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宪法(精选4篇)
修改宪法 篇1
一、对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评价与分析
2012年迎来现行的1982年宪法颁行三十周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 全面修改之前的1978年宪法而颁布现行宪法, 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深刻变革, 现行宪法不断暴露出其不足。为了弥补不足, 现行宪法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改, 共三十一条修正案。这些不足之处, 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并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相反,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过程, 反映的恰是任何宪法都不可回避的适应性规律。回顾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尽管还存在着程序、内容等方面的不足, 但如果从稳定与审慎的视角评判, 四次修宪“一言以蔽之、其功莫大焉”。[1]
(一)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体现的基本特征
1.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提议主体均是国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在修宪建议方面的慎重和稳健表现得非常突出, 依法执政的态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 令人感怀和欣慰。
2.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主, 与此同时, 修宪内容与社会转型总体上基本适应、虽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 从自身发展而言, 是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横向比较而言, 修改宪法带来的社会变革并未导致宪法危机甚至社会动荡。
3.现行宪法四次修改还存在不足
例如, 在内容上, 还存在话语表述的严密性不足, 人权保障的不充分, 合宪审查和违宪诉讼制度的缺失, 与国际法的对接或冲突调整的或缺等问题;在程序上, 还存在修宪议案的提出主体没有多元化, 修宪议案的审查程序没有完善, 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没有完善等问题;等等。
(二)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体现的宪法惯例
中国共产党在现行宪法四次修改过程中, 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宪法修改的基本动因、基本程序和具体内容, 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直接干预下完成的。在宪政实践中形成并有一定持续影响力的惯例, 称之为宪法惯例。具体包括:[2]
1.修宪提议者均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设定了修宪的两个权力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事实上, 这两个权力主体几乎没有将修宪权主动行使过。而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之后就开始运作修宪事宜, 并为之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然后在适当时候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
2.修宪时间基本上都是中央领导集体换届之时
现阶段我国中央领导集体 (指党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 基本上是五年一届, 五年任期届满即行换届 (包括部分连任者)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换届集中在1987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3年、1997年至1998年、2002年至2003年, 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恰好同时展开, 为何如此?主要因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包括连任者) 上任伊始均运作修宪事宜。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认为, 法的内容往往会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法的变化不是自发完成的, 而是由立法者自觉完成的;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例如, 需要成熟的时机才能修改宪法实现经济关系变动, 而这一时机正是中央领导集体换届之际。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并非巧合, 而是在法律层面集中反映的中国特色政治生活。
3.修宪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中共中央修宪建议稿
2003年12月, 中共中央首次对外公开发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包括十四条修改宪法建议的修宪建议稿。随后的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这十四条建议变成宪法修正案, 并被全部通过, 只是略微调整个别条款的表述顺序。而据统计,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过程中, 中共中央提出的修改建议均在随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悉数通过。而事实上, 中共中央修宪建议稿基本上脱胎于相应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以及党章修改的内容。
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宪法惯例除上述三点之外, 还有“中共中央在修宪过程中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修宪的意见”、“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公布”等内容;而且还存在着宪法惯例向成文法转化的现象。
(三)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体现的修宪模式
基于上述的宪法惯例, 我国已经形成的现行宪法修改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政策性修宪模式”, 即根据党的政策适时修改宪法相关内容, 将党的政策的主要精神纳入宪法, 并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准则。[3]
作为我国宪法修改主导模式的“政策性修宪模式”,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实践决定的必然选择, 反映了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国情。而及时将党的政策通过修宪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宪法上的体现。但也要意识到, 将党的政策的精神体现于宪法之中, 绝不能当作宪法完善的目的, 只能是宪法完善的一种方法。宪法完善的主要目的应是制度 (特别是体现宪政基本精神的制度) 的完善。但从实践看察,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重点都集中在政策变更上,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制度的完善显然关注得不够。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 今后修宪模式的重心, 应该由政策变更转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制度的完善上来。
二、对党的十八大以后现行宪法继续修改的展望
目前在现行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上, 我国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全面修改现行宪法, 另一观点主张局部修改现行宪法。两种观点都有其较充分的理由, 也反映了我国现行宪法修改所面临的矛盾。本文认为, 目前即使是现行宪法中许多有价值的规范, 在实践中也并没有真正地适用。宪法是否全面修改尚不是当前宪政领域的主要问题。在诸如宪法解释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宪法法院制度等相应制度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完全指望通过全面修改现行宪法来促成法治的转型, 还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4]基于我国仍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法治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 仍以局部修改的方式逐步完善现行宪法为好, 另外, 探索性、过渡性的内容不宜再出现在宪法中。待宪法理论更加完善, 宪法实践更多积累, 宪法观念更多积淀, 社会发展更加有序时, 方可考虑现行宪法的全面修改。
如前文所述, 我国现行的修宪基本模式是:根据党的政策适时修改宪法相关内容, 将党的政策的主要精神纳入宪法, 并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准则。据此可以预见, 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党章的最新修改以及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现行宪法将继续局部修改。最近几年 (2013年-2014年) 可能会启动现行宪法的新一次修改 (即第五次修改) , 涉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宪法等重要内容。应当承认,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慎重和稳健思想是可取的, 而慎重和稳健思想的另一面, 则折射出其保守和滞后的倾向。因此, 新一次修宪的启动, 应当努力克服现行宪法四次修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注意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备:[5]
(一) 在修宪目的上, 应当从政策变更转向制度建设
应当树立遵从宪法的基本价值的需要而修宪的观念, 而不是跟随执政党政策的转变而修宪的观念, 由政策变更转向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制度的完善。今后宪法的修改重点应在于对照宪政要求, 看公民权利保障和政府权力限制是否达标, 宪法文本是否已很好地体现宪政基本价值。
(二) 在修宪程序上, 应当完善有关的宪法规则
我国宪法修改的程序已初步形成, 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国宪法修改提议主体仅有两个;全国人大代表的宪法修改提议的法定人数规定偏高。在会期较短 (一般不超过十五天) 和代表总数较多 (接近三千人) 的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上, 很难达到提议的法定人数。
在我国的修宪实践中, 一般是中共中央提出修宪建议稿后, 才启动宪法修改程序, 因此, 可考虑将中国共产党的修宪提议权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另外, 还可以针对全国人大代表修宪提议的法定人数不易达到五分之一以上的问题, 采取减少法定人数, 或赋予其他团体 (如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或若干人大代表团) 修宪提议权。
(三) 在修宪内容上, 应当完善相关的宪法制度
1.关于人权的宪法保障
(1) 人权保障的规定不够到位。
有学者认为, 宪法以约束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而被学者认为两大核心之一的保障公民权利方面, 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改虽然将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但还不能完全体现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宪法核心之一的地位和意义。应不仅限于在宪法第二章中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要考虑在宪法序言或总纲中增加类似表述, 否则约束权力与保障权利不能真正形成同为核心的关系。[6]
(2) 完善公民选举权的宪法规定。
直接选举的范围过小和缺乏竞争性选举, 是我国公民选举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与现代民主的要求不相符合。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通过修宪逐步实现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层级从县级推进到省级, 最后实现各级人大代表均由直接选举产生;在提高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层级的前提下, 容许人大代表选举有一定程度的实质性竞争。另外, 2010年新修改的选举法已取消城乡选举差别, 实现“同票同权”, 下步重点是在人大选举中切实落实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3) 其他应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①沉默权。宪法确认沉默权, 不仅是履行人权公约的需要, 更是保障人权的需要。②恢复公民自由迁徙权的宪法规定, 并相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差别。
2.关于违宪审查与诉讼
目前对宪政制度设计的批评, 是学术界对现行宪法批评的焦点, 尤其是违宪审查与诉讼问题。关于违宪审查与诉讼的探讨已在学术界持续多年, 相关制度设计的立法建议早已层出不穷, 设立专门宪法法院或者全国人大所属的宪法委员会都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认为, 先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宪法委员会, 作为将来设立宪法法院的过渡机构, 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四) 在修宪实施上, 应当完善宪法的实施制度[7]
在我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 实际行使职权的例子很少;而现实中违反宪法的行为却较多, 往往没有机构和人管。学术界关注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已经很久, 还有许多不同意见, 实际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本文认为, 宪法实施是提高宪法权威性的最佳途径。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 是要靠社会生活中的实施, 而不是来自于宪法的规定多么完善;宪法权威性建立起来, 宪法才可能会较少修改, 才能真正体现宪法的稳定性。目前宪法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应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 例如公民言论出版自由保障、结社自由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障、政治权利保障等条款, 应当把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到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的具体立法保障和已制定的相关法律的实施方面。[8]
摘要: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体现了基本特征、宪法惯例和修宪模式, 据此可以预见, 党的十八大以后现行宪法将继续修改。新一次修宪应注意在修宪目的、修宪程序、修宪内容、修宪实施等四个方面加以完备。
关键词:现行宪法,修改,党的十八大
参考文献
[1]李雅宁.浅谈现行宪法的修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龚先砦.从现行宪法的修改看我国的宪法惯例[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殷啸虎, 房保国.论我国现行“政策性修宪”模式的局限性[J].法学, 1999 (12) .
[4]舒国莹.宪法的时间之维[J].法学研究, 1999 (3) .
[5]周密.现行宪法的修改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7 (1) .
[6]单其满.论我国宪法的修改[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7]尚铮铮, 王祎.论我国的修宪与宪法稳定性[J].理论界, 2006 (8) .
[8]童之伟.现行宪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宪法与宪政”研讨会发言[EB/OL].http://libertyzw.fyfz.cn/, 2012-5-28.
修改宪法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诞生记
这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18年3月11日下午3时52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如潮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长时间响起。
这是高瞻远瞩的决策和审时度势的举措: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是时代必然、实践必要、法治必需。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改宪法的重大决定充分表明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出发,开始新的征程,这次宪法修改的内容也符合现代的国情和社会实际状况,在原有宪法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宪法的与时俱进与完善发展,必将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可以使社会环境更加稳定,更好适应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次宪法的修改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这一大目标建立好顶层的法律支持,使得中国人民走向小康这条道路变得更加平坦。
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修改宪法,是立足中国国情。一方面为了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使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民的权利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在不断充实和丰满,现行的八二宪法施行至今已经经历了四次修改,每次修改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不断前行,法治建设只有跟上实践的脚步,才能发挥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修改宪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宪法的权威、实施与监督,使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修改宪法 篇3
一、财产权与经济自由的概念和含义
(一) 财产权的宪法概念
其财产权, 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 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 一般具有可让与性, 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 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实质是基于财产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 。财产权既具有自由权的性质, 也属于经济权利之最重要内容:一方面, 财产权是确保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的基础, 另一方面, 财产又是独立和自由的基础。
根据相关的规定, 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 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著作权, 都将受到法律的保障:
第一, 人民有权力自由使用、收益或处分其有财产, 并排除他人的干涉。
第二, 国家征收或征用公民私人财产需为了公益利益, 并且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 如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 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 私人在没有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 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 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二) 经济活动自由的含义与保障
作为自由权之一的经济自由通常包括居住和迁移的自由、移居国外和选择国籍的自由、职业选择的自由以及财产等内容。不仅意味着经济人的偏好自由、价值自由、使用自已的资源自由, 而且包括自由交易自由定价等。较广义的经济自由权包括职业选择自由、契约自由、经济体结成协会的自由、竞争自由及兼职自由等。宪法确认的经济活动自由产生两种效果:
A、要求政府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能对生产者 (包括劳动者) 、消费者以及他们间的交易实施任何强制或变相的强制。
B、政府必须保护公民的经济自由免受社会势力的强制。
二、保障财产权与经济自由的重要性
A、保障财产权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中国既存的话语里, 把私有制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表述, 意味着承认其合法性与持久性 (2) 。在市场商品经济的条件下, 如果不保障私人财产权, 经济就不可能出现繁荣。财产权没有保障, 就等于不承认个人利益, 那么对个人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所获得的利益因为没有保障也就等于没有利益。这样, 个人就不愿意辛苦地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没有了求富的欲望, 社会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繁荣。
B、财产权是公民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和保障 (3) , 保障公民财产权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财产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关系来看, 财产权是保障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权利。财产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同, 构成公民最基本的三项权利。私人财产权意味着私人在社会合法范围内自治的正当性, 也意味着私人有权控制在私人领域内属于个人的物品, 意味着个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成果来维持个人的生存, 意味着个人不必强迫于为他人提供生活必需品。没有财产权的生存权, 只意味着做奴隶的权利, 因为人对物的依赖必然转化为对控制该物的人的依赖。没有财产权作为保障基础的其他权利和自由, 只是空泛的权利和自由, 个人的生存将失去动力和条件。所以, 在宪法里明确个人财产权是对我国公民生存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
C、财产权有助于实现个人人格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是促使个人进取和实现社会公益的巨大力量, 财产权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财产权受平等保护是近代现代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 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和标志。如果财产权没有保障, 那么人民的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不愿意努力勤奋进取, 有钱人也会因为朝不保夕的财产而肆意挥霍, 人民也不愿意通过正当手段来获得财富, 社会就会陷入盗窃、抢劫、强权、人治的斗争中, 文明将不复存在。哪里没有财产权, 哪里强权就压倒正义, 哪里野蛮就压倒文明。
既然财产权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价值, 财产权自然应当由宪法加以确认并宪法的保障。
三、西方大陆法系国家保障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有关规定
(一) 法国《人权与民权宣言》第17条规定: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示必须时, 且在公平而预先补偿的条件下, 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4)
(二) 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2条规定:
在不违反公共福利的范围内, 任何人有居住、迁移以及选择职业的自由。不得限制任何人移居国外或脱离国籍的自由。第29条规定不得侵犯财产权。财产权的内容应适应于公共福利, 由法律规定之。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方可。 (5)
(三) 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6条规定:
除非根据保健和安全方面的理由法律可按一般程序某些限制外, 公民均可在国内任何地区自由迁移和居住。不得以政治理由规定任何限制。每个公民, 除非附有法律义务, 均可自由离开与返回共和国土。第23条规定:不根据法律, 不得征收任何个人税和财产税。第42条规定:财产为公有或私有。经济财产属国家、团体、个人。私有财产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但为了保证私人财产能履行其社会职能并使其能人人均能享有, 法律规定获得和享有私有财产的办法和范围。为了公共利益, 私有财产可以在法定场合被有偿征收。依法继承和依遗嘱继承的规则和范围以及国家在遗产方面的权利, 皆由法律规定之。 (6)
(四)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1条规定:
所有德国人在联邦领土内均享有迁移之自由。第14条:一、财产权及继承权应予以保障, 其内容与限制由法律限定之。二、财产权负有义务。财产权之行使应同时有益于公共福利。三、财产之征收, 必须为公共福利始得为之。其执行, 必须根据法律始得为之, 此项法律应规定补偿之性质与范围。补偿之决定应公平衡量公共利益与关系人利益。补偿金额如有争执, 得向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7)
(五) 1987年《大韩民国宪法》第14条规定:
全体国民有居住、迁移自由。第15条规定:全体国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第23条规定:a、全体国民财产权应予以保障。其财产内容范围由法律规定。b、行使财产权时应尽力照顾公共福利。c、因公需要, 对财产权需征收、使用或限制及由此付的补偿, 均由法律规定, 并应支付正当的补偿。 (8)
(六) 《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移和居住。
四、我国现行宪法的不完善方面
A、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33条虽然笼统地提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但没有任何其他关于经济自由的规定。
B、宪法第13条中, 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不过, 没有关于财产权的补充条款的详细规定, 且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 征用补偿在没有详细的规定下的实际运用中有许多困难。根据《国家赔偿法》, 国家只赔偿直接损失, 不赔偿间接损失, 且有关征收补偿的标准很低, 因此, 包括《国家赔偿法》在内的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法律还有待完善。
C、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居住与迁移自由、移居国外和选择国籍的自由以及职业选择自由等相关规定, 然而, 香港和澳门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明确规定了迁移自由, 这是对大陆公民的不公正。
D、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财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E、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没有“财产权”的相关规定。
F、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相比, 在司法程序上可能出现错误。在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国家, 不论财产是否是非法的, 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得侵犯, 一切非法财产的处罚都要在司法判决后才能够执行。而如果只保护合法财产, 但没有对非法财产的限时保护, 就会出现以非法财产为名的肆意侵犯, 结果在之后经过司法检查发现此“非法财产”为合法财产, 这样就会造成公民合法财产的无辜侵犯现象。可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财产保护的司法程序上更加成熟, 不会出现错误侵犯行为。
五、具体条款的修改意见
A、在宪法第13条后作为第14条, 规定:a、凡是以公共权益为目的的财富都属于公共财产, 其具体范围另行明确规定:此外的权益, 皆可成为私有财产的保障对象。 (人民财产所有权之行使, 在不妨碍公共利益植范围内, 受法律保障 (9) ) 。b、政府对公有财产需严格依法进行保护, 并不得违反, 这样就可以保障公民的财产不会被未经过司法程序而以非法财产为由而侵犯。
B、在宪法13条中增加内容, 规定:国家可以依照法律对私有财产予以征用或征收, 但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国家征用或征收私有财产时, 需依照征收或征用实施前已有法律确定的标准进行适当补偿:如果之前没有相关法律补偿标准, 需要按照同期市场价格进行完全补偿。 (人民之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 但因公益上之必要, 得以相当价格征收之 (10) ) 。b、国家征用或征收的私有财产如果是生活必需品, 应当给予被征收者能继续保持其原有正常生活水平的完全的补偿。其具体标准法律另行规定。c、如果被征用或征收的私有财产在完成其特殊目的后能够恢复原状, 可以由该财产所有者依照物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是否收回, 但收回行为不影响其获得相应补偿的权利。
这是对目前宪法中欠缺的补偿条款的修补, 并且能够做到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相同情况相同处理, 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最终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
六、结语
完善社会主义宪法的财产权保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但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先进的社会要有先进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而只有建立完善的私人财产的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权法治”。宪政事业, 宪法的修正不会停止。
摘要: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体系和宪政制度的完善。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完善过程中, 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自由与财产权的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共同推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发展。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如今, 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则没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相关规定, 这是极不利于现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所以修宪是必要的。
关键词:财产权,经济自由,保障,修改宪法
注释
11郑贤君主编.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8.
22 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30.
33 夏泽祥主编.宪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121.
44 法国<人权与民权宣言>.
551946年<日本国宪法>.
66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
77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881987年<大韩民国宪法>.
99 张知本.宪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120.
1787年宪法教案最新修改 篇4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7年宪法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不论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还是现任总统呢奥巴马,在就职那天发表就职演讲时,都会手抚圣经,说同一句誓言,“我庄严宣誓,我将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并将竭尽所能坚守、维护并保卫合众国宪法”,这里所说的宪法,即1787年宪法,可见这部宪法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这部宪法是在什么情况下确立的?它的内容是什么?后人对它又有什么评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宪法建立的背景,宪法的建立与独立之初美国的严峻形式密切相关。独立后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实际上是由13个州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这些加入联盟的成员,各自为政,自主性很强。邦联最重要的机构,是由各个邦代表组成的议会,而这个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没有行政权和司法部门,也没有完整的外交权力。也就是说邦联制下各邦的权力和地位相当突出,地方自治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资等权力;而国家中央政府、议会等权力相对薄弱。
这种联盟在战争时期可以联合13块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战争结束后,弊端很快显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贸易上:邦联的政治体制,使美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当时,美国与英、法、荷、西等国都有贸易往来,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严重威胁了美国工业的发展。但是在邦联制下,各邦权力很大,财政政策各行其是,而联邦政府无权制定统一的关税,这也就使政府无力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另外,各州之间互设关卡,也使国内商品流通极其不畅,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阻。可以说,邦联体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债务上:政府积贫积弱,外债高垒,无力偿还。独立战争打了8年,耗资巨大,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据统计,到了1786年,美国所欠法、荷、西等国的外债及在国内发行的公债超过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仅50万美元,如此少的收入与巨额的外债相比,杯水车薪,而这仅有的50万美元,不要说用来还账,就算是维持政府日常开支,也只是能勉强维持。在邦联政体下,政府权力小,没有其他的财政收入的渠道,造成了政府积贫积弱的状况,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安全上:美国面临着国内外安全危机。在国内,由于独立战争并没有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所以各地的反抗斗争是此起彼伏。在国外,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还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如英国的军队驻扎在美国西北边境内,而南部和西部边境则面临着西班牙人的威胁。邦联政府又无权维持常备军,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是束手无策。
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年轻的美国面临着严重政治体制的危机。华盛顿对于这种体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更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华盛顿已经不满邦联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给政府足够的权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主张改革政体。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实行松散的联合,这样各邦能保留更多的主权。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各邦过分独立和自大,恰是这个国家的祸乱之源;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则势必造成整个国家的积贫积弱。毕竟,独立于英国不是各邦的个体行为,而是13个邦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也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走向繁荣和昌盛。维持现状,任凭各邦妄自尊大,只能是**、内战和崩溃。幸而,在历史的岔道口上,美国的开国领袖们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邦联制,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了新的政治体制。
1787年宪法,是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的第一个内容,即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制与邦联制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政体。简单的理解,就是,邦联制下地方权力高于中央权力,而联邦制下,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
联邦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联邦制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实施联邦制可不可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贸易上,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统一的关税,这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再看债务上,联邦政府拥有经济大权,就有实力解决外债问题。最后看安全方面,联邦政府有军事大权,就能够维持常备军,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说,用联邦制代替邦联制,是适应美国的国情的,是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是也历史的进步。
那么地方是不是没有任何权力了呢?不是,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积极性,必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宪法第二个内容: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借鉴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按照该学说,国家的权力分为三种,并且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美国也是第一个把三权分立学说应用到实践的国家。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实行这样的任职形式,体现各州权平等的原则。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我们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每次总统大选,美国上下国沸沸扬扬,凡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总统。这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原则。
最高法院大法官共有九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这三种机构共同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结构。而这三种权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说,这是一种分权与制衡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关系图来进行讲解。
按照这样的分权与制衡理论,构建国家机构,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则。
评价:美国的开国员勋们,正是运用了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制定了1787年宪法,那么后人又是如何来评价这部宪法呢?
“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的杰作”(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这是对1787年宪法最高的评价。确实如此,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事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的权力,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致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恩格斯在评价这部宪法时说:“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恩格斯的这句话,又承认了这部宪法的局限性:即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弟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在评价这部宪法时,我们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在前面学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有关知识,请分析它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又有哪些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都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以代替过去松散的邦联。虽然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但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然后让学生简要概述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阐释的能力。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议会时美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每州2人,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体现了什么?(体现“州权平等”的原则)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州至少1名,人数固定为435名,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或虽否决但经两院2/3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对外宣战权、修改宪法权等。参众两院各自还拥有特殊权力。如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咨询和同意”;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国会立法活动常受院外活动集团的影响。国会两院在各自议长主持下工作。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还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但规定在职的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院。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每4年举行1次。总统任期4年。连任次数最初并无规定,后1951年生效的第22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连任总统之职2届以上。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切行政机构都向总统负责,受总统领导和监督;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美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美武装部队总司令。《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当选总统必须是出生在美国,年满35岁,并居住美国14年以上的公民。宣战权虽属国会,但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有权宣布紧急状态,但应事先通知国会,紧急状态应在6个月后自行终止,但总统仍可以重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总统负责处理对外关系,有权与外国签订行政协定;经参议院同意,有权同外国缔结条约,任命驻外使节。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除非两院各有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经参议院认可,有权任命联邦法官;享有赦免权(弹劾案和触犯州法律者除外)。总统虽保持强有力的联邦行政权,但也受到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一定程度的制约。
【修改宪法】推荐阅读:
五、宪法修改07-04
2018宪法修改10-11
宪法修改的重要意义08-30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宪法之维09-20
宪法和宪法宣誓制度06-28
学宪法讲宪法讲稿09-12
学宪法将宪法作文10-27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教育心得06-02
讲宪法学宪法活动总结06-16
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结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