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024-09-17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精选10篇)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1

1 传统语言学的视角

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是以哲学为基础的。每个时期的语言学都有其对应的哲学基础, 而不同的哲学理论也催生了不同的翻译观。如传统的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等角度的翻译理论认为, 原作者是第一位的, 译者是在“戴着脚镣跳舞”, 没有很大的自主性。

结构主义语言学从传统理论中对作者主体和语言起源的关注转向了语言文本客体, 从共时角度将语言这一客体本身视为唯一的研究对象, 武断地切断了文本与现实世界、文本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索绪尔过分强调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内部关系, 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和客观外界、思维规律的关系, 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他的意义观, 强调语言的“自主性”、“封闭性”和“静止性”, 只要细读文本就可以发现它的潜在意义。这种观点反映在翻译中就是下述观点:理解被视为发现文本设定的意义, 从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中就可传达意义, 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他因素。

而后结构主义学者则认为, 读者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待意义的产生, 更加重视认知主体对文本的解读, 强调文本的主观性和互文性。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 唯一的“作者权威性”意义不再存在, 文本在不同读者眼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结果, 其意义也就会因读者而异, 在他们眼里就是“人言人殊”、“人读人殊”, 这样, 原文本的意义也就会失落于被无限制解释的可能性之中。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交际需要, 因此语言不可能脱离认知主体而存在, 作品是由人写出来的, 必然具备“个体性”;文本是为了让人读的, 作者心目中也有一个隐含的读者。

2 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认为人类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离不开人类的感知体验, 语言能力也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人类对于世界的体验,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系统, 才是语言的主要成因。认知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 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认知源于现实, 始于经验, 基于感知。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中进步的, 在人类所经历的几个社会形态中, 都是以人的认识发展及由此所产生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人类认识世界是永无止境的, 认识的终止就意味着人类实惠的结束。在人类认知发展的长河中, 认识总是不断完善, 朝着不断正确的方向进展的, 逐步走向真理。

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环节, 现实先于认知, 认知先于语言, 语言是现实与认知的产物。因此, 只根据交际程序中的三个环节 (作者、文本、读者) 来分析交际和理解是不完整的, 应当既考虑到作者, 又要考虑到文本本身, 也应考虑读者。根据体验哲学的理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等等都是来源于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经验,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 所以也应该具有体验性。除了体验性以外, 翻译还是具有多重互动性的, 译者首先是读者, 必须和原文作者进行互动;然后又应该是“创作者”, 应当兼顾他通过译文与阅读译文的人的互动关系。翻译还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 不同译者对同一语篇的理解必然不同。所以在此观点上, 翻译过程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活动, 它首先是建立在译者对源文本所表达出的各种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理解和翻译必定受制于译者的体验与认知。从这一角度可以对人类的翻译活动做出更加合理的理论解释。

3 结束语

由此可见,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 可是我们对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有助于把翻译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 sic Books, 1999.

[2]Jakobson B.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Robins R 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M].New York:Longman Inc, 1979.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2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沟通方式。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展开研究的一门学科,其能够反映出人类的本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以及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在此背景下,英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广度也在不断得到拓展。基于此,本研究在概述英语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英语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几点意建议,以希望更好地实现对英语文化的整体把控,进而促进不同文化间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多维视角;英语;语言学;

1、英语语言学相关理论概述

语言作为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其是认识世界与理解世界的重要表达工具。同时语言是人类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记载。因此,语言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且与人类的文明是息息相关的。语言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以及风俗等均有密切的关系。自20世纪以来,英语就已然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和丰富是国际交流的必然。在此背景下,英语语言学研究是必然的且重要的。英语语言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对语言本身的基础性研究,还包括对其语言中蕴含的思想的研究。因此,从多维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英语语言学研究过程中,还包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因此,在研究英语语言学过程中,从多维视角进行,其是可行的。

2、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研究的现状

2.1从历史角度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可知,语言的发展与其所处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产物。因此,对于历史的准确把握,必然会对英语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从历史角度这一维度,对英语语言学展开研究是有相应的理论依据的。也就是说,在进行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应对特殊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等进行把控,将历史变化与语言变化结合。有研究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其在研究中表明,通过将历史与英语语言变化进行结合,其能够获得在英语语言背景下英语思维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从历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2.2从经济角度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经济关系以及发展状况也能够促进英语语言的发展。其中,经济政策或手段则是英语语言的具体形式。有研究学者也对此展开的研究,其在研究中也表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英语经济进行结合。其在研究中,对于英语语言学与经济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即英语语言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关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促进英语语言类型的发展。这是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因此,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也有研究学者在研究中从经济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

2.3从地理角度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地理因素对于们的生活习惯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对其语言的方言性、俗语性等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有研究学者在研究中表明,从地理角度研究英语语言学,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有研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从地里维度对其进行研究是新的发展方向。英语语言会随着地域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变化或融合。在我国,其体现更为显着。因此,从地理角度,加强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2.4从人文角度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人文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如着作、服饰、歌曲以及电影等等,其均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研究英语语言学时,从人文角度进行,也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学者认为还应从政治学视角、哲学视角以及文化学视角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了英语各自的观点。然而,在研究英语语言学时,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系统且深入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晚。我国为在英语语言学研究方面,超过英国,还应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还应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3、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3.1注重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细节控制

为促使我国在英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首先应注重细节控制。例如,在英语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关注有代表性事列,应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英语文化背景下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行亚那就。唯有如此,方能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文化,也方能促使英语语言获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3.2加强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大局选择

为实现英语这一交流工具的合理运用,应做到对英语语言多维视角的正确理解和研究。而为正确理解和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多维视角,应加强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大局选择。例如,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应从多方向对英语语言进行解读。另外,在研究中,还应与汉语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和融合分析,以做到正确理解英语语言学。除此之外,在研究中还应始终坚持大局观,将英语语言中的精髓和深度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4、结语

综上所述,从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展开研究,其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英语是国际性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语言学研究实质上就是以英语为主,对其综合性文化的研究,包括对英语词汇、语言逻辑以及表达等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研究。也就是说,英语语言学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交流,因而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进而能够增强英语的实效性,因而英语语言学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英语语言学研究可从其历史、经济、地理以及人文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表明英语与我国的语言在诸多方面均有一致的共同点或相似性,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细小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语言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细节控制,还应加强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大局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基于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J]。长江丛刊,,16(28):109。

[2]王婵。论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J]。读天下,,22(14):47~48。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探析 篇3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翻译;语言的社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10-02

语言总是含有一定的交际目的的,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可以能动地使用语言,使用语言进行理解或表达意图,个体的语言会使用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语言使用个体总是社会的一员,他的语言的使用势必会因身份、地位、性别使用场合而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或文字)变成另一种语言(或文字),然而重要的是,译文如何保持原文中思想内容、风格、感情等关键信息,并把它忠实的再现出来,保证语言在具体的使用中与其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保证信息传译中语域的适切。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语言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导致语言差异的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将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把翻译定性为单纯的语言行为的藩篱,揭示以往被忽视了的翻译活动的社会层面,对现有的翻译理论进行补充”,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Juri Lotman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词汇Good Friday(受难节)指的是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即耶稣受难的那一天,直译成“美好星期五”就会让原语作者和读者啼笑皆非了。

例如:过了数日。允在朝堂,见了董卓,趁吕布不在侧,伏地拜请曰:“允欲屈太师车骑。到草舍赴宴,未审钧意若何?”(《三国演义》第九回)

Several days later at court,choosing a time when LǘBu was out of sight,Wang Yun knelt before Dong Zhuo,hands touching the floor,and said ,“Would the imperial preceptor deign to dine at my humble home?”

“草舍”是三国时对别人说到自己家时的谦称,司徒王允官位比董卓低,他想要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尽管他对董卓恨之入骨,但为了达到目的,他不得不非常谦卑的对待掌握兵权的董卓,以求拉近彼此关系,让董卓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因此用了“伏地拜请”、“屈”、“草舍”这样的字眼来表达恭顺之意,译文用“knelt”、“humble home”也相应地译出了此意。

二、不同的语体对翻译的影响

所谓语体(a register of language),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语体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有效地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因此,语体是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的。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法律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七种,不同的语体会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翻译。

例如:“oh,that’s all! ”said Tess.

“You couldn’t ex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 round’ee, an’ to kiss and coll’ee all at once.” (T.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6)

“哦,就是这么几句吗?”

“怎么,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撮上炕的哪?”(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

这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中的两句对话,前一句是女主角苔丝说的,后一句是苔丝的母亲说的。苔丝的母亲用的是英格兰威塞克斯方言,是口头语。为保留原文风格,译者采用了山东方言“抱上锅,撮上炕”来传译,突显热情接待对方,不惜将客人抱上自家锅台,然后再托着屁股撮上炕的这种意境, 显然张译很具形象性,如果用正式书面语翻译就没有原语中的意境了。

三、不同表达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选择语言时,会因交际对象身份、地位而采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中国古代,下级官员会讳上级官员的名、号,臣子必须讳帝王名、号。此外人们也会由于忌讳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在语言交际中采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以免对听者造成伤害或冒犯,以致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比如:禁忌的表达方式对翻译的影响。在中国,我们对“死”有禁忌。因此,在老人面前谈其身后之事决不能提及死字,不会说“您死后怎么怎么样”,而通常会说“您百年之后如何如何”。古人认为“长命百岁”,人的生命极限是一百年, 所以用“百年之后”代替死字,再比如中国人也会将人死了说成“驾鹤西去”、“翘辫子了”、“作古”等等;对帝王则会用“驾崩”,诸侯用“薨了”等表达方式。很显然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也会对跨文化交际的翻译造成影响,如果在英汉翻译中只采用“die”显然无法表达汉语中的意境,因此英文中也有对应的特殊表达方式“breathe one’s last”, “go to a better world”, “pass away” , “go to glory”, “be with god”等等。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求最大限度体现原语的特征。

再比如双关语的表达方式,所谓双关就是提供给听话人两种或更多的解释。并且双关就是利用其有两种或更多的解释来达到实现特殊交际意图的目的。就像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的诗句,“晴”一方面对应上句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表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对应“闻郎江上唱歌声”,说感情的情。英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达,说有一位工人来到教堂,当他看到教堂里满是虔诚的阔老爷、太太时,富商时情不自禁地说了这一句话。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 pray(祈祷)与prey(掠夺)是同音异形词,构成双关,用语不多,但回味无穷。因此双关表达的翻译也无法简单地说用归化或异化的方式翻译好,首先要判断出原语真实意图。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故而翻译活动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它不仅仅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更要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因为词语只有在其特定的语境和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此外,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信息发送主体(指信息发送人)、信息发送客体(指信息本身)、信息接收对象(信息接受者)和传递媒介(语言)四个参量。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参量应认真分析, 以便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方法上不拘泥于语言结构,追求的是信息的全面对等,灵活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随着社会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不断发展,翻译标准也应保持变化的状态,因为它不仅是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社会范畴,随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变化。在我国早期的翻译标准直译,现在则侧重的是意译,无不体现了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标准的社会性还体现在翻译对象上,应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当然,翻译的标准还应根据翻译的目的而定,很显然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翻译的研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Juri Lotman & B.A.Uspensky. 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M].New York History,1978.

[3]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4

在第二章中, 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 比奈达的定义更科学、更严谨。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 他们之间存在着冲突, 而要解决这种冲突只能用译入语的对等语来替代源语。所以, 在他看来, 不管是音位翻译、字位翻译, 还是语法翻译、词汇翻译, 即使两种语言再相似, 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此外, 他还把翻译分成完全 (full) 翻译和部分 (partial) 翻译及整体 (total) 翻译和局部 (restricted) 翻译。他认为, 同时达到四个层次的翻译, 即音位翻译、字位翻译、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是不可能的, 最多只能完成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的翻译, 并要以牺牲音位和字位两个层次的对等为代价, 这就是他所说的整体翻译:“the replacement of SL grammar and lexis by equivalent TL grammar and lexis with consequential replacement of SL phonology/graphologyby (non-equivalence) TL phonology/graphology”。与整体翻译相对, 局部翻译则是一个层次的翻译。

第三、四章分别讨论了翻译对等和形式对应的问题。卡特福德认为, 形式对应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并且要以语篇对等为基础。语篇对等是翻译的目的, 也是形式对应的前提, 在语篇不对等的情况下追求形式对应是没有意义的, 这倒与奈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 只不过奈达是以译义达到动态对等为前提, 而且此“形式”也并非彼“形式”, 范围似乎更广, 不光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表现形式, 而是包括音位、字位、语法和词汇四个层次的语言形式。换句话说, 要同时达到完全的语篇对等和形式对应是不可能的, 不管两种语言有多相似, 因为不同的语言分属不同的系统。这一观点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以使译者避免由于盲目地、刻意地追求形式对应, 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篇的对等。

第五章主要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界定, 并指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意义, 一种语言的意义是不能完全用另一种语言精确地传达出来的。卡特福德是从语言系统论出发, 认为不同语言的意义是不能翻译的。正如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法、词汇系统, 其中包括指示词、数、时态、阴阳性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 要把一种语言完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把源语中的意义传达到译语中, 就需要在译语中创造源语系统, 这样才能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就像第六章中所说的那样。而在实践中这种完全的转换是不可行的, 因为在转换过程中源语的某些意义会或多或少地缺失, 不可能完全转换到译语中去。一定程度内的转换是可以的, 但这并不是卡特福德所认为的翻译, 只是把源语移植到译语中去, 而翻译是用译语来替代源语, 并不是转换。从以上分析看来, 翻译似乎是无法进行了, 其实不然, 虽然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源语几乎不可能与译语的意义相同, 但它们可以在相同的语境中有相同的功能, 所以翻译还是可能的, 第七章中介绍的翻译对等的条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源语与译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也就是说, 它们的意义要有重合的部分, 并且要共享一些语境因素 (contextual meanings) , 它们才是翻译对等语, 正如卡特福德所说:“translation equivalence occurs when an SL and a TL text or item are relatable to (at least some of) the same features of substance”。但在局部翻译中, 卡特福德认为, 口语是不能翻译成书面语的, 即源语不能从音位翻译成译语的字位, 因为它们的语言介质 (substance) 完全不同, 一个是语音 (phonic) , 一个是字体 (graphic) 。同理, 音位或字位翻译也不能转换成语法或词汇翻译。

第八、九章分别具体介绍了音位翻译和字位翻译, 它们都属于局部翻译。音位翻译就是用译语中的对等语音来替代源语中的语音, 而源语中的语法和词汇并没有翻译。音位翻译的基础是源语与译语要有相同的语音成分 (phonic substance) , 否则就无法建立起对等。比如, 根据发音特点, 英语had的/h/与希腊语的/x/发音相近, 而/?/与希腊语的/e/相似, /d/与/nt/相似, 所以, /h?d/译成希腊语就是/xent/。字位翻译也是如此, 卡特福德自创了一些笔画, 通过不同语言相同或相近的笔画可以建立起翻译对等, 可见其独特的分析角度。这种分析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之间近似的替代, 译文就像一条函数曲线无限地接近坐标轴, 即原文, 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第十一章对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进行了介绍。当然, 这两个层次的翻译也属于局部翻译, 同样需要相同的语言成分 (situation-substance) 作为对等的基础。

但与第七章指出的音位与字位两个层次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有所不同的是, 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在翻译时的转换却是可以的, 这就是第十二章所讨论的内容。这种转换 (shift) 属于翻译转换中的层次转换 (level shifts) , 也就是说, 一种语言中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 反之亦然。比如, 俄语的完成时态sdelal可以翻译成一个有完成意义的英语词汇achieve, 英语中的指示词this可以用法语词汇ce mot来替代。此外, 还有一种类别转换 (category shifts) , 其中又可分为结构转换 (structure-shifts) 、种类转换 (class-shifts) 、单位转换 (unit-shifts) 和内部系统转换 (intra-system-shifts) 。结构转换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结构上的变化, 如英语句子结构主语+谓语+附加语经过翻译会转换成盖尔语的谓语+主语+附加语结构。种类转换当然就是不同类别的语言成分间的转换, 如英语词组a white house中的前置修饰语 (modifier) white会转换成法语une maison blanche中的后置修饰语 (qualifier) blanche。单位转换也就是翻译对等语在各个不同的级 (rank) , 即句子、词组、单词和词素之间的转换, 如源语中的词组可能会转换成译语中的小句。内部系统转换就是语言系统内部之间的转换。比如, 英语和法语有大体相似的数系统, 英语的单数可以译成法语的复数。它们的冠词系统也是如此, 虽然同样有四种冠词:零冠词 (zero) 、限定冠词 (definite) 、不定冠词 (indefinite) 和表部分的冠词 (partitive) , 但经统计, 法语中表部分的冠词有51.3%被译成英语中的零冠词。

语言会由于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卡特福德把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语言称为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 , 这无疑会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 第十三章就对其进行了具体介绍。语言变体有两类, 一类是比较稳定的, 与说话人有关;另一类是暂时性的, 随语境发生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在不同的场合, 面对不同的人, 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翻译的难度, 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特别注意。此外, 最后一章中指出的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也限制了翻译活动。所谓语言不可译性, 也就是语言上的歧义、多义和减义造成的语言模糊,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 变模糊为清晰。而文化不可译性自然就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

从翻译的本质、种类、方法到翻译的局限, 卡特福德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传统译论不同, 他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其理论的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专业性也使其有一些抽象难懂。正如他在该书前言中所说, 此书针对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读者, 这就使没有语言学知识的读者难以深入进去, 领会他理论的精髓, 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和传播。但不可否认,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确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摘要:卡特福德突破传统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问题, 解答了以往不能解释的问题, 使我们对翻译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新的认识。他的分析以理论为依据, 视角独特,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说服力, 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Catford, 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5

【关键词】英语语言特点 翻译方法 长语句翻译

一、英语语言的特点分析

1.英语语言的树状表现特点。主谓结构是英语语言的基础结构,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结构句式,例如:S+Vi句式、S+LinkV+P句式、S+Vt+O句式、S+Vt+O+C句式等。而在英语长句中,这些简单的句式通常都是以主语的形式出现的,并通過不同的连接方式去把短语、从句、分句以及其他词句连接在英语主句上,通过多次的拓展和延伸,结构简单的英语语句就组合成结构复杂的长句。在英语长句的“形状”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当成是具有茂盛枝叶和许多分支的大树,这就是英语长句的树状特点,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英语长句的分析,不仅可以起到简化长句的效果,还可以轻松的将主句分离出,帮助翻译者更加快捷、准确的把握英语长句的含义,从而更好的提升翻译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2.英语语言的形合特点。这里所说的英语语言形合特点主要指的是英语语言组织的一种手法,它是通过同的方式来将词汇和句子有效地组合在一起,让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主旨大意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来。这一语言特点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利用连接词(and、but、or、)、介词(to、in、with、)、关系词(which、what、that)以及非谓语动等来把英语词语连接成句子、把短语连接成分句、把分句合并为长句,这也是最为常见用来协调句子与句子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常见的英语长句翻译方法

1.顺序法翻译法。英语翻译中的顺序法翻译法又叫做原序法。这一方法主要运用在英语长句中包含了许多动作,而且这一系列的动作表达方式都是根据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这一类型的英语长句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非常相似,所以在进行翻译时,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安装原句的表达层次进行翻译即可,并不需要对其结构和词汇顺序进行调整。

例如:To understand the width and depth to which science can be applied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blem that confront individuals and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science really is. 它的中文含义为:要了解科学应该以多大的广度和深度解决个人与国家面临的物质和精神问题,就必须了解科学到底是什么。根据正常的阅读顺序,我们就清楚可以值这一句子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明确出“要了解……问题……就必须……”这一框架,就可以简单的得出准确分汉语大意。

2.逆序翻译法。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上的思维方式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英语与含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之一。在汉语使用中,我们通常都是将说话的重点放到语句的后面,而修饰或铺垫则是位于句子之前,在这一点上,英语的使用与汉语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他们通常都是把重点提前,而修饰、铺垫在后。对面这一类型的英语长句,使用逆序翻译发来进行翻译则会用更好的效果。

3.变序法翻译法。重点提前是英语表达的一种常见方式,而汉语通常都是以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描述的,同时在句子的结论部分又会突出主题。

例如:There was great excitement throughout the village,and her or they watched the star Gazer trudge bravely along the valley with his bundle at the end of his stick. 它的中文含义为:整个村子的人都十分的激动,他们站在山顶上看着,行人手里还拿着包裹,勇敢的跋涉在山谷之间,不时的捧腹大笑起来。这是一个由定语从句和时间状语组成的的英语长句,同时还存在这一个独立的主格结构,所以在它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将状语前置,伴随状语后置。

三、英语语言特点视角下的英语长句解析

无论是英语学习者还是翻译者,对他们来说长句的翻译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只要弄清楚句子的组成成分,从英语语言的特点视角上进行英语的翻译,便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从整体上弄明白整个长句的结构,并把握好长句的中心意思。第二,将长句中的谓语、介词短语、引导词等分离出来。第三,分析句子并弄清其中的从句类型。第四,数量的掌握常见英语长句中固定搭配的中文含义。这英语长句的翻译中,应该掌握好上术几点翻译技巧,并结合实际英语长句的语言特点来运用到实际的翻译中,可以有效的提升英语长句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英语长句的翻译要求先弄清楚两种不同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并结合实际的语境来进行英语长句的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长句形式来选择出更好合适的翻译方法,在英语长句翻译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好思维方式的转换也可以起到提高英语长句的翻准确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冲.基于英语语言特点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探讨[J].科教导刊,2014(7).

[2]武珍.从英语语言特点视角下解决英语长句翻译[J].科学与财富,2016(9).

[3]王璇子.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D].南京大学,2014.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创始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势不可挡。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是有很大优势的。

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研究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原型理论以及隐喻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使得认知语言学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在最近这些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认知语言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很多研究,也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梅芙奥洛汉(2000)在2000 年做了一项研究,是关于学习翻译的学者的认知能力教学调查。陶友兰、黄瑾(2005)在2005 年也试图通过认知概念入手,进而指导翻译教学。

上述学者的研究很好地总结了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应用认知语言学所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常常会涉及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两个概念,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为学生纠正错误是教学常态,在教学中翻译练习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些问题都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不完善。有些学术文章里,对于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等研究与改革方面的关系都不是很深入。有的研究者对传统的翻译教学的弊端进行了总结,但是并没有指出怎样应用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课堂翻译教学中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怎样贯彻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没有明确说明。所以,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讨论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翻译学已经兴起发展,很多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语言学,以期在这个领域寻找到应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学者们的关注力集中在语言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到如今亦然。语言首先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它是翻译的原材料,所以语言学作为阐明语言行为的一门学科对翻译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语言学解决了许多领域的实际问题,也对相关工作做一改进,这使得语言学在翻译领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研习语言学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在对比两种语言时的基本素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翻译实际上就是进行语言和交际转换,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得到的。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必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在翻译的研究中应充分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本文尝试讨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的启示。

2认知语言学

美国的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可见,翻译主要是将意义清晰传达。所以,在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时,就应该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入手。

如果要讲隐喻在语用学里的解释,乃至于讲到语用学本身,都要先讲到Paul Grice。Grice在1967 年的Studies In the Way of the Word里面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划分了两种含义:what is said和what is implicated。简而言之,前者是我们所说的话的含义、字面意思,后者则是话里有话,“弦外之音”。至于他的合作原则和对话规则,实际上都是为了“如何从what is said里面推导出what is implicated”这个目的而提出的。Grice把自己的这套原理当然也搬到了对各种修辞的分析上,他在Implicature中简单分析了几种修辞:反讽、隐喻、借喻。他认为,隐喻的含义很明显属于what is implicated :因为我们所说的话一定是假的,直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隐喻的含义不可能表现在字面上,必须是所说的弦外之音。他所做的分析,当然还是传统的隐喻的分析手段:say one and mean another ;而他认为,正因为包含隐喻的句子是假的,明显违反了对话的质量原则,所以我们才能推出隐喻的隐含意义。由此,他也间接暗示了隐喻的理解过程:我们先得出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意识到它是错的,然后再去推导它的弦外之音。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新颖隐喻的解释力更强,也更符合人的心理学研究。语用角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区别,从根本出发点到实际追求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像语用学的研究那样局限于语言层面,是深入人类认知层面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在人们的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是指通过对一个知识领域的参照来理解和解析另外一个知识领域的具体过程,其也是源域与目的域两者之间的一组映射。概念隐喻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尝试讨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的启示。

3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翻译教学,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至关重要。英语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比较传统,中国的学生在翻译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被动,没有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会运用教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一堂课讲医疗,上课前会先通过师生间的问候,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英语课堂。Greet Ss by asking them:How are you today?Then I’ll tell Ss that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ide Ss to read it.)and get Ss to guess the reason freely.If Ss can’t get the answer,I’ll tell them that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So I have a headache.(I say this by doing a gesture)课堂中学生会对案例进行回忆归纳,并在纸上总结归纳案例,写好后教室里安静了许多,笔者有时也会提醒:“Don’t forget to fi nd a good way to make them easy!”好几个人眉头紧皱,嘴里嘟囔着:“什么方法解决好呢?”笔者点拨:“If you can’t,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大家就开始讨论,争得脸红耳赤,最后少数服从多数,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这样在探究活动中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的同学也至始至终较积极地参加探究活动。

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大量存在,如文学作品、日常用语、科技、医学、经贸等领域中的许多隐喻语言都是概念隐喻所派生出来的。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翻译教学中,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概念隐喻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单词和词汇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词汇的识记效果。如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中,英语中的隐喻表达可以说成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其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概念隐喻应为money is water,但在汉语中则可以说成是“挥金如土”。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可以通过bank这个词汇来进行更好地认识。

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上,学生通常都是跟一般的二语习得者有着类似的特征,两种语言的冲击对于学生都是处于叠加的状态,两种语言形式通过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匹配与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母语体系的干扰,产生母语负迁移,使得翻译带有浓厚的中式英语色彩。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最难达到的就是英语的流利性。例1 :The drainage system is the Achilles’ heel of some big cities in China.(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弱点是排水系统的问题。)例2 :Time is the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

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英语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心理认知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身的翻译素养,使得学生首先理解翻译材料原文的深刻含义,使得最终的译文更加地道。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英语老师还需要悉心对学生认知语言学的运用加以指导,在翻译相关内容的时候能够具有较强的敏感力,更加深入地利用翻译材料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对翻译材料进行重新构型,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对翻译材料遣词造句,以期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概念对等。

4结论

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研究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原型理论以及隐喻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使得认知语言学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研习语言学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在对比两种语言时的基本素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翻译实际上就是进行语言和交际转换,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得到的。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必将有助于翻译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Kuβmaul,P.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looking at creative processes[A].In Olohan M(ed.).Intercultural Faultline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Textualand Cognitive Aspects[C].Manchester,UK:St.Jerome Publishing Ltd.,2000.

[2]陶友兰.翻译目的论关照下的英汉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2):33-40.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7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研究,定量定性研究

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世纪50年代,语料库语言学兴起,之后语料库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外语教学和词典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语料库语言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基础是真实语言数据构成的数据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海量的语言事实。这一语言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深刻影响了翻译研究,实证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西方翻译理论从最初归纳式经验式的总结到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使得翻译研究的视角不断得到拓展和更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种新的译学研究范式应运而生。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进行实证性研究。通常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肇始于莫娜·贝克(Mona Baker)。贝克(1993,1995)很早就倡导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并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胡显耀(2007:214)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根本思想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技术和方法对大量真实的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并从所描述的翻译‘自身’语言特征中寻找翻译固有的规律性特征”。虽然语料库翻译研究历史尚不长,但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拟将粗浅梳理、探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劣势,以便给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1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

莫娜·贝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的假设。吴昂、黄立波(2006:296-297)认为,“它包括六个方面:(1)译文显化程度显著提高;(2)消歧和简化;(3)合乎语法性;(4)避免重复;(5)超额再现目标语言特征;(6)翻译过程往往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类型”。在验证和阐述这一假设的过程中,贝克提出的翻译普遍特征被简单归纳成简略化(simplification)、明晰化(explicitation)和规范化(normalization)。随着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对语料库数据进行检索,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搭配模式、平均句长、句型等这些反映语言特征的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进而考察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多样性和信息负载。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结合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探讨翻译文本的特征等等。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主要手段。较之于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更具科学性。贝克进一步指出,可以为翻译研究所用的语料库类型有三类:一是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二是多语语料库(Multilingual Corpus);三是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所谓平行语料库,指的是双语平行的语料库,它收集某种语言的原文文本及其在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文本,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语料库。所谓多语语料库收集,是指收集来自两种或多种语言、体裁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的语料库。所谓可比语料库,是指那些同时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从其他语言译入该语言的、体裁相同或相似的文本(例如英语可比语料库收集某一体裁的英语原创文本和从汉语或德语译成英语的文本)的语料库。据贝克的观点,可比语料库的建立对翻译研究最具实际应用价值,因为研究者可以借助可比语料库,通过分析、比较同一语言里原创文本和外来翻译文本,揭示其从词汇到句法到文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发现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翻译规范和翻译活动中的普遍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翻译规范、翻译普遍性借助语料库这一工具具备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适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在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研究方面。翻译普遍性研究是语料库翻译研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揭示并验证翻译普遍性的存在是语料库翻译研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莫娜·贝克最早采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普遍性研究,揭示了翻译文本具有简略化、明晰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性特征,并进一步指出翻译普遍性特征是翻译文本本身所固有的典型特征。贝克(Baker,1993:243-246)认为,“与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语言的影响无关”。除了上述三个翻译普遍性的表现之外,研究者们对翻译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发现翻译文本还具有整齐化(leveling out)和集中化(convergence)的普遍性表现。戴光荣、肖忠华(2010:76-80)采用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探讨了翻译明晰化研究。

然而,目前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也只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初期成果,有关翻译普遍性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语料库的规模大小、语料加工程度的深浅、相关检索软件的功能强弱以及检验和分析方法的成熟性等。受上述客观条件的所囿,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性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方法方面,还是从研究过程方面来讲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表现翻译规范研究方面。描写翻译学派代表人物Toury系统地研究了翻译规范,他认为,既然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那么翻译的策略和产品必然要受到语言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译学界对翻译规范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翻译的产品规范、规约性准则的制定上。但传统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定性研究,主观性较强。基于此,语料库的应用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之一便是其大量的文本语料,基于这些语料可以描写和分析影响译文的各种规范因素,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胡显耀(2006)将翻译规范划分为内部规范和外部规范,其中,内部规范又具体细分为义务规范、交际规范和操作规范,外部规范则细分为选择规范、期待规范等。他通过自建的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量化、对比分析了汉语翻译小说与非翻译小说在词汇、句法特征,借此再现控制小说翻译的规范。这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规范研究为翻译规范的描写性研究提供了范式。王家义(2011:128-131)则研究了基于语料库的译文分析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规范研究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余国文(2010:118-119)认为当前翻译规范研究方面有不少问题尚待深入探究,“如哪类规范占主导地位,操作规范是否受原语社会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规范有哪些不同,将不同的原语文本译成同一目标语文本遵循的翻译规范有哪些异同”。周小玲、蒋坚松(2008:156)还指出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汉译外和外译汉遵循的规范有哪些相似或相异等。

另外一个表现是译者文体研究方面。在语料库翻译研究兴起之前,翻译文体研究大多从文本中抽取典型例句作为依据,以印象式、经验式的点评为主,主观性很强,难以对大规模的翻译文本进行全面整体的量化研究。莫娜·贝克(2000:241-265)在利用语料库研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文体方面也开了先河,开辟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为研究译者文体提供了新的范式。借助语料库,译者文体研究的范围也更广阔,既可研究原作和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及模式、译文和译者的语言风格及模式,或是某一原作多个译本的文体风格,又可研究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本的类似处理和不同的把握,进行译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文化定位等问题的探索。简而言之,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研究译者文体,通过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去考察影响译者文体的诸多因素,避免了主观臆断性,是译者文体研究的新范式。

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研究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和译者文体等问题,它还涉及其他多个领域,如翻译文本词汇创新(Kenny,2001)、翻译教学(Zanettin et al.2003)、口译研究(Shlesinger,1998)等等。陈伟(2007:72)论述了TEC(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语料库的应用潜力,指出“现阶段可开拓的研究领域包括: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翻译中的省略问题研究,译者性格和性别对译文的影响的研究,不同时期、同一时期文学作品翻译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女性翻译研究,主体文化的规范如何制约和影响翻译政策和策略的研究,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差异研究等”。文中还提到把类似于TEC翻译语料库与其他类比语料库相结合以研究文本的风格、新语新词(hapax legomena)的翻译特点、语言习惯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断涌现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也令人瞩目。

2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与劣势

2.1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

许钧、穆雷(2009:352)认为,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研究者来说,语料库可以帮助研究者把他们的一些直觉式的设想或者命题发展成为可操作可验证的理论假设或者是理论,使翻译研究的成果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语料库可以为译者提供丰富的译文参考资料,包括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其他译者的操作手法。Douglas Biber较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优势,他指出:“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三大优点:第一、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快速、准确和复杂的分析;第二、语料库规模大,包括的语域全面,文本量大,语言信息范围广;第三、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的功能解释,对语言的描写全面(转引自潘永樑,2000)”。罗选民(2005:52-56)认为,语料库使翻译研究从直觉式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同时,语料库翻译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并没有受囿于语言学的发展,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只是做数据上的描写,还在描写的基础上阐释翻译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

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对于翻译培训和翻译教学以及译者的翻译实践来说,其优势也无可比拟。将语料库作为教学资源,引入翻译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语料本身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现代语料库的语料都由电子版本构成,可供教师和学生重复使用,使教学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促进学生的数据驱动学习(罗选民等,2005:52-56)。对译者翻译实践而言,语料库提供的例证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快速、方便地检索,译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很强的自主性,加之语料库中的语料可以提取编辑,也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此外,随着机器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料库研究对于自动翻译系统的研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基于语料库的自动翻译系统的研究方法为未来翻译系统的研制开创了一条新道路,相关研究也正在进一步地开展当中。语料库为译员培训提供了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开发机器翻译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软件打下了基础。

2.2 语料库翻译研究劣势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研究潜力巨大,但其缺点也是研究者们有目共睹的。Tymoczko(1998:43)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是对“科学主义的狂热可能导致大量空洞的、不必要的量化研究”;Malmkjaer(1998:43)指出语料库的使用可能使翻译理论家过于注意翻译的共性而忽略翻译中的难题或将翻译中的难题当作次要问题来处理;Laviosa(2002:26-27)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分析工具的词语索引有时不能提供足够的语境,从而妨碍对整篇文本或语义现象进行分析。第二,平行语料库在设计时,针对一个原文文本通常只收录一个译文文本,这样就会遮盖翻译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文之间的差异。Tiina Puurtinen(2007:150)也指出“语料库可能会忽视文本的宏观结构特征”。许钧、穆雷(2009:352)也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证主义倾向,十分强调客观性,若使用不当,很容易扼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语料库翻译研究依赖于语料库的建设,其复杂的操作步骤和分析工具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如对语料库的深加工不够,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对文本的研究不够充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克服上述问题,从而使语料库翻译研究更加完善。

3 结论

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篇8

1 模糊语言

模糊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的哲学中, 当时最先关注这一现象的是尤布利德斯, 他针对模糊现象而专门创设了“连锁推理悖论”, 但却忽略了语言词汇中的模糊现象。及至1965年, 来自于美国的科学家扎德才开始关注了语言中的“模糊”概念,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率先在语言学领域展开了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事实上,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本质的属性, 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就存在模糊性, 以及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模糊语言。外界事物的模糊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人们则通过这种模糊现象去探知未知的世界, 所以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意识的语言无疑也具有模糊性。

2 模糊语言的特点

(1) 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而语言中的模糊性也会给英汉翻译带来阻碍, 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英汉翻译语言的模糊性。例如一句常见的日常用语“He has some trouble.”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 翻译者可以把“trouble”理解为生病、违规等, 这就导致英汉翻译中的不确定, 而“trouble”这个词就可以判定为模糊词汇。即使是在日常的交际中, 说话者也会由于不方便解释事情的原因, 而采用一些模糊性的词汇来代替, 例如“某些人认为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在这句话中, 说话者就没有把对自己存有意见的人的姓名说出来, 而是采用了模糊性的词汇“某些人”, 这种语言表达也有利于避免双方矛盾的产生。

(2) 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或许有人会举得模糊语言与确切语言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事实上,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有一些表示程度的词汇, 例如快、高、好、浅等, 当人们无法把事物准确的程度表示出来的时候, 就会采用这些词汇来完善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沟与深沟这一组词汇中, 即使在语言表达中并没有把沟具体的深度呈现出来, 但是“深沟”一词明显就把沟的性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3) 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模糊语言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不仅能把模棱两可的状态解释清楚, 也可以把没有极限的事物推断出来。在汉语中对人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划分, 例如“青年”与“老年”, 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可以称为青年, 而26至30岁之间呢, 有人把30岁纳入中年的范畴, 但是在汉语中, 也有对45岁的科学家称为是青年学者, 所以这种说不清楚的情况一般也会用一些词汇概括起来, 让人们发挥自由的想象。

3 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1) 代词的模糊翻译

在英汉的翻译中, 有些代词的表达通常都要采用模糊语言来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The present is for your aunt.”, 其中“aunt”的翻译就具有不确定, 它不仅可以指代妈妈的姐妹, 也可以代表爸爸的姐妹;反之, 如果要把“这件礼物给你 (姑姑、婶婶等) ”人们也会运用“aunt”来代表多个不同的对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例如在英语表达中“It is November night when at tem minutes to nine her sister-in-law pounded on the door of her small Brooklyn house screaming.”在这句英语的翻译中, 存在模糊性的词汇是“sister-in-law”, 而在汉译中则可以借助模糊语言“孩子他姑”来巧妙地表达。

(2) 虚词的模糊翻译

在虚词的翻译中, 有些词汇虽然从字面意思来看相差很远, 但有的时候却可以利用这些词汇来代替这个虚词所要指示的意思。例如在英语表达中“Don’t put your head or arm out of the window.”在这句话中, 翻译的要点就体现在在虚词“or”上, 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对方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 说话者所指的应该是“head and arm”两个部位, 但在语句中则是用“or”来表示的, 这个虚词是两者选其一的意思, 所以在对这一类的词汇翻译中, 也可以把“and”与“or”相互替换, 这就采用了模糊语言来表达出句子原本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史倩.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27-3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9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 具有跨文化与跨社会的特点, 它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 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在我国对外交流频繁的当下, 对其进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英语中长句的翻译是英语翻译学习中的重难点。如何采用有效的办法解决对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成为译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视角出发, 探讨一些可行性的方法促进英语长句翻译水平的提高。

1 对英语语言特点的分析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也有其内在的特点, 英语同样如此, 作为翻译者, 必须要对英语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的翻译工作。

1.1 英语语言“形合”的表现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注重“意合”。“形合”是指在一句话中的若干短句之间, 它们的关系是显性的, 在形式上较为清晰、严格, 通过语法与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句子的完整表达, 这是英语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形合在英语中的具体展现为:英语倾向于运用连接方式来连接语句, 不管是长句的连接构成还是短语的连接构成都需要使用连接词, 如常见的and, if, so, because等, 同时也离不开关系词如what, how, who、介词如to, in以及状语功能的非谓语动词结构 (动名词等) , 各种连接方式的运用使得单词与单词、语句与语句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非常清晰, 英语主要是运用这些连接词的衔接和过渡, 实现维持词组与词组、词组与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

1.2 英语语言树状的表现

注重主语与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 其中S+V (主+谓) 、S+V+P (主+谓+表) 、S+V+O (主+谓+宾) 、S+V+o+O (主+谓+间宾+直宾) 、S+V+O+C (主+谓+宾+宾补) 这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是英语句子构成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也是英语长句中的主句。再将各种英语短语、分句、从句利用各种连接方式插入到主句中, 使各句子成分在主句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延伸, 从而使句子如同树状般铺展开来, 好似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般, 这就构成了英语的长短句与复合句。这样的树状结构在主句的引领下结构较为严谨, 逻辑关系清楚。

2 对英语长句翻译的分析

在对英语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能从英语语言特点中找寻翻译英语长句的规律:第一, 在对英语长句进行翻译的第一步是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从长句中找出主句, 即上述的五种句型, 因为英语长句中的主句基本上是有上述五种句型构成的。第二, 找出主句中的关联词, 包括如but, because之类的连接词、that, which之类的关系词、with, to之类的介词以及非谓语动词结构词等, 再对构成句子部分的语句进行分析, 即判断它们是短语还是非谓语动词分句, 亦或是从句、并列结构等。第三, 构成英语句型成立必然包含主语与谓语, 因此要将长句中的动词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确定其属于英语长句中的主句谓语动词还是从句谓语动词。第四, 根据分析的结果, 对英语长句进行翻译, 并且要尽可能使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 英语长句翻译的技巧

3.1 顺序法

英语长句翻译一直属于英语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 尤其在一些长句翻译中, 基本语法结构与我们常用的汉语表达结构较为类似, 这时可以根据语句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翻译, 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添加一些修饰性词汇进行润色, 最终达到翻译内容顺序与英语长句内容顺序一致的目的。例如:Even when we left the house locked the door and electricity for electric operation still support:help us to keep food cool, heat or cold water to start the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temperature adjustment.

分析:该句子是“Even 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因此, 根据语句中表达的内容进行翻译可得:即使在我们锁上了门离开家, 电能仍然在为电器的运转提供支持:帮助我们冷藏食物, 加热冷水或启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

3.2 逆序法

此方法是与顺序法相反的一种翻译长句的方法, 英语中有些长句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相反, 遇到此类英语长句采用逆序的翻译方法所取得的翻译效果十分明显。例如:It is normal for people in the west for attaching too much importance to human rights分析:例子中由“in the West”引导一个状语从句, 将之译为“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西方人对于人权过于重视, 这对于西方人而言实属正常”, 如果将翻译的内容倒过来, 则与汉语的语言习惯不符。

3.3 分句法

在英语长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有趣的问题, 就是主语与修饰词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 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忽略, 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汉语语言习惯, 从英语长句中将从句剥离出来进行单独翻译, 然后在将其进行整合, 另外, 有时为了使翻译的内容不脱节, 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长句分解, 顺序基本上保持原样。

4 英语长句翻译技巧的举例分析

例如: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分析:根据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找出 (1) 该句子的主语为behaviorists, 谓语为suggest, 宾语为一个从句, 因此整个句子为Behaviorist suggest that-clause结构。 (2) 该句共有五个谓语结构, 它们的谓语动词分别为suggest, is raised, are, develop, experience等。

建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能够充分理解语句的基本结构, 然后我们就可以将该句中的从句提取出来, 进行单独的翻译, 最后根据句子的顺序, 就可以得出中文翻译:从行为主义者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在儿童的成长与生活环境中存在诸多的刺激因素, 而且这部分刺激因素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反应能力的提高, 那么就可以明显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语长句的翻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译者在平时的翻译中有意培养自己分析长句的能力, 总结长句翻译的规律, 根据英语语言不同构成成分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翻译, 力求使翻译出来的长句准确而又简明。

参考文献

[1]罗志文.从英语语言特点视角下解决英语长句翻译[J].科技视界, 2012 (11) .

[2]郭凯.浅议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J].海外英语, 2011 (4) .

[3]杨文.从语境层面破解英语长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 2012 (8) .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篇10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和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它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其中英语长句翻译的学习是整个翻译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如何才能解决英语长句翻译,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英语语言所表现的特点, 寻找出一些现实性的依据来提高解决英语长句翻译的能力。

1 英语语言的特点分析

任何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就必然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英语也不例外, 作为译者, 必须要掌握一些英语语言的特点, 这样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素养。

1.1 英语语言形合的表现

“形合” (hypotaxis) 是英语语言的一种基本组织手段, 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依靠句法手段和词汇手段, 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和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它在英语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英语语言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来连接句子, 词语连接成句、短语连接成分句、分句连接成句的时候, 都离不开英语的连接词 (and, but, or, because, so, however if, unless, etc.) 、关系词 (that, which, who, what, how, etc.) 、介词 (of, to, with, in, about, etc.) 和状语功能的非谓语动词结构 (-to do, -ed, -ing) 等, 它们的丰富使用从而使英语语言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关系交待得十分清楚, 英语就是依靠这些词的过渡和连接, 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

1.2 英语语言树状的表现

英语句子结构注重主谓系统, 并以此总领全句, 其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 (S+Vi;S+Vt+O;S+Link V+P;S+Vt+IO+DO;S+Vt+O+C) 是形成英语句子的基础, 往往就是英语长句中的主句。然后采用各种连接手段把句中的各种短语 (介词短语、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 (同位语、插入语) 、分句 (现在分词分句、独立成分) 和从句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依附在主句上, 使句子在主句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和延伸, 从而使英语句子结构呈现“树”状铺排, 犹如一棵枝叶横生的大树, 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像一颗“参天大树”, 往往形成了英语的长句或复杂句。这样的结构层层修饰、层层重叠, 但都是通过英语主句来总领全句, 使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逻辑关系明确, 脉络清晰。

2 英语长句翻译分析

通过上述英语语言特点分析, 从而为我们翻译长句提供了一些现实性的依据:

2.1 通过句法结构分析英语长句, 找出句子的主句, 即英语五种基本句型, 也可以说几乎所有英语长句的句子主句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句型构成;

2.2 找出依附主句的各种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状语功能的非谓语动词结构词等关联词, 再分析这些依附成分的句法结构, 它们是短语 (介词短语、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 (同位语、插入语) 、非谓语动词分句 (分词分句、不定式分句、独立主格分句) 、从句 (定语从句、主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和并列成分等;

2.3 英语成句必然有主谓系统, 找出长句中的所有动词, 分析这些动词究竟是英语句子主句的谓语动词或者是从句的谓语动词还是状语性功能的非谓语动词结构;

2.4 根据分析结果, 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把英语长句译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依据, 就能很快很好的解决英语长句的翻译,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上述观点:

例1:

分析:根据上述理论和观点, 我们观察这个英语长句:找出句中所有动词结构:worried;would not get;had hidden;going;could not remember;put。找出连接词或句的各种关联词:that;because;in;before;and;where。

综合分析得知:关联词 (2) that引导的是一个宾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wouldn’t get, 主语是his dog, 宾语是another; (3) because引导的是一个表原因的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had hidden, 主语是Billy, 宾语是the bones;介词in构成地点状语;介词before构成时间状语成分, 动词going是介词后的动名词形式; (4) and是because引导的原因的状语从句中内的一个并列状语分句, 谓语动词是could not remember, 主语是he, 宾语是 (5) where引导的宾语从句;在 (5) where引导的宾语从句中, 谓语动词是put, 主语是he, 宾语是them; (1) 就是整个长句的主句, 主语是he, 谓语动词worried, 宾语是 (2) that引导的一个宾语从句。那么这个英语长句是由一个主句、两个宾语从句和两个原因状语从句组成。

那么这个长句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清晰, 根据原文句子的顺序, 使用顺译法将句子翻译成汉语:

译文: (1) 比利担心 (2) 他的狗再也找不到骨头吃了, (3) 因为他在回医院前把骨头藏在了家里的什么地方, (4) 可是现在却想不起 (5) 到底藏在哪儿了。

例2:

分析:观察这个英语长句, 找出句中所有动词结构:must fix;may be;come in;may understand;找出连接句子的各种关联词:and;no matter how;when;in order that;and;for。

综合分析得知:关联词 (2) no matter how引导的是让步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may be, 主语是they; (3) when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结构是come in contact with, 主语是you, 宾语是them; (4) in order that引导的是目的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两个并列动词may understand和lay, 主语是you, 宾语分别是the subject better和a solid foundation;介词for引导介词短语for farther study; (1) 就是这个长句的主句, 主语是you, 谓语动词结构是must fix in mind, 宾语是the symbol and formulas。综上所知这个英语长句由一个主句、一个让步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目的状语从句组成。那么这个长句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也就变得非常清晰, 再根据句子的意义和逻辑顺序, 对句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采用逆译法可以得出下列译文:

译文: (4) 为了更好地了解物理学, 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当你接触物理学上的符号、公式、定义和定律的时候, (2) 不管有多么复杂, (1) 你必须把它们要牢牢记住。

例3:

分析:这个长句不但句子长, 句式也比较复杂, 观察和分析它:找出句中所有动词结构:are replacing;cannot meet;has been chosen;emphasized;would be;is to be applied;找出连接句子的各种关联词:because;either???or;of;because;of;which;and;so that;in which。

综合分析得知:关联词 (2) because引导的是原因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cannot meet, 主语是of连接的所属结构the quantity of the natural product, 宾语是our ever-increasing requirement; (3) because引导的也是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被动语态结构has been chosen和emphasized, 主语是of连接的所属结构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tic substance, 连接短语either…or连接 (2) 和 (3) 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4) which引导的是 (3) because引导的原因的状语从句中的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is, 主语是which, 表语是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 for引导介词短语for man-made materials。 (5) so that引导的是目的状语从句, 谓语动词是would be, 主语是it, 宾语是of the greatest use, in连接介词短语in the fields, (6) in which引导的是一个表示地点的定语从句, 先行词是the fields, 谓语动词是被动语态的将来时is to be applied, 主语是it; (1) 就是这个长句的主句, 主语是many man-made substances, 谓语动词结构are replacing, 宾语是certain natural materials。综上所知这个英语长句由一个主句、两个并列的原因状语从句、一个目的状语从句和两个状定语从句组成。尽管这个句子比较长, 但从英语语言的特点出发, 一样很容易的理清它的句子和逻辑关系, 可以采用英语长句翻译技巧分译法和综合重组法, 翻译如下:

译文: (4) 人造材料通称为合成材料。 (1) 许多人造材料正在代替某些天然材料, (3) 这或者是由于天然产品的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4) 或者往往是人们选择了合成材料的一些物理特点甚至突出了这些特点而造成的。 (5) 因此, 合成材料 (6) 在应用的领域中将具有极大的用途。

3 结语

总的说来, 掌握英语长句翻译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充分把它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 这样对我们解决英语长句的翻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英语长句翻译是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言所具有的形合和树状这两个特点, 寻找出解决英语长句翻译时可遵循的现实性依据, 来探讨如何进行英语长句的翻译。

关键词:英语语言特点,长句翻译,依据,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2005.

[2]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贾柱立.实用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网上个人信息下一篇:应对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