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空间开发

2024-11-04

经济空间开发(精选8篇)

经济空间开发 篇1

新疆是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2008年末, 新疆人口2 130.81万, 占中国总人口的1.60%;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 占中国国土面积17.3%。陆地边境线6 000公里, 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 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总人口中城镇人口844.65万, 乡村人口1 286.16万, 城镇化率为39.6%。2007年国家将新疆定位为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西北的战略屏障;到2020年, 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实现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 必须以更宽广的眼光和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新疆的未来。2008年, 新疆地区生产总值4 203.41亿元, 人均GDP19 726元, 约2 886.31美元, 人均GDP在全国排在十六位, 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三位, 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 人均GDP由2000年的西部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2020年建成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少新疆人均GDP要达到当年全国人均GDP水平或东部人均GDP水平。全国人均GDP按年均增长8%, 新疆的人均GDP必须年均增长8.9%;达到东部当年人均GDP的水平, 新疆的人均GDP必须年均增长13.1%。假定到2030年的22间中国及东部的GDP按8%的年均增长率, 人口按2008年5.08‰的自然增长率计算;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2008的11.17‰计算, 达到2030年全国人均GDP水平, 新疆需年均增长8.1%, 达到东部人均GDP需年均增长13.5%。在2008年的基础上, 新疆到2010年达到全国人均GDP水平, 需年均增长16.19%, 保持全国人均水平, 需年均增长8.65%。构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也必须要有新的方略, 可考虑设立伊犁自由贸易区和喀什自由贸易区。新疆人均GDP在全国位次下降的原因很多, 其中有一条可能是空间开发不合理造成的。构建新疆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可采取“飞机形”的空间布局。以吐哈经济圈为机头, 乌鲁木齐都市经济圈为机身, 伊犁自由贸易区、喀什自由贸易区为两翼, 产生强大的动能带动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演进, 才能到2030年达到和超过全国人均GDP水平。

一、做大机头, 引领新疆经济起飞

新疆按地理位置, 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东疆由哈密、吐鲁番两个地区构成, 面积22.3万平方公里, 占全疆面积的13.39%, 人口115.29万, 占全疆人口的5.4%, 经济规模GDP314.34亿元, 人均GDP 27 265元, 约3 989.28美元。远高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吐鲁地区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哈密地区, 哈密地区2008年的经济规模GDP约107.64亿元, 人均GDP 19 707元, 约2 883.42美元, 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基本一致。哈密地区辖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 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约54.62万。吐鲁番地区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60.67万。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008年经济规模GDP达到206.7亿元, 人均GDP 34 069元, 约4 984.86美元。低于乌鲁木齐市人均GDP 43 211元, 约6 322.41美元, 高于沿海地区山东省2008年人均GDP 4 827.64美元水平。

东疆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东疆经济首先要做强经济中心。哈密市、吐鲁番市是东疆的经济中心, 吐鲁番市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经济中心的关键是建设城市, 提升城市的品质。城市也要有规模才能产生集聚和带动效应。哈密市和吐鲁番市也是新疆的区域经济中心, 人口规模差异不大, 两市的城市规模可确定在100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人口可定位在50万。城市规划的标准要高, 分期建设, 基础设施一步到位, 避免拆了又建, 建了又拆, 造成极大的浪费。土地是稀缺资源, 城市建设要节约用地, 体现高密度, 高效率, 现代化的理念。用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集聚资本、人气、商气、财气, 形成有带动能量的经济中心, 带动东疆经济的发展。二是建设高标准的开发轴线。经济布局通常向城市四周延伸, 沿交通线两边展开。东疆的交通相对发达, 有兰新铁路、乌哈高速、312国道横贯全境, 但到县通乡的交通远没有形成环形通道。哈密到达巴里坤县和伊吾县道路通达标准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出疆通道, 运能特别紧张, 可建一条边境铁路从巴里坤—伊吾—甘肃马鬃山镇—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策克, 与临策铁路贯通, 既缓解兰新铁路运输压力, 又带动东疆经济的发展;还可贯通三北高速,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发展资源产业。东疆资源丰富, 目前已探明矿种76种, 主要优势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镍、金。煤炭储量超过1 700亿吨, 且埋藏浅, 厚度大, 交通方便。铁矿储量2.78亿吨, 铜镍储量146万吨, 仅次于镍都金川。油气资源丰富, 吐哈盆地石油总资源量约15.75亿吨, 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可以产生高经济效益。也可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 发展煤化工产业, 并把收益留在当地发展经济社会事业,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仅最近在鄯善县沙尔湖发现的煤, 预测资源量644亿吨, 探明资源量130.58亿吨, 煤田面积大、煤层厚, 煤质具有低硫、低磷、低灰分、发热量高、有害元素相对较低等优良特征, 是火力发电、气化及动力用煤, 进行深度开发带来高经济收益。东疆地区科学开发矿产资源, 可以构建以石油化工、无机盐化工、煤电能源、高载能产业、矿产开发加工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引领新疆经济起飞。

二、做强机身, 支撑新疆经济发展

如果说东疆经济是新疆经济机头的话, 乌鲁木齐经济圈就是机身。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经济要有规模才有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发展必须高水平建设城市。据研究, 最优的都市圈结构, 发达地区人口在5 000万人左右, 边远地区人口在1 000万人左右, 产业体系相对完整, 都市圈内人口和产业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吸纳完都市圈内制造业的全部产出, 运进运出的产品很少, 可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而企业、产业和城市的规模经济, 则是通过产出规模的扩大, 摊低固定成本, 产生报酬递增, 但当本地市场需求饱和时, 供给规模扩大必然带来外运量增加和运费支出, 当单位产品运费增加等于单位产品固定费用下降的时候, 报酬递增就会转为报酬递减, 供给规模也就扩大到了边界。只有产业规模和供给规模均衡时, 报酬的边际效用最优。都市圈经济产生的土地产出效应最高, 产业集聚效应最强, 投资吸纳效应最佳, 规模效应最优, 带动效应最大, 尤其是在空间上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 各种投入要素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空间经济, 城市间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同时缩短, 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极低, 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显著提高。发展新疆经济必须构建乌鲁木齐经济圈。乌鲁木齐有发展经济圈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地缘优势。在经济圈辐射范围内, 煤的探明储量约100亿吨, 石油储量约86亿吨, 天然气约2.1万亿立方米;天山北麓平原是新疆最重要的农业区, 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北疆铁路、312国道、区道纵横交织;科技力量雄厚, 集中了新疆的主要科技力量, 会聚了上百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在特色农牧业开发、矿业勘察、油田开采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工业基础厚实, 在东起乌鲁木齐市, 西至独山子沿北疆铁路300公里沿线, 集聚了新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 初步形成石化、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建材、纺织和食品加工基地。乌鲁木齐市经济基础扎实, 发展水平也相当高。2008年, 乌鲁木齐市的经济规模GDP是1 020亿元, 户籍人口236.05万, 人均GDP 43 211元, 约6322.41美元, 高于2008年西部最大城市成都市的人均GDP水平。2008年成都市的经济规模GDP 3 901亿元, 户籍人口1 125万, 人均GDP 34 675元, 约5 73.53美元, 比乌鲁木齐市人均GDP低1 248.88美元。但乌鲁木齐经济总量小, 辐射能量和带动能量都十分有限。有经济规模才有带动能量。做大乌鲁木齐经济圈, 可将目前昌吉州的市县、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伊犁州的奎屯市、乌苏市、沙湾县纳入进去, 面积约11.63万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约597.33万, 地区总值GDP约2 418.76亿元, 人均GDP 40 492元, 约5 924.68美元, 高于沿海地区江苏省2008年末人均GDP 5 718美元的水平。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圈在经济轴线的开发上, 必须加快道路建设。一是改造北疆铁路, 提高运能, 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独山子、奎屯、乌苏“金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需要铁路的强大支撑。要进一步加快“金三角”地区铁路建设步伐, 延伸铁路, 提高运载能力, 夯实乌鲁木齐经济圈的发展基础。二是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只有城际高速铁路才能拉进城市间的距离。新疆最发达的城市是克拉玛依, 2009年4月2日发布的《克拉玛依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8年克拉玛依生产的GDP是661亿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GDP 242 390元, 约3.5465美元, 达到2008年世界人均GDP排名第二十位的意大利水平, 高于中国香港。2008年意大利人均GDP为35 386美元, 香港为29 149美元。克拉玛依距乌鲁木齐300公里, 高速公路途中运行需三小时, 还不算进出城时间。如果建一条高速铁路,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可缩短50公里, 如果用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载工具连接, 加上进出城时间, 一小时即可通达。国家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 可把资金用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上, 打下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三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 现代经济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品质。城市规模越大, 品质越高, 产业集聚效应越强, 土地的GDP产出率也高。乌鲁木齐市核心区可按1 000平方公里, 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设计, 新建城区一定要有现代理念和区域特征, 避免多次拆迁多次重建, 并将已有老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区迁出, 建设100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 修筑环形路, 拓宽主街道, 改造旧城区, 形成亚洲中部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四要培育主导产业。乌鲁木齐经济圈是新疆的经济中心。经济圈的强大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从已形成产业分析, 核心区乌鲁木齐市应着重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五要高标准规划。可参照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指标体系, 对乌鲁木齐经济圈有一个统一规划, 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 还要对城市的文化给予充分的考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缺乏文化传承的城市, 城市的品位难以提升。在对旧城改造中, 要有文物保护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更大, 保护好旅游文化资源, 可以带来高经济效益。

乌鲁木齐经济圈是新疆经济的核心区, 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乌鲁木齐经济圈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伊犁州, 以及农八师、农六师的管辖区域。合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必须克服区域中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科学布局产业, 形成产业联动的新格局;也必须激活城市资源要素, 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尤其要集聚资本、物资、信息、人才,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乌鲁木齐经济圈的构建已有良好的开端, 2004年启动的乌昌经济一体化, 在组织架构上正在积聚强大力量, 整合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的各类资源, 推进市场统一、财政统一和规划统一, 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石化、钢铁、机电、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建材等工业为主的新疆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只有高标准建设乌鲁木齐经济圈, 高水平整合城市资源, 全力推进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高起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 才能支持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做优两翼, 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北疆的伊犁和南疆的喀什在空间上构成新疆经济空间结构的两翼。伊犁和喀什都有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条件。伊犁辖阿尔泰地区和塔城地区, 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 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州直辖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阿勒泰地区辖阿勒泰市、青河、富蕴、福海、吉木乃、布尔津、哈巴河等一市六县;塔城地区辖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二市五个县。面积269 504.03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440.8万, 经济规模GDP 664.29亿元, 人均GDP 15 070元, 约2 204.97美元, 低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

发展伊犁经济可采取自由贸区的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深化沿海开放, 加快内地开放, 提升沿边开放, 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开放方式上“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设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十七大精神, 也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伊犁州的24个市、县, 其中边境市县15个, 边境线长2 355.67公里。发展边境经济, 建设自由贸易区是最佳选择。

伊犁自由贸易区背靠乌鲁木齐经济圈及其西部广阔的腹地, 面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和商品市场, 发展前景宽阔。可利用独特的优势, 与相邻国家广泛合作, 建立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重金属基地, 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高耗能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贸易及服务业, 带动边境经济的发展。新疆与俄罗斯有54公里边境线,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联邦区与新疆可共同开发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各类矿产资源。伊犁要抓住机遇, 创造条件, 做大贸易和石油化工产业。首先大力改善交通条件, 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 尤其要将北疆铁路延伸到布尔津县的中俄边界, 新建一条贯通自由贸易区的高速公路、延伸217国道到中俄边界与俄罗斯公路对接, 改造已有的区道、县道, 构建新的开发轴线。其次建设高标准口岸。阿拉山、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阿黑土别克等口岸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服务效率, 发展口岸经济。第三开通喀纳斯口岸。新疆与俄罗斯有边境, 但没有口岸。新疆与俄罗斯开展的贸易, 主要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转运, 转运过程中损失了大额利润。如果中俄直达通道建好的话, 新疆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可以超过1 000亿美元。开通喀纳斯口岸有利于中俄边境经济的发展与边境经贸合作的深化。喀纳斯口岸位于布尔津县的喀纳斯达坂, 距俄交界处54.7公里, 与哈萨克斯坦、蒙古的距离也只有几十公里。口岸开通后可以连接四国, 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 发展边境经济。开通喀纳斯口岸, 大力发展贸易和旅游, 对新疆及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口岸没有开通之前, 新疆要加大边境地区交通建设的力度, 畅通出口通道, 从哈巴河到布尔津的喀纳斯山口有243公里公路没有贯通, 青河至塔克什肯口岸有83公里的公路需要改造, 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博乐岔口至阿拉山口有106公里的公路需要提高通达标准, 哈巴河至阿黑土别克口岸有107公里的公路需要截弯取直。交通是经济的动脉, 有了大交通, 才有经济的大发展。有充分的准备, 开通喀纳斯口岸是迟早的事, 新疆可先与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合作开发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进行木材, 羊绒、羊毛、鹿茸及其他农产品合作加工贸易。条件具备后可开辟“中俄直达运输走廊”, 新建“俄气南输”、“俄油南输”管道。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原油占俄罗斯原油产量50%~60%, 俄罗斯原油生产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地区, 目前, 俄罗斯输到新疆的石油, 借用中哈石油管道。但随着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建运输管道, 并不是遥远的事。据200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信息显示,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加深, 俄罗斯有可能启动已搁置三年的中俄输气西线建设。尽管油气的开发是中央企业在运作, 但给伊犁提供了发展的难得机遇。伊犁要抓住难得的机遇, 蓄积巨大的能量, 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喀什是中国最西端的历史文化名城, 喀什地区辖一市、十一个县, 总面积11.17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377.53万, 地区生产总值277.6亿元, 人均GDP 7 353元, 约1 075.85美元, 只有新疆2008年人均GDP的1/3多一点。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9∶27∶34,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二产业和三产业, 尤其要发展二产业, 才能带动三产业的发展。喀什地区也是边境地区, 发展边境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 喀什地区的人均GDP达到新疆2008年的GDP水平, 按年均增长15%预测, 需要五年的时间。喀什地区有叶城和塔什库尔干二个边境县, 面积5.30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41万, 占喀什地区人口10.77%。叶城县与巴基斯坦、印度相邻, 与克什米尔交界, 边境线长83公里;塔什库尔干西北部与塔吉克斯坦接壤, 南部与巴基斯坦连界, 西部与阿富汗连界, 是中国唯一的与多国接壤的内陆边境县, 边境线长达888.55公里, 其中塔吉克斯坦197.1公里, 阿富汗92.45公里, 巴基斯坦599公里。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地和新疆南部的中心城市。设立喀什自由贸易区可以加快喀什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喀什地区背靠塔里木盆地, 面向中亚、南亚地区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 有六个口岸对外开放, 是中国向西进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际大通道, 具有“五口通八国、一陆连欧亚”的区位。从喀什到欧洲, 比走海路要近3 000~4 000公里。喀什在中亚、南亚、西亚经济圈中, 处于中心位置, 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天然路桥和黄金通道。喀什与周边各国具有相同的社会人文渊源, 血缘相亲, 民族相连, 宗教相同, 语言相通, 风俗相近, 经济互补性强, 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具有开展城市间、区域间经济合作独具的空间优势。

喀什相接或比邻的国家, 石油、天然气及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是21世纪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也是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 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达, 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喀什可充分利用毗邻国家的资源, 内引外联, 发展有市场优势又有产品成本优势的产业, 支撑经济的发展。在毗邻的国家中,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合作有深厚的基础, 在经济合作中能源合作最为重要。能源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同建设中巴能源大走廊, 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贯通中巴能源和贸易大走廊可把把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中亚和海湾地区连成一片、成为“南亚能源金三角”。只要中俄巴伊, 中亚各国本着共荣共生的理念, 整合资源, 配套一系列政策, 就会创造出一个强大的经济中心。俄罗斯的大量石油、天然气也可以通过中俄石油管道, 送往南亚、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中巴能源和贸易大走廊一旦贯通, 必将带动喀什经济的巨大发展, 以及毗邻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可利用喀什的区位优势, 打造“南亚能源金三角”经济圈。中国与伊朗合作开发的石油天然气, 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喀什。中国再从喀什建一条输油管道经塔里木盆地南缘到青海进入输油管网到全国各地炼油厂。石油化工可创造高经济效益, 发达国家, 石化工业的产值, 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6%~7%, 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喀什背靠的塔里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 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2008年中国的原油消费量3.6亿吨, 国内生产的原油约1.86亿吨。据海关总署统计, 2008年中国累计进口石油 (含燃料油) 21 853万吨, 进口原油17 888万吨, 出口石油1 868万吨, 进出口相抵, 石油净进口19 985万吨。进口原油的50%来自中东地区, 进口量8 970万吨;其次为非洲地区, 进口量5 395万吨 (占30%) ;欧洲和西半球进口量3 025万吨 (占16.9%) ;亚太地区进口量498万吨 (占2.8%) 。进口国家中, 进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沙特 (3 637万吨) 、安哥拉 (2 989万吨) 、伊朗 (2 132万吨) 、阿曼 (1 458万吨) 、俄罗斯 (1 164万吨) 。如果进口原油经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用输油管道送到喀什, 在喀什建一个5 000万吨的炼油厂, 可摧生一大批新兴产业。有资料显示, 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 可加工, 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终端产品。原料加工深度越深, 产品越精细, 附加值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 石油的需求量还将增加, 在喀什建5 000万吨的炼油厂是完全可能的, 也并不影响中西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世界石油价格低迷的时候, 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 在塔里木盆地建设巨型的石油储备库储备石油, 既能保值增值, 又能确保经济的安全, 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

经济空间开发 篇2

第二十五条 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自营或依法进行转让、租赁。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的使用管理,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和设施维修、更新。要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确保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中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杜绝可能发生的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需改变原结构设计的应按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平战结合的地下工程,平时由建设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应保证战时能迅速提供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条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违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及法定实施管理程序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的处罚。

(一)未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进行地下工程建设的;

(二)大型地下工程的设计文件未按规定进行设计审查的;

(三)擅自改变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

(四)因施工不当或未对临时破坏的地表地貌及时恢复,对城市交通和生活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的;

(五)因开发建设地下工程导致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失、人员伤亡或影响建筑物、构筑物正常使用的;

(六)因人为因素造成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水灾、爆炸、污染和其它损失的;

(七)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的。

第三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毛泽东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研究 篇3

一、均衡推移:中国经济空间开发结构的重建

均衡推移模式是毛泽东推动中国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基本模式。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这三个要素的收益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发达地区资本密集度高,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不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度高,工资边际收益率低。经济开发的均衡推移,指有计划地在区际间或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不同产业均衡发展,引导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均衡演进。

毛泽东均衡推移模式来自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只能选择均衡推进的模式。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认清一切经济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现状是发展极不均衡:一是经济结构不均衡。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有非常清晰的论述:“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2]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26.4∶73.6;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的比重是70∶22.1∶7.9。二是工业布局不均衡。中国解放前仅有的一点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几个城市。广阔的内地,除武汉、重庆等少数城市外,现代工业很少。毛泽东指出,“中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3]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而铁矿资源非常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只有少量的钢铁工业。纺织工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少数几个城市,而在各主要产棉区,也只有少量的纺织工业。三是工业体系不均衡。沿海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广阔的内陆地区只有零星的工业分布。即使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体系也不完整,重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轻工业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8]。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后,于1964年5月,提出改变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现在要补上。”[4]在谈到建设“大三线”时,毛泽东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内地建设不好,我就一天也睡不好觉。”[4]均衡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毛泽东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投资推动。新投入的资金直接投向内地。从1953—1976年,内地投资远远高于东部投资,内地建设投资比重平均为55%,沿海建设比重平均为35.8%。尤其是1964—1976年的12年间,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入了2 052.68亿元资金,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在投资结构上,冶金工业项目占22%;机电项目占9.7%;能源工业(包括煤、电、天然气)占28%;交通运输业占20%,其中铁路占70%。二是项目推动。新建工业项目大多放在内地,沿海大批企业也向内地搬迁。1964年8月,毛泽东说:“现在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你搞到二线也好嘛!为什么不可以搞到二线?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都可以搬去嘛!”[5]还说“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至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要搬家。”[5]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吸取苏联的教训,“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沿海工业这么宏大,不搬家不行,要好好学习斯大林经验教训,他们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个教训。”[5]毛泽东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要“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6]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在国防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绵阳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可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三是重工业推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共同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7]毛泽东用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轻工业的均衡发展。“一五”计划投资的项目建设中有694个建设项目是重工业项目。1964—1972年的“三线”建设又突出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投资一直是重工业投资占绝对优势。四是工业体系推动。长达十二年的“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初步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工业“备份”。自成体系的工业布局,从战略上考虑,即使东北、华东工业区失守,仍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之中,保存一个“微缩中国”的工业后方基地, 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以农哺工:中国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

发展工业,国家工业化必须要有农业的哺育和推动:一是工业劳动力来自农民。毛泽东说:“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9]二是发展工业的资金来自农业积累。1956年,毛泽东说:“如果现在要求完全消灭剪刀差价,做到等价交换,国家积累就会受影响。但是剪刀差价太大,使得农民无利可图,那也是错误的。总之,在不影响国家积累的情况下,逐步地缩小工农业品的剪刀差价。”[12]中国通过剪刀差从农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据已有的数据分析,平均每年国家从农业、农民中积累不少于500亿元资金,按2008年的购买力计算,约5 000亿元人民币。从1950—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56年间,国家从剪刀差及农业、农民中积累了280 000万亿人民币发展工业[10]。中国尽管取消了农业税,目前工业产品的价格仍然高于其价值,农业产品的价格仍然低于其价值,这种不等价的交换,由于价格信息传导的不对称和长期形成的惯性力量还将长期存在。只有通过国家的引导,才有可能使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出现边际劳动与边际收益的均衡。三是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业。毛泽东说, 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没有粮食和原料,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四是工业产品的销售来自于农民的购买。毛泽东说,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农村吸收大量的工业品。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只能靠农村自己解决。毛泽东说:“农村多余的1/3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向哪里找出路呢?主要地还是在农村。”[3]农民生活的改善,要靠自己生产,发展经济。毛泽东也强调,发展中国工业不能过度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1956年4月,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戒鉴,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采取苏联那样的农民政策:“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3]中国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工农产品交换:“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于等价交换的政策。”[3]但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不可避免要损害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质产业,又是基础产业、战略产业。既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又要哺育工业的成长、壮大,沉重的负担必然地导致农民生活的困苦,毛泽东也曾考虑改善农民的生活,有资料记载,在他得知农民还在吃窝窝头时眼圈儿红了,手颤抖着接过窝窝头,一边分给大家和自己吃,一边说,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人吃的粮食啊!人民当家做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身搞生产,生产力应该解放嘛。我们是社会主义嘛,不该是这样,要想个办法![11]想什么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工业的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毛泽东在以农哺工时也注意到以工促农的问题,提出积极发展地方工业,社队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毛泽东说:“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搞工业,只搞农业。”中国“过去想过,赚钱的工业要乡政府搞,不要合作社搞,还有点斯大林主义残余。”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化可以解决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富裕、农民的增收问题。一是可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毛泽东说:“中国有一个特点,人口有6亿如此之多,耕地只16亿亩如此之少,不采取一些特别办法,国家恐怕搞不好。”中国农村“有5亿多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劳动而吃不饱,这是最不合理的现象。美国农业人口只占13%,平均每人有2 000斤粮食,我们还没有他们多,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拥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将来“达到一半劳动力搞工业,这样我们的国家就像个样子了。”[12]二是可直接服务农业。农村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三是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农村工业必须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不要办那些本地没有原材料、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取原材料的工业,以免增加成本,浪费劳动力。在生产技术方面,应当实行手工业和机械工业相结合,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逐步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四是轻重工业同时并举。农村要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五是发展动力靠自己积累加上国家扶持。毛泽东说,农村年年可以抽取积累,由社办企业的利润增加积累,加上国家的投资,其发展将不是很慢而是很快的。六是下放一些国营中小企业给公社经营。毛泽东说,地方国营的中小企业,可以下放一些给公社经营,保证上缴利润。七是农村城市化。毛泽东说:“工人在城市建设,农民在农村里建设,农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一面比赛,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工农联盟。”“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12]社队工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生活才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社队工业通过农业的积累和国家的扶持在毛泽东时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78年社队企业产值达到3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值4 237亿元的9.1%。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变了农村的产业格局和空间结构,完成了以农哺工的历史,国家也开启了以工促农的新时代[12]。

三、点轴开发:中国经济空间开发结构的非均衡演进

发展中国经济,演进空间结构必须选择带动功能强的经济中心、开发轴线和推进产业。解放后,摆在毛泽东面前的是典型的农业国家,既面临发展工业的重任,也面临发展农业的重任,还面临防御外敌侵袭的重任。初具规模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而沿海的开发轴线基本形成,占国土面积82%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中心只有零星分布,开发轴线除公路通达里程较长外,铁路线几乎为零。面对广袤的域面,毛泽东选择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宽阔的地区作为经济中心,点轴开发,非均衡地推进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深知孙中山的“富强之策,全借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以及“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的蕴涵[13],只有发展铁路,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1949年12月,全国有21 810公里铁路,但大多被战争破坏,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铁路。修铁路成为建设国家的头等大事。1949年7月9日, 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全国铁路职工临时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时说:“中国从前是被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 修筑铁路多是向帝国主义国家借款, 帝国主义国家借款修筑每一条铁路, 都是和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目的相配合的。铁路成为帝国主义压迫、榨取我们的工具。当然, 那时要想把铁路建设好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不受帝国主义统治了,我们有可能并且应该很好地恢复铁路和发展铁路。”还特别指出,“我们这样大的国家,现在还只有二万多公里铁路,这太少了。我们需要有几十万公里的铁路。”[14]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将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负责接管新解放的铁路,抢修、抢通全国铁路,修复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设施,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在抢修、抢通全国铁路的同时,开始了新铁路的建设。到1952年12月,已有的铁路全部通车,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 876公里。毛泽东从带动经济的发展考虑,调整“一五”期间修建铁路的计划,优先建设鹰厦铁路。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有着1 200万人口的区域竟无一寸铁路。鹰厦铁路自浙赣铁路鹰潭站南下至厦门,全长694公里,横跨福建全省, 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主要干线。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动工兴建,1956年12月9日竣工通车,1957年12月验收交付运营。1958年11月,鹰厦线连通福州的外福线(外洋—福州)也相继通车,福建境内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带动福建经济迅猛发展起来。从1953年1月开始,中国铁路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1980年12月,铁路营业里程达49 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按照毛泽东的设想,中国需要修几十万公里的铁路,比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修建10万英里(16万公里)铁路的计划还要大许多。1954年2月28日, 毛泽东接见新任铁道兵司令员王震, 提出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远景规划:“我们一定要把铁路修到巴山、天山、昆仑山,一直修到喜马拉雅山去。”[14]1973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中国将修建青藏铁路,不仅要修到拉萨,而且还要与尼泊尔接轨,通到加德满都去。”[14]青藏铁路从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西格段)长约815公里,在毛泽东的支持下, 西格段铁路从1958年动工兴建,因当时的国力所限而被迫两上两下, 1984年才交付运营。毛泽东也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向江西兴国人民许下宏愿:“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把‘火车’和‘小太阳’(电灯) 送给这里的人民。”[14]1958年,铁道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新线建设的规划中,提出了从北京至九江间修一条京九铁路(小京九)干线,使之成为继京广、京沪之后的第三条南北大通道。1973年12月26日,全长6公里的九江大桥先行开工。后因资金匮缺停工。毛泽东在世的岁月,铁路建设是中国人民的大事,每年以1 000公里建设速度推进。1953—1976年共新建干、支线100多条。新建的主要铁路有:为开发西南、西北地区修建的成渝、宝成、黔桂、川黔、昆贵、成昆、湘黔、湘渝、阳安、天兰、兰新、包兰、兰青、青藏(西格段)及南疆铁路;为增强中部及东部地区运输能力而修建的京原、京通、通让、京承、太焦、焦柳、汉丹、皖赣铁路;为通达沿海港口修建的黎湛、篮烟、鹰厦、外福、萧穿铁路;为通往邻国修建的来宾至友谊关、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同时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修建了众多的铁路桥梁,连接了各条干线,形成了全国铁路网的骨架。

公路也是重要的开发轴线,毛泽东也高度关注公路建设。从1949年10月至1976年9月,全国的县除极少数的以外都通了公路,90%的乡、60%的村都通了公路。公路的通达里程从1950年的不到8万公里增加到1976的86万公里(不包括乡村的非油面道路)。特别是川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带动了川藏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发展。水道从1950—1976年的26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航空、管道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助推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

开发轴线是经济中心的连接线。毛泽东在构筑开发轴线的同时,开始了经济中心的选择和产业的培育。基本上开发轴线通达的地方,也就是区域的经济中心。现在西部的经济中心和初具规模的重点经济带在当时就有了雏形。宝成线通达后,宝鸡、绵阳、德阳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中心;新疆的南疆线通达后,库尔勒成为南疆的经济中心;青藏铁路通达格尔木后,格尔木成为青藏高原北缘的经济中心;湘黔铁路通达后怀化成为湘西的经济中心;川黔铁路通达后遵义成为黔北的经济中心。成渝线通达后,成都、重庆形成西部的特大城市,沿线初步形成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天兰线、兰新线通达后,西安、宝鸡、天水、武威、张掖、玉门、酒泉、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初步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贵昆铁路、南昆铁路、黔桂铁路通达连接后,初步形成南贵昆经济带;包兰线、兰青线贯通后已初步形成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成昆线、宝成线贯通后,初步形成四川成乐绵一条线经济带;滇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与新疆、甘肃、内蒙古的缘边境公路连接后,已初步形成环西部边境经济带。

毛泽东在经济中心的选择上也煞费苦心,有些经济中心和开发轴线的选择、确定,经过了深思熟虑,特别是“三线”建设的项目。出于战备考虑,毛泽东确定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可三线区域是工业极为落后的地区,只有采取点轴开发的方式,选择培育经济中心。毛泽东在大三线的开发上采取“两基一线”的方式带动“三线”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两基”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平时作为基础工业,战时作为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毛泽东说:“成昆铁路要快修!”还对赴任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副总指挥的彭德怀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稿费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修路人员紧缺,周恩来批示:“修成昆铁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14]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夜以继日修建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贯通。成昆铁路穿越四川、云南两省的7个地(州)、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沿线物产、资源丰富。成都至峨眉段,穿过“川西粮仓”的成都平原;铁路通过的西昌、攀枝花地区,矿藏资源丰富,1958年攀枝花铁矿勘探队探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超过100亿吨;攀枝花———西昌地区,富含铁、钛、钒、铜、锌、钼、镍金、铂族、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49种,水力资源的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建设大型攀枝花钢铁基地急需铁路运输原料和物资。邓小平把川、贵、云三线建设的重点概括为“两点一线”。两点指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一线指连贯四川和云南的成昆铁路。炼铁炼钢需要大量的煤,攀枝花的煤炭资源储量不足,六盘水有569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邓小平采取“钟摆式摆动”的开发方式建设西南三线,即以攀枝花为中心,向北向东形成一个扇面三角区域,攀枝花的钢材运往成都、重庆,六盘水的煤炭运往攀枝花,成都、重庆的机器运往攀枝花、六盘水。六盘水距攀枝花750公里,六盘水有丰富的煤,但铁矿储量不足;攀枝花有丰富的铁矿,但煤矿储量不足。修建贵昆铁路将两地连接起来,在六盘水建立钢铁基地,贵昆线1966年贯通。煤来矿去,实现边际成本与边际效收益的均衡[15]。

经济空间开发 篇4

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我国沿海省 (市) 的4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中简称“经开区”) 及其所在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比较分析经开区对其所在沿海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作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1) 、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开发区网———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公报 (2010) 以及各开发区网站数据整理资料。

2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2.1 指标的构建

空间效益在广义上来说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狭义上则为单位面积上的土地利用效益。经开区对于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因素体现在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多个方面[20], 而从经开区的功能与期望目标来考虑, 投资吸引、经济增长、收益回馈等应是其中几个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因此这里所谈的空间效益就是指以土地为单位的, 可以通过量化分析的经济效益, 如单位面积土地的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额等指标[21,22,23]。经开区单位土地利用效益在城市有关方面的相对“比值”越大, 意味着其影响作用越强, 因此, 本研究依据全面简洁、数据可统计和相互可比较等原则, 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18,19,20,21,22,23], 设计出量化评价指标来衡量经开区对我国沿海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因子:

(1)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经济效益影响度

JX=经开区地均GDP/城市地均GDP

(2)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产业效益影响度

CX=经开区地均工业增加值/城市地均工业增加值

(3)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财政回馈贡献度

CH=经开区地均财政收入/城市地均财政收入

(4)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经济外向度的影响度

JY=经开区地均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

DJY=经开区地均出口额/城市地均出口额

(5) 综合平均影响度M

M为JX、CX、CH、JY、DJY 5项指标的平均值

*注: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地均指标中面积选取为各经开区累计已开发面积和各城市建成区面积。此外, 沿海经开区对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度还应包括就业密度和高新技术企业数等, 但由于无法获得完整且可靠的数据, 因此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讨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和纳尔逊分类法。

2.2.1 系统聚类分析法

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 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 并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 直到所有的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本研究以SPSS19.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对样本城市计算了不同距离系数的聚类结果, 最后采用“最近邻元素”和“平均欧氏距离”相结合的分析结果, 就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的特征模式进行聚类分型。

2.2.2 纳尔逊分类法

纳尔逊分类法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纳尔逊 (H.J.Nelson) 于1955年提出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这里借鉴此方法, 计算综合影响度和各单项影响度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M) 和标准差 (S.D) 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区别类型区的强度。分析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的特征模式。

3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强度分析

36个城市各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度指标值计算结果见表1。

注:“-”表示此处数据不详.

(1) 空间经济效益分析:由表1可见, 有18个沿海城市经开区地均GDP超过其所在城市地均GDP的一倍或数倍 (即JX值大于1.0) , 占统计城市的50%, 从地域上看, 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南京、苏州、宁波、镇江、杭州和温州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和惠州市、海峡西岸的福州和厦门及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大连、营口和烟台市等;从城市个体来看, 经开区空间经济效益影响度最大的是上海, JX值为13.11, 在36个城市中遥遥领先, 珠江三角洲的广州JX值为6.95, 居第二位, 紧随其后的是长江三角洲的南京市 (JX值为2.98) 和环渤海的青岛市 (JX值为2.58) , 一方面说明, 中心城市的经开区是所在城市空间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 中心城市是沿海区域空间经济效益增长的核心, 带动了整个沿海开发地区经济增长。

(2) 空间产业效益分析:由表1可见, 从数量上看, CX≥1的城市有22个, 占61%, 表明沿海经开区已成为沿海城市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为沿海城市新型工业化的增长绩效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地域上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占了14个城市, 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开区对沿海城市产业空间效益的影响范围较广;从强度上看, CX≥3的城市有8个 (广州、上海、南京、儋州、福州、青岛、天津和惠州市) , 占22%, 沿海地区经开区对城市空间增长影响最强的为广州和上海市, 分别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产业效益影响度CX值均大于10, 而环渤海地区经开区对城市空间增长影响强度则相对较弱, 说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的产业空间效益的影响力要较环渤海地区大。

(3) 空间财政回馈分析:近年来经开区对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回馈能力在不断地增加,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CH≥1的城市有27个, 占统计城市的75%, 说明沿海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在空间财政回馈方面基本已经成为其所在城市的“领头羊”。CH≥3的城市有11个, 占统计城市的31%, 其中, CH≥10的有儋州、广州、泉州和惠州市, 主要集中于广东省和海南省, 说明这些城市经开区已经成为城市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4) 空间经济外向度分析:从影响范围来看, 有72%的城市JY值大于1, 64%的城市DJY值大于1, 说明我国沿海地区经开区是中国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集聚地和主要的出口基地;从影响强度来看, JY≥3的城市占30%, 包括泉州、广州、上海、青岛、镇江、大连、南京、福州、天津、温州、宁波和杭州等12个城市, 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海峡西岸等沿海经济区, 其中JY≥10的有泉州、广州和上海市, 表明中心大城市的经开区对城市吸纳外商投资的引领作用仍很强。DJY≥3的有泉州、广州、南京、福州、天津、营口、苏州、烟台和上海等9个城市, 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青岛和大连市DJY值均小于1, DJY≥10的只有泉州、广州、南京和福州市, 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上海的DJY值仅3.37, 表明相对于吸纳外商投资来说, 一些大的中心城市的经开区对城市的出口额的贡献并不大。总体来说, 我国经开区对沿海城市利用和引进外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作用, 经开区依然是沿海城市经济外向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且对沿海城市的空间经济外向度影响显著, 但地区差异仍较大, 中心城市的影响作用也不同。

(5) 综合平均影响度分析:表1中M≥3的城市有10个, 排名前三位的为广州、上海、儋州, 分别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M≥1的城市有23个, 占67%, 可见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沿海城市的空间效益综合平均影响较高。

4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类型分析

综上分析, 沿海地区大部分国家级经开区的空间效益水平都远远高于所在城市水平, 都基本实现了其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地”的基本职能, 但还有少许国家级经开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

通过系统聚类统计分析方法, 以表1中指标数据均齐全的35个城市为样本数据矩阵, 就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的特征模式进行聚类分型, 做出谱系图 (图1) 。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空间财政回馈贡献度较高的天津、宁波、青岛、惠州聚为一类, 天津、苏州等26个城市为一类, 空间经济外向度水平较高的南京和福州被归为一类, 广州、上海、儋州各单独成为一类。为进一步细化分类, 结合纳尔逊分类法对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修正, 最终将经开区空间效益对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作用分为5个类型组群和3个亚类。

第1类———高水平高效益型:此类型为综合影响强度M的指标大于其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 (M≥珡XM+2σ) , 至少有4个单项影响度指标均大于其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 (Xi≥珡Xi+2σ) 。广州和上海两市属于此类型, 它们分别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可以说是经开区的单位土地利用效益对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城市, 可为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样本依据。国家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开区群显然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2类———空间经济外向度主导高水平型:此类型为综合影响强度M的指标大于其平均值加上0.5个标准差 (M≥珡XM+2σ) , 空间经济外向度指标DJY (地均出口额) 大于其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 (XDJY≥珡XDJY+2σ) 。南京、福州属于此类, 它们是通过出口额收益受惠较多的城市,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中国内河第一大港, 开发区内还设有国家级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国家级南京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等多个国家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南京出口加工区, 对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具有突出贡献。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对外开放以来, 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空间效益发展快速且对城市的影响日益显著。

第3类———空间财政回馈主导高水平型:此类型为综合影响强度M的指标大于其平均值 (M≥珡XM) , 空间财政回馈贡献度指标值CH均大于其平均值 (XCH≥珡XCH) 。惠州、宁波、青岛、大连和天津市属于此类型。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经济实力发展迅猛, 对城市财政的贡献日趋明显。

第4类———相对均衡型:此类型特点为各单项影响度指标值相对均衡, 综合影响强度M指标值小于其平均值 (M≤珡XM) , 根据综合影响度指标值的相对高低分为以下3个亚型:

(1) 较高水平均衡型:此亚型的特点综合影响强度M值虽然小于其平均值, 但大于2 (M≥2) , 各单项影响度指标值至少有2个也具有同样特点, 且相对均衡, 苏州、杭州和温州市属于此亚型, 均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得益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州工业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 中等水平均衡型:此亚型特点为综合影响度M指标值均在1~2之间, 各单项影响度趋近于1~4之间, 营口、秦皇岛、烟台、徐州、南宁、廊坊、日照、厦门、湛江属于此亚型。此亚型中部分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 其经开区发展较好。

(3) 低等水平均衡型:此亚型特点为综合影响度M指标值均小于1, 各单项指标均衡且数值较小, 大都集中在在0~1之间, 可以说此亚型的经开区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其所在城市的空间效益, 因此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沈阳、锦州、东营、潍坊、威海、南通、连云港、扬州、嘉兴、湖州、绍兴、漳州属于此亚型。

第5类———极度不均衡型:此类型特点为各项指标影响值极度不均衡, 儋州、镇江属于此类型, 其中儋州市CH值为23.3但JY值只有0.16, 因此, 儋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空间回馈度较高, 但其地均实际外资利用率却低于儋州市。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均实际外资利用率高于镇江市数倍 (JY=5.54) 但其地均出口额则低于镇江市 (DJY=0.11) , 且排名为最后一位, 导致镇江空间经济外向度的影响度水平一般。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大部分沿海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效益高于所在城市土地的最高效益一倍或数倍, 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三大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与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较早、母城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综合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有关。但也有近30%的经开区土地利用效益低于沿海城市的土地最高效益。

伴随经开区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经开区在以“粗放型”土地出让方式为主导的大环境误导下大肆进行“圈地运动”, 导致经开区的土地利用底下。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 规范土地的市场化运作, 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 管理功能日益增强, 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健全, 决定开发区建设必须打破愿来的由政府包揽起来的格局, 利用土地自身功能吸纳资金、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整个开发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由市场机制促进开发区建设的多元投资体系,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2) 提高土地容积率,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使开发区从传统的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引导厂房向高空发展, 资本向高投入发展, 产业向高科技发展, 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土地效益, 同时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正是我们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应迈进的步伐。

(3) 推动经开区启动区再开发, 开发区启动区是开发区在开发时间和空间上的先发区域, 也是目前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点区域,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开发区自身发展需要的驱动下, 对其进行再开发, 实现在经开区上建经开区。

应当指出, 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经开区自身空间效益发展水平, 与其所在城市的空间效益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利用静态统计资料将经开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只能说明某一时期的发展现象, 实际上经开区在发展中的机遇, 乃至管理体制、企业开拓性人才能量的发挥等, 都会给经开区的空间效益带来发展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开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等因素, 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把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承担起为城市贡献、带动城市健康发展的使命。

摘要:文章以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包含的4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所在的36个城市有关数据资料为基础, 从空间经济效益、空间经济增长力、空间财政回馈度、空间经济外向度等多个方面, 就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我国沿海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并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纳尔逊分类法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沿海城市空间效益的影响贡献及作用模式分为高水平高效益型、空间经济外向度主导高水平型、空间财政回馈主导高水平型、相对均衡型和极度不均衡型5种类型, 并指出了各类型所对应的城市组群。

经济空间开发 篇5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发展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于国家级开发区的研究,吴玉鸣[1]等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组合方法,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能力及区划进行了因素分析和分类的综合集成实证研究。张艳[2]以江苏、无锡、常州开发区为例,分析开发区空间拓展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特征。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发展策略研究、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经济效益比较与对策均进行了研究,[3,4,5,6]为我国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杭州市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空间发展等角度系统分析国家级开发区对杭州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二、对杭州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1. 对杭州市经济总量的贡献。

近年来,杭州市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仅2010年,4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合同引进外资25.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33.7%和36.4%。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利税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国家级开发区以占全市5.03‰的面积(已开发面积),引进了占全市1/3左右的实到外资与合同引进外资;实现了占全市的13左右的工业总产值,完成了占全市1/7左右的财政收入。2010年,杭州市国家级开发区每平方千米财政收入2.52亿元、工业总产值36.76亿元,每平方千米GDP产出约8.2亿元。因此,开发区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对杭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计算国家级开发区对杭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现采用国民收入法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公式如下:

贡献率=△I/△GDP×100%

贡献度=△I/△GDP×(△GDP/GDP0)×100%

其中:

△I:报告期国家级开发区GDP总额增量;

△GDP:报告期杭州市GDP增量;

GDP0:杭州市基期GDP;

△GDP/GDP0:报告期杭州市GDP增速。

式中由于GDP有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之分,在计算贡献率时应剔除每年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即不变价GDP来计算。由于我国近几年不变价GDP以2005年GDP总量和增速为基准换算,因此,为剔除当期市场价格衡量的现价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较准确的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式中均以2005年报告期的GDP总量和增速为基准,折算出近6年来杭州市和国家级开发区的不变价GDP。

根据统计资料,2005年杭州市的GDP=294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率为13%,2006年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长率为14.3%,GDP05×(1+14.3%)=3363.45亿元,即2006年杭州市的不变价GDP(国家级开发区不变价GDP计算方法同此)。以此类推,根据杭州市和国家级开发区各年度GDP的同比增长率统计数据(图1),计算出近6年来杭州市和国家级开发区的不变价GDP如图2。

从图上可以看出国家级开发区在杭州市GDP的经济增长量中,每年作出了50-90亿元不等的贡献,近5年共作出了345.83亿元的贡献,这些数据说明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活力较强,是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2008年度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评评价报告》,国家级开发区总指数(考评总分)在全省列前3名的杭州市就占2个,分别为杭州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在经济实力、综合效益、增长速度、发展质量等分类指标中杭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在全省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均名列前茅。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几年增势最明显,从2006年的第5,到2007年的第2,直至2008年的第1,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了杭州市的经济发展。

三、对杭州市空间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1. 对杭州城市空间拓展的贡献。

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引起杭州市产业空间、用地结构、居住空间和城市发展格局等的变化,对杭州市城市空间的拓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依据杭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加快“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4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位于杭州市的东部、南部。

2. 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杭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杭州新产业空间主导,成为杭州制造业最为重要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杭州老城区产业空间发展不足的矛盾,影响着杭州市产业空间格局的布局。早在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杭州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提出“工业兴市、工业立县”要求。2006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方针。目前,受土地制约,杭州仍有大量工业企业散布于老城区和乡镇、村,影响了工业的集聚发展,整个工业呈现“东强西弱”分布,2008年8城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接近80%,而5县(市)只占20%。为逐步呈现开发区的“新经济”区特征,杭州市的产业格局演化逐渐兼备先进技术与专业知识密集。因此,国家级开发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新区,其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担负着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空间格局合理化的功能使命。

四、结语

在我国确定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下,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龙头,通过产业集聚效益,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级开发区对杭州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可以看出,十几年来,杭州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产业布局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与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杭州市产业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极核。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只有科学把握城市的长期发展趋势,加强开发区的系统整合,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获得发展新优势,提高资源转化率,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提高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吴玉鸣,徐建华,李建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能力与分类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02):15-19.

[2]张艳.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重构-苏锡常的实证分析与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01):49-54.

[3]葛顺奇,田贵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10-16.

[4]张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23,(04):195-196。

[5]罗兆慈.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03-06.

[6]崔晓筝,许馨文,马卫国.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比较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09):123-125.

[7]杨亚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06,(8):30-33.

[8]黄鲁成,张淑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01):4-8.

开发地下空间方便于民 篇6

中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第二个动因, 是经济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下空间开发的最大动因就是经济因素。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 当一个地区在占用土地空间时, 假如可以低价获取土地, 就不会轻易地开发地下空间。一般来说, 地下开发建设的土建成本是地面建筑的两至三倍。当地下空间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时, 肯定会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城市中心地区要开发, 征地和动拆迁成本很高。因此, 发达国家在CBD地区、地铁车站和综合交通枢纽、大型公共建筑等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都非常充分。

我们研究城市GDP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性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时, 城市就具备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条件和需求。有不少中国城市达到或超过这一“门槛”, 这意味着, 我国正在进入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在城市中心区获取土地使用权, 进行建筑物规划设计时, 都尽可能建设多层地下室, 把车库、仓库、设备用房、员工服务设施等放在地下, 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间资源, 其建设成本远远低于在地面征地建设。

语文学习空间的开发 篇7

第一、把思考权留给学生, 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孩子们有足够的时空, 根据生活经历, 运用才智, 多角度感悟社会现实, 收集生活想法、整合个人见解;孩子们有足够时空, 提出有见解问题;孩子们有足够时空, 表达个性化见解, 发挥独特的创造力, 让孩子体验成功, 感受乐趣, 并拥有激发再思考的动力, 让孩子沉醉在思考的语文的世界里, 感受到奇妙乐趣。

第二、把操作权留给学生, 让学生驰骋操作天空的舞台。

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收集语文资料、整体设计规划、制作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项目的过程, 让他们剪贴画面、设计绘制手抄报, 出黑板报等, 在不断纠错、改进、完善过程中, 理解语文的内涵, 建立语文的概念, 提高资料收集、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参与、交流中, 研究语文学问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第三、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 让学生的语文空间趋于无限。

语文修养更多表现为语文眼光, 即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析生活, 解决问题, 审思大语文的思维发展过程。使语文贴近生活, 变得有趣, 感悟到语文学习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和价值性。

第四、通过语文空间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问题探索, 创设学生创新力和实践力新天地。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丰富知识, 学会阅读理解, 写作等活动, 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活动带回资料和资料再创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发挥主体作用, 体会语文来源于又用于生活的绝妙;在解决问题中用知识, 发展其应用创新力。比如让学生通过秋游凤凰岛的见闻和感受, 用写作来表达对秋的感悟,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服务生活, 改进生活, 激发热情。

第五、联系实际运用语文, 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目光, 了解认识大世界。

开阔视野, 开辟渠道, 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发展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要培养学生用语文眼光了解世界。引导从生活中收集资料, 建立“语文资源库”;从报纸杂志、影视、广播及网络等媒体中收集信息。信息很多, 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分工收集信息, 合作编出“语文信息报”, 召开“语文信息发布会”活动, 可引导学生用网络与学生、老师, 语文家交流, 使学生能快速获取语文信息, 也反思语文信息的用处, 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语文学习。学生要学会深化认识语文信息, 学会语文角度表达。整理过程是深化过程, 也是能力提高过程。

第六、联系生活, 充分运用生活培养学生, 全面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拓宽语文资源, 跳出教材框, 到生活和实践中让学生应用语文, 培养应用力,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有助于我们认识信息世界, 理解语文价值。释放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一) 教师运用生活拓展成功空间, 教师要让学生变聪明。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游戏、购物、郊游、玩耍, 多捕捉语文的影子, 教师引入课堂,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投入, 感受学习快乐, 主动思考、设疑、提出解决法, 走进生活事例, 用智慧攻破疑问, 让学生爱上语文, 感受成功快乐。释放了成功空间, 学生会真正快乐。

(二) 教师提炼生活, 拓展学生潜力空间。

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 激发学生内驱力, 发挥学生的潜在力, 让学生积极思维, 发挥其创造力和智力潜能。让学生根据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 提出新看法, 提高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

(三) 教师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 学生能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提出想法的习惯, 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很重要。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激发动机, 发展学生潜在力, 使学生在理解知识时, 也提高智力水平。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思考、发现、创造, 掌握方法, “处处无师胜有师”。

(四) 教师要开发学生无限的自学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开发语文素材, 更新观念, 研究智慧, 分析方法, 使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新知识。比如, 教师可让学生将生活中事与学的内容结合, 结合生活素材强化对书本例题剖析、推敲, 引起共鸣, 课堂内老师针对性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能找到有效途径解决。学会用到已有知识, 联系到事实, 让学生建立的知识系统不孤立, 与生活紧紧相连。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应用 篇8

一、地下空间的概念

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 主要针对建筑方面来说的以一个名词, 它的范围很广, 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 在二十一世纪, 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 同时地上空间越来越紧迫,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地下空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应用途径

(1) 结合地铁建设修建集商业、娱乐、地铁换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

(2) 在市区交通拥挤的道路交叉口, 以修建过街地道为主, 兼有商业和文娱设施的地下人行道系统。

(3) 站前广场的独立地下商场和车库。

(4) 在历史名城和城市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区, 为保护地面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不受破坏而修建的地下空间。

(5)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

三、地下空间利用的优势与不足

城市的地下应用, 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 而能源供给地下交通等主要考虑安全便利和解决地上交通压力等便利条件建立的, 这些方便条件的建立使城市的拥挤得到了有力的改善。

(一) 优势为缓解城市发展存在的各种潜在的矛盾

城市化的发展日益造成中国出现“城市综合症”。最突出的表现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1) 缓解城市交通

交通属于城市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交通拥挤, 行车速度缓慢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交通阻塞的关键在于城市道路面积中的比例以及人均道路面积太低, 每公里道路汽车拥有量太大。道路的扩大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长的步伐, 这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避免的。所以城市交通拥挤是必然的, 只有另谋出路。

(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当前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大气污染日趋加重, 全国500多座城市, 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减少也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开发使用于园林绿化的绿地和开敞空间逐渐减少, 据1990年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仅为2.29平方米。

改善城市的环境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除了发展地铁、轻轨等使用电能的公共交通网,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外, 还要改善燃料能源结构, 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代替燃煤, 以消除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源, 变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为此要建设规模庞大的地下管网, 更重要的是还要加强城市绿化。

(3) 提高城市防灾能力

地下空间对抗灾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风暴、地面火灾等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提供防灾的躲避空间、贮存物资、紧急用水以及安全通道。如日本, 许多地下建筑都在防灾范围之中。

(二)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整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2) 管理机构条块分割, 形不成合力。

(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无法可依。

(4) 固有观念和认识误区影响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

(5) 没有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

(6) 平战结合处理不当, 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

(7) 已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功能较为单一, 不同类型设施的开发比例不平衡。

(8) 地下空间的开发缺乏建筑师的参与。

四、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从1963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 国外地下空间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外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综合体 (地下街) 再到地下城 (与地下快速轨道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系统) , 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以及再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 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 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 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 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 (共同沟) 。

五、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防备空袭而建造的人民防空工程。据1985年统计, 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达数千万平方米, 年产值和营业总额110多亿元, 上缴国家利税5亿多元, 超过中央财政每年对人防建设的投入。在城市交通改善方面,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目前我国地铁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地铁总运营长度近80Km, 其中北京39.7km、上海14.4km、天津7.4km、广州18km, 每年运送乘客达到5.4亿人次。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两种途径:一是旧有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改造和利用, 二是新城市地下空间, 后者更具有发展潜力。

六、展望

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 要想使城市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行, 就应该放弃大兴土木, 退耕还林, 回归城市的本色, 减少嘈杂污染, 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房屋等修建用地, 把更多的公共生活由地上转移到地下, 使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加安全有序地进行, 不但能够减少城市拥挤的压力还能还原以往绿色。

摘要:为了使城市空间安全健康发展, 必须节约城市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应用日益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1998年02期

[2]刘湘, 祝文君;城市地下空间的自然资源学基础及其评估[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上一篇:都市生活下一篇:基层区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