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建设

2024-08-17

信息服务建设(通用12篇)

信息服务建设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全球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的知识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和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已成为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趋势。这给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给科技信息工作人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因此, 科技信息服务队伍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以适应信息时代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各种需求。

一、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现状

1. 我国现有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与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学历结构不平衡。在我国, 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 这些机构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高学历者居多, 而地方科技信息队伍普遍学历不高,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很少, 低学历人员居多。 (2)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专业不对口。目前, 我国从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背景知识, 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居多, 他们大多对图书馆学、信息学兴趣不够浓厚。 (3) 缺少复合型人才。图书馆服务人员中, 高级职称尤其是研究馆员较少, 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居多, 学科分布不均匀, 缺乏既懂图书信息专业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同时又具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某项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 年龄结构老化, 年轻馆员少, 中老年馆员偏多。 (5) 安于现状者多, 积极进取者少。少数从业人员依然认为读者工作是科技信息工作的重心, 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 满足于日常的工作, 对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6) 科研积极性不高, 水平有限。很多图书馆从业人员虽然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也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但受自身能力和水平所限, 成果不多, 发表的文章级别不高、数量及质量都有待于大幅提高。

2. 管理层对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些管理层对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安排一些学历偏低或有特殊情况的人员在科技信息信息服务部门工作, 长此以往, 大家对科技信息工作产生误解, 影响了科技信息工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 一些信息工作人员也对自身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工作认同感, 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机械性的借借还还, 从而泯灭了工作热情, 降低了服务质量。

二、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日新月异给以传播知识信息为目的的科技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技信息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水平和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2. 科技信息事业自身发展和信息服务多样性的需要。

信息服务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专题信息服务。科研单位的研究咨询报告, 编译、汇编资料, 专题文献资料等成果, 可以为读者提供检索与原文传递服务。 (2) 个性化服务。包括定题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和委托检索。定题服务是指根据读者需求, 定期传送符合读者需求的新信息。个人图书馆服务是指读者可以建立个人图书馆, 对文献进行请求、查看和删除。委托检索是指向信息服务机构递交国内外文献委托检索请求。 (3) 科技查新。是指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开展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申报中学生创新大赛等进行的查新服务。这些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服务方式都要求科技信息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三、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基本要求

1.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握新形势下读者

需求的现状、规律和特点, 以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做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2. 要丰富图书信息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新形势下的科技信息服务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要掌握各相关学科的基本情况, 以便更加快速有效地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开发、利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信息, 更快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服务。因此, 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科技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方法, 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及检索技术。

3. 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 大部分科技信息机构均按照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 建立了国家级或者区域级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在采编、共享、交流和传递上都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这就要求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实际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 能够利用建设功能齐全、检索便捷的信息网站;懂得计算机软件知识, 能够进行软、硬件维护, 能够对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设备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判断和修理;能够利用光盘检索文献, 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及利用各种查询工具、搜索引擎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和传递, 利用网络终端查询所需文献资料, 在为读者答疑解惑的同时提供更新、更快的文献传递服务。

4.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提高服务层次。

科技信息服务与外文文献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外文数据库, 作为科技信息服务人员, 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熟悉图书馆业务使用的常用语、缩略语, 借助字典可看懂一般资料, 能顺利查找外文书刊。因为只有在自己能够熟练地检索、阅读、整理外文资料时才能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外文资源。

四、打造高素质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既不可能超编制聘请高层次专家型复合人才, 也不能简单地把低层次的人员辞退。在这一前提下, 提高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可行性方案有以下几个。

1. 在职培训。

由科技信息人员供职单位举办, 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主要是讲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分类体系, 馆藏图书的排架规则, 读者服务技巧;介绍本单位的信息服务工作变迁, 新技术新设备、网络信息资源情况;介绍本单位科技信息服务的群体、服务的模式等等。比如,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强化训练班或组织员工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员工参加信息信息加工、计算机等方面的职业培训, 扩展其知识面, 使其达到工作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聘请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或系列讲座, 提升信息机构的知名度;请单位专业人员或行业权威讲解有关专业知识,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等等。在职培训可以贯穿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各个工作阶段, 并且深入到各个层面。

2. 学历教育, 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对于没有系统接受图书馆学、信息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的信息服务人员, 应督促其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对于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信息服务人员, 应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另外, 学历型教育应与信息服务人员的晋职、晋级相联系, 才能够较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3. 搞好梯队建设, 有选择地考察一批学历高、知识层次结构好、年轻有为的业务骨干, 作为信息服务的中间力量。

压担子、压任务, 督促他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先进骨干的榜样力量, 做好科技信息工作的力量储备工作。

4. 设立培训基金和考核奖励制度, 为执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中科院提出的“百人计划”, 结合本单位情况, 明确人才引进目标、培养计划和配套经费;适当招聘选拔科技信息领域的精英对现有职工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进行信息平台建设、知识服务、信息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督促检查, 建立人员培训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使人才培养规范化、制度化, 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 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 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成为科研人员的迫切需求, 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也正向着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时代要求科技信息工作人员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信息服务能力,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信息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HK

信息服务建设 篇2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张 韬

(指导老师:王华兰 高级农艺师)

摘要: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绵阳市作为西部的科技城,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公共服务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各农业信息使用者共同参与。我市农业系统经过这几年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县两级网络硬件配备齐全,局域网、网站均已建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加速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点探讨。

1、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局农业网络全面完成。我局于1996年开始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收集农业信息,98年拨号上网,联通国际互联网收集信息。2000年10月建成局域网和“绵阳农业网站”。2003年我局又对原局域网进行全面改造,局域网(包括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上完全隔离。与此同时,又对“绵阳农业网”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版面更清秀,栏目更多,内容更丰富,网站设有绵阳农业、农业新闻、1

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专家在线、农业工作、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十大栏目。为绵阳市各级行政部门了解农业情况,农业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分析预测,价格行情和技术服务信息。从“绵阳农业网”开通以来,据统计,访问者迄今已达10万余人次,“绵阳农业网”建成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工作平台,市农业系统邮件服务器,基本实现了局机关与各县(市、区)农业局信息传递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市委、市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 市局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局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两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两个刊物”为《农业简报》和《农业信息网刊》。《农业简报》主要面向省农业厅、市委、市府、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县农业局;《农业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为局局域网,市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一是市局建立了全员信息制,局18个单位为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党政网农业局信息站点,是我局与市委、市府及市级机关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绵阳农业网”站点,是我市与各县(市、区)农业局、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

1.3 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县、乡、村延伸。我市在搞好市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市9个县(市、区)166个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建立了局域网,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全部托管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全市293个乡镇,已有166个乡镇按农业部“五个一”标准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9个县(市、区)实现了与166个乡镇以及49个龙头企业、53个专业大户、14个农村

合作及中介组织、11个专业市场的联网。

1.4 农业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市、县农业局信息工作人员共计204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32人,乡级农业信息人员166人,信息工作人员都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

1.5 重点推广“一站通”,取得较好成效。我市把推广应用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联播(简称“一站通”)作为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开始推广应用“一站通”,我局便专门组织了“一站通”使用培训,受到用户好评。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站,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力宣传“一站通”的优点,并组织上网注册会员,利用“一站通”平台查询、发布供求信息。一年多来,我市已有县(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镇(乡)农村信息服务站、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经营大户等145个单位或个人申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380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仙邦田公司在网上发布出售银杏树苗后,江苏一客户就来电来函洽谈,初步达成协议,成交额100多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江油西屏乡今年种植西瓜200多万斤,通过“一站通”发布信息后,仅销往成都一公司就达50万斤。“一站通”已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旺盛的农产品供求大市场,在农产品产、供、销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我市部分地方对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县以上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但镇乡、村、社、农户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中小龙头企业也对信息认识不足。

2.2 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还不够健全。目前市县(区)农业信息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但网上交易的电子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农业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未起步。绵阳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英文版本的网站,无法与国际进行信息交流。

2.3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延伸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在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买不起计算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尚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户家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市(县)农业局目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的变动,信息员队伍不够稳定,导致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咨询服务滞后。

3、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农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不但自身面临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路只能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牵头,制定绵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绵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价格、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数据库,逐步开发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两级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市、县信息网站基本建成,应充分利用网站加强我市农业的对外宣传,并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与本市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的联系,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一站通”,进一步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经站,建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广播、快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村,由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信息服务建设 篇3

一、建设免疫规划系统是档案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自实行儿童免疫规划以来,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免疫规划档案信息工作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免疫规划服务和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落后的手工登记、统计分析的原始手段上,其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传统落后的免疫规划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免疫规划实际工作的需要。流动人口的剧增,群众预防接种意识的增强,业务管理模式的不一致,数据标准、编码、接口的不统一,不能实现异地接种和档案信息共享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民众需求和免疫事业发展。如何建立动态监测的档案信息,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各类免疫规划相关数据,解决异地接种,实现数据共享,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成为免疫规划工作新的难点和工作重点。2005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二、收集档案信息是建设免疫规划系统的基本前提

根据卫生部《关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疾控发[2006]512号)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鄂卫办发[2007]24号)要求,湖北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儿童接种档案的收集纳入信息化工作和免疫规划系统建设。

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面组织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的普查统计工作,组织数据录入,建立报告管理系统;

二是从2008年开始,完成平台权限开通工作,实现客户端系统市、县、乡镇三个100%覆盖,实现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人档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是2009年狠抓客户端数据的覆盖率和数据质量、增大经费投入加快省市两级平台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录入的基础上,全面更新全省免疫规划信息化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和加大系统维护经费的支持力度;

四是2010年重点抓好省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2010年6月,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开通并试运行,12月,全省全面启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2011年4月25日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正式启动。

三、通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提升民生档案服务能力

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为基础,包括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免疫规划GIS系统、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等五个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儿童免疫防疫工作,服务民生工作。

1、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由首页、工作动态、免疫预防知识、接种门诊、接种查询、专家咨询、公众投诉等7个界面组成,以简洁的展示风格,紧握“实施免疫规划、保障和谐、促进健康的主题”。建设以事务链为中心的网站展示系统,体现服务型单位形象;整合网上服务项目,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建立方便、高效的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取相关信息知识,逐步实现单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式交流。

2、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是解决免疫规划的业务应用平台,由新生儿接种、基本信息、常规接种、群体接种、免疫监测、疫苗流通等6个子系统组成。覆盖了省、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预防接种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等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收集免疫接种情况、疾病监测情况、单位情况、人员情况、辖区人口情况等基本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利用和深度挖掘,对全省的免疫接种、发病和疫苗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汇总,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免疫规划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个人办公、在线交流、意见建议、工作动态、文件流转、工作任务、文档共享、车辆管理、会议管理、人员管理、网站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各级下属机构;建成手段先进、反应灵敏、制度规范、队伍健全、运行高效的集档案信息采集、分析、交流、发布为一体的,满足对日常工作业务要求的系统信息化体系。同时以网络为依托,建立起符合免疫规划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

4、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由地图工具、信息搜索、地图信息管理、预警分析等4个部分组成。采用图形化表现方式,充分利用Web-GIS(网络GIS)直观化、图形化特点,实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应急指挥数字化平台。整个系统建立在完整的系统安全体系保护下,并且完全遵守我国计算机软件、电子政务、卫生行业信息化相关标准,具有完全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5、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由最新通知、帮助中心、程序下载、联系我们等5部分组成,帮助用户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及动态,发布软件操作指南,软件故障处理小教程,发布软件升级及相关升级用的软件模块,方便用户尽快的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及疑惑。

四、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1、在为接种机构服务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全省近2500个接种点,分布在乡/街道、村/社区,利用PC机和读卡设备,使用客户端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等功能。产科新生儿接种管理,完成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第一针接种管理和新生儿基本个人档案信息的采集。全省17个市州,市级应用覆盖率为100%;全省102个县(市、区),县(市、区)级覆盖率为100%;全省1300个乡镇(街道)应用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1831个接种门诊应用覆盖率达100%;全省医疗机构产科1567个应用覆盖率达100%。

2、在为管理和决策机构服务中加大档案资源建设。通过免疫规划系统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建立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分析、决策。通过平台建立预防接种儿童个人档案,实现接种信息登记、通知服务。全省0~6岁实施预防接种的儿童,收集个案为4187259人,2005年以来个案覆盖率达98%以上;成人接种(特别是甲流应急接种)收集个案达430多万,覆盖率达85%以上。全省1745个接种机构,进行了异地儿童接种数据交换,交换儿童数达379478个。

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 篇4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必要性,进程,措施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管理民主以及社会和谐。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经过20多年的建设, 已取得重要成就, 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为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 必须根据国情, 大胆创新, 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1 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主的完善、精神文明的建设、城乡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农村信息服务的支持。因此, 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要求搞活农产品流通, 建立开放、统一、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需要农村信息服务这个纽带和桥梁。市场化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资料, 农产品供求, 市场价格预测等, 通过农村信息服务渠道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为我国市场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必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

第二,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是发展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发展基层民主离不开农村信息服务的支持。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目标之一, 十七大又明确提出“扩大基层农民民主力量, 对农村民主建设高度重视”。而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建设, 正是推进这一工作的重要措施。通过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 乡、村内部和乡、村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上传下达,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的民主管理。农村信息服务对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 培养农民的参政习惯, 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 密切干群关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是城乡和谐发展的要求

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 我国城乡二者之间的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不畅, 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能有效的实现城乡之间的人才、物资、资金和信息互动和交流, 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 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必将有助于推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进程分析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进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建立了一批农林数据库。1994年, 我国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 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序幕。与此同时, 电视、电话、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农村推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三农”工作的日益升温, 先后启动“‘三电合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村村通电视工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3 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措施

回顾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到今天的进程, 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我们信息化的起步较晚, 资金与信息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 加之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和农村、农民自身因素的制约, 我国农村信息中心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资金短缺, 资金筹措方式单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农村居民信息意识淡薄, 农村信息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农村地区信息来源不足, 信息资源缺乏开发整合;东、中、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 必须针对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创新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投资方式

农村信息服务的强大外部性和准公共品性质, 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是否充分重视和不断加强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成败。同时, 由于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所需资金庞大、持续时间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 单独依靠政府也是不明智的。

第二, 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 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设, 从投入上看, 前期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 但是单靠政府投入难有大发展;从管理上看, 单靠计划或行政手段也难以奏效, 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而以目前我国的情况看, 农村信息服务还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条件和能力, 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推进市场化, 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等参与, 帮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分享信息技术的成果。

第三, 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加快涉农信息的整合与更新

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体系, 不仅要有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信息化网络体系构成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 还要有数不清的“县道”、“乡道”和“村道”。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县、乡以下信息网络体系, 扩大网络覆盖面。为此, 要加快建设“村村通”、“户户通”等信息工程, 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等多种媒体, 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广大农民需要的是有用、及时、准确、易懂的信息。

第四, 加强对农村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 建设专业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2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但是相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只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多数农村基层信息员为兼职人员, 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现代农村的需要。加快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建设, 要尽可能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村信息化人才的机制, 如加强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 培养大量实用的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形成一支有农业科技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会科学界学者及基层信息员参加的不同层次的农村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推广人才队伍。

第五,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

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形势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小农生产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了解、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 融入开放的经济环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 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加强农村信息知识的普及力度, 激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欲望, 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 信息就是效益, 信息就是财富。

4 结语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 进入21世纪,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艰苦的过程, 只有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向“三农”, 面向未来, 不断改革创新,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建立高效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和体系, 才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早日解决粮食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2]罗长寿等:发展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现代化农业, 2005.5.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服务论文 篇5

1、搭建平台,为推动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档案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到位。按照云南省档案局及云南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我馆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责任落实到各科室,将各部门、各学院归档管理纳入到年终绩效考核中,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为我馆以后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立档案信息平台。目前档案数据库中已经有10余万条档案目录,经过筛选之后开通了部分文件目录的查询权限,并且建立了档案室局域网,实现局域网内资源共享。我室在省内也是较早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单位,我校经常安排档案工作人员到省内部分高校和地州档案馆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软硬件设施逐渐加强。近几年来,学校对档案馆投入的经费逐步增多,档案馆目前有计算机3余台,服务器1台,扫描仪1台。自2006年,档案馆与计算机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对全校的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培训,并与学校的OA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档案信息著录、档案查询、数据统计的效率,加大了电子文件归档力度,并将原来的不同格式数据库文件导入的新开发的数据库系统中,丰富了数据库信息。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00年专职档案人员只有1人,没有兼职档案人员,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室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3人,副研究馆员有1人,档案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均占较高比例,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每个部门都配备兼职档案人员,目前有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70多人。

2、查找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1)档案利用服务手段滞后。我校建校早,馆内资源全面,涉及到多个档案门类。现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我校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使用网络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归档,档案查询更加便捷。但似乎更注重的是收藏而非利用,其服务工作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另外,档案(如学籍档案)的利用率是很高的,所以导致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量也十分大,因工作效率低,在档案馆时常会出现排队查阅档案的情况,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①没有完善好档案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档案馆内虽藏储着巨大的资源,但因没做好前期的档案管理,如数据著录有缺失,导致档案归档管理没能够良好的和利用服务进行,进而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②利用服务的手段缺乏多样性,现今大部分的档案馆只是将馆藏原件提供给档案利用者阅览,很少采用为利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如:文献汇编、网上远程文件查询等。

③没有较强的档案服务意识,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进行查询借阅,并不会思考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那就更别提什么解决措施了,主动服务意识较为缺乏。

(2)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急需完善。自成立档案室起就开始对馆藏资源实现计算机目录管理,2006年启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文档一体化,但是随着档案信息的丰富,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更注重档案的个性化和精品化,为了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需要建立各种门类的专题数据库。例如学生出国需要英文成绩单,这就需要建立成绩翻译专题数据库;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职称评定和人事任免,需要建立职称专题档案数据库和人事档案专题数据库等。但是,在前期的档案数据库建设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

①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目的不明确。其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利用,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借此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实际上的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的负面状况,如过于重视数量指标、忽视数据的质量以及服务效能等。

②没有明确好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利用需求。选题是其建立的核心,而选题又依赖于对档案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档案用户需求分析的缺失必然会为档案专题数据库之后的利用埋下隐患。而目前的档案系统在未建设档案专题数据库前,在几乎很少去分析用户需求,进而无法保证数据库利用率。

③没有统一好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标准。现阶段建设专题数据库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将其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从现今而言,还未对数据库建设的标引体系、数据文件结构、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这势必会给档案数据库之后的一系列工作(如档案数据交换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改变档案管理理念。档案事业随着档案信息化得到了巨大的机遇以及挑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建设档案信息化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水平。想要做到档案信息化,第一步需改变管理理念,树立更重的新意识,如效益、服务以及信息意识,借此来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①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此方面须遵循下列要求:a.规章制度要科学合理且紧贴单位实际以及档案管理要求。b.制度要简明实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发挥出制度的规范以及指导作用。c.在始终保持严格的执行制度。档案部门有着双重身份,它同时肩负档案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以及执行者两种身份。在落实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将制度的权威性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②加强对档案工作宣传力度。a.每年都要定期对学校各归档部门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档案归档的完整性。b.将档案工作和校史展览工作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将校史展览作为引子,进一步的提升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带动档案资源的建设,实现史志和档案工作的联动,较好的发挥出校史展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档案工作能够进一步的走进学校中心的工作,为学校中心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2)档案管理手段和服务要创新。在我校的“十二五”规划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的科学化水平”,档建设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此来进一步的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当前档案馆通过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更快捷的方式为我校师生提供服务,一改之前被动服务,利用拥有的档案信息优势,挖掘档案数据,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①完善专题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专题数据库的研究应用工作,建立高等学校档案专题数据库平台,以档案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中不同全宗、不同类别、不同校区的重要的、利用价值高的档案信息资源(如研究生论文、学籍档案、职称职务、精品课程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人物档案、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等)为主要来源,经过广泛收集、数据分析、加工整合、筛选整理,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之后再将整合后的信息交换至专题档案数据库中,借此来填补通用档案管理系统缺失部分,可以提供给利用者另外一种的视觉感受,不但更好的满足了利用需求,还进一步的优化了利用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档案利用新模式。a.建立健全内部借阅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是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的基础,不无论用户是到档案馆查询利用档案还是在网络提交利用申请,用户都都必须到计算机上提交查询申请,档案工作人员在按照用户所提供的申请,相应的提供服务工作,在借阅工作完成之后,档案管理系统会自动把利用者的身份信息以及档案工作人员查询利用信息添加到数据库系统中,这对于档案馆后期的利用登记和统计工作是十分有利的。b.增强网络编研,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此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现今人们的要求随着信息化在不断的提高,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因此需要档案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以及深度的挖掘,借此来使得档案信息能够提供增值服务,如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能够通过整理以及优化组合分散的档案信息,将其进一步的编辑成系统化的档案史料,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部门管理提供决策方面的依据。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开发、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以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主动的、系统的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档案事业之前发展缓慢是不争事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不是通过购买几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就能改变的,而是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型、管理型以及复合型的人才,让其具备较强的档案信息意识和档案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利用能力等,有效地开展档案咨询和信息服务。

①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档案工作有着较强的业务性,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受限于档案工作的业务素质。就现阶段而言,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大部分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导致档案学、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程度不够。正因此如,相关的档案工作人员更应该积极注定的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进一步的增强档案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借此来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工作,替高校的规范管理和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出现同时改变了原先档案管理模式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在要做好档案的归档同时,也要做好档案归档的后续工作,例如各项数据的统计、档案高效利用、档案信息开发以及参加档案文献的研究工作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档案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档案工作者要养成可持续终身教育模式,才可保证档案人员的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信息服务建设 篇6

随着国内社会不断发展,资源信息不断丰富,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但是现存的发展体系,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的一个关于科技服务的体系。为了能够将这些信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动力,我们就需要建设一个服务平台,由于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建设区域可以信息集成的一个服务平台,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处在信息资源大爆发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可以无形之中为相关企业,个体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区域科技信息的来源

科技资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一般主要认为是有两个部分组成。首先就是人类的科学活动中本来就产生的,之后记录的基础数据资源,这个随着现在科学活动的进行,产生的科技信息越来越多。另一个来源就是对这些基础的数据整理之后,发表于相关的报刊,杂志,或者做成科学论文的文献资料。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认识。有的科学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位的个人认识。刘鹏飞把科技信息从理论实际来分,分为了4类,具体是理论信息、工程实践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科技动态信息等。张公一类的科学家则是从整体的体系结构上来进行研究。首先就是在区域科技信息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研究中,出现的相关的科技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整合,而成为一类科技信息的来源。二就是指科学创新的进程中,研究的成果,具体的就是产品或者说是技术等等都归为科技信息的一类。最后就是在实际的科学投入生产的应用中产生的相关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信息。

三、区域科技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区域科技信息过于分散,不易于查找。科技创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很多,除开那些相关的企业或者机构,研究所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实验中产生信息,包括一些学校或者是民营机构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是问题也就出现了,因为信息的来源不同,导致这些信息不能够统一的整理,共享。再加上现在信息相关的处理应用不够完善,处理效率太低,所以对于这些信息整理的消耗时间过长。不能够即使的得到相应的信息。所以就导致了信息的散乱。

2.区域科技信息交互性低,不易于使用。现阶段的确设计建设了不少相关的信息整合录入系统,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录入标准和整理规范。这样大大小小的各类运转系统所整理的信息不能够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会存在某一个内容信息的重复录入,有的信息没有被录入,这样一来导致了信息的内容缺陷。这种不完善的信息不能够满足相关企业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并且由于相关的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没有高端的机器和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这一工作,导致信息的有效率大大降低。目前我国的现状就是科研项目多数存在重复,和国内国外的重复率都是相当高。

3.基础设施落后,不易于建设平台。由于科技信息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应的设立来保护科技创新信息的安全性。只有相关的法律,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才能够真正的改善现阶段的科技信息运营的整体问题,然后来促进市场的竞争,树立一批有良好社会形象的机构。

4.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易于管理规范。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无法保障市场的有序竞争,也影响到创新机构的公信力。

5.平台建设的专业人员少,不易于发展。我国现在在区域科技信息整理的这个领域,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备的处理程序,现阶段需要很大数目的专业性人才来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我国对于这类的高素质,好技术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十分缺乏这种人才,必须要对这类人才的大力栽培,来推动相关区域信息整合的快速发展。

四、区域科技信息集成平台建立的重要作用

之所以要对区域信息来进行一个统一整合,就是为了提高该区域对于相关信息查找的全面性,为了能够增加这种获得信息的完善性,建立一个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平台是有必要的。

1.具体的含义。建立这个平台,就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专家的研究信息,项目设备的运行信息,相关专利的设计信息,以及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和学校等等已经整合的小范围的信息,建立相关的区域的不同职能的信息平台,比如文献资源平台,科学数据平台,和一些共享的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对信息整合收录,就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高效率使用。

2、详细的结构。这个平台是基于网络的一个信息门户,结合现在网络的软件信息和实际存在的文献资源,来对现代的各类科技信息整合,然后形成一个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检索的完备的使用平台。平台还需要设立一系列的环节来规范,以及有效运行这个平台。首先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环节。首先要对信息收集,利用多个数据库的数据来统一的整理,包括科技的论文,科学的实验数据,动态数据和区域特色处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的格式,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就能够实现一个平台对多个资源的查找。其次对于处理的数据,要设计相关的管理层管理。具体可以分为站点发布的管理部門,用户管理部门,服务管理部门,以及统计分析收录信息的管理部门。利用相关的技术,要达到对多个系统的适用要求,提供统一技术和接口标准,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保障相关平台高效运行。最后一个就是应用服务层,在建设好了相关的服务平台以后,谢了满足区域的创新主题对信息的需求,就要对应用服务的系统设计统一的一个运转标准。门户网站借助服务端的先进编程语言PHP和数据库的服务MYSQL来实现对多用户,多线程数据库的服务。借助SQL函数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库访问达到低内存,高响应的目标。

3、实际的作用。成功搭建了区域信息整理的服务平台以后,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以下的服务。第一,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文献,相关的数据,以及使用的仪器方法,相关研究结论,区域全面信息的查找。第二,这个平台聘请许多的专家,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技术要求,创新理念,市场分析,专利代理等等科技信息咨询。第三可以为区域用户科研专利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以及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第四,可以结合实际提供一些适合未来区域发展的情报产品等。第五帮助用户将其科技的成果转化为相关的科技信息。提供相关的科技产品展示,项目的推广,政策的咨询,供需等服务。第六点,定时的发布一些企业的产品信息,可以起到企业宣传作用, 为市场的销售提供推广服务。

五、结束语

信息服务建设 篇7

关键词:服务质量标准,网站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 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旅游企业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化人们的需求, 需要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需求与质量。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作为现代化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化旅游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伴随着旅游公共信息服务频繁使用与出现, 各地区纷纷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构。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 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供有效保障。

1.1 旅游公共信息管理

国家旅游局应有效协调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与旅游相关的服务机构, 为顾客提供综合型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旅游公共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家旅游局应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进行有效规范与调控, 充分发挥出国家对旅游企业公共信息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 进而推动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与发展; (2) 应加大旅游公共信息的宣传力度, 多开展一些旅游公益活动, 例如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季节开展公益活动, 对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行推广, 加大群众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认识; (3) 有效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除此之外,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推广力度, 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进而促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1.2 旅游解说服务

旅游解说服务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为旅游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向导, 包括地区景区与服务的解说功能。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景区系统标识与引导建设中, 应以游客为中心, 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并将旅游景区解说归入到旅游建设的现代化统一规划范围中。例如令人醒目的景区旅游向导体系。在旅游服务解说方面, 服务解说应遵循生动、吸引、清晰、简洁四大原则, 以游客为中心, 站在游客的角度, 充分考虑游客的特点, 对旅游服务内容、形式进行合理解说。同时, 旅游企业在人力、物力、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旅游企业根据游客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说。此外, 国家应大力支持与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 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有效、准确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 促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2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标准

我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标准是根据2008年联合国旅游组织颁布的《旅游统计的国际建议》制定的, 其服务质量标准如下:

2.1 旅游信息的相关性

旅游信息的相关性是指旅游企业所发布的旅游信息要满足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此, 旅游信息提供者需要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建立旅游信息发布与使用之间的相关性指标, 进而有利于发布的旅游信息满足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2 旅游信息的可靠性

旅游信息的可靠性是指旅游企业所发布的旅游信息对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可信任性, 并不是屈服于压力与影响而发布的非真实性信息。

2.3 旅游信息的时效性

旅游信息的时效性是指旅游信息发布时间与信息使用者获得信息时间的状况, 因此, 旅游信息的时效性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2.4 旅游信息的可获得性

旅游信息的可获得性是指发布的旅游信息容易被信息使用者获得。要求旅游信息发布者对旅游信息发布时间、地点进行编制, 进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获得信息。

2.5 旅游信息质量要求

旅游信息质量要求是旅游信息发布的前提保障, 是指所有可能影响旅游信息质量的组织与制度要求, 包含了旅游信息收集、发布的法律依据, 一方面有效保证提供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健全性、保密性与充分性;另一方面, 有效保证旅游信息收集、发布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全面提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质量要求。

3 结语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旅游公共服务网站建设及服务质量标准应以信息使用者为核心, 借助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推动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网站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民, 胡海涛, 李家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及服务质量标准[J].大连干部学刊, 2013, 12 (15) :151-152.

[2]吴文佳, 潘文虹, 刘军胜.大都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创新质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 (12) :111-112.

[3]王佳欣, 何池庸, 郑伟岩.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6 (18) :143-144.

[4]张国丽, 谷艳艳, 史若琳.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以浙江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研究, 2012, 27 (21) :109-115.

农机信息服务综合体系建设探索 篇8

关键词:农机,信息,体系,建设

仪征市农林局坚持“服务为先, 全心为民”的理念开展农机信息化工作, 在建设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中, 充分发挥综合服务网络的优势, 坚持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 走多策并举、立体开发的道路, 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农机呈现出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农机信息促发展, 综合服务惠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农机信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仪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顶端, 宁镇扬腹地。地域面积901 km2, 下辖9个镇2个乡, 总人口60万, 耕地面积4.97万km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以及“一免四补”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 对农机信息的需求达到新的阶段。当今社会, 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能产生生产力的社会。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正在加紧实施“金农工程”,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必需重视发展信息化, 以便更有效、更全面地为“三农”服务。

2 农机信息综合体系建设

为加快农机信息入户工程, 提高农机信息服务质量, 结合具体情况, 仪征市先后完成“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农业一线通”电话语音热线、农业信息服务“四电一站”等项目建设, 建立了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新模式。即:电脑网络服务、电视节目服务、电话语言服务、手机短信服务、技能培训服务以及书刊板报服务等六大服务体系与方式。

2.1 利用电脑网络, 拓宽产品市场

近年来, 仪征市的农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光纤主干网已架设至各乡镇村, 为该市的农机信息进村入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早在2000年3月已开通了“仪征农业信息网” (http://www.yzagri.gov.cn) 。网站经过三次改版后, 在内容充实度、版块合理性、技术先进性、更新快捷度、服务全面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电脑网络服务系统, 与该市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相结合, 把电脑网络配置到全市的148个行政村, 让村村都能用上电脑网络, 宽带用户达2万多户, 通过网站向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农业农机、跨区作业、购机补贴政策等信息的服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 为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布产品信息, 拓宽产品市场。农机新政策、机具补贴、新技术培训、平安农机创建等信息搭上了网络快车, 很受农民欢迎。

2.2 利用电视节目, 指导农机生产

通过看电视来获取农机信息, 是农民最乐意接受的服务方式。电视广播是推进农机科学技术普及的最有效、最节省的资源, 是当前农民获取农机信息和生产技术的重要渠道。仪征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4万多户, 电视覆盖率达92%, 是“四电一站”中唯一最容易将农机信息送至全市每家每户的传播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对农机信息的传播作用, 2009年仪征市农机局与仪征电视台合作, 共同投资20多万元, 推出了《和谐大地》专题电视栏目, 每周安排在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3次, 每次15分钟。节目分为:《聚焦三农》、《专家指导》、《农机信息》三大内容, 专门播放与该市“三农”密切相关的生产环节和市场信息, 并对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农机热点问题进行电视解答。

2.3 利用语音电话, 解答技术难点

该市有线电信网基础较好, 电话用户13万户以上, 农村入户率达98%, 为建设农机电话语音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3月该局建设开通了12316农业语音热线, 具备信息查寻、人工服务、在线留言、信息发布、短信发送等多项功能, 有较强的互动性, 全天24小时服务。农机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有问题, 只要通过电话、手机或小灵通拨打12316就可得到详尽的指导和帮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专家“上门”指导效果。

2.4 利用手机短信, 传播及时信息

该市的移动通讯实力排名全省第二, 手机的拥有量已超过电话拥有量。移动客户总数突破23万户, 联通、网通、铁通在仪征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该局开通了政府OA系统, 对农技服务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机户、养殖户、种植大户等人群进行个人短信群发服务, 并开展个性化服务, 使他们在经营、流通领域中掌握及时信息, 运筹帷幄, 畅游商海。

2.5 利用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新建设的教育培训服务系统将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农机科技展示、村级农民图书室建设、音像放映队等多种培训教育形式和多种手段相结合, 使之相辅相成, 互相辉映, 加深培训工作的深度和力度。“致福工程”农民信息化培训, “瑞博佳音”农民上网培训, 科技入户培训等等, 做到每个乡镇有培训基地和农民课堂, 每个行政村有“农民书屋”, 市级有电教制作中心和农业科技展示厅。开展针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户、示范村的农机信息员的理论和操作培训。

2.6 利用信息快报, 发布农机信息

传统的刊物发行是目前农村最有效、最方便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 该市农林局的《农林简报》已有多年的历史, 每年向该市各乡镇、农机户、龙头企业及相关单位发行达30期以上, 深受农民欢迎。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方法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能力管理,离散性服务,连续性服务

1 引言

“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演进,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在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2015年11月,工信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印发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提出“指导标准化核心机构和组织,研究并提出依据标准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方法论”。

此外,传统的服务管理方法论以流程为导向,缺少面向服务自身能力的建设,导致IT服务企业存在管理体系与实际业务严重脱节等问题,不能有效地支撑IT服务企业的能力提升需求。同时,IT服务企业面临着服务转型,以及落地ITSS时缺少实践方法论指导等问题。因此,中电标协ITSS分会组织行业内“产、学、研、用”等各领域专家,启动了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方法论的研制工作,本文即为此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2 IT服务能力建设场景

谈到IT服务能力建设,我们需要明确IT服务能力建设的受体(即IT服务能力类型)和IT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即IT服务能力建设干系人),这两个部分有助于我们清晰界定IT服务能力建设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结合能力四要素,以需求为导向、结果为度量,构建IT服务能力建设框架。

2.1 IT服务能力类型

IT服务能力类型分为离散性服务能力和连续性服务能力两大类:

●离散性服务能力是指IT系统建设期的咨询和集成等服务的能力,能力建设重点关注IT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业务形态体现为离散性特征。

●连续性服务能力是指IT系统运行期的运维和运营等服务的能力,能力建设重点关注IT系统的可用性和连续性,业务形态体现为连续性特征。

两类服务能力的差异性对比分析见表1。

2.2 IT服务能力建设干系人

IT服务能力建设相关干系人分为技术环境干系人和业务环境干系人两大类。

(1)技术环境干系人,分为两条主线:主线一为传统技术服务主线,包括技术服务支撑者、技术服务提供者、技术服务使用者和技术服务管理者;主线二为创新技术服务主线,包括资源服务提供者、资源服务使用者和资源服务管理者。

(2)业务环境干系人,分为两条主线:主线一为传统业务服务主线,包括业务服务支撑者、业务服务提供者、业务服务使用者和业务服务管理者;主线二为创新业务服务主线,包括平台服务提供者、平台服务使用者和平台服务管理者。

两类IT服务能力建设相关干系人及其关系见图1。

3 IT服务能力建设框架

本方法面向IT服务能力建设的干系人,基于IT服务能力类型差异,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分别从能力建设管理、能力建设内容和能力建设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IT服务能力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3.1 能力建设管理

能力建设管理是从组织视角,实现IT服务能力建设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1)能力策划是指基于组织的业务需求,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设计服务产品,梳理能力需求,并基于差距分析形成能力规划和指标体系等。

(2)能力实施是指基于能力规划,按组织职能进行任务分解,形成各职能单元的实施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和沟通等机制,确保达成能力规划要求。

(3)能力检查是指面向能力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从合规性和价值性等方面检查能力实施与能力策划的匹配程度。

(4)能力改进是指梳理来自内外部环境对能力建设管理的改进需求,并总结分析形成改进计划,同时通过改进机制确保改进计划落地实施,满足改进需求。

3.2 能力建设内容

能力建设内容主要是以能力类型(包括离散性服务能力和连续性服务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四要素(包括人员、过程、技术、资源)为核心,通过能力建设需求识别(做什么),能力建设实施跟踪(怎么做)和能力建设结果度量(结果如何)形成闭环,确保IT服务能力能够满足组织业务需求。

3.3 能力建设保障

能力建设保障,主要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质量保障。

(1)组织保障是指面向IT服务能力建设要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权利,建立适合的决策,沟通和考核等管理机制。

(2)资金保障是指面向IT服务能力建设要有明确的资金预算、结算和决算等管理机制,以及投入产出等价值分析。

(3)质量保障是指面向IT服务能力建设要建立与IT服务相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能力建设每个阶段都能在风险受控的前提下保证IT服务质量。

4 结语

信息服务建设 篇10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是根据国务院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 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专业方面覆盖了理、工、农、医四大领域, 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

2000年12月26日, 由NSTL组织建设的NSTL网络服务系统正式开通, 向全国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为了充分利用NSTL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所于2005年11月1日建成东北第一家NSTL镜像站——哈尔滨镜像站 (http://hrb, nstl, gov.cn:7001/index, html) , 并正式对外提供服务。自建站以来至2009年, 哈尔滨镜像站共发展各类用户2813户, 系统访问量7万人次, 全文下载量达到2267篇。通过几年来的镜像站服务, 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服务经验, 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文献服务支撑系统奠定了基础。

2 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为了加强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9月黑龙江省科技厅建成并开通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创业平台) 。其中科技文献服务系统是由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根据创新平台总体建设目标和要求, 在哈尔滨镜像站的基础上, 整合订购的数据库资源建立的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以下简称文献服务系统) 。

自投入使用以来, 文献服务系统暴露出科技文献数据单一, 不同数据库各自独立, 不能跨库检索, 检索系统不规范等问题。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经过一年的努力, 完成了文献服务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升级后的科技文献系统, 实现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互联互通, 拥有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 引进了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数据等著名数据库, 自建了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 企业创新创业数据库, 拥有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 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文献资源种类涵盖了期刊、专利、标准、图书、会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科技成果、统计数据、专家信息、政策法规数据等3000万条。在系统功能上, 实现了强大的文献资源“一站式”统一跨库检索, 使用非常方便, 用户只需登录服务系统, 就可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之科技文献信息。系统还增设了原文传递、代查代借、定题服务、自助定制、科技查新、科技评估、参考咨询等个性化得服务功能, 突出了人性化, 操作性更强, 实现了网上资源提供的互动, 是一个让全省科技人员都能共享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 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服务8333次, 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3303次。自2005年11月哈尔滨镜像站建立至2010年11月, 共发展各类用户3715户, 系统访问106500人次, 全文下载量4957篇[1]。

3 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完善文献服务系统的功能, 不断提高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持久性科技文献信息支撑于保障,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制定并正在实施《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发展规划》 (见下图) 。我们期待文献服务系统不断发展壮大, 为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信息服务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精准;语义关联;智能诊断

中图分类号:F302.4;S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75-0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带动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部门、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如中国知网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的面向全国农村建设的网上农民科普书屋[1]、湖南省建立的“两端两网、扁平化”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2]、海南省开发的休闲农业手机信息服务平台[3]、黑龙江省农业高校创建的科技信息服务协同模式[4]等,都为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有益的实践。但从总体上看,当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以“一对多”的单向服务为主,还存在信息资源整合不充分、信息供需不对称、信息服务手段单一、信息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5],难以满足Web 2.0和大数据时代广大农业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亟须面向农业生产决策和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集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而开展精准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生产经营主體发展的助推作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全面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为目标,开发建设多通道、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力求通过制定标准、整合资源、开发系统、搭建平台,解决农业信息服务供求不对称、信息获取成本高、信息服务体系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相互疏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展示示范基地”,在资源整合机制、需求对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院区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推广积累经验。

1 多通道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1 平台概述

平台面向移动互联时代农业生产决策与管理对科技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立足科研院所在信息资源、品种技术、专家队伍、创新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集互联网、通信网于一体,基于计算机、电话、手机、移动存储设备等终端而开发系列服务系统、终端及相应产品,实现生产监控、辅助决策、咨询诊断、信息发布、交流共享等功能,提供“随时、随地、随人”和“便捷、互动、个性化、低成本”的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对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与农业基层推广组织的有效衔接。

1.2 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功能实现

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在开发思路上突出应用导向,针对用户在生产决策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围绕计算机、手机、触摸屏、电话、“U农”终端等信息服务载体,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和相关技术系统的研发。重点完成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和知识化组织、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对接和精准化推送、远程教育移动系统开发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及农业生产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1.2.1 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与知识化组织 针对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36—2011《农业信息资源数据集核心元数据》,为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引、交换、共享及相关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依据,实现不同来源、不同媒体、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的底层融合,建立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http://www.agridata.gov.cn)。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国农业叙词表》和Ontology技术,构建农业知识网格[6],将不同

来源、不同格式的农业信息资源库中的农业知识按照语义关系进行有机连接,实现异构资源在语义层的融合共享;同时创新新词发现机制,采用文本挖掘和智能聚合技术,从网络搜索、用户提问中自动采集新词,解决农业用户自然语言与农业领域专业知识的对接以及农业知识的有效链接问题,极大提高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效率。在资源的利用上,突破以往单一的门户网站在线查询形式,开发了以U盘为介质的“U农”系列信息服务终端,对农业品种技术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实现导航检索、智能诊断、在线更新等功能,成为服务于农业生产者和技术人员的便捷高效的生产信息帮手。

1.2.2 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对接与精准化推送 开发了农业技术信息智能对接系统和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分别基于数据库和农业专家开展咨询诊断服务。其中,农业技术信息智能对接系统基于Agent(智能代理)技术实现[7],利用Agent技术对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反应性、交互性、自主决策性、主动感知性等特点,为每个用户生成信息搜索Agent,实现综合、准确、主动的用户兴趣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Google API的语义联想技术、基于改进的向量空间模型(modified vector space model,MVSM)的智能对接技术,面向各级农业用户提供关键词联想、知识导航、语义检索、实用技术智能答疑等服务,实现技术信息与用户需求的精准智能对接。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采用H.264编码技术、音视频通信捕获和播放技术、数据包通信隧道技术和XMPP通信协议,实现了远程咨询答疑、远程病虫害诊断、远程教学、远程实时监控、网络虚拟会议等功能。在面向计算机应用开发以上系统的同时,基于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的移动终端与服务器数据交互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手机应用系统。

nlc202309042133

1.2.3 远程教育移动系统开发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在基于互联网开展常规远程农业科技培训的同时,开发了移动课程视频直播点播系统和个性化学习管理平台:应用视频编解码技术和无线传输协议,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定制、观看、下载教学课程;同时,通过对流媒体点播、智能检索算法、社会性网络服务(SNS)、Web 2.0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由网上学习、教学答疑、学习社区等12个应用软件构成的个性化学习管理平台,指导用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1.2.4 农业生产远程监控系统开发 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农情监测诊断综合平台,平台采用XMPP及其扩展协议Jingle,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生产现场远程视频监视、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等功能[8-9]。平台分为现场数据采集端、服务器端、客户端3个部分[10]:现场数据采集端主要采集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及现场视频信息;服务器端主要负责指令的调度和数据的保存;客户端不仅可以实现对环境因子及现场视频的监控,还可以实现与专家进行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交流,实现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解决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同步的难题。

2 平台在示范基地的推广与应用

2.1 安定镇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农业信息服务示范基地要实现信息技术展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信息服务、农民信息素质培养等多个功能。安定镇示范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集中展示多通道精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职业农民创新能力和信息素质的目标,同时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发挥出对各省(市、区)农业信息服务的示范作用。

2.2 安定镇示范基地的建设实践

基地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实体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相结合,依托安定镇农业服务中心建立信息大厅,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和用户多方面的科技需求,设立信息查询、咨询诊断、远程学习、农情监测等四大功能区。在信息查询功能区,除设置触摸屏使用户能够在基地通过互联网查询“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外,还重点面向当地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推广“U农蔬菜通”“U农果树通”“U农花卉通”“U农家禽通”等信息服务终端产品,使他们能够随时获取各领域农业品种技术信息。

在咨询诊断功能区设置高清摄像头、麦克风、数码相机等音视频及图像采集设备,当地的农民和农技员遇到生产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信息智能对接系统进行查询,也可以进一步采集病虫害的图像、视频信息,通过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直接向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实时咨询,在进行信息互动过程中,除可通过计算机外,也可安装配套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随时随地与专家联系。

在远程学习功能区建立多媒体培训教室,当地农民可在教室在线点播课程,也可集体参加平台组织的直播培训,同时用户也可建立个人学习管理平台进行课程定制,参与学习社区的讨论交流,并可通过手机观看视频课程。

在农情监测功能区设置客户端的监控设备,并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进行网络连接。在应用过程汇总,重视激发农技员在信息服务中的关键节点作用,为其配备3G上网本,使他们通过移动网络随时了解生产现场的实时情况,指导农户进行浇水、遮阳、施肥等农事操作,并可根据环境因子的阈值进行报警,对于突发的病虫害也可通过平台与专家进行会诊。

安定镇信息服务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信息、专家和技术优势,有效对接了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切实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科技推广的助推作用。自2008年启动建设至今,当地的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累计登录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查询信息5.4万次,通过智能对接和专家诊断系统解决技术问题720多个,远程培训农民1.2万人次,推广应用“U农”信息服务终端280个,在20个蔬菜温室示范推广农情监测诊断综合平台,培养当地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55人,累计带动农业产业增收1 200万元。

3 平台建设应用的模式创新

平台通过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在资源整合、需求对接、人才培养、院区合作等方面实现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模式创新。

在资源整合方面,从研发层面上看,平台建立的“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是基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立的综合性农业资源数据库,它将与农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图书、期刊、网站、视频等资源进行内容整合和底层融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集合,而是形成了互相关联的信息体系;从应用层面看,示范基地不仅通过资源中心获取科研院所的科技信息,同时本地的农技员、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也可通过个人学习管理平台将自身的生产经验进行共享,资源中心也开辟在线互动栏目,来自用户发布的信息已成为中心信息的又一来源。

在需求对接方面,从研发层面上看,首先资源中心通过建立农业领域的轻量本体,实现语义关联,使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生产经验和实际的技术需求,通过乡土白话对专业的农业品种技术等信息进行查询,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平台的咨询诊断功能,利用技术智能对接系统和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分别基于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用户提供实时互动的技术咨询服务,用户可使用的终端也包括计算机、手机、“U农”系列产品等,降低了获取服务的成本,也使生产一线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应答。从应用层面上看,平台所依托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集合下属各所人力资源组建了专职的专家服务团队,包括种养殖专家16人,同时设立了客服专员,随时通过系统解答基地用户的问题,保证咨询服务的持续开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平台应用推广过程中重点扶持基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在硬件配置上,为来自镇内各村的农技人员发放3G上网本和“U农”系列信息终端,使他们能够及时查询相关生产信息[11],并在田间地头随时与专家取得联系,并互通信息;在软件建設上,基地高度重视对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信息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培养,除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培训外,还以评选科技之星并资助其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形式,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定镇农技队伍已经逐步壮大,在辐射带动当地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nlc202309042133

在院区合作方面,基地所在的北京市大兴区是京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在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方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保持长期合作。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兴区政府以院区合作项目的形式给予支持,并针对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农技队伍建设等工作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达任务目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来自公益性行业专项、创新能力提升财政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渠道的项目经费集中,保证专家服务、信息更新、系统维护等工作持续开展;此外,安定镇政府在信息大厅开辟农资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区,以销售收入补贴当地日常科技服务的支出。由此,形成了以政府支持为基础、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以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农服创收为补充,以基地自我发展为目标的院区合作新模式。

4 结论

多通道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资源建设层面实现了对异构资源的整合,并在数据之间形成语义关联,使用户能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时为用户自建、共享数据提供空间;在应用层面,分别针对生产决策和生产管理开发适用系统,使用户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在发生生产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解决方案;在用户层面,丰富信息的传输渠道和服务终端,重点针对手机等低成本信息设备开发应用系统。在平台应用和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上,围绕农技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服务网络,在满足其自身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同时,提高其信息素质和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

基于以上对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经验分析,要扭转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难接地气的尴尬局面,须要综合应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集成应用各种前沿信息技术,一方面不断增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融合性和拓展性,满足用户对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提高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为开展智能化信息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信息的应用,要尽量降低用户成本、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系统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使用户通过简便的输入就能获取精准的信息和解决方案。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和外部性使科研院所、高校将始终发挥主体作用,如何保证其可持续地参与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机制[10],同时调动受益群体的积极性,使用户参与信息服务的互动和传播,通过实现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的自我发展带动地方发展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 君,邹远辉,王吉凤.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應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0):1746-1750.

[2]廖桂平,李建辉,李锦卫,等. “两端两网”扁平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 情报杂志,2012,31(3):180-184,131.

[3]孟 猛. 基于WAP技术的海南休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19-21522.

[4]刘艳霞,李鹏伟,赵文忠. 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协同模式探索[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5):142-143.

[5]陈 诚,袁 玲,吴华瑞,等. 农业信息服务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发展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4(8):232-236.

[6]李光达,常 春,张峻峰,等. 领域本体可视化构建研究*[J]. 情报杂志,2013,32(9):171-174,127.

[7]魏清凤,罗长寿,贺立源,等. 基于二维向量空间模型的农业技术智能问答系统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362-364.

[8]张 卫,于金莹,于 峰,等. 基于XMPP的农业远程监测和诊断平台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51-154.

[9]于金莹,张 卫. 基于物联网的农情监测诊断综合平台的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2):195-198.

[10]王文生.利用3G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层农技体系推广与管理手段[J]. 中国农村科技,2012(3):52-55.

信息服务建设 篇12

现代市场体系中, 期货体现着交易主体的预期, 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 掌握期货信息资源, 并充分合理利用, 将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 增强市场活力, 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 期货市场方兴未艾, 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 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 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而在期货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摸索和建设适合我国期货市场现状的期货信息服务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期货信息资源界定、来源与社会需求

目前, 对于期货信息资源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在此, 将期货信息界定为:与在期货交易所进行的期货商品交易有关的任何信息与数据, 以及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传达全部或者部分前述信息与数据的任何形式的描述。期货信息包括: (1) 特定的交易规则下, 于期货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交易市情 (如商品报价最小变动幅度、停板额等) 、交易行情 (如商品 (合约形式) 交易额、市场走向、报价单位、供求关系、品种规格质量性能、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异等) 以及其他与期货交易直接相关的信息, 比如统计信息 (月度统计、库存周报、交易排名、结算参数表等) 、合约历史数据、交易记录信息等。 (2) 不属于交易活动直接内容的期货信息。包括: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 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交易所业务规则等在内的期货规则类信息;评论、分析、报告、预测等产生于期货交易过程外的非交易类期货信息;影响期货交易, 但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诸如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等其他相关信息。

期货信息资源主要有如下3个来源: (1) 期货交易所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原生信息; (2) 出于运营和管理的需要从期货交易所之外采集和输入的原态信息; (3) 出于综合服务的需要, 对前两类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和深层次处理及商品化应用的产品性信息。

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的社会需求构成:一是来自于期货投资市场的市场需求;二是来自于期货市场行业监管的监管需求;三是来自于社会公共需求的公益需求。市场需求应当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监管需求可以用政府采购与电子政务的方式来解决, 公益需求则需要依据期货信息披露政策法规的相关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予以满足。因此, 根据期货信息资源的社会需求种类, 可把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分为商业化信息、监管信息、公共信息以及为特定的部门如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各级政府提供的特殊用途期货信息资源。

三、我国期货信息服务现状

我国期货信息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非营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非营利性的信息主要是指不对交易者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直接收取信息费的信息, 包括延时交易行情、交易品种信息、市场信息与历史统计、期货交易所对期现货市场的研究报告等。这些信息资源是对各类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一种辅助资源。近年来, 我国的期货交易所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收费的倾向。首先, 出现了一些较为浅层的期货信息商业开发, 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发的收费低廉并得到广大期货投资者认可的全国期货行情手机播报。其次, 出现了一些针对更深层用户的信息服务, 如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发的LEVEL 2系统。这种行情系统是对期货信息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 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更有深度的期货信息服务。

当前, 我国期货信息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期货交易所通过交易专线、行情专线等提供行情数据源。如郑州商品交易所对于非营利性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交易专线对交易会员提供实时行情, 为其交易会员交易系统提供行情数据源。营利性行情则通过行情专线提供给信息服务商, 由其进行行情深加工, 再提供给最终信息消费者。此外, 期货交易所门户网站、证监会期货子网站、期货业协会以及部分财经网站提供一些期货信息方面的服务, 但尚未成体系, 提供的信息内容也较少。政府政务与决策利用期货信息资源还缺少完善的渠道和支撑系统, 不能充分发挥期货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而期货信息资源的商业开发与利用也处于摸索阶段, 期货信息服务体系尚有待建设与完善。

四、我国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建设

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的建设, 就是要在期货交易所与各类信息需求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通道。这个通道系统必须要既能实现期货信息的广泛传播, 又能使各类信息需求主体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的建设,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整合和完善。可考虑采取“网站系统与终端系统并行发展”的通道建设策略, 整个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的建设由如下内容构成:

1. 建设和完善期货信息网站服务系统

建设和完善各交易所门户网站、集中统一的期货政务门户网站和灵活机动的期货信息商务网站。期货网站服务系统的基础层是各期货交易所的门户网站, 主要职能是本市场的信息披露、本所的政务服务、自律监管与会员沟通。中间层是中国证监会的期货子网站, 它是建立在各期货交易所之上的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业务的专门网站, 该网站是集期货监管、期货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在线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层面的权威期货电子政务网站。外层是建立在各交易所门户网站基础之上的中国期货信息商务网站, 该网站将建设成为我国期货交易所开展信息经营业务的期货信息电子商务门户, 成为中国期货市场开展电子政务、期货信息电子商务、进行信息披露、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门户网站, 逐步完善网站的运营机制, 使其具备强大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功能, 建立互动社区, 并提供丰富的期货信息产品和期货信息服务, 最大程度实现对期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研发期货终端信息服务系统

期货终端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服务于广大期货投资者的期货市场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服务于证监会等管理机构的期货市场监管支持系统、服务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健康运行的宏观调控决策支持系统、服务于期货标的物行业生产如农村粮食生产和能源矿业生产等的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服务于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支持系统等在内的期货终端服务体系、服务于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的科研服务支持系统, 来满足社会各方对期货信息的实际需求。

期货终端服务体系是根据期货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类群特征与需求特点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服务工具系列。期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专门为期货市场的投资者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 其服务对象包括期货投资基金、期货经纪商等机构客户和广大的个人投资者, 在具体设计上可以分为机构版和个人版;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是针对期货标的物的行业生产而设计的, 它可以根据期货行情的变化发展来指导和安排未来的行业生产, 并有可能变革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 其服务对象包括农业部、能源矿产部等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矿产品等的各类生产单位与生产个体, 在设计上可以分为政府版、基层版和个体版;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是专门为期货市场的行业监管与风险控制而设计的特殊应用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宏观调控决策支持系统是专门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设计的高层决策支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国务院及管理国家经济命脉的相关部委;新闻服务支持系统针对的是各大新闻媒体及其集团组织;科研服务支持系统针对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研究机构。

3. 建设期货网站数据库和期货信息数据仓库

无论是网站系统还是终端系统, 均需要以先进、完备、兼容和功能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为支撑系统。该数据库存储海量的基础期货信息数据。

4. 建立期货信息的采编、加工体系和流程

提供期货信息服务, 还需要汇集各个来源的期货信息资源, 通过统一的采编平台和规范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流程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后进入基础数据库存储, 对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计算、重组、筛选、抽取和发布, 最终提供给用户服务。

整个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期货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加强期货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期货信息作用的基础。本文提出当前我国期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该研究结果已得到证监会相关部门的支持, 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摘要:建设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是提供期货信息服务的基础, 在对期货信息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 阐述期货信息资源的来源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期货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网站系统与终端系统并行发展”的期货信息服务通道体系建设方案。

关键词:期货,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网站

参考文献

[1]岳珍, 赖茂生.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站设计理念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24 (1) .

[2]王琦.门户网站群用户信息整合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 2007 (4) .

上一篇:颈内动脉狭窄、闭塞下一篇:宪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