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1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 xxxxx区“十二五”期间(xxxxx1~xxxxx3)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xxxxx1年~xxxxx3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暨安全生产大检查等重要工作,强化了责任落实、隐患治理、专项整治、宣传教育,确保了我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标控制情况
xxxx年至今,我区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8起,死亡30人,其中:
xxxx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14起,死亡15人,死亡人数占全区全年控制数115.4%,其中:交通事故13起,死亡14人;工商贸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各类矿山、危化、特种设备、旅游景区景点、消防、铁路等行业(领域)未发生死亡事故,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
xxxx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10起,死亡9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去年分别降低37.5%和40%,占市控制指标数81.8%,其中:交通事故9起,死亡8人;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各类矿山、危化、特种设备、旅游景区景点、消防、铁路等行业(领域)未发生死亡事故,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
xxxx年至今,按市安监局《贵阳市十一个区市县控制目标与实际发生情况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9月份我区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4起,死亡6人,占市控制指标数60%,事故起数比去年同期下降42.9%,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按惯例当月中旬或下旬公布上月指标控制情况,目前1-9月指标控制情况暂未公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消防事故死亡2人(消防事故起数未纳入统计)。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精神贯彻到位。近年来,国家、省、市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在各次安全生产会议上均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在xxxx年6月上旬,总书记在《xxxx年5月份以来重特大事故简要情况》上作了重要批示,克志书记、李军书记、再勇市长相继作出了批示,国家、省、市接连召开了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要求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区委丁书记也作出了相应批示意见。为将国家、省、市领导批示意见切实落实到位,我区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一是多次在政府常务会议及区长办公会上,传达学习了国家、省、市领导讲话精神及会议精神,安全部署相关工作。二是雄军书记、昌祥区长和各位分管副区长分别带队在矿山、危化、交通、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地质灾害、山塘水库等行业(领域)开展了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各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三是区政府第一时间印发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成立了由昌祥区长任组长,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由各副区长分别负责组织开展所分管部门、行业(领域)的安全检查工作,分三个阶段、成立十五个工作组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三是开展了以“全覆盖”为基本要求的专项督查,督查内容主要包括各级各部门半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6月7日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主要领导带队检查情况、“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情况、“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情况,对督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已下达督办函责令整改。
(二)责任落实到位。先后下发了《xxxxx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充实xxxxx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关于调整区人民政府区长、副区长等领导同志分管工作的通知》、《关于明确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通知》(白府办通[xxxx]10号)、《关于印发
(三)安全检查到位。按照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相关会议精神及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我区在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重要时期及元旦、春节、国庆、清明等重要节日均制定了诸如《关于印发
(四)专项整治到位。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各类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我区以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1、道路交通安全:建立完善了道路交通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定期召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整合了xxxxx区摩托车残疾人专用车整治行动指挥部及综合执法大队主要力量,从交运、各交警队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xxxxx区交通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加大了对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在各乡(镇)设立了交警中队,强化了基层道路交通监管力量;在全区客运、货运输车辆上安装了gps系统,建立完善了gps监控制度并强化实施,有效减少了超速、超载、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制定并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六定”制度,有效防止了校车安全事故发生。
2、煤矿安全:积极开展煤矿关闭工作,目前区域内3家煤矿均处于关停状态,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煤矿安全包保责任的通知》并严格落实,将煤矿安全责任包保到人,明确了区、乡两级领导煤矿包保责任;定期组织巡查,有效防止了关停后擅自开工情况出现。
3、非煤矿山安全:督促企业严格按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建矿和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使台阶高度、宽度、边坡角均符合规定,在全区范围内消除了“掏采”和“一面墙”的开采方式;督促地下矿山企业认真开展水害防治工作,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在xxxx年成功避免了斗篷山铝土矿1号矿井8千立方米老井积水的透水事故发生;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我区露天采石场的中深孔爆破率达95%,机械化开采率达100%,液压二次破碎技术率为100%;督促企业储存安全风险抵押金530万元,提高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经济应对能力。
4、尾矿库安全:按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对中铝赤泥库建立了危险源档案;坚持汛期对尾矿库实行周检制度及雨后第二天上坝例检制度,确保汛期安全;督促中铝贵州分公司按规定在曹关赤泥堆场安装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保证尾矿库运行处于可控状态。
5、危险化学品安全:建立危险化学品联席会议制度并使之常态化,定期安排部署重要工作;开展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的贵州省物资储备局一五八库建立了重大危险源档案并强化了日常监管;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督促部分企业安装了阻隔防爆系统、万向管道充装系统、氯气泄漏回收装置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督促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剧毒化学品企业落实了出入库台账、销售流向登记档案、“五双”管理等各项工作;积极规划并推动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建设,逐步使全区危险化学品交易行为规范化。
6、建筑施工安全: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xxxx)对全区在建建筑工地进行了安全达标评分,确保施工企业100%达到安全合格标准;针对重点工地、高层建筑工地、地质条件复杂和使用塔吊的工地建立了《建筑行业重点工程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委派项目监督员加强安全监管;开展了建筑施工工地塔吊、电梯等专项整治,确保建筑施工适用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7、消防安全:加强了消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成立了消防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制度以及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提升单位自防自救能力,全面构筑了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了消防安全网格划分,建立健全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全区5个乡(镇)、6个社区服务中心、31个社区、56个村寨全面完成了消防安全“网格化”建设;采取“定工作目标、定工作标准、定责任人、定工作时限”的“四定”工作措施,加强了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有效遏制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8、烟花爆竹安全:理顺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机制,落实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责任,各乡(镇)办、各相关部门每日开展巡查,加强对烟花爆竹经营市场安全监管;对禁放、禁售区域内的重点单位,制定重点时期24小时守护制度,设置醒目的禁放警示标识,采取“点对点定责任,人盯人抓落实”的措施实施监管;开展了烟花爆竹流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培训和应用工作,对所有烟花爆竹产品流向实行信息化监管;督促供销社烟花爆竹仓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完成选址、重建工作,确保烟花爆竹仓库周边安全;持续开展氯酸钾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止了含氯酸钾的烟花爆竹产品流入我区。
9、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指导、督促企业从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入手,规范安全管理,逐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督促企业开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坚持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加强事故警示教育,让企业充分吸取事故教训,主动预防事故发生;组织开展了铝镁机加工、煤气使用、高温金属液体、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整治,切实整治易引发事故的隐患。
10、职业健康安全:持续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全区共128家进行了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开展了职业健康标准化试点、职业健康监督员试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试点、职业健康“三同时”试点等工作,为更进一步开展好职业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组织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参加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xxxx年至今共计培训200余人,充实了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力量。
(五)标准化建设到位。我区把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工作载体,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及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着重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已有4家完成3级标准化建设工作,1家正在等待验收评审,尚有1家因新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开展、1家因拆迁延迟开展;危险化学品储存及经营单位已有6家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刚进入西部化工市场的6家正在积极准备开展相关工作。现有的26家非煤矿山中,9家已完成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14家年内要完成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3家因《安全生产许可证》刚取得或过期今年不开展标准化建设。61家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任务均严格按市工作要求顺利完成。
(六)宣传教育到位。每年“安全生产月”均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咨询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知识“五进”、应急救援演练、警示教育、答题竞赛等主题活动,有效扩大了安全生产宣传覆盖面。组织开展了安全文化示范创建工作,6家参与创建的单位已有3家通过了市安委会的考评并提交了创建材料,余下3家预计年底可完成任务,为发挥安全生产示范带动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高危行业三类人员1580余人(次)开展了安全资格教育培训,提高了企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及意识。组织各社区服务中心149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网格员就用电、燃气、消防、危化学品辨识及防范等安全知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了社区基层安全管理能力。
(七)应急准备到位。修订完善了《xxxxx区突发生产安全事故预案》、《xxxxx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xxxxx区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督促100余家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开展了应急预案备案工作。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援演练520余(次),其中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矿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等5次区级演练,有效提高了各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三、创新工作思路
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实惠,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线路增加、车辆迅速增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也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压力,为有效应对大环境的变化,我区积极探索能提高安全监管工作效率、效能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实施视频网络监控试点,xxxxx2年都拉乡投入资金60余万元,安装了20多个高清无线监控探头,构建了5家矿山企业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安全监管人员在监控室即可对砂石矿山作业面、场内运输车辆、人员实行全天频候、全方位的监控,有效减少了执法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提高了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将安全生产从事后处理转向了事前预防,解决了矿山企业安全管理过去存在的时好时差、起伏不定的问题,改变了对该行业监管难、难监管的被动局面。二是实施了打击非法盗采工作奖惩及联动机制。麦架镇制定了《打击非法盗采工作奖惩制度》,明确了对村发现盗采行为未及时制止并报告的、村两委及村两委直系亲属参与非法盗采行为未及时制止和报告的、因村两委工作失职造成非法盗采重大事故的进行相应处罚,同时对检查到位、制止有力、工作突出的给予高额奖励,有效防止了村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和不作为等情况出现。同时沙文镇面对人手不足的困难,不等不靠,积极与扎佐林场靛山管理站沟通,形成联动机制,整合资源成立了一支联合“打非”队伍,有效控制了靛山村私挖盗采现象。三是强化基层交通监管力量。我区不仅成立了道路交通综合执法大队,明确道路交通监管职责,还在沙文镇、麦架镇、都新社区等道路交通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设立了交警中队,专职负责片区道路交通监管,有效改善了基层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秩序。四是探索职业健康监管新模式,整合技术力量,采取抽调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危害排查工作、交叉检查、互助互学等方式开展职业危害检查,较好解决了我区职业健康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五是组织开采方案设计单位到新建和生产矿山现场对矿长、安全员等管理人员就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培训和讲解,重点对首采场的布置、运输线路、运输方式、开拓方向、安全设施设备的安装等进行指导,较好解决了多数非煤矿山企业的矿长和安全员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开采设计方案、没有真正做到用开采设计方案指导建矿和生产的问题。六是将危化企业监管责任包保到人,制作了《xxxxx区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管责任表》,将区域内1家重大危险源、10家危化品生产使用企业、1家制药企业、8家危化品批发经营单位、15家加油站、16家危化品零售经营点的安全监管责任包保到人,明确了包保责任。七是实施重点监管。对各化工单位的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危化品等进行了逐一排查,对找出的42个风险点登记建档,同时对7家有煤气作业、10家涉及高温金属液体、7家涉及锅炉压力容器、4家涉及粉尘爆炸的工贸企业建立了危险点台帐,针对性的实施重点监管。八是建立了专家技术咨询、技术指导专项基金,用于邀请市专家库专家指导解决危化、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的技术疑难问题,有效对我区安全监管力量形成补充。
四、取得的成绩
xxxxx1年至今,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区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得到了省、市的一致肯定,我区得到了省、市相关表彰以资肯定,其中:xxxx年,区政府被市人民政府评为xxxx年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先进单位(一等奖);xxxx年,区政府被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贵州省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奖,被市人民政府评为xxxx年度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先进单位一等奖;xxxx年至今,我局各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共计15人次被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且受制于观念、设备、技术、资金、人员素质等多方条件限制,自身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较低,限制了全区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提高。
(二)各级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工作中,发现部分地方和部门还存在领导不重视、工作走形式、安排部署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彻底等问题,影响了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全社会关注安全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力度逐年加强、范围逐年扩大,部分群众能通过举报等形式主动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但受限于传统宣传方式和途径,宣传效果和受众都有一定局限性,仍然有部分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不是完全了解甚至不关心的情况。
在下一步的工作,我区将继续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各相关部门、企业从上到下、从部门到个人都有应该承担、应该履行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继续组织开展好道路交通、危化、建筑施工、城市燃气、各类矿山、特种设备、消防、民爆物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按照“五落实”和“四个一律”工作要求,深入排查整治隐患,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组织开展好督查工作,严格督查要求,严格问责力度,对组织不力、工作开展不到位的单位实施通报批评、扣减责任金、约谈告诫等处理,对因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从重从严进行处理,绝不姑息。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2
按照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但是由于不是所有的事故调查报告都公开发布,且一些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也不包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因此,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一直没有行业公认的或者统计所得的数值。
针对年度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计算,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献[1]应用模糊数量理论建立了事故损失估算方法;文献[2]对我国高铁事故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得到高速铁路单位时间的延误损失约为普通铁路客运的6.75倍;文献[3]对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抽样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献[4]给出,2015年1~8月潮州市发生832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630.14万元;文献[5]介绍,2015年甘肃省发生的4 760起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 670万元;文献[9]提出2002年度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 000亿元以上;文献[10]给出2004年度我国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2 500亿元,约占全国GDP的2%。
本文对2011-2015年度发生的、已经公布的488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报告进行了分析,选择事故调查报告要素比较齐全、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219起。对219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死亡1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建立基于事故死亡人数的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模型,根据公开发布的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估算年度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1 数据来源及选择说明
我国每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0余万起,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故都发布事故调查报告。为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开展如下工作:
第一步,对代表全国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代表中部的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西部的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老工业地区的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代表超大城市的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和代表人口大省的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检索,检索到的事故调查报告数量如表1所示。
第二步,对检索到的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分析,选出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类型、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责任追究情况和预防对策措施等故调查报告要素相对比较全的报告。
第三步,去掉重复的和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报告。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报告是指直接经济损失特别巨大或极其少、没有直接经济损失或者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极其不匹配的事故报告。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这起事故死亡165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如果按照死亡人员对应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 161.2万元,这远远高于大量事故的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该起事故不具有代表性,未列入统计范围。
最终经过分析,从检索到的488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报告中,选择出219份事故报告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
2“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模型
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分年度、分事故类型计算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事故死亡人数为:
式中:ND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N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起;Ndi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第i起生产安全事故的具体死亡人数,人;y取值范围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
“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DELy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Dei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所选取样本案例范围内,第i起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Ny与y的意义和取值范围参照上文。“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每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NDEL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人。
则根据式(3)中对“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每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计算出“十二五”期间某年度内(y年度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
式中:TDEL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内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万元;TNDy为“十二五”期间第y年度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人。
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Yw(万元)为:
式中:y∈(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
用上述公式将年度换为类别,可以计算出按照类别加权计算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Cw。
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nw(万元)为:
用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Yw、按照类别计算的加权“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Cw与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经济损失TDELnw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万元):
3“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计算
按照文献[11]~[18]提供的“十二五”期间各年度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事故类别,用式(1)~(5)计算出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的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如表2所示。
同样,可以计算出按照事故类别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的类别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如表3所示。由于收集到的可用于计算的死亡事故调查报告较少,将国家统计的事故类别进行了合并,将道路交通类、水上交通类、铁路交通类、民航飞行类合并为交通类,将工商贸其他类、农业机械类、渔业船舶类、其他类合并为其他类。
根据表2数据计算的按照年度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48 827 997.7万元,根据表3数据计算的按照类别的加权“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36 716 215.2万元,用式(6)计算不按照年度和事故类别加权的“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为53 984 358.4万元。则我国“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TDEL为:
即我国“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 651亿元。
4 结论
1)“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很大。根据文献[19,20]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1.89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为64.29万亿元,中央财政收入30.14万亿元。则“十二五”期间死亡事故总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分别为0.16%、0.72%、1.54%。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很大的。
2)不同类别死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差别很大。从表3的数据看,危化品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多,达到422.1万元/人;交通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少,为91.8万元/人。最多与最少的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4.6∶1,即危化品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交通类事故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的4.6倍。不同事故类别如煤矿类、非煤矿山类、建筑施工类、烟花爆竹类、火灾类、其他类死亡事故死亡1人对应直接经济损失亦有较大差异,说明一些类别的事故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更容易造成财产损失。此外,由于本文收集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调查报告比较少,计算所得的死亡事故年度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类别直接经济损失还有一定的误差。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3
一是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全县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5 441人,比2010年增加35所、2 712人,学前一年入园(班)率由2010年的77.14%提高到93.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17.9%提高到69.33%;投资729.93万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4所,增设学校附属幼儿园7所;按计划逐步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水泄乡、厂街乡和杉阳镇中心幼儿园预计年底可完工,县城幼儿园完成征地、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2015年,全县共有小学在校生12 958人,初中在校生6 98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6%,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1.65%,小学辍学率为0.87%,初中辍学率为1.34%;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率达91.34%;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9.66%,复盲率为0。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 318万元,新建永平二中校舍9 700平方米;已争取到2 737万元资金,准备新建永平一中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共13 544平方米;补充高中教师42人,逐步解决高中教师结构不合理问题;目前,全县普通高中有40个班2 198人,较2010年增8个班8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66%,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2013年高考总上线率超过全州平均水平。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2010年以来,投入230万元,采购了电焊、汽车维修、灶具等设备,添置计算机30台;新增了焊接、中餐烹饪、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拓宽办学渠道,设立云南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扩大招生范围;继续与大理技校、大理第二职中、大理农校等学校开展校际合作。2015年,永平职中在籍在校学生11个班461人,比2010年增加118人,云南开放大学教育在籍学生480人;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3 000人以上。
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永平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完成新建校舍124 281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47 657平方米,投资总额达19 577.43万元,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投入1 554万元,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13间、多媒体教室280间,投影304套,全县完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配齐了理化生及科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设备;37个教学点实施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配备了卫星收视系统。
三是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对乡镇中心学校、初级中学和县属学校班子进行考核和调整;按政策解决了3 280名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对取得高、中级教师资格但“评聘分离”未聘任的228名教师,全部聘任到所评职称岗位;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岗位补贴人均标准500元/月,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乡村教师都得到了生活补助;通过公开考核招聘和考试招聘的方式录用高中教师42名、中小学特岗教师196名、支教教师10名、定向招聘农村基层期满高校毕业生26名、择优招聘大学生村官3人;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国培计划”“携手助学”等培训9 000多人次。
十二五期间工作情况 篇4
一、农民负担方面:
1、组织以镇统筹排涝费和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专项审计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定期对对金南、闵桥二镇当年以镇统筹排涝费及金南、闵桥、银集、前锋四镇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进行了专项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万元,同时对违规金额进行了处理并限期整改,对结余部分用来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和抵冲下年统筹。
2、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把好十二五期间农民负担方案审批关。各村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落实当年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项目、标准和筹集范围,由村民代表签字盖章,上报镇政府审批,并报县减负办审核备案。全县十二五期间共落实“一事一议”筹资万元,人平18.23元,未超出政策规定20元/人的限额;“一事一议”筹劳万个工日,劳平6.47个工日,未超出政策规定8个工日/劳力的限额;落实代办项目个,总金额为万元,其中:水利工程水费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万元、农业保险万元、排涝费万元、简易人身保险万元。
3、组织开展全县农民负担长效执法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县减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11个镇进行了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通报。
4、协助做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协助财政局对十二五期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逐项勘察和评审,并分片进行全县统一招投标。全县十二五期间核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个,全是村内道路,总投资万元,其中省财政奖补资金万元、一事一议筹资万元、集体资金万元,社会捐助万元。今年全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已全部纳入省财政补贴,每年省对每个标准村补助8万元(其中县配套2万元),共补助万元(其中省奖补资金万元)。
5、认真做好农民负担归户汇总和监督卡和专用收据的发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县应发农民负担监督卡万份,累计已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万份,发卡率达%。发放专用收据本,向农民收取的各项费用都能用专用收据进行收取,并且能够按照上级规定的要求收取各项费用。
二、扶贫帮困方面:
1、集中力量抓扶贫。安排每一名四套班子领导挂钩一个镇和一个薄弱村,要求每村每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低于15万元、增长不低于12%;组织县直单位、驻金单位与各村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每个机关干部结对帮扶1个困难农户。截至目前,达省新“八有”标准19个村,脱贫农户6409个、人口13528人,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的95%、97.7%、97.1%。
2、突出项目抓扶贫。自2006年起,组织县直部门筹集资金,援助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化厂房21万平方米,今年已安排租金360万元扶持经济薄弱村7个、创业点项目村51个。坚持交通、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到经济薄弱村,组织35名企业界市、县人大代表挂钩经济薄弱村。
3、健全制度抓扶贫。研究制定农村扶贫帮困工作考核办法,探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处置“阳光六步法”,建成县、镇农村产权交易机构,被表彰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省首批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先进县。
十三五规划期间工作安排打算
1、继续搞好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按计划在每年年初对闵桥镇、金南镇以镇统筹的排涝费进行专项审计,并抽查部分镇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2、把好审批关,严格控制十三五期间农民负担总额。
3、认真组织农民负担专项检查工作。准备在每年6月中下旬和12月中下旬组织县控减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10个镇进行全面检查。
4、协助相关单位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项目的落实以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等工作。
5、搞好农民负担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工作。针对农村中存在的隐形负担,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整治的方案和措施,并加以纠正。
6、继续抓好全县扶贫帮困工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巩固经济薄弱村发展成果,做好因病或失去劳动能力贫困户生活与低保接轨工作。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5
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卫规财发„201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部预算管理单位,卫生部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导各地卫生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卫生扶贫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 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
“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努力完成中央确定的卫生扶贫工作任务,大力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现对“十二五”时期卫生扶贫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以保障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政策、资金、智力支持为抓手,以提高能力水平为重点,加大卫生扶贫工作力度,拓宽工作范围,构建长效机制,推进贫困地区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1— 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维护健康。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实现扶贫对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遵循公益性原则,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二)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穿于卫生扶贫工作始终,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将各类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贫困地区、向贫困群体倾斜,努力构建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更加均等地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制订卫生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措施。注重加强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特殊群体的扶贫力度,实现与本省(区、市)乃至全国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强化硬件,提高能力。强调卫生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着力提高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对口帮扶等有效形式,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扶贫地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卫生扶贫与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卫生援藏、卫生援疆、卫生援青等工作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多方协作、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卫生扶贫工作格局。
三、目标范围
(一)目标。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2— 使扶贫对象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健康水平接近本省(区、市)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二)范围。新一轮卫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同时,继续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卫生扶贫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稳定参合覆盖面,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大力做好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使参合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到2015年,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
(二)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县级急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将危房多、条件差、房屋面积缺口大、不达标的医疗卫生机构列为优先支持的建设重点。到2015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
—3—
(三)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0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口腔疾病的防治。着力解决严重威胁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针对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工作,基本实现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实行免费婚检补助政策,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建设,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防治支持力度,有效降低妇女儿童死亡率和患病率。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不断扩大监测覆盖率。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扩大监督监测服务范围。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保证血液供应和安全。到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后的长效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补助等多渠道统筹解决,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完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完
—4— 善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到2015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五)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辐射作用,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医院运转效率。到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执业医师招聘等措施加强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全科医师特岗计划,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士配备,开展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提高基层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将培养人才与留住人才相结合,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等方式,使优秀人才投入并安心于基层工作。到2015年,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和指挥决策系统,逐步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加强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风险沟通和其他风险干预能力;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八)大力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5— 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依托信息网络,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积极探索以远程医疗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群众普遍得实惠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利用率显著提高。
(九)着力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中医院(含民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能力建设,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专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注重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扶持和促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院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
(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措施,切实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东西部省际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组派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大力实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组织国家医疗队及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扎实做好卫生援藏、援疆、援青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卫生对口支援规划,努力实现“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统一,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卫生扶贫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卫生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6—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卫生部统筹、省(区、市)卫生厅(局)负总责、县卫生局抓落实的卫生扶贫工作管理制度,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卫生部成立由陈竺部长、张茅书记任组长的部卫生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卫生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把卫生扶贫列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初订计划、年中抓实施、年底做总结,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卫生扶贫工作的总体责任;贫困地区所在县卫生局具体承担卫生扶贫任务的组织落实职责,要制订方案、细化任务,明确牵头人和责任人,逐项抓好卫生扶贫工作的落实。
(二)加大支持,政策倾斜。在确定卫生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制订专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殊情况,努力做到普遍支持的政策和项目,对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先行先试的政策和项目,在贫困地区先行试点,予以优先支持;同时,结合贫困地区卫生工作实际需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卫生扶贫项目,予以特殊支持。继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项目、深化医改等工作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完善机制,长效管理。要结合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扶贫工作实际,落实《纲要》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卫生扶贫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卫生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强化工作考评,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将卫生扶贫工作纳入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试点引路,整体推进。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原则,有步骤地实施卫生扶贫工作试点。注重工作
—7— 方式创新,不断拓宽试点领域,积极通过开展地方病扶贫开发等试点,探索好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全面推进各项扶贫任务和卫生事业发展。
(五)加大宣传,形成氛围。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和健康传播工作,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深入宣传卫生扶贫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参与卫生扶贫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乡镇外贸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6
“十二五”期间,xx县外贸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竭尽全力搞好外经贸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出口创汇突飞猛进,取得我县外贸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1、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我县外贸2010年出口创汇4996万美元,2011年出口创汇8535万美元,同比增长70.8%;2012年出口创汇1.03亿万美元,同比增长21%;2013年出口创汇1.66亿万美元,同比增长61%;2014年出口创汇1.91亿万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总量名列全市前矛,跻身全省纺织服装出口十强县,连续6年荣获全市、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预计2015年可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2010年同期增长4倍,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名列全市前茅。
2、利用外资有新突破。
我县外贸局在取得出口创汇显著成绩的同时,利用外资同步发展,预计2015年可实际引进外资3500万美元,占年任务的106%。同比增长9.3%;比2010年同期增长59%。
二、主要做法与体会
一是出口市场结构更为优化。继续实施我县“百家企业拓市场”工程,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取得新成绩,今年我县与东南亚、欧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出口总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2个。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更为优化。坚持市场导向、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新进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农产品、鞋类和药材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1%、32%、38%。
三是出口主体结构更为优化。持之以恒培育各类出口主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有新提升。今年我县民营企业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继续保持出口主体地位,外资企业出口6000万美元,增长8%,国有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增长6%,出口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
四是引进外资质量快速提升。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出口订单减少,汇率波动过大,汇兑损益风险增大,出口企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出口后劲不足,严重制约出口。
二是提升外贸品牌企业竞争力弱。我县上品牌、上档次的重点出口品牌企业少,尤其出口附加值高的机电、机械制造及高科技出口产品几乎没有一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外,大部分出口企业都要借助外省、外县的品牌出口,对我县持续增长出口态势,带来严峻挑战。
三是引进外资工作薄弱。来我县外商投资企业少,进资难度大,完成外资任务较吃力。
四、未来5年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以开放型经济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出口创汇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发展。即:2016年出口2亿美元,2017年出口2.2亿美元,2018年出口2.42亿美元,2019年出口2.66亿美元,2020年出口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即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2017年3900万美元,2018年4300万美元,2019年4700万美元,2020年5200万美元,为把xx建设成为抚州次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十三五”期间及2016年工作打算及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促进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切实解决外贸出口企业招工难。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与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跨县就业到县内、县外就业并重。实行免费就业服务,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凭身份证到县劳动保障部门或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享受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
2、努力降低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对县内企业开展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上岗前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给予一定补贴;对企业招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采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可采用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企业招聘的农民工,可以采用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银企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对接会议,加强各商业银行与出口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合作的实际成效。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加强出口企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合作,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最大化。
4、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展销会、博览会。重点组织好广交会、华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展会的参会工作,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重点目标市场的国际知名展会。建立贸易促进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传统实物展与现代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5、帮助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积极帮助县内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努力扩大全县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数量。
“十二五”期间,xx县外贸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竭尽全力搞好外经贸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出口创汇突飞猛进,取得我县外贸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1、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我县外贸2010年出口创汇4996万美元,2011年出口创汇8535万美元,同比增长70.8%;2012年出口创汇1.03亿万美元,同比增长21%;2013年出口创汇1.66亿万美元,同比增长61%;2014年出口创汇1.91亿万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总量名列全市前矛,跻身全省纺织服装出口十强县,连续6年荣获全市、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预计2015年可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2010年同期增长4倍,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名列全市前茅。
2、利用外资有新突破。
我县外贸局在取得出口创汇显著成绩的同时,利用外资同步发展,预计2015年可实际引进外资3500万美元,占年任务的106%。同比增长9.3%;比2010年同期增长59%。
二、主要做法与体会
一是出口市场结构更为优化。继续实施我县“百家企业拓市场”工程,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取得新成绩,今年我县与东南亚、欧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出口总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2个。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更为优化。坚持市场导向、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新进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农产品、鞋类和药材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1%、32%、38%。
三是出口主体结构更为优化。持之以恒培育各类出口主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有新提升。今年我县民营企业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继续保持出口主体地位,外资企业出口6000万美元,增长8%,国有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增长6%,出口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
四是引进外资质量快速提升。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出口订单减少,汇率波动过大,汇兑损益风险增大,出口企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出口后劲不足,严重制约出口。
二是提升外贸品牌企业竞争力弱。我县上品牌、上档次的重点出口品牌企业少,尤其出口附加值高的机电、机械制造及高科技出口产品几乎没有一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外,大部分出口企业都要借助外省、外县的品牌出口,对我县持续增长出口态势,带来严峻挑战。三是引进外资工作薄弱。来我县外商投资企业少,进资难度大,完成外资任务较吃力。
四、未来5年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以开放型经济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出口创汇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发展。即:2016年出口2亿美元,2017年出口2.2亿美元,2018年出口2.42亿美元,2019年出口2.66亿美元,2020年出口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即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2017年3900万美元,2018年4300万美元,2019年4700万美元,2020年5200万美元,为把xx建设成为抚州次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十三五”期间及2016年工作打算及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促进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切实解决外贸出口企业招工难。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与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跨县就业到县内、县外就业并重。实行免费就业服务,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凭身份证到县劳动保障部门或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享受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
2、努力降低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对县内企业开展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上岗前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给予一定补贴;对企业招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采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可采用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企业招聘的农民工,可以采用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银企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对接会议,加强各商业银行与出口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合作的实际成效。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加强出口企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合作,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最大化。
4、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展销会、博览会。重点组织好广交会、华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展会的参会工作,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重点目标市场的国际知名展会。建立贸易促进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传统实物展与现代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5、帮助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积极帮助县内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努力扩大全县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数量。
6、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县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制订和完善外贸促进政策,适当扩大政策优惠面。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轻纺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对县内出口企业参加商务部、省、市、县组织的国际专业性展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出口品牌建设,对入选省级、国家级出口名牌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7、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及时通报政策信息,研究解决外贸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发挥信息优势,及时通报国外技术壁垒、技术标准信息和进出口商品风险信息,增强我县企业应对能力,形成合力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完善进出口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预警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指导企业做好防范工作。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每年由县外经贸局举办2-3期专题培训班,指导企业做好应对工作,增强企业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
8、全力拓宽外贸出口渠道。实现xx外贸出口提速,构建和开发我县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动力,在出口产品增长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在巩固和扩大现有纺织服装出口的同时,有重点地扶持、筛选培育高新产业技术、机电、绿色环保农副产品、天然制药等新的出口产品,大力扩展外贸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后劲。保持全县出口每年增长10%。
9、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品牌产品出口。
10、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1、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
(1)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三定”方案,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国家、省规划内和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务院、省政府审批、核准或由国家及省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县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2)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项目核准机关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实行备案制的项目,企业只审核项目备案申请表,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程序。同时,及时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3)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安监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3〕1346号)的规定,对建设项目设立的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包括核准和备案项目),不随意扩大范围,不将规定以外的项目纳入审查范围,不把属于下级审查的项目提升到上级审查。
2、大力简化审批流程(1)建立部门并联审批制度。除按规定必须前置审批的,实行部门并联审批,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对项目核准同时涉及到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前置条件的,项目单位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时,可同时将以上需前置审批的文本报送相关部门。(2)建立主管部门内部联审机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涉及主管部门内部多个科室的,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主持,相关科室参加,形成内部联合审批制度。
(3)完善重大项目会审制度。继续坚持由县发展改革部门牵头,XX县有关部门进行集中办公、现场调度、联审会签;对需经省级以上审批立项的重大项目,设立绿色报批服务通道,及时上报省有关部门同时预审、同时立项、同时实施其他初审。
(4)推进电子网上审批。按照“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加快实行电子网上审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实行领导“ab角”制度。若担任a角的领导外出,由担任b角的领导顶替开展工作,负责签批文件,做到工作不断线,流程不断流,确保项目审批不因领导外出而停滞。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 以保障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 以政策、资金、智力支持为抓手, 以提高能力水平为重点, 加大卫生扶贫工作力度, 拓宽工作范围, 构建长效机制, 推进贫困地区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 维护健康。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 以实现扶贫对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遵循公益性原则,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二) 深化改革, 夯实基础。
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穿于卫生扶贫工作始终,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政策措施, 将各类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贫困地区、向贫困群体倾斜, 努力构建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更加均等地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 分类指导, 协调发展。
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 因地制宜制订卫生扶贫政策, 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措施。注重加强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特殊群体的扶贫力度, 实现与本省 (区、市) 乃至全国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 强化硬件, 提高能力。
强调卫生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 着力提高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同时, 更加注重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对口帮扶等有效形式, 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扶贫地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将卫生扶贫与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卫生援藏、卫生援疆、卫生援青等工作紧密结合, 努力构建多方协作、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卫生扶贫工作格局。
三、目标范围
(一) 目标。
到2015年, 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使扶贫对象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 基本实现病有所医, 健康水平接近本省 (区、市) 平均水平, 为实现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二) 范围。
新一轮卫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同时, 继续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卫生扶贫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继续稳定参合覆盖面,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 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 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大力做好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 使参合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到2015年, 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
(二) 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县级急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将危房多、条件差、房屋面积缺口大、不达标的医疗卫生机构列为优先支持的建设重点。到2015年,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 (含县中医院) , 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 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
(三)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0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口腔疾病的防治。着力解决严重威胁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 加强针对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工作, 基本实现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 实行免费婚检补助政策, 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建设, 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防治支持力度, 有效降低妇女儿童死亡率和患病率。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不断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 不断扩大监测覆盖率。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 不断扩大监督监测服务范围。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 保证血液供应和安全。到2015年,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以上,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 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 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 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后的长效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补助、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补助等多渠道统筹解决, 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完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拉开收入差距, 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到2015年,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五) 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辐射作用, 提升县域医疗水平, 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提高医院运转效率。到2015年,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六) 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执业医师招聘等措施加强医生队伍建设, 实施全科医师特岗计划, 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士配备, 开展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 提高基层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将培养人才与留住人才相结合, 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等方式, 使优秀人才投入并安心于基层工作。到2015年, 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 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 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七)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和指挥决策系统, 逐步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加强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风险沟通和其他风险干预能力;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 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到2015年, 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八) 大力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依托信息网络, 大力发展远程医疗, 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积极探索以远程医疗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群众普遍得实惠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利用率显著提高。
(九) 着力扶持中医药 (民族医药) 事业发展。
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中医院 (含民族医院) 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中医药 (民族医药) 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 (民族医药) 能力建设, 开展中医药 (民族医药) 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专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注重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 特色和优势, 积极发展中医药 (民族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 在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扶持和促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到2015年, 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院室能够提供中医药 (民族医药) 服务。
(十) 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措施, 切实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东西部省际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组派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大力实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 组织国家医疗队及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扎实做好卫生援藏、援疆、援青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卫生对口支援规划, 努力实现“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统一, 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卫生扶贫工作的认识, 切实增强做好卫生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坚持卫生部统筹、省 (区、市) 卫生厅 (局) 负总责、县卫生局抓落实的卫生扶贫工作管理制度, 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卫生部成立由陈竺部长、张茅书记任组长的部卫生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卫生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各省 (区、市) 卫生厅 (局) 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把卫生扶贫列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 年初订计划、年中抓实施、年底做总结, 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卫生扶贫工作的总体责任;贫困地区所在县卫生局具体承担卫生扶贫任务的组织落实职责, 要制订方案、细化任务, 明确牵头人和责任人, 逐项抓好卫生扶贫工作的落实。
(二) 加大支持, 政策倾斜。
在确定卫生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制订专项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殊情况, 努力做到普遍支持的政策和项目, 对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先行先试的政策和项目, 在贫困地区先行试点, 予以优先支持;同时, 结合贫困地区卫生工作实际需求,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卫生扶贫项目, 予以特殊支持。继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项目、深化医改等工作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 (含县) 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 完善机制, 长效管理。
要结合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扶贫工作实际, 落实《纲要》工作任务, 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卫生扶贫长效管理机制, 推动卫生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强化工作考评, 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 将卫生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考核, 建立奖惩制度, 加强督导检查,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 试点引路, 整体推进。
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原则, 有步骤地实施卫生扶贫工作试点。注重工作方式创新, 不断拓宽试点领域, 积极通过开展地方病扶贫开发等试点, 探索好的模式和成功经验, 加以总结推广, 全面推进各项扶贫任务和卫生事业发展。
(五) 加大宣传, 形成氛围。
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和健康传播工作, 通过多种媒体形式, 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健康, 深入宣传卫生扶贫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 广泛宣传健康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营造全社会参与卫生扶贫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辽宁;科技进步;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
为了更好地把握“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发展的态势,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有关数据,对2011—2015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
一、总体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总体呈下降之势,2015年已降至全国第11位,但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科技进步水平,科技潜力相对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进步环境良好
主要突出表现在,辽宁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2015年“万人以上大专学历人数”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十二五”期间,除2012年(第7位)外,均排名第4位。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辽宁科技发展的巨大优势。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辽宁也较为先进,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排名较为靠前,反映出较好的科研物质条件基础。
(二)科技活动投入较高
由于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相应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也较高,“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科技活动财力投入表现要好于人力投入,尽管排名近两年有所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15年仍排名全国第9位,“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排在全国第12位。
(三)科技活动产出能力较强
辽宁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的表现要好于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活动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7位,在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方面,辽宁均有不俗的表现。“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仍显薄弱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2015年辽宁排位比上年提高了2个位次,但依然较为薄弱,2015年仅排名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四年排位始终在20位之后。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两项指标,位次不断下滑,排名均降到20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略有好转,2014、2015两年全国排名提升到第18位,为“十二五”期间最高。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
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辽宁位次虽出现下滑,但依然排在全国第11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好,其中“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国第6位。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较高,“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稳居全国第7位。在環境改善方面,表现不尽乐观,已从2010年的19位,下滑到2015年的第23位。
二、科技进步优势不断弱化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依次为第6、7、7、8、11位,总体呈现出一种逐渐下滑的态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项指标上。
(一)科技进步基础相对减弱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的排序从2011年的第8位降到2015年的第12位,具体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排序从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2—2015年的第11位:科技意识排序从2011的第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15位,2015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只有7.74%,仅排名全国第25位。
(二)科技活动投入相对下降
2011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位居全国第9位,到2012年提高到第8位,2015年已下降至第13位。其中,在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方面,由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6位,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2015年该比重仅为48.80%,排在全国第19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序同样下降,从2011年的第9位下跌到2015的第12位,主要是由于“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0.94%下降到2015的0.66%,排名由第12位下滑至第16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1.15%减少到2015年的0.42%,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跌至第17位。可见作为全省创新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创新的热情有待激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差距进一步拉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从2011的第1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下降,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19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从2011年的第13位,猛跌至2015年的22位,两项指标排位均在全国20名之后,与辽宁科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降
2011-2014年,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序始终稳定在全国第7位,2015年骤降至第11位。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善水平的下降,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5年的第23位。其中“环境质量指数”从2011年的12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4位,“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从2011年的第8位,快速下滑至2015年的第22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三、科技发展不平衡
(一)科技进步环境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与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不相称。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相比,科技意识相对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均排名第11位,而科技意识排名第15位,该指标“十二五”期间已下滑7个位次。可见辽宁科技意识相对落后。
(二)科技活动投入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全国第12位,而科技人力投入只排在第16位,两者相差了4个位次。科技人力投入排序较低,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可见我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在研发人员的队伍质量上也亟待提高。
(三)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与科技人力资源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较弱。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位居全国第11位,而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仅居第16位。可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人力资源,说明辽宁还存在着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活动投入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明显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13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仅为21位,相差了8个位次。二者间巨大的差距,说明辽宁科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远远不够。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环境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5年,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位居全国第10位,而环境改善只位居全国第23位,二者相差了13个位次。“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2015年分居全国第24、22位。可見,“十二五”期间,辽宁环境改善依然落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四、关于“十三五”期间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的几点建议
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实力仍相对较强,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此外,辽宁科技进步优势相对减弱,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辽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辽宁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辽宁应加强对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要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均称下降之势。特别是作为全省创新投入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科技人才流失。辽宁应加大科技经费投人,进一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增加地方政府科技拨款的同时,尤其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辽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下降之势。2015年该项比重仅为8.27%,位居第14位,远远落后于浙江、上海、北京等许多省份。辽宁应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做好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产业规模。
(四)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
尽管辽宁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发展的缓慢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固然有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但忽视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辽宁在扶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应积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增长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排名始终在全国前10位,其中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第6的位置。但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较低,仅位居全国第21位,说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辽宁应在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上下工夫。
(六)加强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辽宁的环境改善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只排名全国第23位,为“十二五”期间最低。“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排名均不断下降。今后辽宁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因为环境的改善不仅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投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