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多元化论文(精选11篇)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1
摘要:目前, 英语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 英文翻译成为我国现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行业。但是我国翻译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紧缺, 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困难, 这也直接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差异。用一种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 不仅要了解英语与其他语言的历史背景, 还要了解不同环境、不同时期阅读者的读写习惯。这使得英文翻译成为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英文翻译,语言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体现
一、英文翻译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英文翻译是指将其他语言的内容以及翻译内容的思想和翻译内容所要表达出的手法、感情, 完整而准确无误地用英语表达出来。
要了解其他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 才能更好地完成英文翻译任务, 让听者能得到与其他语言听者相同的感受。
二、语言的多元化
1.民族语言。
民族语言记录着每个国家的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 代表着各个国家所经历的历史。各国情况的不同是促成语言多元化的一个因素。
随着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进程和跨国公司的兴起, 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也日趋增加, 为英语奠定了国际语言的地位, 翻译成为交流的纽带。
2.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及其复杂的意识形态, 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复杂性、任意性、多以性往往造成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混乱, 使人想入非非, 这为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宗教对语言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贡献, 不仅最早的语言研究发端于宗教, 而且宗教对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规范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世界上主要以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受信仰的人数为多, 宗教所分布的区域不同, 就使得人们可能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 衍生出更多不同的语言习惯, 所以, 宗教和语言的多元化有着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关系。
3.不同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 当我们见到亲戚的时候, 有叔叔、阿姨、舅舅、舅妈、伯伯、伯母、姐姐、妹妹、哥哥、弟弟之称。但是在英文翻译中, 只有Uncle和Aunt, Brother, Sister, 英语中不分与说话对象的年龄, 也不区分说话对象与自身父亲或母亲的关系。
不同的历史文化, 造成了语言的多元化, 使得英文翻译中, 在英文中可能找不到相对应, 或者说能够准确表达的对应词。
4.不同的地理位置。
我们将地球分别划分为南北半球, 中间以赤道作为分界点, 不同经纬度的国家气候、温差、地理地势都不相同;以我国的东北部为例, 我国的东北部冬季十分寒冷, 人们都是睡炕。但在纬度低的国家, 一年四季可能都是十分炎热, 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炕”。
英文翻译中, 是无法用“bed”让读者能体会其中真正的意义, 同样都是用来睡觉的工具, 炕却是一个更为微妙、详细的词语。这是不同地理位置造就成的又一语言的多元化之一。
5.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历过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很多国家沦为法西斯的殖民地, 当法西斯战败离开他们的国土时, 有一部分地区封闭、相对落后的地区, 就会沿用殖民者的语言, 导致同一个国家, 可能出现不同的语言。
现在已经进入世界和平状态, 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提高, 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渐渐与国际接轨, 发展和巩固了国际语言。
三、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体现通常出现在以下方面
1.交际过程。
每个人应该都听过类似的这件事吧, 说是有一个美国人初次到中国, 他的朋友每次见面都问他:“饭吃了没?”这个美国人每次都如实回答。有一次, 正好在要去吃饭的路上, 又碰到他的这个朋友, 于是这个朋友又问了:“饭吃了没?”这时候这个美国人说:“还没有” (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 。这个朋友就说了:“走吧, 上我家吃去”。这个美国人觉得是他的朋友在邀请他, 于是便去了, 可是明显看到朋友眼中闪过的惊讶。
其实, “饭吃了没”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这话在英文翻译中就等于“Hello或Hi”, 而中国人一般都用客套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和热情, 这也是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的一种方式, 美国人的做事待人的方式则比较豪爽, 直接。
这个例子体现出了, 英文翻译的准确性需要相对应的不同国家的习惯用语, 而英文翻译在语言多元化的局面下, 直接将各个国家各个名族的表达文化、思维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2.教育程度。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许多国家早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也正因为国情的不同, 使得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产生了差异。举例说明:“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在中国, “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 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 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 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 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因此, 在英文翻译中, 两种语言里, 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 其实不然。在语言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情况下, 了解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3.民风民俗。
中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勤是摇钱树, 俭是聚宝盆。”它告诉我们中国勤劳节俭的民风;这就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故事:话说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 买上房子才住了几年自己便去世了, 临终前说:“我这辈子, 终于给孩子留了套房。”而美国老太太则不同, 她在自己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就买了房子, 定期还贷款, 死之前的几年终于将所有房贷还清, 临终前说:“我这辈子, 总算享受够了这房子。”
英文翻译中, 对相关国家的民风民俗应该做一定的了解。每个国家的民风民俗都有着它特有的由来。
因此, 在语言多元化的状态下, 英文翻译的忠实性使得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将民风民俗文化做出一个更好的诠释。
总而言之,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奠定了语言多元化的基础, 英文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英文翻译成为各国传播交流文化、经济、科学的一个必要途径。认识到英文翻译在语言多元化下文化体现的重要性, 我们就应当加大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 使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更进一步, 让更多的人了解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2]李靖舒.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因素[J].沈阳大学学报, 2005, (05) .
[3]陈大亮.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学习的对比分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2, (02) .
[4]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5]潘学权.异化: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J].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3) .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2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学习语言,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应在新《纲要》背景下给予多元的评价,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语言教育内容是否注重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语言教育的许多内容都是直观、形象的,因此语言教育所选的内容能否让幼儿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语言教育的内容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如“玩具展览”、“有趣的书”、“钱币”、“中国汉字”等。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有利于幼儿在回忆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整理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能引导幼儿去关注自身及日常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其次,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社会信息相关。如“每日新闻”、“天气预报”、“抗洪救灾”、“交通规则”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让幼儿感到新奇,同时对幼儿本身的思维、语言要求也较高,有一定难度。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理解这些社会信息,也能够进行表述交流。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极愿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常常会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他们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得以提升。
再则,语言教育内容中是否有幼儿可接受的科学信息。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幼儿易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家用电器”等。这些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科技含量,涉及一些专业用语、专业知识,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自主进行加工、概括的思维训练,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的发展。
二、语言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如通过看图片、演示桌面教具、情境表演、做游戏等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再如活动中利用小实验、选择、匹配、比较、记录等操作方法,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更好地感知、理解和体验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丰富幼儿语汇、加深理毹记忆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件,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学习氛围,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理解、接受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衡量语言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幼儿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幼儿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幼儿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经常打断幼儿的话而要求他(她)“说完整”、“说正确”等。实际效果是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幼儿表述的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觉得教师认为他(她)说得不好。有关幼儿语言表述行为的研究发现,没有表述的愿望或倾向就没有表述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幼儿暂时说得不正确、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语言表述、运用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整。其实,这个指标就是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如何,因为一切语言教育活动都是为r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只有有利于幼儿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
四、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行为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语言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反映。语言行为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而语言行为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行为。由于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要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语言教育行为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连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得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其次,教师应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论舞台剧中肢体语言的多元化表现 篇3
关键词:舞台剧;肢体语言;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引言:
肢体语言是舞台戏剧当中最常规的表达形式,它通过肢体动作及节奏的规律变化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恰当合理的肢体动作能够有效替代台词所不能展现的魅力,巧妙勾勒细腻的情感,肢体语言在舞台剧中的表现形式种类众多,且产生的舞台效果也各不相同。
一、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的内容
舞台剧是以舞台为载体,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文学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按照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喜剧、悲剧和严肃戏剧,荒诞剧等等;按照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戏剧、歌剧、舞剧、话剧、木偶剧等,新时期舞台剧种类更加丰富,先锋戏剧,魔幻舞台剧、全息投影舞台剧等应运而生。将肢体语言运用到舞台剧表演中,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体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变化,从而达到强化舞台效果的作用。肢体语言是通过支配身体,用特定动作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活动,还可以通过控制面部肌肉的抽搐、僵化等表达人物内心状态。总体来说,肢体语言就是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二、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舞台剧作为一种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的辅助可有加强其艺术的感染力。肢体语言对舞台剧表演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将通过舞台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话剧为例,话剧的核心价值与艺术体现都表现在其深厚的台词功力中,在话剧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将台词精简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戏剧《致命的信》中,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就是贪婪和欲望,如果只靠台词的流露与表达,将大大降低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因此,采用大量的肢体语言将都市人的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在观看中感悟与反思,从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与价值;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张默执导的大型魔幻舞台剧《劳山道士》,演员们对于道家文化的作揖、打坐等肢体语言的成熟运用,为人们营造了神秘莫测的神话氛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剧中还涉及到太极拳等道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更加依托于肢体的表现方式了,古装的形式也增加了对于肢体语言的难度;全息投影舞台剧《仙剑奇侠传》中男主角向观众展示了高超精湛的武术动作,不但对人物角色进行成功定位,弥补了台词的缺陷与弊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剧表演的内容,将此部舞台剧仙界悬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肢体语言已成为舞台剧表演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人物定位和感情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舞台剧中肢体语言的多元化表现
1、打造舞台激情
将肢体语言充分引入舞台剧表演中,对营造舞台激情,点燃剧场气氛大有裨益。在音乐剧表演中,加入激情洋溢的舞蹈动作,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美的享受和视觉的震撼,能够引导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由于强烈的舞蹈动作能够很好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巧妙合理的肢体语言能够成功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思想,对调动观众情感很有帮助;在台词占主导地位的话剧舞台中,如果能够适当采取夸张化的动作和神态,不仅能够舒缓观众的紧张情绪,增添舞台的趣味性,还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剧场氛围,打造舞台激情。
2、塑造典型人物
肢体语言能够侧面烘托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思想动态。在音乐剧中,用肢体动作的变化频率展现人物内心的情绪状态,同时,在音乐的进行与动作的更替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明化、具体化、形象化;在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段,它能提高人物对于情感的表达,将人物内心世界状态进行外化,而肢体语言作为其情感抒发的载体与媒介,在人物塑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进行无声叙事
肢体语言是支撑舞台剧表演的重要因素,“以歌舞演故事”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肢体语言通过动作的伸张、有规律的律动让观众直观掌控剧情的发展、转折与高潮,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过肢体语言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可以对舞台剧进行无声叙事,肢体语言的巧妙发挥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将独立的情节碎片连成主线,促使观众在舞蹈动作的观察和欣赏中洞悉故事内容。
4、打造别样意境
肢体语言的成功运用能够为观众打造别样的意境,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在戏剧和音乐剧中,舞蹈作为其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根据其功能性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三种意境,不同阶层的意境能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第一,“舞之舞”,在剧情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舞蹈,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第二,“不舞之舞”,在没有舞蹈要求下进行的,能够增强艺术感染力;第三,“不舞”,是音乐剧的点睛之笔,能够彰显主题,实现艺术的穿透力。
结语: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提升多元化的舞台表现也大有裨益。同时,新时期下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种类越来越多,魔幻技术与全息投影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舞台剧的成熟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使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境界。如今,舞台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马睿智.此时无声胜有声——论话剧中肢体语言的使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08).
[2]刘亚玲.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4(12).
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研究 篇4
一英文翻译中语言多元化的表现
1. 民族语言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展示着这个民族进步的全过程。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 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语言文化也就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 语言也在不断地规范化, 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 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使英语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语言, 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交流的主要用语。
2. 宗教信仰多元化
不同民族地区, 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它没有语言的限制。正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 使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多样, 往往需要借助于宗教信仰来满足自己理想化的要求, 语言的这种特点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而宗教也为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最早的语言就是从宗教中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上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地区, 使得人们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语言也就逐渐多元化。
3. 地理位置不同
我们以赤道为分界, 把地球划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 他们的温度、地理环境、气候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在英语翻译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实际表达的意思。地理位置的不同, 使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东风” (east wind) 这个词, 在中国东风代表希望、温暖, 而在英国东风则是寒冷刺骨的意思, 主要是由于英国是个岛国, 它东临北海, 西靠大西洋, 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
4. 历史文化各具特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决定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由于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 许多词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汇, 这就使翻译人员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所讲的内容。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也使得语言文化呈现多元化, 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英文翻译中语言多元化文化的体现
1. 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 就要找到合适的词语准确翻译。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多元化, 外国人很难准确地理解, 经常会曲解语言的意思, 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在语言表达上,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 通常比较委婉含蓄, 而西方人相对比较直接。在英语表达时, 要根据实际的文化语言背景, 明确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准确传递所讲的内容。
例如:在实际的交谈过程中, 中国人与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一般问“吃了吗”, “去哪儿”, 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在打探自己的隐私, 他们在打招呼时只是用“Hello”或“Hi”等。在英文翻译中,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语句的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在英文翻译时, 了解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2.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世界上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 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一定的差异, 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由于每一个国家生活的环境不同, 相应地对同一词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知识分子”这个词, 在中国与外国的理解中, 它们所涵盖的范围就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 有些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称为知识分子, 但是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 有一些知识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 而在外国的语言中, 知识分子的范围是很小的, 是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才被称作知识分子。
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其影响, 虽然现今社会发展迅速, 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点还是遵照传统观念。这种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使在进行英语翻译时, 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中国人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在英美文化中, “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派生出许多谚语。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语言文化的多元化, 要求我们在英文翻译时, 一定要明确当地的风俗民俗。
三结束语
各国、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使语言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进行英文翻译时, 要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各种文化背景, 以便准确地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刘航.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体现[J].海外英语, 2010 (11)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5
关键词:多元阅读;语言能力;游戏活动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国内对早期阅读的研究比较活跃,但都处于自发状态,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我园提出的提倡多元阅读:(1)基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2)基于园所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的需要,将多元定位在多元媒介(纸质图书、成人讲读电视和网络声像等)、多元内容(儿歌、散文、故事等)、多元途径(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一日生活环节、园内环境、家庭与社区)、多元形式(听、看、讲、画、表演等)等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研究对丰富有关早期阅读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园对多元阅读的研究,拟形成系统的序列化的多元阅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以及有效的指导策略,通过多元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如何选择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阅读课程内容
以“自主、多元、悦读”作为多元阅读课程的核心要素,各年龄段依据主题,从环境中的阅读、集体教学中的阅读、游戏中的阅读、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阅读、家庭与社区中的阅读这五个方面,优化重组多元阅读内容,体现多元媒介、多元内容、多元途径、多元形式。环境中的阅读主要包括:标志阅读(如爱护花草等标志)、图示阅读(如紧急疏散图、图示的游戏规则、班级规则、生活卫生规则等)、作品阅读(幼儿美术作品、优秀阅读作品推荐等)。集体教学中的阅读内容主要根据我园现用的语言课程和园本的经典阅读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包含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游戏中的阅读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阅读可以根据主题和季节的变化,开展相应话题的一些谈话讲述活动。家庭和社区阅读内容优化主要是根据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进行一些相关推荐内容的梳理优化。
二、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阅读实施途径与策略
1.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阅读环境创设
不断尝试有助于多元阅读课程实施的阅读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拟通过物化环境中图像、标志等多种符号信息的创设,发展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良好人际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积极的语言交往,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多元阅读环境创设要点及其对课程实施的积极作用。
2.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阅读集体教学活动
通过讲述与谈话活动,给予幼儿必要的讲述支持和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文学活动,引导幼儿接触优秀成熟的作品,积累文学语言,扩大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初步构想幼儿理解图书的五个元素:对画面人物的理解、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对画面背景的理解、对画面间关系的理解、对画面主题的理解,开展阅读集体教学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理解和表达阅读内容的经验与能力。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多元阅读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点和组织策略。
3.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阅读游戏活动
在分析阅读材料特点和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拟在表演区开展戏剧活动,引导幼儿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表现文本内容,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幼儿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拟在阅读区开展自主阅读和故事创编活动。通过自主阅读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故事创编活动,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仿编、续编和创编,从而发展幼儿的文学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拟在美工区开展独特的幼儿故事“写作”活动,请幼儿将故事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画下来制成图书或将续编、创编的故事绘画成自制图书,使孩子们获得一些初步的书面表达体验,感受到书面表达的乐趣。通过研究,总结提炼了在多元阅读游戏活动中各类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4.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多元阅读活动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总和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如盥洗环节、户外散步环节,结合季节与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观察与谈话活动,发展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
5.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家庭与社区中的多元阅读活动
幼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阅读的机会和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将多元阅读活动延伸至幼儿的家庭与社区。在班级中创设亲子借阅区,支持亲子借阅,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开展阅读活动,指导家长亲子阅读的方法。在幼儿接触周围生活(户外广告、路标等)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知这些符号与生活的关系,感受阅读的有用,使幼儿成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
参考文献:
论舞台剧中肢体语言的多元化表现 篇6
肢体语言是舞台戏剧当中最常规的表达形式, 它通过肢体动作及节奏的规律变化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丰富其精神世界。恰当合理的肢体动作能够有效替代台词所不能展现的魅力, 巧妙勾勒细腻的情感, 肢体语言在舞台剧中的表现形式种类众多, 且产生的舞台效果也各不相同。
一、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的内容
舞台剧是以舞台为载体, 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文学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 按照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喜剧、悲剧和严肃戏剧, 荒诞剧等等;按照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戏剧、歌剧、舞剧、话剧、木偶剧等, 新时期舞台剧种类更加丰富, 先锋戏剧, 魔幻舞台剧、全息投影舞台剧等应运而生。将肢体语言运用到舞台剧表演中, 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 体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变化, 从而达到强化舞台效果的作用。肢体语言是通过支配身体, 用特定动作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活动, 还可以通过控制面部肌肉的抽搐、僵化等表达人物内心状态。总体来说, 肢体语言就是充分利用肢体动作, 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二、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舞台剧作为一种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肢体语言的辅助可有加强其艺术的感染力。肢体语言对舞台剧表演的作用和意义, 以下将通过舞台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话剧为例, 话剧的核心价值与艺术体现都表现在其深厚的台词功力中, 在话剧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将台词精简化, 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戏剧《致命的信》中, 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就是贪婪和欲望, 如果只靠台词的流露与表达, 将大大降低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因此, 采用大量的肢体语言将都市人的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促使观众在观看中感悟与反思, 从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与价值;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张默执导的大型魔幻舞台剧《劳山道士》, 演员们对于道家文化的作揖、打坐等肢体语言的成熟运用, 为人们营造了神秘莫测的神话氛围,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剧中还涉及到太极拳等道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更加依托于肢体的表现方式了, 古装的形式也增加了对于肢体语言的难度;全息投影舞台剧《仙剑奇侠传》中男主角向观众展示了高超精湛的武术动作, 不但对人物角色进行成功定位, 弥补了台词的缺陷与弊端,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剧表演的内容, 将此部舞台剧仙界悬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 肢体语言已成为舞台剧表演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人物定位和感情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舞台剧中肢体语言的多元化表现
1、打造舞台激情
将肢体语言充分引入舞台剧表演中, 对营造舞台激情, 点燃剧场气氛大有裨益。在音乐剧表演中, 加入激情洋溢的舞蹈动作, 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美的享受和视觉的震撼, 能够引导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由于强烈的舞蹈动作能够很好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 巧妙合理的肢体语言能够成功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思想, 对调动观众情感很有帮助;在台词占主导地位的话剧舞台中, 如果能够适当采取夸张化的动作和神态, 不仅能够舒缓观众的紧张情绪, 增添舞台的趣味性, 还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剧场氛围, 打造舞台激情。
2、塑造典型人物
肢体语言能够侧面烘托人物性格, 体现人物思想动态。在音乐剧中, 用肢体动作的变化频率展现人物内心的情绪状态, 同时, 在音乐的进行与动作的更替中,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而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明化、具体化、形象化;在戏剧表演中, 肢体语言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段, 它能提高人物对于情感的表达, 将人物内心世界状态进行外化, 而肢体语言作为其情感抒发的载体与媒介, 在人物塑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进行无声叙事
肢体语言是支撑舞台剧表演的重要因素, “以歌舞演故事”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肢体语言通过动作的伸张、有规律的律动让观众直观掌控剧情的发展、转折与高潮, 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过肢体语言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可以对舞台剧进行无声叙事, 肢体语言的巧妙发挥可以推动剧情发展, 将独立的情节碎片连成主线, 促使观众在舞蹈动作的观察和欣赏中洞悉故事内容。
4、打造别样意境
肢体语言的成功运用能够为观众打造别样的意境, 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在戏剧和音乐剧中, 舞蹈作为其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 根据其功能性进行划分, 可以将其分为三种意境, 不同阶层的意境能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第一, “舞之舞”, 在剧情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舞蹈, 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第二, “不舞之舞”, 在没有舞蹈要求下进行的, 能够增强艺术感染力;第三, “不舞”, 是音乐剧的点睛之笔, 能够彰显主题, 实现艺术的穿透力。
结语:
综上所述, 肢体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对提升多元化的舞台表现也大有裨益。同时, 新时期下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种类越来越多, 魔幻技术与全息投影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舞台剧的成熟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促使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境界。如今, 舞台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马睿智.此时无声胜有声——论话剧中肢体语言的使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2 (08) .
[2]刘亚玲.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探析[J].戏剧之家, 2014 (12) .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7
1 语境的定义及语境与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此现状, 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学好这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目的, 是为了运用语言, 而不是分析语言, 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然而, 灵活运用需要我们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 运用不同的语言。语境是指话语或文字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上下文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环境。通常语言形式结合语境出现, 使学生更容易于理解、识记和巩固。语言学是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境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话语所陈述的内容是以哪种言语来表达的, 根椐相应的语境因素, 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否则, 就可能出现语用错误, 使交际发生障碍。语言意识教学问题一直是国外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那么, 语言意识是什么?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产生于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对有关词汇、句法、语篇或文化特征以及其功能进行反复不断地思考、分析和感知, 形成的逻辑思维。因此, 我们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提高分辨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加强阅读能力, 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刺激产生适应, 并逐渐改善感觉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可知, 口语语言意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或从书本上学到的, 而是由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来的, 并掌握语言规律在一定的语境和使用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在多元化语境下, 运用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2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剖析
就目前来说, 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表现为“哑巴英语”,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 除每周几节英语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较少。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些情况, 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不仅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而且会形成消极心理, 进而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就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 工作和生活。很多学者论述过语境多元化的问题, 他们认为, 多元化语境因素由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背景等构成的。因此, 我们尝试采用在多元化语境下增强大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那什么是多元化语境?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元化语境, 一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环境, 人们会用语言的环境帮助理解词汇、语句或段落的意义。二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理解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互动。三元化语境是对构成语用学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的理解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多元化语境的意义。值得可喜的是,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了多元化语境下英语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应从中认识到不足, 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综合分析,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缺乏因素如下:
1) 语境因素:在正式场合, 人们所说的英语几乎接近标准英语;在非正式场合, 英语被口语化, 也被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另外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我们应该知道, 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完全脱离母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2) 教材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均使用某一类的英语教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强调语言知识和英语词汇的积累等。然而, 目前国内的某些英语教材在设计上大多缺乏对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培养, 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口语语言意识。
3) 教师因素: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中语法错误及表达的意思等, 而忽视了对学生表意是否符合语境等语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交际策略运用的指导以及相关文化差异。
4) 学生因素:大学生急于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大部分没有口试要求, 因此学生对口语不够重视。学生普遍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 还有少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怕开口、不敢开口, 更不用谈去培养和提高自身交际的能力。
3 如何发挥多元化语境下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功效
在语言交际中, 语境不限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交往时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语境不仅局限于上下文,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记忆和文化知识等, 这些都会影响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在多元化语境下, 充分发挥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1) 英语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交流, 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互动活动,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从简单处着手, 比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去描述自己的见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去翻译自己听到的, 还可以用英语说自己所想的,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的东西用英语表达出来, 和朋友同学慢慢分享。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身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能力。另外, 增强英语教师的策略意识也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英语口语策略意识和话语技巧去影响学生。这样使学生有意识的用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在多元化语境中提高学生英语的真实交际水平。
2) 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的方法。多元化语境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放松心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减轻各种心理压力。让他们对英语充满兴趣。把自己融入到学习之中,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同时分享自己阶段性的成果, 最终能够达到顺利的与人交往。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 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教师应运用多元化语境与口语教学相融合, 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 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取得交际的成功。英语口语交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 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英语环境, 让学生亲身的体会英语的乐趣, 从心理上感到轻松, 用嘴充满自信的去说自己想说的, 这有利于英语的口语表达。
3) 立足课本, 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重视第二英语课堂活动。英语文化是包罗万象的, 即便是在同一文化主题下不同的英语国家之间也会千差万别,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有关文化性的教学, 更应该有所突出。然而, 学好英语口语, 培养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绝对不能忽略、脱离文化背景。而且有必要在课外融入英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英语课堂的多元化活动, 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广播、英语讲演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掌握更多英语文化知识, 从而使学生运用口语的热情及在多种环境中善于自我表现。学生们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比如利用一些影视资料、网络博客和辅助教材等。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平台, 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还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的语言环境如今是多种多样, 互联网如此发达, 还有很多的外国电视节目、广播节目, 只要我们有在多元化语境下提高英语口语的意识, 学好口语并不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了。然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 开展各种活动。在英语学习与口语实践方面,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流利度, 颇具成效, 使我们更加坚信继续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还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以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口语流利度, 最后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从而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推广下去, 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
当今,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语言或国际语言。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意识的,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步伐刻不容缓。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为激活学习过程提供更好的语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无疑让我们意识到在多元化语境教学的浪潮下, 务必认识到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能力的重要性。第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在口语教学方而的显著成效, 它给语言学习和语苦教学都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摘要:英语是在多元化语境中发展和变化着的语言, 语言意识培养其实质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 而是多元化的, 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文化知识等, 进而分析多元化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意识。为了研究多元化语境和口语语言意识的相关性, 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英语课堂活动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增强语言表述的流利性, 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元化语境,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口语
参考文献
[1]黄波.论英语意识的培养曲须植根于文化[J].外语学刊, 201O (2) .
[2]曾绪.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8
我们许多老师在交流时都说年级越高, 学生举手的越少,课堂上总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一旦下了课,学生又恢复了活力. 我们都将问题归根于数学教学的枯燥性. 众所周知,在那些名师的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至极,教学效果十分好. 其实名师们的魔力,应该归功于他们课堂言语的魅力. 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的课堂语言, 实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所以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努力提高课堂语言,特别是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来克服数学教学的枯燥, 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评价语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评价语言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师的评价语言,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我们设置问题时通常都会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答案,往往会忽略掉此时我们应该使用怎样的课堂语言来应对,该怎么设计相应的过程性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应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语言. 比如质疑的环节可以说:“你提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 ”有些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我们要抓住契机,鼓励他们:“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能够想出这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希望以后继续保持爱思考的好习惯! ”对于讲得特别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说:“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儿了,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 ”直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这种自然、贴切的语言. 虽然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评价语言的重要性,也想在课堂上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但是我们的“库存”比较贫乏. 如果每堂课都是千篇一律的 “很好”“非常好”或者 “你真聪明”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 实际上对学生起不到多大激励作用.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寻找精彩的评价, 积累并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进取的力量,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评价语言恰到好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评价,引导深入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
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 我们如果不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语言, 就可能会出现我们上我们自己的课, 而学生又是自顾自地在做别的事情,这样一节课很难有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从实践性的东西开始, 在比较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励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温暖的阳光, 去抚平学生不安的心.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一些平时胆小的学生在课堂上欲言又止,这时需要我们的鼓励,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名同学发言.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合理的内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今天我非常高兴××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以后经常听到你这样精彩的发言. ”让学生萌生成就感,激发他下次积极举手的欲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言语中的“不解”,提供学生互评空间,促使学生共同成长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沟通”“合作”的过程. 教师如果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教师自以为已经很了解学生的意思,就草率讲述自己的看法. 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 所以课堂中我们应该少说话,甚至是装不懂,把自己置于“无知”境界,“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五年级下“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的教学中,在教学分数单位的意义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不断补充,逐步完善概念. 学生先学后教,这样自主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这种感知是对分数意义本质的、整体的感知,而非支离破碎的.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单位“1”理解得很透彻. 在学生互动过程中,没有了来自于教师的压力,学生处在一个比较平等的地位,他们能够自主地参与评价,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补充分数意义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融入集体,同时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伙伴间的良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评价这种教学让教师能走下讲台,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 “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 “学”.
摘要:评价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成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气氛和活动,好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语言,特别是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克服数学教学的枯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评价语言,丰富,恰到好处,互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金燕,宋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42.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9
一、课堂模仿,学习语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接受能力非常有限,但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导学生模仿学习,或从课文中模仿,或从教师的语言中模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课文中经典的词语,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多采用口语语言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秋姑娘的信》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提到的“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这句话,自己根据课文描述秋天这个季节的特点。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自己对春天进行描述。有学生依照课文中的写法写道:“春姑娘挥着她的魔法棒,呼唤她的伙伴。首先召唤小草,让它们感受春天的温暖;再呼唤树木,让它们换上新装。春天万物复苏,所有的生命都被春姑娘唤醒。”利用学生较强的模仿能力,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自主地对春天进行描述,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依照范文模仿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完善。学生借鉴文中词语的运用方法进行练习,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比较提炼,发展语言
有对比,才有高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词语的妙用,或者直接将各种优美词语灌输给学生,一是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文词语进行总结归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词语的恰当与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语言。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一课中,提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教师将文中“镶嵌”二字换成“安置”,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的区别。学生通过一番讨论,都觉得第一个词用得更生动形象。优美的词语调动学生对于美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体会到词在句子中的妙用。再比如文中“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这句话,让学生讨论这句话中“就像”两个字的作用,问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是”可以不可以。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如果换成“是”,这句话就没有比喻的意思。针对学生的这一结论,教师又让学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述身边的事物。在这样的比较练习中,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文中关键词和优美词的用处。学生在比较词语用法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组织实践,创造语言
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有许多对话适用于日常生活。文中的语言,很直观地将“爸爸”教育“汤姆”时的情形表达了出来。学生通过多次诵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课文中的内容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自主组队,每队两名同学,一名学生扮演汤姆,另一名学生扮演爸爸,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交流,表达文中“汤姆捕鱼后不想放掉鱼,而爸爸严肃教育汤姆必须把鱼放掉”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后,自己组织语言,有效表述文章大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研读课文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创造语言的最终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时,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文章从课堂模仿、学习语言,比较提炼、发展语言,组织实践、创造语言等方面研究搭建多元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玲.反思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J].语文月刊,2011(05).
[2]曹若男.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J].西北大学学报,2011(01).
[3]林添胜.论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10
关键词:幼儿;多元化阅读环境;语言能力;发展;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途径之一,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丰富的多元阅读环境的实践研究,我探索出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阅读,幼儿在环境渲染中发展起来
阅读是幼儿喜爱的项目之一,幼儿园的活动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爱上读书。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机会,为幼儿创建快乐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阅读,使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多元阅读的建立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的趣味性来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组织幼儿参与活动,进行快乐阅读。
为了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来阅读,然后在每周五的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体会,或是将自己阅读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师生根据幼儿讲述的语言、神态等共同评选出最优秀的阅读者,并授予一朵小红花。让幼儿在活动中激发出阅读的欲望,在分享中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从而使幼儿慢慢喜欢上阅读,并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龟兔赛跑”这则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展示的平台,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看法将这个故事演出来,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创造家,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对故事的寓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丰富有趣的活动、生动形象的表演、热烈的环境氛围都会使幼儿感受到阅读的轻松快乐,感受到阅读的益处,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不同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与意义,从而爱上阅读,在阅读活动中快乐成长。
二、看材料,幼儿在感知中不断丰富体验
幼儿阅读的材料多种多样,由于每个幼儿的性格与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合读书的安静环境,让幼儿在静谧安逸的环境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阅读材料,以满足每个幼儿的阅读需求,使幼儿在不断地阅读与感知中丰富自己的体验。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阅读区。阅读区里陈列的图书要丰富多样,包括经典人物故事书、动物故事书以及科普类读物等,以便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而且阅读氛围浓厚的环境会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从书中获取知识与经验。
其次,每两周更换一次图书,以保证幼儿对阅读保持新鲜感。教师可以轮流替换这些图书,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带图书来交换着阅读,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不同题材的读物,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见解。
另外,在幼儿阅读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学着边阅读,边思考,让幼儿在阅读中能够理解书中人物的做法,并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安静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不同材料的更替能让幼儿对所读的书有不同的认识,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看家庭,幼儿在实践中增长经验
阅读不仅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还是增强幼儿生活经验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亲子的阅读环境,如,亲子阅读室等,让学生在听与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阅读游戏,为幼儿创设轻松有趣的阅读环境,使幼儿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如,利用猜谜语,让幼儿在思考中认识到各种事物,如,“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圆筒白糨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等谜语,幼儿听到这些有趣的谜语,加上家长的指导与启发,他们就会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能够在猜谜中慢慢认识到生活中的事物。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游戏情境,既能够使幼儿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能够让幼儿在阅读中增长生活经验。
总之,多元阅读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多元的阅读环境,通过组织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多元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其增长知识与见闻;另外,教师还要让幼儿与家长多多沟通交流,通过游戏来增长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能力。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是幼儿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春凤.关于幼儿园集体早期阅读活动实施过程的质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徐光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语言多元化论文 篇11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译坛关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从未间断, 有关翻译标准的学说更是层出不穷, 众说纷纭, 但至今也没有达到统一。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站在立体思维的角度, 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一样, 在语言学的母语迁移理论中同样存在各个理论多元互补的现象, 各个理论学派从各自的角度, 得出了相反, 甚至是相矛盾的结论, 虽然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但这些研究推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 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2.1 产生背景
对于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 历来是中外翻译界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 三国时, 支谦就曾提出“循本旨, 不加文饰”, 后有东晋道安的“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唐代玄奘的“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近代, 翻译标准更加丰富, 严复的“信达雅”, 钱钟书的“化境”, 傅雷的“神似”和许渊冲的“三美”等都曾引起强烈反响。和中国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翻译标准作为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相同, 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问题也一直层出不穷, 争论不休。18世纪, 英国学者泰特勒 (Tytler) 提出翻译“三原则”, 奈达 (Nida) 1964年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和后来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以及皮特·纽马克 (Peter Newmark) 的翻译文本说等。
作为中国学派的译学理论, 辜正坤先生“多元互补论”的提出最早是针对翻译标准问题, 1987年首次在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后就引起轰动, 后又在中国首届中青年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并被该研讨会授予论文优秀奖。
2.2 何谓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所谓的“多元化翻译标准”是一个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标准系统, 这些标准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功能 (2003) 。翻译标准系统的构成应该是:绝对标准 (原作) →最高标准 (抽象标准最佳近似度) →具体标准 (分类标准) 。由此可见, 绝对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标准, 最高标准是具体标准的标准。
辜先生认为, 译作的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的实现依赖于接收者, 但接收者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等又因人而异, 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没有绝对的标准不等同于没有任何标准, 与之相反能用来判断译作的价值还能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标准不但有, 还有很多, 而这些标准就构成了翻译标准的一个多元系统。
在翻译标准系统中, 从原则上来说, 各个具体标准在空间上是互不冲突的, 并没有伯仲之分。但是, 由于认识主体的审美意识不同, 对翻译功能的特定要求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 一些标准被提升为主标准, 而那些相形之下被认为是次标准的, 仍有可能在某个适当的时候再次荣升为主标准。所以, 标准的主次之分, 时间性和空间性都是相对而言的。
所有的翻译标准本身都具备自己的特点, 某一个翻译标准的优点可能正是其他翻译标准的缺点, 每个标准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 又弥补了其它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和其它标相辅相成。所以说, 译标准的多元化本身就体现着翻译标准的互补性。
2.3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意义
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止为翻译标准的理论研究贡献了力量, 对于解决翻译实践问题, 意义更为重大。对译者而言, 多元的翻译标准可以让他们不拘泥于某一种翻译标准, 相反, 可以博众家之长, 吸取各家精华, 进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就读者而言, 多元的翻译标准可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的风采, 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有效地吸收译作中的信息。就译作而言, 多角度、多层次的翻译标准, 有利于发现、评估译作的价值, 从而真正对读者和原作负责。
3 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理论互补现象
3.1 语言迁移理论的背景
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Ellis, 2000:299) , 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 历经起落, 争议不断。
从其兴衰历程看,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兴盛期, 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阶段为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衰落期, 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中介语理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 对比分析假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 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 甚至遭到否定;第三阶段始于80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逐渐形成和发展, 语言迁移论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 语言迁移再度崛起。
3.2 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互补现象
“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 (Ringbom, 2007:33) , 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 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 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
(1) 行为主义学派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导思想在语言观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在学习观上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支配,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会受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的阻碍, 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 (干扰) 引起, 负迁移是学习者困难与错误的主要来源。因此二语学习者必须克服一语习惯, 避免干扰错误。行为主义学派认识到母语会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却过分夸大了它的干扰作用, 从而忽视了影响二语习得的其他诸多因素。
(2) 认知派观点
认知派的学者主要受到乔姆斯基 (Chomsky) 普遍语法的制约, 认为母语不同的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过程和顺序大致相同, 一语的特征不会迁移到二语中去, 所以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进程没有明显的影响。
(3) 社会派观点
在社会文化视角下, 一语起特殊作用, 是一个中介工具, 由学习者自发使用, 以实现自我调节。一语的使用是一种策略, 通过这个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社会和交际的目的。因此一语对二语学习起积极作用, 而非消极作用, 起促进作用而非干扰作用。
从以上讨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就一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各派理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通常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势必会影响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但结果其实不然。尽管各派对于一语在二语习得中是否起作用, 起正迁移的作用还是负迁移的作用的看法并不一致,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迁移进行研究, 甚至各种不同理解的存在还加深了对迁移现象的研究。各式各样的迁移理论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和其他的迁移理论相辅相成, 弥补着其他迁移理论的缺陷, 也为其他迁移理论的存在提供依据。
4 结论
辜正坤先生构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是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翻译。多元的翻译标准并没有对以前众多的翻译家提出的标准全盘否定, 而是以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标准的存在, 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系统实质上是一元标准与多元标准的辩证统一。辜老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虽然是用来研究翻译标准, 但多元互补的观点却具有普遍意义。在语言学的母语迁移理论中同样不乏各个理论多元互补的现象, 各个理论相互借鉴, 互相弥补, 共同推动母语迁移理论和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 1989 (1) .
[2]辜正坤.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J].《文学翻译学》序中国翻译, 2001 (1) .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J].翻译通讯, 1983:7-8.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语言多元化论文】推荐阅读:
多元化考试论文05-27
公路企业多元化发展论文06-29
劳动力多元化论文07-06
多元化创新型论文10-05
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论文11-07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规避论文05-21
唐代射箭运动的多元化论文08-08
服装企业的多元化之路论文07-19
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论文05-29
多元化高中化学课堂的构建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