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4-06-28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0篇)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 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划控制面积87平方千米。2010年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经开区) 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规划范围为北起陇海铁路, 东临京珠高速公路, 西临郑州至新郑机场高速公路, 南至西南绕城高速公路, 规范范围内总面积为55.63平方千米。

1 数据来源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描述2013年郑州经开区环境空气状况, 论文引用《郑州市环境监测年鉴 (2013年度) 》中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经开区管委数据, 监测因子为括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颗粒物 (PM2.5) 、一氧化碳 (CO) 、臭氧 (O3) 。评价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二级标准[1,2,3]。

2 评价方法

本论文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评价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AQIp——污染物项目P的空气质量分指数;

Cp——污染物项目P的质量浓度值;

BPHi——表1中与C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高位值;

BPlo——表1中与C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低位值;

IAQIHi——表1中与BPHi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

IAQIlo——表1中与BPlo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

AQI—空气质量指数;

n——污染物项目。

环境空气指数级别根据表3的规定进行划分。

3 主要监测因子监测数据统计结果

2013年经开区管委点位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见表2。

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4.1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2013年经开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计算与统计结果见表3。

综上所述, 2013年经开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的天数为85天, 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23.9%。

4.2 年内时间变化分布规律分析

根据2013年经开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分析全年主要污染物月均值变化趋势, 详见图1。

由图1可知, SO2月平均浓度呈现夏季浓度低、冬季浓度高的趋势, 其中1月份、11-12月份浓度较高, 主要原因为冬季采暖燃煤量增加。

NO2月平均浓度呈现从10月份至来年1月份浓度偏高的趋势, 主要受冬季供暖影响。2-4月份浓度偏低, 5-6月份浓度有所回升, 主要原因可能受道路交通影响。

PM10、PM2.5月平均浓度变化总体呈现春季浓度最高、夏秋季低, 说明可吸入颗粒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即冬季北方植被覆盖率较低, 气候干燥。

O3月平均值变化总体便现在4月-10月较高, 其他月份较低, 即夏季污染较重, 冬季污染较轻。

5 结论及原因分析

5.1 结论

综上所述, 2013年郑州经开区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PM2.5、CO、O3日均值均不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二级标准日均值限制。

2013年郑州经开区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PM2.5、CO总体变化趋势是冬季浓度偏高、夏季浓度偏低。O3年内变化趋势恰恰相反。

5.2 原因分析

2013年, 通过该对郑州经开区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分析, PM2.5污染是影响郑州经开区大气环境的主要原因, 其原因分析如下:

5.2.1 施工工地扬尘污染

近几年郑州经开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包括城中村拆迁、建筑施工、道路修建等, 持续加重了区域的扬尘污染。

5.2.2 机动车尾气污染

近年来, 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15%的速度增长, 虽然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已采取一定措施, 但由于保有量的增加, 使得机动车尾气污染对PM2.5的产生仍具有很大贡献。

5.2.3 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SO2、NO2、PM10污染的季节分布主要受燃煤污染和气象因素的影响。

由于冬季属于采暖期, 能源消耗高于其他非采暖季节, 冬季SO2、NO2、PM10的污染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气象因素对这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季节性规律起了一定作用。夏季气温高, 混合层高度也因而提高, 有助于空气中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另外, 夏季雨水丰富, 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清除。冬天则相反, 寒冷, 少雨雪, 逆温和静风的不利气象条件发生频率较多、持续时间长,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一方面, 郑州市春季易发生风沙天气, 这种天气促使土壤扬尘的产生, 并且加剧了污染物的远距离输运, 另一方面, 空气较为干燥, 不利于污染物的消除, 使得郑州市春季污染严重,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出现初级粗颗粒物升高的现象。

5.2.4 其他因素

秸秆、落叶、垃圾焚烧、烧烤等流动性污染, 对于空气质量也存在不利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郑州经开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经统计, 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监测因子日均值变化趋势评价郑州经开区环境质量状况。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

参考文献

[1]郑州市环境监测年鉴[Z].2013.

[2]郑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Z].2013.

[3]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质量报告书[Z].2013.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2

郑开管〔2008〕56号

各局、办,石佛、沟赵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促进我区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以及《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郑发〔2007〕16号),现就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联动机制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面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我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重要意义

为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意见和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此次根据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意见和措施,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形成涵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依法行政、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监督监察、技术优质服务、信息共享机制等8个方面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联动机制,这将对实现我区人口计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机制成员单位要务必充分认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的重要意义,自觉履行部门职责,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机制建立及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宣传教育协作机制

1.党委办公室要协调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工作。

2.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计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和评比内容。

3.社会事业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利用相关课程或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人口知识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2)要积极组织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内容的文艺创作,并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艺活动有序开展;配合做好文艺团体、文化馆(站)送戏下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3)要开展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宣传、咨询工作,做好预防出生缺陷、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提高生殖保健服务的能力。

4.人口计生委要配合党委办公室和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在基层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

5.民政局要普及婚前教育,在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工作中,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内容。

6.群团办要宣传新型生育文化,在职工中普及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同时要教育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实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7.妇联要结合基层妇女工作,组织妇女积极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内容与“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部门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内容纳入本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具体措施,落实活动所需经费。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集中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文明办和人口计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协作机制

1.党委办公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各项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内容。

2.财政局要把人口计生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预算到位、足额拨付。

3.社会事业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要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生双女家庭子女参加中招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本县(市)、区高中时照顾10分录取。(2)要抓好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与个人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用由各级政府财政负担政策的落实。

4.农经委、科技局等部门要制定并落实农村计生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提供农业致富信息,优先安排扶持项目,优先提供帮扶资金。

5.民政局要将计生贫困户纳入农村特困群体救助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6.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为计生家庭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服务。

7.宏联信用社要建立存折发放直通车,所有计生家庭一户一折并及时拨付到位。

8.监察审计局要对各项奖励优先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9.人口计生委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服务证》的印制、发放、管理使用工作,建立《< 优惠服务证>发放使用登记薄》,并定期审查,对到期不再享受的有关服务随时终止。

各部门在研究出台有关“三农政策”、“普惠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时,要做好与原有计生奖励优惠政策的衔接并征求人口计生委的意见。要实行部门公开承诺,各级各部门要对制定出台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内容、落实情况定期张榜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要建立落实情况登记制度,并纳入党委、管委的督查范围,实行目标管理,以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三)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作机制

1.人口计生委逐级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目标责任书;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加强与流动人口户籍地的信息交换工作,实现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负责对辖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

2.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在审批或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或居住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劳务用工手续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部门出具或查验过的计划生育证明,并将核查结果定期通报给区人口计生委。

3.社会事业局要做好以下工作:(1)监督辖区学校在办理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手续时,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并将核查结果定期通报给乡(镇)计生办。(2)督促石佛、沟赵卫生院在为流动人口孕妇接生时,应核查其《生育证》,对无《生育证》的,应及时登记并通报卫生院所在的乡(镇)计生办。

4.房管局督促物业管理单位与乡(镇)计生办、社区居委会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督促物业管理单位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采集物业管理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督促物业管理单位协助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查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流动人口。

上述各部门要制定责任落实办法,纳入目标管理。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双向协作和信息交换工作。

(四)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协作机制

1.人口计生委和政法委要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信访条例》,努力提高计划生育执法人员和广大育龄群众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建立规范、有序、严格、和谐的生育秩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利益导向服务及计划生育行政复议等便民维权活动,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法院要对计划生育行政案件及时受理,依法快审快结。

3.财政局要按照有关规定,核拨计划生育经费。

4.监察审计局要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对人口计生经费和社会抚养费及罚款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处理非法挪用、占用人口计生经费、社会抚养费及罚款的行为。

5.民政局要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收养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计生基层基础建设。

6.公安分局对阻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查处;对遗弃婴儿和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及时立案依法严厉打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上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依法行政责任目标考核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相关职能部门例会制度。

(五)健全完善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协作机制

1.党委办公室要指导报刊、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部门要搞好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禁止出版发表宣传胎儿性别选择的书籍和文章。

2.人口计生委具体负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做好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工作;加强对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强对本系统使用B超医务人员的资格认定、审查和职业道德教育;会同有关方面依法惩处“两非”等违法行为。

3.社会事业局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对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测等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管理,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杜绝选择性别的引产和药物流产;加强对从事胎儿与性别鉴定相关工作的卫生系统医务人员管理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未经指定或批准,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胎儿性别鉴定和实施终止妊娠手术;加强对执业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依法严厉查处“两非”行为,追究违法机构和人员的责任。(2)要加强对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的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严禁终止妊娠药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及时依法查处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药品批发企业向无终止妊娠药品经营和使用资质的机构和个人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行为。

4.公安分局要依法严厉查处“两非”、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5.工商分局要配合人口计生委、社会事业局等部门加强对个体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查处无照无证等非法经营活动和行为。

6.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妇联、社会事业局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支持、鼓励妇女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增加妇女的就业机会,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7.办事处进一步完善和兑现有关对独女户、双女户绝育家庭的“奖、优、免、扶、保、助”政策,指导、督促村民委员会等农村基层组织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时,对农村独女户和计生双女家庭给予优惠。

8.民政局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会同公安、计生等部门依法查处非法收养、弃婴、溺婴等案件。

9.执法局、市政局要配合人口计生委、社会事业局等部门及时清理“两非”(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流引产)广告。

10.经济发展局等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准确、及时上报出生人口性别和数量,依法查处瞒报、漏报出生人口的行为。

各级要建立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网络,明确工作责任至村。将治理性别比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三到位”责任目标,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单项否决。

(六)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监督监察协作机制

1.监察审计局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严肃查处党员、行政监察对象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违纪违法的案件。(2)要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对人口计生经费和社会抚养费及罚款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处理非法挪用、占用人口计生经费、社会抚养费及罚款的行为。

2.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把对领导干部个人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情况、一把手落实本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和落实本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责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干部个人超计划生育的,要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做好计划生育情况审核工作的意见》(豫计生〔2003〕41号)文件精神,不得选拔或担任领导职务。(2)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干部职工晋级、奖励、提干的重要条件之一;做好评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奖励。

3.人口计生委对党员干部超计划生育和非婚生育的案件认真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并征收社会抚养费后,要及时提请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追究纪律责任;对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案件,要提请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负责对各级各部门推荐的先进集体(单位)或先进个人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严格把关。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审查情况,对没有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和未落实本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责的单位及主要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对违反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的党员干部个人进行党政纪处理。

(七)健全完善技术优质服务部门协作机制

1.社会事业局要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两证发放”和职称评定工作纳入卫生总体规划;做好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许可证》的审批工作;负责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妇幼保健机构及其技术服务人员的执业证的审批、人员培训和监督管理;与人口计生委共同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健全和完善新生儿出生通报制度。

2.人口计生委要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制定和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划和规范,综合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抓好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人员的执业许可证的审批和校验工作;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指导、监督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与管理;协助卫生部门做好人口计生技术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

人口计生委和社会事业局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具体措施,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系和协调会议,促进工作开展。

(八)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1.人口计生部门要将上月的新婚、出生、死亡等个案信息,总人口及新婚、出生、死亡情况报表通报同级民政、卫生、公安、统计等部门。

2.社会事业局要督促卫生院将上月的出生婴儿个案信息和出生及死亡统计季度(半年、全年)报表通报乡(镇)计生办。

3.公安分局要将公安季度(半年、全年)报表、流入人口总数和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18~49周岁育龄妇女人数通报区人口计生委;同时督促乡级公安派出所将上月的出生婴儿入户、人口死亡、迁入迁出、流入人口等个案信息,通报乡(镇)计生办

4.民政局要将上月办理的结婚、离婚、收养等个案信息,每月死亡人员名单,季度(半年、全年)的结婚(离婚)、收养、死亡情况报表通报区人口计生委。

5.经济发展局要与人口计生委每年进行一次人口信息交流互核。

6.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每半年一次将失业、下岗和再就业人员信息汇总并通报区人口计生委。

7.社会事业局要监督辖区学校每学期在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时,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情况汇总并通报给乡(镇)计生办。

8.工商分局要将上月核查到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工商户的信息传递给区人口计生委。

各相关部门应明确1名人员,负责对需交换信息的采集、汇总、交换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信息交换情况协调会,并将信息交换工作列入对各部门人口计生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内容。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3

8月9日20点,郑州房管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经报请上级部门批准,自即日起,在我市市内五区、郑东新区购买住房时不再需要提供住房套数证明以及居住、纳税和社保等情况证明。”

郑州市从2011年起实施住房限购政策,去年迫于房价上涨压力,将限购“升级”。

河南新田置业总裁冯常生表示,目前国内房地产基本面在下行,限购松绑并不会使房价反弹。之前取消限购的城市只是增强了市场信心,对房价并无太大影响,所以郑州的房价也会趋于平稳。

冯常生指出,限购取消后,房企对于产品策略也会有所改变。

松绑后房价波动不大

据了解,郑州最初的住房限购政策为:“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1年以上、持有本市居住证1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去年9月份,郑州限购升级,调整为“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1年以上、持有本市居住证3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对于未满20周岁的人员,暂停其在本市限购区域购房;对于年满20周岁的无住房单身人员,限购1套住房”。

对于郑州楼市限购升级的原因,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是房价上涨压力过大。

目前限购松绑后,郑州房价是否会猛涨?郑州市永威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水旺表示,郑州楼市的支撑力量主要来自刚需客户,几乎没有炒房因素。虽然限购放开,但郑州的房贷利率依然是上浮20%的标准,在按揭贷款收紧的前提下,放开限购不会抬高房价,并且销量也不会有明显提升。

去年9月,郑州市提出了房价“零增长”的要求。为保证价格“零增长”,郑州要求商品房项目必须一次性在预售方案中申报所有住房销售价格;新批预售项目价格高于该项目上一期实际成交价格或该区域内同商品住房价格的,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已取得预售证的项目,按照环比“零增长”要求重新申报价格;对不按照申报价格销售或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暂停网签。

冯常生表示,虽然限购政策放松,但目前限价政策依然在执行,这也会抑制房价上涨。

转向小户型利于开发商回笼资金

冯常生指出,在开盘前,开发商要给相关部门申报楼盘预计的销售价格,但只要求申报整个楼盘的均价,开发商也会对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户型有一个价格差别区分。

限购政策的取消,也将改变开发商的产品策略。

冯常生表示,限购时代,由于房票(购房资格)难求,置业者通常一步到位,郑州市大户型住宅的单价要高于小户型。而后限购时代,小户型将重新受到青睐,由于总价低的优势,单价会高于大户型。除了郑东新区等改善型需求聚集区,开发商依旧投资大户型住宅外,在郑州其他一些区域,房企产品类型将会从“大户型为主”的策略转向中小户型开发。

据《郑州日报》报道,刚性需求已成为郑州楼市市场主流,市区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投放占商品住房投放的53.75%,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销售占商品住房销售的55.44%,其供销比为1.04∶1。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4

1.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1区情简介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 成立于1993年, 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 随着形势的发展, 郑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于2003年9月、2007年3月、2009年8月三次对开发区的区划进行了调整, 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 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 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近年来,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郑州市“新型工业龙头、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要求, 深入实施“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五大支柱产业, 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 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1.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 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 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 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2008年, 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 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有限公司 (合资) 、河南省天冰冷饮有限公司、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郑州红门饲料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东海九鼎饲料有限公司、郑州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7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 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 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 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 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 (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 都有企业涉足,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 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2.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食品工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农产品资源优势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 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谷物、小麦、油料、花生、芝麻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水果产量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 玉米和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畜产品方面, 肉类总产量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位;禽蛋产量仅次于河北居全国第二;蜂蜜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 位居全国第一;奶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充裕的农产品资源为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质便利的原料基础。

2.1.2区位交通优势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 也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拥有不同种类、较为齐全的食品批发市场和食品信息网络。开发区紧邻郑州市区, 并与郑东新区一路之隔, 是郑州市向东发展的桥头堡, 具备突出的区位优势。开发区交通便利, 南距郑州国际航空港22公里, 北距郑州公路物流中心1.5公里, 西距国家一类铁路口岸郑州铁路东站2公里、公路货运中心站1.5公里, 京珠高速、机场高速、310国道、107国道、环城快速路纵横交错, 环绕开发区四周,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开发区出发, 通过高速公路, 3小时内可以抵达河南省所有重要城市;以500公里为半径的6小时货运范围可以辐射3.6亿人口;以1000公里为半径的12小时货运范围可以辐射7.9亿人口。

2.1.3要素成本优势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郑州市2009年常住人口752万, 虽然并不算多, 但作为河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其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总体看能充分保证食品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 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 郑州市土地价格仅为其50-80%, 房地产价格及写字楼租用成本约为50%, 职工平均工资约为50-60%, 水、电、气、通信、交通等约为70%。同时, 依托省会39所高等院校、116所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以及省内外相关高校, 每年有大批各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供投资企业选择。

2.1.4政策优势

作为河南省惟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除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外, 开发区自成立伊始就得到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的强力支撑, 甚至为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专门的政策安排, 极力促成到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投资的大型项目落户开发区, 而作为开发区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食品类项目自然首当其冲, 河南中烟工业公司、双汇集团、益海嘉里、百事可乐等项目的进驻即是典型例证。

2.1.5市场优势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2009年人口总数可能会突破1亿大关, 而郑州市2009年常住人口为752万, 本地加上周边内需市场巨大。近年来, 随着河南省及郑州市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食品支出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 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 郑州市城镇化率2009年已达63.4%, 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和河南省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居民消费支出必然增加, 食品消费总量也会稳步扩大, 食品工业市场需求空间也必然扩大。

2.2劣势分析

2.2.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 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 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 2008年只有不到10亿元, 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尚不足8%, 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 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 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 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2.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7家, 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1家 (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 , 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4家, 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 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2.2.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 仅有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 但也仅为市级, 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2.2.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 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 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 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 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 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 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化, 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 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 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品种比较单一, 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 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2.3机遇分析

2.3.1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

近年来, 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9年, 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 郑州市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 居民食品需求已经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同时, 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开拓农村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将使农村消费城市化、自给型消费结构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2.3.2中部崛起战略和区域食品工业振兴规划

“中部崛起”战略的定位之一是把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河南省是中部崛起的重点开发区域和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作为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 理应在产业规划布局、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金融危机背景下, 河南省和郑州市都相继出台食品工业振兴规划, 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规定。

2.3.3食品的刚性需求和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民以食为天, 食品需求弹性很小, 食品行业属于“抗周期”行业, 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 消费的需求刚性十足, 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食品的消费需求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同时, 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以来,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 2004年以来的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农产品的极大丰富, 将为开发区发展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和有力支撑。

2.3.4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食品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资本外溢、梯度转移等问题, 而郑州较强的食品工业基础和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要素供给优势是本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之一。经开区作为郑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食品工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 在食品工业的技术层面,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战略高新技术不断向食品工业渗透和融合, 将为食品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2.4挑战分析

2.4.1国内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产业招商难度增大

从国家级开发区角度看,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苏州以及武汉、西安、合肥、长沙等是郑州的主要竞争对手;从省内看, 漯河、许昌、周口、安阳等食品工业强市虎视眈眈;从郑州市内看, 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惠济区食品工业园实力强劲。同时, 国际、国内大型知名企

业集团现在已经或基本完成全国性区域布局, 这给开发区发展食品工业招大商、招名企带来一定困难。

2.4.2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加

以“三聚氰胺”为代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 强化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也势必会加快国家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 这将对开发区食品工业和食品类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未来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 节能减排的压力会不断增加。

2.4.3开发区的特殊政策和体制优势相对弱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相继履行,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从过去试点性、区域性和政策性的梯次开放转变为面向全国范围的全方位开放。随着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各异、政策不同的产业园区的出现,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日趋弱化。加之国家对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这样开发区以前享有的一些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优势将会明显弱化, 体制方面的相对优势将逐步缩小。

3.结语

上述SWOT分析表明,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食品工业优势明显但劣势也比较突出, 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 必须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 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 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 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推动开发区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 必须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参考文献

[1]黄建军.基于SWOT模型的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师, 2008, (10) :271-272.

[2]谷帆.许昌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5) :6-7.

[3]周培红.新环境下河南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竞争策略分析[J].企业活力, 2009, (5) :80-84.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5

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草案

为深入贯彻学校工作计划,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我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要求,探索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使我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特制定我校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

一、专业和课程开发的目标

结合本校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社会需求量大,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新专业。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专业和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开发适应市场需求、能发挥我校优势的新专业

2.进一步确定现有专业更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合中专生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学生学得会的知识为依据,构建合理的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4.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等“双师型”素质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改革的方法

1、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人员参加的课程开发小组。

2、借签先进经验

借签发达地区职业技能标准,向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取经.3、进行职业分析或岗位分析:

(1)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工作任务调查,然后分析、归纳特定职业的工作任务,制定出该职业的工作任务表。

(2)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拓展的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其中,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必须重点予以研究。为后续的课程分析奠定基础。

4、制定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要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用好在职业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得出的职业的工作任务表,使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各门课程覆盖工作任务表中各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实际出现频率和难易程度的测算,确定课程时数,按职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专业的课程计划。

5、开发实训课程教材。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开设相关实训课程,研发实训课程教材,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尽量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项目课程的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职业活动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特建立相应的机构。

1、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叶小耀

副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2、专业与课程开发组

组长具体主持课程开发工作及组织和协调工作,组员是课程开发具体实施者。

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刘巧玲 张文戈 尹芊 寇义锋 苗春风 董丽红 刘学雷 袁勤 梁新法

主要任务: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进行市场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议等。

四、计划安排1、2008.4.15

招开专业与课程开发组会议,布署工作。

2、2008.4.15-2008.5.11

(1)配合今年招生宣传工作,修订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参观其它优秀职业学校,学习先进经验

(3)进行职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2008.5.12-2008.5.25

(1)聘请专家指导

(2)制定专业草案,召开新专业和课程开发研讨会4、2008.5.26-2008.6.22

(1)制定各专业课程方案

(2)修订现有专业及课程方案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6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力需求,开发

2013年3月7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弥补了河南省不沿海、不延边的不利因素, 在带动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 增长42.6%,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河南省的70.2%, 真正起到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任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都离不开各个行业的人才, 人才是引领和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建设到将来的运营管理,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想实现实验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要有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因此, 对实验区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加快实验区人才开发与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 (郑州) 汴 (开封) 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 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 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 (市) 部分区域, 面积415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是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 构建“航空港区、北部城市综合服务区、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沿南水北调干渠生态防护走廊和沿新107国道生态走廊”的“三区两廊”空间发展格局。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 一年多的时间, 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 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 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 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 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 除富士康外, 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 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 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 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 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 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 近期实验区可以带动至少20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 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年) 》, 实验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万, 2030年达到190万人, 2040年达到260万人, 由此可见, 实验区的建设在数量上对各级各类人才是迫切需求。因此, 随着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及资金投入的大量增长, 相匹配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随着大量增加。

实验区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 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前所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紧紧围绕高端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招商引资, 这必然决定了实验区发展对相关产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其中高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航空物流业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 运输速度快, 空间跨度大, 运输质量高, 能够实现精益供应链运作;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航空运输业的辅助产业, 支撑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高速运转, 这三大产业都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 同时具有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 而这三类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高人才质量。由此可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是急迫的, 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开发与供应现状

为了更好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并制定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方案》, 每年将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举办两次人才专场招聘会, 并在2013年5月5日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河南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了招聘会, 招聘会上, 有1.6万人进场求职, 40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2013年12月15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河南省教育厅、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了“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行动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业双选会”, 在双选会上, 来自河南省各高校近4000名毕业生到场求职, 为河南省高校与实验区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河南省人才交流的服务机构, 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也根据规划精神, 提早开始调研和谋划, 派出专职人员, 组成实验区服务小组, 深入实验企业, 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人才需求状况, 编制港区企业人才需求目录, 并在企业建立人才信息联络员, 全面开展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3年12月出台《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 在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人才保障政策。这些措施对满足实验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建设实验区人才高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虽然实验区对人才需求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 但目前人才供应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会影响实验区的快速发展, 因此, 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实验区人才的引进、开发与培养。

1、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相关便利措施和政策,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

从整个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河南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 制造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大多属于技术层次不高的传统产业或者资源型产业;在航空物流业, 河南省航空物流是随着近几年中原经济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 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业中, 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住宿、餐饮等比重较高, 而航空金融、法律、保险、信息运输、科研、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投入不足, 发展较慢, 这都说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本身缺乏相关人才。因此, 政府首先要合理规划和制定实验区人才发展战略, 根据实验区发展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系列相关便利措施和政策,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 如增加人才投入力度, 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扶持和指导, 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使用、激励机制, 面向海外和东部地区, 着力引进实验区发展急需的紧缺的高端人才。

2、实验区、企业与高校结合, 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

单纯依靠引进人才的政策是满足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需求量的, 因此, 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实现实验区、企业与高校相结合, 大力培养本地高技能人才, 提高实验区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 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区可以与河南省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航空装备、飞机维修、空港管理等专业, 调整物流、电子信息等专业, 协调培养方向, 满足实验区急需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验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与高校签订协议, 开展对口培养和订单培养,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利用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实验区优秀的环境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 培养出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准人才。实际上, 省内的一些大学已经先行一步, 就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启动了相应的项目。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新开设交通运输 (航空物流) 专业, 并根据实验区的建设, 对相关课程进行了专项定制。2014年3月31日在郑州签约的由中原工学院、俄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和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中原彼得堡航空大学, 也将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致力于满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要求。

3、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聚集

人才聚集与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才会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聚集, 反过来人才的高度集中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在实验区发展过程中, 要想促使人才聚集, 就必须以产业为依托, 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 同时根据产业布局,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 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丰富的社会资本、共享的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聚集, 使各行各业的人才能够各有发展而又相互流通借用。同时, 应将实验区产业布局与周边市县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充分发挥实验区集聚人才与资本的腹地效应, 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优势扩散到周边市县。

4、企业要加大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力度

企业是实验区发展的中流砥柱, 只有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充满活力, 实验区才能够生机勃勃、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 因此, 在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方面, 企业应不遗余力。在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实践中, 企业不能只盲目的进行人才数量的扩张, 而要注意实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质量优化, 培育良好的“育才”环境, 对人才进行再教育和不断的培训, 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储备人才和知识技能。

总之, 在实验区建设的发展的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方面实现实验区人才的充分供给,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 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充分利用各类人才, 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6) .

[2]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 2013 (7) .

[3]王升、关艳:西咸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供需结构分析[J].人力资源, 2012 (5) .

[4]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 2013 (11) .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 篇7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的建设, 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初露端倪。2008年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也指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 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 并符合城市规划, 履行规划审批手续”。2010年12月31日, 郑州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旨在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率, 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及上部空间向地下延伸, 是目前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1.1 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剧增, 用地紧张

2009年7月, 郑州新区工委和管委会揭牌成立, 标志着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郑州新区的建设进入了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的新阶段。郑州新区西起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 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 面积约1840km2。根据规划, 到2015年, 郑州新区人口将达到270万人, 其中城区200万人, 小城镇30万人, 城镇化率85%左右。到2020年, 郑州新区人口将达到400万人, 城镇化率提高到92%。从《郑州市 (1997—20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出, 郑州市是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城市, 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132km2将增加到2010年的189km2,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8m2, 去除不可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储备十分有限[1]。城市快速发展, 人口急剧增加, 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化发展应走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 城市空间必须三维立体化拓展, 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战备资源[2]。结合郑州市自身特点, 在经济、人口密集区科学地规划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分担地上空间的压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

1.2 地面交通压力过大, 地面停车紧张。

郑州市交通阻塞不仅与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甚至影响到了城市形象和对外经济发展环境。空间上交通堵塞已从局部的个别地方的“点堵塞”到特定地区的“区域堵塞”、甚至全市范围内的广泛拥堵。时间上已从“偶尔拥堵”到“上班高峰堵塞”、部分地区的“长时段堵塞”。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堵塞, 单纯靠在地面上增加路网和拓宽街道已经不可能疏导过大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据国外经验当一条城市干道上的单向客流量超过4~6万人/h时, 就要建地下铁道。车辆数量增多到不可能在道路两侧占路停放, 地面上又没有多余土地可供建造多层停车库, 地下停车场可以满足大量停车的需要。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这些问题促使郑州市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1.3 地下空间形式单一, 未大规模开发

郑州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在2000年以前处于发展初期, 地下空间在功能用途上以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少量老地铁隧道和过街隧道、污水收集系统以及分散布置的各类地下管线为主。2000年后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及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大量投入,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出现上升的趋势。到2007年年底, 郑州市地下工程 (包括人防工程) 开发使用130万m2, 市区居民人均面积0.43 m2, 未达到国家重点城市设防标准。而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广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形式非常少, 因此郑州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

2 郑州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可行性

2.1 经济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从国外发达国家大都市发展的进程来看,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当今解决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表明:城市人均GDP达到500美元就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1000美元~2000美元则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3,4]。2009年郑州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 2010年郑州市GDP达到4000亿元, 列全国22位。因此可以看出郑州市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世界各国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成熟经验

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步加快发展已成为必然。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 已形成地下交通、城市管网、地下能源、水源储备和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开发模式。它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 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 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问题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5]。

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迅速发展, 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前列,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6]。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 城市平面空间出现无限膨胀与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紧缺,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城市建设立体化、开发地下空间, 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实现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走向集约化和效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预计, 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 将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例如, 今后十年, 中国将有近30个城市进入城市地铁与轻轨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预计今后五年城市地铁将增加500-600公里或更多。其中上海与北京将分别以每年40公里或更高的速度发展地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活动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 逐渐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

3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整体规划, 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

用“总体概念”来规划整个地块, 包括空中、地面和地下, 做到土地集约化、科学化和上下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功能要求, 整合多项城市功能的, 与城市公空间、商业建筑、甚至历史文脉等进行功能和空间的有机结合。空间上是由点、线、面、体等多种形态的空间灵活组合成有机的、丰富的空间整体。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新趋势, 地下空间以地铁枢纽站为起点, 以城市空间的视角, 向空中、地下和周围地区辐射发展, 把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进行系统的有机整合。城市地下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和新的重要组成部分[7]。郑州市正在修建地铁, 应做到整体规划设计, 实现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拓展。

3.2 地下空间开发形式多样

郑州地下空间开发除了应做到整体化外, 在开发形式上应该多样。除了结合地铁建设修建商业、娱乐、地铁换乘等多功能的地下综合体, 实现与地面广场、汽车站、过街通道等有机结合。还应该开发地下过街通道商场, 在城市中心区繁华地带, 结合广场、绿化、道路, 修建综合性商业设施。形成全市性的地下交通网络, 由点状开发到线状、网络状开发。对于历史名城、地段、风景名胜地区, 为保护地面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不受破坏而利用的地下空间使用也应列入综合开发范围内。建筑物地下室、人防工程的改建利用, 也是我国近年来利用地下空间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 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开发高潮,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 (下转192页) (上接65页)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问越来越表现出巨大效益和潜力,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将向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3 实现城市的集约发展

城市的本质是集聚而不是扩散, 城市的一切功能和设施都是为加强集约化和提高效率服务。城市的集约化程度越高, 其自我更新能力就越强[8]。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人类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并满足了某些地面上无法实现的对空间的需求, 对人类克服由于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生存空间的危机同题以及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开发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三维化拓展, 提高城市集约化程度, 不断挖掘自身发展的潜力, 实现城市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历史进程。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终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 达到高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何滨, 张国贤.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J].山西建筑, 2010 (1) 49-50.

[2]童林旭.地下建筑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钱七虎.可持续城市化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 20 (3) 4-9.

[4]王秀英, 王梦恕.城市的安全发展与地下空间利用[J].安全科学学报, 2003 (5) .

[5]张建峰, 杨木壮.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与发展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1) 67-72.

[6]钱七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展望[J].民防苑, 2006, 88:1-5.

[7]范文莉.当代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从附属使用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J].国际城市规划, 2007 (6) 53—57.

[8]郝聪勇.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郑州市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分析 篇8

关键词:旅游商品,市场开发

旅游商品与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四大支柱。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重, 往往能显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达40~60%, 而我国1979年~1985年旅游商品创汇额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年平均只有37.7%;1986年~1990年平均仅为29.6%;1995年更是下降到18.8%;1996年为20.3%, 1997年为20.20%, 1998年为20.60%;近几年, 也基本维持在20%左右。我国旅游商品的发展都相差甚远, 且滞后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是旅游业中的一条“短腿”。

1 郑州市旅游商品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1.1 郑州市旅游商品市场的现状

我国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发展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与我国的旅游商品销售情况相比, 河南省的旅游商品收入只有旅游消费的10%左右, 还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虽然从2004年起, 郑州市旅游业年接待国内游客量及国内旅游收入等指标保持2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上半年, 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963.78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185.51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5.2%、14.2%, 但是郑州旅游商品所占比例依然很低。这严重影响了郑州市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1.2 郑州市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 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众多的文物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但在郑州旅游商品发展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2.1 缺乏统一规划

旅游商品的开发应是旅游业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应作为重点之一纳入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目前还没有对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进行指导和管理的专业机构, 造成郑州市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相脱节的现象, 旅游商品的生产处于分散的状态, 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由个体商户完成, 一家一户的小商铺各自为政。同时缺乏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 虽然有些旅游商品在商场能够买到, 但旅游定点商店比较少, 而且很多商店不正规, 给人以黑店的感觉。

1.2.2 缺乏产业化运作

郑州很多工艺品, 如剪纸、泥塑等, 很有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 发明人收入太低, 慢慢地没人搞下去了, 最终导致了很多民间工艺的失传。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之所以能够走出来, 并发扬光大, 主要是黄河风景区专门成立了研究所, 形成了产业化运作的良性循环。

1.2.3 商品种类单一, 包装层次低

郑州的旅游商品以新郑大枣、少林寺素饼、荥阳柿子等为主, 品种比较单一;在结构上以土特产品为主打商品, 缺乏对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日用品的开发;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商品质量不高, 而且存在雷同现象;同时很多旅游商品没有进行包装而直接销售, 有些商品的包装比较简单, 层次较低, 缺少当地文化特色。

1.2.4 缺乏专业人才

这是制约郑州旅游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并且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将两者融合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当中。但是, 目前从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民间艺人或者半路出家, 很少是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专业人才, 这也导致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人才的匮乏。

2 郑州旅游商品开发基本对策

2.1 商品生产开发方面

2.1.1 注重扶持引进, 建立生产基地

由于目前很多旅游商品的生产属于小、散、弱的现状, 政府应有重点的选择本地名优产品,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生产基地, 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发展基金, 进行规模化经营, 确立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建设。或者政府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学习民间旅游商品生产技能, 定期安排培训, 建立民俗旅游商品生产村或者民俗旅游商品生产县。政府可以出面建立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对接;建立设计创新和市场策划专家的对接。鼓励设有设计专业、工艺美术等专业的高校与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产学研的结合, 形成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生产链。

2.1.2 加大旅游商品特色化、系列化开发

从旅游者的购买心理来看, 大部分游客是为了追求旅游商品的纪念价值、新颖实用, 所以商品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商品的便携性。目前各地旅游商品的同质性较强, 旅游商品的特色化就要求其区别于其他旅游商品, 具有当地鲜明的特征, 如运用当地自然风光、历史传说或典型建筑设计旅游商品的造型和图案, 并且使用当地特产材料制作, 突出当地特色和风格的产品。同时由于游客消费水平和目的的不同, 其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产品的开发要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 开发不同档次、类型和品种的旅游商品。

2.1.3 重视行业鉴定, 提高商品信誉

高档旅游商品较好地反映了传统文化, 能很好地利用现代的制造手段, 制作精美, 工艺复杂, 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由于假货在商品市场的泛滥, 使得游客在购买商品时, 存有疑虑。特别是对那些价值昂贵的商品如玉器、珍珠饰品、各种雕刻等等, 更是慎之又慎。这时候, 如果有权威行家或有信誉部门鉴定, 出具证书, 游客就会放心购买。

2.1.4 注重旅游商品的包装, 设计的创新

旅游商品包装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一是自然功能, 即对旅游商品起保护作用, 不使其质量受损, 数量短缺;二是社会功能, 即对旅游商品起媒介作用。也就是把旅游商品介绍给旅游者, 把旅游者吸引过来, 从而达到扩大销售, 占领市场的目的。充分展示旅游商品包装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丰富其内涵, 提高旅游商品包装的品味是旅游商品包装的主要方向。如在设计商品外包装时, 尽可能用高科技技术, 如采用条码标志等向国际化标准发展。

2.2 市场营销方面

2.2.1 系统规范的行业管理

改变生产企业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 旅游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商品行业的宏观管理, 建立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导, 其他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的体制。加强对旅游商品销售市场的管理, 实行定点挂牌制度, 对集体、个体商店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对其商品质量、服务标准进行检查, 对销售的旅游商品进行评审鉴定, 并且根据商品的档次由物价局统一商品价格, 形成高、中、低档,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对于购物过程中, 商店给导游“回扣”导致很多游客不进店购物的问题, 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通过游客来监督导游。通过完善有效的投诉机制加强游客的维权意识, 从而达到约束导游和商店违规行为和限制“回扣”的目的。

2.2.2 制定灵活的营销策略

拓宽销售渠道是普及旅游商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与旅游相关的各个部门如旅游交通、星级饭店、景点部门, 都能够带动旅游商品销售。旅游商品应借助成熟的商品流通体系进入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和专卖商店。在景区和市区的大型商店、商场设置旅游商品专柜或旅游商品专卖区, 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能使旅游者买到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商品, 从而使旅游购物成为当地旅游活动的特色之一。

此外, 郑州市政府可以结合目前发展会展城市的机会, 在开展各种博览会或其他经贸活动时, 组织旅游商品博览会或评比会, 以此来提高郑州市旅游商品的档次和品味。

2.2.3 优化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布局, 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旅游商品的销售服务主要在于销售网点的布局和经营的服务方式。目前郑州市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应加强景区周边购物商店的诚信度, 并且加速旅游商品销售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宾馆酒店、城市商业区的合理布局, 形成立体结构的销售群。此外,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物后携带不方便, 有些大宗的旅游商品需要进行邮寄或代为托运, 因此各销售网点应加强与邮政部门的联系, 设立专门的邮递业务;应加强与银行等部门的合作,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游客外出旅游不带大量的现金, 各购物商店增设信用卡存取点和刷卡点。

2.2.4 实现销售方式的创新

对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专卖, 既不允许流出旅游区销售, 也不允许销售仿制品, 复制品, 景区景点只卖自己独有的商品, 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特色, 同时也对购买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产生最大程度的满足感。比如巴黎的各个名胜古迹处都只卖自己独有的商品, 如凡尔赛宫纪念品店里, 多是介绍凡尔赛宫的书, 有凡尔赛宫标记的物件, 并没有太多的东西。

其次, 对于郑州市的经典景区, 可以实行出售标记制度, 游客可以要求出售商店加注该旅游区特有的出售标记。如我国傣族旅游区对其所售出的石刻拓片加盖文物管理部门公章。

郑州市创新人才开发政策建议 篇9

我国人才开发政策, 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奖励三个环节上。为加快实施“科教兴郑”和“人才强郑”战略, 鼓励创新, 自2009年始, 郑州市启动实施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目标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 运用科技计划手段,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带动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团队;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骨干人才队伍 (转自DOC88.COM) 。2012年《郑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实施办法》出台, 按照郑州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三大主体, 郑州市计划用3~5年时间, 引进1, 000名左右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其中, 创业类人才600名、创新类人才200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00名。郑州市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 用5~10年时间, 建立30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20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0名, 创新科技人才团队100个, 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3, 000名。在跨越式发展海外人才聚集方面, 用5~10年时间, 引进5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 柔性引进1, 000人次海外专家智力。院士专家“5125”工程上, 建立50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0名院士、合作研发20个科技项目, 培养造就500名创新型产业后备人才 (转自WWW.CSCSS.COM.CN) 。目前, 郑州市建立了多项人才开发政策来吸引、开发和留住创新型人才, 而且这方面投入也越来越大, 创新型人才数量每年逐步增加。初步建立起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人才培养对象、市级优秀专技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青年专技人才、市级专技拔尖人才组成的创新人才队伍。

二、郑州市创新人才开发政策分析

郑州市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正初步形成体系, 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还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 多强调物质政策, 对产业环境关注不足。郑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中, 主要强调如解决户口、政府费用资助、住房补助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 而在产业环境方面强调不足, 相反一个好的产业环境能为创新人才才能和价值的发挥提供更加宽阔的舞台和空间。

(二) 创新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对于人才服务中介的建设重视不够, 更多的是包办代替, 导致服务功能不完善;相反, 一个好的人才服务中介能满足人才的需求,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使人才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缺乏创新文化氛围, 人才创新意愿不够。政府对于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方面做得不够, 文化是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只有在浓郁的创新文化环境下, 创新型人才才能大量涌现, 大胆创新。

(四) 缺乏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教育培训。首先是高校教育过多的是强调理论知识灌输, 而学生实践和科研活动较少;其次是学生毕业后的再教育、再培训的人才物投入相对不足, 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 人才奖励的覆盖面较窄。政府对于人才的奖励主要还是集中在取得重大贡献的高级人才群体中, 而对于正在进行科研活动和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奖励明显不足, 尤其是忽视如技术工人这些基层群体。

(六) 对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不足。郑州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偏少, 较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地区投入明显差距较大。仅以上海和北京为例, 2012年上海、北京、郑州三市生产总值分别为20, 101.33亿元、17, 801亿元、5, 547亿元;三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分别为679.5亿元、1, 063.4亿元、98.56亿元;三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 (%) 的比重分别为3.37、5.95、1.78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2013年9月27日) 。可见, 郑州在R&D经费的支出总额, R&D经费的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都要比北京、上海低的多。所以, 郑州还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为创新人才的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七) 政策法规不健全, 执行力度不够。与发达地区相比, 郑州市在制定法律保障专有权利方面, 保护人才人身自由权利方面等需要加强。郑州市的人才政策, 在种类和内容上还亟须补充完善, 比如人才市场机制、政府奖励基金设立等。

三、完善郑州市创新人才开发政策建议

(一) 优化产业环境。好产业环境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所以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 创造良好、高效的产业环境相当重要。政府在注重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同时, 突出发展本地区的重点产业, 并在该领域进行重点投入, 以利于形成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 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 努力扩大就业,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 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企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是吸引人才、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的基础和平台, 郑州市人才培训体系、软件质量保障体系、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1、要实现管理服务机构专职化和专业化。进一步完善政府日常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 主要包括:建设和招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引进;服务体系建设和引进;日常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训;规范、标准的研究与推广;项目孵化;融资服务;行业协调管理及国内外市场拓展等。

2、要规范化服务内容。政府主要工作是与各部门协调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具体问题, 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一是多方协调, 精心服务。将服务作为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为企业和人才分忧解难, 进一步增强凝聚力;二是合作引进, 开展特色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税务、财务、融资、基金申报等操作实务, 包括政策宣传、专家论坛、专业培训、新技术发布、新产品介绍以及软件外包等;三是辅导孵化。协助企业和人才获得资金支持, 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各方面信息咨询, 协助企业和人才开展专项资金和相关资质申报等工作。

3、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包括金融、证券、风险投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专利代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服务、创新总裁俱乐部、国际商务科技平台、网络中心等服务机构, 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集金融、法律、工商、税务、人才代理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为企业和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三) 构建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愿。美国的创新文化表现在重视个人价值, 鼓励个性张扬、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追新求异和冒险, 鼓励争论, 宽容不同的理念、意见和生活方式, 宽容失败。美国的创新环境表现为实验室设备更先进、资源共享更好、自主性更强、人际关系更简单。这种创新环境有利于人们发挥天赋, 追求梦想。这种重能力轻资历的用人制度, 使优秀的年轻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美国人富于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有效的用人机制和环境。

尤其是美国对失败者宽容的文化氛围能催生更多的成功者的经验值得借鉴效仿。所以, 鼓励创新, 就是要营造一种浓浓的创新文化氛围:一则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 尊重个性, 鼓励创新;二则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 创新的过程带有很大风险性, 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就意味着对创新的鼓励和肯定。

(四) 重视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高科技发展之所以较快, 从根本上说, 是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视, 是吸引集聚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为之服务的结果。美国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 自小学始接受独立研究能力训练, 按规范要求到图书馆查文献、搞社会调查、写论文和调查报告, 学生家庭作业很少。推动自主创新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创新变成为一种工作生活方式, 把有意识的创新行为转变为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行动。学校要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让学生接触社会中的现实课题, 政府或企业要提供再教育的机会, 及时更新人才的知识, 不断地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 扩大人才奖励的覆盖面。目前, 郑州市的人才奖励对象相对较窄, 主要是面向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人才。政府还应该设立奖励技术工人奖项,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政府的奖励政策应该是全局性和多方面的, 奖项设置应该包括更多领域、更多行业和职业, 尤其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职业的创新人才应加大奖励力度。

(六) 增加科技投入, 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目前, 郑州市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 这与郑州市的科技投入不足有关, 所以郑州市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科学、有效、重点地投入, 避免用力平均和盲目,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郑州市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人才政策规定。如, 创新型人才规划,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尤其在高新产业园区, 对于本园区的人才需求要有很准确的预测, 包括对人才的类型、等级、数量等的预判。还有规范郑州市人才市场, 消除人才歧视现象, 改革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张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实践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7.

[2]张和平.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功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7.3.

[3]杜林.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 2009.2.

[4]殷凤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4.

[5]任丘.创新国家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开发[D].成都四川大学, 2007.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0

1 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

郑州市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加强劳务输出, 扩大就业领域, 逐步形成信息咨询、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一条龙”就业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协作, 积极开辟劳务输出项目, 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促进农民异地转岗就业,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在全市开展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主要是向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咨询服务, 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洽谈会, 提供一批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帮助一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 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郑州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5521人, 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5.52%, 专业技能培训11874人, 占全年目标任务19.79%。截止3月底, 全市共举办求职招聘活动58场, 参加活动的用人单位3730家, 提供就业岗位176127个, 10万余人到场参与活动, 现场签订就业意向56879人。

1.2 开发途径以转移开发为主

郑州市及下属各县 (市) 不断开拓先的途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如通过组织牵头的方式, 以2007年为例, 在全市实现转移就业的127514人中, 以各县 (市) 区和各乡 (镇) 为单位, 领导带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重点进行转移就业项目的开发, 使14968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2007年, 全市各地积极组织各乡村在种植、养殖、制造等方面的人才带领农民在当地承包农田、果园等, 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带动当地农民外出转移, 先后有25202人通过“乡村能人”带动实现转移就业。此外, 郑州市还通过鼓励农民到市区从事餐饮、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 使51441人通过经商实现转移就业;并通过鼓励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就地招工吸纳30834人转移就业。

1.3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正逐步深入

从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 截止2007年, 郑州市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初具规模。目前,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20所, 在校生28.9万余人, 开设了计算机等60多个专业;市属职业学校中已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4所, 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8%。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 全市共有地方高校和高职学院13所, 在校学生10.04万人。三是成人职业培训广泛开展。2007年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培训农村劳动力33.4万人次 (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1.4万人次) , 城镇职工17.5万人次, 下岗失业人员1.2万人次。

2 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开发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 随着郑州市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郑州市全市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 但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另外, 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文化素质看, 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 90%集中在农村, 且70%以上都是妇女, 在郑州市从业人员中, 初中文化程度占了60%左右, 并且在整个郑州市农村劳动力从业构成中, 有5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全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产业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困难, 另一方面是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2 被动开发现象普遍

从郑州市目前情况来看, 主要采取的是转移开发培训,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他们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这些思想意识在农村不同程度的存在, 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障碍。

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办法, 甚至各地以强制性的下达指标、任务的形式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劳动保障部门等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使得经费有限且无法落实, 面对庞大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培训, 培训质量必定大打折扣。在培训中, 引导性培训、基地技能性培训、务工人员夜校培训等在内容、形式和专业方面单一、单调, 不系统, 无法根本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2.3 教育培训质量低下

以“阳光培训”为例, 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首先, 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 着眼于部门利益。其次, 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主要的常用培训项目较少, 且常年不换, 培训形式单调。再次, 培训时间短期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追求“短、平、快”, 短期培训的比重大于中长期培训, 其比例略为3∶1∶1。另外, 培训构成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堪忧。在引导性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中, 引导性培训的比重远远大于技能培训, 其比例基本趋于10∶1, 比例的失调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技能。最后, 学校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存在脱节。

3 加强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3.1 理清思路, 加强管理

要认识到,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不仅仅是农民外出打工, 简单的劳务输出, 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转移。要以培训促进农民转移, 让农民结合当地的劳动力需求, 掌握一定的技能, 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和散乱无序状态;同时, 要以转移带动培训, 即开展转移培训必须围绕当地的经济产业,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使当地的优势产业一方面不断壮大。

另外, 要根据各地区行业特点, 由政府统一协调, 劳动、教育、农业等各部门参入, 加强管理和协作;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拒绝推诿扯皮现象, 克服政出多门, 无人负责的问题, 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有章可循,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3.2 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核心主体是农村居民。发动农民的积极性,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宣传和强化一些新的思想意识, 如投资意识, 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学习意识等, 另外, 要把农民培养为“学习型农民”, 要不断整合本地区的教育资源,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如政策宣传栏、广播站、阅报栏、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 通俗易懂地向农民宣传各种新技术, 新思想, 使他们成为有文化, 懂技术, 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抓住核心,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从根本上来, 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源开发还要借助于教育来完成, 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类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个出路, 但是城市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农村人口, 还是要有一部分人留在农村, 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存量的农村人口正在逐渐减少, 但是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 每年还会大量制造出一部分素质低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部分人也大多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 从而历史还会重演, 形成恶性循环, 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易小芳, 肖尚桃, 李名家.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 2007, (10) .

[2]荚莺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析[J].唯实, 2008, (8) .

上一篇:《世界日报》下一篇:肉用乌骨鸡的饲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