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2024-11-28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精选8篇)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1

了解公司业务重点及发展方向,一是制定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财务管理预期效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包括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收益的最大化)二是组织设计有效管理,确定具体管理实施的方法、原则,层层分解,实行分级管理,明确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三是制定财务考核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编制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税务筹划情况、财务分析、绩效考核、内部管控等方面),四是建立内审监控并对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严格审核,建立内审控制制度,实现有效地财务控制,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

建立有效的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分析,及根据考核指标完成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制定财务核算体系(包括流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要强化信息监控,与各个业务部门建立了好的信息沟通并做好监控,能够随时获取业务部门的信息,真正的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激励约束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

资金管理权的配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定期审计控股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分配;(2)控股子公司负责确保集团公司所投资本的保值增值;(3)控股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产品和劳务往来一律以销售方式进行,其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4)控股子公司按规定向集团公司提供各种报表

其次,集团公司对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控制办法。对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办法是:(I)集团公司向全资子公司下达经营计划和基建、技术改造任务。(2)集团公司负责核定全资子公司的资本金,考核评价全资子公司资产、资金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监督全资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审批全资子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审定全资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对全资子公司的计划财务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其财务收支、经理离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直接的审计监督。(3)全资子公司负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执行集团公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办法,接受集团公司的经济责任制考核。(4)全资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产品及劳务往来关系是商品关系,一律通过销售结算。(5)全资子公司所需贷款,实行自贷自还,集团公司监控贷款规模,根据全资子公司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提供担保。(6)全资子公司向集团公司供应产品的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2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方向,云南省马关县八寨镇

马关县八寨镇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 地势起伏较大, 呈“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山区河谷气温较高, 中山浅丘温暖湿润, 高山地区温凉,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这也对该地区蔬菜的多元化种植提供了有力条件。

1 八寨镇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作用

1.1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蔬菜产业被称为农业种植中的“旅游业”, 就是因为蔬菜种植与旅游业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资金投入少, 投资回报周期短, 种植收益高, 污染程度小等。现阶段, 国内各省市都将蔬菜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点对象。以八寨镇的蔬菜种植情况为例, 日光温室的每667 m2收益在7 000~8 000元, 普通大棚的每667 m2收益在4 000~5 000元[1]。近年来, 国家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不断增加, 甚至采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方式刺激农作物的种植产量, 但是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 蔬菜种植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要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

1.2 对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作用

我国传统蔬菜种植一直以来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农贸市场的商品买卖也多以日用品 (衣服、生活用品) 和农业生产工具为主。但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增加, 农村农贸市场上的蔬菜种类不断丰富, 销售数量也成倍的增加。加上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 农贸市场上不仅销售本地蔬菜, 还出现了其他省份的“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八寨蔬菜在农贸市场的大量销售, 不仅转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 对于提高农民的商业意识和种植水平也有重要帮助。

1.3 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

首先, 蔬菜种植作为第一产业, 本身就具有第一产业的固有属性, 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做支持, 而随着蔬菜种植产业的扩大化, 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就为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而蔬菜种植产业的集聚效应, 必然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传输拉动作用。按照八寨镇蔬菜种植的用工情况, 露地栽培的劳动力需求是0.2 hm2/人, 机械化栽培的劳动力需求是667 m2/人, 而八寨当地的蔬菜总生产面积粗略算来至少有0.2万hm2, 增加了就业机会在1万~3万个, 对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1.4 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近年来, 八寨镇蔬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 一方面有赖于种植面积的增大和劳动力资源的充足, 另一方面则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引进和使用。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相比, 不仅要求在品种选择、耕地施肥、虫害防治等方面下功夫, 而且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多方面有严格要求, 对于集约化种植的八寨镇蔬菜产业来说, 必须紧跟市场发展潮流, 引进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和设备, 实现蔬菜种植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八寨镇与省市多家科研所组成了“互助小组”, 镇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科研工作, 而科研机构结合八寨蔬菜种植特点, 研发出有较强实用性的新技术、新设备, 反过来促进八寨镇蔬菜产业的高效种植。以温室大棚种植为例, 传统的温室大棚需要人工进行温湿度调控,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控制效果不好[2]。而采用了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后, 通过温室感应器能够自动检测内部温湿度, 进而实现自动调控。

2 八寨镇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思路

2.1 向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导下, 八寨镇蔬菜的种植面积、蔬菜667 m2产量和经济附加值达到较高水平,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蔬菜种植中盲目跟风、“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八寨镇政府和农研所等机构也加强了对蔬菜种植户的知识教育, 开展了党员“一对一”活动, 即每个党员负责一个蔬菜种植户, 帮助种植户学习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整合农业资源,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八寨镇蔬菜产业的布局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 八寨镇蔬菜还主动向周边区域、城镇运作, 形成了以八寨镇为中心, 向周围地区辐射的区域化布局。

2.2 向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 人们开始关注食用食品的质量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绿色蔬菜”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最根本原因。现阶段,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部与绿色蔬菜种植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蔬菜的种植操作技术、质量标准等都作来明确说明, 并加强了市场监督和准入机制, 严格检验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和卫生指标, 一旦蔬菜质量不达标或不符合相应质量标准, 则禁止此类蔬菜进入市场流通。

2.3 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对于八寨镇蔬菜产业来说, 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协调好小规模生产;二是国际化市场的问题。八寨镇蔬菜在2014年的销售净利润高达2400万元人民币, 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八寨蔬菜在国内的种植和销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但也应该看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国内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国际市场接轨, 成为八寨镇蔬菜下一步的经营方向。从整体上看, 除了提高自身质量, 加强蔬菜种植和生产管理外, 相关种植户还应主动融入市场, 捕捉市场供求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准确的生产计划, 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4 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八寨镇蔬菜不断向外推广销售, 八寨镇蔬菜的高质量、无污染等特质已经逐步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在国内各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了“八寨高山绿色蔬菜”的品牌。未来一段时间内, 八寨镇蔬菜应继续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上, 实现蔬菜种类的丰富;同时, 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利用新兴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 进一步提高“八寨蔬菜”这一品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

2.5 依托龙头企业, 抢占市场

目前, 年贮15 000 t的冷库已经建成使用, 要紧紧依托八寨当地的大型龙头企业, 抢占两广地区及越南市场。八寨镇地处高山温凉地带, 蔬菜可保证常年连续性供应, 而且距离两广地区的运输距离短, 蔬菜保鲜程度好, 与当地蔬菜相比更具竞争优势。因此, 八寨镇蔬菜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多种资源优势,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以高质量、无污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 结语

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想真正做好这项产业, 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也需要科研机构不断研发新技术、新设备, 还要求蔬菜种植户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种植经验。只有综合各方努力, 八寨镇蔬菜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民, 胡庆峰.现代化发展模式下我国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6) :164-165.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3

摘 要 一直以来,蔬菜产业都是马关县八寨镇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分析蔬菜产业给八寨镇带来的积极带动作用,对八寨镇蔬菜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梳理规划。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方向;云南省马关县八寨镇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马关县八寨镇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呈“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山区河谷气温较高,中山浅丘温暖湿润,高山地区温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也对该地区蔬菜的多元化种植提供了有力条件。

1 八寨镇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作用

1.1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蔬菜产业被称为农业种植中的“旅游业”,就是因为蔬菜种植与旅游业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资金投入少,投资回报周期短,种植收益高,污染程度小等。现阶段,国内各省市都将蔬菜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点对象。以八寨镇的蔬菜种植情况为例,日光温室的每667 m2收益在7 000~8 000元,普通大棚的每667 m2收益在4 000~5 000元[1]。近年来,国家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不断增加,甚至采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方式刺激农作物的种植产量,但是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蔬菜种植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要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

1.2 对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作用

我国传统蔬菜种植一直以来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贸市场的商品买卖也多以日用品(衣服、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工具为主。但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增加,农村农贸市场上的蔬菜种类不断丰富,销售数量也成倍的增加。加上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农贸市场上不仅销售本地蔬菜,还出现了其他省份的“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八寨蔬菜在农贸市场的大量销售,不仅转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对于提高农民的商业意识和种植水平也有重要帮助。

1.3 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

首先,蔬菜种植作为第一产业,本身就具有第一产业的固有属性,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做支持,而随着蔬菜种植产业的扩大化,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为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而蔬菜种植产业的集聚效应,必然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传输拉动作用。按照八寨镇蔬菜种植的用工情况,露地栽培的劳动力需求是0.2 hm2/人,机械化栽培的劳动力需求是667 m2/人,而八寨当地的蔬菜总生产面积粗略算来至少有0.2万hm2,增加了就业机会在1万~3万个,对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1.4 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近年来,八寨镇蔬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一方面有赖于种植面积的增大和劳动力资源的充足,另一方面则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引进和使用。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相比,不仅要求在品种选择、耕地施肥、虫害防治等方面下功夫,而且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多方面有严格要求,对于集约化种植的八寨镇蔬菜产业来说,必须紧跟市场发展潮流,引进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蔬菜种植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八寨镇与省市多家科研所组成了“互助小组”,镇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科研工作,而科研机构结合八寨蔬菜种植特点,研发出有较强实用性的新技术、新设备,反过来促进八寨镇蔬菜产业的高效种植。以温室大棚种植为例,传统的温室大棚需要人工进行温湿度调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控制效果不好[2]。而采用了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后,通过温室感应器能够自动检测内部温湿度,进而实现自动调控。

2 八寨镇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思路

2.1 向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八寨镇蔬菜的种植面积、蔬菜667 m2产量和经济附加值达到较高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蔬菜种植中盲目跟风、“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八寨镇政府和农研所等机构也加强了对蔬菜种植户的知识教育,开展了党员“一对一”活动,即每个党员负责一个蔬菜种植户,帮助种植户学习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八寨镇蔬菜产业的布局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八寨镇蔬菜还主动向周边区域、城镇运作,形成了以八寨镇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的区域化布局。

2.2 向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食用食品的质量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绿色蔬菜”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最根本原因。现阶段,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部与绿色蔬菜种植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蔬菜的种植操作技术、质量标准等都作来明确说明,并加强了市场监督和准入机制,严格检验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和卫生指标,一旦蔬菜质量不达标或不符合相应质量标准,则禁止此类蔬菜进入市场流通。

2.3 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对于八寨镇蔬菜产业来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协调好小规模生产;二是国际化市场的问题。八寨镇蔬菜在2014年的销售净利润高达2 400万元人民币,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八寨蔬菜在国内的种植和销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国内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八寨镇蔬菜下一步的经营方向。从整体上看,除了提高自身质量,加强蔬菜种植和生产管理外,相关种植户还应主动融入市场,捕捉市场供求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准确的生产计划,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4 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八寨镇蔬菜不断向外推广销售,八寨镇蔬菜的高质量、无污染等特质已经逐步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在国内各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了“八寨高山绿色蔬菜”的品牌。未来一段时间内,八寨镇蔬菜应继续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种类的丰富;同时,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利用新兴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进一步提高“八寨蔬菜”这一品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

2.5 依托龙头企业,抢占市场

目前,年贮15 000 t的冷库已经建成使用,要紧紧依托八寨当地的大型龙头企业,抢占两广地区及越南市场。八寨镇地处高山温凉地带,蔬菜可保证常年连续性供应,而且距离两广地区的运输距离短,蔬菜保鲜程度好,与当地蔬菜相比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八寨镇蔬菜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多种资源优势,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高质量、无污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 结语

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真正做好这项产业,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科研机构不断研发新技术、新设备,还要求蔬菜种植户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种植经验。只有综合各方努力,八寨镇蔬菜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民,胡庆峰.现代化发展模式下我国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J].农民致富之友,2013(6):164-165.

[2]王淑仪,季艳发.农村蔬菜种植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科技,2014(25):131-133.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仅存的一个半军事化农耕系统,也是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团弊端凸显,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齐鲁证券分析师向记者透露,与国企相似,新疆兵团体制内的激励制度、市场竞争机制等都有悖于市场化,严重遏制兵团企业活力,企业创造力不足。“其实我国在2013年就已经出台相关兵团改革计划,甚至提出了具体完成时间节点,但由于牵扯面太广,具体措施屡被延迟。虽然此次兵团国资改革方案已制定完成,但政策推出时间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让兵团企业更加市场化、放权给企业,这些都将促进兵团政企边界更加清晰、以及上市公司经营活力的释放.这些年兵、师国资委普遍建立了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加强企业经济运行调度和分析,帮助和引导企业把握形势、调整策略,加强市场调研,有效应对经济运行增速放缓、成本费用过快增长、融资难、融资贵等经营压力,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保证了企业平稳运行。建立健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防范资金链风险和重大资产损失。启动财务风险预警信息体系的建设工作。兵、师国有控股企业紧紧抓住全国对口援疆、企业援疆、产业援疆机遇,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优势企业合资合作、整合相近产业等多种方式,加快企业重组和内部资源整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转变屯垦方式的关键是解放思想,认清环境的变化。运用行政推动和市场化经营两种管理方式,发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实现政企、政资、政事、政社职能分离。构建相对独立的行政公共社会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实现兵团层面上“统分结合”的双重管理方式。虽然屯垦戍边的使命没有变,但兵团屯垦戍边的条件变了,环境变了,其实现形式多样化了,因为:

1.“冷战”形式已经结束,传统安全已被非传统安全所取代,转向对内维稳戍边,保证边疆政治安全。推动城镇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市场化经营,保证经济安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保证社会安全。

2.市场经济已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屯垦戍边也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扩大开放,构建多元产权,实施资本经营,按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创造财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

3.科学发展,统筹协调,要求转变屯垦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善民生与屯垦戍边溶为一体;把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屯垦戍边溶为一体;把积极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与屯垦戍边溶为一体。

4.新疆仍然面临着“三股势力”的挑衅,新疆社情复杂,易产生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兵团仍然承担着维护新疆稳定的重任,戍边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兵团自己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管办不分,缺少城市政府管理职能,缺少独立的公共社会事业的管理体系、职责不清,政策上和体制上不能区别对待,公共财政与经营性资产容易混淆,相互挤占。在规划、项目落实和监管方面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兵团仍然存在“三大差别”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团场社会资源占有量少且不断在流失,团场职工在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又因为对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不清楚,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解决的办法依然很少。农业是兵团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都要求农业经营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

兵团农业目前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家庭承包责任制,职工在承担全部生活资料费和生产资料费的前提下,所谓承包自主权是三无:无选择作物权,无农资采购权,无产品销售权,而这三权全部掌握在团场手中,但团场又不承担任何风险,由承包户自负盈亏。当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承包户违约倒卖农产品;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团场又往往违约不兑现合同将风险推给承包户。由于责权利不到位、不对等,严重挫伤了承包户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恶化干群关系、影响团场稳定的主要矛盾。从整体经营效益来看,目前这种“三无式”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5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核心提示: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市场发育、竞争政策、收入分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目前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等。

本期报告中,卢主任结合实际案例,非常凝练地梳理和概括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部署,特别是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主要内容,为党员干部深入浅出勾勒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对广大网民深刻的理解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全会《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理念和举措,今天我主要侧重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这部分大概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一些突破性的论断和举措。

一、《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一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家知道这一次改革的《决定》,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往我们党出台的决议,主要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的改革,比如经济体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一次的总部署是六个方面,经济体制、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文化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还有生态文明体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政治里面提到了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提到加强政治协商,提出来各级党委政府政协要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制度建 设。政协原来有一句话叫做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委员一年开一次会,常委一季度开一次会,主席两个月一次会,那么为了使政治协商进一步切实发挥作用,这次协商的工作计划,由党委政府和政协共同制定,并且组织实施,这项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突破。

此外还有,实行主审法官制度,地方党委不得干预主审法官独立审判,将来审判的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是这个主审法官来负责。还有,突破行政区划实行司法制度改革,我们的司法独立,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适当打破,这又是一个重大的进展。还有关于反腐败,办案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不是同级纪委办案,这样就避免了在同一级可能出现的那种说情、大事化小。这样一些制度建设应该说都是带有制度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制度的框架。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是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说。

(二)生态文明体制:画出生态保护红线

从生态文明体制角度,提出来画出生态保护红线,大家知道我们有耕地的保护红线,这次《决定》提出来,生态保护红线。那么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应提出来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县,取消GDP考核。那么考核什么啊?又提出新的制度,叫做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如果是负债增加了,比如说森林覆盖率(碳汇)下降了,生态恶化了,就相当于负债增加了,资产减少了。你为官一任,以为你调走了,照样追究,一辈子都要追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制度,谁去认认真真的去搞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没有人想这个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尤其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是,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它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干部、决策层按照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真正去调结构、转方式、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习近平同志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这句话很朴实,没有什么火药味,但是后来栗战书在传达十八大精神是又强调了这句话,他说总书记讲了,大家要做明白人,你们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他就说你不要以为这又是一句空话。我现在想起来,这些制度都在一步一步往前推。有些人说有必要吗?最近什么接待标准,这个那个都出来了。我想他们可早就提醒了,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一步一步的制度都出台了,而不是说什么不算数,也不是短期的一阵风。我觉得这样就确实使我们各级的决策层,还有我们的领导同志们,都会认真考虑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是能够适应新一届党中央的要求,适应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大所提出我们的改革方向,以致我们以后未来的工作思路,我们都按照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要求来调整。

(三)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那么在经济体制这部分,三中全会《决定》讲了,经济体制是起牵引作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强调,我也可以强调市场,我也可以强调政府,三中全会决定讲地很透彻,使市场在配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在政府和市场这两者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你说到这一层是没有用的,谁不知道这是核心问题啊,多少年来我们就在探索,什么该靠市场,什么该靠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要靠市场,多大程度上靠政府。比如说能够竞争的当然是要靠市场,那么社会领域好多问题你不能靠市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笼统的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指向是什么?指向是不清楚的。为什么我们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我们决定了,我 们改革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平同志讲不争论,不是不争论方向,方向他给你定了,定了方向以后别再给我争论什么姓公姓私姓社姓资姓左姓右,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别争了。衡量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大小成败得失,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衡量我们改革和工作的成败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

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很清楚,要立足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什么叫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看这个很清楚,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不是为了提出很漂亮的口号,而是为了最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个有利于是根本的衡量标准。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我们设计了这样那样的制度,这样那样的理念突破,最终衡量的还是三个有利于,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基本路线,当然改革也是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指导我们改革。现在好多人提出来,是不是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了,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平衡,越来越尖锐,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提生态建设为中心,那都是混乱。因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防止我们走偏,过去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现在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言的。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然后我们在深刻领会,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句话是很中性的。怎么摆正啊?我前头给大家强调了这么多,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决定》讲了,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所以我说后面经济体制改革这些内容,有着这样的理念的指导,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顺理成章,后面的许多改革举措怎么体现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部分有很多突破,一个突破提出两个都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这就解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定位的认识,上头的一些顾虑。因为人们也在不断的争,非公经济是不是我们的执政的基础。决定讲了两个都是,第一个都是没有争议,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第二个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解决了谁不是基础啊,都是基础,都是重要基础,接着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不是新话,但是强调它很重要,怎么样发挥好国有经济作用,国有经济要有活力才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才能有主导作用,没有活力,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活力哪来?活力就是国有经济要借鉴其他所有制经济合理的成分,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中学会竞争,这你才能够变成有活力的。

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怎么样能够保持活力,又要完成社会公共的使命,这也是国有经济独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在,怎么样使国有经济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决定》当中也说的非常清楚,以管理资本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什么叫管理资本?就是不在着眼于一个一个的国 有企业去考虑问题,而是着眼整个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的提升,布局的合理化,来考虑它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当然国有经济每一个企业还是需要搞活,《决定》当中也做了很多的阐述,我这里不一一展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搞活国有资本,使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能够提升。

那么《决定》当中提出来了,国有资本的改革,以它管理好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两类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类公司不考虑投资的实体项目,就考虑资本的运营。哪该进入,哪该撤出。提高资本配制效率,提高它的控制力、影响力,完全是资本形态的考虑问题。另一类,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就是与实体项目挂钩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公司,来达到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那么在国有经济改革之外,提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改革,非公经济大家知道,刚才我讲了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地引导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这里又提出了两个不可侵犯,一个就是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另一个叫做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有的人说怎么没有神圣,原来我们的《宪法》讲的是公有制经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来我们的《物权法》颁布以后,都是同样不可侵犯,那么这一次在三中全会决定当中进一步重申了两个不可侵犯,那么非公经济怎样搞活呢?后面也专门讲了非公经济改革的一些方向,同时提出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决定当中指出了四条。一种是把现有的国有经济改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参股但没有说控股,你还得保持它的控制力、影响力。还有一类是允许民营,非公经济发起设立混合所有制经济,那么这个你就可以控股了,但是它可能是混 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未来我们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这种判断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里都有的,现在把它进一步强调。

我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一部分就是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两个不可侵犯,接下来就是国有资产,以管理国有资产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资本,大家想资本是个什么玩意?资本就是玩钱,不是在玩一个一个的企业。过去我们是着眼于把每一个国有企业搞活,脱困,那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命基本告一段落。但是现在是不是还需要改呢?当然还需要改,《决定》当中也讲了国有企业继续改革的一些,我认为那些与刚才我讲的这几个大的都不具有突破意义了。突破意义的就是两个都是,两个不可侵犯,两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再加上最后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方向。

过去我们的国有经济上交的红利非常少,因为没有脱困,根本没有红利可交,现在呢?最高的交20%,比如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它的盈利很好,要交20%.还有一些行业,资源枯竭,军工的老困难企业,没有盈利的,低的5,稍高一点的10,就是0、5、10、15、20,现在比例是这样的,到2020年提高到30%。这就要求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要提高,不提高怎么完成国家给定的上交任务,怎么发挥控制力、影响力,不搞活怎么能够拿出这么好的收益来,上交给老板,老板是谁?是人民,全体人民,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公民都是老板,但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实行这个所有制的权能,谁代表我们?由国资委,国务院,中组部来代表。

大家知道国资委管一百几十家,谁代表?他们代表我们,但是具体保值增值谁来负责?两类资本运营公司,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过去也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说 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跟一般的公共财政预算分开,那么这个预算考核的主要是国有经济自身的保值增值状况,然后增值的收益,再投入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行业,实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个战略性调整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讲的叫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说国进民退,也没有说国退民进,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这个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仍然是用于国有资本投资,但是现在《决定》明确提出来,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在的国有资本上交,一部分用于国有资本再投资,另外一部分交给社保基金,补我们的养老保险的窟窿。那么将来更多的往民生改善和保障上投,那就是养老保险这一部分可能还要增加。此外就是保障房的建设,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改善,凡是保障民生的开支,国有资本收益当中要更多拿出一部分来,往这边倾斜了。

这个应该说是我们对国有资本明确改革的要求,时间表,到那个时候你必须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我给大家讲的这一部分。

我们进一步搞活国有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们的开发区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我们怎么样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发挥好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原来传统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那样了,已经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仍然面临着改革任务,就是怎么样进一步提高它的活力,它有创新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否则都很难进一步壮大。因为像这样的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他们所面临的创新,不仅仅是用于民用,有可能是军民两用。在这个方面,完全靠我们传统的国有经济去创新,现在看是不够的。

前不久我在外地调研有两个例子是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怎么样理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圳有一家新型民营机构,民营科技机构,创造出来那个叫超 材料,超材料是可以军民两用的,引起了我们国内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很有成效,就是一帮年轻人,20多岁,从国外回来,现在30多岁,一个创新团体。我问他,我说你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他说就是国家的科技研究资源,依然是按照部所这个系统来配制,尤其涉及这种国防军工的,或者军民两用的,是不往我们民营科研机构这分的。但是他的超材料我们国内没有一家纯国有的科研单位能够研究出来。

第二个例子,东南沿海一个城市,国有和民营合资的一个企业,生产碳纤维,这个碳纤维的高标准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隐型飞机的需要,但是在那设立这个企业的时候,它的上级发起单位,或者叫原来的国有单位,要求它这里面的民资要撤出,因为涉及到国防军品的研发,当地政府说不行,如果没有民营资本介入这家企业,我们宁可不办合资企业,坚持顶住了。同样的跟他一起研发这种碳纤维的一个纯国有的科研单位,搞了20多年,标准比它低好几个标号,技术上的原因。技术上的标准我不是很懂,但是这个事例说明的非常清楚,国有经济要想发挥控制力、影响力,没有活力,怎么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你的历史使命,你还垄断着科技资源,不让往那边倾斜,但是出成果是那边,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

我们怎么样打破这种思想禁锢?好多人就说,那不行,都给他们了,我们国有经济怎么发挥它的控制力,我就说你首先有活力没有,没有活力你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我们现在说老实话,应对东海南海那种非常危急的局面,没有杀手锏,民族义愤有什么用?真正拿出真家伙,真刀真枪来,你的资源又不向那倾斜,怎么能说的过去呢?当然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在相当一些领域,没有它是不行的。比如国防,基础科研,重大生态这样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它的投资门槛很低,回报期很长,回报率很低,几十年没有回报,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个时候国有经济不进入谁进入。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批什么国进民退。前几年我老给他们讲这个道理,我说大家老这么情绪化的批国进民退,是什么意思啊?你们要得出的结论不就是国退民进吗?国退民进笼统的说,我也是反对的,我们党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那么这些领域,国退民进行吗?到时候应对这些危急,周边危机,国家安全危机的时候,我们拿不出杀手锏。所以国有经济,我们还真是不能把它贬低了,国有经济必须要进,这是你的历史使命,你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它有不同分工的。怎么把两者的积极性优势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说这一部分,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两个都是,两个同样不可侵犯,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重大的理念的突破,然后你才有后面的改革,要不然好多人他永远纠缠不清这个问题。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部分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有一些理念的创新,并且有举措的创新。看我们怎么样结合本地的实际,能够把《决定》的精神贯彻好,进一步使我们开发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蓬勃成长,我们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各得其所,找到共同发展、共同推动开发区繁荣富强的这种新的组合形式。这是讲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二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这部分,它的说法大家应该是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等等。

(一)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这个里面特别提出来一个,叫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如果没有前面讲的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到这里你怎么体现,一个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连价格都不能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这个市场体系那就是个空壳,建了很多场地,这叫市场,但是进去以后那个价格不是市场决定的,行政力量决定的,这就是很可笑的。

那么《决定》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我们过去的价格是不是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垄断性的公共产品,基础产品的价格和收费,确实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主要是政府定价,决定的这个要求,针对的就是这一部分。而我们一般领域的,比如说老百姓买的日常的消费品,一般的商品,95%都放给市场决定了,早都是市场定价了。但是为什么《决定》还是要提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垄断行业、基础产品仍然是政府定价。

(二)改革要反映四项要求

公共领域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为什么要涨价?比如说,我们现在资源价格是不合理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定的价,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治理的收益。现在决定要求我们的改革要反映这四项要求,这四项要求如果都反映进来,它在客观上一定是涨价的过程,而不是降价的过程。因为原来政府人为定低价的时候,它叫做被抑制的通货膨胀。要让市场来定价,它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平衡的要求,它一定是涨价而不是降价。

但是在我们国内很少有人敢于这样公开讲,这个产品就应该涨。但是事实上,我们作为搞研究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而现在我们恰恰是没有人敢讲这个道理,那么就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大家对涨价永远是不满的,当然我们要控制涨价,比如说多发票子,票子毛了,没有竞争,靠垄断,垄断性涨价,这个 当然我们都是要反对的。但是问题是,你现在的这种低价格是计划经济导致的,是被抑制的通货膨胀,我们现在通过市场来决定它,是把被抑制的通货膨胀释放还原为市场均衡水平,这是经济学的道理。

现在我们的资源价格太低,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治理的代价,所以谁拿到了资源,他按照市场供求的高价去卖以后,他又不治理污染,不搞安全生产,结果是什么?本来这个成本应该通过资源价格的改革反映在企业内部,叫做内部成本,他把它排放到社会,所有的人在为它付代价,经济学的道理叫做内部成本的外部化,讲这些经济学道理没有人听得进去,但是我们讲污染,所有的人都在讲PM2.5,所有人都要承担代价。那么我们现在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理顺经济信号,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引导我们的结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准确的评估这个企业它是不是尽了社会责任。本来这个成本应该是内部成本,你放给社会,现在我通过改革,把社会成本在内部化,变成企业的成本,逼着它上环保项目,控制排放,降低能耗,那得靠什么?靠环境税费的出台,靠资源价格的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就是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的代价,环境修复的收益。

这个道理不讲清楚怎么能够形成改革的共识啊?《决定》当中讲的很清楚的,就是垄断行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样一些基础产品,仍然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价格形成,怎么形成?竞争性环节,一律放开市场,网络型的垄断环节,叫做自然垄断环节,仍然由政府定价,但是要增强社会监督和公开透明度。什么意思?凭什么涨得告诉社会公众,道理在哪里?我刚才讲的就是要涨价的道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你得告诉他我的成本为什么要提高,为什么要涨价,然后由社会各个方面来听政,增加透明度,你这个成本核算是不是对的,好,对 的,大家认可,以后允许你涨价,涨了以后你的服务标准质量和项目都要相应的改善。不改善,有没有制裁措施?必须有,如果它违反了怎么办?政府有没有制裁的办法,也必须设计,直至把它拆分了。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呢?竞争性的放开,非竞争性为什么不能放开?网络性自然垄断行业,什么叫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就不是经济型垄断,也不是行政型垄断,它是由技术经济原因决定的。

比如说电力网、铁路网,你建两个网是非常不合算的,因此只能是一个,这叫自然垄断网络型的,如果没有人竞争,它必然是一家独大,他操控消费者,操控政府,都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必须靠公开。比如说政府某个部门被他操控了,我们的社会力量监督反对,必须按照我们的正常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你还不听打散你,不能让你形成一家,那么这个自然垄断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它是可以打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移动通讯,现在不止一个网了,原来有五个网,现在整合整变成三家了,那么这就是说你太多了它就是社会劳动资源配臵的浪费,它能够形成寡头垄断的,比独家垄断要好,但是它毕竟是垄断,你把它放开了让所有人都进来竞争,那是资源配臵的绝对低效和浪费。因此这个方面你不能够放开竞争的,这也是有经济学道理的。

那么这两类改革,我们说的大家熟悉一点了,就叫网运分离、网厂分离,电力网和电厂分开,电厂放开竞争,铁路网,国家管制,客运货运公司放开竞争。改革的方向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这个能引入竞争的,尽量引入竞争,不能引入竞争的,政府管制还要加强社会公开透明度和监督,这就是改革的方向。那么这里仍然体现了,尽量由市场起主要的决定价格的作用,能放开的竞争行业尽量放开。最近我们看到发展太阳能,允许个人发电上网,有一个农民他花了十几万在自己平房顶上铺了一片的太阳能,多晶硅的电池板,发一度电卖给国家电网7毛9,他自己用国家电网给他卖的电4毛钱一度,他赚了将近4毛钱一度电,一年下来他赚了一万多块钱,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这就是放开竞争环节。发电个人都可以了,太阳能发电,但是电力网国家管着,将来我们的方向就是这个方向,来改善我们的市场供给和消费者供给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这是讲的现代市场体系当中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实际上讲的就是垄断行业怎么改,垄断性的定价我们怎么改,基础性的。因为非垄断的我们基本都放开了。

那么这部分还有个重要的改革,突破性的,叫做负面清单,就是说负面清单是禁止性的规定,禁止性的都不能做。禁止性的尽量的简明,清单之外的随便接入,这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法律上的概念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这个主要是对于企业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的,法不禁止即为自由,我们主要颁布禁止性的法律,禁止性的之外,全都可以做。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这个,许多民营企业家还问我,我们应该进入哪些行业,我说你别再问我,你注意国家发布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之外,你都可以进入,根据你自己的特长,你自己经营的经验,你自己敢于冒风险,你自己的合算,该不该进入,你自己决定。

这是很大的一个突破,过去我们动不动设臵一个,许可你进你才能进,现在我不设许可性的,我设臵是禁止性的,不禁止你都可以进,这就是市场经济本来的东西。政府规定什么可以,那就没完没了,你都要管。我觉得最主要最核心的一些,我把住了不许进,剩下的我都放开,这就是属于所谓信息经济学里讲的,信息对称与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市场上的信息太多了,只有深入其中的市场主体才知道哪个信息跟他是能够对应的,我才自己决定根据信息来决定,政府不可能 把所有的市场信息都穷尽了,然后你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政府没有这个万能。所以你只能说,我不许你做什么,这个政府是可以把握的住的。

(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怎么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怎么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啊?所以我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些基本提法,这个提法它是方向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市场体系这部分,我觉得就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两个是非常鲜明的,一个负面清单,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特别是针对的是垄断行业。政府定价这部分怎么改?也指的非常清楚。那么市场体系还包括很多,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分割怎么办?《决定》当中明确提出来,要进一步清除废止市场壁垒,严禁和惩处地方政府擅自设立优惠政策,你看这话说的很严格。过去我们研究老是反映这个问题,研究报告写这个写那个,没有用,《决定》当中写了这个,就认真的要思考了。严禁还要惩处,怎么惩处?所以我想这里我们有关部门,法制办,工商管理总局,商务部,发改委,他们会出台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说我们未来的统一市场的要素自由流动,商品平等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你必须有制度保障,否则这不都是空话吗?但是《决定》当中写了,写的分量非常重,口气非常重,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些,严禁和惩处市场封锁设臵市场壁垒的优惠政策。

(三)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

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叫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体系我觉得值得大家认真关注的是,《决定》提出来了,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上面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过去我们不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现在我们有的已经知道的是小额信贷公司、小额担保公司,还有由银行来 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银行在村镇银行当中它还要占大股,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没有允许你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允许你发起参与,但是上一级银行要起决定占大头。现在这个就是民营资本可以发起设立了,完全跟什么金融机构没有关系。当然他要符合银监会发布的办银行的规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突破。我们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一直苦于融资难,如果没有这一条突破,永远解决不了,包括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普惠金融,就是小额信贷,农户,每一笔贷款很少,几千块钱,我们的银行根本都不愿意做的,只能用这种普惠金融,小的地方性的银行,让他们来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条,这一条出台以后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第一个。

关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是利率要进一步市场化,现在我们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但是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必然也是要走向市场决定的,什么意思?慢慢的放给金融市场,让他们决定。那么这个怎么形成啊?存款利率怎么放?怎么形成?现在我们看到了《决定》当中说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实际上就是短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短期利率,将来形成放开存款利率的基准线。可能将来就是上海同业拆借市场那个利率,将来就是我们存款利率放开的基准。

此外还说要扩大民间资本跨境的金融交易,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这个可能对我们开发区引资,还有我们完善投资环境都有很大的冲击。你想玩资本运作,想扩大跨境金融交易,上海自贸区,横琴岛,深圳的浅海,滨海新区都可以搞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他从你这跑那玩去了,把资本从这抽走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所以对我们开发区来说,你怎么样完善我们这的金融服务环境,让他觉得在这资本配制效率是高的,这个带来新的挑战。这是金融市场当中 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这是金融市场体系的第二层次的建设。

第三个层次,金融市场要放开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和利率,你必须有制度的保障,设定安全底线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这部分要建立小额存款,叫做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概念,同时这部分还提出来,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这个跟我们老百姓和企业都有直接的关系。民营资本可以发起中小金融机构,而且我们还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它破产了,如果我们有钱存在那怎么办?我们从来大家都不习惯于,金融机构还能破产?《决定》提出来这个给我们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的,当然这个不是贸然的放开,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起来,建立起来,我们老百姓在那存款,就有个制度上的保障,那么金融机构退出,是不是就是对老百姓存款不负责呢?这个退出机制实际上是对金融机构的一个压力,你别以为办金融机构这么容易。

因此这部分大家看,这个要是往前推,对于我们开发区的你的市场环境的完善,投资环境的完善,既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现在就是说,我们能不能考虑先在自贸区里面,上海浦东新区的自贸区里面,率先放开存款利率,那么有好处,他就吸存款啊。他那放开了,我这一看,那边存款利率高,金融机构的钱往那搬家了。这个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也不是说马上就会引起大规模的搬家,比如说老百姓或者企业,它就习惯在工商银行开户,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大,网点多,比较方便,我就信他,我不相信他能破产。

现在也是这样,实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小银行非常愿意,因为实力比较薄弱,大银行没有什么积极性,大银行因为觉得,我这个网点多,规模大,信誉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还得往里交费。我们每一部改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 既得利益的怀疑,甚至是阻碍,当然这个改革是要往前推的,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机遇,都是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金融机构这一点。

大家我们说放开存款利率,对于中国的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提高,对于老百姓收益的提高,绝对是利好。因为现在我们的存款利率给的比较低,我们的金融资源配臵效率也很低,老百姓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因此现在许多人批评我们中国老百姓,是普通的存款户在支持银行,银行是愧对所有这些储户的,因为给人的回报太低。但是银行又不接受这个,银行说我们现在变成众矢之的了,但是我们存款利率不改革,它这种现状它确实老也改变不了。银行自己觉得委屈,社会不买你的帐,总体上我们的资本配制效率就是低的。因此我们说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对于我们的存款人,你有更合理的一个回报,这是积极的角度讲,但是这种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前不久我在上海碰见他们金融口讨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征求意见,最后一道了,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推出。所以我们看,我们的改革这一次可确实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了,许多制度都在制定,就是要出来了,有的人问我,说这些东西你估算估算,什么时候能够出台?我说按照以往的经验,应该在一年内把方案都出来,具体推行不能在拖过一年。而这个存款保险制度看来比我的预估还要快。这是我们讲的市场体系这一部分。

市场体系这一部分我觉得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几点,这部分还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讲的不多,但是也有很多振聋发聩的地方,这个我觉得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关于院士制度的改革。这个我也不再多说了,因为大家可能最近也看到了一些议论,院士本人也出来加以说明。点一句,这个制度的改革,遇到了 相关领域的比较强烈的反弹,但是我们中央改革的政治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照样不是推出来了吗?所以我们说,我们对这次改革决定的设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设想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他公布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在理论突破和一些举措的力度上,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表明了这次改革的政治决心,我个人是感到确实是应该给予非常积极的肯定。这是从市场体系的建设这一部分来讲的。

三、政府职能转变要落实到制度上

这一部分比较好的,我个人认为有突破性的亮点,有这样几个,三个。

(一)企业自主决策,减少政府审批

一个就是关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这里讲了一个“除了”之外一律放给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那么这个“除了”什么呢?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指国防军事安全、生态安全涉及全国的重大生产力布局,还有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这样一些项目之外一律放开,政府不再审批了。这个我觉得又跟前面的负面清单有点像,真正体现企业自主决策,那么政府就不管了吗?如果不管,确实也不对,比如说我们统统放给企业,污染怎么办?高能耗怎么办?质量标准怎么办?技术标准怎么办?卫生检验怎么办?安全生产怎么办?这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事情,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监管。这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尽量减少事前审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可不一样,不是个事中事后事前的区别,而是政府监管对象性质的变化,过去审批什么玩意?成本、利润、规模经济。现在这些都不审批了,一律放给市场。审批什么?事中监管,事后监督,能耗,排放,技术,质量,安全,随时要去监管。违反了这些,限期整改,不限期整改,好,还没达标,退出,清出市场,你别再这做了。

我们过去政府长期在这方面是忽略的,没有严格的职能,所以我们又回到我们的雾霾上来,这不是政府该干的事吗?他不干,他更多的是鼓励企业上产能,优惠地价,优惠财税,优惠信贷,产能过剩了以后,限批,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办法。所以我们说改革尽量的不要政府来批准这个那个的,政府就不要有作为了吗?过去远远没有做到的就是,对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些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和严格的实施,政府失职在这,过分的过渡的行政的是在审批上。

那么接下来就说了,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国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这就对干部和政府行为的端正进一步提出了制度上的规范。

接着还有一个就是顺理成章的,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我们现在中央政府把农业小水利两到三万块钱的投资都要国家发改委审批,农村公共厕所的改造都是中央的实权,这就是政府越位太多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干预,说这一段要不举具体的例子,大家也不知道这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个人以为可能减了不少了,没想到,说老实话,为什么大家批评这些年我们政府配制资源权力有所回潮,改革有所倒退。09年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这样一种负面的效果。为了引对全球金融危机,赶紧扩内需,促投资,本来是有投资的调整结构的效果在的,但是一下子把审批权集中了。

比如说农村小水利,农村小水利本身是改善生态的,支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的。但是是不是就一定要变成中央审批的权力,两三万块钱,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说你要细想起来这些事情确实是有回潮的,否定是否定不了的,因此我们 要往前改革,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足,否则你要去改什么啊?一切都正确还往前改什么?因此我们说,我们考虑这样一些,它出台一些新的东西,也是想必须有一种勇气承认我们有一些做错了,你才能往前推改革,这是政府职能转变这部分。我觉得很大的亮点,减少事前的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同时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着眼点正确的转移,这是我们讲的政府职能转变。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对政府而言我们要树立一个叫做法不许可即为禁止的理念,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刚才前面讲的对老百姓,对市场主体而言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于政府对于公共权力而言,依法行政的理念叫做法不授权即为禁止,就是政府不要以为自己随便什么都可以做,没有经历法律授权的政府是不能做的。这个现实意义在哪里呢?比如说最现实的,我减少了这么多审批事项了,我随意再把它恢复了,谁来监督啊?一定是法律,法律不给你授权,你没有权利去重新恢复,或者设立审批是,政府没有这个权利。那么我改革,我得突破,与现行法律冲突了怎么办?全国人大授权,中央政府授权,现行法律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念。我说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减了300多项,本届政府又减了三百多项的行政审批权,要恢复了怎么办?谁来监督。

所以这里必须讲,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们《行政许可法》就是给政府立这规矩的。我们不是没有法律,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对老百姓我们要适应的就是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政府一定要牢牢树立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到处讲这两条,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法学界的立法理念。非常之重要,否则我们这个改革有时候可能就又走歪了。

(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当然讲到政府职能转变这里还有一个去行政化,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逐步的去行政级别。这也是这次明确态度来的,当然现在的改革方向已经定了,比如说公益事业单位能够纳入公益类的分成三类,第一类公益一类,全额财政拨款;第二类,能够自收自支;第三类,可以企业化经营的,分成三类,这三类统统没有行政级别,脱行政化,去行政化。

这是防止公务员指标的扩编,行政膨胀,所以不能把它纳入行政,以后是不是再转,全部参公管理,那是后话。现在我们的改革,我们把它变成公益一类,这是我们讲的去行政化,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我们为了加强某一项领域的工作改进,或者说重视这项工作,马上套行政级别,比如说县里面鼓励他发展民营经济,给一个民营经济老板说你干好了给你个副县级待遇,过去这个很多很多的,现在是不是少点了?你给他人家花钱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么这种行政化倾向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就是非行政领域我们太过善于用行政办法把他们管起来,管的到很见效,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院士制度改革,行政化的一个弊端,非常突出的一个弊端。

其他的咱们就不说了,这个改革一定要按照本行业本专业的规律去管,什么都用行政化把它管起来,说的难听一点,我们是不是太没本事了,我们怎么就没有本事按照人家的专业行业的技术规律,专业化规律去管理呢?你非得用行政化办法把他管起来,这算我们的本事吗?我认为不是,因此我们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当中,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个改革可能遇到阻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改革一定要往前推,这是政府职能转变。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亮点 第四个改革,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影响更直接,行政体制改革之后,第四个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

第一,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者GDP挂钩的做法。一般不在于GDP和财政,不采取挂钩的做法了,比如现在教育支出占GDP的4%,国防开支占GDP的4%,科技占4%,其它要占4%,据说财政部清理一下,大概有20多项,20多项都占4%,不就超过一百了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我们各个领域要强调自己领域的重要性,他就要与你挂钩,一挂钩就是这个结果,所以这次就清理,这叫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在预算制度当中,提出来了清理整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且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大家知道过去只要中央一搞什么重要的建设,包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发国债都要地方配套的。那么这次说,竞争性的,不要地方配套,这个很重要的改革,我们中央的,你该给地方的,比如说老少边穷地区,你该支持就给够了,你别在地方配套,中央请客地方拿钱,他本来就没钱,就是你中央的事权,你就该这么干。所以这个时候,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端正政府的行为,可能是没有这个制度保证,政府行为没法端正,这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取消挂钩。然后地方配套,尽量的也不再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预算制度改革。

增加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不规定用途的,叫做专项转移支付,它是跟项目挂钩的,是指定具体用途的,这个太多。太多了导致地方政府跑步前进,以后就是尽量把这个都清理掉,减少,更多的是给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地方按照自己的事权,自主决策,该干嘛干嘛,现在我们就还是中央管的太多,要个公厕都得中央事权,农村公厕改造。所以说你不 理顺这些东西,你怎么去端正政府职能呢?那么这是从预算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地方政府来跟进,这对我们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再有就是税收制度的改革,将来要建立以直接税,并且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合理划分。现在地方税收主体税不够自己花的,什么车船使用税,一般城市建设税,小税,将来地方税主体税种是什么?财产税、消费税、所得税,这都是直接税,没法转移的,你转嫁给谁都不行,必须自己交。那么我们现在主体税种是什么啊?增值税,营业税不是改成增值税了吗?增值税是流转税,它可以由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就是它提价,你来征企业的税,企业一提价,转嫁给消费者了。那么流转税的缺点就在于,政府一定要干预企业的,不干预企业他没有流转税,你怎么让政府减少干预企业啊?必须把这个税制给调整过来,所以将来我们把流转税比重调低,要增加直接税,直接税就是消费者企业个人直接付的,消费税、所得税、财产税,没法转移,这些税在地方都是稳定的,地方政府最清楚。比如不动产,不动产没法转移,地方最清楚了。所以这应该是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消费税主体税种,地方完善了地方的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等,提高政府效率,人家老百姓愿意到这来旅游、就业、买楼、办企业,到你这花钱,你不就有消费税了吗?

所以这样就迫使我们政府职能,由干预工商业、企业,转投资,转到改善本地的市场环境、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上来。大家知道财税体制不改,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很难去调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大家知道,消费税、财产税、所得税,三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不够的话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再不够地方发债。这一部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上,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允许地方发债,所以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这三大块。现在这三大块都不够,一般性转移支付少,专项转移支付多,地方只有5个城市可以发债,其他都不可以发债,还有我们的税主要是增值税,这是个很重要的改革。所以我们说现在改到这一步,想停都停不下来了,我们的改革的逻辑就是你想半途而废会造成混乱,你只能往前推,这就是我们改革的逻辑,我说各位领导同志们,什么叫做改革的逻辑?就是内在的东西,你想停都停不下来,因为改到这一步了,我地方政府营业税没了,增值税还要75%分给中央,上交中央,25的规模。

所以地方政府就想办法开邪门歪道,土地财政,土地差不多没了,是不是?所以说你怎么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未来的公共开支的来源,我们的改革还能停下去吗?它不能停了,带来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给我解决下面的问题,那么我说最简单的,你先把上交中央的75的那个分出比例减少,所以要合理调整中央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这都是一步一步的就往下推了,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这都是非常实际的直接的制度建设,影响非常深远。这是关于财政改革有这么几个比较重要的。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我得跟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这个里边我也主要给大家讲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带有突破性的举措。

第一,允许农民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且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家注意,不是它的土地,承包土地,那都一直都可以的,承 包土地的租赁抵押,向大户集中流转,这里讲的承包经营权,这是个新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个突破。过去我承包这块土地,我现在是承包经营权,这个权是什么东西?比如说我山林我承包了70年,平地林地我承包了25年,我把我的经营权抵押转让,而不是我这块地,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新的情况。

第二个突破,允许农民的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村宅基地可以抵押担保转让。但是是不是意味着刚才所说的这两个权可以卖,所有权可以卖,没有这么说。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误读,那么怎么样进行这种转让?实际上也是需要认真的研究的。

我曾经记得我前两年到澳大利亚介绍我们中国的改革,因为他西方老主张中国土地要私有化,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们中国在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改革,可以抵押转让。我说比如说山地,我们可以承包70年,子女可以继承,后来他们听说以后,他们说这样就很好,他说我们也不是主张土地所有权一定要私有化,他说我们主张的是土地财产权利的清晰化,山林承包70年,他70年农民就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我的子女可以继承,我就不会祸害这个山林,我的财产收益就从我保护好这个山林上来的。这是权属清楚了,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仍然是集体的,但是农民你有个长远的预期,稳定的预期,这样就可以得到用益物权,这是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利。西方他们也是,这个我们是很赞成的,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搞土地私有化,由此我也得到了一个启发,我们现在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怎么样能够让农民得到土地上他应当得到的财产权益,还是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着眼于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转让,给他带来的财产性收益,而且让他能够介入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让他从产业化经营当中得到土地的长期收益回报,以工资的形式或者以股份入股的形式都可以。这一部分,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放开户口限制,主要是指建制镇和小城市,小城市是50万人口,落户限制全面放开,中等城市是叫做有序放开,大城市叫做合理确定落户条件,特大城市叫做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就是我们中等城市有序放开户口限制,小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这是我们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有些人说中国改革没有涉及户籍制度,他是没有好好看,我们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这一部分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前面我们讲了财政的各种各样的开支跟GDP挂钩,跟这个那个挂钩,一般不挂,都清理掉了,唯独新增加一个,叫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机制。

仓储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6

一 物流的重要性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联系生产和消费、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物流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 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从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作业的过程,由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流通加 工、信息等多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又都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在完成各个环节的整个物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物流活动的完 成,影响物流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物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商品流通的时间缩短,达到快速送达目的地,保证商品质量完好无损,节省流通费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商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达 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合理统一。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在物流活动中要千方百计使物流里程少、环节少、库存少、时间少、费用少、服务好;做到“及时、准确、经 济、安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服务,仓储业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纽带,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要求有完善的仓储作业水平为保障,而目前我国仓储业的发展还无 法满足需要。

二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

(1)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仓储业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部门、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与方便,各建属于自己的仓库,形成什么“工业仓库”、“农业仓库”、“铁路仓库”、“交通仓库”、“商业仓库”、“物资仓 库”、“外贸仓库”、“军工仓库”等,长期形成的这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自备仓库自己用,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至今尚未完全改变,仓储业社会化程度 低。由于这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资金分散,管理落后、设备陈旧,仓库利用率低。据了解全国仓库面积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仓库长期闲置,但有的不够用还在继续投资建新库,由于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争过度,仓储价格无序。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农民仓库、部队仓库,不景气的工厂 将闲置厂房做仓库低价出,吸引客户,使这些市的仓储价格偏低,背离了价值规律,后果是仓库管理水平低、储存条件差、服务质量低,致使储存物资损坏变质、失 窃等,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2)现有仓库的功能单一,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其功能就是单纯为储存产品,加上现在仓储市场不规范,竞争不平等,绝大多数国有仓库经济效益不好,不少长期亏损,不仅缺乏发展后劲,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3)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

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不少仓库处在“货物进不来出不去”,商品在库滞留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善而破损、霉变,损失 严重,加大了物流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物流应有一个高速发展,尤其仓储业更要 有一个快速发展,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三、我国仓储发展的方向

充分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的仓储社会化,提高仓储效率和仓储业分工发展的专业化功能,加速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物流效率提高的仓储标准化,提高仓储自身效率,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

(1)仓储业社会化、功能化

我国仓储业目前的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业条件差、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社会资源只有在市场中自由交换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也只有 在自由交换体制的激励之下,才回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仓储业需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惊醒现代化改造,建立科学西那金的企 业治理结构,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仓储业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我国仓储业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重复的现状,只有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才能得以改变。社会对仓储的 需要也同对其他啊社会资源的需要一样,向着专业化、特殊化、功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仓储业内部在市场竞争中也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产品个性 化的优势。

(2)仓储机械化、自动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机械化已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机械具有承重能力强、效率高、工作时间久、损害低等多种特点。仓储作业大都负荷中,作业两 大,作业环境恶劣,时间紧,存在着众多系统性不安全隐患,因而仓储机械化是仓储业发展的必然。仓储企业应通过机械化实现最低的人力作业,加大企业集成度,减少人身伤害和货物损害,提高作业效率的目标,随着货物运输包装向着大型化,托盘化的发展,仓储也必然要向机械化过渡。

仓储自动化是指由计算机管理控制仓库的仓储。在自动化仓库中货物仓储管理、环境管理、作业控制等仓储工作,通过住处管理、扫描技术、条形码、射频通信、数 据处理等技术,指挥仓库堆垛机、传送带、自动导引车、自动分拣等设备自动完成仓储作业;自动控制空调、监控设备、制冷设备进行环境管理;向运输设备下达运 输指令安排运输等;并同时完成单证、报表的制作和传递。对于危险品、冷库暖库、粮食等特殊仓储,都有必要采取自动化控制的仓储。

(3)仓储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对于存货品种繁多、存量巨大的物流与配送中心,要提高仓库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存货流转,实施景区的存货控制,没有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和处理是不可能实现 的。仓储信息化管理包括:对账目处理、结算处理,提供实时的查询;进行货位管理、制作个中单证和报告表,进行存粮控制,甚至与进行自动控制等。可以说,仓 储要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损耗,从而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信息化。

仓储是物流的节点,是企业存货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需要仓储及时地把存货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充分掌握物品的存粮、储备、存放地点、消费速度的情况下,才恩能够惊醒准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高效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对物流进行控制和组织,要想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仓库、厂商、物流管 理者、物流需求者、运输工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控制物流,做到仓储信息网络化。

(4)科学管理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仓储活动可以分为向社会提供仓储服务的商业仓储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的企业自营仓储。无论管理体制如何,仓储管理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高效率的仓储。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商业仓储也正如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一样,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展其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商业仓储必须发 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和开展科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使仓储企业产权独立,给予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 主权,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服务。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自营仓储,应该在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仓储的地位,高度重视他仓储的作用和强化对仓储的管理,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使企业仓储部门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可靠保障。

仓储企业(部门)内部应实施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规章化的岗位负责制,建立有利提高生产率的动态和奖励分配制度,实施有效和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采取科学化的和管理方法,培养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

(5)重视对人才的培训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7

今年以来,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余蔚平在论坛发言时也表示,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乃至经济管理中具有基础支持、战略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释放管理因素在经济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保持我国在全球金融的竞争力, 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 积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是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做强做优的重要举措。

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 篇8

【关键词】检察权 配置 构想

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关系着检察权的运作及其效能。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位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检察权的配置也缺乏整体架构上的协调,在配置的各个检察权能之间、具体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之间,也缺乏必然的关联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检察权、合理配置检察权,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检察权配置运行模式,既是当前检察改革的一项重点课题,又会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一、我国检察权配置现状之分析

一般而言,我国检察权的配置,包括不同级别检察院之间的权力配置、检察院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和检察人员之间的权力配置。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事实上,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权行使的基本单位,除法律规定只能由上级检察院行使的职权外,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基层检察院都有权行使。

从检察权权能划分来看,基层检察机关行使的检察权主要包括:对职务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的权力;对各类案件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权力;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监督权、控告申诉复查权等等。这些职权分别由反贪(渎检)、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控申等部门行使。

从检察权运行程序来划分,检察权可分为诉讼检察权和非诉讼检察权。所谓诉讼检察权是指侦查机关立案侦查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检察机关对一切执法活动、审判机关诉讼活动、裁判执法活动监督的监督;而非诉讼检察权则是指对诉讼程序以外司法行政、司法执法活动(如强制收容、教育、戒毒等)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特定主体群(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预防等专项检察职能。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之间的检察权配置呈现出一种平行配置的模式:在各个环节都配置了相应的检察权,各项权能互不隶属,行使各项检察权的检察官之间地位平等,各部门均可以平等地代表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在检察长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各自的职权。

二、我国检察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分工协作的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实际上是这一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分工协作原则运用到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检察权能配置上,就是各部门和部门成员要依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分工开展检察监督工作,不能相互替换,互相混淆,互相包办,也不能超越职权行使检察权。一是检察职能上的分工,根据《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控告申诉复查权等职权分别由反贪(渎检)、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控申等部门行使。二是职权运行上的协作。如前所述,包括公诉权、诉讼监督权在内的各项检察职能,其职权主体上往往是重合的,在职权运作上更需要强调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检察权的各项权能,从而实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目标。

(二)、检察一体化原则。“检察一体化”是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均确立的一项检察组织原则,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在肯定检察官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在检察权的配置问题上,要树立“大检察理念”,形成自上而下、上级领导下级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检察官作为一个职业主体独立行使检察权,进一步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执政党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的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检察裁量权的独立运作,从而彰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三、我国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司法职权划分,适当配置司法职权,科学界定司法职权的范围,廓清司法机关之间的角色边界。在检察权的合理定位下,与法律监督相匹配的检察权能应当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检察权配置,应当立足立足我国国情和具体运作需要进行考量,以更好地推动检察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在宏观方面,从制度上和理念上完善检察权配置。

1、建立以检察独立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实现检察权的内部独立。应当淡化检察机关的行政管理色彩,精简现有检察官队伍,实行检察官等级管理制。在这种体制下,处(科)室负责人在案件的处理上不得随意干涉检察官办案,也不得随意更换承办案件的检察官,而是按照相应的《检察官法》等级规定扮演协调人、案件质量监督人的角色。检察长对外代表检察院,对内行使行政管理权。检察长、副检察长必须从资深检察官中产生,并且不得脱离检察实务。取消书记员等文秘、协勤人员的检察官待遇,对这类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与之相配套的是,要进一步深化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明确检察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检察官独立办案的责任追究制,确保检察权的内部独立性得到确认和保障。

2、是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和司法经费管理体制,确保检察权的外部独立。在目前的体制下,检察机关完全独立的垂直管理是不现实的(如果能当然最好),但财政经费权和重要人事权一定要独立,这是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基本保障因素。在经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司法经费单列,由地方各级检察院编制预算,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核查后编制全国检察系统财政预算方案,报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由中央政府从中央财政中统一下拨;或者采取检察官按国家规定所享有的薪金、补贴由地方财政足额按时拨付,其他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的办法,对地方财政无故不拨或延期拨付检察官所享有的薪金、补贴行为应作出规定,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与此同时,也应对各级检察机关的人事管理体制作出调整,下级院检察长由上级院检察长向同级人大提名任命;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名,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各级检察机关在各自的干部管理职权范围内依法任免干部,报上级院和地方党委备案。这样,在管理模式上,就形成以上级院领导为主、地方领导为辅的体制,即由上级院负责业务领导、人事调配和划拨业务经费,地方负责行政开支和班子协管等,从而为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

3、建立检察官职业化制度,为检察权独立行使锻造一流的检察队伍。一是建立严格的检察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司法考试和培训制度。担任检察官除必须具备法定的学历资格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考试,获取司法证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或具有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经验,才能选拔为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二是建立检察官逐级遴选制,为确保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规定市级以上检察院的检察官选拔必须在辖区范围内公开招考,择优录用,或者从下级检察院的优秀检察官中遴选;三是健全检察官惩戒制度,规范检察执法行为,对检察官违法违纪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四是完善检察官保障机制,实行检察官“精英”政策,在物质保障和职位保障上予以适当倾斜,吸收优秀法律人才的加入,进一步推进检察官职业化建设。

4、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检察权的独立正确行使。对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监督,需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监督的主体、内容、形式、程序、责任等,使监督科学化、具体化、規范化。应当注意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一般应限于工作监督,在两者权力关系的配置上则应更多地考虑对检察权独立地位的保护,而不是干涉检察权的运行,以实现检察权在人大监督下的相对独立。目前,许多检察机关正在开展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强化外部监督,还有些检察机关还尝试筹建监察部门完善内部监督,这些试点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二)、在微观方面,从管理上和操作规程上完善检察权配置。

1、规范名称和机构设置。如前所述,检察机关四级设置的名称存在不严谨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的称谓,明确规定县(市、区)一级称“XX县(市、区)人民检察院”、设区的市一级称“XX市中级人民检察院”、省一级称“XX省高级人民检察院”。这样,既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又避免了名称重叠和混乱。在人员分类,对检察机关内部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分为检察业务人员(检察官和书记员)、司法警察和检察行政人员三类,分别按《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和《公务员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由检察官考评委(检察委员会)、政治部门综合考评。摒弃检察官职务行政化色彩,不再把检察官的行政级别而是把检察官等级(或者说是检察官的职称)作为区别检察官的基本标准,并与工资和津贴挂钩。同时,对内设机构的级别按照其职能加以确定,以基层院(正处级)为例,重要部门如反贪部门、政治部门列为一类机构(副处级),其余部门列为二级机构(正科级)等。

2、建立健全主诉、主办检察官制,优化运行机制。在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中,剥离行政、政务管理人员,比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各业务部门相应设立若干检察官小组,实行主诉检察官(主要在公诉部门)和主办检察官制(主要在自侦和侦监等部门),主诉(办)检察官可以配置“检察官助理”(已经取得初任检察官资格的人员),配设若干协勤人员、办事人员。主诉(办)检察官受检察长指派,行使具体的、完整的检察权(如审查案件、调查取证、提起公诉和诉讼监督,或者非诉讼检察权等)。主诉(办)检察官行使检察权直接受检察长和本级检察委员会监督,非经检察长同意或检察委员会决定,不得终止其职务和检察行为。

3、以侦诉一体强化刑事公诉权,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一致性,共同承担着控诉犯罪的职能。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侦查权和公诉权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侦查权未能有力地支撑公诉权,公诉权对侦查行为的控制力度也显然不够,难以形成指控犯罪、证实犯罪、打击犯罪的合力。为此,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应当向侦查职能合理延伸,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围绕批捕、起诉标准,引导公安机关确立正确的侦查方向,准确、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及时预防、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使侦查、批捕、起诉工作相互协调。公安机关具有侦查人员、侦查技术和侦查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而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具有较高的法理水平和分析判断案件的洞察力,侦诉一体能够较好地实现追诉主体优秀侦查能力和良好法律素养的完美结合,从而准确、客观、及时地追诉犯罪,确保打击合力。

4、改革检察长对检察业务的领导模式,明确检察委员会对检察业务的直接决定权。按照《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于是,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检察机关将检察长领导直接同化为检察长决定,具体的检察业务工作也由检察长“一言堂”说了算。笔者以为,为实现检察权的合力配置,必须改变这一模式,明确检察委员会对检察业务的直接决定权。事实上,检察机关的行政管理与检察业务工作是完全可以分开的,检察长的领导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性质的领导,行使检察权的检察官独立办案,不受任何人包括检察长的干涉,这是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检察长与行使检察权的检察权之间基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产生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即检察长有权也有责任监督检察官客观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当检察长认为检察官有错误或检察官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行使检察权有困难时,检察长可以直接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必要时,具体负责办案的检察官也可以将案件提请检察长决定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

上一篇:双赢变味 公办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引争议下一篇: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