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动机

2024-07-08

作文动机(共12篇)

作文动机 篇1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中职院校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策略的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学,作文教学,写作动机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已经初步确立,中职教育结合了技能培养和文化教育的职能,文化教育更多地体现服务学生专业职能的提升。

一、中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中职语文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个人则往往认为作文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是学业上一种沉重的负担。思想认识的偏差致使师生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另外中职学生的写作基础一般都较差,学生很容易在写作中受到挫败,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并逐渐开始厌烦作文教学。另外,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成果往往只是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载体,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功利性的教学方式所打击,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写作,其写作兴趣也逐渐淡薄,写作动机受到挫败。

二、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策略

1. 依据专业需求,科学设置写作课程

中职教学体现了专业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对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因此,专业性质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的写作训练重点。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仅需要一技之长,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中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作文课程,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时变更教学内容,适当突出写作目的,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业需求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自我介绍和留言条写作练起,逐步提升写作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进度,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2.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多媒体教学,并科学地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写作的兴趣。例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某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应聘环境,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掌握求职信的写法。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购销过程,让学生通过买卖双方角色的扮演,逐步掌握合同文书和招投标书的写作方式,通过对实际环境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 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多看多写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文学素养,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阅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通过扩展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所记下的笔记进行背诵,也可以选取好文章、好事例让学生通过背诵加深印象,将背诵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积淀写作语言。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要将背诵与理解相结合,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美感和文章所包含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4. 合理运用评价,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中职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但往往又很自卑,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还不充分,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对自己的写作不够认同。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堂中多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讨论和发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与所需的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作文课掌握必要的写作技能; 同时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创作。

作文动机 篇2

甲:好。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流通”。在这一流通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将知识的信息,而且将人格的信息传给了学生。因而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包括了对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影响,也包括了对人格的学习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于儿童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作文是儿童语文的知识技能、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其他种种心理品质的综合反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儿童的影响,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儿童作文心理的发展,就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

乙:袁老师,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从对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集中讨论一下,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

(一)正确的教学动机

甲:那我们就先谈谈“教学动机”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的正确教学动机是促进他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儿童进步、成才的内在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师职业献身是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这是教师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本质的因素,舍此,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最重要的教学动机之下,还有许多心理活动都是教师教学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这其中主要是兴趣。

乙:从对学生作文心理发展的影响来看,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兴趣呢?

甲: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扩大视野、有助于获得广博的知识。我们知道,儿童作文是练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和所思所感,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儿童在渴望了解生活中的一切并积极寻求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问题的答案。因此,语文教师自己所学的知识决不能只限于语文。本行之内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品、写作理论固然要多加钻研,此外还应多读些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语文与艺术有许多联系,语文教师对音乐、美术、舞蹈都应有所接触,要成为一个“杂家”,做到兴趣广泛、一专多能。只有教师自己有了广阔、深厚的求知兴趣和因此而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起儿童作文的动机。

乙:是啊,我们知道,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们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情感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去关心影响学生,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观察、分析、掌握儿童学习活动的情况,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也都要求教师本人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

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对作文教学的浓厚兴趣和读到充满孩子童趣的文字而感到无限的乐趣和欣慰,并为追求这一情绪而勤奋工作,这是推动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内驱力。

这种对儿童作文活动和作文教学的兴趣应该是语文教师兴趣的中心。实践告诉我们,凡在作文教学中作出成绩的教师,无不在这方面具有浓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深人儿童、了解儿童,随时随地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真地研究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规律,并且促使教师津津有味地钻研作文教学,充满热情地从事作文教学,精益求精地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乙:事实正是这样。我记得,当孙华琴、杨景贤几位老师深入孩子,发现不少孩子由于条件优裕、生活懒散、作业拖拉,为了让孩子能感受到改革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能从中领悟到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萌发改正缺点、积极进步的欲望,她们精心设计了一次富于时代特色的作文训练。

孙老师、杨老师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去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们在采录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过程由“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两位老师又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

甲:从宁老师举的这些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作文训练已经同班队教育活动溶为一体了,它富于时代特色和创造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乙:孙老师、杨老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热爱作文教学,所以,他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这次习作训练也正表明,只有教师对作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才能以自己的知识、求知欲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去影响、激发、唤起儿童的求知热情,使儿童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相反,教师自己对作文不感兴趣,懒于组织开放型的作文活动,仅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教给儿童,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套作,在沉重的压力下去完成作文。那就只能造成儿童消极的情绪,使他们把作文看成是枯燥的令人讨厌的事情。

甲:你说得对。

在“兴趣”以外,力求在作文教学上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也都是教师正确的教学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确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学生作文的发表、获奖,一篇作文教学论文的问世,一次作文教学实践的成功,一次作文教学经验的介绍,都会使教师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成就、威望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期望着通过努力,下一次获得新的成功。

(二)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甲:宁老师,关于正确的作文教学动机就先讨论到这里吧。下面让我们再就情感、意志来谈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心理。

乙:教师的丰富情感和坚强意志对于激发儿童作文动机,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的发展,塑造儿童灵魂,的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情感而言,教师情感的主要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甲:对学生诚挚的热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它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也与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有联系。

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总是把培养下一代新人的神圣职责与关心爱护革命幼苗的真挚情感融在一起,倾注在广大儿童身上。他们热爱儿童,在与儿童交往中得到欢乐,善于和儿童友好相处,体贴儿童的欢乐与忧愁,了解儿童的心灵,任何时候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儿童。

乙:对这样的老师,儿童容易受感动,容易发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衷曲,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劝告,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吧。

甲:是的。教师对儿童的爱,集中表现在期望儿童成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清楚有力地证明了一个规律——

乙: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就是人们常提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甲:对!这个著名的“期待”实验清楚地证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儿童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儿童必然会产生喜悦、愉快、朝气蓬勃、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会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增强儿童的学习激情。

乙:在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热爱儿童的教师,对儿童的严格要求将会使儿童倍感老师期望他成才之情的真挚、深厚。这种感受又将促使他自我激励、奋发前进。

甲:语文教师对祖国大自然、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在任何场所表现出来的真挚而正确的道德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理智感,对培养儿童相应的情感,发展儿童作文心理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乙:教师的情感对儿童的感染作用,除了通过日常生活中和儿童接触的方式外,主要是教学。教师情感对儿童的感染力的大小,不仅与情感的倾向,真挚和深刻程度有关,而且还决定于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甲:教师对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客观上要受儿童年龄特征,个别心理特点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容易激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是充分表现教师情感的语言和表情姿势。

乙:从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慈祥、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语调,会使儿童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告诉我们,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培养儿童积极的写作情绪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甲:有位心理学家曾列举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词十38%声调十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温柔、慈祥,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乙:马卡连柯也很重视教师表情的作用。他曾举例说,只有教师学会用15至20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只有当他学会在面部、姿态和声音方面做出20种细致差别的表情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

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动机、情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教师期望学生进步,成才之心过于迫切,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要求过高,但儿童基础差,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当,因而作文进步不大时,教师很容易产生着急、烦燥的情绪。

在这种情绪状态下,教师往往急于求成,举措失度,或对儿童“猛灌”、“硬压”,背方法、套模式、逼着写,或越沉代应、供给词语。

代拟提纲、包办批改。这不仅不利于儿童作文的提高,而且阻碍作文教学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儿童的进步成才。

乙:一些杰出的教师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自信,不急不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都是宁静和善,循循诱导,十分注意自己的意志行为对儿童的感染作用。在实践中,他们还常常通过对儿童要求的坚定性、坚持性,通过自己的沉着、耐心和果断坚毅来实现其意志对儿童的影响,让儿童能依*自身的意志力量克服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

作文动机 篇3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学生作文一般是写人记事,捎带着写景抒情,认真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中学生作文,是在心态极不舒展的情况下硬挤出来的。“硬挤”之前的构思,是一场激烈的“腹战”,其思想感情的走向,如果是“东”,那作文的自觉意识常常是“西”(或“南”或“北”)。作文之役首先是自觉意识战胜感情走向以适应外在要求的大调整,然后才是写作。等到这一仗打过,心力已经疲倦,接下来虽无大仗要打,但违背感情走向的思维无异于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且不要说词句的斟酌,即使场面、过程)、人物的声态形貌等基本内容都要苦心营造。这种“硬挤”式作文纯属凭空虚构。

比如,写某次有意义的活动,同学们笔下多是骄阳当空万里无云鸟语花香微风轻拂,即使那天流云蓄水细雨斜飞鸟藏花垂飞沙走砾也是如此。因为作文方法与指导都告诉他们,活动是有意义的,心情当然该是舒畅的,如果照实去写,就败坏了情与景的和谐。如果说这样的虚构还有几分道理,那么,情感的虚构则毫无道理。还是那个作文题,如果他对这次活动不感兴趣,或者活动中心情不爽快,也没认识到活动的意义,但在作文时,他却非常理智地委屈自己的感情以适应作文题目。顺着这样的逻辑发展,中学生朋友的作文,岂不是满篇违实之事、违心之情,真是“一把辛苦汗,满纸胡乱言”。

新课标的颁布,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首先,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其次,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說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再次,精选范文引路,以情造文。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一篇篇精选的范文的欣赏,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真情,领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话假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会写。

我在教《美丽的春天》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读了多篇关于春天的文章,使学生萌发出赞美春天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放开手脚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学生写的自然、写的具体。

纵横交错,激发习作动机,灵活引导,以情造文,让学生从敢写到想写,再到会写,循序渐进,消除了“怕”的阴影,使学生产生了写作激情,把美带到了学生的身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又尝到了习作的乐趣。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为习作教学带来了生机,学生和教师产生了共鸣,为今后的习作教改奠定了基石。作文不再是一种作难,而是一种倾诉后的难以言说的愉悦与快乐!

学生作文写作动机的激发 篇4

关键词:动机,激发,观察,创新

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缺乏写作动机, 消极被动, 总觉得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存在着厌烦情绪。因此, 作文教学中必须要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放在首位, 指导学生关注生活, 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从而主动积极创作, 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勤于观察的动机

生活是个广阔的天地, 就农村小学而言, 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小学生就地取材, 开发农村作文题材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从生活中找题材, 解决学生无米下炊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集乡俗民风, 写作农家风情。多年来, 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俗、民风。许多乡俗民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还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节日, 都有着自己的庆贺方式。引导小学生有意识的采集,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所见所闻的身边事, 写出散发着乡土气息、反映农村特色的作文。同时, 农村的景色也可以写进作文。例如, 农村春天的花草树木、夏季的滚滚麦浪、秋天红彤彤的苹果、冬天的白雪红梅, 都是值得观察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进一步了解家乡, 更能激起小作者对家长的关心和热爱。走出校园, 实地观察, 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并进而产生立意深远、情景独特、内容新颖、主题深刻、结构别致的文章, 这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激发体验生活的动机

小学生作文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他们体验生活的方式除了日常生活自发获得外, 还有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设计的方式。我们要善于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生活, 捕捉生活的亮点, 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感官, 让他们获得亲身感受, 增强直接的体验, 从而开辟作文写作的新源泉, 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使其转化为写作的动力。例如, 让他们帮助父母做家务, 到田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都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 培养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精神, 并且获得写作素材, 激发写作欲望。

三.激发课外练笔的动机

语文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而作文课的时间就更少了, 单靠作文课的几篇作文是不可能提高写作水平的。要提高写作能力, 必须多写多练, 这就要在平时引导学生勤于练笔, 培养学生不断积累、善于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的积累, 没有坚持不懈的练习, 学生就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所以, 要培养学生写随笔、写周记的习惯, 让学生学会整理生活、概括生活或者无拘无束地运用联想书写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练笔的同时, 可以引导学生拋弃作文课上的习惯性、单一性,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激发更为强烈的写作动机, 产生作文课上所没有的写作兴趣, 提高正确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 进而提高作文能力。

四.激发不断创新的动机

单有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 因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 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联想发现生活中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并加上自己独特的认识, 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也就是说要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必须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应付考试或者完成某次活动为目的的写作训练, 教师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理解能力, 给学生一个题目就完事, 既无指导, 也没有学生间的交流、讨论, 不可能写成好文章。教师要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有一定的时间去博览群书, 博闻强记, 去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这样, 富有生机、富有创造的童年岁月将不再是埋在题海当中。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语文课可以组织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 除了春游, 还可以有秋游, 除了去阅览室, 还可以去书店, 除了体验学校生活, 还可以走上社会去看、去听、去动手劳作。社会是个大课堂, 那里不但有美丽的大自然, 更有课本中学不到的许许多多知识, 而书本知识只是社会生活的很有限的一部分。走出教室, 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走近日新月异的生活, 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作细致周密的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 当然就会逐步写出以前没有写出的文章。

作文动机 篇5

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

第一、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思想不正确,行动就会出偏差。这种偏差表现在入党前,没有正确入党动机就很难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作为一名党员,每时每刻都有经受住考验的问题。首先必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只有那些树立了正确入党动机的同志,党组织才会考虑其入党问题,也只有入党动机端正,并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同志,才能被吸收到党内来。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不断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锻炼,才能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第三、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思想上入党的根本问题,是激励人们入党的主观原因,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每一个党员的素质与行为,是共产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反应。

那么,如何端正入党动机呢?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

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党的认识正确

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第二,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我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仅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作文动机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校教学期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如今的中职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无法升人普通高中的学生,小小年纪又不能从家里闲逛,这样,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上中职学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学习上钻劲不足。作为中职业学校的教师,仅仅有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因去努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很难达到。如何激发學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中职教育教学首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指直接引发、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潜力越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几点感想: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职业学校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着安全、愉快和满足的感觉。教师要认可、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好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一门专业产生强烈兴趣的首要原因是教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有了隔阂,那么注定他就对该老师任教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加强了师生情感,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对其所任教学科就会产生兴趣进而喜爱这门课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增进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可以给学生的找到方向的指引,使他在学习、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既有长远目标也应该有近期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不断实现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不同的学生,确定目标的难度与复杂性也应当有所不同。一个共同的原则是,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性,但又适合学生各自的能力。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设定学习目标应该更多的与本专业相结合,在入学伊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让学生感觉以后所从事的专业在社会中“有用”,产生专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走过的是什么,未来的是什么。了解自己未来的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

3、 根据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搞好课程设计、安排课程,维持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活跃,可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到职业学校来就读,有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情愿的,或者是家长动员的,或者是亲戚或者是学校老师动员的,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希望找到新鲜感,找到快乐,找到被认可的体验。可是有些学校教学形式还是一如既往,几乎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区别,他感到所承受的痛苦还是和在初中阶段一样,毫无二致。已经在初中教育阶段饱受煎熬,这种痛苦让他们对填鸭式的学科体系教学产生了恐惧感,他们或许感觉继续下去会是和以往一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所以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等等现象就出现了,厌学、流失问题也就产生了。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避免单调的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安排中,不应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亦步亦趋地跟随,一招一式地模仿教学,“黑板上种田地,教室里开机器”;而应按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基础程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按照工作过程来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题体系,多开发一些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做中教,边做边教;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久违了的成功的感觉。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积极有效的鼓励,强化学习动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中职生虽然会自信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多关注学生的进步,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往往过多的受到了家长、老师的指责,他们很少得到褒奖,老师的褒奖对他们来说是很珍贵的。所以教师的表扬、鼓励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就会给他们以极大的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客服学习中的困难,沿着老师引导的路径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朱训明.广州市高职生手机品牌选择影响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周礼春.手机短信对高职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96-98.

作文动机 篇7

如何处理好应考作文训练和真情写作要求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只要我们的作文教学理直气壮地走在“畅抒胸怀”的健康道路上,所有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写作本来就是一个人灵魂洗礼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反思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开束缚学生写作视野的枷锁,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学生的思路才能开展起来……只有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通过规范的长期训练,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提升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畅抒胸怀类文章和应试应考类文章适当整合。整合的要点有三:一是审题,要求学生的写作在平日训练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审题的准确,注重按照命题者的试题设计意图写作,以适应考场作文的独特要求;二是规范,要求学生按照试题特有的篇幅、书写要求等格式方面的独特性,以满足考场作文的要求;三是特色,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篇幅里把平日作文的最大特色展示出来,以求文章有亮点。只要做到以上三点独特的要求,其他方面尽可畅抒胸怀,真诚真挚。

畅抒胸怀的作文教学,一定要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一定要让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他们的生活就是作文的大地。同时,还要树立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具有了丰厚的写作素材和积极的写作动机,作文写作的技巧总会迎刃而解。

首先,生活就是作文的大地。中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进而导致无病呻吟。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第一性的,属于源;文章是第二性的,属于流。只有源远才会流长,才会写出真与美的文章。正如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中认为世间最没本事的是“读书者”,较好的是“思索者”,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部“活书”是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财富,谁能占有它,谁就能在文章里写出血肉来,写出“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感情。”鲁迅准确阐述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在组织学生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挖掘生活这座富矿不竭的资源,提升认知能力的同时,作文水平的提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我所组织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各个课题小组的同学积极收集资料,开展访问活动。记得有一个小组甚至于选择了我所在的华亭一中发展历史的研究,为了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他们小组自费购买礼品,拜访了华亭一中一位第四届(1944年)毕业的老校友,找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照片等资料,并邀请这位年老的校友写了回忆当年学校生活的一篇文章,此文后来收入了《华亭一中七十年》一书。而这些学生写作的关于华亭一中发展历史的文章因其特有的史料价值被选编入华亭一中的校史。

通过这些实践,充分表明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喜欢写作,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犯了让学生修建空中楼阁的通病,责任在教师,尤其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只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将会自然成为他们写作的富饶的大地,在大地之上他们必将写就更加优美生动的篇章。

其次,读写结合是作文技术层面最好的指导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就是信息的输入,写则是信息的输出。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教师要么不指导,要么只注重“输出”这一环节的技术层面,而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输入、贮存、加工”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我们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关注生活,注重观察、感受、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不深入等问题,关注到了整个写作能力提升的全过程,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学习动机: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篇8

据调查,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类型:实现家长的要求, 履行教师的要求, 为了获得好分数, 对某门功课感兴趣, 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或避免批评, 为了个人的名誉、前途, 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为了祖国的建设, 等等。可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如下分类:

从动机内容的性质看, 学习动机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下之分。

学习动机正确与否是由社会标准决定的, 一切符合国家要求和人民利益的学习动机都是正确的和高尚的, 而一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或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学习动机则是错误的低下的。但是,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 “想取得好分数”、“想赢得别人的赞扬”、“想在同学中享有威信受到好评”等趋益性学习动机, 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这类动机与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并不矛盾。

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指向性不同,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 称直接性动机, 如求知动机。如由于感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愿意学语文, 由于喜欢听历史故事而乐于上历史课, 为应付教师的检查提问而努力学习等;另一类是指向学习结果的, 称间接性动机。如升学动机, 如在正确教育下, 多数学生能把今天的学习与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以上两类学习动机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仅有直接动机而无间接动机, 容易由于思想境界狭窄导致学习动机的短暂和不稳定;仅有间接动机而无直接动机, 则可能会由于这种动机的抽象, 难于产生实际效果。两类动机有机地结合方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在通常情况下,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单一的, 常常是几种动机交织着起作用。

就动机起作用的大小而论, 学习动机又可分为主导和辅助两类。如果学生长期以直接动机为主导动机,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具有高尚的间接动机,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如果学生仅仅以间接动机为主导, 教师则应帮助他形成一些具体的近景性的动机作辅助, 使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现象并不严重

问卷中共设置了二十个问题, 而问题中又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调查, 在14~20分这一阶段里的学生只占8%, 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令人满意, 并不是很严重。调查表明, 学习动力不足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可能源于学生对考试及成绩所持的态度。

(二) 学生的学习动机构成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学生面临的现实是应试教育, 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 学生不得不以考试分数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 (特别是70%以上的那些考高中无望的学生) 迫切希望学到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 而现在的考试, 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 为应考设置的大量的、过重的作业负担, 对将来的实际应用毫无意义,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将来发展的需要与当前自尊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追求的目标、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处于日益尖锐的对立之中。当我们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想好好学”而大伤脑筋时, 应当反思一下, 这些学生是“不想学会对他们的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呢, 还是“不愿去苦苦追求对他们来说是几乎毫无意义的考分”?我们的教育, 到底有多大程度适应了随社会而迅速发展变化的学生呢?

(三) 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在于意志和习惯

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意志力薄弱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是引起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自控能力差, 是初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多, 课程要求高, 教学时间紧, 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另一方面, 要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 这都是长期、系统而细致的工作。但是, 多年来, 农村学校只追求中考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 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渺无影踪;中考以选拔为目的, 高难度的习题资料铺天盖地, 在追求考分的压力下, 连加强双基教学的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就更谈不上花费时间精力去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四) 应对教学心理环境净化和优化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在改善物质环境方面, 农村学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在改善心理环境方面, 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师生关系, 是教学心理环境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最大希望依次是:减轻负担、改进教育方法、搞好教学、不歧视差生、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净化教学心理环境, 就要排除前述各种干扰, 而优化教学心理环境, 上列学生的愿望序列对我们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学习动机从其性质上分, 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其得到满足, 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 无需外力的作用, 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他产生某种荣誉感。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 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例如, 学生为了成为三好学生而努力学习, 成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动机, 学生努力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引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典型方法是赏罚 (物质的或精神的) 。学生的学习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一般来说, 外部的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弱而短暂, 内部的学习动机能持久、强烈地推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长期的兴趣, 而不是短时的兴趣。因此, 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途径, 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动机的前提下, 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是尽可能使学生学懂、学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更重要的, 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 去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类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文动机 篇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 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 网络游戏发展如火如荼。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但事物皆存在双重属性, 网络游戏亦然。很多研究表明, 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功能 (Marc Prensky, 2002;张淑慧、卢玉娟、吴嫦娥, 2004) ,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为网络游戏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厌学、逃学行为突出, 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能将学习与游戏很好地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更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无论对于教育还是网络游戏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教育游戏”主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各国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类似的研究。教育游戏这一用语是在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2004年11月发布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 教育游戏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祝智庭和赵海兰在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GCCCE2006) 上提出, 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自然的教育效果。从以往学者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原因、游戏行为等研究中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大受青睐的原因有很多, 有网络游戏本身性质的原因, 有社会价值取向的原因, 也有个体人格方面的原因。本文正是在教育游戏环境下研究“双重动机”——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

(一) 关于游戏参与动机的研究。

2006年“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交朋友, 其比率为59.6%, 其次是锻炼智力和纯粹娱乐, 其比率分别为9.7%和7.5%。而2005年“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 网络游戏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纯粹娱乐, 其比率为39.93%, 其次是消遣时间和交朋友, 其比率分别为14.66%和14.38%, 以获得现实收益为目的玩网络游戏的玩家相对比较少。而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方面来研究游戏参与动机: (1) 挑战与竞争乐趣 (Malone & Lepper, 1983;Rouse, 2001) , 游戏中所提供的挑战性是玩家最根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之一, 若玩家在游戏当中能体会到成功的过程, 则会引导出正面且高激励的情绪反应, 激发玩家继续进行游戏的动机 (William & Clippinger, 2002;Vorderer, 2003) 。 (2) 自我肯定 (Malon & Lepper, 1983;蔡珮, 1995;苏芬媛, 1996;陈庆峰, 2001;董家豪, 2001) , 证明自己的聪明机智。 (3) 幻想与角色扮演 (Malone, 1980;Rouse, 2001) , 扮演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 做现实中想做而无法达成的事, 能让玩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 (4) 人际关系 (Hyunoh Yoo, 1996) , 即在游戏过程中结交新朋友, 与朋友联络感情的动机。 (5) 逃避归属 (黄厚铭, 1998;苏芬媛, 1996) , 在网络游戏中, 人的各种感情需求与成就感可以得到部分满足, 从而促使玩家以逃避现实世界压力与痛苦的心态, 把自己封闭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 不愿回到挫败的真实世界。 (6) 获取信息 (陶振超, 1996;Hyunoh Yoo, 1996) , 由其他使用者取得信息或与其他游戏者交换信息。

(二)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

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动机: (1) 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Sheffield, 1964;Burgess, 1971;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2) 自我成就感, 学生都渴望学有所成, 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绩, 成就感随之产生, 而后会兴趣盎然, 要求更深层次的学习; (3) 物质激励,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习文化更多的是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更趋现实,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 个人前途, 为了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5) 外部期望, 因为外在环境的鼓励或刺激而从事学习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 ; (6) 逃避失败, 为了转变生活方式或暂时忘记工作压力 (Sheffield, 1964;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作为玩家角色的游戏参与动机与作为学生角色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的方法, 研究两组不同动机间的匹配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文研究对象为12~25岁青少年学生。根据“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3.6岁, 12~25岁的玩家比例非常突出。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从杭州建兰中学2个班 (初一1个班, 初三1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1人, 杭州第四中学 (高一1 个班, 高二2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7人, 从浙江财经学院 (大一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 抽取被试84人。根据问卷中“是否玩过网络游戏”题目进一步筛选,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其中, 男生125人, 比例为53.4%, 女生109人, 比例为46.6%;每天玩网络游戏时间, 小于1小时为37.2%, 1~3小时为35.0%, 3~5小时为18.4%, 5~8小时为6.4%, 8小时以上为3.0%。

(二) 量表与问卷。

对于学生学习动机量表, 在参考由Biggs (1987)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中有关学习动机的项目, 以及Harter & Cristine研究的基础上编写, 共有18个项目。对于网络游戏参与动机量表, 参考Malone (1981) 、rouse (2001) 、Crawford (1997) 、许晋龙 (1999) 、陈庆峰 (2001) 、董家豪 (2001) 以及林子凯 (2002) 等学者的问卷整理得到, 共有18个项目。两个量表都以Likert 五点量表来衡量, 根据受测者对陈述问题的认可程度区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 计分依据回答情况给予1至5分。

三、结果及讨论

(一) 变量主成分分析。

为了有效地研究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 先对这两组变量做主成分分析, 目的在于资料的精简及线性转换, 使其能以最精简的主成分数, 得到最大的变异量。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学习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82,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13, 属抽样适当, 故本研究学习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学习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528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因素一”体现学生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以及自我成就感满足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求知成就”, 分数越高, 求知及自我成就动机的取向越明显。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9.915%。“因素二”体现学生外部感受的动机, 包括外部期望及逃避失败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外部期望”。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8.869%。“因素三”体现学生出于个人前途的动机, 故将之命名为“个人前途”, 解释总变异量为13.035%。“因素四”体现学生动机的短期方面, 将之命名为“物质激励”, 解释总变异量为10.708%。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90,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52, 属抽样适当, 故参与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参与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641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扩大社交圈”至“学习与其他人合作”这六个问项与因素一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一可命名为“社会学习”, “做想做的事”至“感觉比别人强”这五个问项与因素二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二可命名为“自我肯定”, “获得杀掠等乐趣”至“打发无聊的时间”这四个问项与因素三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三可命名为“娱乐猎奇”, “摆脱现实约束”至“暂时忘记责任”这三个问项与因素四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四可命名为“逃避归属”。

(二) 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典型相关分析。

使用典型相关的方法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整体关系。将学习动机因素作目标变量组, 而参与动机因素作自变量组。典型根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和第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概率为0.001和0.005, 在P=0.05的情况下, 否定典型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 说明这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求知成就”和“个人前途”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一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社会学习、自我肯定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习行为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动机取向。两种行为是一种并列式的关系, 无所谓前因后果。可以说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动机取向强烈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出于求知欲望, 自我成就感的满足以及个人前途的考虑。

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娱乐猎奇”和“逃避归属”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二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的关系。出于娱乐猎奇动机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来自于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 基本上属于外在动机。

从以上双重动机的匹配过程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青少年学生的眼球, 甚至沉迷网络世界, 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这些游戏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方面做得更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动机, 正确引导这些需求, 是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游戏人员的共同职责。

摘要:本文首先对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 将两组变量分别以四个变量表示。在此基础上,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青少年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社会学习、自我肯定的游戏参与动机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学习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学习动机,典型相关

参考文献

[1].Malone, Thomas W.What Makes Things Fun to Learn?A study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computer games[J].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science series, 1980, 162~169

[2].Rosenberg FR, Rosenberg M.Self-esteem and Delinquency[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79:279~291

[3].Scheirer M, Krant RE.Increas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via self-concept change[J].Viewof education research, 1979:131~159

[4].陈正昌, 程炳林.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统计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14~57

[5].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林子凯.线上游戏“天堂”之使用者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2002

作文动机 篇10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 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性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来对待, 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 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 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 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 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 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 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 充分发挥潜力, 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 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 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 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在现代社会, 创造已经成为人的最高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 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 而应该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 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等。

综上所述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目前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榜样作用。

(一) 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 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学习起影响作用。例如,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国的青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社会, 从小就学习电脑, 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家庭的文化背景, 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 孩子就会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 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抵制, 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 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 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 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者, 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二) 榜样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来实施完成的,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首先, 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 学而不厌, 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 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 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除了教师外, 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也可设为榜样, 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 不怕失败等等品质, 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之,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场所的内部心理动力, 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 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 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 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此,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 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学习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摘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 要注重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个体, 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信念等内部学习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作文动机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内在动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在成就情境中,人们主要的目标是展现高能力,避免展现低能力,而判断和体验自己能力的高低,一是通过和自己比较来追求成就,希望改进及掌握技巧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这称之为任务取向;二是通过和他人比较,由打败别人或超越他人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称之为自我取向,目标取向的理论假设在特定成就情境下,个体之所以采用任务涉入或自我涉入,主要是个别差异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个人基于目标观点的个别差异。倾向于采用自我涉入或任务涉入状态,就称之为自我取向或任务取向。

过去学者们在运动员内在动机的研究中提出对于目标取向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运动员在成就情境下在内在动机,然而,这是否可以应用到一般中学生对不同体育课的参与内在动机的研究,值得探讨。过去目标取向与内在动机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就目标取向的情景而言,若个体处在强调竞争、打败别人或胜过别人时,运动员有较低的内在动机,反之,强调合作、进步与掌握技巧的情境,则运动员有较高的内在动机,任务取向与内在动机呈正相关,自我取向则与内在动机无相关。Goudas等人以11—15岁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先填写运动取向量表后参加2米折返跑测验,最后再填写内在动机量表(IMI),结果显示,不同目标取向的学生其内在动机均有所不同,而内在动机对于运动表现好的学生,在知觉成功与目标取向方面都有独立的影响,在探讨知觉动机气氛与内在动机的相关研究中,Goudas以100名青年男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知觉任务取向动机气氛与内在动机有显著得正相关。

Deci和Ryan认为自觉能力的需求是引起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觉能力是指参与某种活动的自由感程度,当对于自觉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人会体验到选择和自由,以及他们的行为会受到内在的因素所影响。一般而言,参与一项活动有较高的自觉能力,对于情绪和行为都有比较正面的影响,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是,在传统和情绪性的教学情境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自觉能力是否有所差异,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的知觉动机气氛是否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与情绪性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的影响的各变量的差异情况:

(1)传统与情绪性体育教学对学生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的影响

(2)传统与情绪性体育教学对学生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的相关分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高一学生496名,传统教学组207名,实验组289名,回收问卷496份,回收率为99.2%。

2.1试验方案

实验班:实施情绪性的体育教学,首先采用创新的体育游戏(如花式橄榄球、双人拔河等)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导入新课;其次,充分运用暗示教学法(表情、动作、语气、眼神等)、心理调节法(启发、提问、表扬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及时反馈、变换练习方式等)等形式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最后是师生互相评议阶段,一起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关心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尤其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对照班:实施“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仅采用慢跑及徒手操练习进行热身,教师宣布教学内容,注重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自我练习,课中侧重技能学习,而忽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2.2研究工具

(1)运动知觉动机气氛量表。

本量表根据Papaioannou(1994)编制的知觉运动动机气氛量表改编而来,主要是测量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知觉动机气氛,量表共有27题,包含两部分,即任务取向气氛和自我取向气氛分量表。答案的选择方式采用5点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2和0.81,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运动内在动机量表。

本量表是根据Pelletier等(1995)编制的运动动机量表(SMS)修订而来,主要是测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运动的动机,量表共有56题,其中内在动机分量表共有17题,答案选择方法以7点法设计,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信度为0.96,因此可用来作为测试工具。

(2)自觉能力量表。

采用Duda和Nicholls(1992)编制的量表中的两个题目,信度为0.61。

2.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显著水平定为0.05。

3结果与讨论

3.1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的影响

本研究的被试有效样本为496人,男337人,女159人,实验组人数289人,传统组人数207人,平均年龄16.4士1.49。如表1所示,不同教学方式的体育课程知觉动机气氛t检验发现,教学组别中,传统教学组与实验组的学生,其自我取向知觉气氛和任务取向知觉气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2教学组别和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知觉气氛t检验分析发现,传统组与实验组,在自觉能力和参与内在动机方面也达到显著性差异(p<.05)。表明在情绪性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自觉能力以及参与体育课的内在动机程度都有所提高。

3.2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觉动机气氛、自觉能力以及内在动机的相关分析

注:*P<0.05

由表3所示,任务取向气氛与自觉能力的相关为0.34(P<0.05),与内在动机的相关为0.57(P<0.05),自我取向气氛与自觉能力的相关为,12(P<0.05),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自觉能力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为,37(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自觉能力的相关性上,任务取向气氛比自我取向气氛有较高的相关,这可能和任务取向气氛环境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活动的某种自由感程度或者个人会体验到选择和自由有关。同时,因为任务取向是通过和自己比较来追求成就,希望来改进且掌握技巧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而自我取向气氛则是强调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展现胜过别人的能力,常常通过比较来决定参与的程度,因此在自觉能力上较任务取向气氛有较低的相关性。

当自觉能力的需求满足时,参与行为又受到内在动机的影响。在知觉动机气氛与内在动机的相关研究中,Gou-das以10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知觉任务取向气氛与内在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根据Nicholls的理论,自我涉入倾向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展现胜过别人的能力,其与内在动机呈负相关;相反,任务涉入者参与运动是出于本身的兴趣,并重在运动的参与过程,因此,其与内在动机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自我取向气氛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而任务取向气氛与内在动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颇为一致,另外,个体参与一项活动若有较高的自觉能力,那么对于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较正面的影响,相应得内在动机也较高,这与本研究中,自觉能力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为,37(P<0.05)的结果较为一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与情绪性体育教学方式中,自我取向知觉气氛和任务取向气氛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两种教学方式中,在自觉能力和内在动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性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3)任务取向气氛与自觉能力及内在动机的相关达到显著差异;自我取向气氛与自觉能力之间达到显著性相关,但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自觉能力与内在动机之间的相关达显著差异。

4.2建议

(1)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创设任务取向气氛,以利于学生活动的发展以及持续的参与动机,此外,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觉能力和正面的鼓励与反馈。

作文动机 篇12

现今,控制权成本补偿论和超额控制权收益的概念的提出(刘少波,2007;曾林阳,2008),为我们正确而又全面的研究控制权私有收益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那么,控股股东作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当事人,其攫取动机又会是怎样的呢,又是否会产生新的特征呢?此外,由“内因论”可以看出,想要从外部因素出发去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是十分困难或难见其效的,因而从控股股东自身角度去剖析和寻求解决的途径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弄清控股股东的攫取动机,其是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根源性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否则只能取得“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应。

“财富剥削论”和“财富创造论”对控制权溢价进行了理论解释。但是“财富剥削论”无法解释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相应的控制权悖论也应运而生。而“财富创造论”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是由于“蛋糕”做大了即财富实实在在的增加,而不是财富的单纯转移。因而按照该理论,控制权收益与侵害无关,其实现的途径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机制而使得公司绩效得到改善的增量收益。而之所以将控制权私有收益定义为是对中小股东的侵害,这是由于目前产权界定不清和制度设计的缺陷,其中包括控制权补偿机制和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的缺陷和不合理。因而本文就将控股股东非合理的掏空动机定义为“超额掏空动机”;将控股股东合理的掏空动机定义为“合理掏空动机”。承上所述,从“合理掏空动机”,“超额掏空动机”的角度出发,来动态分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变化过程。此外,文中具体细分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对其没有褒贬之分(马金城,王磊,2009)。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刘少波(2007)将控制权成本分为了控制权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而曾林阳(2008)将控制权成本分为了私人成本和公司成本;徐菁和黄珺(2009)将控制权成本分为了取得成本,执行成本和维持成本。但是这几人在思想上是大体一致的。归结起来,其中不仅包括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整体员工和生产的计划和管理,取得控制权之前所付出的股权价格和相关交易费用等显性成本,还包括了控股股东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社会道德水准以及对于所在社区的期望)和控股股东的正面监督等隐性成本;当然,控股股东还需要付出由于持有集中股权而失去分散化和多元化投资的机会成本,以及防止失去其自身控制权的防御成本。相对应的,控股股东取得收益有两个来源:一是资本收益,但是这部分无法补偿控股股东的隐性监督成本;二是控股股东利用其自身优势所拥有的内部信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不仅补偿了控股股东自身所付出的成本,也能很好的限制中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Ernst Maug,1998)。但是,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只能按照其持股比例享有增量现金流;另一方面,对于控股股东这样的二级交易市场也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因而就导致了控股股东的上述成本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其只能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弥补成本,其中就包括了中小股东无法共享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申尊焕(2003)也指出,依据公共选择理论,控股股东提供的监督服务是一种俱乐部产品;而根据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来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是为补偿其监督成本。从而得出,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动机是对于自己付出成本的强烈的补偿期望,因此控股股东的这种行为也并不完全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归根究底,我们可以发现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动机有其合理和非合理的一面,而控股股东出于“合理掏空动机”去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并不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由于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表现为一种次优均衡状态,体现为在“小股东容忍水平”内的“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冉荣,刘星,2010)。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控股股东掏空动机的变化过程。当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较低时,其为了取得控制权所付出的显性成本很低,并且此时对控股股东自身的监督激励不足,控股股东会疏于对整个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也很低。此外,控股股东失去分散化和多元化投资的机会成本也较低。可以看出,控股股东在此时的合理掏空动机较弱。但是由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低,此时的两权分离会较大,控股股东具有较强的投机心理,因而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会很强烈。当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较高时,控股股东不仅为了取得控制权付出了较高的显性成本,而且此时其会更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即期望将“蛋糕”做大做强,其现金流权的提高会促使控股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控股股东付出的监督成本会较高。此外,控股股东失去分散化和多元投资的机会成本也会较高,毋庸置疑,此时的控股股东会具有强烈的“合理掏空动机”。相对应的,由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较高,两权分离程度会较低,由“蛋糕”的急剧变大导致控股股东比之前分享了更多的现金流,因而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会较弱。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之间,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那么,在这两类动机此消彼长的变化中,控制权私有收益整体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换言之,这两类动机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总体上的综合作用效果是怎样的呢?很显然,这两类动机虽然产生作用的机理不同,但是都会导致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上升,具体表现为“合理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与“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上升。一方面,当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增加时,会导致“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上升,与此同时,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会下降,导致“合理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下降;反之亦然。承上所述,控制权私有收益伴随着这两类掏空动机的交互变动过程中呈现的是怎样的关系呢?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备择假设:

假设a:同等条件下,由于控股股东自身“超额掏空动机”的增加会伴随着“合理掏空动机”的下降,造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整体上升。

假设b:同等条件下,由于控股股东自身“超额掏空动机”的增加会伴随着“合理掏空动机”的下降,造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整体下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我国沪深股市2004-2007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采用股权转让溢价法计量控制权私有收益。样本筛选过程如下:(1)股权转让是协议转让,股权转让比例不小于15%;(2)转让交易不是关联交易;(3)只是A股市场发生的控制权转移事件;(4)年度报告中披露了实际控制人;(5)股权交易标的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大于零;(6)不包括金融类公司。经过上述处理后,共得到105个样本数。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巨潮网,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tata11.0软件。

(二)研究模型和变量定义

Model1主要用来检验假设a和b。其中,OEMi,t-1是采用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程度的代理变量作为衡量整体掏空动机的变量。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采用Barclay和Holderness的大宗股权交易法来测量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并借鉴了唐宗明和蒋位(2002)以及马磊和徐向艺(2007)的改进方法,用每股净资产代替非流通股的市场价格,同时扣除大宗股权交易时对上市公司未来增长率的合理预期。因此,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

其中,PBC表示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P表示大宗股权转让的每股交易价格;NP表示被转让股份的每股净资产;AROE表示被转让股权的标的公司前3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α表示转让的非流通股数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

2. 解释变量

“总量掏空动机”采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作为代理变量。

3.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主要是为了控制公司特征和其他相关的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其中包括独立董事比例(Director)、股权制衡水平(Sec_blocker)、公司规模(Size)、公司盈利能力(ROE)。此外,还在文中引入了行业和年份虚拟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和计算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系数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控制权私有收益(PBC)与“总量掏空动机”(OEM)之间关系并不显著,假设a与假设b在相关系数表中没有得到初步验证,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正反两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而导致总体关系不显著,为了全面的检验假设a和b,接下来按照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进行分组,从而与总体样本形成对比。

注:*、**、***分别代表在10%、5%和1%下显著,括号里的数字为P值。

(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表3是按照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了高低两组。由表4可以看出在总样本组回归结果中,总量掏空动机变量(OEM)与控制权私有收益(PBC)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而在低现金流权样本组中,二者呈现的是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就证明了假设a。与此相对应的,在高现金流权样本组中,总量掏空动机变量(OEM)与控制权私有收益(PBC)之间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假设b。

注: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0.05,**p<0.01,***p<0.001。

(四)稳健性检验

对股权制衡结构和掏空动机以及独立董事独立性变量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1)对股权制衡采用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2)对独立董事变量还采取了独立董事人数来衡量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也仍然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五、结论

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伴随着现金流权的上升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两种动机都会诱发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2)当现金流权较低时,由于控股股东自身“超额掏空动机”的增加会伴随着“合理掏空动机”的下降,此时,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向效应会更显著,造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整体上升;当现金流权较高时,由于控股股东自身“超额掏空动机”的增加会伴随着“合理掏空动机”的下降,此时,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负向效应会更显著,造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整体下降。从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出发,将其进行具体划分,并引入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为深入剖析控制权悖论和全面理解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针对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的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不仅要从外部治理环境和机制去进行约束,还必须从其自身的动机出发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才能达到“治标也治本”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控股股东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机制和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必须得到极大的改善,才能在根本的制度上解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

摘要:以2004-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伴随着现金流权的上升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两类动机都会引致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但是二者的作用机理却是完全不同的;(2)伴随着现金流权的影响,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向效应和"合理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负向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作文动机】推荐阅读:

动机模式07-21

动机教学05-10

运动动机05-15

动机识别05-20

动机激发05-29

动机作用06-10

个人动机07-23

留学动机07-27

创新动机08-04

改进动机08-05

上一篇:预防接种管理下一篇:情绪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