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方法

2024-11-01

语言研究方法(精选12篇)

语言研究方法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语言类型学的特征、发展及其重点理论, 旨在使更多人了解语言类型学,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类型学,现代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是现代语言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是对于达到普通语言学 (或一般语言学) 的最终目标的有益探索。

一、语言类型学的定义和特征

类型学一词使用十分广泛。除了语言学领域之外, 在生物学以及其他的自然科学上皆有类型学研究。泛泛的来讲, 语言类型学是根据某种标准对语言进行分类的科学, 在此种意义上, 语言类型学也可被称为语言分类学。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是指只能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语言类型研究。

当今语言学研究上较为突出的流派之一是转换生成语法, 其代表者和创始人为乔姆斯基。一般来讲, 乔姆斯基学派会以研究某种具体语言如英语作为他们的研究起点, 在弄清楚英语的语言语法规则之后, 再将这些规则运用于其他各种语言中以验证其是否普遍适用。其所有的研究过程皆在语言内部进行, 故可称之为语言内部研究。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类型学家们认为尽管各种语言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但不同点还是最主要的。相对于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着眼于语言功能观, 即语言研究是从功能、语义或语用角度出发, 可称之为语言外部研究。语言类型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在于:历史比较语言学侧重于语系划分和不同语系之间联系的探求;而语言类型学虽然也对语言进行分类, 其分类方式却与语系无关。

可见, 语言类型学作为一种以跨语言比较为主要方法、侧重于语言内部研究的普通语言学流派, 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二、语言类型学的发展

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类型学研究阶段和现代类型学研究阶段。

传统语言类型学起步于十九世纪, 总体上来讲, 它是一种语言分类学, 受当时生物学的影响较大。在这个阶段, 世界上的不同语言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被划分为很多类别。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语言类型学进入现代研究阶段。这时的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格林伯格, 他是一位伟大的语言类型学家。在研究中, 他发现传统的语言类型学分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往往仅以语言某一方面的特征作为凭据, 不仅使得语言分类多而杂乱, 而且并不能从整体上反应语言的特征。经过大量的语料分析, 他逐渐发现语序是影响语言的重要特征, 而且语序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语言整体的变化, 如果某种语言的语序发生了改变, 其他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序上存在差别, 在语言的其他方面也极有可能存在差别。相比之前的传统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显得更为科学, 因此, 格林伯格开始致力于基于语序方面的语言研究和分类。经过了对三十余种样本语言的细致入微的研究, 格林伯格得出了四十五条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后来又在多种其他语言中得到了验证。在这些普遍规律中, 有二十八条跟语序相关。这时, 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研究进入了现代阶段, 其研究的重心为语序, 方法为语料分析和逻辑推理。

三、主导理论和和谐理论

现代语言类型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在两种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语序结构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这种联系被称之为蕴含共性, 在此笔者将对蕴含共性进行深层阐释。主导理论和和谐理论是蕴含共性研究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主导语序是指总是出现在前提项的语序, 主导语序跟图表中与之关联的任一语序参数皆能成立。和谐理论是说若一个语序能且只能跟与之关联的某一语序参数成立, 则说这一语序与此语序参数和谐。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名词+关系从句结构为主导语序, 因为它与横截面上的指示代词+名词结构、名词+指示代词结构皆能成立。同样的, 指示代词+名词结构亦为主导语序。从上表我们还可以得出:名词+指示代词结构与名词+关系从句结构和谐, 而与关系从句+名词结构相斥;同样的, 关系从句+名词结构与指示代词+名词结构和谐, 而与名词+指示代词结构相斥。

和谐理论已经成功地解释了很多在汉语和英语中常见的歧义结构。比如英语中一常见的歧义句如下: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对于这一句话, 人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为“飞行过程中的飞机很危险”, 其二为“开飞机是一项危险的活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歧义, 语言类型学的解释为VO结构与AN结构不和谐。

四、结语

语言类型学中的蕴含共性理论和和谐理论已被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除此以外, 语言类型学中还有诸如标记特征、语言语法等级、原型理论等等理论。然而, 尽管人类语言的任意性特征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无穷无尽, 不可预测, 但在跨语言比较中, 语言类型学家们发现, 人类语言的结构模式是有限的, 一些在逻辑上成立的语言类型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成为被实际使用的语言。因此从这点上来讲, 人类的语言又具有其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是不同的语言之间得以进行比较的基础。类型学, 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领域, 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共性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Croft, William.August2000.Typology andUniversal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Guo Zhong.August2009.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Method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Analysis—Take Dominance And Harmony as Examples.Chengdu:Journal of Southea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5-28.

语言研究方法 篇2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交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白领、炒作、秀等等多种形式的新字眼涌现在人们面前。新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新词的传播以及被广泛使用,也属常事。新词有其显而易见的优点。人们不再需要饶口地、大篇幅地讲述,几个字几个字母,言简意赅。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颇带轻松、快意的气氛。新词更多地表现了一个人一个人类集群对生活观念认识的演变也更多地显现了人们对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追求。具有好词义的新词,他可以诠释更多用一般语言无法详细描写的词境,这显然为人们的沟通又打开了具有烂漫色彩的一条路。但并非全然如此。新词的大量产生、积累,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屏障,我们需要不断去转录其意,否则,就只能不求甚解。然而事实并不允许我们过度乐观。现在它已成为中小学生所追求的各种时尚中最有活力的。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创造和运用既具时代感又比较高雅的流行语。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流行语的侵蚀。所以我们要去正视新词,去使用新词,但其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有选择地利用新词,从而理解它与流行性文化的关系。【关键词】新词新语 流行文化 创造和运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交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给力、炒作、高富帅等等多种形式的新字眼涌现在人们面前。新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新词的传播以及被广泛使用,也是网络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是新词,其实不过是以新意代替旧词而已。例如,去年大蒜和生姜的价格不断上涨,网络上就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这样的谐音新词,一时红爆网络。新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受到了多数年轻人的追捧。年轻人之间交流不时使用的新词,也为人际关系的交往带来了新的风尚。

当然,新词的出现带给我们不只有好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流行文化传播,也会对我国的汉字文化带来冲击。中华五千年传承积累的精华被唾弃,无数自以为新潮的青年人开始对旧文化进行全盘抨击和否定,用古怪、奇异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来彰显个性,以毫无创意的拼音缩写的方式来解读一些不伦不类的词义,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今天,我就是由这样一个问题来透过现象直击本质,来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两面性来进行研究:

日新月异——新词新语的诞生之初

新词新语的出现,是带有必然性的。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和国内文化的旋转交织,外来词语的引入和发展,一些稀奇古怪又让人眼前一亮的词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就拿英文举例:沙发(SOFA)、秀(SHOW)、3Q(THANK YOU)这样的外来词语在词典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仅为生活添姿添彩,也让文化不断融合交流。无论是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科技领域出现的新词新语,社会发展都是它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条规律,这类新词新语绝大多数已经被广泛运用,成了全民语言的一部分。

流行变化——新词新语的发展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如和平不是永远的总会有战乱一样。新词新语的出现,总会伴有一定的变化。有些词语就会故意歪曲一些词或短语的意思。如: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这些词有的由褒变贬,有的由贬变褒,乍听让人会摸不着头脑,仔细听懂解释后往往让听的人忍俊不禁,或许在一些娱乐性作品和节目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就会起到反作用,有侮辱的意味显现其中。

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当今社会,凡事人们都讲究效率,力求省时省力,这种习惯在语言文字的处理中也不例外,一些简略的拼音缩写代替文字站上了新词新语的舞台。例如:PF(佩服)、GF(英文女朋友Girl friend的缩写)、BT(变态)这样的词语。但是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在平时生活中或上网时偶尔用用可以,但在作文里尽量避免使用为好。

追求多样─——方言词语的利用

汉语普通话不是万能的,有些方言词所具有的某种特殊表现力或特殊表现范围不是普通话词汇所能企及的,所以很多方言词源源不断地被普通话吸收,如:自粤方言的“搞定、靓、买单”等,来自吴方言的“摆平、小儿科”,来自北京口语的“盖、侃、款、托儿、铁、宰、腕儿”等不断出现。这也成为了一股风潮,席卷国内。

总而言之,因诸如以上的各种因素,新词新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涌现出来,速度之快,使人不能料及,新词新语像潮水般涌现,这无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改变。近些年,人们对新词新语给予了旧文所不能及的关注和热情,这样的新词,处于青年时期,富有不可想象的创造性,给予足够的期许和引导,或许不久的将来,这股新生力量会以不可阻挡的姿态骄傲崛起呢?

中小学生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流行语的产生绝不是偶发现象,现在它已成为中小学生所追求的各种时尚中最有活力的。如果谁不懂得几句流行语,他在同学中间就显得不合潮流,就会受到嘲笑和冷淡。那么为什么校园流行语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学生之间相互模仿,追求时尚。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展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小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很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容易跟风。他们认为使用流行语就是一种最前卫、最现代的标志,否则就会为同学群体所耻笑。

2.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当广泛,网络、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都为流行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被中小学生视为偶像的影视明星、时尚人物都是操用流行语的高手,而这些渠道的信息远比父母、老师的说教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此他们更易于接受。

3.宣泄压抑、孤独的心理。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流行语是宣泄对学校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满。由于现代的中小学生在家背着“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的压力,在学校又负担着要为老师、学校增光添彩的任务,同时要为自己的未来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这“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压抑、苦闷、孤独、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无法与父母、老师沟通,只能通过编歌谣、仿套歌词、诗词进行宣泄。因此这些流行语幽默、反讽意味非常浓厚,而中小学生的心理也在传诵这些流行语中得到了抚慰。

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流行语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宣泄不良情绪,有助于中小学生心理的扩散,但由于其大部分内容的粗俗、低级趣味,因而又影响他们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它既能提高中小学生自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又因为它们的不规范性,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流行语。

1.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评判、鉴别能力。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我们就应运用喜闻乐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创造和运用既具时代感又比较高雅的流行语。

2.多疏导,忌堵压。中小学生在创作流行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作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这就说明我们的中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决不是他们缺乏创作动力、写作技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能够用平等的态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通过偏激、趣味低下的流行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创造高雅的流行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对语言驾轻就熟的优势,创造出高雅、生动的流行语,为我们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使他们得到较为规范、高雅的语言教育,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流行语的侵蚀。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一、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网络上有新词新语,其它媒体(如报刊、电视等)都有新词新语。关于新词新语的概念,一般认为,新近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是旧词新用,这样的词语就叫新词新语。新词新语有着新颖、形象、通俗易懂、便于交际等特点,这是新语之所以能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学们要提高自己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就应该向生活学习,了解、掌握和运用新词新语。用新词新语反映新的生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梳理探究新词新语,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和运用。新词新语的产生与发展,新词新语的品味与规范,新词新语的含义与运用,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同学们深入思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使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2.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3.能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变化,并能作出较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4.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作更为深入的了解,从中感悟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三、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

四、指导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3.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五、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

⑴成立研究小组。分工如下:有的研究新词新语的产生与发展;有的研究新词新语的品味与规范;有的研究新词新语的含义与运用;有的研究新词新语的文化蕴涵有的负责幻灯片制作;组长负责材料搜集整理汇总及总结;共同走访调查。

⑵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

⑶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⑷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2.实施研究

①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新词新语。

②到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新词新语的资料。3.整理、分析资料

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4.撰写研究报告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写出专题研究报告。5.展示研究成果

举办有关新词新语研究报告的交流会

六、研究成果

1.学生从词语含义、词语用法、产生途径、使用场合、文化品味、语言规范及与流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梳理探究,活动完成,同学自行举办一次梳理探究活动成果展。

2.同学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些新词新语。【社会生活类】

知本家、RMB、DV、DIY、边缘化、性骚扰、漫游、下载、下课、灰领、付学费、低保、玩转、“421”、双赢、SOHO一族、黑恶、另类、愿景、丁克家庭、猫腻、黑洞、磨合、地毯式、峰会、反超、跟进、缺位、西部文化等。

【休闲旅游类】

驴友、负离子、森林浴、绿色旅游、玩家、星级等。商业类: 断码、量贩店、仿建、车市、灰色市场、均价、扩销、错峰等。

【环保类】

绿色壁垒、石漠化、白色垃圾、断流、环境科学、环境激素、空气质量、藏羚羊

【科技类】

液晶电脑、蓝牙、CEO、CFO、黑客、生物芯片、干细胞、暗物质、背投电视、编程、波导、磁控、转基因、纳米、彩显、失能武器、信息库、环境武器、军演、虐俘、闪盘等。

【经济类】

双赢、作秀、脱口秀、电子货币、世界银行、套牢、发烧友、国脚、扳平、反超、拉力赛、逼抢、赛季、外援、极限运动、“三农”、软着陆、按揭、价格战、并购、撤标 循环经济、熊市、牛市、垃圾股、蓝筹股、实名制等。

【医药卫生类】

禽流感、非典、苏丹红、瘦肉精、抗药性、强迫症、刨冰、微波炉、干红葡萄酒等。

【政治法律类】

和平崛起、FB、问责、和谐社会、反恐、不作为、特别法等。

七、心得体会

1.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素质。在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们留给学生一片自由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耕耘时,他们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顽强的意志、巨大的潜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远远超出老师的估计。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仍不能改变传统观念,不给我们自主学习研究的机会,将会埋没很多人才,而且这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新词新语有着新颖、形象、通俗易懂、便于交际等特点,这是新语新语之所以能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学们要提高自己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就应该向生活学习,了解、掌握和运用新词新语。用新词新语反映新的生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言测试的分数合成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语言测试;合成;方法

一、引言

中国是最早使用考试的国家,从古代的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考试,考试在教育、人事选拔、职业能力鉴定等领域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受国外托福、雅思等语言测试的影响,国内于70年代末开始引进或开发第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如大学英语考试(CET)、英语水平考试(EPT)、公共英语水平考试(PETS)等。

语言测试的目的是评价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或语言水平,评估教学效果。除此之外,CET、托福、雅思、PETS等语言测试的结果已经成为人才选拔时的重要依据;英语作为国内学校教授的最主要的第二语言,在高考选拔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社会对考试结果的认可越高,对考试的专业性要求也就越高。语言考试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项高风险考试。

语言测试专业性不仅表现在题目的命制、考试组织与管理、考试结论的应用等方面,更体现在开始分数的导出、报告与解释上。但目前国内自主组织的语言测试依然采取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分数合成方法,使得考试之间的可比性、分数解释的科学性、结果应用的外部效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拟从经典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的角度,对国内几种常见分数合成方式的原理与特点做比较分析,并提出语言测试分数合成及报告的解决方案。

二、分数合成方法的分类

语言测试属于典型的能力水平测试,是教育与心理测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对能力测试数据的分析经过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1968年Lord发表《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为界,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经历了经典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两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真分数理论提出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70年间是经典测量理论占主导的发展阶段。经典测量理论为教育与心理测评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存在很多理论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最典型的缺陷是:“统计指标与实际意义相悖”,以难度的计算为例,客观题难度即正确率。例如选择题正答率为0.8则难度为0.8,代表题目非常简单;若正答率为0.1则难度为0.1,代表题目非常难。难度的理论区间为[0,1],数值越大难度越小、数值越小反而难度越大。经典测量理论的缺陷还包括:题目属性的分析依赖于被试样本、分数不等距、基于加权累积方式合成分数等。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测量理论逐渐发展起来。项目反应理论是现代测量理论的核心理论。与经典测量理论相比,项目反应理论深入测验的微观领域,通过将学生与项目(题目)关联起来并进行参数化、模型化,解决了经典测量理论的诸多缺陷。

因此,语言测试的分数合成与解释也分为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两种类型。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分数合成方法包括直接相加法、加权累积法、多重分段法;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数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只考虑难度、区分度等题目特征的项目反应模型合成法;综合考虑题目特征、评卷教师特征、考生特征的多面Rasch模型分析法。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分数合成

(一)直接相加法

直接相加法就是将测验中的各个维度直接累加得到一个分数。一个完整的语言测试,一般会同时设计语言学习的多个方面,如英语考试一般会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维度。以直接相加法计算的英语考试成绩就是四个维度得分的简单加总。

各维度之间的得分直接相加的前提是各种分数之间是同质的,且各维度或分测验的得分在总分中所占的权重相同。在满足上述前提的情况下,直接相加法具有操作简便、容易理解、处理快速等优点。

英语的听力测试、口语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分别对应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学术界对二语能力的结构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的争议在于:听、说、读、写是四种独立的语言能力,还是统一在语言能力下的四个方面。只有后一种理论才满足四个测验是同质的,才允许将四个得分直接相加。另外,语言测试中,针对不同的能力设计了不同的题型,如听力、阅读等能力的测试以客观题为主,写作能力的测试以主观题为主。两类题目从考察的认知能力、题目难度、考察方式上都有明显区别,不考虑这些差别的情况下直接将得分相加显然不太合理。

(二)加权累积法

为解决直接相加法不考虑题目难度、认知要求、考察方式等差异的缺陷,加权累积法根据题目属性之间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分。合成分数过程中的权重是命题者根据题目的不同属性赋予的。如高考英语中,考察阅读能力的客观题每答对一题计4分,考察听力能力的客观题每答对一题计1.5分,考察语言知识运用的客观题每答对一题计0.5分。加权累积法虽然增加了权重,但除了权重的设计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分数的合成过程仍简单快捷,因此在教育考试中应用最为广泛。

加权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题目测量属性有别的问题。但权重的确定没有统一标准,均由命题者主观确定。这就有可能导致不同作答模式被试因加权方法不同,得到的分数不同。假设两名学生参加通一次英语考试,考试中听、说、读、写各一个题目。甲学生做对了听、说、读三个题目,乙学生做对了说、读、写三个题目。若四个题目的权重为1:1:1:2,则甲学生得3分、乙学生得4分;若四个题目的权重为1:1:1:1,则两名学生得分相同,均为3分。这表明,完全主观的权重设计有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效度。

(三)多重分段法

为解决加权累积法在权重设置上的缺陷,当认为语言测试中的各项分测验不具有互偿性时,就采取为每个测验指定一个计分标准。互偿性是指A测验上的高分不能弥补B测验上的低分。例如在语言测试中,一名学生听力能力上的高低不能影响其在写作测验上的表现。

语言测试中的多重分段法是指语言能力的评价和预测可以有多个预测源,且这些预测源的预测方法、计分方式各不相同。如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但听力能力以一对一的口语交流形式来评价,阅读能力以纸笔测验的形式来评价。两种能力有本质的不同,两个测试得分不能相加。所以需要在每个分测验内独立评价。在使用这些得分评价及筛选学生时,应分别划线。如托福、雅思考试,在报告考生分数时将不同能力模块分开报告。

多重分段法解决了不同能力得分不能相加的问题,但也违背了分数合成的经济性原则。更丰富的分数报告虽然保证了科学性,但不报告总分的形式也给选拔工作增加了困难。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数合成

在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的分数合成方法,虽然考虑到了题型、考察内容、难度等题目属性,但在分数合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对总分的影响很大。如何真正实现基于题目属性的客观测量是语言测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项目反应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难题。以最简单的Rasch模型为例,认为被试正确作答题目的概率可以用个体能力θ与该题目难度δ的一个简单函数来表示:

f(Pni1)=θn-δi

其中,Pni1表示考生n回答第i个题目得1分的概率。在0-1计分题目中,得1分表示考生答对该题目。函数表示被试答对该题的概率Pni1取决于考生能力θn及题目难度δi。Rasch利用自然常数进行转换,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经过多次迭代估计出考生能力。整个计算过程中未对任何题目进行加权,仅考虑考生作答情况。因此,分数合成过程更加客观、科学。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数合成结果还有以下几个优点:

1.针对不同被试精确估计测量误差。经典测量理论的分数合成过程对误差的控制很弱。项目反应理论将考生参数估计和题目参数估计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下,对误差的控制可以精确到每一名考生和每一个题目。

2.分数合成仅依赖题目与考生特征。经典测量理论的任何题目参数的计算都受考生能力分布的影响。例如难度的计算,难度以正答率为指标。如果答题的学生能力普遍偏高,则计算出的题目难度就低,反之如果答题的学生能力普遍偏低,则计算出的题目难度就高。题目不变,但计算出的题目参数差异巨大,这显然是确定题目参数的算法不合理。基于项目反映理论的合成方法仅考虑难度与能力两个因素,且通过算法保证了在考生能力分布不同状况下题目难度稳定。

3.能力与难度具有统一量尺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分数合成方法得到的总分与题目难度之间没有可比性。例如,经典测量理论无法估预测一名总分为80分的学生在一个难度为0.8的题目上的正答率。项目反应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学生能力与题目难度统一在同一个量尺下,单位统一为Logit。

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数合成在数据的收集、参数估计等方面要求都比较高,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方法的推广。但随着计算机技术、测量学技术的普及,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数合成方法一定会快速普及起来。

五、总结

总体来说,采取哪种分数合成方法应当是在综合考虑人力、财力、测试目的等多个因素后决定的。在考虑上述因素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种合成方法,从多个角度评价考生才能够保证分数报告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袁方,朱军梅.多面Rasch模型:结构化面试分数合成的新方法[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8):53-55.

[2]阳辉,车宏生,卞冉.分数合成:测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J]. 中国人才,2008 (15):49-51.

[3]王克盈.关于测验分数合成方法的探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73-76.

[4]郭述平,金松尧.两种分数合成方法的比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0(02):133-135.

外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 篇4

1. 学科的划分局限了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很多学者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学科划分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这种将语言学研究划分为中国语言研究及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这种分开研究的方式造成的结局即是:研究外国语言学则脱离了本国的土壤, 那么中国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水平将与世界整体的研究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这便失去了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的主动权。

2. 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层面较浅。

我们在研究外国语言学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结构和运用上, 还需要纵向了解其历史渊源、横向掌握其风土民情和文化底蕴, 更需要通过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正确运用到对汉语的研究之中。然而, 我们在实际研究中, 往往停留在就外国语言学论外国语言学上。

二、外国语言学研究的目标

由于我国对语言学的研究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有中国语言学研究和外国语言学研究。故而, 一些人会就研究外国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本国的语言建设服务这一观点提出疑问:不是专门有从事本国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吗?本国语言建设应该是从事本国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思考的问题, 这应该是他们肩负的使命才对。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 那就是中国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都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 是不能孤立而论的。首先, 从学习外国语言的角度进行论述。众所周知,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因为语言最根本的作用就在于此。俗话说“好方法是成功的捷径”, 如果我们找到适合的方法会对学好外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我们应认真挖掘外国语言学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语言学的共通之处。从外语教学角度上, 通过我们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和探讨,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国国情和满足中国特定语境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再次, 我国具备精通中国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的大师的好传统。且不说像王国维、胡适既是国学大师, 又是外国语言学高手, 像汪榕培、马建忠、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都秉承着学习、研究外国语言学, 从而实现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理念, 前辈的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光大。尤其是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为人类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战争和屈辱的洗礼, 展示给世界的是坚韧、顽强的精神。不能让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和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分家”, 虽然“分工”各有不同, 但是都在为从事的语言学研究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三、外国语言学研究方法

1. 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要具备本土意识。

外国语言产生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 因为它产生在外国, 故而外国对它的研究往往最切合语言学实际、且这些研究理论是植根于长期积累的对特定文化的理解的, 故而国外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水平必然专业、权威、先进, 是我们的语言学研究学者和专家们所望尘莫及的。因此, 要想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研究, 必须结合中国与汉语的前提, 对与汉语相关的领域进行研究, 如翻译研究、对比研究等最有可能出成果。

2. 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马克思说,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树立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体现在以下两点: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国语言学的实际;还要正确理解“结合”的真正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外国语言学研究时, 要充分理解中国语言学的特点, 并分析外国语言学研究得出的先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语言学的特点, 而不能将外国对语言学研究的理论生搬硬套到对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对于结合, 不是粘合、联合、也不是迎合, 而是有机的结合。

3. 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要有理论意识。

经过对事实的收集、归纳、提炼、假设、论证、推导的过程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才是成功的研究。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应具备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才能使我们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得到预期的效果。

语言研究方法 篇5

在语言学当中,认识语言学是一种新范式,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理论和相关的研究课题。认识语言学大致是从上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兴起,并在上世纪末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传播,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加大,涵盖了许多领域,比如 :语篇、音系、意义等等。该理论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认知语言会议上得到确认,同时相关的杂志发表了认识语言学。自从杂志诞生以后,认知语言学正式被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的医疗科学等之间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渐渐地成为了现代语言学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认知语言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在许多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 :概念隐喻、范畴化、多义性、转喻、语法化等等。尽管如此,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不足,比如 :研究的切入点、感兴趣的课题等等方面,这些不足还需有待改进。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因此,从“表达思想与观念”的角度上来说,研究人类语言,该观点实际上就是时常被提起的认知观念。这种认知观念认为,在认知系统当中,语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系统又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比如 :抽象化、范畴化、情感、感知等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而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受到了语言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对语言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思想、观念、表达。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内容 :探索出带有紧密联系的形体的概念知识,得出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探索出身体经验、概念系统、语言结构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得出上述三者的意义、语言、认知及后三者的密切关系。也就是现在常被提及的所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发现人类语言、认知、语言、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奥秘。比如 :像兰格克、雷科夫等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其研究的目的也都有所涉及,如果仅是从这一目的来看,大家的认识语言学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两位语言学家的理论就可以合法地称之为认识学。然而,认知的承诺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与原则是不起作用的,对语言描写的形式与内容也没有明确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十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较为热门的一大课题,该课题正在不断地揭示着人类智能的奥秘。

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在认知语言学当中,其研究方法各式各样,非常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各方法之间又是相互一致的,其研究的理论原则是一样的。相关的研究专家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出了如下的概括 :1)语义结构不是完全普遍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语义结构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存在着语言差异。语义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定含义的意象规律上的,其知识和描写存在着关联。2)不管是一个语法还是一个句法,原则上都不会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但是,语法在本质上是带有符号性的,其存在形式也较为特殊,通常是存在于规约符号化当中。3)词汇和语法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实质性区别。形态、词汇、句法这三者成为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性,这些符号虽然会因为参数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但是,可以进行任意的划分,进而组成不同的成分。

(1)概念语义原则。意义等同于概念化,也就是说,心理经验的过程和不同的结构,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通常来说,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大脑被激活的概念,不管这个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更为具体地来说,意义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表现在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具体的文化的交流方式。上述原则说明,意义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人的大脑和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界和词之间的关系。

(2)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语法性判断设计范畴化。一个话语的可接受性和语法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是属于接受和被接受的简单模式,而是渐进式的。所以,语法性判断也就是渐进式的,同时在渐进的过程中语义、语境、语法规则密切联系在一起。认知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要将语法变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判断性带有可变性、渐进性和语境中的依耐性,要想达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是非常艰难的。

4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几种较为常用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较为著名的兰格克的语言学理论,在刚开始称之为空间语法。空间语法理论认为,语法和词汇之间是连续性的,其描写的结构较为单一,只有符号结构,同时还是某一种概念输入之后带来的结果,在很多研究中认为该概念的输入显得较为多余和抽象。而一个符号的成分,语法的、词汇的,实际上是多义的,具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意义家族,其中不同的意义之间带有一定的相关性。认知语法的观点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同的心理经验,将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被称之为认知域。概念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空间、时间、颜色概念等等,比如 :概念合成物,有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2)句式语法。句式语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法分析方法,由于其研究中心的特殊性,后被以该研究中心为命名。在句式语法中,语义、句法、语用信息等是完全一致的,其重要性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依靠另外两方进行作用。正如相关的研究者的观点,应该将语法句式当作是彼此加强条件、彼此顺应、彼此继承特征等等句法的模式。所有上述的信息都同时包括形态语法模式、这些模式的语义解释原则,以及在多数情况下的语用功能。

5总结

语言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课堂协作 语言输出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薛小杰(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文体学和功能语法。(陕西西安710128)李莹(197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陕西西安71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43-03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利用因特网的网络教育正在引起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命。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学习理论成为这场教育革命中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实施这种新型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必须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商讨,合作完成任务等)才能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即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有意义的任务性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通过专题学习活动 (thematic learning)、项目型学习活动 (project-based learning)、协作式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跨文化学习 (cross-cultural 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兼学知识、文化的同时学习语言。任务性教学模式要求大量的协作活动,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语言使用特点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在该特定条件下学生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为恰当?本文通过描述和评估可用于研究学生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的几种研究方法,指出应在现有的可行的研究方法中进行选择。使用定性法还是定量法,使用实验法还是自然观察法,都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因为现有的研究方法并不仅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输出研究,而是可以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所有语言交流研究。

一、定性和定量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使用编码系统(coding schemes)的方法,如系统观察法和一些社会语言学方法。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如果用来统计特定词汇或语言形式的使用频率,也属于量化分析。这类分析方法可用于处理大量语料,且效率很高,并可用于统计分析中的对比研究。使用定量方法分离出来的变量和标志,其信度、效度和可信度都可以量化。但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原始语料会在分析初期就被弃置,如研究者会对出现在真实话语交流中的某个预定研究范畴进行分析,而不考虑整体话语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意义。由于预设了研究范畴,研究者只着眼于既定目标的寻找和研究,对真实话语交流的敏感程度会降低。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研究者无法处理整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各方构建意义的方式,势必漏掉许多重要信息。

(二)定性分析法(Qualitative Analysis)

定性分析法包括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和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等。与定量分析法相反,这类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料的原始状态,而不是在研究初始只在其中挑选需要的范畴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基于原始语料分析,而不是预先假设。在研究报告中,具体的会话可作为例证用于分析,而不是仅仅列出抽象的理论。话语交际过程可以通过谈话录音进行研究。定性研究不预先确定分析方案,因此可以根据语料中出现的任何新的交际特点进行扩展研究。使用定性方法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复杂性、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的影响和精细差异等方面。③ 但定性方法耗时较多,不能用来处理大量的语料。此外,定性分析的结果说服力不强,难以具有代表性。

二、定量方法举隅

(一)系统观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

系统观察法是研究课堂交际活动的典型方法。其系统性指在研究之始,先确定观察中所用的范畴,再将观测到的会话(有时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如手势)根据预定的研究范畴用系统化的编码分类,编码系统可以用已发表的,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生量化的结果。针对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很多研究者把所得的语料根据预定范畴分类后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意在找出协作学习者的某些特定语言类型和他们的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如安德伍德就曾使用回归研究试图确定小组话语交流的某些特点能否用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④

编码系统除了可以用来分析协作学习中的言语交流和协作学习的成果之间的联系之外,它的便捷性也是一大优点。用编码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课堂语料样本,而不一定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研究者在课堂观察或听录音的同时就可以对语料进行分类,所有的观察结果可以很快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语料分类的标准清晰,范畴较全面,这为比较各小组的交际行为提供了基础。系统观察法无疑是观察小组语言交流的有效方式,但它也有缺点,即在处理模糊性语言和多功能性语言时会有困难。此外,用系统观察法不易确定恰当的分析数量,特别是语料中出现持续较长的对意义的反复或渐进性讨论。系统观察法存在的另一个缺陷是,如果不能把语言交流特点与任务进行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就不能作为研究协作学习中语言输出的有效方法,而变成了单纯记录语言交流的过程。

研究持续时间较短的协作学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如果学习者刚刚建立协作关系,还处于开始互相理解的阶段,范畴化的编码系统则不适用于该阶段语言输出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如果持续时间较短,使用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也不理想。要更深入了解协作活动的过程,研究者应认识到协作活动不仅仅是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内的合作,协作者实际上处于更广阔的历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协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在特定的课堂协作活动中产生的交流背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协作活动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Computer-based Text Analysis)

计算机为分析大规模的语料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语料索引软件(Concordancer)可以帮助使用者迅速在语料库中找到含有某一关键词或词组的所有实例。常用的语料索引软件有Oxford MicroConcord,WordSmith Tools,Word Pilot等。在没有语料库和语料索引软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因特网上的一些语料库。语料索引软件也可以用来研究课堂协作活动中的语言交流特点。研究者将口头语言以书面形式记录并使用该软件处理后,即可在特定词汇和整个文本之间迅速转换,对研究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及其搭配、形式变化和所处的上下文的特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始终保留语料的原貌。此外,如果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整个研究过程可兼容定性和定量的特点。

三、定性方法举隅

(一)社会语言学分析法(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一些针对课堂语言输出的研究方法源于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社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各种语言变体的地位和意义(如口音与方言,双语社团中的不同语言的使用)、这些变体的使用情况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使用这些变体的效果。社会语言学研究既使用定量法,也使用定性法。例如,有些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活动中语码转换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男孩和女孩在课堂语言交流中所占的地位。⑤ 社会语言学也使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如用描写方法确定有区别意义的音位、语法结构和词汇。

(二)“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没有确定的定义,可指研究书面语和口语的几种不同方法。在语言学范畴内,话语分析的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单位,研究语言如何组织。使用这类方法的研究者着眼于课堂话语的内在结构。调查显示,在教师引导的课堂上语言输出有其特殊之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本模式是教师通常以提问开始交流(initiate),学生回答(respond),教师随后予以反馈(follow-up或feedback),这种模式被简称为IRF模式,很多研究课堂活动和语言输出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种模式。IRF模式最显著的功能是使教师处于控制交流的主导地位。IRF模式也应用于和教辅软件的交流。⑥ 这类软件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计算机提问,使用者回答,计算机给予评估。针对使用IRF模式的教辅软件和课堂交流虽然有很多批评,但大量使用提问在交际上有很大优势,学生的回答不会被严格限制在教学内容之内。再者,作为交流伙伴的计算机有其特殊性,使用者可以花较长的时间考虑之后再回答问题,这在教师—学生交流的情形下难以做到。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在学习者分组活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计算机提出问题(initiate),学生在给出回答(response)之前可以有讨论(discussion),再等待计算机给出反馈(feedback),这样就出现一个新的教学交流模式IDRF。⑦ 在这个模式中,学习者对自己知识的建构和使用更加积极主动,计算机的优势也得到了发挥。IDRF模式使用计算机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包含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元素,也融入了发现式学习方法。

(三)“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Sociocultural” Dicourse Analysis)

在“社会文化”范畴内,语言是用来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工具。“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与“语言学”话语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关注口头交际的话语结构,而着重研究其内容、功能和交际者之间在社会语境下互相理解的发展的方式及过程。研究者通常从谈话录音的书面记录中选取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社会文化”法将教学看做是人际交流的(interpersonal)和个人交流的 (intrapersonal)过程,计算机是辅助这个过程的工具。⑧ 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计算机和协作伙伴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

四、综合法(Combinging Methods)

从对以上各方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同时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研究语言输出可以取长补短。但也应注意到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出发点,用于研究语言输出得出的分析和结论会有一定差别。辛德根据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研究认为,综合几种方法用于研究是可行的,而决定综合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应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并应能够灵活使用理论。⑨

莫斯就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和科学课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协作中交流的有效性。⑩ 这是一项持续一年的干预性研究,被试是小学五年级9~10岁的学生。莫斯假设,如果教会学生在协作过程中使用探究性语言(Exploratory Language),并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学课和科学课活动中加以运用,学生协作的效果会得到提高,学生个人在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会进步。莫斯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统计方法。被试在干预研究前后都参加了“标准评量测验”(StandardAssessment Tests),这是英国在小学每一个关键阶段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的全国性的标准测验,测验结果有公认的权威性。莫斯统计了被试两次测验的成绩,把实验组被试(参加干预研究的学生,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和控制组被试(来自另一同类学校的学生,未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加以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成绩有明显提高。莫斯针对这项研究采用的第二种方法是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他对两组被试的计算机辅助的课堂协作活动进行录音,摘录了被试在协作中的谈话进行对比分析,控制组的被试谈话内容显示协作者之间没有互相提供信息,缺乏共同的知识,对对方的建议没有做推动性的发展,当自己提出建议时也没有提供必要的理由来说服对方给予支持。活动总体缺少合作,这从协作者的交流语言上可以反映出来。同时,没有使用探究性、建设性的语言,也使协作的效率不高。而实验组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被试在讨论中能互相询问相关信息,了解对方想法,对自己的建议加以说明解释,并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评估,这些探究性语言的使用促进了协作建设性的发展,协作的成果也很显著。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莫斯的假设。此外,他又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对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加以核实。他对两组被试在研究初期和末期的协作活动都进行了录像,取得了相关语料,并使用语料索引软件对被试关键词汇(与教学内容和推理过程相关的词汇)的使用进行量化研究,再在两组之间、研究初期和末期进行对比。最后,又将这些词汇还原到语境中以了解被试对这些词汇是否理解。第三种方法再次肯定了前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从莫斯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看出,综合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注释]

①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OL].http://www.etc.edu.cn/论著选摘/何克抗/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2007-03-23.

②陈洪.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A].王松美主编.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专题[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9-193.

③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3-107.

④Underwood,J.& Underwood,G.Task Effects in 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Computers,in K.Littleton & P.Lights(Eds)[M].Learning with Computers: Analysing Productive Interaction. London: Routledge,1999:143-159.

⑤Swann,J.Girls,Boys,and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2:110-

143.

⑥Crook,C.Computers and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of Learning[M].London: Routledge,1994:56-90.

⑦Wegerif,R.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ive Softwar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1996(12):22-32.

⑧Kleine-Staarman,J.Face to Face Talk to Support Computer Mediated Discussion in a Primary School Literacy Practices[J].Reading,2003,37(2):73-80.

⑨Snyder,I. Multiple Perspective in Literacy Reseach:Intergrat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J]. Langauge and Education,1995(9):2-31.

语言研究方法 篇7

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事实源远流长,但作为独立学科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常以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为标志。应用语言学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应用语言学特指第二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本文也取广义。广义应用语言学范围很广,从笔者统计的《语言文字应用》(1992~2008)1174篇(2)论文所涉内容来看,已涵盖语言教学、计算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社会语言学等30多个领域(见附录)。本文暂不对上述分支领域一一深入探讨,仅从宏观上对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发展和整体水平加以梳理和评析。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步伐与整体水平和应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发展步伐与整体水平相辅而行。自学科独立以来,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可以以1999年为界,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

一起步阶段(1984~1998)

(一)有重视研究方法的倾向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一倾向在应用语言学界表现为一些分支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并探讨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陈原、陈章太等对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概括,陈建民、邢福义等对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归纳,冯志伟、尹斌庸等对计算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分析,程祥徽、张德明等对语言风格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于根元、王希杰等对语言规范研究方法的思考,吕必松、鲁健骥等对二语教学研究方法的探寻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重视学科研究方法的表现。一些会议也反映出应用语言学界开始重视研究方法的倾向。如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研讨会(1991)、第二届双语双方言研讨会(1991)、第三届全国华语分析研讨会(1994)和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1997),议题之一都是研究方法。

(二)实际应用上的几个进步

1. 明确提出并贯彻动态思想、层次理论和辩证的思维方法。

邢福义(1994)明确提出语言研究应该注意思想方法和动态多角验证,并将其贯彻到语言分析和研究中,如《从语言不是数字说起》(《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一文就贯彻了动态多角验证的理论方法。于根元等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一系列语言规范的理论和方法,如于根元(1995)指出在“好的”和“生造的”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是规范的,也有程度之分。规范就是服务,语言规范研究不应仅限于匡谬正俗,推荐和介绍新的、好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等等。这些理论和方法是该时期层次理论和辩证思维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具体体现。1988年开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孙修章,1992),自觉地将定量、定性方法结合起来,是该时期辩证地看待和使用研究方法的具体表现。

2. 大力引进先进理论,一些实证方法开始被尝试使用。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引进国外理论、方法的力度逐渐加大,对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借鉴也逐步增强,这股潮流蔓延到应用语言学界的某些研究领域,促使这些领域的研究在该时期取得重大进展。比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该时期取得的重要进步,就与积极引进国外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先进方法分不开。对外汉语教学起初基本上以对比分析为主。通过比较母语和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来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该方法有一定效果,局限也比较突出,因为很多现象无法用母语干扰来解释,正当这种方法的研究渐入瓶颈时,1984年鲁健骥将国外“中介语”理论引入我国,开了以该理论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先河,从此“中介语”理论成了偏误分析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实验语音学和认知心理学也加盟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两个学科的加盟使我们对外国人的汉语学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借助实验语音学方法方面,沈晓楠(1989)、王韫佳(1995)、朱川(1997)等人都做了非常有益的实证研究。这一阶段学者们引进的先进理论和实证方法,不仅使该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增强了解释力,还逐渐摆脱了经验式的窠臼,走向更为科学、更为严谨的研究道路。

此前在语言应用研究中极少出现的定量统计等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被尝试使用。如在作家作品语言研究中,于根元、刘一玲的《王蒙小说语言研究》(大连出版社,1989)就采用了这种方法,1996年于根元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一书中对当时使用的这种方法的评价是“当时比较时髦”。当然,到了90年代,定量方法的使用开始逐渐增多。

3. 相继产生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和实用的操作方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王希杰在《潜义与修辞》(《语文月刊》1986年第6期)等文章中提出语言潜、显理论,90年代于根元在《语言的潜、显及其他》(《修辞文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等文章中深化发展了潜、显理论。比如提出语言始终处在潜与显的运动过程中,语言的潜、显是相对的,因为始终有新颖色彩,色彩成了动态的系统;语言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语言的潜、显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语言潜、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促使一批研究者对原有的语言观、规范观进行重新思考,而且还导致他们对语言研究方法开始重新认识。例如只研究显语言,归纳是基本方法,而如果要将潜语言也纳入研究范围,仅用归纳方法显然不够,必须要用到演绎方法。2002年渤海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艾红玲的硕士论文———“潜词研究”就是使用演绎法来研究的。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语言学领域在词频统计中使用的“使用度”“通用度”方法,在语料库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滚雪球”(俞士汶,1993)方法,以及90年代于根元、周洪波等人在新词新语整理与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小秋收”方法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在语言应用研究中产生的比较实用的操作方法。

(三)不足

1. 更多研究者没有意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尽管该时期出现了重视研究方法的倾向,但真正关注并探索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并不多,基本上限于应用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十几位比较有成就的语言学家。论著也不多,仅有的两本语言学方法论专著———方经民《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也仅是部分章节涉及到应用语言学方法。应用语言学各分支领域也只是少数几本著作涉及到研究方法,如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语文出版社,1988),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邢福义的《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程祥徽的《语言风格初探》(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等。论文不多,涉及领域也十分有限。主要是陈建民、陈章太、吕必松、冯志伟、尹斌庸等人的文章,大体集中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几个领域。

在认识深度上,该阶段研究者要么从总体上提出研究某学科方法的总体思路,要么在具体研究中根据经验对研究方法做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前者如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中提出,研究社会语言学,要从中国的现代汉语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搬用外国的东西。应该走出书房,在大街上,在人群里,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去研究。后者如程祥徽在《语言风格初探》中将风格要素的研究归纳为比较法、选择和归纳的方法。应该说,该时期对研究方法的很多认识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2. 方法相对陈旧,经验总结式研究占绝对主体。

桂诗春等人对该时期的语言研究方法做过调查统计,例如桂诗春、宁春岩对1993~1995年国内4种外语期刊中755篇文章进行了统计,结果是:思辨性研究所占比例(54%)最大,80%的研究都“不依赖数据”。(《语言学研究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高一虹等人对1978~199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界》中1494篇文章的统计结果是:1978~1987年,非材料性研究(3)占94%,1988~1997年,非材料性研究占84%。(《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江新对1995~1998年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4种期刊上有关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307篇文章的统计结果是: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文章占80.8%,87.6%的研究没有数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领域的外语教学研究,由于较早接受西方研究的“科学”理念,总体上是比较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但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即使这一领域,仍然是非材料性的经验总结式研究占绝对主体。笔者对1992~1998年《语言文字应用》499篇文章也作了统计,结果是:非材料性研究占87%,材料性研究仅13%。《语言文字应用》作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最权威期刊尚且如此,其他期刊发表的此类研究文章其材料性研究可想而知。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研究更强调实证性,更依赖数据,尤其是语言规划等领域更是如此。但事实上,即使是语言规划领域,来自实地调查的一手数据也相当有限。关于这一点,陈章太在《语文生活调查刍议》(《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中说:

一般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语文生活都比较重视,许多国家和民族对本国本族的语文生活都进行过认真的调查,……有些国家和民族对语文生活的调查还进行过多次,……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我国对语文生活却很少调查,全面的调查更没有进行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抽样调查急待进行,再也不能拖延!

除不重视材料、不依赖数据、缺少来自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以外,该阶段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能运用定量、实验等实证方法的也非常少,即便是少量的定量、实验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样本量太小、抽样方法有待商榷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六、七岁儿童掌握词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一文,作者在北京市和太原市两个小学的一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样本(合计98人),以此来分析初入学儿童词汇发展情况。文章题目没有做地域上的限制,言外之意是“全国”,而该文只抽取北京、太原两市,两个市的调查结果能推广到全国吗?答案显而易见。退一步说,即使推论结果仅限于北京和太原,只抽取两市的各一个班,样本总量还不到100人,这样的样本恐怕也是太小了。

仲哲明(1995)在评价语文教学研究时指出:方法比较陈旧,研究水平不高,少数比较成功的实验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经验阶段。刘润清(1999)在论述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指出:在中国,外语教师对定量方法了解太少,实证研究微乎其微。于根元(2004)对这一阶段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评价是:不讲什么方法。有的学术论文往往是谈感想,看不出什么调查、实验、分析、推理、统计、比较。即使是灵感也看不出来根据。应该说,上述评价是基本符合该时期应用语言学方法的实际使用情况的。

二发展阶段(1999~)

我国应用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从1984年起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爬坡,到20世纪末已到达一个平台,“其中的几个分支学科(尤其是计算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许嘉璐,2000)。恰逢此时,我国应用语言学界发生了三件大事:(1)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应用语言学列进中国语言学领域。(2)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建立。这两件事标志着应用语言学有了一席之地,为其向下一个高度冲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1999年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讨论会召开,正式将应用语言学方法的研究提上日程。如会议决定将方法作为专章内容写进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于根元还在会上提出了研究我国应用语言学方法的基本思路。这一事件直接促使我国应用语言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此后一段时期实现“量”与“质”的双重进展。我国应用语言学方法也正以此为标志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

(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迅速提高

从1999年开始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探讨方法的热潮。登录知网,仅1999年涉及应用语言学方法的文章就有7篇,等于此前3年(1996~1998)该类文章的总量。涌现出一大批探讨应用语言学方法的学者。除前期十几位语言学家外,李宇明、张普、苏新春、刘润清、韩宝成、何自然、文秋芳、徐通锵、徐盛桓、袁毓林、郭熙、王立非、高一虹、严辰松、周洪波、王爱平、游汝杰、吴伟平、崔希亮、江新、钟虹等等,一大批语言研究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各自领域发表有关应用语言学方法的见解。

1999年以后出版的很多相关著作都设有研究方法专章,如郭熙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于根元的《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戴昭铭的《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3),游汝杰、邹嘉彦的《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于根元的《应用语言学教程》(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张从益的《文化语言学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等等。这与此前零星著作中偶尔谈及方法或至多只设一节内容来讨论方法的情况相比,已是不小的进步。该时期还出版了很多专门讨论研究方法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运用应用语言学方法,有的则专门讨论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如韩宝成的《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文秋芳的《应用语言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林连书的《应用语言学实验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于根元的《路途和手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金立鑫的《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张延国、郝树壮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等等。

这一时期的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探讨的深度、广度,与前期相比都有重大突破。1999年以后有关应用语言学方法或含有应用语言学方法的论文大批涌现,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8年15年间相关论文不足20篇,而1999~2008年10年间有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已达百篇,相当于前一个时期的5倍多。探讨广度大大拓展,有的是对我国应用语言学某一分支领域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如崔希亮,2002);有的是对狭义应用语言学方法的讨论和反思(如高一虹,1999);有的是对广义应用语言学方法的总结和评析(如刘艳春,2005);有的是从总体上探讨语言研究方法(如曹石珠,2002);有的是自己使用某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讨论(如王爱平,2002);有的是对语言研究中某一研究方法的描述和讨论(如张雪梅,2000);有的是对解决某些问题所需方法的讨论(如吴云芳,2006);还有积极评价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著述的文章(如崔应贤,2005);等等。探讨层面已由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风格研究等几个分支领域拓展到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法律语言研究、民俗语言研究、翻译研究等更多领域,而且还突破分支领域,向上对应用语言学学科整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如刘艳春,2005),向下对分支领域的下位领域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如龙涛,2001)。

这一时期的政策、会议和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反映出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重视明显提高。政策方面,如国家汉办在《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中把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列为重点设项内容。会议方面,除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讨论会(1999)外,中国语言文字学2002高级论坛(2002)、语言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2003)、第四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2004)、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2005)、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2006)、第三届中国外语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学术研讨会暨科研写作高级研修班(第一期)(2008)等等,都将研究方法作为会议重要议题。2011年8月将要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AILA2011),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另外,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也相继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也正逐渐受到重视。

(二)实际应用上的进展

1. 动态、发展观念和辩证思维方法得到进一步贯彻。

伴随对语言动态本质的深入认识,动态、发展的研究理念在该时期被更多研究者提倡和接受。如陈建民在《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中批评了把语言当作孤立的静止的现象去描写的方法。邢福义提出,要发展我国语言学,需要处理好种种辩证关系,语言学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语言(于根元,1999:150)。于根元(1999:151)强调,发展中国的语言学,语言学工作者要多学一些辩证法,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动态、发展观念和辩证思维方法在该时期应用语言学的很多认识和研究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发展中介语概念,提出中介理论,认为语言中存在大量中介状态,语言学习(包括母语学习)始终处于中介过程中;认为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建设方面,应处理好“刚与柔”“制定与维护”“科学性和时效性”关系等等,都是动态思想和辩证方法在认识上的体现。辩证地看待方法还表现为将不同性质的方法综合运用,这一点在前期的某些研究中有所体现,这一时期依然如此。如在制定《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规范词表》过程中采用的“经验+统计”方法,《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中采用的“定量+定性”的处理策略等等。

2. 多方法结合、实证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积极利用相关学科的方法技术,在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上有所发展,是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如陈瑞端(1999)把纯语料库统计和人工干预结合起来研究90年代汉语词汇的地域分布;李荣宝(2000)用近红外技术进行语言认知的脑成像实验来研究侧前额皮层的语言功能;王立(2002)用社会测量的相关技术对语感进行量化分析;朱学佳(2007)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和定量统计,结合自然听辨与计算机语音识别等方法,来描写和归纳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使用汉语的声调系统等等。

该阶段定量、实验等实证方法与前期相比数量明显增加。笔者以1992~2008年《语言文字应用》1228篇(4)论文为对象,统计结果是:定量研究由前期的11%上升到24%,实验研究由2%上升到5%(见表1)。尤其是2006~2008年,定量和实验研究所占比例已上升至前期的3~5倍(见表2)。这一阶段定量研究和实验方法在操作技术和规范性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推断统计在定量研究中时有出现,实验研究在样本数量和相关因素的控制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的语言研究传统比较强调语感和内省的作用,以往的很多文章都有相当程度的“经验总结主义”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向“实证主义”迈进,这与一些研究者对实证性研究和规范化范式的大力提倡直接相关。

3. 重要的方法论、实用的操作方法继续产生。

这一时期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如李宇明提出建立语言规范的“复合参照系”思想。(5)提出在制定共同语标准时应当以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个方面作为参照,形成规范标准的“复合参照系”。当今语言规范观念,对权威地域方言的作用认识比较充分,而对权威社会方言的作用相对认识不足,因此提出将权威社会方言也作为参照点,对于语言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操作方法方面,这一阶段计算语言学研究中继前期的“使用度”“通用度”方法后,又产生了“流通度”方法。近几年又发展出很多具体方法,如杨芸(2008)提出的“隐喻角色”概念及“隐喻角色依存”的隐喻分析模式化方法,钱小飞(2008)提出的基于邻字熵统计和规则发现相结合的指人成分识别方法,等等。

4. 逐步从“经验总结主义”向“实证主义”迈进。

这一阶段,材料性研究大大增强,非材料性研究与材料性研究之间的差距正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笔者对《语言文字应用》(1992~2008)17年间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的统计结果是:起步阶段材料性研究占13%,发展阶段材料性研究已上升至26%,最近3年材料性研究已达34%(见表3)。

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在17年间的走势见下图,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材料性研究语料来源于两方面:(1)一手调查语料,包括实地调查和来源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或词典、字表等对研究对象的穷尽性调查和数据统计。(2)语料库。因此,随着材料性研究的大幅增加,一手调查材料、大型语料库的利用也相应明显提高。由表4可见,一手调查材料已经由起步阶段的9%上升到这一时期的19%,语料库的利用也由4%提升到7%。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的比例显著上升,语料容量也迅速扩大,以亿为单位的语料容量开始出现在相关研究和成果中。如杨玉玲(2007)利用1.645亿字的真实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统计研究,2008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收录了56008个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全部经过2.5亿字海量语料的检测。一手调查比例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2004~2008年《语言文字应用》18篇社会语言学论文有14篇使用了一手调查资料,比例为78%。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大量一手调查除了反映在相关论文里,还集中体现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三部“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

(三)不足

1. 某些领域过分强调定量方法。

目前我国语言研究某些领域存在“唯量独尊”的倾向。比如论文评估,先要看是否用了定量方法,是否有统计。某些课题审批,如果申请表上有数据和图表,就相对重视,因此很多人不管自己的研究是否需要数据和图表,也都尽量做出一些。还有些文章,正文只出现一两个数字也在摘要中特意强调用了定量方法。对定量方法的迷信,还导致很多文章为方法而方法,定量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甚至还有人为了让自己的方法更漂亮一些,不惜学术造假,虚构、篡改统计数据或虚构统计推断结果,如虚构方差分析、虚构t-检验、虚构相关分析(见张少林,2004)等等。以上诸种行为看似重视方法,实则是对方法的误解和亵渎,如任此种现象蔓延,于方法发展、学术发展都非常不利。

2. 非材料性研究仍占主体,实证方法还有待提高。

材料性研究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仍然是非材料性研究占主体。以《语言文字应用》为例,1992~1998年非材料性研究占87%,1999~2008年占74%(见表5)。陈章太、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总序》中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所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商务印书馆,2003,总序第4页)事实上,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倡导和90年代起步阶段的铺垫,这一时期定量、实验研究虽然数量有所增加,分别达到24%和5%,但相对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性质而言,这一比例仍然较低。尤其是实验研究在很多分支领域仍然是空白。另外,定量和实验在方法的实施上也有待继续改进和提高。比如在主观上个别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的行为还存在;在客观上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操作依然停留在低水平等等。

三总结

一门学科研究方法的水平,体现为研究者对该学科研究方法的认识水平和在具体研究中方法的实际运用水平。对方法的认识,表现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反映在关注者数量、成果数量和关注的范围,认识深度则体现为探讨的方式、深入的程度和探讨的层面。在认识方面,我国应用语言学前后两个时期差异明显,后一时期研究者数量、论著数量、探讨范围、探讨方式、深入程度和探讨层面都有显著发展和提高。

方法的应用水平主要体现为实际研究中哲学方法的正确指导、一般方法的科学运用(包括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以及学科特有方法的构建与发展。从上述三方面看,后一时期我国应用语言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水平比前期有了显著进步。具体表现为:动态观念、层次思想和辩证思维方法得到进一步倡导和贯彻;带有实证性的一般方法(如调查、定量、实验方法)在使用率和操作的科学性上均有所提高,一些领域(如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还采用了现代科学手段、组织方法以及国际上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来进行研究;学科特有方法的探索热情也有所提高,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和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相继产生了一部分学科特有方法。

语言研究方法 篇8

关键词:语言教育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当前,语言教育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被深入推广到各个层次层面。教育研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各项实证研究来尝试解决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有其独有的特性,以实证研究为主,具有系统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教育研究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就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比

1.1 内涵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定性研究是主要针对事物的质的方面。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有没有”的性质问题,从而分别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作出数字的描述和语言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定量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效度、数据运算与分析、验证假设。定量研究是一个具有标准化程序的、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情境中去的。

1.2 适用范围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存在量的方面,但每种事物的量的“显易”程度不同,能够量化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物质现象的量比较“外显”,而精神现象的量“外显”不明显。在教育领域中,属于是物质现象的,如教材与教学质量、教育结构与教育投资、学生的身体状况等,一般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法。而属于精神现象的,如学生的焦虑心理、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则可以尝试定性研究法。

从方法特点上讲,由于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和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定性研究则相反,它适合对研究者熟悉的及小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个案研究法。

2. 几种常见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2.1 定量研究方法

2.1.1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包括简单相关研究和复杂相关研究两种,它主要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焦虑与二语写作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研究没有自变量,研究者不对变量进行操纵,不能做出因果判断,只能得到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判断。例如,相关研究回答“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关系”,不能回答“学习策略是不是导致学习成绩好的一个原因”。

相关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我们理解重要变量间的关系,缺点是它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所以很难对某个实体作出深刻的认识研究。

2.1.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语言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和应用语言学中。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即探讨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实验研究的一个独有特征是,研究者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也就是说由研究者自己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例如,如果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孰优孰劣,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那么研究者就要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并设法给不同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实验研究是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最好途径,因此它常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2.1.3 调查研究

调查是通过对样本的直接研究来了解总体特点的研究方法,它是采用标准化的资料收集方式研究大量被试的某些变量,通过研究一个样本而推广到整个群体的研究方法。调查的目的不是深入了解每个个案的详细信息,而是探讨大量个体的一个或多个变量,调查是一个标准化的观察程序,所有的被试都面临相同的调查问卷,有相同的指导语,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进行一个调查研究常常包括几个阶段: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并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取样调查;第三个阶段是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选择了一个样本之后,就可以运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进行实际的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资料收集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有问卷调查、面谈、直接观察法等。

一个成功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收集大量被试的许多变量的信息,可以研究一个大样本。

2.2 定性研究方法

2.2.1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从分析的单位来定义的,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就是个案研究。它主要研究一个个体,通常研究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个体。

个案研究探讨的问题完全不同于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探讨群体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关个体的丰富信息,例如学习者个体学习的过程、策略,学习者个体的个性、态度、动机等特征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个案也可以是一位教师、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团体。研究者可以研究一个个体,也可以研究几个个体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但是,个案研究所采用的个案数量常常是很少的,因为个案法最重要的是详细、全面地了解某个个体的特征。

2.2.2 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没有要操纵的自然变量,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没有任何假设,主要是探索和记录自然出现的现象,并不对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控制。自然观察法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对现场进行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总结分类。

自然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很强的现实性,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力图不干扰被试的行为,不改变情景,因此自然观察法研究常常被看成是产生假设的研究。但是自然观察法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资料收集存在观察者偏向。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前对所要观察的行为类型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因此在对行为进行分类时,研究者很容易受预期和已有观察的影响,很难认识到预期之外的新行为。其次,进行自然观察所需的时间很长。自然观察研究不能操纵自变量,不能控制额外变量,因此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3. 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评价

前面我们已经较详细讨论过了定量与定性研究,这两种方法本身无所谓正确错误,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研究者才能在教育研究中,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的性质,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1)客观性。用数字描述事物比用语言描述的主观程度要小,更符合客观事实。(2)严密性。事物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变,定量研究能观测到事物的微小变化,防止事物的质变。(3)普遍性。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抽样统计基础上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大,更具有说服力。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定量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影响制约教育的变量很多。但是,在现有教育研究发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能量化,定量研究只能考虑有限的变量,而相应地放弃一些事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必受到质疑。

定性研究的优越性是:(1)真实性和全面性。(2)灵活性。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测,尊重事实,允许并鼓励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根据预先安排好的问题结构来做出回答。(3)准确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而不是问卷或调查表,定性研究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经验是生动的、深刻的、可信的,定性研究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的。定性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精确,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

总之,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研究中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语言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都只能获得部分信息,不可能穷尽,很难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在教育科研中,必须把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适用,才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可靠与有效,这样,既可以在两种方法之间取长补短,又可以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 D.&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NY:Longman, 1991.

[2]Johnson, D.M.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Y:Longman, 1992.

[3]Hulstin, J.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Studies in Second Languge Acquisition, 1997, 19:131-143.

[4]桂诗春, 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3) .

语言研究方法 篇9

一、目前我国Java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Java语言程序设计有相当多的语法、语义。学生本来对于理论学习就有敬而远之的心态, 传统教学方法又是遵循着“展示概念、说明概念、举例演示”的操作模式, 再加上老师的课堂语言单一、缺乏活力, 面对问题只做出“填鸭式”的讲解, 而不能联系实践进行形象化的说明……这些,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沉闷, 觉得课程理论学习枯燥乏味, 进而课堂走神, 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

(2) 片段式学习, 不能系统掌握知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学习, 疏于实践操作, 在课堂上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定义、语法上, 留给实践展示的时间有限。另外, 现在的课程教学每节课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一节课只涉及一个范围, 不能对学生进行承前启后的启发。这样就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只能针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模仿课本实例, 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 不能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3) 学习目标不明确。虽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 但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大多数学生将学习的目的仍然定义在考试上。在学习的过程中, 注重死记概念, 不注重实践操作, 只模仿课本实例, 未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意识和能力。

(4) 老师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只注重知识的输出, 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沟通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不仅能够使老师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 而且可以发现教学过程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师生感情, 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做好铺垫。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略这点。单一的教学方法, 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这些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项目驱动法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践

(1)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是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 教师设置一个项目任务, 然后在其帮助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方法, 并自觉增强师生间、同学间合作关系, 最后实现既定项目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实践方法。“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驱动”教学法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2)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 (1) 设置项目。设置什么样的项目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所设置的项目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考虑对Java语言知识面的涵盖, 应该有首尾呼应、包容广阔的特点, 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项目中遗漏的知识点, 老师要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引导和提示, 以便补充项目的不足, 从而更加完善学习系统。 (2) 分析项目。在进行项目之初, 老师要运用多种方法, 如:多媒体演示法、图像法、举例说明法等向学生全面分析项目,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样, 不但学生对项目有了全盘把握, 明确了项目的具体任务、操作意义,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 完成项目。经过设置项目和项目分析之后, 就要确定项目开发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有4~5人, 在进行小组成员分配时, 一方面要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组,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依据能力强弱进行混合分组, 避免“强强联合、弱弱搭配”现象, 因为这样就减弱了通过项目提高和启发学生的目的。然后每个小组进行讨论、查找资料, 为完成任务做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进行积极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 评价项目。项目结束后的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尝试, 对优秀的作品提出表扬, 并且树立他们的自信。教师还要组织小组介绍设计作品的思路、方法、理念, 然后让各个小组互相评论, 这样便于发现问题, 取长补短。最后老师要对项目进行评点, 而且要归纳设计中的知识点, 对未涉及的知识点要进行补充。

结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善Java语言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增强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现了Java语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梅.“项目驱动”模式下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6) .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启发式教学,阶梯式教学,案例教学

1.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班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 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C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它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 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 它以功能丰富, 表达能力强, 使用灵活, 应用面广, 目标程序效率高, 可移植性好, 能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等优点, 在国内国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习惯, 在程序设计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能够编写出符合软件工程规范要求的结构化程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的能力。

然而,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介绍语法为主, 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并且该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 导致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本文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对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来看, 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笔者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教学方法死板、陈旧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 基本上都是教师用教材上的专业术语逐条介绍、解释语法规则, 然后再用教材上的例子对语法规则进行验证, 内容枯燥乏味。并且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是解决纯粹数学问题的例子, 如斐波那契数列输出、猴子吃桃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程序算法的理解上以及编程实现方面, 难度都是比较大的, 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2.2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任何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 C语言程序设计也不例外。因此, 除了教师在理论课堂讲授, 主要靠学生在实践课时通过自己上机实践, 锻炼培养自己的动手编程能力。而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能对实践教学内容和目的不太明确, 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指导不够, 甚至在实践课堂上出现放羊的现象。另外, 可能因为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实践课时往往比较少, 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编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欠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1]。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有兴趣, 才能积极地去学习并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之所以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除了上述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之外,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 即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学生认为有了C++这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后, 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C语言就过时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C++是为设计大型程序应运而生, 它更适合处理大型的模块程序。C语言作为传统的、最基本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 更适合于解决某些小型程序的编程。尤其是在编写底层的设备驱动程序和内嵌应用程序时, 往往是更好的选择。另外, 还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太强。自认为以后不会从事编程类工作, 抱着“及格万岁”的心态学习C语言, 当然也就无任何兴趣可言。

3.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上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教学同仁的宝贵经验, 下面就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互动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满堂灌输给学生知识[2]。例如, 在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语句编写程序输出100-200之间的所有素数时, 作为教师不应该直接把程序灌输给学生学习, 而应先确定一个如何判断某个自然数是否为素数的下列程序:

当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编写下列程序找出100-200之间的所有素数。

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并培养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3.2 阶梯式教学法

阶梯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介绍和讲解的问题的难度适当升级,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3]。例如, 上述找出100-200之间所有的素数问题。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可以利用函数调用的方法来解决。将如何判断一个给定的自然数是否为素数定义为一个单独的子函数;在主函数中通过循环语句调用该子函数。

这样, 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升级, 而对于学生来说, 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等新的知识点。

3.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经过精心策划, 以案例为基础, 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时间或者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观摩学习、研究探讨, 并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讲授数据如何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存储时, 我们可以把上课教室看作是一块内存, 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可以看作是一个内存单元, 每个座位号就是一个内存单元的地址, 则每个同学就是存储在内存单元的一个变量数据。而对于体形比较宽胖的同学来说, 一个座位可能容纳不下, 只能坐到半个座位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引出数据的溢出概念。这样来解释数据的存储, 显然比生硬的给学生介绍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效果要好的多。

3.4 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 是教师以源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项目为载体, 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 把教材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5,6]。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挖掘其创造潜力。但是, 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缺陷, 就是应用于教学的企业项目太少。即便是有合适的项目, 任课教师或者企业方也有可能考虑到本科生的能力问题, 而不愿意将项目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种情况下, 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使用模拟项目。例如, 在介绍分支结构程序设计语句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在介绍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语句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猜数小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项目中感受自己的学习成果,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结论

在目前“学生为主”的教育背景下, 如何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及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主动性, 是高校教师多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启发式教学法、阶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以求能够在今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考核方式主要还体现在考试方面, 这几种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实施时, 可能面临很多的困难。只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备课, 充分地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前行, 肯定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牛熠, 董阿妮, 吴燕玲.C语言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3 (1) :107-110.

[2]葛丽萍.C语言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6) :130-131.

[3]南丽丽.阶梯式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8 (7) :75-76.

[4]张永定, 周强, 王松颉.案例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 2015, 32 (3) :74-756.

[5]叶健华, 黎峰.“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18-20.

语言研究方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语言艺术;沟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来进行。而班主任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对身心健康加以负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班主任管理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班级的氛围与学习成绩。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班主任多将自己放置在一个高于学生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其具有排斥感。尤其是很多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没有运用语言艺术,从而在不自觉间为学生带来了一定伤害,使得学生不配合工作。因此,需要根据实践,适当的改善班主任的沟通方式,加强其语言艺术的运用,缓和教学管理中的矛盾。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一)缓和师生矛盾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交流双方对于某个词语的分歧或者在表达中,对于语气的质疑,从而产生一定的交流矛盾。尤其是小学生,本身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其与班主任沟通中,严格来说,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其语义,也没有对应的语言联想能力。一旦在班主任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排斥,就会下意识的将其与自身联系起来。从而建立其心理防线,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

(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语言会具有一定的渲染性与鼓动性。就如同在某些状况下,人会受到语言的怂恿去做一些自己原本害怕或者本身就排斥的事。在小学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畏惧、厌弃等,而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使用对应的艺术,就可以适当的缓解学生这些情绪,从而提高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言之有理

小学生对于是非的观点十分明确,在他们的概念中,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因此,在语言沟通中,学生会直接以其自身的观念来对教师的某些话进行判断,如果其认为班主任说的话存在错误,就会产生排斥。因此,在语言沟通中,班主任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话合理,从而去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二)言之有别

在班主任使用语言来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具体语言的理解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小学生的三观本身还没有形成完全,性格差异较大,且比较容易变化,所以班主任必须要在交流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使得沟通有效。

(三)言之有物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需要做到言之有物。也就是其语言中,所涉及的某些事项,需要以事实作为基础来使得学生对其认可度提高,或者说使得其整个交流更加简单化。

三、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与沟通的具体应用

(一)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助

小学生的三观形成相对稚嫩,在对于某些事件的认知上,严重缺乏科学性。因此,其对于这个世界,可能还具有一定的茫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希望得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认可。班主任作为小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引导主体,其需要对其加以肯定,以建立其自信心。但是,这个肯定也不是盲目的,对于其存在的不足,也需要及时的指出,从而使得其纠正,完善其品格发展。

(二)语言的情感色彩加重

小学生由于对世界的认知缺乏,因此,其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如果使用教育的语气,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作为不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从而打击其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需要加入一些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的认可度与亲切感得到加强,从而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使得其后续管理中,能够相对配合。

(三)注重学生的情绪转化

沟通是一个双方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或者班主任单方面的一个表达。因此,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换。尤其是一些相对敏感的学生,其负面情绪相对较重。如果在表达不合理,就可能会导致其这种情绪的滋生,进而产生一种反叛心理。面对该种状况,班主任必须在交流中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以更加柔和的方式,达到沟通效果。

(四)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在沟通当中,会不自觉的灌输给学生某种价值观或者思想品质,并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该种状况,笔者认为,班主任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语言中阐述道理是否正确加以确定,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思想引导。

四、结语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相对复杂,其需要使用语言艺术来将其管理适当的合理化,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使用语言交流时,也需要尽可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整个管理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丹丹.试论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2]王慧君.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6).

[3]白淑粉.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探究[J].学周刊,2014(21).

Ada语言可重用性技术方法研究 篇12

语言的特点主要有:可读性好、允许分离编译、支持抽象和信息隐藏、促进软件的重用、实施强类型机制、提供多任务功能、具有异常处理能力等。因Ada在上述方面具有明显优点,所以它是非常适于大型和实时嵌入式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通用高级语言。目前我国卫星型号的软件广泛应用Ada语言开发。

1 Ada语言的可重用性方法

1.1软件可重用性

软件的可重用性一直都是软件工程中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可重用性不但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及其开发效率、而且有助于降低软件的开发费用和维护费用[1]。从另一个方面上理解,软件工程的可重用性还应该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应用项目的重用性,规格说明的重用性,设计的重用性,概念和方法的重用性等等。总的来说,层次越高的重用,也就会带来的越大效益[2]。

模板元的编程是一种编程方式,在编译期通过模板实例化进行计算。早在1994年,由Erwin Unruh在一次C++标准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的[3]。因为其编译器执行的独特的优点,模板元编程很快就引起了大家广泛兴趣。此后,模板元编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很多种编程语言都对模板元编程提供了很好地支持。

然而在传统的编程过程中,每个程序都要经过编译、链接以及执行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编译过程做的只是将代码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机器语言。一般来说,在编译期能做的还是很少的,编程的任务大都在运行期执行。与传统编程相比较而言,模板元编程它具有如下2个特点:

1)在编译期进行编程是模板元编程最显著的特点

通过在编译期进行编程,这样的话很多在运行期才能进行的任务都可以在编译期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在性能或者接口简单化方面带来很多好处[4]。

2)以更少的开销提供更多的功能

通过对编码的“再生”,能够提供比源代码更多的功能。由于在编译期承担了运行的一些执行期的任务,这就意味着运行期的开销就会减少很多。

模板元编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在软件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5]。

1.2 Ada语言类属单元

代码重用是多年来软件开发一直强调的重点,也是程序员们的一个希望。但在C这些语言中,由于语言的先天不足,代码重用是有限的。Ada里提供了类属单元(Generic unit)的功能(和C++的模板template差不多),使得有可能创建更为通用的子程序或程序包[6]。

类属单元是一个程序单元,但它只是一个样板,不能直接使用,只有通过取例才能使用。类属单元体现了类型抽象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支持了软件的可重用性概念。类属单元是一种参数化的模板,它的主要用途是可以提高程序开发的生产效率,可以避免源代码的重复,可以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以及有效性。

一个类属单元可以是程序包或子程序,允许执行的运算不依赖特定数据类型。

1.2.1类属子程序(Generic Subprogram)

下面就是使用类属单元来实现2个变量互换功能的一个方法:

声明一个类属数据类型Element_Type,声明一个类属子程序Generic_Swap,它的参数是类属类型(generic type)。但这些还不够,Element_Type并不是什么整型、浮点型等具体数据类型,只是抽象意义上的类属类型,为形式参数。因此还需要创建实际的子程序Swap,这里的Integer就是一个实际参数,表示Swap能接受Integer类型的参数,这个步骤称之为实例化。当然为了可以交换浮点等其它数据类型,也可以再添加:

基于类属子程序的实际程序的数目从理论上讲没有限制。重名的子程序在使用时由编译器自动区分[7]。从上面就会明白类属单元的好处,实际应用中省了很多重复的工作。

1.2.2类属程序包(Generic Package)

如果一个程序包内的子程序都需要成为类属子程序,并且实例化时一次性使整个程序包的子程序能处理所指定的数据类型,使用类属程序包就比较适合。将上例swap改动一下:

上例的确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但说明的是一种方法。generic_swap.ads在程序包声明前面的位置声明类属类型,其后的子程序使用这个类属类型,其它方面和普通程序包一样。integer_swap.ads是新接触的,创建程序包Integer_Swap是Generic_Swap的Inte-ger版,即Integer_Swap是Generic_Swap的一份拷贝,但类型Element_Type由Integer替换。Element_Type也可以由其它数据类型替换,只需按照上面的格式创建程序包即可。integer_swap.ads的第一句with generic_swap,不能再加上use generic_swap,因为类属程序包是不可用的[8]。

上例中还无法见出类属程序包的好处,因为只有一个generic_swap过程,但假如程序包内有很多子程序的代码需要共用,则相当方便。预定义的很多程序包就是这样实现的,例如先前遇到的Ada.Integer_Text_IO之类的程序包,如果也是每个子程序重写一遍,工作量简直不敢想象,而它们的实现仅是:

也都类似,真正的需要实现的只是Ada.Text_IO.Integer_IO。其它的浮点型输出、模数输出也都建立在各自的类属程序包上。

1.3 Ada95中对C++模板的绑定

C++是当今公认的最为流行的面向对象编程设计语言之一,拥有着大量的、成熟的可重用类库资源。但Ada95标准中仅仅定义了针对C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的过程级绑定接口。所以,研究Ada95与C++这两种面向对象语言的在类层次上的绑定生成技术,能够对重用C++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Ada95和C++都支持参数的多态机制。C++提供的模板以描述具有相似特性的一组为一个类,与之对应的是在Ada95中的类属单元程序包。模板与类属的主要功能是将相似或重复定义交给编译器来完成。软件设计人员仅在程序设计时定义单一的模板或类属,以不同的类型参数来指定区别不同的实例。在编译阶段,编译器会通过用实例的类型实参替换模板或类属定义中的形参,由模板或类属来生成具体的实例。因此,模板和类属本身其实只是一个类似于宏定义的框架,并不具有任何可执行的代码,它的具体可执行的实例代码都是在编译时产生的。因此,模板和类属均属于基于源代码、而不是基于目标代码的重用。

Ada95-C++绑定,实质上来说是对已有二进制代码的重用,通过Ada95编译器提供给使用者的编用指令和C++二进制代码形式的内部链接来实现跨语言环境的调用。在重用C++资源时,对模板的绑定不可避免。C++模板属于一种源代码重用机制,它在遇到类型实参进行具体实例化之前,编译器对模板不产生实际可用的目标代码,然而Ada95中类属绑定程序包的体部分需要将方法以及属性的实现链接到C++的目标代码上。因此,在C++模板实例化之前不会生成直接可用的类属程序包。如果要生成直接可用的绑定程序包,必须使得模板实例化,然后再进行编译,产生一个含有可用的二进制代码的目标代码文件。

2结论

在软件开发过程当中,编程的可重用性应用可以给开发者省去很多写重复代码的工作,减少代码量,也可以给软件的可读性、易维护性带来很大的改善。针对Ada语言的可重用性技术方法做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必要,对2种可重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包括类属单元的应用以及Ada95如何与C++模板的绑定,并对如何通过绑定利用C++的可重用资源做了简要介绍,对相关开发人员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海枚.面向对象技术应用的探索[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萨默维尔.软件工程[M].程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ANSI/ISO/IEC-8652,1995 Ada 95 Reference Manual—The Language[S].2009.

[4]应时,周顺,朱春艳.基于构件库及构件组合的软件重用[J].计算机工程,1998(11).

[5]杨芙清,梅宏,李克勤.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J].电子学报,1999(2).

[6]刘坚,刘晓华·Ada语言与软件重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25(6):733-737.

[7]陆荣国,缪万胜.假如使用Ada语言[J].航空电子技术,2002(4).

上一篇:十二指肠镜取石下一篇:作文刍议教学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