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锻炼

2024-06-09

加强思维锻炼(精选8篇)

加强思维锻炼 篇1

在多年职高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旁征博引,但即使教师是满腹经纶也未必奏效。而学生对一些稍加阅读就能够归纳的问题,却依然无动于衷。

我想这种尴尬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其中少不了学生懒于思索。而人怕的就是没有思想,缺乏思考的习惯怎谈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要承担起这一任务,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唯教参是从。教师要读懂每篇文章,要钻研教材的精神。纵观当前,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很少有人能够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好好研读教材。而没有深究教材,再好的理论只能是空架子。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想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包括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具体可分为两部分进行:

1. 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让导入起到影响全局、辐射全课堂的作用。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精彩的导语———《长亭送别》的导语:“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登上新征程,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进入自主的探究学习阶段。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教学策划的总设计师,指导他们怎么样找资料,怎样分工,等等,当好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练员。学习从本质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探究中出现的问题。

2. 疑点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都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集中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只要综合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就可以。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我在教学《致橡树》时,抓住“攀缘”“痴情”,让学生好好体会。难道“攀缘”本身错了吗?这里错不在于攀缘,主要的错是在“攀缘”之后还要“炫耀”自己。一方对另一方痴情不好吗?不好的是“重复单调的歌曲”。于是我告诉学生,别以为好懂就简单地以为自己读懂了,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创造性思维从他们内在因素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训练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而思维的落实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则可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可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扩散性思维能突破现有知识圈,克服固定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思维方式能够有助于开阔思维,找到更多的源头活水。总之,一旦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形成了,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问题的设计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课堂,积极开动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恐怕则是课堂形式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确实是摆脱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状态,但他们又都陷入了另一种形式:课堂只限于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则由老师代答,更有甚者大发雷霆,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其实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考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同学积极思考,不至于认为与他无关。如果连续几个学生都不会,那就是这个问题本身不适合他们回答,或者是教师的点拨不到位。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有所领悟。

出现以上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不合理,而一个问题是否合理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难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简单了又容易使学生浮躁,不注意锻炼自己的思维。最好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化。要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力为目标的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多读、多看、多练、多说为主的实践训练。

总之,运用任何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语文新课程需要通过交往、互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知识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加强思维锻炼 篇2

一、初涉新境, 夯实思维缜密基础

预习好比学生进入了新的境地, 去探索新的环境. 学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教材, 做上各种记号, 如懂了的, 不懂的, 有异议的等, 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明确, 即让学生预习时, 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作出标记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和解决问题中的关键句、重点句;针对“法则、概念、原理、定律”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针对例题学生尝试做, 特别是解决问题可以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帮助理解;针对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 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 体验、感悟新知识;针对新的学习内容, 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 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 初步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批注, 以便于上课着重听. 最后还要尝试练习, 检验自己预习效果. 在班级里人手一本预习本, 每天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进行记录, 记录在预习过程中, 自己看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给予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 达到思维的缜密.

通过预习日记的形式进行预习, 教师再对预习日记进行评价, 让学生通过预习, 摘录重点公式, 定律等,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发现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 特别是当他们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后, 他们再预习时, 就会积极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 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达到思维的缜密.

二、入境挑刺, 突破缜密思维瓶颈

通过预习所得, 进入新课, 学生已然融进了数学情境. 但是, 新课的重难点成了他们驾驭新知的瓶颈, 对于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此时在课始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时, 或评价, 或“挑刺”, 他们有的会欲言又止, 有的会兴致勃勃, 有的会静观其变, 但无论哪种现象, 他们的内心总是渴望实现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飞跃. 这“ 挑刺”, 有的是学习同伴学习新知的误解, 有的是教师故意设置的陷阱, 往往是学习新知时的重难点, 即关键. 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 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 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 勤于思考, 积极举手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做好堂上练习, 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 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的一定是正确的, 只有听而不经过自己的思考. 教师就给学生提出要求. 要让学生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给老师“挑刺”, 给同学“挑刺”. 当教师提出问题时, 除了积极思考, 还要听取别人的方法, 同时对别人的方法进行“挑刺”, 对别人的回答进行补充, 当学生“挑刺”成功, 教师对他进行适当的奖励, 这奖励可以是言语, 可以是动作, 也可以是物质的, 被鼓励的学生会很自豪, 而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榜样效应学会考虑怎样的答案是最完整的. 而回答问题时也会去考虑怎样回答才能让别人挑不出刺, 从而使思维更加缜密.

人都有一个共性, 在自己身上是找不到不足的, 而让他从别人身上找不足, 那么在他眼里, 到处是不足. 所谓“刺”, 往往是知识的重难点所在, 或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出错的地方, 通过给别人“挑刺”这一活动, 学生不但能自己认真听, 而且能积极地思考, 细心辨析, 更易突破锤炼学生思维缜密性的瓶颈.

三、出境回味, 提升缜密思维品质

复习就像学生熟悉了新环境, 进而去完善改进它. 这里指学生在复习阶段, 需要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 进一步巩固并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沟通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学生形成概念知识系统的关键. 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 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 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 写出简明小结,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 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 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巩固所学内容. 在复习课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整理单, 学生依托整理单, 通过知识盘点、梳理成网、有的复习, 注重单元复习由点到线、期末复习由线到面、毕业复习由面到体, 找到高效的复习方式, 形成有序的分层复习氛围, 通过复习查漏补缺, 达到思维的缜密.

这样的整理单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读课本、比例题、治错误”,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重难点, 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高计算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的能力, 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从而构建知识网络, 建立认知结构, 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袁保金.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培养[J],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3.

[2]刘永春.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学数学月刊, 2001.7.

如何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篇3

凡事要有主动性,不要什么都依赖别人,大多数学生可能就是按照老师告诉的教材内容,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去学习,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做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很不好的,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良的心态会阻碍我们的思维能力,轻松的心态,则能够促进我们的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迁移,中小学生在思考中往往把思考的内容孤立起来,看成是一个单独的知识,忽略了这一知识与其他知识的有机结合。

善于深入思考,如果只凭想象,做简单的思考,只看表面,不看内容,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看一面,不看全面,这只能是肤浅表面的思考。

加强思维锻炼 篇4

关键词:中学教育,生物教学,逻辑思维,创新能力

引言:生物属于自然科学类学科, 但由于其所占高考分值比重较小, 所以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这种观念的衍生, 也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阻滞。同时, 也因生物抽象而深奥, 知识内容生僻而难懂, 学习难度较大, 让很多学生心生畏惧。为此, 对在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适当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灵活运用生物教学的语言艺术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运转和创新意识

语言艺术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讲解和概括, 还需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并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思考, 以达到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的锻炼。

同时, 对语言艺术的利用, 不仅能够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 还能够体现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教学实践中, 完全抽象的生物理论授课会通常令学生理解困难, 失去生物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在科学性中融入趣味性, 用更加生动风趣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教导学生, 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帮助其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描绘性词语。此外, 因生物学科和生命教育息息相关, 故而在给学生教授生物知识的同时, 还要使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 “珍惜生命”的理念, 用语言艺术创造出富有艺术和自然气息的“生命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感受更多关于“生命”的力量, 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性的可贵, 继而激发出对生命体更多的思考。

二、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提问设计, 激发学生知识内化形成认知冲突

生物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知识体系庞大而繁杂, 知识晦涩难懂, 学生在生物学习时通常偏向于知识的背诵, 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 遑论利用思维认知的冲突而有所创新。因此, 教师要发挥生活化教学法的优势, 将理论联系实际, 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设置一系列启发式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跳出局限而有所思, 最终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时, 首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知识和遗传因子的认识程度, 再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置启发式问题:“蛋白质在人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再追问:“为什么DNA能够确定亲人的身份?”以此通过完整的思维活动:信息传达—接受—存贮—加工四个步骤, 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传达题干信息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强化思维密度, 在旧知与新知的重叠、 交叉过程中, 夯实生物基础和逻辑思维密度。

三、借助实验导入与生物知识的贯穿, 辅导学生形成系统生物知识架构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 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 也是科学工作者成才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而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精髓,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凝聚力。通常, 生物教师多采用演示实验。比如, 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用演示实验导入的方法将食盐放入生鸡蛋溶液中, 鸡蛋的蛋白质变性形成絮状沉淀, 加水稀释后沉淀消失, 由此说明了“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导致的变性是可逆的。”

通过增多实验操作机会, 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在进行相关实验时, 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相关信息, 在学生形成了清晰的操作思路后再进行实验步骤, 切勿盲目求快。同时, 多搜集一些感性素材, 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生物知识, 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转变, 并在知识转换过程中, 引导学生反复迁移、转化、融合, 最终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指导中, 还应鼓励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促生求异思维, 打破逻辑思维闭塞的缺陷, 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软肋”, 有针对性地辅导, 鼓励其自主探究不同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开放智力。

四、总结与建议

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生物课程必备基本素养, 对提升生物学习效率、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意义重大。而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贯穿于生物教学每个阶段、每个活动中。通常, 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比较难的, 主要体现在对生物知识的理性认识、定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时, 对生物体系作出理性的评判, 从中总结归纳。由于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各不相同, 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分别运用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划分法等行之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法,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 掌握生物学习要领, 发现知识瓶颈, 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敏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52) .

[2]宁卫.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6) .

[3]王卫锋.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04) .

加强体育锻炼 增进心理健康 篇5

首先, 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1) 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3) 自知、自我接纳与自尊。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自我调控能力。 (6)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总的来说就是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关心他人、善于合作, 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从生活与工作中寻求快乐。

其次,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和教育是决定因素。在承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的同时, 应彻底地批判遗传决定论。应正确认识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体育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

再次,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锻炼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 正如人们常说的“体弱则多愁”, 就说明了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是健康的激活剂。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叫做“用则进, 废则退”。人体各组织、器官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只有不断地坚持锻炼, 才能增强各器官的活动能力, 增强体质, 才能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建立人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

在体育锻炼中经常伴随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和游戏规则的运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就必须严格按规则进行。无论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裁判的一个判罚的认可, 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正确认识。从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 调节情感、激励勇气、鼓舞斗志。在克服一个个困难、突破一个个记录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建立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3.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自知、自我接纳能力, 增强自尊, 建立与人亲密的关系。

在体育运动的个人项目中如田径、游泳、武术等, 它在有效地健美身材的同时强劲肌肉,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在与人合作的项目中如打篮球:在赛场上队员发现自己没有机会把球投入篮中, 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有机会的同伴, 通过与同伴配合取得胜利。这正是对自己的了解, 对自身的判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篮球场上经常会有摔倒、受伤的现象发生。学生仅仅一个不经意的伸手拉起的动作, 就足以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关心他人、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4. 体育锻炼是能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拥有生活热情和良好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直接作用。范进喜极而狂、周瑜三气而亡、朱嗥气死金兀术后大笑而死等都是典型的事例。都说明了只有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控;学会从生活、工作、学习中寻得快乐, 才会拥有生活热情与良好的学习效率。那么, 当你愤怒、烦躁或与人产生对抗、冲突而几乎不能控制自己时, 到运动场上对着墙狂踢一阵足球;或是对着沙袋猛打一通;或是跳入游泳池来个50米冲刺;或是找伙伴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赛, 重扣对方几球, 尽可能消耗自己的体能, 让自己精疲力竭。你会发现随着体能的大量消耗, 不良情绪也被释放、发泄、疏导了。使你拥有了健康心理, 拥有了生活热情, 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

总之,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证明, 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才能使学生尽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拥有快乐氛围和良好心境、真正拥有身体与心理双重健康、笑对人生的新世纪真正的主人。

摘要:国家要强盛“强人”是前提;要“强人”首先要“强心”, 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这就要从学生抓起。从教育角度来理解“强心”就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还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等各方面来说, 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身体、心理双重健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加强思维锻炼 篇6

一、打开“窗口”,开启思维之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力。通过注意,学习者选择了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材料,并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相应的活动上,同时与新信息相关的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被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才真正开始了。教师的任务应当是找到一个既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醒学生注意的生活材料,以发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双重作用。

一个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应该会引用一些典型的生活材料作为一堂课、一个问题的开始或结尾,就像打开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这样常常能起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作用。越是生动的生活材料,就越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其思维之门。

二、做好“接口”,构建思维台阶

做“接口”的过程,就是教师善于在有疑问处释疑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因此,缺乏已有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新知识教学,往往易导致缺乏思维质量的机械学习。

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常识教学,知识体系相对不完整。因此,在很多知识学习中,学生存在知识理解上的难点和盲点。教师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些难点、盲点,并作出必要的“稀释”,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只是机械意义上的,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为机械记忆而增加,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做好“接口”,稀释难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思维台阶,是学生增进知识,从而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举措。

有时候,从单纯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并不存在理解的困难,似乎教师不需要做“接口”,但从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强调知识衔接性的角度看,恰恰又需要做“接口”。比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思想政治课,容易将思想政治课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划等号,未深入学习、了解就将其简单化,形成自我封闭意识。教师则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和要求,改变学生的消极意识,引发学生对创新的“自我需要感”。这时,可先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目录和课文结构比较与小学品德课的异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比较发言归纳形成提纲并作出评价,让学生感觉到哪几个小组的认识观点被老师采纳得多,得到满足感,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课本编排的基本方式及特点。这就为学生知识的迁移制作了一个很好的“接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设置“接口”,以使学生达到最佳思维状态。虽然做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应当作为我们做“接口”的原则来追求。我们强调做“接口”,设“台阶”,于“有疑处释疑”,其目的是要保证学生课堂思维的持续性,保证思维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容易产生成功感,进而形成持续思维的动力。

三、留下“缺口”,创设思维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密度过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因此,教师不应该以自己有多少知识来决定讲多少,而应该以学生能接受多少来决定讲多少。我们通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全部倒下去,学生不一定就有一杯水。有一桶水的目的是让教师能进行最佳的知识组合,使输出的知识更能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所谓“高密度”教学,而应做到“疏密有度”。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即使学生勉强全都听完,也是“听”而不“进”。同时,“满堂灌”的教法不利于学生记忆,而“疏密有度”、留下空A点,则很容易使学生记忆,因为后者受到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相对较少。从创造和想象教育的要求看,“疏密有度”、留下空白点,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

在政治课课堂上留下“缺口”,要注意既包括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又包括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

所谓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是指在课堂上既要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又要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质量。

所谓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主要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设置问题,留下一定的空隙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如果说做好“接口”要求教师具有于“有疑处释疑”的慧眼,那么留下“缺口”则要求教师具备于“无疑处设疑”的本领。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预留“缺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时教师虽然也设计了问题,但如果设计的意图不明确,自己又慢慢吞吞地自问自答,以自己的回答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该想还是该听;有时教师看到学生开小差,便突然发问,学生虽然受到一惊而强打精神,但因没有事先精心设计,不在火候上,学生会“启而不发”,这种提问当然也达不到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设计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能使其在“邻近区”展示思维的魅力。

四、符合“胃口”,确保思维质量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主要方面,新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必须以学生的接受为前提。在政治课教学中,符合学生“胃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的教能使学生有兴趣学,以充分唤醒其学习动机,即解决愿不愿意学的问题,我们要打开“窗口”,引入生活材料,做好“接口”,使学生能顺利思维;二是要求教师的教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即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我们做好“接口”,制作思维台阶,留下“缺口”,创设思维空间的目的正在于此。

如何加强高专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 篇7

1当前高专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外体育锻炼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

1.1.1课外活动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计划中安排的7~8节课外活动时间减少了,被安排其他课程或政治活动、班会、实践环节等,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去学其他的课程,降低了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可能性。

1.1.2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场地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和单双杠等项目方面,缺少健身房等休闲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以至影响和限制了学生活动兴趣的发挥,再加上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不善,不足的活动场所还往往被社会人员所挤占。

1.1.3学生对锻炼的作用认识不够认识不到锻炼对自身的好处。更喜欢上网、逛街、看电影等课外休闲活动。

1.2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问题

1.2.1锻炼的目的性不明确目前高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普遍都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盲目地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忽视了自身特点和需要。例如:身体素质弱项的发展;完善某项运动技术;学习一些新型的、自己感兴趣的、将来步入社会更实用的“终身锻炼”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1.2.2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性、有序性不当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缺乏对锻炼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在众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手段、方法面前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怎样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手段;不知如何安排;不知练习与练习之间怎样紧密衔接、怎样相互促进;不知方法与顺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的甚至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1.2.3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安排的不合理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论从事什么运动,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取得运动效果的关键。对体育运动科学理论体系了解不全面,很难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1.2.4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事故的能力弱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项目容易产生的损伤部位和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不够,在运动中一旦出现了运动损伤、身体不适、练习效果不佳等情况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而影响锻炼的积极性。

1.2.5练习中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差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安全措施。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较差,致使练习中常出现运动损伤或长期以错误动作练习,最后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2采取的措施

2.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深入到班级,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励所有学生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并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他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健康意识,培养锻炼能力

在教学中要增加《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锻炼价值较高,具有延续性的娱乐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健身操、游戏等等,使学生在“兴趣-满足-追求-实践”心理环境中得到体育锻炼的享受与快乐,使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奠定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不然体育课和考试一结束,学生的锻炼也就结束了。

2.3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增多,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应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可采取学校自投、社会赞助等方法,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的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4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学生体协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等体育团体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体育教师辅导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学校可以组织成立学生体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根据学校情况,在学生体协下设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有体育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至二个俱乐部,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锻炼。

2.5适当增加有偿体育活动项目在学校体育器材欠缺、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提供运动场地,采取租赁的方式,增加社会力量对体育设备的投入来完善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的建设。开办一些培训班,如健美操、台球、拳击与散打、旱冰、体育舞蹈等项目,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增加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6举办体育节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I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文化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由于举办体育节的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林辉蓉.学分制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的思考[D].重庆:重庆市中专学校论文交流,2002.

加强思维锻炼 篇8

一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致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 想象是他们的天分, 只要教师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体育锻炼中, 就能不断地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体育活动不但能强健学生的体魄, 还能磨炼学生们的意志。在小学阶段体育要求不高, 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后, 应积极组织学生们开展体育运动, 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 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 让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不断地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例如,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食物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体育教育, 将食物链的内容详细讲解给学生们听, 食物链高层的成员, 为了生存要捕捉底层食物链的成员, 学生们在抓捕与逃避的过程中, 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都很强, 教师应该对抓捕成功的学生进行奖励的时候, 对被捕获的学生进行鼓励,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游戏的本质, 推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采用竞技、测验、游戏等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例如, 在400米耐力跑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4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计时跑、50×8米往返跑等方式, 以及竞赛模式的让距跑、超前跑以及结伴跑等方式。在400米计时跑中, 教会学生在前100米, 调整呼吸与步伐的速度, 中间200米尽量保持不变的速度, 在最后100米用尽全力冲刺, 并且注意调整呼吸。

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 通过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们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地选用教学场地与器材, 在安全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编排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例如, 女生自己创造的“编花篮”“跳皮筋”等游戏, 可以将耳熟能详的儿歌《拔萝卜》《娃哈哈》《两只老虎》等歌曲, 编排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为学生创造条件, 唤醒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 立定跳远的教学,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 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见过小袋鼠、小兔子和小青蛙吗?”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然后再问:“你们知道他们怎么跳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模仿,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再将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在“小袋鼠跳”“小兔子跳”“小青蛙跳”的声音中, 完成教学内容, 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激发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鼓励学生的质疑, 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例如, 学生们提出“完成400米计时跑后, 怎样避免出现又累又渴的现象?”教师解答:400米计时跑, 不是轻松可以完成的, 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断练习, 在练习中调整呼吸,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跑步的速度, 在锻炼中掌握先提速、再匀速、最后加速的技巧, 有效地避免在跑完后出现又累又渴的情况。

三结束语

创造性思维对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级阶段, 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体育活动的优势, 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 磨炼学生们的意识, 培养上体育课的兴趣, 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祥.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6)

上一篇:创新公益模式下一篇:分娩的疼痛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