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考试论文

2024-05-27

多元化考试论文(通用5篇)

多元化考试论文 篇1

笔者批判地接受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对初中生语文考试所采用的单一化考试方式——笔试。虽然笔试在测试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初中生对语文在认知、理解、记忆、思维、写作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方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而且笔试方式简便易行又便于统一“大批量”作业,还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教育成本。但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考试仅仅使用这种单一化的考试方式,将对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生发展及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痛”。

这种“伤痛”至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其一,无言辞接触性声本表达,大大降低了语文的人文情感色彩。哪怕是再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不可能在笔试中有丝毫言语动感流露,使本来美妙深邃的人文色彩无情地钉死在哑默的字里行间。试问:美文之情何以完全展现?人文之感何以充分体验?

其二,无即时、即兴心灵呼应的思想情感流露机会。语文本是具有双方或多方用于现实言谈交流及书面表达而相通互为的多重功效。但单一化的笔试抹杀了前者的生命功效而单调地保留着后者的单一功效,从而在相当高的程度上造就了单一型人才。试问:单一型人才怎能适合多元化当代社会发展之需求?

其三,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试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式化书写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大限定了学生即兴思辨、言表胆识和瞬间质疑之创新思维。试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难道不需要教育者首先解放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桎梏吗?

其四,不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语文教育是学生一生语言教育的基础,表述意义所留下的文字轨迹从形式上主要承担着语文载体的功能,它离不开生动活泼的言辞形态。这就决定了人文情感的流露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均需发自主体动态思想深处而展现于外的声形并茂结合的综合语言形态,然而单一化的笔试从本质上讲岂能完成这一环节呢?

其五,不利于国家普通话的推广。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主要职能在教育,而如今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采用单一笔试方式所表现的同一个字、词、句子,因各方言区均有自己的发音特色,长此以往……难道要将推广普通话的任务推向社会、推向人民、推向政府吗?

初中语文考试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现其最基础性、最根本性语言交际工具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改革!必须改革初中语文考试方式。

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形势,改单一化考试方式为多元化考试方式,即笔试、口试、演讲、即兴演说、情境朗读与对话、质疑创新、创作、合作等。以这种多元化考试进一步发展初中语文三大功能——阅读功能、交际功能和写作功能,并对初中学生适时培养语文第四大功能——质疑创新功能。

笔试考试方式众所周知,就无须多论了,只提一点:随信息时代同行,亦可结合计算机同步。(雷同处略)

笔试、口试、演讲、即兴演说、情境朗读与对话这几种考试方式共同点是言辞表达,主要训试学生的口语及其交际能力与水平。测其发音标准度、语言应变度、组织灵活度、思维善辩度等。

笔试、口试、演讲、即兴演说、情境朗读与对话、质疑创新、合作等这几种考试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口试是针对语文基础性、普遍性的字、词、句及生活实践普遍性的情景对话的考试,其难度相对其他考试方式来说较低。

演讲考试方式可分为指定式命题、指定式话题、抽签式命题、抽签式话题四大类,一般采用一定准备的按纲演讲与脱稿演讲两种形式。难度系数等级一般可分三种,说明于学生并由学生自主选择。当然,在同年级中因难度系数等级的不同,其所占该年级演讲考试的起平分值也相应变化。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既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又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情施教,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可塑潜能的最大化发展。(此规则也适用于其他各种考试方式)。

即兴演说考试方式与演讲考试方式相比较而言,一般在考试问题揭题完毕后只给学生留简短几分钟或更短时间的准备,且核心在“说”上,即看法、感想与论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兴演说考试方式总体难度系数高于同级别演讲考试方式。

演讲考试方式中的“一定准备”可以有考试前相对十几分钟时间准备和相关演讲素材供其摘选。而即兴演说考试方式是一种融高智商与高情商于一体的言辞表达综合素质的临场发挥考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即兴演说考试方式中的“一定准备”可以有考试前相对几分钟时间准备,但不给考生提供相应素材摘选。即兴演说考试方式在活跃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胆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创新意识方面比笔试效果好。

情境朗读与对话考试方式,顾名思义,是设置一定情境,由学生有情有调地朗读与应变交流而作相应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培养学生理解人文语言和处世情商等方面有着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考试目的有三个:朗读的语音和语调、感受情感与陶冶情操、进入理性人文的角色。

质疑创新考试方式包括两大方面:①对间接经验质疑而表明自我看法或尝试性理解。②对生活实践中的语言、言语现象及文学作品内容、观点、评论等提出质疑而谈论或探讨看法。这种考试方式一般不作为必要的考试方式,可在平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为提高极少数特殊学生的某种素质而适用。该种考试方式对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及另类思维方式和情商意志品质尤为重要。语文质疑创新考试方式若能有效地使用于自然学科、艺术等其他学科及日益发展的现代科研,则其社会综合效应更为可观。因为如果缺乏质疑创新意识的未来人才,哪怕再出色也绝不可能在其所研究的某个领域中独树一帜,更谈不上独占鳌头。

合作考试方式是针对某种考试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可同年级也可非同年级,可同班级也可非同班级),在一定组织规则程序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而进行的(含笔试与非笔试)考试方式。它是一种涉面广、内容杂、难度大的考试方式,可随社会生产的发展等条件相对成熟时予以考虑,其潜能不可估量。

合作考试方式一般分三大类:比率合作、比例合作、均等合作。它们都有相应的操作条件和具体规则程序。所以,语文的考试当然不可仅用笔试来衡量。再远一点看,当代文明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更该领悟到语文在未来社会发展工具性的“期货”效应。恰恰这种“期货”效应唯有通过多元化考试方式才能实现。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分类型、分阶段稳步、科学、务实地改革初中语文考试制度,采用多元化考试方式,并配合多元化考试达标制(多元化达标制另文有论)循序渐进地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高效稳定健康地发展。

初中学生因其个体差异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个性及其特点,不过正规场合下的考试不可能因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而随之灵动,但在兼顾多元化社会发展所需的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因而本论中至少设“普通型”和“特殊型”初中生学习考试之所需。

分析探究初中语文现状单一化素质教育与改革后多元化素质教育在“四者”辩证统一发展关系中的优劣得失(见表1)。

以初中普通型学生九年级语文学科多元化考试方式所占该学科总分比的动态发展为例来说明初中语文考试方式的新思路(见表2)。

以初中特殊型型学生九年级语文学科多元化考试方式所占该学科总分比的动态发展为例来说明初中语文考试方式的新思路(见表3)。

当然,初中语文多元化考试方式新思路亦可为中小学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及其考试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正如许多人担心公务员面试的公平性一样,在此项多元化考试方式中肯定也存在类似的“人为性”因素,如谁来100%公证即兴演说、质疑创新等考试方式的客观性;同理,谁又能因为公务员面试考试存在“人为性”而否定其存在社会价值呢?话又说回来,对学生考试的终极效应还得回归于人类社会,且其中一定存在“人为性”因素。尽管其中并不尽善尽美,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发展前进中的动态趋向,这就预示着初中语文考试方式新思路具有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趋势性。

总之,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培养建设祖国的未来栋梁,更关键的是让未来栋梁以切身实感领会发展中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而打开这扇人才大门的金钥匙必然是适应多元化社会生产发展的多元化考试方式,其中语文多元化考试方式是其基础性的工具。

摘要:针对目前单一化的初中语文考试方式的种种弊端——笔试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教育为满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提出多元化语文考试方式。要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来构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初中语文多元化考试方式。

关键词:多元化考试方式,达标制,质疑创新,动态发展

多元化考试论文 篇2

B、要在世界语境中对中国古典作品做新的诠释 C、要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我们要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其他民族 我的答案:D 2关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不正确的是()。 A、唐代体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化灵魂上的解放

B、人心的美丑,高贵与残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致的表现 C、魏晋之美表现在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 D、唐代在思想上已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支配 我的答案:A 3杰姆逊对文学理论的看法,不包括()。 A、后现代语境具有多元化特点

B、新的理论是有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 C、理论应注意系统性与统一性

D、提倡每一种研究都需要构想出来一个与自己相关的理论 我的答案:C 4陶渊明的诗句“当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表现出()的情绪。 A、喜悦 B、旷达 C、焦虑 D、忧伤 我的答案:B 5在陈寅恪看来,李唐一族之所以兴盛,最主要原因是()。 A、贤臣众多,政治开明 B、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C、引进吸收外族文明 D、对外扩张,积累财富 我的答案:C 6关于梁实秋,描述错误的是()。 A、原名梁治华

B、他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C、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西方美学史》《槐园梦忆》 D、曾留学哈佛大学 我的答案:C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管是中诗还是西诗,它们有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要遵守一定的音律 B、钱钟书认为中西打通最忌讳片面性和互相隔绝 C、“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出自《管锥篇》

D、白瑞蒙的《祈祷与诗》发挥了诗人瓦勒利的序言 我的答案:C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长生殿》是洪昇的作品

B、《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C、布莱希特曾经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 D、《长生殿》的主人公是李香君 我的答案:D 9艾田伯提出应从五个方面来发展比较诗学,其中不包括()。 A、比较文体学 B、比较格律学

C、文学结构的分析 D、文学背景的比较 我的答案:D 10《一门学科之死》的作者是()。 A、巴斯奈特 B、斯皮瓦克 C、克莱齐奥 D、安德拉德 我的答案:B 11《摩罗诗力说》中的“摩罗”,意思是()。(1.0分)0.0分 A、天神 B、魔鬼 C、湖畔诗人 D、浪漫派 我的答案:D 12关于宗白华,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的处女作与哲学有关

B、宗白华曾写过《为什么要爱国》

C、他青年时就有了贯通中西,重塑中国文化精神的追求 D、他曾在23岁时远渡日本留学 我的答案:D 13中国首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是()。 A、郑振铎 B、鲁迅 C、王国维 D、黄人 我的答案:D 14《老人与海》是()的作品。 A、海明威 B、勒维纳斯 C、巴斯奈特 D、克莱齐奥 我的答案:A 15中国的比较文学始于()。 A、诗歌革命 B、小说翻译 C、留学生运动 D、政府外交 我的答案:B 16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 B、研究故事的来源

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 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 我的答案:D 17下列不属于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学科背景的是()。 A、多文化发展

B、文化霸权主义兴起

C、文化原教旨主义逐渐消失 D、哲学思想转变 我的答案:C 18在诗学发展的阶段中,国别诗学之后出现了()。 A、共同诗学 B、第四种诗学 C、第三种诗学 D、原创诗学 我的答案:A 19宗白华认为,晋人之美不包括()。 A、酷爱精神自由 B、唯美的人生态度

C、以孝道为最重要的行事依据 D、以赤子之心为道德基础 我的答案:C 20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 A、表现论 B、技巧论 C、实用论 D、审美论 我的答案:C 21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创作,第一次编码和第二次编码分别受到()的影响。 A、作者主观认识和能力、客观表达能力 B、作者客观表达能力、主观认识和能力 C、信息的完整程度、媒介手段的丰富程度 D、作者主观认识和能力、媒介手段的丰富程度 我的答案:A 22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不包括()。 A、互补 B、互证 C、互识 D、互抗 我的答案:D 23宗白华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他强调立足中国,返本开新

B、宗白华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建立新的中国文化体系 C、他提出更新文化的重点是寻求解决一代人的心灵问题 D、他强调从西方的理论出发,再反过来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 我的答案:D 2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两个方面。 A、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B、研究的综合性和总体性 C、研究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D、研究的差异性和系统性 我的答案:B 25关于文学研究的基础,朱光潜的理解不包括()。 A、根本不知是精神上的残疾 B、知得不正确是趣味低劣 C、知得不周全是趣味狭窄 D、“知”是“行”的前提 我的答案:D 26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中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阶段,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是强调“经史子集”中的()。 A、经 B、史 C、子 D、集

我的答案:C 27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 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

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我的答案:C 28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著作?()A、《野草》 B、《华盖集》

C、《中国小说史略》 D、《管锥篇》 我的答案:D 29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启蒙”的是()。 A、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B、遵循工具理性

C、推崇文化互补意识 D、拒绝抽象的自由观 我的答案:B 30科学家普利高津的贡献与()有关。 A、帕累托效应 B、玄理论 C、耗散结构 D、潘洛斯阶梯 我的答案:C 31王国维曾写了(),以康德的知识论来检验中国关于性善性恶的讨论。 A、《屈子文学之精神》

B、《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 C、《论性》 D、《原命》 我的答案:C 32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钱钟书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B、这篇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

C、文中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的戏剧进行了比较

D、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戏剧中对道德的追问给西方戏剧以新的启示 我的答案:D 33下列不属于系统论内容的是()。

A、其基本观点是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总和 B、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C、其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具体内容和特征

D、系统论重视将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抽象出来 我的答案:C 34王国维曾翻译了元良勇次郎的著作()。 A、《哲学概论》 B、《伦理学》

C、《西洋伦理学史要》 D、《西方哲学史要》 我的答案:B 35文学批评家瑞恰慈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A、接受美学 B、新批评派 C、陌生化 D、现象学 我的答案:B 36按照罗伯特·史柯尔斯的分类,虚构世界低于经验世界的小说是()。 A、浪漫小说 B、讽刺小说 C、科幻小说 D、历史小说 我的答案:B 37“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 A、《尚书》 B、《论语》

C、《郭店楚墓竹简》 D、《礼记正义》 我的答案:C 38关于轴心时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00-700年之间,中国、印度、希腊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人物 B、“轴心时代”这一说法的提出者是雅斯贝尔斯 C、“新轴心时代”要求回归民族文化的源头

D、苏格拉底认为,人类一直是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的 我的答案:D 39下列哪位先生著有《中国文学研究》,并在书中对林纾做出高度评价?()A、鲁迅 B、黄人 C、郑振铎 D、胡适 我的答案:C 40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其吸收学习的方法是()。 A、格物 B、格义 C、援释入儒 D、援释入道 我的答案:B 41“熵”是一种主要与()有关的单位。 A、体积 B、质量 C、秩序 D、空间 我的答案:C 42胡适曾在北大任职时,因为看了朱光潜的()而邀请其到北大讲学。 A、《西方美学史》 B、《悲剧心理学》 C、《诗论》 D、《谈艺录》 我的答案:C 43“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出自()。 A、《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B、《摩罗诗力说》 C、《文化偏至论》 D、《狂人日记》 我的答案:A 44比较诗学的两种形态的差异取决于文学现象间有没有()。 A、相似性 B、共同的规律

C、直接关系和相互影响 D、可比较性 我的答案:C 45关于国学,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 B、林语堂认为,科学的国学是我们治学的目标 C、国学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文化这一研究对象 D、清华国学院的历史发展包括四个阶段 我的答案:C 46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宣言要求文学应该追求()。(1.0分)0.0分 A、逻辑 B、道德 C、超我 D、本我 我的答案:C 47在《谈艺录》中,作者指出诗人魏尔伦的诗境类似于《沧浪诗话》中的()。 A、“以才学为诗” B、“以议论为诗”

C、“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D、“不可凑泊” 我的答案:D 48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有三个人物做到了拒绝生活的欲望,他们是()。(1.0分)0.0分

A、贾宝玉、惜春、紫鹃 B、贾宝玉、迎春、紫鹃 C、贾宝玉、林黛玉、袭人 D、贾宝玉、探春、林黛玉 我的答案:C 49法国大革命属于()启蒙。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我的答案:A 50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 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 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 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 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分)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包括宇宙、作家、作品、读者。()我的答案:√

2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四大导师为代表,强调要利用东方的古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来研究中国文化。()我的答案:×

3钱钟书的文章《谈趣味》,讨论了中西文艺比较的问题。()我的答案:×

4对于文化,费孝通曾经提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我的答案:√

5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来叙述9·11事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趣的课题。()我的答案:√

6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界,一直很重视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因此在跨文化问题上成果卓著。()我的答案:×

7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我的答案:×

8“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我的答案:×

9王国维曾在《国学丛刊序》中提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学问,而是中学还是西学之争。()我的答案:×

10严复不是《国闻报》的创办者之一。()我的答案:×

11梁实秋认为,对于山水画,中国人重视山水中的人,而西方重视山水物体本身。()我的答案:×

12国粹派与学衡派不同,对于国学,前者强调保存,后者强调发展。()我的答案:√

13白璧德提倡新人文主义,推崇卢梭的浪漫主义。()我的答案:×

14刘若愚很早就提出,中国的诗歌往往是没有主语和时态的。()我的答案:√

15文学批评家们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批评原理,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而与研究资料无关。()我的答案:×

16鲁迅认为,要发展古老中国,首在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手段进行国家建设。()我的答案:×

17陈寅恪在传播佛教思想时对密宗里有关性问题的忽视,与他的接受屏幕有关。()我的答案:√

18比较文学的发展类似可逆的平衡态,所以需要不断自我更新。()我的答案:×

1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的“继”字,是继承、传递的意思。()我的答案:×

20朱光潜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我的答案:√

21后现代主义既铲除了现代主义的各种壁垒,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建设性的蓝图。()我的答案:×

22王国维阅读了叔本华的著作后,相信宗教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的痛苦。()我的答案:×

23“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指的是即使在令人悲观的世界里,也要奋发图强地做人。()我的答案:√

24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看来,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完全不相容的。()我的答案:×

25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出的“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指既要吸收外来学说,也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我的答案:√

26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偏向政治和国家的,《桃花扇》是偏向哲学和美学的。()我的答案:×

27在哲学家勒维纳斯看来,他者最不能被人理解的一面,是值得被重视的。()我的答案:√

28熊和蝉,都曾是中国文化产生时就有的图腾,原因是中华民族祖先崇尚稳定与和平。()我的答案:×

29系统论对文学的贡献体现在为文学提供了符号学和进化论的方法。()我的答案:×

30朱光潜指出,西方的爱情诗善于“怨”,而中国的爱情诗善于“慕”。()我的答案:×

31《中国评论周报》是民国时期由民粹派主办的一份英文杂志。()我的答案:×

32第三种诗学主要追求各国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而忽视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我的答案:×

33李泽厚在《美学散步》的序中,认为宗白华偏于西方科学,而朱光潜更像一位中国古典诗人。()我的答案:×

34研究比较文学,往往离不开世界文学的方法论。()我的答案:×

35戴维斯·安迪亚诺教授认为,现在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都面临转型,其他学科也在逐渐借鉴比较文(1.0分)1.0分 我的答案:√

36鲁迅在写《朝花夕拾》时,其要旨在于研究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这一类主题。()我的答案:×

37巴西比较文学家安德拉德认为,只有多元的声音,才能使过去的殖民者得到精神的解放。()我的答案:√

38进化论和尼采,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来源。()我的答案:√

39根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记载,戊戌变法至1911年,中国出现的翻译小说已达600余种。()我的答案:√ 40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是相通的,都采用了互为主观的研究方法。()我的答案:×

41鲁迅曾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关于“孝”的故事。()我的答案:√

42对不同话语的对话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用自己的话语去说服、同化他人的话语。()我的答案:×

43林纾曾对中西小说在叙述方式上进行过比较。()我的答案:×

44在乔纳森·卡勒看来,理论应该是跨学科的,并且要对过去的常识概念进行批判。()我的答案:√

45信息论提倡新的信息应该在新颖性和不可理解性之间寻找最优方案。()我的答案:×

46比较文学主张“对话”的意义,其中包括重新确定人的生存方式。()我的答案:√

47理查德·罗蒂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我的答案:√

48宗白华谈到尼采时,认为“生命的两境”由酒神和日神象征,酒神象征着生命的节制,日神象征着生命的涌流。()我的答案:×

49某些科学家由于失去人文目标和理想,很可能成为政治野心家的工具。()我的答案:√

多元化考试论文 篇3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高校学生对于考查课学习不够重视, 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了重考试课轻考查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通过率高;考查课要求在教学周结束时就完成, 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 可以采用小论文、开卷、闭卷等考核形式给学生一个成绩;二是因为考核要求偏低, 考核内容和实际参与结合不够;尤其像小论文、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学生之间互相抄袭, 不能体现学生间的掌握差距及综合素质。

目前, 汽车评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全部采用课堂教学, 采取的考核方式为:期末开卷考试成绩 (60%) +实验成绩 (10%) +平时成绩 (30%) 。该种考核方式虽说尽量在开卷试题上做到别出心裁, 多采用拓展型、实物图式、开放式等问题, 但是从学生答卷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结果, 如对某品牌二手汽车市场交易现状作以分析, 学生一般回答的非常笼统肤浅, 只知皮毛, 东拉西扯, 且存在抄袭现象。

通过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将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转变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 着重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 力求考试形式多样化。

二、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的提出

为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 本文提出增加过程考核的力度和形式的多元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形式增加为“平时成绩+软件测试成绩+专题实践考核+期末成绩”四种, 四者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具体考核方式及权重分配比例为:平时成绩 (20%) +二手车评估仿真软件测试成绩 (10%) +专题实践表现 (40%) +期末成绩 (30%) 。

三、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 学生拿到项目, 然后按照要求去实践, 在实施中老师不断指导, 等学生完成项目, 再回到课堂汇报讨论交流, 最后在大家的交流、辩论和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平时成绩部分 (20%) 。

按学生出缺席、课堂纪律、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平时表现占10分, 实验占10分。

2.“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测试成绩 (10%) 。

应用沈阳敏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授课, 软件内容含漫游体验、鉴定评估、实训示范、考核测试四部分, 理论教学中应用本软件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真实工作, 体验二手车实际交易流程,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本软件在完成相关知识学习后, 即可利用第四部分考核测试进行随堂测验, 该类成绩随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测试简单便利, 成绩统计容易。

3. 专题实践部分 (40%) 。

专题实践部分的考试设计表如表1所示。该部分考试成绩评定方式让学生评委小组参与评定, 改变了以往只能由授课教师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 期末考试部分 (30%) 。

该部分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试,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由授课教师进行阅卷, 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给定该部分的最终考核成绩。

四、应有效果

针对《汽车评估》课程进行了基于多元化过程考核的考试改革试点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开始前, 教师已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 让学生了解到必须独立通过考核, 使学生对各项目人人动手, 在思想上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通过广泛收集最新汽车信息, 使汽车专业的学生密切关注到汽车前沿技术, 并在学习中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中, 平时成绩、软件操作成绩以及专题实践成绩都是根据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来判定的。通过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试验和征求意见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比分析该考核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的“出勤率、抬头率、动脑率、动手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2.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往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讲解理论, 没有实地观察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感受市场氛围, 观察市场业务范围、交易过程、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交易市场上较活跃的车型、二手车与新车价位的差别等, 单一的教学方法,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应用沈阳敏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授课, 通过软件模拟操作, 让学生对二手车鉴定评估程序申请、证件验证、技术鉴定、价值评估、出具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整个流程和操作细节进行系统巩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3. 强化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考试改革的同时, 本课程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多元化, 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列出学生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可参考的资料, 让学生围绕选题, 自行收集资料来讲解选择的主题。如专题1和专题实践2要求每位学生按照实际二手车评估市场的工作岗位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业务洽谈、签订委托书、拟定作业方案、技术状况检查、评估估算及撰写评估报告等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 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动手能力。

五、结论及建议

本次考核改革是在专业考查课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改革,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反映, 学生对于该考核方式尤其是将软件操作环节和专题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非常认同。学生普遍认为, 该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日常教学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成绩在形成性过程考核中产生, 避免了成绩出现偶然性的可能, 对于评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认真度、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等都比较客观。

该课程作为专业考查课程考核改革试点, 尚处于摸索阶段, 如何客观评价“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中的各项成绩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高校学生对于考查课学习不够重视, 形成了重考试课轻考查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紧密相关。通过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采用增加过程考核力度和形式的多元考核方式, 将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转变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 着重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 力求考试形式多样化。经过实践验证, 改革后的考试模式起到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达到了考试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化,考试改革,汽车评估,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倪敏, 魏向国.高校仪表类课程的多元考试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2) :98-99.

[2]李刚, 刘树伟, 卫绍元.汽车构造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11 (5) :134-135.

[3]申荣卫, 台晓虹.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9) :25-27.

[4]田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评估》课程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91-92.

[5]张蕾, 董恩国, 邢艳云.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技能评价方法———以汽车专业教师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18) :72-73.

多元评价:考试改革的创新机制 篇4

一、理论框架:多元评价体系的基石

1.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公开出版的《智能的结构》 (Frames of Mind) 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指出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每个人主要具有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智能[1]。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 且每种智能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 对个体而言存在着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部的差异, 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 即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普遍性、差异性等特征。基于多元智力理论, 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发展的、有差异的, 并通过适宜的方式和适宜的程度对智力的组合类型进行辨别, 使评价对象的优势智力领域获得证明和体现。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强调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习、建构、发展的过程, 因此,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成长变化, 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出来的动态因素, 体现过程性和学生主体性。

3.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指出要从人性的角度关注受教育者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 而这种需要正是实现“各自”的自我, 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 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对个体需要和实现的尊重”, 教育要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和悦纳所有高低不一的草木, 不应当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高考制度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要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生相适配。

二、内涵解读:多元评价体系的三维特征

1. 多元评价的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多元化”

多元评价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 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新课程提倡以校本课程为代表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 这种多元化教育的结果必定是:不同类别、不同特色的中学为高考录取提供的教育评价依据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多元智能类型、多种发展潜能的学生在评价侧重点上具有差异性, 同一智能类型的学生在能力表现上具有层次性。多元化的教育, 满足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教育对多元智能个体需要和实现的尊重, 体现了教育与学生的协调性;多元化的评价, 符合多元化教育的要求, 将为高考提供更加丰富、更为全面的依据。其次, “多元化”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 亦重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发展, 是一个涵盖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多元化”。就评价性质而言, 要坚持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就评价主体而言, 既包括第三方评价, 又包括学生自身和教师的评价;就评价内容而言, 既包括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表现出来的, 与学业多元评价有关的静态因素, 还包括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的, 与非学业多元评价有关的动态因素;就评价方式而言, 既包括终结性、统一性、量性的评价, 也包括形成性、个体性、质性的评价;就评价标准而言, 既包括同类学校、同质考生的一致性, 还包括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发展方向考生的个异性。

2. 多元评价的本质是为评价对象提供最优化的发展契机

在传统评价研究中, 研究者们也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 也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意愿[3]。但在传统高考中, 单一主体、单一方式、单一标准的学业成就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 使得所谓的发展性评价在事实上体现的效果却是大一统的、终结性的、甄别性的评价;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评价成了一个外在于学生发展的, 体现为唯一学业标准的存在物, 所有学生都要尽力在同一学业领域中去切合所谓评价的标准, 而自身的优势智力和潜在智能不能被发现。在多元评价体系中, 采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而每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多元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预定某种智能、某个结果, 而是将评价作为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 用以发现和识别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和潜能, 以便帮助个体获得发展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契机, 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创造最佳的条件和机会, 实现个体需求的尊重和满足。

3. 多元评价的核心是教育的全人观

多元评价作为一种尺度, 其核心是体现教育的全人观, 主要表现为三层含义:首先, 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 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 因此多元评价体系要给每个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点, 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其次, 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自己生命的全过程, 每一个智力领域的发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具有非同步性, 所谓的优势智力领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存在不平衡的发展[3]。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看来, 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多元评价体系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 通过学生学习和自我构建的过程看到他们发展的潜在性, 要“不忽略学生学习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再次, 人本主义提倡对每个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评价就要为每个智力领域提供可靠依据, 使每个学生既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又找到自己的欠缺之处, 从而协调发展, 尽可能使每一个智力领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真正实现自我需要, 要“不忽视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智能发展”。

三、构建原则: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和三维特征,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源自体系构建的多元化方向, 涵盖基础教育的多元性, 学生需求的多元性,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等。基础教育的多元性是指基础教育为适应宽容社会、自由社会产生的多元化人才观的趋势而进行不懈追求, 属主动多元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则要求评价能够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公平、客观、全面的评价, 学生需求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趋势, 是世界多样性在主观意识领域的体现, 属被动多元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的多元性是多元评价体系自身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是多元评价体系本身的属性。

2. 发展性与自适应性原则

多元化更强调发展的理念, 多元化自身是一个随着人才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多元化。多元评价体系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优化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适应教育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发展的结果。在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 只有具备自适应性的发展能力, 多元评价体系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观念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3. 人本性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要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 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进程中就要确认并保证人的主体地位, 坚持把人的教育需求放在首位, 把“保障学生享有公平教育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作为体系构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元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原则具有以下含义:重视人的发展需求、体系构建的初衷和过程以人为中心、体系的应用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等。

综上所述, 推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是消除传统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人才观的诟病, 推进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 (Gardner, H.) .多元智能新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国韬, 杨雪梅, 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黄黎明, 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课程·教材·教法, 2003 (5) .

[4]潘永庆, 孙文彬, 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多元化考试论文 篇5

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本质价值发生了转变,它俨然成为了现代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 甚至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等错误手段,严重影响了该项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某些监考人员由于对自身工作职责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不重视,出现了为违规操作、态度漠视等不良现象,给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之后,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承认该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考务工作繁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其接收的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四、六级报考人数也大幅上升。这一客观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难度, 工作量较为繁重,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充足的考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整理报名数据、分装考场材料装袋、检查放音设备、抽调并培训大量考务工作人员等等。但是,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特殊时期,不少高校专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其相关准备工作往往只由一人负责。某些管理人员除了要承担考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兼任其他行政类工作,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同时肩负着教学职责。从直观效果而论,这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支出,使得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教学体系建设上,提高了本校一定的教育实效。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毕竟有限,过多地承担工作任务,势必会出现疲于应付的不良现象,极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或管理疏漏等问题,最终影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有序进行。

2.个别教师监考不严。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及教师对国家级考试的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上把这项考试的严肃性等同于校内的考试,忽视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及规范性。同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常都在周末进行,部分监考老师认为这占用了他们的私人时间,因而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举动,例如接听电话、丢失封条等。四、六级英语考试监考是一项十分神圣和严谨的工作,在身份核实、试卷启封、听力放音以回收答题卡等各考试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操作标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但是,正是由于个别监考老师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不屑一顾的监考态度,致使监考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如缺考生记录错误、违纪生试卷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对考生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失去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意义。个别监考教师监考不严是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3.作弊屡禁不止。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的权重无限放大,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某些本科院校及更高学府把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决定优等生评选、奖学金申请、专选课学分替代等。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或单位及国家公务员招聘,都将四、六英语测试成绩视为人才录用的必备条件,甚至还与其绩效、工资、福利等关联在一起。从某种积极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度,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知识,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动歪脑筋,企图作弊蒙混过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不良商家针对我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存在的漏洞,研发了很多高科技作弊产品,为大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这些作弊产品小巧精致,并被包装成橡皮擦、工具盒、眼镜等,给监考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校园内充斥着各类替考、 作弊等广告信息,增长了部分存在作弊心理学生的气焰。

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对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降低社会关注。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至今,社会极高的关注度无限放大了其权重,致使考试规模急速扩张,学生作弊现象泛滥,与该项考试原本服务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为了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源抓起,适当降低社会对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度,转变社会各界及高校、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功能化的思想,回归其设置初衷,实现其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的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教育目标和任务,深刻意识到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本质价值,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其评选受奖、毕业结业情况,激励他们努力学好各学科知识。用人企业或单位则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招聘人才,可将大学生四、 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非硬性标准或唯一标准,全面衡量应聘人才能够为本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各类人才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招聘人才的潜在能力。

2.提供网络服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量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中的引入,将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传统人工操作服务模式,不仅对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增加了工作任务量及其烦琐程度。在人力资源数量收缩、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推进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报考学生提供网络式服务,以保证报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开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请考务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把报名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公布出来。如此,既减轻了繁重的管理工作,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3.健全管理机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是高校教师及其他教育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基础。各级考试考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这其中包括责任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成立考务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对监考老师的现场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经发现玩忽职守、违规操作等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严厉惩处,利用强硬的手段强化监考老师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各相关人员则需要认真研读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及制度, 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效付诸实践。另外, 高校也应该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将之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当中,定时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们的职业素养,端正他们的监考参与态度,强化其专业技能,尽量保证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监管过程中不会出现工作纰漏。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行为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主动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

4.净化考试风气。针对上文提及的考试作弊行为泛滥问题,国家教育部、工商局及其他协作部门应该强强联合,净化英语四、六级考试风气,坚决打击帮助学生考试作弊的商业行为,断绝学生考试作弊通道。 在此建议政府从立法层面上,对辅助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规定,严禁高科技作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一旦发现即刻予以惩处,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则应该加强对四、 六级英语考试试题的管理,强化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防止题源泄漏,从根源上消除考试答案贩卖等不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作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行为,受学生思想的主导。要想从根源上消除英语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其恶劣性和错误性,从主观意识上剔除学生蒙混过关的思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考试观,促使他们对考试负责、对自己负责,引导他们自主拒绝作弊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十分重要,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动态发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有效意见或建议,以尽量保证考试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发挥,使其应有的价值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李洁.浅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

[3]李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14,(02v.

上一篇:修改宪法下一篇:布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