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空间(共12篇)
建筑与空间 篇1
编者按:
功能还是形象?这似乎是所有公共建筑类型, 尤其是医疗建筑最经常碰到却最不易解决的问题。
城市中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建或改扩建医疗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高速扩张的城市空间中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构成元素。医疗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其建筑形象、建筑性格不宜过于张扬、鲜亮或怪异, 但巨大的投资和规模往往又使它不得不承载医院本身甚至政府部门对它的“光辉形象”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师因此常常被迫挣扎在功能、形象和有限投资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甚至痛苦万状。
本期开篇论坛邀请了几位国内一线的医疗建筑设计专家和多年潜心从事医疗建筑研究的学者一起分享了各自在大型医疗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思考, 算是小小的引玉之砖吧。
客座主编:龙灏
城市中心区大型医疗建筑更新与城市空间的设计整合策略
■ 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院建筑是一种专业技术含量大、功能复杂、涉及领域广泛的建筑类型。目前, 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手段加速更新, 门急诊与住院人次量不断增加, 而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又对医院建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多数大型医院都面临建筑的改造更新、功能与形象改善的问题。由于这些医院大多处于城市中心, 有些即使所在区域原来不属城区的也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变成了城区, 医院的用地规模和发展条件受到了严重制约;医院又大都建设于20世纪, 普遍缺乏合理的总体规划甚至从未有过规划, 常年自由发展, 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同时, 原有医院相对老旧的建筑设计与空间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引进的大量新设备的空间要求;与其同时, 任何改扩建工程都不能影响医院本身的正常运作。近年来, 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课题研究表明, 地处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在改扩建时与城市空间的设计整合应考虑采取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 对医院现有资源和空间进行评估分析并合理安排医院的分期实施规划
医院的改扩建设计与新建医院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需要考虑在改扩建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协调新建与拆除部分的功能衔接。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目前, 多数大型医院在改扩建的设计要求中很少有医院现状 (包括医疗科室、设备、资源等) 的明细表或者发展规划, 以至于设计方只能凭借专业经验进行工作, 设计成果容易脱离医院的实际状况,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在设计前期, 应把医院现状调查清楚并提出完善的医院预期发展设想和可行性报告, 充分考虑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室内外空间资源的整合, 完善新旧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医院的旧建筑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功能需要, 但是合理的改造更新规划却能使它们拥有最大化的利用价值。
同时, 由于医院建设资金有限, 改扩建的基地往往较小, 建设时又不能影响日常营运, 所以需要在医院改扩建规划中对拆建的合理顺序进行周密安排, 提高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在更新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旧建筑过渡某些功能, 通过新建筑的建造与旧建筑的拆除交替进行, 尽可能减少对医院正常业务工作的影响, 实现医院的高效更新。分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医院流线的变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保证在分期实施的各个阶段, 医院均能有良好的运营秩序和经济效益, 力争做到改造更新期间不停诊、不减床 (图1) 。
2. 注重通过改扩建提高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并完善全面的人性化医疗环境
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大型医院的改扩建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直接导致了整体医疗效率低下。对医院建筑而言, 综合建筑效率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 它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 并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具体来说, 在改扩建过程中提高大型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控制医疗区规划与建筑规模, 这有利于缓和建筑过于集中带来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 切实提高诊疗速度, 从而提高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第二, 医院院区按照构成性质成组团规划和患者流线为主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适当提高建筑密度, 降低层数, 不仅能使使用者接近自然, 保障安全与健康, 更能节约建筑能耗, 提高建筑综合效率。
第三, 对建筑单体而言, 合理的功能划分和流线组织能有效地减少交通空间面积, 提高建筑综合效率。建筑内部附加功能越多, 综合效率越低;附加功能越少, 效率越高。从标准层平面规模看, 高层病房楼的标准层面积在700m2~2 500m2时, 其面积的有效率随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对于平面效率相同且床位数接近的建筑项目, 单位床位面积越小, 其建筑综合效率越高。住院楼平面跨度主要受护理单元平面功能布置和房间跨度影响, 相同床位数的护理单元通过增加房间床位数可以减少房间数量, 减少交通面积, 但同样可能降低建筑平面综合效率。由于内部功能不同, 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的关联并不明显, 层数多的建筑不一定最高。当建筑高度增加时, 高宽比增加较为明显, 高宽比与结构体系、建筑外观和建筑抗震性能的关系较为密切。不同的建筑结构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高度建筑的适应性不同, 且每种结构的综合特性和占用面积也各不相同, 结构形式和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综合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 由于住院部总建筑面积在大型医院中所占比例相当大, 护理单元的效率设计完善与否将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 设计中应尤为注意的是:护士站的位置与布置是提高护理单元空间效率的关键, 护士站与各个病房的护理距离和位置应尽量均衡和缩短, 可以很好地监视各个病房的状况, 能够观察到进出病区的人员, 同时也应与医生区有方便的联系;合理设置垂直交通的数量与位置, 评估垂直交通系统的效率, 单看电梯的服务面积与人数是不够的, 还需要考虑垂直交通体的组数和水平布置位置, 并对每一组交通系统的服务对象、范围和电梯、楼梯的数量加以分析。
近几十年来, 心理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学的范畴。现代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日益引起医界对于心理、社会等因素同人类疾病与健康的相关性的极大关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引起了医院功能的变化。在医院改扩建过程中注重完善医疗建筑的高情感、人情味、引入生活气息来满足病人的精神需求, 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已成为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和管理的主导思想。
3.通过改造更新后的医院建筑引领城市空间新秩序并建立医院新形象
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大型医院的改造更新也应该从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医院在城市中的定位, 研究医院建筑形象在城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通过改扩建延续城市的肌理、舒缓城市交通, 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建立有秩序的城市风貌, 树立医院在城市中的形象, 都是在医院改造更新规划与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大型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应对整体系统中的各元素进行整合, 使新的空间秩序得以建立或者强化。比如通过新建建筑、广场庭院, 划分空间, 产生新的或加强原有的空间序列;通过轴线、重心的调整, 使整个建筑群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通过新旧建筑之间的连接互补, 形成新的医院空间形象。医院建筑形象与外部空间的整合应引领新的城市空间秩序, 在广大群众中建立起新的医院形象 (图2) 。
总而言之, 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改扩建面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 只要设计者能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清晰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面对, 就一定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创作出功能更加完善、形象更加清新的医院建筑作品。
巨型医院解体下的医院建筑的再城市化
■ 黄丽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高级研究员
过去十几年来,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发展结构性失衡, 使8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20%的经济发达城市。在这些经济发达城市中,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又表现为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负荷过重, 导致医院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十几万、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医院近些年来层出不穷。但从长远看, 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低效的。
大型综合医院往往位于城市较中心的位置, 可以利用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 增强医院的可达性。但由于社区医院、二级医院长期以来欠缺发展, 综合医院的日门诊量持续增加, 对综合医院附近的城市交通环境造成极大压力。这些综合医院如果选择在医院原址进行扩建, 往往面临城市中心发展空间不足、医院院内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 一些大型综合医院选择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段进行大规模新建, 但这种方式同样带来很多问题——医院的可达性降低, 病人就医不便, 医护人员工作距离增加。新建医院往往是由巨大的停车场围绕着无尽的廊道串联起来的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 这种巨构建筑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同时降低了医院自身的运行管理效率。多个院址需要重复设置供应部门的情况也增加了人员需求和能源消耗。
为解决巨型医院发展的种种弊端, 逐渐出现了医院建筑与城市结合的两种新方式:
1. 巨型医院消融于城市之中
随着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 新的国家医疗改革把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作为重点改革内容之一。未来会着重发展社区医院、二级医院等初级医疗服务设施。可以预见, 完善的各级医疗网络系统的建立将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设施的优势。如疾病的预防、慢性疾病的治疗重心将由大型综合医院向社区转移, 这将大大减少大型综合医院的床位数。目前, 北京正在推行电子病历, 这将推动各级医疗设施之间的联网和病人信息的管理。在英国, 电子病历的建立是在社区门诊完成的, 这有助于对各地区人口的疾病状况进行有效管理, 并可以及时预防疾病。
建立完善的各级医疗网络系统会大大降低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负荷, 因此未来综合医院的规模不但不会扩大, 反而会缩减。目前在欧洲十分受关注的核心医院理念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包括家庭、初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地区综合医院以及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下, 综合医院只提供最复杂的医疗服务和急性病的住院治疗服务, 因此医院规模将大幅缩减至传统综合医院的50%, 从而更容易适应现有的城市环境。由于医院建筑包含了多种功能空间形式, 如办公空间、旅馆类空间 (护理要求较低的病房) 、实验室空间等, 根据各个空间的要求和与医疗活动联系的紧密程度, 一些空间可以选择租用医院附近的建筑 (如办公建筑、旅馆建筑) , 一些空间可以在医院用地以外集中进行设置 (如无菌物品的供应) , 并可以服务于该区域的多个医疗机构, 从而达到削减综合医院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英国的医院项目建设任务书中往往有这样一条:“医院的建筑设计和服务内容应使其成为社区中心”。在英国, 大型综合医院的入口处经常设计成商业街的模式, 有服装店、商店、咖啡馆、医院纪念品的售卖等。一些地区综合医院内还会在入口大厅设置农产品的销售摊位。在人们就医的过程中, 会增加这些商业设施的使用需求, 从而创造价值。以位于北京北三环以北的安贞医院为例, 医院所处的街道除就医的人流外, 其他人流量并不大。但在工作日期间, 医院附近的商场和餐馆的人流量却很大。就笔者了解, 很多人都是在医院就医过程中或是看完病之后, 选择到商场逛逛或是到餐馆就餐。
这种需求也给医院建筑的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 如医院建筑可以与商业休闲设施相结合, 如商场、超市、影院、公园等。在核心医院的设计理念中就提供了一种与商业设施相结合的地区综合医院设计模型 (图3) 。
2. 巨型医院自身的城市化
综合医院建筑除了以上规模缩小的趋势外, 与之并存的, 还有一种扩大的趋势——医疗城的出现。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医疗旅游业兴起, 使人们选择在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建设大规模医疗设施;另一方面是医疗科研教学需求下, 将各种资源整合的结果。这种医院的建设模式已经从集中的大门诊、大医技和大病房楼向分散的医疗中心组群发展。如位于芬兰坦佩雷的医疗城 (图4) , 由多个医疗中心组成, 包括Radius癌症治疗中心、Coxa关节置换中心等。这些治疗中心从功能上看, 都是独立的医院, 可以提供成熟、高效的医疗服务。位于挪威特隆赫姆的St.Olav医院 (2013年完工) 根据器官和疾病的类型对医院进行规划 (图5) 。医院总共包括9个医疗中心, 有神经科中心、妇幼中心、心肺中心、急救中心、矫形中心、腹部 (消化系统) 中心、实验中心、供给中心和科研中心。这种分散的医疗中心自身拥有独立的门诊、医技和病房, 从而缩短了病人的就医流程, 更加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医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结合的角度看, 这些医疗中心因为单体规模较小, 整个医疗园区的规划更接近城市肌理, 同时建筑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以上两种模式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医疗需求, 所预测的医院建筑未来发展规划趋势。影响医疗设施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国家政策、医疗发展水平和建筑技术等。笔者认为, 医院与城市社区进行有机融合的模式将是医疗设施主要发展方向。这种规划模式有利于高效地整合现有资源, 为社会提供灵活、广泛、便捷和低廉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为医院建筑更好地融于城市环境、体现地域文化、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医疗空间提供可能。
医疗建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 许海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建设, 中国的医院建筑体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无论数量、质量, 还是具体的医疗流线规划、医院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从中国医疗服务现状来看,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院总体硬件条件较差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的医院仍将保持高速建设的状态。但在近几年的建设中,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方、建筑师及相关单位认真思考。
1. 新建医院规模与综合运营成本的权衡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近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新医院建设, 很多规模均在1 000床以上, 也不乏2 000床甚至更大的医院。大型甚至超大型医院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利于患者疑难杂症的综合救治, 有利于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但也要看到, 1 000床以上规模的医院所带来的问题同样很多:首先, 在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现在, 选择规模适当、建设条件良好的建设用地已成为很多大型医院面临的首要难题, 一些项目不得不选择山地、铁路沿线等, 而大量占用基本农田的做法就更值得商榷;其次, 大型医院带来大量人流聚集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视, 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 大型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难以缓解, 医院内外人员组成状况复杂, 已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第三, 当医院规模超过一定床位时, 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将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国外有研究认为800床应该是医院经济运行的极限数值。因此新医院建设还需客观分析需求与能力、综合运行成本, 合理规划布点, 避免盲目求大。
2. 用地不堪重负
近20年来, 大中城市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往往已进行过一两轮的建设。但面对持续增加的病人和日渐拥挤的病房, 医院仍不断地在不大的院区内展开新的建设, 医院的容积率不断冲击新高, “3”已不鲜见, 更有“4”、“5”的新纪录诞生。过高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带来了进一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医院渐渐沦为“治病的机器”, 而缺少自然气息。这样的医院的未来会怎样是很多人的疑问。
3. 建设标准不尽统一
随着医院建设的开展, 国家及地方均制订了许多针对医院建设的规范、标准及规程, 这些规范性的文件大大推动了医院建设的规范化, 对提高医院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些标准、规范中也存在有些内容相互矛盾的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要求不一, 还有一些医政、医管部门制订的医疗部门建设要求与建设部门制订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 这些都给项目的建设、验收及使用带来了一些难度。在一个高速建设的年代,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机制, 合理地规范相关医院建设标准的编制, 使其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标准体系, 以利医患双方均可方便、快捷地使用,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4. 盲目套用过高的建设标准
中国的医院千差万别, 有几千张床的国际知名医院, 也有几十张床的国家贫困县医院, 医院规模、水平的不同, 决定了医院不同的建设标准。符合实际需要应该是建设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但在近些年的建设中, 盲目追求过高标准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主要体现在:盲目扩大建筑面积规模;不结合自身使用特点, 盲目追求程式化的医疗流程;为体现建设水平, 盲目扩大手术部、ICU等重要科室的规模, 并建设不切合实际的净化、洁净水平;盲目提高内外装修标准。
“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社会各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医院的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建设是一个持久的“永无止境的工程”, 才能跳出一时一事的范畴, 从更加宏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医院建设。不论新医院建设还是老医院改造, 均需要解决近期迫切需求和远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建筑只是医院硬件的一部分, 只有更多关注环境、关注未来, 这样的医院建筑才能具有生命力。
中国医院建筑水平的发展落后于其他民用建筑的发展, 这有设计者、管理者个人水平的问题, 也有医疗服务及服务人群特点的问题。服务人口众多、人口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医疗服务总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医疗建筑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灵活掌握标准, 不盲目求新、求洋、求高, 这应该是所有医院建设者均需把握的原则。
建筑师在目前医院建设中,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具体决定一个项目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 他们具有最多的专业知识, 但在整个项目建设团队中, 他们又通常是最尴尬的一个群体, 一个一个的技术要求被忽略, 一个一个合理化建议被否决。但是为了医院建设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最具专业精神的一个群体, 建筑师还应高举持续发展、环保、节能的旗帜, 不断向医院建设的管理者、实施者提供最新、最切合实际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推动医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新医院·新问题·新趋势
■ 格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教授
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主持
卫生部医疗建设咨询专家组 成员
国际建协UIA医疗分会PHG 会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 中国医院达到了空前的建设高潮, 几乎100%的省市级医院都经历了新建或改扩建, 媒体也相应报道“中国医院建设的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全国卫生事业费350.4亿元, 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1.59%;医疗设施基建投资231.5亿元, 占基建投资总额的1.31%。建设投资之大、建设规模之巨、建设速度之快、设计之草率是空前的。高涨之后将会是冷静、深刻的反思, 因为在使用、运营中任何人都无法掩盖这种“大跃进”所暴露的种种问题。
在省市级医院刚刚建成还没有回过神来时, 县级医院的建设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国家将投入3 500亿元, 好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一轮建设高潮之后, 都成就了一批“医院建设专家”。但他们会感慨地说, “交了一次学费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却没有反悔和再实践的机会了”。我们不妨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采访和评估工作, 晒一晒这种大跃进的建设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老医院的建设只考虑到燃眉之急, 哪个事急就先做什么或缺什么补什么, 殊不知医院设施像人体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 绝不是建一栋两栋新楼就能解决问题的。
现在就存在这样的例子。在保留原有建筑的情况下, 医院又建了新楼, 但新老之间没有考虑功能流线联系, 造成医院设施空间增加了, 但没有形成应有的功能流线秩序, 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没有提高, 患者就医流线没有全面改善, 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环境没有本质提升。究其原因, 老医院的建设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前期策划, 内容包括老医院功能和空间评估、老医院功能流线再造计划及周转计划、老医院建设任务书制定、总体规划等。还有这样的例子, 老医院连续几年建了若干个单体新建筑, 因为不是在前期策划等诸多内容基础上, 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建一栋新楼即丧失一次全院设施整合的机会, 最终将应有的机会全部丧失掉, 使医院建设走向了死胡同, 让人深感痛惜。
新医院的建设也存在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功能追随形式。因为新建医院相对来说没有更多的限制, 又是政府的重点项目, 所以常常过分追求形式。居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一个护理单元中有些病房设有扁长的高窗, 原因是照顾所谓的立面, 将病人置于有如监狱般的环境, 真让人哭笑不得。
由于建设工期紧, 在没有充分调研和交流的情况下, 建筑师常常按惯常做法或套用现有模式来做设计, 结果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老医院门诊大厅人满为患不足为奇, 新建医院门诊大厅仍旧混乱不堪!功能使用房间该大的没有做大, 该小的没有做小, 交通流线没有真正理清, 等候空间及楼电梯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原则上, 一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原则性问题, 二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交流和调研不足的问题, 三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设计不够精细和设计不够专业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评估, 新一轮医院建设中一级功能流程有问题的占50%, 二级功能流程存在问题的占70%, 三级功能流程存在问题的占100%!究其原因, 一是我们的国家规范深度不够, 造成指导力度不够;二是设计师在甲方不断催图之下, 设计匆忙、草率;三是甲方对自己的需求不明确, 最终造成了要么在设计中不断改图纸, 要么在施工中不断拆墙改线路, 更多的是在使用中留下种种遗憾。据不完全统计, 北大医院病房楼设计当中, 设计变更达300多项, 增加预算投资500多万元。其中的原因有:设计深度不够, 有的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状态;设计师缺乏医院建筑设计经验, 造成方案脱离实际;设计图滞后, 影响施工进度;各专业缺乏图纸会审, 设计图纸各专业交接不上, 互相矛盾, 缺乏总体把关环节。
痛定思痛, 未来我们医院的走向是什么呢?
由于我国存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和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或重叠现象, 造成了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 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闲置。新医改力求建立三级医疗服务网并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国家投资主要在硬件设施上, 医护人员编制及医疗质量不能到位, 造成了有名无实的现象, 强化和落实社区医疗服务仍会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型医院就医人流分布不均, 造成了设施和空间的浪费。比如门诊大厅上午需容纳万人左右的流量, 人满为患;下午只有千人就诊, 冷冷清清。尽管目前已开始运行预约制, 但问题多多。如果想做到患者流量及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合理分配, 预约制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就医模式革新, 一卡通、预约叫号等功能的启用对医院建筑空间设计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管理模式、服务意识的改进也对原有的设计模式是产生冲击, 如门诊间数、手术间数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管理模式的改变、从设计上来体现绿色生态医院的理念将会是未来医院设计的主要潮流。
药物治疗固然对患者非常重要, 但增加心理治疗和环境治疗比重将越来越成为主要方向。欧美国家不断在环境治疗的循证设计上作深入探索, 我们国家古代的养生理论将会不断发扬光大。中药疗法、食补疗法、针灸按摩等绿色疗法以及保健操、太极拳等将会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应用。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 医疗体系如何应对老龄群体将会是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
总之, 中国医院建筑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三大变革, 力求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环境品质, 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环境。这种发展趋势凸显为医院管理信息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所有这些会给看病就医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远程医疗会诊、网上挂号预约、家庭远程护理等将会迅速开展起来。医院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基于网络通讯的监护仪器, 大量使用先进的机算机检测和治疗设备。古今中外的医疗、科研成果, 常见病、特殊病的医治措施, 所有患者的档案 (文本和图像信息) , 各种药品的名称、用途、疗效及服用方法, 医疗保健常识及紧急救护措施等信息都将囊括于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中心之中。
建筑与空间 篇2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域的人们,繁衍生息,伴随着社会的发生不断研究与探索,产生很多优秀的文化,其中传统建筑文化是杰出的代表。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复杂的结构、优美的外形,无不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建设更多蕴涵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建筑工程,是当前业内人士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1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分析
1.1天人合一理念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蕴涵的理念中,“天人合一理念”“有与无的辩证理念”较为典型,其中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传统古代建筑进行研究,或多或少地可解读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后,蕴涵的“无限”憧憬,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天人合一理念应用到建筑中,将“无限”遐想与建筑中有限空间进行融合,创造出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建筑。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理念中,“有”表示建筑实体,而“无”表示建筑内、外部空间。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不难发现,一些建筑虽进行围合,但却非常注重空间的开放,即,建筑实体的围合为“有”,空间的无限为“无”,两者相互统一。人们在“有”的现实中,追求更高层面上的“无”。
2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指引下,传统的建筑工程呈现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中以下特征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
2.1凸显对称特点
对称是传统古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点,在很多传统建筑工程的结构或造型上,总能找到平面、直线与点等一些对称元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人感受到人民的`智慧,以及传统古代建筑遵循的规律。例如,故宫不仅考虑古代礼仪内容,而且建筑以中心对称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壮阔的整体美、对称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对称”给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带来不小的启示,现代建筑的“对称”随处可见,不仅大气,而且美观。
2.2体现和谐特点
古代建筑中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建筑结构、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符合时代审美观点,而且一些空间使用优美的图案与结构加以装饰。事实上,美是一种“有序”,这种有序即为和谐。从这一点来看,传统建筑工程中无不体现着和谐之美。
2.3体现风水特点
论色彩与建筑空间关系 篇3
关键词:建筑色彩色彩心理建筑空间环境人文心理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07-02
色彩是一种能够无限唤起感觉的媒介,它所固有的力量可以激起人们显著而又直接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象征性语言。它与建筑这一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体相匹配,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和功能上的互补作用。色彩是绚丽的但同时它又是默默无闻的,在它无比亮丽的外衣之下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它即扩展了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又显著地影响了对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感知。
但是,色彩作为建筑科学的内容时其主观特性也应受到重视。而且色彩运用一直都是建筑与环境设计中最难以预测的领域之一;每个人对色彩的体会都不一样,没有哪种对色彩的总结能够成功预测人们对同一色彩的反映。在这里我们仅仅针对色彩的作用方式和建筑空间关系进行思维方式上的探讨。
“关系”这个词笔者认为应该如此解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个体与事物,具有既定的客观联系,并且在联系的过程中必然的产生相互影响从而改变自身某种特性。那么如何诠释色彩与建筑的关系呢?
1材料与环境
材料决定色彩,色彩影响环境,环境引导心理,心理衍生需求,需求制约材料。
如果单从物理性质上来思考,色彩对于建筑和空间环境而言只是处于客观的受体状态。建筑的色彩选择也只是从它的物理属性来考虑,如色温的高低、对热量的吸收程度等,色彩在这里只是建筑空间的依附产物,它会随着材料的不同选择而改变。但是,色彩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秩序与和谐的存在,它除固有的物理属性之外还具有视觉与心理的引导性,仅以此点色彩在建筑与空间环境中的影响被“非物质化”了。而物理属性、视觉引导、心理暗示,这几者在建筑与空间环境中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它们都以色彩为共同的媒介对建筑空间施加影响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空间属性。
而色彩应该具有一种适当的环境状态。当你回到家中时,是希望你的家完美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之中,还是与相邻街区的景观格格不入,或是营造出一种甜美和宁静的感觉呢?对于色彩而言,营造一个适当的色彩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是其必然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会受到当地环境中的材料制约。所以材料、色彩、环境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必须统筹考虑。
2形象与功能
色彩的视觉因素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色相变化与序列组合。在固有的色彩特性之中引入图形符号扩展其信息的内涵量,同时强化色彩的作用力度也是建筑着色领域的重要手法。而色彩与图形符号的融合兼顾了两者的视觉特性,形成了人文心理与视觉引导的形象功能。
(1)色彩对空间的视觉引导性:A图形色彩引导B视觉的体量感。
(2)色彩的环境感官:A环境色彩与舒适程度B环境的整体视觉感受。
3人文关怀与历史因素
从色彩出现在建筑上的那一刻起,它不可回避地烙印上了历史与人文的痕迹,在其自身所固有的特性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庞杂的色彩意识与心理。对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它。从民族的思想根源出发兼顾时代的技术特点,做到兼容并序、无有遗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建筑所属环境的色彩因素、光线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统筹考虑。
建筑色彩的人性化是与其所具有的人文心理和其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相结合产生的,是一种人文心理和社会心理现状的具象表现。色彩心理化的应用方式和方法也是与其本民族的、社会的、人文的和自身的修养与内涵相结合一致的,它的变迁与升华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磨砺而丧失生命力。那么色彩在建筑空间之中所扮演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呢?
在唐代“礼部”管辖之下的营造活动等级森严,皇宫寺院用黄与红色调,王公官宦的府邸用红、青、蓝等色调,而民居只能使用黑、灰、白等色调。可以说色彩在这里已蜕变为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民众的视觉枷锁。
在此城市色彩系统中生活的人们时刻都受到着色彩对其进行的心理和视觉暗示。它提示人们天地之间是一种有序的存在,在其中生活的人应该感应天地师法自然,把自身的思想和道德追求规范在“天与地”这个大的宇宙规则之中,而不要去超越它。那么以此为衍生的“皇权统治”也应是具有顺应天地规律的“合法性”,反抗这种规律的人或思想就是“非法的存在”。从其思想和道德上对反抗皇权的人施以巨大的心理和道德威压,以保证皇权的稳固与传承。
时值今日,色彩已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和手段,它已经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色彩含义与视觉体系,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所固有的人文因素和历史传承是无法磨灭的。在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周围色彩的人文与历史背景,在视觉和谐的同时延续周围环境的人文脉络和历史景观。
4色彩的个性控制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城市环境,又或是工业环境,现代景观中建筑色彩的主题与建筑的视觉品质都有着本质的联系。盡管一座建筑可以反映出与自然环境同样广泛的色彩,但是建筑的色彩并不是静态的。它会不断地随着季节而发展、转换和变化,因为光线、空气、湿度、雨水和干燥情况在改变。
在现实的设计工作中,色彩的个性因素应该得到有效的掌控。根据对建筑要素和材料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收集某一地区或地点的现有建筑色彩信息。再加以分类和重组,以产生一个地区及一个地区建筑要素的色彩综合体。从而为掌握该地区色彩要素和环境因素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概念化体系,其方法是:
(1)系统地检查场地: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应尽可能地依靠建筑本身及其环境所提供的客观要素,这主要涉及对选择区域的样本采集。如从地面、墙面、屋顶、门窗等部位系统收集到的材料和色彩样本,及其他诸如青苔和岩石等自然物质。如果无法收集样本的话,就现场搭配出涂料的色彩。
(2)综合收集到的色彩信息:将收集到的色彩样本进行检查和比较,并且转化为单纯的固有色,它将会如实地再现原始色彩。然后将固有色分类和重组,以产生一个地区及一个地区建筑要素的色彩综合体。
(3)建立色彩的概念化体系:现场考察结果与综合信息结果反映出了适合当地区域内的色彩应用语言。用以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一系列和谐与多变的色彩表达模式,目的是使建筑及其建筑空间融合进环境之中但又能章显个性。
5色彩与建筑的现实意义
色彩已经是一种可与建筑并驾齐驱的精神物质了,而对建筑色彩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之中。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视觉或心理因素,而是兼容地把物理属性、视觉引导、心理暗示等包容其中,使其能够对建筑及其空间环境产生综合的影响。
建筑与空间 篇4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建筑与空间 篇5
摘要:计算机绘制建筑空间效果图的特点就是直观表达设计理念,设计师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训练,在建筑空间表现中能够准确的描绘出建筑之间的结构关系、比例关系、形态色彩材料质感筑等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计算机;建筑空间;空间表现;
一、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系统当中的文档以及相关程序,被称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类软件。应用软件它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的程序的集合(微软的Office软件)。系统软件是一种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开发的软件,比如火车站售票系统,飞机订票系统等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再比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MAX,autocad,PHOTOSHOP,各种教育娱乐软件等等都属于应用软件。
在建筑空间效果图表现领域,其中3DMax制图软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众多建筑师们表达设计思维的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随着3DMax软件的逐步升级换代,设计师们在利用3DMax软件制作建筑空间效果图时,界面操作命令更为方便实用,确保设计师在更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步操作命令,最终真实客观地反映建筑空间。
3Dmax软件技术不仅仅可以把建筑空间做到十分精确的表达,而且还可以使得建筑空间做到高仿真,在对建筑空间进行模型构建时表现尤为突出,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准确的将建筑空间的墙体结构,窗洞,门洞,大梁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建筑空间进行灯光氛围的渲染,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富有色彩冷暖变化,比如,在靠近窗口的位置,我们将灯光的颜色设置为淡淡的蓝灰色,在画面中距离我们最近的家具陈设等部位,将灯光的颜色设置为淡淡的暖色,从而空间产生冷暖色彩对比,更富有层次感。另外,通过强大的材质编辑器,给建筑空间内部的家具陈设赋予逼真的纹理贴图,如金属材质,木纹纹理,布艺沙发,皮革等,使得整体空间变得活灵活现,效果堪比照片。
二、建筑空间的内涵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建筑设计中,象征手法是一种比较广泛的设计手法,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雅典卫城,它坐落在陡峭的山岗上,是由帕提农神庙,胜利神庙等建筑群组成,造型粗犷浑厚,气势恢宏挺拔有力。建筑群采用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并配以精美的雕刻,建筑群错落有致,造型丰富多变,淋漓尽致的反应了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柔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建筑空间的功能更为复杂,强调建筑物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概括得讲,建筑艺术形象,建筑技术和建筑功能构成了建筑的三要素。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背后都有一个非常复杂而艰辛的过程,要经过精心有效的计划安排,无论是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还是项目完成,都要对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困难做到先知先觉,比如建筑安全,建筑项目日程计划与安排,建筑材料预算,过程延误等等,并及时得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预防方案。
实用性是建筑的基础,建筑的艺术性往往又要照顾其实用性,二者相辅相成。无论什么建筑,它在环境中都占有一定的尺度空间,人们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观察建筑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室内只能看到五个面,室外可以看到三个面,必须要移动人们的位置才可以看清整个建筑,也正是在空间的不断延续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的感受。在建筑中,经常以象征,模拟,隐喻等手法来传达建筑的内涵,比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安柱式,以粗犷的线条来比喻男性健壮的身躯,安奥尼柱式则是以柔美的线条模拟女性柔美的特征。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建筑空间设计的结合
在建筑空间的各种表现技法中,每一种技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和特点,各有所长。其中计算机软件制图技术在建筑空间表现中则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计算机软件通过数据输入可以快速的将建筑的尺寸关系绘制出来,也可以更为真实的还原建筑空间,反应出真实的材质纹理,逼真的灯光氛围。现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表现的建筑空间表现技法与过去相比主要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3DMAX,Vray之类的软件的出现,可以真实的还原建筑空间场景,渲染出真实的材质,让人着迷的灯光氛围。再比如Autocad绘图软件系统的出现,替代了很久以来人类一直依靠徒手画图和计算测量的方法,使得空间设计师和绘图者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整套准确而标准的工程图纸。使用Autocad制图软件画图可以大大的提高建筑设计的效率,绘图人员只需要按照设计师的要求根据实际测量的尺寸数据在计算机绘图软件中准确输入正确的数据,利用软件中的画图命令绘制基本的线条框架结构,剩下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了。随着Autocad绘图软件的出现,在建筑绘图领域对绘图者的要求也没有以前那样苛刻。绘图者不一定具备非常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只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的.一些基础命令就可以很快掌握Autocad绘图软件了。再比如一些建筑面积和空间尺寸的计算,所处的角度和位置的测量,甚至包括建筑的坚固程度,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等内容,计算机软件都可以给出准确的预算答案,可以说Autocad绘图软件的出现给人类建筑设计带来了希望和收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款计算机软件。它不仅从根本上弥补了手绘画图所带来的误差,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设计成本。计算机技术在建筑空间表现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它是建筑空间表现中最为理想的表现技法之一。计算机技术利用它的方便快捷以及准确性,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帮助设计师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使得设计方案得到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设计师的动手能力和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设计公司及设计师的青睐,在表现手段上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设计师通过文字表达,图形表达,语言表达等方式,使自己的设计理念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当下许多设计师则习惯口头表达的方式同客户进行方案交流,实际上这很难让客户理解或想象最终的效果。这样只会为设计师与客户在以后的方案进程中产生矛盾埋下伏笔。无论你的表达多么的生动感人,在实际的沟通过程当中还是远远不及计算机效果图来的更加真实,直观。在与客户进行设计方案的沟通时,不仅要有巧妙的构思和想法,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逼真的效果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效果图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客户看到设计方案的预期效果,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很直观得反应在设计效果图中。同时,客户可以根据空间表现图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师也可以很快地对空间效果图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方案,满足客户的需求。电脑效果图一直以来被众多设计师所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电脑效果图的发展也在与日俱增,它更加突出设计师的主观性,借助各种计算机表现软件可以画出丰富、新颖的建筑空间作品。
除了Autocad绘图软件在建筑空间表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外,3DMAX软件也是建筑空间表现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臣。在建筑空间表现中,Autocad绘图软件主要承担施工图的绘制工作,如平面图,顶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而3DMAX软件则是担任建筑空间的三维立体效果渲染的重任。它是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将二维空间生成三维立体空间,根据设计师的要求在模型的基础上贴上相应的材质,在建筑空间中设置不同的灯光类型,经过特殊的渲染器将三维空间的未来效果图呈现的一个绘图软件。自古以来,人们有着坚持手绘画图的传统,一张手绘图纸的问世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但同时它在建筑空间看表现领域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绘图速度慢,设计成本高,图纸和实际测量容易出现误差等等因素都是手绘技法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而当3DMAX软件出现以后,这些问题则迎刃而解了,它可以在Autocad精确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空间建模,通过逼真的材质贴图,富有变化的各种灯光类型对整个场景进行渲染。在绘图的过程中,制图者可以随时轻松地调整修改场景中的任何模型,灯光位置,材质贴图。直到达成最为理想的一个状态为止。3DMAX软件界面人性化,容易上手,渲染的效果图逼真生动,富有变化,仿佛给人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参考文献:
[1]李金明.中文版PhotoshopCS6完全自学教程(典藏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0-01.
粮仓与酒厂胃与味蕾的建筑空间 篇6
陷落在CBD中的皇家粮仓
在未去之前,我怎么也无法仅凭文字对南新仓的种种描述,去猜想南新仓现今的存在状态。从东四十条地铁钻出地面,狐疑更甚——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通天大路,从路名看,其前身也不过是条胡同儿。城市的格局、城市的尺度,在城市的演进中也一并渐变或者突变。粮仓,在新城市格局的新语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符码?
未容得更多假想,就在这条叫做“东门仓胡同”的大马路上,生楞楞地出现了悬殊的高差,视线从摩天楼支撑的天际线,迅速滑落到街心。一丛形态陌生的建筑,色调深沉黯淡地静默在CBD的“深谷”中。无疑,这就是南新仓。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这座古老的院子看上去像陌落在京城CBD的另类领地,二十多座体量庞大的矮仓房仿佛趴在地上一般,与周遭摩天楼的昂藏挺拔形成突兀而鲜明的比照。遥想昔日这等粮仓重地定当是戒备森严、重兵把守的。而今,院子里的多数仓房已被按照时下的审美情趣打点,走着貌似复古而实则意欲超前的装饰路子。
尽管场地今昔大相径庭,但粮仓现在仍没有与“粮”脱开千系。院子已经变身为一个可以推杯换盏、饕餮美馔的时尚餐饮地。不过,餐饮并不是它的全部。这样一处罕见的遗迹,当然是要贴上“文化”标签的。
这丛仓房群中有9座是有近600年历史的“古仓廒”。明清时代,仓房被称为“廒座”。“廒”是贮藏单位,每五间为一“廒”。作为粮食的储藏空间,“仓敖”的设计一定需要顾及通风、干燥、恒温等因素。所以,外形看似简单的仓房筑,实则暗藏着建筑智慧。围着仓房细看,古仓房顶都有气窗,保证通风透气,使仓内谷物残留的水气、湿气充分蒸发,保持仓内环境千燥。而仓房的底部则与地面有一尺多的架空层,同是为通风、除湿和干燥而设计。古仓房最突出的设计点是墙壁的厚度。为保持區温,古仓房充分利用墙体厚度来调解不同季节的温差,其底部约厚15米,顶部约1米,这样便能在冬季抵御寒冷而夏季则抵御高温。此外,足够厚度的墙壁还是防范鸟雀虫鼠的重要屏障。
因功用特殊,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筑材质的选择,使古仓廒外观别具一格。尤其是在早已成为CBD核心区的东直门内,在遍布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广厦丛林间,仍能见到青灰色的大城砖、木制的屋檐、龟裂斑驳的楠木柱……古仓廒所保有的一切,成为时空变换后今入陌生的视觉审美。于是,餐饮、画廊、或者文化公司,陆续在此间开张。接着,画展、派对、论坛、年会等文化、商务、公关活动也相继呈现。所有这些,都因为这个特定场地而顺理成章地贴上“文化”标签。
让“文化”成为一件“外衣”,将原有空间置换为商业的内核,这是时下蛮多城市的“实验”,而交织其闾的,总会是莫衷一是的争辩。或纯粹维持古建原真性、或创新地将其活化置換新功能,也总是争端的两极。但作为城市的访客,关注的似乎并不是这些。走在这条已然像是被打造成“文化休闲街”的古粮仓通道上,我在内心庆幸的是古粮仓竟与能与CBD共生的事实。虽然“古仓群”与UBD之间并没有太多过渡与渐变,教人看着有些突兀,但这种貌似“不和谐”的存在与共生。远比夷平了重建要好很多。至少,这种“共生”是城市发展真实的印记。凭它,人们能够找到通往这座城市地理与历史的纵深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而不仅是当下的某个华丽碎片。
每一个空间,都精心地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体现着各自主人诉求的独特面貌;就连厂房之间的空隙地带,原有植被与后期的装饰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一起,兼顾细节的同时,很大限度地保有了原生的灵气。
深巷中的旧瓶与新洒
地处五环外的北京酒厂国际艺术区,对于并非身处艺术圈中的我来说,本该没有太大吸引力。或许是因为与那种有着诱惑味道的液体有关,它对我构成一种莫名的牵动。我执意地认为“酒意”是需要“空间”挥洒的,“酒意”中往往会生出些抽离现实的幻境,而这跟“艺术”又仿佛有着某种相通的特质。毋庸置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別有特质的艺术区,而非仅仅由厂房空间置換出来的艺术区。
它到底是不一样。没有咖啡馆、小酒吧或者时尚店。更没有挂着相机把艺术区当成景区的游览者。酒厂安静异常。过期的海报、夸张的雕塑、设计感极强的画廊或工作室门脸儿,高光点和背光面在阳光下黑白分明地对峙着,就像盘亘在厂孙的高速公路上车流的喧哗和厂内的安静动静分明地比照着一样。
但它到底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没有酒意蒸腾、意兴勃发。更没有微醺后的恣意烂漫。除了宁靜,能感受到的还有精致——每一个空间,都糟心地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体现着各自主人诉求的独特面貌;就连厂房之间的空隙地带,原有植被与后期的装饰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一起,兼顾细节的同时,很大限度地保有了原生的灵气。也显而易见地看到,这个处处砖墙暴露、貌不惊人的厂区,经过丁充分的规划和设计。
不大的厂区里,空间布局规整划一,艺术机构栢对集中。多数工作室大门紧闭。很明显,这里的工作室大都不对外展示,纯粹是主人们的创作空间。事实上,这个艺术区与附近的中央美院和近年来名声大噪的798国际艺术区,恰好构成了京城的艺术“金三角”。而酒广艺术区却并没有生存在798盛名的阴影之下。相反,可以分明地感知,这里倒像是正在悉心地酿制一坛更醇的“酒”。
酒厂里最分明的标志是厂区中心荷花池边上的那两尊酒厂质检员的石膏塑像。塑像呈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底座上镌刻的“二锅头”让人觉得亲切。有意思的是,酒厂还有小半面积的厂区仍在酿酒,这个事实与“酒厂”二字形成生动的互动。这座1975年建立的国氰酉厂,曾与知名的北京红星酒厂缔结联营关系展开生产、经营和销售。在联营合作终止后,国营老厂面临着生存困境。无疑,现在过半厂区变身为艺术区,是酒厂走出困局的一个落子。
另一方面,周遭艺术区对发展空间的需求,使酒厂的变身成为现实。从2005年建立以来,很多东、西方著名策展人来此进行策划和执行展览。而中央美院很多艺术教师则纷纷就近在园内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一些院系甚至还在此设立实验基地,这使酒厂的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主流和学院派的艺术特色。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老话。但它是否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尚待估量。至少,在这“旧瓶装新酒”的酒厂厂区,改酿造和经营白酒为如今的“艺术之酒”,其内里进驻的纯学院派的艺术实验或者创作,能否与这个场地相扶前行,并非短期内可以定论。与同处京东地带那个热闹的国际艺术“前厅”798相比,现在说酒厂艺术区藏于“深巷”,毫不为过。只是,是坚守艺术还是让步于商业,对于现在的酒厂艺术区来说,做出任何决定都为时尚早。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初探 篇7
一个城市中各类信息载体的沉淀,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城市文化趋同的趋势加速, 这是目前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 但这不等于抛弃特色。“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并保持发展城市特色, 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命力。一个城市的特色, 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 使其场所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从这一点讲,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 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 而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建筑物设计本身。
对于建筑设计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而忽略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让空间环境只起陪衬作用, 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即使建筑再宏伟华丽, 整个建筑及其环境给人的印象也只能是平淡无奇。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当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 应该以各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为依据, 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时注重周围环境的设计, 以很好地体现所在城市的特色。
建筑单体的形象是城市形象和环境特色的第一体现者, 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 都将影响到整个环境的整体形态结构和空间环境的构成。建筑设计要很好地表达地方特色, 需要建筑师对组成环境空间特色的各种要素深入了解, 彻底消化, 吸收精华, 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 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 不但要涉及到建筑形象的体现, 还要涉及到建筑周围环境和空间形象特色的塑造。换句话说, 环境空间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及其特色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设计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创造, 是各种社会意向的物质表达, 它所追求的是空间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它是在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历史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关于人们如何一起活动、自然界如何活动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经济和建筑物的构造与结构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它是运用艺术技巧来满足功能、技术和经济需求的综合体。作为一个建筑空间整体, 如果只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建筑及建筑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居民, 而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获得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此建筑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建筑所在城市的生活、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及居民对自身生活状态理解的不同。同时, 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 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和有特色的居住环境, 从而融入整个城市物质环境和精神领域, 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民俗和文化传统, 这种民俗和文化传统往往通过城市里每个居民的具体活动而体现。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建筑、文化遗产的城市, 如果保护得当, 就会形成强烈的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也就会产生较高的环境质量。但是, 现代城市开发中一些开发商不注重文化传统, 片面强调高密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明显。
居民与他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息息相关, 而生活环境又与环境设计密不可分。对此, 建筑师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以正确的设计理论为指导, 创立正确的设计目标, 即应该创造富有地方特色、亲切宜人、交通便达的空间环境。为此, 建筑师应该跳出设计是个人创造的局限, 使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增加可实施性, 在设计时要树立创新的观念, 强调地方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 赋予更深的城市文化内涵, 创造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应该分析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 全面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收集资料信息, 广泛征集和采纳广大居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进行多方案比较, 找出最恰当的设计立意和构思, 更好地与环境协调, 并表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关怀, 从而使建筑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协调性、有机性和鲜明的个性。公众是空间环境的主人, 对空间环境的建设有监督的权力和义务, 要鼓励公众参与, 设法调动公众关心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积极性,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提高他们参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力度。
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一个广阔的领域, 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工程。建筑师必须跨越自身的知识和学术的限制, 关注环境空间领域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各项要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力求继承和发扬, 才能促进空间环境的持续演化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的改善, 人民对环境空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已从单一的房屋需求向追求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社会环境转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不断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水平, 以其为依据科学地进行。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1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西方规划理论界认为, 赋予某一功能的城市地域范围构成特定性质的城市空间, 其性质取决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 不同的人文特征。因此, 城市空间既是物化形态, 又带有明确的社会色彩。城市空间的构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 主要设计到原有城市的形态以及构成空间的各种要素——城市中的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广场以及其他各种围合空间的界面。城市建筑空间是物化的, 形体的空间, 它包括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根据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过空间艺术布局, 精心设计, 科学管理而建设起来的城市生活主要场所, 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设计要注重城市整体空间效果。首先是为视觉服务, 把形体设计视为艺术, 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注意, 并唤起人们的意识和感情, 增加人民的生活经验。其次, 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为人们提供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和韵律印象, 即特殊的视觉秩序。因此,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下的要素:
(1) 天际线。
建筑物的天际线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要素, 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视觉的和谐和建筑物的基本需求。
(2) 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 怎样升出地面, 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 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 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 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 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 后退。
建筑物的后退构成物体的画面和视觉轮廓, 好似舞台后部的彩画幕布。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 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 纵深。
建筑物的纵深设计要处理好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统一协调, 使之体现连贯性和流畅性。
(6) 升高和降低。
这是建筑物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的过渡, 起强调作用, 设计时要加强美感和趣味感。例如台阶能把视线从低处引向高处。
(7) 凸出和凹入。
建筑物的凸出和凹入表现着积极的和消极的流动, 说明各建筑物连续性的相互关系和方向的变化。
(8) 建筑物与人的关系, 即人文尺度。
这是建筑物与人及其活动有关的尺度, 也是最常考虑的尺度, 如踏步高度和门窗高度宽度等。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安排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一种干预手段, 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实行这种干预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 又有赖于解决形体形态的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 若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只停留在二维空间变化, 只考虑容积率和经济效益上, 没有考虑到城市建筑空间的特性和空间设计的各要素, 不考虑城市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就无法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和协调的社会环境。这种规划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而建筑规划管理也失去了其空间干预的重要依据, 也只能停留在单一建筑上的管理, 无法处理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导致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和城市的不协调发展。因此, 城市空间设计的水平, 直接制约和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干预效果。同时,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 还要依靠政策, 要有行政部门的配合, 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规划才可能得到实施, 显然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也同样成为建设好城市的关键。
4不断完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水平
(1) 转变对城市空间分析角度, 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分析和研究城市空间, 首先应该从分析人类社会活动行为开始, 城市空间除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外, 还要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爱好进行系统的研分析和研究, 离开了人类行为的分析, 无法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因此, 城市空间规划和建筑管理, 不应只考虑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 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空间和人类空间行为。规划和管理应从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不断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2) 应从二维平面空间变为三维立体空间。
城市建筑空间是一个三维的实体空间, 二维平面无法表达三维立体空间的问题。城市规划管理, 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技术方法, 就无法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比如:城市街景规划、广场规划, 必然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层数进行规划管理, 而二维平面空间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城市规划只局限于二维平面变化, 则只能做到摆摆房子, 排排路子的效果。因此没有三维的空间变化, 就没有城市的立体空间。
(3) 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 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 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 (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 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 从单一建筑风格的规划管理变为空间环境艺术的管理。
城市建筑空间除建筑单体风格外, 还有环境空间艺术。只有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建筑物, 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才可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否则, 空间环境也只能剩下建筑间距这一空间要素, “城市空间”也只能成为“行列式”或“火柴盒”。
(5) 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的统一。
建筑与空间 篇8
“让我们看这城市的风景,我们从此封闭在其中。堆积着一片铁匣子般的楼房,重重叠叠,甚至也有在路上快速行驶。身体之间的分离,正是分隔的普遍化的演出。在我们被召唤着走向生命终结的地方,在公墓里,这种布局形式达到了极点。”这是法国小说家索莱尔斯写过的一段话,在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对话录中,后者满怀热情地重述。《观看,书写》收录了这两位法国当代philosophes(法语:智者,文化高人)关于文学与建筑的六次对谈。关于文学与建筑的微妙关系,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那段表述。在他笔下,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右手指着一本拉丁文《保罗书信集注》,左手指着圣母院,满怀忧伤地说:“不幸,这一个将要扼杀另一个。”从中世纪开始,“文学将杀死建筑”,“文字的圣经”将杀死“石砌的圣经”的恐慌便一直存在着。索莱尔斯与鲍赞巴克的对谈中始终埋藏着这样一条线索。不过,在建筑与文学早已不是你死我活的时代,他们的出发点是语言和空间,抵达于文学与建筑的遇合。在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从“我思”之后,就没有了语言之外的思想。语言成为思想的唯一载体。有了语言,我们从各种混沌的感性世界中超脱抽离,命名、归类、选择事物。语言替我们省去了个人体验,我们不必体验或模仿事物与情感,而是去设想。语言成了找到经验的捷径。在西方,所有理性的思想运动都倾向于灵肉分离。人们曾经致力于生产出一种词语,一种思想的材料,不再适应于身体、感觉和感知。人们曾经想要制造出一种知性,不包含个人化的、迥异他人身体的体验。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一切,将西方带入浪漫主义时代。之后,艺术家的地位逐渐上升。艺术家成了主观存在的历险的代言人,他的价值在于向世人传达个人历险的绝对体验。与此相反,建筑师处在一种建设性的积极的山脊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与为他人建造的责任感。艺术家不再建造世界,建筑与文学各司其职。直到德国的包豪斯与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才有了建筑与艺术的真正相遇。每个建筑都被要求独一无二,建筑进入了与艺术相同的“署名作者”时代。不论优劣,一律署名。语言与可见物和空间,置身于一条河的两岸。人类在这两岸分别进化着,时而互换角色,却始终没有实现两个物种的杂交。可见物和空间形成一个特殊的场域,成为孕育建筑师梦想的背景。空间与语言,彼此陌生,也持久沟通。鲍赞巴克置身于二者的交融之处,他说:“建筑就像语言一样工作,建筑旨在成为一种语言。”语言与空间,建筑、绘画与文学,二者如何打通?二位同声呼唤的,是不在语言把握之中的“感觉”,是个人化的体验。对使用日常语言的人来说,它可以是一种编码,一种阻塞个人化体验的危险之物,但对艺术家,它能够打开事物,抵达内心最独特的体验。它可以成为探究的原动力,让人能够在语言里感觉,倾听,观看。索莱尔斯说:“我写得越多,看见的越多。”在书写与观看之间,横亘着的是一个世界。倘不去书写,便看而不见。
建筑与空间 篇9
随着人类聚居规模不断扩大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逐渐诞生,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文明的生活空间。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了解一个城市的时候首要关注点就是日常生活中行走的路线、看到的标志物、建筑、以及城市边界等元素。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当地文化来进行建设,城市文化的弘扬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保证城市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眼下,怎样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能够将文化与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保证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不能只注重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对于周边的空间环境也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为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是一个城市的社会色彩与物化形态的衍生物,它的整体构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城市的原本形态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其中空间构成包括:建筑物、广场、城市道路以及空间区域等。城市建筑空间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个物化空间,主要由建筑物的内部构成与外部空间两大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经过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生活场所的空间,与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建筑管理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又在无形中引导着城市土地的规划与开发。因此。在对一个城市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空间容积率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建筑元素、建筑空间特性、人民生活需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美和谐的建筑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让城市规划、建筑规划管理、空间设计等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将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避免城市空间环境出现不协调现象。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相规划工作全面落实到实处,同时进行科学管理,致力打造完美城市。
4 建筑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空间环境设计与建筑管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设计师们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应该主要依据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全面分析建筑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建筑物的同时也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认真考察,并加以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充分的展示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群和城市环境的形象上,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建筑形态、建筑风格以及外表色彩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要想将城市特色通过建筑展现出来,首先就需要全面的深入了解环境空间的特色,并牢牢掌握,最终通过设计作品将其良好的展现。由此可见,建筑物不仅仅要有完美的外在形象,同时还需要塑造完美的空间特色所以,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建筑设计。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空间环境设计最为核心的内容,城市未来发展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前提,城市发展现状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基础,说到头来,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一个建筑空间整体中的各种建筑物起到纽带的作用,从而使得每个城市要素之间可以更好的相互渗透,加快空间整体的形成。
5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设计对城市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的整体效果。将设计看做一种艺术,努力打造最完美的视觉体验,激发社会对空间的探究热情,在提高人们生活情趣的同时唤起情感意识。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必须拥有极大的视觉冲击性和连续性,保证建筑空间的韵律之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具体内容入下:(1)空间要点:建筑空间的空间要点充分体现了地域特征相关功能,保证人们在不一样的地方适当的产生应有的意识。它的作用简单点说就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2)天际线:天际线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建筑物和周边的天然物体协调共存,保证建筑空间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3)纵深:在设计一个建筑物的纵深时,一定要首先对建筑本身的形式和空间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建筑的连贯性。(4)凸出和凹入:建筑物具有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以及流动性运用建筑自身的凸出和凹入充分的展现了出来。(5)后退:后退设计的作用就是打造建筑的视觉轮廓,例如:建筑物每条道路之间的距离和建筑物的大门等等。(6)地平线:地平线的主要作用就是确定建筑本身的高度,同时确定施工建设的方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的实用性以及人们视觉的舒适性。
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强调”。体现了建筑物本身高度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要注重美观性和趣味性。(8)人文尺度: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经常的考虑,对建筑物本身以及社会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6 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水平的措施
6.1 加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
要相对城市空间进行深刻的彻底的研究,除了建筑环境外还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生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审美需求等等。因为对于人们来说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城市空间进行,人类的生活行为对城市空间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也要从人们的生活活动开始,对施工技术、设计手段、城市环境、以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空间环境等等都要全面考虑到位。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学习,包括: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加强对“城市建筑空间”的理解。
6.2 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建筑本身和每个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空间环境都要保持协调统一。举个例子:比如阳台的形状和空调机位以及城市空间景观三者之间必须要保持协调共存。
6.3 树立一定的空间设计理念
城市建筑空间属于一个复杂繁琐的三维立体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三围空间设计理念对城市建筑管理与城市空间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规划城市街道和广场的时候,必须要提前考虑好建筑物的外挂形态以及高度,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实现完美的城市空间设计,树立良好的空间设计理念是个重要前提条件。
6.4 深化城市空间环境管理的内涵
城市建筑空间主要包括两点:(1)城市环境的空间艺术;(2)建筑风格。只有使得各个建筑物之间、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都能够协调统一,充分融合,这样才能打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因此,不断的深化空间环境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6.5 建筑物和社区功能协调统一
在设计城市建筑空间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社区的服务质量。所以说,社区功能和建筑物的功能必须要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一旦二者之间产生矛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社会发展。
7 结语
眼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怎样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能够将文化与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保证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不能只注重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对于周边的空间环境也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为城市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泽锋,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浅析—以秦皇岛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18).
[2]唐伟,高层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
[3]周学武,对于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8).
[4]范金丽,孔德伟.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建筑与空间 篇10
城市建筑空间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城市建筑所需要的空间, 城市建筑空间的性质是地域性的, 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 决定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组织形式。所以, 城市建筑空间也不单单指的是地域上的空间, 往往又带有着一定的社会色彩, 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基础部分。城市空间在构成上所取决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有地域方面的因素, 又有人文方面的因素, 这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构成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 城市空间的设计取决于城市中的各项基础建筑, 如建筑物、街道以及各种广场等单一的地域空间。然而城市空间是物化的, 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也含有建筑的内在以及外在空间等。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城市的各种需要来决定城市空间的布局, 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只有做好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 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 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 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 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 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 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 天际线。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 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 地平线。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 怎样升出地面, 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 空间要点。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 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 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 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 后退。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 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 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 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3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 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 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 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 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 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 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 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 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 因此, 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 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4 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 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 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 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 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 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 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 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 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 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 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 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 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 (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 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 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 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 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 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
(5) 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要保持一致。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城市整体的协调性和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 建筑的功能主要也要注重协调和统一, 如果城市的建筑与社区的功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那么城市居民的生活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城市建筑的功能与社区的功能必须要保持相一致, 这样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延平.城市建筑空间与建筑管理问题刍议[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08) .
[2]黄捷文.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5) .
小议建筑空间结构施工措施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空间结构 施工技术 施工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里,网架、网壳类空间结构随处可见,如已建成的深圳市市民中心的屋顶网架,是世界上最大、体型最复杂的网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施工管理,保证了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的施工质量。市民中心的大屋顶如同展翅的大鹏,正成为深圳市新的中轴线上的一道风景线。文章针对建筑施工管理对空间结构质量的控制,从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措施的角度进行如下阐述。
一、现代空间结构的特点
1、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空间结构已不局限于采用传统的单一结构形式,新的结构形式和各种组合结构形式不断涌现,比如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弦支穹顶结构、张弦桁架结构、斜拉结构、悬挂结构和张拉结构等。
2、结构跨度越来越大、钢材强度等级越来越高、钢板厚度越来越厚。
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现代空间结构的跨度越来越大,跨度超百米已屡见不鲜,例如国家体育场跨度296m、国家游泳中心跨度177m、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跨度1266m、烟台大学体育馆拱的跨度297m。同时Q390GJC、Q420GJC、Q460E等高强度钢板大量采用,而且很多工程钢板厚度均超过100mm。
3、预应力技术大量应用
预应力作为一项新技术,在空间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涌现了弦支穹顶结构、斜拉结构、悬挂结构、索穹顶结构和索膜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
4、节点形式复杂多样
现代空间结构大多采用仿形建筑,为了满足建筑造型,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节点形式,如铸钢节点、锻钢节点、球铰节点、销轴节点等。
5、构件数量越来越多,截面构造越来越复杂
许多工程都由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构件组成,并且这些构件的截面形式均不相同,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一些复杂构件需要进行专门的试验和研究才能完成。
6、构件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要求高
很多工程都属于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工程质量要求相当高,只有提高构件加工精度,才能满足质量要求。并且大量焊缝要求一级焊缝,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7、现场焊接工作量大,施工技术难度高
为了保证施工精度,这些工程都需要进行预拼装,并且现场焊接工作量特别大。由于结构新、跨度大,为了保证经济、安全,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才能顺利完成。
二、空间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1、健全材料进场复验制度确保原材料以及构配件的质量和规格符合图纸的技术要求,是工程质量和安全保证的先决条件。以往人们多注意有无出厂合格证,如无出厂合格证或有怀疑时才要求复验。事实上,不少材料不是第一手从生产厂直接获得,或者是因为批量少,而得不到生产厂家的原件合格证书,只是得到复印件。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健全的进场复验制度,就可能出现物证不符。如某些钢管的规格,普通结构用管与地质钻探或石油用管都相同,但材质要求不同。后者材质要求中碳高锰,不宜焊接;而前者要求可焊性。如果进场验货只看规格不复验材质或过于相信复印件的可靠性,很容易出错。因此必须健全材料进场复核检验制度。在市民中心工地,我们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每批材料进场都要抽检,满足设计要求才能进场施工。
2、加强焊接工艺的监督制度焊接工艺是保证焊缝质量与焊接构件尺寸变形符合规范和图纸要求的根措施。目前施工行业对大型焊接结构构件或重要部位,大跨度空间结构构件都有通过焊接试验来确定焊接工艺的措施,而且监督執行也比较好,但是,对所谓的常规构件的焊接,一些企业会把工艺“突破”,甚至连焊工上岗证的要求都放松了,结果因焊缝质量差而造成事故。
3、确保安装脚手架的刚性空间结构常采用满堂脚手架安装,脚手架的刚性必须保证。因为安装过程荷载不断增加,如若刚度不好,支架会不断变形下沉,先安装部分与后安装部分连接困难,并造成附加应力,严重时无法调整。某预应力网壳工程,采用竹木结构脚手架安装,事先没有试压,材料以及搭设条件也差,刚度没有保证,随着网架安装的进度,脚手架不断变形下沉,结果刚拼完的网壳一夜间将支座一半的连接螺栓剪断。所以对于安装脚手架必须经过严格的设计计算并通过试压,确认刚度保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固,才可能保证安装质量和安全,绝不能为了费用而忽略了脚手架的可靠性。
4、不能忽视支座标高超差和约束条件的改变钢结构安装精度的要求与支座土建施工的允许误差常常引起争议。而最终又只能由钢结构安装单位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措施去解决。常发生的是支座埋件轴线与标高超差。一些现场管理人员认识不到支座超差或约束条件的改变对结构安全带来的影响,从而不处理或者随意处理,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杆件放上去了,固定死了就可以了。超差不调整,螺栓连接的铰支座全部加焊变成了固定支座,改变了设计的约束条件,使整个结构体系发生变化,给建筑留下了安全隐患。
5、重视涂料间的相容性钢结构的涂装保护直接影响外观质量与使用寿命。近年来消防部门非常重视钢结构的防火,要求必须涂防火涂料,但应注意防火涂料应与原底层涂料相配套。
三、空间结构施工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管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全体人员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责任,参与管理。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队伍的自身情况,确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实施内容、方法以及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归类分析,成为以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量保证措施。
1、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要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做好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质量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质检人员是这项工作的主要从事者,质检人员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法制观念,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企业,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对质检人员的业务培训是提高质量工作的基本保证。
2、层层把好安全文明施工关,采取有力举措,确保安全文明施工良好局面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已达到3000万人,而其中来自乡村的从业者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期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安全管理工作。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篇12
1 关于建筑的设计
1.1 建筑主体的设计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积的硕大、构型的奇妙、工程的难度, 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 所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建筑的高度、施工的难度、结构要求、功能要求等导致了高层建筑不能很好地进行外观上的设计, 有的建筑甚至会使结构形式裸露。但是, 能够很好表现整个高层建筑构型的就是塔楼, 它是整个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 能够很好体现整个建筑的造型, 所以塔楼的设计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来说至关重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不尽相同, 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 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 这其实也是高层建筑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性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用地问题也是处于一个越来越紧张的状态, 高层建筑不断发展, 很多设计大师走出了创新捷径, 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建筑的概念被更多的提起, 比如气候大师杨经文就采用了“生物气候大楼”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了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这一引人瞩目的建筑, 其中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既有利于调节气候, 还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 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设计生态节能型建筑已逐渐成为一个趋势。高层建筑的最上层部分———顶楼———它起到了强调整个建筑设计感、个性化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2 巧妙利用广场
高层建筑体积非常巨大, 有的建筑设计又常常追求雄伟壮观, 所以常常会造成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导致人心理上的压力。在建筑设计时, 设计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一种方法是对建筑采取后退处理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巧妙利用广场的设计, 广场可以对空间的挤压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广场作为一个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已成为一个城市的节点, 一个人文活动中心。广场还可以成为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使建筑形象更加突出, 与建筑合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1.3 运用处理方法
对于建筑的底层部分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其更加美化、人性化、便利化。我们常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方式来丰富设计空间。底层架空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 将建筑、广场、道路结合起来, 形成开放空间, 分散人流, 缓解拥挤, 为公众提供方便。而入口缩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丰富空间层次感, 有效利用占地面积, 缓解入口矛盾, 并且容易设计出新颖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关于规划的设计
2.1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如今, 高层建筑的身影在城市中随处可见,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发达街段, 可是高层建筑由于其压迫感比较严重, 再加上这些地段的人流量非常大, 极容易造成交通拥挤现象, 所以一定要尽量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及其与道路的距离。
2.2 超高层建筑的数量
超高层建筑大多作为一个城市的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 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是其经济性能、实用性能并不高, 所以如果仅仅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一两座超高层建筑就可以了。
2.3 高层建筑的密集度
高层建筑虽然可以很好的减少占地面积, 对于企业的办公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益处, 但是高层建筑的密集也就意味着人群的密集、交通工具的密集, 也意味着空间、交通的拥挤。此外, 其造成的一些污染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比如光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 所以,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限制其密集度。
3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建筑施工行业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随着工业用地、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施工难度、造型多样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高层建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就目前来说, 高层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太完善, 尤其是安全性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工程检测体系不断合理化的发展, 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各种科学技术不断革新, 建筑行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利用, 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也推动了高层建筑的规模化发展。高层建筑规模巨大、壮观宏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愈加的惹人注目, 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标志性建筑构型, 它已经不仅仅只具有居住价值、商业价值, 同时也兼具美学价值, 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融为一体。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做了相应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顺校, 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王永凡.浅谈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9, 33 (18)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