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意识

2024-08-17

宪法意识(共6篇)

宪法意识 篇1

摘要:宪法实施, 是指宪法内容在社会生活中被宪法关系主体遵守与履行。宪法实施是一个多方面事物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在我国这片宪法被认为是舶来品的土地上, 宪法意识对宪法实施的影响尤其重要。许多宪法实施的问题光靠制度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宪法意识在背后作支撑, 公民应树立起对宪法的信仰, 而官员们则应培养“宪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法实施,淡薄,培养

现行宪法公布实施距今已过去三十余载, 期间宪法经历过四次修正, 不可置否, 其在引导与规制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 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宪法的生命力来自于宪法的实施。宪法的作用、宪法的价值、宪法的效力等等这些方面, 只有在现实的贯彻实施过程中, 才能切实有效地体现出来。”[2]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研究的对象不应只是静态的法律规范, 而更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现象。而宪法作为法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习研究宪法的时候, 不应只流连于宪法规范的合理与否, 缜密与否等, 更应该关注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情况。宪法不应是一个国家表现民主的装饰物, 而如何避免宪法成为装饰门面的花瓶, 我们则应该寄希望于宪法实施。然而宪法实施在实际生活遇到了一些困难,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等公权力机关置宪法于不顾, 肆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某些党员的言行举止严重违背宪法的要求, 给党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缺乏对宪法的信赖。宪法实施中的问题肯定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后果, 而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宪法意识的薄弱, 宪法实施需要树立与普及正确的宪法意识。

一、宪法实施须有宪法意识的支持

所谓宪法意识, 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宪法关系主体对宪法以及宪法实施的认知与评价。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 宪法的顺利有效实施离不开宪法意识的支持。宪法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但如何确保制定出来的规范体系真正运转起来, 一方面与规范体系自身有关, 另一方则与潜藏在规范体系背后的宪法意识有关。我国要追求建设成一个法治国家并依宪治国、依法治国, 就不能忘记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宪法意识之于我国宪法实施的重要性表现于三点:第一, 我国与欧美一些传统的民主国家不同, 我国的宪法基础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作为舶来品形成的, 所以宪法意识并没有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宪法意识在美国民族精神中的根植, 既是欧洲尤其是英国母国文化影响的产物, 也是美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3]反观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近代以前我国一直就是封建专制国家, 没有宪法意识形成的土壤。而我国提出要依宪治国, 就需要将宪法意识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 只有让宪法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宪法才得以更加顺利地实施。第二, 我国宪法中有很多原则性规定, 许多宪法规范还没形成具体的法律规范, 在实际生活中私权利主体的权益因此而受到公权力主体侵害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国这方面的宪法监督做的不够到位的情况下, 培养公权力主体宪法意识不失为一种减少矛盾产生的方式, 而培养私权利主体宪法意识是维护其权益的重要方式。最后, 宪法实施的不能完全依靠制度做保障。换言之, 宪法实施显然更需要依托一种以合法性、信仰、认同、良知为特征的观念意识支持。[4]宪法意识与制度的建设在宪法实施的大框架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宪法意识问题及分析

(一) 公民及官员的宪法意识淡薄

首先值得我们肯定的是我国公民及官员的宪法意识相较于三十年前有了长足的增强。三十年前文革时期盛行的法律虚无主义给予我国的法制建设沉重的打击, 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宪法更成了摆设, 连作为国家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荒废已久, 更别谈宪法意识了。1982年12月4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 从此宪法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再一次屹立起来。

宪法意识与宪法实施并不是单方面作用的关系, 宪法意识的增强有力与宪法实施的进行, 同时宪法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宪法意识的培养。尽管现行宪法实施在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归纳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及官员的宪法意识仍不强, 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度不高而一些官员也缺少对宪法的敬畏之心。

(二) 如何理解宪法意识淡薄

要探析宪法意识淡薄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公民与官员两个主体分别来看。公民的宪法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宪法信仰的缺失。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6]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公民权益的根本保障, 公民理应对宪法推崇备至,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此。宪法信仰并未深入人心有各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 历史因素。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人民都是君主的子民, 在君主面前人民是卑微的, 这就使得“官本位”的思想深入我国民心。宪法作为西方国家的舶来品, 其目的追求便是限制公权, 保护私权。在西方宪法里, 是没有绝对至上的权力, 这与我国传统的君权至上或者说是权力至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宪法意识更多的是提醒民众他们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他们的授权, 政府理应为人民服务, 理应受到人民的监督, 而这与我国长久以来因历史缘由累积起来的意识相冲突。历史缘由可谓是造成我国目前民众的宪法意识不强的根本原因。

第二, 公民的法律素养不高。宪法意识的培养需要宪法素养作依托。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法学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民众的法律素养和发达国家民众的法律素养相比仍有很大的落差。比如李某某案和复旦投毒案, 网友们往往不仔细考量案件的经过, 就一直在叫嚣着“死刑”。或许对于普通民众, 我们不应该将法学专业学习者的法律素养标准强加于他们身上, 但是理性地看待事物应是作为一个平常人法律素养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 公权力主体的不作为。我国由于历史原因, 没能滋生出宪法意识的土壤, 宪法意识靠的是西方世界传播而来。在这种情况下, 任凭民众自由发展宪法意识, 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宪法意识的落后会跟经济发展的落后一样会使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波浪中被吞没。而我国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 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 认真贯彻实施宪法, 带领民众培养其宪法意识。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不是做得很到位, 宪法很多时候只是一纸空文, 并没有落到实处, 无形之中使很多民众对宪法丧失了信心。

公权力主体的宪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官员身上。我国现阶段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很多就是地方领导宪法意识淡薄, 肆意侵犯人民群众的宪法权益所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 历史因素。前文在阐述公民宪法意识不强的原因中提到了这一点, 官员和公民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 官员也是从普通民众转化而来的, 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第二, 违宪行为缺少相应的监督。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施的职权。但在实际生活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未实施好该职权, 并缺少宪法监督的具体程序制度, 使得违反宪法的风险几趋于零, 以致于很多官员不顾违宪风险, 肆意侵犯公民的宪法权益。层出不穷的强拆事件, 公民的言论自由被压制事件, 关押上访人员甚至截访致人死亡事件正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宪法意识淡薄是不争的实施。在不足面前我们应理性地审视自己, 只有真正审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后才能才能使得自己变得更好, 宪法意识也是如此。既然宪法实施的落实与否与宪法意识息息相关, 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宪法意识增强的环境。

三、培养有利于宪法实施的宪法意识

在近三十年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旨在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顺利成长提供系统的法律规则, 所以培养宪法意识刻不容缓, 而如何培养有利于宪法实施的宪法意识?根据前面针对公民与官员的宪法意识薄弱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宪法意识的培养。

首先, 我们需要规制文化借以培养宪法意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讯息的传播变得方便与迅捷, 但是这也催生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快餐文化。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 民众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顾着接受信息, 而后跟着其他人人云亦云。从社会热点新闻的反应来看, 很多人连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都缺乏的情况下就跟着别人加入了讨伐的队伍。此外,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没有底线地放送一些误导性很强的新闻, 造成民众盲目地仇富、仇官, 引发社会对立, 使得民众价值观混乱, 将宪法视若无物。所以笔者认为若要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进行规制十分有必要, 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将其导引至一条传播法治、弘扬依宪治国的道路上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引导与规制文化发展并不能违反宪法的要求, 特别是压制言论自由, 否则非但不能给与宪法意识良好的培养环境, 反而会严重挫伤宪法的权威。

其次, 发展好市场经济。从培养宪法意识的角度拉看发展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培养契约精神。[7]契约意识是一个法治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宪法意识, 宪法其实就是公民与公权力主体关于如何限制公权力, 保障私权利所签订的一个契约。契约意识体现了公民的自治意识, 是公民理性客观看待事物, 保持独立人格也必须具备的。没有契约意识, 就没有宪法意识, 没有宪法意识, 宪法也难以得以实施。

再次, 做好普法工作。公民的宪法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受各方面影像而形成的。其中, 宪法法律的常识是其形成宪法意识的基础, 所以我们务必要做好宪法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但是从以往来看, 普法工作的效果不是特别出彩, 这与普法方式的老套有巨大的关系。笔者认为普法工作应多样化, 借助多个渠道多个方式进行。现在新闻媒介的发展迅速, 我们也可以利用其进行普法活动。比如最高法院在新浪微博开设账号与网民进行互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 公权力机关及其官员应做好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后不止一次地强调宪法的重要性, 这对增强全民对宪法的信仰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此外, 笔者认为相对于普通民众, 官员更需要培养一种“宪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其实与可持续发展是同样的道理。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为了长远的利益, 不过过渡开发利用或破坏当前的资源。同理, 宪法是一个国家存在发展的总章程, 实施宪法追求的是将宪法中的内容、理念深深植根于国家的各方面活动之中,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民群众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而目前有些官员置宪法于不顾便是在透支着“宪法的可持续发展”。“谁打下的天下谁坐”这种观念还存在于某些宪法意识不强的官员身上, 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略,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合法性建立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上的扬弃。[8]视宪法于不顾, 就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破坏, 就是对我党对追求政权合法性所做努力的践踏, 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安定。故笔者认为需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引入到宪法意识中去, 在公民特别是官员的宪法意识培养中强调宪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期巨大作用, 不因眼前的非法利益或是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制度而透支宪法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宪法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单单制度方面的构建是不足以支撑起宪法的实施, 我们还需要宪法意识作为依托。三十年来, 我国公民及官员的宪法意识显著增强, 但仍与法治国家的宪法意识要求有些距离。这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努力创造有利于宪法意识培养的环境, 为宪法实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2-5.

[2]童之伟, 殷啸虎主编.宪法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314.

[3]白雪峰.宪法意识与美国民族精神[J].东岳论丛, 2013 (7) :109.

[4]魏建国.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观念意识支持[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2:58-59.

[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2-5.

[6]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2-5.

[7]莫纪宏.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J].求是杂志, 2002 (8) :54.

[8]魏建国.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观念意识支持[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2:60.

宪法意识 篇2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从我做起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似乎不该是我这种初学宪法、法条都没背全的人谈的问题。但是正因为题目大、涉及各个领域的人,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当代中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无庸置疑的。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德国。但是,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协调的是,中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却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中国的立法者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老百姓听话安分,二是要他们勤劳而有技巧”(1),这是古代的法,但现代老百姓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还是极少有想到用法律维权的,甚至不愿意在目击真相的情况下出席法庭作证,这些事实无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实际法治进程的缓慢,中国还处于有法制没法治的时代。那么,如何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呢?

我认为,首先要进行比较彻底的教育制度改革。以我个人为例,入大学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宪法,只是在政治课上听到过它、知道它的地位,只把它当作得分的工具,不考虑实际意义。这代表了大多数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是一回事,学问进没进心中是另外一回事;教育不是丰富知识的途径,而是升学发财乃至升官的工具。这使得教育者很少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宪法意识等“课外”的东西的培养。从小就缺乏基本的宪法观念、宪法知识,长大后如果又不进行法学专业的学习,宪法意识从何谈起?

老师说过,美国的孩子在不识字的年龄就能把宪法背得滚瓜烂熟,而中国的孩子呢,忙着学画画、舞蹈,准备着将来也许能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增加一分筹码的才艺,中国的孩子也许没背宪法,但他们比外国的孩子忙得多。可当我们深究一下,这不是个好现象。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不止包括市场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法制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国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中国正一步一步融入世界,对基本宪法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把宪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在教授和学习宪法这样重要的课程时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将宪法时刻记在心里,从宪法中寻求援助,我们整个国家的宪法意识才有可能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也要给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好的榜样,在实际生活中模范地遵守宪法;如果一下子不能纠正所有行业的不合宪法的行为,至少要保障在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们生活的领域中,没有反面教材。

还有,宪法教育要贯穿义务教育的始终。一种教育,要保证在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后长时间发挥作用,必须要贯穿收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漫漫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一种体系、一种理念,1

成为受教育者终生的信仰。当宪法成为我们国家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的信仰时,我们国家的公民的宪法意识自然就强起来了。

其次,我们法学学生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宪法意识。“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权利,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2),作为一名大学本科学生,我将来的职业极有可能与宪法、法律有关。而作为一名将来的法律工作者,知宪法、守宪法、宣传宪法、信任宪法的权威性,是绝对要做到的义务,这个义务不能放弃。我们也许现在还无力制止某些社会上违反宪法的行为,但我们一定不能丧失对宪法的信心,宪法是根本法,它是国家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我们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坚持正义,永远保持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良知。要记住,我们是离宪法最近的人,如果我们对社会上的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视而不见,都不去维护宪法的尊严,那普通百姓有如何形成对宪法的信仰,没有信仰,不相信宪法能帮助他们,他们又怎么会主动维护宪法的权威,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也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我们现在也许只是学生,然而,我们可以在每年的传周多向公众做些宪法方面的宣传,使宪法知识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宪法观念能深入百姓心中。还可以定期到中小学、工厂进行宪法普及教育,使人们消除对它的陌生感,使宪法平民化,不在是躺在纸上的文字,而成为真正为大众熟知、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的代称,毕竟“宪法就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纸”

我们的宪法意识的增强,还要避免流于形式,进行刚刚提到的那些活动,可不是为了

加学分,应付工事;也不止是为了锻炼自己。知识分子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我们有可能决定着祖国明天的法制进程,因此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事情踏踏实实做就做好,真正为国家做点贡献。

当然,我们能做的还很少,还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大学生,我认为最该有所作为的是法律工作者。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当今中国社会的司法领域,但他们还不够好。百姓不了解律师、法官、检察官,觉得他们太遥远,与自己的利益无关。这并不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法律工作者不是一般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他们在用宪法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但一般人不了解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毫无概念,也就没法提高法律意识和宪法意识。所以,要逐步开放现有的法律部门,让人们知道,法律工作者并不遥远,法律和宪法与生活也很近,人的很多基本权利都是宪法赋予的,人们不止无法参加政治活动,甚至无法生存,从而让人们形成正确的宪法观念,消除距离感,愿意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关注社会上众多的宪法行为,关注国家宪法方面的进展,进而使宪法问题成为百姓可以自由讨论的问题,那么这时,公民的宪法 2 12.4法制宣(3)。离开他们,总体上是可以的,意识就增强了。

说了这么多,毕竟还只是字面上的,并不难,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但却做不到,那么再多的宣言也没有用,我并不想欺骗任何人,对于我来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很容易,看到不公正的事情能勇敢站出来还是很需要一番勇气的,但是,既然选择了法学这个专业,既然宪法又是母法,又是根本法,那么,我就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因为,我是一个“法律人”,法律人代表着正义与人性,正义就是匡扶弱小、维护真理,人性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整个人类进步而不是对自己发展的高度负责,也许在我以后的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

天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想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可能这样会损害我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好的,只要心中无愧,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而且,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的正确性。是的,我们从近代到现代的宪政之路是一波三折,有一个时期没有民主也没有宪法

但中国人民是最坚强的,宪法,并且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补充着它,充修正,也许它没有穷尽一切人们要求的权利,对它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或来自爱国心、总之,要保持着这种信仰,并以此作为不断激励自己的砺石。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性。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面对各种权威与“专家”

域,不能盲目相信,要时刻保持耳清目明,保证自己的判断力,因为中国的宪法学刚开始起步,学归来的,自称得很了不起的人,法却百般挑剔的人,一定不要以为他们知识渊博、自己的根本都忘记的、毫无人性可言的人,再有才也是社会的败类。可能我的话重了一点,但态度是明确的,以,要求用别国的宪法作借鉴也无可厚非,做法却是不对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者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国,其次才是专业知识。

所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力学习宪法知识,做一个法律人应该做的事,中的信仰,热爱自己的选择,宪法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哪怕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小,过,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社会的宪法意识一定会有所提高,法制社会到临的那一天一定不会遥远。

(1)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十九章第二十节。

如何正确使用宪法提高法律意识 篇3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所具有的观点和心理, 也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以及人们自觉守法、用法的程度。法律意识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三个部分。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人们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法律的反应, 因此, 法律意识的产生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 人们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 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才会产生法律意识。因此, 要树立法律意识, 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这是重要基础。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 不同的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 因此, 每个人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守法、用法程度不同, 每个人法制观念强弱也有所不同。

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本质、法律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 每个人对这些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公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因此, 要想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学习法律知识并参加相应的法律活动, 增强公民法制观念。

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措施

( 一)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律是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 法律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动力, 会失去根基, 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色。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更好的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 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普法教育活动, 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法律意识基础比较差, 起点低, 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还是不强, 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多, 已经树立起来的法律意识也不是很牢固。公民法律意识还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与国际社会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必须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 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使公民增强宪法观念, 学会如何使用宪法, 积极维护宪法的尊严, 保障宪法的实施。促进领导树立法制观念, 依法决策和管理各项事物。帮助不同行业熟悉本行业的相关法规, 自觉依法办事。使公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学校能够进行更加完善的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 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因此, 建立良好的环境, 也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制观念, 也是比较重要的。环境应该包括相关书籍、报刊以及其他出版物, 包括与法制有关的电影、电视和其他的艺术形式, 还有就是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身边的各种事物来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 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 三) 坚持依法治国

只有不断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严格执法, 才能对公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 才能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想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的, 只有在社会上不断开展依法治国的实践活动, 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如果国家领导机关能够始终坚持依法治国, 开展依法治国的相关活动, 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法律, 就能有效维护法律的尊严, 体现出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就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引导力量, 使人们在心理上对法律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增强法律权威, 经过不断的引导,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因此, 要想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国家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坚持依法治国, 增强法律权威。

三、结语

公民法律意识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不断采取措施,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当前,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还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法律意识还不够高, 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也不利于公民自身权益的维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帮助公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8.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宪法意识 篇4

[调查对象]本市的公民、大学生、外来工作者等

[调查目的] 我们要加强宪法理论的研究,引导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大力提高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让我国公民对宪法意识的更新和发展得到加强,引导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朝着宪政的方向发展。

[调查方法]本调查报告采用查阅资料、实际查看、填写调查表、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我市火车站、汽车站、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各乡镇。

[调查时间]2011年2月。

前言: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2002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高达96.9%的被调查者知道《宪法》,表明我国公民已经比较普遍地知道了宪法。这可以说,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年来的主要成效之一。但是,仍有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宪

法。

(二)特点

通过调查得到目前我市公民对宪法了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现行宪法对公民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大,宪法还没有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二、存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老百姓一定要守法,而干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守法律”的说法,表明我国大多数公民已经具有平等权利意识,“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仍有超过7%的被调查者同意或基本同意干部在某些情况下享有特权。更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中,虽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老百姓一定要守法,而干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守法律”,但普遍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事实。一位老干部气愤地说:“法律面前不平等,干部百姓不一样!”

三、原因分析

多数公民对目前我国宪法的作用还是评价不高。被调查者认为根本不起作用的占4.90 %,认为基本上不起作用的占12.29 %,认为作用不大的占25.67 %,认识有一定作用的占

1.20 %,表示不清楚的占9.59 %(不清楚,本身就说明宪法对其影响不大),这几项累加起来为53.6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我国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评价不高。在调查中,一个被调查者说: “宪法的效力在现实生活中

基本看不见,对老百姓来说是空的。”这种对宪法作用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什么在总体上我国公民对宪法实施所起作用的评价不高?在调查中,一个私营企业主讲:“这里只有土政策,不少收费规定都没有国务院批文,我仍要交钱,宪法哪管得了那么多!”一位工人说:“每天十几时工作,到家就睡觉,这种生活方式哪里用得着宪法,我们目前是解决温饱,再创家电时代,法律时代还有一段距离。”其实,他们所说的“乱收费”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正是宪法应当管的问题。由此看来,目前我国宪法远离公民生活并不能直接保障公民权利,就是公民对宪法实施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四、提高办法

宪法意识是人们对宪法现象的心理活动。一国公民的宪法意识直接关系到一国宪法文化的形成,而在一个国家广大公民中占主导地位的宪法文化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宪法的命运。一般地,公民宪法意识差,宪法文化层次就低,宪法的制定及其实际运行状况就差,宪政程度也就低;公民的宪法意识好,宪法文化层次就高,宪法的制定及其实际运行状况就好,宪政程度也就高。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还不够理想,由此看来,我国的宪政建设是任重而道远。为此,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我们要加强宪法的宣传,推动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正如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讲话所指出的:“必须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宪法,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我们要加强宪法制度的建设,促进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宪法意识影响宪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但宪法制度对宪法意识又有反作用,宪法制度的创立和实施能带动宪法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我们要加快建立宪法诉讼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的制度以及宪法节、国家领导人就职宣誓效忠宪法等制度,通过宪法制度的创新和实践来促进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

我们要加强宪法理论的研究,引导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宪法理论是宪法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需要先进的宪法理论指导。在大力提高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过程中,宪法学理论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宪法意识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和营养,引导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朝着宪政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探讨 篇5

关键词:法治,宪法,教育,意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法律国家, 依法治国更是当代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据宪法治国。对每个公民来说, 增强法制观念, 首先是要增强宪法意识。国家规定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就是要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促进宪法在祖国的未来支柱间的广泛宣传是相当有必要的, 只有肩负着祖国未来视野的建设者的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得到充分提升, 宪法才能更好的被遵守, 国家才会更加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才能彻底落实, 而且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标志。然而当前宪法在公民心目中还不是能够清晰的认知, 特别是大学生,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是大学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针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宪法的认知水平低

宪法, 这个词在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都是很神圣但很遥远的一个词, 大家每天都在接触和宪法相关的知识, 不论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都多多少少提到宪法, 甚至中小学的历史政治书上也是很常见的, 但谈到对于宪法的认知和了解, 很多人还是一问三不知,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用心去关心和学习宪法。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 高校在法治教育这方面也在逐步重视, 也开设了很多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 使得大学生对于宪法里面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了解的还是很片面, 不够深入, 宪法意识还是不够强烈, 只停留在肤浅的字面理解上。为了了解到底大学生对于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 有人曾做过实际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发现, 学生对于宪法中规定的很简洁明了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比方说我国的国体政体以及分配制度之类的,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细一点的内容就不是太了解了, 很少有人完整的阅读过宪法, 也极少有人关注生活中的宪法事件, 更不能很好地掌握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这些现象都表明学生宪法认知水平较低, 不能深切认识到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二) 宪法情感比较淡漠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大学生一般只会片面的从其政治角度考虑, 而很少从法律性的角度去思考, 也始终觉得宪法与自己毫无关系, 认为自己只是个学生, 与宪法根本没什么交集, 更不谈对宪法有任何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很多同学认为只有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才是自己应该去聊些的, 比方说民法和刑法, 而宪法由于其权威性和纲领性, 与我们私人生活关联性不大, 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过多的学习, 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 觉得所谓学习宪法, 就是在学习政治, 就是在洗脑, 所以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学习宪法有相当的抵触情绪。由此看来, 只有当宪法和个人利益挂钩时, 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时, 人们才会真真正正的去学习和了解宪法, 当宪法能够切实保障自身的权益时才可能使得人么你去热爱宪法, 那时的宪法才会的应用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其实宪法是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 是我们普通公民所享受的一切权利的根源, 如果没有宪法, 我们的一切权利就都无法得到保证, 所以只有学生能充分理解宪法与自身的联系, 加强大学生对宪法的亲切度和信任度, 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宪法, 否则就会让学生只会敬畏宪法, 根本就不会培养自身的宪法意识。

(三) 不能多渠道多方式的获取宪法知识

作为一个学生, 接触最多的就只有课堂和教材, 与社会接触的都很少, 很多宪法知识也都只是从课堂和书本做了一个片面的理解由于课程的安排以及教材的限制等等原因, 导致老师你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班的粗略讲一下, 根本很难展开来讲, 所以学生获取的宪法信息也是相当的不全面, 有些大学生平时也会关注时事, 平时在上网的过程中通过电视上的一些法制节目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常识, 但这些对于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完全不够的, 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的角度上来说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 在课外组织同学学习和了解宪法也存在很多问题, 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 再加上时间紧促、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老师很难展开灵活生动的课外教学, 学生本来就反感思想政治课, 再加上安排的又枯燥无味, 学生便没有了继续学下去的动力的, 相反还会取到不好的效果觉得宪法也就那样, 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让他们根本很难对宪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及认同。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一) 加强宣传, 增加兴趣

对于宪法基本知识的教育, 一般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对于宪法知识的理性认识,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对于宪法的遵守观念。既然目的已经明确, 那么如何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学习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投其所好, 用学生喜欢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讲解, 比放在课堂上不要以为枯燥的讲解, 可以放一些小短片或者纪录片让学生们观看, 又或者以时事热点事件为依托, 讲解其中的宪法知识, 让学生们体会到宪法和生活息息相关,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至于在课外, 可以做一些宣传海报宣传栏之类的, 也可以在利用高校的微信平台, 让学生加关注, 每天给学生发一些相关的资讯, 让宪法走进生活。

(二)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内进行宪法意识的宣传

学校如果要加强宪法教学的突出地位, 可以采用开设宪法知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并且将必修课的学分尽量提高, 引起学生的重视。课堂上不仅要对书本的死知识进行讲解, 更重要的是从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整体的一个宏观环境, 以时事热点事件为依托, 讲解其中的宪法知识, 让学生们体会到宪法和生活息息相关,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宪法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有利于学生培养宪法意识, 促进学生对社会事件探讨的积极性。

(三) 明确教学内容, 改变教育方法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首先就要求学而生对宪法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让学生热爱宪法, 并且老师再讲课过程中也要强调宪法和我们生活的关联性, 两者并不是毫无关系的, 宪法与生活其实息息相关。再者在讲课过程中, 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去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首先在课堂这一教学环节中, 老师要对讲课的每个步骤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前提下, 使得学生能精准的掌握学习宪法的要点, 对于宪法能形成一个充分的理解, 然后再可以分小组进行探讨, 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宪法的看法和自己学习宪法的经验,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加能提高学生对于宪法的认知水平。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在学习宪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方法, 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的学习兴趣, 另一个方面及时有赖于老师和学校对宪法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将宪法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归根到底, 培育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思想建设, 使广大公民遵法守法爱法, 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形成一种遵守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汤艳春, 康玉娟.浅议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法制与社会, 2012 (05) .

[2]程凌.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8) .

宪法意识 篇6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其他一切的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可以说, 我国所有调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行为规范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中央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 “宪法宣誓”、“12·4法制日”确定成“宪法日”等政策出台, 意味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从宪法开始;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的宪法意识进行研究, 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 其宪法意识会形成一种特殊影响力, 影响到其身边的同事、亲友等人的宪法认识, 从而影响到全民宪法认识状态, 今儿对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起到一定影响作用;假使能给学生塑造起正确的宪法意识, 对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对当代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宪法意识的调查, 并分析当前学生宪法意识的成因, 探讨一下增强其宪法意识的一些思路, 用塑造学生正确宪法意识的手段来助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总目标的实现。

二、对地方高校的高校学生宪法认识程度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其对《宪法》了解的程度、方式及其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我们前段时间对地方高校的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 (1) 认为十分了解宪法的有77%属于文史专业、认为比较了解宪法的有61%属于理工专业、理工学生中认为不太了解宪法的占66%、认为不了解宪法的占68%;可以看出, 地方高校学生中大多数处与比较较了解宪法、不太了解宪法的层面, 呈“正态分布”, 反映的信息是十分了解宪法的学生匮乏, 在依法治国背景下, 学生的宪法了解程度亟待提升;文史学生比理工学生更了解我国的宪法, 从横向上来看, 学生对宪法了解程度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2) 不论是文史类还是理工专业都有超过80%的学生是通过新闻或者教育来了解宪法, 而通过报刊或者其他方式的不超过20%;由此断定:1.地方高校学生主要通过被动方式来了解宪法, “中国式中学教育”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被动式教育, 而本身通过新闻来了解宪法也是被动进行视觉吸收, 总体上对宪法的认识学习是缺乏主动性的[1];2.地方高校学生在了解方式上相对单一 (用其他方式了解宪法的仅占5%) , 由此说明对学生宪法意识培养机制是单一的。 (3) 理工学生50%认为教育最有利于增强宪法意识, 而有文史学生有53%认为新闻是最有利于增强宪法意识的方式;由此表明:绝大多数认为教育、新闻是最有利于增强宪法意识, 在教育、新闻哪个更有利于增强宪法意识文史学生与理工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恰好说明文、理学生不同生活、学习模式在接受宪法思想时会出现不同的“最优模式”。

(二) 其对宪政内涵及相关宪政理论认知程度的调查

从我们在汉中市的调查结果来看: (1) 文史学生中认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一样重要的比例达到55%、理工46%, 文、理学生在公民权利比国家权力重要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3%、34%。由此判定:大部分学生是认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一样重要”的结论, 而这些学生中文史学生对该观点认同度稍高于理工专业学生认同度, 表明我国法治教育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 但这个层次远远不够, 我们理想中真正民主法治社会下一定是人民普遍认为公民权利比国家权力重要 (从专制到民主是国家权力萎缩、公民权利膨胀的过程, 法治化、民主化程度越高公民权利的地位越高, 公民普遍认为权利比权力重要则说明公民权利意识更强烈、民主化程度越高公民对宪政的理解越深刻。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就明确了权利比权力重要, 机关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制度来赋予的) , 地方高校的学生还处于对宪政认识相对深刻的阶段 (国家权力比公民权利重要是一种不深刻的认识, 认为公民权利比国家权力重要是一种很深刻的认识, 而认为二者一样重要是一种相对深刻的认识) ,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宪政认识;另, 理工学生在“公民权利比国家权力更重要?”的问题的回答上“肯定率”要高于文史学生,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 对文史专业学生的具有思想导向性的教育在宪法意识的养上具有一定失败性, 相对应的理工的一些教学模式下的宪政思维培养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2) 就关于认为宪法信仰比宪法条文重要的数据来看, 理工学生的占其理工总数42%、文史占其总数38%。我认为宪法意识比宪法法典重要, 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 只有全民性质的宪法意识的提高才能强有力的推动宪政制度的完善, 而公民没有宪法意识或宪法意识不够强烈, 宪法条文本身发挥的作用就是苍白无力的;但是, 如果公民宪法意识浓厚、强烈, 那么不断蓄积起来的公民政治、社会力量会不断推动宪法条文的制定、完善, 推动宪政不断健全。因此, 我认为:宪法信仰比宪法条文重要, 且地方高校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宪政的内涵、不能正确认识我国宪政进一步完善的制约因素, 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其内涵,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宪法知识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宪法观。 (3) 文、理学生都有60%左右的认为宪法最高。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肯定的、对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是认同的, 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宪法地位的认识是不准确的, 仍需进加强宪法地位在学生中的正确塑造。 (4) 认为人大及人大相关机构的权力最大的文史学生占比要远高于理工学生占比, 理工学生在“以国务院为首的行政系统的权力最大”的认同度上比文史学生要高出很多。这就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宪法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准确认识 (人大及人大相关机构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均有人大赋予或代人大来行使国家权力) , 但不能对宪法准确认识的学生也存在很大一部分;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文史类学生更容易对我国的宪法宪法内容产生较为准确的认识, 这可能是文史专业与理工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所导致的;理工科学生比文史专业的更容易认为行政机关的权力比人大及其他国家机关的要大, 这一方面表明理工专业学生对宪法内容的认识不及文史专业学生认识的准确, 同时也恰好说明在我国各国家机关的运作模式、宣传机制下, 在外相上, 行政机关的权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 (除人大及人大相关机构外) 的权力要显性一点, 往往给人以“政府权力大于法院、检查院的权力”的认知错觉, 而这种认知错觉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宪法内容的认知程度, 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偏差。

(三) 对我国《宪法》权威性的认识的调查

根据我们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 (1) 认为我国宪法很有权威的学生之中, 文史类的占其文史类学生总人数的52%、理工占其总人数的44%。由此可得:大部分学生都不认为我国的宪法很有权威性, 且不认为我国宪法很有权威性理工学生比文史学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认为我国的宪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法方法来增强宪法权威, 以使得我们的学生 (将来可能成为优秀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更加深刻认识宪法、尊重宪法、信仰宪法, 形成强烈的宪法意识。 (2) 文史学生比理工专业的更认同通过违宪审查来塑造宪法权威的办法, 而理工学生报文史学生要更加认同通过宪法普及教育来塑造宪法权威的办法。由此说明: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中国式的违宪审查机制来进一步塑造我国宪法权威的学生是最多的, 某种程度上我国实行违宪审查制度是得到很多社会力量支持的;理工学生比文史类更希望通过普及宪法教育来塑造宪法权威这反映了文史、理工所受教育内容的不同对他们形成不同的宪法权威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宪法宣传的方式 (譬如, 以12·4宪法日为契机来确定宪法日为法定节假日) 来提高宪法权威的办法不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 (3) 认为5年内塑造起宪法权威的文史类与理工学生都不超过30%, 而认为我国在20年内也塑造不起宪法权威的文史类、理工学生也均不超过10%, 认为我国可以在5到10年内塑造其宪法权威的文史类、理工学生均在40%到50%之间。

三、增强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 制约宪法认知状况不够深入的主要问题与深化其认知的思路

在宪法认知的程度上, 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宪法的文史是理工的三倍多;这说明, 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及大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宪法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史学生因通过高中阶段历史、政治以及大学理工专业学生没有开设的课程而比理工学生的宪法认识深刻;因此, 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宪法认识必须解决这个“短板问题”, 培养理工学生宪法认识, 可以在大学的公共课 (譬如, 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程) 之中增加有关宪法知识, 或者可以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宪法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对宪法缺乏主动性及认识方式单一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宪法内容、理论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是其对公民缺乏“利用价值”所致;2.现有宪法意识培养机制过于单一, 使学生培养宪法意识的方式和途径有限。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宪法司法化进程等途径增强宪法对学生所遇到的生活、学习问题的规范, 增强对其的实用价值, 也要提供多元化的公民参与实施宪法的活动提高宪法“亲民性”;同时也需要我们构建多元的宪法意识培养机制, 通过通村说法、宪法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多主体、多层次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宪法意识培养氛围[2]。另外, 学生的宪法意识形成是从中小学就开始的, 因此其宪法认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这些时间内形成的宪法意识的影响;所以, 我们就必须用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 重视中小学生宪法意识与学生宪法意识的联系性, 在全局上通过加强对中小学的宪法意识培养来提高中小学生和学生的宪法意识[1];不论是解决学生培养宪法意识单一性的问题, 还是解决学生宪法意识程度不够的问题, 都必须要着重考虑改善中小学生的宪法意识基本状况的问题, 而在这之中最主要就是如何转变中小学宪法意识培养模式, 如何从“被动”培养到“主动”学习发展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进一步增强或深化我国全民宪法意识的一种思路。

(二) 目前教育模式对宪法意识培养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思路

通过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这方面基本得到了四个这样的结论:1.近些年来法治教育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民主权利意识, 巩固地方高校学生民主权利意识、增强民主权利意识、加深宪法认识;2.在有关宪法的一些特殊问题的认识上, 理工学生比文史的要相对准确, 某种程度上地方高校文史类学生所接受的宪法意识培养教育是失败性的, 而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在学习理工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经验学习的基础上得以解决;3.地方高校学生在宪法信仰上普遍表现为没有形成宪法信仰, 因而需要树立其宪法信仰;4.外相上行政权力大于司法权力的情况直接或间接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在树立正确宪法意识的时候产生了错误偏差。由此, 针对第一个结论所体现的问题, 必须总结地方高校面向学生的尤其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将能够带来好成果的好经验积淀下来, 又要及时纠正或者摈弃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做法;针对第二个结论, 必须要纠正各地、各类中学文在高中阶段划分文、理后文科类高中生在上课时对宪法意识的错误导向, 以及大学进校后尤其是大一、大二对文史专业学生宪法意识的错误导向, 另外必须要研究理工专业的宪法意识教育模式, 弄清楚到底是因为文史专业与理工专业学习科目的不同导致的这种结果, 还是二者不同的学习思维模式导致的这种不合“常态”的结果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处理条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情况的思路;针对第三个结论所体现的问题, 我认为每个人是否信仰某件事物是由其所处的生存、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跟从大多数人观点的一项或者说是冲动, 况且每个人的思维与意识的养成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取决于其经历, 而起经历又由其所处的大的生存、生活环境所决定, 因此我们要在地方高校的学生之中, 树立起普遍的宪法信仰, 就必须要营造好地方高校甚至可以说是地方高校学生的主要密切联系连片区域整体的良好的宪法意识培养环境, 以此作为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的普遍信仰的基础[3];针对第四个结论所体现的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在改变所谓“外相”上的基本情况, 这就需要检法系统自身做好社会宣传, 要营造出自己本身实力过硬, 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形象, 同时应当跟行政系统保持更远的距离, 避免现在检法系统自身与行政机关“暧昧”关系的基本情况;整体上, 我们还需要统筹在这方面的法治教育活动, 形成统一筹划、整体协调、分门专业化的宪法意识培养机制, 确定统一的目标即增强地方高校学生甚至是全是学生、其他公民的宪法意识,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相互协调, 法治宣传专业化、法治教育专门化等。

(三) 我国宪法实施情况对学生宪法意识的影响及其解决思路

通过调查结果及分析, 可以得到了这么几个结论:1.外相上, 国家权力机关政治作用小于行政系统的作用, 行政系统与司法系统的权利外相上相比前者小于后两者, 在各种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学生对宪法的正确认识、正确宪法意识的塑造;2.地方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在我国建立起违宪审查机制来增强我国宪法的权威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违宪审查制度对宪政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迷信”;3.大多数学生对我国树立宪法权威在短期内是相对乐观的, 这从侧面反映出地方高校学生普遍对我国现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及相关政治改革是相对乐观的。针对第一个结论, 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将“内相”制度外相化, 让人民代表大会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一般人遥不可及的走进人民生活,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发挥司法系统的社会功能, 尤其是在行政系统、司法系统间的权力制约与平衡上更加突显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另外要加强《宪法》实施活动的社会宣传, 比如, 将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的进行情况 (例如, 各地方人大对其地方政府、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对外进行一定的透明化操作, 与增强人们对宪法的实质认识、实践认识, 而非目前的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且还要加强对司法系统本身及其工作的宣传, 起码, 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单位要修的跟政府一样甚至比政府修的还要气派, 要让公众感知到国家对司法工作是全力支持的、对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利的约束是绝对承认的, 这样人们对法律就更加尊重与敬畏, 因为人是有弱点的, 其中一个弱点就是“以貌取人”, 如果在办公场所上司法机关没有行政机关的气派那么给公众的第一性的直观的认识就是司法机关没有行政机关地位高, 就很容易形成对我国宪法内容的错误认识, 当然了人大等国家权力机关就更应当在外在上比这些机关更气派, 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 一种对宪法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手段我们就更容易营造良好的培养学生宪法意识的社会大环境, 以此来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学生的宪法意识, 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针对第二个结论所体现的具体问题, 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认识、归纳我国现行宪政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现行宪政制度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适应性, 并将总结出来的成熟的知识用平民化的方式传播下去, 终极目标可以设定成全社会普遍认同我国现行的宪政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优越的宪政制度, 而真正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精神力量, 这有利于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有利于推进我国实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进程, 有利于梳理我国宪法权威甚至整个宪法信仰的培养, 实现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的增强[4]。针对第三个结论所突显的具体问题, 我们要坚定我们的宪政完善步伐, 可能学生对我国宪法权威培养所需时间的期望值太高, 但这恰恰也说明了地方高校学生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学生对我国塑造宪法权威、推进依宪治国的支持, 我们国家应当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尽快塑造起宪法权威, 否则国家的动作太慢、宪法权威的塑造时间太长便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阻碍了地方高校学生对宪法意识的深化。整体上, 我们要做的就是营造宪法培养氛围, 加强我国宪法实施工作、司法工作的宣传, 通过文化传媒等方式告诉全国民众我国的宪法并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规范了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了的、宪法不是与我们普通大众无关的, 而是时时刻刻都影响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了的,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队宪法及宪法实施的情况进行多元化的、有实际效果的宣传才可以真正做得到, 当然了我们做这些宣传的目的第一性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5]。

四、结语

通过对地方高校学生对宪法基本内容的了解情况、了解方式及宪政理论、宪法权威、宪法信仰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总结了增强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的思路, 而思路主要是在宏观上营造培养宪法意识的环境、增强宪法实施及法活动的宣传通过树立法律权威而树立宪法权威, 通过树立宪法权威塑造宪法信仰, 巩固宪法意识[6]。这在与其具有相似情况的是基本适用的, 但在适用时应根据当地情况和特色采取差别吸收的办法;当然所有高校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吸收, 毕竟提高学生宪法意识是一盘大棋, 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 比如, 需要国家机关的支持、教育部门的配合、家庭环境的导向。如果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普遍提高, 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地区也会受其影响, 当然这些学生在大学之前的主要活动区域又会对其宪法意识的提高有着各种影响。因此, 我提出的思路是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 也是极需被其采纳的, 因为其他高校的做法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的增强效果。

摘要: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政制度是我国保障人民权利的基础后盾, 而宪法意识尤其是学生的宪法意识对我国宪法的实施、宪政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我们的基本条件对地方高校学生的宪法意识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分析, 并通过这些关于学生宪法认识、宪政理论的认识、宪法权威的认识、宪法内容的了解程度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研究, 并试着从中梳理出一些思路为增强地方高校学生的宪法意识提供可参考方法, 并在结语部分提出增强其实用性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宪法意识,宪法认识

参考文献

[1]许冰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教育[M].北京:北京市人民日报社, 2015:148-140.

[2]曾晓欣.我国宪法司法化之路探讨[M].南宁:广西省广西日报社, 2013:12-13.

[3]冯俊新.向宪法宣誓是依宪治国的重要举措[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64-65.

[4]张晓琴.依法治国与宪法司法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3:91-95.

[5]莫于川.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现行宪法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J].河北省河北法学, 2014:2-15.

上一篇:信息服务建设下一篇:普通话测试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