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分

2024-06-01

高考失分(共12篇)

高考失分 篇1

面对高考,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得分, 少失分, 尽可能地提高高考分数.同学们一定会问, 有没有办法多得分少失分?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找准高考的易失分点, 对易错易混的高考热点问题进行辨、析、正、补, 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出错, 杜绝失分现象.下面就概率问题中的三个易失分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确保概率问题多得分, 少失分.

一、基本事件把握不准致误

例1投两枚骰子, 求事件A为出现的点数之和等于3的概率.

找准失分点事件的发生不是等可能的, 不符合古典概型的条件.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对于公式 (n和m分别表示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 仅当所述的实验结果是等可能出现时才成立.但是上述解法中找到的基本事件却不是等可能出现的, 例如取数值2和3不是等可能出现的, 2只有 (1, 1) 这样的情况, 而3有两种情况 (1, 2) , (2, 1) .防范此类问题出错的基本方法是充分理解古典概型的定义, 验证基本事件的有限性及等可能性.

正解投掷两枚骰子可能出现的情况: (1, 1) , (1, 2) , …, (1, 6) , (2, 1) , (2, 2) , …, (2, 6) , …, (6, 1) , …, (6, 6) , 基本事件的总数为6×6=36.在这些结果中, 事件A只有两种可能结果 (1, 2) (2, 1) , ∴

二、对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理解不透致误

例2投掷一枚正方体的玩具 (各面分别标有数字1, 2, 3, 4, 5, 6) , 事件A表示“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 事件B表示“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 求P (A∪B) .

找准失分点事件A与B不互斥, 所以不能用加法公式.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忽视了“和事件”概率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由于“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二者不是互斥事件, 及出现1或3时, 事件A, B同时发生, 所以不能应用P (A∪B) =P (A) +P (B) 求解.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分析事件是否互斥, 若事件不互斥, 可以将其转化为互斥事件来求.

三、分不清事件的构成致误

例3已知5只动物中有1只患有某种疾病, 需要通过化验血液来确定患病的动物.血液化验结果呈阳性的即为患病动物, 呈阴性即没患病.下面是两种化验方法:

方案甲:逐个化验, 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

方案乙:先任取3只, 将它们的血液混在一起化验.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患病动物为这3只中的1只, 然后再逐个化验, 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若结果呈阴性则在另外2只中任取1只化验.

(Ⅰ) 求依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不少于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的概率;

(Ⅱ) ξ表示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 求ξ的期望.

错解设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为η, 则η的所有可能值为1, 2, 3, 4, 5.根据方案甲, 患有疾病的1只动物在每一次化验时出现的概率是等可能的, 由前面分析知, 其分布列为:

找准失分点逐个化验, 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 最多化验次数为4.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本题易错的地方是没有考虑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对于甲方案, 患有疾病的一只动物在每一次化验时出现的概率是等可能的, 考生易误认为化验次数的等可能取值为1, 2, 3, 4, 5, 事实上, 若前4次化验为阴性, 第5次不需要再化验即知最后一只为患病动物, 所以化验次数只能取1, 2, 3, 4;类似地, 对于乙方案, 第一次化验呈阳性, 再化验3只中的前两只呈阴性后也不需要再化验, 或第一次化验呈阴性, 再化验另外2只中的第一只呈阴性或阳性后也不需再化验, 及化验次数只能取2, 3.在解决有关分布列的问题时, 在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之前, 要弄清楚随机变量可能取到的每一个值时所表示的意义, 然后再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求出随机变量取每一个值时的概率, 从而求出分布列, 还要检验所有概率之和是否为1.

正解 (Ⅰ) 对于甲:

对于乙:

若甲的化验次数不少于乙的化验次数, 则P=0.2×0.6+0.2× (0.6+0.4) +0.4 (0.6+0.4) =0.72.

(Ⅱ) ξ表示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 ξ的期望为Eξ=2×0.6+3×0.4=2.4.

对于失分点的寻找, 我们发现, 在高考中容易失分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在以后的解题中, 应更加注意.1.概念不清, 理解不透, 特别涉及一些特殊情况, 更容易混淆;2.定义、定理、公式掌握不准确, 易忽略前提条件;3.思路分析不到位, 不能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考失分 篇2

现阶段主要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在剩下的这段时间中,看书的同时还要做一定的练习,即“限时训练”。既可以检查自己的看书效果,还能找到做题的感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我的题”,让思维很集中。李老师就如何进行“限时训练”给出了具体建议,考生可参照并勤加训练。

训练的首条原则就是“会的题就做,不会的就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会的一定全做完。时间富余,再去做还可能拿分的题。”

其次是“讲究方法”。训练是要讲究方法的,毫无章法地进行训练,容易造成考试结果的遗憾。在训练时,考生要知道如何解答选择题:明白试卷中有哪些题型,这些题型该怎么做,解题思路如何;遇到难题时要如何处理;时间不够时怎么办?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冷静作答”。

考生应把限时训练当作考试,考试的`最终目的是把每道试题正确解答出来,考试成功的关键是解题质量高。因此,考生在训练时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想要保证解题的高准确率,就必须冷静思考,细心审题,精确运算,规范作答。

在此有三点提醒考生注意。

1、仔细、仔细、再仔细:即在浏览、审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仔细,聚精会神,一丝不苟。遇到难题不惊慌,碰到易题不大意,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2、审题、审题、细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错了,解答就无意义了。因此,训练时考生必须认真审题,以相当的知识水平审题是没有问题的,能达到这一点,审题就达标了。如果自己的知识本身有缺漏而造成审题不正确,这不怪你的审题,而怪你没有掌握好有关的知识。

3、质量、质量、高质量:即考生训练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质量意识,不放弃任何一道自己会做的试题,不做错任何一道会做的试题,这就是对高考至关重要的“解题质量意识”。

接下来要特别提醒考生,“规范答题”对“即时训练”的成败和最终在高考中能否取得好结果十分重要。因此,做每一道题每一张卷子时都要在“规范”上“苛求”自己。

李老师认为,近年高考化学阅卷分析结果给师生们的最大启示是:命题者为了拉开差距,处处设陷阱,要求答题者解答条理清晰,表达规范。而不少考生却因这方面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摔跟头”。

考生在不规范方面“摔跟头”的情况有三类:

1、“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

2、“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

3、“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凡此种钟,多是由于答题时一系列的不规范所致。因此,考生参加高考在答题时必须自始至终地事事、处处规范,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应该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应该是全对的”。

李老师将考生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种种“不规范”列举如下,考生务必牢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①把答案写在密封线内,阅卷时无法看到答案而不给分;②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而要求写元素符号又答成元素名称;③要求写物质名称错写成分子式;④要求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而错写成分子式或名称;⑤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⑥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而错答为原子结构示意图;⑦把相对原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克”;⑧把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质量、溶解度、密度、压强等的单位漏掉;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配平;⑩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物质的状态等。

B.书写不规范失分:每年的阅卷评分标准上都有这样几句话:①“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③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按规定处理……。”

实际上,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等无谓失分抱憾考场。

常见的错误有:绿(氯)气,熔(溶)解,退(褪)色,消(硝)化,黄(磺)化,油酯(脂),脂(酯)化,氨(铵)盐,金钢(刚)石;元素符号错为Ce(氯),mg(镁),Ca(铜),分子式错为Co(CO),H3P(PH3),NaSO3(Na2SO3);无机方程式错用“→”,有机方程式错用“===”,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注:括号内是正确写法)。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务必要严格规范,认真书写: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

2015高考理综失分诊断 篇3

考生在高考物理试卷中写出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生的应试o理状态、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度和质量。在高考阅卷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心理紧张、基本功不扎实、审题不严谨、思维不缜密等原因,导致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2014年高考阅卷那些事儿

1.阅卷老师心目中的高分物理试卷表现为:

(1)审题能力强,题意理解准确到位,能将隐含条件无遗漏地挖掘出来;

(2)合理借助示意图,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再现解题信息;

(3)思维过程展示清楚,运用的物理知识和规律一目了然,公式书写正确;

(4)解答过程完整,推理严谨,细节上漏洞少,运算准确,最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高;

(5)书写规范、整洁,表达有条理、有层次。

2.细则决定成败.谨小慎微防失分

阅卷老师为不少考生因非智力因素所犯的错误而导致无谓的失分而唏嘘不已。据抽样统计,高考物理试卷中,考生在容易题(约占40分)、中等题(约占60分)、高难题(约占20分)因各种失误而丢掉的分数分别达到8分、8分、12分左右。高考阅卷都是按步得分的,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规范。解题过程务必清晰,画出必要的图形,保证列式正确。

二、阅卷老师眼中的失分现象

从2014年高考阅卷情况看,失分主要表现为:

1.知识点遗忘:对于大多数考题,考生一般都能意识到出题者究竟考查哪个知识点,这种考题一旦遗忘对应的知识点,就很难答对。

2.审题不清,理解偏差,抓不住关键字词:比如选择题中的“正确”与“错误”,“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示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多”“至少”等。

3.思路混乱,找不到解题方法:考场上看到一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就认定以前见过类似的,但就是想不起来原来的做法,也辨别不出眼前的题目和原来的有什么区别。

4.作图随意,缺乏严谨:①作图时,未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线上及两侧;②没有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而用折线连接;③往往漏掉原点及最后一点;④不注意线性部分与非线性部分;⑤书写数据时的连笔,涂改后不清晰,小数点不清晰,作图随意导致误差太大,以致扫描不清;⑥实物连线图中没连接到接线柱上,在空中交叉;⑦滑动变阻器连接出错,限流、分压电路混淆不清,电表连接不考虑量程。

5.运算能力太差:缺乏动手运算的训练,其弊端在考试时显露无遗。

6.解题书写不规范:①力学题不画受力图;电学题不画等效电路图,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题不画粒子运动的轨迹圆和找出半径关系;②没有分步列式,物理公式不写字母表达的原始方程;③遗漏所求物理的必需单位;④不注意题目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典列剖析:

(2014新课标卷I)如图1所示,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保持不变

D.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 【抽样分析】此题平均得分为2.8.得分率为46.67%。 【失分诊断】①不理解系统内加速度;②因为几何关系不明确而导致错解失分;③不会使用功和能量观点建立初、末状态之间的参量关系方程。

三、列出你的失分清单

考生借助阅卷评分细则,对于每一学科的试卷你可以作如下分析:

A.在考试之前,我对这一科目的考试有多大的把握?

B当我答完此份试卷时,自我感觉是否顺利?

C.答完此份试卷时还有多少剩余时间?

D.完成试题后我是怎样做的检查?检查的效果如何?

E.在本次测验中,造成丢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①由于粗心失误丢了多少分;②由于审题错误丢了多少分;③由于记忆混淆失误丢了多少分;④由于答题不规范,或因书写质量太差丢了多少分;⑤由于答题步骤不全丢了多少分;⑥由于答题的速度慢,没有做完题丢了多少分。

F.在本次测验中,我最满意的是对哪三道题的回答,其原因是:

①此题恰好被我押中了;②其实不懂,但是我蒙对了;③这道题很难,多数人都做错了,但是我做对了;④以前我总是做不好这类题,但是这次我做对了。

G.在本次测验中,我最不满意的是对哪三道题的回答,其原因是:

①此题本来会做,但是却因为马虎做错了;②此题根本就没看懂;③此题与做过的某个题很相似,但是有些区别(是个陷阱),我没有看出来;④以前就怕做这种题,希望能躲开它,没想到这次真考了。

四、阅卷老师对于复习的个人建议

方向1:提升应试能力,避免失误丢分

①避免审题失误丢分;

②避免粗心失误丢分;

③避免记忆短路丢分。

方向2:调整策略,全力冲刺

策略①:研究题型,学会举一反三;

策略②: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策略③:考试时思路清晰,淡定从容。

nlc202309011303

方向3:十大增分利器要记牢

①养成清算应得而未得的分数的习惯;②清除屡犯的重复错误;③克服答题不规范的弊端;④改正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准确的毛病;⑤留意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⑥加强识记,保证记忆题的得分;⑦训练答题的速度,学会正确利用时间;⑧提高书写质量;⑨注意答题步骤的清晰性和周密性;⑩严格遵守题目的要求。

总之,只有将掌握好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转化为高考分数,我们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否则,知识和能力在高考面前就是无效的。而减少失分,是取得高分的不二法则。

化学:审题严密,书写规范,减少过失性失分

重庆市特级教师 吴俊红

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在命题形式上继续突出课标要求,回归基础,与课本联系较为紧密。相较于201 3年的考题,在必考题部分题目计算量减少,试题难度整体来说较201 3年有所降低,但是从阅卷场上的情况看来,考生存在着大量的过失性失分,虽然考题降低了难度,但是平均成绩较往年无明显变化。下面,笔者就阅卷的情况,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2014年高考阅卷那些事儿

在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常常为一份份回答精彩的高分试卷点赞!这些高分试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说明这些学生自我要求严格,学习习惯好;二是解答完美,无懈可击,甚至比参考答案还要合理、简洁,老师对他们的答案无可挑剔,说明这些学生基础扎实,已经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三是思维流畅,思路清晰,说明这些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上述的种种特质帮助他们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老师们也为不少学生所犯的低级错误而扼腕叹息。据统计,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学生在容易题(约占30分)、中档题(约占50分)、难题(约占28分)因各种失误而丢掉的分数分别达到5分、8分、14分左右,特别是前两类题目的丢分,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注意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考试后,对自己的答题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提醒自己在后面的考试中吸取教训,加以改进,完善解题机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无谓的失分。

二、阅卷老师眼中的失分现象

化学高考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审题不严密、概念不清晰、实验不重视、思维不灵活、表达不清楚、书写不规范。考生在参加考试时要提醒自己不要犯低级错误,强化审题严密、书写规范等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小失误。不少考生由于审题不清和表达不规范等问题,造成过失性失分,这是很不划算的。可以这样说,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如果审题习惯能好一些、书写规范一些,每个学科可以增加10分以上。

1.(2014上海卷)合成氨工艺的一个重要工序是铜洗,其原理是用铜液[醋酸二氨合铜( I)、氨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和C02等气体。铜液吸收C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u(NH3)2Ac+CO+NH3一[Cu( NH3)3CO]Ac

完成下列填空:

(1)如果要提高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_________(选填编号)。

a.减压

b.增加NH3的浓度

c.升温

d.及时移走产物

(2)铜液中的氨可吸收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吸收CO及铜液再生的操作步骤(注明吸收和再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铜液的组成元素中,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其中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是__________。通过比较____________可判断氮、磷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5)已知CS2与C02分子结构相似,CS2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CS2熔点高于C0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分析】此题平均得分为5.3,得分率为44.2%。

【精解精析】(l)a项,减压,导致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b项,增加NH3的浓度,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c项,升温,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项,及时移走产物,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2)铜液中的氨水(碱性)能与C02发生反应,当C02适量时发生的反应为2NH3+C02+H20=(NH4)2C03,当C02过量时发生的反应为(NH4)2C03+C02+H20=2NH4HC03;

(3)由化学方程式“Cu (NH3)2Ac+CO+NH3=[Cu(NH3)3CO]Ac”以及“铜液吸收c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可知,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因此吸收co最适宜的条件是低温高压,即①低温加压下吸收co;②然后将铜洗液转移至另一容器中:③高温低压下释放co,然后将铜洗液循环利用。

(4)铜液的组成元素中属于短周期元素有C、H、O、N,根据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可知+原子半径C>N>O>H;氮元素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 规律可知最外层排布的轨道式是(

);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元素气态氢化物低温稳定性或者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进行判断。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CS2与C02分子结构相似”,根据co2的电子式(:O::C::O:)可以写出CS2的电子式(:S::C::S:);因为“CS2与C02分子结构相似”,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强,熔沸点就越高,所以CS2的熔沸点高于C02

nlc202309011303

【失分诊断】本题的丢分点主要有:将选项“bc”中的“b”写成“B”;在比较铜液的组成元素中,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时,未注意“短周期”,将铜元素也纳入比较;要求写出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写成了氮元素原子的轨道表示式、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或电子式;将CS2的电子式写成结构式。

2.(2014安徽卷)Na、Cu、0、Si、S、CI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l)Na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 周期第族;S的基态廪子核外有 ______ 个未成对电子;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______

(2)用“>”或“<”填空:

(3)CuCl(s)与02反应生成CuCl2(s)和一种黑色固体。在25qC、101KPa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1 moI CuCI(s),放出44.4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4)CI02常用于水的净化,工业上可用Cl2氧化NaCIOz溶液制取。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抽样分析】此题平均得分6.4,得分率为45.7%。

【精解精析】(l)N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lA族;Si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4,核外电子基态排布式为ls22s22p63s23p2。

(2)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第一电离能:SiNa+;一般来说,原子晶体(Si)的熔点高于离子晶体( NaCI)的熔点,故熔点:NaCIS,所以酸性:H2S04

(3)根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可以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CuCl(s)+02(g)-2CuCl2(s)+2CuO(s) AH=-177.6 kj.mol-1.

(4)在此氧化还原反应中(Cl2 +2CIOi =2CI02+2CI-),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Cloz,转移的电子数为2e,所以用单线桥表示为(

【失分诊断】本题的丢分点主要有:将表示Na位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lA的“A”漏写;将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ls22s22p63s23p2写成ls22s22p63s23p2;漏写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焓变AH的单位,AH的数值大小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一致,或将表示放热的“一”写成“+”;在使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将箭号的起始错位、指向弄错,或在箭号上标注“失去”二字,使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未在箭号上标明“得到”或“失去”或将箭号的起止错位;或将CI写成CL或cl,将Cu写成Cn,将Cl02写成C102或Cl02等。或将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成电子式或轨道表示式;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

考生在高考复习的最后三个月,主要应该进行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

专题复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考生构建起比较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知识从无序到有序,由零乱变系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各种类型题的基本解法,并掌握更优质的解法,同时,考生也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综合复习的目的是优化考生的解题机制,提高考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在这个阶段,考生要注意提高训练质量,优化应试技巧和得分策略。

总之,高考场上的成败取决于考生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考试中只要注重细节,减少过失性失分,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生物:扎实基础提高综合能力,细读慎审避免大意失分

重庆市特级教师 颜英波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保持了近年来重基础、重实践、考能力的风格,注重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在考查方式和试题素材两方面均具有新颖性。从阅卷场上来看,大量考生存在着过失性失分,令人十分惋惜。下面笔者将根据高考阅卷的情况,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2014年高考阅卷那些事儿

在2014年高考中,取得高分的考生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基础扎实。2014年卷的选择题第1、2、3、4题都注重对教材中基本实验、基本知识和结论的考查,绝大多数优生能得到24分。7-1题考查了生态部分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优生得分情况也不错。第二,联系实践的能力强。选择题第5、6题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需要考生把所学知识与题干信息相结合,锁定适用于该题的生物学知识。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如7-11(2)题和第9题图、表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必须获取并完成转换。第四,书写工整、答题规范。

2014年生物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丢分都比较严重,选择题平均失分20分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考生错了3个及3个以上的选择题,失分主要集中在第1、2、4、6题,其中1、2题属于容易题,4、6题属于中等难度题。非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更不乐观,失分主要集中在第7 -11(2)题(系高难度题)、第8题(1)的①小题(系高难度题)和第9题(系中、高难度题),主要原因是读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信息、迁移能力不足以及答题不规范。

如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呢?第一,细心读题、抓关键词;第二,镇定地甄别模棱两可的选项;第三,结合题干与教材进行思考;第四,尽量用专业术语答题;第五,把自己的答案放入题目中再阅读,检查是否通顺;第六,书写工整、答题规范;第七,解决“会做”与“做对”的关系。

nlc202309011303

二、阅卷老师眼中的高考试卷

1.高考生物选择题阅读量、信息量大,部分题目综合性强,每个选择题同时考查多个知识点。选择题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相互无关。这类题目一般较简单,基础扎实、熟悉课本的考生易得分,但需要冷静辨认。如2014年重庆卷的第1、2题,主要考查生物课本中实验的相关知识,属于记忆、理解层次,考生只需熟悉教材,掌握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操作步骤和基本概念就没问题。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多读课本,不能搞题海战术,盲目刷题。

第二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是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综合度大,需要考生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如2014年全国I卷的第3、4、5、6题。

总之,考生在做生物选择题时应该放慢速度,静心阅读,才能识别陷阱,得到高分。

2.非选择题中问题设置较少,但每个问题难度大,分值也大,易丢分。在答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锁定用于答题的知识点。

问题一:书写乱、差

这是个人习惯问题,也是人为丢分的环节。建议考生在复习之余规范卷面,一份书写漂亮的答卷可能会被扣分,但至少不会被误扣分。

【解决建议】如果考生的字不漂亮,就应尽量保证工整地书写,要让阅卷老师读懂你的答案。

问题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在各种考试的阅卷过程中我们都发现考生的某些答案与题中的问题不相关,即使是高考答卷中也不例外。这类考生主要是没有仔细审题,想当然地作答,或没有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解决建议】进入高三复习后,特别是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读题、审题方面的演练,养成细心答题的习惯。

问题三:表述不准确、不规范

经过高三复习后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起来了,但是不清楚“听懂、理解、掌握、解题与得分”的关系和重要性,于是在做题时感觉良好,失分却严重。

【解决建议】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适时总结、比较一些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如“原生质、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原生质滴”“细胞质、细胞液”“遗传物质、核酸”等。平时练习后对比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差异,逐渐总结、规范自己的答题方式。

问题四:获取信息的能力差

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是考纲中明确规定的能力考查范围,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解决建议】在平常的复习中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题干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在平常的考试和练习中有意识地整理、总结这类型的题目,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典例分析:

(2014重庆卷7题第1问)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1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______,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l→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______;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_________ 加剧。

【抽样分析】此题第一问平均得分1.7分,得分率为42.5%。

【精解精析】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从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与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种间关系有关。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就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如题中加点的字就是我们思考答案的关键信息。将有机物分解、转化成无机物的是分解者。根据题意我们知道这是次生演替,与土壤中的种子或繁殖体有关。物种数目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也增加,植物之间的竞争加剧。

【失分诊断】有的考生把“分解者”写成“微生物或细菌或小动物”,这是对“分解者”概念不清导致的。有的考生不知道“种子或繁殖体”这个答案,说明其没有掌握次生演替。有的考生把“竞争”写成“种间斗争或种间关系或生存斗争”,这是混淆了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忽略了题干中的“植物”二字的结果。

四、阅卷老师对于复习的个人建议

知识掌握与实践运用都是高考的重点,在生物科目中这一特点也非常明显。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少过失性失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找准方向、把握重点、提高复习效率是做好二轮复习的基础,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回归教材

基础概念与知识均直接来源于教材,这是高三后期复习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考生对基础题的解答能力,增加答案的准确性,同时为综合性题目与实验探究题目打下知识基础。

2.精简、重组知识网络

在一轮复习中,老师已经构建了大量的知识网络,考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师构建的知识网络精简、重组,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在解题时搜索使用。特别要注意易混淆、易忽略的概念和结论等。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对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有很重要的意义。

3.注重错题

荞成归纳错题的好习惯,对于自己错过两次以上的题,以及第二次遇到仍然不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总结原因,多次练习。需要考生有足够的耐心将难点一一攻破,要记住每减少一个失误,就是在为高考加分。

4.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解题必然要先审题,这一步是解题的关键,需要细心和耐心。不少同学看到题目想当然地猜测问题,未读完题目或者没有仔细看清问题就下笔作答,结果要么是错失分数,要么多次修改答案影响卷面整洁。欲速则不达,把题目审透,审准,挖掘、转化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在脑海中筛选相应的知识点,组织答题语言,此时下笔答题才可“一挥而就”。习惯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该方面的练习,为高考做准备。

“光说不练假把式”,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自己在复习和考试中不足的地方,在考试中冷静对待眼前的试卷,仔细答题,降低失分风险,将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便是一种胜利。

语文高考如何减少非智力失分 篇4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平和。

适度的心理压力是动力, 但压力过大, 有时出现思维空白,就不利于高考了。消除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高考。从现在起,把平时的每一次测试当做高考,给自己适度的压力;高考时则告诉自己,这就是平常测试,闭目做几次深呼吸以排除焦虑、紧张情绪。同时,对自己做一些心理暗示:别慌,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此路不通,还有道路通罗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用经济学的眼光”,合理分配时间。

语文考试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并且又是第一门,它不仅是考生知识能力上的竞争, 在某种意义上, 更是考生应考心理、应变能力与应试策略的竞争。语文备考需要细致周密,未雨绸缪,尤其在考试答题时间的合理调配方面需要做好准备。填完信息快速浏览全卷,放松心情,等到答卷铃响,就可集中精力答卷。开考后前4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客观选择题,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也不能多于40分钟;开考后40—90分钟,第四、五、六主观题应力争在50分钟内完成,即开考后一个半小时内要完成作文以外的所有试题;作文时间要确保55分钟,利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行成文字;留下3到5分钟做全卷的检查,不要轻易改动选择题答案。时间就是效率。

三、“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下工夫。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基础题得满分,那是看你的审题的细致度;一般题少失分,是看审题的精密度;较难题多得分是看审题的灵敏度。选择题有答题技巧,一些考生失分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受了“干扰”,甚至部分考生没能把整个题目读完,就做出选择。

比如语音题方面, 试题侧重考查声母和韵母的差异,音调放在次要地位考虑;对于病句题,出题者往往不写“句意明确”字样,考生也需注意句意。审准题是解题的关键,速度不宜过快。

四、“循规蹈矩”,分步骤答题。

参考答案常常按要点给分,考生就应该按步骤、分点规范答题。答案既一目了然又主动给阅卷老师信息:我这里有采分点。比如古诗词鉴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要忠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 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切忌主观随意。

五、“我真的伤不起”,写好作文。

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 对考生的总分有较大影响。写作文时,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即认同意识。考生是主体,阅卷人是客体,只有主客体统一,才会出好成绩,所以,考生应尊重阅卷人,避免雷区、硬伤。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忘了补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远非2分。有人做过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 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 不知不觉降低了分数等次;偏离题意,失分严重。从阅卷实践看,偏题、跑题,表达再好,内容分数不能超过二等次,发展等次也会受到影响;80字“生死线”。高考作文规定不少于800字,这个要求不算高,评卷中,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的感觉是拖沓、唆,易让阅卷老师反感。

六、“爱惜面子”,整洁卷面。

卷面直接影响阅卷教师的心理和情绪。整洁美观的卷面能引起阅卷人的审美愉悦,是获得阅卷老师好感的重要条件;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卷面,无疑于蓬头垢面的乞丐突兀眼前, 令人不忍卒读。加上阅卷老师工作时间长,劳动量大,据试验不整洁的试卷阅卷时间是整洁美观试卷的两倍,所以极易引起阅卷者的心理变化。字体如人可以不漂亮,但要干净整洁。

高考失分 篇5

做题的时候就开始怀疑答案是否正确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或者做完题目的时候就开始怀疑是否要更更改答案。这样的心态会使考生不停的修改答案,结果越改越不像样。做后面的题更是诚惶诚恐,根本就没心情去做后面的题目。

自信不是抽象的,首先要对自己凭什么自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过程可以从自己考试各个学科的整体优势、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做比较。在考试的时候,要勇敢承认自己学科的优势,并把它发挥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考生为什么恐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学习无所适从,把握不住学习方法。心里认为,需要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如果我们不停的尝试着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种自信,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问题,在下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己轻松地解决。

2、担心时间不够

对 时间的过分担心来自于一种不合理的参照:理想状态下的考试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包括:第一步都能走对路子,并且对做每道题的时间按照难易,比例适当且没有意外。而我们的考生总不能面对一个现实:考试的变数是巨大的,偶尔遇到耗费时间的难题极其正常。一旦我们在某道问题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纠结下去呢?

高考失分 篇6

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可是很多作文却难逃平庸。一位阅卷老师指出,2011年作文均分在45分左右,但高分段不多。满分作文不到10篇,是近年来最少的一次,连55分以上的都很少。写议论文显得空洞,大话套话太多;写记叙文的不多,写得机智的更少。好作文的特点是时空感强、思辨性强、有哲理、有真情实感,但是今年可能受题目所限,鲜有佳作。许多考生在论述“拒绝平庸”的主题时,思路较死板,反映出发散思维、联想能力训练不够。

数学:基础不扎实、做题不严谨

参加阅卷的海门中学数学老师顾华最深切的感受是:不论是高手还是低手,考生基础都不够扎实。“今年很遗憾,数学没有出现满分卷。在我省近50万名考生中,应当说不是没有高手,而是这部分高手的基础打得也不够扎实。不是难题不会做,就是简单题做错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答题不够规范,答题‘无厘头’。没有前因,直接写结果,特别是平面几何题,缺乏推理过程。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自然会扣分。这也说明学生基础掌握得不牢,平面几何题中涉及的不少原理都是初中知识。”

英语:死记硬背套框架

参加阅卷的南京中华中学邓卫东老师指出,英语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语言不通顺,文章有凌乱感;另一方面,生搬硬套所谓“模范句式”,文章显得很不协调,有些千篇一律的句子让阅卷老师都“审美疲劳”了。此外,任务型阅读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题,该项普遍得分在4分左右。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扎实的训练太少,只是背框架、套句式,模仿的痕迹太重。考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该多注重“语感”和“语用”两方面的培养。

历史:知识储备不足,抓不住关键信息

南京中华中学老师王兵道出阅卷三大感受:“第一,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性。第二,审题不清,抓不住关键信息,解读获取信息能力不足。历史题目的题头一般都有按语,一部分考生没有搞清题意,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考生能看懂题意,但没能由表及里,挖出题目的深层信息。第三,答题不规范,因为是网上阅卷,不规范的卷面也会造成扣分。”

地理:用地图去学习地理

“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载体,试卷出现很多柱状图、示意图、雷达图等,一些考生不会读图。”一名地理阅卷老师感慨道,首先要充分掌握“双基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其次要提高表述能力,一些考生写了很多,但没有写到点子上,偏离了命题。最后要学会看各种各样的地图。

物理:注重实验,发展创新思维

“从物理第10题失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对基本实验仪器不熟悉,对实验原理理解不深,只记结论。”海门中学阅卷老师王鑫指出,较好地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基础。考生必须抓住概念和规律的实质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知识迁移。利用实验发展创新思维,继续加强数理结合能力。

化学:“双基”不扎实,读题能力不强

化学阅卷老师海门中学的施红专指出三大问题:第一是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答题,如没有将答案写在规定的区域,简答题用语不规范、不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第二是“双基”不扎实,失分严重,相当多的考生由于运算能力不过关而失分。第三是读题能力不强,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新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生物:基础题分数流失较重

高考失分 篇7

一、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尤其是自拟题目的作文。“题好一半文”,可见文题的重要性。在考场上对于文题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有:一是没有文题。在平时的考试中,有的学生作文因没有文题而丢了不少分,经询问多数学生是习惯先写正文再拟文题,打算最后再把文题加上去,结果在匆忙交卷之际,文题忘了或者来不及写上去,造成作文的“无头鬼”。这样的作文虽然评分规定扣2分,但实际扣分却远不止2分。事实上没有文题的作文不能算做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生可能会因此失去更多的分数。这样的问题如果出现在高考中岂不可惜。二是不注意文题的规范。拟一个闪亮的文题是各方面素养的综合,但如果不注意文题的规范,再好的文题也难以吸引人。比如文题没有居于一行的正中间,或在文题中出现错别字,或在文题中出现语病。尤其是错别字和语病在文题中出现,那很可能一招致命,被打入“冷宫”。这样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着实可惜。

应对策略:要想解决在文题上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平常要养成先写文题后写文章的习惯;二是在写完文章后要仔细检查一遍,看文题是否居于正中间,有无错别字,有无语病。这是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结构

文章是由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四个要素组成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架”、语言是“服饰”。所谓文章的结构,简言之,就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思维的外现。《考试大纲》对文章的结构作了明确的要求:“结构完整”。表面上看这一要求很简单,只要文章写完,有头有尾就行,其实不然,文章的结构涉及方方面面。层次的分明、脉络的清晰、逻辑的严密、段落划分和安排的合理等都与结构有关。

在作文中最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除了语言,就是结构了。可惜的是学生在作文的结构方面往往失分较多。如层次不明、

有名词的部分。

此外,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超纲词,对新HSK试题的编写在词汇控制上要更严格,对超纲词可适当删减和改写,最终可把每套试题超纲词的覆盖率控制在10%以内,每套试题超纲词的绝对数量不超过200个。这样新HSK考试和词汇大纲不仅可以产生良性互动,进一步凸显大纲的工具性价值和指导意义,更能体现新HSK公开透明、逐步完善的新思路,对今后真题和大纲的出版发售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民等.新汉语水平考试海外实施报告[J].中国考试,脉络不清、逻辑混乱,以及段落划分和安排不合理,等等。当然层次不明、脉络不清、逻辑混乱与学生的智力有关,而我们这里说的是非智力方面的失分。在结构方面学生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主要表现在段落划分和安排的不合理上。考场上有不少学生不注意段落划分和安排,出现一段到底的“一段文”和简单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三段文”。这样的文章给人过于死板、缺少变化的感觉,看起来头疼,读起来费劲,难以给阅卷教师留下好印象,自然也难以得到高分。

应对策略:一是文章的段落安排不应少于5段。5~8段为宜,不超过9段,但要注意详略得当、兼顾长短。二是首段不宜太长,做到“三步到篮”,两三行足矣,太长使人感觉文章戴了一顶沉重的帽子,看起来不舒服。中间段落内容要充实,做到多分段,处理好详略,兼顾各段的长短。结尾段也不宜过长,两三行就行,只要有“豹尾”的效果,即使一行也行。

三、卷面

俗话说“人有人面,文有文面”。作文的卷面,犹如人的一张脸,漂亮与否至关重要,尤其是考场作文,它直接影响到阅卷教师的心理和情绪。一篇字迹潦草、错字连篇、一“逗”到底、勾勾画画、涂改得“惨不忍睹”的文章,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吗?不仅不能,反而会无形中多扣分。商品需要包装,考场作文也需要装饰,文章的卷面反映的是作者的文字基本功和写作态度,是一个人写作素质最直接的“外化”。在其他条件和因素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卷面就成了影响得分的直接因素。一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文章,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即使文章内容有所欠缺,也会因阅卷教师的心喜而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值。要记住阅卷者给高分,会有许多给高分的理由,给低分也会有众多给低分的理由。

应对策略:卷面的整洁与个人的智力无关,不要因非智力的因素而失分,这既可惜又活该。保持卷面的整洁与个人的书写习惯和写作态度有关,一是书写规范。在力求不写错别字的基础上,做到字体工整、美观,横竖要直、撇捺要圆滑,不连笔,不歪斜,不写潦草字,更不要写出格子,字体大小均匀,不写简化字和繁体字,字体颜色浓淡适宜。能写漂亮的字固然好,如字不漂亮只要写得规规矩矩、端正清楚,让阅卷教师一看便能认出是什么字就行。二是标点规范。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明语气停顿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对于标点符号切忌出现一“逗”到底和在一行之首出现标点符号(引号、括号、书名号除外)的情况,标点符号要清楚规范。对此要熟悉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写法。为了美观,标点符号应写在字格中左下角的位置。三是修改规范,考场作

[2]罗民等.新汉语水平考试质量报告[J].中国考试,2011

[3]彭泽润等.从两个国家标准看汉语的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3-68.

[4]孙宏林.浅谈汉语分词的标准[J].语言文字应用,1997

[5]张洁等.汉语水平考试用词统计分析报告[J].中国考试,2010(1):34-38.

[6]张晋军等.新汉语水平考试研制报告[J].中国考试,

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的思考

白凯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09级运动训练一班,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访谈对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考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甘肃体育高考术科考试尽管一直在努力改革,但下列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考试地点如何选择;电子设备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高考中兴奋剂的问题;专项设置与本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脱离等,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普通体育专业考试的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考试改革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作为高校体育院系选拔体育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考试内容和方法选取的合理性、科学性、公平性和典型性将直接关系到体育高考工作的成效。就甘肃省而言,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考试内容和方法不断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考试内容和方法仍然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甘肃体育术科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术科考试改革提供建议。

1. 甘肃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测试的历史回顾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甘肃体育测试的地点、项目、手段和方法都在相应地改变,至今仍然需要变化。变化意味着弊端的存在,下面我们将从变化中来为甘肃体育测试把脉:(1)考试地点的问题:也许这是一个有着很大争议的问题,起初的考点是设在每个地区,后来设在天水、兰州和张掖三个地区。但是到1996年以来考点一直设在西北师范大学。为什么从分散到统一,也许统一在一个地方有着一定的优势:统一的尺度,以西北师范大学的体育设施为依托,以西北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师为主,外调几所体育院系的个别领导和教师共同监考。统一、民主、相互监督都体现在体育测试的组织中。但是,调查显示,体育考生对考点设在西北师大存在一些看法,特别是气候的不适应对其他地方的考生影响很大。(2)测试的手段和方法:测试的手段和方法向着准确、公平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电子计时、电子测距仪代替了部分项目的测试。(3)测试的项目:每年测试项目的变化都牵动着每一个考生的心。测试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素质测试,一个是专项测试。在20多年的测试中这两个方面多次发生变化,起初,没有专项,考试内容只有素质;接着,素质占60%,专项占40%。第三次变化是素文要尽量少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切忌横竖交叉呈“蛛网状”,更不要随意涂改,乱贴“膏药”,乱挖“泥塘”,不用涂改液,弄得卷面青一块紫一块,力求整个卷面干净、整洁。建议考生下笔时要谨慎,想好再写,平时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

四、字数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之所至,文之所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场作文为达到考查的目的,并考虑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都有字数要求。高考作文一般要求是不少于800字,并且还在答题卡上作出标志来提醒考生注意。对于字数在阅卷中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尽管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字数不足,文章主题内容往往不易表达清楚,这样的作文一般得分很低。二是字数太多。当然考场作文很少因字数多而扣分。只是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就多,从而必定会影响到其他题的解答。

质占70%,专项占30%。素质的变化主要是:背抛铅球改换成定位推,引体向上被取掉,蛇行跑改为三角障碍,立定跳远改为立定三级跳。100m、800m一直保留到现在。总的来说,在20年里,甘肃体育教育专业测试主要围绕以上内容进行着。

2. 甘肃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测试留给我们的思考2.1电子测距设备使用的思考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科学,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创新吗?电子测距仪的使用从形式上体现了准确、公平,但是它的出现使得立定三级跳远改变了原有的落地技术,每人连续跳三次的测试方法导致大部分考生不能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影响到考生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那么电子测距仪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最主要的目的是限制作弊。

2.2兴奋剂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的确,兴奋剂现象渗透到体育高考中,这是让人痛心的。与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相比,体育考生对兴奋剂的认识及服用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调查发现,兴奋剂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准了体育考生这个市场,抓住体育考生的高考心理,从而向考生高价出售兴奋剂。第二考生通过查阅有关兴奋剂的书籍,从中获知一些药物的作用,进而在考试中服用。第三,较普遍的考生把一般的营养补剂认为是兴奋剂,在考试中大量服用。从考生服用兴奋剂的过程不难看出,体育考生服用兴奋剂具有盲目性,因此对体育成绩的提高不会有多大帮助,只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如何认识体育高考中的兴奋剂问题和防范高考中的兴奋剂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艰巨的问题。面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高考生,利用兴奋剂手段来提高成绩,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现象也揭露出基础教育中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薄弱,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一切为了高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往往忽略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3专项设置与本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脱离

大学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的一个特殊群体集中的地方,将是竞技体育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我国竞技体育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将成为竞技体育的摇篮。就甘肃竞

应对策略:就高考作文而言。一是字数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字数在850~900为宜。二是多分段,给阅卷教师在视觉上造成已足800字。三是先写作文后做其他的题或留足60分钟写作文。多数学生作文字数不够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做前面的题所用的时间过多,结果留给作文的时间太少,导致一篇800字的文章不能按时完成。作文在高考语文科中占60分,应给足60分钟的时间去完成。考场上,若时间只剩60分钟,前面的题可暂不作答,要赶快把作文写完。平时可强化60分钟限时完成作文的能力。

高考失分 篇8

一、全场综合运球投篮的易失分环节分析

《江苏省体育专业考试篮球专项测试办法》要求 (以右手为例) :如下图所示, 考生站于端线中点处 (篮板下) 持球开始, 按图示路线运球在任一脚踏上 (1) (4) 圆圈时做背后运球, 当脚踏及 (2) (5) 圆圈时做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右手运球绕过障碍物 (3) (6) 传球给陪考员并接回传球右手投篮, 投篮不中必须补中, 最后一次投中时停表。每人2次, 计其中1次最佳成绩。

篮球专项全场综合运球投篮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 起动时 (或抢篮板球后) 的放球;第二, 变向运球过障碍物;第三, 传接球接行进间投篮。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所带篮球专项考生的训练与考试情况的分析与总结, 发现学生经常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动时 (或抢篮板球后) 放球不合理

起动时的放球动作对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为了追求速度, 听到开始哨声 (或抢到篮板球) 后匆忙运球起动, 造成球弹起后不易控制或运球不稳, 运球至障碍物 (1) (或 (4) ) 时不能及时做背后运球变向动作。

2. 运球节奏不好或运球次数过多

在起动 (或抢篮板球) → (1) ( (4) ) → (2) ( (5) ) → (3) ( (6) ) 这三个环节中, 学生往往掌握不好运球节奏, 导致运球次数过多, 如个别环节需要运球3次甚至更多, 造成运球时间的浪费。

3. 变向运球过障碍物后的动作衔接不流畅

学生的变向运球动作不到位会造成球的落点或反弹高度不当, 需要做运球调整才能完成过障碍物后的加速推进;此外, 也会造成运球路线不在直线上, 而影响测试成绩。

4. 传接球不稳定或投篮命中率不高

学生绕过障碍物 (3) (或 (6) ) 后的传球不到位, 造成陪考员的回传球质量不高, 学生接回传球动作勉强, 无法连贯完成行进间的低手投篮动作, 投篮命中率也因此受到干扰, 进而影响到测试的成绩。

二、全场综合运球投篮易失分环节的解决策略

1. 篮球球性练习

在日常或专项训练的准备部分中, 应加强学生的篮球球性练习, 如双手的左右拨球、腰部 (胯下) 绕球、单手的体前 (体侧) 推拉球、原地双手体前变向运球等, 以使学生熟悉球性, 并提高对篮球的控制能力。

2. 起动时的放球练习

对于篮球基本功过硬的学生来讲, 可以选择前抛球的方式开始 (对前抛球的质量要求较高) , 前抛球距离约为5米;篮球基本功一般的学生可以采取向前放球的方式开始, 放球远度约为3米, 反弹高度约与腰部齐平。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每次放球都要严格控制球的落点和反弹高度, 以提高放球稳定性和质量。

3. 高运球练习

作为测试项目, 首先应考虑加快运球推进的速度。因此, 建议在测试中选择高运球的方式推进, 即从原地高运球到高运球慢速推进, 再到高运球快速推进,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运球推进的速度、运球节奏感和稳定性。在运球练习中, 可要求学生注意保持上体稍前倾, 抬头看前方, 以肘关节为轴, 用手拍按球的后上方, 把球的落点控制在身体侧前方, 保持高重心, 身体重心的起伏不要过大, 手脚协调配合, 控制好按拍球的部位和球的反弹高度, 运球一次, 跑两步或三步。

4. 各环节运球次数的控制

为了有效地完成动作, 并节省时间, “综合运球投篮”对运球的次数也要合理控制, 如从起点到障碍物 (1) (L1≈7.9米) , 采用前抛放球的学生运球一次, 采用直接放球的学生可以运球两次;从障碍物 (1) 到 (2) (L2≈9.6米) , 运球两次接左手体前变向运球; (2) 到 (3) (L3≈3.5米) , 运球一次接行进间双手传球, 或选择运球两次接单手传球。因此, 在日常的训练中, 要严格控制这几段距离的运球次数。

5. 提高变向运球的动作质量和过障碍物后衔接动作的连贯性

变向运球过障碍物及与下个动作的衔接是综合运球投篮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动作。第一, 从针对性的辅助练习 (如原地双手体前变向运球、腰部绕球等) 到慢速运球推进接运球变向, 再过渡到快速运球推进接运球变向, 从易到难, 从慢到快, 从分解到完整动作, 逐步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质量。第二, 在熟练掌握背后运球、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以后, 加强对变向后球的落点和反弹高度的控制。以右手背后运球变向为例, 变向后球的落点位置应在左脚外侧稍靠前, 并控制在人与障碍物 (2) 之间直线的左侧, 反弹高度约在腰部。第三, 变向运球过障碍物之后要注意做好与下个动作的衔接, 右手 (或左手) 顺势运球, 同侧脚迅速向前迈出, 完成变向后的加速动作, 同时保持运球直线推进, 尽量避免推进路线的左右调整。

6. 提高传接球的稳定性和投篮的成功率

第一, 从原地的两人传接练习到行进间的两人传接球练习, 从原地的点拨传接球到行进间的点拨传接球, 不断提高传接球的稳定性。学生在测试中可以根据篮球基本功情况和个人习惯选择传球方式, 但必须以保证传球质量和节约时间为前提。第二, 训练中多做行进间低手投篮练习, 提高投篮成功率, 对于测试项目, 可以不必过分强调“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技术要求, 应采用快速、平均的步频和节奏完成投篮动作, 投篮时应尽量选择打板的方式, 节省投中篮的时间。第三, 加强传接球时机和行进间投篮的跑动路线练习, 接球时机以在跑动路线与罚球线延长线的交点处跨步接球为佳, 跑动路线是与篮圈夹角为45°方向的弧线。

7.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考试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对于普通学生来讲, 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正规比赛或专业考试, 因此, 在日常的训练中更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提高测试时的心理应激能力, 如降低训练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训练中的模拟测试邀请班级学生现场观看, 模拟考试的紧张氛围, 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测试前, 可采用心理暗示、听轻松音乐或冥想训练等方式转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统一考试评分标准[S].江苏, 2009, 4.

[2]黄治明.提高“5米三向折回跑”成绩的有效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3.

探讨考试中“意外失分” 篇9

一、有些数学问题,学生由于在审题时,思维封闭、单一,只知道从命题条件顺水推舟,一算到底,方法呆板,不善于改变思维角度,修正解题方向,以求得“最佳”方法,节省时间和精力,造成“小题大做,大题繁做”,影响解题速度,导致因浪费时间无法复查试题正误,造成“意外失分”。

例1:(2009年甘肃定西)若,,试不用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比较a、b的大小.

对策: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在掌握基本题型的一般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解后反思”,从中学会并养成比较、分析、选择最佳解题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讲评学生练习时,不单以答案正确与否定优劣,而是要考查学生能否从题设的特定条件,找出科学、简捷、清晰的解题思路,注重解题策略的优化,加强策略意识。克服学生“对就行”的惰性思想,要做到“对而求巧”。

二、有时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虽然也能从题设特定的条件及特殊的问题,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且方法也较为技巧,但仍有不足之处。

例2:(广州市97中考题)

已知方程的一个根为-1,设另一根为a,求a3-2a2-4a的值。

原解:因为x=-1是方程的一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得:,故,,所以,

分析:上述解法要比直接去解方程求出a,然后代入求值要巧得多,但仍有待改进之处,如果能再由两边同时平方得:a2-2a-4=0,此时再变形代入又要比上述解法精僻得多,更多的节省时间和精力。

对策:如何预防和消除“巧而不精”现象呢?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应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意识,简化解题过程,如应用“整体意识”减少运算;应用“特殊化思想”“删繁就简”等等。做到“小题动脑不动手,大题巧做少动手”。引导学生“会通法,求简法,探巧法,巧而求精”。

三、不少数学问题往往存在隐含条件,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学生因思维定势或思维缺乏严谨性,虽然解题过程可能完美无缺,但结果却不正确。

例3:(2009年凉山州)先化简,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数(要合适哦!)代入求值:

原(误)解:化简得:

取x=0时,原式=-1

分析:从本解题过程来看,化简正确;代入求值正确,不应该有错呀!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此解题过程犯了一个数学原则性错误,即忽视求分式值的前提条件——分式本身要有意义。而当x=0时,原分式无意义,又怎么能去求分式的值呢?正确的答案应为x可取-1、0、1以外任意数。

对策:如何预防和消除“会而不对”现象呢?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对隐含条件的挖掘,“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利用“示错”,即直接给出有错的解题过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辨析,要求学生在深思中找出错误所在,以“案例说法”,给学生一个“警示”;利用“演错”,即有意按照学生可能的错误思维出错,考查学生能否发现并改正错误,给学生一个“现身说法”,了解学生的警戒程度;利用“设陷”,即有意设置“陷阱”练习,诱使学生误入“歧途”,让学生在“落入”与“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增强学生的“免疫力”。要求学生审题时,对题目所涉及到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图形等制约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解题。对学生由于忽视隐含条件引起的解题失误,引导学生自己对误解产生的原因进行评判,找出错误所在,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自查自理、自诊自治、自思自强”中学会合理的调整思维,从而增强隐含条件影响解题的认识和防御能力。

意外失分还会带来一个最大的弊端:由于时间的浪费而导致考生心态的失衡!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考生,有时会在某一次考试中考出不可思议的低分,失常的原因几乎都是由于在选择、填空中某些题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做后面的解答题时方寸大乱: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做后面的简单题时就过于加快速度,导致运算或审题的错误,失去了本该得到的高分,于是陷入“越慌越忙,越忙越慌”的困境,考试成绩也就自然失常了。

诗歌鉴赏答题失分例说 篇10

一、审题错误,导致答非所问

例1:(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题:这首词上阕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失分答案: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这些意象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参考答案:①视角多样。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色彩鲜明: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意境开阔:天地,水天相接,斜阳外。④写景暗喻了离情。

失误分析:考生对此题审题有误,考题问的是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提问侧重于描写方法的特点,而并非单纯问的景物特点。所示的错误答案就是只回答了上阕景物的特点,以至于答非所问,严重失分。这类题目考生要思考的内容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观察角度层面,二是描写技巧层面,三是描写效果层面。以上是答题思考的方向,但是回答问题还是要看具体诗句,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

二、忽略细节,以致要点不全

例2:(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万里黄河绕黑山。问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失分答案:年复一年的边塞生活让征人远离家乡,无法回家,每天都是出征和练兵,这种离乡的边塞单调生活让征人心生无比的怨恨。参考答案:首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怨气候酷寒;第四句:怨景色单调。

失误分析:学生答题时对题干中的一些隐含的细节信息没有注意,要点答不全。比如此题中“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其实就是提示我们思考作答时要逐句分析原诗,每句诗句都含有不同的怨情,不能像失分答案那样含混作答。诗歌鉴赏设题中,经常有类似的题目。比如“联系全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复杂感情?”“联系全诗”意味着我们思考时要基于全诗,结合文本句句分析,“哪些复杂感情”意味着诗人的情感不只一点,那么回答时要力求全面不遗漏。

三、概念混淆,造成分析片面

例3:(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开窗放入大江来。问题: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失分答案:诗歌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参考答案: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_。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失误分析:这种失分答案就是因为学生概念混淆导致了分析的片面。诗歌鉴赏题目有时候设问往往比较宽泛,比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者分析艺术技巧或者分析艺术特色,等等,而这些提法都是涉及比较宽泛的概念。上述这些不同提法其实都包含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法、表达方式等具体概念。鉴赏时若指明具体技巧类别,则必须明确作答,如问修辞手法就答修辞手法。若未指明,则必须全面考虑各个具体类别。一般是“手法看整体、修辞看局部”,而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表现手法,最后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法一般不考虑。

四、漠视注释,影响准确答题

例4:(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问题:联系全诗,请你谈谈诗人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失分答案:这首诗歌作者通过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生活艰难,苦衷难言的贫苦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全篇通过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诗人以其自比,借此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失误分析:为了避免猜题、押题,高考命题者避熟就生的命题意识逐步增强,于是生疏的甚至鲜为人知的诗词曲登上了高考舞台。相应地,注释也出现。命题者给出的“注释”,往往对诗歌整体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到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高考失分 篇11

【关键词】高考 汉语 阅读 失分

从每年模拟考试成绩、历年高考成绩看,学生高考汉语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理解普遍得分比较偏低,尤为第二部分,本文主要分析高考汉语阅读理解试题题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够提醒每位考生在考试时克服这些困难,同时也希望能给各位老师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考汉语阅读理解试题题型介绍基本情况高考汉语的“阅读理解包括两个小部分其中第一个小部分实际上是词汇题,这一部分给出段短文,每段短文的长度在120字—250字之间,每段短文都给出几个问题,共设计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总阅读量约1800字从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第二个小部分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理解题。这部分给出10篇左右的短文,分别选择若干篇题材、体裁、长度、难易程度不同的阅读材料每一篇材料后提出若干个问题每篇短文的长度和设计的题目数量也较前面略有增加,共设计3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总阅读量约4500-5000字,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阅读是汉语教学的重点,近年来在高考汉语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主要目的不仅是考查考生理解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考查考生对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

高考汉语阅读理解试题失分的原因

1.词汇知识

大部分考生没有掌握大纲规定应该掌握的词、常用词组和词汇表中所规定词汇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尤其是同义词的辨析和多义词的意义。也有个别“超纲”词汇,多数情况下试卷会给出注释或拼音,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

2、语法知识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结构规律。由于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关键,对于原文的正确理解也取决于对语法知识的熟练掌握的程度。考生在阅读时往往即使没有生词,也难以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这可能是对该句的语法结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能否迅速地分析出一句话的语法结构,有时是正确理解该句的关键所在。所以考生对基本语法知识掌握的不熟练所造成的。

3、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是人们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叙事体裁的文章其目的是叙述一个事件的发生、结果和影响;议论文的目的是标明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说明文的目的是讲解一个过程;应用文包括各种函件、宣传材料、日程安排等。阅读的目的也随文章体裁的不同而变化:阅读叙事体裁的文章目的是了解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结果如何、影响怎样;阅读议论文应该了解作者的意图、论点、论据;阅读说明文要根据原文进行正确操作;阅读应用文是为了获取有关信息等。以上的文体常识我们的考生略知或根本不知,而这部分试题主要要求考生理解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体裁的文章。

4、审题不清

由于平时习惯、考试紧张及考试疲劳等,没有理解题目的真正要求。

5、解题方法不当

阅读短文信息量较大(阅读总量5000-7000字),有些学生一看是短文就盲目的去阅读或者未看短文和题干要求就直接选答案。

三、解决的方法

1、词汇知识

这一部分给出5—6段短文,每段短文的长度在120字—250字之间,每段短文都给出几个问题,共设计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总阅读量约1800字,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做好这部分试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这一部分试题主要考查你对词义理解的准确性,和你的词汇量有着密切关系,是否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这其实是词汇掌握的两个方面,即“质”和“量”。关于“量”不必多说,而“质”即对词义准确、全面的把握应当是你学习的重点,也是此项考试的重点,因为它是正确理解的基础。

②.许多词有不止一个词义,每一个词义也许有不止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发现这些词义之间细微的差别是词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精度”理解的根本所在。因此我建议要及时地总结所学到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并试着根据不同的语境区别它们。这样就建立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个的“组”,既有趣味,又便于记忆。

③.要注意惯用语,它们也是很容易让你落入的“陷阱”。

④.平时注意积累书面语与口语的词义对应关系。

2、语法知识

由于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关键,对于原文的正确理解也取决于对语法知识的熟练掌握的程度。考生一定要掌握以下语法知识:在阅读时即使没有生词,也难以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这可能是对该句的语法结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能否迅速地分析出一句话的语法结构,有时是正确理解该句的关键所在。必须掌握已下一些语法知识:

①各种复句的关联词语

② 汉语语序: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从学生的失分谈审题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审题不清的原因

⒈心理轻视而不认真读题

例如, 期中考试有这样两道题:

(1) 将下列数按从大到小排列:0.4567、1/2、2006/2007、1/1001

(2) 8厘米= () 米 (填分数)

这两道题都很简单, 对于中等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但在试卷分析时我发现有四五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都做错了, 于是我找来他们问原因, 他们的想法竟是那样的一致:第 (1) 题我一看是排列顺序, 觉得很简单, 就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 就从小到大排列了;第 (2) 题我一看单位换算觉得太小儿科了, 直接就填上了0.08, 谁知题目要求填分数。

每次测试总有一些孩子在简单的题上失分, 做题时总认为这类题自己掌握得很好, 自以为是, 因此产生轻视心理, 审题时思想麻痹, 粗心大意, 结果在答题时往往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⒉思维定势的干扰而“想当然”

例如:期末考试有这样两道题:

(3) 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为15, 它大于4/13而小于14/15, 符合要求的分数有 () 个。

A、5个 B、4个

C、7个 D、无数个

(4) 公园里有一个长20米, 宽10米的长方形花坛, 在花坛的四周铺一圈宽1米的小路,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如果用面积是0.04平方米的正方形地砖铺这条小路, 需要用多少块?

在第 (3) 的解答过程中, 个别学生受我们前面练习比较多的“大于4/15而小于14/15的分数有 () 个。”的干扰, 而选“D”。第 (4) 题受我们复习阶段练习的“公园里有一个长20米, 宽10米的长方形活动场地, 在场地的内侧四周铺一圈宽1米的油路, 油路的面积是多少?”干扰, 个别学生将考题中20, 10误当作外侧长方形的长和宽, 而导致错误。

⒊捕捉不到隐藏条件而考虑不全面

例如:期中考试有这样一道题:

(5)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 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 有几种装法?

(6) 有一张长方形纸, 把纸的一角折叠 (如图) ,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个别学生面对这道题时, 能考虑到“S□-S△”却没考虑到隐藏的:将长方形一角叠起后除了本身三角形之外还覆盖了一个三角形面积, 因此应用“S□-2S△”。

⒋抓不住题目的关键而思维受阻

例如:期中考试有这样一道题:

(7) 王勇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 这块菜地被分成了9块小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 。在阴影部分种上白菜.如果每平方米按收5.8千克白菜计算, 求一共可以收白菜多少千克?

个别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只注意到题目当中的9小块, 而未能抓住题目的关键:阴影部分占菜地的1/3, 也可直接利用36×10计算出种白菜的面积。思维受阻, 未能正确计算出白菜地的面积。

二、怎样提高审题能力

针对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分析, 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

⒈加强读的训练

读, 就是认真读题, 使学生明确题意。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识字量少, 老师读题较多, 这时就应培养学生认真听清老师读的题后, 再仔细做题的习惯。而高年级都是独立读题, 个别学生求成心切, 读题速度很快, 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 跳题、漏题、计算符号看错、抄错数字的错误屡见不鲜。例如: (8) 一位老师带领114名同学去秋游, 大车每天每辆1000元, 小车每天每辆650元, 怎样租车省钱?可实际做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考虑到老师, 因为他们只在意了阿拉伯数字114, 而忽略了文字“一”的存在。所以在培养学生“逐字慢读题”的同时, 还应强调学生指读, 从而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不读错字, 不读断句、读通句子。读题时眼、口、耳、手、心并用,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读题, 学生感知数学语言、收集有效的题目信息、并初步分析和理解题目信息, 进而提高审题速度和准确性。

⒉加强抓关键词训练

抓, 抓重点, 抓关键字词。应用题都是由字、词、句构成, 往往存在关键性的字或词。关键词表明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 谁大谁小, 是求大的还是求小的数, 还是求两数相差多少。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 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 谁看作是“几倍数”, 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谁是单位“1”等等。若没有抓住关键性的词或字, 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 所以审题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 感知关键词句, 为展开思维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用“圈点法” (所谓“圈点法”就是审题时边读边圈点, 利用各种符号, 把重要的、已知的、未知的、易混的地方划出来。对关键字句进行咬文嚼字式地阅读, 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来抓重点, 强化抓关键词的能力。

例如: (9)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 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同时、相对, 相遇、相距, 在题上作出标记。同时和相遇说明两辆车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相对和相遇说明两辆车从甲、乙不同的地点出发再到相遇时两车所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个地点间的距离!而相距一词说明相隔的距离!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55×5=275 (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45×5=225 (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75+225=500 (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275+225=500 (千米)

有时应用类的题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 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 从问题出发去抓重点及关键词句, 对多余的条件进行删减, 题目意思是否能弄清楚, 往往取决于题目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的字词的理解., 关键的字词弄明白了, 题意就一清二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 抓住了关键词, 就抓住了审题的精髓。

⒊加强动手、动笔分析的训练

审题是一个收集有效信息, 分析信息, 理清信息间的关系的过程。而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 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为审题又增加了难度。所以有些题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帮助审题!

(1) 折一折

例: (10) 把一根绳子连续对折3次后, 每段占全长的 ()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一张长方形纸, 动手来照着条件做一做!还原题目, 整个审题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 写一写

例: (11) 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为15, 它大于4/15而小于14/15, 符合要求的分数有 () 个。

A 5个 B 4个

C 7个 D无数个

题目中要求找出分母15, 它大于4/15而小于14/15的最简分数, 学生只凭心里思考容易遗漏或多写,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写一写, 列出符合条件的数, 从而降低错误率。

(3) 画一画

图的力量比文字更简洁有力, 有些问题若感到无法下手时, 借助图形重新审视往往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形结合本身即重要的数学思想。

例: (12)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550平方厘米, 如果把它的下底延长10厘米, 上底不变, 则它的面积就变成了65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高 ()

A10厘米 B 20厘米

C不能确定

如果能根据题意, 画成图形, 很快发现已知增加的三角形面积和底, 很快能求出三角形的高, 即梯形的高。在审题中借助画图, 理清条件之间的关系, 难题往往迎刃而解。

⒋加强易混淆题的对比训练

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想当然”,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在平时注意加强易混淆题的对比训练, 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特征。

例: (13) 拉动一个长方形框架, 使它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 变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个别学生将这道题与“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面积 (等于) 平行四边形面积”混淆, 而导致出错。因此, 我们在平时练习时, 就应有意识地进行易错题的对比, 强化学生审题的意识, 提高审题能力。

上一篇:素质锻炼下一篇:消防车辆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