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发展

2024-05-14

体格发展(精选11篇)

体格发展 篇1

奶类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 其钙质的含量和生物利用率都很高, 牛奶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加奶制品摄入对儿童少年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食用奶制品不足的话, 很难满足推荐的每日膳食钙摄入量。从1992年开始, 我国已经开始了奶制品摄入情况的调研, 据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膳食钙摄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 膳食钙摄入也仅为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供给量标准 (RDA) 的50%【1】。1996年, 世界人均奶类产量达93kg, 我国仅6kg, 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6.4%。到了2007年, 我国15岁以上居民奶制品食用率为23.7%, 频率每周为0.1-0.7次不等, 且明显城市高于农村【2】。现如今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成年期代谢疾病, 因此本调查组通过膳食调查, 进一步叙述奶制品与体格发展的关联性, 指导人们选择正确的饮食习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连云港地区, 分别选择2所幼儿园、1所小学、2所中学共计257名3-18岁的儿童青少年, 男女各半进行体重、身高、体脂的测定, 并计算出他们的BMI, 从而判断他们的体型, 属于消瘦、正常、超重还是肥胖, 并把儿童青少年的体重身高分为低体重低身高、低体重正常身高、正常体重低身高、正常体重正常身高、正常体重高身高、高体重正常身高、高体重高身高等不同类别, 分别讨论。

1.2 调查方法:

依据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习惯设计调查问卷, 并借助于我校实习实践基地, 与连云港市教育局的联系, 对连云港地区3-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体重、身高、体脂的测定, 并计算出他们的BMI。采用Excle软件建立数据库, 调查表由双人双录入。

2. 结果

由于人员有限以及时间地点的限制, 本调查只选取连云港地区2所幼儿园、1所小学、2所中学共计257名3~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膳食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的问卷数为232份, 根据数据分析, 制成数据表格, 来更有利的说明连云港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奶制品摄入频次与体格发展的关联性。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城市儿童青少年奶制品每天都吃的概率33%高于郊区每天都吃的概率31%, 城乡之间的差距较明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奶制品的摄入频次呈递减趋势, 幼儿园每天都吃的概率城市12%, 郊区10%均高于高中奶制品的摄入频次。

据调查数据分析, 当体格发展表现为正常体重正常身高时, 奶制品的摄入占7.3%, 随着奶制品摄入达到8.85%, 表现为正常体重高身高, 而当体格表现为高体重正常身高时, 奶制品摄入占7.9%, 奶制品摄入占8.6%时, 表现为高体重高身高, 因此在各类副食品中, 奶制品的摄入频次对于身高体重起促进作用。

奶制品摄入频次与儿童青少年体脂关系如下:“每天都吃”的儿童青少年的体脂量最少为8.5Kg, 体脂含量为19.4%, 基础代谢率最高, 而“几乎不吃”的青少年儿童的基础代谢率明显明显不如“每天都吃”的儿童青少年, 体脂含量偏高达到9.8Kg, 综上显示, 奶制品与BMI呈负相关关联。

3. 讨论

(1) 调查显示, 我国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每日摄入奶类及其制品22.7g【3】, 连云港市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每日摄入奶类及其制品16g, 远远低于全国儿童青少年奶制品平均每日摄入量, 城市达到22g, 农村只有10g, 并且奶类的消费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大众城市, 农村地区奶类消费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其存在的跟跟原因应该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他们对于奶制品的重视程度。

(2) 从每周奶制品的摄入量来看, 连云港市儿童青少年奶制品的摄入量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城市是每周3~5次, 而郊区多集中在每周1~2次, 这也就再次看出城乡之间差距的存在。

(3) 从连云港市儿童奶制品的摄入情况来看, 随着年龄的递增, 奶制品的摄入量随之降低, 奶制品的摄入量与年龄呈反比。“每天都吃”的概率明显减少, 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比如缺乏对于奶制品重要程度的认识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存在。

(4) 从奶制品与BMI关系来看, 摄入奶制品, 有利于儿童青少年体脂肪的减少, 几乎不吃的儿童青少年相对于每周摄入频次高者体脂更高。奶制品的摄入充足可以明显减低儿童青少年的体脂含量, 提高基础代谢率, 对于肥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建议

(1) 建议连云港市儿童青少年经常摄入奶制品。奶制品作为优质蛋白、活性钙的良好来源, 是儿童青少年期促进生长发育的健康食品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在北京市区789名小学四年级女生中开展了为期两年牛奶补充研究发现, 补充强化钙与维生素D牛奶可以明显增加青春期女生全身和前臂骨矿物质积累, 同时对他们的身高和体重增加都有促进作用【4】。奶制品的摄入是正常体重正常身高的必要条件。儿童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应坚持每天饮用奶制品。

(2) 对于肥胖儿童, 可通过摄入奶制品来降低肥胖的风险。有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 奶制品具备降低肥胖风险的作用。全美第三次健康调查显示, 排除能量因素外, 奶制品的摄入量与儿童肥胖呈负相关【5】。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发现, 奶制品对防止儿童肥胖有益, 摄入奶较多的儿童有较少的体脂, 钙摄入最高的人群肥胖风险比平均水平减小85%, 低钙组的体脂肪、BMI显著高于高钙组, 在没有限制膳食能量、体重稳定的正常人当中, 增加乳制品的摄入可能在体重不变的情况下使体脂降低。膳食调查、动物实验和某些人体研究初步证明, 在除去膳食总热量的影响之后, 膳食钙是一个影响体重和体脂肪含量的重要因素在同样的热能摄入量下, 膳食钙摄入量的增加, 特别是酸奶和其他乳制品的摄入量增加, 与体脂肪比例和体重呈负相关关系【6】。儿童青少年都应远离肥胖, 保持理想体重,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肥胖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适当增加奶制品的摄入量, 已达到较少体脂的作用。

(3) 连云港地区的儿童青少年, 应该引导他们正确的选择奶制品并且养成每天饮用奶制品的习惯, 减少“乳饮料”的摄入, 经常摄入新鲜奶制品, 如:纯牛奶、酸奶等。改变食用垃圾食品等不健康零食, 养成每天饮用奶制品的好习惯。

综上, 通过对连云港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奶制品摄入频次与体格发育的相关调查, 得到连云港地区奶制品摄入量城乡高于郊区, 奶制品摄入频次与身高正相关, 与BMI超过正常范围的呈负相关。希望通过上述调查, 对连云港地区儿童青少年健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冠生, 崔朝辉, 周琴, 等.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现状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11:36-39.

[2]童方, 米杰, 程红, 侯冬青, 丁秀原, 王文鹏.儿童青少年奶制品摄入频次与体格发展关联性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 (4) :79-83.

[3]张明立, 鞠晓峰, 李欣.我国城市居民奶制品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乳品工业, 2002 (3) .

[4]毛宪, 吴世强.789例儿童骨密度与奶制品及维生素A、D的关系[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 (02) .

[5]豆筱敏.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饮食行为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 (26) .

[6]宫钦季, 胥德政, 徐海雁.肥胖儿童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26) .

男子怎样使体格健美(一) 篇2

这里介绍的是一套“三十六式”男子健美操。经过三个月(一个循环)的锻炼,可以使你的体重增长1.5~8公斤;肩围增长4~6厘米,胸围增长6~10厘米,上臂围增长2~8厘米,腰围增长2~8厘米;大腿围增长2~4厘米。如果你能坚持连续半年至一年的训练,那一定会由“豆芽”体型,改变为“健美匀称”或更理想的体型。

锻炼须知:

1.每个课程(十二式)连续锻炼一个月,每星期锻炼三次(隔天锻炼),每次锻炼1~1.5小时。第二个月换第二课,第三个月换第三课。第四个月(第二)循环,再重复第一课,以此类推。此后根据肌肉的不断增长,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使肌肉不断加深刺激。锻炼半年以后,应由每周三次,增加到每周锻炼四次(隔天)。重点发展部位最多不超过四组,一般动作练二~三组,综合组数不超过35组。但锻炼次数仍应保持在8~12次。在每个动作中,试举重量应采取逐渐增重和轻重交替的方法,如锻炼二组的,应采用“先轻、后加重”的方法;三组的应为“轻、重、后减轻”;四组时应为“轻、重、再加重,后减轻”的方法(在课程中,采用的符号为X/12、X+/10、X++/8、X/12)。

2.在锻炼前,应把每个动作的要领反复领会。在锻炼时,应从实践中掌握肌肉彻底收缩和完全放松的技术特点。动作宜稍慢,用力要平稳,应使局部肌肉感到有酸、胀、饱满和发热的感觉。

3.用力时吸气,回原和放松时呼气。

4.锻炼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应做放松肌肉的活动。

5.体力较差者,应根据体力情况,选择力所能及的重量,由少到多、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式一:仰卧推举(图1)

仰卧在长凳上(凳的尺寸是1.22米长,30厘米宽,45厘米高),两手拳眼相对,稍松握杠,距同肩宽(中握距),使横杠置于乳头以上2~3厘米处(如试举重量较重,可另请二人帮助抬起)。两脚平踏于地,腰背收紧,仅以上背部和臀部接触凳面,始终保持“挺胸收腹”状态。吸气,同时以胸大肌的突然收缩力,将杠铃垂直向上推起至两臂完全伸直(注意挺胸沉肩,以利于胸大肌的彻底收缩)。在伸臂过程中,两肘自然张开(上臂与体侧约成45度角)。再呼气,使横杠垂直放下至胸上,此时必须使胸大肌向两侧充份伸长,肩胛骨放松。

式二:仰卧飞鸟(图2)

仰卧,两手拳心相对,稍松持哑铃,两臂伸直在胸部上方(与地面成垂直,稍往中间靠),腰背部收紧,胸部向上挺起。吸足气,两臂向两侧分开落下,两肘同时逐渐弯曲,至两臂不能再下降时。肘间夹角约100~120度(这样有利于胸大肌的收缩用力)。稍停作短促呼气,再连续地吸气,同时以胸大肌的突然收缩力,持铃循原路举起(两肘由弯曲逐渐过渡到伸直),至直臂持铃的预备姿势,稍停呼气。要注意:当两臂下落时,以胸大肌控制住,使两臂慢慢落下,待下降到最低位置时,两肩胛骨放松,以利于胸大肌的完全伸长和胸腔的充分扩张。两臂向上举起时,必须使胸腔向上挺起,最后使胸大肌彻底收紧,要防止松腰含胸和耸肩。

式三:仰卧直臂上拉(图3)

仰卧,两手拳眼相对握住横杠,距同肩宽,两臂伸直使横杠置于两腿上。吸气,以肩部三角肌力量提起杠铃,并上举,至头顶处时,以背阔肌的收缩力控制杠铃,慢慢落下,直至两臂不能再落下时为止(不触地),稍停作短促呼气。然后连续地吸气,同时以背阔肌和胸大肌的收缩力,持铃向上循原路将横杠置于两腿上。稍停呼气。

式四:划船(图4)

两足开立同肩宽,两腿伸直,臀部稍后移,使重心落在脚掌后方的垂线上,身体前倾,背部与地面近平行状,手心向内,稍松握住横杠,肩胛放松下垂,挺胸紧腰,头稍抬起。吸气,同时以背阔肌的收缩力,使杠铃向内拉至小腿胫骨前,连续地沿大腿前提起至接近小腹处,稍停;呼气,同时以背阔肌控制杠铃,慢慢地沿腿前放下,稍停。此时全臂和肩关节放松,背阔肌处于完全伸展的状态。杠铃提起和放下时,两上臂要自然张开,与体侧约成45度角。开始锻炼时,大腿后的韧带由于充份伸展,有较酸的感觉,一般经过几次锻炼后,便不会再有这种反应。

式五:侧平举(图5)

两脚自然开立,两手拳眼向前,松持哑铃,上体保持挺胸收腹紧腰,两肩和全臂放松下垂于体侧。吸气,同时以肩部三角肌的力量,使两臂向两侧举起至与肩平齐时,稍停;呼气,以三角肌和斜方肌控制呼气,持铃,慢慢地循原路放下。在动作过程中,两臂星自然伸直状态,上体不能前后摆动。

式六:前平举(图6)

两脚自然开立,手心向内,松持哑铃,两臂下垂置腿前。吸气,以三角肌的力量,直臂向上经体前举起哑铃至头顶上方,稍停;呼气,慢慢地经体前放下还原。也可两臂交替上举和放下。在动作过程中,臂不能弯,上体不能前后摆动。

式七:正握弯举(图7)

两脚自然开立,两手掌心向前松持杠铃,距同肩宽,臂垂于腿前。吸气,以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将杠铃弯起至胸前,使肱二头肌彻底收紧,稍停,呼气,以肱二头肌控制杠铃,慢慢放下回原。此时应使肱二头肌完全放松伸展。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上臂必须紧贴体侧,不能前后移动;手腕不能上下翻动,应与前臂保持平直。

式八:仰卧臂屈伸(图8)

仰卧,两手拳眼相对(反握)握住横杠,间距为一个手掌的宽度(窄捶距),两臂伸直在胸部上方与地面成垂直,腰背收紧离开凳面。呼气,持铃落下至头顶处(两肘必须向内夹紧)。再吸气,以肱三头肌的收缩力,将杠铃提起回原,並使肱三头肌彻底收紧,稍停。

式九:反握腕弯举(图9)

正坐在凳上,两手背向前(反握)握住横杠,距同肩宽,两臂贴在大腿上,手腕露出在膝盖外,两上臂贴紧体侧。吸气,以前臂伸指肌的收缩力,使手腕向上翻起至最大限度,稍停,呼气,还原。

式十:颈后深蹲(图10)

直立,将杠铃置于颈后肩上,两手分别托住横杠,两脚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紧腠。呼气,屈膝下蹲至两腿完全弯屈,稍停;再吸气,以股四头肌的力量站起,要使股四头肌完全收紧,稍停。

“深蹲”时,由于两脚的间距和站立方式不同,锻炼重点也有所区别。“分膝”深蹲指两脚间距同肩宽,脚尖向外呈八字形;屈膝下蹲时,两膝随脚尖外偏方向分开,起立时,两膝保持分开的位置至两腿伸直。这个动作的重点在发达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以增加两腿外侧的曲线。“平膝”指两脚间距与髋关节同宽,两脚尖平行站立;屈膝下蹲时,两膝随脚尖方向平行,起立时,两膝保持平行起立至两腿伸直。这个动作的重点在发达臀大肌和股内侧肌等大腿下端肌群。

式十一:站立举踵(图11)

将杠铃置于颈后肩上,站立在高5~8厘米的垫木上,间距与髋关节同宽,脚跟露在垫木外。吸气,以小腿腓肠肌的收缩力,使脚跟尽力向上踮起,稍停;呼气,脚跟落下至低于垫木高度。动作要慢些,掌握好身体的平衡。

式十二:直腿上举(图12)

青少年体格发育现状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我县2所小学和2所中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不同年龄学生1542名进行调查, 年龄7~15岁, 其中男892名、女750名。

1.2 研究方法

由体检工作人员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细则》进行测量, 室温20℃, 受检者脱鞋、免冠。身高用TZC型身高计量器, 测量误差<0.5cm;体质量用RGT型杠杆式人体秤测量, 测量误差<0.1kg。评价标准以身体质量指数 (BMI) 即体质量/身高2为儿童肥胖症诊断指标。低体质量:BMI<18.5;正常体质量:BMI为18.5~24.9;体质量超标:BMI25.0~29.9;肥胖:BMI 30.0~39.9。

2 结果

2.1 身高体质量状况

青春期为青少年快速发育期, 男女生在7~12岁, 体质量与身高差异均不大, 且女生比男生先发育, 在14岁时男生快速发育, 变得更强壮高大。2013年学生身高与体质量均值与2011年、2012年相比较高但差异不明显, 总体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 营养状况

2013年肥胖和低质量检出率均高于2011和2012年, 呈上升趋势, 说明青少年中肥胖和低体质量逐年增加, 两头高的趋势并存, 见表2。

3 讨论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反应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且身高、体质量是反应营养状况及身体生长发育水平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2~4]。本次分析结果表明, 我县青少年2011-2013年的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标变化符合人体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规律, 身高、体质量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2013年较2011和2012年高, 说明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

3.1 影响因素

(1) 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小学生中挑食、厌食者日益增多, 很多学生养成了喜吃零食、不爱吃主食、不吃粗粮的习惯, 导致了学生中出现低体质量者。肥胖在青少年中占相当比率, 且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主要是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疏于对孩子饮食的照顾, 使一些高糖、高脂和高热量的垃圾食品走入到孩子的饮食当中, 严重影响并降低了孩子的体质。 (2) 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 本来为学生减负和健康成长所留出的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和技艺培训充斥。

3.2 建议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 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对家长的营养健康指导,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结合, 了解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提高膳食种类, 改善食堂环境, 保持愉快心理等因素能够提高食欲水平, 对于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应该有重要意义。其次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使学生理解通过运动提高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心理教育、运动与营养、运动与疲劳、运动与身心发展等内容的学习, 不断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不断充实体育课堂, 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目的 调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制订学校卫生保健计划和卫生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以该县2所小学和2所中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不同年龄学生1542名进行调查, 比较分析其体格发育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3年学生身高与体质量均值与2011年、2012年相比较高但差异不明显, 总体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年肥胖和低体质量检出率均高于2011和2012年, 呈上升趋势。结论 学校和家长应根据青少年的发育情况适时、适当地采取措施, 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体格发育,现状

参考文献

[1] 颜兴伟, 王国平, 杨玉金, 等.南昌地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 :12.

[2] 王茂波, 刘海韵, 韩春妍, 等.烟台市2000年与2009年中学生形态发育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4) :486-487.

[3] 高显会, 刘国强, 郭建, 等.锦州市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6) :928-930.

心脏的体格检查 篇4

一、视诊

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正常位置;

移位:横膈、纵隔、心脏增大、体位改变;

强度和范围的改变;

负性心尖搏动。

3、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

剑突下搏动:鉴别右心室搏动和腹主动脉搏动;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或右缘第二肋间。

二、触诊

1、心尖搏动和心前区搏动:与视诊互补。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2、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

时相

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心尖区

心尖区

收缩期

收缩期

收缩期

连续性

舒张期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二尖瓣狭窄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3、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前倾坐位、呼气末更明显。

三、叩诊

1、叩诊顺序:先左后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2、正常心相对浊音界距胸骨中线距离及各部组成右界(c

m)

肋间

左界(c

m)

2~3(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

(右心房)

2~3

3~4

2~3

(肺动脉段)

3.5~4.5

(左心耳)

(左心室)

5~6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3、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移位、房室增大、心包积液。

左心室增大:心界向左下增大(靴形心);

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向左显著,但不向下增大;

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普大型);

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饱满(梨形心/二尖瓣型)。

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增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烧瓶形,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四、听诊

1、听诊体位:平卧位或坐位;疑有二尖瓣狭窄,取左侧卧位;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取前倾坐位。

2、各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

a、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b、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c、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d、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e、三尖瓣区——胸骨下段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心率:正常成人60~100次。

成人>100次/分,婴幼儿>150次/分,为心动过速;<60次/分,为心动过缓。

心律:窦性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快于脉率(脉搏短绌)。

正常心音:S1与S2的鉴别(下表),S3: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可及,S4:病理性,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标志

机制:瓣膜

起源学说

音调

强度

性质

历时

心尖搏动

最响部位

S1

心室收缩

开始二、三尖瓣

关闭

较低

较响

较钝

较长

0.1s

同时

心尖部

S2

心室舒张

开始

主、肺动脉瓣

关闭

较高

较S1低

较S1

清脆

较短

0.08s

之后

心底部

S3

心室舒张

早期S2之后

0.12-0.18s

血流冲击心

室壁(心室

充盈音)

重浊

而低

0.04s

心尖部及内

上方,仰卧

或左侧卧,呼气末

S4

S1之前

(收缩期前)

心房收缩

震动

很弱

沉浊

心尖部及内侧

心音改变

A、心音强度改变

S1增强:二尖瓣狭窄;高热、贫血、甲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S1

S1减弱: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R间期延长;心肌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力衰竭

S1强弱不等:房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S2

=

A2

+

P2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增加或血流量增加

S2增强

A2

增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S2

P2

增强:肺心病、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减少或血流量减少,瓣膜关闭不全、低血压

S2减弱

A2减弱: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P2减弱: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B、心音性质改变:钟摆律或胎心律

钟摆律:心尖部第一心音性质改变,音调类似第二心音,心率快,心室收缩与舒张时间几乎相等,两个心音强弱相等,间隔均匀,有如钟摆的嗒声音,故称钟摆律。

若同时有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以上,酷似胎儿心音称为胎心律。

临床意义:主要由于心肌有严重病变,心肌收缩无力,第一心音的低钝性音调改变而似第二心音,常见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塞。

C、心音分裂

S1分裂:

生理

儿童与青少年

病理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右心衰竭等

S2分裂:

生理

儿童与青少年

病理

任何原因引起一侧心室排血量过多或排血时间延长

生理性分裂

通常分裂(P2落后于A2):

右室射血延长:完右,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

左室射血缩短: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

固定分裂:房间隔缺损

反常分裂(逆分裂

即A2落后于P2):完左,主动脉瓣狭窄,重度高血压。

额外心音

A、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S2之后出现的响亮的额外心音,心率常增快,每分钟在100次以上。与S1、S2所组成的韵律如奔弛的马蹄声。

舒张早期奔马律:实为病理性S3,出现在舒张中期,短促而低调

收缩期前奔马律:S1之前出现一附加的声音与S1、S2组成奔马律。此音较低钝,为病理性S4

重叠型奔马律:舒张早期奔马律与收缩期前奔马律在心率相当快时互相重叠所引起

开瓣音:二尖瓣狭窄;S2后0.07s,音调高、响度强、时限短促的尖锐拍击性附加音

心包扣击音:舒张早期附加音,S2后0.1s,心尖区和胸骨下段左缘,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肿瘤扑落音:性质类似开瓣音,但出现时间较晚,音调较低,且随体位改变,心尖内侧。

B、收缩期额外心音

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早期紧随第一心音之后,音调高而锐,清脆呈爆裂样声音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非喷射性,性质与前相同,常见于二尖瓣脱垂,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

收缩晚期杂音=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C、医源性额外心音:人工瓣膜音,人工起搏音。

杂音

最响的部位

传导方向

听诊要点

杂音发生的时间

杂音的性质

强度与形态

杂音与呼吸、运动及体位的关系

A、最响的部位:往往就是杂音发生的部位

心尖区-二尖瓣病变

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病变

肺动脉瓣区-肺动脉瓣病变

胸骨左缘3、4肋间的粗糙收缩期杂音-VSD

B、传导方向:MR-左腋下,AS-颈部,MS-无传导

C、杂音发生的时间:首先识别S1与S2,此点对判断瓣膜病变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收缩期杂音:器质性、功能性;

舒张期杂音:器质性

连续性杂音:器质性

双期杂音

早期、中期、晚期、全期。

MS:舒张中晚期

MR:全收缩期

D、杂音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心脏杂音的音色和音调(声波的频率)。

音调(柔和、粗糙):功能性杂音往往柔和,器质性杂音往往粗糙。

音色:吹风样、隆隆样、雷鸣样、机器样、喷射样、叹气样、乐音样、鸟鸣样等。

E、强度与形态

杂音的强度:即杂音的响度及其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Levine

6级分级法用于收缩期,舒张期不分级,也可分为轻、中、重。

杂音的形态:是指在心动周期中杂音强度的变化规律。用心音图记录类型:

递增型:MS;递减型:AR;递增递减型:菱形

AS;连续型:高峰在S2处,下一个S1前消失

PDA;一贯型:MR。

F、杂音与呼吸、运动及体位的关系

体位:左侧卧位-MS↑,坐位前倾-AR↑,由卧位或下蹲改为站立(回心血量减少):MR、TR、AR、PS、PR↓,HOCM↑;

呼吸:深吸气(回心血量增加):TS、TR、PS、PR↑;

Valsava

动作:HOCM↑。

运动:

使杂音增强

G、杂音的临床意义:有重要价值,但并非必备条件,分:功能性杂音与器质性杂音。

功能性杂音:生理性杂音、无害性杂音、相对性杂音:有临床意义(与器质性杂音可合称病理性杂音)。

器质性杂音: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

收缩期杂音的临床意义:

二尖瓣区

功能性:运动、发热、贫血、妊娠、甲亢。特点:柔和、吹风样、短促、2/6

级、局限。

相对性:左室扩大引起相对关闭不全。高心病、冠心病、贫血性心脏病、扩心病。

器质性: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特点:粗糙、吹风样、高调、全收缩期、3/6级以上、向腋下传导。

主动脉瓣区

器质性:主动脉瓣狭窄。特点:A2减弱、喷射性、响亮、粗糙,常有震颤、向颈部传导。

相对性:升主动脉扩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特点:A2增强、杂音柔和。

肺动脉瓣区

生理性: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特点:柔和、吹风样、短促、2/6级以下

相对性:

肺血增多或肺动脉高压引起肺动脉扩张产生肺动脉瓣相对性狭窄。见于:ASD、二尖瓣狭窄。

器质性:肺动脉瓣狭窄。特点:P2减弱、喷射性、响亮、粗糙、常有震颤。

三尖瓣区

相对性:右室扩大引起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柔和、吹风样、短促、3/6级以下,吸气增强,右室扩大时杂音可移向心尖。

器质性:极少见。可伴有颈静脉及肝脏的收缩期博动

胸骨左缘3、4肋间:室间隔缺损(VSD)、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

舒张期杂音的临床意义:

二尖瓣区

器质性:二尖瓣狭窄。S1亢进、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递增型、震颤。

相对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ustin

Flint

杂音)。

二尖瓣器质性与相对性狭窄杂音的鉴别

器质性

相对性

杂音特点

粗糙,呈递增型,为舒张中晚期杂音,常伴震颤

柔和,递减型,为舒张早期杂音,无震颤

拍击性S1

常有

开瓣音

可有

心房颤动

常有

X线心影

呈二尖瓣型,右室、左房增大

呈主动脉型,左室增大

主动脉瓣区:各种原因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特发性主动脉瓣脱垂、梅毒性升主动脉炎、Marfan

综合征。

坐位前倾、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清楚;舒张早期、递减型、叹气样、向胸骨左缘及心尖传导。

肺动脉瓣区

相对性:肺动脉扩张。P2亢进、递减型、吹风样、柔和,称Graham

Steell

杂音,见于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

器质性:极少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隆隆样,三尖瓣狭窄。

连续性杂音的临床意义

动脉导管未闭:胸骨左缘第2肋间,机器样伴震颤

收缩期生理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生理性

器质性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部位

肺动脉瓣区、心尖区

不定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全收缩期

强度

一般3/6级以下

一般3/6级以上

震颤

3/6级以上常伴有

传导

局限、传导不远

传导远而广

心包摩擦音:心包脏、壁两层因炎症渗出,表面变得粗糙,而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发生摩擦所发生。

儿童体格发育城乡差距缩小等 篇5

国家卫生部2006年底发布2005年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近10年来有显著提高,并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城乡儿童生长发育差距逐渐缩小,主要城市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

本次是继1975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城市儿童身高和体重有显著增长,以6岁组为例,男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2.3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8.7厘米;平均体重由18.7公斤增长到21.7公斤。女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1.5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7.7厘米;平均体重由18.1公斤增长到20.8公斤。城乡6岁儿童平均身高的差距,由4.9厘米缩小到2005年的2.6厘米。

国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指出,此次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仍低于城市儿童;在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趋势。

9岁男孩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日,一名年仅9岁的儿童,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成功接受了外科微创手术。据了解,患儿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当一名运动员,在他7岁时就找了专业教练,训练其打排球。三个月前,孩子突然感到腰痛,但教练以为孩子偷懒,要求其持续蛙跳10圈。活动后孩子感到腰痛严重,但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孩子病情加重,腰部几乎不能动弹时,才到医院就诊。经核磁共振检查,孩子第4、5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导致左侧腰腿剧烈疼痛。

中大医院吴小涛教授说:腰椎间盘突出一般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年龄小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一味增加运动量,超出身体承受能力,身体就会遭到伤害。

北京协和医院要打“鬼”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于1921年,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声名斐然。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协和”医院遍地开花。仅用百度搜索引擎就能搜出50余家“协和”,上海、桂林、榆林、任丘……其中一些“协和医院”在宣传中暗示与北京协和医院有联系,甚至打着北京协和医院的旗号推销贩卖药品,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患者上当受骗。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声明,北京协和医院和全国各地冠以“协和”二字的医疗机构,没有所谓“技术协作、业务支持、分院或连锁医院”的关系。

目前,我国历史悠久的协和医院只有3家。除北京协和医院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以上卫文供稿)

快乐心情远离感冒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称,保持快乐心情的人,其每年患感冒的次数要低于其他人。

新近发表在美《心理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称,情绪乐观的人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研究人员对193名成年受试者进行了实验。受试者中既有情绪乐观、积极的,也有情绪消沉的。研究人员采用鼻滴的方式给受试者接种流感病毒,使所有受试者患感冒。在接下来的6天中,研究人员记录了受试者的感冒症状,如头痛、疼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情绪消沉的受试者相比,情绪乐观者感冒症状要轻得多,而且病程也短。研究人员推测,心情乐观的人,其免疫系统的能力也强,这可能是少患感冒的原因之一。看来,要远离感冒,你还得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少吃红肉可预防患乳腺癌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日常饮食中如大量食用红肉,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其他人。 研究人员称,减少红肉的摄入量,或许是降低乳腺癌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红肉通常是指牛肉和羊肉。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健康指南已经建议,为了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人们应当减少红肉的摄入。研究发现,红肉在烧、烤等烹调时,会产生致癌物。另外,红肉本身含有大量的脂肪,也会增加患癌危险。 研究人员对9100名年龄为26~46岁的注册护士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定期收集受试者的饮食资料,重点是肉及肉制品(包括牛、羊、猪肉,以及汉堡、热狗等)的摄入情况。在随后12年的跟踪研究中,有1021名受试者患了乳腺癌。研究发现,与每周仅食用3份红肉的受试者相比,每天食用1.5份红肉的,其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前者的两倍。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发现,这种现象仅发生在体内具有雌性激素(ER+)受体和孕激素(PR+)受体的受试者中,如果体内没有这两种受体,多吃红肉与乳腺癌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以上杨光平编译)

“将军肚”与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

从200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南宁市、钦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为城市调查点,以靖西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忻城县为农村调查点,先后对4572名18岁以上的广西居民进行了身体测量观察。调查结果显示,85厘米~89厘米的腰围对30岁以上男性来说,是一个糖尿病的“黄牌尺寸”,其糖尿病患病率高达8.9%;男性腰围在85~89厘米和大于9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8%和41.2%;女性腰圍在75~79厘米和大于8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和37.8%。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向心性肥胖者的特征是体型最粗部分在腰腹部,腰围往往大于臀围,也就是通常说的“水桶腰”、“将军肚”。大量事实证明,“水桶腰”“将军肚”不仅是人们优美体态的障碍,更是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警示信号”。

青少年被动吸烟易长“将军肚”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称,青少年暴露在吸烟环境下会导致患新陈代谢症的几率上升。新陈代谢症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而肥胖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中的青少年,只有1%染上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分别为5%和9%。研究人员在比较了肥胖或存在肥胖危险的青少年后,发现吸烟的影响甚至更加明显:在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下的此类青少年中,6%患有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此类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高达20%和24%!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魏茨曼表示:“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体重超重,并且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那么他们患新陈代谢症的概率十分高。”

维生素B6降低帕金森症患病几率

荷兰科学家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维生素B6可以降低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此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体内高半胱氨酸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而维生素B6和叶酸低,是血液高半胱氨酸最常见的原因。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5289名55岁和55岁以上并未患该病者,结果发现,维生素B12或叶酸与患帕金森病并没有必然关系。但维生素B6的摄入却对此影响很大。人们摄入的维生素B6越多,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就越小。在5000多名被研究者中,那些维生素B6摄入量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只有那些摄入量最少的人一半。

全世界每年有6万人死于阳光照射过度

人类需要紫外线激活体内产生的维生素D,预防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但紫外线也能引发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每年有多达6万人死于过多的阳光照射,主要死因是其导致的恶性皮肤癌。

调查人员发现,每年有4.8万人死于恶性黑素瘤,还有1.2万人死于其他种类的皮肤癌。在这些皮肤癌中,大约90%是由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引起的。太阳辐射也会引起严重的晒斑、皮肤老化、白内障、翼状胬肉(从眼睛内角的结膜生出一块不正常的块状组织,往角膜上生长时引起视觉障碍)和其他一些疾病。

报告建议人们,夏季要尽量寻找遮光物,使用防晒系数至少为15的防晒霜,不要参加把皮肤晒成古铜色的组织。使用防晒霜并非意味着你可以延长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而是当你不得不暴露在太阳下时,可以用它来保护皮肤。

学生营养度体格指数测评新方法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某市发育正常的7~14岁汉族学生480名 (男生240名, 女生240名) , 其中7~8岁年龄段男、女生各60名, 9~11岁男、女生各90名, 12~14岁男、女生各90名。

1.2 方法

1.2.1 指标测量

1.2.1.1 腰围

受测者自然站立, 在呼气之末, 开始用塑料带尺测肋弓和髂肌之间, 即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围长 (cm) [2]。测量时间在饭后2 h。

1.2.1.2 身高与体重

严格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时, 男生只穿短裤, 女生穿短裤和短袖衫[3]。

1.2.1.3 皮下脂肪

使用国家体科所生产的仿日本“荣研”式改良皮脂厚度计[4]。使用前均按照要求校正压力, 使之稳定在10 g/mm2。右手持皮脂计, 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脂皱褶, 使皮下组织与肌肉充分离开, 然后用测量计钳口夹住离拇指下方约1 cm的皮褶, 2 s内读出指针毫米数, 每个部位测2次, 所测2次的读数相差不得超过5%, 取平均值。检测部位包括肱三头肌肌腹部位的上臂纵向皮褶, 右肩胛下方与躯干成45°方向的皮褶;腹脐部, 右腹脐旁1 cm处皮褶, 腹侧部, 髂前上棘上部皮褶[5]。

1.2.2 指标确定与分组

腰围 (cm) -1/2[身高 (cm) -体重 (kg) ] 代式:B-1/2 (H-W) [6], 其中B为腰围, H为身高, W为体重。男、女生按3个年龄段 (7~8岁、9~11岁、12~14岁) , 以个体间B-1/2 (H-W) 指数接近值划分出等距分组表。见表1。

表1中把7~8岁、9~11岁男女生各分成3组;12~14岁男、女生各分5组。此表用B-1/2 (H-W) 指数对中小学生皮下脂肪的厚度 (4个部位) 进行了系列的定量分析。

1.2.3 数据处理

第1步, 计算每名受试者B-1/2 (H-W) 值和 (肩+臂) 、 (腹脐+腹侧) 皮褶厚度测量值之和。按男、女生各年龄段的B-1/2 (H-W) 指数组限要求分检, 计算各样本组4个部位皮褶厚度之和的平均数±标准差。第2步, 对各年龄段的B-1/2 (H-W) 指数组间皮脂总厚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F检验) 。当各指数组皮脂总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 再用Keul法比较各组平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7]。第3步, 比较时把指数组间皮脂总厚度平均数 (先大后小) 顺序排列填表, 计算各组平均数相互间的差值及多重比较QSx值。Q值指两平均数差数显著时, 其差数应为标准误的若干倍, 是事先选定的 (0.05或0.01) 水平;QSx值指比较组内的标准误计算值。第四步, 为便于组间差数和QSx 值比较, 凡平均数值间的差数大于QSx值, 检验结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年龄段学生B-1/2 (H-W) 指数组限越大, 上臂、肩胛下、腹脐、腹侧部位的皮下脂肪越厚。由表2-3可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 皮下脂肪不断增厚, B-1/2 (H-W) 指数值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 (12~14岁) 男、女生的这种形态特征更为明显[8]。见表2, 3。

3 讨论

本研究拟以新的指数公式——腰围 (cm) -1/2[身高 (cm) -体重 (kg) ]来估量人体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 并对7~14岁480名学生的肩胛下、上臂后、腹脐部、腹侧部皮下脂肪作了系列定量分析, 按性别、年龄段等距建立B-1/2 (H-W) 指数组。无论性别还是年龄段, B-1/2 (H-W) 指数值越大的组, 各部的皮下脂肪越厚。同性别、同年龄段指数组间 (肩+臂) + (腹脐+腹侧) 皮下脂肪厚度的整体水平,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的差异也多有统计学意义。

人体皮下脂肪厚度一般都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 由于操作该仪器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使用不当就会对测量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 B-1/2 (H-W) 指数式能定量判断人体皮下脂肪的厚度。在实际测量中, 相对不受条件和仪器测量技术难度的限制, 方法简便易行, 经济实用。为体质评价工作和体格指数的研究工作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营养状况,体格,参考标准,学生

参考文献

[1]日本体育学会, 编.崔东振, 梁文, 李薇, 译.体力的诊断与评价.北京:北京体育学院, 1979:9.

[2]陶芳标, 袁长江, 阙敏, 等.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2) :1016-1022.

[3]钱绍中, 王如文, 柳丽瑰.WHO0~18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06:4.

[4]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5]邵象清.人体测量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3.

[6]马维民.体育测量评价的实用方法.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5:1.

[7]丛湖平.体育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体格检查对于产前检查的重要性 篇7

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便于医生及早了解孕妇的全面情况和发现潜在的不利于妊娠和分娩的各种因素,每个孕妇都必须主动地接受产前检查。妊娠期间经过全面且系统的体检,可纠正孕妇身体的某些缺陷,早期妊娠的可通过全面系统的体检,全面了解孕妇的健康情况及是否能承受妊娠的整个过程。孕中、晚期的体格检查,便于观察孕妇的身体变化,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是否符合孕周,了解胎儿的胎位是否正常,妊娠末期血压、水肿的情况等等。通过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可以预测分娩时的风险,决定分娩的方试,确保分娩的安全,是产妇分娩的有力保障。

2 体格检查的内容

体格检查主要测量孕妇的胎位、体重、脉搏、血压、腹围、宫高、骨盆等情况。

2.1 体重

孕妇体重增加是妊娠正常与否的试金石,如体重增加较少,应考虑胎儿增长缓慢或母体营养不良;如体重增加较多,一般多见于于浮肿、羊水量过多,巨大胎儿及孕妇体重较重等。所以异常一旦被发现,应认真寻找原因,加以处理,以使妊娠进展正常。一般孕妇在怀孕13周前体重变化不明显,增加的重量平均为1 000 g左右。妊娠13周后增加的体重平均为350 g/周,妊娠晚期增加的体重约不应超过500 g/周,超过者应注意水肿或隐性水肿的发生。通常至预产期时孕妇的体重一般增加12.5 kg。如果孕妇的体重增加或者减少的很多,应引起高度重视,常常是异常妊娠的表现,仔细查找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妊娠中、晚期异常的体重增加。

2.1.1 妊娠水肿

大约50%左右的孕妇妊娠期出现妊娠水肿,它是孕妇体重增加异常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且水肿程度大多较轻,右旋且增大的子宫压迫孕妇的下腔静脉,阻碍下肢静脉血的回流是其主要原因。一般指导孕妇平卧于床上,左侧卧位,或同时下肢抬高垫软枕,均可使下肢水肿减轻。较严重的水肿或体重增加明显超过500 g/周,应考虑水肿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低蛋白血症、肾脏系统疾病、妊高症等,应及时就诊。

2.1.2 巨大儿与多胎妊娠

胎儿出生体重达到或是超过4 000 g者,称为巨大儿,约占出生总数的6.4%。多见于父母身材高大,或是孕妇患轻型糖尿病孕妇、过期妊娠者。巨大儿又易引起难产。如果通过宫高和腹围的测量发现胎儿过大,有可能为巨大儿,确诊巨大儿应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免分娩时造成会阴体的Ⅲ度裂伤,或是新生儿的产伤,以保证胎儿和产妇人身安全。另外妊高征等疾病在多胎妊娠者身上更易发生,应注意及时防治。

2.1.3 羊水过多

在羊膜囊内生长的胎儿,需要一定量的羊水保护。妊娠晚期的羊水量约为一般是800~1 000 m L,羊水量过多应视为异常,凡在妊娠任何时期内羊水量超过2 000 m L者,称为羊水过多。羊水过多主要因胎儿畸形引起,或者是妊娠期糖尿病、双胞胎或三胞胎、胎儿贫血等原因都是导致羊水过多的原因。

2.2 宫高和腹围

宫高: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到子宫底部最高点的距离,它反映子宫纵径长度。腹围:是经肚脐绕腹一周的长度。临床以此来估计孕周及胎儿发育的大概情况。在妊娠图中如果宫高曲线走势接近,甚至低于图表上的低体重曲线,提示胎儿宫内体重较低、生长发育不良。在妊娠图中如果宫高曲线走势高于图表上的体重曲线出现高体重曲线走势,则提示宫内胎儿有新生儿畸形的可能或是体重过重,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是最常见的原因,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孕妇多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孕妇,确诊时可结合B检查及妊娠图的宫高增长情况进行,比如孕妇营养不良、偏食、妊娠合并内科疾病、胎儿染色体异常、胎盘发育不良、胎盘功能低下等都有可能引起胎儿宫内迟缓发育。若宫高曲线走势从妊娠中期起,连续呈低体重曲线,但有正常的体重增长速率,多为如染色体异常、胎盘功能低下双或多胎妊娠,以及伴有胎儿出生缺陷等内因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若宫高曲线走势在妊娠中期为正常体重曲线,只是妊娠晚期的某段时间有低体重曲线走势的出现,多为产妇个人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厌食、偏食、妊娠剧吐,或是产妇环境因素比如接触有害物质等外因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只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及针对病因的治疗,使产妇妊娠后期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加等措施,有可能促使增加胎儿体重,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孕妇患有高血压、妊高征等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由于高血压所导致的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胎盘中血管管腔狭窄,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胎盘供血不足,当胎盘功能低下,也可能造成在宫内胎儿发育迟缓。应及时治疗以上原因导致的胎儿发育迟缓,以免宫内胎儿发生意外。

胎儿正常发育的宫高曲线走势呈正常体重曲线。

胎儿的宫高曲线走势接近甚至超过高体重曲线。多胎妊娠和巨大儿,胎盘前置及骨盆狭窄等多出现高体重曲线走势。羊水过多和胎儿脑积水等畸形也是导致高体重曲线的重要原因。

3 胎心

通常,正常的胎心为120~160次/min。可以通过胎心的监测来初步判断胎儿在子宫内的生活情况。,当胎心率>160次/min,或<100次/min,认为胎儿有宫内窘迫;胎心率不规律或胎儿躁动,是胎儿宫内缺氧的重要指征。

4 胎位

胎儿的胎位是决定分娩方式的关键。除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外,其余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其往往是造成难产的原因。常见的胎位异常有臀位,横位(肩先露)、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面先露(颜面位)、额先露、胎头高直位、复合先露等,其中以臀位为最常见,约占足月分娩总数的2%~4%。所以也是决定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因素之一。

5 血压

根据孕妇的基础血压,一般正常的血压大约是120/70 mm Hg,如果孕妇的血压升高至140/90 mm Hg或更高的水平,但无其它症状及体征,即并发了妊娠高血压病。若并发妊娠中毒症,是同时伴有水肿、蛋白尿和头晕等症状。这些都是妊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影响孕妇与胎儿的健康。因此在妊娠过程中血压异常升高,应警惕可能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尽早发现血压突升的情况,就要注意检查血压升高的原因并积极治疗。很多疾病的先兆都是血压升高,包括子痫前期、子痫等等,妊娠期高血压也是引起产妇死亡、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6 骨盆

以各骨之间的距离—即骨盆径线大小来表示骨盆的大小。因各人的身体营养状况、发育情况、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导致其大小与形态不同。因此,其长短在正常范围内骨盆各径线也有一定的差别,目前在各种资料中描述的骨盆径线值,是许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数值。各径线值对分娩有直接影响,是决定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因素,故骨盆测量是产前体格检查中体检时必不可少的项目临床测量骨盆的方法有骨盆外测量和骨盆内测量两种:髂棘间径、髂脊间径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骶耻外径,坐骨结节间径或称出口横径,出口后矢状径耻骨弓角度,以上各径是骨盆的外测量,可从外测量的各径线中能对骨盆大小及其形状作出间接判断。对角径,坐骨棘间径是骨盆内测量的径线,经阴道测量骨盆内径能较准确地测知骨盆大小,从而判断骨盆的形态。骨盆有异常者,应在产前1个月再作详细的骨盆测量,以便制定临产处理计划。

所以完整且规范的体格检查对产前检查有重要意义,是保证孕妇正常分娩的有力保证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文萍,解其贵,蒋佩茹.孕期产前检查质量与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4):69-70.

[2]曾淑兰,邹丹,王丽娜,等.产前检查及产前健康教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1):2930-2932.

仫佬族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村学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 按年龄段进行分层抽样, 在罗城所有乡村学校中抽取其中部分学校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纳入标准为三代均为仫佬族, 身体无畸形和残疾, 无重大疾病的在校学生。共调查1 075名, 其中男生504名, 女生571名。

1. 2方法参照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中的活体测量方法和要求[2], 测量样本的身高、体重等21项体质指标。男、女生均按每1岁为1组 ( 年龄按实足年龄算, 折算方法为: 若形态项目检测当日已过本年生日时, 检测年份减去出生年份即为实足年龄; 若未达本年生日, 其差值减1为实足年龄[3]) 分组。所有参加测量的儿童青少年均取得家长的同意。

1. 3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6.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龄组段中按性别分组, 采用两独立t检验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 以α =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 1身体形态指标如表1所示, 随着年龄增长, 仫佬族中小学生的身高逐渐增加, 但每个年龄段的增长幅度并不相同, 呈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增长幅度也不相同, 男生从6到16岁身高共增加48.17 cm, 年均增长4.38 cm。身高速度高峰 ( peakheight velocity, PHV) 期发生在12 ~ 13, 14 ~ 15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分别为8. 67和6. 38 cm; 最慢时期发生在15 ~16岁, 年增长值为2.26 cm。女生从6到16岁身高共增加39.93 cm, 年均增长3.63 cm。身高速度高峰期发生在9 ~10, 11 ~12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分别为8.85和6.46 cm; 最慢时期发生在14 ~16岁, 仅增长0.77 cm。男、女生身高发育曲线出现两次交叉现象: 儿童时期女生身高先低于男生, 自9岁起高于男生, 且在7, 10, 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14岁后男生身高又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随着年龄增长, 仫佬族中小学生体重逐渐增加, 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增长幅度不同, 呈现出明显的波浪性。男生从6到16岁体重共增加32.37 kg, 年均增长2.94 kg。体重速度高峰 ( peak weight velocity, PWV) 期发生在12 ~ 13, 14 ~ 15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分别为6.05和5.96 kg; 最慢时期发生7 ~8岁, 年增长值为1.05 kg。女生从6到16岁体重共增加27.31 kg, 年均增长2. 48 kg。体重速度高峰期发生在9 ~10, 11 ~ 12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分别为4. 61和6. 15kg; 最慢时期发生14 ~ 15岁, 年增长值为0. 47 kg。男、女生的体重速度高峰期在时间上均稍落后于身高速度高峰期。男、女生体重发育曲线亦出现两次交叉现象: 儿童期女生体重先低于男生, 自9岁起女生超过男生, 14岁后男生又高于女生, 且在6, 7, 12, 15和16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随着年龄增长, 仫佬族中小学生胸围值逐渐增加, 但每个年龄段的增长幅度不同, 呈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同一年龄段性别不同增长幅度也不相同。男生从6到16岁胸围共增加20.62 cm, 年均增长1.87 cm。男生胸围速度高峰 ( peak chest circumference velocity, PCV) 期发生在14 ~15年龄段, 年增长值为4.43 cm。

胸围速度缓慢时期发生在11 ~12年龄段, 年增长值为0. 75 cm。女生从6到16岁胸围共增加22. 78cm, 年均增长2. 07 cm。女生胸围速度高峰期发生在11 ~ 12, 13 ~ 14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分别为3. 93和4. 01 cm; 胸围速度缓慢时期发生在7 ~ 8岁年龄段, 年增长值仅为0. 82 cm。男、女生胸围速度高峰期落后于身高、体重速度高峰期1 ~2岁。男、女生的胸围发育曲线约在9.5和14. 9岁形成两次交叉: 6 ~8岁时男生胸围高于女生, 12 ~14岁时女生高于男生, 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随着年龄的增长, 坐高、肩宽、躯干长等形态指标值逐渐增加, 但同一指标值在每个年龄段增长的幅度并不相同, 相同年龄段性别不同每项指标值增长幅度也不相同。

男女生之间上臂紧张围除7, 15, 16岁, 腹围除12~ 14岁, 小腿围除12, 14岁年龄段外, 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坐高、肩宽等其余11项指标均值在6, 10, 12 ~14岁年龄段, 半数以上指标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15, 16岁年龄段所有项指标均值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2. 2皮褶厚度见表2。

注:与女生比较, * P <0.05, **P <0.01。

男生的肱三头肌位皮褶厚度和腓肠肌位皮褶厚度分别在11, 14岁以前的发育曲线上有波动, 但波动幅度不大, 基本上呈平行状态发展; 肱三头肌位在11岁、腓肠肌位在14岁以后随年龄增长皮褶厚度逐渐变薄; 肩胛下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随年龄增长早期增加不明显, 14岁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女生的肱三头肌位、腓肠肌位、髂前上棘位皮褶厚度在9岁以前呈缓慢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不大, 9岁以后该3处皮褶逐渐增厚; 肩胛下位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始终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女生的肱三头肌位、腓肠肌位和肩胛下位皮褶在11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髂前上棘位皮褶在9岁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4项皮褶女生均厚于男生, 除6 ~10岁年龄组的肩胛下位、髂前上棘位等处皮褶外, 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2. 3上下肢指标除足宽、股骨内外上髁径、腹围等指标外, 男女生其他指标的发育曲线均出现两次交叉现象, 交叉时间间隔为2 ~5 a, 第一次交叉前各项指标的均值均是男生高于女生, 交叉后均为女生高于男生; 第二次交叉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且各项指标值男女生的差别逐渐增大。见表3。

注:与女生比较, * P <0. 05, **P <0. 01。

3 讨论

有资料表明,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4,5]。仫佬族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学指标均值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但各项指标增长幅度互不相同, 同一指标在不同年龄段的增长幅度也不相同, 呈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以及年增长幅度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相同年龄段下, 同一指标因性别不同各项指标增长幅度也不相同, 整个发育阶段男女生多数指标均值的发育曲线出现两次交叉: 第一次交叉前各项指标的均值男生高于女生, 交叉后均为女生高于男生; 第二次交叉后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这是由于儿童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新陈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在体格发育第二突增时期最为旺盛, 以后又逐渐减弱; 另外由于男女生进入体格发育第二突增期的时间不同, 导致男生多数指标的年增长幅度高峰期在12 ~15岁, 女生的年增长幅度高峰期在9 ~13岁, 体格发育第二突增期时间女生比男生提前, 与叶恭绍报道结果相似[6]。由此可见, 仫佬族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的发育符合一般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规律。

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目前常以身高增长速度最快的3个相邻年龄组确定为快速增长期 ( 突增期) [7]。根据此标准, 仫佬族男生体格发育第二突增期在12 ~14岁, 女生在9 ~11岁, 男生比女生晚3 a左右。根据2000年我国乡村学生青春突增期正常发育规律[3], 仫佬族女生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突增高峰出现的时间和突增期结束的时间明显比2000年我国乡村女生青春突增期时间提前1 a, 表明仫佬族女生体格发育有明显提前的趋势。

皮褶厚度调查结果显示, 仫佬族中小学生4项皮褶厚度在体格发育第二突增期之前变化不明显。但进入突增期后, 男生躯干部皮褶逐渐变厚, 四肢皮褶逐渐变薄; 女生躯干部和四肢部皮褶逐渐变厚, 均明显厚于男生, 且男、女生皮褶发育曲线无交叉现象, 与有关报道一致[8], 符合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规律。

体格发展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除西藏外)1985年的28个、2005年的30个省区市[4,5],按“好”、“中”、“差”片重新组合成3个群体。(1)沿海大城市:由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济南、石家庄、南京7个省会市的城区(“好”片),京津沪三市的“中”“差”片及山东青岛市和辽宁大连市(原“中”片)组成,属我国生长水平最高的城市群。(2)其他省会市:由其他省会片城区(“好”片)组成。(3)中小城市:除上述已抽出样本,由原各省的“中”、“下”片组成。2005年比1985年增加海南、重庆两地;其省会片和“中”、“下”片分别加入第2,3群体。1984年共84个样本(好、中、差分别为15,21和48个);2005年合计90个样本(好、中、差分别为15,23,52个)。由于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组及时调整抽样框架和人数,使资料可比性不受影响[5]。新组建的三群体和原“好”、“中”、“差”三片的机械合并相比,组内差异显著缩小,组间差异扩大,为真实反映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奠定基础。分别随机整群抽取汉族城市7~18岁中小学生,参与分析的对象1985年各性别-年龄组294~306名,合计204 727名(男生102 443名,女生102 284名);2005年各组155~169名,合计81 438名(男生40 971名,女生40 467名)。

1.2 指标

基本指标身高、体重由省检测队专人专项,严格按全国体质调研《测试细则》,使用同型号器械,在当年5-8月测量;现场质量控制评估结果“良好”。分析指标有:(1)各性别-年龄组身高、BMI在1985-2005年期间的增幅(cm,kg/m2)和增速(cm/10 a,kg·m-2/10 a)[4,5]。(2)全学龄段(7~18岁)身高或BMI的平均值(average attained stature or BMI for age,简称“平均值”)。先分男女,在7~18岁12个年龄组指标均值基础上,分别计算其1985、2005年该指标的“平均值”;两者相减,计算出20 a内整体变化幅度。(3)男14岁或女13岁身高占18岁身高的比例(%),反映男女各群体青春期(在学龄前基础上)身高的累积增长对成年身高的“贡献”。

2 结果

2.1 近20

a来不同群体体格发育水平全面增长 沿海大城市、其他省会市及中小城市学生的体格发育水平20 a内全面增长。全学龄段身高“平均值”男生增幅分别为5.5,5.4,5.5 cm(增速2.8,2.7,2.8 cm/10 a),女生增幅为3.9,3.8,4.0 cm(增速1.9,1.9,2.0 cm/10 a);BMI的“平均值”男生增幅分别为2.8,2.4和2.1(增速1.4,1.2,2.1 kg·m-2/10 a),女生增幅为1.6,1.4和1.4(增速0.8,0.7,0.7 kg·m-2/10 a)。很明显,这些城市群体的体格发育全方位、正向、迅猛增长,是导致我国学龄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基础之一。见表1~4。

2.2 我国城市群体生长长期变化的特征

各群体无论男女,20 a内的体格发育长期变化都已具备“完全性生长长期趋势(complete secular growth trend)”的特征。第一,以7岁身高为早期发育(0~6岁)的标志,增势惊人:3类男生增速分别达2.1,2.5,2.4 cm/10 a,3类女生分别达2.2,2.5,2.0 cm/10 a。第二,青春期提前。比较表3和表1、表4和表2都可发现,三群体无论男女,近20 a的身高和BMI均值增长,都以青春早期(男11~13、女10~12岁)最显著。在此基础上,男14岁身高与18岁身高之比,沿海大城市从95.6%到97.4%,其他大城市从94.6%到97.0%,中小城市从94.4%到96.5%;女13岁身高与18岁身高之比,三群体分别从98.1%到98.6%,从97.3%到98.2 %,从96.4%到96.9%。伴随青春期的提前,到达成年体格水平的年龄越来越早。第三,同期各群体18岁身高(设为“成年身高”)的均值全面上升。3类男生的增速分别达到1.5,1.1和1.3 cm/10 a,3类女生分别达到1.1,1.0和0.8 cm/10 a。见表1~4。

注:I为1985-2005年期间每10 a增长量(cm);两年度均值间U检验,**P<0.01。

注:I为1985-2005年期间每10 a增长量(cm);两年度均值间U检验,**P<0.01。

注:I为1985-2005年期间每10 a增长量(kg·m-2);两年度均值间U检验,**P<0.01。

注:I为1985-2005年期间每10 a增长量(kg·m-2);两年度均值间U检验,*P<0.05,**P<0.01。

3 讨论

此前对我国学生体格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的国家层面分析,都笼统将“城”、“乡”分别作为整体对待,无法作更深入细致的分片比较,原因在于全国体质调研抽样框架的特殊性。它和发达国家的经典流行病学调查一样,也遵循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差别在于:它的三级抽样架构的第一级以省为单位;二级单位由省的城、乡、男、女四群体构成,分别来自“好”(省会片)、“中”、“差”三片。这一做法对各省有利,使他们分别拥有自己的独立样本,而且分别由省内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组成。但当需要分析全国样本(需先将各省“好”、“中”、“差”片合并)时,就会出现困难:这些片的机械合并不再能从全国角度真实反映出真正的好、中、差片;换言之,不同片间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因素所掩盖。例如:同样属省会“好”片,沿海各片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得多,发育水平也显著高于内地;在京津沪三大都市,即使城市“差”片,生长发育水平也和“好”“中”片同属全国最高水平;辽宁的大连、山东的青岛属“中”片,但其经济发展、体格发育水平并不逊于本省的“好”片;广东等南方省的“好”片,尽管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但囿于地理气候等因素,体格发育水平历来较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北方各片。所以,我们通过预分析,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体格发育水平两因素,将各片资料组成“沿海大城市”、“其他省会市”和“中小城市”群体,替代原“好”、“中”、“差”片。改组后的群体,组内差异显著小于组间差异,提高了样本代表性。根据同一原理,最初合为一体的“沿海大城市”和“其他省会市”被分开,使组内差异进一步缩小;“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原属两类,但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并不很大,故最终合并成“中小城市”。上述分类改组没有打乱原有的抽样框架,以保障全国调研的延续性。今后应通过不断摸索,将该方法推广到对调研结果的分片分析,将使今后对不同群体的发育趋势分析更加客观、全面,从而使改善措施更具针对性。

本研究只用2项基本指标:身高是生长发育的标杆指标;BMI通过身高校正,能比体重更确切反映营养状况和身体充实度。两者结合,简洁而清晰地反映个体或群体的体格发育水平。不过,分析体格发育水平应充分考虑其多维度性的特征。不同研究可根据自身目标,加用胸围、坐高或一些特征性指数,更全面地反映体格发育的规律和特征[6,7]。还应注意本研究中两类分析指标的适用性。例如,将18岁身高设定为“成年身高”时应予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生长期相对较长,迄今无充分证据表明我国所有群体男子的身高18岁后都停止增长。其次,反映全学龄段身高或BMI整体水平的“平均值”,突出优点是能比逐个衡量各年龄组结果更一目了然地反映整体的变化幅度,尤其适用于跨年代、跨文化比较等研究。但它只适用于群体,能否获得准确结果取决于两大前提:(1)年龄组数要完整。要算出全学龄段的均值,7~18岁所有12个年龄组缺一不可。那些因入学年龄提前而缺失18岁组数据的研究,在保证17岁后身高不再增长的条件下,可用6~17岁资料(也有12个完整年龄组)替代。否则只具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生长长期趋势的基线资料使用[8]。(2)在合并前应仔细检查各组样本数是否足够大,各组间人数是否大体相当,指标在群体内是否呈自然分布等。换言之,“平均值”在概念上相当于“均值的均值”。

我国以往生长长期趋势研究多来自地区零散资料,局限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大城市[9,10,11];在全国范围,多数中小城市(甚至有些省会市)的资料1985年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在以下两方面有现实意义:第一,证实我国所有城市群体都已出现只有“完全性长期趋势”才具备的特征,表明已进入增长高峰期。第二,这些变化有坚实的遗传-环境促进因素为基础。Tanner[12]早就指出:“生长长期趋势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这些群体的体格增长变化,与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环境性(膳食营养,疾病防治,妇幼/儿童/学校卫生保健、养育质量等)和遗传性(人口大规模流动,远缘婚配增加)促进因素的形成密切关联[13]。就7岁平均身高而言,短短20 a内3类男生分别从124.1,121.7和120.5 cm增长到128.3,126.7和125.3 cm,增幅达4.2,5.0和4.8 cm;3类女生分别从122.6,120.4和119.6 cm增长到126.9,125.4和123.6 cm,增幅达4.3,5.0和4.0 cm。7岁身高是6岁前(尤其婴幼儿期)生长的累积结果,证实Cole[14]关于“小儿3岁左右的身高是决定成年身高的关键”的结论正确,也是我国儿童保健水平全面提高的真实写照。本研究使用的男14岁或女13岁身高占18岁身高之比例等指标,内含学龄前身高增长成分,只部分反映青春期的发育程度。国外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身高的增长对成年身高不起关键作用[15]。本研究结果则提示:该类指标通过青春早中期身高水平对成年身高的“贡献”,间接提示在我国城市群体长期变化中,青春期的提前仍发挥一定作用;群体发育水平越高,比值越大,变化越大,“贡献率”升幅越显著。至于该作用是独立的,还是伴随早期发育增长而发生,尚待深入研究。成年身高增长作为长期变化的第3个(也最重要)表现,增幅也相当惊人:3类男生分别达到3.0,2.2和2.6 cm;3类女生达到2.2,1.9和1.7 cm。这些表现和我国有关生长长期变化的早期研究有明显差别。在林琬生等[16]对12个大城市从1950年到1985年的生长长期变化中,以青春期的提前和7岁身高的增长最为明显,而18岁身高仅有0.3 cm/10 a左右的增速,有些城市甚至未出现。和本研究相比,属早期的“不完全性长期趋势”。因此,近20 a来城市青少年成年身高的普遍、快速增长,是反映我国城市群体出现“完全性长期趋势”的最重要证据;沿海大城市青少年得益最大,其成年平均身高男女分别达到175.0和162.1 cm,位居亚洲国家前列[11]。上述身高为主、BMI为辅的增长趋势,使当代青少年与其父辈、祖父辈相比,显得又高又大,从而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体格发展 篇10

一、体格检查的概念

体格检查是指对身体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即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以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是运动医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确保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要前提。

二、体格检查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检或了解体检结果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身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等基本情况,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安排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体育锻炼计划,最终实现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根本目的。具体意义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据此确定其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及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了解学生身体特点有利于运动员选材;作为评价体质的依据;通过对体检材料的前后对比,为评价教学和训练水平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效果;为合理安排体育课堂、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依据;为进行学校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提供前提和保证。

简言之,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存在差别,特殊体质或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比如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则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如学校或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或没有及时通知本人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防范措施,但仍要求其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容易致使该生在体育教学中突然死亡。

所以,体格检查不仅是运动医学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因为只有通过体格检查,首先获得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平的各种准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才能保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体格检查对学校学生体质档案的建立、对运动员选材、对人类各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体格检查的内容

体格检查的内容很多,应当根据体检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包括询问既往伤病史、运动史、临床健康检查、姿势检查及人体测量。有时除一般检查外,还需要特殊的专门检查(化验、X光、心电、脑电、肌电、超声心动、肌肉针刺活检等)。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体检,应着重于心肺机能能力的检查。

询问伤病史的目的在于对目前健康状况及体质强弱做初步了解并为下一步检查的选取提示重点。重点询问那些影响内脏器官机能和影响运动能力的伤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结核病、哮喘、肝炎、肾炎、癫痫、关节炎以及肢体疾患。具体要了解伤病发生的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以及对生活、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等。运动史主要询问既往体育活动情况、运动项目、年限、运动水平、运动时身体反应、是否有过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史(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等)。重点了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家族史。女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月经史等。

健康检查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内外科、神经、五官、血液检查等,一般多采用简单物理诊断方法,必要时选择心电图、超声、化验等特殊专门检查。对学校体育参加者多侧重心血管系统,主要指标有心率、血压、心脏形态和心脏机能(心音、心律等)。

姿势有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前者主要包括直立姿势和脊柱、胸廓、腿、足的形态等,后者主要指步态状况。

人体测量主要指人体外部形态,包括体重、身高、坐高胸围、呼吸差、肩宽、骨盆宽、肢体的围度和长度等;机能检查重点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常用方法有:一次负荷实验、联合运动负荷实验、台阶实验、肺活量测试、身体做功能力(PWC170实验)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等。目前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体质水平的常用综合指标体系为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具体内容和方法在后续内容中专门介绍。

需要强调的是,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影响学生学校体育活动程度和范围的因素非常多,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体格检查的内容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很难全部完成,也没有必要全部进行检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学校体育的性质和内容,甚至于不同地域和气候因素以及体检的具体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考虑,筛选简单、准确、可行的项目进行动态评估。

4 体格检查的实施

由于体格检查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基本技术,所以体检的实施可以由学校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也可以由卫生老师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但对于学校体育过程中的体检依然有别于医院体检,其重点应放在对体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器官和系统的检测,尤其是运动应激机能检测更有意义,因此单纯靠医学工作者也很难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所以一般建议由具备运动医学背景的人员来实施,或者由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联合完成,其中体育老师提出体检的目的、要求、重点指标,由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体检过程、结果的阅读与分析、体检材料的管理等,最终再以体检结果的个体动态分析以及群体状况分析为依据由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强度、量、频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以实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检的主要时间点以及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或者其他特殊原因而灵活安排。一般常见时间点为:入学(入学校业余运动队)时、毕业时、业余运动队集训期和比赛(运动会)期(一般前后常规进行,必要时在中间不同时刻也需要选择进行,该部分与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相似)、体育活动反应异常时(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率、血压、主观感觉等出现异常反应)、身体出现伤病时和伤病恢复后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时、因各种原因停止正常体育活动较长时间后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时、重大家庭变故等身心应激后参加体育活动时等。

上述体检可以对所有学生集体测试,也可以根据需要对部分或者个别学生选择有针对性地测试部分项目。一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制定适宜自己学校校情的学生体格检查制度,由学校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共同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检测,并把测试结果科学分析后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班主任、家长反馈并提出纠正建议,同时由体育老师合理安排学校相关体育活动内容,预防运动猝死。

5 依据体格检查的结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就是人的健康资料的文档形式,即体格检查、体质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心理健康检查以及疾病等与健康相关的文字、图片、图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它是了解学生的病史,诊断疾病,指导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料。“体育与健康课”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了可能。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体质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能使每个人随时了解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体质状况;对于检查出来的疾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治疗;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身心状况,每个人所获得的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行为等情况;有利于体育与卫生工作紧密结合,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增强每个人的体质,增进健康,同时避免一些因学生特异体质造成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个人健康档案中的数据资料,可以为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健身提供科学依据;便于体育教师、医务人员或本人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安排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开运动处方和制订科学的健身计划。这对于一个人能健康、快乐走完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意义重大。

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概括起来讲应当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体育与卫生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四个基本内容。最主要的应该是生物学内容,由身体发育水平、身体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组成。身体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体姿、营养状态和身体成分等;身体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及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

以学生体格检查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为代表的学校卫生和体育工作涉及大量数据处理、统计和评估,如果仅测试而不进行科学分析管理则失去其本身价值;如仅靠手工方法解决又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所以,对于这些大量数据建议进行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和动态评估,可以使用成熟的体检管理软件,用来完成体检后的评价、统计及上报表格编制,使学校体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轨道,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而且使统计质量有了保证,使数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体育科学界在运动处方和体适能研究领域的迅速进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理念,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更多的挑战,同时当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全新机遇。相信我们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一定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促进做出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Z],教育部文件,2002.

2.宋大维.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D],2004.

3.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Z],教育部文件,1996.

4.谭飚.关于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思考——谈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19(2):82-85.

5.Ades PA.Preventingsuddendeath,cardiovascularscreeningofyoung athletest [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92,20 (9):75.

6.林建棣.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15 (2):156.

肺部体格检查教学的一点改良实践 篇11

肺部的体格检查是物理诊断学的体格检查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肺部的体格检查也是学生反映难学,老师反映难教的内容。原因总结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肺部体查涉及视触叩听四个内容,每项内容均很重要,尤其是触诊和叩诊。(2)胸部是立体结构,包括前胸、侧胸和后胸三个部分,涉及四个面的体查,体查的内容多。(3)胸部检查由于面积大,涉及面多,对检查顺序,如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左右对比有严格的要求,需同学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4)查体手法要求高,其中物诊中叩诊手法在胸部应用最多,细节要求也最多,手法的正误直接影响到检查的结果和诊断。(5)由于胸壁厚度的差异,肺部含气量多少的差异以及周围脏器对肺部的影响等因素使肺部检查结果存在上下、左右、前后的生理性差异,需同学们掌握正确查体方法后才能发现、掌握和分析。所以科学授课是肺部体格检查教学效果的关键。

以往传统的肺部体格检查教学的主要方式为录像示教和教师全程示教后学生相互练习。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上方法存在某些不足,表现为学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体查的内容掌握不够熟悉,难重点掌握欠佳,检查手法的错误或不到位,只知道查什么,不知道为何这样查或如何查,查体的顺序、左右对比意识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不多等[2]。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传统的示教方法采取了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级临床系学生87人为实验组,2009级检验系学生81人为对照组。每组均随机分为10~15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小课的学习。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进行录像示教,然后老师按照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进行肺部视触叩听的完整检查内容和手法的示范,即先让被检查者处仰卧位进行前侧胸的视触叩听体查,后被检查者改坐位进行后胸视触叩听的体查示范。老师示范结束后学生间随机组合进行两两之间的相互练习。最后进行抽查,纠正错误。

实验组的改进点为:(1)先进行录像示教,老师结合幻灯片指出肺部视触叩听的各自检查内容和难重点。(2)老师按检查内容的顺序而非全身体查的顺序进行示范教学,每一项内容均进行前侧胸和背部的体查。(3)在不同检查内容的示教中,先讲解手法要点和注意事项,并突出强调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再进行具体检查内容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分析机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具体手法的注意要点。(4)采取分段式教学,教和学穿插进行,先进行视、触内容的教授,学生们即分小组进行两两间相互练习。然后再进行叩、听内容的教授,学生们再进行相互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练习中的问题,纠正手法。(5)最后老师结合幻灯,按全身体查的顺序进行前侧胸的视触叩听和背部的视触叩听检查的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手法、内容的练习。(6)最后抽查,先由其他同学指出错误,再共同讨论、总结操作中的问题和注意点,重申某些重点、难点[3]。

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完整的肺部体格检查教学,期末由非带教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肺部体格检查操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我院历年使用的每项目式体格检查操作评分表),取平均值,最终获取学生肺部体格检查的每项得分和总成绩,总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SPS软件,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体格检查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1。实验组学生肺部体格检查的考试总平均成绩为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间在某些难重点的掌握上:即肺部的比较叩诊和语音震颤,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肺下界移动度的掌握上两组成绩无差异(P值0.072)。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即使书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得好,但如果实践动手能力差仍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4],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其中物理诊断的体格检查是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点,体格检查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体格检查的具体内容,还要掌握准确的查体手法,以及正确判断阴性、阳性体征和进一步分析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理论课上同学们只是学习了检查内容和临床意义,具体的手法和体征的检查在见习小课上学习,见习小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授课至关重要[5]。

在以往的肺部见习带教中,存在某些缺点:(1)老师示范时间过长,同学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影响学习效果。(2)老师一次性讲授示范完毕,学生们难以在短时间内熟记诸多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容易遗忘和误操作。(3)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往往后面的内容不能有效的练习,学习效果不佳。改良教学的优势在于:(1)分段教学,避免长时间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能让学生们在学和练之间相互转换交替,让其刚学习了部分内容即进行练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避免了长时间接触同一内容,导致惰性的产生。(2)分段练习,还能确保学生将知识点分段反复练习便于掌握,将知识点化整为零便于消化掌握。通过对总成绩的比较,实验组对整体的查体内容和手法的掌握程度上要优于对照组。

另外传统教学法直接按照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讲解示范,虽然表面上看实际操作意义强,但缺点在于不能将视触叩听的具体检查内容和手法讲透,不能重点突出各种检查手法的要点,有些地方需要重复时又浪费了时间。对初学者,正确检查手法是基础,学生虽然明白了前、侧胸和背部的检查顺序,但具体到检查内容和手法仍觉生疏。在改良式教学中老师按内容顺序教授,方便突出重点,在具体内容前先强调手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先重点掌握检查的内容和手法,以此为基础再去练习前、侧胸和背部的检查。并且教授的过程当中通过提问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强调这些要点,如语音震颤检查要求左右对比,需交叉左右手,是因为要排除左右手触觉的误差,并强调放置在胸壁左右对称的位置,贴合胸壁的力度要均等,是因为手部贴合的力度和位置均会影响语颤的强弱,如胸廓扩张度强调双手紧贴胸壁但不能压迫胸壁是因为手和胸壁的相对移动会影响对胸廓运动的判断,手部压迫了胸壁会限制其活动,过低地判断了扩张度,如叩诊时要求板指紧贴胸壁,是为了准确地反应胸壁内的肺部叩诊音,在不同位置放置方向不同,前胸为沿肋间隙,肩胛间区为平行脊柱垂直肋间隙,原因为肩胛间区面积小,肋间隙过窄,需调整板指走向。这些问题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按内容顺序学习还能使同学们先从整体上掌握视触叩听的具体内容,以便具体到前、侧胸和背部时能回忆起相关内容和检查手法。这点在通过对某些难重点的评分中可看出,实验组对某些重点、难点(肺部对比叩诊、语音震颤)的检查手法掌握较对照组要好。提问互动的形式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保持了较高的注意力。

当然为了实际的可操作性,改良式教学法在最后确保学生们熟练掌握检查内容和手法后,由老师系统全面的按全身体查的顺序进行肺部视触叩听的示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同学们有了之前的基础,这部分不用占用太多课堂的时间,再在课后自己加强练习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改良式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提炼出难重点和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进行详细教授和示范。老师需要精心备课,提前设置好提问的问题,做好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需要注意教学效率,合理安排好课堂的时间分配,控制教学时间,尽可能的留时间跟学生练习[6],必要时则会延长课堂时间,以确保学生们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老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要认真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手法,及时纠正并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经过以上方法的改良,肺部体格检查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学们也反映效果学习效果较好,但由于参与的学生样本量较少,因而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检验和印证,并进一步加以改进。

摘要:目的 在诊断学肺部体格检查教学中实施改良和调整,以期改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随机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三医院2009级检验系学生87人为对照组按传统示教法示教,选择2009级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81人为实验组,在传统录像示教和教师示教法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良:采取分段示教和练习法,按检查内容顺序非全身体格检查顺序进行教学,采取提问式教学法,加深学生对体察要点的印象,增强课堂互动。两组分别进行肺部体格检查的教学后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考试,对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在体格检查操作考试中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5),并且在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 改良示教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和手法。

关键词:诊断学,体格检查,肺部,改良

参考文献

[1]Lan JH,An L,Xue SD,et al.Practice and thinking about thebilingual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J].Beijing Edu(Higher Edu),2007(1):45-47.

[2]尚福军,王捷平,郑强荪,等.物理诊断学小课教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2.

[3]蒙健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J].医学文选,2005(8):602-603.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5]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8(3):286-287.

上一篇:资产评估教学模式下一篇:校企合作双重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