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纵向课题

2024-10-06

科研纵向课题(通用6篇)

科研纵向课题 篇1

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民主的逐步传入, 我国也相应产生各类科学共同体, 但其自身并未完全独立;现代西方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虽在我国逐步推广践行, 但创新、求实和科学道德等核心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内化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则。受急功近利、浮躁社会风气之影响, 当某些个体强烈渴望获得组织或社会承认及功利性回报遇阻时, 科研不端行为这一“科学怪胎”便悄然诞生, 其对作为整体的社会及科研人员自身均构成破坏性意义[1]。

直至目前, 已有论文和著述尚未就如何定义科研不端行为达成共识[2]。 一般意义上, 科研不端行为 (misconduct in science) 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违背科学价值准则或科学共同体公认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1。其外在表现为篡改或编造数据、剽窃他人科研成果、骗取科研资源及侵占优先权等行为;其内在根源为科研人员的“人性”需求:“科学家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当他们在实验室门口穿上白大褂时, 他们并没有摆脱其他行业的人们所具有的感情奢望和弱点。 ”[3]

所谓纵向课题又称纵向研究项目、财政性资金资助研究项目, 是指由国家或相关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委托方拨款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2。

一、目前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之现状

目前对纵向课题中严重科研不端行为惩处主要是相关科研单位或科学共同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 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对行为人按照情节和后果进行规范约束, 这种规范约束偏重于行政法上的处理3, 违背了科研项目的招投标本质属于民事活动之法律属性。导致此种状况之原因大概有四点:第一, 在计划经济年代, 所有的科研项目均为国家或相关主管部门财政性资金拨款资助之特殊情形, 几乎完全没有民事主体之间的科研委托合同发生, 故科研活动的行政色彩非常浓厚;第二, 计划经济年代的科研人员人身隶属性强,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甚为罕见, 即使偶尔发生, 相应行政处罚也足以纠正和救济;第三, 法学界对纵向课题中科研合同之法律属性有分歧, 其中基于以上二原因主张科研合同为纯粹行政合同的学者, 认为科研项目承担人不能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第四, 现行纵向课题科研合同中关于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之约定非常简陋, 有的甚至没有, 而法律的约束需清晰明了, 模糊性将产生认识上之分歧[4]。 这无疑为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制造了法律依据之障碍。

另外, 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强烈主张以刑法规制科研不端行为, 该观点甚至大有泛滥之势[5-8]。 笔者认为刑法具有谦抑性, 其适用不宜随意扩张。 民法作为权利法, 其规制科研不端行为更应优先于刑法才符合法的价值和我国国情:通过要求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人承担民法上的责任, 有利于违背民事法律规范的科研不端行为受到公正的法律制裁, 也有利于促使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救济措施更加细致化和精确化。

基于此, 本文试图求证下列问题:当今形形色色之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能否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其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之法理依据何在?现行科研合同应当做如何之改进?科研不端行为应该承担怎样之民事法律责任? 以下逐点加以展开论证。

二、科研不端行为法律性是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前提

传统观念认为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研究人员的学品、人品和职业操守, 作为学术道德问题, 应坚持科学问题由科学共同体自律;而作为价值判断的法律不能介入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事实判断, 司法审判无法解决学术是非问题。 我国大部分现行法律、法规或政策也基本秉承科研不端行为是学术道德问题的传统思路1。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 (2006年) 第3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 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第18条规定:“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 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从以上两条款的设计处理可以演绎如下结论:科研不端行为本身是学术道德问题, 如果其中有涉嫌违纪、违法的, 则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即该《处理办法》仍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属于道德伦理范畴的直接认定。 从违背学术诚实、学术公正角度考虑, 科研不端行为的确首先表现为道德伦理判断, 国外甚至有观点认为,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违背伦理之行为[9]。

如果科研不端行为仅是道德伦理行为, 这将与法律责任的承担形成悖论。 现实是,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无法完全被道德判断所涵摄, 反而越来越具备现实法律性:随着科学研究功利化趋势日益加强, 科研不端行为违背道德准则的内在动机外化为具体行为而对公共利益产生严重危害, 及相应道德治理之脆弱性导致道德失灵, 已强烈要求道德约束、道德谴责之弱势效果应由法律之强制规范来弥补;弥补的正当性来源于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来源于规制逻辑的正当性———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惩处。

“道德规范重在约束人的思想, 即它通过思想约束的内心自觉以规范人的行为德行。违背道德规范的自然惩治方式为自我谴责和来自于他人或组织、社会的谴责。 法律规范则重在约束人的行为, 违背法律规范的制裁方式为国家强制。 ”[10]科研不端行为所烙下的深刻法律属性源于道德法律化规制, 并最终满足从法律角度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合法抑或违法法律评价之正当性:“在职称、简历、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的, 是合同签订过程中要约环节的欺诈行为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剽窃、抄袭”是典型的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属于《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专利法》、《民法通则》、《科技进步法》 的调整范畴2;“剽窃、抄袭”情节严重且“以营利为目的”的属于《刑法》的调整范畴3;“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的, 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利益, 则属于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侵权责任法》调整的范畴。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决定了其惩处手段的多元化方式。 其中法律责任承担种类区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限于主题和篇幅, 本文仅论证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之情形。

三、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是其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前提, 但若对其进行民法考察, 则必须具备相关法理依据:科研合同是课题研究项目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关系的唯一纽带———项目承担人按照科研合同之约定进行科研活动;项目委托人依据科研合同之约定判断承担人是否完成科研任务。 由此, 科研合同是否具备私法属性构成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之法理依据。

(一) 科研合同具备私法属性

科研合同, 又称项目计划书、科研开发任务书或科研项目合同书3, 是指项目或课题的委托方与承担方或承担人为实现特定科研目的而明确约定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4。

科研合同又分为纵向科研合同和横向科研合同。 横向科研合同是指平等主体间为实现科研目的而签订确立相互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是典型的私法行为, 不属于本文研究对象。 纵向科研合同是指由国家或相关主管部门财政性资金拨款资助项目承担人而在二者之间签订的合同。纵向科研合同一般一方为行政主体, 对于其法律属性, 学界向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纯粹行政合同说[11-12]。 其主要论据是行政主体具有单方解除权:当科研人员发生科研不端行为时, 行政主体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或撤销该合同[13]。此观点在现今渐失市场, 不足为论。第二种观点笔者称为指令性计划说。 此说认为如果是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目标, 直接实现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 就是行政合同”[14]。否则, 就是民事合同, 即使合同一方当事人为行政主体。笔者认为此说将是否为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作为唯一目标, 不仅未考察“行政主体”之形式标准, 更忽略“实施行政管理”之实质标准, 有将科研合同定性简单化和绝对化之嫌, 殊不足取!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说。 此说认为其性质当属行政法范畴之科技法与民商法范畴之合同法的交叉领域, 兼具公法与私法之双重属性[15]。 第三种观点较为妥当。 其公法属性主要表现为:委托方缔约目的之公益性;委托方对科研合同履行的监督权、制裁权;成果验收、评价、归属之强制性等方面[15]。 限于篇幅, 此处不作展开。 而其私法属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科研合同的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 平等性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判断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平等关系, 要根据他们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有表达自己意思之自由, 即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思缔结法律关系, 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 能否拒绝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16具有行政管理权的项目委托方并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项目承担人, “因为科研人员是否要承担科研项目、如何承担等, 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 项目设立者不可能强令某个人承担科研任务”[17]。 平等性在科研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 不管是项目招标、立项申请、评审遴选, 还是项目中标及项目结项, 项目承担人与项目委托方几乎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

第二, 科研合同的订立、成立及生效具有民事合同的特征。 委托方的招标公告为合同法上的要约邀请, 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书为合同法上的要约 (投标) , 委托方批准申报申请书为合同法上的承诺 (中标) 。科研合同的成立要件同样包括当事人、意思表示及标的; 生效要件包括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

第三, 科研合同的内容具有自治性, 合同履行也并未超越私法规则。科研合同的根本性条款具有私法属性, 并非公法性质的条款;科研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基本遵循民法的诚实信用、自愿有偿及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 科研课题的设立、变更、终止更多地体现私法上之法律关系。

第四, 科研合同缔约目的兼具私益性。 虽然项目委托方主要追求国家目标、社会公益之实现, 但其缔约行为却是凭借契约为外壳来推行, 并且项目承担人其主要的缔约目的为追求自身之个体利益:实现个体职业理想、获得相应声誉及物质利益回馈等。

综上所述, 科研合同虽未作为典型合同规定于 《合同法 》, 但其具有兼具民事合同之法律属性, 故除非有特别法规定或合同当事人特别约定, 科研合同之订立、成立、生效、履行、变更、转让、权利义务的终止、 违约责任等, 均应适用《合同法》第18章“技术合同” 及《合同法》总则之相关规定。

(二) 科研合同法律特征显示其私法属性

科研合同在性质上最为接近承揽合同或委托合同, 只是其标的多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智力成果, 其本质为具有承揽性质的技术开发合同中的委托开发合同1。科研合同是委托开发合同, 其虽具承揽合同之部分属性, 但并不是承揽合同:承揽合同的风险责任由承揽人承担; 而科研合同的风险责任由委托方承担。另外, 科研合同虽具委托合同之部分属性, 但也不是委托合同:委托合同中受托人不仅以委托人名义处理事务, 而且法律赋予委托人在受托人处理事务过程中向受托人做出指示的权利, 且受托人有服从委托人指示之义务;而科研合同中, 委托方并无指导、指示甚至干涉、限制承担人科研活动的权利。

科研合同实际上受多重法律调整, 因其为科技成果之交易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其当然应属于《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另外其合同标的为技术成果, 其还应受其他与保护技术成果有关的法律规范的调整, 比如在技术成果权属方面还要受到《专利法》的调整[18]。

笔者将科研合同与承揽合同、委托合同进行对比研究后, 发现科研合同具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法律特征, 而这些特征也同样凸显其私法属性。

1. 标的为自然人创造性的技术成果。 该技术成果应经过作为项目承担人的自然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获得, 是新的技术成果, 与一般承揽合同相比, 其 “作品”具有创新性、新颖性, 不得通过捏造、篡改数据而伪造成果, 也不得剽窃、复制他人的同类“作品”。

2. 委托方通常独立承担风险责任。 科研合同履行风险责任较大:科研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但也可能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 由于出现事先无法预见、无法克服、无法避免的技术困难, 而导致科学研究部分甚至完全失败;故委托方应承担由于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及承担人已尽最大努力但仍遭失败等主观原因造成的科研风险。

3. 项目承担人以自己的名义、技术、劳务独立工作。 其研究开发工作不受项目委托方的干涉或限制但项目委托方享有一定条件下的合同解除权2。

4. 科研合同是有偿、双务、诺成合同。 项目委托方应向项目承担人给付研究开发费用, 项目承担人则应当依约定向委托方交付研究成果。科研合同自项目计划书签订时即告成立并生效。

科研合同具有私法属性, 不仅从宏观层面决定了我们可以民法视野对其进行考察, 而且从内在法律逻辑上导致履行科研合同的科研人员之行为应当接受法定或约定权利义务之规范, 科研人员违反相应规范, 必然导致相关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四、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承担合同责任分析

从私法角度探讨, 存在权利之诉求乃是其利益可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受到不正当的损害。 “私法上第一个基本概念即为权利的所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19]故在分析承担责任之前, 必先研究双方的权利享有和义务负担。

(一) 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合同关系

合同关系主要体现为科研合同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合同权利义务产生有两个渊源: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 在科研合同成立并生效后, 项目承担人和项目委托方基于合同关系享有权利并负担义务。 但实际情况是, 一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研合同中关于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极其简陋, 有的甚至只有区区二三条概括约定1, 且均未规定违约的惩罚条款;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科研合同的执行目前并无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 以上两方面缺陷, 无疑为科研不端行为的产生和泛滥提供了适宜生存的温床。

要解决这种尴尬窘境, 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在科研合同中对双方权利义务做出较为详尽的规定, 但此举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格式文本之形式、 权利义务内容等需权威组织 (政府组织) 制定, 此绝非一蹴而就之功2;

二是可援引默认契约 (implicit contract) 理论3对隐性条款进行阐释, 此方法现实性较强:按照科研合同具有不清晰契约特征之理论, “激励条款与惩罚条款在保证履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这些条款并没有在科研合同中被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条款是不存在的。事实上, 这些条款所组成的条款集合———激励契约与惩罚契约都是以默认契约的方式存在的”[20]。但默认条款之模糊不清可能导致权利义务的模棱两可[21], 故有必要尽量明确“默认契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之具体内容。就科研不端行为人而言,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其行为至少处于以下“默认契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中4。

1. 项目承担人享有的权利与负担的义务。

项目承担人享有的权利:项目承担人享有取得依科研合同约定的科研经费支配权;享有对其科研成果请求予以鉴定、验收、知识产权登记的权利;依法或者依约定享有该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并且享有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该知识产权的权利;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等。

项目承担人负有的义务:首先, 项目承担人负有求真创新、诚实信用及勤勉尽责之法律义务。项目承担人应根据已经规划的或双方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计划, 制定具体的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应步骤;项目承担人应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 勤勉诚实, 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科研任务, 不马虎, 不敷衍, 不欺诈:不得虚拟、伪造、窜改5或修饰6实验数据、证据、事实或结果, 不得伪造虚假的观察、实验或调查;不得在智力投入与科研绩效无法形成正相关关系时, 恶意修正预期收益目标;按期完成研究开发任务, 并交付研究成果;交付的研究成果及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 必须真实、正确、完整和充分, 以保证委托方能够实际应用该研究成果。

其次, 依法定或约定使用科研经费之义务。 项目承担人应当按照经费的预算和概算, 做到专款专用, 不能将宝贵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之外的用途, 应精打细算、厉行节约, 严防浪费和超支, 保证把研究开发经费运用到实处, 以最低耗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研究开发人有义务向委托方汇报研究经费使用情况, 接受委托方的监督和检查[18]。

最后, 项目承担人应亲自完成主要科学研究工作。项目委托方批准课题申请书乃基于对项目承担人所具备的科研能力、知识水平、既有前期研究成果等科研基本要素的综合考量和认可, 故项目承担人不得将课题主要科学研究工作分包或转包他人完成。

进而推之,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默认契约” 隐含如下冲突:缔约双方对“默认契约”显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从而导致由各种理解所构成的未曾明确表述的条款集合的“交集”必定是不完全的[21]。笔者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科研合同中, 通过适当增加“显性条款”数量的方式, 使不完全契约逐渐向完全契约发展, 应以一种心理上的前摄手段保持和激励科研诚信[22], 达最大限度地减少科研不端行为发生之目的。

2. 项目委托方享有的权利与负担的义务。

享有的权利主要是无偿使用承担人的研究成果; 依法或依约定许可第三人无偿或有偿实施该项目成果;限制项目承担人将该知识产权向境外个人、组织或外国转让;限制项目承担人对该知识产权独占实施或许可他人独占实施;针对承担人的研究工作行使监督、检查之权利;项目委托方撤销项目立项的权利等。

负担的义务主要是及时、足额支付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经费等。

(二) 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合同责任

既然科研人员受科研合同权利义务之约束, 故 《合同法》 规定的民事法律责任必然构成科研过程中法律责任的一部分, 包括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后合同责任三种。科研过程中合同法上的以上三种民事法律责任也就是科研不端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

1. 违约责任。 科研合同的违约形式与一般经济合同的违约形式有较大区别, 经济合同的违约形式多样: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不能履行;迟延履行等。 而科研合同由于科研市场中科研资金提供者与科研人员之间的重复博弈特征[21], 科研合同的履约率较高, 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的情况并不多见。从数量角度衡量, 其最主要的违约形式是欺诈———欺诈是人们有意识为之, 即使不能控制也必定能认识到欺诈[23], 故欺诈是不能被原谅的。我们课题组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归纳, 发现欺诈大致有以下三类情形:

第一类, 科研不端行为人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此种行径不仅侵犯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 对项目委托方而言, 也属于合同欺诈行为, 项目委托方有权追究科研不端行为人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

第二类, 科研不端行为人伪造或篡改。 如伪造或捏造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伪造或篡改实验记录、实验图片, 虚拟实验或调查, 提供伪造或经过篡改的文献引用证明、获奖证书等, 此类科研不端行为可能诱使项目委托方陷于错误认识或做出错误判断, 均构成合同欺诈行为, 导致根本违约, 项目委托方可以请求科研不端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类, 科研不端行为人欺骗项目委托人。 如以欺骗手段获取委托方的科研资源;将项目主要研究工作擅自分包或转交他人承担;挥霍、浪费、挪用科研经费等。 对于此类欺骗行为, 委托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或撤销合同, 并请求科研不端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 所谓缔约过失责任, 是指科研不端行为人违反了以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先合同义务而导致的民事法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之设旨在弥补非过错方之损害赔偿, 其构成要件为:一方违背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科研合同订立过程中;行为人主观有过错1;造成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与科研不端行为有因果关系。先合同义务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磋商过程中, 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所负担的保密、告知、协助等义务。

在科研合同成立前, 项目承担人与委托方处于缔约磋商阶段, 双方均应遵守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相关附随义务。 项目申请人如伪造、虚报职称或学位, 提供剽窃或虚假的申请材料, 甚至采取严重欺诈手段骗取科研资金的2, 将构成对此类附随义务的违反。科研不端行为人在课题申报阶段最易违反诚信告知义务。诚信告知义务笔者认为应涵摄三方面内容:以对方询问为前提, 原则上无主动告知之义务;对订约有重大影响之事项, 应主动告知对方当事人3;应当如实告知, 不得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

科研合同因科研不端行为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未成立、成立后被撤销、或导致合同无效, 且给项目委托方造成一定损失的, 科研不端行为人应向项目委托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有学界专家认为现行科研合同的责任内容不完整, 没有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难以应对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重复立项等不诚信行为[15]。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从民法角度审视, 科研合同之民法属性内在要求项目承担人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弄虚作假”、“重复立项”即违反诚实信用之原则, 更违反了双方“默认契约”之约束, 其法定后果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至于当事人是否有明示约定并无影响。

3. 后合同责任。 所谓后合同责任, 是指科研合同当事人违反后合同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后合同义务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终止后,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当履行的通知、保密、协助等义务, 旨在维护合同给付效果及妥善处理合同终止后一系列事宜。就科研项目而言, 笔者认为后合同义务主要有:项目承担人在科研合同履行完毕后, 仍负有技术解释、技术维护、信息保密和协助、配合委托方占有、实施该知识产权等义务;未经项目委托方批准, 承担人不得将其知识产权向境外个人、组织或外国转让, 也不得许可境外个人、组织或外国独占实施其知识产权;项目承担人负有维护国家技术安全的法定义务,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科学技术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五、纵向课题中科研不端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分析

(一) 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知识产权、人身权关系

知识产权关系是绝对权关系。项目承担人依法享有、行使其知识产权, 但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知识产权之不作为义务。不能剽窃、抄袭他人成果, 不能篡改、歪曲他人作品, 不能侵害他人著作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等。

项目承担人不得侵害他人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隐私权及知情同意权等。

(二) 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侵权责任

科研不端行为人在项目申报阶段、研究阶段和结项验收阶段, 均可能因违反民法诚实信用原则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由此形成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并产生相应的侵权法律责任。

著作权是权利人专有的民事权利, 是绝对权, 具有排他属性: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均得履行不作为义务, 剽窃、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不仅侵害了权利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 也侵害了权利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财产权。 《著作权法》第46、第47条列举了1种侵害著作权行为。 在科研不端行为中, 侵害著作权人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名誉权等现象较普遍;在侵害著作权人署名权中, 非作者擅自署名、作者擅自署他人之名及合作者被剥夺、被篡改署名或署名排位不当较为常见。此皆涉嫌侵害他人姓名权、名誉权, 应依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1。

在涉及人体相关研究中, 侵害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也得承担侵权责任: 人体组织2研究涉及研究对象的生命、健康和隐私, 常人鲜有愿以身犯险, 故其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殊应尊重。所谓知情同意权是指在人体组织研究中, 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 (科学研究) 的整个过程中, 均有知悉相关研究内容、风险和收益之权利。 科研人员在征集研究对象时, 不得为获得和留住合适的研究对象, 而隐瞒实验风险, 未尽完全告知义务, 未取得研究对象之知情同意, 即属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人员不得在科研过程中公布、传播研究对象之隐私, 亦不得在未得到受试者同意情况下, 将其个人信息甚至隐私公示于研究成果中。否则, 受害人可依《侵权责任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科研不端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另外, 项目承担人在科研中了解和接触他人商业秘密, 在科学研究的任何阶段及项目结题后, 对此均应负保密义务;若项目承担人将该商业秘密透露给他人, 或未经权利人授权而使用、转让该商业秘密, 并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应承担侵权责任。

六、结论

科研不端行为是学术道德问题, 但更是法律问题; 道德治理之脆弱性满足强制性规范弥补之正当性。我国现行大部分法律法规及政策过分强调科研不端行为之行政责任, 忽视甚至无视科研不端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纵向课题中科研行为应当受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之引导和监控, 科研合同应通过增加“显性条款”数量的方式使不完全契约逐渐向完全契约发展, 以最大限度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违反和破坏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之和谐的科研不端行为, 应当受到以救济为目的之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惩处。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刍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

[作者简介]潘兆光(1970-),男,壮族,广西隆安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

科研课题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随着高职院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数量的增多,科研课题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管理弊端,如一些科研课题未按计划开展研究,无法按期完成研究工作;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甚至有的课题还被上级部门作出撤项处理;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科研课题有关材料收集和保管不全等。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课题管理,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是一项神圣的职责,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

校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着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科研管理者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有组织协调关系能力。科研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注意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指导和帮助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研人员按时结题,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抓好课题的前期立项开题

在课题获准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课题负责人及研究成员学习课题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课题组人员从一开始就明白课题经费使用和课题鉴定结项等具体要求,增强他们的时间意识、成果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加强课题研究中期的检查督促

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的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性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严格按照科研计划进行、效果好、成果显著的科研课题,予以奖励,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对未按计划进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产出成果的科研课题,应予及时取消,或合并到相应的课题中去。

四、要抓好课题的后期鉴定结项与成果转化工作

研究成果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研究后期要着重抓好成果的落实工作,督促课题负责人按期结题。对于一些重大(重点)课题,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校学术委员会或有关专家看材料、听汇报和答辩等方式进行项目终结评估,及时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前解决,以便能顺利通过鉴定结项。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协助课题负责人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及时传播科研成果的信息,努力推广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强课题组管理

课题组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核心,课题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因此,任何轻视或削弱课题组地位的认识和做法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课题组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加强课题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有政府提供的课题经费、社会课题经费、学校资助经费等。科研人员必须规范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会同财务部门联合制定课题经费使用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程序和范围。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和办公用品费等容易产生边缘性支出的,要从预算总额上加以控制;对试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数量大且容易套取现金的支出,应建立验收单制度,即要在支出单上写明种类、数量和材料的用途;对课题中产生的固定资产要明确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重大和重点课题进行跟踪监督。应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的拨付,要根据课题进展分阶段分批次拨款,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由课题负责人提交课题经费使用报告。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贯穿课题管理始终,从课题立项时的申报、到结题时的科研成果的鉴定都离不开评价。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创新得不到肯定,重复也就得不到监督。为此,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相当重要。科学研究的评价方法对研究活动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一切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不合理甚至违反科学规律的评价方法必然对科研活动产生误导,从根本上损害科研。而科学、合理、公正、完善的科研课题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出精品力作,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八、建立信用管理机制

科研管理部门除了对科研人员要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文化教育外,还必须建立科研人员信用档案,把失信人员的不良记录适当放大,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监督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运用科研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让诚实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信用管理机制,用诚实守信案例中体现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科研人员,用失信案例中暴露的严重后果提醒和警示科研人员。

九、加强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题实施全程档案管理,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保存课题立项、成果检查和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档案,还要深入到课题组收集课题研究实验的原始记录、实施方法,调研考查的照片、音像、文字材料及参考文献等,进行跟综服务。这些资料真实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轨迹,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记录,无论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都会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另外,全程档案管理还能对保护成果所有权和正确处理科研工作中的各种权益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科研课题进行全程档案管理也是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科研课题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将会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应鸿.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朱姜.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12).

[3]何倩.关于普通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的思考教育探索[J].2008,(7).

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思考 篇3

(一) 出台了一系列约束制度

经统计, 自1999年至2006年, 共出台国家级、部级相关文件13个文件分成了通用法规、专用法规、其它法规三类。, 每一个文件在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必须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同时, 也比较详细地对经费使用的监督作了明确规定。

(二) 加强了外部监督工作

2008年, 为加强国家纵向科研经费管理, 做好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财务验收工作, 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审计机关直接审计科研项目、委托社会中介 (会计事务所) 审计科研项目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 (1) 国家审计机强制性审计。对有些重大科研项目、军工项目直接由相关经费主管单位派出审计组到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审计或项目结题后由其指定事务所进行抽审。 (2)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如根据“863”计划、“973”计划和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科技部会同地方科技部门在28个省 (市) 范围内遴选了149家会计师事务所, 专门从事课题财务验收审计工作。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财政专项资金在1000万元 (含1000万元) 以下的课题结题时, 按照自愿、就近和友好协商的原则, 课题承担单位须自行在149家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选择委托1家会计师事务所, 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验收审计。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财政专项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结题时, 课题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后, 科技部从名单中直接选择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验收审计。

二、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范围及主要内容

(一) 纵向科研项目审计范围

根据作者对在汉部属高校的调研, 目前高校已开展的纵项科研项目审计主要包括决算审签和决算审计两种业务。科研项目审签主要是指按照科技部等科研经费主管部门的规定, 必须由学校审计处审查签字方能上报经费决算的科研项目, 涉及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审计主要是指按照科技部等科研经费主管部门的规定必须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国家审计机关或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学校承担的纵向重大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进行审计并出具正式审计报告方能结题的科研项目, 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二) 纵向科研项目审计组织方式

从审计工作的组织方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高校科技部门委托事务所或联络上级审计机关, 财务部门配合;二是由高校审计部门委托事务所或联络上级审计机关, 财务部门、科技部门配合;三是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委托事务所或联络上级审计机关。

(三) 纵向科研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十二方面: (1) 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2) 科研经费 (含配套经费) 是否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3) 项目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 配套资金是否足额筹集; (4) 项目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 实际支出与预算比较是否超出规定范围、比例或金额; (5) 经费支出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的情况; (6) 有无截留、挪用、挤占、虚列项目经费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7) 科研经费用于设备、软件等是否与预算一致, 设备采购以及建设项目支出等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相关规定的情况; (8) 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研制时间延长等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9) 经费支出中涉及的各项合同、协议是否真实、合法; (10) 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完整、有效, 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 (11) 往来款项是否真实;结余资金的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2) 项目经费外拨合同 (协议) 的真实性及其外拨资金的使用情况等。

三、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纵向科研项目审计的重视不够, 经验不足

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是学校创收的重要方面, 也是影响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 因此高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但对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即使在接受国家或社会审计中出现问题, 学校也会以顾全大局, 不影响学校声誉而姑息迁就。另外, 虽然各高校目前都拥有独立的审计部门, 但与社会审计及国家审计相比, 还存在着审计人员少, 不够专业, 独立性较差等问题, 从而使得科研经费审计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二)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

高校普遍采用课题制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由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说明书编制经费预算, 经主管部门评审后批复;项目实施阶段高校科研处基本不管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对象仅仅是项目负责人, 并没有真正管理科研活动过程本身;财务处对经费管理基本停留在记帐、算帐和报帐等原始会计凭证处理阶段, 监控支出不超过项目经费总额;学校审计和纪委部门不会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在预算编制不真实、没有严格执行预算、随意调整预算、决算编制不真实的情况;资金使用方面有虚假发票套取课题经费、利用协作单位转移资金、横向课题挤占纵向课题支出、自筹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会计核算存在课题经费核算管理没有按照财政部、科技部相关规范要求规范建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资产方面存在资产购置未进行明细核算、未对实物进行备查记账管理、对科研经费形成资产的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等。

(三)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环境不成熟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看, 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依据缺乏。目前尚无完善的针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财政部、教育部尚未制定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 如国家自然基金、“863”等计划也附带有相应的经费财务管理办法, 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够系统、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我国科技投入呈现立项和资金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从来源渠道上看, 有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各主管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安排的科研项目, 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方法不统一, 管理办法多, 各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且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办法不配套, 不统一, 难度大。这样, 科研项目审计依据不充分, 目标不明确, 实施困难大。从项目负责人方面来看, 有些项目负责人法制意识、财经纪律观念不强, 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课题负责人花的是自己的钱, 自己拥有对课题经费绝对的使用权利, 这无形中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 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纪委等各部门没有形成协调配合的机制, 各自职责不清, 没有以上这些部门的相互配合, 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很难开展。

四、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的建议

(一) 理顺管理机制, 明确经费监管责任

高校应建立健全合理的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从工作思路、工作层次、工作方法、执行依据等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各部门应加强学习, 充分掌握国家的要求, 增强管理服务水平。要将工作重心前移, 尽力做好纵向科研项目的专项审计及结题审签工作。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首先要从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着手, 研究修订有关制度, 以适应科研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相关政策能相互关联或配套, 以课题制为核心, 制定明确、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使制度间相互统一, 提高项目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总结, 对不同层次经费制定统一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对预算编制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 并以课题制为基础制定可行性较强的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这样高校、会计事务所和审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才有章可循。

(三) 加强审计工作宣传, 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

学校审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向校领导、校务会、教代会等汇报审计工作, 争取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通过校园网、干部培训等方式积极宣传国家和部门发布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财经法规, 使学校科研人员增强法制意识, 了解财经纪律, 熟悉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6期。

科研纵向课题 篇4

[关键词]普惠;草根课题;教师成长;校本教研

启东教育在“普惠教研”理念的指引下,应时而动,鲜亮地举起了草根大旗,提出了“扎根草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科研主张,凸显“在场”和“草根化”气质,一改过去“教”与“研”两张皮的状况和科研高不可攀的“象牙塔”气质,给启东教育科研带来了新气象、新机遇。

一、卸下教育科研的面纱,唤醒草根沉睡的梦想

我们将“教研”定义为教学与科研的组合,明确教与研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教”是“研”的根基,“研”是“教”的提炼和升华,脱离了“教”的“研”是无本之木,难成参天巨树;没有“研”的“教”是缘木求鱼,难得真经真果。但放眼教育的现实,科研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讲仍然是个奢侈品。大部分教师仍然在机械教学与分数的丛林里疲累、盲目地奔波;“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这些喊得震天响的口号在许多学校无非是装点门面。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研究俨然成了极少数教育精英的专利。因此,要想搞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须让科研走下神圣的殿堂,回到课堂和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于是,“在实践中研究,为改进实践而研究”的草根课题研究进入了启东教育人的视野。

“草根课题研究”源于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和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它着眼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形式。其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课堂发现一问题筛选—计划制定—研究路径一实践与反思—总结与交流。

1.三大原则

一是有效原则。草根课题研究深深地扎根于教学的实际,具有鲜明的实践操作性和及时反馈行动性。推广草根课题研究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实践运用,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不进行形而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注重脚踏实地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是群体原则。草根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争取最大的参与度,引导最广泛的教师草根群体投身到科研中来。积极鼓励教师将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使科研工作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教与学,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以无痕研究、快乐研究吸引尽可能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三是服务原则。草根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推动教学,它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服务教育的手段。草根课题研究以更务实的研究态度、更有效的服务手段、更有力的实践抓手,依托扎根教学,升华提炼教学,促进带动教学。

2.五大研究特征

一是生动、鲜活的情景研究。离开教学情景的研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研究。在生动鲜活的教学背景下的情景研究,是一切研究成果有效性和价值性的基础,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基点,也是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接的桥梁。

二是直接、无痕的行动研究。草根课题研究的目的直接指向教育行为,研究的需要直接来源于教育中的问题。教育实践成为研究的资源,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教育实践的过程为无痕研究的过程,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并寓于教育过程之中。

三是精炼、独到的原创研究。原创与独到体现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薄弱我发现,我的问题我解决,我的理论我构建”,教师在独到的研究中不断完善课堂,获得自身的成长。

四是持久、深入的反思研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也许三年不足以让一个教师成为名师,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在相互借鉴中反思,我们的教育生命一定会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五是多元表达的个性研究。草根课题研究可以一边注意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一边持续不断地研究学生,做观察与谈话记录,改进教育实践,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正因为它表达的多元性、丰富性,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许多畏惧课题研究的教师亲近研究、走进研究。

二、培育教育科研的土壤,孕育教育生命的希望

1.人力土壤

草根课题研究实施的具体操作是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微小课题、一份申报文本、一年研究时间、一套过程资料、一篇发表文章”。其目的是降低科研门槛,鼓励全员参与;使每所学校都有研究课题,每位教师都能参与课题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课题常态化”,培育教育科研丰沃的人力土壤。

一是营建草根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课题研究具有内隐性的特质,引领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身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主动投入到教育科研中。要帮助教师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增强教师开展草根课题研究的信心。同时,要考虑教师的精力、能力、素养等因素,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二是提供草根课题研究的专业支撑。将常规教研与草根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通过个人研究或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回到教学、听课、评课中去实践,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我们主张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让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选取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轮流上课和研讨,一起实践、交流、分享、提高。同时,利用教育科研网、教师教育沙龙、教育广角、教育博客等为教师提供辅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盲目性,让草根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鼓励草根课题研究的个性差异。关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需求为出发点,让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研究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个性化研究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草根课题研究的多维评价。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不应太高。应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2.制度土壤

构建草根—果题研究的制度体系。草根课题研究使曾经不被重视的教育科研恢复了应有的活力,我们力图使之合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一套行为的规范模式,使教育科研真正具有“普惠”的特点和生命的意义。

构建草根课题研究的有效操作模式。一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型研究。包括示范课展示、优质课竞赛、同课异构、一课一得等。

二是基于现实教学问题解决的,以“东疆之春”为主题、以课题为载体的科研型研究。包括教研年会、论文评比、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

三是读书与思考、观摩与交流等对话型研究。包括读书峰会、教学观摩、参观考察等。

四是指导型研究。包括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题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题咨询等。

3.精神土壤

今天我们提出草根课题的研究,旨在弘扬一种自由、质朴、坚韧的研究精神,带着这种精神去研究教学、探索教学、开拓教学、升华教学,树立一种高尚的教育观、正确的拼搏观,渐渐从“被科研”到“自发科研”,最后上升到“自觉科研”的理想境界。草根课题研究涉及三个维度:草根人、草根问题和草根精神。其中草根精神是魂,一群具有草根精神的草根人去扎扎实实地研究草根问题,甚或一群草根人在不断研究草根问题的过程中滋长草根精神,让草根精神之光照耀学生、激励学生,教师在得到专业化成长的同时,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引领作用,这是教育的本真,也是科研的本真。

三、根植普惠教研的理念,激扬东疆教育的活力

“普惠教研,智慧服务”是南通教育人对新教研理念的个性化表达,它关注与理念相吻合的行为支撑,使理念演绎成具体行动,使行动生动诠释理念,让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和教师获得教科研的实惠;并着力关注三方面的发展,即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据此,我们确立了科研改革的发展思路:即通过草根科研,提升教师素质;通过草根科研,推动课程改革;通过草根科研,改革教学模式;通过草根科研,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草根科研,提高办学水平。

我们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把教师当做研究者,把学生作为研究助手,把课程当做研究对象,把教学过程当做研究过程,从而使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模糊了“教研”与“科研”的界限,模糊了“教师”与“研究者”的区别,正是这种模糊提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研的质量要求,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凸现了教育科研的独特魅力。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上完课不等于教学结束,还要反思,写教后感、教育随笔、教育日记等。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浅议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篇5

科研经费的多样性来源造成了其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的不同, 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的专门管理办法;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 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 对经费的核算也有不同的要求;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对大多数高校而言, 纵向科研经费的多少是学校科研能力的体现, 管理也往往是最严格的, 如何最大程度提高纵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目前, 高校对纵向科研经费采取全额预算管理, 实行统收统支、实报实销的政策。科研课题无论是否成功, 是否在生产中应用, 支出全部报销, 对于研究成果也不予经济评价, 技术成果大都无偿转让。虽然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了详尽的科研经费报销范围和标准,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科研管理部门仅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 对课题的进展情况, 经费的到账和使用情况没有持续监督管理。2012年7月, 山东省审计厅抽查审计了省内4所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重点抽审了2008年立项的363个纵向合体项目和2008年以来仍在进行研究的65个横向课题项目。结果在363个课题中, 应于2011年底前结题的362个, 但按期结题的只有239个。截止2012年3月底审计时, 仍有72个项目没有结题。其中某学院的82个纵向课题全部应于2011年底前结题, 但按期结题的只有19个, 结题率仅23.17%。

其次是课题负责人具体支配科研经费, 然而科研负责人对相关财务往往制度知之甚少, 处事一般从自身角度出发, 随意开具发票, 个别科研人员甚至到处搜集与课题无关的有效发票报销冲账, 肆意占用科研经费。山东审计厅在抽查中发现, 在4所高校中, 22个项目中438张发票无具体品名和数量, 金额51.45万元;9个项目存在虚拟业务保销, 发票1824张, 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 套取资金114.78万元。

最后是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很难把握。由于高校财务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较少, 通常财务处理仅仅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对原始会计凭证处理阶段, 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监管。山东省审计厅报告就显示, 4所高校编制科研经费决算时, 均存在虚假支出或少报结转结余问题, 涉及金额1.03亿元。

二、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的问题分析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源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畅, 因此我们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并从中得到启示。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 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息息相关, 然而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劳动分工, 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分布将越来越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 即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事后信息不对称, 即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又被称为逆向选择理论, 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也被称为道德风险理论。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 多出现在项目负责人申请课题成功, 经费到达学校之后, 因此更适合于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理论具体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合同后, 代理人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并且不承担全部后果的行为。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代理人隐藏行为, 代理人和委托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正如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成功, 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后, 项目负责人及是代理人, 国家管理机关则是委托人, 项目执行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 对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经费的花销情况都非常清楚, 从自身利益出发, 项目负责人希望项目经费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用完, 无论是否与申请的项目有关, 因此就有动机隐藏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而国家管理机构作为委托方要想避免损失, 查清每个纵向科研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 又面临巨大的成本。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委托人国家机关而言, 他们评估的项目收益R取决于代理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努力程度e以及一些随机变量ξ, 即R=R (e, ξ) 。委托人往往无法识别代理人是否在努力工作, 只能通过鉴定项目经济收益R来决定代理人的科研经费W, 即W=W (R) 。国家管理机关的目标是项目收益最大化, 也就是使得Eπ=E (R (e, ξ) -W (R) ) =E (R (e, ξ) -W (R (e, ξ) ) ) 最大化。项目负责人的目的则是使自己的效用Eu最大化, 即使Eu=Eu (We) =Eu (W (R (e, ξ) ) , e) 最大化。项目负责人的效用随着项目经费W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工作辛苦的增加而减少。假设项目负责人不接受这项工作而从事其他工作获得的效用为u*, 也就是要满足约束条件Max Eu (W (R (e, ξ) ) , e) >u*。国家机关要充分考虑项目负责人的意愿, 制定约束条件和激励目标, 所形成的合同可以促使代理人选择工作努力水平e*, 一方面可以使项目负责人的效用最大化, 即Eu (W (R (e*, ξ) ) , e*=Max Eu (W (R (e, ξ) ) , e)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家管理机关的利益最大化, 即Eл=E (R (e*, ξ-W (R (e*, ξ) ) ) =Max E (R (e, ξ) -W (R (e, ξ) ) ) 而不产生道德风险。如何确定e*规避道德风险, 最为理想的办法就是设计比较完善的制度, 也就是说只有理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建立高效有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才能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促进科研经费的良性使用。

首先是科研经费预算的精化和细化。对纵向科研项目实行完全成本核算。按照科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归类, 诸如材料费、燃料费、差旅费、专家评审费、外协测试以及出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科研成本;诸如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相关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计入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可以先按照一定的对象集中起来, 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科研成本中;诸如专利技术、版权以及实用新型发明等产权明晰的可以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这样能够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从而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其次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构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财务人员参与到纵向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再到结题的全过程, 将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时反馈给科研管理等各部门, 将原有的被动的事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有效适时的管理模式, 从而建立有效的体制约束机制。

最后建立纵向科研经费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以财务指标为主其他考核指标为辅的纵向科研项目的审批、执行到结题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落实率和资金使用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纵向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研究过程;通过论文引用率、著作、发明专利的数量等非财务指标来衡量纵向科研经费的产出。将考核指标、项目鉴定结果与科研经费的下拨过程和下拨数量相结合, 对阶段性验收指标良好的项目优先拨付, 对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 绩效考核后, 追加奖励资金;同样, 对于未按照国家相关科研管理规定和财务规定执行的科研项目实施暂缓拨款甚至减少相关经费的处罚, 从而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四、总结

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 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道德风险理论分析, 只有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 使之贯穿于整个纵向项目科研管理的预算申请、执行和结题, 才能更好的提高纵向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促进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会计之友, 2009 (06) .

[2]贾庆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试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

[3]牛述芳.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财会研究, 2010 (02) .

[4]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

[5]杨从印, 刘晓华.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思考.财会通讯, 2010

[6]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 2010 (01) .

[7]谭红梅, 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财会通讯, 2009 (01) .

[8]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会计师, 2011 (11) .

科研纵向课题 篇6

一、高职院校纵向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1. 项目申报渠道窄

纵向科研项目是指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关基金会和学术团体批准立项, 并有一定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按照来源渠道, 纵向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地厅级项目。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成的, 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高校, 很多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验。受师资队伍的影响, 高职院校能够申请到纵向科研项目的渠道较窄、层次偏低, 除了一些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学会、协会课题外, 其他类型的纵向科研项目在申报条件上已经将高职院校排除在外, 高职院校能申请到更高级别的纵向科研项目概率较低。

2. 科研资源行政化

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负责人绝大多数是各部门一把手, 其中以高职院校校 (院) 长、二级学院院长居多, 这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纵向科研项目审批权限都掌握在上级行政部门手中, 高职院校部门一把手利用自己占有的较多行政资源而容易获得纵向科研项目, 而没有行政资源的学者则很难申请到纵向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部门一把手平时公务繁忙, 公务接待、应酬较多, 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 况且不少行政一把手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不止一个, 于是出现科研项目层层转包的怪象, 那些没有行政资源的学者只能给主持纵向科研项目的各部门一把手“打工”而分得一杯羹。

3. 研究内容趋同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应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为主。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及自身优势, 通过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于社会经济,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通过开展应用技术研发,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实现双赢。然而, 从当前高职院校申报的纵向科研项目看,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纵向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普通本科高校一样, 偏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而非侧重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

二、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 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不符

近年来, 高职院校模仿普通本科高校, 将科研工作量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 使得教师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验和财务知识, 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完全是出于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 仅凭自己的经验估算纵向科研项目管理拼凑出支出金额, 该预算支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由于财务部门未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对预算内容不清楚, 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审核票据的合法性, 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在科研经费到账后不按照科研项目批准的经费预算支出范围和标准执行, 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严重不符。

2. 经费支出随意性大, 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高职院校往往采取比较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在财务报销的过程中, 只要发票是合法的, 其用途是否真实、合理, 是否超出预算批复或合同 (任务书) 的范围, 财务部门一般不过问。在开展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违法违规问题, 相当一部分项目负责人不谙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将经费视为己有, 把与项目研究无关的个人、家庭消费纳入经费列支, 甚至向他人收集与项目无关的车船费、培训费、住宿费、电话费等有效发票用于报销[1]。个别项目负责人甚至使用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少数项目负责人虚列、伪造名单, 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 等等。

3.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长期挂账报销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 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 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原则上, 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至今仍未出台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很多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账报销, 造成结余资金变相成为课题负责人的“小金库”, 随意支出与项目无关的个人消费类支出, 甚至开销日常家庭费用, 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流失[2], 同时无形中加重财务部门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负担。

4. 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制度执行效果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 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审查项目决算, 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 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这一制度在高职院校中的执行效果非常不理想, 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 科研部门更多地关注项目立项的数量、层次和经费到账金额, 科研项目预算批复和结题信息没有及时告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主要关注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 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 不清楚批复的科研经费预算支出项目和金额, 以及科研项目结题时间。

三、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科研项目层次、数量和科研经费额度是当前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为了保护和调动广大教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给予很多“便利”;同时, 绝大多数科研项目负责人都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 学校按照规定提取一定费用后, 其他经费所有权应该归项目负责人, 科研、财务部门只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行, 无权干涉项目负责人如何使用科研经费。由于高职院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对科研工作存在认识误区, 重立项轻管理, 加上纵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高职院校各部门的“一把手”, 使得纵向科研项目处于“不好管”、“不敢管”的尴尬境地。

2.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我国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管理方法各异, 各级主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统一标准, 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文件,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但是制定的经费管理办法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甚至有些条款内容与教育部的规定相违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纵向科研项目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也没有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制定本校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 使得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不清楚不同类别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和标准, 以及科研经费结账管理规定, 等等。

3. 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不到位

当前,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监管严重缺位, 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高职院校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管理, 为了鼓励教师多申报纵向科研项目, 不惜动用各种关系为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服务, 立项后又淡化项目管理过程;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 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大开方便之门, 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把关不严;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资产管理, 办理资产入库手续只需要凭发票即可, 一般不验收实物资产, 没有核对账物是否相符;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少、内审独立性差, 很少主动介入科研经费审计, 未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完整的科研经费监管体系, 因此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现象层出不穷。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项目资金才能管理到位[3]。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讲, 其应对现有的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结合高校实际, 制定一套完整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高职院校层面来说,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制定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学校、二级学院 (系) 和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 以及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 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特点, 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 以及科研项目结题时间、结余经费的用途等, 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2.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贯穿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 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 高职院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负责人, 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 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4]。在科研项目研究阶段, 科研管理部门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批复的经费预算使用经费, 确保科研经费科学、合法、有效地使用。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 要加强预算决算管理, 督促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要求如实编制项目决算, 有效杜绝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问题, 保证结余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与有效监管。

3. 规范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 及时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 明确科研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用途。在科研项目结题时, 科研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如实编制项目经费决算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 同时及时告知财务部门已结题科研项目相关信息, 以便财务部门核算、处理结余经费, 避免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长期挂账报销科研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结题后提醒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 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 财务部门应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

4. 建立模块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近些年来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 建立一套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模块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将科研项目申请书 (任务书) 、科研经费收入构成、批复的经费支出预算、项目研究进度计划、中期检查情况的录入该系统中, 根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设置相应地权限, 使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实时查询、监控科研项目相关信息, 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数字化动态管理。为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管理与监督, 财务部门应根据批复的经费预算支出项目和金额, 在系统中预先设定每个支出项目最高报销额度, 一旦超过设定的报销支出额度, 系统便提醒拒绝支付;对于确需调整预算的项目, 科研项目负责人须按规定程序申请调整预算, 并将核批的预算调整申请送财务部门备案, 方可调整系统中预设的项目支出限额, 从而有效防止实际支出偏离预算, 避免为了通过结题验收而调整科研经费决算。

5. 充分发挥科研经费审计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最高组织形式和重要手段, 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将审计监督贯穿于整个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和结题的全过程, 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性, 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于重大纵向科研项目结题审计, 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资助金额不大的一般纵向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可以由项目承担高职院校组织审计。高职院校要克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困难, 整合现有资源, 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将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 切实做好纵向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工作, 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高职院校是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的责任主体, 学校“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切实承担起科研经费管理的领导责任,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 进一步明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与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 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和科研经费总额大幅增长,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从审计的视角归纳了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对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成因及对策探究[J].财会通讯, 2013, (12) :52-53.

[2]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 :190-195.

[3]李慧.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202-204.

上一篇:招投标方法及策略下一篇:像控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