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心理动机

2024-07-24

内部心理动机(共7篇)

内部心理动机 篇1

摘要:翻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将译者心理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使翻译学的研究更加人性化。要揭示译者心理活动规律, 翻译心理学势必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本文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将内部心理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审美动机。内部心理动机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引用相关名家译例阐明翻译内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影响, 以验证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

关键词: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翻译实践,介入

翻译学是一门介于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吕俊在其著作《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是这么给翻译学定位的:“翻译学很明显属于人文科学, 因为它的客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 即文本。但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涉及不同语言的社会性交流与传播的社会性的活动, 要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 所以翻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综上, 翻译属于综合学科。”翻译学涉及心理学, 与心理学结合有其必然性。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受多种心理机制的作用, 译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译作的产生。翻译学要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 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20世纪初傅斯年先生提出了“翻译心理学”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翻译心理学的专门研究。颜林海认为,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从接受原作 (理解原作到再现原作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要揭示译者心理活动规律, 翻译心理学势必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动机, 即“为什么翻译”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答的根本性问题, 因为它影响译者的翻译方向和翻译态度, 决定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用何种语言进行翻译以及采取何种文化立场及翻译策略, 最终决定翻译质量。

心理学认为, 在个体强烈需要, 又有外在诱因的条件下, 就能引起个体强烈的动机, 并决定他的行为。心理学大词典给出的“动机”的定义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本文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鉴于篇幅有限, 本文只讨论译者内部心理动机。文章首先将内部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审美动机三类, 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翻译家的译文, 从以上三方面剖析翻译内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介入。

一、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

1. 认知动机

译者的翻译动机首要是认知动机。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当语言障碍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时, 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翻译活动便产生了。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是沟通各族人们的思想, 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玄奘因感各派学说分歧, 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 往返17年, 行程5万里, 他作为一名译者, 具有强烈的认知动机, 不得真经, 誓不回还, 最终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回国后又组织译经, 其译经质量前所未有。中国洋务运动时期, 设立译馆大量译介西方科学著作, 都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2. 自我实现的动机

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承载着翻译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余光中在谈到翻译者的条件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 或是作家的声誉, 但其影响未必较小, 甚或更大。译者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 见贤思圣, 当其意会笔到, 每能超凡入圣, 成为神之巫师, 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

翻译出完美的作品是译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译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不顾一切地要“实现自我”。正是译者的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才会使他们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 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这是译者自我实现动机的写照。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一生中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 他短暂的一生全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之中。他尽其一生翻译莎士比亚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3. 审美动机

李泽厚认为审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审美主体对审美意向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构成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动机。《哲学大辞典》给出的审美动机的定义是:“指人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的态度。”翻译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 因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乏对美的追求。刘炳善说:“译者倘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修养、才思、感情都倾注到自己的翻译工作中去, 他将会感到一种艺术创造的快乐——这, 我想, 也就是一个翻译工作者的最大幸福了吧!”林语堂在谈及翻译时曾讲到:“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唐诗翻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主张以诗体译诗。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尤其翻译诗歌时, 译者要力保原文的美学特质, 要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 在传达原作的意境上下点工夫。逐字逐句对号入座的翻译无艺术感染力可言。许教授在译唐诗时, 很讲究句数、押韵和对仗, 提倡诗歌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这种美学取向的翻译原则指导下, 许教授翻译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用杨振宁先生的话来说, 他在用韵文翻译诗词时“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 跳得灵活自如, 令人惊奇”。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内涵深刻, 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具有不可译性, 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中文译本的译者韩少功先生深受原作艺术魅力的感染, 他没有因原作晦涩难懂就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 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优秀的中文译本。对于新时代的译者而言, 审美追求不应只局限于文学作品, 非文学领域的作品也具有美学价值, 也不应放弃翻译。例如, 科技英语在遣词造句上也有美感和美感再现的问题。商标翻译作为特殊的科技翻译, 也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是译者在深谙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出口国或地区和进口国或地区的传统和文化、跨文化交际知识、广告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前提下, 对商标进行的审美提炼和艺术加工。翻译者不仅扮演译员的角色, 还担纲艺术家的角色。在翻译商标时也应该做到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二、结语

本文从翻译心理学的实证角度出发, 以验证译者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为目标, 从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认识译者动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翻译批评与鉴赏。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动机的研究, 有利于构建翻译心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景, 扩大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空间, 实现翻译学与心理学的真正意义的结合, 丰富翻译学的外延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内部心理动机 篇2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 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性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来对待, 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 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 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 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 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 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 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 充分发挥潜力, 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 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 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 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在现代社会, 创造已经成为人的最高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 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 而应该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 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等。

综上所述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目前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榜样作用。

(一) 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 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学习起影响作用。例如,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国的青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社会, 从小就学习电脑, 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家庭的文化背景, 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 孩子就会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 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抵制, 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 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 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 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者, 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二) 榜样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来实施完成的,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首先, 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 学而不厌, 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 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 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除了教师外, 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也可设为榜样, 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 不怕失败等等品质, 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之,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场所的内部心理动力, 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 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 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 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此,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 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学习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摘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 要注重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个体, 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信念等内部学习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内部心理动机 篇3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老师留给学生的发展练习是让学生去计算生活当中圆形实物的面积, 如圆形钟表、圆形奖牌、硬币等。“老师, 这些物体又没有告诉我们直径、半径是多少, 怎么计算呢?”马上有学生问。“是啊, 怎么计算呢?”我马上又把问题抛回给了学生。“哦, 我们自己找。”同学们马上反应过来, 这是老师特意留给自己的问题。问题的出示,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大家马上进入探究中, 一会儿皱眉思索, 一会儿小声议论, 大家都很有兴趣。“我算出来了!我用一条绳子围住这个奖牌, 先量出它的周长, 再算出它的半径, 再求奖牌的面积。”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兴奋。“我和你的方法不一样, 我是把实物摹画在纸上, 再通过折纸的方法找出直径量出它的长度。”“我是直接量的, 因为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我用直尺找到圆内最长的线段, 那就是圆的直径。”学生们各抒己见, 找到了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这堂课的纪律有点乱, 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2.抓住特点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

探究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加强思维的发散性训练。针对以前在探究过程中许多同学禁锢于一种思路, 在探究时,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原因, 从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 (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剪刀、尺等)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探究, 看看能否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交流中, 有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等, 底是原三角形的底的一半 (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等, 高是原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对于学生探究得到的结果, 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且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进行验证,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人人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推理的过程, 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 并且真正做到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

3.发挥小组优势, 引导学生集体探究

学生集体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块儿来思考, 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把每个人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在互相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相互欣赏,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看、摸、量, 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自备尺子、绳子、剪刀等材料) 。在探究的过程中,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 整理后能够将自己的思路和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 每个同学都要能说, 最后由小组长整理成果, 向全班同学汇报。活动时, 学生们个个积极探究, 有的通过尺子或绳子去比较长方体的边的长短;有的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有的则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然后去计算它们的面积, 场面十分热烈。交流时也是各抒己见, 热闹非凡, “我知道……”“我发现了……”“我还有……”等声音此起彼伏。通过整理后汇报的结果十分简练、准确。在探究过程中, 充分发挥群体作用, 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的机会, 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内部与外部学习动机的均衡 篇4

动机, 心理学家们通常称其为一种激发、指向并维持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学生学习的动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通往学习目的的道路中都存在不同的学习动机障碍需要克服。这就是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 所以教师必须有区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展开课堂教学。

生活中, 人们都有过非常强烈的动机驱动下的体验, 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工作, 甚至虽然觉得这项工作枯燥乏味, 但仍全力以赴。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为自身需要、兴趣、好奇心、自信、信仰、价值观、他人期望等。一些心理学专家把动机描述为一种个体特质或者个人特征。比如, 有的人害怕失败, 有的人对机械非常喜欢, 有的人痴迷于音乐, 因此他们可能会躲避挑战来避免失败, 或埋头摆弄自己的机器, 或整天流连在音乐厅。然而另外的心理学家则把动机视为一种暂时的状态。例如, 因为考试才去学习, 那么你学习的动机就是由情境引发的。当然, 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动机都受到特质和状态的双重影响。

正如上面所述, 我们可以根据内部的、个人的特质来解释动机, 例如好奇心、兴趣或者需要;也可以根据外部的、环境的因素来解释动机, 例如惩罚、奖励或者社会压力等等。在教育心理学中对学习动机最经典的区分就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当人们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当激发内部动机时, 我们不需要依靠外部的奖励或惩罚等诱因, 因为这一活动自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满足感和回报。相反, 如果去做一件事情时, 是因为我们希望免受处罚、获得报酬或者出于其他与该事情本身无关的原因, 驱动我们的动机就是外部动机。区别动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的时候, 仅靠观察外部的行为是无法分辨出驱动某个行为的原因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区别两类动机的关键在于学生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是内在的, 还是外在的。例如, 学生读书、跑步、参加文学社, 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 那就是内部动机;也可能受到某些事情或者某人的影响, 那就是外部动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内外动机的划分不是简单和绝对的。在许多情形下, 人们的动机都或多或少的同时包含了两者。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教学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增长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但是这一方法并不是总能奏效。另外, 对内外动机关系的处理不善, 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比如, 物质的奖励会降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生将动力由内部动机转移到外部动机上。

因此, 动机激发策略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所有学生产生效果。在一些情况下, 教师仍然要借助诱因和外部支持来激励学生。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同时, 也要有效地利用外部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的激发策略总结如下:

第一, 先培养外部动机, 后激发内部动机。内部动机从来不会凭空产生。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一门新学科时, 几乎不可能有太强的内部动机, 特别是对这一门学科完全无知的时候。只有通过外部动机, 比如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合理的外部奖赏等, 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通过外部动机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不断失败与成功, 从而对学习这一科目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内部动机。

第二, 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并重。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 他们还需要适当的外部动机, 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等。这时候外部学习动机会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各种需要的知识, 在持续的探索中, 获得满足感。有时候虽然没有外部动机, 仅仅内部动机的驱使也会取得成功。但是当内部动机未能确立主导地位就失去外部动机时, 内部动机也可能很快就消退, 比如在大学校园里虚度年华的大学生, 整天无所事事、不知所为。这就是高中进入大学, 失去学习外部动机引发的学习障碍问题。所以外部动机在内部动机没有形成主导因素时, 必须和内部动机一起发挥作用。

第三, 内部动机为主, 外部动机为辅。当一个学生的内部动机已经成为他学习的主导因素时, 他就不再需要其他的外部作用了吗?作为一般学习者, 如果长时间不能受到适当的外部刺激或者负刺激, 那么他的内部动机也会逐渐减弱。比如某学生对学习数学很有兴趣,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能陶醉于学习的乐趣之中。但老师采用了错误的激励策略, 总是指责他犯的错误, 打击他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他的内部学习动机将逐渐消退, 只能心灰意冷地放弃数学学习。因此内部动机成为主导时, 也需要合适的外部动机的激励。

汽车发动机内部连杆的优化设计 篇5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连杆结构,优化设计

一、引言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一个最重要的零件, 而连杆是发动机内部的一个关键零件, 是发动机用来传递动力的关键组件之一, 它的工作环境不仅承受着高温、高压, 还一直承受着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施加在连杆上的交变载荷, 同时燃料燃烧产生冲击力通过活塞向连杆传递给连杆, 连杆把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化成曲轴的旋转运动, 通过曲轴向外输出功率。由连杆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到, 连杆受力极为复杂, 不仅要承受拉力、压力、摩擦力以及惯性力等, 还要承担振动、弯矩和扭矩等交变载荷, 所以设计一个重量轻、刚度和强度足够的连杆对发动机尤为重要。

二、汽车发动机连杆的优化设计

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 在ANSYA软件的分析平台下, 对连杆进行了建模分析, 通过ANSYS的分析结果, 对连杆的结构尺寸进行了分析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了优化设计, 使优化后的连杆质量较小, 同时又不影响强度。

(一) 连杆的建模。

对于连杆结构的建模应该尽可能地符合实际模型, 因为ANSYS建模较为困难, 所以采用ProE建模后导入ANSYA软件, 建立好的连杆结构模型。

在完成模型的基本结构后, 要对模型进行材料定义, 本文采用一般连杆使用的合金钢40Mn2S进行分析, 该材料的主要属性如下:弹性模量206GPa, 泊松比0.29, 密度7.8×103kg/m3, 强度极限为830MPa, 屈服极限为620MPa。

(二) 连杆模型的网格划分。

在模型建立完成后, 要对一些不太重要的结构, 如圆角、倒角等进行简化处理, 减少划分网格的难度, 然后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本文采用10节点、SOLID92四面体单元 (此单元自由度较多, 适合较复杂的模型) 对模型进行划分, 先采用自由网格划分, 然后进行人工修改, 尤其对杆身过渡部分、连接部分及有应力集中的部分, 要进行仔细修改, 要进行网格细化。经过处理后, 共得到26, 785个节点, 15, 956个单元。

(三) 连杆的约束施加及所受载荷分析。

连杆受力环境虽然极为复杂, 但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燃料燃烧的冲击力经过活塞传递给连杆, 二是活塞自身的运动产生惯性力, 前者对连杆进行压缩, 后者对连杆产生拉伸。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气体爆发产生的冲击力。气体燃烧产生冲击力作用于活塞, 然后传递给连杆, 按照气体压强公式得:F=PgπD/4, 其中Pg代表气体平均压强, D代表缸内径。

2.活塞及其组件的惯性力。能产生影响连杆的惯性的部件有活塞及与其配套使用的销、环、卡环, 总质量为mp, 则惯性力公式为:F1=mpRw2 (1+λ) , w是曲柄角速度, R是曲轴的曲柄半径, λ为连杆比。

3.连杆组自身产生的惯性力。连杆组自身可以产生惯性力的部件包括杆体、轴瓦、螺栓、衬套和大头盖。由于受力不均匀, 无法按实际加载, 简化处理为连杆小头 (质量m1, 做往复运动) 和连杆大头 (质量m2, 做旋转运动) , 其惯性力分别为:

连杆小头往复惯性力F2=m1Rw (1+λ)

连杆大头旋转惯性力F3=m2R (wλ) 2

由于所受载荷均为非均匀载荷, 为了方便加载并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根据大量实践经验得知, 按余弦分别规律加载, 可以保证计算精度。

结合实际情况, 连杆的首要约束是在连杆的中间对称分面上加入对称约束, 在曲柄销端面加入全约束, 连杆的大头与曲柄销之间的预紧力则采用等效温差法加载。

(四) 计算与结果。

经过ANSYS的计算求解, 可以得到最大应力在杆身与杆大头的连接处, 等效应力值为323.4MPa, 最大变形为0.598mm, 发生在连杆的小头处。

(五) 连杆结构的优化设计。

本文采用ANSYS 程序中的零阶方法对连杆整体进行优化, 对优化目标进行函数逼近, 本文以减少连杆的整体质量为优化目标 (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优化目标) , 那么目标函数为:

min[F (X) =m1+m2+…+mn]

其中m1、m2…mn为连杆各分区的局部质量。

设计变量选择为连杆外形上对总体质量影响较大, 并相互比较独立尺寸做参数, 设计变量为:X=[x1, x2, x3, x4], 式中的x1为杆的厚, x2杆的小头直径, x3杆的大头直径, x4为凹槽的圆弧直径。

约束条件为:

σmax≤σs/n=413MPa, 其中:σs为材料屈服极限, n为安全系数, σs=620MPa;

设计变量的范围:

18≤x1≤20;45≤x2≤50;95≤x3≤100;10≤x4≤12经过ANSYS迭代后得到最优结果如表1所示:

优化后连杆体积减少了29, 810mm3, 减少了10.8%, 强度为309.6, 虽然有所降低, 但满足要求。所以说优化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基础上, 降低了质量, 使结构更合理, 优化是十分成功的。

三、结语

内部心理动机 篇6

一、关于内部动机

动机是指直接引起, 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其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根据Noels等研究者的自主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动机分为外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 和内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 所谓外部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以外的外边诱因的影响和需求之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要我学”就是这种动机的外在表现。而内部学习动机, 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要求。“我要学”就是这种动机的外在表现。对于学习内部动机, 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从系统分析的视角看, 学习动机包含了促进学习的多种心理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所推动的学习, 其目标为学习活动本身。奥苏伯尔则从对学业成绩实际影响的角度, 将学习的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属成长性动力, 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 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其满足又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因而属于内部动机。我国学者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受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和求知欲支配, 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 它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获得知识就能得到最大满足。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更直接, 更持久, 更活跃,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信心, 是教师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内部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的内部动机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根据唯物辨证法, 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和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它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 而不是因为英语有助于实现目标, 找份好工作, 学好英语可提高个人社会地位, 或为了家长和教师的赞誉而进行学习, 那么在学习中就不会浅尝辄止, 而是力求理解学习内容, 对于理解了的东西就记得牢, 保持长久。

2.重视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人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客观显示的过程, 通过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学生要适应社会的要求, 就必须重视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克罗菲尔德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能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由此可见, 内部动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

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中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然而有些学习本身并没有什么趣味。甚至是枯燥乏味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 利用文化差异, 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提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西文化差异很大。据研究, 已有的本民族文化知识同第二语言文化知识之间具有分歧或差距时, 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例如在讲解《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Oxford University》时, 可以讲解西方教育体制与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以及西方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 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体验中引起好奇心, 逐渐地喜欢英美文化, 从而有渴望学好英语的愿望。

(2) 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十分感兴趣。针对这点, 教师不妨将上课中讲授单词, 语法, 句型等内容与其自身专业想结合, 例如在音乐系讲解《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Ways to Success》中介绍Celine Dion时, 可以引入她的歌曲《Beauty and the Beast》, 教学生唱, 叫学生表演, 要求学会背诵歌词。而在体育系讲解第六单元《Sports and Health》, 把体育术语中的一些简单的口语授与他们, 比如, 立正、稍息等。课后就发现平时读课文根本不开口的学生在走廊里用英语说这方面的词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英语听说和语法学习的兴趣。而且还结合了他们的专业, 使学生们在积极地体验中学习英语, 而不是掌握语言知识。

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客观标准, 学习动机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学习目标, 如果学习没有目标, 学习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和重要的诱因。心理学家布郎等人研究证明, 凡是设立了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业成绩优良, 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反之没有恰当的学习目标, 其学业成绩都欠佳, 而且对学习消极应付, 缺乏主动性。

首先, 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确定长远的英语学习目的。理想是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他们学习奋进的动力, 能够使他们在挫折中保持旺盛的斗志, 在成功前, 仍旧锐意进取, 只有当学生把当前的外语学习与社会联系起来, 认识到掌握英语是改革开放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之必须, 也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英语学习的社会意义和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 才能确立远大而高尚的学习目标, 产生英语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 也要帮助大学生确立近期的具体的英语学习目标, 远大的学习目标总是由一个个近期的学习目标逐步实现的, 当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近期目标是为了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 便于今后的求职, 或者是为了考研的需要, 大学生可将这些考试当作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

3.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斯特维克 (Stevick) 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的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有助于他们集中精神, 增强信心, 勇于参与, 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说话时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语言, 如每一次学生的表现,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上一句:“well done”或“You have done a good job”让其有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自信心。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鼓励与表扬为主, 用自己炽热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努力为他们提供说英语的机会。这样才能影响学生, 使其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自觉地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四、结语

总之, 培养和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使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要求,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就是教育手段, 又是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激发和把握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内部动机, 才能使教育者的工作更有效, 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然而, 现在许多大学生把在大学学英语当作任务, 仅为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而学。本文就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内部动机,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内部心理动机 篇7

1 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的含义

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体育学习中, 动机就是我们要做某件事的内部动力, 它推动了我们去实施某种行为, 向着某个确定的方向去实行, 它既是为了去实现某个固定的目标的起因, 也是我们在做成功某件事时应得的结果。由此可见, 动机为我们做某件事提供了动力, 也是成功的关键, 既激励了学生前进的动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占着主导的地位, 也为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作用, 其中, 体育学习内部动机可以大大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使得学生积极探究, 勇于钻研, 在学生们探究中能够使得学生们灵活的掌握, 并持续的上升, 为达到更高级的水平, 要想长期坚持的学习, 必须压制定严格有序的动机, 才能够保证体育学习的效率与学生们的学习表现更加突出。

2 体育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1 为学生们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可以让师生之间互动与友好相处, 可以帮助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更加的温馨和谐, 学生们之间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 为学生们制定相关合适的学习动机可以保证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根据学生们性格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 并有效的消除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某些不好的情绪。

2.2 增加学生们的兴趣

拥有了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某件事拥有了特别多的吸引力, 兴趣即为人们在大力探究某件事或参加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使对于内部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必然会倾尽全力为动机做准备, 并为其付出相关的行动, 使得学生乐于探究, 并在对动机产生兴趣后积极培养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使得自身的体育成绩更加优越。

2.3 提高学生能力

当学生们积极靠自身努力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与动机, 那么, 学生们将会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也会使得效能感增强, 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效能感与优越感会使得学生不断地前进并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与能力。在体育学习中自然就会迅速的前进, 迅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并重新制定更加深入的学习动机, 使得自己处于不断进步与发展之中。

3 自定量化目标为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所带来的好处

3.1 提高学生们的上进心, 使得学生们能够主动学习

自定量化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使得学生们的上进心提高, 增加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着热情, 自定量化目标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优越于传统的教学方案, 使得学生们积极地去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 不受到过多条件的拘束, 能够自己制定相关的目标, 按时定量的完成,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将左右的动机完成。

3.2 快速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勇于面对挑战

使用自定量化目标以后, 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普遍的得到提升, 在学生们接触自定量化目标以后, 学生们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由于男生的性格比较好胜, 所以在自定目标时总是想着高人一等, 将目标定得非常远大, 这样虽然有助于男生们能够全力为自己目标前进, 但是因为目标难度太大, 也会导致他们的目标无法完成, 相较于他们, 女生们就不会将竞争看的太重, 只是将目标定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中, 尽管他们的能力有限, 但是却达到了十分显著地效果。

3.3 使得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使用了自定量化目标的措施, 会对于一些教学有不同的影响, 简单的教学就会比相对于比较难的教学容易接触, 单独训练的也会好于共同训练的, 所以, 由此可见, 当教师在教授体育知识时, 应该教一些简单的且单独训练的技术, 并且要运用到自定量化目标的方案。

4 对策

在以前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对学生们最有好处的, 其实不然, 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 同时还会为学生们增加一定的学习压力, 使得学生们每堂课中都在准备固定的体育技术毫无新鲜感, 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体育兴趣。

但是使用自定量化目标之后, 教师就不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样的技术水平的标准, 学生的学习目标完全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定义,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体育兴趣, 使他们可以将体育学习的更加出色。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意学生们会将目标定得过高或与过低的情况, 要保证学生们全部得到相当有效的学习效果, 将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完善的更加高效化。不仅如此, 自定量化目标不仅可以用在体育教学中, 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的教育学科、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之中去, 提高各方面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乐.排球教学中自定量化目标对大学生内部动机及体育成绩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蔡瑞金.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对目标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梁九清.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状态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 :18-20.

上一篇:金融组织体系下一篇:酸碱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