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2024-07-23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通用8篇)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1

/ 12

C语言的类和对象

【类实现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我们使用类来定义对象的属性,类是C++封装的基本单元。】

一、-----类

使用关键字class创建类,一个类声明定义了一个连接代码和一个数据的新类型,这个新的类型又可以用来声明该类的对象。因此,类又是逻辑逻辑抽象概念,儿对象是物理存在的,也就是说对象是类的实例。

类的声明语法上和结构相似。

[一下是完整的类的形式] class class_name { private data and functions access_specifier: data and functions access_specifiter: data and functions //……..access_specifier:是

data and functions }object_list;其中,object_list是任选项,如过存在,他声明类的对象。access_specifier为下面的三个关键字之一:

Public

private

protected 默认时,在类声明的函数和数据属于该类私有,只能被该类的成员访问。如果使用,pubilc访问限定符号,函数和程序就可以被其他部分访问。Protected访问限定符,仅在涉及继承的时候才需要(十五章了解)。访问限定符已经使用,其作用就保持到遇到别的访问限定符或者达到类声明的结束处。

在类声明内可以任意改变访问说明符号,对于某些声明,可以转换位public,然后再转换成private。

[如下所述] /******************************* ··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学习···

*******************************/ //Using a constructor and destructor./*******************************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12

*******************************/ using namespace std;

/******************************* ·····全局变量声明·····

/******************************/ #define SIZE 1024

/******************************* ················

/******************************/ class employee { char name[SIZE];

//private by deaulte public: void putname(char *n);void getname(char *n);private: double wage;

//now,private again public: void putwage(double w);//back to public double getwage();};

void employee::putname(char *n){ strcpy(name,n);}

void employee::getname(char *n){ strcpy(name,n);}

void employee::putwage(double w){ wage = w;}

double employee::getwage(){ return wage;}

int main(){ employee ted;char my_name[1024] = “”;

ted.putname(“Yigao Wun”);ted.putwage(12000);ted.getname(my_name);cout << my_name << “makes $nn”;

/ 12

cout << ted.getwage()<< “per year.n”;cout << employee.wage << “per year.n”;

system(“pause”);

/*程序的停止按键提示*/ return 0;} 【类内频繁使用访问限定符唯一优点是:通过把一个类各个部分可视的组织在一起,可以使阅读程序者很好的阅读和理解,对于编译器没有什么区别。在类中声明的函数称之为成员函数。成员函数可以访问类的所属的所有的任何成员(也称为实例变量),类的任何元素都可被当做该类的成员。】

对于成员也有一些限制,非静态成员变量没有初值,成员不能成为当前正被声明声明的类的对象(虽然一个成员可以是指向当前正被声明的类的指针)。成员不能声明为auto、extern或register。

可以使一个类的所有数据成员为该类私有,这是实现封装方法的一部分,然而有时候也需要一个或者是几个为公有的(例如:为了获取较快的执行速度,频繁使用的变量是全局可访问的)。一旦一个变量变成了公有的,在用户程序的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访问这个变量,访问公有的数据的成员的语法与调用成员函数的语法是一样“:”指定对象名称,点运算符和变量名称。

/*******************************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 ·····

*******************************/ class employee { public: int i,j,n,m;};

int main(){ employee em_one,em_two;

em_one.i = 1;em_two.i = 2;em_one.j = 3;em_two.j = 4;

/ 12

cout << “调试函数n”;cout << em_one.i << “n”;cout << em_two.i << “n”;cout << em_one.j << “n”;cout << em_two.j << “n”;

system(“pause”);

return 0;}

一、-----结构和类之间的关联

/*程序的停止按键提示*/ 结构是C子集的一部分,是从C语言中继承过来的。在C++中结构的作用被扩展了,是它称为一个类的代替方法。类和结构的唯一区别在于:默认时,结构的所有成员是公有的,儿类的所有成员是私有的,除此之外结构和类是等价的。也就是说结构定义了一个类的类型。

/******************************* ···结构体和类的相互关系···

*******************************/ //Using a constructor and destructor./*******************************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 ·····全局变量声明·····

/******************************/ #define SIZE 1024 /******************************* ················

*******************************/ struct mystr { void buildstr(char *s);//public void showstr();private:

//now go private char str[255];};/*******************************/ void mystr::buildstr(char *s){

/ 12

if(!*s)*str = ';//initalize string else strcat(str,s);

strcat(str,“Yigao Wun”);} /*******************************/ void mystr::showstr(){ cout << str << “n”;}

/******************************* ················

/******************************/ int main(){ mystr s;

s.buildstr(“");

/*init*/ s.buildstr(”Hello “);s.buildstr(”there!“);

s.showstr();

system(”pause“);

/*程序的停止按键提示*/ return 0;}

/******************************* ···类myter可做如下修改···

/******************************/ /******************************* class mystr{ char str[255];pubilc: void buildstr(char *s);//public void showstr();} ******************************/ >>>有时候我们使用缩写POD来描述C风格的结构体――-不包含成员函数、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POD表示Plain Old Data(及普通老数据)。【结构和类的总结】1、2、3、增强了结构能力; 增强了其移植性;

类 定义可自由演化,结构体必受限于C的语言的定义;

二、-----联合和类之间的关联

和结构体一样,联合(union)也可以用来定义类,在C++中联合既包括成员函数,也包含变量,还可以包含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C++的连克包含了C联合的所有的特性,6 / 12

其最重要的是数据元素共享内存的相同地址。与结构相似,默认时,联合成员都是公共的,并且完善与C兼容。

<下面使用联合交换组成一个无符号的短整型的字节> /*******************************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 ····联合体使用举例·····

*******************************/ union swap_byte { void swap();void set_byte(unsigned short i);void show_word();

unsigned short u;unsigned char c[2];};

void swap_byte::swap(){ unsigned char t;

t = c[0];c[0] = c[1];c[1] = t;}

void swap_byte::show_word(){ cout << u << ”n“;}

void swap_byte::set_byte(unsigned short i){ u = i;}

int main(){ swap_byte b;

b.set_byte(1);b.swap();

/ 12

} b.show_word();

system(”pause“);return 0;【与结构体一样,C++中的联合声明定义了一种特殊的类。保持了封装原则。】 使用C++联合时遵守以下限制条件:1、2、3、4、5、联合不能继承任何其他类型的类; 联合不能是类,不能含有虚成员函数;

静态变量不能是联合的成员,不能使用引用的成员; 不能有任何成员的重载,“=”运算符的对象;

如果一个重载有明确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不能成为联合的成员。【与结构一样,术语POD一般也适用于不包含成员函数、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联合。】

三、-----匿名联合 C++中有一种特殊的联合,成为匿名联合(anonymous)。匿名联合没有类型名称,也不声明这类联合的任何变量。但是匿名联合告诉编译器它的成员变量共享同一内存地址。然而,变量的本身可以直接被引用,无需常规的点运算符语法,/*******************************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define anonymous union union {

long l;

double d;

char arry[32];};

//now,reference union elements directly.l = 10000;cout << l << ” n“;d = 123.2342;cout << d << ” n“;strcpy(arry,”Yigao Wu“);cout << arry << ”n“;cout << l << ” n“;

system(”pause“);return 0;

/ 12

} 【 联合元素的引用和一般局部变量的引用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和程序有关,这完全取决于如何使用它们。】

它们是在联合中声明定义的,其作用域和其他任何位于同一块的的局部变量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匿名联合成员的名称不应该和该联合域的其他标示符发生冲突。

联合和匿名联合都受以下限制:

1、2、匿名联合包含的元素只能是数据,不允许包含成员函数,同时不能包含私有或保护元素;

全局匿名联合必须被声明为静态。

四、-----友元函数

准许非成员函数通过友元(friend)访问类的私有成员是有可能的。友元函数可以访问类的私有成员和保护成员。要在类中声明一个友元函数,在类中的包含他的原型。只需要在前面放上关键词friend。

如下程序:

class Point

{

public:

Point(double xx, double yy){ x=xx;y=yy;}

void Getxy();

friend double Distance(Point &a, Point &b);

private:

double x, y;

};友元函数的作用:1、2、3、对于重载某些运算符有好处;

友元函数使得构造某些类型的I/O函数更加容易;

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类包含与程序其他部分有关的想回关联的成员时,可以使用友元函数;

【第三类友元的用法s实例】

/*******************************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 12

const int IDLE = 0;const int INUSE = 1;

class C2;class C1 { int status;

/*IDLE is off,INUSE if on screen*/ public: void set_status(int state);;friend int idle(C1 a,C1 b);};

class C2 { int status;

/*IDLE is off,INUSE if on screen*/ public: void set_status(int state);;friend int idle(C1 a,C1 b);};

void C1::set_status(int state){ status = state;}

void C2::set_status(int state){ status = state;}

int idle(C1 a,C2 b){ if(a.set_status || b.set_status)return 0;

else return 1;}

/******************************* ·····友元函数学习·····

*******************************/ int mian(){ C1 x;C2 y;x.set_status(IDLE);y.set_status(IDLE);if(idle(x,y))cout << ”Screen can be used.n“;

else cout << ”In use.n“;x.set_status(INUSE);if(idle(x,y))cout << ”Screen can be used.n“;

else cout << ”In use.n“;system(”pause“);return 0;}

/ 12

/ 12

四、-----友元类 一个类可以使另一个类的友元。此时,友元类 和他所有成员函数可以访问其他类定义的私有成员。(例如一下实例)/******************************* 声明C++ 程序 头文件

*******************************/ #include

/******************************* ·名字空间:组织大型的程序结构·

*******************************/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a friend class。··

*******************************/ class TwoValues { int a;int b;public: TwoValues(int i,int j){a=i,b=j;} friend class Min;};

class Min { public: int Text_function(TwoValues x);};

/ 12

#if 1 int Min::Text_function(TwoValues x){ return x.a < x.b ? x.a : x.b;} #endif

/******************************* ······友元类学习·····

*******************************/ int main(){ TwoValues ob(10,20);Min m;cout << m.Text_function(ob)<< ”友元类的使用.n“;

system(”pause");return 0;}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2

一、语言的融合

同一个人群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两种语言,就叫“双语制”。说不同语言的社会集团,混居在一起,共同生活来往,往往使得说一种语言的人在某些场合有必要说另一种占优势的语言。这样这些人就掌握了两种语言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两种语言在同一地区流通,往往有一种占优势,另一种则处于劣势,双语制多存在于使用劣势语言的人们之中。占优势的语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教育、商业贸易、甚至宗教等得以推行,例如18世纪清政府在今湘西一带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汉族和土家族混居在一起,打官司、做生意、上学校都要用汉语,土家语只局限在家庭中使用。当然“双语制”是语言融合过程的一种表现,如果失去了共存的条件,“双语制”也可能解体,仍然只用本族语,例如元朝蒙古人散居各府州县,有许多蒙古人也学会了汉语。但元朝被推翻后,许多蒙古人又回到原来的聚居地,“双语制”也就不再存在。

语言的替换也叫“同化”,是语言融合的结果,两种语言经过融合,弱势语言被优势语言替换。这时,说弱势语言的社会集团全部或大部采用优势语言进行交际,优势语言继续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只在弱势语言中吸取若干成分,弱势语言因而消失。

语言替换(同化)有不同的性质。

如果征服者人口众多,以其雄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力量迫使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长期的稳定的统治。说这两种语言的人民长期杂居,组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这时被征服者的语言往往被消灭。但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并不总是征服者的语言占据优势。历史上有过被征服者的民族的语言反而同化了征服者的语言的事实。这时融合的过程和性质都有所不同,本来长期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国家的各个民族之间经常交往,互相学习语言,少数民族向人口占多数、文化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民族的语言学习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满族在建立清王朝之初,出于统治全国特别是汉族人民的需要,曾提倡八旗子弟学习汉语汉文,但是不久就发现散居在各地的满人很少用满语交际也不愿学习满文,满语因而有被汉语替换的趋势,于是又极力主张八旗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但这一规定并无成效。到后来只有少数满族人会满语,精通满语的就更少了。而许多满族人却用汉文同样写出了光辉的著作,对祖国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也对汉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然,这样的融合是比较自然的,较少痛苦的,即使民族的融合过程完成,也不一定导致语言的融合。

二、语言间的借用

语言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吸取某些语言要素的过程。从别的语言吸取借词,是语言扩大词汇的重要方式。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从别的语言借入一些词语。借入的词与本族固有的词的区别是,本族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为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阶段,而外来词则总是可以找到借入的途径。例如“苜蓿”“葡萄”等虽然从字形上看已经和“芦苇”“蔷薇”等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们仍是借词,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逐步从西域诸国各族语言中借来的。

语言间的借用是使用各种语言的不同社会集团互相交往的结果,各个社会集团,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密切交往,往往产生语言中借用词语的必要和可能。汉族从汉朝开始通往西域诸国,以后又经由“丝绸之路”同中亚、南亚(以至非洲、欧洲)各个民族开展贸易。这样,一方面从各民族借入了大量的词语,除“苜蓿”“葡萄”外还有“玻璃”“琉璃”“琵琶”“刹那”“菩萨”“塔”“尼”等;另外一方面汉语也向其他语言输出了一些相应的词语,如“丝”,英语叫silk,希腊语叫做seres,瑞典语、丹麦语叫做silke,立陶宛叫做szikai.,都是从汉语借去的,茶也是如此,英语中各种茶叶的名称都来自汉语,如tea(茶叶)、souchong(小毛尖)、pekoe(香红茶)、hyson(熙红茶)、congou(二尖茶)等都是从汉语借入的。其他还有如“瓷器”(china)等也对世界各族语言普遍产生影响。

但是真正的大量借用在古代还往往由于政治统治、军事占领等原因,说各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共处于一个国家之内,他们的密切联系使得语言的借用大量产生。这一点英语表现得最明显,人们甚至可以靠研究某些借词进入英语的情况来追溯说英语的人民的历史。

不列颠原来居住着凯尔特人,公元5世纪以后说日耳曼方言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侵入该地。他们用武力完全征服了凯尔特人。新统治者们以日耳曼方言为基础发展成了古英语,其中带来了大量的拉丁语借词,而凯尔特语的影响反而更少。本来英语“牛”和“牛肉”都是ox,“猪”和“猪肉”都是pig,“羊”和“羊肉”都是sheep,宰ox(牛)吃(牛肉),宰pig(猪)吃pig(猪肉),宰羊吃sheep,但是ox送到诺尔曼人桌上则是beef(boeuf),pig则是pork(porc),sheep则是mutton,这beef、pork、mutton就是来自于法兰西语,现在已经成了英语中分别表示牛肉、猪肉、羊肉的名称了。

许多语言也从文化程度高的语言借入科学技术词语。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不能夸大语言中借词的作用,有人曾经统计英语200000个常用词大约五分之三是借自各种语言,但在500个最常用的词中则仅仅七分之二是借词,本族词的频率往往高于借词的单项统计。

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在词组上的相互借用

汉族在历史上就与各兄弟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交往密切,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因为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更为先进,所以各兄弟民族都从汉语中吸取大量的借词,这样的借词源远流长,有许多已经成为各民族语言的基本词。例如维吾尔语:Joza(桌子)jangza(庄子)su(书)gongsi(公事)laza(辣子)say(菜)gangpan(午饭)qay(茶)yangyu(洋芋)。

当然,各少数民族语言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以蒙古语为例,如“褡裢”借自蒙古语[takalimpa][tailimp],“蘑菇”借自蒙古语[moku][moik],“胡同”借自蒙古[xwttwk](水井),“哈巴(狗)”则借自[xapa]。有的作为根词还产生了大量的派生词。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名更是大量地进入现代汉语,来自蒙古语的如“包头”(有雄鹿),“巴彦诺尔”(富饶的湖),“呼和浩特”“西拉木伦”以及一些混合词,如“乌粱素海”“哈喇沁沟”“锡林南路”“紫敖包”等。其他如“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腾冲”“拉萨”“珠穆朗玛”“乌鲁木齐”“吐鲁番”等都是来自各兄弟民族语言的借词。

参考文献

[1]杨凌.现代哈萨克语结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古丽海夏.哈萨克语俄语借词的语音及拼写规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4]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仲崇峰.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3

关键词:语言接触 日语借词 借词回流

一、中日语言接触背景

甲午战争之前,文化传播是从中国到日本这样单方向的传播,汉语对日语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日本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倭王“汉倭奴国王”金印,以此为契机汉字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日语的发音也跟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时间顺序,日语首先在南北朝时代直接借去了当时的汉语标准音“吴音”,主要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后来从中原地区借去的是“汉音”;最后镰仓时代以后直至近代传入日本的是“唐音”。因此很多日语词汇的发音跟汉语发音有几分相似。例如:椅子(いす)、馒头(まんじゅう)、勉强(べんきょう)、帽子(ぼうし)……而正是因为汉语对于日语有如此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两种语言接触过程中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往往被忽略。

明治维新以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文化,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日本人用汉字造的新词。国人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等为契机,积极推动了日语借词融入汉语。[1]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日益发展的网络媒体也进一步推动了日语借词的发展与传播。

二、日语借词的界定与分类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借词的释义为:外来语,指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语。分为译音,译音加表意成分,半译音半译义,从直接使用汉字的国家借入四类。其中最后一类以日语为主。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积极学习西方,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有关科技、先进思想的新词,日语借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制造新的和制汉语。大部分以汉字的形式来书写,或者赋予日语中原有的汉语借词新的意义。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间在日本之后,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试图用汉语来引进西方的先进词汇,但最后发现没有日语借词实用方便。例如:evolution,严复先生翻译成“天演”,过于复古和考究,最后流行起来的是日本人翻译的“进化”。因此很多的日语词汇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进入汉语系统,这就是日语借词。郭伏良先生在《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对汉语借词的分类是比较严谨的,在这里可按日语借词借用的形式将其分为五类:

1.音译类。日语原词没有用汉字书写,汉语将这类词借入的时候用发音与日语词相近的汉字表示。如:卡哇伊(かわいい)、榻榻米(たたみ)、欧巴桑(おばさん)等。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还有大量的外来专有名词。这种日语借词的借用方式属于音译类,是外语学习和翻译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也当格外引起注意。例如:达能(ダノン、フランスの食料品グループ)、比卡丘(ピカチュウ、日本の漫画)、奥托(アルト、日本の鈴木自動車製の乗用車)、哆来A梦(ドラえもん)、阿西莫(アシも、日本の本田技研のロボットの名称)等。

2.意译类。日语原词用汉字或假名书写,借入时根据词的意思适当用汉字表示。如:生鱼片(刺身),便利店(コンビニ),校园节(祭り)等。

3.借形类。日语原词用汉字书写,借入时直接转写,有时将日语原词中的汉字改为汉语汉字。这一类借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认为日语原词中的汉字就是汉语中所指的汉字,其实不然。日本现使用的汉字大部分是汉语的汉字,但也有很多日本的“汉字”即日本造字,又称国字。此类借词最多,如:寿司(寿司)、自动贩卖机(自動販売機)、短期大学(短期大学)、社会人(社会人)、写真(写真)、研修(研修)、便当(弁当)等。[2]

4.混合类。指不能归入以上三种类型或者兼有其中两种类型的日语借词。如:卡拉OK(カラオケ)、金小姐(金さん)等。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日语原词“的”的假名“の”如:我の生活等表达方式。

5.增加词缀。日语原词一般以汉字书写,借入时依旧用汉字表示,作为词缀使用。如月光族(~族)、开会中(~中)、超萌(超~)、口红控(~控)等。

新时期日本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由从前单纯的文化输入国向文化输出国转型。尤其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时,不再单纯地用汉字表示,而是用假名,也就是日语中的“外来语”。日语借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很多日语借词都是日本本土词汇,因此日语原有词汇中汉字与汉语中的汉字并非意义相同,不可等同而论。例如:“苦手”,两种语言的表示方式都是同样的汉字,日语原词的意思是不擅长,汉语中却可以用作表示难对付、棘手的人。

三、日语借词的流行与使用

年轻人是新时期使用最新日语借词的主要对象。日语借词的使用从甲午战争以后逐渐变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渴望与需求逐渐增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新的日语借词的使用场合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例如新时期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日语借词“卡哇伊”,现在很多小饰品店的店名里就嵌进了这样的词,它源于日语词汇“かわいい”,年轻人是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一个年龄层,并且使用日语借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因此很快就能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使用日语借词较多的另一个对象就是中国在日留学生(加上就学生已近8万人),由于中日两国密切的经济来往,中国赴日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留学生对日语借词融入汉语体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媒体介绍日本相关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日本原有词汇中有汉字的表示方式,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将这种日本原有词汇用汉语的汉字表示出来。2015年因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的现象,日本流行着一个新词“爆買い”。相应地在中国国内媒体报道中,就直接用了“爆买”一词,通过字面意思就能大概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使用日语借词更加直观,有说服力。再比如“过劳死”,这个日本借词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京华时报》2006年6月16日报道写道:“当日本人的过劳死现象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时,大家都觉得过劳死似乎离我们还十分遥远。”日语借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流行当中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以日语借词的词缀等方式产生的新的汉语词汇。例如第二章所说的“~族”。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有:工薪族、单身族、追星族、理性族、有车族等。“族”在无形之中渗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词素。

再比如说“男”“女”,新时期也受到了日语借词的影响,变成了汉语的词素,有了一些新的使用方法。如:

“金融危机下,两个在网络上频繁出现的人群‘经济适用男和‘清汤挂面女开启了一个爱情,生活,消费的实务时代。”-《“经济适用男”的购车推荐 新闻晚报,2009.8.12》

另有宅女、眼镜男、外籍女、凤凰男、孔雀女等。同时日语借词在汉语中也有语法化的现象。例如用“中”用来表示时态。在街上经常能看到“休息中”“营业中”“修理中”等。由此可见,日语借词的使用仍然是外来词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汉语与日语借词的往返借用现象

两种语言接触时文化传播方向决定了借词的方向。当两种社会语言接触呈现双向交流的情况下,借词也是双向的。借词有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再借回来的时候音义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魏晋六朝以后,汉字用作日语的书写工具,当时日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首先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时创造了很多用汉字书写的新词,中国又将这些借词重新借回去。因为同样都是汉字,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是借词,哪些是固有词汇。往返借用的词汇主要有两大类:

1.取自中国古典典籍,在日语中对本义稍加改变的词。例如“封建”——《吕氏春秋·慎势》记载:“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这时候封建是指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而现在汉语又将它作为日语借词来用,就多了一层封建制度的社会形态或思想意识的意思。又如“经济”——《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这里经济的意思是经世济民。现在作为日语借词的主要意思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样的还有:思想、具体、节约、悲观、资本、侵略、劳动、选举、现象等。

2.利用汉字的造词规律造的汉字词。语素、构词结构、构词规则都模仿汉语,借回这类日语借词的方式是保留汉字,将日语中的读音换成汉语的发音,如:事件、工业、广告、银行、货物、会长、改良、金额等。这样的借词回流现象正是反映了很长一段历史以来中日两民族的深入交流与紧密的语言接触,有利于将来两个国家进一步的交往与发展。

五、结语

在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中日间广泛的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系统,对于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近现代汉语词库,推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汉语中的新词汇大多数是日语借词,也有一部分是日语借词的回流,很多的汉语以借词的方式先被借到日语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再从日语中借回来。日语借词对于研究新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97页。

[2]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汉语学习,2002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3.

[2]鈴木修次.日本漢語と中国―漢字文化圏の近代化[M].中央公論社,1981.

[3]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

[4]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A].饮冰室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36.

[5]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4

1.Java中继承由关键字()实现,用此关键字指出超类。

interface implements class extends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extends 知识点: 5.1 继承

2.继承是()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一个类获取另外一个类中所有非私有数据和操作的定义作为自己的部分或全部成分时,则称这两个类之间具有继承关系。

两个类 多个 集合 层次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两个类 知识点: 5.1 继承

3.下面不能用在类声明的修饰是:()。

implements private public 默认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implements 知识点: 5.1 继承

4.super关键字表示超类的引用,可用super: ()。

 在子类构造方法使用超类构造方法。

访问超类成员 引用类自己 无用 定义父类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访问超类成员 知识点: 5.1 继承

5.子类继承父类所有的 public 和()成员,而无论这个类是否与父类在同一个包中。

private protected 公共 所有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protected 知识点: 5.2 域的继承与隐藏

6.在子类中重新定义一个与从父类那里继承来的()的域,称为域的隐藏。

private protected public 名字完全相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名字完全相同 知识点: 5.2 域的继承与隐藏

7.在子类中不能简单地通过变量名称引用父类中被隐藏的成员变量。要在子类访问被隐藏的父类中的域必须通过关键字()引用。

this super object 变量名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super 知识点: 5.2 域的继承与隐藏

8.子类继承了父类中所有的非私有方法,允许在子类重新定义父类中的实例方法,()中的类方法。

定义类 对象 引用父类 隐藏父类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对象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9.“多态”是指一个程序中同名的不同方法共存。在面向对象程序中,多态的实现方式有:方法覆盖和()。

重载 继承 外联 限制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重载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10.在子类中可以通过成员的名称直接引用父类的方法或者用“()”引用父类的方法。

对象.方法名称 this.方法名称 super.方法名称 object.方法名称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super.方法名称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11.在子类中的实例方法与在父类中的实例方法有相同的()时,称作覆盖父类的方法。

返回值 结构 语句

签名和返回类型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签名和返回类型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12.当在子类中的覆盖一个父类的方法时,用()注解符通知编译期在父类你想要覆盖的方法。

@author class @Override public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Override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13.在调用覆盖的方法时,被调用的覆盖方法的版本(),就是子类中的覆盖方法。只有一个 有多个 不是唯一的 与重载类似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只有一个

知识点: 5.3 方法继承、覆盖、隐藏

14.如果子类没有无参数构造方法,它将继承父类的()作为自己的构造方法。

this()指定方法 任何方法 无参数构造方法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无参数构造方法 知识点: 5.4 构造方法继承

15.public abstract class GraphicObject { abstract void draw();„„ } 是()类。

抽象 抽象方法 接口 未完成的类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抽象 知识点: 5.5 抽象类

16.声明抽象方法用下面的格式:()类型 方法名([参数表]);

static public final abstract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abstract 知识点: 5.5 抽象类

17.Java语言中接口是像类一样的引用型类型,仅可包含()、嵌套类型。

private static 实例变量 方法

常量、方法签名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常量、方法签名 知识点: 5.6 接口

18.接口声明由修饰、interface、接口名称、()和接口体。

private

逗号隔开的父接口列表

static final 父类列表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逗号隔开的父接口列表 知识点: 5.6 接口

19.包(package)由一组()组成,是相关类型的组,提供访问保护和命名空间管理。

类和接口 方法 对象和类 静态变量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类和接口

知识点: 5.7 包(Packages)

20.引入整个包中所有成员,即“import 包名字.*”,例如:()

import java.io.*;import *.*;import java;import java.io;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5

政府经济学在国内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春秋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斯蒂格里兹(Joseph E.Stiglitz)的《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s》(《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当时书名译为“政府经济学”。该书以美国的政府、政治及经济过程为对象,主要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其中以政府支出和税收为主。书中的分析单位以联邦政府为主,也谈到州政府。作者的出发点是混合经济下的政府作用,分析的依据是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共物品理论。

斯蒂格里兹把公共部门经济学当做一种经济学,从“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和如何决策”这些经济学通常要回答的问题来定义研究对象,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于研究在公共部门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关于政府的作用,公共部门内部选择范围的限度,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诸决策的影响程度等的一门学问”。具体而言,即研究社会资源中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物品;什么时候政府应该对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负有直接的责任,什么时候政府从私人企业中挑选这些公共物品;什么公共物品应该生产,谁从公共物品中受益;“有一个领域是政府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其他分支所特别关心的,即集体选择的确定过程”。在给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活动上,包括三个方面:

搞清政府参与哪些活动和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尽可能地理解与预测政府这些活动的全部结果;

评价各种政策。

斯蒂格里兹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既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又有规范经济学的内容,这其实已经不是典型的经济学了。

从公共部门的角度谈政府经济学的还有“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早在1980年,斯蒂格里兹就与安东尼·E.阿特金森合著出版了《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的中译本——《公共经济学》。他们对“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没有作严格的区分,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但在这里斯蒂格里兹和阿特金森特别指出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认为公共经济学发端于财政学,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是公共部门的主体,所以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公共经济学对财政学有所扩展,“更注重财政收支对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更注重严格的数理经济分析”。“公共经济学还研究公共经济部门本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即回答为什么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其活动的领域„„还涉及公共部门产品的定价问题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问题”。1 以政治学的眼光,《公共经济学》一书中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没有进行区分,这是该书的一个疏漏。

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彼·M.杰克逊发表了《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表明公共经济学已经从美国走向世界,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同。作者也强1 蔡江南等:见安东尼·E.阿特金森等著:《公共经济学》(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蔡江南等译,“译者的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4。

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篇6

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本文在评介各家主张的基础上,阐发了结构派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人思想观念及其存在结构演变过程的学科.之所以要强调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认识传统思想的发展,是由于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与以《易》经为体而以其他经史为用、以儒家为本而以其他子学为末的学术结构共生、共荣,共衰、共被新的思想、新的学科所融解,而融解在新思想、新学科中的“传统思想”在离开了原来的结构后将成为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结构派的这一主张,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蒋广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210093刊 名:江苏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2关键词:中国思想史 研究对象 结构派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7

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汉语是独立语, 日语是黏着语。但是, 一般认为“日语是汉语的博物馆”。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 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的频繁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 是语言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关系。语言接触的结果, 必然会出现语言影响。日本人在长期交流中学会用汉字来表示日语, 随着时代发展, 两种语言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在现代日语中有许多来自汉语的词汇, 同样在汉语中也有许多日源外来词, 于是两种语言中出现大量同形词。

在中国较早关于同形词的研究中有赵福全的《日汉同形词的错情剖析》、赵福堂的《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以及李进守的论文《中日两国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以“门”“上手”“今日”“得意”四个词为例》。何培忠、冯建新编的《中日同形词浅说》一书中, 从产生原因、表记差异、语义变化、研究意义等方面, 对中日同形词进行了全面阐述。鲁宝元的著述《日汉语言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在第3章中重点提到了中日同形词问题, 阐明了中日同形词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说明, 同时也分析了同形词出现语义差异的原因, 最后着眼于同形词教育这一领域, 对如何更好地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 日本学者荒屋劝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 分析了中日同形词意义的差异, 阐述了译词的多样性。大河内康宪以日语形容动词中的二字同形词作为对象, 研究了日语场合及汉语场合下同形词意思的差异, 特别是在日语场合下意思的偏差。

二、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有关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本文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中日两国有关同形词定义的代表性观点。

中国方面, 潘钧在论文《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中提出判定同形词时应依据以下三个必要条件:第一, 表记为相同的汉字 (繁简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计) ;第二, 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第三, 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使用的词。

日本方面, 大河内康宪从实用的角度论述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例如‘政治’‘文化’等在日语和汉语中字形相同的词汇。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单个汉字组成, 并且可以同时音读和训读的词。即便认为用相同汉字书写的都是同形词, 但把这些都算成同形词并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把日语汉字当成了汉语, 就连意思也理解成了汉语中的意思, 但这两个词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 仅仅是借用了字形而已。”大河内康宪在这里虽然并没有对同形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却给出了一个参考基准。换言之, “不仅仅只有书写相同的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有历史关联的, 语源相同的也应当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总之, 就是一部分二字音读词。”

三、中日同形词的分类

1. 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是指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意思相同或者极其相近, 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数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方位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科学技术用语和学术用语。这类同形同义词对我们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难, 很容易掌握。

2. 同形类义词

同形类义词是指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意思部分重叠, 但同时也有完全不重叠的意思。对我们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 同形类义词可能是同形词中最麻烦的一类词。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探讨。

(1) 汉语语义范围比日语广的情况

在汉语里,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甚至是研究生都可以称之为“学生”。也就是说, 进入学校学习的人, 不管年龄大小, 都是学生。但在日语里, “学生”一般仅指大学生。

(2) 日语语义范围比汉语广的情况

“性格”一词在汉语和日语里都有“人们独特个性”的意思。但在日语里, “性格”还有“事物固有特性、性质”的意思。

(3) 日汉语各自都有互不重叠语义的情况

汉语的“意见”和日语的“意見”第一个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 汉语的“意见”还有“不满、牢骚”的意思。而日语的“意見”里并没有这个意思, 但却有另外一个在汉语“意见”里没有的意思, 即“忠告、劝告”。

3. 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是指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意思有明显的差异。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一样, 很容易出现误用。日本作家根本三郎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看到剧场的柱子上写着‘请勿吸烟’‘请勿喧哗’, 想来‘禁止吸烟’、‘禁止斗殴’这两个标语放在一起挺有意思的。”连有名的作家都把同形词“喧哗”的意思搞错了。下面是30个同形异义词, 笔者拟以江苏大学日语专业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分析同形异义词的误用情况。

怪我喧嘩油断愛人検討手紙汽車経理事情行事老婆新聞迷惑用心野菜結束結構勉強遠慮地道暗算意味大勢顔色走る娘湯床研究生運動員

据调查结果显示, 这30个词中最容易出现误用的同形异义词前三位分别是“検討”“結束”“事情”。表2是笔者对“検討”这个词的分析。

由此得出, 我们应当对同形异义词特别注意, 否则可能会出现比同形类义词的误用更离谱的错误。

4. 中日同形词的误用分析

中日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 这无疑对中日两国的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也和汉语母语具有同样的意思。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在同形词中所占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因此很容易产生误用。究其原因, 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汉语母语的干扰。

母语干扰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称为“语际干扰”。我们在学习日语时, 往往很容易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 遵循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大多数人采取通过汉语理解日语的方法, 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汉语的意思、用法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 而日语恰巧也有汉字, 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习似乎非常简单。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只注意到日汉语的相似性, 完全忽视了两者的差异性, 把汉语和日语中的同形词看成是完全一样。在实际应用时会把头脑中浮现的汉语不经转换直接用日语脱口而出, 于是就出现了所谓“中国式日语”, 这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称为“中介语”。如询问学生放假回家使用何种交通工具时, 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汽車”, 其实是把汉语“汽车”的意思迁移到了日语“汽車”里而出现误用。

“语际干扰”又叫负迁移, 即起干扰作用的消极影响, 反之, 起促进作用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我们在学习日语时要尽量利用正迁移, 克服负迁移, 利用汉语与日语的相同点, 同时不能忽视两种语言间的差别, 即使差别很微妙。

另外,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不管何种语言, 其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语义方面亦是如此。即使日语汉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时代在发展, 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 同形词虽然字形相同, 但处在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中, 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语义发生变化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 我们在学习中日同形词的同时, 也要对中日的社会生活文化加深了解, 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误用的发生。

结语

对我们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 学习同形词既简单又复杂, 想仅仅通过母语来掌握日语汉字是不可取的, 很有可能会给实际的交流带来不便。因此, 在对中日同形词的理解和应用上, 不能因为母语里也有汉字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有必要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意思进行确认, 切不可望文生义。

摘要: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 现代日语中仍在使用诸多汉字, 因此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从语言接触角度出发, 以HSK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词汇表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中出现的同形词作为语料样本, 以江苏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个案, 本文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分类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中日同形词中误用频率较高的同形异义词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言接触,同形词,中日对比,同形异义词,误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曲维.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6) :34-37.

[2]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5 (3) :19-23.

[3]荒川清秀.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M].東京:文化庁, 1979:70.

[4]大河内康憲.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1992.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三语教学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大致分为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指人际交往中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实际上是语言结构表层的接触,也即外部语言接触;另一种是指一个人在使用一种语言(通常为本族语)的同时经常接触并逐渐习得另外一种或多种语言,所习得的语言与其大脑中原有的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是语言意义深层的接触,也即内部语言接触。毋庸置疑,任何语言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会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与其他语言接触,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接触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课堂是具有社会性的场所,是学生群体和教师与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课堂事件相遇的社会性场所。师生在课堂社会中通过语言的接触、语言的输入输出进行着交往,课堂是语言充盈流淌的场域,但作为课堂社会交往的媒介,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语言充满了社会性,语言蕴涵了各种权利和权威。在言说时要遵守特定的语言规则,维特根斯坦将其称为语言游戏。由此可见,语言接触是课堂交往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课堂场域社会性的集中体现。

一、三语教学的语言特征

1.文化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具有极大的调整、适应和变异的潜质,这种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课堂则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课堂上不同的民族群体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是社会相应文化的一种反映,这就造成了课堂上不同群体文化间的融合与冲突。外语进入民族地区课程体系后,外语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格局,外语课堂上的三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三种文化共同构成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三语课堂上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文化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交融与碰撞。一方面,教师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人世界的文化与学生所代表的现代文化、儿童世界的文化发生着冲突和碰撞;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民族学生的文化养分,与此同时,三种文化又发生着冲突与碰撞,对其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造成冲击。

需要指出的是,从传统上来讲,民族地区有着相对稳定成熟的母语-二语二元课堂文化生态,两种文化在文化生态中通过文化涵化和模式构建,已经达到了相对均衡稳定的发展阶段,但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较短,条件较差,师生接触英语时间相对较短,水平较差,因此经过涵化的英语文化在模式重构的过程中有所损耗,难以在文化生态中达到制度化的稳定、均衡的水平。

2.语言多样性。语言的起源与生成、结构与形式、单位与组成、使用与演变,都会受到这种或那种文化因素的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语言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国际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指出:“当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世界末日也就要来临了。我们的语言是神圣的,当它消失时,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就随之而去。” 由此可见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三语课堂对语言的多样性存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三语环境下,师生课堂话语的主要特征就是语言形态的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话语大多由一种或两种语言形态构成,话语形态相对单一,但在三语环境下,师生课堂话语形态打破了以往一元或二元共存的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特征。

3.三语的迁移、混合与冲突。三语课堂上,语言接触因第三语言(外语)的介入,教师授课、师生互动等会在三种语言中进行选择,打破原有的语言形态,因而更为复杂。

迁移——我国民族地区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是三种语言相互融合、三种文化相互渗透的语言接触环境。民族学生在以民族语言为母语,汉语为二语,且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基础上习得第三语言(英语)的,三种语言间会产生多种形态的语言迁移模式。奥德林(Odlin)指出,当学习者已掌握两门语言时,这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原有的知识都可能成为迁移的对象。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机制从认知语言学的投射阈可得到解释:“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阈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阈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 在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三语习得者甚至高级学习者都会在语音语调上保留母语的口音,二语迁移似乎相对少见;在写作上则会出现以一语为基础的话语特征;在语法上,二语迁移的程度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习得二语时间的长短及水平程度。

混合——广义上混合是指语言接触时,彼此的语言要素在混淆杂合过程中结合起来,而不是被消灭。混合又可分为浅层混合和深层混合(即融合)。语言融合是指语言结构的“化合”,是由一种语言在结构上向另一种语言扩散、渗透,由表层到深层,使该语言从量变到质变从而产生一种新系统的过程,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浅层混合主要是词汇混杂,不改变原来的成分和结构。深层混合可以发生语义、语法诸方面,可以使原有的成分或结构发生变化。在三语接触中,藏汉、汉英彼此混合,而藏英混合则相对少见。藏族中的藏、汉双语人在彼此交谈时习惯在说藏语时穿插进汉语词,形成一种不伦不类的洋泾滨语。这种词汇混合显然属于浅层混合。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会出现借用结构而造成混合语法的句子。例如,他们把“买一条肥皂”说成“我肥皂一条买”,把“我立即从教室出来”说成“我立即教室出来”,把“请代向扎西问好”说成“请扎西代问好”。他们不习惯于用前置词,就干脆不用,于是使汉语的“把OV”句式改成了纯“OV’,句式。又如“比”字句,把“我比哥哥小”说成“我哥哥比小”,把“现在比过去好”说成“现在过去比好”,把“我爸爸比叔叔老”说成“我爸爸叔叔比老”。一个前置性的“比”用成了后置词。藏族学生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把本民族的句法融合进了汉语。汉语水平相对较高的藏族学生也常以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和英语的一些成分相混合。如:老师,bye,bye; This morning 我骑bike 来学校等。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意识到主流语言及外语在他们生活、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同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给藏汉、汉英混合提供了温厚的土壤。另外,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在某种程度上使藏语的表达出现断层。当藏语中没有现成的词汇来翻译和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时,教师在讲解时会自然倾向于借用原来的语言形式,形成藏汉混合或汉英混合,进而影响学生做出相应的回应。

冲突——三语的和谐共处是民族地区外语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民族身份、价值判断等的不同使三语的冲突成为必然。教育背景良好的三语教师较多地使用目标语英语,以实现课堂交际中教师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教师也会较多使用在自我概念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中心地位的语言(即汉语)。这一课堂教学行为与排斥主流语言文化和异域语言文化,极力想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习得心理相冲突,进而造成三种语言的冲突。这实际上是语言表层结构的冲突。其次,三种语言内在结构和所蕴涵文化的差异性及三语习得的不同顺序使民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种语言相互竞争、冲突的意象图式,构成语言深层结构的冲突。

二、三语环境下语言接触的特征

在三语环境的语言接触中,一种群体语言的结构特征或成分会向另一种语言扩散或渗透,使被渗透的语言得到丰富、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语言影响方向的双维特性。为了使各自的体系日益庞大,更加繁盛,语言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互通互补。即使是作为优势语言的汉语,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部分语言,使其在汉语中积淀下来。从主体性的维度来审视,温福德(Winford)认为语言接触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或过程,即借用和施加,两者互为反方向;这两种类型及其关联的主体性类别具有跨接触情形的普遍性。他对这两个过程的界定如下: 借用:在借用情形里,外部的源语成分经由说话人的作用被引入受语之中;对于这些说话人而言,受语是他们的优势语或主要语言,这种情形属于受语主体性(RL agentivity)。

施加:在施加情形里,源语成分被说话人迁移到受语之中;对于这些说话人而言,源语是他们的优势语(通常是第一语言),而受语则是他们不精通或不熟练的语言,这种情形属于源语主体性(SL agentivity)。具体而言,藏族学生将汉语及英语引入藏语属于借用,而将藏语迁移到汉语和英语中则属于施加。三语在接触过程中,三种语言结构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影响,吸收另一方的语言成分。不过语言影响大小,渗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汉语、英语分别作为主流语言和目标语言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大、渗透深,但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小、渗透浅。

2.语言接触的文化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不同的语言相互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但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承载的信息量有丰富与贫乏之别。因此,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承载信息量少的语言向丰富,发达的语言学习的自然倾向。一般而言,承载强势文化的语言对承载弱势文化的语言影响大,渗透深,承载弱势文化的语言对承载强势文化的语言影响小,但不能说没有影响。三语教学环境下的语言接触既呈现出语言接触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其特殊性,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相关联。具体而言,一部分学生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及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异域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对主流语言、异域语言持接受态度并积极吸收其语言成分来丰富自己的民族语言。当然,这除了民族学生自身的多元文化素质修养之外,还与他们面临的升学、就业要求和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关。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却滋生了封闭排外、消极的民族心理,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极力想突出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在各种场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对语言接触、文化融合产生负面影响。

3.语言借用(borrowing)的多层次性。借用指外来成分被某种语言的使用者并入该语言社团的母语:这个语言社团的母语被保持,但由于增加了外来成分而发生变化。这是语言获得干扰特征的最主要的途径,最常见的干扰成分是词汇成分(非基本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文化词)。语言成分的借用在社会因素均等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等级或顺序,对此接触语言学家们普遍认可的等级依次是:词汇成分(非基本词)〉句法成分/音系成分〉形态成分,可诠释为:左边的成分蕴含于右边的成分,且借用先于、易于、可能性大于右边的成分。

(1)语音影响。三语接触中的语音影响是随着三种语言程度的提高逐步实现的。当借用某个词时,起先总是拒绝外来的,本族语中没有的语音,只有在借词大量增多,兼用第二、第三语言的人数也增多并且操第二、第三语言的熟练程度加深以后语音才会受影响。语音的表层影响主要表现为个别音位的吸收或减少原有的个别音位,或者合并原有的音位;深层影响主要表现为音韵结构和音变规律的趋同。音韵结构和音变规律一般是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只有渗透深人了才有可能发生变化。一般说来,一种语言在借入另一语言词汇的意义的同时也就借入了该词汇的语音,这一点在藏语汉借词中可得到充分体现。

(2)词汇影响。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时候,最通常发生的现象是借词。借词实际上不只是社会语言现象,而是相近和相异的社会文化互相接触必然产生的后果。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它不怕同别的语言接触,它向别的语言借用一些它本来所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语汇,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别的语言也向它借用某些同样需要的语汇。在汉藏英三语环境下,藏语同时受到汉语和英语的影响,借入了大量的汉、英词汇,这些借词极大地丰富了藏语言,并成为藏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藏语在受汉语影响的同时,也在向汉语输出借词,在汉语中也已经形成了一个藏语借词群。如:

英语是号称具有“世界性词汇”的语言,在上百万的英语词语中,有一半以上就源于其他语种,其中亦常见用拉丁字母转写的藏语借词,它们大多也同现代汉语中的藏语借词一样,是藏族地区特有的宗教、政治用语和特产名称。有些词已经按英语音位转写藏文读音输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汉英两种语言也相互借用了大量的词语。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有俱乐部(club)、维他命(vitamin)、可口可乐(Coca一cola)、克隆(clone)等;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hutong(胡同,tea(茶),mahjong(麻将)等。

(3)句法结构影响。句法结构作为语言中比较稳固的因素,不如词汇、语音活跃,渗透比词汇、语音少得多,因而在语言接触中不易受到影响,需要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后才会发生。汉语缺乏狭义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并有一定的语序SVO;而藏语恰恰相反,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语序为SOV。汉语受藏语的影响,口语中有些句子常用藏语句式表达。如:时间到了,上课走。(时间到了,咱们上课去。) 另外,“我有说过这样的话吗?”明显是受了英语语法的影响,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则是汉语句法结构迁移至英语中的表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藏汉英三语人将汉语(他们的第二语言)和英语(他们的第三语言)特征借入藏语(他们的第一语言)的同时,也将藏语特征引入他们不完善学习的汉英变体。但是,他们所借入的汉英特征中词汇干扰要远比结构干扰多,而且就像通常的借用情形一样,词汇特征的借用先于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汉英变体中,结构干扰要多于词汇干扰。这一点从语言接触的主体性维度可诠释为“施加”,即说话人将他们的优势语(藏语)迁移到他们不精通或不熟练的语言(汉语、英语)中;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的维度可归为托马森(Thomason)提出的“转用引发的干扰(shift-induced interference)”,即语言转用过程中使用者将母语特征带入其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健敏,赵风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社会的教师话语权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2](美)P·K·博克著,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6).

[5]刘全国. 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文旭.国外认知语言研究综观[J].外国语, 1999, (1).

[7]朱效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 (9).

[8]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语言研究,2000,(3).

[9]邓卫群,叶雪贞.西藏的藏汉双语现象[J].民族语文论丛,1984.

[10]余志鸿.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J].民族语文,2000,(4).

[11]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2).

[12]薛才德.藏语汉借词的特点[J].民族语文,1999,(3).

[13]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4.

上一篇:三年级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英语暑假作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