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

2024-07-12

体育锻炼(精选12篇)

体育锻炼 篇1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这些是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可见, 体育运动仍是当今社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促使各器官系统的灵活和协调。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还可以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态, 使人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

(二) 促进生长发育, 塑造健美体形, 提高运动能力。

经常运动可以使管状骨变粗, 骨密度增厚, 骨结节和粗隆增大, 使骨骼更加坚实, 抗压力增强, 特别是能使脊椎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展更趋完美。同时肌肉壮实, 有力,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 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时, 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心肌的血液代谢过程加强, 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 心壁增厚, 心脏增大, 从左心室增大最为多见, 而训练水平越高, 这种变化越显著。2.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 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体育锻炼可使动脉血管壁的中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增厚。动物实验证明, 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加, 分支吻合, 丰富, 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改善器官供血, 增强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4.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脂含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血液中抗凝血系统的功能, 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预防血小板的聚集, 以免发生血管栓塞。5.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血压降低。人在安静时脉搏为每分钟70~80次, 而经过长期锻炼后, 安静时脉搏可减到50~60次。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常言道, 心病还需心药治, 快乐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快乐使人健康, 快乐使人长寿, 拥有快乐, 就等于拥有健康。那么如何使自己快乐呢?那就从事体育运动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会给你带来惊喜, 带来快乐。

(一) 体育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

(二)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人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提高人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友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强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关于锻炼后恢复的几种方法

随着提高运动水平难度的增加, 人们已经认识到负荷仅仅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消除疲劳, 恢复提高, 才构成训练的全过程, 才符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因此, 恢复与负荷在运动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水平的提高。那么恢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睡眠。

没有充足平静的睡眠, 不可能有充分的休息。锻炼导致身体疲劳, 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 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而合成代谢则最旺盛,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蓄。成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 每天应保证八九小时睡眠, 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可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则要保证每天十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 活动性休息。

根据神经系统的影响学说, 训练中适当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训练手段有助于促进神经兴奋, 清除神经疲劳的作用。

(三) 合理补充营养。

为了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修复失常的体内机构, 清除疲劳, 补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及时补充的物质有维生素 (C, B1, B2) 、糖、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

(四) 物理性恢复手段。

剧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 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酸碱平衡等方面, 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肌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个新的平衡, 通常都标志着肌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 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 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疲劳、肌肉紧张等。运动后的按摩, 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 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 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另外, 训练后进行温水浴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调节血液加强新陈代谢, 有利于肌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此外, 理疗、电兴奋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五) 心理调节。

快乐的情绪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例如欣赏优美的音乐, 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 对体力恢复都有很大益处。

摘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锻炼后合理的恢复也是确保人们有个健康体魄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体育锻炼,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刘慎军.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3]赵云中.体育与健康.

体育锻炼 篇2

2、热爱运动,珍爱生命。

3、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4、天道酬勤,健康起来。

5、阳光下锻炼,幸福中生活。

6、人人锻炼,班班活动,校校参与。

7、运动是我们充满活力,活力让生命变得美丽。

8、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9、我运动,我快乐,我锻炼,我提高。

10、携手奋进,共创佳绩。

11、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

12、与时俱进,奋发图强。

13、奥运精神放异彩,年轻健儿展风姿。

14、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15、戒烟戒酒戒赌博,强身健体更健康。

16、文明守纪,拥抱胜利。

17、坚持锻炼,身体健康。

18、热爱生命,珍视运动。

19、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生。

体育锻炼 篇3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锻炼;方法;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追踪研究法对闵行地区老年人进行研究,结合实验与统计,在制订出相关的锻炼改善方案前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老年人锻炼效果的实验前数据,且在实施改善方案之后加以调查,得出老年人锻炼效果的实验后数据,从而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最后得出方案实施前后老年人的锻炼效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即判断新的老年人锻炼方法方式是否有效可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何在老年人健身的互动发展中拓展老年人的健身形式和健身项目,同时纠正老年人运动的错误方式及方法,以起到推广体育活动的作用。

一、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趋势

我国政府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平均寿命长、健康余年短、疾病余年长、医疗费用难以承受的现状,使得老年人对体育运动的自我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日益普及,多地的实践证明:长期坚持锻炼的老年人,普遍反映体育有抗病防衰、延年益壽之效。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体育锻炼的受益者,在有关单位的组织和支持下,走门串户,现身说法,激励大批老年人参加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

上海老年人体育协会有会员16000多人,他们经常参加拳操、长跑等多种健身活动,愚园街道就有19个拳操站,设24个活动点,参加人员达1100人,占退休职工的七分之一。体育锻炼使一些中风后遗症的病人恢复了行动。

二、老年人正确的锻炼方式及科学的健身方法

并非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健康效益,只有科学的身体锻炼才与一定的健康效益相联系。美国学者伯格及其同事提出了最佳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自控性的身体活动;负荷强度:中等最佳;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min;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科学健身方法是由四项基本要素构成: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运动时间。

三、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老年人从锻炼项目中获得乐趣和享受,是使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取得最大限度情绪效益的前提。一个锻炼者为了寻求心境的改善而锻炼但没有由此获得快感,却奇迹般地增加了积极情绪,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然而对愉快和乐趣的追求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一些人可能不起作用,还可能对一些人起消极作用。故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老年人运动时应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其更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

第二,健身要讲科学。在健身的热潮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这就是为数不少的人不明白如何科学健身,从而致伤、致残以及致死的大有人在。比如:我校上学期体育教育中72个学生受伤,受伤率偏高,他们虽长期锻炼,却总免不了疾病缠身,旧伤的发作总给锻炼者带来不便。年轻人况且如此,何况老年人。因此,科学健身对于参加锻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高度重视。

第三,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大环境——自然环境;二是指小环境——活动场地。小环境包括在大环境中,两个环境都要好,天天在爽心悦目的环境中锻炼和天天在污秽狭窄的空间里运动是有天壤之别的。

第四,要学会关注气候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一季之间也变化无常。气候的变化不但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人的健康。

第五,做好锻炼前准备,包括物质准备、身心准备。主要是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使身体逐渐舒展以适应强度较大的活动。

第六,懂得控制锻炼时间。这里的时间包含去锻炼的钟点和锻炼跨越的时间长度。外出锻炼的钟点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定,一次的锻炼时间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来确定。一般运动项目,一次半小时即可,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一周不少于5次。天天有规律、按时参加锻炼,形成自身的生物钟节律,更有利于健康。

第七,培养良好的锻炼精神。“坚持锻炼,风雨无阻”,可以表现其锻炼有恒心,精神可佳,但并非科学。大雾天,尤其是闵行这种雾霾天是绝不可锻炼的。所以该停练就停练,不允许锻炼时,强免行之则会危害健康,形成疾病,违反锻炼的本意。

第八,持之以恒,适时调整。

做到以上八点,老年人就可以轻松自在地锻炼,健康愉快地生活。

参考文献: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 篇4

一、公式解读

公式一:每天一小时锻炼=20分钟+20分钟+40分钟

第一个20分钟是两操 (上、下午各一次) 时间, 第二个20分钟是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40分钟则是每天的体育课, 或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

公式二:每天一小时锻炼=60分钟+20分钟60分钟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俱乐部或红领巾社团活动的时间, 20分钟是体育家庭作业时间。

“公式一”是对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活动内容由教师自行安排。旨在保证学生每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普及体育项目, 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公式二”由学生灵活掌握, 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两个公式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保证, 更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一抓普及教育, 保底。二抓特长教育, 提高。

二、公式运用

1. 严格规定, 保证时间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基础是时间。学校结合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在保证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还专设一节活动课, 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利用这节课进行体育锻炼, 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学科活动。周二至周五放学后1小时为学生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 由学生自选参加。红领巾社团活动时间分别为, 中午12∶40~1∶40及周一下午4∶00~5∶30。

2. 提高教师水平, 优化公式效果

教师是决定阳光体育锻炼公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科学、有序地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才能使“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实施公式的教师团队是一支包括行政人员、体育教师、班主任、外聘教练员在内的复合型队伍。行政人员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领军人物, 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统筹部署, 保质、保量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大课间、体育锻炼, 帮助学生发展其体育特长;班主任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组织者, 不但自身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聘教练员则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有力补充。

3. 多元发展, 注入活力

体育课堂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核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在于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规范行为、学习深造,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大课间30分钟, 学生玩什么?学校场地小, 大课间怎么做?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 了解学生需求, 并巧妙利用场地, 自主开发了书包操、手指操、椅子操等室内项目, 那么此外, 他们还开展“创意游戏征集活动”, 将其中20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拍摄成短片, 在全校播出并推广。

学生社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学校目前已成立健美操、兵乓球、篮球、排球等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提高团员技术水平;同时又积极组织各项学生体育赛事, 普及项目。学生社团已先后组织了乒乓球个人赛、篮球班级赛等活动, 社团团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体育锻炼计划 篇5

摘要:首先是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是本人自身身体状况,最后是本人根据自己得身体状况制定的一系列锻炼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可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关键字:锻炼素质

正文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也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我们大学生也不例外。“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要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在度过了漫长而又艰难地高中生活之后终于迎来了轻松而又自由的大学生活。按理说心情应该没有任何负担,身心较于高中应该会更加强健,但我却感觉自己的体质以及耐久力竟然在一点点的退步。有时还会出现头晕现象,其实我的体育一直都很差,从小到大都很害怕上体育课体育成绩也都不太理想,我的身体素质一向都很不好经常会生一些小病,而自从进入大二不用在早起跑操我的身体就更不如从前我想那一年的操确实没白跑虽然累了点但对人体素质的体改确实有用。根据我的自身状况,我做了以下一些锻炼计划:

首先,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进行晨跑,在操场上进行十分钟的跑步训练,之后在进行一些基本的拉伸运动将身体活动开,然后在背会儿英语单词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肺活量还可以预防小感冒。去上课时坚持步行,可以提前几分钟出发以方迟到,尽量少坐车子上课,从而到锻炼的目的。周六周日可以多休息一些时间,充分保证睡眠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其他时间都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可以利用周末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去逛一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从身心。

其次,按时吃饭,不在偏食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提高身体免疫力,尽量少吃零食注意自己的饮食,注重均衡营养,冬季天气干燥,每天定量喝水预防感冒。

最后,每天晚上学习过后,没事时可以在宿舍的练练健美操或跳跳绳,可以和宿舍同学一起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很容易进入睡眠,提高了睡眠质量,有助于第二天的学习,保证新的一天精力充沛。

体育锻炼 篇6

关键词: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70-01

体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体育意识的强化等等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深入和传播,同时对当前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研究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界以及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学经验中深感体会,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强化的教育现状

虽然体育课程改革给当前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与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基本理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毕业学生就业中,工作稳定性不高,一是身体素质跟不上劳动的强度,二是心理上不适应。这些问题其实通过体育的自我锻炼和意识强化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国家召开的关于学校体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被动”受教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许多老师把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职业规划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教师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充分利用把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体育锻炼 篇7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研究法

随机抽取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各个锻炼点人数共946人,先进行动机前测,而后采用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实验研究,然后进行动机测量,比较实验前后差异,自变量为各种外在刺激(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因变量为动机的方向、强度。有10个实验员,每个实验员负责95个体育锻炼者的动机强化,实验员从凯里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抽取,必须具备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实验前进行了特别培训,主要有实验的基本守则,注意事项、强化动机的内容、方法等,使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一致性得到了保障。

1.2.2 数理统计法

以spss11.6统计软件为统计工具,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前后动机强度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机在体育锻炼中应用现状及原理分析

体育锻炼动机应用到竞技体育远远早于应用到群众体育锻炼,国内运动心理学较少涉及大众体育问题,大多数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集中精力在竞技体育方面、国内体育运动心理学对动机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类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缺乏可靠有效地测量手段和实验技术进行定量评价[2]。张力为等认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动机是运动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以及表现运动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体育中,动机则关系到从事体育活动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当今体育运动领域中动机研究及未来潜在的课题主要有: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体育运动中的动机气氛,运动活动的内部动机、女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成就动机与体育运动、期待—价值理论与运动活动动机[3]。

动机的支撑原理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评价论、社会认知论。目前三种理论并不能完全阐述体育活动中的动机问题也谈不上孰优孰劣。社会认知论在大众体育锻炼中应用最广泛,社会认知论强调个人效能认知和任务定向,个人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定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较高,反之则应较低,这种预测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任务定向与从事的体育活动的乐趣有可靠的正相关,与枯燥感有负相关,笔者以社会认知理论基础理论为支撑,这和张力为、任未多(1995)认为“社会认知理论似乎能够更好的解释大众体育领域中的问题”相一致。

2.2 强化锻炼动机的方法

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布恩·埃克斯特兰德,1985)。驱力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实际上就是内部需要。诱因指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4]。在本研究中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几种方法增强驱力和诱因,主要以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所阐述的应用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所用的强化动机的方法为参照,以心理学专家及大众健身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为指导、以个人研究条件所能及来确定的几种强化方法。体育价值观及生活观的教育可以使大众理解体育锻炼对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体育锻炼观,增加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增强了内驱力。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改善锻炼场地等等这些外在诱因可以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锻炼兴趣的增加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使锻炼者可能有更高的目标定向,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现个人目标,锻炼者的信心加强,自定效能水平得到提高,体育锻炼动机得到强化。

2.3 动机量表的引进

动机量表以动机的强度和方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方向以选择动机的人数比例为参照对象,比较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动机强度量表以张力为(2001)设计的十分简洁的《运动动机量表》[5]测量量表为参考制定,该量表主要调查从事体育专业的倾向度,引进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对其调查内容进行了修改,量表的修改得到心理学及体育心理学专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三轮的特尔非法调查显示问卷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最后确定量表调查内容为:1我喜欢从事大众体育锻炼、2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多少意义、3我可以从我从事运动项目中得到许多乐趣、4从事的运动项目对我锻炼身体没多少效果、5从事我所从事的项目一种享受、6我将不再参加大众体育锻炼。对参加体育锻炼的946人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含有6个条目的《大众锻炼动机量表》的科隆巴赫﹠为0.81,基本符合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

2.4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方向”差异性分析

动机因素选择排序上在实验前后出现了一定的差别,在各个因素的选择人数比例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强身健体这项仍然排在第一位,说明凯里市市区锻炼人群认识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价值功能及具有追求健康的观念意识,选择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说明实验后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更新了观念,这和体育锻炼价值观及生活观念的教育分不开的。防病治病这项选择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通过调查显示,实验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83人曾经经常生病或有过病史,通过体育锻炼目的就是为了防病及缓解病情。这部分人在实验前后选择防病治病的人数也有变动,62人仍然选择了这项,还有个其它的那部分人人数减少了许多,他们在锻炼过程中逐渐认为防病治病是最基本的动机需要,锻炼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防病治病,有了更高的动机追求。运动技能选择的人数比例及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这和通过设置小型体育比赛有很大的关系,人们为了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从而更加关注动作技能本身,而且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得整个人体的姿态、技能外观更加优美,恰恰满足人们的挑战自己,取胜和对抗的本能,访谈中也谈到动作技能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关注与动作技能的提高。愉悦身心选择的人数增多了许多,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实验后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心理感受,强调个人心情愉快。人们认识到身心快乐是生活的真谛,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乐趣,在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愉快感。其它几项选择的人数及排序没有什么变化,“发泄情绪”、“个人喜好”及“其它”只是少数人的特别动机感受,但这些动机需求在大众体育锻炼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们锻炼的根本出发点。

2.5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差异性分析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量表评分方法:动机量表共6题,分值在0—24之间;总分通过以下公式得出:1题+3题+5题-2题―4题―6题+12,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强。实验前动机强度量表得分为:14.4±2.45,从中发现动机强度得分均值水平偏低,整体锻炼动机强度中等,通过实验后得分为:19.8±1.87,动机强度均值得分较高,整体锻炼动机强度较高,利用spss11.6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为P=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引起人们锻炼的动机强度发生变化。

3 结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中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可塑性,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可以使人们锻炼动机方向改变、强度增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政策制定中要引用动机可塑性理论,首先要调查了解群众体育锻炼

动机现状,然后考虑如何强化锻炼动机,塑造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动机。

凯里市市区在群众体育锻炼中也应该考虑到少部分人们的动机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该理论研究以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化群众体育锻炼动机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

参考文献

[1]黔东南年鉴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年鉴[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体育锻炼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4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就读大一至大四的不同年级,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66份,收回率为96.6%,有效问卷943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为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书籍,包括社会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心理学等一系列相关书籍,在“学术期刊网”中,详细检索最近5年中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检索出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使本研究能够顺利进行[2]。

2. 问卷调查法

在本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制相应的调查条目,条目包括人口统计变量和影响锻炼行为的各种因素两项内容,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其次,制定相应的锻炼动机表,本实验有35个体育锻炼动机问题构成,共5大类问题。问题一,因乐趣而锻炼的动机(8道题);问题二,因能力而锻炼的动机(8道题);问题三,因外貌而锻炼的动机(7道题);问题四,因健康而锻炼的动机(6道题);问题五,因社会交往而锻炼的动机(6道题)。对于本研究实验的题目均采用Likert7级量度,这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是从“这种动机很强烈”到“根本就没有这种动机或想法”,其中数字越小代表的锻炼动机就越强。在本研究的总量表中a的值为0.92,每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81—0.91,在本实验中每一个分量表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a值,进而表现出各个量表之间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3]。

3. 统计学原理

对于调查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并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有关统计,进而分析出不同性别、年龄在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间的各种差异。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锻炼行为分析

为了将本研究精确具体化,将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进行分开比较研究。从对男女大学生锻炼的强度、时间、频度等各项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在锻炼时间和强度上男大学生均高于女大学生,因此,无论是在锻炼时间上,还是在锻炼强度上男女大学生都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锻炼的坚持度和频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研究的结论与张中江等人研究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频率、强度以及锻炼坚持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结果存在一些不同。

从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篮球、排球、健美操、跑步、乒乓球、游泳以及羽毛球等的统计结果分析看,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统计结果分析显示,男大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排球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女大学生比较喜欢健美操、跑步等一些灵活且对抗性较弱的体育项目。从以上分析可知,男女大学生性别和生理原因导致他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有一定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无论是在运动能力上,还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大学生都具有先天较强的力量优势,除此之外,男大学生还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所以,在体育锻炼时男大学生会选择一些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锻炼项目[4]。而女大学生由于在力量和运动能力上比较弱,所以,在体育锻炼时女大学生经常会选择一些运动量小、对抗性弱、柔韧优美的锻炼项目。

(二)大学生锻炼动机分析

从有关大学生的健康动机、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以及动机总分的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看,男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总分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但男大学生在总的锻炼动机上弱于女大学生,但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根据男大学生锻炼动机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男大学生在锻炼动机上最为注重的是健康动机,其次是社会动机,再次是乐趣动机,然后是能力动机,最后是外貌动机;而女大学生在锻炼动机上最为注重的也是健康动机,其次是乐趣动机,再次是外貌动机,然后是社交动机,最后是能力动机。从5种锻炼动机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的动机分量来看,在外貌动机和乐趣动机上女大学生强于男大学生,在这两种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就单纯的外貌动机而言,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进一步说明了女大学生都向往形体美和外貌美的心理,本文研究的结果和陈善平、张中江等人研究的女大学生在外貌动机上明显高于男大学生是一致的。但在能力动机和社会动机上男大学生明显高于女大学生(P<0.01)。此调查结果还有一个显著性问题,就是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将健康动机作为自己锻炼的首要动机,由此可知,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都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体育锻炼带给我们的首要益处。

通过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大一、大二、大三,还是大四,健康动机都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在不同年级之间没有什么明显性差异(P<0.05),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比较注重健康。但从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会动机几方面来看,在大一到大二之间呈递减趋势,而在大二之后又出现了递增趋势。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大一期间,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讲,一般都是一些基础性知识,对于大一新生来讲,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后锻炼都可以很快适应。经过一年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进入大二后,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课程相对来讲都比较熟悉,他们在掌握体育锻炼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体育有了新的认知和升华,开始寻找一门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体育项目,在锻炼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再加上大二期间的学习课程逐渐增加,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强,所以就导致他们在各项体育锻炼动机上呈递减趋势。大三以后,大学生不但度过适合自己“终身锻炼”体育项目的磨合期,而且所学课程也逐渐减少,所以,他们的锻炼动机会不断增强,进而出现了递增趋势。

三、结论

(1)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无论是在锻炼时间,还是锻炼强度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女大学生在锻炼时间和强度上明显低于男大学生;但在锻炼频率和坚持度上差异不是很明显;大学生因性别不同而选择的锻炼项目也不同,即性别决定选择项目。

(2)我国当代大学生都比较注重健康,所以健康动机成为他们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因此,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在外貌动机、能力动机以及社交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貌动机强烈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强烈程度远远高于女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乐趣动机上没有太大差异,几乎是对等的。

(3)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来讲,他们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过程中的坚持度、频度、时间以及强度都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董宝林,朱乐青,宋刘玲,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1—98.

[2]徐梓轩.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动态与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4—148.

[3]王渠,王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99.

体育锻炼与印象形成 篇9

社会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个体对他人的印象是在很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个体都愿意估量他人的智力、年龄、经历背景、种族、宗教、文化水平、诚实、热情等等,并进一步表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喜欢或厌恶。个体倾向于将认知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形象,即使在获得关于一个人的信息资料有矛盾时,个体也通常会重新整理或歪曲信息资料,以消除或减少不一致性。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研究发现:个体依据间接材料来认知他人所获得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以所提供的材料为基础的。由于所给的间接资料不同,人们对他的评价就会不同,所形成的印象也不同。

Leary认为,个体给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如何认知、评价和对待个体有重要作用,而且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心理满足。由于印象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很关注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而在各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来表现自己,使他人能对自己形成好的印象。Schlenker把这种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形成称为印象管理或自我展示。

当个体进行自我展示时,通常都试图传递一些能使他人对自己形成一个称心如意的印象的信息。自我展示包括传递个体各个方面的信息——经历背景、宗教信仰、文化水平等等。那么,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信息是否也影响他人的印象的形成呢?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传递一些个体体育锻炼习惯的信息有助于印象管理,而国内目前尚未有此类的研究(Leary,Martin)。本研究的尝试,希望能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6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300人,随机抽样3个年级的学生,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17.2岁。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1.1 工具

采用Conroy的体育自我展示量表(the Self-Presentation in Exercise Questionaire,简称SPEQ)。该量表是以Leary、Kowalski的自我展示两因素模型作为其理论依据。该量表分为人格评价和体格评价两部分,其中人格评价部分有12个维度,体格评价部分有8个维度,每个维度由一对相反的形容词或短语组成,如:吝啬的/慷慨的。该量表采用Liker式的九点记分法进行记分,从左至右分别为1到9分,被试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即反映出其对他人在这一维度上的评价水平。

2.2.1.2 材料与程序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篇材料,在这篇材料中,有关于他人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信息,这种信息组成三篇材料,即有参与体育锻炼信息(锻炼组)、有不参与体育锻炼信息(不锻炼组)和没有是否参与体育锻炼信息(控制组),除有此差别外,其它内容相同,再无其它任何差别。被试随机地分成三组,每组人数相等即200人,每组分别阅读其中的一篇材料,阅读完材料后让每个被试按指令运用想象去创造一个活生生的这个人的形象,接着按要求填写SPEQ进行评定,然后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1.人格属性的评价

如表1所示: (1)在懒惰的/勤奋的、自卑/自信、有自控力/无自控力这三个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和控制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2)在朋友少的/朋友多的、胆怯的/勇敢的、愚蠢的/聪明的、邋遢的/整洁的、悲伤的/快乐的、好交际的/孤僻的、友善的/仇视的这七个维度上,锻炼组和控制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锻炼组和控制组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强这一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更独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锻炼组和控制组、控制组和不锻炼组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4)在苛薄的/大方的这一维度上,各组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体格属性的评价

如表2所示:(1)在各维度上,不锻炼组被评价为比锻炼组和控制组更差,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2)在丑陋的/美貌的、体重不足/体重超标这两个维度上,锻炼组和控制组被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其它六个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控制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3.2 讨论

1.体育锻炼与体格属性的关系

被描述为体育锻炼者,就能更好地被评价为拥有了与健康等相联系的各种体格属性,锻炼组比另两组被评价为更健康、更强壮、更有肌肉、更性感等体格属性,此结果与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是体育锻炼的生理性获益。对于体育锻炼的这种获益人们已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人们对这种获益所包含的非生理性的成份还没有正确认识,即这种获益是体育锻炼的非生理性获益的基础(见表1、表2)。

2.体育锻炼与人格属性关系的分析

被描述为体育锻炼者,就能更好地被评价为拥有了与自信等相联系的各种人格属性,锻炼组比另两组被评价为更自信、更刻苦、更独立、更勇敢等人格属性,此结果与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是体育锻炼的非生理性获益。此结果也表明上述生理性获益已扩展到了心理、社会方面了。这是个好结论,因为对体育倡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收益不仅仅有生理方面的,还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从而使人们对体育锻炼有更警醒更全面的认识。然而,人们对这种心理、社会方面的获益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体育倡导者来说,当前更应加强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理解。对不锻炼者来说,不锻炼不仅有生理上的否定,还有心理、社会上的否定,从而使他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这一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这也对研究如何激发和保持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结论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体育锻炼状况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的形成。人们对体育锻炼者有更高的欢迎程度,而对不锻炼者有较明显的坏的印象。笔者相信这一结论会激发更多的人们去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Leary,M.R.,Self-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exercise and sport.Jour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1992,(14):339-351.

[2]Martin,K.A.,Leary,M.R.,Rejeski,W.J.,Self-presentational con-cerns in older adults: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J].2000,(22),169-179.

[3]Concoy,D.E.,Mort,R.W.,Hall,E.G.Progress and construct of the self-presentation unexercise questionsire.Jour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2000,(22):21-38.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重明.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 篇10

重复锻炼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按一定的要求, 反复进行某一练习, 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肌体基本恢复的一种方法。构成重复锻炼法有四个因素:重复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每次重复练习的距离或时间;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 (组) 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比如, 以固定的速度、按规定的距离重复跑;以同一方式多次举同一重量的杠铃;在一定高度上用同一过杆技术反复进行跳高练习;以固定的次数为一组做俯卧撑, 重复练习若干组, 等等。在做上述练习时, 每重复一次或一组中间的间歇时间以保证肌体基本得到恢复为宜。重复练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每次重复某一练习时动作的结构和负荷强度不变, 并且强度越大, 每次 (组) 重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越充分, 并可多次重复进行。因此, 对提高肌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较大作用, 能有效地促进肌体发展。

运用重复锻炼法进行练习时, 要注意每次 (组) 练习均要保持预先确定的强度。重复的次数应根据具体锻炼的项目、个人体质水平、锻炼时间而定。关键是要调节好适宜的运动负荷, 通常重复锻炼的心率控制在170次/分钟以内比较适宜, 若低于130次/分钟, 则效果不佳, 应增加重复次数。

2 持续锻炼法

持续锻炼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 用较稳定的强度, 无间歇地持续进行锻炼的方法。它主要用于运动技术比较简单、锻炼者运动技能比较熟练的项目, 如长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等。其主要特点在于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长, 一次锻炼的量比较大, 但锻炼的强度相对比较小而且稳定。因此用这种方法进行锻炼, 对有机体刺激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缓和, 有利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的稳步提高和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均衡性。持续锻炼法所获得的效应出现较慢, 但比较稳定, 消退也较慢。运用持续锻炼法进行锻炼时, 要注意控制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其方法一是靠控制锻炼的时间、距离和次数;二是靠控制锻炼的强度, 如提高锻炼强度, 则锻炼的时间、次数、距离就不能太长太多。相反。如增加锻炼的时间、次数和距离, 则锻炼的强度就不能太大。在运用持续锻炼法进行锻炼时, 要做到因人而异, 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 选择合适的距离、时间和强度。通常持续锻炼的心率控制在150次/分钟左右, 持续时间在5分钟以上, 最好在20~30分钟。

3 间歇锻炼法

间歇锻炼法是指在一次 (组) 练习之后, 严格控制间歇时间, 在肌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锻炼方法。间歇锻炼法在形式上类似重复锻炼法, 但严格规定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练习间的休息时间。构成间歇练习法的因素有五个: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 (组) 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时的休息方式。根据这五个因素, 可以组成不同的间歇锻炼方案。以慢跑为例, 100米全速跑间歇时间不少于30秒。一般间歇后心率低于130次/分钟, 即可开始下次的练习。重复的次数不宜太多, 做到因人而异。运用间歇锻炼法时, 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 负荷强度可以根据锻炼的目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安排和调整。一般认为大强度的间歇锻炼法, 负荷可达练习者最大强度的90%以上。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相对较短, 这对提高练习者的无氧供给能力, 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很大的作用;小强度间歇锻炼法, 负荷可达练习者最大强度的70%或略小一些。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可比大强度间歇锻炼法稍长一些, 对提高练习者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给能力有较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练习的具体任务调节间歇锻炼法各因素的参数, 充分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如练习的次数与每次练习的强度和间歇时间紧密相关, 若每次练习的强度不太大, 练习的次 (组) 数可多一些, 间歇的时间就可相对短一些。总之, 由于间歇锻炼对练习者有机体带来的负荷较大, 对有机体各系统器官机能要求也较高, 所以使用该种方法要求练习者有一定的锻炼基础, 并注意练习过程中的医务监督。

4 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锻炼过程中, 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练习条件包括: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运动负荷 (速度、负重量、距离、时间) 、练习的动作组合等。

变换锻炼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运动项目的身体、技术和战术锻炼。通过变换练习可以提高锻炼者对各种负荷刺激的适应能力, 能培养多种运动感觉, 如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节奏感等。还能有效地调节生理负荷, 提高兴奋性, 强化锻炼意向, 避免锻炼的单调乏味, 提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 以达到提高锻炼效果的目的。

运用变换锻炼法时应注意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练习中为了纠正错误动作, 可适当减轻练习的重量, 降低对动作的速度、速率的要求, 错误一旦得到纠正, 就应及时变换到正常条件下练习。

5 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选择若干运动项目, 依次排列成若干个锻炼站, 规定各站练习的内容、时间和次数,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循环的锻炼方法。循环锻炼法主要用于身体锻炼。构成循环锻炼法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每站练习的内容;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和每站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遍数。循环锻炼法可预先制定练习内容, 如杠铃挺举、双人推小车、背人走跑、蹲跳、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跳绳等。

6 复合锻炼法

复合锻炼法是指多种练习方法的结合运用, 如连续举重6次, 重量不变, 但重新开始练习时逐次增加或减少重量, 即重复锻炼法与变换锻炼法结合运用。综合锻炼法能更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 更好地符合练习内容的要求, 从而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 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采用复合锻炼法时, 应注意练习手段、练习量和强度、练习间歇及练习程序的安排, 从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安排。

7 发展身体素质常用的锻炼方法

7.1 发展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克服工作阻力的能力。按肌肉收缩的特点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衡量肌肉力量的大小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按照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7.1.1 静力性力量的练习方法:推蹬固定物体、支撑、平衡、悬垂等, 负重深蹲慢起等。

7.1.2 动力性力量的练习方法:推、拉、蹬伸、摆动、跑、跳、投掷等。

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克服大阻力、重复次数少的练习;速度力量的锻炼是适当减少阻力, 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动作;发展力量耐力要求既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又能坚持较长的练习时间。

发展力量练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力量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力量练习以隔天一次练习为宜, 锻炼过程要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负荷;

完成力量练习要注意呼吸;

力量练习要先练大肌群, 后练小肌群。

7.2 发展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7.2.1 有氧耐力锻炼。

发展有氧耐力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水平, 有氧耐力的主要指标是最大摄氧量。主要方法有慢速跑步、越野跑、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等周期性运动项目。

7.2.2 无氧耐力锻炼。

主要采用尽可能快的动作或用平均速度以间歇练习法来完成。对运动员常用缺氧训练或高原训练等方法。

7.3 发展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反应的能力, 通常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发展反应速度常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的方法来训练;发展动作速度的方法有减少练习难度、助力法、限时法等。发展位移速度通常用快速跑, 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 发展下肢的爆发力等方法。

7.4 发展灵敏和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 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采用体操、球类、武术对练等对抗性强, 快速移位多的项目进行锻炼。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 肌肉和韧带的伸展程度, 发展柔韧素质常用静力性和动力性拉长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方法。

责任编辑:袁依凡

摘要:体育锻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锻炼方法的正确运用。应根据锻炼的特点, 结合锻炼的目的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

学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篇11

关键词:兴趣;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53-01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要想把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应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要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要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1、学习的需要。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

2、升学的需要。上大学,对中、小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育部对1981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指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规定》还指出:“从1981年起,中学应对高中新生建立学生档案,要把学生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情况记入健康卡片,归入学生档案,供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规定,重点中学招生将加试体育。这些规定都是为了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业的需要。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能考入高等学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仅占4%左右,绝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都面临一个就业的问题。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就业问题又难以马上全部解决,这样就业又有一个先后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招工单位对招工对象又必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就具有优先被录用的有利条件。

4、增强体质的需要。健状的体魄不仅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脑力和体力劳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体质。这个浅显的道理,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二、开展体育活动,要选择有吸引力的项目和内容

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的”,而往往是由于某些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内容“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这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捉迷藏”,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跳猴皮筋”容易产生兴趣一样,他们并不是首先从意识上感到需要,而仅仅是被这些活动本身所吸引,兴趣盎然地参加这些活动。当然,学生对某一或几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可以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以及学校体育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通过一定的形式,是可以逐步扩大学生的兴趣的。

三、通过形象美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青少年对于美的形象一般都具有好感和羡慕,以至追求的心理特点。在各项体育运动中,许多动作都具有矫健的造型美。这种美的造型,我们从许多雕塑、摄影等艺术中经常都可以看到。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请优秀运动员来校作表演,组织学生观摩比赛,看体育电影、录相、图片、画册,以及体育教师的优美示范等等,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某一练习发生兴趣。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组织他们试一试、练一练,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爱好。

四、注意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长时间的单一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因此,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青少年及儿童的练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应注意防止那种“华而不实”的做法,要把多样化和实效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抓住教材和练习内容的实质,从任务和效果出发,“万变不离其宗”,就可以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例如:一节简单的“体侧运动”,只要抓住了活动身体那些部位这一实质,就可以围绕这一任务,创造出各种各样“体侧运动”的练习形式。

五、在组织练习中适当运用竞赛形式

青少年及儿童大都具有“好胜”、“上进”及“荣誉感”等心理特征。在练习中适当运用带有竞赛性的组织教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竞赛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在掌握动作阶段,竞赛的重点应放在技术评比上,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巩固提高阶段,则可以把竞赛的重点放在完成练习的成功率、次数、成绩等指标上,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六、要使学生看到和体会到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成效

让学生看到和体会到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成绩和收获,是稳定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或教研室(组),应定期测验统计和调查了解下列一些锻炼成果,并告诉学生本人:1、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提高的数据与情况;3、学生各项身体机能提高的数据4、学生身体发育(包括身体形态)的情况;5、学生由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上述某项指标,在个别学生身上,可能出现负相关的倾向,甚至发生运动损伤,或放松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体育教师或教研室(组),必须十分重视这种个别情况,而且要妥善解决这些个别问题,否则可能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以至响影全局工作。七、大力开展宣传鼓动和教育工作。

客观环境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宜传舆论、气氛和周围人物对体育的态度等等,对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爱好,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体育教研室(组)除在本身的体育工作中要加强宣传教育外,还可通过学校的校刊、墙报、板报、广播等,以及配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各种组织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制造舆论,以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

体育锻炼 篇12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活动一小时体育锻炼得到保证, 而节假日的体育锻炼如何得到保障, 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调查报告指出, 职校教育已占到中等教育阶段的52%。一般职校生三年后毕业直接走向社会,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缺少了继续接受体育的机会。而职校学生又是我国未来技术人才的主力军, 他们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终身职业的需求。由此可见, 要重视职校学生的健康状况, 培养职校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就必须重视职校生从事节假日体育锻炼的现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职校生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为培养职校生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以促使职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争做全面发展人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采用了分层抽样, 随机抽取了 (张家港市工贸职业高级中学、职教中心、第二职业中学、第三职业中学等) 四所职校的部分2007级财会、机电、服装、计算机信息、电子、国际贸业等专业为调查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座谈法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职校学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的现状。

(1)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态度。统计结果来看, 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职校生分别占16.5%和70.3%, 不喜欢和不表态的学生各占13.8%。其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男生分别占20.5%和76.2%, 而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女生分别占6.5%和76.2%。可见职校生中有七成以上的同学对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持喜欢的态度, 只有少数表现出不喜欢, 而女生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

(2)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动机。统计结果来看, 职校生参加节假日体育锻炼的动机列在前四位的分别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健身运动、终身锻炼”“喜欢爱好、培养特长”“消化教学、应对考试”, 所占百分比率分别为80.5%、70.9%、69.2%和25.6%。其中男生与女生都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放在第一位, 把“健身运动、终身锻炼”放在第四位。由此可见,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学生影响比较大。同时, 由于职校生对自身认识不足, 而把“健身运动、终身锻炼”放在最后。男生把“喜欢爱好、培养特长”放在第二位, 女生则把“消化教学、应对考试”放在第二位, 这是男生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和观点差异所致, 女生比男生比较实际, 所以在体育动机上存在不同。

(3)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频率。职校学生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占26.7%, 1~2次占46.8%, 2~3次占17.4%, 3次以占12.5%。可见, 职校学生经常参加节假日体育锻炼人数比较少, 这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相差甚远。对男生与女生的进一步比较发现, 女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频率次数明显不如男生, 差异性较大。由于在体育锻炼动机上差异不是太大, 这种可能与节假日体育锻炼在器材、时间、场地、锻炼伙伴等方面因素有关。

(4)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统计结果来看, 职校生节假日体育锻炼每次时间在20分钟~30分钟的占60.2%, 而在30分钟~60分钟的占36.6%。由此可见, 对于一名正常发育的职校生来说, 体育锻炼持续时间比较短, 所起的锻炼效果比较差, 因此, 职校生在节假日体育锻炼时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从男、女生所占比例来看, 男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明显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男、女职校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有关。

(5)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参加锻炼的时间。从统计看, 60%以上的学生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上无规律性, 有的早晨、有的晚上。这是由于职校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 (一般职校生三年后毕业直接走向社会) , 学习比较紧张, 加上社会实习较多。所以, 校外空余时间相对比较少, 而用在校外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更少, 从而导致节假日体育锻炼无规律。而在男、女之间比较中, 差距不明显。我们知道, 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缺少了继续接受体育的机会和途径, 所以关心他们节假日的体育锻炼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培养职校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的形式。从统计结果来看, 职校男、女生参加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形式都以“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排在首位, 并且达到达82.9%。说明职校学生参加节假日体育锻炼中以结伴进行为主, 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 男生有37.8%的同学与不同人群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说明职校男生想通过体育锻炼, 扩大社会交往面和层次,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女生这一方面相对弱一些。

(7)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活动地点统计。职校生能锻炼的地方最多的是自家附近空地占53.12%, 最少的地方就是学校场馆, 占7.52%。表明职校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的体育场馆与设施严重不足, 应加强学校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职校学生开放, 满足职校生节假日的体育锻炼的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在职校学生中有86.38%的同学对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持喜欢的态度, 少数同学不喜欢。说明职校生除了自身体育锻炼以外, 同时想通过节假日的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来扩大社会交往面和层次, 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2)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中, 在追求身体素质和健康前提下, 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女生追求形体, 男生追求个性爱好, 培养自我的特长。这说明男、女生在锻炼的目的和观点有所差异。 (3) 职校生在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频率、持续时间上明显不足, 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而女生锻炼明显不如男生, 60%以上的职校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没有规律性。因此, 在职校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 满足职校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的需求。 (4) 职校生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的体育场馆与设施严重不足。加强学校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职校学生开放, 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建议。 (1) 职校生在节假日自主体育锻炼时,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因此,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2) 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充分认识到体育场馆紧缺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职校生校外参加节假日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是当前解决职校生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所缺器材、场地的有效方法。

摘要:职校生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是职校生强身健心、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职校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 是职校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受到职校生欢迎。教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座谈法, 对职校生节假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持有积极、喜欢的态度, 但在体育锻炼频率、持续时间上明显不足。影响职校生参加节假日的主观原因是职校生的惰性、时间和指导上有所冲突, 客观原因是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严重不足所造成。建议职校生节假日体育锻炼时要注意科学化、校内外一体化相结合。

关键词:职校学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现状,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引黄入晋下一篇: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