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法学

2024-10-23

宪法法学(共11篇)

宪法法学 篇1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并且提出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一、《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立足我国法律体系的现实,着眼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对现行宪法文本和实践中若干弱化现象进行拨正和回归。

(一)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和最高法的地位

现行《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决定》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1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宪法宣誓的誓词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现行的《公务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中还没有修改的内容都是在宪法学课堂上应该及时更新和修正的。

(二)宪法与党的领导关系

在现行的宪法教材中,对于政党关系的论述一般都是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分法进行分别论述。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论述也多集中在1993宪法修正案(三) 中所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上以及对民主党派内容进行介绍。这是因为政党的内容从学科体系层面进行划分与政治学更为接近,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介绍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有专门的必修课程进行讲述。《决定》 辟出专门篇章对如何处理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决定》中强调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三)司法制度改革

《决定》中对于司法制度改革的设计力度最大。《决定》中对于司法机构的权力属性、机构设置、司法人员的权责都进行了改革设计。这些具体制度设计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这些设计对于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都有所突破。

二、《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对现行《宪法》的国家机构、宪法实施、宪法监督等内容都进行了前瞻式的改革规划。而随着各项改革规划通过立法的程序逐步上升为法律在全国实施,作为《宪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意味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用变化思维对待教学内容的更新

《宪法》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这也是与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法、根本法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宪法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宪法进行修改的频率和内容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很大的限制。《决定》对未来中国法治进步的若干项制度做了勾勒式的改革设计。在现行宪法甚至部门法没有做出调整的时候,《宪法》教学课堂要把变化更新的思维主动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长期以来,作为归属于理论法学的学科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等这些课程被认为和调整具体领域部门法相比与现实联系不大,教学设计的主题侧重强调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而忽略内容更新。《决定》中涉及的如国家机构改革、公职人员权责、社会团体权利等内容均对目前的部门法有所突破,因此在《宪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好内容创新与现有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决定》与现行宪法文本进行相互补充学习,了解未来法律制度发展动向。

(二)重视互动方式推进课程内容的调整

《决定》对中国未来法治建设包括涉及宪法所规定内容进行了总体的设计,而具体改革制度的落实还需要通过立法的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还没有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宪法学中涉及宏观抽象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内容很难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设计互动交流的环节,让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学知识与高中政治学科学习内容、方法、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短板和盲点的过程。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思维的训练,避免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丧失专业学习兴趣, 失去培养专业思维习惯的良机。

(三)强调实践参与,深化知识理解

《决定》中对于法治制度改革力度之大也足见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某些领域是属于社会矛盾的多发集中地带。作为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法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深化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真实感受法治运作的过程以及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法学的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学科属性也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检验、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作为宪法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尤其是深刻理解《决定》中若干项突破性创新改革更加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走入社会了解社会。

三、宪法学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在近两年的“宪法学”教学课堂中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均为优秀。调查显示,96%的学生认为“宪法学”的学习有力增强了他们对法学专业学习的兴趣;93%的学生认为“宪法学”教学方式对法学学习方法有很大启发; 95%的学生认为“宪法学”基础打好对学习其他部门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一)课前教学设计

针对大一新生学习热情较高并且有预习课程的习惯,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所讲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研读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社会事件或者案例, 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难度有所把握。这有助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如在讲关于公民与国籍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国籍法》条文少,直接逐条讲解非常抽象难懂。在讲这部分内容前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通过里面的电影情节了解原始国籍中的出生地主义原则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事后证明学生对国籍法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并且能够运用国籍法知识来分析社会的一些典型示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教学设计

《决定》掀开的是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序幕, 其出台的背景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矛盾多发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颁布,至今通过四次修正案的形式进行部分修改,最近一次修正案是在2004年进行的。因此,课中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宪法文本与《决定》改革思路、社会背景三者进行综合的讲述。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角度。如在讲授公民基本义务中的“保守国家秘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挑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熟悉的案例如司法考试、四六级考试试题答案考前出售广告、军事论坛军事设施图片待卖广告等让大家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中认识里面蕴含的法律问题。这种“从社会现象中来,到法律中去”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三)课后设计

课后的教学设计也是良好教学效果实现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宪法学”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整体性、抽象性、宏观性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在课后教学设计环节要注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完现行法律和《决定》中关于审判人员的权利义务这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找数据,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目前出现法官辞职热潮的原因。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也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作为大一设置课程的“宪法学” 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和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就热点问题进行布置小型的辩论赛和研讨会;在国家宪法日或者国庆节布置开展主题演说,小手册宣传活动,案例解读等方式进行深化知识。通过加大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分值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前中后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期末闭卷考试一考定成绩的被动局面。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背景与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决定》,宪法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近30年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演变[J].法学论坛,2013,(1).

[2]伏创宇.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郭爱红.在《宪法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4]孟庆涛.《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以《宪法学》教学为视角[J].考试周刊,2012,(17).

[5]邹杨.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宪法法学 篇2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关于土地的征收或者征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1.基于不构成公共利益目的的单纯的商业房地产开发,国家不得征收或者征用土地 2.国家征收土地必须给予补偿,而征用土地则不必给予补偿

3.任何国家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其他非政府部门的非法野蛮强制拆迁都是违法的

4.任何政府部门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都是违法的

答案为:1 3 4

3: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是

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4: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5: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列

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6: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的职务。

1.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 2.副市长、副州长 3.副县长 4.副区长 答案为:1 2 3 4

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

述,正确的是()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8:美国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

1.总统由选民产生而非由议会产生,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各部长经议会同意由总统任免,重大决策由总统作出 3.尽管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是,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而且,议会可以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予以定罪

4.总统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尤其是违宪审查权,从而构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制衡的体制

答案为:1 2 3 4

9:作为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的主要特征是()

1.内阁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2.内阁对议会负连带责任

3.议会对内阁不信任时,内阁应该辞职,或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以决定内阁的去留

4.国家元首一般不掌握实权,而是处于“虚位” 答案为:1 2 3 4

10: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1:根据《立法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1.超越权限的;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4.违背法定程序的。答案为:1 2 3 4

12: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13: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14: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内容的发展趋势包括()

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4.强化本国特色,反对普世价值 答案为:1 2 3

15: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16:《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7: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18: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2004年修正以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制定法律 4.参政议政 答案为:1 2 4

2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21: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3: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下列哪些选项符合《监督法》规定()

1.县长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 3.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材料

4.撤职案由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答案为:2 3

24:下列属于单一制国家的是()

1.日本 2.法国 3.中国 4.挪威 答案为:1 2 3 4

25: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26: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的是()

1.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国家机关以外的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业事业组织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28: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29: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3:下列对于我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1.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除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为专职外,其余委员大多数为兼职,这影响了人大工作的民主性和专业性

2.委员专职化有利于常委会委员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人大的工作 3.委员专职化有利于有更多的时间联系选民和群众 4.委员专职化可能促进人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答案为:1 2 3 4

4:根据基本法,下列关于特别行政区的宗教事务的论述,正确的是()

1.宗教信仰自由,不干预宗教组织的内部事务,不限制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没有抵触的宗教活动

2.不干预宗教组织和教徒同澳门以外地区的宗教组织和教徒保持及发展关系 3.宗教组织可依法开办宗教院校和其他学校、医院和福利机构以及提供其他社会服务。

4.宗教组织依法享有财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继承以及接受资助的权利,财产方面的原有权益仍予保持和保护。

答案为:1 2 3 4

5:一般认为,宪政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专政 2.法治 3.人权 4.民主 答案为:2 3 4

6: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8: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9: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 1.公民的姓名权 2.公民的肖像权 3.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4.公民的荣誉权 答案为:1 2 3 4

10: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宪法关于公民财产权的规定作出的修改包括()

1.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2.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4.增加了补偿条款 答案为:1 2 3 4

1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13:《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4: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

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15: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7:在我国,“一国两制”用来解决的是()

1.香港问题 2.西藏问题 3.台湾问题 4.澳门问题 答案为:1 3 4

18: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某市市长的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1.某县为了大力发展科技,请市政府选派1名博士来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有人提出,副县长应通过人大选举。市长答复:县长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副县长可以由上级委派

2.某县刚被确定为民族自治县,市长指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院长和检察长应当更换为自治民族的公民

3.某县地域宽广,为了便于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县政府请示市政府:拟设立5个区公所,分别管辖所属的30余个乡镇。市长答复:此事经县人大通过即可

4.市长指示:为了提高村民委员会整体素质,市里抽调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

答案为:1 2 3 4

19:关于宪法上的平等的论述,正确的是()

1.现代宪法只保障形式上的平等,也保障实质上的平等 2.现代宪法保障实质上的平等尤其是保障结果的平等

3.我国宪法只保障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而不保障法律内容上的平等

4.现代宪法承认的合理差别除了需要合理的依据之外,还必须限定于合理的程度之内 答案为:1 4

20: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关于乡镇人大主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由乡镇人大从本级人大代表中选出 2.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主持乡镇人大会议

3.乡镇人大主席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可以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4.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为乡镇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 答案为:1 4

21: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2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得享有()

1.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

2.言论、著作、游行、机会、结社、通信自由 3.信仰自由 4.居住、迁徙自由 答案为:1 2 3 4

23: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24: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6: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2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28: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下列哪些选项符合《监督法》规定()

1.县长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 3.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材料 4.撤职案由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答案为:2 3

2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

1.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2.非法搜查公民住宅 3.非法买卖公民住宅 4.非法出租公民住宅 答案为:1 2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1:根据《立法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1.超越权限的;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4.违背法定程序的。答案为:1 2 3 4

2: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关于乡镇人大主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由乡镇人大从本级人大代表中选出 2.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主持乡镇人大会议

3.乡镇人大主席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可以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4.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为乡镇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 答案为:1 4

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4: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6: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7:

下列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独立负责自身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3.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4.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有管辖权 答案为:2 3

8:一般认为,宪政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专政 2.法治 3.人权 4.民主 答案为:2 3 4

9: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1: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答案为:1 2 3 4

12: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13: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14:根据2004年修正以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制定法律 4.参政议政 答案为:1 2 4

15:在我国,人大立法权的行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有些重要的法律还没有出台,有些法律和法规还不配套

2.越权立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没有法规、规章制定权的部门也颁布强制性规定 3.立法中的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各种法律规范还衔接不够,甚至矛盾冲突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7: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8: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19: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2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

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答案为:1 2 3 4

21: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同宪法抵触的()

1.法律 2.行政法规 3.地方性法规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答案为:1 2 3 4

22:1975年中国宪法()

1.规定了否定个体经济存在、取消公民对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把革命委员会确认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取消检察机关,把检察机关并入公安机关

4.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答案为:1 2 3 4

2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24: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25:《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26: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职能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形式包括()

1.通过调研报告 2.通过提案 3.通过议案 4.制定法律 答案为:1 2 3

28: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主体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4.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 答案为:1 2 3

29: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内容的发展趋势包括()

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4.强化本国特色,反对普世价值 答案为:1 2 3

30: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1: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2:1975年中国宪法()

1.规定了否定个体经济存在、取消公民对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把革命委员会确认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取消检察机关,把检察机关并入公安机关

4.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答案为:1 2 3 4

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主体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向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4.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 答案为:1 2 3

4: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和立法会主席 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4.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大享有修改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权 答案为:1 2 4

6: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8:下列由全国最高法院负责实施违宪审查的国家包括()

1.法国 2.美国 3.加拿大 4.澳大利亚 答案为:2 3 4

9: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10: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1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某市市长的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1.某县为了大力发展科技,请市政府选派1名博士来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有人提出,副县长应通过人大选举。市长答复:县长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副县长可以由上级委派

2.某县刚被确定为民族自治县,市长指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院长和检察长应当更换为自治民族的公民

3.某县地域宽广,为了便于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县政府请示市政府:拟设立5个区公所,分别管辖所属的30余个乡镇。市长答复:此事经县人大通过即可

4.市长指示:为了提高村民委员会整体素质,市里抽调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

答案为:1 2 3 4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13: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14: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5: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7:根据中国现行宪法,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外,下列合法的分配方式还包括

()

1.债券债权的利息 2.股份分红

3.企业经营者收入中的风险补偿部分

4.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力给企业主带来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为:1 2 3 4

18: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20:在我国,“一国两制”用来解决的是()

1.香港问题 2.西藏问题 3.台湾问题 4.澳门问题 答案为:1 3 4

21: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22: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3:作为民主共和制,关于议会制的论述,正确的是()

1.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 2.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 3.政府即内阁,它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4.总统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 答案为:1 2 3

24: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

1.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2.非法搜查公民住宅 3.非法买卖公民住宅 4.非法出租公民住宅 答案为:1 2

25: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

项是正确的()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4.同社会经济权利一样,文化教育权利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 答案为:1 2 3

26: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2.会议主席团设常务主席若干人,轮流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3.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就国家生活和国计民生的任何问题,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4.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由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是否终止审议

答案为:2 3 4

27: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28: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29: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外,下列合法的分配方式还包括()

1.债券债权的利息 2.股份分红

3.企业经营者收入中的风险补偿部分 4.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力给企业主带来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为:1 2 3 4

2: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3:根据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

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和立法会主席 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4.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大享有修改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权 答案为:1 2 4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得享有()

1.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

2.言论、著作、游行、机会、结社、通信自由 3.信仰自由 4.居住、迁徙自由 答案为:1 2 3 4

5: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

是正确的()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4.同社会经济权利一样,文化教育权利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 答案为:1 2 3

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7:下列对于我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1.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除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为专职外,其余委员大多数为兼职,这影响了人大工作的民主性和专业性

2.委员专职化有利于常委会委员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人大的工作 3.委员专职化有利于有更多的时间联系选民和群众 4.委员专职化可能促进人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答案为:1 2 3 4

8: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10: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

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1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13: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4: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公民财产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1.国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受到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宪法上是一律平等和地位相同的

3.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都是合法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多种分配方式的地位是平等相同的

4.公民只能拥有生活资料的合法所有权,而不能拥有生产资料的合法所有权 答案为:2 3 4

15: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16: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17:关于宪法上的平等的论述,正确的是()

1.现代宪法只保障形式上的平等,也保障实质上的平等 2.现代宪法保障实质上的平等尤其是保障结果的平等

3.我国宪法只保障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而不保障法律内容上的平等

4.现代宪法承认的合理差别除了需要合理的依据之外,还必须限定于合理的程度之内 答案为:1 4

18:美国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

1.总统由选民产生而非由议会产生,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各部长经议会同意由总统任免,重大决策由总统作出 3.尽管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是,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而且,议会可以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予以定罪 4.总统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尤其是违宪审查权,从而构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制衡的体制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1982年中国宪法,宪法的修改由()提议。

1.国家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答案为:2 3

20: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2:《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23: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

是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24: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

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答案为:1 2 3 4

25: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26:下列由全国最高法院负责实施违宪审查的国家包括()

1.法国 2.美国 3.加拿大 4.澳大利亚 答案为:2 3 4

27: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

1.公民的姓名权 2.公民的肖像权 3.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4.公民的荣誉权 答案为:1 2 3 4

28: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29: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3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根据1982年中国宪法,宪法的修改由()提议。

1.国家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答案为:2 3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职能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形式包括()

1.通过调研报告 2.通过提案 3.通过议案 4.制定法律 答案为:1 2 3

3: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4: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位的论述,正确的是()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华民人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 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实行高度自治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

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6: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要求的主

体包括()

1.国务院

2.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答案为:1 2 3 4

7: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8: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9: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1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11:《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3: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14: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

是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就业歧视的宪法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就业歧视;宪法;权利;平等保护

随着人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就业歧视现象越来越引起重视。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对某些疾病患者的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近年来还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歧视,如血型歧视、星座歧视、三围歧视等等。就业歧视侵犯了公民基本的劳动就业权利,破坏人力资源的流动并造成重大浪费,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更是对至高无上的根本法——宪法权威性的藐视。

一、从宪法视角看待劳动就业权利的平等性

宪法作为公法,主要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一方主体为国家,与另一方主体一般是不平等的隶属或不服从关系。按照传统的公法与私法区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是由私法而非公法调整的。但是笔者认为,宪法虽为公法,在劳动就业这个问题上仍应有适用余地。

德国著名的基本权第三人效力问题研究的正是宪法基本权是否对私法产生效力,以及如何产生效力、产生哪些效力的问题。基本权第三人效力问题的争辩分为两派:间接第三人效力说和直接第三人效力说。

间接第三人效力说是在1958年著名的德国“吕特案”审理中由当时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创造。该说认为,基本权的“价值秩序”应在对私法的概括条款的解释中“受到关注”,只有通过概括条款的“中介”才能对司法关系产生影响。笔者理解为,这种学说既承认宪法权利通过客观价值秩序对私法的辐射影响,又看重私法的独立性。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苏联东欧国家的陆续转型,凡采纳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国家基本上都将“间接的第三方影响”理论作为它们进行宪法审查的基础。

直接第三人效力说认为“即使不是所有的基本权,至少有一系列的重要基本权不仅仅是针对国家的自由权,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秩序原则”。因为个人在面对具有社会强力的私主体时会像个人面对国家一样无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因此它们不需要法律作解释性中介,对公民之间的私法关系具有直接效力。

宪法私用是社会发展推动而来的产物,第三人效力学说的发源地德国已经存在宪法的个别环节“私用”的现象,如《德国基本法》第9条第3款规定,“任何人及任何职业,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工作及经济条件的协会之权利,受到保障。限制或者试图损害此项权利的协议无效,为达到限制或者损害目的而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的”,这就直接规定了宪法的直接私法适用性。

在当代社会来说,一方面国家行为方式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现代发展使私法主体能侵犯到公民的宪法权利;另一方面当立法者无法完成制宪者先期所做的承诺时,立法不作为将导致公民的宪法权利虚置,公民个体也就因此没有了防范私主体侵犯的凭借。此时如果不采用第三人效力加以保护,不但公民的个人基本权将受到损害,也会助长国家借助私权行为逃避责任。

宪法的第三人效力已经在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许多英美法系国家适用,对资方的雇佣行为产生强大约束力。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

我国的就业歧视种类繁多。以性别歧视为例,曾有调研显示,某省大学女生在求职就业中遭到性别歧视,相同条件下女生的就业机会小于男生。即使毕业于复旦、交大等名校也不能改变这一现状。

有学者将歧视分了两层,第一层包括“比较传统”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大众已经司空见惯的类型。第二层则花样百出,酒量、血型、工作经历甚至姓氏都会成为遭遇歧视的理由。以姓名为例,有求职者因姓名谐音“不吉利”而被企业拒绝录用。

值得注意的是,单位往往会把就业歧视策略发展为一套“组合拳”,即多重歧视聚集于一身,如城市农民工就业时,常在年龄、户籍等方面受到掣肘。对怀有更高期待的大学生来说,来自于学历、样貌、性别、经验等更多方面的限制使就业压力大大增加。

就业歧视的注意点与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并无关系,而是执著于一些外在条件或者不是由求职者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与招聘方相比,求职者显然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显示能与就业歧视现象作斗争维护自己权利的求职者仅占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只能无奈接受。于是被歧视者一方面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者引发愤懑低沉的情绪以至多次打击后产生报复心理,更对社会安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宪法是防止就业歧视的有力保障

(一)《宪法》相关条款的解读

对于就业歧视究竟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哪种公民权利,学界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方认为是平等权,其影响范围可以包括私人的行为(如就业中的歧视);而另一派则认为就业歧视侵犯的是公民的人格尊严。

对前一种观点,主要有两条法律依据,即《宪法》第33条和第48条。

《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包含了宪法对于平等这一基本原则的确认。平等权即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从就业保护的角度来理解,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平等地就业权利,在就业上不应受到任何歧视对待,显然从性别、身高等方面对公民就业加以限制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一条从宪法层面否认了性别歧视的合法性,宣告了法律对于女性平等参与职业生活的尊重和保护。

后一种观点则认可第38条作为论据。《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就业歧视实质上是对公民的个人尊严的侵害,这一条构成了反就业歧视的真正上位法依据。绝大多数的歧视行为都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贬低,降低了人作为尊贵庄严的主体身份和地位,容易滋生将人客体化、工具化的危险。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无论是来自于国家机关还是更多数的私人雇主,都构成了对求职者人格尊严的侵犯,因此应在立法中予以禁止。

(二)就业歧视的反思与纠偏

歧视和不平等之所以堂而皇之地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宪法平等权救济的缺失。法谚云:“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这句话在宪法平等权上同样适用。我国宪法存在一个矛盾点: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最高权威性毫无疑义,但另一方面宪法不存在违宪的司法诉讼程序,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可以随便违反的法。

单纯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就业歧视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法律才是真正实现就业公平最有力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保护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迫在眉睫,各国家机关都应有所作为。

立法方面,公正的程序本身就意味着一整套能保证法律准确适用的手段,因此立法机关应重视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程序规范;另一方面在制定法律和规范时突出遵循宪法平等原则。立法机关应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明确就业歧视的范围和定义,明确法律责任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途径,让就业歧视行为无可遁形,用严厉的具体法律维护宪法权威。

执法上,各级执法机关和负责部门应以宪法精神为根本指导,对规范和文件等出现的违宪条款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上报立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切实维护公民平等权。对现行政策中不利于实现平等就业的条款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马上上报,确认违宪立刻停止实施,从政策执行环节上杜绝就业歧视的“合理化”。对已有的法律如《就业促进法》则要加大实施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健康发展。

四、结语

宪法的内在精神是保障人权,列宁也曾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换言之,宪法应该实际地保护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的尊严在于其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在于它必须具有极大地权威和不可侵犯性。任何主体都不能违反宪法,否则就要受到制裁。

宪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篇4

一、开展宪法学实践教学必要性

在长期宪法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反映宪法学比较抽象, 理论性较强, 且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中宪法内容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兴趣。宪法学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采用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宪法学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鉴于目前宪法学教学这种现状, 在宪法学教学中, 探索宪法学实践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宪法学实践教学的安排

根据宪法学教学内容, 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实践教学内容。

1、根据宪法教学内容《违宪审查制度》, 安排模拟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机制。

违宪审查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第二、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第三、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第四、违宪审查机关作出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第五、对违宪行为进行宪法制裁, 即废除违宪法律文件和撤销违宪行为。

根据违宪审查理论, 探索违宪审查实践教学, 将违宪审查理论与宪法实践结合起来。模拟某省人民政府出台《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规定:某省招考公务员必须具有本省户口。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是否违宪呢?

在学生中选出10个代表, 将其中5人模拟组成某省政府, 将另5人模拟组成全国人大常委。模拟全国人大常委启动对某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进行违宪审查。根据违宪审查程序, 允许某省人民政府说明出台《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基本情况和依据。由另5人模拟组成的全国人大常委在认真听取某省政府说明的情况和依据后, 根据宪法原则、精神和规定对《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进行审查, 得出结论:某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违反宪法基本精神, 即违反公民权利平等精神。某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某省公务员招考公告》与宪法相抵触, 应予撤销。

2、根据宪法学教学《选举制度》的内容, 安排模拟某县人大代表的选举。

根据我国选举制度内容, 模拟某县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程序如下: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在学生中成立选举委员会, 选举委员会由5人组成, 推举选举委员会主任, 组织本次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活动。第二、确认选民资格:根据《选举法》规定的选民条件确定全班同学是否具有选民资格, 即按照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具有选举权来确定选民资格。第三、推举人大代表候选人:根据学号把学生划分为2个选区, 每个选区推选一个候选人。第四、人大代表发表竞选演说:两位候选人面对选民发表竞选演说, 并接受选民的提问。第五、选民投票:选民根据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和针对选民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投票。第六、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选举委员会成员负责当场统票、计票, 确定候选人得票数。第七、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当选的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哪位候选人得票数多, 并超过半数, 确定谁当选为人大代表。第八、当选人大代表发言:当选人大代表就自己当选为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发表演说。第九、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选举过程结束, 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本次选举活动。第十、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教师点评整个模拟选举过程, 取得哪些成功, 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3、根据宪法教学《村民自治法》的内容, 安排模拟某村委会主任的选举。模拟选举过程如下:

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第二、确认选民资格;第三、模拟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姓氏, 其中蒋姓人最多, 然后依次是陈姓、张姓、刘姓等;第四、推荐候选人;第五、候选人发表演说;第六、选民投票;第七、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第八, 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得票最多的候选人 (票数过半) 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第九, 当选人发言;第十, 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第十一, 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

在模拟某村委会主任选举结果是本村姓氏最多的蒋姓村民当选, 表明目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 村民自治在某个程度上还是家族自治或宗族自治。这是目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4、根据宪法规定, 模拟某市人大代表向环保局提出质询案。

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人大代表有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并要求必须予以答复的权利。人大代表提出质询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质询案必须在人大会议期间提出。 (2) 质询案的提出必须符合法定人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0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0名以上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 (3) 质询案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提出, 要写明质询案的案名、质询案的对象、质询案的案由和案据。 (4) 质询案中提出的问题,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5) 质询案必须是一事一案。代表依法提出质询案后, 送交大会主席团会议讨论、决定交受质询机关;受质询机关在会议期间做出书面答复, 或者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在有关会议上作口头答复;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可以对答复发表意见, 如果对答复不满意, 可以提出重新答复的要求。

根据以上规定, 模拟人大代表提出质询案的过程如下:第一、在班级选举10人模拟组成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组织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在班级模拟选举12个某市人大代表, 在人大会议期间就环保存在的严重问题联名向大会主席团提出质询案。第三、市人大主席团审议质询案后, 决定由受质询的环保局局长在会议上作口头答复。第四、在班级模拟选举5人组成市环保局, 并选出局长。第五、模拟市环保局局长面对12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案, 在会议上作出口头答复。第六、12名市人大代表对环保局局长的口头答复发表意见, 就环保局局长准备采取对环境问题整改措施表示满意。

5、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选择某一个地点, 围绕宪法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项制度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如组织学生到城市居民委员会考察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 了解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哪些成功经验, 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种宪法实践活动, 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宪法理论知识与我国政治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我国政治生活实践的直观认识。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参观感想、心得。

6、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对公民行使选举权现状进行社会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首先, 在教师指导下,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其次, 将学生分成10组, 每组5人, 每组分别赴不同地方进行实地调查;最后, 将每组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每小组撰写调查报告。

7、布置课程论文

根据宪法教学内容, 安排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运用宪法理论知识, 联系我国宪法实际问题, 撰写5000字论文。教师布置课程论文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

三、宪法学实践教学意义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宪法实践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宪法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国家政治生活情景, 让学生以模拟身份体验国家政治生活, 感受宪法实践过程, 感悟宪法精神的真谛, 对于强化对宪法蕴含的人民主权意识、法治意识、权力制约意识、人权保障意识认识和加深学生对宪法理论的理解有重大作用。

宪法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宪法思维、宪法观念、宪法意识为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巩固宪法课题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对我国宪法实践的感性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小林.论宪法的实践性与教学理念的转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6) :115-117.

[2]赵谦.宪法学课程之实践教学法初探[J].商品运输与储运, 2008 (3) :145-146.

[3]文晓静.宪法学课堂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7 (8) :82-83.

宪法学 篇5

1.宪法学的概念

我们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着眼,将宪法学界定为:宪法学是关于国家权力控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学说。

2.规范性宪法的概念

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且在政治实践中发生实际效力的宪法,谓之规范性宪法。

3.近代宪法,现代宪法的含义

近代宪法是指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宪法。这一时期的宪法体现了自由主义原则,公民权利主要是自由权,国家职能比较简单,以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宪法为代表。

(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强调个人自治。

自由权也叫做第一代人权或消极权利)

现代宪法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宪法,宪法宣告的公民权利从自由权扩大到社会权,与此对应,国家职能得到加强。(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一是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简称1918苏俄宪法;二是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社会权被称为第二代人权,或叫积极权利/受益权)

4.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宪法的制定,修改及实施过程之中的最基本的准则。一.近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自由原则

在启蒙思想家的论述中,自由即指个人自由,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近代宪法上的个人自由是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而不是国家干涉的权利。

(二)形式平等原则

形式平等原则是对不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而实质平等原则是对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因此,实质平等原则与法律原则是不相容的。

现代宪法上出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平等”:

(1)形式平等,又称机会平等、条件平等,即指同样情况同样对待,而不论结果如何;(2)实质平等,又称结果平等,即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实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把近代宪法所确定的平等原则称为形式平等原则。)

(三)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是指制定宪法的权力,所谓主权在民,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具体是指制宪权属于人民所有,宪法授予国家机关的权力应当对人民负责。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是指将国家权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分配,使其相互监督、制约,避免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

二.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原则

“民主”的含义是指“人民的统治”。(即多数人的统治)

一般来说,民主有两种常见的分类:

(1)根据人民的意见对于公共决策的作用,可以把民主分为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

(2)根据人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可以把民主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人民亲自参与公共决策;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是指人民选举自己的代理人,由其代表自己参与公共决策。)

(二)人权原则

一般认为,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的、政治的、法律的和历史的标准。

根据人权的存在形态,将其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

(三)社会利益原则

社会利益是指个人利益之外的、由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利益(如公共设施),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利益(如公正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风俗等)

5.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性质不同

人权主要是一个国际法概念,它不仅在一国之内受保护,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受保护;公民权利主要是一个国内法概念,其主要是为限制国家权力,保护本国公民而设。(2)权利主体不同

人权的主体是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无论其是否具有一国公民的资格,都可作为享有权利的主体;公民权利的主体是一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该国公民。(3)权利范围不同

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其范围以自然人生存、发展的正当需求为标准来确定;公民权利的范围以一国宪法为依据来确定。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从其存在形态上看,人权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认为,人权有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存在形态。其中,法定权利即为公民权利。

6.公民权利的特征

(一)公民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获得独立的人格并展现其人格的要求。公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宪法赋予公民以权利主体的地位。因此,公民权利是由宪法加以保障因而得到普遍承认的、人与动物和奴隶相区别的标准,它对“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公民权利,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即公民权利是一个标签,赋予公民权利则意味着法律承认其为人。)

(二)公民权利的不可取代性

公民权利的不可替代性是对国家而言的,它要求国家不得随意更改公民权利的种类。每一项公民权利都代表着人所参与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将人从任何一类社会关系中隔离出去,都预示着人的不完整。

(三)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指公民之间不能相互进行权利转让)

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是对公民而言的,它要求公民在公民权利面前约束自己的任性,通过自律以珍惜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按人格分配的,公民既不能放弃公民权利,也不能把公民权利转借于他人。即使一人的公民权利转让于另一人,另一人也无法获得宪法承认的双份公民权利。一个人的人格权转让于他人,接受者并不因之而成为两个人。

(四)公民权利的稳定性

公民权利绝大多数是永久权和不直接对应义务的决定权。一方面,它与人的人身相始终,在人生命的整个旅程中是稳定不变的。另一方面,公民权利一旦在宪法上获得确认,这些权利就不因国家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更迭、法的修改和废除、政策方针的调整等因素而变更或被取消。

(五)公民权利的母体性

公民权利具有繁衍其他权利的功能。

(六)公民权利在当代文明各国具有共似性

能够以保障人权最低限度的实现为文明标准的现代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人权内容上却有共同性或相似性。

7.未列举权利的概念

所谓未列举权利,即宪法文本没有明确列举出来的基本权利。在得到权威认定之前,未列举权利具体体现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应当得到宪法保护但在宪法文本中找不到明确的保障依据的权利需求。

8.良心自由的概念

所谓良心自由,是指公民在道德上对一定行为有义务为之的意识或信念。(良心自由同思想自由一样,是公民的一项绝对权,不受任何限制。)

9.表达自由的概念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形体语言的形式公开显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艺术表现,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10.公正审判权的含义

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待判定状态或者受到刑事指控时,公民依法享有的接受法庭的公正审判及享受其他程序性保障的权利。

11.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的性质

就其性质来说,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首先是一种自由权。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不能对其强求一律,所以,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从性质上排斥国家的干涉。另一方面,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所以,公民要充分行使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还要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障。

总起来看,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既排斥国家权力的干涉,又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为进行保障,兼具自由权与受益权双重性质。

1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人身权利与自由.人身自由 2.人格尊严 3.隐私权

(1)住宅不受侵犯

(2)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表达自由

(1)言论自由

(2)出版自由

(3)结社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五)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自由

1.私有财产权 2.劳动权

3.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4.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5.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六)特殊主体的权利

1.保障妇女的权利

2.退休人民的生活保障权

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4.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纪守法的义务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保守国家秘密

3.爱护公共财产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13.宪政的含义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4.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有宪政必有宪法,有宪法则未必有宪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与宪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起点,没有宪法也就不会有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是一纸空文。从内容上看,宪法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根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从两者的相互作用看,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宪政对宪法具有反作用,即矫正宪法内容偏差,修正和完善宪法,总之,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宪政与宪法亦有显著的区别。两者除内涵不同外,还有若干差异。从外在状态看,宪法通常以宪法典等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而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具体的宪政活动,即动态的立宪政治。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宪政的范围要大于宪法。宪法主要指成文形式的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是政治实践的主要行为规范,而宪政不限于宪法的书面规定,还包括动态的政治实践中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并非制定法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从作用取向看,有宪法并不意味有民主宪政和人权保障,而宪政则必须贯彻民主精神,以人权为终极价值的。从世界宪政史看,各国立宪的目的或指向自由,或意在富强,甚或专制其实,立宪其表,宪法反成暴政的遮羞粉饰之具。因此,宪法与宪政的精神旨趣并不必然相契合。

PS:宪法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学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改革开放;宪法学;修正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市场的开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它标志着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1982年的宪法经历了88年、93年、99年和04年四次修正,充分体现了我国与时俱进的法律研究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宪法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一、宪法学研究的必要性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滞的,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根源,万法之基。如果宪法研究不与时俱进的话,没有冲破束缚勇气的话,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将无法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在82年宪法里,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到了88年,对宪法进行修正时,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要对其进行有序的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私营经济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对社会产生了很多有益的影响。到了04年,私营经济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修宪案中明确表示政府将有义务保障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私有经济正当权利。政府将有效地出台政策扶持、帮助其发展,同时针对私营经济的井喷式的发展,政府将运用经济杠杆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这个实例说明中国的宪法学者一致在致力于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问题,矛盾出现,原先的宪法可能出现的不合符现实的发展要求。发展运动是永恒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是静止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开展宪法研究,修正其存在的不符现实要求的地方,才能有效地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宪法修正的宪法学研究特点

宪法出台或者修正后,一系列的解释和标注将被发布,这些标注构成的体系就是宪法学所涉及的内容,这些都是宪法学研究者的成果。以2000年划分,改革开放后的宪法学的发展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段时期。

82年以后,宪法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对82宪法的研究主要是该宪法的法律结构和主要依据上,对后来的四次修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有关统计数据,到99年,关于82宪法研究的学术论文近三千篇,涉及82宪法的书有二百多本。这个时间段的宪法学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学术的自身建设上。虽然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开的一对孪生兄弟,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差异,各自有自身的建设规划和方向。82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思想已经为宪法学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借鉴。宪法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法律科学开始朝着健康蓬勃的道路上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这时期的宪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结构上,有效诠释了法律的整体思想和宏观构建。

这个世纪最后一次宪法修正是04年,到现在也就十几年的时间。首先,这段时间的宪法学研究集中在复合发展上。这个时期的宪法学的专著已经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齐放了。专著的多家学术齐放充分体现了学术的复合发展,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推动宪法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其次,这个时期的宪法学的具体化、精准化发展。现在的宪法研究是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领域,結合法律依据进行研究,由于只针对一个领域的研究特点,宪法学的研究更加的深化、更加的精准。最后,现在的宪法学方向性研究增多。中国社会经过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问题凸显期,人们对法律,尤其是宪法的依赖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迫使法律学者开展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宪法学的研究领域也是更加广泛。

三、宪法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宪法学也进入了自己全新的发展时期,其发展是多方向、多领域的。

首先,宪法学的研究更加注重辩证唯物的方式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前的宪法学研究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合理度不够,只有辩证唯物论才能有效的分析问题,宪法学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合理。

其次,宪法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就是加强宪法与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宪法在社会问题中的体现,诠释宪法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手段等,这些将是宪法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领域。

最后,我国的宪法学研究更加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的成果。只有解放思想,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他人的经验和成果,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他国新的研究方法,必将有利于我国宪法研究。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宪法学研究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观点碰撞、思想融合、研究的问题,处理的矛盾也出现了具体化,精细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宪法学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与其他国家的交融也会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田飞龙.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J].学海,2013(2):21-31.

[2]仇永胜,李文瀞,顾莎莎.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J].学术探索,2014(10):45-49.

[3]莫纪宏.我们应当怎样修改宪法——兼论“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修宪观的得失[J].清华法学,2012,6(6):39-45.

[4]叶海波.我国宪法学方法论争的理论脉络与基本共识[J].清华法学,2013,7(3):75-85.

[5]沈寿文.行政许可性质之宪法学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159-164.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宪法学解读 篇7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本质上是保障公民权利

首先, 对于“什么是宪法”这一最根本的问题, 至今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 未至共识。这也只能说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宪法认识的角度不同, 有的从实质意义上谈, 有的从形式意义上谈, 有的从阶级的角度上谈, 有的从社会学角度上谈, 等等。

在这里我们应该从宪法关系的内容, 也就是宪法的价值和作用上来认识宪法的核心本质。在人类政治社会的发展史上来看, 当一个社会的社会秩序处于无政府主义国家和国家权力的行驶范围漫无边际的情况下, 是不可能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的, 当然也达不到理想的宪政状态。国家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法状态必须要消除, 现代宪法首先要解决国家权力的配置和限制, 也就是要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终极价值追求。我国的宪法亦是如此。

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在《关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意见》中, 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职能被定义成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维护社会公平等。也就是说,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如果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策, 市场机制能自行调节, 同时相关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自我管理的, 政府就可以不再管理。这也是政府“无为”的表现, 客观上可以让公民权利得到积极充分的行使。相应的近年来, 我们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和政资分开,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还市场主体以经济决策权。政府权力专注于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良服务, 变全能管理型政府为服务有限型政府。目前, 我国正在实行中央内部权力的界分, 也就是把政府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 归入一个主要部门, 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本质上来说就是界定部门的分工和权限, 建立健全部门的职责关系和部门间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机制。从而形成行政决策权、行政执行权和行政监督权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重点,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理顺上下级政府的权责关系, 从而实现权力的多元化和下放, 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在政府与第三部门权力界分上,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调配公共资源的作用, 变以往的“大政府, 小社会”模式为现在的“小政府, 大社会”模式。

第一,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在权力界限内“有作为”的政府

我们知道, 政府积极主动的行使权力的领域是所有市场主体都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失灵”领域, 在这个领域内政府需要“有作为”, 表现在为市场主体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和市场运行环境, 同时加强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职能的行驶, 进一步说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 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农业税的免除、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等都表明中央政府朝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努力;刚刚实行的“限塑令”就是政府以积极的“作为”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减少白色垃圾, 使全民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保障公民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人身健康权。

第二,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依法运行的政府

法治是世之公认的较理想的治国方略, 现代民主国家都通过法治规范政治组织的有效运行。在行政领域, 法治从行政上来说就是依法行政。这就要求政府贯彻法治的原则和法治的精神。政府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为民造福。而法治的首要价值和目的也在于此。因此, 二者在这一方面意义是一致的。依法行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现政府的价值, 实现公平正义。

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是依法行政最本质的表述, 这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本质条件, 也是对国家机关依法行政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所构建的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在行政组织法方面, 目前我们有《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都对行政主体的主体资格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但是同时国务院组织法的很多内容也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比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范过于粗糙, 而各部门职责权限的部门组织法还没有出台。国家机关真正能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 就要求健全组织法制, 从程序上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政。正因如此, 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组织法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这点。另外, 公务员法的出台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在规范公务员录用、聘任、待遇、考核等方面走上了法制轨道, 为公务员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很好的保障了行政主体合法原则。在行政立法方面, 近年来为配合法律的实施, 国务院制定了近600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大量规章。并且适时对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 废止已经失效的行政法规。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33。

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法学思考 篇8

一、以修宪为契机,宣传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政价值

(一)能够对社会以及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

私有财产权入宪对于将会对我国的法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此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第一,通过宪法来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进一步的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将权利范围的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二,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明确的保护,可以促使各政府部门以及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遵循法律界限;第三,公民的私有财产顾名思义就是公民通过正当手段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当这部分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之后,公民才能更有动力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公民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1]。

(二)能够保持社会财产和个体财产之间的平衡

虽然国家立法部门已经将公民私有财产权归入到了宪法中,但是规定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想要将宪法中所规定的和私有财产权有关的条例落实下来,立法机关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立法机关人员在进行立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原则,并在宪法委任的基础上对私有财产权和社会财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想要确定宪法基础,必须就在立法过程中应用付条款理论,通过形式法律的方式来促使宪法对私有财产权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得以实现。当立法机关将私有财产权列入到宪法中之后,立法工作者就应该对多种利益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还应该保证法律条文和宪法精神是相一致的,不会出现矛盾现象。另外,为了保证公共利益的合理范围,必须保证对财产权进行限制的手段以及目的都是正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

(三)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人大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同意将私有财产权融入其中,所以相关部门就应该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相关人员应该将已经存在的一些法律法规等文件清除,将和宪法规定不相同的法律条文废除。其次,应该对比较笼统的规定进行细化,对其进行细化需要行政机关来执行,但行政机关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不能将其范围扩大或者是缩小。最后,应该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来开展经济活动,实现私有财产权价值。通俗一些说,就是应对政府的行政水平进行提高,对私有财产权保障进行推广,让社会各界人士人士到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保护是正确的。

二、私有财产权有利于个人自由的伸张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当国家的公共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时,可以对公民的私有财产进行征收,然后给予相应的补偿[2]。这一规定就是对社会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界定,保证被侵害私有财产权的公民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对私有财产征收或者是征用,都是国家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的一种举措,但征收和征用两者之间的实质性意义是不同的。征收是指财产的所有权被转移,而征用则是指财产的使用权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征收还是征用,都是当国家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实行的举措,所以相对来说,宪法更倾向的是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保护。也就是说,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这一举措主要是在公共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实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的,而且公共利益本身也是有着严格的限定的,而且对于只能基于公共利益才能限制私有财产权这一内容也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一种保护,确切的说是对商业利益以及一些不正当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保护。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利益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公民的私有财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立法部门将公民私有财产权归入到了宪法中,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此方面的条文,此种做法可以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这样就可以调动公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公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全喜.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39-41.

宪法法学 篇9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因为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加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所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参加宪法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文件查询、信息检索、远程登录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相互交换学习心得,共享世界各地提供的宪法学课程的学习资源。此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宪法学教学应该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宪法学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教材建设,并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大量最新的与宪法相关的案例。同时,还要根据宪法学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建立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宪法学课程学习指南、宪法学教学参考书目、宪法学案例库、试题库、宪法学法规库、宪法学相关资源以及宪法学背景资料。在教学方式上也可采用不同于一般课堂的讨论课形式,把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把课堂集中与课后分散讨论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通过更深层次的远程教学方法的导入,以网络媒体为主导媒体,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科学完善的宪法学教学支持服务,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在网上宪法学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高等院校法学院的宪法学课程也融入远程教育理念,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凭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登录网上教学平台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完成了宪法学课程教学的远程化。宪法学课程完善本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远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相关高质量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否则即与各高校法学院的各级宪法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资源部分的建设无差异,而更多流于形式,仅仅只是现场多媒体教案的网络化或教学资料的堆砌。在此以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为突破口,以寻求在本问题上的创新。

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不仅需要提供一个真实的电子影像,而且还要营造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在适合教学活动开展的网络运行环境下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有适时、非适时的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宪法学这样的理论法学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该网络模拟法庭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导学”、“自学”和“助学”三部分[3]。“导学”即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宪法学课程提供指导,包括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媒体资源使用的指导;“自学”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宪法学课程学习计划,选择并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助学”即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过程上的帮助,主要是提供学习资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问。“导学”、“助学”围绕着学生“自学”而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不应只是利用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再现传统课堂宪法学模拟法庭,而要通过周密的设计,创设一个全新意义的法庭审理空间。它既能够营造情景、提供信息和享用资源,又能够方便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和协作学习,进而能够达到重实践、重运用、练能力、练技巧,最后达到获得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该项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再现场景。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的模拟法庭环境,应尽量再现法庭真实审理场景。从法庭布局、诉讼当事人和参与人的角色安排,到道具使用、庭审效果体现都应与真实环境相一致或接近,能体现法庭的庄严感,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并能迅速进入角色,发挥其职能。可以有选择性地就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模式和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分三类选择典型宪法案例审判实录为模板,进行场景再现。第二,突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主题,围绕主题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案件的选择、材料的准备、角色任务的分配、人员的配合以及课后的总结都应围绕主题进行,达到有的放矢、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第三,充实资源。网络教学的好处是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集聚和散发,宪法学课程模拟法庭应有机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够用的资源库,方便学生选择案件、查阅资料、积累经验、参与讨论和再学习。第四,强化互动。在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根据程序规定发言,产生互动。在审前准备和审后总结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多互动,通过师生交流,使知识内化为能力,能力升华为素质。

根据前述教学设计的思路,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系统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以下方式:其一,模拟法庭系统在法庭人员管理上从方便不同使用者角度出发,采用纯粹口令验证方式,根据案件不同角色给予不同权限和界面。在审前阶段,参与者须完成案件选择、收集资料、查阅档案、制作相关法律文书等工作,还要经过案件起诉、审查、退回或受理程序,需较长时间。这个阶段各参与者以非即时交互方式进行交流,在技术上采用BBS配合用户权限管理形式实现。系统在BBS上给参与各方设置各自栏目,用于发布公告及回应、修改。当案件进入起诉审查程序则对相应的帖子锁定,不予修改。庭审阶段是整个模拟法庭的核心部分,参与者须在一个模拟真实法庭的场景内完成整个法庭审理过程。在技术上既要实现场景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要求又应操作简便、易于为使用者掌握。这一部分采用即时聊天技术进行模块设计。在以模拟法庭场景建构的聊天室里,系统指定法官掌握整个法庭,在技术上充当管理员。法官可以控制法庭程序进程、指定发言对象和证据出示对象,维持法庭秩序。按照司法程序,各参与者根据各自角色进入聊天室参与法庭审理,各司其责,运用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情进行激烈交锋。在庭审过程中,所有法庭参与者的行为、言语都被存储到服务器上,然后发送到每一个参与者屏幕,给每个参与者以真实现场感。其二,为了丰富宪法学课程模拟法庭系统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增强系统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模拟法庭系统在材料上传上可采用FTP方式,参与者将证据材料和其他需要展示的材料压缩成RAR文件,上传到服务器,系统自动将上传文件地址下载用链接形式发布,供其他参与者下载浏览。上传文件形式多样,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多种类型。

最后就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而言。模拟法庭结束后,各参加模拟法庭的同学应对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汇报,说明实践过程及自己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从中得到的收获或启示,形成至少5000字的书面报告。指导教师结合模拟法庭的进行情况对各个学生逐一点评,并写于学生书面报告的正文之后。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书面报告进行审核时应结合学生参与网络模拟法庭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等评定成绩。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参与网络模拟法庭实践的班级辅导员应签署学生参加该项实践的评价意见。学生参与该网络模拟法庭实践的书面材料、成绩和班级辅导员的评价意见统一上报学校备案,并备抽查。参与该项网络模拟法庭实践成绩合格的学生取得相应宪法学课程实践学分。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31.

[2]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1.

宪法法学 篇10

我国学者对休息权的定义有, 韩大元:“休息权是指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权利, 它是劳动者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权利。”[1]刘茂林:“休息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履行劳动义务的过程中, 为保护身体健康, 根据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2]周伟:“休息权是指公民享有的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或者工作后享有的为保护身体、恢复体力健康而休息、休养的权利。”[3]不难看出, 上述几种观点有其共性:享有休息权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 而是劳动者, 休息权的内容和标准都是依据国家正式法律制度规定;强调了劳动的必要性与体力、脑力恢复的密切联系。

因此我认为, 休息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在法定工作时间之余进行充分休息和休养的权利。休息权作为劳动者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与劳动权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没有休息权, 劳动权将无法顺利实现, 也可以说休息权是劳动权的一个方面, 是劳动权的一种派生形态。

二、域内外休息权制度比较

保障休息权实现的一个最主要的制度就是休假制度, 为此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 安排休假, 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养的权利。

德国主要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根据德国法律规定, 雇员每年享有24天的带薪休假。然而法律规定的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还存在不一致, 实际生活中, 大部分劳动协议都规定雇员不分资历高低, 每年可有30个工作日的假期, 算上其他的节假日, 在一年中, 德国人的休假占了一半时间。

按照日本劳动基本法规定, 出勤率在80%以上或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 每年可以享受10天的带薪休假。6年6个月工龄以上的劳动者, 每年可以有20天的带薪假期。此外, 还有企业自行规定的婚丧嫁娶假、病假、产假、临时停产假、志愿者休假等有薪假日。日本国家公务员带薪休假时间一般在30天以内。[4]日本的节假日之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行的交通压力。

就我国而言, 国家在节假日实行强制休息制度以及对劳动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法》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 元旦; (二) 春节; (三) 国际劳动节 (四) 国庆节;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2008年1月1日《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9月18日《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发布和实施, 是我国休假制度的一次重大进步, 是对休息权的现实维护, 也是国家在劳动保障和劳动福利方面所做的一个重大举措。《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1—10年的, 可享受5天年休假;工作10—20年的, 享10天年休假;工作20年以上的, 享15天年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 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三、我国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不足及其对策

(一) 我国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不足之处

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完善, 我国不断出台关于劳动者休假的法律法规, 逐步完善我国劳动者的休假制度。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 劳动者的休假权缺乏有力保障。我国《劳动法》中对劳动者工作的时间做出了上限规定以及对休假的最短时日做了下限的确定。但是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休假日都被加班等占据。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 一线工作者根本不存在着休假, 一年中的周末, 法定节假日就是他们在岗位上加班加点的日子, 对于休假日是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 政府在执行和监管的环节存在不足。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发挥好作用,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失灵。使带薪休假是一种弹性休假制度, 需要政府刚性的支撑,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执行和监管, 其则毫无意义。虽然《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拒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但事实证明, 政府是监察力度不足, 执行环节较弱, 社会的监督机制也不健全, 我国企业职工实际享受带薪休假的情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没有发挥其作用。[5]

(二) 我国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对策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具有休息权, 说明休息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一项宪法权利, 需要国家给予保障, 而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休息权的保障中理应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 当好劳动者休假权的“掌舵人”, 企业对劳动者休假权规定实施过程中的“裁判员”, 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完善我国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制度, 要求如下:

1.增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尽管公民的法律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不乏有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就业时处于劣势地位, 需要政府的有效保障。首先, 政府要注重劳动者及相关人员的法律专项教育。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根源应当从观念意识上先做出改变, 提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加强普法教育。就企业规模进行分类, 对于中小企业的员工可采取发放法律文本小册子的形式, 集中学习法律的一般规定, 熟悉与劳动者休息权利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 尤其是新修订的相关法律。而大企业, 侧重于对管理者的培训, 提高管理者对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保障意识, 尤其在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方面。政府要让企业意识到, 劳动者带薪休假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反而会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更愿意效劳, 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其次, 应培育劳动者的休假观念和维权意识。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劳动者双方, 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休假观念落后, 劳动者对带薪休假制度的认识存在某些方面的偏差, “主动弃休”。因此, 政府要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使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在合法维权过程中获得利益, 这对于促进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具有重大作用。[6]

2.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行政执法的社会效益

第一, 政府可以建立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 比如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纠纷投诉箱, 信访部门也可设立专门的受理劳动争议的纠纷的信访机构, 通过这些渠道收集民意、了解民情、知悉民需。

第二,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尤其是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建立常规检查机制, 对于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劳资纠纷、违规运营的现象给予及时的排查与处理, 为企业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工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 激发其活力。

第三, 政府作为监管者、裁判者, 需要提升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为了更好保障劳动者休息权, 政府对劳动法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应积极地给予了解和掌握, 对劳资关系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客观现实应给予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摘要:休息权乃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 国庆长假高速路拥堵、旅游景区拥挤折射出公民休息权的保障不足问题。本文从宪法学角度, 明确了休息权的定义及其意义, 比较了域内外休息权制度, 并通过分析休息权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休息权,劳动者,带薪休假

参考文献

[1]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303.

[2]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85.

[3]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99.

[4]颜穑.公民休息权:期待进一步完善[J].就业与保障, 2008 (12) .

[5]韩玉玲, 黄绍梅, 杨玉敏.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现状及障碍分析[J].现代商业, 2008.

宪法法学 篇11

关键词:隐私权;公权力;宪法权利

隐私权保护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既敏感又热门的话题。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更是明确将隐私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加以保护。但公民隐私权的最大隐患往往不是来自平等主体之间,而是来自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如2006年在网上热炒的“深圳妓女示众”事件以及2010年夏在公安部统一部署的“扫黄打非”行动中出现的“游街”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从公权与私权的对抗入手,重新审视我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界定,以实现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完成人权保障的任务。因此,探索隐私权在公权力行使中的宪法学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从隐私到隐私权——隐私权的历史溯源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某些不宜为他人所知的、应当完全属于个人范畴的感知的存在,这就是隐私。比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懂得用兽皮、树叶等物品将自己身体的敏感部位遮盖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尊严,除此之外,原始人守护自己居住的山洞,不允许野兽以及其他部落的原始人群进入,从中体现出私生活不愿为其他群体所知的隐私意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习惯,有了各自生活的房屋,也就有可能将隐私从身体范围扩展到居住的范围。当然,这时的隐私意识还远远达不到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层面,同时因为国家还未出现,也就谈不到公权力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在公权过分集中、私权不受重视的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任意践踏被统治阶级的私人权益,被统治阶级在公权力面前几乎没有隐私保护可言。但囿于生活方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公共权力肆虐于朝堂,但尚不足以对社会生活和个人领域实施完全控制。在传统的乡土社区和熟人社会中,存在自发形成的宗法伦理秩序,社会成员生于斯,长于斯,潜移默化,个人、宗族、社会浑然天成,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我界别,隐私意识自然无从生长,其正当性也无法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1]

现代民主制度出现后,包括私人隐私在内的人格尊严之法律保护走上历史舞台,更充分体现了获得了平等和自由的人们对享受私人生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这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发展变化:第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个人隐私利益的范围不断扩大。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人们的隐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身体、住宅到电话、住址、人际关系等生活信息都被涵盖在个人隐私范围内,同时也更有可能被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快速、更加严重的侵犯,将个人隐私放在法律层面予以保护的呼声日渐增高;第二,宪政理念的树立为隐私权诉求奠定了宪法依据。在建立有限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价值目标的宪政理念导引下,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现了明显划分,人们普遍要求公权对私人领域的介入要有合理限制;第三,私权领域对人格尊严的关注使得隐私权保护越发受到重视。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处于禁酒期。政府大量监听违反禁酒法的嫌疑人,1928年,联邦最高法院法官Brandeis在Imstead vs United Stade的政府窃听案中表示,“凡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国家行为,皆被视为违反宪法第四修正案的行为。”[2](P.128)从此,隐私权被视为政府不能侵犯的宪法权利。196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Griswold v.Connecticut案中,通过宣布禁止避孕的制定法无效,最终默示了隐私权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3](P.335)

可以说,历经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次次的社会变革风云,一次次的自由解放运动,人们在追求自由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个人人权尤其是人格尊严的关注方面。公民隐私权在以上三重背景下孕育而生,成为人们追求自由生活的重要标志。

二、隐私权在宪法学上的目的和价值

按照我国学者大多认同的观点,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4](P.187)我国民法学者王利明认为:隐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属性,出于本能和天性,人们对隐秘部位和个人资讯总是加以隐藏,这种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心理称为人类的隐私意识,从人类将自己的阴私部位用树叶等遮挡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5](P.482)如果承认隐私权是人的一种本性,或者“本能权利”,那么无论来自哪方面的限制和侵害都将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也就不具有正当性。而美国Alan F.Westin博士在其成名作《隐私与自由》(Privacy and Freedom)中则进一步讨论了隐私的复杂性。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四种互相制约的隐私要素:(1)独处(solitude)。(2)袒露(revelation)。(3)好奇(curiosity)。(4)维持公共秩序的公权力监控(public observation to maintain public order)。[6](P.205)第四种要素无疑表明了公权力在自然法意义上对隐私进行干涉和介入的合法性。也就是说,为了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保护更大权益的实现,对“个别的隐私权”加以限制或破坏则有可能是正当的。

而早在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中就宣称:“凡权利无保障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人权保障是是宪法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而隐私权正是需要通过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对个人“隐私区域”进行创设,并通过相关制定法进一步得到确认,从而使个人成为其自身私密事务的主体和最终决定者,使得个人隐私在法律上成为他人或公权力介入的禁地。正如台湾知名法学家李鸿禧所说:“就民主宪政的基本理论而言,本身就蕴含着将一向被‘公共领域’覆盖的‘私生活领域’划出的意图,赋予其积极意义,从而尊重个人的尊严,并确保个人在此范围的自由。”[7](P.303)因此,隐私权有着深厚的宪法价值,换句话说,只有确定隐私权在宪法权利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对个人私生活领域形成最为全面和坚固的保护,以实现组成社会的公民个体的全部人格尊严。这就是隐私权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三、在人权保障层面上实现公权力行使中的隐私权保护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第三十八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保障人权是实施宪政的核心目的,而通过权力制约来实现保障人权,是公权力行使之宪法价值及理念的重要表现。

在民主社会,权力来源于人民。但一切权力都具有扩张的倾向,权力没有制约只能导致权力的滥用。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良性法治社会中,不仅要充分保障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还要充分保障少数人的合法权益,而在民主制度下,后者往往更容易受到忽视和侵犯。上述所举的“示众”事件就是典型表现。可见,民主制度赋予的国家权力在对公民权利进行保障的同时,也有被滥用的可能,从而背离人权保障的初衷,因此必须依靠宪政体制和适当规则加以充分的监督和制约。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执法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即在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国家本位”、“权力本位”逐渐向“个人本位”、“权利本位”转换,公权力行使的价值选择也应该有利于从体制上实现权力对权力、权利对权力、法律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而上述“示众事件”、“游街事件”的出现无疑是和这种要求和趋势是相悖的,势必造成公权力和私权利的更激烈的冲突。

在对人格尊严价值的不懈追求中,隐私权充分体现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权利本位和个人本位思想。隐私权给每个人带来了生活安宁与安全,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民主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要解决公权力行使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公权力和当事人权利的地位和关系,以宪法原则为导向,以人权保障为基点,实现公权力行使的比例原则与平衡原则;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分公权领域与私权领域的范围,以达到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明确,自由永远处于价值位阶的顶层,切不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秩序和正义,从而为权力的滥用提供借口。这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以及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将公权力行使架构在惩恶扬善、人权保障的和谐天平上。

参考文献

[1]马特.无隐私即无自由[EB/OL].中国法律信息网.转自民商法周刊:www.fatianxia.com/civillaw/.

[2]詹姆斯•安修.黎建飞译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4]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MartinE.Abrams,温珍奎译.新兴数字经济时代的隐私、安全与经济增长.见: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李鸿禧.资讯、宪法、隐私权—资讯化社会与人权问题的探讨.见李鸿禧.宪法与人权[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9.

上一篇:天津市场论文下一篇:技术报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