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

2024-05-20

宪法学课程(精选12篇)

宪法学课程 篇1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并且提出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一、《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立足我国法律体系的现实,着眼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对现行宪法文本和实践中若干弱化现象进行拨正和回归。

(一)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和最高法的地位

现行《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决定》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1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宪法宣誓的誓词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现行的《公务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中还没有修改的内容都是在宪法学课堂上应该及时更新和修正的。

(二)宪法与党的领导关系

在现行的宪法教材中,对于政党关系的论述一般都是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分法进行分别论述。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论述也多集中在1993宪法修正案(三) 中所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上以及对民主党派内容进行介绍。这是因为政党的内容从学科体系层面进行划分与政治学更为接近,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介绍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有专门的必修课程进行讲述。《决定》 辟出专门篇章对如何处理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决定》中强调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三)司法制度改革

《决定》中对于司法制度改革的设计力度最大。《决定》中对于司法机构的权力属性、机构设置、司法人员的权责都进行了改革设计。这些具体制度设计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这些设计对于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都有所突破。

二、《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对现行《宪法》的国家机构、宪法实施、宪法监督等内容都进行了前瞻式的改革规划。而随着各项改革规划通过立法的程序逐步上升为法律在全国实施,作为《宪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意味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用变化思维对待教学内容的更新

《宪法》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这也是与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法、根本法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宪法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宪法进行修改的频率和内容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很大的限制。《决定》对未来中国法治进步的若干项制度做了勾勒式的改革设计。在现行宪法甚至部门法没有做出调整的时候,《宪法》教学课堂要把变化更新的思维主动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长期以来,作为归属于理论法学的学科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等这些课程被认为和调整具体领域部门法相比与现实联系不大,教学设计的主题侧重强调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而忽略内容更新。《决定》中涉及的如国家机构改革、公职人员权责、社会团体权利等内容均对目前的部门法有所突破,因此在《宪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好内容创新与现有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决定》与现行宪法文本进行相互补充学习,了解未来法律制度发展动向。

(二)重视互动方式推进课程内容的调整

《决定》对中国未来法治建设包括涉及宪法所规定内容进行了总体的设计,而具体改革制度的落实还需要通过立法的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还没有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宪法学中涉及宏观抽象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内容很难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设计互动交流的环节,让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学知识与高中政治学科学习内容、方法、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短板和盲点的过程。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思维的训练,避免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丧失专业学习兴趣, 失去培养专业思维习惯的良机。

(三)强调实践参与,深化知识理解

《决定》中对于法治制度改革力度之大也足见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某些领域是属于社会矛盾的多发集中地带。作为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法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深化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真实感受法治运作的过程以及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法学的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学科属性也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检验、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作为宪法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尤其是深刻理解《决定》中若干项突破性创新改革更加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走入社会了解社会。

三、宪法学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在近两年的“宪法学”教学课堂中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均为优秀。调查显示,96%的学生认为“宪法学”的学习有力增强了他们对法学专业学习的兴趣;93%的学生认为“宪法学”教学方式对法学学习方法有很大启发; 95%的学生认为“宪法学”基础打好对学习其他部门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一)课前教学设计

针对大一新生学习热情较高并且有预习课程的习惯,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所讲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研读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社会事件或者案例, 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难度有所把握。这有助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如在讲关于公民与国籍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国籍法》条文少,直接逐条讲解非常抽象难懂。在讲这部分内容前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通过里面的电影情节了解原始国籍中的出生地主义原则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事后证明学生对国籍法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并且能够运用国籍法知识来分析社会的一些典型示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教学设计

《决定》掀开的是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序幕, 其出台的背景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矛盾多发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颁布,至今通过四次修正案的形式进行部分修改,最近一次修正案是在2004年进行的。因此,课中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宪法文本与《决定》改革思路、社会背景三者进行综合的讲述。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角度。如在讲授公民基本义务中的“保守国家秘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挑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熟悉的案例如司法考试、四六级考试试题答案考前出售广告、军事论坛军事设施图片待卖广告等让大家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中认识里面蕴含的法律问题。这种“从社会现象中来,到法律中去”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三)课后设计

课后的教学设计也是良好教学效果实现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宪法学”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整体性、抽象性、宏观性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在课后教学设计环节要注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完现行法律和《决定》中关于审判人员的权利义务这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找数据,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目前出现法官辞职热潮的原因。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也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作为大一设置课程的“宪法学” 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和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就热点问题进行布置小型的辩论赛和研讨会;在国家宪法日或者国庆节布置开展主题演说,小手册宣传活动,案例解读等方式进行深化知识。通过加大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分值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前中后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期末闭卷考试一考定成绩的被动局面。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背景与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决定》,宪法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近30年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演变[J].法学论坛,2013,(1).

[2]伏创宇.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郭爱红.在《宪法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4]孟庆涛.《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以《宪法学》教学为视角[J].考试周刊,2012,(17).

[5]邹杨.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宪法学课程 篇2

2014年课程考试 《宪法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11月16日)

题目:

一、论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

写作提示:

1.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意义 2.主要发达国家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 3.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4.我国现行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现状 5.我国现行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傅思明.宪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周叶中.宪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关于树立我国宪法权威的一点思考.求是,2004/11 [3] 陈绍兴,武玉风.论各国宪法实施的保障制度.环球法律评论,1993/03

二、关于我国公民迁徙自由的宪法思考

写作提示:

1.迁徙自由的含义与性质

2.主要国家宪法中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 3.迁徙自由入宪的必要性 4.迁徙自由入宪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王济东.略论迁徙自由的宪法保护.理论学刊,2005/01 [2] 肖辉.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河北法学,2004/09 [3] 许志.论我国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理论导刊,2004/10

三、论违宪与违法的区别

写作提示: 1.关于违宪的概念 2.违宪与违法的区别 3.如何正确认识违宪 参考文献:

[1] 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 傅思明.宪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李春晖,辛智俊.违宪与违宪审查理论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四、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写作提示:

1.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3.怎样建设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参考文献:

[1] 傅思明.宪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林伯海.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国逻辑.思想教育研究,2009/03 [3] 魏宏.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分权体制——兼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现代法学,2003/03

五、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

写作提示: 1.人权的概念与发展 2.宪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3.宪法对于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思明.宪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何力.人权的宪法保障解析.理论导刊,2003/09 [3] 李步云,邓成明.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中国法学,2002/03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使用二手资料。

4.结合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附: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A4纸;

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2.层次和标题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 课程论文;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课程论文 ;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1课程论文 ; 3.摘要

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 4.关键词

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 5.目录

目录标题格式要求同摘要标题,目录内容中一级标题、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为宋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

6.正文

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

(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顺序编码,即按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中文参考文献)或“,et al.”(英文参考文献)。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

(1)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专(译)著: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论文集:序号 作者.文题.见(in):编者,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5)专利:序号 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序号 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7)网文:序号 作者.文题.网页链接地址.举例如下:

[1]梅树立,陈奎孚,张森文,等.两点边值问题的Shannon小波数值解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12~16 [2]朱文学.粮食干燥原理及品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7~108 [3]Bettina G, Alexander S, Thompson G A.Translocation of structural P-proteins in the phloem.Plant cell,1999,11:127~140 [4]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Houst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44~46 [5]欧阳忠.中国股市及农业板块的弱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分析和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6]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81056073,1980-07-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3100~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 8.图(表)

图(表)标题宋体、五号、加粗,内容宋体、五号,表注为宋体、五号。

录(示例)前言………………………………………………………………..1

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3

宪法学课程 篇3

关键词:信息法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从2001年起步,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还没有达成共识,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并存。

1 《信息法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考方法以及前沿学术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1 ]。《信息法学》课程正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1.1《信息法学》学科属性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信息法学的研究以1995年张守文、周庆山出版的《信息法学》一书为起点,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学者们对信息法学的学科属性问题主要有3种观点:

一是信息科学与法学交叉学科。认为信息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法的现象及规律 [2 ],研究如何协调信息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显然与信息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所以是这两门学科的交叉。

二是法学边缘学科。学者严红从信息法的渊源视角出发,认为我国信息法国内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地方性法规等;国际渊源主要指国际条约及惯例 [3 ]。从信息法的渊源看,信息法学应属于法学的边缘学科。

三是信息科学分支学科。吴慰慈等认为,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分支及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并发展。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发生变化,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目前出现的主要分支学科有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政策研究、信息经济学等 [4 ]。

从《信息法学》课程的学科属性看,它跟传统法学关系密切,而法律问题是不分国界的,《信息法学》课程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1.2 《信息法学》教学资源适合开设双语教学

信息法学这一领域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有27所大学开设《信息法学》类课程,如哈佛大学开设“因特网与社会”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塞博空间的法律问题”课程,西雅图大学开设“因特网法律”课程,戴顿大学开设“塞博法”课程等。

相应也有很多著作问世,如伦敦大学Tamara Eisenschitz所著的《Information Law in Practice》(2nd ed.),2003;美国学者Arthur R.Miller等著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3rd ed),2007;Douglas Thomas等编写的《Cybercrime: Law Enforcement, 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0;Gasaway, Laura N著的《Copyright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2013等都可以用作本门课程的教材,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来学习美国法律。

2 现有双语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现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各有特色,但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及学生素质加以选择,以期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2.1 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较为流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学生在备考试时也只是以一种应对考试的态度来对待,所以有学者把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一些考试当作浸入型教学模式开展的机会是站不住脚的。而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便使用全外语进行教学,显然在我国外语语言环境缺失、学生外语运用能力较差的现阶段是不合适的。

2.2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过渡型双语教学虽然在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时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并留给学生时间来进行外语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全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学生在熟悉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与理念后突然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的教学之中会感到极其的不适应,而且学生对这种语言教学的转换可能会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由于从母语教学向外语教学转换过程中会涉及到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变更等情形,学生能否从母语教学成功过渡到全外语教学值得商榷,如果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的突然转变那么这种双语教学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

2.3 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最后,基于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无疑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到的英语知识多为应对高考而准备,有些省份高考时取消了英语听力,这就更加不利于学生在听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而且我国学生在外语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在外语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接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进入到外语教学中去。保持型双语教学同样注重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更深地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认为保持型双语教学在现阶段是符合我国教育教学规律的。

3 《信息法学》课程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实践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法学》相关课程已经开始实践双语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可以阅读外言语原版教材,了解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以更好进行国际兼容。

3.1 任课教师的选择

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这样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高校双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不单单是用外语把课本翻译给学生,更应做到使用流利的外语将课本内容表达出来并对课本中的重要前沿理论知识进行解读,因此高校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极高,应选择外语能力强,口语好的老师任教,学校也可以通过培训培养双语课程教师。

3.2 教材的选择

黑龙江大学《信息法学》类课程选择的是美国学者Arthur R.Miller等著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3rd ed),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英文,但写作风格普实,通俗易懂,适合本科生阅读,可以详细了解美国专利、商标及著作权法律制度建设,并跟我国相关法律对比,了解其异同。

3.3 教学方法及制度措施选择

高校双语教学不同于单语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信息法学》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查找文献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性发言。另外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生动案例,加强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学校采取了一定激励措施。如双语课程的讲课费是普通课程的1.5倍,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可以获得大外学分等。这样,不但鼓励学生接受双语教学,同时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双语教学,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结语

我国高校从本世纪初开始重视双语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教高司函[2004]259号)等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教育部号召下,黑龙江大学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实践,根据课程性质寻找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以期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3-15.

[2] 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J],1998(1).

[3] 严红.我国信息法学的渊源与适用问题探讨.图书情报知识[J],2000(12).

[4] 吴慰慈,张久珍.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下图书馆学情报学分支学科的建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5).

宪法学课程之实践教学法初探 篇4

通常讲的实践教学有以下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一是从其内容的角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指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二是从其形式的角度,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特指通过一定的实践工作形式(包括真实的和模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前一种理解比后一种理解的内涵更加广义。本文探讨的宪法学实践教学法是从狭义的角度讲的,即指宪法学课堂教学之外,通过一定的实践工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外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培养法学学科学生具体应用法律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具有教学性。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必然具有教学性。它虽然在课堂之外进行,却也必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且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之下进行,是整个法学教育的一部分。最后,实践教学还具有参与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之下进行的,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在实际的工作或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能力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宪法学课程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审判观摩和模拟法庭。这些传统方式尽管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就拿模拟法庭来说,首先,模拟法庭要求的技能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复杂的智能技能。故在使用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学习:分析好案例、熟悉实体法、程序法的法律规定,而且不同角色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重点。然后,再以模拟法庭审判过程的方法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诉讼能力一并展现。而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模拟法庭往往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要进行完整模拟的法庭程序必须拥有一定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基础,宪法学课程一般开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而程序法多在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学习,所以在宪法学教学中让缺乏基本法学知识的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宪法案例的模拟法庭审判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即使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之前已掌握基本的知识及技能,要勉强在短时间内论证一个复杂的问题,他只能采取快捷方式恶补,这样的方法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不会久留,因此对学生没有长远好处。最后,一次模拟庭审耗时甚多,角色有限,既不能保证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也不能给予学生有多次练习的机会。特别是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相关宪法案例很少,绝大多数宪法学课程中的审判观摩和模拟法庭仅仅停留在对国外有关宪法案例的阅读、庭审视频教学和模拟上,教学进行过程中理论色彩较强,特别是相关实体和程序问题在我国当前并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则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热忱,使得这样的实践教学更多只是图个新鲜、热闹,而流于形式。

就此可考虑拓宽宪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渠道,丰富教学形式,引入社会调查法和诊所式教育法。在宪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加重实践教学活动设置和评价的比重,在培养学生宪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社会调查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用第一手的材料验证所学的理论,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勇于探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宪法典和有关宪法性法律如立法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践中发挥效能如何?我国宪法从应然层面进入实然层面后的表现如何?宪法秩序的循环有无顺利完成?这些都是在宪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手段让学生去完成的。可考虑在大学一年级寒假中安排一次社会调查,正好是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宪法学理论教学后展开,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若干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利用寒假回乡探亲之余展开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将之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诊所式教育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它让学生在实际的法律工作实践中学习法律。它把学生安排在直接面向社会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宪法学课程中引入诊所式教育方法,可以与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立法学课程结合起来,设立“立法诊所”。让学生运用已学习的宪法学、立法学理论知识展开对我国当前一些典型立法的评析,使“法律诊所”的诊断范围延伸至立法实践。并引导学生尝试着开展一些立法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引下尝试着起草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

此外,也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合理选排实践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或安排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到当地人大常委会等教学基地参加会议旁听等宪法学教学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可以选择与公民和社会联系紧密的与宪法学相关的案件,目的是让学生在担任角色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宪法,消化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辩论能力。另外,在法院审理与宪法有关的典型案件时,教师应积极与法院联系,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并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感想。学生们通过对案件开庭的听、看、想,可以增加学生对法律工作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对宪法学和相关部门法的正确理解,并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宪法学课程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就是好方法。宪法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越多,教学过程则会越优化,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7-348.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6.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7.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31.

法学概论课程简介 篇5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考试性质:考试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性质、地位

《法学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法学课程,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主要部门法律及国际法的基础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法学的知识的基础。

为此,要求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前,全体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课堂小组讨论,以法律案例为载体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法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了解并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法为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成绩占50%。考试题型主要为名 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和案例分析,其主要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平时考核成绩占50%,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阶段测验、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等方面。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名称:无

2、主要内容与要求:无

五、作业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8学时安排一次作业,作业形成文稿形式上交。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业题型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例要求来安排。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法学概论,应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法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原则上应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的公共基础课之后。同时,本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1、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宪法学导,张千帆,法律出版社,2004

4、宪法精解,蔡定剑,法律出版社,2004

5、宪法学案例教,焦洪昌、姚国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法律出版社,2003

7、中国物权法原理,孙宪忠,法律出版社,2004

8、民法总论,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04

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篇6

关键词: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圣三一大学法学学科始于1592年建校伊始,科克大学法学学科亦始于1845年建校伊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两校法学学科覆盖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同时包括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和国际交换学习等多种法学教育形式。其中,圣三一大学法学学科在宪法、刑法、商法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科克大学法学学科在家庭法、人权法等领域的研究享誉世界。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主要宗旨,而课程设置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并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试图以圣三一大学和科克大学的法学学科为例,重点考察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为完善我国法学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的两个例证

1. 圣三一大学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圣三一大学法学院有五个本科学位课程,即一个单一的法学学位和四个复合型法学学位。所有本科学位课程都是四年学制,共需修满240个学分(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s”的简称),一般每学年应修完60个学分。

单一的法学学士学位前两年主要学习法律必修课,其中通过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的教学,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后两年则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法学领域,学生每年从30多门选修课中自由选择60学分的课程。

复合型法学学位包括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四个学位。

2. 科克大学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学位或专业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亦存在差异。科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法学教育分为两种:单一法学学位、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单一法学学位有BCL(Bachelor of Civil Law)、BCL(诊所方向)和BCL(国际化方向)三种形式;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有两种,即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

BCL是1845年建校就有的专业和学位。BCL学位需要学习三年,每年有6门课程。除法律必修课程外,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其他课程。BCL(诊所方向)建立于2004年。BCL(诊所方向)在爱尔兰是独一无二的,需学习4年,其中第一、二、四学年在科克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在法律实务部门实习——实务部门涉及的法律至少包括国际商法、公司与金融服务法、消费者法、移民法、人权法、战争法、医事法、雇工法、环境法、刑法之一。BCL(国际化方向)需学习4年,其中第一、二、四学年在科克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在中国、美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法学院学习。然后获得科克大学的法学学位。

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的学生除学习法律外,还需在原初中阶段所学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口语与写作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目前,设有法律与法语、法律与爱尔兰语两种学位。

二、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的法学本科尽管学位设置不同——既展现了各自特色又体现了一定的互补,但是就课程设置而言,亦可发现一些共同特点。

1. 必修课少而精

前两个学年的法学必修课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法学必修课少而精。如在圣三一大学,爱尔兰法律制度、侵权法、合同法、宪法、土地法、刑法六门课程是五个不同学位的共同必修课。此外,单一法学学位、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德语学位还共享衡平法、私法救济两门必修课;在圣三一大学,单一法学学位只有11门必修课。在科克大学,法律制度基础、宪法、刑法、合同法、法律研究与写作、侵权法、财产法、欧盟法律制度八门课程是3个不同本科学位共同的必修课。其中,法律与法语学位有9门必修课、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有10门必修课。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法律必修课相比,前者更注重私法救济,而后者还注重法理学课程的设置——科克大学将法理学设为必修课并置于最后一个学年,而圣三一大学则将法理学设为选修课。而且,两校均重视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课程,圣三一大学要求第一学年开设的爱尔兰法律制度课必须包含法律技能的内容,第二学年开设私法救济课必须包含模拟法庭的内容;在科克大学,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亦是每个学位的必修课程。与必修课少而精相对应的是,两所学校法学类选修课相对广泛——有30多门。

2. 注重讲授与研讨会相配合

圣三一大学法学教育每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有12周(每学期的第7周是读书周)。尽管大多数课程以讲授为主(每周每门法律必修课讲授3个小时),但是前两年学生每门课程必须参加4次的小组研讨会或小组讲习班(一般12—15人),此外还要参加一系列的法律技能和模拟法庭课。例如,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等学位均要求第一学年开设法律技能课,第二学年开设模拟法庭课;后两年学生一般参加6—8门选修课,而且高年级学生也要参加研讨会。研讨会不同于讲授,讲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听与记笔记。研讨会与个别指导只有小部分学生被召集并讨论讲授中出现的一个主题。法学研讨会一般由熟悉该领域的学术型教师、实习律师或大律师主导。科克大学法学课基本上是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分发的讲义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参考书目或其他资料。如“财产法”课程除根据课堂进度分若干次分发讲义外,还在讲义开头注明需要关注的参考书目。而且,教师主讲课程与其研究方向高度一致,形成了明显的研究与教学的互动发展。科克大学每门法学课除讲授之外,也都配有研讨会。

3.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爱尔兰法律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学必修课除宪法、刑法、合同法、侵权法、土地法等课程外,亦强调法律研讨会、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设置。(2)在第三学年,或者要求学生赴法律实务部门学习一年,或者要求学生赴国外大学或法律实务部门学习一年。爱尔兰法学学生到实务部门学习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安排在绝大部分法学必修课已经学完的第三学年;二是时间较长,长达一年;而且占用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并非学期间的假期。(3)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理论、法条与案例相结合。

4. 强调法律教育的国际化

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不仅国际留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比较强调本校法学本科生教育的跨国性。强调跨国教育,不仅体现在鼓励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一年或者赴国外实务部门学习一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设置了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复合的学位。法律与语言的复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就法律而言,不仅要学习爱尔兰法律、欧盟法律而且还要学习法国法律(指法律与法语学位)、德国法律(指法律与德语学位);就语言而言,不仅要学习听说读写,而且更强调以法语或德语为工具运用法律的能力。此外,除学习法律和语言外,还要学习法国或德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法律与语言(法语或德语)的学习均贯穿于整个四学年;不仅要在爱尔兰大学学习,还要到以法语或德语为母语的大学或实务部门学习。如,科克大学法律与法语学位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有机会在科克大学的合作伙伴法国或加拿大的著名大学学习一年,使学生有机会学习与体验其司法制度并强化法语运用能力。

5. 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除法律与不同语言的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外,爱尔兰还有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的复合型学位课程。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的复合,就是要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商业、既懂法律又懂政治的复合型人才。商业类、政治类课程不仅是必修课,而且与法律一样贯穿于整个四学年,即商业类与政治类课程并非仅仅是某个学期的选修课。另外,法律课与商业课、法律课与政治课,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课程数量上,基本平分秋色。在第三学年赴实务部门学习的选择上,亦注重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结合部门的选择。通过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的结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法律执业者,而且还要使其可以成为商人、会计师、银行家、政治家、外交官等。爱尔兰法学教育中法律与不同语言、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体现了其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1. 精简并合理设置法律必修课

首先,爱尔兰法律必修课的设置少而精,而且除复合型学位——如法律与商业学位设有商业类必修课、法律与政治学位设有政治类必修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公共基础必修课。我国应当既削减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又精简法律类必修课,即保留综合性、基础性法律核心课,避免课程设置体系上的零碎与内容上的重复。其次,爱尔兰法学本科必修课中一般设有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等课程,而在我国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大多情况下只是选修课。由是观之,除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的14门核心课,还应将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等课程作为必修课,以适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的特性,并强化学生法律运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应当提供相对较多的选修课(任课教师应当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任由学生选择,而不宜划分若干模块限制学生必选其中的几门课程。

2. 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思辨能力

首先,应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尽管爱尔兰法学教育的法律必修课较少,但是注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自修时间,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圣三一大学法学院合同法课程为例,合同法课程是10个学分,10个学分意味着学生需要投入200—250小时的学习时间,但其授课时间每周只有3个小时,即每学期(12周)只有36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其余学习时间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时间补足。在适当讲授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理由是: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增加讲授内容的消化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

其次,应提倡研讨会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内探讨较多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建议强化案例教学。但是,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上,案例教学法显然无法与研讨会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纯粹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法律思考,但是在培育学生语言表达、思辨能力上,与研讨会相比还存在一定局限。而且,研讨会的主题不一定限于案例,可以是老师授课中的任何相关内容。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如提供小型研讨场所、预留类似课时或安排除主讲教师之外的指导教师等)并促成定期举行研讨会。在科克大学图书馆就设有若干专门的研讨会场所,以备学生申请使用,同时除任课教师外往往还配备固定的博士生引导本科生讨论。

3. 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应当保证有适当比例的模拟法庭等法学实验课;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规范地将法学实验课落到实处——真正地实际模拟操作或切实、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不能名为实验课最后异化为案例讲授课。其次,应当改善本科生实习制度。爱尔兰法学本科生通过第三学年一整年较为充分的实习,一方面有助于省思、巩固已学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合理选择第四学年的选修课。相反,国内法学本科生的实习基本是放在寒假、暑假及第四学年,无论是从实习的时间长短还是时间顺位上看,既难以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因寒暑假时间较短,第四学年学生又要备战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实习常常流于形式),又不具有指导选择选修课、规划法学学习方向之功效。在目前国内本科生实习时间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应当通过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习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4. 积极发展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

爱尔兰两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较高。适当、灵活地强化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无疑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法学院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除完善、强化必要的双语教学外——目前的法律外语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系统,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以至于法律外语教学演变为打着法律外衣的普通外语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法律外语就是学习一些专业的法律外语词汇而已的误解[1],还应当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尽管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引进国际交换生比较困难,但是将自己的学生以国际交换生的名义推出国门的机会正逐渐增多。以爱尔兰科克大学法学院为例,已经设置了专门针对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目前北京工商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均有法学交换生在科克大学学习。

5. 创新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爱尔兰两所大学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给予我们的启示是:(1)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与非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应当有所区别,即并非所有本科生都必须要接受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具有多样性。如科克大学有单一的法学学位,主修法学课程;也有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专门学位——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2)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主要采取设置复合型课程并由两个学院共同授课培养的模式。该模式明显不同于爱尔兰单一法学学位培养方案中鼓励以及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选修一些非法学类课程的方式;毕竟,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往往是分散、随意不成系统的,甚至法学之外的选修课也常常异化为凑学分的课程,部分学生不仅不重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立荣.广西高校法学课程设置探究——以涉东盟法律人才培养为背景[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2-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法学本科生求职定位与课程设置改革研究”(编号:2013jyxm087)的阶段性成果]

宪法学课程 篇7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因为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加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所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参加宪法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文件查询、信息检索、远程登录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相互交换学习心得,共享世界各地提供的宪法学课程的学习资源。此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宪法学教学应该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宪法学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教材建设,并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大量最新的与宪法相关的案例。同时,还要根据宪法学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建立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宪法学课程学习指南、宪法学教学参考书目、宪法学案例库、试题库、宪法学法规库、宪法学相关资源以及宪法学背景资料。在教学方式上也可采用不同于一般课堂的讨论课形式,把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把课堂集中与课后分散讨论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通过更深层次的远程教学方法的导入,以网络媒体为主导媒体,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科学完善的宪法学教学支持服务,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在网上宪法学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高等院校法学院的宪法学课程也融入远程教育理念,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凭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登录网上教学平台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完成了宪法学课程教学的远程化。宪法学课程完善本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远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相关高质量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否则即与各高校法学院的各级宪法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资源部分的建设无差异,而更多流于形式,仅仅只是现场多媒体教案的网络化或教学资料的堆砌。在此以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为突破口,以寻求在本问题上的创新。

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不仅需要提供一个真实的电子影像,而且还要营造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在适合教学活动开展的网络运行环境下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有适时、非适时的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宪法学这样的理论法学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该网络模拟法庭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导学”、“自学”和“助学”三部分[3]。“导学”即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宪法学课程提供指导,包括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媒体资源使用的指导;“自学”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宪法学课程学习计划,选择并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助学”即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过程上的帮助,主要是提供学习资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问。“导学”、“助学”围绕着学生“自学”而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不应只是利用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再现传统课堂宪法学模拟法庭,而要通过周密的设计,创设一个全新意义的法庭审理空间。它既能够营造情景、提供信息和享用资源,又能够方便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和协作学习,进而能够达到重实践、重运用、练能力、练技巧,最后达到获得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该项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再现场景。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的模拟法庭环境,应尽量再现法庭真实审理场景。从法庭布局、诉讼当事人和参与人的角色安排,到道具使用、庭审效果体现都应与真实环境相一致或接近,能体现法庭的庄严感,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并能迅速进入角色,发挥其职能。可以有选择性地就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模式和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分三类选择典型宪法案例审判实录为模板,进行场景再现。第二,突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主题,围绕主题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案件的选择、材料的准备、角色任务的分配、人员的配合以及课后的总结都应围绕主题进行,达到有的放矢、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第三,充实资源。网络教学的好处是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集聚和散发,宪法学课程模拟法庭应有机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够用的资源库,方便学生选择案件、查阅资料、积累经验、参与讨论和再学习。第四,强化互动。在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根据程序规定发言,产生互动。在审前准备和审后总结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多互动,通过师生交流,使知识内化为能力,能力升华为素质。

根据前述教学设计的思路,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系统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以下方式:其一,模拟法庭系统在法庭人员管理上从方便不同使用者角度出发,采用纯粹口令验证方式,根据案件不同角色给予不同权限和界面。在审前阶段,参与者须完成案件选择、收集资料、查阅档案、制作相关法律文书等工作,还要经过案件起诉、审查、退回或受理程序,需较长时间。这个阶段各参与者以非即时交互方式进行交流,在技术上采用BBS配合用户权限管理形式实现。系统在BBS上给参与各方设置各自栏目,用于发布公告及回应、修改。当案件进入起诉审查程序则对相应的帖子锁定,不予修改。庭审阶段是整个模拟法庭的核心部分,参与者须在一个模拟真实法庭的场景内完成整个法庭审理过程。在技术上既要实现场景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要求又应操作简便、易于为使用者掌握。这一部分采用即时聊天技术进行模块设计。在以模拟法庭场景建构的聊天室里,系统指定法官掌握整个法庭,在技术上充当管理员。法官可以控制法庭程序进程、指定发言对象和证据出示对象,维持法庭秩序。按照司法程序,各参与者根据各自角色进入聊天室参与法庭审理,各司其责,运用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情进行激烈交锋。在庭审过程中,所有法庭参与者的行为、言语都被存储到服务器上,然后发送到每一个参与者屏幕,给每个参与者以真实现场感。其二,为了丰富宪法学课程模拟法庭系统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增强系统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模拟法庭系统在材料上传上可采用FTP方式,参与者将证据材料和其他需要展示的材料压缩成RAR文件,上传到服务器,系统自动将上传文件地址下载用链接形式发布,供其他参与者下载浏览。上传文件形式多样,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多种类型。

最后就宪法学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而言。模拟法庭结束后,各参加模拟法庭的同学应对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汇报,说明实践过程及自己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从中得到的收获或启示,形成至少5000字的书面报告。指导教师结合模拟法庭的进行情况对各个学生逐一点评,并写于学生书面报告的正文之后。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书面报告进行审核时应结合学生参与网络模拟法庭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等评定成绩。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参与网络模拟法庭实践的班级辅导员应签署学生参加该项实践的评价意见。学生参与该网络模拟法庭实践的书面材料、成绩和班级辅导员的评价意见统一上报学校备案,并备抽查。参与该项网络模拟法庭实践成绩合格的学生取得相应宪法学课程实践学分。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31.

[2]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1.

宪法学课程 篇8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 从刑法学学科性质上来看

刑法学课程是电大法学专业专科阶段的一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的最终目标, 不仅是学生对刑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掌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育模式能弥补传统法学教育带来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从教学对象来分析

电大法学教育的对象都为成人学生,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其中很多人是法律实践工作者, 他们具有全日制法学院学生所没有的法律身份, 可以直接参与到刑事司法业务。这种情况下, 诊所教育模式就不会缺乏真实的案例来源和实践基础。

(三) 从电大成人的学习方式上来分析

电大的法学教学不同于全日制高校的教学。电大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诊所式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真实的案例或模拟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电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四) 从电大现有教学条件来分析

电大有着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 无论是专题讨论、观点交流、法庭辩论还是模拟演示, 都有着较为便利的条件。并且电大有一大批外聘教师就是来源于法律实践工作一线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 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也为诊所式教育模式开展的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刑法学作为法学专科的基础课程, 它主要涉及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讲授与学习研究, 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实践运用的能力。对于远程开放学习者来说, 除了有限的面授时间与辅导老师接触外, 更多的是自主学习, 根据电大教学的特点, 笔者尝试将诊所式法律教育融入在实际的刑法学教学中去。

(一) 教学手段设计

根据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一些理念并结合MOOC教学的手段, 本教学设计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教学两个空间:线上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网上学习平台、BBS、QQ群、网上模拟法庭、案例收集电子邮箱、微信群, 通过这些现代通讯设备, 时时开展教学;线下充分利用面授课时机, 与学生探讨线上存在的问题与疑问, 梳理知识脉络, 提示重点难点, 并组织学员参与社区法律援助、案件审理观摩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 教学评价设计

依据开放教育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除了笔试部分, 学生平时成绩占20%, 其中10%为书面形成性作业, 10%为平时学习过程评价, 具体分值如下: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电大刑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培养计划重理论轻实践, 相关的课程设置陈旧。

刑法学的学习, 不仅仅是刑法基本理论的学习, 更应该注重法律思维、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全新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和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的设定。可是在实践中, 无论是目标还是课程体系都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配套课程设置陈旧。

(二) 缺乏稳定优秀的辅导教师

在基层电大, 各专业课教师分为专职和外聘两类。专职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 可是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经验, 并且很多基层电大采用多校合并的形式, 专职教师除了应付性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外, 还要完成很多学校的其他工作任务, 精力及实践能力的缺乏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外聘教师大都来自司法一线,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由于是外聘, 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和稳定性, 因此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进行监督与评价。

(三) 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 配合度不高

电大入学的低门槛导致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专科阶段的学生, 大都来自职业类学校, 学习习惯和文化素养相对都比较弱,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来读书, 学习缺乏自觉主动性。另外, 由于电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 有很多诊所式法律实践活动, 比如去社区参与法律纠纷调解等, 虽然已经提前通知了, 但是能积极参加的学生并不多, 整体的配合度不高。

四、提高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刑法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途径

(一) 转变传统的法律教育理念

法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提高刑法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将诊所式法律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 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树立注重实践、注重法律运用的新理念。

(二) 改革传统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

根据电大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特点, 改革原有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适当的压缩基础课程和综合通识课程, 增加实践性法律课程, 如法律诊所、律师实务等。就刑法学课程而言, 可以尝试与刑事诉讼法课程合并, 更能体现刑事法律运用的实务性。此外, 改革形式主义的毕业生实习制度, 克服毕业实习的随意性、盲目性, 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具体参与法律诊所实践活动的内容作为实习考核的内容。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提高诊所法律教育在刑法学课程应用中的效果, 合理的配置专、兼职教师非常重要。一门课程也可以尝试由专职、兼职两名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 应鼓励其参与社会上各类法律实践工作。对于校外兼职教师, 要从法官、检察官、警官和专职律师等法律实践工作者中去认真选任, 并严格考核制度, 对于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加大奖励力度。

(四) 设置学习小组,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大的学生社会经验比较丰富,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法律实践工作背景且学习认真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 领导学习组经常开展学习活动, 学校依据活动的效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奖励。并将此类奖励与原有的年度优秀学员考核挂钩。

总之, 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法学教育模式, 笔者将诊所教育模式引入具体的刑法学课程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些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能提高电大法律教育的质量,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立民.诊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1.

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篇9

案例教学是教师将案例作为授课的参考题材, 以案例事实作为获取知识的依据, 通过师生互动探讨案例中的问题, 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我国法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的判例教学法, 该教学法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道尔首创, 至20世纪初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等领域, 其形式与内容日趋完善, 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其基本做法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 教师在课前安排布置案例的讨论;第二步, 学生根据一定的判例索引摘录相关的判例的内容;第三步,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可以适时、对症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阐释法学知识, 例如课堂列举案例法、课堂讲评案例法、课堂讨论案例法、庭审旁听案例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在法学案例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案例教学, 可以将法学知识的传播和法学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实际生动的案例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 使学生置身其中, 清楚认识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以增进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 法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早已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然而, 目前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 使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 案例的选择不适宜。

作为教学所使用的案例, 应当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然而目前法学课程教学中对于案例的选择过于随意, 且缺乏证明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 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还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然而, 在我国目前由于受到案例采集渠道、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等的局限, 使得获取案例的数量与质量大打折扣。此外, 还有的教师在法学案例教学的远程中, 往往忽视案例的典型性和适用性, 一味追求案例的趣味性, 使案例教学演变成为“故事会”, 达不到教学目的。

2. 案例教学的过程随意。

有的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不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选用案例时, 主观随意性突出, 缺乏通盘考虑;还有的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事实上, 由于教师总是处于传授者的地位, 即使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也显得过于主动, 从介绍案情、提出问题到展开分析、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均由教师主导和把握, 真正让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事外, 由于没有真正投入到对案例的思考中去, 当然也就无法有深刻的体会与收获。这些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运用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案例教学, 只有在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法学理论, 来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案例的收集。

在案例的收集方面应当广开渠道, 精心挑选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 选择教学案例应当注意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目前教师收集的案例的渠道主要是书本、媒体和网络等。事实上, 我们通过司法机关调取已经结案的相关案卷材料, 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梳理、筛选后采用, 这样获得的案例由于其更贴近现实, 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此外, 案例的选择还应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最能反映相关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之间关系的典型案例, 从而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理解, 并能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 课中案例的运用。

教师首先应当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工夫。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应当以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理论知识为目的。由于学生在初学时尚不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 这一方式的运用应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理论问题, 并且案例不宜过于复杂。例如在讲授共同犯罪理论时, 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设计不同情形, 从而对应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不同共犯人种类, 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 在案例教学时,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虽然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但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 要适时而充分地发挥驾驭课堂的控制能力, 充分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学生有限的知识可能更多来源于书本, 只是印象性的、感性的, 学生课堂讨论有时可能偏离主题或出现错误, 如果听任学生的自主发挥, 那么预想的效果就会达不到。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适时控制, 适当点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思维。

在讨论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剖析案情,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法,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例如, 在介绍《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并讲解了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之后, 举出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讨论:某甲在14周岁生日当天晚上11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 其后凌晨1点又盗窃3500元现金, 通过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理论知识, 判断某甲对于其所实施的这两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 课后案例的点评。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和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升华教学效果, 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 教师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以及理由作出评论, 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有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通过点评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例, 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 能够更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摘要:法学教学的特征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高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 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使案例教学模式在当今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当注意案例的收集、运用与点评。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学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恒.对法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一、经济法主要教学方法梳理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二分的情况下,如何在教学上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法学教育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当前我国经济法教学的不同方法,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两大法系的制度特点,方法梳理如下:

第一,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并附之以课堂讨论、指导阅读、论文作业、试卷考试和实习等手段。该种方法在衡量学生学业状况方面,是以学生接受老师课堂所教的知识为依据。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1],讲授法作为传统大陆法系的教学法,是具有自身的优势的。该方法符合法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从部门法的体系框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概念、具体规定等方面,有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部门法知识。首先,此讲课方法传授知识速度较快,可在短期内安排多种课程。其次,讲授法重视理论学习,老师主要是在法律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法律理论和精神的探讨,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明白立法和司法准则。尤其在中国,法学教育是从本科开始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没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的情况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方法。一个没有基本学术素养和一直待在学校里的高中毕业生,是让人很难想象突然之间就能够以自己为主体,独立开展法学学习的,毕竟法学是一门关于社会关系处理的学问。法律规制既是理性化的,同时又是人性化的,找出二者的平衡点,是一个没有踏入社会的十八九岁的青年还没法独自把握的。所以,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再次,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而该法系的法律渊源是典型的成文法,又被称为法学家立法,法学家主要由集中在大学的罗马法学家构成。一部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创立,是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从概念到制度,再到具体规定这样一种逻辑展开的。法律具有严格的部门划分,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制度具有严格的区分和含义。大陆法学中很多基本概念与日常用语的使用方法完全不同,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法言法语”。这些反映到具体法律中,一般人很难理解。譬如,《物权法》的条文内容,就算是有一定法律基础的人,也不见得能理解透。法律来源于生活,但是法律的表达却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非经过系统学习是不可能理解的。大陆法系立法是由学者完成的,讲授法律的教师是由学者垄断的,他们的讲授也是偏重理论的。这种以理论为主的学习方式讲究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此,和大陆法系的法学家立法传统遥相呼应。另外,讲授法教学经济成本很低,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大班授课,特别是对学生人数多的院校,可以节省师资。

第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师生围绕着具体的案例展开讨论,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分析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法律问题。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教师上课时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角色。从形式上看,案例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和热烈,避免了教师在讲台上卖力讲解,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学生必须自己主动地查找线索,理清知识脉络,找出问题的焦点,寻找答案,所以在学习中,当学生有了法学知识学习的方法,并且,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就会印象深刻。[2]但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对老师、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首先,老师在教学中要以案例分析为主,这就要求在备课中精选案例,设计好对学生的引导思路,并且所选案例要与教材讲授的知识点相吻合,不破坏该门课程讲授知识的系统性,不能漫无边际。[3]其次,学生要在课前对老师布置的案例进行仔细地阅读、学习,找出问题的节点,找出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找出法院判决的理由及争议点。另外,最关键的是学生要对案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不能简单进行情况描述。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从案例审判的整个过程到相关的法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将该节课所要学习的理论结合到该节课所讨论的案例中。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的学习所下的功夫应放在课前准备阶段。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案例教学在课堂上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很容易变得冷场,故此,案例教学必须和课程的考试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平时所习惯的期末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就不能用,而应以平时成绩为主,按学生的课堂表现来打分。若不如此,就无法调动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积极性。

第三,审判教学法。审判教学法指的是通过观看审判实际过程和模拟审判的方法来学习法律,它分为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两种方式。观摩审判是通过让学生直接观看法院现场审判过程,以切身体会来感受法律的具体运用。观摩审判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法官是如何判案的,争议双方是如何展开诉求的,辩护律师以及刑事公诉人如何进行辩论的。如此,学生可以将所看到的和自己所学知识对照,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更容易将生活和法律联系起来,将法律学活。俗话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看一次,比多少次说教都有效。当然,观摩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一般要在掌握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知识之后方能进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不能马上使用,在大三时进行观摩的效果较好。模拟审判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的方法来学习法律,学生分别扮演审判员、当事人双方、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和证人,在各自的角色中感受各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案件审理过程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转换。学生通过法律文书的制作,通过亲自进行法庭陈述、反驳,使法律事务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模拟审判可以将实体法与程序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切身体会,同时,学生在模拟审判中真切感受法律的庄严。

二、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内容及体系上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故此,在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审判教学法三种基本教学方法时具有特殊的要求。

首先,讲授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理论知识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与生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使学习者在短期内搞清它们显得很困难,尤其当学生在一学期学习很多门课程,并且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更难。经济法教材编排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偏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概括能力。经济法编排理论性强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它是一门新兴学科。经济法的发展从19世纪末期开始,历史很短。经济法在中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法长期以来受到其他部门法学者的质疑,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部门法,顶多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所以,在编写经济法教材时需花大气力在理论上说清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在教学安排上使经济法理论部分占有三分之一的分量。二是由于经济法分则所包含的子部门法数量较多,受教材所限,不可能给每一子部门法较多的章节和字数,对各分支法的编写也主要是宏观概括,概括出它们的理论和制度框架,不可能对具体条文进行细述。为了让学生认清经济法存在的客观性,认清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并对经济法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从理论上进行讲授,才能达到经济法的教学目的。故此,理论性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经济法教学必然要把讲授法放在首位。

其次,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案例分析可以以事说法,将法律规定与现实结合起来,直观生动。经济法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的。比如,在反垄断法一章中,如果只是用讲解的方式来教学,可能就变成对条文的简单注释,效果不好。反垄断法的案例很多,比如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司法部诉微软”案。笔者在教学时就下载了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研读。学生在阅读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将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和这些典型案例的审判过程进行了对比,从法律适用到反垄断的诉讼进行了消化吸收。不仅是反垄断法,其他分则部分的部门法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法来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时代也使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很多的案例都可以在网上收集到。不过,教师在课前要对使用的案例要进行筛选,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还有,很多案例只有审判的结果和大致依据,没有审判法理的分析,所以还需要教师从理论上对案件审判的法理进行分析。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案例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 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那么学生就不能将案例的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讲,唱主角。

再次,审判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也有较好的效果。带学生到法院旁听,可以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经济案件的审判,将法律与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比如,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了一场美容消费者权利被侵害诉讼案件的审判过程。在该案中,消费者在一家美容公司办理了“贵宾卡”,享受终身免费美容服务,后来,该美容公司转让给了他人。收购人,对终身美容服务做出了不同的理解,要求消费者另外对美容化妆用品缴费。这个案例虽然很小,但是却具有代表性,因为它涉及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等权利。通过观摩审判过程,学生受到了一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育,不再认为该部法律是简单的,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经济法学习的兴趣。除了外出旁听,模拟法庭也可用于日常教学中。经济法的模拟法庭不同于民法的模拟审判,经济法的案件审判结果牵涉的因素较多。比如,外商投资的案例,它不仅要依据外商投资法律规范,考察是不是属于国家允许投资的领域,还要考虑市场并购、国家安全、产业政策和市场融资等问题。这种案例就无法采取庭审的方式,而必须采取问题辩论的方式,让大家从各个角度来考虑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经济法教学中的很多内容,由于体现的是政府对市场监管和调控的内容,由此相关的法律决定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做出的,而不是法院,所以这种模拟审判就变成模拟政府决策,必须通过问题辩论的方式进行。这是经济法审判教学的独有特点。此种模拟决策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现行经济法律规定,还必须联系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案例最终的结论。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能仅仅只懂得法律的条文规定,还必须了解并掌握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

三、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完善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讲授法虽然传统,但它适合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法和模拟审判法比较适合法律制度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谓各有千秋。在当前很多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以三大教学法为表象的不同课程。比如开设的新课程有: 合同法案例、民法案例、商法案例等,这些都是以案例为名目的课程。还有以诉讼法、民法、商法、刑法模拟审判为名目的实践课程等。而原来的刑法、民法、商法等课程不变,只不过削减了课时,将减去的课时分配给以上以新名字出现的课程。从这种分类看,这种改革明显以教学手段的区分作为课改的核心,与教学内容的实质变迁无关。改革者认为原来以讲授法为主的经济法、商法等课程不变,严守了大陆法系的教学传统,新设立的案例课和模拟审判课又引进了英美法系的讲课风格,一举两得。但通过前文对三大教学法利弊得失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只存在是否与教学内容适合与否的问题。在法学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要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能需要同时用到讲授、案例、模拟三种教学法,而没有必要将这些教学方法割裂开来,硬搬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一个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综合性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说讲授法教学就是不好,案例法教学就代表了与英美的接轨。我们要的是“实”,而不是“形”。我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教学上以讲授法为主是符合大陆法系学者立法传统的,英美法系的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是符合其不成文法和判例法传统的。

从辩证的角度看,无论对经济法教学还是其他部门法的教学来说,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因地制宜。能教好学生就是好方法,而不存在新旧之分。从历史来看,讲授、案例、模拟审判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新出现的,都是老方法,只不过是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用得多还是少的问题。如果只从方法论的角度,确实可以将教学手段划分为不同的方法,可是,又有哪些课程是单纯使用讲授法、案例法,或者是模拟审判法。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能治好病就是好办法,且不可墨守成规。我们的法律教学方法为何还要搞什么先进和落后之分呢? 正确的经济法教学方法应该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到每一个老师身上,每人所擅长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擅长讲解,有的擅长案例,实在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包罗万象、适用一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是法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法律职业的特定技巧、道德和思维的二重性。对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既需要具备法学理论探索的能力,还应当具有在工作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当具有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有效帮助,需要案例和模拟审判教学法的帮助,而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思维方式,也无法通过学徒式的教育来获得。法无定法,法随社会在不断发展。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法律知识应随着法律的修改而不断补充,与时俱进。只有具备对法律制度的综合分析和法律推理能力,学生才能一生受用不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故此,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依法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把培养法律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可谓学无定法,教无常法。

宪法学课程 篇11

[关键词]法学课程 法学理论 法律逻辑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项波,男,安徽桐城人,江西理工大学讲师;陶知翔(1977-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30-01

一、我国法学课程设置的缺陷

法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无疑是法学教育的根本性保障。鉴于此,教育部和司法部规定了14门法学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涵盖了塑造和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课程,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这14门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出于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衔接的目的,核心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主要课程只是涵盖司法考试的范围,使得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围绕司法考试而展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法学课程设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重视法学基础理论,压缩法理学、法史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和学时量,增开民商法等实用性课程,甚至出现了法学教育紧随立法指挥棒的状况;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很多法学院校不重视学生的文史哲教育,甚至不开设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条文的教学而不重视学生掌握与法律条文相关的知识等。

二、我国法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大学法学教育应当是高素质的通才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法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法学课程的设置:

(一)法学理论方面

核心课程体系中关于法学理论方面的课程有法理学和中国法制史。法理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和法的本性,并以此建立起他们对法的深度认识;中国法制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为他们学习现代法律提供必要的法律历史知识。然而,仅有以上这些法学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是法制改革的结果,在法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法律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也可称为法律移植国家。例如,在20世纪初,我国的民法主要移植的是德国民法典;我国的统一合同法也是在德国法的概念体系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英美法和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许多制度和原则,例如,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就被分解为三个部分纳入德国法的概念体系;我国新颁布的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借鉴了不少英美法的内容,如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制度、股东集体诉讼制度、有限合伙制度等。从广义上来看,我国的法律体系从意识本位到规律本位、从国家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经验到理性的变化过程,这些均体现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对于一个法律移植的国家来说,它的法律制度是外国法律制度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了解本国法律,首先应该了解其移植的外国法律。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法学课程中并未包括罗马法、德国民法典、英美法等我国现行法律所借鉴的外国法律制度。如果学生对德国民法典、英美法中的公司法、证券法以及罗马法等具体制度不了解,对外来法律制度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不了解,如何谈得上了解本国法律进而了解这些法律制度背后的立法宗旨和价值取向?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法律课程中有必要开设罗马法、德国民法典和英美法中的一些课程。

(二)法律逻辑方面

法律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法律职业者讨论、思考问题,必定先问“是否合法”。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有许多特殊之处,如以权利和义务分析为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等。我国是概念法学体系国家,法律思维的养成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是一套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其基础是一套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概念,掌握了这套概念,就掌握了法律的思维框架,因此,法律思维与法律逻辑密不可分。

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者最核心的素养,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一个法科生仅仅会背诵各种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或熟悉一些法律技术操作程序是不够的,因为再多的法律条文、再熟的法律技术,都不能穷尽一切法律现象,更何况法律条文和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动的。当遇到新的法律问题时,只有利用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逻辑,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才能解决问题。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支付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然而,审理本案的法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解决了这一难题。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是“特殊性”,但二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共性”。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构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法律行为的规则是“一般法”,合同的规则和婚姻的规则均属于“特别法”。按照“特别法优先适用”的原则,特别法有规定的,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则应当适用一般法的规定。因此,法官运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由此,一个法律上的难题就被法官利用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逻辑解决了。

令人遗憾的是,法律逻辑在许多高校的法学课程中未见踪迹。培养高素质的法律通才,首先应使法科生能够认识法律,其次应使其具有法律思维,这是极为重要的。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而法律逻辑恰是训练法律思维必要的、有效的工具。法律逻辑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并进行法律推理,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逻辑论证。法律逻辑课程的缺失,将使法科生在法律思维的训练方面遇到极大障碍,甚至会使其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常人”的思维上,无法真正实现从普通人向法律职业人的转变。

(三)其他学科方面

法学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素质的法律通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墨所说:“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须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的人。”法律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料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我国著名法律教育家孙晓楼认为:“现代的法学家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守门户钻在牛角尖里做功夫了。我们学习法律的学生至少对法律学以外的各种学科都有些相当的涉猎,其中比较重要的要推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几门。”法科生如果对本国历史都很陌生,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本国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本国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如果他对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不是很了解,那么他在理解可能对法律产生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时便会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他不了解一般政治理论、不能洞察政治结构,那么他在领悟和处理宪法与公法等问题时就会遇到障碍;如果他未曾接受经济学方面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到法律问题同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许多法律领域中都存在着;如果他没有受过哲学方面的基础训练,那么他在解决法理学和法学理论的一般问题时就会感到棘手,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对司法和其他法律程序产生决定性影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课程的开设十分欠缺。大部分法科生在学校接触的只限于法律方面,等毕业进入社会后,则会发现任何法律案子或法律现象,都会牵涉到诸如经济、政治、伦理、疾病等领域,仅凭单纯的法律条文、法学理论根本无法解决。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法学课程的同时,也应为法科生开设一些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江平.罗马法在中国的复兴[EB/OL].http://www.148cn.org,2006-12-18.

[2]郑成良.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论纲[EB/OL].http://www.law.sjtu.edu.cn,2007-03-26.

[3](美)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宪法学课程 篇12

在美国, 管理法学院的机构为美国律师协会 (简称ABA) , 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ABA以法学院学生应具备的核心实践技能为标准, 梳理美国法学院已开设的实践类课程, 归纳出11类讲授型技能课程。通过这一分类可较好了解理论中的核心实践技能如何通过课程实现。 (1)

第一类为问题解决类。可培养技能如下:案件分析;确认委托人目标;策略性规划, 尤指学生在实践、道德及纯法律问题解决时的策略性选择;学生对纠纷现存和潜在解决途径的认知与选择;看待法律实际问题时的多维度视角, 法律规则原则的灵活运用;对比学习诉讼、仲裁、调解、调解-仲裁等多样化纠纷解决方式。

第二类为法律分析与推理类。可培养技能如下:掌握法律原理本质及其在整个法律体系的地位;掌握法律推理技能, 即纠纷的确认与分析;分析法律与经典案例, 将之运用到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中, 并完成书面法律分析;了解法律渊源及司法解释。

第三类为法律研究类。可培养技能如下: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研究工具分析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整个法律研究过程, 即如何辨认法律争议、进行研究策略设计、对问题展开有充分材料支撑的分析,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观点。

第四类为事实调查类。具有该类设计目标的课程可培养技能如下:具备调查与委托人案件相关事实的能力;能制定事实调查计划、能体系化确认潜在证人、证据及其他信息源;能对事实信息排列优先顺序;能熟练的开展证人访谈、起草书面质询等其他证据开示请求。

第五类为沟通交流类。可培养技能如下:能随着话题的转变而采用领灵活的沟通方式, 能够灵活处理诸多沟通问题;能提升口头辩论技巧;能创造有效沟通创造条件;在沟通过程中, 能够辨认与评估相关事实, 发现法律问题;通过沟通, 能分析与挑选恰当的法律决策, 能设计与实施既定的法律行为;在书面沟通中, 有恰当的重点和得当的语气;能够写出指示清晰、逻辑连贯的有力主张。

第六类为咨询类。可培养技能如下:培养询问技巧以搜集事实, 培养咨询技巧以帮助委托人做出法律决策;了解沟通能力的重要, 让委托人感觉亲切自然, 从而有助于为委托人提供咨询。

第七类为谈判类。可培养技能如下:树立律师是问题解决者的理念;熟练掌握律师技能, 能评估案件, 并拟定谈判技巧与策略;熟悉纠纷解决的多样化形式与运用技巧。

第八类为诉讼及ADR程序类。可培养技能如下:掌握庭审程序与技能, 包括如何拟定庭审策略、引入与处理证据、与证人访谈等;识别并采取步骤解决在审判前出现的问题。

第九类为组织与管理法律工作类。可培养技能如下掌握组织管理技能, 能较好规划, 进行市场及人事管理。能组织、维持与重组办公室的文件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争取与维护委托人的能力;能监控律师事务所管理, 包括整理公司文件与记录、资金监控、质量监控、收费策略等。

第十类为辨认与解决道德困境类。可培养技能如下了解与道德困境相关的问题;在审判过程中贯穿遵守道德规则的考虑;能辨认法律实践中的多重道德困境, 并预备有恰当解决方案;能有效与委托人沟通, 识别导致咨询效率不高的委托人心理和经济原因等。

第十一类为价值类。可培养技能如下:能识别经济、心理和制度压力对法律职业行为带来的障碍。了解律师在当前社会制度下, 如何能够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且费用可以为大众接受。

这一分类主要用于教学研究, 在实际培养方案中, 法学院无需对应这十一种类型一一设置讲授型实践技能课程而是根据十一类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 灵活设计课程, 力求使培养方案囊括核心培养目标。

与讲授型实践技能课程花样繁多项目相比, 实践型项目相对单一, 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践型项目最大特点是对实践技能培养的全面性。因为实践型项目多通过实战或模拟实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法律问题, 自然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二、讲授型课程与实践型项目设置序位

讲授型课程通过教师对技能的讲解加上学生对技能的练习, 完成实践技能的知识储备。在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实践型项目训练, 使得学生有基础有能力独立解决复杂实案, 从而进一步强化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讲授型课程因种类繁多, 亦有内在设置顺序。最为基础的讲授型课程为:问题解决或决策制定类、法律分析与推理类、法律研究类。这三类课程不仅培训学生的核心实践技能, 也为学生学好部门法打下方法论基础。这类课程多放在法学院一年级上学期, 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予以重点培养。

基础性讲授型课程完成后, 学院会为学生设计事实调查类、沟通交流类、咨询类、谈判类、诉讼及ADR程序类课程。这类课程多放在一年级下学期完成, 这类课程训练的实践技能课直接为学生一年级暑期参加实习实训、二三年级参加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打下基础。

辨认与解决道德困境类课程及价值类课程多放在二三年级培养。这两类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效果更加, 因为这两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基本法学专业知识及素养。

讲授型课程与实践型项目在培养序位上有所区别, 但又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例如讲授型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或决策制定类、法律分析与推理类、法律研究类为诉讼类课程打下知识基础, 而诉讼类课程中的典型练习方式之一便是模拟法庭。以美国北达科他大学法学院为例, 该学院通过律师技巧课程 (Lawyering Skills) 在一年级上学期先开设问题解决或决策制定类、法律分析与推理类、法律研究类课程内容, 为学生独立分析研究个案打下方法论基础。在一年级下学期便培训诉讼类课程内容, 诉讼类技能讲授部分结束后, 教师会设计模拟法庭部分考核学生对于诉讼类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美国法学院培养方案实例

(一) 波士顿法学院的律师技能课程

波士顿法学院一年级开设3学分的必修课律师技能课程。该课程既包括法律研究与文书写作讨论课, 也包括模拟法庭。课程通过课程讲授、密集型动手练习培养学生的法律研究与文书写作技能。课程采用小班教学, 每个班不超过15个学生, 学生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学习如何从专业角度分析复杂法律问题。研讨课上由实践律师将自己大量的研究与写作经历带到课堂。每一次研讨课后均要完成针对性写作作业, 让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锻炼写作技能。 (2)

在法律研究与文书写作技能告一段落后, 学生将进行模拟法庭培训。学生将与富有经验的老师一起通过小型研讨会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上诉书、准备案件的口头辩论等。模拟法庭法官有学生、律师及老师共同组成。上诉书写作过程是模拟法庭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法律研究与写作技能, BU法学院设立了法律写作研究员项目 (Legal Writing Fellow Program) , 该项目运行至今已经成为了BU法学院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之一。研究员每周都会主持并出席若干研讨会, 而且会定期与学生会面讨论每一次课堂 (法律研究与文书写作讨论课) 布置的写作作业。除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和一年级的模拟法庭外, 研究员还会给有需要的一年级学生提供诸多建议和帮助, 以便他们顺利度过充满挑战的一年级生活。

写作研究员是由法学院学生自己担任, 多来自二年级。这些研究员在暑假要先接受文书写作老师的培训与指导。研究员的指导工作质量也会被老师评价并给予信息回馈。

学生进入二年级后, 还可以参加校内的模拟法庭竞赛。整个赛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比赛中, 每一个参赛队首先要为自己代表的一方撰写上诉稿,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上诉辩论。模拟法庭法官由三年级学生、老师和律师组成。选拨出来的前32名学生可以参加到后一阶段比赛中。该阶段比赛共分五轮, 从第二轮起采用逐轮淘汰。每一队均需要针对竞赛问题, 挑选一方撰写上诉稿。但在前两轮中, 有机会为任意一方提供口头辩护。两轮过后挑选出8队, 挑选出的队伍将分4组在老师组成的法庭面前再次辩论。在决赛与半决赛中, 由法官担任模拟法庭的法官。法官多由联邦上诉法庭及循环法庭法官担任。

(二) 哈佛法学院的法律诊所项目

哈佛法学院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丰富多彩,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法律诊所教育。实际上, 哈佛是世界上法律诊所最多、诊所教育最发达的法学院。它的诊所教育之所以成功,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诊所课程与技能知识储备型课程及部门法配置合理, 联系紧密。

例如其环境法律与政策诊所。该课程为4个学分的, 有明确的前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以下课程的一门方可参加诊所学习:环境法课程、环境实践技能、方法与争议课程、国际环境法课程、最高法院与环境法课程。 (3)

环境法课程是以讲授为主的选修课程。它做为环境法导入课程, 集中介绍为解决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全球气候变迁等环境危害而设立的各种法律机制。课程讲授主要集中于联邦环境法和该领域的经典案例。

环境实践技能、方法与争议课程, 也是以讲授为主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以一个现实的环境项目为线索, 从各利益群体的角度分析项目所涉及的不同法律利益。这样做的重点并不是为了强调环境法的理论知识, 而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环境法问题的实践技能。

国际环境法课程是以讲授为主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探索在国际视角下的环保法律问题。课程首先为学生讲解国际法本质、国际环境法制度构建及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再重点教给学生分析具体的国际环境问题, 如: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

最高法院与环境法课程是以讨论课形式开展的法学专业选修课。在讨论课上学生们将学习美国环境资源法塑造过程, 广泛阅读与讨论经典高院判决, 并深度分析经典案件的上诉稿及律师的口头辩论。

基于前置课程所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技能, 环境法律与政策诊所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生活中开展环境法律工作的机会。诊所学生主要从事以下工作:参加政策性项目、法律法规起草、环境权利手册指南编纂、参与诉讼、准备证人证言、与委托人访谈、出席并参与行政听证等。诊所委托人包括:州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及政策机构等。每一期的诊所学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 可能是气候变化, 海底钻探、水源保护等。

除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外, 实习实训也是典型的实践项目。在美国法学院实习实训一般自一年级暑期开始, 因为通过一年级学习, 法学院学生已经掌握基本部门法知识, 并完成核心是实践技能知识储备。法学院会依据自身资源条件,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包括联邦、地方法院、公司及律所。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安排时间在假期及开学期间完成实习兼职。实习实训没有学分, 作为学生的经历载入简历, 这段经历为用人单位所看重。

考察美国法学院核心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与实施对我国设计此类课程大有裨益, 可以总结出设置什么、如何设置、设置序位等重要问题的通行经验。

注释

11 ABA,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Law Schools and the Profession:Narrowing the Gap, ABA Press, 1992.

22 波士顿法学院JD项目培养方案http://www.bu.edu/law/central/jd/programs/legal-writing/.

上一篇:开关功率放大器下一篇:在抗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