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通用8篇)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1
1 太极拳健身发展及功效
1.1 太极拳健身发展
太极拳主要用于健身, 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太极拳论》中, 并没讲到太极拳健身思想, 而整篇文章中突出论述了太极拳技击思想,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健身功效慢慢突显出来, 通过技击方法来实现健身作用是太极拳健身好坏的重要保证,
太极拳运动由套路、功法、推手三种形式所表现, 出入太极拳大门的人, 在太极拳推手劲发运用中, 一般很难应用得当和恰到好处, 这是正常现象, 一般情况下, 太极拳重“意”不中“力”, 借力四两拨千斤, 在此阶段, 修炼者不易理解和掌握, 在此阶段重要的寻找和拜访, 通过“明师高人”进行指点和教授太极真谛;进入高级阶段, 掌握太极真谛得心应手, 各种劲发自然而生;众多太极门派中各大高手的存在, 才是中国国粹的中流砥柱, 太极的高级阶段, 修炼者注重的是一种“意境”修炼门派和概念已经不存在, 已完全融入一种自然状态。练习者追求的是在高阶段。
1.2 太极健身功效
健康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适应性及完善的心理状态。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 改变人们消极悲观的心态。
太极拳增强呼吸功能的调节作用, 增强体质, 防止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使得心肺功能不断地增强, 从而能跟更好地促进气体交换;对运动系统很好地调节作用, 促进全身经脉穴位得到很好地放松和调节, 延缓人类身体的衰老;练习太极拳对人体消化系统有益, 使得参与的肢体与大自然和谐一致, 身体各机能之间协调运作, 减少因内分泌影响的消化;总的来说太极拳的健身功效不仅仅如此, 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远远超于人类的发展空间。
2 人类社会健康问题社会现状。
2.1 社会现状下人类健康问题
全球化的到来加速了地球村的进一步联系,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 社会压力的增加、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污染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健康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尤其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2], 在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 人类的健康问题被逐渐的提上了大家讨论的日程, 健康的危害已经不仅仅是靠药物来解决的, 运动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
2.2 健康问题影响下人类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青少年、成年人都在寻求解决的方法, 旅游是人们放松途径的最优选择, 但是旅游带来的困惑使得人们在假期没有享受到该有的放松, 反而还受到一定的心里压力, 往往旅游解压只会适得其反, 按摩放松也是人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 但是它的消费方式却令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人群望而却步, 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众多的缓解压力的方式, 都没有运动带来的健康, 运动带来的环保, 在运动中追求健康是永远也不会落后的方式。
3 人类获取健康的方式多样化
3.1 运动方式的多元化
由于出现多种不利于健康因素导致人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 广场舞是中国大妈特有的健身娱乐方式, 但是噪声污染是广场舞不可避免的一个劣势, 由于广场舞的噪声污染影响, 每年相关部门都会接到多起投诉案例, 可见扰民现象比较严重。球类运动等场地限制比较大的运动项目, 也是人们锻炼方式的热门选择, 但是它对场地要求有着严格地限制, 而且在这种竞技意识比较强烈的运动比赛中, 受伤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想通过运动来改善我们自身的身体素质, 而不是想通过体育锻炼把自己锻炼受伤, 因此, 选择一个方便、简单、快捷的运动方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3.2 太极拳在运动项目中优势
太极拳学习的自发性、群众性较强, 人民大众对武术的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随着太极拳项目发展的日趋成熟他的养生优势逐渐被各个国家所引用, 加深了太极拳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养生的技术, 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在许多公园小区总会看见许多老年人在打太极, 他们通过打太极首先来提升健身养生的途径, 其次通过打太极来提升自身的品味和档次, 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发展中去发现问题是并能加以改正是太极拳经久不衰优于其他拳术的聪明之处。
4 太极拳产业实施的可持续性
4.1 注重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比尔盖茨说:“下一个能够超越我的人, 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武术练养相间, 协调统一, “不知已病治未病”的养生理念与西方健身思想形成了良性互补, 同时符合绿色健身、休闲的社会发展理念,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以健康为支点可以撬动武术传播, 因为“无意识的改变导致一系列新市场的诞生”[4]将太极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将太极文化产业作为我们经济产业的一个长久不衰的部分, 是我们21世纪新兴产业必须完成的任务。
4.2 太极拳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4.2.1 武术人才培养的扩大化
第一, 把武术放在中小学教学中积极地推广和普及, 肥胖症学生比例在逐年增加, 对于武术中一些难度较大, 体能要求有限制的动作, 太极拳运动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肥胖的体质, 增进健康。
第二, 大力创办太极文化学习基地, 将练习人群按年龄阶段划分层次, 以及按所选择的太极拳的难度来学习, 从而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去练习太极拳, 将太极文化由国内的普及发展促进在世界的发展, 有单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带动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2.2 国家政策鼓励和企业投资相结合
第一, 国家政策上应加强对太极拳文化项目的保护, 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倡导企业积极投资, 创办太极拳比赛、太极拳文化交流、聘请相关太极拳专家进行指导等。
第二, 国家能够合理解决每年武术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将武术毕业生合理规划进行相关培训, 输送到各个企业, 为企业提供大批量的武术专门人才。有利于壮大太极拳产业的队伍。
5 结语
饮誉世界的中国武术, 是中国人民数千载的智慧结晶, 理应担负起保障国家战略稳步实施的光荣使命, 武术作为融文化、艺术、体育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 历千年传承而不衰, 应全面融入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之中, 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大众健康、加速竞技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6]。我们要将太极拳作为国家健身、养生的一个标志, 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 将其文化价值和用途充分利用,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下,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力.太极拳不宜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11) :15-18.
[2]王晓军, 李艳君, 刘宁宁.太极拳运动干预防治高血压病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9) :75-77.
[3]王美娟, 张茂林, 郑楠, 等.太极拳运动无形资产及其开发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2) :15-18.
[4]贝恩德埃贝勒, 著.健康产业的商机[M].王宇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 17-18, 58.
[5]徐海柱, 黄志军.中华武术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0) :1-4.
[6]郭玉成, 李守培.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 :54-58.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2
2.2知识老年人人到老年,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无用、没有价值了,因而变得消极,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老年人,仍然会适当的参加一些工作,进行人际交往,这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保持。陈天勇等的研究表明,高学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并且显著高于常模回。老年大学学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由此可见,老年大学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些新知识,还能够为老年人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内部和外部生活环境。
2.3空巢老年人民政部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生病也无人照顾,情感慰藉更是无从谈起。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相对于非空巢老年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中绝对空巢老人的状况更加需要关注。相对空巢老人尽管不与子女住在一起,但是在同一个城市,联系较方便,而且可以经常相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空巢的消极作用;而绝对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难以及时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
2.4离退休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内容、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本忙碌的工作生活可能被无所事事取代,因此可能会出现“离退休综合征”,表现为孤独、失落、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有的伴有食欲不佳、睡眠不足和容易疲劳等不适。约三分之一的企业管理者在退休初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某些群体的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表现良好,如:高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文化水平高者一般从事脑力劳动,当他们退休后大多仍继续读书,学习,适当的参加一些工作,因此情绪会保持良好。与未参加书法绘画练习的退休老年人相比,参加书法绘画练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网。
2.5代际关系与老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关系,是影响老年父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于老年父母而言,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缩小,亲情对他们的影响更加重要。积极的代际关系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满意度,提升自尊感,提高幸福感;而消极的代际关系会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痛苦、孤独感,甚至会导致老年人自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中国传统观念正逐步减弱,这必然对老年人产生冲击,产生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调。
2.6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需打针吃药,注意饮食,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处处受到限制。身体疾病会导致老年人低落、烦躁等情绪,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与患有白内障、腰椎间盘突出和骨关节病等非心身疾病患者相比,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心身疾病患者。
2.7失能老年人我国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并且有逐渐递增的趋势。居家不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卧床状态,并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养老护理员短缺,专业程度低,使失能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张国琴等的研究表明,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老年人群,而且失能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低于正常人。失能老年人的机体活动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范围缩小,加之日常生活受限,因此对自身健康的自我评价较差,产生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而且漫长的功能恢复过程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随着时间的延长,失能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将逐渐减少。
3展望
3. 1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目前,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研究比较缺乏,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研究几乎空白。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城市老年人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而且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匮乏。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形势更加严峻,需要得到高度的关注。
3. 2老年漂问题。老年漂是指为了帮子女照顾新生儿,被迫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离开了熟悉的亲戚和朋友,甚至离开了陪伴几十年的老伴过上了分居生活的老年人。老年漂的出现在我国是一个必然,如今的上班族工作忙,压力大,妇女不能做全职太太或者雇佣保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漂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庞大,这个群体面临着医保、社保、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目前关于老年漂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3. 3充分考虑和利用社会资本,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根据关国社会学家Thomas F Brown对社会资本的划分,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来探讨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为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利用的微观社会资本有社会支持、组织参与和信任;可利用的中观社会资本有卫生服务机构、慈善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可利用的宏观社会资本有政治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老年心理健康中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卫生资源压力,在有限的卫生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我国现存的和展望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第一,定期开展老年人健身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使老年人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友谊,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第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身娱乐、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融为一体,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家园。第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速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地区成立老年协会,即养老服务协会,由公办或民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组成,以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够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老有颐养”。第四,组织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护理水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护理理论、老年心理、职业道德、养老形式、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向参加培训的护理员和服务员进行系统介绍,对卧床老人的生活照料技能和技术护理进行培训,为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生活提供专业服务保障。第五,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高龄、空巢、独居、特困且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采取上门照料或者日托的服务形式,让老人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养老。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3
摘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以太极拳为主的健心运动处方实验,运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和探讨实施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几个方面上。
关键词心理健康太极拳实验大学生
本研究主要通过在大学研究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以太极拳学习的健心运动处方的实验,探讨实施太极拳的效果。力求能通过科学、规律的身体锻炼形式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探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师范学院4个院系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干预组来自所有不同院系,对照组同样包括所有院系。
(二)研究方法
1.健心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以太极拳为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课的任务服务。实验时间为2008年9月-12月,共16周
2.心理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湖北师范学院475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实施处方的实验组实验前后,以及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
3.数理统计
将心理测试和调查的原始数据在Excel和SPSS软件上进行统计整理,获取有效数据。
4.临场实验
从量表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187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0.3岁)中,以太极拳兴趣小组的形式选60人(男30,女30)组成实验组,实验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剩下的127人(其中男生65人,女生62人)不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作为参照组,所有实验对象在16周后再通过SCL-90测试并与16周前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比较分析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本研究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表1结果显示在16周后,太极拳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9大类别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说明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上。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表示: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能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某个区域的兴奋,因而使大脑的其他区域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这种情况不仅能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而且可以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对治疗某些神经疾病大有好处。从而调节精神,改善机能,消除消极情绪,从亚健康走向健康。研究表明,太极拳能使中枢神经介质五羟色胺的代谢水平高于正常人的2~3倍,而使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水平降低20%~30%。五羟色胺代谢水平降低,有益于大脑干扰和抵制不良刺激;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解除紧张和忧虑。
(二)训练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训练前、训练10周、训练16周后,对实验组的学生做心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表2)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经过16周的训练达到身心愉快、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身体机能有很大改善。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验及有关指标的测试比较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索质、身体机能、自我锻炼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因此太极拳运动对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心理有明显意义。
表2训练前、训练10周、训练30周后心理问卷调查表
(三)对太极拳内容、形式、负荷量的评价
实验过程中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显示有64%以上认为所参加的太极拳的内容是合适或很合适,表明学生们对这此健心内容是认可的。对锻炼内容兴趣的调查,喜爱的有33%,而认为感觉一般的有54%,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健身锻炼内容的要求和选择。进行太极拳锻炼后,调查显示,有84%认为运动负荷量适合,34%大学生锻炼后有累的感觉,这样的效果还是理想的。
问卷统计看到,大学生近半数学生态度认真,可以说这种态度是使身体机能提高的基本保证。通过调查太极拳锻炼对食欲、睡眠、情绪及学习的影响,可以了解到59%的学生增加了食欲,而认为锻炼后睡眠效率更好的有55%,对情绪的调节和改善有良好作用的达60%,认为对学习是有促进或很有促进的达62%。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那些经常不参加运动的学生。
(二)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几个方面上。大部分学生对锻炼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感到适宜,锻炼后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同时情绪得到调节。
(三)以太极拳教学为主的健心运动处方十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学校体育应加大力度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莲清.珠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测评[J].四川心理科学.1996(3).
[2] 邓稳根等.江西省城市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
[3] 王小新.河南省大学生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4] 杨金辉等.淮南市116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
[5] 胡胜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4.26(2):1.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4
大学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 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 因此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包头医学院2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力图从中了解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分析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和敌对表现的作用。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 从而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按照分层抽样原则从全院选取的220名大学生, 分成两组: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110名 (2009级12人、2010级18人和太极拳协会的学生80人定为参照组) , 普通大学生110名 (2009级50人、2010级60人定为对照组) 。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含采医学类心理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分别对经常参加太极拳和未参加过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本问卷意在掌握调查对象是否符合测量要求, 然后对其所填数据资料进行统计。
1.2.2 量表法
本文选择包含采医学类心理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本表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测量量表之一, 也是最规范的一个。分析统计指标如下。因子分:Scl-90包含9个因子, 每一个因子反映出被测试者某一个方面症状的情况, 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本研究用其中的6个因子, 限于篇幅原因对另外的3个因子 (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 本文不做研究。
因子分= (组成某一因子的个项目总分) / (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6个因子含义及所包含项目数: (1) 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 21, 34, 36, 37, 41, 61, 69, 73共9项。患者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不自在, 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和心神不安。 (2) 抑郁:包括5, 15, 20, 22, 26, 29, 30, 31, 32, 54, 71, 79共12项。主要表现在对生活没有兴趣, 无动力, 严重的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3) 焦虑:包括2, 17, 23, 33, 39, 57, 72, 78, 80, 86共10项。一般患者表现为易烦躁, 坐立不安和精神紧张。 (4) 敌对:包括11, 24, 63, 67, 74, 81共6项。主要从思想、感情和行为三个反面反应该症状。 (5) 恐怖:包括13, 25, 47, 50, 70, 75, 82共7项。患者对空旷场地和公共场所以及交通工具有恐惧感。 (6) 偏执:包括8, 18, 43, 68, 76, 83共6项。该因子根据偏执的思维特征制定。
结果解释:在国内已经有了全国常模 (18~29岁) , 该模给出了各因子均分和标准差。用受测量对象的因子分及标准差与国内常模比较, 差别大于两个标准差时, 即可认定差别特别显著。依因子分差别的大小来判定因子项目差别的情况。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1.2.3 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整理, 运用Excel 2003级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 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急速变化之中,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其复杂, 因此要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就要综合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应该具有正常的智力、稳定协调的情绪正常的智力、健全的智力;二是感觉身心良好, 能够适应大学的生活, 面对大学的一般问题;三是在个性方面要有健全的和完善的人格;四是能够与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意与人合作共事[2]。
2.1.2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包头医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于2012年2月对包头医学院11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 测量数据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 表1为调查结果。
调查表显示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心理障碍, 只是在表现因子上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因子上十分明显, 一般显著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等方面。造成这种群体性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从以往由老师或家长严管的生活中转变到自主发挥的大学校园里, 很多同学很茫然, 变的没有方向感,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交往;第二, 面临着就业的强大压力, 很多同学充满了恐惧和忧郁, 无所适从。
2.2 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及分析
2.2.1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影响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反应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因子的试题进行问卷调查, 作为参照组110名太极拳练习者均有一年以上的太极拳练习经历, 对照组110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太极拳练习。把量表中反应这种症状的试题拿出做成新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结果见表2。调查表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因子均分 (1.64±0.56) 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的因子均分 (1.97±0.640) , 而且可以看出普通大学生的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的均值。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武术专选的大学生因子均值明显小于国内常模的均值, 所以普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过度敏感、不自在感和自卑等症状, 而经常参加太极拳训练的大学生能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表现比较自信和圆滑, 因此,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对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忧郁心理问题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2.2.2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敌对症状影响的研究
敌对症状是普通大学生存在最普遍的心理问题[3]。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对大学生敌对症状的影响, 分别对参照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关于这两个因子的试题, 将调查的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 (见表3) 。数据看出包头医学院大学生和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在敌对方面因子均值有明显的差别, 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值低于普通大学生, 也略低于国内常模因子均分。普通大学生在敌对方面有厌烦、争论甚至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表现,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在敌对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控能力, 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大突发事件, 因此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敌对心理。
2.2.3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偏执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偏执症是指长时间地固执的坚持自己偏颇的看法, 因为他人没有遵从自己的看法而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状态[4]。为了研究分析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偏执症状的影响, 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理测量。把量表中测量这个症状的试题取出做成新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从表4看出在偏执方面, 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均大于国内常模, 说明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偏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易猜想和易走极端, 但是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学生的均分要低于普通学生, 这说明太极拳在对大学生偏执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的促进作用。
2.2.4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忧郁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忧郁症是指由于用脑过度, 精神紧张, 体力劳累所引起的一种机体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5]。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对包头医学院生在忧郁症状方面的影响, 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理测量, 测量内容是该因子的相关试题。从表5看出在忧郁症状方面,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普通学生在忧郁症状方面有出沮丧、忧伤、自卑和坐卧不安等表现。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在该因子均分方面略大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在忧郁症状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但是要明显好于普通学生, 所以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忧郁症状,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2.2.5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焦虑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 主要是大学生过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造成的, 太极拳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易紧张、缺乏耐心等焦虑症状[6]。通过两组进行该因子的测量 (见表6) 。调查结果基本与陈善平等人的分析一致, 长期参加太极拳的学生在焦虑方面的因子均分明显小于普通学生和国内常模。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因此,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在面临考试或就业时的易紧张、缺乏耐心和脾气急躁的焦虑心理, 可以让大学生更耐心的、从容的面对未来。
2.2.6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焦恐怖状影响研究分析
恐怖症是患者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和没有必要的恐惧, 并且伴有回避行为[8]。恐怖中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为了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在恐怖症状当面的影响, 本研究对两组进行恐怖因子这一症状的调查分析, 力求通过调查能得出太极拳对这一因子的影响。从表7发现, 无论是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 还是普通学生在这一因子的均分都大于国内常模, 因此无论是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还是普通学生, 在恐怖症状方面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然而, 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要明显低于普通学生 (1.40±0.530<1.76±0.610) 。所以太极拳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学生在社会恐怖方面的恐怖程度, 对大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交际和应酬增加自信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人际关系、敌对和焦虑三个方面的因子均分,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要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太极拳练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敌对和焦虑心理问题。在恐怖、偏执和忧郁方面,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因子均分虽然都低于普通大学生, 但是与国内常模相比仍然有点偏高。这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太极拳练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不是很明显。通过研究还发现尤其是在忧郁、焦虑、敌对三个方面, 普通大学生的因子均分要远高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普通大学生这在三个方面的症状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需要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来改善这三个方面的的心理问题。
3.2 建议
(1) 注重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太极拳力度, 通过校园广播、条幅等形式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太极拳, 知道太极拳的作用及功能。 (2) 设置相应的太极拳课程。在大学生体育课中适当的设置太极拳课程,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3) 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太极拳活动。太极拳的功效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循序渐进, 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其真正的效果。学校要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练习, 鼓励大学生举办太极拳活动。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本课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对包头医学院22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包括110名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和110名普通大学生,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六个方面。结果发现, 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三个方面,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而且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大学生的因子均分非常接近国内常模, 说明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这三个方面的心理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在恐怖、偏执和忧郁方面, 虽然两组调查结果都高于国内常模, 但是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分也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说明在这三个方面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设置相应的太极拳课程;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太极拳活动;注重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太极拳,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霞.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 2001, 21 (2) :78-81.
[2]赵晓勤, 李信就.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保健作用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2 (3) :99-101.
[3]陆海燕, 施菲菲, 朱晓霞.浅谈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 15 (4) :76-78.
[4]丁德正.试论精神分裂症偏执症及其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2) :139-141.
[5]陈善平, 张秋君, 李淑娥.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2) :91-93.
[6]任崇伟, 乔婷.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0 (2) :93-94.
[7]陈善平, 张秋君, 李淑娥.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2) :91-93.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5
关键词:太极拳,身心健康,女大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健康的要求也全面提升。尤其对处在青春期的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运动已经越来越少,没有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是一种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的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其动作圆活、稳定、缓慢、连贯,具有舒展大方、动作和顺、轻松自然、刚柔相济的动作特点涉及全身各个肌肉群和关节,同时练习时要求用深度的腹式呼吸,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练习太极拳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对大学阶段体育运动较少的青春期的女大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较好的锻炼健身方式。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太极拳运动中来,更加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心健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商丘师范学院的30名非体育专业的健康女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实验前对30名受试者进行健康检查和各项指标测试,实验结束后,再进行一次与实验前一样的健康检查和各项指标测试。测试由本人主持完成并有同学和体育老师协助,用同样的测试仪器,地点在锻炼现场。
(1)测试指标:身体三围指标:胸围、腰围、臀围。生理指标:心率、血压。身体素质: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
(2)运动处方内容:运动项目: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频度:每周进行3-5次,每次40-80 min。运动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到(220-年龄)×80%,一般控制在130~160次/min。同时,通过主观感觉测量、记录学生感受。运动时间:练习前先做10 min准备活动,练习后做10 min的放松活动。24式简化太极拳约5-6 min,每次练习重复3-5遍。辅助运动:太极操和站式瑜伽动作放松练习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太极拳及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书籍、论文资料,从而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
1.2.3 访谈法
对有关学生进行访谈,以便获得更加详细的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锻炼前有各项指标所测得的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中的配对检验法,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受试者身体形态的变化
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健身运动,人体长时间进行太极拳锻炼,在身体代谢中,一部分脂肪会参与代谢,其中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燃料,脂肪酸过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合成ATP供人体运动。这样就起到了消耗脂肪,从而达到减掉多余脂肪的效果。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结束,在身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体重增长趋于明显,主要表现在腰、腹、大腿皮下脂肪增多。通过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体内一部分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有利于女生减肥、健身。但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轻灵柔和的运动,没有有氧健身操那样强劲的节奏和大的负荷量,所以对于减肥来说远不如有氧健身操效果明显,甚至对一部分女大学生没有起到减肥的效果。
30名受试者通过太极拳锻炼后,身体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锻炼后的腰围和臀围都略低于锻炼前,但变化不是很明显,有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太极拳运动的低强度性质,从而使其锻炼的效果出现得较慢,特别是对减肥更慢;而另一方面身体指标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本实验进行前,实验对象已经进行了几个月正常体育课中太极拳的学习。所以实验效果的出现也可能不全是实验期间的效果(下文中的指标变化也有这方面的影响,但不一一重复说明)。但是它同样可以说明长期的太极拳运动能够对身体指标的良性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真正用于减肥效果,太极拳运动不是最好的,但是太极拳运动健身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2.2 实验前后受试者生理机能的变化
太极拳运动松沉自然、绵绵不断,动作要求和顺自然、松柔缓慢。这种松和紧的动作相结合,能将紧张的神经放松,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兴奋和抑制相协调,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并放松了末梢神经和血管,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有利于微循环功能的提高及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细胞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肌肉内乳酸的堆积,减轻疲劳,同时毛细血管血流量的增加,使毛细血管的横断直径扩大,减少了毛细血管的阻力,从而降低了血压。
太极拳运动在练习上以气为主,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采用深长的腹式呼吸,能使膈肌有节奏地增大上下运动,使肺泡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吸入更多的氧气,使胸部宽静、腹部充实,提高呼吸机能的持久性,改善肺通气功能,增加肺活量。
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松胯开裆、裹膝抓足等,整个运动过程,使全身包括各个梢节的血液循环都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促进了血管的微循环与淋巴循环。从而使支配与调节内脏各器官的交感神经兴奋减弱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更好地调动贮备血库中的血量以加强血液循环,使心搏出量增加,静息时心率降低。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受试者的心率和血压两项指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太极拳在提高人体机能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2.3 实验前后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变化
身体素质是衡量体质好坏和锻炼效果的基础。30名女大学生通过6个月的太极拳锻炼,身体素质大部分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2.3.1 柔韧性提高非常显著
坐位体前屈是评定人体柔韧素质的一项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编制的坐位体前屈测量评分表标准。表3显示: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的变化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太极拳对提高人体柔韧性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太极拳讲究“含胸拔背”,含胸就能拔背,拔背能使肩背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脊椎骨有力和富有弹性。它还要求上下相随,这就要求由上肢通过腰这个主力杠杆,然后过渡到下肢,因此对四肢和躯干的伸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太极拳还要求各个动作走弧线,前后连贯,圆转曲折,放长动作的前伸,要求舒展大方,全身上下都有或大或小,若明若暗的圆动作在和谐地进行,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使躯干和四肢的柔韧性都得到提高。
2.3.2 力量和灵敏性提高显著
从表3还可以看出,受试者的腰腹部和腿部力量及其灵敏性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提高。这是因为太极拳动作要求和顺自然、松柔缓慢,同时还讲究吐气发劲,讲究劲力。太极拳是一种时松时紧有规律的运动。松,是自然的放松,紧,是放松后自然的转紧,紧入于刚。它要求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发劲时要讲究力贯梢节,必须节节贯穿,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每一环都结合起来,主宰于腰腹肌力量的控制,这种上下相随的协调练习,改善神经的控制,增强神经冲动的传递,可以使原来不活动的肌纤维活动起来,从而提高了肌肉的力量和灵敏性。
2.4 太极拳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平时锻炼少,加上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压力较大,导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在医学上叫做植物神经紊乱。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在练习过程中要思想集中,心静用意,以意导体,用意识来支配动作,使思想高度入静,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使人处于一种和谐、安详、宁静的超然心境之中。在练习过程中人体能有效地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入静放松,并通过身心放松和呼吸的调节,使人恬静和谐,平心静气,感受到一种脱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进入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的田园牧歌似的生存状态,使人心态宁静与安详。因此,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能使紊乱的神经协调、平衡,增强身心的愉悦感,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太极拳是一项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时间限制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能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并对身体形态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健身习惯有积极作用。太极拳活动虽然也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有一点减肥效果,但效果不很明显,不能作为减肥的最佳选择。
3.2 建议
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篇6
一
健康传播是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维护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 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和传播健康信息。
现代健康传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1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法夸尔 (Jack Farquhar) 和传播学家麦科比 (Nathan Maccoby) 主持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 (Stanford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 简称SHDPP) , 被视为健康传播研究的里程碑。在美国, 第一个与健康传播相关的专业团体是1972年于国际传播学会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简称ICA) 设立的治疗传播小组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nterest Group) , 后正式更名为ICA“健康传播学会” (Health Communication Division) , 并首次正式使用“健康传播”这一提法。美国最大的传播专业学会—国家传播学会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简称NCA) 也在1985年成立健康传播委员会 (Commission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①。随着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反毒品运动”的开展, “药物滥用预防计划”和“药物滥用效果研究”项目获得了大规模的财政支持, 预防性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强, 特别是80年代中期全球艾滋病的流行更是对疾病预防为主的健康传播研究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随着健康传播研究专业组织的成立, 美国各大学开始开设健康传播相关的课程, 如肯塔基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现在已成为全美健康传播研究的中心。据美国全国传播学协会的不完全统计, 全美各高校中约有20个主要的健康传播学的博士项目和40个硕士项目②。可以说, 传播学是由美国创立的, 从施拉姆建立第一批以“传播”命名的大学开始, 美国的传播学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沿, 健康传播学在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
伴随着健康传播的发展, 产生了成熟化的理论模式, 有关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模式, 早期主要引入的是两级传播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创新扩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耶鲁说服传播研究等理论, 后期逐步拓展, 形成了以社会营销、创新扩散和社会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的多元交织研究模式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卫生界、新闻界也有利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介绍卫生及健康知识的历史, 影响较大的健康传播是解放初期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运动”、80年代开始的“预防脊髓灰质炎运动”等, 但只是在1987年的“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上, 才第一次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1989年至1993年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与中国政府的第四期卫生合作项目, 使健康传播概念从完整意义上得到确认。我国现代健康传播起步之初, 表现出诸多的不成熟, 缺乏理论创新, 为数不多的与健康传播相关研究还仅仅是局限于“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范畴, 学术论文也大多发表于医学或卫生学术期刊上, 仅有的研究集中于大众媒介的健康传播, 对其他传播渠道鲜有关注, 甚至有人认为在大陆的健康传播研究中, 传播学者是长期缺席的④。
2003年爆发的“非典”使我国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 催生了新闻媒体和传播学者对健康传播, 特别是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反思。同年11月, “中国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论坛”在北京召开, 标志着大陆的健康传播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⑤。2006年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健康传播论坛”, 这次论坛被认为是医学和新闻传播学相互合作研究的开始, 被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⑥。在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上, 围绕政府倡导大型全民健康活动介绍、艾滋病预防宣教专题、社会转型期的健康传播专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人发布等专题做了研讨, 并取得了一定共识。2009年的“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 围绕公共卫生风险沟通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范围既包括如何倡导防治甲流、艾滋病、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也包括如何科学传播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知识, 还包括如何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和媒体公众进行良好信息沟通。通过几年的发展, 健康传播不断走向成熟。
健康传播从早期的萌芽到现代的高度发展, 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社会历史的发展既为健康传播的发展提出要求, 也为健康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首先, 健康传播是基于人的健康需要。人们的健康问题关乎生命的延续, 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 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 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 追求健康和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希望通过预防、生物、饮食、活动、心理调适等传播方法, 实现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提高生命幸福指数的目标, 健康传播应运而生。
其次, 健康传播是基于医学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出现了以生物与医学为基础的健康科学, 此外医学专业人士也开始运用健康宣导活动防治疾病, 进而推动了健康传播的发展。随着人体科学、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生命是可以干预的, 健康是可以设计的, 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研究报告认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 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的⑦。美国《新闻与观察报》也披露了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8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治疗那些可以预防的疾病上⑧。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甚至认为, 有一半以上的死亡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因此, 我们对健康的维护不仅仅是依靠疾病诊疗技术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传播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运动, 提升健康观念、养成健康习惯、加强预防保健意识。
再次, 健康传播是基于生存环境恶化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疾病的产生既与生命体质有关系, 也与生活环境有关系, 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随着城市的兴起、人口的集中、环境污染的加剧, 加之陆路与海路贸易的蓬勃发展, 群聚疾病 (crowd disease) 频频发生;20世纪航空客运的发达, 再次打破了人与人、国与国、区域与区域的分隔, 成为新型传染病传播中介;由于化学物品的运用引起环境的恶化, 加之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 出现了许多现代社会多发病症, 由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为主的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数在人口的总死亡数中从20世纪70年代的60%增加到1999年的81%⑨。因行为不当所引起的传染疾病也在大幅度上升,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 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 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其中250万人死亡。另外, 近年来屡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 如SARS、H1N1流感等, 向公众的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通过健康传播方式, 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 采取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 化解生存危机, 维护大众健康。
复次, 健康传播是基于医疗成本和效果的考虑。据卫生部统计:依靠先进医疗设备和先进药物只能使17%的人得救, 做好预防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可以使70%的人得救, 而且预防的费用只是治疗费用的1/9、抢救费用的1%, 在经济上是一种最节省的办法⑩。由此可见, 健康传播在疾病预防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养成上都应担起应有的重大责任, 并在健康知识普及、健康观念改善和与全球卫生防治监测系统接轨上发挥积极功效。
最后, 健康传播是基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独特分支, 既有传播学的共同特点, 又有其特殊要求, 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素质, 还要掌握公共健康、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近几十年以来, 这些学科空前的发达, 为健康传播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同时,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 引起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 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总之, 现代健康传播是伴随着健康理念的确立和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 是伴随着传播理论和媒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催生下不断成熟的。
二
通过对近几十年健康传播历史的梳理, 从中会得到诸多启示。
首先, 健康传播是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活动。健康传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群众健康教育运动, 没有群众的参与和响应, 健康传播将是无法实施的。群众对健康传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直接关乎健康传播的效果, 因此积极动员群众, 重视群众的力量是健康传播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要根据“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的原理, 发挥社会知名人才的引领作用,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健康传播, 以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其次, 财力投入是健康传播研究的坚强后盾。健康传播是一种重大的社会行为。例如在美国, 健康传播研究除了联邦基金组织对健康传播研究的资助之外, 还有一些有声望的私人基金组织也加入了资助健康传播研究的行列, 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凯撒家庭基金会等⑪, 众多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近十多年来, 我国政府用于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资金也有一定规模的增长, 保证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开展。
第三, 强有力的学术力量是健康传播研究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述, 美国之所以能引领世界健康传播的潮流, 根本的原因是有研究机构、有人才培养基地、有学术资源、有理论支持。由此可见, 在中国要推动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高级健康传播人才的培养, 创建专门的科研机构, 加强健康传播理论研究, 实现理论创新。
第四, 国际合作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保证。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 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 原先局限在某一地区的疾病容易造成全球性的流行, 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单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 只有开展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才是有效的途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共享信息, 还可通过交流弥补单一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 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
健康传播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完全相信, 在新的历史时期, 健康传播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健康传播的技术将不断更新, 健康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将不断扩展, 健康传播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 健康传播在维护民众健康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注释
1 Atkin, C., &Marshall, A. (1996) .Health communication.In M.B.Salwen&D.W.Stacks (Ed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479-495)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2 参见徐美苓.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国外到台湾.引自翁秀琪主编《台湾传播学的想象》.台北巨流
3 Everett M.Rogers. (1994)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38 (2) :208-214
4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一期
5 聂祎.电视与艾滋病风险:文化分析视野下的健康传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 赵飞.首届中国健康传播论坛会议综述.载于《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十一期
7 行业观察.http://edu.39.net/about_us_observation.html
8 行业观察.http://edu.39.net/about_us_observation.html
9 马骁.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0 行业观察.http://edu.39.net/about_us_observation.html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7
1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 是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后来执教于山西晋中的教师白榕副教授,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中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技术相结合, 形成的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 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此项目并最终将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太极柔力球运动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教委评审小组的评审和肯定, 1995年又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委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评定, 2000年3月被中国老年体协列为推广的新项目, 特别是在1996年9月全国第3届工人运动会上其成功被纳入了正式比赛项目。经过7年的不断研究和完善, 太极柔力球运动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 并随着其不断发展该项目已迅速被传到了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柔中寓刚、上下相随、以意导动的拳术。太极柔力球吸取了太极拳内在的精髓, 改变了传统硬性击球的方法, 采用以特制的球拍, 从入球到出球以主动迎球顺势引球, 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弓化”过程。它保留了太极拳富含哲理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有效的锻炼价值, 同时又弥补了太极拳活泼性、趣味性不足的缺憾, 它调动的是人的智慧和运动潜力, 展示了含蓄婉转、以柔克刚的巨大魅力。其运动原理是利用惯性离心力将球顺势抛出这样一种反常规运动方式, 使得“太极”活动得以球类化, 所以也有将它称之为器械化的太极拳。太极柔力球圆弧轻划, 看似软弱无力、轻松自在, 然而力度拿捏、方位掌握均需要消耗较大能量, 一场球下来轻则汗流浃背重则腰酸腿软。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练习者。少年儿童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青年朋友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以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思维活动朝着多方向散射式发展;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延缓衰老、对修身养性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3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促进中老年健康的价值
研讨
3.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身体机能的良性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绝大多数动作是顺关节自然放松的圆弧运动, 无论做哪个动作都需要练习者心、脑、眼和四肢的协调配合, 这样可使中老年人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得到加强, 对预防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早衰和老年痴呆症有着积极作用。在太极柔力球练习中, 由于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呼吸匀细、深长, 经常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对预防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很有益处。此外太极柔力球练习中要求“上虚下实中间灵”、“松腰活胯”, 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腰腹转动来带动全身完成的, 这样就对人体内脏器官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促使胃蠕动能力增强和消化液的分泌, 从而加强了中老年人的消化能力。
3.2 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激发中老年人美的意识
与其它传统性老年健身运动项目相比, 太极柔力球更注重韵律感和外在美, 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有效激发人潜在美的意识, 达到健身美体的效果。对于中老年人而言, 该运动较其它运动项目舒缓柔和, 活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宜,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充满韵律感的时尚休闲运动, 可使中老年练习者在自然流畅的太极柔力球运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的运动潜力,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运动中品味美的感受。
3.3 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睡眠状况
老年人睡眠障碍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老年人由于器官结构、体格系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老化和衰退、新陈代谢能力下降等变化, 往往造成入睡时间长、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一系列睡眠问题, 而且长期性的睡眠不足会引起心理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从而给中老年人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并严重影响着其日常的生活起居。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是当前国际上唯一的一项不以直接“碰撞击打”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 十分符合中老年人的特征, 且与太极拳运动相比该项运动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强, 具有相当好的减负、减压、舒放身心的功能, 它可以使练习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尽情地伸展自己的肢体, 缓解精神紧张和神经系统疲劳, 使身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彻底放松, 从而有效的改善中老年人的睡眠状况。
3.4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于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意义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 人体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个不可扭转的生理变化过程和必然趋势。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维持活体骨矿物质含量和延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减缓和逆转骨质疏松症, 也能缓解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质的生理过程, 从而保持骨的正常状态。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运动促进性激素分泌, 促进钙吸收、增加骨皮质血流量和促进骨的形成, 长期坚持太极柔力球运动, 可以有效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
3.5 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促使中老年轻度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关于对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这一疗法只能改善症状, 但不能控制帕金森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加长和药物用量的加大, 其治疗作用会减小, 副作用会增大。已有研究证明, 太极柔力球运动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加强中轻度帕金森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中老年人经常进行太极柔力球锻炼, 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能够更加准确迅速的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从而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降低帕金森病患病率。
3.6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残疾人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全身大小肌群协同参与下, 独特的顺关节运动方式能够有效减缓肌肉萎缩, 加大关节的活动度, 对于老年人关节僵直、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症可以起到一定的康复性训练和“治疗”效果。肩周炎是中老年多发病和常见病, 主要是因缺乏活动肌肉粘连而引起的, 该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 它给人们的正常行动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和痛苦, 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促使肩关节的活动度增强, 有效治疗肩周炎。
此外, 残疾人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太极柔力球锻炼, 还可有效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降低焦虑和抑郁防止偏执和恐怖等心理问题。
摘要: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鲜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 太极柔力球是把太极拳中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 结合自身认识和实践, 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促使中老年健康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运动,中老年人,健康,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发景.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8, 9:2-93.
[2]周勇, 吴兰.太极柔力球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的康复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28 (4) 1:5-17.
[3]郭雷祥, 刘晋元.太极柔力球中老年爱好者身体机能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2) 3:3-35.
[4]朱琼华, 等.太极柔力球训练对残疾人康复的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6:203.
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 篇8
太极拳现已被誉为世界“第一健康运动”, 作为一种悠久文化, 又具有崭新的现代价值, 太极文化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太极拳存在着广阔而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正是她进一步弘扬与发展的重大内生之正能量。
为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潜在空间与内在价值, 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太极文化交流、研究、发展平台, 世界太极网、三亚市文化广电体育出版局、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世界太极文化论坛组委会将联合主办以“世界太极文化论坛为核心”的“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系列活动, 其中包括“世界太极大巡游”、“世界太极文化巡展”、“‘南山论剑’世界太极名家精英会演”、“南山太极课堂”、“‘海南百川’世界太极导师辅导活动”、“‘南山之光’海滨太极集体晨练”、“世界太极拳大赛”、“南山太极拜师会”、“大型太极人物纪录片《太极人生》拍摄活动”、“《中华太极优秀人物》图书首发式”、“世界太极摄影大赛”、“中华太极百位优秀人物颁奖盛典与闭幕晚会”、“太极健康旅游”等多项内容。
本次活动立足传统, 着眼发展, 以传承为核心, 以发展为要义, 深入、全面挖掘太极拳文化内涵, 推介优秀太极人物, 推广科学太极功夫,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系列活动将传统太极拳与现代互联网紧密结合, 极大拓展和提升太极拳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