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验:生物失分原因及建议

2024-07-22

高考经验:生物失分原因及建议(共4篇)

高考经验:生物失分原因及建议 篇1

失分原因

考生在这三题上失分严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审题时漏掉了题目中的重要信息。

如第26题,题目一开始就提示小麦是纯合体,马铃薯是杂合体,可是有很多学生都忽略掉这一点。

2.审题不仔细。

如第26题中有的学生只写出了小麦杂交的情况而遗漏了马铃薯;28题中很多学生将“湿度”看成了“温度”,而认为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热能是其原因。

3.解题不够规范。

如第26题中有的学生只答了遗传图解,而没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将马铃薯的育种遗传图解只写了前两代,而第三代的营养繁殖没有写出;或仅是用文字代替遗传图解;或遗传图解不规范,专业术语使用不当。

4.书写潦草。

考场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在考场答题时特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审题的准确性,全面把握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2.答题时要规范,答案要写完整,不可“半途而废”。

3.特别要注意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规范,不能潦草。

4.答案要书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否则电脑会无法显示。

5.在解题时若遇到新的信息点时,不要紧张,要运用中学的知识分析,并回到课本知识中去与之联系,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它还是以前学过的知识。

[高考经验:生物失分原因及建议]

高考经验:生物失分原因及建议 篇2

一.失分原因

1.不能深入理解文本, 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

由于高考时间的限制,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主观性试题时, 往往是粗略看一遍, 根本没有细读, 匆匆扫一眼题目, 就仓促答题, 导致理解不透, 审题不清, 不明题意, 答题不慎而失误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失误最多的往往是遗漏.如2008全国1卷中第14题的答案, 在“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这两点中, 接近一半的人只答到一点, 自然也就失去了一半的分。不重视文本的理解, 放弃了理解一篇文章的根本, 自然不能深刻准确的理解, 也就自然不能准确全面地答题了。

2.缺少正确的答题方法, 没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读懂文本之后, 认真审题是答对答好的又一个重要步骤。相当部分考生不能抓住题目中的提示性的关键词语, 从而导致答案信马由缰, 随心所欲。还是2008全国1卷第14题明明考查的是对关键词的理解, 有的同学一个劲地答起了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犯了最低级的错误, 失去了最不应该失去的分。在对深层次问题的考查中, 由于考生思路较狭窄, 生活经验不足, 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 也容易失分。

另外, 有些同学不会按分给点, 不会先总后分, 答题思路紊乱, 想到哪写到哪, 阅卷老师一看,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得分低自然也就难免了。比如2008全国1卷第15题的两道小题, 我们在做答的时候就应该先联系上下文解释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 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寄寓的作者的主观情感。很多学生就只有解释, 没有分析。再如第17题问“光和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 几乎所有考生都能答到前半部分“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可是后半部分分别对“光”和“影”的分析就基本没有了, 扣分成为必然。

3.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鉴赏评价的能力较低。

由于思维的缺乏, 导致考生不能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清作者的抒情脉络, 所以在鉴赏评价时举步维艰,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自然就不好。如2008全国1卷第17题最后一问问的是“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如果对文章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不知道整篇文章先写昔日的马缨花, 再写今天的马缨花,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阴森凄苦”中给人生气, 一个“光天朗日”下给人力量, 就体悟不到“赞美”的主题, 领会不到“珍惜”“热爱”的情感。因此, 很多考生在答这道题时总是浅尝辄止, 不能深刻全面。

4.概括能力差, 不能准确表达。

筛选后缺少必要的整合, 有时甚至照抄原文中大段的文字来做答, 这样也会导致内容要点的遗漏, 体现不出高三学生应有的思维能力。阅读主观题的检测, 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 有独特的见解, 有与众不同的观点, 但却不会表达, 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 答题语言不够通顺、简明、准确、得体。

5.习惯不良, 发挥不当。

考生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 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 学生经常在考试以后, 才知道自己的许多缺点, 出现错误, 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 如有的同学答题喜欢不经思考就轻率落笔, 等到发现不对以后再划掉重写, 严重影响卷面整洁。另外如慌张、遗忘、动作慢、思维短路等也会对一些考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最后的结果就是往往会做的题做错了。所以这样的同学更应该在考试前想出相应对策, 针对自身个性特点, 扬长避短, 以避免考试中出现大的失误。

二.应对措施

1、遵循阅读规律, 明确解题思路

现代文的设置, 强调整体阅读, 是一个由总到分、由分而总或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在具体的训练和解题时, 要从整体出发, 通读全文, 弄清线索, 理清思路, 把握文章主旨, 进而明确解题规律。通常读文章要读三遍, 开始速读, 整体感知, 了解大概内容, 归纳主题;再带着问题去读, 结合主观题的要求, 对照原文并深入分析, 筛选材料中的信息;第三步, 浏览全文, 落笔答题。最后, 检测答题结果。这样主旨清楚了, 局部就明白了, 思路弄清楚了, 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特别要提示广大的考生, 主观性试题的答题虽然比较灵活、开放, 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就是读懂文章、抓住主题、紧扣文本、提炼要点, 答案就在原文中。

2、认真审准题干, 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 阅读是解题的核心, 审题是提取信息的关键, 揣摩命题意图是答题的一种技巧。答好题目, 不仅仅表现在审视文章的内容上, 还表现在审准题干上, 只有看清题干要求, 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也才能正确答题。掌握审题方法, 先要读出问题的显性信息, 如“结合原文, 联系生活实际,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关键话语, 其次, 还要看出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 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的信息, 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做到通览全文, 认真读题, 弄清题意。否则, 就会失分。怎样快速读懂题呢?建议大家“边看边划”, 即看文章时在每句话里划那么一两个关键词, 每段划一两个关键句, 这样一篇文章看完后, 文章的重点框架就会清楚显现, 避免让人出现不知所云, 如坠云里雾里的感觉;同样在看题干时, 也要划出每道题题干中的一两个关键词, 才能做到问什么, 答什么, 怎么问, 怎么答。当做题者思维与出题者思维准确连接时, 答题自然就能一针见血了。

3、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方法。

明确了阅读方法, 领会了内容主旨, 审明了题意, 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前提, 要想准确答题, 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首先, 根据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 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 筛选整合答题内容。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 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 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 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

其次, 筛选内容准确、精炼。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紧扣题意, 选好角度, 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 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再次, 我们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是观点看法。当然, 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 要领会选文的主旨, 理解题目提供的相关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辩证地分析并准确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4、加强表达训练, 力求规范表述。

高考考阅读题型为主观题, 因此, 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 简明、顺畅、准确;第二, 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第三, 表达富于美感, 有感染力。

卷面的整洁情况也会影响到得分的高低, 因此,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工整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可以采用打草稿的方法, 达到准确、精练的标准。一定要注意掌握答题规范, 用语力求不枝不蔓, 简明正确。

年年讲阅读, 月月讲阅读, 周周讲阅读, 天天讲阅读, 可我们的学生一做起阅读题时却常常彷徨苦恼, 纰漏百出, 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方面的原因, 但我个人认为教师思考研究不够, 对学生缺乏准确有效的指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身为教师, 愿我们透过现象, 理解本质, 注重平时的指导与训练, 重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师生一起努力, 让散文阅读这个板块不再成为学生的拦路虎!

高考生物常见失分点解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考生物;失分点;总结;分析

一、全国理综卷生物的定位

2016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在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没有偏题、怪题,陌生中考查熟悉。命题紧扣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试题难度超过去年,区分度高,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全国卷理综生物6道题,共计36分。必考题生物4道题,共计39分。选考题分值为15分。加强答题技巧训练,提高其得分率很有必要。

二、学生考试答题存在的失分点

1.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不在规定区域答题

部分同学将其他科目答案写在生物答题区域,卷面不整洁,影响改卷老师的判断。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各小题的位置,不在规定位置作答。字迹不清晰,字距不适当,太挤、太满。造成扫描图像不清晰。

2.答题卷留有空白

高考是每分必争的,尽量熟悉理综试卷的特点:生物题容易得分,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保证生物题有时间做。

3.选做题没画线,标号混乱

选做题与其他题目不同,作答区为一空白区域,这为学生作答题目制造了困难,本题有4个小题,左边为标准答案,部分同学不按要求写清每问的小题号(如右图),不画线甚至不写题号,导致失分,这说明平时应训练学生做选做题要涂题号信息点,要明确题号表示,不能改变题号。最好提醒学生画线,这样可以避免中间有空不答时导致答案出现错位的现象。

4.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②的膜上 (填“可”或“不可”)测得电位变化,原因是 。

题目中要求填“可”或“不可”,但在答题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写“不能”“不可以”等。

5.核心概念不清晰,混淆作答

是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 (填结构名称)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参与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 和 。

在答题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区分“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以及“脊髓”和“骨髓”等核心概念。

6.审题不清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当学生读完题干开始做题的时候,已经很快忘记题干上面的信息了,所以填写第2空的答案时,通常会想当然地按照已有的经验填写“主动运输”,这就上当了。

三、思考与对策

1.掌握审题技巧

(1)边读题边把题干中的信息画出来,如前面2.6提到的内容,读题的过程中,就要边读边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载体”“不消耗ATP”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2)边读题边用草稿纸来演算。特别是遗传题,如: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2.规范答题技巧

(1)重视学科语言规范。

记忆是生物拿高分的基础,要翻书、背书,熟记教材里面的原字原句,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但完全不记不背是不可能学好生物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把教材上面的原句原话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记忆;将教材里面重要知识点归纳出来,尤其是关键词语;列出教材上的简图、反应式,默写、画图;阅读每章节的前言、小结以及课后拓展题等。

(2)注重卷面清洁,书写工整、清楚、规范,指定位置作答,书写工整、清楚、规范。

(3)教学要提早开始和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答题技巧的培养。

今年高考全国卷考查学生使用生物学语言表达观点的简答题明显增多。这些题目具有答案长、分值高的特点。不要幻想写短短的几个字就能拿全这几分,就算诌也要诌出2~3个长句来,标准答案往往是2~3个较长的句子。在答题过程中尽量用题干语言,尽量用教材语言(生物名词和术语),切记不用口头语言,平时训练中有意加强该类题目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吴群.浅谈高中生物规范答题技巧[J].科学教育研究,2015(43):96-97.

高考考生惧怕诗歌原因及建议 篇4

高考恢复已经三十多年了,作文的规则要求中,有一句不变的提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句话刻进历届考生的脑海里。前几年某些省份破了下规矩,真的冒出了几首让人称羡的诗歌,也发现了几个写作能手。但后来又偃旗息鼓了。到了今年,除少数省份外,那句作文提示又回来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恰好印合了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回到原点》。

有一个疑问一直想问,高考作文为何如此惧怕诗歌呢?

中国是诗歌大国,打开文学史,是从《诗经》开始的。从古风而格律,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代产生的白话自由诗。一切都昭示咱们厚实的诗歌底蕴。可是,今人离诗歌越来越远确是事实,不过远到把诗歌排除在“文体”之外,倒真的有些让人诧异。既然是“文体不限”,又为何“诗歌除外”。可见,当今的教育部门已经把诗歌逐出文体之外。

这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现在面对广泛质疑,教育界有种种回应,最核心的理由是:很难标准化,很难判卷。

理由貌似成立,但经不起细究。

假定我完全承认他们的这两个理由,那么,问题恰恰也就隐藏在这两个理由其间。

第一个理由:很难标准化。这倒真是实情,让一篇文章标准化,确实很难。而且如果真的做到了标准化,那么文章也就死了。过去的八股文大都如此。今天的高考,岂止作文,所有的试卷一律都标准化了,一律都把回答简化成打勾或打叉。打勾还是打叉,这是个问题。非黑即白式的判断正在让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思维陷入简单化、机械化。

这种“理科思维”如果仅仅用在数理化这样的工具性学科,似乎弊端还不明显。但用于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却是大大的谬误。文史哲教人的是世界观乃至宇宙观,是形而上的。你无法让思想的表述精确到小数点,同样也无法把复杂的思绪纳入A或B两个简单的选项。所以,我们的历史课本,鲜有史实,鲜有过程,只有“五大特点、四大原因、三大结论”之类的教条,让学生死背。我们的语文教育都花在语法修辞的填空上,却很少琢磨怎么把语法修辞用于文章。虽然我们有作文课,但我们依然想把文章纳入标准化,文章便肢解成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些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字句都被早早地扼杀殆尽。作文成为猜题、押宝的奇怪游戏。

如此标准化的考试模式,怎能不惧怕天马行空的诗歌?

第二个理由:很难判卷。这又触到了痛处,但这不是考生的痛,是考官的痛。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知道,判一篇作文的时间,平均一分半钟,也就是九十秒。试想九十秒钟的时间,那八百个字都无法从头读到尾,更没法品味,只能凭事先拟好的判卷标准(又是标准),一目十行地扫描“关键词”,这种连普通文章都难以尽阅的判卷方式,怎么能评判得了文字之巅的诗歌呢?今天的教师们,其实都是在这三十年内高考独木桥上走过来的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被标准化训练得乖乖巧巧,他们中有不少人对诗歌这种“非文体”早就隔膜,恨不得剔除干净。如果不是教学大纲上还有一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他们是不想提“诗歌”这个词的`。所以这个理由只能证明,我们的考官们集体不及格。

我一直有个建议,不知给谁提。

高考语文怎么考?我的观点是,首先把颠倒的语文试卷比重颠倒过来,作文占七十分,古文阅读理解占三十分。因为所有的语法修辞,所有的字词句,都是为写文章服务的,学语法是手段,写文章是目的。写不好文章,一切语文知识等于零。一篇文章可以把现代语文全部检阅了。古文阅读理解,是为考生奠定养分,与传统文化不割裂。如果排除了那些细枝末节的语文知识,作文判卷的时间将会成倍增加,作文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如此情形下,诗歌才可能走进作文。这也正是回到人文教育的“原点”。

上一篇:草尖上的秋-散文下一篇: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