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学习动机(共8篇)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 篇1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二语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Gardner和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首次开展了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并最终提出了态度/动机检验量表, 即:AMTB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 , 他们所倡导的经典动机模式和研究方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一度成为此后三四十年动机研究的典范。此后, 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 Gardner等人的理论屡遭其他学者的质疑, 研究的焦点也从单纯的社会心理学角度逐步转向外语学习动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大方向来,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由此进入一个多元时代。
二、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简介
我国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 以90年代为研究分水岭, 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和发展两大阶段, 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面我将对这两大阶段逐一进行介绍。
(一)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经典动机理论的引进、翻译和综述, 结合中国本土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很少。受国外动机研究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也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研究角度相对单一。此时期的杰出学者主要有:桂诗春、王初明、文秋芳等, 其代表作主要有:《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 1985) ,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桂诗春, 1991) , 《应用心理语言学》 (王初明, 1991) , 《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模式》 (王初明, 1989) 等。
(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0年代后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相对活跃起来, 更多研究者开始将理论与外语课堂联系起来, 注重探讨在我国教育背景下学生动机发展的实际状况, 更加关注外语学习动机对外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 华惠芳指出证书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动机, 且提出搞好外语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刘东楼归纳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 动机的影响因素和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秦晓晴分析了其他相关动机理论, 如需求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至此学校教育与动机研究相结合成为一大热点。
同时更多的研究者也把目光转向个体的学习者,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和研究, 如探讨动机对成绩的促进作用、其他个体因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等。文秋芳总结了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高一虹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本土情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以及个人因素对动机类型的影响。
三、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特点
(一)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而是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建构主义等多种角度结合起来。研究重点也逐步转向学校教育、学习者个体因素与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机结合。这些突破性转变使得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更具实用性, 对于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 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研究工具也更加先进。上世纪80年代, 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以引进外国著作、先进理论为主, 其研究方法以翻译法、文献综述法居多, 90年代以后出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如问卷和访谈大量出现;同时各种数据统计方法也层出不穷, 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等等。
(三) 静态的共时性研究居多
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 但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动机现状的描述、多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动机内部结构的探讨、动机模型的建立等等, 研究所覆盖的范围虽然相对较广, 但其层次普遍停留在横向的、静态的动机研究上, 而缺乏纵向的、动态的、历时性动机发展变化研究。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学者开始从反方向着手, 尝试探索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缺失、减退的原因, 但这些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少, 值得未来研究者去发现和探索。
(四) 研究对象以本科生为主
总体看来,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对象以在校本科生为主, 占到了研究总体的80%左右。其中理工科学生又占本科生总体的绝大部分, 其次是英语专业学生, 而针对中小学生、小语种学习者、网络远程学习者、成人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对象的多样化。
(五) 样本较小
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物力等多种条件限制,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多选取小样本为例, 跨校、跨地区的大样本动机研究案例较少。由于样本较小, 受试者的分布范围又相对有限, 因此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代表性, 也就是说, 这种小样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外语学习者。这一点应该是未来学习动机研究必须注意并改进的。
四、结束语
学习动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它不仅受到学习者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受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仍应坚持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 深入开展实证研究, 从而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外语学习动机是制约学习者外语成绩的重要个体因素, 长期以来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对刊登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 对相关著作文献进行查阅, 简要介绍总结了我国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及其主要特点,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希望给广大外语研究者及爱好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国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王晓旻, 张文忠.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 2005 (4) .
[2]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4) .
[3]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A1) .
[4]高一虹, 程英, 赵媛, 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 2003 (B1) .
国内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篇2
“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外语。” Pit Corder(1967)在心理学上,动机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主要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通过刺激和强化,能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既然动机是一种动力,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因此语言学习动机必然对语言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一、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理论来源便是社会心理学和主流心理学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它具有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来解释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而主流动机心理学派主要研究引发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语言学家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指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是单向性的关系。1987年Brown在他的文章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中用动机指称对所追求目标的选择和为之所付出努力的程度。而Ellis(1994)则将动机定义为学习者出于需要或愿望在学习外语所付出的努力。他们都将动机与语言学习相联系,把动机看作是可以影响语言学习的能动性因素。但他们只是对动机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未对学习动机本身进行深入分析。1985年,The Attitude/ 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发表,Gardner将学习动机归纳为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学习态度。而1989年,Spolsky在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一文中却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待外语学习,学习者本身的态度;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学习者学习外语所付出的努力。
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效的动机理论是Gardner(1985)的动机模式和研究方法。Gardner和Lambert在二语习得上做了大量研究,对多种文化中二语习得的群体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动机成为影响二语习得和构建不同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力量。其主要研究成果: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分类和经典社会教育模式。经典社会教育模式关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动机在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这一模式突出特点是涉及的所有变量都是从实证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界定和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大量实证研究中获得和得以验证的。他们设计的动机测量量表,成为当时二语学习动机调查的标准。
由于经典模式没有办法解释所有语言学习的原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来丰富动机学说。在这些研究当中,影响较大的是D?rnyei(1998)的动机三层次说。D?rnyei总结了前人的观点,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主张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层面三个维度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和教学情景的有机结合,包含了Gardner模式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因素,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动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从多元化的视角研究,突破了从单纯的社会环境研究,而转向了学校和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促进了二语学习动机的模式构建,对国内的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国内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20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开始传入我国外语教学界,我国外语界一批专家学者,如桂诗春、王初明等一方面将国外的动机理论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一方面身体力行,将动机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去。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文秋芳(2001)运用定量研究,对南京大学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动机、观念和策略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较高。二是分析动机类型。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考察了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七种动机类型。王婉莹(2006)动机类型大致可分为娱乐型、信息考试型、自身提高型等八种。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黄瑞红(2010)分析了成人学员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出了五点要求。肖武云、曹群(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多元化,不仅对学生个体因素对动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还关注到了课堂,教师等外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除了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还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视角对学习动机进行探讨;更多的采用实证研究,以SPSS为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或者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为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早使用“动机”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是王魁京(1998)。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将欧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五种:“”荣誉感的驱使;“神秘感”的吸引;“文化”的兴趣;“求职”的需要;华人后羿为寻根而学汉语。而对学习者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始于王爱萍。王爱萍(2000)对来华学习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之后,冯小钉(2003)对短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郭亚萍(2009)对印尼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了最直接的了解。王志刚(2005)在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高海洋(2001)则讨论了动机、态度、策略三者的关系,指出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研究的是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国的学习动机,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异同,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习对象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指导实践。
国内外对于学习动机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在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始终存在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国内对动机理论翻译及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在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态度与动机始终鉴定不明确,区分不够,翻译有偏差。这些都制约了动机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 Err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2-3
[2] Gardner,R.C.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1985)Retrieved January 5,2006.
[3] 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国内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篇3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推动力, 它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以及学习好坏的问题, 从而也影响到人口素质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丰富动机的理论, 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影响动机的因素很多, 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还有中介认知因素等, 因此其培养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国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在理论分析研究中, 都是从认知的动机理论来阐述的, 例如, Nona Tollefson的“动机认知理论的课堂应用”把动机认知论应用课堂, 认为教师能应用动机理论来分析他们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来发展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在与成就有关的任务中扩展努力的愿望。Houle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果发现, 这些学习者的动机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取向:其一是目标取向, 个体以学习为完成的明确目标的方法。二是活动取向, 自语寻求一种社交接触。三是学习取向, 个体为了求知, 参加学习的理由是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welters (1998) 认为动机和学习之间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 而不是一种单向关系, 而且动机也并非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 没有必要把学习活动推迟到学生养成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之后再进行, 通常教授一个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暂时忽略他的动机状态, 并集中精力尽可能有效的对他施加教学。Barry J.Zimanerman在“自我效能:学习的必要动机”中论述了自我效能的信念对学生的学业情境的改变, 对自律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学生学业成就思想的传播都是很重要的。Bernard Weiner在“来自归因的个人内部和个人之间的动机理论”这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两种相关的动机归因理论。一是个人内部的理论, 包括自我定向意图 (特别是成功的期望) 和自我定向情感因素 (骄傲、内疚和害羞) 。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论, 包括他人的有关责任心的信念和他人定向的生气和同情的情感因素。这两个理论各自是由两个不同的比喻:作为科学家的人和作为法官的人所指导的, 在这篇文章中Weiner:还考察了一些实验的证据, 这些证据支持以上理论中的概念以及概念所结合的现象。
三、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集中在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上。国内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相关性质的研究 (王振宏刘萍2000, 张焰黄希庭1999, 宋剑辉郭德俊1998, 王振宏1999, 方媛祝蓓里2000, 梁海梅郭德俊张贵良1998等) , 他们从认知动机观的不同理论、概念出发探讨其对学业成就、成就动机等的影响, 干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归因训练手段上 (随光远1991, 韩仁生1998) , 它们利用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 这些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 并且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的。
刘慧军认为就目前学习动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有两类动机改变程序是可行的, 一种是针对特殊个体的, 其目的是改变个体的认知以促使其更好地适应。这类程序要求选择个人进行干预, 另一种动机改变程序是针对一般课堂的, 它实施的前提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益。
四、研究成果分析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 关于动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中小学, 特别是指向学习困难或低自我概念等问题学生, 也有少量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Teresa Gardeniaand Paul R.Pintrich 1996) 但这是相关研究。绝大部分干预研究只是利用归因训练作为干预手段, 而归因训练主要是针对问题学生的, 即具有不良的适应认知和适应行为的学生, 这类学生有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倾向或者不是将成就结果归因于努力的倾向, 所有干预研究都是基于学生已存在动机问题, 而去寻找解决的有效途径这个基础上的。此外, 这些干预研究往往是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某个具体学科课程而进行的。J.M.Keller教授曾提出的Arc S动机设计模式就是结合具体课程而设计的。学习动机培养固然可以结合具体学科在教学中进行, 对中小学也有一定必要性。但是结合具体学科培养的动机是一种具体学习动机, 例如, 学数学的动机, 学语文的动机, 学体育的动机, 学英语的学习动机, 等等, 具体动机只适合于特定的范围 (课题) , 某具体动机能否迁移到另外的范围 (课程) 中去呢?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另外, 关于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大都集中在中小学, 这当然有必要而且很重要, 因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 所以必须抓好学习动机培养、激发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讲, 学习动机同样重要, 因为大学生的培养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前景, 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当今大学生受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等中存在的弊端的影响, 加之现实社会中的实用主义, 功利思想、就业压力、赚钱、竞争等因素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人们感到比较浅层化。因此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是很有必要的。专业调剂生除面临一般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外, 还存在着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学校、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学习动机比一般大学生更有待于提高。同时,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 他们的年龄、知识面、价值观、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有很大的变化, 并且大学学习侧重于从研究角度, 从学术观念出发来组织教学, 大学生不能只靠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可借助中介认知调节机制的影响来培养一般的积极的学习动机。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推动力, 它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以及学习好坏的问题, 从而也影响到人口素质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丰富动机的理论, 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中现状对比中分析其影响因素, 探索其培养途径。
关键词:学习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刘惠军, 王斐.1994~2002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教育探索, 2004, (12) :106-107
[2]隋洁, 朱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5) :345
[3]刘瑛.小学生喜好的外在奖赏及其运用.应用心理学, 2003, (9) :33-37.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 篇4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消费内容;消费动机
购买纪念品是人们在许多场合下都会发生的一种行为,尤其是在其旅行的过程中。[1]绝大多数人都会购买旅游纪念品作为自己旅行体验的证据和证明。[2]因此,在旅行过程中,购物是人们十分重要的一种活动和行为;[3]购物花费也在旅行总开销中占有显著的比例。[4]从世界范围来说,人均购物开支约占人均旅游总开支的三分之一。一个国家的旅游购物收入应占旅游总收入的60%,而我国旅游收入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具有结构性的倾斜的特点。这种倾斜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被研究以找出好的解决办法。
1 数据采集和信度分析
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不应将旅游纪念品概念“范”化,不应将旅游纪念品等同于旅游商品;否则会模糊和放大了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和功能。第二,不应将旅游纪念品概念“窄”化,不能简单地将旅游纪念品归纳为地方工艺品。文献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提出旅游纪念品是一种纪念某一特殊时间、空间和体验的证据和证明。其强调了旅游纪念品的本体功能性,弱化了旅游纪念品的商品性,并指出旅游纪念品可能并非通过购买获得;这一定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
为了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研究者制作调研问卷,组织16名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从2011年1月开始,对10个主要景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调研问卷3000份,有效回收292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400%。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受调查者性别比例相当。其中女性为50.513%,男性为49.487%;从客源结构来看,境外游客为30.309%,国内游客为69.610%;从年龄来看,68.857%的游客年龄集中在18~45岁;从学历程度来看,80.253%的游客具有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从收入情况来看,95%的游客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元人民币以上;这些数据都印证了家庭收入对旅游行业的决定性作用。[1]研究者从2922份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了350份作为分析组,再随机抽取了350份作为结论验证组(分析组和验证组中的问卷有交叉);通过SPSS11.5软件做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其一致性系数为0.878,大于0.800,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2 消费内容
研究者将旅游纪念市场上的产品分为8类:第一,当地特色印刷品;第二,当地特色服饰;第三,当地特色家居生活用品;第四,当地特色工艺品;第五,非当地特色的一般工艺品或艺术品;第六,当地特色食品;第七,有关当地信息或知识的出版物;第八,其他产品。并且,根据统计结果将数据归纳如表1所示,利用积分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游客正偏好的产品类型主要为:印刷品、特色食品、特色家居生活用品等。负偏好的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特色服饰和出版物两大类。另外,数据显示,游客的消费偏好与性别差异关联较小。研究者在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进一步深入调研时,结果显示,游客对明信片、笔记本、钥匙扣及食品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消费正偏好。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游客相对于男性游客来说,其在消费频率上明显较高,并且消费偏好主要集中在服饰、珠宝和折扣商品方面;在最受欢迎的“当地特色印刷品”类产品上,女性消费频率也高于男性约17%。
3 消费动机
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消费动机主要可归纳为3类:第一,礼物动机(as Gift);第二,回忆动机(as Memory);第三,证明动机[3](as Evidence)。消费动机对消费行为具有影响,一般认为,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前兆和预言。[2]为了更确切地了解游客的消费动机对消费行为的贡献度,研究者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游客的消費动机对消费行为的贡献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证明动机、礼物动机、回忆动机。
此外,调研数据还显示:在礼物动机方面,超过30%的男性和35%的女性均考虑或确实将旅游纪念品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其中,有13%的男性和27%的女性将所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作为一般礼品赠送;3%的男性和27%的女性将旅游纪念品作为特殊节日礼品或生日礼物赠送。在回忆动机方面,22%的男性和39%的女性都认为旅游纪念品可以在未来使他们回想起当时的经历和体验。在证明动机方面,32%的男性和17%的女性认为旅游纪念品可以很好地引发话题;32%的男性和34%的女性认为旅游纪念品可以帮助他们向他人证明自己曾经的旅游经历。
4 结语
研究者通过对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游客的消费内容和消费动机进行调研、统计、分析和研究,对国内市场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在性别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游客的性别差异不仅影响着其消费内容和偏好,同样影响着其消费动机和目的。消费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策略的制定。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文章可以给相关人员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ugh Wilkins . Souvenirs:What and Why we buy[J]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1,50(3):238-247.
[2]Littrell,Mary Ann,Suzanne Baizerman,Rita Kean,Sherry Gahring,Shirley Niemeyer,Rae Reilly,and Jane Ann Stout . Souvenirs and Tourism Styles[J]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3(1):3-11.
[3]马丽霞,严艳,王晶.新疆旅游纪念品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4):183-185.
[4]张芳芳.国内游客福建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研究[D].华侨大学,2010.
ARCS动机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篇5
ARCS动机模式是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勒 (John M.Keller) 教授提出的, 分别代表注意 (Attention) 、切身性 (Relevance) 、自信 (Confidence) 、满意 (Satisfaction) 。
它的主要思路是:为了激发做某件事的动机, 首先要做的是吸引注意, 让人们对这件事感兴趣;其次让他们意识到所做事情与自身的相关性;再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件事, 帮助建立自信心;最后体验到整个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成就感, 能够感到满意 (张祖忻, 2003) 。该理论系统整合了动机原理与教学设计理论, 提出了一系列的动机策略, 便于应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自该理论提出后, 1987年凯勒又进一步提出了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及设计过程;之后铃木先生等人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计算机教学领域、网络学习环境等。
国外各类研究及相关实验证实了ARCS理论的有效性, 充分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与应用实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介绍该理论的书籍不是很多:盛群力、李志强在1998年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论》一书介绍了ARCS动机理论模式, 将其与一般ISD进行了整合, 并对比分析了TC动机设计模式;谢利民教授的《教学设计》一书也介绍了ARCS理论四要素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值得一提的是, 在《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的第9章, 凯勒详细阐述了“动机与行为”问题, 其中不乏该模式设计步骤及模式范畴和子范畴的说明。
关于其他形式的研究, 在知网输入关键词ARCS动机, 能搜索到大量相关文献, 其中不乏该理论的实践研究且文章下载量越来越多, 充分表明该模式的应用效果。相关的研究包括各类院校及各个学科, 说明该动机设计理论的适用性非常强, 且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研究主要有:高利明于1997年发表了《调动学习动机的ARCS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文, 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较早, 但未提及进一步的实施步骤等;1998年, 郭德俊等人通过《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一文简要介绍了ARCS模式;1999年, 郭德俊等人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一文中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四要素及其亚类、动机设计过程及策略做了详细介绍, 对该理论作了简要评价, 较全面地研究了该理论。
200 0年, 王海春的《课堂教学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一文介绍了形成学习动机的四个条件 (即ARCS四要素) , 并提出了度的把握问题, 以适度应用该模式于教学过程中。同年, 罗峥等人探讨了该模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得出:中学语文教师能采纳该动机模式;该动机模式的应用具有年级差异, 对于初中生来说它的有效性比高中生更加明显。
2001年, 杨开城等人在细化该模型的基础上, 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在线学习系统》一文中提出了40多条指导性意见, 设计并实现了《数据结构》在线学习系统, 教师参与的重要性亦被强调。
2002年, 罗刚和李红波结合该模式对CAI课件设计进行了研究。
2003年, 张祖忻在《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中对ARCS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并指出动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004年, 彭丽探讨了激励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激励设计参考框架。
2005年, 郑丽媛从课堂教学组织和资源设计两个角度对多媒体教学策略进行了设计, 并验证了多媒体教学策略在其实验研究对象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郭希林于同年将该理论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证实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2008年, 巩华锋的《ARCS模型与英语教学引导策略———谈高职院校后进生转换英语学习思维》一文在ARCS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促进高职院校后进生英语学习思维转换的引导策略。
2010年, 付欣友研究了ARCS理论模式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提出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同年, 李瑾瑜在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还探讨了教师的效能感问题。段利将该模式应用于在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
2013年, 柳延东在《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将该理论应用到CAI课件框架设计中;之后谭萍等人将此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梁春莲等人对其在高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研究等。
当然,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各类关于ARCS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有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 也有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有关于生物、英语的, 也有关于数学、地理的;有中小学的, 也有职业类及大学院校的。
三、模式理论应用趋势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 篇6
2013年全年国内车用柴油机累计完成356.31万台和358.16万台, 比上年同期累计, 产量增长11.88%, 增幅下降0.5个百分点。销量增长10.06%, 增幅下降0.35个百分点, 柴油机供求市场产销增幅均小幅度下降。
2013年全年国内车用汽油机累计完成产销1679.16万台和1661.89万台, 比上年同期累计, 产量增长17.80%, 增幅扩大1.18个百分点, 销量增长17.33%, 增幅扩大0.98个百分点。12月份国内汽油机产销累计增幅保持稳定增长, 单月及累计发展形势明显好于柴油机市场。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 篇7
在众多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中, 年龄是一项能包含所有游客并具有明显特征且与旅游消费行为有较高符合度的因素。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较统一的心理特点, 故其旅游消费行为也有在此年龄特征上较统一的行为特点。而旅游动机又是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 因此, 对游客的年龄特征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满足对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个性化分析的要求, 对旅游经济及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在四川、河南等地进行的样本量为200份的调查, 收回问卷198份, 有效问卷192份, 有效率约为97%。其中18岁以下的旅游者40份, 18到30岁的旅游者39份, 31到44岁的旅游者38份, 45到54岁的旅游者35份, 55岁及其以上的旅游者40份。
2. 游客年龄特征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在本文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两道题对旅游动机与年龄特征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分析。首先为什么去旅游是直接涉及旅游动机的题目, 而对在旅游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则可以看出旅游经验的获得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的旅游动机比较多样。不管是哪个年龄层次的旅游者, 旅游动机都比较分散, 但还是表现出一些相对不同的特点。18岁以下的旅游者与31-44岁的旅游者旅游动机与其他年龄层的旅游者相比更加分散。
对18岁以下的旅游者来说, 因为他们的旅游决策多是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的, 旅游动机与其旅游行为并没有太多相关。而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 思想较不成熟, 所以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别人去自己也要去, 也有30%选择旅行是爱好。他们对旅游动机的选择, 是在自己的主观想象下进行的, 所以比较分散, 没有特别的规律可循。
31-44岁中的被调查者中有35%选择旅行是爱好, 其他选项则比较分散。此年龄层次的旅游者因工作、社会压力较大, 有26%的被调查者因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去进行商务旅游, 而对其他的被调查者来说, 仍然有35%的人认为旅游是自己的爱好。
在18-30岁阶段的旅游者, 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其特有的开创精神, 他们把旅行与工作分开, 即使有因为工作而进行的商务旅行, 但仍然没有人选择因工作而不得不进行旅行。而选择旅行是爱好的则高达56%, 从这里可以看出, 18-30岁的青年旅行者是旅游的主力军。
到了45-54岁, 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进行旅行的人数达到了37%, 是所有年龄阶段中选择该项最多的。而对他们来说, 别人去自己也要去的攀比心理占了重要部分。他们也对旅游目的地没有太多指向性的选择, 只是希望通过旅行放松心情, 具体在哪个地方, 则没有太多的要求。
对5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 他们的旅游动机也相对比较特殊。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已经退休的人员, 所以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仅仅占到5%。也有28%的被调查者去旅游是出于与别人的攀比, 高达70%的老年旅游者出游是因为有吸引自己的旅游地和认为旅游是自己的爱好。
总体来看, 18岁以下的旅游者因为旅游决策的不独立性, 他们的旅游动机相对比较分散, 多是出于主观想象进行判断。而对18-30岁的青年旅游者, 他们的旅游动机多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 出于自身的开拓精神, 他们也相对比较理想化, 认为旅行是自己的爱好, 有些旅游者甚至将旅行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志愿。31-44岁的旅游者仍然延续了青年旅游者的一些特征, 但旅游动机也朝工作和学习方面转移, 相对来说比较理性, 也有更多因为攀比心理而出去旅游的旅游者。到了45-54岁, 工作的原因占到了更主要的方面, 该年龄阶段的旅游者更加理性, 社会责任也更重, 所以旅游有时候是他们不得不为的事情, 但对其他工作性质的旅游者, 他们则认为旅游是自己的爱好, 可以藉由旅游来逃离现实社会中的压力。对于55岁以上的老年旅游者, 他们的旅游动机则更多地转移到了非常吸引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上。有很多老年旅游者都表示年轻时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旅游, 希望能在退休后到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进行游览观光, 了却自己的心愿。
由此看来, 因为各个年龄层次的旅游者自身特点的不同, 他们对旅游的动机也有很大的差异。
表2可以看出, 18岁以下的旅游者认为了解新奇事物是他们的主要收获。虽然他们的旅游动机比较分散, 但在实际的旅行中, 平时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他们当中53%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了解新奇事物, 也有28%认为最大的收获是结交朋友。
18-30岁的旅游者对旅游动机的选项比较集中, 但对最大收获的调查中他们的答案却相对比较分散。更多的人认为实际的旅游中最大的收获是满足了自己对旅行的渴望和结交朋友, 但认为在旅游中了解了新奇事物的仅仅占15%, 这跟现今青年旅游者旅行经验逐渐增多以及信息沟通快速等有关, 他们已经不用靠旅游来满足对新奇事物的了解了, 而是更注重自己对旅游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结交新的朋友。但在为什么去旅游中, 还是很多人选择想了解外部的世界, 这个却与他们实际的收获并不很符合。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旅游活动中的理想化。
31-54岁的中年旅游者则认为旅游中最大的收获是放松心情, 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这两个年龄群体在各个选项上都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这与他们共同面对的社会责任重这一特点是有很大关联的。
对5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来说, 旅行更多的是对自身生活的弥补, 所以他们的收获有很大的不同, 几乎各项的选择分布都比较分散, 各式各样。由此可以看出, 对老年人来说, 关键的是旅游这一事实, 能用旅游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这已经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3. 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各个年龄特征的旅游群体因旅游动机的不同, 心理需要的不同, 在旅行中获得的收获也不同。旅游企业在制定旅游宣传促销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 突出他们感兴趣的方面, 才能够真正吸引到目标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霍力, 杜文广.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商业研究.1997, (3) .
[2]曹虹剑.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消费经济, 2003.
[3]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研究[J].重庆科学社会, 2006, 1.
[4]崔痒, 黄安民.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J].人文地理, 1995, (6) :37-42.
[5]杨学燕, 金海龙.旅游出游决策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探讨[J].旅游学刊, 2004, (4) :22-26.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 篇8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调研问卷设计依据半结构式访谈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提炼,题项内容侧重于对国内背包客旅游动机的调查分析。问卷具体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游客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收入状况、客源地、旅游动机等选项。第二部分是以Likert5点量表方式,依据推拉理论设计背包客旅游动机的测量题项,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其中,拉力因素包含12个测量题项,推力因素包含15个测量题项。
2、样本概况。
本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8份,剔除题项填写遗漏、不全及其他无效样本,使用有效问卷样本共552份,有效问卷率92%,具体样本结构和特征见表1。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背包客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集中分布在中青年,职业构成多样化,学历以高中、大专和本科层次居多,家庭结构主要表现为单身和已婚(无小孩),经济收入以中等偏上为主,获取旅游地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和亲朋好友介绍,旅游形式也多为与亲朋好友或“驴友”结伴出行为主,客源地构成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居多,还有部分港澳台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游客。
二、研究方法
1、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确保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首先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可靠性度量分析,得出样本数据中推力指标和拉力指标的Cronbach's信度值分别达到0.863和0.879,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s信度值达到0.8及以上即认为一致性信度很好,[1]因此本研究样本数据的信度是可靠的。效度分析得出推力和拉力指标的KMO度量值分别为0.815和0.862,均大于0.7,说明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的适合度较好,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推力和拉力的Bartlett's球形度检验近似卡防值分别为2396.860和2617.013,均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接近于0,小于显著性系数0.05,拒绝了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说明相关系数矩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证明样本数据适合因素分析。
注:频数统计不含缺失值。样本客源地构成中,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主要包括广州、福建、北京、湖南等地的游客。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从多个变量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简化数据。本研究通过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旅游动机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别进行测量指标的降维因子分析。在指标因子的选择上,因子载荷截取点选择0.5,删除任何因子载荷上都低于0.5或多个因子上负载大于0.4的题项,[2]据此,推力因素的测量指标全部符合要求,予以保留;而拉力测量指标的观看民俗表演、参与节事活动两项不符合条件,予以删除,然后再次对保留后的13个拉力测量指标进行二次数据验证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拉力因素的测量数据的KMO值为0.878,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值接近于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拒绝了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分别对推力和拉力因素提取公因子;同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解释。结果表明,推力因素共提取4个公因子,全部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贡献率共解释了72.2%的信息;拉力因素共提取3个公因子,全部特征值也都大于1,方差贡献率共解释了78.7%的信息,均超过60%方差贡献率的最低标准,由此证明提取的4个推力因素公因子和3个拉力因素公因子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还对推力和拉力因子的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见表2和表3。
(1)推力因素分析。国内背包客旅游动机的推力因素分析中,社交结友(F2,4.986)和自我价值(F3,3.862)两个公因子的载荷量较高,说明背包客希望通过背包旅游的方式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自身社交面,丰富自身旅游经历,得到他人的尊重。求知求奇(F1,3.578)也是背包客倡导“行路文化”,体验徒步登山探险的主要推动力,他们在旅游地体验异样的文化特质,感受当地人不同的民风习俗,拓宽视野,进而对旅游地产生文化认同。休闲放松(F4,2.160)是现代背包客摆脱日常紧张工作节奏的有益方式,他们为自己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行程,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穿梭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求“慢游”的自由和快乐。
(2)拉力因素分析。拉力因素分析中的旅游费用经济(F2,5.139)公因子载荷最高,说明多数背包客从经济节约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门票、经济型住宿设施、餐饮休闲购物等价格都较敏感。地域特色(F3,4.685)较高的公因子载荷量说明背包客对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地存在较好的感知和游览倾向,希望通过徒步背包旅行的方式探寻旅游地的史脉和文脉,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与旅游体验。旅游地形象(F1,3.020)公因子说明背包客对于旅游地的选择,常常会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包括旅游地的知名度、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公共交通便利程度、环境舒适卫生度、背包旅游资讯丰富度以及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
三、基于背包客旅游动机的营销策略
1、提供个性化的经济型住宿设施。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地开展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化运作,为住店客人提供简单、舒适、清洁的客房,还为希望聚会交流、分享旅途心得和最新旅游资讯的背包客和个性化消费群体提供简餐、咖啡厅、酒吧等休闲聚会场所。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的青年旅馆就专门针对就读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国际学生身份证明的办理,让他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青年旅馆入住时享受折扣优惠等。此外,像黄山这样自然风景优美、环境质量较佳的旅游地,搭建适宜数量的露营帐篷供背包客等自助型游客租用,让其亲身体验户外露营的“异质化”旅游经历。
2、量身定制背包旅游资讯。
联合政府、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为背包旅游市场量身定制,提供适合其旅游消费决策的真实资讯平台。如推出背包旅游指导手册,对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旅游信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设计富于刺激冒险的旅游线路,介绍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推出地方美食的具体名称、地点、价格等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使背包客“少走弯路”,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的旅游真实信息,深度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
3、推出便捷的网络和预订服务。
网络对于信息时代的背包客具有特定的信息“锁定效应”,“驴友”喜欢在网上与偏好“自由行”的网友分享所到之处的经验,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工具等信息和价格的详细介绍。因此,根据背包客的特定需求,推出便捷的网络和预订服务成为推动该市场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携程、艺龙、途牛等知名网站近些年已经洞察到背包旅游等个性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专门针对“自由行”等旅游消费群体提供网上订票、订酒店、订餐等多项服务,且给予网上预订的较大折扣优惠。
4、规避团队游的“排挤”。
背包客独有的“文化自信”和对旅游地真实性体验的深度追求使得他们成为旅游市场的先锋游客,呈现出与传统大众型游客偏好固定行程安排、完全按照计划行事的不同风格。但就国内目前的背包旅游市场发育现状而言,“小”而“散”仍居主流,难以形成气候,而自助型散客在旅游地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常常受到团队游的“排挤”,极不利于背包客市场的发育和成熟,[3]因此,旅游景点应当重视对背包客的优惠促销活动,以此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育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rompton J L.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79,6(40:408-424.
[2]Straub D.Validating Instruments in MIS.MIS Quarterly.1989,13(2):223-235.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推荐阅读:
国内高校外语专业排名07-11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09-15
微信学习的平台国内现状08-20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10-18
国内外研究06-10
国内外学者06-13
国内外差距07-29
国内外旅游08-10
国内外资讯09-01
国内外电网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