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方向

2024-08-24

提升方向(精选10篇)

提升方向 篇1

截止2013年末, 胜利油田物资系统累计采购供应各类物资2800多亿元, 为油田的生产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物资供应工作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和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油田物资供应管理面临的形势

从集团公司看, 国资委大力开展采购管理提升活动, 中央企业都以中国石化为样板, 研究制定提升方案, 确定赶超目标和措施, 形势逼人。

从油田内部看, 油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但是油田生产经营的形势依然严峻, 保效增效的工作任务较重。

物资系统如何适应集团公司和油田改革发展需要, 进一步增强保供降本和服务能力, 优化采购, 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益, 这个艰巨任务摆在物资系统的面前。

二、油田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体制上。油公司虽然初步理顺了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 但是, 在业务运行机制和采购供应业务流程等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规范管理。

2.在业务运行上。虽然传统业务改造已推进到位, 实现了权力分置和工作重心转移, 业务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 在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上,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上。虽然供应商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 供应商的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改制企业的扶持还需进一步规范。

4、在标准化采购上。虽然管理标准化、需求标准化、采购标准化等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 标准化仍然是阻碍物资供应工作上新台阶的瓶颈之一。

三、油田物资供应管理的提升方向

(一) 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

1.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针对总部专业化重组、做实事业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方向不动摇。

2.加强油公司单位的归口管理力度。进一步理顺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结合生产特点, 研究制定规范油公司单位采购供应业务流程。

(二) 不断提升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

1.进一步加大研究物资消耗规律, 分析和集合物资需求。将根据油田不同板块的特点, 结合油田生产建设计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以及近几年的物资消耗, 预测框架协议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 整合同类需求, 提高需求标准化水平, 为框架协议采购打下基础。

2.加大框架协议招标采购的力度。原则上必须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对确实不具备招标条件的, 必须进行物资成本构成分析和价格测算, 通过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原则上份额分配依据评标排名并结合实际供货能力及往年业绩来确定。

3.优化框架协议调整机制。根据供应商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供货范围、数量和采购价格。尤其是采购价格的调整, 要根据物料属性不同, 区分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成本分析为基础的价格调整机制。

(三) 强化供应商关系管理, 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

1.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按照不同类别物资, 细化供应商准入标准, 建立现场考察标准, 分类进行细化打分, 不断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 积极引进企业急需以及有明显优势的供应商, 逐年淘汰整体实力弱的供应商, 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

2.落实业绩引导订货机制。实现按类别对供应商的综合排名, 并实施ABC分类管理。

3.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通过对改制企业摸底调研, 梳理核心业务, 分析核心产品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产品, 制定具体优惠措施,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四) 全面推进采购标准化

1.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流程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设计、施工、采购、用户等单位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数据库, 标准化选型的物资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 实现设计、需求计划、采购、施工等环节从数据库直接提取数据。二是重点建立标准化选型后产品的跟踪评价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示范区选型产品跟踪评价表, 组织专人从设计产品的现场适用性、产品的质量、应用效果定期进行现场跟踪评价, 评价结果定期更新至标准化数据库。

2.分阶段组织实施各类物资的标准化采购。涉及专有技术等独家采购品种, 组织技术专家组论证后实施采购。每个大类产品标准化选型结束半年内, 都要从技术参数优化、配置优化、适应油田生产需要、价格对比等方面系统总结, 并逐步形成油田采购标准。

(五) 强化物资质量管理, 当好质量卫士

1.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物资质量管理制度, 强化标准的修订完善。建立物资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 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指导二级单位建立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 制定油田化学剂终端检验的考核办法。

2.明确合同签订质量责任。在询价、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中, 明确所需物资的质量检验标准、技术要求、包装储运条件等质量环节的控制内容。

3.建立质量优先的订货机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价排序, 根据结果把供应商的质量等级分为优先推荐。

(六) 强化储备管理, 做好物资管家

1.强化物资储备管理, 提升实物管理水平。指导和督促各二级单位做好消耗数据统计工作, 控制新增积压物资产生。整合各类储备资源, 建立涵盖正式库存储备、代储储备、供应商资源储备等多种模式的多级储备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集中储备的作用、稳步扩展二级代储储备和供应商储备, 进一步优化库存结构, 控制储备规模。

2.进一步规范物资领用管理。严格收发料管理, 理顺二级单位物资配送、直达料业务流程, 加强各单位配送、借料情况的检查, 对于私自安排供应商送货的违规行为, 按规定对供应商及违规单位进行处罚并通报。

提升方向 篇2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

党的十六大是新世纪召开的一次事关我国未来二十年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它在全面总结十三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催人奋进,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祖国美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在认真结合实际,展开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通过大讨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为公安下步发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专攻机关,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要职能部门,公安民警作为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员和执法者,更应肩负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的责任,更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我从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下面简称文化强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什么是文化强警。     据笔者调查,在国家机关各部门中,公安的力量较强,但总体文化素质则稍逊于其他部门,民警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不高。社会上对公安的印象大多是武的方面居多,冲冲杀杀、大大咧咧,认为公安部门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由于多种原因甚至在背后骂公安。有鉴于此,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提升公安队伍文化素质,在公安民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民警综合素质,造就文化型、知识型的现代警察,将大大改变公安形象。文化强警简言之就是在队伍管理中施行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去教育民警,通过学习培训、文体活动,鼓励民警自学成才,在一个群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民警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以此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民警文明办案,礼貌待人,为民服务,奋发向上,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使公安队伍成为政府机关一支优秀队伍,真正担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文化强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强警是公安机关地位所需要的,是更好为民服务的需要,是树立公安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安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在队伍管理中实施文化强警,队伍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1、文化强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十六大报告在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有这么一段话:“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民警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执法水平,才不会落后于社会发展,才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2、文化强警是人民警察实践“三个代表”的需要,是为民服务的需要。十六大要求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人民警察应通过学习培训,增长文化知识,成为一名知识型现代人,树立人文管理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具备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3、文化强警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作为人民公仆的公务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最起码要大专以上,熟识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能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不负人民的期望。公安作为一支特殊的公务员队伍,作为一支专政力量,更有必要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争做一名优秀的国家公务员。4、文化强警是改善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以前因“冷硬横推”、“刑讯逼供”等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使有的人对公安心存偏见。在公安队伍倡导文化建设,提升民警综合素质,使整个队伍文明程度跃上一个新层次,每个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办事讲礼貌,办案讲文明,以一种知识型民警的形象展现在群众面前,这样将会大大改善警民关系,从而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搞好文化强警可以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三项治理工作。     三、如何开展文化强警活动。     文化强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待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摸索。下面,我谈些粗浅的认识,供参考。     一是要提高公安领导者的文化素质。由于公安在政府机关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领导享有较高的威望,一个单位公安文化工作搞得好坏同领导文化素质高低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化强警上,如领导带了好头,就会起到一种表率作用,带动整个队伍的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强警的领导应具备素质:1、对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视和热爱。2、具有洞悉总形势的能力,看问题具有战略的发展的眼光。3、具有丰富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水平,健康的人格行为,谦虚好学的精神,平等民主的作风及由上述而形成的良好的非权力影响力。4、良好的表率作用和团结协调能力。5、立足现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多管齐下,提高民警文化素质。这是文化强警的一项日常主要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制定有关计划,鼓励民警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不断提升民警文化水平,使更多民警达到本科和大专文化。在沿海地区,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还应积极鼓励民警参加英语等培训,学会用外语会话。多争取安排民警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科技知识培训等,鼓励有特长的民警多参加有关文体活动,可以定期请有关专家举办各种讲座,使民警及时汲取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感受新思想,在队伍中形成浓厚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促使警察个体全面发展,发挥民警特长,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是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陶冶民警情操。充分发挥公安工会,团委及宣传部门的作用,在队伍中经常开展各种球类、棋类比赛等文体活动,为有文化特长的民警提供登台演出、创作、展览等机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组织有书画影特长的民警开展创作采风活动,及时进行展览,活跃警营文化氛围,陶冶民警情操,增加凝聚力。     四是实施人心工程,加强日常沟通。一个集体工作好坏,人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如何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创造性是在队伍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通过实施人心工程,加强日常沟通,达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平时工作中,由于忙于应付,同事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不必要的猜疑、误解,以致最终影响工作和团结。我们应该珍惜相互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多加强彼此沟通,尤其是上下级的沟通,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去做好沟通工作,只有彼此之间及时沟通,才能及时消除误解,掌握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才能抓住人心,调动积极性,才能更好形成凝聚力,产生战斗力。     五是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价值观。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先进文化本质特征,是先进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依据。“文化强警”就是要求我们及时汲取先进文化营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牢牢紧跟时代步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实质内容。一个集体中每一成员都有相同价值观时,就能形成一种强大凝聚力。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即公安工作服从服务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科学决策的水平,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忠于法律、严格执法、发挥人才作用的思想,执法为民、服务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新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文化强警工作来不断推动。     六是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公安网络文化。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上级公安机关近几年来也不断推行公安信息化建设,先后建立了四级公安局域网,基层公安机关电脑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平时有许多民警通过网络来联系工作,传递信息,公安网络文化已悄然形成,并同我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公安网络文化是文化强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增强民警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尽快通过省计算机三级考试,购置必要电脑设备,各科所队都应尽快创建本单位网站。及时将本单位的工作动态信息和工作成绩上网,实现信息共享。民警之间加强网上交流,可以在网上开辟论坛,就某一业务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可以在网上设立金点子,动员鼓励基层民警向分局、市局提好建议,出好主意。网站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内容,通过公安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民警网络科技水平,提高战斗力。

探究初中汉语教学的提升方向 篇3

关键词:汉语;汉语教学;提升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3-01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真参与教育培训,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部分需要适当完善。教师要在使用新的汉语教材的过程中,认真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规定,保证汉语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就是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素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实现汉语素养的提升。新的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基础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汉语素养的培养,汉语素养的内涵包括综合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汉语素养的基础是强化汉语能力,是综合汉语的能力、知识、语言累积、思想感情、审美以及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综合性内容。汉语素养除了能够展现学生的写作、阅读、语言表达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的运用和不断更新的能力。总结来说,汉语素养是整合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一项基础,对学生德智体美综合水平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其汉语素养,实现汉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掌握汉语教育的特点

汉语课程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会对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汉语教学课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在掌握汉语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的道理。另外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和情感方面内容的熏陶,保证汉语教学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和实用性特点,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教学文章。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强化学生汉语水平的关键,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

汉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要重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过去我们总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只能通过系统的讲解得以实现,认为只有在教师的严格指导下才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掌握汉语教育的特点,要分析汉语言知识的相关特点,根据具体规律展开教学。比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汉语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根据汉语的特点,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汉语素质。

三、积极落实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转变教学思想,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变成新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内容的重点。汉语课程教学除了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教师更主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探究、实践的能力,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人水平的提升,强化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最终实现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发展,人格水平得到提升。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汉语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想要改变教学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实现教学创新。教师要保证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在强化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除了要进行民主教学形式的应用之外,还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确定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对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参与学习,要从根本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要辅导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水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良好深入的发展,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汉语知识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要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提升提供一定的平台,以此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构建的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内实现个人能力的展示和思想的交流。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漢语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的方法。

四、积极建设积极向上的汉语课程氛围

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要建设具有积极性的课程体系,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教学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汉语课程标准在构建的时候要从大视野和大汉语的角度入手研究,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汉语教学,保证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未来,看向世界。另外汉语言教学要根据社会的进步,要认真分析教学发展,从内容、观点和方法等多角度展开教学,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教学的有效提升。

结论:新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师生能够合作进行,要让师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理念,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汉语学习的课程中来,用心感受学习内容,实现和文章作者之间的心灵的沟通,要从思维和人格双方面感受作者的个人魅力和深刻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作品的真情实感,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语言的魅力,进一步体会汉语言的美,提高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年23期

工程起重机现状及质量提升方向 篇4

工程起重机技术质量现状

近年来,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在工程起重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起重机的发展,整机产品外观、作业性能、电液系统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程起重机产品设计和主机研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可以进行精确的设计计算和仿真分析,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工程起重机上车操纵系统基本完成了由机械操纵系统向液控先导控制系统、电控系统的转变,使整机具有良好的微动性和作业精度,人机工程的应用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第三,液压系统普遍采用泵控系统,大吨位起重机应用了大量的闭式系统,闭式系统有节能、微动性好、作业精度高等特点,使大吨位起重机具有节能、易操作、容易实现遥控等特点。

第四,电气系统广泛采用电比例控制器和PLC集成式可编程计算机系统,并逐渐融合了传感器技术、总线技术、传感技术、人机交互和故障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起重机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目前,国内汽车起重机在研发中已经掌握了油气悬架、多桥多模式转向和驱动、准椭圆形截面伸缩臂、单缸插销多节臂伸缩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自装卸、组合式平衡重技术、超起、CAN总线控制等核心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产品精细化加工工艺、焊接工艺、装配及调试等工艺方面有了显著地提高。

就各产品看,我国履带起重机除了早期的中小吨位以下产品,额定起重量已经覆盖150~3600t。目前,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基本配备了力矩限制器、起重臂防后翻装置、起升高度限位装置、风速仪、水平仪、液压系统的溢流阀、平衡阀、双向液压锁、回转警告、行走警告、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安全防护装置,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国产大型履带起重机技术性能与国际先进机型保持一致,某些性能指标参数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超大型履带起重机,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市场的局面。当前,我国千吨级履带起重机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模块化设计技术,提高了设计效率,拆装运输更方便。②多工况组合臂架系统优化设计技术,采用臂架优化组合设计理念,2~3种臂型就组合成了近十种臂架组合,满足了吊装结构物大型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③多动力多机构协同控制技术,解决了大起重性能下发动机功率过大,选型困难的问题,同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动力系统可靠性。④双车结构模式、双车协同智能控制技术及柔性连接装置,突破了单车模式在起重能力、回转驱动力、接地比压等方面的限制。⑤重载并联超长变截面桁架臂,突破单臂结构承载能力的限制,具备超强承载能力,且结构通用性好,易于组装运输。

随车起重机起重量较小,一般均配备高度限位器、重量限制器或力矩限制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有效预防了操作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或其它非正常使用带来的事故,极大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工程起重机质量提升方向

尽管技术发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基础材料方面对高强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基础零部件方面如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泵、阀、马达及电气主要元件等仍依赖进口。因此工程起重机还有大量的技术研究工作要做,在精益化设计和制造上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完善,提升产品的综合品质。

推进结构优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

我国工程起重机产品在结构优化、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研究等方面并不深入,含金量不高。目前,结构优化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有限元方法进行的分析优化,忽略了模块组合的综合优化,而轻量化设计的研究往往以单一产品为出发点,未拓展到产品族设计的层面。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产品族体系结构和可变型的产品模型,在基于产品族的模块组合过程中,综合考虑结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的轻量化理论与方法亟待研究。

未来,工程起重机产品将向高性能、多功能、高可靠性、人性化、环境适应性、能源多样性等方向发展。因此,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创新机制,不断深化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挖掘产品性能提升,利用产品族设计方法实现产品各部件的合理匹配,促进产品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将是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的关键。

提高制造技术水平

201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上,11家中国企业的营业利润仅相当于6家美国企业的8%,但总资产却超过后者的1/2。与日本企业相比,11家中国企业的利润相当于11家日本企业的11%,但中国企业的总资产却是日本企业的1.2倍。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工程起重机产品可靠性较为落后,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与国外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相比,我国工程起重机产品结构较为粗放,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制造工艺技术有待提高。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质增效,优质制造,提高制造技术水平的部署之下,促进工程起重机产品精细化发展至关重要。

提高工程起重机检测能力

与国外检测能力相比,我国工程起重机检测技术仍然落后,主要体现在工程起重机可靠性、寿命、噪声、安全、环保、司机保护结构、电磁兼容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关键零部件检测水平较为落后,检测技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较低,产品检测往往浮于表面,不能真实反映产品质量水平。

提升方向 篇5

托福阅读备考,考生首先要锻炼的就是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其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其中又可以细分出很多能力,比如阅读的速度,对文字的理解反馈,以及看完一段内容后在脑海中留存的短期和长期记忆能力,这些都可以看成阅读能力的一个部分。而对于托福阅读的提分来说,考生特别需要同时也是较为欠缺的主要是阅读能力中对长难句的快速理解能力以及阅读的方法习惯。

对于长难句,想要做到快速理解,小编的建议是吃透一本特定教材,也就是著名的杨鹏《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大家不要看名字是GRE/GMAT跟托福无关,实际上长难句本身就是大部分带有阅读题型的出国留学考试都共通的难点,并不只局限于托福本身。因此这本教材其实无论参加哪门考试,只要对长难句存在看不懂理解慢的问题,考生都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而无数曾经使用过这本教材的同学也都从中获益不少,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大家使用,同时对解决长难句问题特别有效的实用教材。充分吸收这本教材中给出的方法技巧,大家对于托福阅读中的长难句也就能够自如应对了。

而说到阅读方法习惯,重点其实就是回读的问题。文字一遍没看懂返回重看,可能很多同学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习惯,对回读习惯的危害自然也意识不到。实际上这种错误的阅读习惯会在不经意间消耗掉考生大量的做题时间,可以说是对托福阅读考试非常不利的一种习惯。当然,想要改正杜绝这种习惯也并非易事,但只要考生能够自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去克制自己规范阅读方法,逐步摆脱对回读做法的依赖,提升一遍阅读的理解能力,相信大家都是能够逐步减少回读提升阅读效率的。

提升方向 篇6

一、 考纲解读

2011年的江苏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对“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提出的考试要求如下表所示:

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中,《考试说明》提出C级要求的知识点一共只有8个,而这里列出的关于“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就有4个,高考对其进行重点考查是显而易见的.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2012年的《考试说明》,这样的格局不会改变,这部分内容仍然会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

二、 考题透视

下面,通过近三年来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中部分关于“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试题,透视高考的命题规律和特点,从中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和趋势,明确复习的着力点,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例1 (2009•14)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q|>1,令bn=an+1(n=1,2,…),若数列{bn}有连续四项在集合{-53,-23,19,37,82}中,则6q=  .

解析:将集合中的各数按照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再将各数减1,观察即可得-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数列与集合的概念等基础知识,考查观察和分析能力,求解的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解题习惯.

例2 (201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函数f(x)=2x的图象交于P、Q两点,则线段PQ长的最小值是 .

解析:设经过原点的直线与函数的交点为x,2x,-x,-2x,则PQ=(2x)2+4x2≥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基本不等式与函数模型的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答本题,可先将PQ表示为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函数模型的特点,运用基本不等式求出PQ的最小值.

三、 复习建议

通过对上述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透视出新课程高考中,关于“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考查,具有重视基础、注重运算、渗透思想、突出应用、体现综合等特点,既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也可以在解答题中出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 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

扎实的基础体现在对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对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对性质和习题的灵活变通上,惟有扎实的基础,才会有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融合,数学思想方法才会丰富多彩,各种能力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点.就“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这部分内容而言,虽然高考对其要求较高,常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但其解题的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复习.

2. 强化形式运算的训练

高考对“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考查,运算能力要求很高,许多同学的障碍往往在运算上,不是算理不清,就是算法不当,或是运算错误导致解题难以继续.因此,强化形式运算的训练,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一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公式和基本性质,为合理运算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二要注重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在抓通性通法的同时,有意识地训练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三是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算技能的有机结合,例如,运用特殊化的思想,把问题退到简单情况中去考察、讨论,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诀窍,它可以帮助我们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 挖掘思想方法的功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新课程的高考中,十分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关于“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的考题,无论是填空题还是解答题,常常作为考查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加强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培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

4. 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数列、不等式等内容地生产、生活实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反映自然数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因此,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常常会以实际应用问题的形式出现,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去弄清题意,从中捕捉出有用的信息,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再运用数列、不等式的知识实现求解.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努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提升综合解题的能力

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数学命题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指导思想在“数列、不等式、推理与证明”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与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合情推理方法的简单交汇;

(2) 在解答题中以中档题或压轴题的形式考查数列、不等式与推理证明的交汇,综合考查数列、不等式的知识和推理证明的方法;

(3) 将数列、不等式以及推理与证明的交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方向 篇7

一、视频监视系统在煤矿斜巷提升中的应用现状

近几年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 各煤矿企业很多安装了电视监视装置, 该装置是将斜井实况图像传输到绞车司机操作台上的监视器, 通过监视器以图像的形式显现出来, 使绞车司机可以通过观察监视器的图像, 清楚的了解斜井的情况, 根据斜井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从而保证矿车提升的安全运行。

1、系统组成

电视监视装置实现对煤矿井下斜井段进行监视, 采用图像的形式显示斜井情况, 便于监视人员清楚直观的了解现场, 装置由摄像仪、光电转换器、录像机、监视器, 电源等组成。

2、工作原理

电视监视装置如图1所示, 是通过分布在斜井的各个摄像仪, 对斜井中各段情况进行采集, 摄像仪把采集的图像信号 (模拟电信号) 传输给光电转换器, 光电转换器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传输给录像机, 录像机根据设定要求, 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分析、合成、录制等, 然后传送给监视器, 由监视器显现出斜井各个工作段内矿车通行的情况, 以及容易引起故障的图像, 使绞车司机很清楚的了解到矿车运行情况,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

二、斜巷提升监控系统发展方向的分析及研究

目前, 在煤矿系统中视觉技术只应用于图像直接显示, 即监视功能, 不能实现主动行程控制和保护功能。所以可以利用图像视觉识别技术进行绞车行程的控制。以提高斜巷运输能力和矿井运输安全。通过斜井上的摄像机检测矿车运行情况并将其得到的信息经处理后传递到计算上进行分析执行项预设的操作。如进行加减速、停车的控制及紧急报警等操作。从而避免因驾驶员疲劳、疏忽、误判等所造成的事故。

图像采集与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就目前而言仍是新兴技术领域。基于图像视觉的技术是从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起来的,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光学、立体几何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信号处理等众多学科。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将图像视觉应用于自动化, 可以加快生产速度, 保证质量, 可以避免因人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所带来的误判。

1、图像视觉识别技术的提升系统行程控制的组成

主要通过图像数据采集分析与图像数据处理来实现绞车行程的控制。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像采集模块:从摄像头出来的是模拟信号, 图像采集模块完成图像数据A/D转换。

主处理模块:该模块是发出指示命令及预警模块的核心部分, 通过主控制器负责控制图像采集模块完成视频数据的数据转换, 完成对图像数据的处理得到前方目标物的距离, 发出指示命令及触发相应报警信号。

2、图像处理

视觉识别的前提的对被测目标物的识别, 目标物识别主要根据其属性特征, 代表图像特征的属性有:边缘、线、形状、区域和纹理。分析提取这些特征, 实施图像分析与识别。

(1) 预处理:对输入的图像, 进行灰度校正或规格化, 消除几何畸变, 去除噪声, 以便使后续处理规范, 易于进行。

(2) 图像的特征提取:从待处理图像中, 提取出与目标对象相对的边缘、线、区域、形状或纹理等图像特征的过程即为特征提取。边缘检测和区域分割是特征提取的两种最基本方法, 二者具有互补关系。边缘检测是提取目标特征的不连续部分, 形成目标的边缘, 通过闭合边缘来求取区域。而区域分割是把特征相同联系区域提取出来, 把该区域的轮廓定义为边界。

(3) 特征测量:对提取的图像特征的属性进行计算或求出图像特征间的空间关系。图像特征的属性和关系信息大致包括:灰度、色彩和多光谱信息, 纹理信息, 位置, 形状信息, 空间结构和关系信息。

根据以上原理, 将斜巷绞车运行轨道的巷帮设置明显的路程标示, 区分加、减速点、停车点、过卷点等等 (如图3) , 当矿车运行到标记点位置时, 将会被监视器扑捉到影像, 通过视频识别设备, 进行分析, 然后向绞车运行计算机发出正确的控制指令, 来实现加速、减速、正常停车以及事故停车等功能。

三、安全效益分析

煤矿斜巷提升绞车, 担负着整个矿井的物料吊运工作, 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由于它们存在的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尤其夜班作业, 绞车司机不能一直保持精力集中, 不能实时了解矿车的实际运行状态, 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事故率居高不下。

基于视频识别技术进行斜巷提升绞车的过程控制, 可以大大的提高绞车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解决无矿车实际位置控制及保护问题, 通过矿车实际运行的位置来控制绞车运行, 大大的增加了提升的安全可靠性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煤矿井下斜巷提升绞车系统的改造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及很强烈的必要性。本设计就基于目前的现状,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煤矿井下斜巷提升绞车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从而实现井下斜巷提升绞车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实现矿车运行全过程监视与控制, 提高煤矿斜巷提升的安全性能, 实现良好的安全效益。

参考文献

[1]曹舒春, 戴鹏.矿井提升机的行程控制的研究与实现[C].第十五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2]黄仰金.矿山副井提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中南大学, 2004.

提升方向 篇8

一、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现状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使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过多的虚假信息

在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发布过程中, 都是通过记者及编辑等相关人员的层层把关, 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及分析, 确定新闻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才对外传播的。传统新闻媒体注重的是, 引导受众群体的正确舆论方向。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布信息, 由传统的接受者变为发布者, 但受众群体在发布新闻的时候并没有经过有效的筛选及审核, 造成网络上虚假信息的增多, 这不仅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对于正确舆论导向也有所误导。

(二) 制约了政治新闻

网络商业化越来越广泛, 主要由网络公司的急切发展和网络信息时效性的不断发展导致, 这就造成了我国通过新媒体向社会传播的政治新闻只能依靠包装来吸引人们关注, 造成边缘化政治新闻的现象, 其舆论引导力也越来越薄弱。

(三)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代网络是开放的国际网络, 人们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网上查找资料。由于我国经济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目前互联网中的信息都是由西方国家提供的, 使我国人民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我国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二、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要想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 就要从传统记者入手, 提升记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 使记者可以轻松应对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传统媒体要想吸引受众的眼球, 就要提高自身的传播效应, 才能获取良好的舆论引导力。对此, 就要创新新闻内容以及新闻形式, 这样才能使传统媒体得到可持续发展, 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其一, 创新理念, 从而提升竞争能力。记者要想得到符合现代群众的新闻素材, 就要了解这个社会的变化形式及受众群体的需求, 以此来创新传统媒体的内容及形式。其二, 创新新闻内容。传统媒体可以正确引导受众舆论, 记者只有创新新闻模式、提高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才能创办出优秀的媒体节目及新闻信息, 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二) 开阔自身的视野

记者的基本职能就是对新闻进行寻找和探索,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如果没有对当下的热门事件进行追踪报道, 那么该记者就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所以, 传统记者就要开阔自身的新闻视野, 拓展寻找新闻及收集素材的途径, 通过网络来进行新闻搜集, 借助网络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2]

(三) 能够与新媒体相结合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有所影响, 但实际上为传统记者提供了免费的内容资源。传统媒体记者要尽快适应新媒体形式, 增加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从网络上寻找优质的信息资源, 获取新闻线索, 并通过网络媒体来提升自身知名度。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局限性, 记者要想从网络中得到可靠的新闻信息, 就要通过层层筛选及选择, 这样才能保证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 在此过程中记者还可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 提高自身的辩证能力

新媒体信息中存在着许多的资源, 但是传统记者在此时并不能人云亦云, 新媒体时代中的网络信息只是新闻的部分线索, 并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所以, 传统记者必须对此进行核实、采访、追踪调查, 进一步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例如, 2015年在儿童体验中心发生了一起学生扶梯踩踏事件, 有数十名学生从楼梯上滚下去, 之后一位家长发布了一条信息, 导致家长及社会人员都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儿童体验中心, 认为是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职造成的。对此, 传统记者对现场进行采访后得知, 这一事件的发生, 带队老师的责任重大。因为商场有明确规定, 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 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只能坐电梯不能搭乘扶梯, 但是带队老师让学生搭乘了扶梯,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每个人都能够发布新闻信息, 所以携带的主观色彩就比较深厚, 对此, 传统记者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这些事件进行真实求证, 以确保事件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使传统媒体得到群众的信任, 使传统新闻媒体在新时代中可持续的发展。[3]

三、结语

要想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传统记者就应该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 才能够做出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媒体报道, 吸引人们的目光, 从而使传统媒体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蹊.新媒体时代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对策[J].记者摇篮, 2013 (9) :41.

[2]鄢睿.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J].新闻世界, 2015 (12) :67-68.

提升方向 篇9

今后一段时间的教育热点问题

——中高考改革问题。近期, 国家大力推进中高考改革值得关注。中考方面, 积极推行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逐步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相对均衡地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高考方面, 努力做好首批高中课改实验省 (区) 的高考命题工作, 推动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办法, 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试点等。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 我国虽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要把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以及如何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的举措都值得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 一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却持续萎缩,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招生困难。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技术人才匮乏。要解决这一矛盾, 国家除需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外, 还应出台一些政策适当控制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招生规模和数量, 以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教育公平问题。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力量薄弱, 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 还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这些特殊的人群身上。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条件) , 还应体现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效果 (教育水平) 等方面。只有当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强国兴邦的使命。

——教育质量观问题。教育质量观不应只局限于教育本身期望, 还应着眼于社会期望, 符合社会要求是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素质教育的目的, 就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使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就不应只盯住学生的分数, 而应考虑如何把孩子送到未来社会, 做一个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理论刊物如何提升办刊质量, 服务教育改革

与会代表就如何提升办刊质量问题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意见。

——加强主动组稿和选题策划工作。这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点。代表们认为:刊物在自由来稿的基础上要加强主动组稿工作。主动组稿可提高刊物学术质量, 增强刊物的学术导向作用, 提高刊物的学术层次地位。选题策划与主动组稿是办好杂志的关键环节, 选题是办好杂志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个好的选题和由此派生的成功组稿, 可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品牌栏目建设。这是教育理论刊物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们认为:品牌栏目、特色栏目是提高刊物质量, 扩大刊物影响的重要途径。各刊物只有以建设“品牌栏目”为追求, 通过开设有特色、有实力的专栏, 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形成刊物独特的风格, 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业竞争中崭露头角。

——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推进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加速器。代表们认为:教育理论刊物要走出千刊一面的怪圈, 各刊物就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创新是多方面的, 如办刊理念的创新、办刊定位的创新、刊物特色的创新、刊物策划的创新、刊物管理的创新等等。

——提高编辑素质。这是提高刊物质量的落脚点。代表们认为:提高教育理论刊物的质量, 这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 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要有广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理论刊物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年会上, 与会代表还就增强编辑的读者意识达成共识。为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为一线教师服务, 是教育理论刊物办刊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 为使刊物让读者乐于阅读, 就要求编辑心中必须时刻装着读者。在选稿时, 既要注意引领教育科研, 也要贴近实际、贴近一线, 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同时, 还要运用编辑手段, 努力提高稿件质量, 不断提升办刊质量。

提升方向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工作 就业率 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因素,大学生就业既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又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但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我国自1999年开始,有关部门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可以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单纯从学校的就业率的数字上是很难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单纯追求就业率也导致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这实际上是我们片面追求高就业率而不关注重就业质量的负面结果。如果把就业工作看成一个苹果,那么就业率就是苹果的表皮,而就业质量就是苹果的果肉,苹果的果肉是决定苹果是否美味的实质性要素,在就业工作中,就业质量就是就业工作的实质性要素,反映了就业的优劣及层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又达到了一个高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压力很大。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可见,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就业工作的一个新标准。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失衡。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市场需求、无市场竞争力等原因造成。要想改变现有的状况,各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就业工作的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一、确立适合各高校自身特点的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除开设全国就业市场有需求的专业外,还应兼顾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并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的教育环境。

(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在单纯考虑就业率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就业质量”这个角度考虑,这种就业观是片面的。虽然现在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况仍很普遍,“两高”(即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用人单位要求高)和“两不”(即不准备就业、不签订就业协议)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但我们也要看到,更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已开始考虑就业发展空间,他们积极就业,但他们并不盲目就业,他们对自已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选择先就业,在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择业,他们慎重就业,在选择工作时,他们会选择有发展潛力的工作,“工作不好找,合适最重要”已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声。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攀高,盲目挑剔,现实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还要引导学生在就业时关注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才能够保证就业工作的稳定性。

(二)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和整个培养过程,做好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是提供各类工作机会的信息及招聘会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主题讲座,但对学生就业服务及就业咨询关注比较少,这实际上是“授人以鱼”的方法。学校的资源有限,联系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僧多肉少”,并且众口难调,很难让每名学生都满意,往往也达不到学校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再加上学校提供完整的信息体系及指导,就业工作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分阶段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训练。从大一到大四,每学年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开设就业课程,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提供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生简历的制作到面试技巧,安排专人予以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择业能力。

(3)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资料档案,开展 “1对1”的就业咨询与指导。结合每名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建立个人就业资料档案。有了详细资料,就业指导人员就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在大四之前根本不关注就业,进入大四之后,就业之于他们也只是个名词,真正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自已能够争取到,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而“1对1”的就业指导在此时尤为重要。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使学生提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从事各种兼职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因为能够把握住兼职和实习的机会是未来求职成功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事部门更愿意聘用一个已经和未来同事相处和谐、熟悉工作流程的人,而不是一只什么也不懂的“菜鸟”。实习期间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天,不仅能够学习怎样和同事相处,建立互信,同时也能观察自己是否适合所实习的职位和行业。实习和兼职工作能够使得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同工作实际中的差距,找到弥补缺失的方法并且确定努力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影响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高校只有以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拓宽就业市场,创新就业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就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2年4月13日第18 版

[2]邹红.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8.20

【提升方向】推荐阅读:

定位方向07-20

创新方向10-19

新型方向05-09

培育方向05-17

改变方向05-18

投资方向05-20

明晰方向05-24

岗位方向06-02

办学方向06-02

运动方向06-19

上一篇:关注新一代数据中心下一篇:自主呼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