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锻炼(共4篇)
体格锻炼 篇1
Hart等人[1]在1989年提出社会性体格焦虑概念,并将社会性体格焦虑(social physique anxiety,SPA)定义为当个体面临他人对自己体格进行评价时所体验到的焦虑程度。而国内学者徐霞[2]则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是当个体在预计或者真实的社会情景下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体格印象但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一能力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感。
社会性体格焦虑提出后的17年来,国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源于自我表现和社交焦虑的理论框架,而在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项研究中,也同样以自我表现和社交焦虑理论为研究基础。所以,社会性体格焦虑一直被作为与身体锻炼相关的自我表现概念。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保护性的自我表现行为呈正相关。
17年来的研究结果肯定了它与身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等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各种研究所针对的群体以女性居多,但是由于它对锻炼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在锻炼心理学领域越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就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关系方面进行综述研究,介绍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引起国内锻炼心理学学者的重视,同时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其进一步进行探讨,以促进该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1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
在西方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理想体型的理解一直就认为:女性应该是苗条的,而男性则应是健壮的,而人们也总是为了使自己的体型符合社会期望而进行身体锻炼。
规律的身体锻炼能够给人们带来潜在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遗憾的是,很多赞同身体锻炼能够带来巨大益处的人,却总因为不愿意经历社会性体格焦虑而宁愿选择不运动。根据US DHHS[3]和ACSM[4]提供的数据,60%以上的美国成人没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行为,这导致有25%的成人最终成为完全的不锻炼人群;约50%年龄在12-21岁的青少年不参加规律的锻炼,且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年轻女性中,社会性体格焦虑已经被研究证明是一个影响锻炼参与的障碍。因此,整体健康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提高个体参与规律身体锻炼的比例。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或者锻炼参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动机对锻炼参与的影响、身体不满意感以及现实体型与理想体型差异对锻炼参与的影响。
1.1 自我表现动机与锻炼参与原因
与自我表现动机相关,进行身体锻炼是改变自身体型和体格的首选方式,而研究结果也表明,低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比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更愿意进行身体锻炼。在锻炼动机与体重和外表相关的个体中,有较高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同时,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身体外表相关变量与社会性体格焦虑高度相关。Ingledew和Sullivan[5]的研究发现BMI(体重指数)高或者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高的个体更多是为了身材苗条或者改善身体吸引力而进行身体锻炼。
在锻炼人群中,高社会性体格焦虑被认为与自我表现和参与锻炼的外部动机相联系;另有研究发现,体重过重的女性不愿到体育馆参加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的消极评价。
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因为关注体重和外表而进行身体锻炼。在这些研究结果中,有关自我表现的动机影响着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参与身体锻炼的动机。
1.2 理想和现实体型与锻炼动机
女性在西方“以痩为美”的社会文化压力下,要想获得或者保持“理想”的体型,就有可能强化自我表现的动机。所以,很多女性参加身体锻炼的原因是要减体重和脂肪,从而增加自身的肌肉线条,她们认为自己的身体锻炼动机源于自我表现,包括对体重、外表、体型和曲线美的关注,而对这些的关注都是为了获得理想体型,且现实体型与理想体型越接近,其身体锻炼动机就会越健康。
在社会环境下,由于对自身体型或者体格所产生的焦虑,使理想与现实体型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锻炼动机。
1.3 身体不满意感与锻炼动机
Krane等人[6]对198名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的女性和204名女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一般锻炼者还是大学生运动员,身体不满意感和对苗条身材的追求程度都能够最有效的预测社会性体格焦虑;同时,女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不满意感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可以导致她们进行额外的身体训练。
对身体外表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体型和现实体型差异的关注都可以归结为对身体的不满意感。而这种不满意感是导致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个体的锻炼动机。
1.4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关系的质疑
在多数研究肯定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之间相关关系的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一定的质疑和不同的见解。
Berry和Howe[7]试图通过不同目的的电视广告造成对127名大学生锻炼动机、行为以及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他们分别使用以健康促进和以身体表现改善为目的的广告作为施加因素,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性体格焦虑没有变化,同时也没有通过这两种方式改变被试的锻炼态度。此结论与Rhodes和Courneya[8]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在实验对象分别阅读为健康而锻炼和为自我表现而锻炼的相关信息后,被试的锻炼态度没有变化,同时也没有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的关系存在疑问。
另有一些研究也提出质疑,认为一些女性如果因为需要健美的体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诱发关于肌肉缺乏的体格焦虑,而因为需要苗条体型又可以诱发关于肥胖的体格焦虑。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身体锻炼动机与社会性体格焦虑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区别应该被更好的进行研究。同时,动机理论中,不同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形式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产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在有关运动和锻炼文献中也有不同的结论。
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
Harter[9]曾经指出,就像因为关注改变自己的体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样,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可以成为行为改变的动机因素。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锻炼的情绪反应,以及在锻炼中付出努力的程度。
2.1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研究的普遍结论
不少研究认为,在身体锻炼环境下,由于要暴露自己的体型,使得社会性体格焦虑成为身体锻炼的潜在障碍,从而显示出,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比低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更少的参加身体锻炼。社会性体格焦虑也已经在部分研究中被证明可以作为锻炼退出等行为的预测。Hausenblas和Fallon[10]对474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锻炼行为是男大学生身体满意度和社会性体格焦虑最强有力的预测变量,有锻炼行为较多的男性显示出更高的身体满意度以及更低的社会性体格焦虑。
但是,在这些较为普遍的研究结论中,仍然不乏有不同的观点。
2.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研究中的质疑
在一项针对绝经期女性余暇时间身体活动的调查中显示,余暇时间能量消耗少的女性,有高水平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但是在控制年龄和身体成分的研究中却没有发现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老年人群身体活动的相关。同样的不一致研究结果也出现在年轻人当中,在对年轻人的研究报道中有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活动成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的三种结论。
根据行为转变模型理论,Prochaska和Velicer[11]将参与锻炼的行为分为6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和终止阶段。在Kratzer[12]硕士论文中又有新的质疑,Kratzer对辛辛那提大学18-22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处于保持阶段的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最低。基于这种结果,应能推测处于前意向阶段个体有最高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但是研究结论并不支持这个假设。尽管,处于前意向阶段的个体分值确实高于保持阶段个体,但它却低于准备阶段和行动阶段。他认为,处于前意向阶段的个体因不关心锻炼,也很少关注体型,所以就有更低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也可以认为,个体在准备以及行动阶段由于过多的关注自身体型,而导致了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从而也导致更多的身体锻炼。因此,该研究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并不是锻炼行为的障碍,还有可能是促进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社会性体格焦虑在锻炼过程中可能不会降低,但当个体达到锻炼保持阶段时,社会性体格焦虑出现显著下降。这也可能是由于有关体型的一些生理方面的改变而造成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这个结论也支持Di Lorenzo等人的研究结果,即:焦虑水平以及其他心理变量的显著改善与个体在锻炼环境下体能的获得有关。
体锻炼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体是否参加锻炼的决心,如果锻炼能够给个体带来好的感觉,就会促进锻炼参与,反之,则会导致锻炼的退出。因此,使锻炼造成的情绪影响最优化,或许是促进锻炼与锻炼坚持之间关系的最根本方式。
基于这种观点,长期处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个体会影响自尊、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已被很多研究证明,是身体锻炼所带来的良好情绪反应之一。以上所述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关系在国外的研究虽还存有一定的质疑,但它在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仍被多数研究所肯定。目前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正在蒸蒸日上,而我国学者还极少涉及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群的锻炼动机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而在我国人群中,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又一问题。
摘要: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在国外的研究中还存有不一致的结论,但是多数研究者肯定社会性体格焦虑对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影响。由于国内目前仅有极个别研究者涉及此领域,本综述在介绍国内外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关系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希望能将此方面研究纳入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
关键词:锻炼动机,锻炼行为,社会性体格焦虑,综述
体格锻炼 篇2
幼儿期是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1、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怎样上厕所,就可以随机进行;又例如: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可通过户外游戏时进行渗透。体格锻炼通过早操、运动器材等进行„„
2、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使其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例如:将健康知识用儿歌形式传授等„„
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全面的健康教育。
在制定本计划的最后,还要考虑到幼儿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幼儿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附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一、体能
1、能运用各项基本动作做游戏。指定范围内走和跑;四散走和跑;在直线、曲线上走和跑;双脚向上跳、投掷、爬行等。
2、体育器械的运用及操作。会玩滑梯、荡椅、攀登架等大型体育体育器材;会滚球、传球;会骑三轮车等。
3、愿意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游戏
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会愉快进餐,不挑食,初步培养良好进餐习惯;会主动喝水,懂得不吃零食的道理;能按时睡觉、起床、进餐等;不害怕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生病时愿意接受治疗。
2、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会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清洁卫生、学会盥洗方法;会使用自己的毛巾、杯子;能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初步知道环保的意义;认识身体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初步了解保护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
三、自我保护
体格锻炼 篇3
【关键词】幼儿 体格锻炼 重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5-02
一、引言
从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整体教学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幼儿园只关注幼儿的知识教育,却忽视了体格锻炼的重要性,体育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满足幼儿身心成长发展的需要。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身体各器官发育较慢,抵抗力也比较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因此,幼儿的体格锻炼是幼儿的基础教育,有效的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格锻炼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减少儿童肥胖的现象
生命在于运动,体格锻炼不仅能讓幼儿骨骼和肌肉、神经系统及身体各器官系统都得到协调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某些幼儿身体上的先天不足,增强幼儿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体格锻炼除了能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外,还可以促使幼儿的平衡感、节奏感、方位感等各种感觉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户外体育活动,可以让孩子受到大自然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刺激,增强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促进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育。
另外,体格锻炼还可以减少肥胖症的产生。近年来,体重超标的儿童越来越多,幼儿体型肥胖是由长期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和过少的体育锻炼导致的。受到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只有多吃好的有营养的食物才能有强壮的身体。长期的高热量营养饮食,会使大量脂肪堆积从而引发肥胖,这些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幼儿园和家长在给幼儿搭配合理的膳食,以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格锻炼。长此下去,幼儿的身体会更加协调的发展,才能使身体强壮而不是肥胖。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儿童的不怕困难,坚强的意志
体格锻炼不仅可以使幼儿身体各方面得到锻炼,还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和性格。恰当的体格锻炼可以提升幼儿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克服某些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些游戏需要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幼儿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困难复杂的情景,从而培养幼儿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耐心。幼儿的耐心有限,其中有很多患“多动症”的孩子,教师可以运用游戏中的角色和时间来提醒幼儿,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合理的体格锻炼对于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和健康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善目前幼儿体育教学现状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宣传,充分认识体格锻炼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幼儿体格锻炼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所以,首先应大力宣传体格锻炼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幼师和家长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身体素质教育的观念,鼓励幼儿多参加体育锻炼。对处于幼儿阶段年龄的孩子进行教学必须是在“学”与“玩”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应将体育活动融入到常规的课程中,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成长。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质量。幼儿园要注意加强对幼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幼师的能力素养。
(二)采用科学、巧妙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体格锻炼,激发幼儿参加锻炼的兴趣
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锻炼方式和新颖的游戏,激发孩子对体格锻炼的兴趣。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较强,针对幼儿的体育教学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老师要充分结合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幼儿园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好玩有趣的小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可以增强幼儿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幼儿在玩的同时身体和心理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应多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应让幼儿了解体育锻炼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关系。如经常练习跑步可以让自己跑得更快,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自己长得更高更强壮。孩子如果知道体格锻炼与身体体能的关系会更容易从心里接受体育课,爱上体育锻炼。教师可以问小朋友长大后的梦想,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偶像的影响来激励他们多参加体格锻炼,教师可以和幼儿说经常进行体格锻炼可以让自己跑得和喜羊羊那么快,也会越来越聪明。也可以给幼儿讲些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容易的,都要经过一番努力,贵在坚持,从而培养出持之以恒的处世态度。
最后,还应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些孩子可能有些先天不足,肢体不太协调,很怕上体育课,和其他孩子一起进行体格锻炼。幼儿体格锻炼是需要幼儿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不应该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于这些幼儿,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多鼓励、关心和肯定他们,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让幼儿开心、自信地参加体育锻炼。
四、结论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幼儿在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开展合理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团队组织,调动幼儿的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在充满竞争色彩和有趣的体育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不断地努力和锻炼,体会完成目标的喜悦,从而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勇敢、坚强、自信、友爱互助、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品质。让儿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太金.刍议幼儿体育锻炼[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 [2]王婷.浅谈增强幼儿体能的几种有效途径[J].健康教育,2013,(01).
体格锻炼总结 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开学初,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体格锻炼计划,通过各种手段实施,促使幼儿身体和心理过程得到了全面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我班幼儿现在在活动前都知道要脱掉一件衣服,垫上毛巾,在活动中,知道遵守规则,知道不推,不挤,不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体育器械,这些良好的锻炼习惯都离不开我们平时不断的叮嘱和关照。
二、注意适量运动
很多小朋友玩嗨了之后,情绪就收不回来了。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提醒他们到边边上坐着休息一会儿,提醒他们只有适量的运动才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其中,我们特别注重个体差异性,对胖点,瘦点,能力弱的小朋友的要求也是因人而异的。
三、注重小朋友的兴趣
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钻山洞,那我们也是经常带他们去钻山洞的,同时,体育器械也是小朋友自行选择的。
四、循序渐进的开展活动 幼儿随着一天一天的成长,体质也在不断的增强。我们根据幼儿的这一现象,合理选择游戏内容,促进幼儿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腿部肌肉的发展。如:从每天的散步活动开始,到走直路、曲路、到走平衡木、楼梯;从原地踏步走、向前走,到踮着脚尖走、蹲着走;从慢慢地走到快快走,都在逐步提高幼儿走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小朋友的能力也得循序渐进的来,急不得。
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下学期将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继续扎实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幼儿的身体机能合理、健康地发展。篇二:幼儿园体格锻炼总结2幼儿园体格锻炼总结 这一学期通过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基本体操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动作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运用运动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一、体格锻炼的具体形式
1、晨间户外活动:这里有队列的练习,韵律的动作的协调练习,队形的变换,自由选择与集体体锻游戏,较为系统的为幼儿进行体锻,幼儿的活动的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2、集体体锻活动:有目标、有要求针对某一项目进行有效的技能练习,发展动作和体能,单一技能掌握较好。
3、游戏活动:自由的户外大型玩具和小型的自制玩具的各种身体动作的练习,训练幼儿的不同部位的体格,整体的体格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具体评估:
1、走: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队列的变化一个跟着一个走,并且提高了集体生活的意识,做到了不掉队、不张望、不拥挤、不抢先等;原地踏步基本上能抬头挺胸、手脚协调了。
2、跑:通过一系列的跑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运动量提高的很快,在快跑距离为10— 20米的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的较好,个别身体素质较弱的幼儿也有了长足进步。
3、跳:在一系列跳的活动及冬季跳绳活动下,跳跃能力有所发展,部分幼儿学会了单脚跳,也有极少幼儿不能达到目标,需要多加指导练习。
4、平衡能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协调发展。
5、投掷:幼儿非常喜欢玩自制的球类器械,投掷能力提高也很快。
6、钻爬:手脚着地屈膝爬的动作表现的非常灵活。
7、基本体操:大多幼儿能够有精神的做操,动作到位、整齐,也有部分幼儿不够协调,需加强指导。
总之,通过本学期来的一系列活动,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体质也增强了。但今后还需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及户外锻炼的活动,不断地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篇三:2012年春学期中班体格锻炼总结
本学期我们继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南,以幼儿的发展为根本,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活动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自然因素,保证幼儿每天有2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让幼儿进行多方位的锻炼,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提供丰富的活动器械和材料
在园部为幼儿提供各种活动器械和材料的基础上,我班老师又为幼儿自制了很多游戏材料,如飞镖打怪兽、桌球、保龄球、举重、赶小猪、小棒、打雪球等。为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还发动家长,请家长配合共同制作游戏材料,如沙包、袋鼠跳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孩子的活动。平时老师就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材料,组织幼儿进行锻炼,并要求幼儿自己探索,怎么让同一种材料玩出不同的方法,从而锻炼身体各个部位,提高各方面的运动技能。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体锻活动
通过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基本体操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动作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运用运动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走: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队列的变化一个跟着一个走,并且提高了集体生活的意识,做到了不掉队、不张望、不拥挤、不抢先等;原地踏步基本上能抬头挺胸、手脚协调了。
2.跑:通过一系列的跑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运动量提高的很快,在快跑距离为10—20米的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的较好,个别身体素质较弱的幼儿也有了长足进步。
3.跳:在一系列跳的活动练习下,跳跃能力有所发展,绝大部分幼儿学会了单脚跳,在以后的活动中可继续巩固。
4.通过走轮胎小路、平衡木、边沿等,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协调发展。
5.投掷:幼儿非常喜欢玩自制的球类器械,投掷能力提高也很快。6.钻爬:手脚着地屈膝爬的动作表现得非常灵活。
7.基本体操:多数幼儿能够有精神地做操,动作到位、整齐,也有个别幼儿不够协调,需加强指导。
三、特殊幼儿处理
针对班级中的肥胖儿,我们一直注意要求他多加锻炼。户外活动时带领他多运动,进行跑、跳等有强度的训练。进餐中,保证让他先喝汤。平时做好晨、午检工作,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身体异常,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注。联系家长,请家长同步对幼儿身体发长情况进行关注,在家里也督促孩子进行户外锻炼。
【体格锻炼】推荐阅读:
体格锻炼原则12-09
3体格锻炼制度05-21
体格锻炼学期总结09-06
体格锻炼评价内容11-23
小班体格锻炼活动教案07-31
大二班秋季体格锻炼总结07-03
幼儿园大班体格锻炼计划10-12
中班上学期体格锻炼工作总结07-03
16-17学年第二学期中班体格锻炼计划11-10
体格发展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