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共6篇)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1
重庆市水利局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及2011年目标任务
一、水利“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基本建成统筹城乡的水利发展框架体系,初步实现城乡水利统筹协调发展。
——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提高城乡供水、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建成玉滩、金佛山、观景口3座大型水库,启动藻渡大型水库;建设40座“泽渝”中型水库,完工30座;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和水系连通工程。
——解决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改扩建180个场镇供水工程及一批向农村延伸的饮水管网工程,解决800万城乡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城市和乡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增强山洪灾害预防能力。建成城镇防洪护岸500公里;完成148条中小河流300处重点河段治理,完成75条山洪沟治理。在西部率先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基本保障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灌溉用水需求,有效灌溉率从45%提高到53%。续建8个大型灌区,建成10个中型灌区、25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推进“五小”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及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节水型社会
建设,为三峡水库水质安全提供支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平方公里(含森林工程、易灾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15.6万亩,建设水系森林工程30万亩,绿化长江水利林18万亩。
——推进水电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实施16个区县小水电代燃料项目、18个区县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新增装机50万千瓦。
——大力加强水利应急能力建设,构建较为先进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二、2011年工作目标任务
以中央一号文件及全市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五个重庆”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城乡饮水安全、中小河流域治理、城镇防洪、大中型灌区、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主要目标任务为:
——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投资105亿元;
——新开工3座中型水库,在建骨干水源工程(三江口除外)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新建、改造100个集镇自来水厂,解决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防洪达标县级城市5个、重点集镇68个,综
合治理20处中小河流;
——新增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建成“水系森林”工程和“绿化长江”水利林20万亩;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万千瓦。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2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媒体‘十二五’规划和实施”。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发展”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展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它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我国新闻媒体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未来五年,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闻媒体要与全国其他战线一样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战略机遇,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会上,还同时邀请了来自新华社、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国内知名媒体、企业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开坛演讲,奉献了一出出精彩的知识盛宴。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3
“十一五”以来,洋河新城把节能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硬任务来抓,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2010年,洋河新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11吨标煤/ 万元;洋河纸业、洋西木业等企业消耗工业废料5687吨,循环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洋河酒厂在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该企业获得江苏省首届绿色等级企业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市绿色等级企业。根据洋河新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测算,到2011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吨标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8.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其中2011年下降3%。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和2011年节能目标任务,我们将狠抓五个方面工作,全力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一、狠抓源头控制,坚决杜绝高耗能企业进入洋河新城。根据洋河新城产业发展规划,我们主要发展酿酒食品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在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将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对所有引进项目必须同时限制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对不符合资源利用标准、不符合环保排放强度限值、高能耗的项目一律“亮红灯”,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确保引进更多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
—1—
二、狠抓结构调整,坚决淘汰现有落后产能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与空间格局,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产业政策,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推进集约发展,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11年底关闭桥北、赵圩、南街等6家砖瓦厂。
三、狠抓节能技改,重点推进四大领域节能工程。大力推进工业节能,以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为重点,推进工业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探索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建筑工程中的集成运用,大力引进推广节能门窗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大建筑节能巡查力度,引导各类建筑向低能耗建筑转型。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积极推广公共场所绿色照明,推广应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节约日常办公开支,推广使用节能产品,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全面更新和升级客运车辆,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型道路运输企业,加快运输装备改造升级。
四、狠抓基础工作,不断提高能源统计工作水平。开展重点耗能企业统计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更好地为节能工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能源统计基础建设,督促用能企业继续完善能耗原始台帐记录和统计台帐,全面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记录和统计。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4
发布日期:2012/3/26 9:32:08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13号)精神,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的《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业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把残疾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较好地完成了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全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制定实施一系列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优惠扶持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为残疾人办实事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实施康复救助、温馨安居、扶残助学、百千万就业创业扶贫工程等重点助残项目,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全省有8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10.2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29.1万件;为3.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新建或改建了住房,8.6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贴;1899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6000多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大中专学生得到奖励资助;兴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49处,培训残疾人16.5万人次;兴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582处,辐射带动10万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建立托养服务机构265处,机构托养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1.2万人,居家安养残疾人2.1万人;对2.6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向2.4万名下肢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
(三)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文艺汇演和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我省23名运动员夺得4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2人2次打破2项残奥会记录,金牌和奖牌总数均超过上届残奥会,实现了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在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上,我省25名残疾人运动员勇夺17枚金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山东争了光。
(四)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抓基层、打基础,90%以上的乡镇残联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选配了2104名乡镇残疾人专职干事、75231名村(社区)专职委员。培训基层残疾人干部和技术人员4万余名,残疾人事业发展专题培训班纳入全省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143处,基本形成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服务网络。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2.6万人次,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我省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残疾人事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2009〕12号),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总体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制定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信息化水平。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残疾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全省总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予以优先发展,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
3.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坚持统筹兼顾。以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康复。
任务目标:实施重点康复救助工程,帮助13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组织供应45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辅助器具。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壮大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2.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项目。加快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发挥省级残疾人康复机构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作用。根据人口分布和实际需求,按照市级不少于10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县级不少于5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5年内各市、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建立一批区域性康复技术资源中心,支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制定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各类康复技术标准,建立康复定点机构认证制度,提高康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3.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教育机构和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要设立康复科,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康复技术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示范性社区康复站。
4.继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国家重点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与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精神病防治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项目,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有效康复服务。
5.落实国家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和辅助器具进口税费减免政策,支持辅助器具和康复产品的研发与引进。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各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确保场地规模、人员配置和设备设施满足服务项目和职能需要,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6.加强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制定中长期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培训2500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3万名社区康复员、协调员,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梯度合理、水平提高。制定省康复医学发展规划,加强康复医学学科建设。
7.加快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按照国家规定推进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残疾的发生。加大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力度,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二)教育。
任务目标: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2年至3年康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确保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义务教育,适当提高生活费标准,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2.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职工编制标准,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设区的市和残疾儿童较多的30万人口以上县(市)都要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要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
3.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和福利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4.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鼓励和扶持特教学校开设高中部(班),支持特教高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市要建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班)。提升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层次,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成中高等教育兼容、承担残疾人和残疾人康复教育工作者培养任务、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5.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完善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试办法。听力残疾考生参加各类外语考试免试听力。
6.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要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做好济南大学和青岛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试点工作,加强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的专业建设。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构建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开发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实行全员培训。按规定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
7.加强手语和盲文推广工作。举办残疾人工作者手语及盲文知识培训班,使残疾人工作者掌握通用手语和盲文,增强同残疾人交流的能力
(三)就业。
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就业保护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城镇新就业残疾人7.5万人。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服务,对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和就业困难残疾人重点实施就业援助。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培训,登记求职的城镇残疾人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培训或实用技术培训,经培训的残疾人40%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山东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范围,督促各类用人单位遵守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岗位预留制度。招录公务员时,招考部门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征制度,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收尽收。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专产专营、优先采购等专项制度,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岗位补贴。
2.认真实施中国残联“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促进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社区服务业、城市便民服务网点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事各种便民服务、居家服务。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实施“万名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扶持帮助4000名听力言语残疾人就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加强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五统一”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实名制统计制度,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残疾人就业状况和职业培训状况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的数据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4.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就业机构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的农村残疾人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残疾人,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残疾人、企业新录用残疾人员、残疾人大学生,开展大规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举办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建立残疾人优秀技能人才表彰和奖励机制。
(四)社会保障。
任务目标: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建立以社会救助为底线、社会保险为基础、特殊福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政策措施:
1.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要做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要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2.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将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纳入其中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帮助1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
3.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县(市、区)政府应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积极探索重度残疾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条件和标准的优惠措施。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合)待遇。
4.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鼓励和帮助非全日制就业和个体就业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五)扶贫。
任务目标:实施“共享阳光—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扶持建设500个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为10万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资助5000名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6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措施,扶持到户到人。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获得农机购置、家电下乡等发展农业生产和消费优惠方面的补贴。完善贫困残疾人口的识别机制,摸清残疾人扶贫开发对象底数。
2.进一步加强康复扶贫贴息贷款的应用和管理,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项目贷款重点用于扶持中小型农业产业项目和残疾人扶贫基地等规模化发展型经济实体,注重提高扶持带动贫困残疾人数量和扶贫成效。小额到户贷款重点用于扶持能人大户、产业化农业、手工业等适合贫困残疾人快速增收的个体经济。农村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贫困残疾人需求的特殊信贷产品,开展残疾人扶贫专项信贷服务活动,向贫困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信贷服务。
3.扎实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通过安置、培训、辐射带动等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脱贫。依托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村互助社、各种行业协会组织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服务。扩展和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职能,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4.广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各种培训机构,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身体条件,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政府举办或间接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对培训后的贫困残疾人就业给予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并实行动态跟踪服务,确保贫困残疾人能受训、能就业、能增收。
(六)托养。
任务目标:示范和骨干托养机构、基层日间照料机构、居家安养服务同步发展,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12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对向精神、智力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的机构,由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财力变化和物价指数变化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省财政给予补助,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入院甄别标准、机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社会组织的资助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对规范化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
2.建立健全以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重点支持基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3.大力发展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以乡镇(街道)、社区(村)为依托搭建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平台,确保每个乡镇(街道)有一处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并积极向社区延伸。广泛开展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依托社区和家庭,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按照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托养服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研究制定培训培养计划,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托养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残疾人托养服务骨干机构要定期组织辖区内托养服务机构和居家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七)文化。
任务目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培养残疾人艺术人才,繁荣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
政策措施:
1.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农家书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中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应设立盲人阅览室,定期增配、及时更新适合残疾人阅读的读物。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扶持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2.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在城乡社区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要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
3.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和全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国际交流。
(八)体育。
任务目标: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国内外残疾人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经常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要结合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等,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重视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引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建立健全残奥、聋奥、特奥委员会等残疾人体育组织,开展残奥、聋奥、特奥运动。积极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2.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在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根据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需求,加快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15个“山东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设区的市至少建立1处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县(市、区)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门为残疾人体育锻炼和运动员训练服务的体育设施。
3.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立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的残疾人体育教练员队伍,培养一定数量的残疾人体育裁判员和医学分级人员,逐步落实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医学分级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和师范、体育教学计划。
4.定期举办省、市残疾人运动会,积极参加全国残运会、残奥会和特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解决好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特别是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九)无障碍环境。
任务目标: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无障碍市、县(市、区)创建活动。对5万户肢残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5万户聋人家庭配备多功能电子闪光门铃,为5万名盲人配备多功能智能盲杖。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无障碍建设条例,新建、改建、扩建设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提高无障碍建设质量和水平。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要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改造,对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政府补贴。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励机制。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区创建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推广。
3.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省、市的电台、电视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县(市、区)电台、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给予扶持。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
政策措施:
1.完成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残疾人就业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指导各地制定和修改残疾人优惠扶持政策。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在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省“六五”普法重点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3.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拓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残疾人法律援助月”等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依法解决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继续推动将残疾人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救助补充事项范围,扩大残疾人法律救助覆盖面。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构建设,省、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要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开展创建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活动。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完善残疾人驾驶汽车、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等相关优惠措施。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任务目标: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以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作用,密切与残疾人的联系。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各级残联要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积极向政府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
2.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在规划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对基层残疾人组织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城乡基层残疾人组织实现全覆盖。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配备基层残疾人专职干事和委员,将基层残疾人专职干事(专职委员)工作补贴(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好基层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
3.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社区建设协调领导机构要吸收同级残联为成员,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无障碍等工作。
4.县级以上残联全部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省、设区的市残联建立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工作规范化建设,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切实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5.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省残联配备盲人、聋人专职理事,逐步配备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理事。加大县级以上残联中青年干部和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配备力度。建立完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建立全省残联系统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制定短、中期干部培训计划,加大设区的市、县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者“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作用。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落实残疾人工作者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6.各地要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7.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发现、培养残疾人自强典型。加大对优秀残疾人、扶残助残先进、优秀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的表彰力度,组织好第五次全省“自强与助残”表彰大会和“残疾人之家”、“全省残联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
(十二)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任务目标: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发挥互联网和门户网站的重要作用,为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加强各级残联网站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支持、推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继续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等研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研究残疾鉴定、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器具等领域的标准和技术。培育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为残疾人服务的产业品牌和企业。
3.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福利、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制定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继续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设区的市和县(市、区)要建设符合要求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对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工程改造给予适当补助(不含青岛),无障碍设施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十三)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任务目标:加强统计和监测,掌握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及时跟踪残疾人事业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管理运行制度和服务标准。
政策措施:
1.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统计指标,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2.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稳定工作队伍,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配合做好第三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关工作,推进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制度化、规范化。
3.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公民权利、人道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研究和残疾人社会福利、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业、残疾人服务提供模式、服务机构运行管理、服务质量标准与监管、无障碍等方面政策研究。
(十四)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任务目标: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作用,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新闻媒体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组织好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继续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等活动。
2.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场地、人才等扶持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改进和完善对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资助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竞争性投标,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规划和行业管理。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慈善项目,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增强慈善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规划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各地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统计内容,加强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估。要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支持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格局,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5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铜仁地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思南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管理和指导。组
长:姚云国(常务副校长)
负责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胜智(副
校
长)
负责督查和审核工作
詹吉生(副
校
长)
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工作
成员:
田进波(教务处主任)负责统筹规划、方案制定、制度落实等工作 王
兵(副教导主任)负责上传下达、组织实施、资料审查等工作 李文敏(办公室副主任)
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学时登记等工作 蒙明勇(办公室主任)
负责师德师风、教师考核等工作 蒙
军(政教处主任)
负责班主任建设等工作 罗柏圣(总务处主任)
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熊
冲(报
账
员)
负责经费保障工作
阮进勇(教研组长)
负责语文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高
娟(教研组长)
负责数学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刘德华(教研组长)
负责英语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温良军(教研组长)
负责实验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郭奉先(教研组长)
负责综合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田进波任办公室主任,王兵和李文敏负责具体办公。李文敏为信息员和学时登记员,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和学时登记;王兵为档案资料管理员和学时审核员,负责档案资料管理和学时审核。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围绕《思南县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提高我乡基础教育水平和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目标要求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我校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为引领和基础,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新机制,下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型教师队伍。
四、实施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中继教工作的宏观统筹,在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分层、分岗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教师的选派培训及校本培训工作,做到计划周密、质量保证、工作落实。
“联系实际,按需施训”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联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培训。突出针对性、强调及时性、增强实效性,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做到学以致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创建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因素,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教师学习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紧扣教育改革发展主题,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改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扩建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者素质,加强培训理念与实践的研究,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
五、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中继教管理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即:《考试考核制度》、《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培训备案制度》、《专项检查、抽查登记制度》、《中继教考核制度》、《中继教奖惩制度》、《中继教责任追究制度》、《中继教经费保障制度》等),确保中继教工作顺利实施。
六、培训对象:我校在职全体教师
七、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8月前。
2、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5年上半年。
3、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
八、培训内容: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60学时。组织参加县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五年不少于240学时,校本培训五年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师德培训不少于20学时)。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具体目标与要求如下:
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老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方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技能: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老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务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培训新教师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省、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推动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发展。
1、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五年内,计划选拔1名省级、2名市级、5名县级10名乡级和20名校级骨干教师,尽可能覆盖到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
2、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通过省、地、县三级集中培训与考试,通过参加“送教下乡”活动,通过选派参加省、地、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周末教研讲堂,通过“请进送出、挂职锻炼、交流学习”等方式,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尤其是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力度,为学校构建一支校本研修骨干团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加强特岗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
3、班主任培训计划
通过过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班主任参加培训五年不少于30学时,积极推荐选派班主任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
4、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在普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中级培训,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力争我校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达到100%。
5、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广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常规工作考核中。
6、新教师培训计划
督促新教师完成在县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集中培训,并实行老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并对新教师集中培训学时实行单独登记。
7、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对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和培训者队伍开展的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省、市、县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样本研修的能力。
(三)、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培训
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使我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85%。
九、培训活动 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研促培,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活动”。以“三制三课”(三制:教师会课制、教学主题会诊制、课堂教学反思制;三课:探索课、引路课、示范课)活动为核心,以学科小课题研究为主线,以“二级培训”、网络培训和校内教研活动为手段,促进对教师的“三格”培养(新教师“资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构建教师“三维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
1、开展“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和指导小组,老师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
2、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五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次心理健康课或组织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每学年拟定一篇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心理健康善调查问卷。
3、开展校本师德教育集中培训和学科集中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学科教材教法或课程标准为培训内容,由教研组长负责每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培训;由蒙明勇主任负责,每期至少组织一次师德教育,2013年上半年重点培训《师德新说》;2013年下半年,由田进波主任负责培训《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上半年,由张胜智副校长负责培训《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2014年下半年,由王兵主任负责培训《高效课堂—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综合实践》;2015年上半年,由田进波主任负责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
十、培训保障 学校将中继教专项经费保障纳入学校预决算,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将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保证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中继教工作。
思南县大河坝中学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6
关键词: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对策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住房和建设部以发改农经[2012]1618号文件印发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 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1“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 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m3,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67万hm2;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m3以内,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km2, 初步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 基本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 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2“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任务为: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强化农业节水。二是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三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四是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 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 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有序发展小水电, 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3“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主要任务为: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水利投融资等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河湖和水土流失监督管理, 加强水利防灾减灾管理, 健全水法规和水利规划体系。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 加强成果推广与普及,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4“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规划》, 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 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供水排水处处长张敦强透露, “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的资金投入大约需1600亿~1700亿元资金, 将以中央投入为主, 地方配套为辅, 再加以农村自筹。
4.1 标准提高:供水不安全人群增多
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 力争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 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10年年底, 累计完成投资1053亿元, 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58%。尽管“十一五”超额解决了5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但是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形势严峻。
4.2 五年投资1600亿元:三分之二由中央出
根据《规划》,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同时, 常务会议指出, 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 并将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
对比2010年的数据,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集中供水人口目标再提高22%。“这一目标的实现, 主要通过改善旧有集中供水工程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来实现的, ”王毅分析, “2005年国家启动集中供水工程后, 目前全国共有52万个集中供水工程, 这一数字还将大大提高。”
“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的资金投入大约需1600亿~1700亿元资金。“其中, 中央将总共投入2/3, 其余由省级政府配套。”张敦强透露, 中央财政的投入将向中西部倾斜, 中央拨款东部占30%、中部占60%、西部占80%。
5“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主要对策
要完成这一规划目标,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至少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 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 落实各项责任制。2011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保障饮水安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了落实这一要求, 水利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与有关的省人民政府签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目标责任书, 这项工作最近就要开展, 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地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责任给各省人民政府加以明确。同时, 根据分级管理原则, 各省人民政府也将和各市人民政府、各县人民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目标责任书的签订, 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逐步落实到各单位以及个人。水利部和有关部门将会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政策, 加强监督和检查, 实行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实行严格的问责。
第二,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工程是需要花钱的, 钱不到位, 就很难谈起。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共需要投资1750亿元。这个投资按照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受益农户共同负担, 中央拿大头, 中央的补助比例是68%。这个补助比例, 按照全国各地方财政状况的不同、经济发达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东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比较快、财力状况比较好, 中央财政补助三分之一,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达水平中等, 中央财政补助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财力状况不是很好, 所以中央财政补助的比例达80%。对西藏自治区而言, 中央财政全部拿, 达到100%。这样一来, 全国平均的资金比例, 中央补助68%, 也就是要拿1750亿元中的1188亿元。
第三, 强化项目管理,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主要是把握好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非常关键、缺一不可。一是严把工程的设计、审批关。要强调对水源工程进行水量、水质的可靠性论证。在供水方式上, 我们强调要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的延伸, 延伸不到的地方, 我们建议应该集中建设跨村、跨乡镇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的建设模式, 这样可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保证率。二是把住建设质量关。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的投资、材料、设备, 必须采用集中公开招标采购。同时, 对规模以上的供水工程, 也就是日供水1000t或受益人口1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 必须采取四项制度: (1) 项目法人负责制; (2) 招标投标制; (3) 建设监理制; (4) 合同管理制。对于规模以下的供水工程, 采用用水户参与和社会公示制, 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三是把好工程验收关。水利部门和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验收单位,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 要进行整改, 对有关责任人员要进行处罚, 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终身负责制。
第四, 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要求在水质保障和水安全措施方面, 有以下几点一定要做到: (1) 划定水源保护区, 保护农村集中饮水工程的水源安全。 (2) 实行生态小流域治理、综合环境治理, 防治面源污染。 (3) 在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上, 一定要安装和使用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 (4) 强化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 对水质进行按规范要求的检测, 确保水质达标。在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里, 特别强调对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 并且保证了足够的投资额度。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推荐阅读:
重庆大学2009--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资格基本分数线及复试办法06-06
重庆市商业规划09-23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10-27
戴德梁行 2012年全年重庆房地产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06-04
重庆市2019年教师招聘09-04
重庆城市发展规划08-16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关于印发2011年度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的通知05-19
重庆金融十三五规划08-2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11〕18号10-22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