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2024-10-01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精选9篇)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1

一、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发展简述

自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12月25日的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以来,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其中最活跃的对外开放区域之一。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以基础建设为起点, 在公路、铁路、港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以满洲里、绥芬河双边铁路、公路国际联运线路、集装箱物流节点为依托, 开展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输出大量内地贸易商品, 大力推进对俄、韩、日等国的经济贸易合作, 创建与发展哈南新城、华南城、黑瞎子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等经济开发区, 向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扇形放射、多点向外的经济贸易开发区的目标大步迈进。本文基于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发展, 对东北地区建立贸易区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跨越发展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的提出了贸易区跨越式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和对策。

二、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 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

1. 区位地缘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腹地, 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 对俄边界长度3038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与东北亚各国的边界线长度在全国来看, 仅在内蒙古之后。与东北亚五国的空中直线距离、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均具有比较优势, 既有空中直达航线, 也有陆路、水路直线通道, 还有江运、陆运都可与海运联运的独特条件。

2. 产业互补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是首批老工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打造了强大的装备工业、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打造全国第一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沿边出口加工基地、森林湿地旅游生态基地也成为黑龙江省不懈努力的目标, 同时建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石化产业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和煤电化基地也是重点规划项目。在国际上, 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 特别是俄、日、韩等国具有产业互补等众多有利条件。

3. 人文合作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在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与东北亚国家进行人文和历史合作的渊源, 与俄罗斯等国持续保持着密切的人才与经贸往来。四十余万生活在黑龙江的朝鲜族同胞在与韩国、朝鲜两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们相近的文化、相同的语言, 经常持续的人员与人文交流, 使黑龙江具有了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夯实的人文基础。

(二) 区域性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中的优势条件

1. 区位优势突出。

作为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哈尔滨市, 四周连接着绥芬河、珲春、黑河和满洲里等口岸节点城市, 不仅是中国内部南方各地进入俄罗斯的桥梁, 也是联系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的重要纽带, 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重要枢纽和贸易窗口,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 交通条件优越。

哈尔滨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已日趋成熟, 空中交通向四面八方辐射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蒙古等, 铁路交通包括滨绥、滨州等国内外干线, 水上交通的哈尔滨港联通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 经过江运与海运联运线可直通东南亚、日本和朝鲜等地区。

3. 工业基础优势。

哈尔滨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在食品、汽车、飞机、机器人、生物制药等产业都具有长期的优势, 这些构成了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出口的夯实的工业基础。

(三) 边境口岸城市绥芬河作为节点城市的优势

1. 地缘优势突出。

绥芬河既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群相连, 又可经绥满大道通往欧洲, 还为通往日本提供了一条比经大连近1500公里的便捷出海口, 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必经之路。

2. 三大园区优势明显。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现有的国家给予的外贸、外汇和税收政策, 使得它有条件让相关外贸企业进行国际采购、配送、中转、商品展销和转口贸易;贸易相关体边境经济合作区成立了木材加工区、食品加工区、服装加工区等贸易合作区, 密切联系各产业企业, 打造面向国内与国外服务龙江的进出口产业集群;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境外园区, 允许国内企业规避关税入驻, 破除贸易壁垒, 避免独自在国外经营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形成集群效应。三个园区围绕“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 进行补充错位发展, 互相帮扶, 互相补足, 对外贸易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挑选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园区入驻, 充分利用各个园区的优惠扶持政策。

3. 人文历史优势。

绥芬河倚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 充分开发其自然资源, 引进培养大量的外贸、技术、服务人才, 依托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在与俄罗斯进行了较长文化交流的历史积淀的条件下, 充分展开了对俄的经贸科技合作交流。

(四) 边境口岸城市黑河的独特优势

1. 对俄区位优势。黑河与布市隔江相望, 两地都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地域, 同时也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仅相距一条黑龙江的距离, 作为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 决定了黑河在对俄枢纽带中的地位。

2. 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完善,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与阿穆尔州中央银行长期来往, 密切合作, 业务领域较宽, 诚信基础扎实, 使得黑河对俄罗斯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3. 黑河自然资源比较富集, 地工产品工业硅、水泥等地工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高;进口贸易商品品种由服装、大米、水果、蔬菜、农副产品扩大到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 甚至资源、能源类商品, 合作领域由俄阿州延伸到俄涅区、伊尔库茨克、后贝加尔等地。

三、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一) 发展各类国际结算工具, 拓宽结算范围

积极发展跨境小额外币抵押、信用证、汇票、保函等国际结算工具, 鼓励各国银行金融创新, 尤其是针对民贸结算, 创新金融工具, 拓宽结算范围, 引导外贸企业使用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为企业外汇交易保值。

(二)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发展并突破的重要基础,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要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行政环境、诚信文化等影响其金融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入手, 坚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深化金融发展, 设立金融机构, 创新金融产品, 扩大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建立多种形式的边境贸易企业担保基金, 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构建金融部门的担保机构沟通协作机制, 合理确定风险分摊比例和信用担保倍数, 积极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机构。

(三)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综合扶持作用

政府与央行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力度,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体系, 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作用。可以设立开发区专项投资基金, 建立奖励和支持基金, 针对开发区不同产业和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进行适当投资与补贴,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按适当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建立完善外贸企业信贷信息平台, 不断充实更新信息库数据, 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为银行寻找贷款条件成熟企业。

(四) 增加金融扶持力度, 构建完善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认识商标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促进企业发展升级, 鼓励金融机构和使用贴现、押汇、对外担保等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发展, 大中型企业可以适当使用联合贷款等方式。不仅对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也在公路铁路、水气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居民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金融支持。创建贷款的快速通道, 建立对外贸易企业的诚信信息库, 对信誉良好、经济状况不断发展的各类企业开通绿色窗口, 创新贷款方式, 加快其资金周转速度, 减少其资金时间成本。

(五) 把握金融需求,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政府、央行及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金融需求, 有的放矢地提供金融服务, 依托自身的金融产品创新出符合外贸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在尽量减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力度, 为经济贸易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潘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机制分析[J].商业时代, 2013 (10) :121-122.

[2]郭伟, 郑连成.浅析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J].北方经贸, 2013 (6) :75-77.

[3]郑连成.农业现代化:呼唤更深入的金融支持[N].光明日报, 2013-04-19.

[4]遇华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发展的金融支持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4) :1-3.

[5]郑连成, 王红梅, 郭伟.金融支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2) :17-18.

[6]潘娟, 吴巧懿, 张弘强.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作用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 2011 (7) :54-55.

[7]潘娟.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优化途径[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 (4) :41-42.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2

主 讲 人: 梁峰

职务: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时间:2013年10月11日下午14:00-16:00

地点:丹东市皇冠假日酒店钻石大厅

内容:中朝经济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地位和重要性

东北亚区域地域广阔,包含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和蒙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相对发达,市场广阔等众多优势。不管是地缘性还是历史性,都有重要的联系,近几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努力发展经济协助发展,东北亚地区GDP占有量超世界的1/5。

(二)朝鲜经济发展现状

朝鲜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在2010年宣布实行部分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使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重视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朝鲜语俄罗斯签订的《朝俄宣言》,进一步加速了朝鲜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双向发展,有利于增强朝鲜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和受益。

(三)中朝经济关系的基本判断

1、中朝经济合作如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中朝关系是战略性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合作。它不仅仅是指在经济领域的友好合作,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安全等方面要达到目标一致的效果。其次,中朝经济合作在政治层面得到了肯定,双方高层领导人共同确立了“政府驻,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的合作发展方针,为中朝经济合作走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正确的指示。第三,中朝经济合作,在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经济区方面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2、投资合作应居于中朝经济合作的核心地位。

朝鲜经济现处于待开发阶段,中国应增加对朝经济投资,提高产能,提高产

量。提升朝鲜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多的吸引国内对朝投资,也有利于国内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如何看待中朝合作投资

1、中朝合作潜力巨大,优势突出。

中国对朝鲜的投资现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的条件并不完善,所以加强对朝的经济制度和市场情况了解,有利于中国对朝鲜的投资。朝鲜国内对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中朝贸易中,朝鲜加强对华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来华资金来充盈自身的市场。而且近几年中朝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关注度和合作领域也不断加强和扩大。

2、中朝经济合作日益成熟,趋于理性。中朝经济合作优势,中国在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两个方面提升较快,为对朝投资提供了保证。

3、民营企业资本,寻找投资出路。中朝经济合作应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十六字方针。它明确了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合作主体是企业为主,合作原则是市场运作,合作目标和方向是互利合作。

4、双方合作动力不足,潜力巨大。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动力,但是目前双方合作的严峻问题就是缺乏合作动力,由此引发的缺乏合作活力,然后导致无法培养合作实力,最后使得合作缺乏动力的恶性循环。

为此,应确立明确地发展思路:

1、坚持政府主导,有利于化解不同体制的差异;

2、相互适应,增进理解;

3、积极推进重点合作项目;

4、利用中朝传统友好关系的政治关系

5、加强中朝民用科技的合作。

(五)东北亚区域经济的现状和机遇

现状:

1、从单纯的构想阶段进入部分实施阶段;

2、地方合作协商、协调机制已经形成;

3、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关系日趋紧密,整体经济实力与经济规模提升明显。挑战:

1、美国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介入,给东北亚区域合作增添了变数;

2、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倾向,加大了敏感产业合作判断的难度;

3、战略分歧与地区安全问题并存,对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构成现实干扰。机遇:

1、中、朝、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

2、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判断取得进展;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3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凭借地缘、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机制,打造一个中国与东北亚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枢纽站,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在全国沿边开发开放中的作用。

国务院2013年8月正式批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将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会在中国形成一个对接俄罗斯、辐射东北亚、内联国内腹地的新的开放战略高地,标志着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规划》给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带来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建立自贸区,提高沿边区域经贸合作质量,加快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促进对俄和对东北亚经济合作。把《规划》与黑龙江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 有效利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中国沿边开放新高地、中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站和开放平台。

二、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与黑龙江自贸区建设互动机理

(一)实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为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奠定基础

1.提供了发展契机

《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黑龙江省提供了极大政策红利,既符合中央宏观政策引导趋势,又符合黑龙江省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也为黑龙江省实施拉动口岸经济、建设自贸区等外向型经济战略提供发展契机。黑龙江省将积极吸取上海自贸区和先进国际自贸区建立的成功经验, 完善沿边口岸功能建设,构建优势突出、差异化发展的沿边开放经济模式,加速建立一个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全方位自由贸易园区。

2.明确了黑龙江定位

《规划》明确了四个打造,即打造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作为我国沿边开放新高地、我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站、我国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和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明确处于核心地位的哈尔滨发展总部经济和临空经济以形成经济服务中心; 转变对俄合作方式,推进园区建设和进出口产品深加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多式联运模式,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系统。

3.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规划》把“以开放促开发”作为指导思想,以开放为先导,以开发为主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在《规划》的引领下,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为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加强对外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以及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是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具体落实

1.为南联北开提供平台和载体

“南联北开”战略即黑龙江省与国内南方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联合发展、优势互补; 利用黑龙江省面向东北亚、接壤俄罗斯的地缘和人文优势,将从东南沿海及香港吸引的资金、技术向北开展对俄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贸易,促进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着眼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充分发挥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贸易双赢以利于南联北开的顺利进行,以边境口岸城市为枢纽,在中国东南地区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支撑下依托其资源和工业园区,向北开拓对俄贸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发挥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势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腹地,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 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地区毗邻,边境线长4032公里,目前拥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可以将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成中国沿边开放新高地,面向全球,利用区位优势,坚持错位发展,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继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挖掘与打造竞争新优势。

3.服务于全省对外开放大局

黑龙江省建设自贸区,可以通过投资和产业合作实现商品甚至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参照借鉴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实行“非禁止即开放”的“负面清单”原则,实现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升经济发展源动力,实现产业与市场衔接,加强口岸通道建设和边境城镇的发展,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

4.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改革试验区

黑龙江省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发展模式,设立面向东北亚的中俄自贸区,按照国家改革要求,创新机制体制,集中培育发展特色贸易产业, 如农产品深加工业、高科技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等,依托东北城市群,服务于整个东北亚地区,加快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试验区。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可以激发各个城市的活力与动力,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整个黑龙江省的全面振兴,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三、建设黑龙江自贸区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特色

目前,黑龙江没有很好地与东北亚国家、俄罗斯形成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没有根据国外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市场需求较大的进出口商品基地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森林生态产品基地、沿边出口加工基地以及石化产业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等还未全面建成,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满洲里等城市的功能没有实现有效融入对接,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建设规划等方面尚待完善,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区域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展开,某些产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性发展局面,导致不具竞争优势的产业被边缘化,阻碍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二)国际大通道建设迟滞

根据《规划》,构建能够贯通整个东北亚自贸区的国际大通道,是推进黑龙江自贸区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就目前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情况来看,已经不能适应同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中俄贸易运输通道不畅通、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边境口岸城市路网状况不佳等问题,造成货运通道拥挤、货物发生滞留,阻碍中俄贸易发展。又由于本区域和俄罗斯地理纬度都比较高,冬季漫长寒冷,水运受限,公路运输易受阻,冻土覆盖也加大交通线路建设难度。

(三)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功能较弱

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是实现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各国及俄罗斯经贸合作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纽带连接作用不可替代,但其功能仍需加强。首先,中俄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产业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加之政府部门服务意识较弱使得平台发展滞后,产业信息缺乏对接; 其次,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缺乏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导致协调合作成本高,不利于双赢局面的实现。必须加强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功能,以创造更多区域经贸合作机会。

四、推动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沿边城市群建设

黑龙江省沿边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较小,而70% 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 440万) 都聚集在中俄边界沿线范围内,省内沿边地区无法满足俄罗斯庞大的市场需求。正值响应国家“实施小城镇建设”号召之际,应该加快黑龙江省沿边地区的城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黑河、同江、抚远、绥芬河这些口岸城市做大做强,扩大沿边开放带市场。

(二)加大对俄投资力度

加大对俄尤其是远东地区资源类项目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投资力度,把黑龙江建设成为进口俄罗斯原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重要基地。完善对俄农业合作机制,建立中俄农业合作园区,改善中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并积极投资俄罗斯森林资源,建立境外木材加工区,形成国内木材加工战略基地。

(三)加强园区建设

经过多年经贸合作,中俄边境地区已经建立基本的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加工园区等,为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建设规范的自贸区还存在着一定的体制障碍。因此必须抓住资源合作,调动省内外各种力量,促进合理分工,推动作为对俄经贸中心城市的哈尔滨与各边境口岸城市功能相互配合。统一规划与协调各个园区的发展,例如黑瞎子岛作为中俄共管的岛屿已经具备了建设中俄自贸园区的基础条件,先行先试。

(四)优化口岸环境,采取合作示范区模式

优化口岸环境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首先,口岸要实现信息机制网络化和系统化,提升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 其次,加快口岸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出入境旅客和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合作示范区方式有利于提升贸易水平,通过建设贸易自由区、工业园区、物流保税园区等,在示范区内实行较宽松的贸易政策,进而影响和带动东北亚各国在海关、检验检疫、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共赢合作。

(五)分层次、分区域递进式推进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建立黑龙江自贸区应该采取分层次、分区域逐步推进的方式,依据中俄两国产业和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首先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实行贸易自由化,然后进行辐射推进。分层次推进是指在削减自贸区关税方面,根据商品税率敏感程度把商品分成一般产品、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三个层次,分别采取不同的削减政策。对于一般产品,由于其税率敏感度较低,需要快速、大幅削减关税; 敏感产品关税削减程度和速度稍小; 高度敏感产品关税需要适时逐渐削减。分区域建设自贸区是指实现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建设过程,首先推行先导区建设,以绥芬河、满洲里、抚远、同江口岸作为试点,然后推进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且加强对俄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实现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发开放。

摘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黑龙江省在参与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具备地缘、产业和资源优势,我国政府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自贸区建设也是该战略的具体落实。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存在缺乏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特色,国际大通道建设迟滞,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的功能较弱,政策与制度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加快沿边城市群建设,加大对俄投资力度,加强园区建设,优化口岸环境,采取合作示范区模式,分层次、分区域递进式推进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关键词:东北亚经济合作,黑龙江自贸区,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参考文献

[1]鲍振东.后金融危机时期《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与东北亚国际合作[J].西伯利亚研究,2010(8).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4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提升东北文化内涵,加快东北文化建设进程。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民气的重要表现。孔子说:“里仁为美,居不择仁,焉得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选择道德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居住;二是对居住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仁义充满道德的人文环境。而后者即是开发名士馆藏资源的重大意义所在。良性的人文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抢救、搜集、系统开发东北名士馆藏资源亟待提上日程。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促进东北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东北地区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精髓和审美理念,是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根基和养料。将名士资源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文化资源,并将这种资源以电视、电影、音乐、服装、旅游、饮食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增值性产品。而这种文化收益反过来也能为古籍文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5

一、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亚客源现状

(一) 东北亚的范围

东北亚区域指亚洲的东北部, 按地理位置分布, 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 日本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

(二) 内蒙古入境客源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699.39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26.86亿美元, 年均增长11.33%;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 年均增长28.63%。内蒙古入境客源体现以下特征:

1. 入境人数持续增加, 外汇收入不断增长

内蒙古的入境客源在2000年到2003年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从2004年到2008年内蒙古的入境客源人数呈现跨越增长态势。2005年我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2008年创纪录的达到1549328人。2009年在客源人数回落的基础上, 2010年又窄幅上升。旅游外汇收入也由2000年的12645万美元, 提升到2010年的60190万美元, 提升近6倍。

内蒙古接待入境旅游者 (人次)

2. 客源逐步多元化, 东北亚国家占绝对主体

目前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除港澳台外, 还遍及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 但是东北亚客源呈现绝对主体的态势。因地缘优势,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多个口岸, 边境旅游一直是内蒙古入境旅游的主体。东北亚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客源基本占到入境外国人总量的95%左右。因朝鲜旅游者到内蒙古的客源极少, 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 所以本文未分析这部分客源。

以2008年为例, 内蒙古自治区总接待外国人1532302人, 东亚国家的旅游人数为1454014人, 占95%。其中蒙古国客源人数为787029人, 占内蒙古总入境外国旅游者的51%。俄罗斯客源人数为625780人, 占全区入境外国旅游者的40%, 占全国入境俄罗斯游客的20%强。韩国、日本两个的客源人数占总人数的3%。包括港澳同胞和欧美等国的其他客源占到总数的6%。

3. 俄罗斯、蒙古国客源以边贸游、边境游为主, 量大而稳定

内蒙古具有天然的边界优势, 与俄罗斯、蒙古国拥有绵长的边境线。内蒙古自治区现有对外开放的口岸18个, 其中, 对俄开放的口岸7个, 对蒙开放的口岸11个。2008年满洲里的入境旅游总人数达到60.33万人次, 入境旅游创汇为23043万美元;二连浩特的入境旅游总人数为69.57万人次, 入境旅游创汇为20888万美元。

中蒙边境游、中俄边境游均从1991年开展, 以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来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考察促进内蒙古边境游的措施主要有:第一, 政策的大力支持。199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了边境游的政策、范围。2010年在呼伦贝尔市启动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俄罗斯和蒙古国游客。第二, 边境旅游城市扩大。目前开展边境游地城市有满洲里、二连浩特、阿尔山等口岸城市。第三, 旅游项目多样化、旅游设施逐渐完善。目前满洲里、二连浩特都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吸引海外游客, 如二连浩特就推出了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五日游等5条以上的旅游线路及2条自驾旅游项目。

日本、韩国是东北亚区域最大的旅游输出国, 但是来内蒙古的客源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日本的出境旅游一直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从1964年日本政府宣布海外旅游自由化以后, 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出境旅游的措施。韩国从1994年与中国建交以后, 韩国居民的出境限制逐渐取消, 韩国旅华人数大幅攀升。但是纵观近几年两个国家来内蒙古旅游的客源, 这两个国家的客源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没有针对性

目前内蒙古的旅游产品基本是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 主要有依托草原、沙漠的自然风光类产品和体现民族风情类的旅游产品。但是内蒙古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产品趋同, 特别是民俗产品和草原类旅游产品。而日本游客喜欢的温泉类旅游产品, 韩国游客偏好的高尔夫类旅游产品, 俄罗斯、蒙古国游客喜欢的商贸旅游产品都属于初级产品, 等级不高、吸引力不强。

2.旅游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内蒙古接待东北亚的旅游者。旅游设施不完善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旅游交通制约了客源的流入。以航班为例, 目前呼和浩特白塔机场运行稳定的直飞国际航班, 只有到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其他国家的旅游者如果想来内蒙古旅游, 就需要坐旅游包机或者从北京等地中转。中转的航班一般等候时间较长, 到达的时间不好。这些都制约了日本、韩国客人的流入。第二, 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场所, 基本只有中文简体和蒙文两种文字做标识。旅游地图、旅游景区介绍等都缺少考虑到不同国家语言、习俗的产品。第三, 景区的道路、卫生、环保、水电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据分析从1999年到2007年入境游客对内蒙古旅游接待设施的评价满意度有较大的提升。从排在20名以后逐渐提高到2007年的第5名。

3.旅游宣传、促销有待加强

内蒙古地处边远地区, 国际吸引力不强。要想吸引国际客源, 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促销势在必行。内蒙古在对东北亚的旅游促销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如与俄罗斯、蒙古国建立起了旅游联席会议机制, 积极参加首尔国际旅游展、日本国际旅游展、莫斯科国际旅游展和蒙古国国际旅游展, 还邀请旅游业内人士考察、踩线等, 韩国的旅游包机已经连续5年飞入内蒙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宣传、促销不稳定。目前内蒙古国际旅游促销的资金、人员都十分短缺, 无法开展大规模、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促销。

4.旅游人才严重缺乏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之一, 内蒙古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匆忙投入到旅游接待中的。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为首的金三角地区, 旅游人才相对较多。而像阿拉善盟、兴安盟等盟市旅游人才缺乏严重。内蒙古既懂东亚四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又懂蒙古族文化, 还能懂旅游的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内蒙古给韩国、日本、俄罗斯客源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学日语、韩语、俄语的人员;一部分是学旅游管理的人员。学语言的人对客源国的语言、文化、风俗等较为熟悉和了解, 学旅游的人对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开发了解较多, 但是两部分人优势没有综合体现, 无法提供客源市场喜欢的旅游产品。

三、内蒙古开发东北亚市场的策略

1.建立政府间的沟通渠道, 打造联合旅游线路

区域旅游合作的先导力量是政府。目前中国政府积极和东北亚各国协调旅游政策, 推动多方的交流、合作。内蒙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 宣传内蒙古的文化、旅游景区, 还应该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等相邻的优势, 积极打造跨国的联合线路。2011年4月27日, 一条特殊的旅游线路得到广泛关注, 这条线路首次实现了中、俄、朝三国同时免签证。内蒙古也可以利用地理优势, 重点推出蒙古文化游、佛教旅游等项目。

2.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突出针对性

针对东亚四国客源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内蒙古可开发的旅游产品有如下几种:第一, 购物+观光旅游产品或者购物+度假旅游产品, 毋庸讳言内蒙古最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中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大部分游客热衷于购物, 除购物外如果能打造合适的观光产品和度假产品, 使旅游者可延长停留时间。第二, 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内蒙古东部良好的草原、森林、湿地, 开展生态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第三, 温泉旅游产品。日本人和俄罗斯人对温泉旅游产品有着特殊的偏爱, 应该依托阿尔山、热水等地的高品质资源, 打造一流的温泉度假产品。第四, 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应推出三少民俗游、蒙古各部落文化游、饮食游等形式。

3.旅游宣传立体化

一要确定不同国家的重点促销地区。东北亚地区各国国情不同, 为了旅游促销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确定重点促销地区。内蒙古旅游宣传的重点为, 日本、韩国选择大城市为重点;俄罗斯选择欧洲地区为重点;蒙古国宣传重点扩大。二要宣传立体化。除参加常规的国际旅交会外, 应加强网络营销和构建客源国国内代理平台。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国中青年是旅游的主体。这个群体利用网络搜索旅游信息、预订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常态, 为了更好地宣传内蒙古旅游, 地方政府、各种旅游企业应推出各种语言版本、内容详细并符合各国游客浏览习惯的网站。

目前旅行社等代理机构在组织跨国客源方面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跨国旅游时。游客需要面对自身不熟悉的环境, 对语言、文化等方面比较陌生。而旅行社作为专业的机构可以解决游客出行时诸多问题, 所以更多的游客是通过旅行社选择目的地、安排旅游行程的, 因此寻找客源国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旅游团体或者机构, 培养其成为连接内蒙古和客源之间的纽带十分必要。内蒙古有针对性的提供最新旅游信息给代理商。代理商运用自身身处客源国的优势, 拓展客源。

4.旅游人才培养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较晚, 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行来的, 所以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旅游人才应该从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下功夫。对于人才培养应以旅游专业大中专学生为主, 开设相关课程, 重点突出主要客源国的概况。对已经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 特别是处于接待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在职培训。对于人才的引进应着眼于国内外, 内蒙古作为边缘省区在人才待遇、人才稳定性方面与发达省区有差距, 应重视熟悉客源国的旅游人才的引进。

内蒙古自治区对东亚四国的海外客源有着非常强的依赖性, 应在政府层面加强合作, 推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使旅游宣传立体化, 这样才能稳定东亚客源, 促进内蒙古旅游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0-2010)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2010.

[2]肖潜辉、张雯强、索灵浇.中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行为 (1998-2007)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刘丽梅、吕君.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5) :129.

[4]王玉海.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20.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6

一、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

东北亚实现经济一体化是有其必然性的, 我们通过对这些必然性进行分析, 能够明确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弊端, 从而在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扬长避短, 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1. 东北亚实现经济一体化之后, 能够获得相对广阔的市场。

东北亚包括了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韩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 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因此, 东北亚经济实现一体化之后, 能够获得相对广阔的市场。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韩国和日本之外, 经济发展程度都相对较低, 人们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远远未获得满足, 这就使得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之后, 能够以更加优越的条件进入到彼此的市场, 实现本国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东北亚实现经济一体化之后, 能够实现经济互补发展。

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弊端, 但是, 在实现东北亚经济发展一体化之后, 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加快整个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 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 以更好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冲击。

首先, 中国有着基数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市场, 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几十年之中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难以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矛盾。同时, 中国有着密集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劳动力资源中的绝大部分靠出卖体力而非是智力来实现发展, 高投入低回报, 随时有可能被现代化机器以及东南亚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淘汰。

其次, 日本在战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中, 日本经济排名迅速上升, 成为经济首屈一指的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 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本, 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同时科技较为发达, 能够带领着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制造国的困境。但是, 日本长期的经济低迷造成了日本整体经济增长较慢, 国内危机重重。

再次, 韩国的经济也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有着明显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 国家的竞争力相对较小, 国内市场相对较为狭窄等, 因此, 有着迫切的加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又次, 蒙古国虽然经济总量不高, 发展速度也较慢, 但是其正在经历努力的经济变革,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信其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蒙古各种自然资源储量丰富, 能够很好地弥补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缺乏问题。

另外,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 俄罗斯本身有着先进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又地广人稀, 资源丰富。因此, 在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方面, 俄罗斯既能够发挥其科技实力来促进东北亚各国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利用东北亚各种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来实现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发展。因此, 俄罗斯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就有着其必然性和现实性。

最后, 朝鲜, 朝鲜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刺激之下以及国内民众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之下, 朝鲜也开始走出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这使得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不断地占有朝鲜的市场, 而朝鲜能够得到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帮助, 因此, 其也是有着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需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策略

1.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等来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行为进行规范。

在法律规范上, 可以参照欧盟的法律建立模式, 建立相对广泛的法律覆盖范围来对成员国和地区进行约束。国际间合作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法律适用性不同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各个国家间进行交流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交流的成本。因此, 我们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 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来动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行为进行规范, 以减轻贸易的复杂性, 提高贸易的效率。在具体的分类方面, 应该建立相应的投资优先制度、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关税减免制度等, 以对参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进行规范, 实现贸易效率的提高。同时, 在各个参与国家之间, 还应该缔结相应的贸易协定等来对具体的贸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以使经济一体化能够正常和高效进行。

2. 找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一体化中的角色和定位, 促使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通过我们对各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知道, 东北亚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 因此, 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断地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问题的解决和优势的发挥。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体制存在问题的, 应该效仿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资源优势的, 应该促进自己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技术优势的, 应该带头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向高科技发展转型, 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 促进多层次的区域合作。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促进整个区域之间的多方合作, 而且还应该发挥地缘经济的优势, 促进参与国家和地区不断地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紧密合作, 以多层次合作带动整体合作, 最终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质量的不断提高。次级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涉及到的地区和人口等相对较少, 经济优势等之间的冲突也相对没有那么剧烈, 因此, 可以从次级经济合作区入手来促进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例如, 环渤海经济区, 环日本海经济圈、日韩自贸区和图们江三角经济区等的建立都能够很好地带动次级经济合作区的发展, 最终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发展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同时, 区域经济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我们需要对东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建立一个能够发挥各自优势, 解决各自问题的经济体, 希望能够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能够紧紧地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完美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了很多地区的选择。东北亚各国的经济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因此, 经济一体化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我们试图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 进而探索出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为东北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申姗姗.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东北亚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7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广义的东北亚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俄罗斯远东 (如西伯利亚) 、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 其面积为3400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总面积的26%, 人口约6.8亿, 占世界人口的3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约5兆亿美元, 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0%。

2 东北亚合作的战略地位

在当今世界各经济组织中, 最具有实力的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它们的GNP占全球GNP的80%, 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地缘经济格局。当然, 在这三大地缘经济体中, 亚太地缘经济合作的活力最强, 增长最快, 这主要是因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快。从近期看, 东亚地区发展较为迅速的将是若干次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 成为东亚地缘经济合作的主流。东北亚区域的成长, 可以说是东亚地缘经济合作发展的关键。尽管到目前为止, 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还处于初始的起步阶段, 但人们普遍认为, 在21世纪, 处于全球经济最亮点的东北亚地区, 必将成为全球发展潜力最大、后劲最足、经济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经济集团。

3 东北亚合作的障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候, 除了在APEC框架下以及最近在“10+3”框架下的相关合作外,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能达到与其经济地位以及重要性相称的地步。

第一, 从经济层面看:

首先, 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是重要原因之一。以人均GDP计,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4个层次:日本第一, 韩国次之, 中、俄居三, 蒙古和朝鲜处于最低层次。就中、日、韩三国而言, 虽然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有长足的发展, 但整体上与日本和韩国的差距仍十分悬殊。其次, 经济体制的差异同样是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因素。日韩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俄、蒙三国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朝鲜则尚未走上经济转型之路。

第二, 从政治层面看:

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而且, 这种对立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依然处在分裂之中, 朝鲜核危机仍是政治对立和安全隐患之所在。

第三, 从日本方面看:

日本作为整个东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领导核心作用似乎天经地义。但事实上, 日本军国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留下的历史创伤至今仍一再被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有事三法案等问题所刺痛。无独有偶,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蓬勃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 日本经济却进入了“丢失的十年”。

4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积极因素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步伐至今依旧徘徊不前, 是否意味着这一地区缺乏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基础和需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 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不仅有着深厚的基础, 而且有着共同的需求。对此, 东北亚各国并无多大的原则分歧。

首先, 建立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客观需要。中、日、韩三国近年来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交往, 虽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但其潜力远未得到发掘。2001年, 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仅占其所有贸易总额的19.3%。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均超过其区外贸易, 如欧盟的区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65.5%,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54.1%。这一现象表明, 中、日、韩三国如果建成自由贸易区, 进而促成东北亚乃至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必将大大促进三国间及整个区域内的贸易。

其次, 近年来东北亚国家尤其是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进一步加强, 为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更为坚实的基础。2002年, 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 三国间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对韩日的进出口依存度, 已由1991年的17%增加到2001年的24%, 日本对中韩的依存度则由同期的11%上升为22%, 韩国对中日的依存度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

再次, 东北亚各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除朝鲜外的各国均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制度和改革取向, 也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日本和韩国的技术与资本、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俄罗斯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等, 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基础。

5 东北亚合作的前景

从东北亚六国中、日、韩、蒙、朝、俄的现实情况看,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必须是首先在中、日、韩三国间建立FTA。因为, 处于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的朝鲜, 在开放和转向市场经济方面尚需时日;俄罗斯近年来虽十分重视与东北亚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但从本质上说它仍是一个欧洲国家;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蒙古, 其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则是相当有限的。这说明, 若没有中、日、韩三强在建立FTA上有所作为,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有较大起色。

就目前情况而言, 中国和东北亚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 应当致力于推动和发展灵活多样的次区域和双边的多层次经济合作。首先是在有基础条件、有明显共同利益和达成共识的领域, 如能源、环保、物流、反恐等, 在大城市间开展次区域经贸合作。其次是国家间的双边经贸合作, 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然后组建中、日、韩三国间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紧密合作为核心内容的FTA。考虑到在现有的“10+1”和“10+3”合作框架下,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具有互动性和互补性。因此, 中、日、韩三国间的FTA也可根据实际进展考虑在“10+3”机制内一并解决。至于建立东北亚FTA和经济共同体的中长期目标, 同样可作类似的考虑。

为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各层次目标的逐步实现, 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要积极构筑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当前正在展开的次区域和双边的多层次经济合作来说, 东北亚各国可以相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制度性安排, 如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双边或多边论坛组织或协调机构。

目前, 关键是中、日、韩三国必须构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这至少可从两个层面考量:

一方面, 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框架, 进行政府间的高层会晤与对话, 以弥合分歧、建立互信、达成共识。对东北亚经济三强来说, 中、日、韩三国均是WTO、APEC和“10+3”的成员, 这三重框架既为各国提供了现成的经济合作平台, 同时也为三国政府高层领导提供了会晤和磋商机制。特别是“10+3”机制更须重视, 因为自1999年“10+3”首脑会议期间,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首次举行非正式早餐会起, 到2002年“10+3”框架下的中、日、韩三国首脑年度会晤已成固定机制, 这种机制对东亚经济三强之间消除分歧和摩擦、增进政治安全互信以及确立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等均具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已就经济贸易、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和文化合作五大重点领域建立合作机制达成了共识。

参考文献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篇8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亚各国的贸易现状

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东北三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度提高, 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3年, 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为1790.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9.2%, 其中, 出口额为875.27, 同比增长36.9%, 进口额为914.86, 同比增长41.6%。2013年辽宁全年进出口总额114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9.8%。其中, 出口总额645.4亿美元, 增长11.4%;进口总额497.4亿美元, 增长7.8%;吉林全年全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8.53亿美元, 增长5.2%。其中, 实现出口总值67.57亿美元, 增长12.9%;实现进口总值190.96亿美元, 增长2.8%;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由降转增,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88.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其中, 出口162.3亿美元, 增长12.4%;进口226.5亿美元, 下降2.2%。可见, 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从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国别 (地区) 结构来看, 东北亚各国是该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点, 但各省主要的贸易国 (地区) 不尽相同。2013年末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 (地区) 217个。全年对亚洲出口380.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3%。其中, 对东盟出口116.8亿美元, 增长45%;对香港地区出口40.7亿美元, 增长20.7%;对日本出口101.2亿美元, 下降0.1%;对韩国出口54亿美元, 下降3%。全年对欧洲出口101.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对欧盟出口86.2亿美元, 增长13.6%。全年对北美洲出口8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对美国出口79.4亿美元, 增长15.6%。全年对拉丁美洲出口41.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全年对非洲出口23.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9%。2013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进出口223.6亿美元, 增长5.8%;对美国进出口19.6亿美元, 下降7.4%;对印度进出口6.1亿美元, 增长7.0%;对欧盟 (28国) 进出口22.9亿美元, 增长1.9%;对巴西进出口13.8亿美元, 增长62.0%;对马来西亚进出口6.1亿美元, 增长34.1%;对韩国进出口4.4亿美元, 下降43.5%;对日本进出口4.3亿美元, 下降23.2%;对新加坡进出口3.7亿美元, 增长25.5%。吉林省主要贸易对象也集中在日、韩等国 (2) 。可见,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这些东北亚国家是东北三省的主要贸易国, 因此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合作是东北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点。

亿美元

资料来源:《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吉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 贸易规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总的看来, 东北三省贸易规模不大, 占全国比重较小。近几年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规模虽然不断增大,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东北三省与东北亚5国的进出口总额在我国与这5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仍然比较小, 有的甚至逐年减少。2010~2012年, 东北三省对韩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846304万美元、1019603万美元和1039918万美元, 分别占整个中韩进出口总额的4.1%、4.2%和4.1%, 有下降趋势。2010~2012年, 东北三省对日本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889760万美元、2102680万美元和1897232万美元, 分别占整个中日进出口总额的6.3%、6.1%和5.8%, 也呈现下降趋势。可见日韩两国虽然是东北三省的贸易大国,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东北三省与两国的贸易额仍占很小比重。在这几年的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 这一现象并没有改变, 并且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总水平。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贸易额近几年增长最为迅速, 2010~2012年, 东北三省对俄罗斯进出口总额分别为969883万美元、2185938万美元和2458595万美元, 分别占整个中日进出口总额的17.5%、27.6%和27.9% (具体见表2) 。在中俄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虽然高于其他东北亚国家, 但这几年增幅比较小。由此可见, 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比较小, 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如其他地区, 这不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但是, 也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东北三省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空间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万美元

注释:比重是指东北三省与韩、日、俄进出口额占我国与韩、日、俄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数据来源:《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北亚各国与东北三省之间的贸易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距较大, 这不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韩国、日本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辽宁省。

2010~2012年, 辽宁省与韩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07507万美元、865247万美元和901567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的83.6%、84.9%和86.7%, 而吉林与韩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63662万美元、68803万美元和60893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的7.5%、6.7%和5.9%, 黑龙江与韩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5135万美元、85553万美元和77458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的8.9%、8.4%和7.4% (具体见表3) 。

万美元

注释:比重是指东北三省与韩国进出口额占东北与韩国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数据来源:《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2010~2012年, 辽宁省与日本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533814万美元、1721208万美元和1558982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的81.2%、81.9%和82.2%, 而吉林与日本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89118万美元、312615万美元和281813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的15.3%、14.9%和14.9%, 黑龙江与日本进出口总额分别为66828万美元、68857万美元和56437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的3.5%、3.3%和3.0% (具体见表4) 。

万美元

注释:比重是指东北三省与日本进出口额占东北与日本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数据来源:《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俄罗斯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 2010~2012年, 黑龙江与俄罗斯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47356万美元、1898618万美元和2130921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的77.1%、86.9%和86.7%, 辽宁省与俄罗斯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60125万美元、216756

万美元和245462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的16.5%、9.9%和10.0%, 而吉林与俄罗斯进出口总额分别为62402万美元、70564万美元和82212万美元, 分别占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的6.4%、3.2%和3.3% (具体见表5) 。

万美元

注释:比重是指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进出口额占东北与俄罗斯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数据来源:《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可见, 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各国贸易发展中, 地区发展不平衡, 这会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因此, 东北三省应该不断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充分参与到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去。

(3) 东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由于市场发展程度比较低, 地区分割, 使得东北三省的生产要素难以依据市场化原则进行合理的配置, 导致生产要素很难有效的分配到效率比较高的企业、地区或者产业, 难以建立起地区比较优势, 不利于各省进行集团化合作以提升与东北亚的贸易合作。因此, 这不仅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也阻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断振兴。

(4) 东北三省出口企业在对东北亚地区出口过程中, 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例如近年来虽然东北三省对俄罗斯的出口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不重视产品的品牌形象, 使得很多东北三省的产品在俄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对日韩出口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对东北三省对东北亚地区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贸易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从上述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东北三省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粗加工制成品。例如, 2013年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261.5亿美元, 仅增长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3亿美元, 仅增长6.7%;吉林机电产品出口134.7亿美元, 下降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5.6亿美元, 下降5.6%;黑龙江机电产品出口47.9亿美元, 增长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亿美元, 增长9.7%。可见, 东北地区对东北亚各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是限制东北地区对东北亚各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进口比重大, 对外资源依赖性强。东北三省从东北亚国家的进口产品中, 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就使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东北亚国家的资源产生很大的依赖。比如, 黑龙江每年都要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肥料、原木、原油、纸浆、和钢材等资源类产品。近几年, 这些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提高, 从而使东北地区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从不利于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北地区现在的产业结构虽以重化工业、基础原材料和资源产品加工工业为主, 但其中资源型产业在重工业中占据绝大部分, 因此对外资源的依赖性不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也影响其产品在东北亚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国有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东北三省有很多的国有企业, 并且大多数国企涉及装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在过去这些重化工业是东北地区的强项和优势, 但是这些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外贸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发挥出来。近些年来, 东北三省对东北亚各国出口的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及石油化工等产品比重小。这些涉及传统产业的国有企业, 虽然经过近20多年的改造调整, 但是产业结构仍然未能有较大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依然是以原材料工业作为支柱, 天然气开采、农产品加工和木材采运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专业化部门, 由于其产业链条比较短, 导致难以发展下游产业, 深加工工业的发展也较为滞后, 同时, 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老化, 导致产业机构调整的阻力大, 困难重重。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导致这些产业设备和技术老化, 经济效益低下, 所制造的产品不但成本高而且质量低下, 缺乏竞争力, 这就使众多东北国有大型企业过早地成为“夕阳工业”并退出了国际竞争的行列, 这是这些年来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贸易实现跨越式战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 降低能耗, 强化环保节能减排, 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惟有这样, 才能提高和发挥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换句话讲, 只有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才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才能更好地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才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实现“再工业化”。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

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模式需进一步从互补型提升至战略型。我们认为,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合作内容。

3.1 科技合作

在互补性的合作背景之下, 技术合作是在有限的领域当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商品之间所进行的跨国交易, 比如进口军工产品和出口家电等。而战略型合作则是深入到生产过程进行研发合作。战略型合作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经济部门, 例如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宇航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些传统产业, 比如共同合作开发环保型的新型纺织面料, 共同开发矿产的提炼和开采技术等。高新技术部门是以投资知识作为核心, 其研发规模较大, 也是各国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重点。与传统的技术贸易相比较, 合作开发具有合作空间大的特点, 可以通过投资来促进贸易, 提高贸易商品的附加值等。另外, 合作开发还可以把两国之间的科研能力相结合并推动两国的科技共同进步, 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提高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为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充分利用东北亚地区现有的各种信息合作载体, 加强与东北亚各国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区域灵活多样的科技投资基金筹措机制和多层次的科技合作咨询服务机制, 以科技合作产业化不断巩固和充实东北亚科技合作, 以科技中心为合作纽带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区域科技实践合作创新的发展。

3.2 环境合作

在保护区域环境问题上, 东北亚各国存在共同利益。因此, 与政治、经济合作相比, 环境合作最易被东北亚合作各方所接受, 它将有效改善合作各方的关系。环境合作与经济合作互为因果, 它既是经济合作的前提, 也是经济合作的结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发展和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必将对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因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目前中国对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合作主要集中于日本和韩国, 而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环境合作力度较小。而且, 中国与日韩在环境合作方面主要是受援方, 合作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率不高。

为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在环境合作中发挥更为主动、积极的作用, 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环境保护合作的规划和部署, 加强环境产业的意识, 建立起环保区域资金筹措机制、环保区域组织协调机制、区域环保科技合作机制区域环境标准与评估机制和区域环境控制与补偿机制等, 拓宽环境保护合作的范围。

3.3 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政治互信机制的建立

妨碍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由互补型向战略型提升的最大因素是由历史原因及文化差异造成的东北亚各国间相互信任的缺失。为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通过推进文化交流, 进而达到促进我国与东北亚各国政治互信机制的建立、加强政治与外交合作的目的。在此方面, 东北三省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拓宽和利用相关渠道, 提高和东北亚各国人民对相互国家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 国家政府可以进行相互往来和交流活动, 例如中俄“友好年”, 建立起东北亚区域范围内各国地方政府“友好城市”, 以及鼓励建立民间文化组织、组织跨文化培训、开展跨国办学教育及召开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化往来, 加强东北亚区域的凝聚力, 进而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地区认同。

3.4 推动合作制度安排由区域化向区域主义迈进

中央政府层面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机制化建设问题上,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3.4.1 一步到位的多边模式

也就是说, 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在内的东北亚6国一步到位组织到一起, 在一个框架下直接进行多边对话。不过, 由于东北亚地区地域辽阔,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政治、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该模式一下子实施的难度较大。但是, 有必要考虑将其作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总体框架和长远目标。

3.4.2 中日韩三边模式

东北亚区域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于中日韩三国能否建立起真正的自由贸易区, 这实际也是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化推进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接近, 三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 已经具备了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但复杂的政治地缘现实是中日韩三边合作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对中日韩合作机制化的推进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该模式能否建立, 取决于三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成功的外交策略。

3.4.3 双边合作模式

由于双边合作模式只关系到两个谈判的主体, 所以面对的阻力要小一些。和多边谈判相比较, 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具备易于克服地域局限、易于达成协议、涉及更多领域、谈判时间短等优点。同时, 经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可以把谈判过程当中所积累的经验使用到多边以及区域谈判当中。所以, 双边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不过, 相互交叉与多层重叠的自由贸易区的各种规则可能会增加各经济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需要加强合作各方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协调。

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具有灵活、高效和务实的优越性, 因此, 是推进区域主义发展的重要补充要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促进和东北亚合作机制化的方面应考虑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试点、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首脑会议”的制度化建设。

摘要: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但也存在贸易规模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进口比重大, 对外资源依赖性强、国有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模式需进一步从互补型提升至战略型, 主要包括科技合作、环境合作、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政治互信机制的建立、推动合作制度安排等。

亟待保护开发利用的东北杓兰 篇9

1 东北杓兰种类简介

1.1 黄铃杓兰

高10~30cm, 根状茎横走, 具少数根。茎直立, 叶互生或近对生, 椭圆形, 长5~10cm, 宽4~10cm, 花单生于茎顶, 径3cm左右;中萼片广卵形, 长2~2.5cm, 表面乳白色, 侧萼片合生, 椭圆形, 长1.5cm左右, 先端2裂, 侧花瓣斜卵形, 具茶褐色斑点, 先端匙状圆头, 表面基部有密毛;唇瓣囊状, 绿黄褐色, 径约3cm, 口部较大。花期6~7月。生于林缘及林间草地。

1.2 大花杓兰

高25~50cm, 根状茎横走, 粗壮, 长3~6cm, 具多数细长根。茎直立, 叶3~5 (6) 枚, 互生, 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长8~16cm, 宽3~10cm。花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序顶生, 稀为2朵, 花大, 花瓣披针形, 长4.5~6cm, 宽1.5~2.5cm, 唇瓣深囊状, 近球形或椭圆形, 长4.5~5.5cm, 紫色、红色或粉红色, 通常有暗色脉纹, 极罕白色粉紫色。花期6~7月, 果期8~9月。生于山坡林缘、林间疏林下、灌丛及草甸。

1.3 大白花杓兰

花白色, 其他与大花杓兰相似。生于杂木林下、山阴坡。

1.4 斑花杓兰 (紫斑杓兰)

高15~28cm。根状茎细长, 横走, 节上生少数根。茎直立, 叶互生或近对生, 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5~11 cm, 宽2.5~6cm。花单生于茎顶;唇瓣近球形, 白色具紫斑, 花期6~7月, 果期8月。生于林缘、林间草地及阔叶疏林下, 海拔400~800m。

1.5 杓兰 (紫花杓兰)

高25~45cm, 根状茎较粗, 横走, 具多数长而弯曲的根。茎直立, 叶通常3~4枚, 互生于茎中部, 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 长7~16cm, 宽4~7cm。花单生于茎顶, 稀2花, 除唇瓣黄色外, 其余均为紫红色, 背萼片卵状披针形。花期6~7月, 果期8月。生于山阴坡林下、林缘。

1.6 东北杓兰

植株高达50cm, 茎直立, 通常具3~5枚叶。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 长13~20cm, 宽7~11cm。花序顶生, 通常具2花;花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 大小变化较大;花瓣通常多少扭转;唇瓣深囊状, 椭圆形或倒卵状球形, 通常囊口周围有浅色的圈;退化雄蕊长可达1cm。花期5~6月。产黑龙江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生于疏林下、林缘或草地上。此种被认为是杓兰和大花杓兰的种间杂种。

2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杓兰属植物大部分长在高海拔山区, 又都属于珍稀濒危植物, 鲜有栽培, 已被公认为世界植物保育研究的热点和“旗舰”类群。英国最后一株原生杓兰将在开花期间, 由警方全天24小时布防。我国杓兰的热带、亚热带分布区较东北研究的多, 如:黄家林、翁恩生、王瑞苓等对黄花杓兰、紫点杓兰, 郑桂灵等对四川黄龙杓兰属植物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毓等2005年对北京地区大花杓兰的资源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对中国云南的杓兰产业做了系统的研究报告。东北杓兰中只有李志清、刘祥君、鞠志新等人对大花杓兰有所研究, 对其他种类尚未见报道。很多原产中国的高观赏性杓兰, 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尚缺少满足园艺需求的人工栽培植株, 像日本、欧美和美洲栽培的西藏杓兰、丽江杓兰、大花杓兰等全都是源自于中国的野生植株, 使资源大量破坏和流出, 甚至有些尚未研究或命名的种类已被走私至国外。这也说明杓兰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 保护、开发利用东北杓兰的意义

我国东北气候寒冷,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的不多, 花卉较多依赖外来种类, 缺少地方特色, 种类单一, 能有这样珍贵的杓兰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 东北杓兰的数量越来越少, 面临绝迹的可能, 东北杓兰的引种驯化, 无论是在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方面, 还是对东北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 使东北花卉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今后应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对东北杓兰属植物进行野外资源调查, 收集所欲研究的杓兰植株体。

(2) 对不同产地东北杓兰以繁殖体的方式进行引种驯化, 观察其表现。最后选出观赏价值大、适应性强、易管理的东北杓兰种类;并确定可行的繁殖方式、方法和栽培养护措施。

(3) 对引种驯化表现好的种进行露地和盆栽的栽培养护方法研究以及繁殖方式研究。

(4) 在掌握了栽培技术和充分了解杓兰的生长发育规律后, 希望能有合适的思路和手段研究杓兰开花的条件, 并提高花的质量。

(5) 对引种驯化表现好的种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杜绝严重病虫害随植物引入, 明确防治措施进行应用途径研究, 使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北杓兰的种类,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出保护、开发利用东北杓兰的意义, 论述了应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杓兰,东北,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傅沛云.东北草本植物志 (第12卷) .科学出版社, 1998:114.

上一篇:穿透性胃溃疡论文下一篇:前期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