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2024-08-20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通用8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篇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一、考试要求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测试的入学考试课程。要求考生对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具体的案、事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宪法学

1、宪法基本理论

熟悉和掌握宪法的内涵、表现形式、精神实质,宪法的分类及宪法规范的特点,了解宪法产生的条件、过程以及发展演变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宪法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全面的认识;领悟宪法、宪政、宪法秩序等基本范畴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宪法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外化的制度在我国宪法中的表现形式;了解制宪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宪法制定的主体、程序,对我国宪法制定涉及到的一般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掌握宪法解释、宪法修改、违宪审查中的有关原理和方法,了解我国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监督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能就其发展趋势、如何完善展开分析。

2、宪法制度

熟悉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来源、归属、分配方面的制度,对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的内涵、表现形式能够准确理解;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能够进行全面分析,深刻理解其构成要素和运行原理,了解其现实运行状况;熟悉和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在了解各种国家机关的组织、职权、领导体制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其遵循的原则与其它国家的不同。认识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3、基本权利

熟悉和掌握基本权利的特征、类型和发展演变过程,能准确区分人权、基本权利、公民权利、宪法权利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各项基本权利的内涵、构成要素,掌握基本权利保障的有关原理与宪法规定;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内容,掌握其在规范含义及实践中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就其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发展完善展开分析;认识基本权利保障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基本权利保障的相关制度及发展趋势。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行政法基础理论:熟悉和掌握公共行政概念、特点及其种类,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性质,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探讨有所认识;了解行政法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功能,能对国内外相关观点进行充分的阐释;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能全面认识并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能理解行政法的渊源,并能对行政法渊源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熟悉和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种类、特点、构成要素以及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能对行政法律关系各方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公务人员和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进行准确的分析,特别要掌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内容。

2、行政组织法:熟悉和掌握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相似概念的区别;能对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性质、种类和地位进行辨析,掌握受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异同;了解和掌握公务员法律制度,对公务员的权利义务、职权职责以及相关的问责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不同身份及其认定标准有所了解。

3、行政行为法:熟悉和理解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理解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和生效要件,掌握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生效和失效的各种情形、以及行政行为瑕疵的种类及其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理解与掌握行政立法、行政规划、行政许可、行政

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主要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原则、功能、程序和基本制度,对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事实行为和行政调解等新型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发生与发展能作出针对性的分析。

4、行政程序法:熟悉和掌握行政程序的概念、特点、价值与功能,以及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熟悉和掌握行政程序的基础性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基本涵义与运用规则。了解行政程序法的概念、作用、发展概况以及立法的目标模式与法体模式。

5、行政复议法:熟悉和掌握行政复议的概念、特点、性质和原则,并能将其与相近的行政信访、行政诉讼进行比较分析;对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管辖、参加人、审理程序和复议决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等有准确的把握并能熟练的运用。

6、行政诉讼法:熟悉和掌握行政诉讼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了解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证据、审理程序、法律适用、行政裁判、执行等具体制度与规则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实际运用;对涉外行政诉讼以及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有所了解。

7、行政赔偿制度:熟悉和掌握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及其与行政补偿、行政追偿和司法赔偿的异同;熟悉和掌握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基本理论问题;对行政赔偿的范围、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诉讼、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等具体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典型案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篇2

一、教学方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墨子·天志中》提到:“中吾矩者谓之方, 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有机统一,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 老师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主动的建构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按照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解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 怎样把列举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少分析能力、发展能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1]因此, 对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意义特别重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且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涉及的法律规范都非常的多, 且不存在一部统一的法典, 因此, 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而言, 其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在国外法学院教学中, 这种教学的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教授认为, “行政法始终是被认为是最为烦闷的课程, 而学生也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最为缺乏头绪的”。[2]这些由学科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困难都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因此,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 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仍然不够

虽然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重视程度只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比如, 根据笔者所在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时只有51课时, 而实践教学也仅仅6课时, 有些实践环节如果认真做, 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的, 但给老师的课时量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 对实践教学的关注也是不够的, 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 经常流于形式;从学生来说, 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很多实践环节都没有认真去做, 最后交一份报告了事。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使用随意, 教学效果不佳

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 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 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 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 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 (David Elkind) 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 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 坚持的原则

第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 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 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 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 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 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 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使之为其服务。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 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 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 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 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课堂教学,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 让学生组织材料, 充分准备, 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 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 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 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 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 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 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 教师要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 案例教学法。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 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3]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 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 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 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 通过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的处理, 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摘要:目前, 在我国法学教学中, 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 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 教与学都非常难。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 因此, 改进现有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 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213.

[2][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25.

行政规划基本问题的法学分析 篇3

关键词:行政规划;存在问题;侵权;法律救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行政管理中,行政规划就是此处所指的“预”。行政规划是一个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表现之一。可以说,行政规划是政府行政活动的指挥棒,是领头军,它在行政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行政规划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更要谨慎对待,防止因决策失误或部分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行政规划的内涵

行政规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所做的一种计划,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部分,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特定行政目标而做的整体性规划。行政规划一经做出,便对行政主体产生约束力,行政主体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行政规划是设定具体行政目标的活动,即其必须以具体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并且对现状要有正确认识,考虑到可以动员、利用的行政及财政上的能力,描绘出经过一定期限,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行政规划大都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可诉的,但也有部分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二、行政规划的法律效力

行政规划作为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其法律效力应当与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等同,包括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确定力等。而除此之外,它还有自身特殊的法律效力,比如,许可效力,行政规划一经做出,规划中所要采取的必要的具体行政措施、所涉及的利益调整便都得到了行政机关的许可,行政行为便有了依据;形成效力,“在形成效果上,系指计划一经确定,在拟定计划机关与该计划涉及权益人之间法律关系依该计划确定内容定之。故确定计划之裁决为具有形成效果之行政处分。此种广泛的、浓缩的及形成的法律效果,亦是确定计划裁决之特征。”如在房屋拆迁中,行政机关决定将某一区域进行拆迁改造,行政规划一经做出,便具有了形成效力,该区域拆迁对象都能够因这一行政规划的做出而得到补偿;集中效力,行政规划的集中效力包括管辖权的集中和程序的集中,以及最终法律效果的集中。

三、行政规划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规划主体权利滥用问题

行政规划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由于当下的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监管不到位,行政规划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规划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有很大的谋利空间,因而出现了部分行政规划主体滥用权力进行谋私的现象。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行政规划主体滥用权力,通过拆迁、房建、招标等谋取暴利已经成为了当下官场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2.行政规划的变更问题

行政规划一旦做出,便不能轻易变更。但在现实操作中,部分行政主体随意变更已经做出的行政规划,比如某地规划部门,决定对某一街道进行改造,本来已经做好了规划并公布,但在施工过程中又再次变更了行政规划,而这次变更使得部分居民的权益受到了影响,居民起诉,虽然最后败诉,但这一事件使得当地规划部门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政府也没有了信任。

3.行政规划诉讼主体资格确定问题及法院立案问题

在行政规划诉讼中,其主体资格范围的界定是现行行政规划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解析这一法条可知,有资格的原告一是行政相对人如规划许可行为直接针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规划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被处罚人等;二是行政行为相关人如与规划许可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包括相邻权人、环境权人、公平竞争权人等。行政规划诉讼中的被告应当是做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而非行政工作人员。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行政相对人因行政规划的不合理而遭受损失时,往往求告无门,不知道谁能告,向谁告;部分法院碍于行政机关的权力,往往不予立案。

四、行政规划侵权的法律救济机制

1.完善立法

行政规划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若缺少法律监督和制约,极易损害公民的合法利益。因此,要完善行政规划侵权的法律救济机制,最根本的是完善立法,法律是司法和行政的基础,只有让公民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让他们在利益受到行政损害时能够寻求法律的救济。

2.司法独立

要想使行政规划侵权得到法律救济,就必须要真正做到司法独立。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在现实操作中,部分法院不愿立案或故意拖延,或行政机关给法院施加压力,使得法院不敢立案,最终导致行政相对人在被侵权后求告无门的状况。要解决这一现状,就必须要让司法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不能让行政权力对司法进行干预。

3.行政监管

除了立法和司法,行政部门也应当做好内部监管,制定相应的内部工作条例,公务员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公务员工作和奖惩条例。中央相关部门要为地方规划管理部门行使规划裁量权提供合法、合理、责任明确的机制。并要建立规划申请审批备案制度,做到全程跟踪,如果后期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4.社会监督

行政规划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其意义应当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使行政机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因此,行政规划部门必须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人们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只有这样,行政主体才能有更好的自控力,人们的信赖利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束语

总之,行政规划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行政的管理、法制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行政规划在运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完善立法,做到司法独立,加强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政规划发挥出它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2011,(2).

[2]徐丹.行政规划若干问题思考[J].行政论坛,2008,(6).

[3]汤阳.我国行政规划及其法律规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

陈后胜,男,系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艺术教学部教师,兼职律师,主要从事国家开放大学法学学历教育各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社区大学法学类培训及律师实务工作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案例分析 篇4

李老太,家住某超市附近,她和老伴是这家超市的常客。2003年春节前的一天,李老太和往常一样与老伴前去超市买东西。按惯例李老太负责挑选,老伴负责推车交钱。一圈下来,东西已经挑选的差不多了,老伴就推上满载货物的小车交钱去了。这时,患有糖尿病的李老太看见出口处货架上有杏干,心想:都说得了糖尿病吃点杏子好,我也不妨试试。于是就顺手拿了一包。回头一看老伴已经交完钱出去了,心里一着急,拿着杏子就往外走。

不料刚走出超市,就被超市保安抓了个“人赃俱获”。李老太和那包3块钱的杏干被保安带到了办公室。保安人员说,“我们超市有规定,5元以下商品未交款拿走者要罚1000元。”李老太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钱,只交了600元。忘了付款被人当作小偷,李老太自觉很没面子,回家后也没敢告诉家人。此后,茶饭不香,夜不能寐,连春节都没过好。春节后,李老太鼓足勇气找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诉。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还没等李老太说完,就以该案为治安案件不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为由,令李老太去公安机关申诉。请问:(1)“超市“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为什么?(2)“超市”制定的罚款规定是什么性质?(3)“超市“保安人员的罚款行为属于什么性质?(4)工商部门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超市”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为他没有也不能得到法律、法规授权。(2)“超市“制定的“罚款规定”,属于无效的店堂告示。(3)“超市“保安人员的罚款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定职

案例分析2 派出所所长违法扣押财产应由谁担责任 [案情摘要] 村民田二与村长田大因竞选村长、计划生育等问题产生矛盾,长期不和。2000年8月,村长田大与当地派出所所长胡某一起喝酒,席间田大将长期与田二不和之事告诉了胡某,二人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胡某出面教训一下田二。几天后,田二从地牵着水牛回家,胡某以田二拖欠村里提留款为由将其水牛扣走,并限田二3天内送3 000元钱到派出所接受处理。3天过后,田二没去派出所,胡某即将水牛牵往牛市以低价1 200元变卖。田二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律问题] : 本案派出所所长是否有行政主体资格?应当以谁为被告? [分析要点]: 国家公务员不是行政主体,本案被告应是公安分局。

作为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行政机关可以是行政主体,而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正是由一个个公务员组合起来的法律人格,行政活动只有通过具体的公务员来实现,如抽掉公务员行政主体也就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本案中胡某身为国家公务人员,为给村长田大发泄私愤,超越职权扣押并变卖田二家的水牛,明显违法。根据国家职务关系的规则和法律规定,本案的行政主体为胡某所属公安局,应由其所属公安局承担责任。案例三:某市某区街道办事处将一间闲置的临街门面房出租给李裁缝开办服装店,租金一年为1万元。一年后李裁缝以原定租金过高自己亏本无利要求街道办降低租金,并拖欠街道办租金5000元。街道办不同意降低租金,并多次催要租金款无果。街道办事处主任指示下属城市监察分队4名队员,佩带执法标志,对辖区的李裁缝的临街服装店进行查封,禁止李裁缝使用该房屋。李裁缝不服,向区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区政府认为该案件不属于行政案件,未予受理。李裁缝向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请求法院认定街道办的查封行为违法并予以撤销。(街道办的行政主体地位问题)问题:(1)李裁缝与街道办的法律关系有哪些?(2)街道办的行政法地位如何?其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街道办查封行为的性质,区政府应否受理李某的行政复议申请?(3)法院应该以什么案件受理该案?

案例四:2000年,某市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由市政府牵头,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房管局、市土地局等部门参加,组成了市清理干部建房、住房办公室(清房办)。并发文规定,党政机关干部凡自己盖房且达到标准面积的,原住公房必须腾出。任某为郊区副镇长,分有公房一套,自己又盖了一处私房。清房办通知任某腾出公房,任某不腾。市监察局对任某作出记过的行政处分。市房管局也按市里规定决定加收5倍房租。任某不服两机关的决定,向市政府申诉。市政府维持了两机关的上述决定。任某仍不服,以自家人口多、面积不足标准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公务员与所在机关的关系,公务员与相对人救济途径的不同)

(1)依照《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任某对监察局做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对房管局加收房租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2)任某不服行政处理决定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答:

(1)可以提起申诉《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之日起30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2)行政机关救济;司法机关救济。

案例九 案情介绍:李某系从事饮食业的个体工商户,出售自制的蛋糕,李某自制的蛋糕未经有关部门

进行检验。这一行为被某工商局查获。根据《个体饮食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修正)的规定,对此类违法行为,应予以警告、没收违禁食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在工商局查获前李某出售蛋糕共获利800元。根据上述有关规定,工商局没收了李某尚未出售的蛋糕,没收其违法所得800元,并且工商局认为李某曾因故意伤害罪而被判刑3年,一年前刚出狱,因此要重罚,又处以李某2000元的罚款。问题:

1.工商局对李某的违法行为进行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 2.工商局对李某的违法行为进行的行政处罚是否合理? 3.你认为本案应如何处理?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答:工商所的行政处罚行为是合法的,但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性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对李某的

罚款行为上。本案中,根据法定的罚款幅度的规定,工商所对李某处以2000元的罚款属于法定的幅度内,其行为没有超越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但工商所在法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行使恰当,对李某进行2000罚款,处以其违法事实情节等为据外,于一种不正当的考虑而做出的行政处罚行为,违背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行为。

案例

十、胡某和赵某是邻居,两家为房屋间的通道发生争吵,当胡某拉赵某到村民委员会评理时,赵某在地上大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张之闻声赶来劝开,在赵的要求下把赵某搀扶回家。之后,赵某告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根据张之听到喊声赶到,见赵某躺在地上的证词,对胡某拘留3天。胡某不服,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事隔半月,胡某所在地县局认定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对胡某作出拘留5天的处罚。胡某更加不服,再次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审理后认为,县公安局对胡某的处罚偏重,作出变更拘留5天为罚款60元的处罚。胡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

(3)市公安局作出撤销对胡某拘留3天的处罚决定后,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市公安局的撤销处罚是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九十一条明文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也就是从这个层面上来,派出所是法律法规援权的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案中,显然派出所作出的拘留决定是越权行为.对于派出机构越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以设立该派出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也就是本案中,被申请人是县公安局,作为上构管理部门市公安局具有撤销权.

(2)不合法.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决定,执行.而调查时需要至少两名警察,并且需要调取相关的证据.

(3)县公安局作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决定正确.因为本案中出现了新事实即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

案例十二 2000年1~2月间,石家庄市康桥药店承包人霍某在该市流沙镇集市个体摊档中,购得印有”中超“牌商标标识的养胃丸一批,运往某市后,由康桥药店批销给本市六家商场及医药公司。上述单位购入”中超“牌养胃丸后,随即进行了调运、批发与零售,致使本市18家药店经销了这批养胃丸。在销售过程中,某市医药生产供应总公司获悉消费反映该养胃丸药味不浓,于同年6月派出质检员进行检查,证实该”中超“牌养胃丸质量确实欠佳,便通知所属部门停止销售,并抓紧退货。

该养胃丸注册商标专用人某中药制药一厂于2000年8月6日,分别向石家庄工商局与市卫生局投诉,请求对市医药单位销售冒牌养胃丸案依法查处。市工商局于2000年9月10日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作出如下处理决定;(1)对现已封存于康桥药店的412盒冒牌养胃丸予以全部销毁;(2)对消费者的退货全部销毁;(3)对康桥药店及其他18家药店的非法利润予以没收,并分别处以2000元罚款。

现问:

(1)这起处罚案件哪些机关报有管辖权?

(2)市工商局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3)如果市卫生局亦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进行处罚,是否违背了”一事不再罚"之原则?为什么?

(4)市工商局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对相对人履行哪些告知义务?

(5)经查,市工商局是以简易程序作出上述处罚决定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本拟处以罚款1500元,因康桥药店不断提出申辩,后决定罚款2000元。从程序上看,市工商局的以上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案:

(1)市卫生局有管辖权。

(2)不合法。因为市工商局超越了决定职权,该处罚决定属于越权行为。(3)违背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因为针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行政机关不得依据同一法律根据予以重复处罚。

(4)应当告知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5)不两处不合法。

行政法学作业一 篇5

一、填空题

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行政违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履行;二是被动履行,即由其他有权机关作出一项决定强制其履行。前者称履行责任,后者称追究责任。

3.依据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特别授权立法。

4行政行为的生效则主要有 即时生效、送达生效和附条件生 效。

5.行政立法指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 行政法规 和行政规章。

6.行政复议决定包括决定维持、决定被申请人补正、决定限期履行决定撤销和变更。

7.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政复议机关应予撤销。

8.对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活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行政相对人有控告、检举、揭发的权利。

9.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0.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六种。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家行政机关最基本的特征是(A)。

A、执行性和从属法律性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D、强调行政管理的效率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属于国务院的(B)。

A、职能部门B、直属机构C、办事机构D、归口管理机构

3.我国各自治区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B)。

A、区长负责制B、主席负责制

C、政府委员会负责制D、政府委员会负责制

4.正在赶赴火场的消防队、消防车、消防器材和装备需要铁路运输或轮渡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行政主体享有(C)。

A、行政特权B、行政受益权

C、获得社会协助权D、先行处置权

5.公安派出所属于(C)。

A、一般权限的行政机关B、首长制的行政机关

C、派出机构D、综合管理机关

6.下列行政行为中,(C)是双方行政行为。

A、行政处罚B、颁发许可证C、行政委托D、行政复议

7.某税务局的下列何项行为属于行政行为(A)。

A、征收税款的行为B、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

C、租用办公用房的行为D、分配内部车辆的行为

8.下列何项属于国务院的职能机构(B)

A、中国建设银行B、审计署

C、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D、国家语言文工作委员会

9.下列情形中属于行政不当的是(C)

A、超越职权B、行政失职C、畸轻畸重D、主要证据不足

10.以下哪一项不是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D)。

A、不可诉性B、准立法性C、行政性D、执行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安机关可以对下列哪些物品实行扣留或扣押(ABC)。

A、无证照车辆B、带上列车的易燃易爆物品

C、非法转移、隐藏的财物 D、民事诉讼标的物

2.行政合同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ABC)。

A、承包合同B、转让合同C、委托合同D、人事聘用合同

3.根据具体行政行为是基于行政主体职责与职权,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AB)。

A、职责行为B、职权行为C、原本行为D、实质行为

4.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发生顺序过程及其用途,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BCD)。

A、变化行为B、补救性行为C、保障性行为D、本源性行为

5.以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效果的状况,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分为(AD)。

A、单效行为B、形式意义的行为C、积极的作为D、复议行为

6.建设用地许可证属于(BD)。

A、无条件放弃的许可证B、有条件放弃的许可证

C、独立许可证D、附文件的许可证

7.许可证的无效是由于下列情况引起的(AB)。

A、申请人不具备取得许可证的条件B、无权机关颁布的许可证

C、许可证规定期限届满D、因行政许可的活动完毕

8.下列许可中属于独占许可的有(AB)。

A、专利许可B、商标许可C、采矿许可D、林木采伐许可

9.行政权包括下列(ABD)等内容。

A、行政立法、命令、决定权B、行政检查监督权

C、行政制裁和强制执行权D、行政审判权

10.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AB)。

A、行政主体B、行政相对人C、行政法主体D、监督行政主体

四、判断题

1.行政法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利义务不平等,双方的法律地位也不平等。(×)

2.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人民政府,因而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背法律规定,也不能成为诉讼标的。(×)

4.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但抽象行政行为并不都是行政立法。(√)

5.行政首长签署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必备条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7.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指的是对法定具体行政法律规范的违反,而不包括对法律原则、价值与精神的违反。(×)

8.由于行政相对人有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所以,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也具有部分行政职责。(×)

9辞职权是公务员的一项法定权力,因此,所有公务员的辞职权不受任何限制,更不得予以剥夺。(×)

10.行政执法人员当场做出的行政处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五、名词解释

1.行政相对人。

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授权立法。

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照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的专门授权决议而进行的立法活动。

3.行政合同。

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在依法行政和契约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相反方向的意思一致而缔结的契约,称为“行政契约”。

4.行政程序。

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指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5.行政复议。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具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

六、简答题

1.简述行政立法的特征

2.简述行政优先权成立的基本条件。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李某是甲市A县个体工商户。2004年10月30日,A县工商局以李某违法经营为由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在当日给李某送达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上的日期是10月5日。12月10日,李某申请复议,复议机关以超过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问题:(1)本案中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谁?为什么?

答:行政立法的特征有:第一,行政立法行为是国家立法权的具体体现,第二,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属于法的范畴,是法源性规范文件,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的依据或参照,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具有司法适用性。第三,行政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第四,行政立法必须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议、公布等立法程序。第五,行政立法具有不受司法审查的特性,具有不可诉性。

(2)本案应该由哪些复议机关管辖?为什么?

答:行政职权的公益性决定了行政职权与其他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益在同一领域或范围内相遇时,行政职权具有优先行使与实现的权力。行政职权的优先性在权力上表现为行政优先权,这种权力的存在是为了保障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政优先权的成立必须符合一些基本条件:行政优先权只赋予行政主体,不予以个人或其他组织;行政优先权只能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从事公务之时依特殊需要之情形而赋予,行政主体从事其他活动时不得享有与行使;必须是为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而不是从事所有公务活动都可以行使优先权;行政优先权的享有与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无法律依据不得享有与行使行政优先权。

(3)复议机关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复议机关的做法是错误的。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提出。本案中,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虽然是10月5日作出的,但送达给李某是在10月30日,即李某在10月30日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李某在12月10日提出复议申请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复议机关不应以超过申请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案例二】胡某和赵某是邻居,两家为房屋间的通道发生争吵,当胡某拉赵某到村民委员会评理时,赵某躺在地上大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张之闻声赶来劝开,在赵的要求下把赵某搀扶回家。之后,赵某告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仅根据“张之听到喊声赶到,见赵某躺在地上”的证词,对胡某拘留3天。胡某不服,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事隔半月,胡某所在地县公安局认定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对胡某作出拘留5天的处罚。胡某更加不服,再次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审理后认为,县公安局对胡某的处罚偏重,作出变更拘留5天为罚款60元的处罚。胡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1)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正确。因为派出所无权对胡某拘留3天。《治安管理处罚法》授予了派出所有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以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权力。也就是说它只对在治安管理领域中的警告、500元以下罚款行为独立承担责任,其所做出的其他行为,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应视为其派出的公安机关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承担法律后果。

(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不合法。因为派出所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没有遵循《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公正、公开原则和查明事实、说明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等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除本法第33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第3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3)市公安局作出撤销对胡某拘留3天的处罚决定后,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市公安局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理由是派出所越权,而不是胡某违法事实的不存在。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既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也构成对市公安局行政复议决定的不履行。

(4)胡某应当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行政法学 篇6

一、单项选择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具体内容的是()

A.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B.行政行为必须基于正当考虑基础上作出

C.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D.行政主体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职权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3、国务院向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颁发500万元奖金,该行政行为是

()

A.行政许可 B.行政奖励 C.行政补偿 D.行政给付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质性行政违法内容的是()

A.行政主体不合法 B.行政主体超越了行政权限 C.意思表示不真实 D.违反法定程序

5、下列国家行政机关中,属于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是()

A.工商机关B.税务机关C.审计机关D.公安机关

6、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中以权谋私,该种行为属于()

A.违法行使职权B.滥用职权C.超越职权D.违反法定程序

7、某市海关因违法处罚给某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时,该公司可以直接申请行政赔偿的部门是()

A.作出处罚决定的海关B.当地人民政府

C.海关总署D.实施违法处罚的责任人

8、追究行政主体行政责任的前提是()

A.确认行政违法或行政失当B.认定行政失当

C.认定行政责任D.确定行为主体

9、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A、吊销许可证B、征税C、制定规章D、发布天气预报

10、行政处罚的种类中,不包括()。

A、罚款 B、责令停产停业 C、行政拘留 D、强制隔离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

A主体B客体C标的D内容E行为

2、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主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自然人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B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职权的组织

C行政主体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D行政主体必须能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E行政主体只存在于特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之中

3、下列()属于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A辩论原则 B、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独立审判原则E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则

4、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停止执行的情形有().A、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的 B、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C、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D、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E、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5、在我国的行政诉讼中,裁定管辖包括()

A.级别管辖B.移送管辖

C.指定管辖D.地域管辖

E.专属管辖

三、名词解释

1、行政主体

2、行政委托

3、行政法律事件

4、行政补偿

5、行政复议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及其特征

2、简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3、行政公务人员的法律责任有何特点?

4、简述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

五、论述题

试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六、案例分析

A县农民李某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刑满释放后,想在B县开办一家饭店。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当他向B县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时,B县工商局认为此人过去有劣迹,虽然刑满释放,尚需继续教育,因而经请示市工商局同意后,明确拒绝为其颁发营业执照。李某不服,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1)李某对工商局的上述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如果能提起行政诉讼,本案的被告是谁?

(2)本案应由何级何地人民法院管辖?

关于行政法学课堂讲授法的思考 篇7

一、课堂讲授法之优势

课堂讲授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并连贯的法律知识, 符合我国目前法律教育的状况。采用课堂讲授方法, 一个主讲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 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在有限时间里面最大限度使得更多学生受益。法学院主要以课堂讲授方法来解决教师与学生质量数量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外法学院中, 课堂讲授方法也是学生们获取权威教授传授知识的唯一机会。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教师, 有充分的主动性, 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输很多知识, 是学生获取任课教师劳动成果的捷径, 在时间上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课堂讲授法传统系统的、连贯的法律知识, 使得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的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

课堂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们展示教师思维方法, 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逻辑和法律理念的培养。一堂好的法律课可以向学生们展现教师精妙的思维和逻辑推演, 便于传授针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对于本科法学学生来讲, 学会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是极其重要的。法学教学离不开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形成的理解感悟传授给学生, 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法学理论的学习更需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具体阐明。

二、课堂讲授法之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式的教学模式, 即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灌输、理论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充当着知识的化身、绝对权威的角色,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治学条理性方面有一定作用, 但教学过程过于严肃, 不利于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出现对法律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符合现代法律教育的目的。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讲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并产生共鸣, 不仅要强调教师的教, 更加注重学生的学, 要求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主动积极参与展开谈论, 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法言法语表达思考过程, 从而锻炼法律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实现法律教育的目的。

法律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与法律的关联系不可能清晰的摆在学习者面前, 需要学习者挖掘, 课堂讲授方法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一方面, 我国现阶段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划分或者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就是法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对现有法律条文的解释, 重在原理, 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 并不仅仅靠条文的纯粹分析就能够解决, 条文的分析还必须和事实的认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冲突、特定文化道德和社会状况结合起来, 依靠课堂讲授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三、课堂讲授法之建议

针对我国高中起点的生源的法律教育, 学生不具备系统的自然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还没有法学基本理论的功底或者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也不具备单独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讲授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仍然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堂讲授作为法学教学方法, 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综合应用, 必然导致课堂讲授的缺点无法克服, 应该在吸收其他法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完善课堂讲授法, 克服单一讲授存在的缺点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课堂讲授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启发式课堂讲授就是不错的选择。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要求教师善于提出一些学生觉得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与教师合作、跟踪问题, 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寻找结论。如果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能把知识教学、发展智力、思维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具有价值的。

总体而言, 基于目前法学教育情况和培养模式, 课堂讲授法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讲授过程中的灌注方式, 改进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套使用、灵活搭配, 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讲授法是教学历史上最为主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 始终是经济可靠并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法传统系统的、连贯的法律知识, 但教学过程过于严肃, 不利于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出现对法律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符合现代法律教育的目的。应该在吸收其他法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完善课堂讲授法, 克服单一讲授存在的缺点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方式,课堂讲授,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沈福俊, 邹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篇8

关键词:农民工;讨薪;行政法学

一、引言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后,农民工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权力和利益受损,农民工讨薪问题是其中重要方面。

(一)农民工的定义

据《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统计,1990年全国农民工仅有1500万人,2003年增至9800万人,2006年增至2亿多人。农民工指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活动而获得工资收入,其经济和生活重心已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身份仍是农民的那部分人[1]。

(二)农民工讨薪的现状

用人单位长期拖欠工资、无人管理工伤赔偿、工作环境恶劣等使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工资发放没有保障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威胁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政策,为农民工讨薪提供很大的政策、法律空间。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讨薪的问题刻不容缓。在呼吁社会密切關注的同时,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采取措施,根本解决拖欠工资难题。

二、农民工讨薪的困境

(一)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

广东、江浙一带有很多制造型企业,是农民工的主要去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金融危机造成产能过剩,出口型制造企业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同时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通货膨胀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很多企业发工资难甚至面临破产。

(二)农民工讨薪成本过高

根据《劳动法》第79条,现行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实行仲裁前置程序,该程序有很多缺点[2]。讨回1000元的工资保守计算要付出至少3000元的成本。因此,许多农民工解决劳动争议不愿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及诉讼等方式而选择暴力极端手段维权。

(三)二元户籍制度存在缺陷

城市在发展,农村却在落后,大批农民涌向城市。由于政策束缚和身份约束将农民工限制在狭窄范围。市民却享受各种国民待遇,这种差异也是造成农民工讨薪难的重要因素。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劳动法》的规定原则性较强,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立法层次有待进提高,法律规定空白多,政策性强,审理案件适用法律和执法困难,必须建设配套法律制度。

(五)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

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对违法行为往往不告不理,缺乏日常检查,或依赖运动式的大检查,执法力度疲软,不利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监察多为被动执法,接到投诉举报才处理,有的还与法院推卸责任。

(六)农民工自身的缺陷

农民工因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缺乏有效的组织,权益受到侵犯时难以形成集体维权的强大合力,甚至畏惧侵权方不敢维护自身权益。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法制观念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举证能力有限,维权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讨薪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农民工工资的规定,同时出台配套制度,完善法律机制,立法、法制、司法、执法等机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立法解释和答复,制定配套性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推动相关规定落实。

(二)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行政不作为行为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用人单位录用农民工的条件、手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监管,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办事。农民工向劳动部门投诉欠薪问题,劳动部门应依法处理该类事件,可以适当加强劳动部门在处理类似案件的执法权力。

(三)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环境

户籍制度是引发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因此须调整社会结构,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居民,使社会结构的多元向一元转化。同时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清除一系列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营造公开、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

(四)逐步建立欠薪经济赔偿金制度

欠薪经济赔偿金制度作为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制度,可在一定程度威慑用人单位,预防欠薪行为发生。欠薪保障制度能保障劳动者及时获得工资,降低讨薪成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欠薪保障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五)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唤起维权意识。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建立合法维权组织。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整合社会法制资源,形成宣传合力。提高劳动者及用人单位依法评判能力,引导劳动者正确运用法定权利,避免滥诉和不理性诉讼情况发生。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讨薪问题会得到改善。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工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冯继康.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05(1).

[2]朱雁.农民工讨薪难的法律思考[J].法治论丛,2009(1) 1.

上一篇:关于职工病退请示报告下一篇:民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