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2024-07-24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精选14篇)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1

北京临川学校导师制实施细则

学校要办成精品学校,精在哪?精在"精细化管理上",什么是精细化管理?一是"严",二是‘‘细’,三是‘全方位’,总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基本策略和方针就是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具体到时间点。

导师制就是定人,定目标,对具体的学生负责,负责他不出事,情绪稳定,身心健康,进取上进,健康成长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学生。

学生就是导师的孩子,就是导师的责任田,你要时时想着他,眼睛盯着他,经常护着他,与他交流沟通,启迪引导,教育帮助成人成才。

一,导师制的组织方式;

1. 政教处领导管理,评估和考核。

2. 以班主任为导师小组组长进行组织,协调,互通情况。

3. 定期总结交流。

4.平时考核及时反馈,督促帮助。

5. 学期评估考核。

二,导师制的实施管理;

1. 制定导师制方案,领导动员。

2. 班主任为导师小组组长,首先由导师小组长召集本小组导师分析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学生学习状态,制定方案进行全面班风学风的治理,如何进行转化,大的举措从那开始,具体工作从那起步,形成共识,在以后工作中形成合力。导师制怎么安排,谁导谁效果最好,采取什么方式认导师形式效果好都可创新,集体讨论方案。

3. 以导师小组为单位定出班级建设总目标和具体班级行为准则,准则以《中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和《中学守则》为基本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全面规范严格执行,也可分层次分步推进,说到做到从点滴做起,从一件小事要求,如;不迟到,不旷课,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上课不睡觉,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越具体越好,根据自己班情制定,目标分层,可分步实施。导师依据学生情况制定分目标,配合总目标开展。

4. 学校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检查考核机制,对问题记录到班,追踪到学生,倒查到导师,以学生的进步发展评价导师,考核导师工作。

5. 每周班主任组织导师于一次情况汇报会或分析会,制定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协调合作。

6. 每两周或一月政教处召开汇报会,进行总结交流导师制工作,班主任全面汇报,典型导

师专题发言。

7. 导师制工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估,以导师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导师,政教处推荐优

秀导师组长进行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学生无转变根据学校常规检查考核记录和学生学习状态记录即时督促导师。政教处检查行为规范和记录违规违纪,教务处查课堂及自习,记录作业完成状况和学习状态,督察部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以此为评价依据。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2

中国作家网消息, 10月11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聘任仪式。据介绍, 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面向全国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选拔, 今年共招收了10名学术型硕士。他们不仅能享受校内的导师资源, 同时还能以校外的作家、诗人为导师, 学习文学知识和写作经验。首次担任该方向作家导师的有李敬泽、格非、欧阳江河、邱华栋、李洱等, 莫言担任导师组的组长。同时, 文学院也根据创作专业的学科特殊性进行了创新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北师大教授童庆炳表示, 作家导师不仅能教授同学们成熟的写作技巧、创作经验, 更能培养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人思想。李敬泽在聘任仪式上谈到, 虽然此前许多人认为“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 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 写作技巧的教授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法上, 如何从具体的创作规律出发, 对一个作家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训练和引导, 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重要, 在这方面应该借鉴美国的写作课程, 逐渐探索出一套办法和经验。邱华栋、李洱等受聘导师与在场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北师大文学院的校内导师张清华、张柠、梁振华等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教育问题的想法。

中职学校推出四导师制等 篇3

中职学校推出四导师制 近期,浙江宁波鄞州职教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四导师制,通过选聘优秀教师和企业技师组建成长导师、课程导师、专业导师和就业导师,从四个不同维度助力学生成才。图为该校的一名导师在与学生谈心。专家指出,多维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是一种创举,但应重在落实,避免流于形式。(来源:浙江在线)

为了孩子上学住旧房 图中破旧的房子价格可不菲,因为这是“学区房”。在杭州乃至国内许多城市,不少家庭“舍弃新房选旧房”,就是为了孩子能就近入读好一点的学校。看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区房”估计将长久存在。(来源:杭州网)

虚拟现实设备走进中学课堂 北京市第四中学初中部近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让学生使用VR设备(虚拟现实设备)上课,把学生带入虚拟的“现实世界”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专家指出,如何让初中生正确理解VR的工作原理,更好地运用VR设备,是学校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来源:环球网)

天价礼仪培训班 近期,上海出现了一个“英式贵族礼仪”培训班,针对7—12岁家境富裕的中国孩子,由英国礼仪专家亲自授课,一天的课程费用高达人民币3 800元。网友评论说,别人花钱培训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但礼仪教育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不一定非得花钱去培训。(来源:中金网) (责编 欧金昌)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4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工作岗位, 它既不是 教学职务中的固定层次, 也不是具有终身制性质的荣誉称号。为了确 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北京大学医学部拟实 施研究生导师岗位制。各学院(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每年制订研 究生招生计划时严格按照此规定对拟招生的教师进行审核, 并将上岗 导师名单呈报医学部学位办公室后予以上岗。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学科、专业范围

仅限于医学部已有的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

二、职业素质

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自觉坚持求真务 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努力追求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

三、学位

1957年 1月 1日以后出生应有硕士以上(含学位。

四、职称

指导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评审 聘任的副教授 /副研究员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

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长学制(II 级学 科的导师必须同时具备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评审聘任的副主任医师 和副教授 /副研究员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

五、论著

近五年来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的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的学术 论著: 指导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在 6篇以上。

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长学制(II 级学 科的导师一般在 3篇以上。

六、科研项目

指导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至少应有一项在研的作为课题 负责人的国家、省(部级课题或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课 题的子课题项目。

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长学制(II 级学 科的导师至少应有各院(部 科研主管部门确认的科研课题。

七、科研经费

指导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目前本人可支配的科研经费 至少应有 6万元以上

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长学制(II 级学 科的教师至少应有 2万元以上。

遵照北医(2006部研字 182号文件—《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 生助研岗位的设置与申请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对硕士研究生的 助研岗位设置和助研经费支付。

八、教学

能够掌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研究生管理的有 关规定。遵照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及管理的暂行规 定》的要求,以学位授予标准为依据,指导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能够承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授课、命题、阅 卷、考试及教学评估等。

每年能保证有 九个月以上 的时间在国内指导研究生,以担负起 实际指导研究生的责任。

九、年龄

距离规定退休年龄前三年不再列入下一年度招生计划。

十、其它

凡本人目前正在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者, 必须完成学业后, 方可 申请上岗。招收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导师,按照上述规定执行。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学科、专业范围

仅限于医学部已有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

二、职业素质及学术水平

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自觉坚持求真务实、严谨创 新的科学作风;努力追求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

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持续进行前沿性研究,指导研究生 做出创新性成果。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或临床工作经验,所从事 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突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学术水平居国 内前列。

三、学位

1957年 1月 1日以后出生者一般应有博士学位。

四、职称

指导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备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评审聘任的教 授 /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

指导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同时具备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评审聘任 的主任医师和副教授 /副研究员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

五、论著

近五年来在 SCI, EI, SSCI 等收录期刊及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的第一作者或 责任作者的学术论著: 指导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在 12篇以上;指导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在 8篇以上。其中须有达到相应水平的 SCI, EI, SSCI收录期刊论著。

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应有 8篇国内统计源期刊的文章 及主编的学术著作(含教材。

六、科研项目

至少应有一项在研的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国家、省(部 级课题或国家、省(部 级重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项目。

七、科研经费

指导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目前本人可支配的科研经费至少应有 10 1 万元以上;指导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至少应有 8万元以上。

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至少应有 6万元以上。

遵照北医(2006部研字 182号文件——《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助研岗 位的设置与申请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对博士研究生的助研岗位设置和助研 经费支付。

八、教学

至少已独立完整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具有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博士研 究生的完整经验。

能够掌握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规定。遵照《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及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要求,以学 位授予标准为依据,指导和培养博士研究生。

能够承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授课、命题、阅卷、考试及 教学评估等。

每年能保证有 九个月以上 的时间在国内指导研究生,以担负起实际指导研 究生的责任。

九、年龄

距离规定退休年龄前三年不再列入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属于特殊情况需要列 入招生计划者, 必须符合医学部关于超龄导师招生条件规定且经医学部学位评定 委员会主席批准。

十、其它

凡本人目前正在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必须完成学业后,方可申请上岗。招收在职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导师,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本规定经 2006年 12月 4日医学部第 30次部务会讨论通过,自颁布之日起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本部试行,由医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解释。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5

为了贯彻落实好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将我校博士生导师办理延长退休时间的相关政策公示如下:

一、凡我校年满六十周岁的博士生导师,且承担有国家及省级重点攻关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和近三年带博士研究生等任务尚未完成,退休后对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的,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八小时工作的,本人可以提出延退申请。

二、延长退休的时间,上级审批时一般是根据本人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结题时间而定。如需继续延长,可再次报批,但最长退休年龄不得超过六十五周岁。

三、省管干部博士生导师延长退休年龄,由我校组织部具体负责承办。

四、各单位申请延退的人员,提前15个月将相关材料报送至人事处,以便办理延退手续。

五、办理延退手续需带如下材料:

1、本人延退申请及所在部门的意见;

2、博士生导师文件;

3、已经延退过一次的人员,第二次申请延退时需带上一次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的《高级专家退休时间审批表》;

4、研究生院出具的本人指导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花名册复印件;

5、科技处出具的本人承担的在研科研项目合同书;

六、已经批准延长退休的人员,等同正式职工,不能提前退休。

人事处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6

北京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导师 林平分

林平分 女 北京市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毕业于美国罗得岛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多年从事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国麻省Waltham 市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Inc.担任软件高级工程师,在加州Sunnyvale市 Air Communications, Inc.担任DSP软件高级工程师,设计并研发了无线MODEM 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固化软件;曾为加州Santa Clara市dWave Inc.软件工程主管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参与了DVD芯片的开发;曾在加州Santa Clara市和上海的Intel Corporation担任系统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至今任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

( Email:pinglin@bjut.edu.cn Tel:010-67396122 )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7

在国内外众多优秀高校中,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是较为完善的。本科生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或称讲课制度 (Lecture或Class) , 这与中国的课堂教学相同;二是研讨性教学模式 (Seminar) , 老师或专家依主题进行报告示范, 随之安排学生课下分组准备, 报告后是开放式问答,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与研究。在北京城市学院进行的某些公共选修课试点中我们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三是导师制教学模式 (Tutorial System) , 导师制教学模式是在学生与学术导师会面时, 导师给予学生个别的指导和建议。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 (Brain Harrison, 1994) 。导师按照学生的所属学院和专业进行指定和分配, 导师既负责学生的学业, 也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14世纪, 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 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 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

二、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对北京城市学院学术导师制的启示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方法无论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都非常有好处。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受到启迪, 唤醒了主体意识, 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及其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反应能力;二是通过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把握住了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三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学生可以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飞翔,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的水平及能力, 四是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式,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环境氛围 (刘学政, 2010) 。

当然, 学术导师制的互动式教学需要搭建适当的平台来承载, 实施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究,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式教学。牛津大学的一对一辅导中, 导师认真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在同导师互动的过程中一起学到的。因此, 北京城市学院的学术导师制有必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承载平台。

学术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 围绕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 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 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更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学术导师制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创造出自主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术导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 而学生便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学术导师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方法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北京城市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面临的不同情况

在北京城市学院照搬牛津大学等学校的学术导师制是不可行的, 比较北京城市学院情况与其他开展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的国外优秀大学, 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区别。

1. 生师比的具体环境不同。

牛津大学的生师比不足6∶1, 美国排名前十位的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值为6.73∶1。而中国本科生生师比的平均数接近20∶1, 针对北京城市学院而言, 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都表现为典型的“生师比”较高的特征, 如果扣除大量的外聘教师则生师比会更高。在这种“生师比”较高的特定环境下, 照搬牛津大学的一对一辅导为主的学术导师制是不现实的, 而学术导师的个别式教育又已被证明是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在高生师比的条件下寻找出适合北京城市学院情况的学术导师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2. 学生水平相距较大。

牛津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是世界级的优秀学生, 其自学能力一般非常强大,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渗透着精英教育的理念。在学生就学的几年间, 导师与学子时常相聚一堂, 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思辨, 或共用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 剖析疑难、释疑解惑, 指导学生个人品行、学问修养, 解答学生个人问题 (刘学政, 2010) 。而北京城市学院的本科生主要集中为三本生和一部分二本生, 其自我学习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学术导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是建立在学生的个别研修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个别研读的认真、充分, 在与导师见面时才能表现良好, 如果没有个别研修的过程, 那么学术导师制度就会收效甚微甚至是走过场, 不仅浪费了学术导师的宝贵时间, 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不能达到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目标。

3. 国内大学特有的班主任 (辅导员) 制度和学团组织。

与很多国内大学类似, 北京城市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了一套班主任 (辅导员) 制度, 并且有具有中国学校管理特征的学团组织。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本科生导师 (Tutor) 的涵义偏重家庭教师或私人教师 (Private Teacher) , 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意味, 其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业, 还包括学生的生活起居, 其概念要超过“学术导师”的范畴。照搬国外的导师制度会造成导师与班主任 (辅导员) 以及学团组织的功能部分重叠, 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四、对北京城市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建议

以上的重要区别使得我们在借鉴世界一流本科大学的导师制度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导师集中精力进行学术指导, 形成名副其实的“学术导

师制”, 主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虽然, 在学术指导的过程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问题, 但学术导师制不应动摇学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军地位, 也不应替代班主任 (辅导员) 处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做既可以是学术导师制度与现行学生管理制度实现“无缝对接”, 又可以在师生比很高的条件下最优配置“学术导师”这一稀缺资源, 使其发挥的效能最大化。

2. 学术导师的指导活动以“科研社团”为平台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 在北京城市学院师生比较高的既定条件下实现师生的一对一互动和个别辅导是不现实的, 而通过“科研社团”这一平台可以使学术导师“一对多”的指导效果等于甚至超过“一对一”的效果。科研社团是由8名左右 (6~10名) 的学生组成小型科学研究团体, 以学术导师为指导核心展开以科学研究或相关活动为名义目标、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实际目标的社团活动。具体做法是:为学生设置一个科学研究课题 (可以是教师本身承担的项目) 作为目标, 也可以是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等的具体目标, 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逐渐提升以自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能力。例如, 查找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获得, 调研问卷的设计、获取,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导师引导 (而不是替代)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科研社团”这一平台不仅能够使得学术导师实现“一人指导、多人收益”的良好局面, 而且有助于科研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能力, 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3. 放弃全员指导思想, 实现教育公平。

令一些学者和学校管理部门担心的是一种“两难”局面:一是“导师资源”不够, 二是惧怕社团活动被个别学生“拖后腿”, 然而, 如果科研社团只针对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展开, 又怕有失教育公平。但是, 教育公平应该体现为“因材施教”, 公平并不是完全的“同一”和“统一”。针对部分对学习和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开展科研社团活动是对其潜能的开发, 使得在第一课堂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学习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为社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是对这部分学生的公平;而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其他社团活动、甚至第一课堂的补修、重修来使自己的知识完善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4.

[2]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6) :85-88.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8

1999年,时任GE CEO的杰克·韦尔奇让五六百位高层领导与精通网络的二三十岁年轻人结对子,为高层领导者创造一个了解“新世代”的机会,也帮助他们了解年轻领导者将面临的挑战。2011年,GE再次意识到了不同代际员工之间存在的隔阂:一方面年轻员工觉得公司没有太多地使用他们已经熟悉的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工作方式不够酷,表现手法不够炫,而年长的员工则对年轻人要这些玩意儿做什么不解。

争论中诞生的“逆向导师”

为了从年轻一代身上了解新趋势,以CEO杰夫·伊梅尔特为首的GE管理层决定发起名为“世界新动向”的项目,从来自全球各集团、10个国家选拔出21位年轻人,汇聚到GE在美国的克劳顿村培训中心,从他们的视角来看GE需要做哪些改变,并将研究成果向全球高管做分享,这便是业界广泛赞誉的“GE逆向导师”计划的雏型。

这21位员工通过报名加推荐的方式产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GE年终“成长型价值观”的考评中,“想象力和勇气”这一项得分很高,对新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年龄都在二三十岁。来自GE中国运输系统从事研发的钟亦祺有幸入选,那年他正好30岁。当年入选的中国区员工共有三位,其中一位是美籍华人。在全球人员的组成上,项目负责人很注意多元化,在岗位分布上,既有工程师、销售员也有研发人员,兼顾了亚、非、欧和北美洲,性别搭配也比较均衡。

初来乍到,钟亦祺觉得GE克劳顿村培训中心就像座乐园,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各楼层都有多个小厨房和冰箱,塞满了各国食物,拿起电话就可以拨打免费的国际长途,生活上不需要有任何操心。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吃好、喝好、休息好之后,给GE挑刺儿。

在第一天的见面会上,年轻人各个使足了劲,想一展身手。让钟亦祺奇怪的是,项目负责人除了给予他们热情的欢迎,并没有带来任何明确的任务,也没有任何人来管理他们,更没有指派团队领导。组织者只是下达了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指令,从他们的视角来看GE需要做哪些改进,半个月给一次报告,一个半月后向高级副总裁汇报工作进展,三个月后向CEO杰夫·伊梅尔特做汇报,其他的条件则是在项目中不需要考虑任何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公司全力配合。

像是在上演真人秀节目,每个人听完任务后有些惊讶,又有些兴奋。任务究竟要做到何种程度才叫完美,项目组织者没有给任何标准。这对平日里习惯了目标管理的年轻人来说,真有些茫然。

组织者走了,把21个年轻人留在会议室里,大家连彼此的名字和人都对不上,更不用说讨论什么问题,这才叫群龙无首。这时有人开腔了,接着大家开始自我介绍,一轮介绍完毕之后,大家有些愣神,对于组织者留下的宏大话题心中都没有什么概念,尝试着你一言我一语的发散式讨论。一天如此,两天如此,几天下来依然如此,每个人都带着一堆原始的想法,但是不是公司想要的改变,都未可知。一时间乱糟糟的,毫无章法。

这时有人跳出来想用独裁的方式来推进讨论,但马上就遭到反对,认为问题并没有讨论透彻,不能独裁。钟亦祺看到,这里不仅有意见上的冲撞,还有观念上的冲突。有时被驳倒的一方情绪很坏,一整天都不说话,事后冲突的另一方会去做解释沟通。意见是充分表达了,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决议,而汇报的时间却卡死在那里。那段时间里,大家都有些烦乱。

可时间是个有意思的管理工具,虽然项目没有设领导,但是所有人必须在汇报的时间拿出东西,内部分歧再大,对外汇报时团队必须一心。在时间压力之下,大家开始自发地形成自我协调机制,各人的特长也逐渐显现。有人擅长组织大家开会,有人擅长激发想像力,有人则有本事把想像力变成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这21人中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四五位团队领导,各领一项任务,其余的人则在团队中各展所长,写稿、做策划、组织资源或是对外联络。

总部始终在兑现自己的诺言—没有预算限制,全球鼎力配合。当项目组有成员认为中东的人才选用方式值得学习,相关成员就飞赴当地进行调研,在那一待半个月。其间团队成员也会到迪拜定期汇总工作。如果成员需要回国调研,国内相关部门会按要求组织人员配合调研。整个集团都在为这些年轻人创造一个没有任何障碍的工作环境。

各种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这些年轻人畅想着做一个企业间培训的“星空联盟”,比如让GE的员工通过交换生的方式去宝洁学习营销。当然,由于涉及劳动关系问题,有些国家在具体操作上手续会比较复杂。有的想法是做福利超市,让不同国家的员工根据各自的需求菜单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有的想法则来自于某个国家正在进行的试点,项目小组认为有价值便向高层推荐,以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讨论到员工福利这个问题时,钟亦祺发现中国和西方对于福利制度在观念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在中国国企工作的员工也许可以分房子,在外企未必有这样的福利,因此钟亦祺坚持要把这一因素加入福利体系的建设中,但其他国家的同事却不以为然,认为房子只是福利制度中微不足道的一块。钟亦祺据理力争,充满激情地捍卫自己的观点,小组中的其他人责备他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不应该太带有个人感情。受到质疑时,钟亦祺起先有些小小的沮丧,但是当他看到每个人的想法都经历过类似的质疑和挑战,他对这种讨论方式产生了认同感。毕竟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全球员工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同存异。在辩论和质疑的过程中,其他人也会渐渐改变原有的看法,这是一个找出清晰方向的必经过程。

nlc202309040555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钟亦祺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捍卫观点的特质和与生俱来的激情,几个月后大家一致同意由他代表团队去向CEO做演示。

在讨论的过程中,钟亦祺深刻体会到了多元化的重要性。美国同事简直就是新媒体、新工具、新技术的代言人,只要是新东西就会让他们着迷,对新型媒体工具的应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与亚洲人相比,西方人在表达意见时更为直率,尊重能坚持自己想法的人,而亚洲员工起先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说过一遍之后如果没人听,可能下次就不说了。

员工与公司的互信终于结出了果实。三个月后,大考临近之前,大家从400多个点子中投票筛选出四个最有价值的方案汇报给伊梅尔特。

第一个方案是让公司采用在线游戏的方式加强各项产品与服务的宣传。借鉴中国开心农场的例子,像GE生产的飞机发动机,其构造、功能和原理完全可以用年轻人喜爱的游戏方式来呈现,让高中生都看得懂。

第二个方案是职业导航。这个想法为GE人提供一个平台,可以看到从职业起点到他的职业目标之间要经过哪些阶段、层级和培训,需要有哪些技能,公司又有哪些人跟他们走的是一样的路径,可以成为他们的职业导师。

第三个方案是线上福利系统。提供多种福利项目,员工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福利,投资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第四个方案是顶尖人才培训。可结合公司内既有的各种领导力项目,并与其他GE的业务伙伴公司有的领导力项目联盟,让人才得以跨界及跨行业学习。

大考那天,按原定计划,伊梅尔特只给团队一小时的时间。大家投票选出四个人,每人展示一个方案,而在展示之前的介绍部分,则联手一人一句以群口相声的方式来表演。这个点子得到了全票通过,绝对民主。

但最后给伊梅尔特的演示会并没有像团队构想的那样充满艺术表现力。伊梅尔特没有让团队成员台上台下的演讲,而是在大楼找了一个地方,弄了一个小圆桌,团团围坐。大伙都没有用上精心准备的幻灯片,而是跟CEO像聊家常那样谈各种调研中的发现。伊梅尔特时不时地插话进来,提一些问题做深入探讨,对于重要的内容会立刻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落实的情况。圆桌会议开了半个小时,随后伊梅尔特便和大家共进晚餐,边吃边聊。钟亦祺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伊梅尔特,发现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为了获得员工内心真实的想法,伊梅尔特不要所谓的形式感,去除一切表演的成份,把过堂式地演示改成了小型座谈会,拉近与员工的距离。

让钟亦祺自豪的是,他终于知道GE的同仁有多么优秀,“公司有意不给我们指派领导,也许这中间会产生独裁者,也许大家就是一盘散沙,但结果证明GE员工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逆向导师”上岗

由21个年轻人给CEO出点子的项目做得很成功。受这个项目的启发,GE考虑如何让这些年轻人继续发挥他们“逆袭”的作用。

GE定期组织全球总裁们每年前往美国进行培训。每年总裁们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总想着能够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人和事,于是GE把这些年轻人带到了培训现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告诉总裁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是什么。预热之后,公司让总裁们在这些年轻人中找自己的老师。与钟亦祺结对子的是此前曾任GE大中华区总裁,现任日本区总裁的罗邦民(Mark Norbom)。

年轻人的教学方法也是出新出奇的。这些由smart phone、tablet装备起来的“新世代”早已对各种应用软件摸得滚瓜烂熟。iPhone里有一款类似于“名片碰碰”的应用软件,两台手机只要碰碰,个人名片信息就可以传到对方的手机中,碰完后还可以现场拍照进行人脸识别。年轻的导师在现场教总裁们下载软件,现场碰。有些头发都已花白的总裁兴奋地拿着iPhone碰来碰去,开心地像是回到了童年,迷上了各种新奇的小应用。之后,总裁们被各自的小导师“领走”,认认真真地去学习App的各种应用软件。

当然这只是基础课程。接下来导师们会教给总裁如何利用新型的社交网络来和年轻人沟通,比如像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平台。导师们在上课之前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为什么有些帖子跟帖率高,转载率高,为什么有些不行,并且将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总裁”进行探讨。在学生熟悉掌握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后,导师们又教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新媒体来招聘员工,做营销活动。

钟亦祺和罗邦民之间有固定的交流时间,每次会上钟亦祺都会准备好新的教学内容。有时罗邦民会叫上日本区的公关一同参与到教学会中,共同探讨在日本可以利用新媒体做哪些事,讨论的结果是,一个以健康为主题的网站在日本上线。

罗邦民自身感受到“逆向导师”的好处之后,在日本也成立了一个二三十人的“逆向导师”团队,复制他的学习经历。在日本的成立会上,罗邦民邀请钟亦祺电话连线,现场分享这段教学经历和各自的收获。当然,逆向导师的作用还不仅仅在工作中,有趣的是,逢年过节罗邦民想给孩子送礼物时,也会征求钟亦祺的意见,看看有哪些新奇的3G产品可以让孩子们欢心雀跃。

钟亦祺亲身感受到,“逆向导师”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总裁个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高级领导者怀有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事物,学以致用,为公司的运营创造了新的价值。

逆向导师活动结束后,公司把所有参与配对的总裁召集到一起,分享感受,谈谈下一步的打算。按GE的规划,让高级领导人学习新事物的教育应该是持续进行的,每半年要更新一次。21个年轻人提出的有价值的点子也被印制成手册发给人力资源的领导者,作为他们的工作参考。

中国版“导师”从微博教起

如今,“逆向导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在GE内部推行。2013年4月,GE大中华区CEO夏智诚也为自己找到了三位近90后的小导师。三位可爱的女孩才刚进入GE公司一年左右。

中国区“逆向导师”的征集令是在微信以及公司内网上发出的,成为导师的条件是必须热爱社会媒体,当然不仅仅是热爱,应该是精通。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说明了导师本身也要经过新媒体应用的测试。

孙星把这个机会当成了双赢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让高层领导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好好学习职业发展的经验,这一做法有助于促进两代人的互动。

三位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夏智诚改进微博的沟通方法,她们的宏大心愿是把夏智诚打造成像李开复那样的青年导师。但是究竟哪些话题可以影响年轻人,怎样影响,都要经过周密的规划,每周都会有一个人负责主要的话题。有了这三位导师,夏智诚会把他想发布的内容提前发布在微信上和导师们沟通,讨论之后再发布到微博上。五月,夏智诚要去复旦大学给学生做演讲,问导师们他讲什么能够吸引年轻学子,沟通中导师们发现夏智诚学生时代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去澳大利亚放牛,第二份工作是上门做推销员,于是强烈建议他把这两条内容配合着放牛的照片放在微博上,效果果然不错,亲民又有趣。

如今夏智诚的微博不再是满版文字,有了中英文对照版,还有了有趣的图片和视频,特别是他扮成真人版大熊猫为成都拍的形象广告片“Chengdu!Can do! ”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9

观点一:有人说:进学校学习不如去店内边当学徒边学习。,这个观点本人也曾这样想。当跟了师傅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因为有名的师傅总是在忙,我只能学做一些比如洗头、拆卷、洗毛巾、清洁的工作。因此只是暗中模仿,不明道理,结果1年后没好意思要工资,学会了剪短头发、能烫卷头发了。当时也挺高兴的。进入学校后才知道有很多的理论,有很多的专业技巧,知道怎样的准确表达。之前只是学了些跟着感觉走的胆量和经验,准确表达根本不可能。

学校是能把这个行业所有知识、技巧、常识都教给您的地方。当然、您首先得有个好导师,一个具备5年以上行业经验,至少3年教学经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正直导师。他知道怎样能把他会的教给你(会干的不一定会教,教得好的一定干的好)。本人始终认为:学员学的好不好和学员聪不聪明关系不大,而是教师是不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因为对于技术而言,只要用功练习教育得法,结果都差不多,只是将来的发展就看各自的发挥了。

观点二:有人说:最好能100%用真人来学习。

听到这个观点我总是会笑。如果是不懂的初学者不好笑。如果是行业人员就好笑了。试想,美发技术中的大部分手法需反复练习1——2天(每天8-10小时)左右才能熟练,会有这么个人坐在那里给您练习吗?没有的。国际标准的训练方式是:先用教习发(纯人发的,人造丝的效果不好)练习手法,成功了才能对顾客(真人)服务。是不是不用真人呢?一定要用,那要等你手法学习的和专业人士差不多的时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您总得差不多吧,再由指导教师辅导直到您能独立完成才能毕业。

观点三:广告语:这里有给周润发、张学友做发型的大师授课。

我一直反感夸大的、不实的(百姓叫骗人的)宣传。可能有,希望您选择的时候看清楚,不要进入学校一年才看见您仰慕的名师一眼或一张照片。

观点四:收费的困惑:价格高的一定好。

很多商业采用刮脂术。没办法广告多,学校壮观,这些费用要从您身上刮吗。进的时候千元多,出来花1万多的地方也有。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进学校不缴费 学一天,让老师教您一天,再和老学员聊了,学校好不好、花多少钱就知道了。(什麽?学校规定不让进,只让外面看看?这个学校对自己没有信心,你有信心学好吗,把钱缴给他吗?)

_

观点五:保教包会,包分配。多好的承诺。

"这个问题先要弄懂什么叫会?对于技术应该说你懂了,会表达了就算会了。可是对于纯手头加脑力的技术而言,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熟练。等到顾客头上练就晚点了。没有人有耐心会让您剪一小时的头再卷一小时卷再造一小时型。所以熟练程度是关键的。至于分配,美发行业缺员严重,高手少。要人的美发店都来不及接待,您根本不需考虑。,观点六:关于课程是不是最潮流的。

技术中的潮流总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潮流是行业技术加现代创意。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发型师应该纯熟的掌控所有行业技术。潮流准确的说是一个时期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她是感觉和创造力,不是技术,是技术的表达。当您心中充满自由的向往时,发型的感觉总是不受约束的,只有掌控成熟行业技术的人,才能完美的表达出来。科学发展用品、工具、设备的更新换代助长了潮流的快速演变而已。在美发行业中,潮流就像一个转盘,有人说是一种复古的潮流。本人有同感,就是用行业成熟技术加现时代人的感觉创造出来的美感。因此,掌控行业所有技术的人才是最明智的,只学现时流行的,明天又变了咋办?其不是要学一辈子?掌控行业成熟技术,看到任何发型您都会知道如何准确把它做出来并充分演变。也就是紧跟潮流,但不简单模仿,才是一个高手。

导师带徒活动小结--导师 篇10

XX年XX月份,为响应公司要求,为提高青年员工自身综合素质,我参加了XX公司组织的“导师带徒”活动。活动中我有幸与XXX同志结为师徒。在半年多的时间中,我依照协议约定,同时结合徒弟自身条件特点,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培养计划的实施与考核。现在徒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充分发挥徒弟工作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重点、难点加以强化,同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教训,严格按照标准化、制度化程序进行工作教授。帮助徒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合理、高效的工作、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徒弟也很努力,虚心向师傅学习,扎实、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勇于探索。

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我还同步培养徒弟的职业道德及思想意识,定期与徒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徒弟思想动态,帮助他进行自身的调整。强化徒弟的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导师带徒”活动,提高了青年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为XX公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保障!

XXXX XX

导师眼中的万钢 篇11

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留学期间,万钢一直是学校瞩目的焦点。

攻读博士期间他开发了一个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得到了德国高校与企业奖。这套技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一共生产了3500万套。为此,大众公司所在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给他颁发了一个“铁十字勋章”。

万钢很感激他的博士生导师,彼得·迪茨(PETER DIETZ)教授。他说,迪茨是个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的人,也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那么在导师眼中,万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本刊为此专访了迪茨教授。

在同济大学方如华教授的推荐下,万钢先生作为该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硕士于1985年来到了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外国学生要获得一个德国工程师证书必须先通过很多的考试。万钢先生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这个证书,并且成绩优异。

在万钢先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我很快就和他成为了研究所里的同事。在那个时候,他的工作内容是做一个由德国科研协会支持的研究计划。此外他还承担了所有和培训在读大学生有关的任务,比如宣讲课、布置作业、准备实验室和进行考试。他负责的是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室。在来自各国的众多大学生当中,万铜先生非常受欢迎,因为他非常友好、非常耐心,而且在这个时候他的德语也已经非常好。

在万钢先生稳定下来之后,他的妻子也来到了克劳斯塔尔。很快,万家就成为了成员众多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的一个活动中心。万先生被选为社团主席,他不断为自己以及中国留学生寻求着和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他的夫人也深入参与到了开展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之中,凭借在演唱、舞蹈以及音乐方面的天赋,她让德国人缩短了和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

万先生专业出色、为人谦虚而且乐于助人,这些让他成为了机械研究所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高校政策非常关注,也经常在活动期间积极地讨论中德关系问题以及中国国内发生的众多新闻事件。

在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万钢先生就去了奥迪公司工作。在这期间,我已经和当时的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女士做了一些交流.鉴于万钢出色的专业能力,我推荐他去担任大学老师。我很高兴,我的这个举动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教学生涯的奠基石。

2007年当得知万先生被下萨克森州州总理Christian Wulff授予勋章的消息,克劳斯搭尔工大和我本人都非常骄傲曾经在万钢部长的人生道路上陪伴过他一段。我们一直都认为万先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们很高兴他在中国的职业生涯能够走得如此迅速而顺利。我本人把他看作我的一个“忘年交”,并且为他取得的新的荣誉感到高兴。如果可能,我也非常乐意为他新的位置提供支持。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12

我国自“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 社会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以百倍的努力实践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祖国奉献着力量。在机械电子工程及信息化技术领域, 有这样一位学者, 他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 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 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徐小力教授。

科研创新, 为国助力

1951年出生的徐小力教授, 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先后获得西安理工大学 (原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原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他曾赴欧美日澳等学习、研究和交流, 系日本福井大学客座教授。

多年来, 徐小力教授始终致力于研究开发光机电系统测控技术以及现代信息化技术, 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诊断与故障预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测控仪器系统及集成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等, 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为我国机械电子及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他介绍说,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机械电子等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也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 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小力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等六十余项, 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 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多年“产学研用”相结合, 如今徐小力教授的众多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有关国计民生及社会发展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 成果在提高应用对象信息化水平、机电系统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获得了四十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众多的科研成果给他带来了诸多奖项, 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的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奖等。早在1996年原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科技专家”称号, 1996年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 (UN TIPS) 授予他“发明创新科技之星”, 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近年来, 徐教授热心组织及参与了本研究领域相关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学术公益活动, 他负责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系列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等, 为业界人士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提供了沟通平台。他将自己的技术与业界相关技术相互交流, 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也为该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研相长, 再攀高峰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诗经·大雅·文王》中曾记载“思皇多士, 生此王国。王国克生, 维周之桢;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身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小力还被聘为了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 徐小力教授不仅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颇有心得。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 他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将自己的所学倾囊授予自己的学生, 已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新人才。他负责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个人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并先后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另外, 除了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长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小力教授还担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主编、《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主编等。他的社会兼职包括了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安全生产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电子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与制造学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类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等。

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小力教授也不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诸笔端。多年来, 他先后在国内外的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JOURNAL OF PHYSICS (UK) 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四百余篇 (部) , 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百余篇, 为该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创新性及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如今, 徐小力教授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但他追求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因为他相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拥有话语权, 需要我国各条战线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作为其中一员, 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 徐小力教授一直默默的行走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 他用自己的成果说明着一切。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中, 徐小力教授就如同一个造梦者, 给自己造梦, 给学生造梦, 给学校及国家造梦。因为他坚信, 有拼搏、有奋斗、有愿景, 梦想并不遥远, 这也是他对学生最大的期待。

人物简介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13

一、认真配合上级领导的指令,贯彻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二、制定工作计划,健全本部管理制度和技师岗位责任制的工作内容,规范职

责范围和技术质量标准。

三、极力调整技师思想动态,抓好技师为客人服务的心态和技能提高服务效益。

四、负责配合各管理层,对技师执行奖罚制度,并监督监钟员对技师上下钟的日常管理。

五、落实培训计划工作,不断创新技能手法,做到每位技师理论和技能提高,保证技师的服务质量。

六、按照岗位服务标准及技术要求培训技师,提高技师素质和技能,培训计划

经报总经理批阅后进行。

七、按公司要求对技师考核合格,经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考核,方可上岗位。

北京十一学校导师 篇14

作总结

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教师工作总结 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教师工作总结 单

姓 指 导 教 学 情 况 项 指 导 科 研 情 况 1 2 导师工作总结: 任指导教师以来,我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认真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帮助其尽快完成高 校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并努力指导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学上,我认真 指导李宗阳备好每一节课,同时要求她在备课过程中有所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传授书本知 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中,我鼓励李老师多听多读多看,建议 她多参加学校和外国语学院组织的各项科研讲座,多看一些专业书籍,培养自己的科研基础和科研 能力。总之,在这两年的指导过程中,李宗阳老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授课风格,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我自己也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今后,期待我们都能 有更大的进步。签名: 年 月 日 论 著 学术期刊或出版社名称 检索/新教师名 次 1 2 目 级别 参与新教师姓 名 位:外国语学院大外二部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纸杯娃娃》下一篇:宣传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