们每个人内心点滴的变化并智慧地化解一切, 您给我们的爱和力量, 已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遇见了您, 我才知道, 做女人真好;遇见了您, 我才知道, 瘦也值得骄傲;遇见了您, 我才知道, 才华也能伴随美貌;遇见了您, 我才知道, 我该怎样追求伊人风尚。作为一名老师, 这是一个奇迹——得到全体同学如此一致的肯定、赞扬、尊敬、爱戴。我们不止一次由衷地对别人说过, 我们真庆幸能遇到您这样一位老师。

作为女教师, 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称许, 肯定是最幸福的。贺千红老师就是一位拥有这种幸福感的女教师。

贺老师来自四川成都,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9年起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至今, 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 历史教学工作19年, 1992年起任海淀区兼职教研员。贺老师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和海淀区基本功大赛全能奖等;2007年起担任十一学校历史学科主任, 现为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

对教育工作, 贺千红老师有一种诗意的追求, 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把握。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诗性的:

教师的教要着眼于服务学生的人生, 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 关注人事 (做事) 、人心 (做人) 、人文 (生命品质) , 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课堂内外几句鼓励, 一个眼神, 一丝微笑, 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沟通, 能任意叫出自己所教的几百个孩子的名字, 这点点滴滴, 都有触及心灵的力量。

怎样通过一课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人生的开展?更好地给师生的精神成长多一些的帮助?一天天一课课究竟为总目标服务几何?如果我们经常站在一节课之上思考课堂, 我们课堂的教育实践就会在我们对教育的内在关注中逐步提升。求真、崇善、博雅、人文的课堂高度的提升, 最终会有利于师生人性高度的提升。

学生就像玉石, 雕琢他们的刻刀必须一丝不苟, 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但把握刻刀的手却应该包含爱意, 不让他们在被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不在于多么惊天动地, 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关爱;要相信每位学生心里都有“先进的自我”存在, 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灵中隐藏的“先进的自我”, 把它请出来, 帮助它健康壮大。用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能源, 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多给学生一些肯定, 他一定会向你希望的方向前进。

“关注人事 (做事) 、人心 (做人) 、人文 (生命品质) , 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 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切, 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靠了这样一种力量, 很多“问题学生”在贺老师的引领下, “精神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 开始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贺老师既“一丝不苟, 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 又“包含爱意, 不让他们在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2004年9月我接手了高二文科四班。第一次进教室, 就发现了她的不同。未穿校服, 头发披散, 长长的刘海几乎盖住了半张脸。她用手把刘海卷起, 斜视着看我, 态度冷淡, 又好像心存疑虑, 似乎在冷眼旁观我能否在她身上打开一个缺口, 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想起之前召开的高三教师会议。张之俊主任说, 两个文科班不仅整体学习表现不如人意, 四班的几个女生的情况更让人担忧, 工作将很费心并充满挑战。

她就是那几个需要“费心”的女生之一。头脑较聪明, 但学习不用功, 成绩差, 总分750分的考试常常只能考到400分左右;漠视校规校纪, 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在年级里与几个问题女生交往过密, 常有意群体违规, 在外有不良交友现象。她的耳朵上扎了两个眼儿, 小耳钉耳坠换着带。家长虽事业有成, 也很配合学校工作, 但面对孩子, 却无能为力, 多次打电话、上学校寻求帮助。

通过多次了解, 我分析了她的心理感受和现状。第一次见面后, 我找她聊, 试着劝她:“你爱干净, 每天早上都要洗头洗澡, 这就比别人少睡好一会儿了, 为戴耳钉花时间, 你得起多早啊!你老想着带哪个饰物, 刘海那么长老挡眼睛, 多费神耗力啊。听你爸爸说, 高三你是想给老师和大家一个惊喜的。”她抬头看我, 沉默良久, 说考虑考虑。第二天, 她耳朵上干干净净的, 但头发还是没扎起来。我拿出早预备好的皮筋给她, 她无奈地看着我。后来, 她告诉我, 她本来预计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 要讲一堆大道理, 那样她就坚决要戴, 但我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着想, 她就不好意思戴了。看到我给她的皮筋, 又体会到我对她已有了解, 她说我不仅心细, 还会是一个很难缠的人。我们的交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个人计划”交流会, 是高三起始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布置她认真准备, 在班会上作重要发言, 给大家启迪和示范;告诉她:“欲得中, 必求上上”, 希望并相信她不会让我失望。为一炮打响, 我帮助她一起精心准备。大家都没想到在她的心中还有那么多的思考与志向, 全班的掌声为此而经久不息。其实,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两个“自我”, 是信任激发了她展示“心中优秀的自我”;而一旦在全班表达出来, 她就会努力塑造优秀的形象。经过这次发言, 她开始感到“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

开了一个好头, 接下来的坚持更为艰难与重要。她申请在班里上晚自习, 明知她可能迟到、早退甚至缺勤, 明知她可能影响全班, 但我不能还未让她尝试就把她拒之门外。她没想到我那么快就答应了。“想学习是好事啊!写好保证并说到做到就行。”不久, 同学就有反映了:她常进进出出, 为的是上卫生间照镜子;她看书不专心, 东张西望, 甚至下座位走动;她有时还不见了, 不知去了哪里……负责晚自习的同学提议我取消她自习生的资格。想到她在家学习更没保证, 我开始做其他同学的工作, 希望大家给她机会, 不要让她掉队。我也加强了对她的监督:每天6:30晚自习开始后, 看见她和全班同学都按时有序地开始自习了, 我才安心离开;我经常抽查晚自习, 其实就是为了看她;查自习时, 我总要走到她跟前稍作停留, 表示对她的关心与认可;我还与她规定了每天中午回班的时间, 说好是答疑和休息, 实际是尽量减少她在外的时间……她似乎也体味到了我的苦心, 情况好转了好长时间。可是, 一天下午的自习课上, 她又不见了, 也没给我请假, 同学们也都不知她去哪儿了。我从三楼找到六楼, 也没见到她, 心里真是很气愤。十多分钟后她回来了, 说是突来例假肚子疼, 来不及向我和同学请假, 到医务室看病去了。我那时在她身上花费的时间已经太多, 不知怎的心里断定她撒谎, 就非常冷淡地让她跟我去医务室核实。我当时想高三的女孩子, 自尊心很强的, 不会跟我去的, 这样我就有理由不让她上晚自习, 也不想再多管她了。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事实证明了她没有说谎。我暗自庆幸当时没有暴怒, 多给了她一次机会。事后她对我说:“要是从前, 我肯定不会跟你去的。我去是想告诉你, 你对我好, 我心里都知道, 我不会骗你的。我以后去哪儿, 一定先向你请假, 不让你着急。”就这样, 在一次次的坚持与较真儿中, 她的坏习惯终于败下阵来。

为培养她学习的兴趣和持久性, 真正从内驱力上解决问题, 光感化监督显然不够, 我又和她一起根据班级的“管理梦想”的表格制定正确的复习策略:先提高一门低分科成绩, 再争达班平均分;每一次月考后都仔细分析试卷, 查漏补缺, 并规划下一次的新目标;用好数据, 让数据说话, 扎扎实实地解决每一个问题, 看到每一点希望。一次历史考试, 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让她在全班交流经验。她很详细地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同学们:认真查阅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并从宏观上把握各类题目特点。这次交流不仅鼓舞了她自己, 也激励了全班同学。就这样, 点点滴滴, 水滴石穿, 她一天比一天进步, 而进步是兴趣和信心建立的基础。最终, 高考她取得了509分的好成绩……

贺老师用激情和爱心拥抱教育, 也用激情和爱心拥抱生活。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使她懂得了教育的真谛, 对教育的理解也使她更加深刻地懂得了生活和人生。她说, 自己“喜爱学生, 因为他们, 感觉自己‘永远28’;喜欢领导同事, 因为他们, 感觉心情舒畅, 进取昂扬;喜欢十一, 它是我成长的舞台, 给予我无尽的信任和认可;喜欢读书, 不仅淑女, 更愿是‘书女’;喜爱生活, 喜爱美好, 总愿意着装美丽, 气质温雅;喜爱家庭, 相亲相爱, 相携相扶。这么多值得喜爱的人和事, 我的内心因此充满感恩, 同时也奉献我的关爱、勤勉和智慧”。

“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 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的这句话是贺老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对她而言, 教育就是她生活中盛开的水仙花。

杨进基:他让人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

在十一学校的教师中, 杨进基老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个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创造奇迹的人。没有显赫的学历, 起步于中国教育的最基层, 一路打拼, 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胸前挂满了勋章, 然后来到北京十一学校。

20世纪60年代, 杨进基出生于豫东南的大别山脚下。在那个“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 不会ABC照样当接班人”的动荡岁月, 他进入公社中学读书, 当时连乘除法应用题还不会解呢!那时学校里的许多老师连高中学历都没有, 课讲得不清楚, 他只好把小学的课本拿来一点一点地自学, 直到后来能帮助别人解题, 才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从中悟出了把知识传授给他人的基本方法, 并由此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79年, 凭高考成绩他完全能进入大城市的名校, 但他却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信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去了距河南三门峡市几十公里、位于陕县原店镇的三门峡西铁中学, 一干就是14年。在那里他一直从事初高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 同时兼任团委书记, 还主动担任了化学实验员、实验教师、《铁中青年报》主编、青少年广播站站长、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 直至到教育处工作, 并很快成了教学骨干。在1997年5月举行的全国化学竞赛中, 他所辅导的学生有4人获全国一等奖, 其本人获国家“园丁奖”。在那里, 他学会了坚忍, 学会了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摸索出了快速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方法;在那里, 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世界观, 激发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 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的价值取向, 同时使当地许多农村学校化学教师由合格走向成熟。

1997年作为人才引进, 杨进基被调到洛阳铁路局的重点中学洛阳铁一中任教。他所教洛阳铁一中高中部97级学生的化学平均成绩在8次市联考中均居第一, 2000年高考化学完标率达到100%, 使铁一中一举摘掉了化学学科薄弱的帽子。他担任班主任的97级一班共50人, 在2000年高考中上河南省线的有48人。在1999年9月举办的洛阳市高三化学竞赛中, 他指导的学生有6位进入市前15名, 铁一中获洛阳市团体奖。这6名学生在1999年10月举办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 (河南赛区复赛) 中, 全部获奖, 其中魏搏和董文卓 (当年进入高中时未到达该校录取分数线) 分获一等奖, 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 创下了该校历史上高中学科竞赛的最好成绩。他辅导的学生刘俊杰在2000年10月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 (河南赛区复赛) 中荣获河南省第2名、加试实验考试第10名, 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这次竞赛使洛阳铁一中在河南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该校于2000年获得直接向高校保送学生的资格。2001年他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有4项发明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录制, 其中王展程同学的“沙漠保鲜箱”受到中国科协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并于2002年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二等奖。为此, 该校于2002年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学校”。200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他被评为“特级教师”;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洛阳市研究性学习优秀辅导员, 同年被郑州铁路局评为2002年度“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并被洛阳铁路分局普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称号, 分别享受政府和铁路部门的月特殊津贴……

2004年, 杨进基作为北京市人才引进, 来到北京十一学校, 任备课组长和指导教师, 承担高一年级5个班的化学教学课、竞赛课等工作, 并担任班主任和兼职海淀区教研员。2006年带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 在人数多而获奖人数少的情况下, 杨老师所辅导的学生有23人获一、二、三等奖, 其中魏宏夔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周山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所带的高三4班在200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全班 (40人) 平均分约630分, 其中超过北大录取线 (661分) 的有10人, 过清华录取线的人数更多, 最终6人考入清华, 5人考入北大 (非医学部) ……人人都进入了较理想的高校。

2008年, 他承担了实验区四年制高一年级5个直升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 每周正课20节, 选修课1节, 竞赛课半天 (每周六上午8点30分至12点) , 同时担任备课组长, 兼任海淀区教研员。他所带的四年制高一年级班数和人数都比较多, 课时、工作量据说是十一学校高中部最高的。但他仅仅用了一学年的时间, 便带领学生学完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1的全部内容 (其实还渗透了高中化学必修2的全部内容) 。他在中学化学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花费了多少精力, 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4月20日举行的“北京市2008年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 1班的杨天鹤、2班的赵佳杉获得北京市一等奖;3班的邓溪瑶、李国梁获得北京市三等奖。其中赵佳杉以91分的成绩夺得北京市高一年级组第一名。这是激动人心的成绩, 因为他的学生才刚刚学了7个多月的化学。

杨老师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而自豪地称之为“金牌杨老师”。

仅仅学了7个月的化学, 便获取了如此佳绩, 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秘密何在?杨老师的回答很简单:

1.重视教材, 落实教材, 创新教材。

2.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

3.让学生重走前人的路 (化学发展的历史) 。

4.让学生热爱化学。

5.以热爱化学为契机,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身为中学化学特级教师, 杨老师在教学上并不刻意求新求异, 相反, 他特别重视学科起始教育。他认为, 要高度重视起始教学, 学生的学科思想主要靠学科教师在起始阶段的培养。中学化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一环紧扣一环而不得断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初三化学学好了, 高中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他说, “复杂的问题是简单问题的聚合体。其实, 越是‘复杂’的东西却往往是最简单的。牛顿是很笨的, 也是很聪明的人, 因为他用最笨的方法 (其实是最简单的方法) 发现了微积分!可以想象, 求真务实, 抓好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是何等重要呀!”我相信, 这样的理科教师才是真正的“明”师。

杨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是四育:育心, 育神, 育言, 育行。他认为, “所有教师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学科教学只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和生活习惯, 主要靠准则和制度去约束。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条件反射地约束自己, 才能有效地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自习课中甚至日常生活当中”。身为理科教师, 他却特别重视学生智育的全面构建, 要求理科学生要全面提高文科素养, 所以在2004年高一刚开始分科时, 他任班主任的理科班即有13名同学去了文科班, 其中总成绩排在年级前50名的就有5人。这在普遍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下, 殊为难得。可见他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人。其“智育全面构建”的思想应当是一剂矫正中国教育弊端的良药。杨老师本人也是一个文理兼长的人, 在河南三门峡市西铁中学任教期间, 就兼任过《铁中青年报》主编、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在学术方面,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 (教育学科) 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发展及评价”专题研究, 获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结题证书, 主编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研丛书必修1》等著作。所以, 无论是学科专业素养, 还是全面文化素养及才艺, 他都堪为师范。

看了杨老师的阅历, 眼前会立刻站立起这样一个形象:这是一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垮的人, 是一个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他的前进步伐的人, 是一个不管干什么都想夺冠、也都能摘取桂冠的人……我曾对他说, 你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他笑了笑, 说:“我们都是大别山人。应当说我带的班都有一点亮剑精神。”

杨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幽默耿直而又理性思考, 激情洋溢而又默默无语, 认真负责而又勇于创新, 追求完美而又坦然面对现实, 好管‘闲事’而管不好自己的事, 因为极强的责任感和好胜心而常常夜不能寐。”苛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苛求于己——这一点倒不像李云龙。苛求于人自然不好, 但苛求于己也大可不必。所以, 像杨老师这样的完美主义者, 还是应当适当放松一下自己。

但我知道, 像他这样的人, 是绝不会自己放松自己的。

章异群: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章异群老师是十一学校的高级教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原名“益群”, 后来被自己的老师改为“异群”。她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 不知是什么原因, 在任何一所学校, 总是受到老师的青睐。其实我不是什么‘好’学生, 上课喜欢打瞌睡, 写的文章总是‘白开水’, 有点固执而又自负, 课堂还喜欢给老师出点‘难题’, 尽管如此, 老师总是对我寄予厚望。我的名字‘益群’被老师写成‘异群’, 可能是希望我能与众不同, 有所作为。我现在都不敢去见那位老师, 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只能算是做到了有益于群众。”

章老师的中学时代是在洞庭湖畔的华容一中度过的。提到洞庭湖, 人们总会想到岳阳楼, 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境其情自会潜移默化于人的心灵。章老师生于斯, 长于斯, 这种人文传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难怪她的十一学校的同事们都这样看她:热情, 善良, 因为来自岳阳洞庭湖畔, 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她自己也这样调侃自己:“学生说我像妈妈, 女儿说我像老师, 朋友圈子里谈不了几句话, 立即会有人猜出我的职业是教师。总是一幅居高临下、小题大做的语气, 一副一脸正气、忧国忧民的表情, 总是扮演‘未卜先知’、‘主宰天地’的角色。有时自己也感到好笑, 但总也改不了。”

“上一节好课, 育一个好人, 写一本好书, 心灵深处有一片绿洲”, 是章老师的教育追求。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 她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人格背景”:

爱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一个微笑、一句诚挚的问候、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曾经点燃过多少希望之灯。新世纪遇到新问题, 大家都有同感:学生越来越难教, 老师越来越难当;要求老师对好生差生要一样爱。但差生构成非常复杂, 怎一个爱字了得?要做一个懂得爱和尊重的人, 我想首要的也是唯一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有一定的人格背景, 这种人格背景表现为: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更加坚信一个道理:小时候妈妈的慈爱让我懂得了要爱父母, 爱亲人;小学时老师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 要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中学时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人要不断进步;而大学时一位专业老师对学问的认真态度让我学会了治学一定要严谨。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所以人格背景应该是教书育人必备的修养和精神, 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从教素质通行证。身为教师, 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纯技术层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通过学习, 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 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 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虽为理科教师, 她却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

她喜欢读书, 涉猎范围很广, 善于从书中汲收营养,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教育境界:“《廊桥遗梦》让我明白有一种更美好更伟大的感情那就是责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明白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教育家也是在普通的小事上做到精细精心才能形成大的教育;《读者文摘》让我明白只有感受灵敏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不平凡, 感受到快乐……”点点滴滴, 悦纳于心, 通达天性。

她有个习惯, 就是每年的元旦会自己送给自己一个精致的写有日历的备忘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以此时常提醒自己做人的工作是一个大的工程, 必须精心、深入, 不可轻率、随意。

其中有针对学生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是更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 生命更多地被当做手段, 而非目的;即使是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轻易处置, 那也是为了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责任, 而非强调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应该说, 传统文化中这些因子,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 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 更多地强调了附加于生命之上的种种责任和义务, 不断地要求为了这个为了那个, 却忘了生命本身自有其重要性。结果, 不少人因不堪重负或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珍视, 轻易地走上了不归路。

因此, 从珍爱生命入手, 将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生命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有关生命本质的意识, 从小灌输进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这可能才是预防自杀的最根本办法。

有写给女儿的: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我和你的爸爸结婚正好17年。你在分析你的优缺点, 这个提议很不错。人是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才能不断地成长。同时我也在考虑, 我的女儿到底有哪些优点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人正直善良, 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兴趣广泛, 接受能力强, 有很强的自尊心, 乐观、外向, 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身体的协调性也非常好, 总之, 你的各方面先天素质都是非常不错的。我经常在心里感谢上帝, 将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女儿给了我。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 才能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有缺点, 如果利用得好, 也会变成优点, 所以你不用太耿耿于怀。如果学习过程中能懂得持之以恒, 学会积累, 那就更好了!以前我也瞧不起那些每天背10个单词的同学, 觉得他们的学习太刻板;现在想起来, 以前我瞧不上的同学个个都比我成就大, 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认识那么肤浅!一天背10个单词并不难, 难的是天天如此, 年年如此, 十年如此!一天看不到差距, 一年差距也不太大, 十年差距就太大了。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 先不要急着否定, 有些事是明白了再去做, 有些事是做了才明白, 有些事是边做边明白!人生不能重来, 有些事不能等你明白了再去做, 那就晚了。分析优秀人的行为和品质是人生的一种捷径。

清纯少年非常可爱, 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不像有些老谋深算的成年人, 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缺点,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认真听取真正关心你的人 (如你的老师和父母) 的意见, 并经常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人们常说如果你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 想想十年后你在哪里, 你便知道怎么做了。做一个智慧的人, 需要有十年的奋斗目标和规划, 并认认真真落实每天的事!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阅人无数!目标坚定, 并能持之以恒, 必成大器!

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要不要成大器, 你自己去抉择!我只希望我的女儿乐观向上、身体健康就行了。一句话, 就是希望你幸福!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 章老师特别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她认为, 学习方式是更上位的东西, 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走向化学之外——由理走向文, 最终建立起一种情感体验, 一种价值, 一种追求。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章老师为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应用在学科复习中的融合和互补, 培养学生学科内外的综合意识和人文情怀, 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化学上处处有平衡, 工业上处处用平衡, 生活中处处见平衡, 平衡是一种美, 平衡是和谐, 平衡中孕育着力量, 平衡是……请你结合对平衡的理解, 写出自己的“Idea”, 下节课交流。

我中学时也学过化学, 但一直没有兴趣。原因是被繁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吓倒了。看了章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 我突然想:如果老师当初能这样引导, 我对化学是不会不感兴趣的。

好的老师能把死知识讲活, 反之, 则能把活知识讲死, 一切取决于老师的素质。还是章老师的那句话: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2

2011年12月1日,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签约仪式在北京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堂项目隆重举行。这是丰台、海淀区委、区政府落实北京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拓宽合作办学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又一成功尝试。该校坐落于丰台万丰公园内,建成后将招收40个初中班。

近年来,丰台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城市拓展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丰台区的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随着丰台区每年新增大量人口,高层次人口教育的需求飞速增长,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显得紧张。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已经成为丰台区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次和十一学校的合作办学,正是丰台区领导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打破条框分割,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丰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十一学校作为北京名校,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有着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办学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北京市家长和学生们向往的地方。该校作为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十分支持丰台区的办学实践,将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与社会分享,通过合作办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既支持丰了台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事业,也扩展了自己的办学空间,对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以及探索跨区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次政府、名校联合办学、共同发展的双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不仅承载着每个家庭的期望,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品质,更决定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作为一个一直践行“责任地产”的开发企业,嘉源置业始终关注、支持教育事业。并把教育视为产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属性,将其提升到“教育地产”的高度,不惜投入巨大的资源,在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全面改善其居住品质的同时,为客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为所在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什么 篇3

第一,应学习李希贵校长“壮士断腕”的改革气度。众所周知,北京十一学校本就是一所名校,不愁生源,不缺经费,师资一流,教育质量和影响声名远播。然而,这所在中国最没有理由改革的学校,却像“发神经”了一样,自己折腾自己,向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起全面挑战。如果李希贵没有超凡的气度,没有“向自己开刀”的自我革命的精神,或者缺乏担当和教育智慧,就不可能有十一学校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换一种思维,则根本不会这样“瞎折腾”,而是安于现状“抱残守缺”,没有任何风险,全校教师衣食无忧地享受轻松自在的教育人生。在李希贵看来,逐步实现真正面向个体的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优质学校,要有把过去的荣光归零的勇气,重新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路径;薄弱学校,要有把教育变革作为“脱贫致富”机遇的壮志雄心,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那些性格各异、能力不同的孩子转变成学校个性化发展中的诸多“第一”。

第二,应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落实以生为本的力度。走班选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空间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走班选课是建立在学校课程充分开发基础上的学生自由独立的对课程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要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必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再认识,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再分析,对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方向再认识,在此基础上重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课程体系。适合学生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我们不必羡慕十一学校拥有诸多的博士生、研究生,我们也不必在十一学校庞大的课程数据前望而却步。一座城,一个小镇,一口老井,一方池塘,一间磨坊,一畦菜地,或许就是一所乡村学校最好的课程资源;一个民间艺人,一个手工匠人,一个敲钟老人,或许就是最好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教师。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关健在于,我们开发的课程能否服务学生的发展,是不是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课程。

第三,应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思路。打破壁垒森严的班级管理制,取消班级授课制,实行学生导师制和走班选课制,改建学科教室,开发校本课程。4174名学生,4174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400本校本教材。琳琅满目的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努力让课程、教室成为学生依恋学校最充分的理由。学校的优劣、教师水平的高低总是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比较,再薄弱的学校也有优秀的教师,办学条件再差也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先开枪,再瞄准”,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创新原则。在区域内,部分学校先行先试;在一所学校内,让某个年级、部分教师先行先试,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教育改革,事关祖国民族的未来,不能观望等待,不能“光说不练”,不能等条件成熟了再启动。要知道,不下水,永远不知道河水的深浅。

第四,应学习北京十一学校开放、民主的管理策略。学校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校长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教师自下而上的主动变革的和谐对接。校长是把握方向的舵手,教师是手握大桨的水手,众人合力才能开动改革的大船。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教师第一,校长第二”,校长要把舞台还给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用其所长,助人成功,让教师在成功中学会成长,在进步中不断提升。教师自由了,才有学生的自由;教师有特长,才会有学生的个性;教师成长了,才会有学生的成长。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给该校的4000多名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课程,也不在于李希贵校长以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在全国“振臂一呼”。我以为,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创造的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效应——在改革的浪潮中寻求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张永成

作者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4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是一所崭新的合并校, 在原北京市第206中学和群英小学的基础上于2014 年3 月26 日合并成立, 旨在依托优质教育资源, 以名校办分校的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对学校执行校长刘艳萍大刀阔斧的魄力和迅速改变学校的效率感到钦佩, 为学校教师的创意所惊叹。”学校校园开放日之时,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发出如此感叹。在他的眼里, 一分校的校园文化“贴近生命, 贴近童心, 体贴人性, 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考虑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一所真正体现教育本真的学校。

得到李振村校长如此评价的学校, 一定是一所值得慢慢品味的学校。

一、全课程:守护童心, 保卫童年

采访之前就听说一分校在一、二年级实施全课程教学, 据说这并不是单纯的课时加减或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是课程的整体综合变革, 但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此次参观, 我们真切地体验了一次, 虽然时间不长, 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教育生态, 看到学校做出的营造师生共度幸福教育生活的努力。

刚进教学楼, 就听见清脆稚嫩的童音从教室传到走廊, 那是“小海鸥”班的学生在学习“蝴蝶的知识”。看不到教师, 却发现一位有模有样的“小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向其他同学讲述他所了解的有关蝴蝶的知识, “世界上最长的蝴蝶是什么, 它有多长……”清楚的发音, 自然的台风, 丰富的知识, 让人顿生佩服之情。守护童心, 保卫童年, 这就是全课程, 不是为学科而教, 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教。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学科的概念和界限被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兴趣的教学单元, 以期让儿童在玩与故事中, 学习绘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元化的内容, 让游戏和快乐充盈课堂。比如, 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开展的“豆子课程”, 全科课程的教师会利用“豆子”这个主题, 让儿童学会数数, 这属于数学课范畴;用豆子作画, 这是艺术课范畴;用语言描写豆子的形状等, 这是语文课范畴;用豆子做豆腐, 这是科学课范畴……在同一主题下, 儿童完成多学科学习。教师开始认识到, 学校教育要研究儿童, 在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过程中, 回归儿童, 发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尊重他们的选择。这种童心未泯、回归童年的状态, 正是一位教师应该拥有的最佳状态。

这种无边界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 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行走在学校的校园中, 他们的脸上时刻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成长的地方”一点儿不假, 体现在课程中, 就是“尊重差异, 为每个人的成长而设计”。教室图书馆, 各种各样的绘本, 儿童可自由选择;午间课堂, “百家讲坛”“宝贝大舞台”“故事会”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 成为他们别样的课程生活……

在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生态发生很大的变化。“慢下来”的课堂, 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上, 儿童乐于探索, 乐于发现, 热情高涨, 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却站在台下, 与儿童一起讨论, 一起学习, 俨然一副“大儿童”的模样。

二、学科教室:彰显特色, 凸显功能

课程改变, 学校才会改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积极研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这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 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 形成的一套文科分类、理科分层的综合课程体系, 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课程改变需要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 学科教室便应运而生。目前, 学校学科教室共有100 多个,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戏剧、地理等多个学科。学科教室不仅是学生听课和自习之所, 也是教师日常办公的地方, 可以说它就是教师自己的“地盘”。

“我的地盘我做主”, 对于各个学科教室,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与特点, 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与装饰。在地理学科教室, 我们看到教室屋顶环绕着星系运行模型, 可以旋转和变化, 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力;语文学科教室, 课桌上贴有唐诗宋词, 内设图书阅读室, 静谧优雅;书法学科教室, 学生手持毛笔, 一笔一画地写着大字, 全神贯注, 墨香满溢……这些教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用学生的想法、活动和作品来装饰, 处处突出学生, 时时展现人文情怀。它不但让传统教室的单一功能转变为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 还让教室更具学科特点, 各种学习资源进入教室, 走进学生身边,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①全科课程之科学探究课②影视编导课③汽车设计课

④模型设计课⑤陶艺课⑥学生作品展示

“咦, 这些盘子做得真不错, 各式各样的, 摆在一起,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走廊风景线。”“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在陶艺课上的作品, 烧制出来后, 学科教师就建议将它们展示出来, 专门开辟这一区域……”随行教师自豪地介绍着。与传统学科班授课不同, 学科教室体现出学科特点, 也给师生以很大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在教室中实现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的智慧。

“设置学科教室, 让教师特长得以施展, 点燃我们的热情, 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一位英语学科教师这样说, “课程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 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师生在这里互相砥砺, 各自生长。”

学校在六至九年级实施选课走班制, 根据课表, 学生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 在各个教学班之间流动, 而教师会在学科教室等待学生。这就将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个学习过程, 真正实现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想修的课程, 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需求, 实现课程与学生的连接, 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

三、走班制下的导师:从管理走向领导

走班制, 打破了以往单一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固定学科教室和学科教师, 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和内容到相应教室去上课。

对于走班, 社会上曾有一些质疑, 认为学校生源好, 师资力量强, 才可以将班“走”起来, 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而刘校长认为, 选课走班与学校生源好坏无关, 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于学校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 找到适合的课程。这是因为, 对任何学生来说,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适合的, 不管是优秀生聚集的学校, 还是生源质量较弱的学校,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材与评价办法面对他们。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选择课程, 必然会出现走班。

随着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 自主规划课程开始走班时, 传统的行政班消失了, 而原来意义上的班主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放开学生的同时, 如果学生有学业困惑或者遇到成长的烦恼时, 该向谁倾诉呢?于是导师随之而生。

何谓导师?女作家伊丽莎白·本尼迪克特说, 导师是“我们的典范, 我们自己心底的名流, 我们要努力赶上的人, 会让我们爱上他们的人, 有时候, 还是我们悄悄追随的人”。“我们一位导师会带10 到18位学生, 主要看教师关照学生的精力。在我看来, 导师主要在‘导’, 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心理指导与人生规划指导。”刘校长在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谈及为什么在六年级开始实施选课走班?刘校长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情况下, 很多小学的六年级基本利用上学期就完成整个学年的教学任务, 下学期几乎处于‘半散养’状态。但因为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六年级学生直升我校初中, 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们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 我们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 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架构。这并非简单的知识下移, 而是更希望他们学会中学生应有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与选择的能力。比如, 我们在六年级时会丰富社会实践、科学探究、主题阅读等课程, 并尝试着对语数外课程进行分层分类的实施, 让学生在课程中选择与规划, 赢得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不能割裂,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九年的完整成长过程。

是的, 导师是学生选择的“悄悄追随的人”, 他们的师德品性与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再也不会扮演学校里的“警察”, 而是孩子们最亲近和信赖的人。从管理学生的行为到引领学生的内心, 这是对导师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学校, 我们看到一群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师, 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素养, 利用周末去进修、学习。在这里, 我们更看到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一场所有师生都参与的教学变革, 他们没有单打独斗, 而是团结起来, 智慧众筹, 让课程平稳落地。接受我们采访的一位教师这样说起她的感受:“现在, 学生课程多样化, 强调以团队为导向, 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在这样的学校中, 每个学生是幸福的, 每位教师是忙碌的, 相较于以前, 虽然辛苦和麻烦, 但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 教学生活是幸福的, 我们看到每位一分校的教师都永远是精力充沛的。

现在, 选课走班和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分布式领导在一分校已经比较稳定。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 学校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刚开始时, 教师有恐慌, 有担忧, 有畏惧, 也有拒绝。我们并没有强推这些事情, 而是和教师多沟通多交流, 不断排查风险与问题, 判断真假, 研究应对的办法与策略。慢慢地, 教师的信心逐渐提升, 在课程实践中产生成就感, 开始敢于面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其实, 每位教师都是愿意做美好的教育的, 当我们的学生在课程体验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时, 教师虽然很辛苦, 却反而坚定了自己的课程信念。”刘校长朴实且满载幸福的话语中, 充盈着对学校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在这里, 她体验到教学生活的愉悦与幸福。做教师是幸福的, 做校长虽辛苦但快乐着。

四、学校管理理念:校长是首席服务官

在刘校长的眼中, 管理就是用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在一分校, 我们多次听到“学校很注重扬长”, 尽可能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如学校摄影课陈老师本是美术专业出身, 但因酷爱摄影而被学校聘为摄影模块课程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爱。像陈老师这样能够在学校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师不在少数。“文化是软的, 是暖的, 让人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工作, 教师虽然觉得辛苦, 但会很快乐。而且, 学校会建立资源分享平台, 体现教师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在刘校长娓娓道来的话语中, 我们不难看出她一直在践行着“校长是首席服务官”的思想, 服务学生, 服务教师, 服务学校, 更为教育而服务。在这里, 我们几乎看不到浓烈的行政色彩, 就连学校大楼的题名都出自学生之手, 可见学校文化氛围是有多“软”, 有多“暖”。

一分校是在两所薄弱学校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建校, 一年多的时间, 对比一些数据, 我们会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学校改扩建工程近10 000 平方米, 增加73间学科教室……六年级直升率为99.3%, 幼升小一年级片区内生源100% 回流, 初三中考总分平均分比学校合并前提升40.1分……这些数据的背后, 潜藏着学校管理理念与校长治校思想。合并校之初, 片区内优秀生源外流、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室资源紧缺、教学质量堪忧等诸多难题摆在刘校长的面前。多与教师沟通交流, 倾听他们的声音, 努力从教师的声音中寻找变革的依据, 这是刘校长接手学校后倾注大量时间做的一件事。她希望所有的变革来自教师的内心意愿, 而不是学校的行政命令。于是, 学校通过各项充满人性关怀的机制, 大力支撑教师走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前沿, 让校园里处处响起教师的声音, “只有这样, 学校的变革才能够实现风险共担, 安全落地。”刘校长温和而坚定地说。

很多学校可能会存在这种现象:迎面看到校长过来, 教师宁可拐弯也不想和校长相遇;校长提出开展某项活动, 大多数教师一开始就反对……这是教师不信任校长, 更主要的是校长没有师生服务观, 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没有真心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刘校长进校之后, 带领干部团队快速转换角色, 由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走出办公室, 走进教师中间, 了解需求, 提供帮助, 比如为每间教室添置打印机, 改善食堂伙食, 解决就学难问题……“其实, 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既不能站在队伍最前方随意发号施令, 也不能站在队伍最后强行推动, 最佳位置是站在队伍中间, 和教师组建成一支智慧众筹、风险共担的团队, 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 解决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困难, 成就每位教师。”在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朴实的话语中, 我们看到她对学校管理的深刻认识和真正践行。

“现在, 我们普遍感觉学校形式化的内容少了, 各个和学生成长无关的检查相对也少了, 对教师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分数, 更多的是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来自学校教师的声音, 是他们在对比合并前后管理实践的真实反映。那么, 家长又是如何来看学校的这场变化呢?在学校家长反馈平台上, 我们看到:这是令人敬畏的教育;这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有吸引力的教育;这是最幸运的事情……这都应归功于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 让家长看到了一所不一样的学校, 一所让人满意的家门口的学校。

一年多的治校实践, 刘校长说她的教育理想更加清晰, 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坚信:只有校长和教师团队一起向前, 才能编织美好的教育生活;校长要率先垂范, 心无杂念, 一心办学, 做简单的人, 办纯粹的教育;实干和努力, 不仅会成就学生, 也会成就我们自己。

在这里, 学生就像在家一样, 有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在我看来, 学校的最大变化是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 将学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才能做出好的教育。而且, 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慢慢地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以研究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 以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采访的最后, 刘校长总结道。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地方。

北京十一学校教育生态 篇5

2014年04月03日 作者:李曜明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在变革中突围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下篇)

学校举办夏季社团巡礼。图为天文社学生在参加活动展示。资料图片

所有教师都是学生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的导师。图为高一学生和导师在一起沟通交流。资料图片

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兴趣,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图为学生在声乐教室练习读谱发音。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十一学校实行的是一种扁平化组织架构,在这种架构中,校长的权力明显受到了限制。比如,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各部门双向选择。财务方面,校长只有批准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权力。教育教学方面,校长只有规划课程的权力。

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形态、班级组织形式、学生管理方式、学校组织结构,最终改变整个学校生态的全方位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伤筋动骨”。

为什么这样一场改革能够在十一学校顺利进行?为什么许多学校觉得不敢改、不想改、不能改的地方,在十一学校都能被彻底颠覆?

深刻的变革往往带给人挣扎。过去的辉煌、经验、习惯,未来的变化、未知和渺茫,就像一道道围墙挡住去路,让教师们纠结、失落、痛苦。改革要想成功,必须突出重围。突围,既需要先破后立的勇气,也需要先立后破的智慧,更需要等待的耐心与包容。

个人理想与学校愿景的握手

李希贵在业内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其过往的多次改革探索,在基础教育界很有些名气。2007年,他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的官位上请辞,主动要求掌管十一学校,教师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这位“能人”的三把火。

谁知,开学一个多月,既没等来全校动员大会,也没有等来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教师们只看见校长经常在校园里遛弯儿,走进办公室找教师聊天,走进教室和学生说会儿话。

渐渐地,平静的校园里,循规蹈矩的教师们显现出另外一面:

教生物的王爱丽是个博士,但怎么也学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一字一句地讲解知识,还得让学生爱听。

英语老师侯敏华害怕开学,不是因为教得不好,而是因为害怕在一年比一年高的高考分数里迷失了方向。

物理老师秦建云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课下却和绝大多数教师不说话,还扬言“你要是相信了领导,实际上就背叛了自己”。

……

“干了一辈子教育,谁都希望找到一条对的路。”李希贵在自己的随笔中写下了美国教育学者的一句话,“但是,大多数老师都曾经历过一两次对过去学校改革的失望,因此,迅速拥护一种新的改革,这个想法在一些人看起来很傻。要在这样一些经历过变革坎坷和挫败的老师中启动变革,必须细心培育变革的种子。”

与教师们共同勾勒未来的愿景,是诱发变革的第一步。2007年暑假,十一学校启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的制定。

会上,不知是谁抛出了一个既理想又现实的问题:“在升官发财的同学、朋友面前,老师们拥有哪些值得骄傲的资本?”

几番争论后,答案浮出水面,“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大家一致同意教师的职业定位应该是“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记者在研读中发现,这份总计100条的学校纲要,没有一句空话、套话。今天教改的一切举措,几乎都可以在这份纲要里找到依据。

比如,课程怎么改?纲要上写着“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怎么管理学生?纲要会告诉你“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

纲要还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就这句,开始我特别不理解。”务实的王春易觉得学校把话说得太大,“但是,当我看到要把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杰出人才‟这句时,我恍然大悟,身为教育者,我们确实应该让自己站得高一点,从民族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培养人才。我们的改革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富于创新的国家栋梁和民族脊梁。”

这份纲要的制定历时长达两年,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三轮讨论,最终以97.4%的赞成率获得通过。在构思、表述、争论、修改的过程中,教师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和激情不知不觉被点燃了。

当教师个人的教育理想与学校的改革愿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突出重围的愿望,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让这场突围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大批老师有了教育家的心态

改革让某些教师感到绝处逢生,而另一些教师却痛不欲生。

经验告诉改革者,这个时候如果用行政命令硬推,只会加深教师们对改革的焦虑和抵触,为学校的未来埋下隐患。所以,改革最好在没有行政要求的状态下发生。

学校决定请秦建云出任课程研究院院长。这个机构没有行政级别,没有专职人员,却是十一学校改革构思中的技术研发部门、学校的“大脑”。

“改革开始的第一个学期,没干别的,就是找人聊天。”秦建云回忆说,“有的老师要沟通七八次,才略动一动。”他笑称:“这一个学期说的话比过去10年都多,成果是40%左右的老师认可了调整课程的思路,60%的老师表示怀疑、观望或不赞同。”

对这样的结果,十一学校的改革者们心中早有对策,那就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在设计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时,语文和英语没有参与,因为教师们觉得这两个学科不适合分层,但应怎么改还没想清楚。

拆掉教室里的讲台也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时机成熟一个拆一个,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

王春易在对课堂变革感到迷茫的一年中,校领导从来没有向她提过要求。“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耐心,去等待老师的觉醒呢?”

秦建云说,自己看到过太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改革,因为得不到教师真心接纳,最终都走不下去。所以,十一学校给教师空间,给教师选择,让每一个教师朝着自己的梦想,凭智慧走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

十一学校的改革没有从一开始就全面铺开,而是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逐步实行。刚刚开始改革一个多学期的高一学部主任田俊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的改革没有„一刀切‟,也没有共同的模式,它是一个百花园。渐渐地,一大批优秀老师成长起来,开始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教育家的智慧,来影响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

不走寻常路,不按年级进度备课上课的数学老师潘国双被吸收进课程研究院。被学生评价“有想法”的历史老师贺千红成立了“贺千红过程评价工作坊”,总揽全校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开发。曾经发愁讲课的生物老师王爱丽,被推荐到全校老师面前,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们都可以自主成立课题组进行实验。

“那段时间,每天可高兴了,心里就想着改革,走在路上也想,躺在床上也想,恨不得第二天赶紧到学校看看有没有效果,还有哪儿需要改进。”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爱丽第一次唤起了对教师职业的热情。

教师们还发现,“学校的会少了,不检查考勤、备课情况了,就连分数这样的评价指标也不出来兴风作浪了。看来真要让我们自由成长”。

学校通过这些举措,帮教师分担改革的风险,特别是教师们顾虑最多的“成绩”。现在,高考成绩不再与教师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十一学校的领导者认为:“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这样的职业怎么可能靠几张试卷去判断优劣呢?”

不过,他们把评价教师的权利交给学生。

每个学期期中,学生都会对教师作出诊断,依据是代表教师职业特点的十大要素,比如“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

还有一些无形的尺子,选课就是其中之一。艺术教师王晓霞告诉记者:“教师们都会上选课平台看,谁的课先被选满,可有面子了,没人选的教师,不得不想办法改变。”

校长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

十一学校大部分改革都是一线教师策动的,校长只是有时出现在教师们中间,说上一些“不要着急”之类的劝慰之语,或者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提醒大家不要丢掉雨伞。

李希贵对自己的定位是“首席服务官”,是在教师们冲锋陷阵的时候,为他们递水擦汗、摇旗呐喊的人。因为“真正的领导力恰恰产生于服务,只有因为你的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别人才可能成为你的追随者,这时你才有了领导力,才真正可以被称为领导者。这样的组织,被称之为领导型组织”。

十一学校的改革,最终触及的是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型。李希贵认为,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模式,对于学校这种知识型的组织来说已不再适用。构建领导型组织,必然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常,学校组织采用金字塔结构,校长处于塔尖,普通教师处于塔底,中间隔着四五个层级。这样的组织结构下,最权威的决策和指令来自塔尖,而最可能孕育明智决策和管理指令的基础却处于塔底,中间曲折迂回,顺畅对接并非易事。

在改革中,十一学校实行的是一种扁平化组织架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学校只有校长、级部和教师三个层次。

在这种架构中,校长的权力明显受到了限制。比如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各部门双向选择,从选择过程到聘任结果,校长无权过问。财务方面,校长只有批准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权力,而没有批准每一笔财务开支的权力。教育教学方面,校长只有规划课程的权力,不得在具体教学方式上指手画脚,更不得从脑袋里想出一个所谓的教学模式便在课堂上运用。

不仅如此,校长还必须“每年接受教代会的信任投票,达不到规定的信任率,校长必须自动请辞”。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只有收紧了管理者的权力,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成为自己的CEO。

现任高三年级主任的于振丽告诉记者,在改革之初,年级鼓励任课教师参与日常管理事务,由教师以项目组的方式管理早晚自习、诊断与评价、日常行为规范等。在汇报工作时,她习惯性地称之为“分布式管理”,“可每次李校长都会纠正说,是„分布式领导‟”。

“管理是被动的,老师只会对„上级‟负责,领导则是主动的,老师会对自己负责,对他所做的事负责。”于振丽这样理解。

在一些场合,李希贵会讲起哈佛经典案例“谁背上了猴子”。研究者通过对大量公司、学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当下属遇到困难时,领导们习惯于替下属把担子接过来,就像背上了一只又一只的猴子。但是,在这场尚无先例的改革中,“纵使你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想出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从改革的琐事中解放出来的学校领导,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为教师们寻找资源、创造机会、发现问题、进行引导。

李希贵说,自己最好的位置是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如果领导在前面冲锋陷阵,一旦掉进陷阱里,整个队伍就会乱套。只有在中间的位置,才能知道大家行走的快慢,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站在改革队伍中间的校长,更像是一部导航仪,根据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断调整改革的方向、改革的速度和改革的效率,确保改革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

不同视角看十一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北京十一学校全校4000名学生,有4000张课表,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刻苦、学得成功。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一条正确道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从课程改革入手,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值得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

作家郑渊洁:

北京十一学校让我感到震惊,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有幸福的笑容。当我在休息室为学生签名时,校长李希贵等在一旁,我给很多学生签完名后,他才和我交谈。李校长在学生面前如此平等,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师道尊严。学生们在校长面前没有恐惧,而是像朋友那样。我以为该校的素质教育,足以成为全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标杆。

学生家长林先生:

孩子刚进入十一学校的时候,有过一段不适应。老师不手把手教了,孩子不知道怎么自学,很苦恼。后来,在导师的关心下,孩子按照学校的过程性管理要求一步步走过来,如今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新的自主学习方式。作为家长,我很感谢十一学校这种把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教育改革。

学生陈天泽:

选课制度给了我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我可以连续两个学期选择影视编导与设计,对拍摄电影有了初步积累。对于必修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和老师。更重要的是,选择的自由让我对自己更负责。这就是教育改革的意义,让我们从依赖学校变成自己主导。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3日第1版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详细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寻找变革的力量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6

(一)宽松的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北京要抓住全球经济在调整中加快复苏和日趋活跃的机遇,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化解各种显性和潜在的风险,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为北京实现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提供坚实的支撑,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为北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的机遇

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与世界各国联系的第一通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条款的全部实施,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提升对国际资金、技术、管理、商品、信息和人才的集聚能力,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加入WTO也促使北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北京是国内最有可能高层次承接进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北京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第一,抓住跨国公司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遇,构筑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平台,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金融、旅游、文化、信息服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弱化北京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先进技术和研发环节加快转移的机遇,结合自身信息化及高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用引进开发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同时鼓励外商用整合并购的投资方式参与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具有北京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结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服务、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国际服务业。

(四)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的契机

北京要抓住跨国公司加快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的机会,利用公司总部聚集的优势,扩大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总部经济。为此,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社会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落户北京,使北京真正成为国际企业走入中国和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

(五)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为北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连接我国“三北”地区的结合部,北京将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加强同华北各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为北京扩大对外投资,实现产业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可以保障水和油气煤电等紧缺资源的供给;并为北京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京津冀都市圈统筹协调发展为契机,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更大的空间来筹划,加快同周边省市合作,疏解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改善北京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缓解北京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发挥区域对首都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北京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北京要充分利用贴近国家机关的有利条件,以国家新一轮市场化取向改革进程加快为契机,积极稳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城乡管理等领域的改革,通过缓解或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重大体制性障碍,为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七)奥运会为北京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北京要以举办奥运为契机,全面整顿经济和社会秩序,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信息、环保等产业;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挑战

(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

第一,“十一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户籍影响的逐步淡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加快向大城市流动,作为接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城市,北京的人口压力更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第二,随着以重化工业大力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流总量增大,将带来运输制约;作为资源依赖性很强的城市,北京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将增大,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更为突出。第三,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将加剧北京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很大,随着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未来将出现北京与周边地区争夺资源的局面,周边地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将加大北京的环境治理压力。为此,北京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低能耗、环保型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降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科技研发优势,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率先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对外开放风险增大,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WTO条款的全面实施给我国带来的国际市场风险和对外贸易摩擦将对北京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北京的电子通讯制造、汽车、运输、邮电、金融等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金融业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国内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并购趋势加快。另一方面,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西方国家针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将愈演愈烈,北京在出口份额中占很大比例(6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障碍重重,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利用科技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世界名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同时,逐步扩大对外投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缔结双边或多边的区域贸易协定,减少贸易摩擦。

(三)在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北京市尽管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但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还不高,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配套环境差,政府服务效率低,在吸引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将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的上海、广州、浙江等发达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加剧资源配置的矛盾

一方面,“十一五”时期,在区域统筹发展中,国家将拿出更多的财政收入和更多的力量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北京可获得的中央支持将减少,同这些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的矛盾。另一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强,政府服务意识较强,当前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产业协作关系,“十一五”时期,与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北京将与长三角、珠三角中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等)和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在争夺资本、人才等可移动生产要素方面将展开激烈竞争。

(五)奥运之后北京可能步入经济发展停滞阶段

奥运会可能仅仅为北京市带来暂时的经济繁荣,举办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可能出现沉重的财政负担,房地产、餐饮、旅游和交通等产业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可能会像举行昆明世博会的云南,经济发展在一个时期处于停滞或低速状态。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7

互联网加速进入彩电行业利润下滑

中国平板电视消费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从2014 年开始保持平稳态势。而2015 年以来愈演越烈的价格战, 一步步将彩电行业整体推向利润下滑的边缘。

一方面, 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依旧形势严峻, 使得彩电消费市场增长乏力, 常态化的促销应对, 对消费的驱动效应也出现减弱态势。

另一方面, 新的互联网彩电品牌异军突起, 互联网公司的大量涌入让行业竞争更为惨烈。除进入较早的清华同方、联想、乐视、小米外, 2015 年以来, PPTV、微鲸TV、暴风超体电视、CAN超能电视、风行电视等陆续加入市场竞争, 更有消息称优酷土豆也即将推出自己的硬件终端。“蛋糕”并没有变大, 分的人却更多了, 品牌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最为明显的是外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小。《2015 年中国平板电视消费及2016 年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 外资品牌销量占比下降到15%。基本只有三星、夏普、索尼、LG, 坚守与退出只在一念之间。

多元市场格局已形成产品差异化竞争凸显

经历了2014 年的市场低迷, 各彩电企业早在2015 年初就开始布局谋变。随着4K成为大尺寸电视标配, 发展新型显示技术、差异化竞争成为彩电企业破局的主要路径, 曲面、超薄、OLED、量子点电视、激光影院电视等新产品各自争艳。

显示技术成为2015 年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 关于“下一代电视”的争论一度占据了各大媒体主要位置。创维、LG大力推动OLED电视发展, 海信选择ULED和激光影院双轨并行, 三星、TCL则开启了量子点时代, 夏普将电视清晰度提升至8K水平, 长虹推出裸眼3D电视和激光电视。

2015 年, HDR (高动态范围处理技术) 受到了彩电企业的广泛青睐。2016 年海信、 长虹、TCL、 三星、 夏普、LG等主流彩电企业都将在新品搭载HDR技术。业内人士认为, HDR可以表现出极高的色彩范围, 展示更多的精细画面, 将成为2016 年主流显示技术。

同时, 电视形态也呈现多样化之势。三星引领曲面电视新风向, 索尼、康佳、乐华的超薄设计让电视薄出新境界, 小米、暴风TV则以分体设计标新立异, 可谓各有千秋, 各展所长。

智能电视带来全新时代。除了凭借各自显示技术的积累、产品设计的创新来争夺用户外, 这一年来上下游企业也都在整合资源, 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海信、TCL、创维瞄准千万级电视大屏活跃用户, 将广告收入、视频收入分成、游戏收入分成作为新的收入源;长虹推出“虹领金”系统, 为长虹及CHi Q电视打造“看电视赚钱”模式;内容服务商优朋普乐向用户提供增值内容和服务外, 也通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资源获利。在这样一个“得用户者得天下”的时代, 基于庞大用户群体的互联网电视广告显现出其价值和广阔前景。

农村是平板电视未来的增量市场

不可忽视的是,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渠道, 都在加速进行农村市场布局。尤其是电商, 更加重视农村市场的开发及投入。

京东布局驻点县域的“京东帮服务店”, 将为县级城市及农村的消费者提供大家电配送、安装、维修、保养、置换等全套家电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苏宁、阿里也强化三、四级市场业务, 都在打通“到家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方便更多消费者购买。

2015 年11 月, 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农村电商发展进行部署指导。农业部也发布通知, 计划用3 年左右时间, 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 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利生活的能力。政策和行业内密集的动作, 预示农村电商的爆发期或将到来。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8

温家宝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温家宝表示,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从国内看, 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9

作为亚太地区最大、最权威的内燃机专业展, 在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持续恶化的前提下, Engine China2012依然保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出规模。从现场来看, 国际国内内燃机行业企业参展的热情高涨, 参展企业数量与展品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届的水平, 国内国际内燃机行业巨头悉数亮相本届展会。潍柴、纳威司达、全柴、玉柴、一汽锡柴、云内、东风本田、奇瑞、长城等均带来最新的产品与技术。

国内国际企业展示实力

当前,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不断恶化, 国际内燃机巨头在欧美传统市场业绩下滑, 急欲寻找可以替代的市场增长点;而国内内燃机巨头虽然受到房地产、基建等行业不景气的影响, 但总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提下, 自然不能失去国内成熟的市场份额。

最新的政策显示, 中央与地方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即将启动, 国际与国内的内燃机企业不会放弃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行业盛宴。因此, 在本届展会上, 国际、国内企业纷纷发力, 高调推出其最新的内燃机产品。

1. 潍柴

本次展会, 潍柴不仅搭建了气势恢弘、细节精美的展台, 还带来了九款“全球领先、全系列、全领域动力”的内燃机产品, 处处彰显了潍柴品牌迈向国际化、研发新技术、追求清洁动力, 造福于人类的行动和信心。潍柴带来的内燃机产品中, 其中三款是天然气发动机, 也成为潍柴动力契合本次展会主题的代表。这三款天然气发动机, 采用了潍柴自主的混合系统技术, 使各缸混合器均匀性达到98%, 并且达到了12∶1的高压缩比。此外, 潍柴动力天然气发动机的ECU可以根据水温、空气温度对燃料喷射和点火提前角进行补偿, 最低起动温度可以达到-30℃, 代表了中国天然气发动机的最高技术水平。

据了解, 此次潍柴动力带来的发动机都是最近研发出来的产品, 主要是在结构上做了相应的改进, 例如, 新产品大多采用整体式翻盖, 结构上也进行了紧凑型的设计, 带轮、减振器合成在一起等。实际上, 潍柴动力一直致力于进行更高科技的研发。2012年8月, 潍柴动力全面启动“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该项目的启动, 标志着潍柴集团全面涉及电控技术、后处理技术、应用技术等原始创新和基础领域的研究, 整个项目将于2014年完成。正是因为有着如此雄厚的研发实力, 潍柴动力已经不满足于国Ⅳ产品的开发, 国Ⅴ和国Ⅵ产品的发动机也成为研发的重点。

2. 玉柴

玉柴携带11款节能环保动力亮相本次展览会, 产品覆盖载货汽车动力、客车动力、工程机械动力、农业机械动力、船舶及发电动力。在2012年整个中重型载货汽车行业低迷的状态下, 天然气发动机掀起了一股暖流。玉柴天然气发动机凭借着卓越领先的技术、稳定可靠的性能, 成为低迷市场的一大亮点, 2012年销售数量持续上涨, 销量已达2万台。其中, 玉柴YC6MKN天然气重型发动机已批量投放市场,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成为本次展览会行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绿色动力的引领者, 玉柴的节能环保技术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 内燃机工业是实现全社会节约石油的基础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 玉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排放控制技术在国内一直保持领先, 从国Ⅲ到欧Ⅵ, 玉柴均提前3~5年实现国家排放法规要求, 取得一次又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3. 博世

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全面展出了清洁柴油技术。展品紧密契合“节能减排”的展会主题, 不仅涵盖了共轨系统和尾气后处理系统Denoxtronic 6.5, 还包括了首次在该展会亮相的柴油车辆专业检测设备。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国内柴油发动机的节能减排表现, 并为即将到来的油耗及排放新规做好了全面准备。

首次亮相的检测设备包括紧凑型柴油喷油嘴系统测试仪EPS200、燃油系统诊断套件1 (车辆低压油路监测仪) 、燃油系统诊断套件3 (车辆高压油路监测仪) 以及适用于多品牌车型的多功能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诊断设备KT670。这些先进、便捷的检测设备在博世柴油售后服务中心为国内柴油车辆提供专业检测与诊断服务,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客户。

此次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为观众展示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三款共轨系统:包括适用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CRS1-16和CRS2-16, 以及适用于中重型商用车的CRSN3-18, 为即将实施的国IV标准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作为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本土化创新产品, CRS1-16是一款功能全面的经济型共轨系统。CRS2-16及CRSN3-18则是基于博世全球化平台研发:CRS2-16已在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多数车辆中得到广泛应用;CRSN3-18通过高压泵和为中国市场进行特别研发并优化的喷油器, 可实现高达180MPa的喷射系统压力。此外, 博世还展示了为新兴市场量身定制的又一本土研发成果——商用车尾气后处理系统Denoxtronic 6.5, 该经济型系统能够帮助商用车满足国IV及以上的排放标准中对氮氧化物的减排要求。

4. 全柴

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携旗下4F1、4A1、4B1、QC4112ZL和QC6112L五款自主研发动力及天和公司铸造机体、缸盖盛装亮相。全柴柴油发动机品质吸引着行业内的观众, 其中4A1发动机荣获中国内燃机协会颁发的“年度质量奖”荣誉称号。

4F系列柴油发动机是全柴动力与奥地利AVL公司、德国ELSBETT技术咨询公司合作, 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柴油机先进技术, 融合国内外柴油机设计理念, 开发的全新系列柴油机产品。该系列产品采用不同技术路线, 可满足国Ⅲ、国Ⅳ、国Ⅴ排放指标要求。具有振动小、噪声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是中轻型客货车理想配套动力。

全柴4A1、4B1国Ⅳ柴油机是德国技术咨询公司设计, 融合国内外柴油机先进技术, 应用博世共轨燃油系统, 采用由国际知名公司设计的整套摩擦副, 配置进口增压器, 通过25项重大改进, 全面升级的清洁柴油动力, 是微型载货汽车及微型客车的理想配套动力。

5. 南京依维柯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携2830.5变速器、2840.6变速器以及SOFIM 8140系列发动机共计四款产品重装参展, 得到了与会业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当前, 内燃机行业上下游企业都在积极稳步推进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工作, 国Ⅳ标准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所以南京依维柯此番展出SOFIM国IV发动机产品可谓与时俱进。

据悉, 此次展出的SOFIM国Ⅳ柴油机是由南京依维柯联合AVL公司共同开发的SOFIM系列升级产品, 其核心优势是采用了博世的180MPa共轨系统, 将燃烧室爆发压力提高到180MPa, 以及对发动机的机体进行了结构优化。SOFIM国Ⅳ柴油机的进气系统采用节气门控制进气量、用可变喷嘴增压器更精确控制增压压力、带冷却的EGR用于降低NOx排放、排气系统还采用了DOC+POC等技术, 这一整套方案能非常有效地控制排放。进一步优化的产品性能带来的是发动机油耗及噪声更低, 性价比更优。相比同系列的前一代产品, SOFIM国Ⅳ柴油机功率扭矩范围更广, 功率70~110kW, 转矩260~350N·m。

此外由于采用了共轨电喷系统, SOFIM国IV的振动和噪声更小, 怠速噪声仅76dBA, 这也使得装备这款柴油发动机的整车舒适性与驾驶品质感获得显著提升。综上所述, 秉承欧洲品质、内蕴三项国际专利的SOFIM国IV堪称国内同类发动机中的翘楚, 并将以优异的性价比和搭载性成为了众多轻型载货车动力核心的首选。

6. 安徽江淮纳威司达

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是2012年8月23号由纳威司达和江淮汽车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在本次展会中, 参展的发动机包括江淮汽车原有的H F C4D A1 (2.8L) 柴油发动机, 以及迈斯福 (M a x x Force) 系列发动机中的3.2L、4.8L、10L和13L柴油发动机。

江淮汽车HFC4DA1 (2.8L) 柴油发动机、迈斯福3.2L的高速轻型与4.8L发动机将是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在第一阶段投产的主要产品。这三款发动机均已通过欧盟的欧V排放认证, 满足中国将采用的欧Ⅳ、欧Ⅴ标准, 并将用于江淮生产的载货汽车产品中。未来, 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产品也将根据市场需要供应给江淮以外的客户。随着纳威司达与江淮汽车合作的深入, 合资公司还将适时引入两款迈斯福重型10L和13L发动机。

7. 天雁

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组织增压器、气门、风扇等系列产品、样品参展。此次展出增压器从技术、应用、规格等方面选择了12款, 与一同展出的欧Ⅲ气门、摇臂系列、EGR阀等样品代表了当今先进技术, 并体现了公司技术研发制造综合实力。通过此次展会, 天雁充分宣传了公司和产品, 提升了公司在内燃机行业的企业形象和地位, 展示了天雁公司研发制造整体实力, 为公司产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派克汉尼汾

据悉, 中国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柴油机国Ⅳ排放标准, 向欧Ⅳ排放标准看齐。欧Ⅳ标准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清洁的燃油以及更高质量的滤清器, 因此使用符合规定标准的高质量滤清器并确保其有效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派克汉尼汾此次展出的绿色燃油过滤器系列产品使用绿色环保滤芯, 用后可直接焚烧;更换时可看到滤芯的使用状况, 和传统结构相比, 没有滤壳, 可显著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9. 云内动力

以往以小排量柴油机为主打产品的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展会主题, 展示了一款YN38QND天然气发动机, 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据云内动力工作人员介绍, YN38QND天然气发动机适用于7~8m轻型客车、轻型载货车、工程机械和固定动力, 以GB/T18047-2000车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YN38QND天然气的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目前云内动力还在进行国V标准的研发, 未来可以升级到国Ⅴ。

云内动力采用的电控燃气喷射系统是国内制造, 在成本上低于其他发动机进口的喷射系统, 这一点成为这款发动机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据了解, YN38QND天然气发动机采用电控燃气喷射稀薄燃烧技术, 不但可以精确控制天然气的喷射量和增压压力, 燃气消耗低, 还能有效控制发动机振动, 并降低噪声。

1 0. 俄罗斯GAZ集团

首次亮相本届展会的俄罗斯GAZ集团动力机组有限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Avtodizel (YMZ) 柴油机和YZDA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厂家的总经销商, 他们展出的YMZ-530系列中型发动机使用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催化中和器和变换的滤清器。燃油系统能够释放180MPa高喷油压力, 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曲轴、连杆、轴承都能够承受21MPa燃烧压力。曲轴箱气体通风系统在气缸盖罩里结合, 无需保养, 并且达到了欧IV标准。

其他国内内燃机巨头, 如锡柴、常柴、新柴、欧意德、长城、东安、奇瑞、上海日野等也都携最新的内燃机产品与技术亮相本届内燃机展。

同期活动异彩纷呈

本届展会, 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媒体等组织的同期活动数量与质量超过了历届展会, 这也说明中国的内燃机行业仍然处在稳步上升时期。

(1) 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办的2012内燃机先进技术国际论坛汇集了中国最先进的内燃机制造技术研讨与交流,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凸显了中国作为未来世界内燃机制造与销售中心的前景。中国内燃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所做的《节能减排可持续百年动力再辉煌》的内燃机行业发展报告, 给与了中国及世界内燃机制造企业对中国市场强大的信心和支持。

(2) 当前, 与农业相关的内燃机企业的销售与经营情况普遍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这得益于当前中国农业机械的高速发展。与展会同期举行的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拖拉机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扩大会议, 就当前中国农业机械现代化作为行业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3) 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小汽油机分会主办的出口美国小汽油机产品反倾销、反补贴及知识产权应对研讨会, 集中讨论了当前美国的小汽油机市场及进口政策, 与会代表热烈发言, 提出了各种意见, 对中国的小汽油机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指导意义重大。

(4)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与博世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内燃机科普活动在展会期间举行, 吸引了众多过往的专业观众, 在趣味十足的互动过程中, 观众可以了解更多、更为专业的内燃机知识。

(5) 展会期间, 9月13日上午, 中国汽车报举办了年度发动机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中展示的2012年度中国发动机排行榜, 吸引了中国汽车消费群体的眼球。

(6) 此外, 由派克汉尼汾流体传动产品 (上海) 有限公司举办的技术交流会, 在柴油发动机过滤行业发展趋势、欧V及以上排放法规解决方案、致力于绿色动力的派克汉尼汾环境与工业控制产品三个领域与专业观众进行了交流, 获得了良好的企业与行业效益。

结语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10

2016年11月11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第十届副理事长陈钢主持,第十届理事长周济作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十届副理事长钟志华作了关于修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章程》的报告。第十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彦敏作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财务报告》。第十届副理事长蔡惟慈作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费标准和会费管理办法》的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由李培根等191人组成的第十一届理事会、由宋天虎等5人组成的第二届监事会,通过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费标准和会费管理办法》。随后召开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分别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和第二届监事长,李培根当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一届理事长,王德成、尤政、杨海成、张彦敏、陆大明、陈钢、陈学东、林忠钦、钟志华、郭东明、蒋庄德、谭建荣共12人当选为副理事长,陆大明当选为秘书长,丁汉等63人当选为常务理事。宋天虎当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一届监事长。在十一届一次理事会议上,还通过了授予周济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的决定和授予王吉生等31人为荣誉理事的决定。通过了理事长提名的常务副理事长人选,张彦敏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通过了由秘书长提名的副秘书长名单,左晓卫、邢梅、陈超志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大会由李培根理事长致闭幕词。

北京老规矩(二十一) 篇11

北京人喜欢问人家的岁数,其实有时人家活多大岁数,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老北京人在社交场合,见面寒暄,一般必问这四项:贵姓、台甫、府上、贵庚。

“贵姓”,谁都知道。“台甫”,就是表字,即叫什么名儿。“府上”,就是住哪儿。“贵庚”,就是多大岁数了。

为什么非要问岁数呢?主要是为了下面交谈的称呼。通常岁数大的要称兄:仁兄如何如何。岁数小的要称弟:贤弟怎样怎样。由此看来,询问年龄亦是一种礼貌。

但是,按北京的老规矩,有几种人是不能随便问人家的年龄的。一是男的不问女的岁数,尤其是老年妇女和朋友的妻子。二是年轻人不问老年人的岁数。

可是有时候,办什么事儿,需要知道女人和老人的岁数,不得不问,怎么办?按北京的老礼儿,可以拐个弯儿,委婉地问。老北京人还给您预备了一些问岁数的好词。

比如想知道老年人的岁数,可以这么问:“您老高寿呀?”或者您拿眼细观,估摸他有六七十岁,就往少了说:“您今年有五十吗?”

快七十岁了,长得像五十,一般老人就爱听这话。他肯定会很痛快地说出自己的实际年龄。

您知道他多大岁数之后,一定要跟上一句:“哦,您可真不像那么大岁数的人。”

他如果是八十多岁,您得说像七十岁的。他要是七十多岁,您就得说像六十多岁的。总之,要往少说几岁,讨老人心里高兴了,他也就不忌讳说出自己的真实年龄了。

老人到了迟暮之年,比较忌讳别人问他的年龄。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要问人家的岁数。

胡适是有名的大学问家,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宴会,碰到了齐如山先生。当时胡适68岁,齐先生比他大十多岁。胡适上来就问齐先生的岁数。齐先生是老北京,当然不高兴。可人家问了,他又不好不说。

胡先生知道齐先生比自己大,讨好齐先生说:“我看您活到90岁绝无问题。”

这句话,把齐先生惹恼了。他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位矍铄老者,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老者陡然色变说,我又不吃你的饭,你凭什么限制我的寿数?”

胡适听到这儿才明白自己说走了嘴,自讨没趣。急忙跟齐先生道歉:“抱歉,我说错了话。齐先生多包涵。”此事成了台湾文人圈的一段佳话。

为什么齐先生会瞪眼?一是胡先生问了他的岁数。二是胡先生预言了他的寿数。要知道老人是特别忌讳人家说他能活多大岁数的。所以,您最好记住北京的老规矩,在老人面前,还是慎问年龄。

会见异性要敞门

会客,尤其是谈点个人隐私,当然不愿意让别人听见,门,唯恐关得不严,谁会敞开门会客?没错,这是一般现象。我说的则是特殊情况。

什么特殊情况呢?比如,您是男士,去拜访一位女士。您长得一表人才,穿着打扮也很时尚。那位女士恰值芳龄,相貌端庄,气质可人。这位女士家,就她一个人。

遇到这种情况,您进她家后,随手把门关上。如果让外人看见,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是不是会有非分之想?您还别不信,真备不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真备不住”。

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家有女眷,单独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大老爷儿们应该回避。非有事要说,对不起,您不能关门,必须把门敞开。这样,您不给人家找麻烦,自己心里也踏实。

中国的老传统: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年龄相近的男女,在交往中有许多禁区,这是众所周知的。

老北京人大都住大杂院的平房。有的一个院子住几家、十几家,出来进去的,人多眼杂,男女之间在生活细节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给人留下“话把儿”(闲话)。所以,要处处留意。敞门会客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居住环境跟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很多北京人住进了单元楼房,但不管住什么房,这个老规矩,也还在沿用。当然,在机关办公室也适用。

如果不想敞门,也好办,男的或女的,双方哪怕有一个同性别的人在场就行。

男人不夸女眷

北京有句老话:“孩子瞧着永远是自己的好,媳妇看着永远是别人的好。”既然是老话,现在听着,就会感觉有点“老”。

新社会,新观念。如今这晚儿(这会儿)的人,比过去可自信多了——不但媳妇是自己的好,孩子更是自己的好。

但如果平心静气地琢磨这句老话儿,您会发现,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妈妈的,亲手把自己的孩子带大,在她的眼里,别人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的,当然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好。

当丈夫的天天看着自己的媳妇,视觉难免会产生疲劳,看见别人的媳妇,且不论美丑,总会有一种新鲜感,所以总觉得人家的媳妇在某些方面,要比自己的媳妇好。

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已,看别人的孩子没自己的好,您也不至于上去咬人家两口。瞅别人的媳妇好,您也舍不得跟自己的老婆离婚。既然是心照不宣的事,当然也就不能口无遮拦了。

老北京人是知书达理的,自然特别看重男女之间的“授受不亲”,所以有个老规矩,男人不夸女眷。您可看好了,这儿说的是女眷,而不是女人,也不是媳妇。“眷”可是亲属的意思。

老北京人之所以说女眷,而不说媳妇,那意思是:女性的亲属,您都不能夸。不过,这里的女眷是指平辈或下一辈的人。长辈是敬重的对象,不在这之列。

早年间,有个老相声段子叫《夸住宅》,其中有一个“包袱”,逗哏的问了捧哏的家里一大堆女眷好儿。捧哏的问:你怎么光问我们家女的好儿呀?逗哏的说:我们家男的多。捧哏的急了:怎么着,咱搬到一块儿住去怎么着?逗哏的抖了个包袱:我看行。当然他遭到捧哏的一顿奚落。

您看,别说夸女眷了,连问女眷好儿,都容易让人起疑心:怎么?您惦记上她了?当然,这里的“惦记”,可是另外一层意思。

这个规矩现在看也许“老”了,但在人际交往中,谈论女眷的时候,还是有点实用性。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上一篇:比率制动差动保护下一篇:集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