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共12篇)
陈式太极拳 篇1
一、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科学性
根据体育原理和人体生命科学,具有科学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要素应该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功能:
1、对人体各系统有整体调整功能;2、增长力量;3、锻炼速度;4、增强耐力;5、增强平衡功能;6、锻炼柔韧性;7、锻炼灵敏性;8、有氧代谢;9、具有防身功能(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体育观);10、调整人的心态(即有利于心理健康)。
学拳传拳根据本人四十八年实践,感觉陈照奎老师所传授的这套正宗传统陈式太极拳,完全符合上述十条标准:
1、此拳强调“周身一家,整体运作”,“一动无有不动”。特别是它强调以丹田为核心,以胸腰运化为枢纽的意领形随的意气力内外兼练的法则,对整体健康效果非常明显。
2、拳走低势,再配合单式训练、推手及各种功力训练,肯定会增强体力,特别是增强下肢的能量。
3、快慢相间,许多腾挪闪转的动作要求速度快,肯定对增强速度有功效(特别是二路拳,这方面的效果更突出)。
4、始终强调下肢运作要分清虚实,人体重心总是偏于一只腿,而且强调倒换重心,裆走下弧。肯定对锻炼耐力效果显著。
5、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强调三维平衡,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强调前后左右与上下力量对称,肯定可以增强人体的平衡功能。
6、运作强调胸腰立体螺旋,四肢顺逆缠丝,强调松柔,发劲松活弹抖,肯定可以增强人体的柔韧功能,对输通经络及调整气血运行大有益处。
7、拳架锻炼,再结合技击训练,强调化字当头,随屈就伸,顺势借力,“因敌变化示神奇”。推手强调听劲,与对方所有接触点上都有自己的“耳朵”(触觉),肯定对人体的灵敏性锻炼有好处。
8、特别是一路八十三式拳,非常符合有氧代谢运动的六条标准(大骨节、大肌肉群参与运动,强度低,耐力强,运作不间断,一趟拳不少于十五分钟,运动有节奏,打完拳汗流而不气喘)。
9、其本质是武术,大小动作都有攻防技击含义,防身功能明显。所以,此拳完全符合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关于体育要包含防身的武术功能”之体育观。
10、拳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和谐辩证法的哲理为指导,有利于益智思辨,调整人的思维功能,调整人的心态。许多学员通过练拳,不仅体质增强,情绪性格也有所改善,增强了心理健康。
二、修炼这套拳的科学方法
愚以为,修炼这套拳的科学方法是,要狠抓三个环节,修炼三层功夫。
三个环节是:
1、遵循拳谱守规矩
传统拳的拳谱,是几百年来历代先辈积累经验的总结,我们要一板一眼,规规矩矩地细扣拳谱,精研力践,要切实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学规矩,每个拳式及动作都要符合拳谱的要求:①手形手法;②眼神眼法;③身形身法;④步形步法;⑤方位角度。
2、钻研拳理摸规律
“学拳先明理,理明则功进”。其拳理完全是遵循中国传统哲学——太极阴阳和谐辩证法。因此,要仔细钻研和切实抓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律性拳理,让每个拳式和每个动作都体现出此拳的真谛。“拳论”总的要求叫作“阴阳相济”,具体则必须体悟以下五个要领:①阴阳一体(整体观);②阴阳互包(相寓);③阴阳对称;④阴阳折叠;⑤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3、明招懂劲抓实质
此拳的实质是武术。武术运动的精髓在于明招懂劲。为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弄清每个拳式与动作劲道的五个内涵:①劲别;②劲点;③劲源;④劲路;⑤劲力结构。而且要弄清每个拳式的编排设计,假设对方从什么方位用什么劲力,对我施加什么力道,我又以什么手法、何种劲道应对,要一清二楚。
在抓住上述三个环节练好拳架的基础上,再结合单式训练、推手训练、器械训练,以及各种辅助功力训练,力求拳架更扎实,更充实,使拳架达到既规矩,又具有防身应变的实战功能。
总之,力争把拳的外形和内劲与拳理三者完美统一。让每个大小动作“合理合法(用法)又规矩”。
关于三层功夫,主要是道德功夫、武术功夫与养生功夫。本人拙作《试论太极功夫》一文已作综述,这里不再重复。
此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练武与习文的关系。周文王讲:“文武一道。”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我常讲这套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为此,要钻研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必须有一定文化基础。正如陈鑫所云:“学太极拳,必先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所以,练习此拳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传人,既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夫,还必须加强文化修养。今天受到全世界好评的《孙子兵法》,如果当年孙子没有文化写下来,今天我们到哪里去找《孙子兵法》?
2、专与博的关系。学拳要专一、认真并持恒。但专一又要与博学相结合。因为深入钻研此拳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不仅涉及武学与兵学,而且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力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美学等等,所以,钻研此拳必须不断地从多方面钻研,不断地学习和体悟,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其精髓。
3、学拳与改拳的关系。有些人学会拳架后就教学,忽略改拳,甚至不懂什么叫“改拳”。正如陈照奎老师讲的:“如同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自己觉察不到,要照镜子。改拳如同照镜子,就是不断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才是不断提高拳艺的必经之路。”我习拳九年中请老师改拳八次。杨合发跟我习拳16年,每年至少改一次。
4、练拳与参赛的关系。以自我刻苦修炼为主,参赛为辅。把自我修炼和强身健体看重一些,把参赛的名次与奖牌看淡一些。参加表演比赛,只不过是为了宣传这套拳。还是老子讲的那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练拳与传拳的关系。也是以自我修炼为主,若有人或部门、团体请你教拳,则本着以“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传播,为全民健身,为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本着“以拳会友”的精神而无私奉献。当然,若有条件办学校,积极传播也是好事。同时,还要本着教学相长的精神,边当教师,边做学生,而且要体悟当老师是暂时的,而在博大精深的太极拳面前,当小学生则是永久的。学习终生,钻研终生,修炼终生,奉献终生。
6、练拳与参加搏击比武的关系。我们练拳的目的是为了健身防身。拳友之间、师生之间、同道之间,可以切磋拳技,也可以利用道具练功夫。但是那一种无规矩的相互厮杀拼搏的竞技,我们不必参加。周总理在世时,就反对自由搏击一类的散打竞赛。他说,体育运动、武术运动,都是为了健身强体,尽量不要伤身。对付敌人或见义勇为,则是另外一种义举。
7、练拳与养生的关系。我们提倡“养练结合”,练拳传拳都要注意不可过于劳累,要汲取武术界一些前辈的教训,诸如只教不练,或只练不养。我们要注意养生的多方面要素(如心态稳定、饮食平衡、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等)。
8、德与艺的关系。“习武先修德,德成艺乃立”。“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德高益寿长”。“仁者寿”。唐代孙思邈曰:“德行不克,纵服金丹玉液,也不能延寿。”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提倡尊师敬业,谦敬品质,仁义精神,淡泊名利,重在责任,力争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优秀传人,团结同门同道,关爱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并且加强与太极拳各门派之间的团结合作,本着“太极一家,取长补短”的精神,齐心协力把此项运动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太极拳,在全世界大放异彩,让我们为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陈式太极拳 篇2
练习步骤
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熟练套路其实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你能够保持每天练习十遍以上的状态,那么最多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了。熟练套路之后就要开始考虑具体动作要求了,应该从头至尾放慢速度演练与思考,然后才能纠正动作中的错误。这一段的练习同样需要坚持每天十遍,看到效果后才嫩刚进行下一段学习。
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的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其实在上一个环节的结尾时候,如果你对太极拳的掌握达到了标准,应该就能够感知到身体中的内气流动。不过这个气可能若隐若现,有时可以感知有时不行,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这就是因为体内经络不通畅,导致内气难以流动的缘故。因此达到引动内气阶段的练习后必须注意意念的作用,用大脑对内气运行进行指挥,不通之处则自行对身法进行调整,以得劲为准。
另外,这个阶段的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同时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达到这个阶段之后,就能够考虑同时进行推手的练习了,因为此时你的太极拳已经基本掌握熟练,能够自如运用了。另外,每天还可以每天练习一会炮捶和器械,来增加你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运用,最终达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
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陈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篇3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吸呼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图2)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许,脊骨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图3、4)
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图5)
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基本拳法的手型
掌(图6)
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开一缝。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肢的微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
(1)立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如肘底捶。
(2)侧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如单鞭,左掌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分单按、双按。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下方。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如“双撞”。
(5)托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如“金鸡独立”。
拳(图7)
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不宜握拳过紧,拳略虚。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
(2)阳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锤”。
(3)撩拳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如“劈架子”。
勾手(图8)
五指捏拢,屈腕放松。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腕部无弧度。
八字手(图9)
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但为大家了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如“掩手拳”。
单手缠丝(图10~13)
两脚顺朝同方向,眼盯住右(左)前方一固定目标。身体中正,头虚领顶劲。一手卡腰,另一手划圈。
动作一:右小臂自然置肋骨处。
动作二:身向左转,手心向肚脐,食指侧向前方。
动作三:身继续左转至45度,立掌掌心侧向左后方。(划右手,手心向左后方;划左手,手心向右后方)。沿中线升至下颌。
陈式太极拳学练五要领 篇4
一、注重盘架练习,规范动作结构
盘架是传统太极拳综合训练的一种方式,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犹如书法中的笔画练习,通过盘架子,把一笔一画组合成一个个完美的字体。太极盘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渗透着太极阴阳哲理。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盘架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练陈式太极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动静结合,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二、注重身法调整,讲求周身放松
初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开,气沉丹田。为了使骨节松开,抻筋拔骨,可选单式动作反复练习,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要掌握每一招每一式的来龙去脉,明确每式在身法调整运动中的虚实、开合、方位、角度和手足的运行路线等等;掌握动作虚实的变化、松紧的转换、运行的轨迹,让动作时刻处在圆弧形运动之中,力争做到姿势柔软,舒展顺随。
“入门引路须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作为太极拳的初学者,在入门时必须要有明师指点,每招每式务求周身放松,方能少走弯路。一旦在习拳过程中养成不良习惯,这将给以后的太极拳习练造成极大的隐患。《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势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以周身放松为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放松练习,待形体运动基本符合要求,则应逐步理解太极拳八门五步的实际应用,搞清楚每一式的技术含义,明确力起何处,终于何处,学一套明明白白的拳。
三、注重内外一致,力求周身相随
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全身形成一气贯通的完整运动体系。在练拳时要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要细细揣摩运动时周身的旋转、折叠、开合。对于各项动作要求微妙之处,应细心体察,深入领会,不可偏执,以免在理解上产生谬误。如:立身中正,绝非铁板一块,要与动作起落、虚实的转换相应。再如气沉丹田,气往下沉固然可使重心稳定,若只注重于气沉丹田,也会造成肢体运动迟缓。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转换,习拳者不可不知。折叠转换包括胸腰折叠、背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练拳者如不懂折叠与缠绕,则周身如铁板一块。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势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内外一致,身肢顺随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达到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的协调统一,周身一家,内气贯通。
四、处处以意为先,悟练太极八法
在做每一招、每一式盘架练习时,要处处以意为先,要有与人作实战交手之意。盘架时始终意想有人在前后左右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攻防转换,方可快速提高盘架质量。而在推手或技击时从意识上不是在与人推手,而是在行拳,可以避免推手技击中的情绪紧张,做到心如止水,使精神意识完全放开,从而有效发挥自身所学,也即前贤所说的“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的道理。
在形体运动符合要求后,要逐渐摸索和理解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的用法。如:陈式太极拳中“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掤、捋、挤、按;一个左旋左转,包含采、挒、肘、靠。除坚持套路练习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义,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更要仔细揣摩每一式的技击作用,掌握劲力的运行轨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步一个脚印,进行自我验证。
五、强化根基训练,配合自然呼吸
《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根基训练,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下盘就是指靠腿的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劲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都是讲腿步姿势动作的重要性。初学者必须细心揣摩,认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一招一式慢练悟练,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学习要领 篇5
开歩正立,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屈膝圆裆,气沉丹田。
一,金刚捣碓
两臂左掤,蹲身捋按,左腿提收,上歩前挤,提膝冲拳,震脚落拳。
第二势,共三势,太极生两仪。
二,揽擦衣
提膝左引,右脚右开,弓歩右掤。
三,单鞭
两掌下按,手足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四,金刚捣碓
旋臂右捋,左转掤挤,提膝冲拳,震脚落拳。
第三势,共二势,两仪生四象也搂膝拗歩象乾坤坎离四正之位。
五,白鹅亮翅
提膝左掤,右脚右开,跟脚展臂。
六,搂膝拗歩
左开歩按掌,旋臂分掌,右转拦掌,搂膝推掌。
第四势,共二势,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位。
七,初收
两臂前掤,退步收手。
八,斜行拗歩
提膝掤臂,左脚斜上,右脚跟进。
第五势,共四势,蓄精以至出精终于复归太极原象。
九,再收
两臂前掤,收脚后捋。
十,前蹚拗歩
上歩插掌,右脚跟进,上歩握拳。
十一,演手肱捶
旋臂掤引,拦掌收拳,弓歩打捶。
十二,金刚捣碓
两臂掤挤,提膝冲拳。
第六势,共六势,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皆势中变格。
十三,庇身捶
两臂侧分,提膝合抱,右脚右开,右肩挑靠,转体滚肘,叉腰合肘,右肘按压,右下打捶。
十四,背折靠
右臂右引,右肩后靠。
十五,肘底看拳
左转掤臂,上歩右捋,肘底看拳。
十六,倒巻肱
退步撑拳,左肱倒巻,退歩右按,右肱倒巻,退歩左按。
十七,白鹅亮翅
收脚左捋,右脚斜开,跟脚展臂。
十八,搂膝拗歩
第七势,共四势,倒转身法以归平垣身法。
十九,闪通背
上歩掤臂,插掌翻臀,盖歩前掤,翻身大捋,上歩拦掌。
二十,演手肱捶
二一,揽擦衣
左转收脚,右脚右开,弓歩右掤。
二二,单鞭
右掌左捋,手足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第八势,共十三势,横行法足法伏身法飞身法合身法手足齐用法转身法偷歩法护头护心护膝法为十三小势为交手法。
二三,云手
右手左捋,跟歩右运,左脚右收,开歩左运。
二四,高探马
退歩右捋,提膝翻掌,虚歩探掌。
二五,右擦脚
提膝掤臂,分手右踢,左脚右插。
二六,左擦脚
右转合手,提膝掤臂,分手左踢。
二七,中单鞭
左转曲肘,分手横蹬。
二八,击地捶
左脚前落,右脚上歩,左脚上歩,右捶下击。
二九,二起脚
左脚上起,右脚跳踢。
三十,兽头势
落脚合手,上歩搂膝,虚歩掤臂。
三一,踢一脚
左转提膝,分手踢脚。
三二,蹬一跟
右转落脚,转臂提膝,分手蹬脚。
三三,演手肱捶
右转落脚,上歩拦掌,弓歩打捶。
三四,小擒拿
盖歩左掤,上歩推掌。
三五,抱头推山
右转掤臂,提膝抱头,弓歩双推掌。
三六,单鞭
手足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第九势,共七势,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分披身法速进歩法右转身法平踨身法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亦为交手法。
三七,前昭
左手上领,弓歩左掤。
三八,后昭
右转扣脚,弓歩右掤。
三九,野马分鬃
提膝穿掌,弓歩左掤,提膝穿掌,弓歩右掤,提膝穿掌,弓歩左掤。
四十,单鞭
上歩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四一,玉女穿梭
旋臂左引,跃身震脚,上歩穿掌,跳歩推掌,右腿叉歩,转身掤臂。
四二,揽擦衣
转臂收脚,右脚右开,弓歩右掤。
四三,单鞭
手足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第十势,共十二势横脚打法低身法高身法用膝法及重出七势。
四四,云手,同二三
四五,摆脚
左转云手,右转捋引,弓腿顶肘。
四六,跌岔
收脚合手,跌岔蹬脚。
四七,金鸡独立
弓腿左掤,提膝右托。
四八,朝天蹬
落脚收手,提膝左托。
四九至五七与前面十六至二四完全重复。
四九,倒巻肱
右肱倒巻,退歩左按,左肱倒巻,退歩右按。
五十,白鹅亮翅
收脚左捋,右脚斜开,跟脚展臂。
五一,搂膝拗歩
五二,闪通背
上歩掤臂,插掌翻臀,盖歩前掤,翻身大捋,上歩拦掌。
五三,演手肱捶
五四,揽擦衣
左转收脚,右脚右开,弓歩右掤。
五五,单鞭
右掌左捋,手足右合,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第十一势,共六势,十字靠制命法跳跃进身法纵法。
五六,云手
右手左捋,跟歩右运,左脚右收,开歩左运。
五七,高探马
退歩右捋,提膝翻掌,虚歩探掌。
五八,十字脚
两臂左引,提膝收掌,开歩推掌,分手摆脚。
五九,指裆捶和青龙出水
右转落脚,开歩拦掌,右捶指裆,提膝举拳,跳歩按掌。
六十,单鞭
左转勾手,左脚左开,弓歩左掤。
第十二势,共三势,坐地身法前进上歩法上下相顾身法。
六一,铺地锦和上歩七星
左臂左引,仆腿下捋,弓腿穿掌,提膝掤臂,旋臂落脚。
六二,下歩跨虎
退歩搂掌,提膝旋臂,虚歩撑臂。
六三,摆脚
上歩掤引,转身右捋,右脚外摆。
第十三势,共二势,倒转身法上掤下打法护脸护心法,共十三势以文象起以武象终。
**,当头炮
屈膝摆掌,落脚右捋,弓歩冲拳。
收势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下) 篇6
十、掩手肱拳
1.接上式。右脚尖外摆,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身体随上步自左向右转体90度;右手逆缠下沉,左手顺缠上翻画弧经左耳变逆缠,与右手交叉合于胸前,重心偏右腿,目视左下方(图46)。
要点:移重心上步时身体不能上提,两手交叉,掤劲撑圆,立身中正。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逆缠自下向左右分开,目视前方(图47)。
要点:两手分时以身带手,沉稳圆活。此动接上动,继续吸气。
3.重心右移,身体略右转,右手顺缠上翻变拳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立掌合于胸前正中线,目视前方(图48)。
要点:握拳合劲时身体中正下沉,松胯屈膝,劲合于右腿,蓄劲待发。此动吸气。
4.右腿蹬地里合,身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右拳逆缠螺旋前冲,左肘向后发劲,目视右拳前方(图49)。
要点:发劲时拧腰转裆,将右拳突然冲出,前拳后肘,对称发力,完整一气。
十一、高探马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手逆缠前掤,右手逆缠下分,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脚尖内扣;右手顺缠外翻至身体右侧与肩平,再变逆缠合于右肩前,左手顺缠里合。目随右手旋转,再视左前方(图50)。
要点:右手外翻上掤旋转时要开胸松胯,有开中寓合之势。此动吸气。
2.身体左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左后画弧,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松肩沉肘,顺缠向右侧推出;左手顺缠收至腹前与脐平,手心向上,目视右前方(图51、51附)。
要点:推右掌要随转体,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十二、左蹬一跟
1.接上式。左手逆缠外掤,右手先顺缠略里合,再逆缠与左手同时外掤,两手心均向外;同时重心移到左腿,提右腿向右横开一步(图52)。
2.两手握拳,顺缠里合于腹前,拳心向里;同时左腿屈膝提起,脚尖放松,悬于裆内,目视左前方(图53、53附)。
要点:身体下沉,提腿、屈膝、松胯,上下相合,两肘外掤,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3.右腿支撑重心,身体略右倾,左脚用腰裆弹力向左侧平蹬与腰平。两拳分别向左右冲击,力贯拳面(图54)。
要点:右腿支撑要稳,左脚和两拳要同时发劲,“缩身如猬形,吐气贯长虹”。此动呼气。
十三、玉女穿梭
1.接上式。左脚落地,两拳变掌顺缠合于腹前(图55)。
2.重心左移,身体右转,两手随之右转掤于胸前立掌,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同时右腿以脚尖为轴右膝外摆,左脚尖内扣随身右转,目视前方(图56)。
要点:转身时要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掤于手。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3.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两手双逆缠下合,目视前方(图57)。
要点:随身体下沉两手下按,切勿弯腰。此动接上动,下沉呼气。
4.两手顺缠迅速向上领起,双脚随之上纵离地,目视前方(图58)。
要点:以手领劲,周身一致,上纵轻灵。此动吸气。
5.双震脚落地,双手逆缠随之下按,目视前方(图59)。
要点:震脚落地两手下按要沉重有力,完整一气,立身中正。此动呼气。
6.两手逆缠上掤,右腿随之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60)。
要点:手掤提腿,立身稳重,周身合一,内劲团聚不散。此动吸气。
7.重心在左腿,身体迅速左转,右腿里合外蹬,右掌逆缠前推,左手逆缠向左后发肘劲,目视右前方(图61)。
要点:将周身团聚之劲迅速贯于右脚、右手和左肘,左腿独立稳重。此动呼气。
8.右脚跨步落地,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微右转,左掌略下沉,目视前方(图62)。
要点:此势为蹿跳的过渡动作,右脚落地即起,用右脚前掌弹地蹬起前跃。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9.右脚蹬地弹起前纵,身体在空中向右旋转180度,左手逆缠向左猛推,右掌向右开,左脚先落地,右脚从左脚后插过,脚尖着地,目视左侧(图63、64)。
要点:此势为下动的过渡动作,练习时可以不停,落地轻稳,身法中正。
10.身体右转180度,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转身里合;同时,两手随转体左顺右逆由左向后转捋,目视左前方(图65)。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四、云手
1.接上式。右手顺缠里合于腹前,掌心向左,左手逆缠里合外掤于左肩前,掌心向外;同时右脚向左后插步,脚尖点地(图66)。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脚踏实,提左腿向左前方横开一步;同时右手逆缠外翻上掤,左手顺缠走下弧,里合于腹前。目视左前方(图67)。
3.身体微左转,左手由顺缠变逆缠画弧外翻上掤,右手变顺缠里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脚腿,右脚插步于左脚左后方,目视左前方(图68)。
要点:云手以腰为轴两手在体前分别向左右两侧画弧,如车轮滚翻,上下往返。开一插一为1步,共4步,练习时也可根据场地灵活掌握。
十五、转身双摆莲
1.接上式。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向后方捋;身体先以左脚跟为轴,再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旋转180度。右手位于胸前中线,掌心向右上,左手拉于左肩前,掌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69、70)。
2.重心右移,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提起;左托掌,右撑掌,目视前方(图71)。
3.重心右移,向左前方开步,两手向右后方掤,目视前方(图72)。
4.身体向右转,重心左移,两手由后转为走下弧向前合劲于右腰侧,目视右方(图73)。
5.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向左走下弧向上,再向右摆击,两手掌向前与右脚外侧击拍相合,目视前方(图74)。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六、当头炮
1.接上式。拍脚后,右腿向右后撤一步,两手逆缠向左上掤,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75)。
要点:拍脚后步要稳,上引下进要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随重心后移下捋,复再变拳合于右胸侧,目视左前方(图76)。
要点:两手下捋,随重心移动转身一致,切勿弯腰。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3.右脚蹬地,重心迅速由右腿移至左腿,身体随之左转;同时两拳合力向前发劲,拳眼向上,拳心相对,目视前方(图77)。
要点:心意一动,猝然抖发,如金狮抖毛、猛虎下山,完全是腰裆的弹抖劲,力贯拳顶。此动呼气。
十七、金刚捣碓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顺右逆向右后上方捋带,同时重心由左向右移,目视左前方(图78)。
2.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下沉至右膝内上方,手心向外,指尖向后,目视前方(图79)。
3.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小臂内侧;同时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托掌合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80)。
4.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81)。
5.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82)。
6.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间距同肩宽;右拳顺缠下落于左掌心内,两臂撑圆,目视前方(图83)。
十八、收式
1.接上式。右拳变掌,两手向左右下分,身微下沉,屈膝松胯,目视前方(图84)。
要点:两手分,身下沉,切勿弯腰。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两手同时各向左右画弧合于两肩前,目视前方(图85、86)。
要点:两手上升,松肩沉肘,胸、腹、背各部肌肉均松弛下沉。此动呼气。
3.两手顺身体两侧缓缓下按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图87)。
要点:两手下按,呼气,周身放松,气归丹田,意形归原。一套拳练完,心平气和,自始至终一气贯通。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 篇7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攻击性,内涵
太极拳的技击性鲜为人知, 人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 但很少有人问津太极拳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股无坚不摧的内劲。技击, 是太极拳的精华, 没有技击的功夫, 就等于有体无用, 就不能称为武术。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 性命双修, 才能达到武术之上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太极拳的了解不够深, 也体现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根源
史料和实地考察都证明, 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 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家沟, 迄今已由3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大多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立者, 也就是当今太极拳流派中的陈式太极拳, 除此之外还有杨、吴、武、孙等式, 他们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陈家沟旧本里保留着陈王廷自叙生平的遗词: “叹当年, 披坚执锐, 扫荡群氛, 几次颠险!蒙恩赐, 枉徒然! 到而今, 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 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从这段陈王廷自叙中可知其武艺非凡。那么, 其创立的太极拳也必然和技击有关。
后来的杨班候等人与各门派高手较技的确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太极拳的确技击得到了不得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 太极拳确实有着很强的技击性。
二、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内涵
1. 套路与技击的有机融合
我们学习太极拳套路 ( 拳架) 主要目的大多是为了健身。毫无疑问, 对太极拳了解的越深, 拳架动作越标准, 健身效果自然越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知道一定的拳理, 如虚实、松沉以及其技击原理等。而这又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太极拳套路的目的, 通过拳架的学习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即“舍招求劲”, 是为了掌握太极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招熟要求练习者将每一式的招法使用练习到不用想的情况下就能自然使用, 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已腰部为轴心行拳, 招招一气呵成, 以内气摧动外行。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 蓄而后发, 引进落空, 松活弹抖的技击风格。
2. 桩法与技击的完美结合
站桩是中国武术独具特色的训练方式, 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 使形体放松, 神意安然, 内气顺畅, 在静态中体验阴阳内在的转换规律, 静以致动, 使拳法体用兼备。没有内在的拳架乃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拳界又有“百练不如一站之说”, 故站桩为练习太极拳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既是入门初学的基本功, 也是练拳到了高级阶段的必修课程。练站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下盘稳固, 足膝有力, 气沉丹田, 心静神清。拳谚有云“未学拳, 先学桩”。少林拳有马步桩, 八卦掌有三体式, 而太极拳有无极桩, 桩法是拳术的基础, 如此才能在推手中气不躁动, 腰腿有力, 足膝轻灵, 进退操纵得宜。但练习需持之以恒才能感觉到丹田之气充盈, 四肢内劲增加, 三心二意是练不出真功夫的, 更体会不了太极拳的内在本质。若从保健或体育医疗的角度上说, 站桩有调剂身心, 改善心态畅活气血和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而在练拳之前静站片刻, 则能进一步获得动静相济之效。练太极拳最忌用力, 务使全身松开, 气血贯注, 日久自然练出内劲。这种内劲是很柔的, 遇敌时不含抵抗力, 能随敌劲以为伸缩, 所谓柔中而有弹性 ( 《吴鉴泉的太极拳》) , 而太极站桩主要就在于练出这种松劲, 以意念引导动作, 用丹田的内转带动四肢的运动。这样发出的尽才整, 只有通过太极站桩才能达到“意、气、力”三者相合。在站桩过程中, 要调身形, 使肢体彻底放松, 除去体内僵劲。只有肢体放松, 皮肤的触觉才能灵敏, 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才能节节贯穿, 唯有入静, 无神才能体现, 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动, 培本固元, 增强内劲, 桩法与技击也才能完美结合。桩功是在静中求松, 打套路是在动中求松。
3. 推手与技击的巧妙契合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格斗练习的一种基础方法, 是根据两人徒手接触, 以掌握对方劲力的大小, 方向, 并控制对方重心, 使对方失去平衡, 同时保持自身平衡的一种技击方法。
目前, 太极拳的研究重点是对套路和健身祛病的确研究, 一谈到太极拳的技击就会指向推手。推手不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 而是练习的过程, 如果将推手与太极拳的技击等同, 就割离了太极拳的整体性, 从而否定了太极拳的技击特征。所以, 要发展太极拳的技击就必须重视关于太极拳“打”的那部分理论和技法, 将它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整理出符合人体生理和运动规律的部分, 用于指导具体的技击实践, 使推手与技击巧妙契合起来。在推手之后, 还要练习单势, 也就是“着”, 由招熟而渐懂劲“而后从心所欲也就是可以“打手”了, “打手”就相当于现在不拘形式的散打, 打手才是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太极推手以四正为主 ( 棚捋挤按) , 四隅为辅 ( 采挒肘靠) 。清王宗岳《打手歌》曰: 棚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棚、捋、挤、按、采、冽、肘、靠称为太极八法。上下相随始终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使重心相对稳定, 手去步趋, 身退步撤, 步随身换, 凡在运动中, 两脚随攻守之势而动, 使人体中心不超过底盘范围。
4. 内劲与技击的微妙整合
劲力一般分为缠丝劲和杠杆劲, 杠杆劲应用最广的便是借劲发劲。“以彼之力, 发彼之身”, 在贴身中用摔比较得力。而缠丝劲将力量通过肌肉表层可打向内脏, 有长劲、短劲、寸劲等, 这种劲打了让人怕。而其力量也是通过“起根顺中达梢”形成的整力, 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内劲与技击的微妙整合打人有几个特点:一是莫测, 即不被对方察觉, 使被打人如做梦一般, 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二是斯文, 即你在发劲时很从容, 与对方一搭手就可以使对方失去平衡, 也可以从对方来劲的大小产生反弹把对方发出去。三是“礼”, 即以内劲打人, 技击的对手能体会, 外者无法辨识, 以示给对方面子。四是打击的效果好, 以内劲打的使对方的整体、内部, 前面瓦解对方攻击力, 不像你用局部的力, 打击对方的一个部位, 其他部位还有战斗力。太极拳劲种类繁多, 尤以沾粘劲, 听劲, 懂劲, 化劲, 走劲, 引劲, 拿劲为擅长。能化, 能拿, 能发后,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可以应用。
三、小结
太极拳的技击要得到发展, 必须要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位。太极拳技击不像散打摔跤跆拳道等之类, 它着重拿人的关节, 此为拿劲之形, 使对方身不能动。说内在点是拿人的劲路, 即拿人意态, 扣住其内尽变化的枢纽, 使其气不能顺, 神不能移。胯、腿、肘、腕等身体各个部分都能发劲, 而且这种劲是致命的。往往易引起损伤, 所以太极拳散手推手竞赛很难开展, 而主要通过拳架表现出其健身性和趣味性。这也是被大多数老年喜爱而很难在青少年当中普遍推广的原因。
参考文献
分析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术语 篇8
1 按来源分类
陈式太级拳起始于清朝时期由陈王庭所创。武术术语是指描述武术动作内容、名称及要领、要求特点的专门性语言。它不仅是对动作内容名称的描绘, 而且又较确切的指出了其结构的基本特点, 武术术语总的来说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特点。根据陈式太级拳动作称来源, 可将其动作名称命名方法分为三类。
1.1 格物取意命名法
格物取意命名法是指利用飞禽走兽等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进行动作命名, 体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特点的一种动作命名方法。格物取意追求的是崇拜物之神采, 通过对飞禽走兽等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进行观察, 将其形象的体现到太极拳动作命名之中, 给人以美感。格物取意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借助于神化传说来说明动作方法形态, 如玉女穿梭、青龙出水、黄龙三搅水等, 给人想象的空间, 使动作更生动传神, 富有观赏性;第二类是借助于周围客观事物来说明动作、方法、形态, 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白蛇吐信、金鸡独立等, 可以通过想象这些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容易的记忆和理解动作的特点。
1.2 动作方法命名法
动作方法命名法是指利用完成某一动作所使用的方法对武术动作进行命名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易懂、便于记忆和理解。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描述动作方法法, 如:蹬脚、擦脚、云手、摆莲跌叉、扫蹬腿等, 这些动作名称直接可以给人一种想象上的视觉感受, 便于理解。蹬脚强调的是蹬的动作和脚的配合, 让人很容易明白动作的方法内容。第二类是描述与方向动作相结合法, 如:倒卷肱、斜行、中盘等, 这类动作给人以方向感, 脑海中想象中盘的时候, 就可以清楚的明白是在人体的中间部位进行盘的动作, 更容易理解秋记忆。第三类是描述重复或强调性动作的方法, 如:三换掌、黄龙三搅水、左右金鸡独立、左右云手、双换掌、单鞭等, 这类动作是在描述动作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重复性的词进行描述动作的一种方法, 三换掌在意识到换掌的基础上进行“三”次同样动作即可, 以免动作命名过多的重复给人带来厌烦的感觉。
1.3 象棋着招命名法
如双换掌强调的是“双”, 单鞭则强调的是“单”, 使人容易明白动作的要领。象棋这招命名法是指利用象棋中的这招方法对武术术语进行命名的一种方法, 如:走马卧糟、当头炮、连珠炮、仙人指路、海底捞针等走法在象棋中极其常见。走马卧糟也叫马卧糟, 意思是用马在对方象 (相) 的前一格位置上“叫将”, 限制对方主帅的活动, 然后用其他子力趋势将对方将死的一杀法, 在太极拳中表述的意思也是限制对方, 轻则使对方限于被动的局面, 重则一招制敌。海底捞针意思是用车占据中路, 运炮到将底“控制线路”, 再借中帅的力量照将取胜, 在太极拳中其意是克敌制胜。仙人指路是探所虚实, 再伺机而动之意。无论哪种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取胜, 在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命名中就是很好的体现, 太极拳的动作命名取自于象棋,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与其它文化的相互交融, 太极拳动作命名与象棋的结合使太极拳更具有传统特色, 意思也更加深远。
2 按结构分类
陈式太极拳动作命名不仅可以从来源上分类, 还可以从其动作结构进行分类, 除来源于象棋的分法之外, 按动作命名的结构可分为几类。
2.1 描述动作法的动作命名术语
法是指完成动作的方法, 如:推、冲、提、穿等表示动作完成手段的方法。按其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描述动作法的术语 (陈式太极拳名称至少有两个字组成这种法也被视为描述法法的术语) , 如:提、收, 提和收各是一种法, 这类命名法简单明了, 便于记忆。第二类是描述方向与法相结合命类, 如:中盘、斜行等, 斜行中“斜”是一种方向, “行”是一种方法, 这类动作命名法, 更明白、清楚、方向很明确, 便于理解记忆。第三类是描述重复或强调性词与法相结合的命名类, 如:单鞭、初收、再收等。单鞭的“单”在太极拳演练中表示是一侧的意思, 可被视为强调的意思, 而“鞭”可作为型也可作为法, 但此处的演练中表示的是一种法, 而非型。
2.2 描述动作型的动作命名术语
型是指一种造型, 拳、掌、勾等是型。如:十字手, “十字”和“手”都是一种型。
2.3 描述型与法相结合的术语
型与法的结合又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描述型与法相结合命名法, 这种法还可以分为三类: (1) 型与法相合命名类, 如云手、斩手、蹬脚、擦脚等。云手, “云”是一种法, “手”则是一种型。 (2) 方向与型与法相结合命名类, 它是在型与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上方向进行动作命名的方法, 如左擦脚、右擦脚等, “左”和“右”均表示方向, 擦是一种法, 脚是一种型, 这类动作在给人动作方向感的同时又清楚的说明了动作的基本要要求和结构, 更容易记忆。 (3) 重复或强调与型与法相结合命名类, 它是在型与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上重复或强调性词, 强调动作要领和要求, 如三换掌、双震脚、左右云手等。三换掌, “三”是指重复, 换是法, 掌是型。第二类是描述法与法与型相结合的术语, 如揽扎衣、搬拦捶等。如揽扎衣, “揽、扎”是法, “衣”是一种型。如搬拦捶, “搬、拦”是法, “捶”是一种法。第三类是描述型与法与型相结合命名类:一是型与法与型相结合命名类, 如白鹤亮翅、玉女穿梭、青龙出水等。白鹤亮翅“白鹤”是一种型, “亮”是一种法, “翅”是一种型。二是方向与型与法与型相结合命名类, 如左或右野马分鬃, “左或右”是一种方向, “分”是一种法, “鬃”是一种型。三是强调或重复与型与法相结合类, 如左右金鸡独立, “左右”是一种重复, “金鸡”是一种型, “独”是一种型, “立”是一种法。第四类是描述法与型与型相结合命名类:一是法与型与型相结合命名类:如护心捶、披身捶、指挡捶等, 其中“护、披、指”是法, “心、身、挡捶”是型。二是法与型与型与型相结合命名类:如掩手肱捶, “掩”是一种法, “手、肱捶”是型。三是重复或强调与法与型相结合命名类:如左右掩手肱捶, “左、右”是方向, “掩”是法, “手、捶、肱”是型。四是型与法与型与法相结合命名类:如抱头推山, 其中“抱、推”是法, “头、山、莲、叉”是型。
3 按身体部位分类
太极拳是全身协调配合的套路, 在实际演练中, 都是上下肢相互配合的, 但有的在动作的命名上为了强调突出上肢或下肢, 往往省略了下肢或上肢动作的名称。所以除取自象棋术语和格物取意法外, 按其身体部位分为以下几种。
3.1 上肢动作名称的术语
(1) 上肢动作命名:如揽扎衣、护心捶、搬拦捶等。 (2) 按方向与上肢动作命名类:如中盘左云手、右云手等。 (3) 按重复或强调与上肢动作相结合分:如双推手、三换掌;左右云手、单鞭等, 其中双推手, 单鞭是强调动作, 三换掌、左右云手是重复动作。
3.2 按下肢动作命名术语
(1) 下肢类:踏脚、蹬脚等均属于下肢动作。 (2) 方向与下肢结合类:左蹬脚、右蹬脚等。 (3) 按强调类分为:双震脚、斜行拗步 (斜行属于强调类) 。
3.3 按上下肢结合的动作术语
退步压膝、翻身二起等。
4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陈式太极拳中动作命名术语的分类, 可以更清楚地划分动作命名的术语, 广而言之, 通过对陈式太极拳命名分类研究可以推广到其它太极拳的命名, 甚至推广到少林拳等传统类拳术的名称中, 为武术术语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羽坤.象棋入门[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0-140.
[2]邱胚相, 程大力, 蔡纲, 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48-49.
建立陈式太极拳定型架的建议 篇9
反观陈式太极拳,也存在着一样的问题,目前社会上陈式太极名家众多,大众练习陈式太极的也越来越多,发展迅速,是很好的现象。但各个名家也各有发挥(指对拳架的改动,不是内在精气神和气质功力的表现),使得同一套路五花八门,差异甚大,导致各个传承体系的练习者互相攻击,互数别人的不是,各认自己才是正宗。这也难怪,包括陈家沟的名家,也是各有各的架子,没有一个标准。
本人以为,陈式太极拳应以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为标准,其拳架是以陈发科的拳架照片为主,不足部分由其子陈照奎补充。陈式太极拳在近代主要由陈发科发扬推广,其功夫、地位也得到各界人士的公认。现在各地的陈式太极拳家也大多是陈发科的传承。所以,以陈发科的拳架作为标准架,可得到大众的认可,使大家学习陈式太极时有一个准绳。
拳架有了标准化,其意义在于:
第一,练习者心中一目了然,学习时有了检验的标准,做到学拳有所依。
第二,便于制定比赛的标准和举行大型的表演活动,不同传承之间也能走到一起表演和交流。
第三,解决了不同传承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各立山头,互相詆毁的局面。
第四,陈发科的拳架是立足于好几代人的传承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是实战中智慧的结晶,其每一动作要求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特别是作为技击的目的),现在不少人经多年练习,自己认为体认深刻,并发现前人的不足而进行改拳(往往这些人并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而推推手而已),且不论这些人是否已超越了前人,但这样发展下去,社会上就会出现千千万万种同名不同型的陈式太极拳。
建议:
本人以为,应尊重历史,如果是练陈式太极拳的,就应以陈发科的拳架作为标准。否则,倒不如自己创拳,如甲某某太极拳,乙某某太极拳,没必要去跟陈式太极拳挂上钩,弄的不好,还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陈式太极拳 篇10
陈氏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河南陈家沟, 其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 他以祖传拳械为基础, 创造出了更加精益求精的太极五套拳、五套捶、十三势, 除此之外陈氏太极还包含了刀、剑、棍、鞭等武术种类[1]。陈氏太极是一套较为完善的武术体系, 并且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之后形成的杨氏、吴氏、孙氏以及赵氏太极等都是由陈氏太极衍生而来的。并且后人在练习陈氏太极拳体系时, 被后人称之为“小架”的一种练习形式是人们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
众所周知, 陈氏太极拳可以说是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的母体, 因此对陈氏太极拳的起源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将陈氏太极拳的渊源弄清楚才能为更好地研究太极拳, 才能为我们进一步弄清太极拳的源流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陈氏太极拳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对陈氏太极拳进行追根溯源, 需要从源头问题着手, 从陈氏太极拳产生的时代说起。本文中, 笔者就对陈王廷对陈氏太极的起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作相关的研究, 旨在进一步弄清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和起源, 这样不仅能结束武学界中关于太极拳起源喋喋不休的争论, 也为陈氏太极拳实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二、陈王廷生平经历与自身品格
陈王廷 (1600—1680) 又名王庭, 河南省温县人, 为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他自幼学习武术, 并继承祖传武学技艺, 功夫深厚, 对拳械尤为精通。陈王廷年轻时曾在山东一带走镖, 由于他武艺高强且为人正义, 经常扫荡山匪强盗, 声名远扬, 令那一代的不法之徒听到他的名声就闻风丧胆。陈王廷天生面部血色就红于常人, 再加上他蓄有美髯并且经常以红色的战马作为坐骑, 因此讲话中人都称他为“二关公”。当时正处在时局动乱时期, 陈王廷也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一直到明朝末年仅仅担任武庠生的职位, 后来被提升为县乡兵守备。陈王廷武艺精湛, 箭术也是超群, 在崇祯年间的一次应试考武举中, 他就以一马三箭、三马九箭的成绩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然而当时的陈王廷却因为小人的从中作梗, 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 才使得他与冠军失之交臂, 由于不满当时昏暗腐败的考评制度, 陈王廷立刻怒发冲冠, 驾着骏马挥舞大刀劈死了鼓吏, 并逃离了校场[1]。
当时陈王廷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是政局动乱、民不聊生, 人民揭竿起义, 其中有一位起义之士名叫李际遇, 他是陈王廷曾经结交的朋友。陈王廷在因为杀死鼓吏而逃出校场后为了逃避官府追杀, 便想去起义地区投靠李际遇, 而在去见李际遇的路上陈王廷意外地遇到了蒋发。蒋发是李际遇的部将, 他见到陈王廷后担心陈王廷是朝廷派来的奸细, 便在路上与陈王廷大打出手, 大战几个回合之后, 蒋发战败逃走, 且健步如飞, 陈王廷骑马追赶也没能追上, 不禁对他的脚力感到十分惊叹。在后来陈王廷暂住在御砦的期间, 蒋发和他经常切磋武艺, 并因武结交成为知己好友。直至后来蒋发因李际遇事败遇害而遭受朝廷追捕时, 也是陈王廷帮助他隐姓埋名, 暂藏于陈家沟。并且为了掩人耳目, 陈王廷在蒋发躲藏在陈家沟这段时间一直和他假装着主仆关系, 私底下却是至亲挚友。在平时的相处中, 陈王廷和蒋发两人在农忙时期帮助耕地收获, 在闲暇之余就互相切磋武艺, 自得其乐。蒋发武艺超群, 其腿力更是惊人, 因此江湖上人送外号“飞毛腿”[2]。在《陈氏太极拳名家列传》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表述蒋发腿力惊人的记载:“有一次, 陈王廷和蒋发一起去黄河滩那边猎杀野兔, 当时有一只野兔跳出草丛并准备逃跑时, 蒋发立刻徒步追上去, 一百步都没跑足就追上了那只兔子。”
之后, 陈王廷开始着手于陈氏太极拳的编制和创立, 蒋发在其编成之后首先拜入陈王廷门下, 跟随他学习陈氏太极拳。由于蒋发拥有良好的武功功底, 因此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进步神速, 学习一段时间的太极拳后, 蒋发提出想跟陈王廷讨教几招绝学, 但是陈王廷面对他的多次要求都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于是, 有一天夜晚, 蒋发和陈王廷两人正在揣摩太极拳的新拳路, 蒋发趁陈不备从兵器架上挑出一口单刀, 直接就向陈王廷砍去。当时陈王廷并没有任何兵器在身边防身, 但是还未等到单刀碰到他, 陈王廷便迅速地从院子中间纵到墙根前, 速度非常快。蒋发又尾随而上, 对着陈王廷又是一刀, 之间陈王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上一跃, 并且伴随着嗖的一声, 他的身子就牢牢地贴在了一丈多高的墙面上, 并且像磁石被磁铁紧紧吸住一样, 一动也不动。蒋发看到这情况, 不禁感叹道:“闯荡江湖近半生有余, 对于‘贴墙挂画’这一神技只是听别人说过, 自己却未曾信以为真, 如今看到陈公的精湛技法, 果然传言不假。”[3]直至后来, 蒋发病逝于陈家沟, 陈王廷为其操办后事, 将他埋葬于陈家沟北地小五叉口杨海洼, 并为他立下石碑。后来该石碑和原存于陈氏宗祠的唯一的陈王廷生前画像, 都在“大跃进”时期被毁, 现在关于两者相处经历只有陈子明所著的《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中有相关说明。
三、陈王廷与陈式太极拳创立、特点研究
陈王廷在创立陈氏太极时是以祖籍山西洪洞旧传拳术作为基础, 对各家武术进行博采众长, 并结合《易经》阴阳之理以及中医学说《黄庭经》等优秀理论, 吸收总结其中的精华, 最终创造了长拳十三势、炮捶等拳套七路以及推手、粘枪之法。这些武学技艺具有快慢相间, 密切结合意、气、形等要素的特点, 并且具有养生、健身相结合的优势, 成为了当今陈氏太极拳的雏形。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各种武技后来经过陈长兴的增益提升, 达到了更加完备的层次。
陈王廷是在隐退林泉之际创立陈氏太极拳的, 当时明朝衰败, 国家破碎, 各族窃取权利以自封,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 陈公抱着对当权者的失望和沉重的心情归隐山林。在隐居期间, 陈公发奋阅览各种武经子集, 并亲身造拳教拳, 目的是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为国家驱除胡丑, 光复河山。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梦想, 陈公在深入研究祖传拳械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钻研, 对《河图》、《易经》、《洛书》以及《太极图说》等书进行哲学道理的研究, 汲取各家理论之所长, 融合拳理拳法进行潜移默化的归纳融化, 最终创立了刚柔互济深讲缠丝劲陈氏太极拳[3]。这套太极拳中包括太极拳长拳、太极拳五套、十三势以及炮拳等拳术套路, 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长短器械, 如二十四枪、十三枪、八杆、四杆、镰、单刀、双刀、锏、剑、鞭等, 其中最为独特就是双人粘枪、双人推手以及梢杆对打等。
民间古今有十六家拳法, 陈王廷对这些拳艺进行取精去粗, 吸取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 笔者经过统计发现光是在“长拳”中, 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 可见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吸收的拳种非常多。陈王廷造拳结合了导引、吐纳等特点, 保证了练拳者在练拳时能做到汗流而不气喘, 并且具有强大的爆发力量, 其拳法中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就是结合了经络学说, 其中关于虚实、阴阳、柔刚的拳理也是吸取了阴阳学说中的理论。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 其特点为柔中寓刚、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 太极拳也因为这些特点成为了陈氏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它解决了练习者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提高刺枪技术和徒手搏击技巧的问题, 成为了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在整个陈式太极拳体系中, “阴阳”与“虚实”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从拳法外形上来看, 该拳在每式中均包含以下几对特点, 如“慢与快”、“圆与方”、“开与合”、“卷与放”、“轻与沉”、“柔与刚”、“虚与实”等, 并且包含多种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如“里外”、“上下”、“进退”、“大小”、“左右”等[4]。该拳法中统领全局的精华就在于练意、练气, 要求在演练该拳法时应当聚精会神, 注重拳意的领会而不是一味地使用拙力。在练拳过程中应当注重拳法弹力的加强, 具体可以通过放长身肢来实现弹力的加强, 其他还应遵循的联系要点为快慢结合, 又快又慢;顺逆缠丝, 形如螺旋;虚实分明, 中正立身;一气呵成, 连续不断;刚柔并济, 有刚有柔;腰脊带头, 节节贯串等。陈氏太极拳除了对各种拳法 (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 的研究外, 还包括了太极十八般武器的练习, 包括剑、枪、刀、钩、棍、杆、锏等, 这些武艺无不独具风格, 其中以双人粘枪和双人推手最具特色。陈王廷关于太极拳的理论研究现在可以从《拳势总歌》、《拳经总歌》以及《遗词》等文献中查阅。
陈王廷著写的《拳经总歌》在开头部分就有这样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 这句话是对“推手”技法的一种概括性说明, 这句话对太极拳的特点与方法都进行了简单的表述[5]。后来, 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套圈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 直到十四世陈长兴这一代, 陈氏一族一直对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进行精细钻研, 这两套拳法也就是今日尚在传习的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后来的武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也都是根据陈长兴这一代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演变而来的, 陈氏太极拳的创立不仅为我国民族武术史创造了新的成就, 还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建立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参考文献
[1]孙万智.最接近陈王廷拳术原貌的“小架”太极拳[J].精武群言堂, 2010 (23) .
[2]程峰.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J].中州学刊, 2009 (2) .
[3]王旭浩.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基于口述历史范式的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6) .
[4]温敬铭.谈陈式太极拳[J].寻根, 2011 (4) .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篇11
1?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這一定律运用在技击的实践中,不管是出拳还是出腿都要有蹬地的动作,蹬地力量有多大,地面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这样使出的招法才具有更大的威力。在陈式太极拳最主要的步法弓蹬步中,要求前腿的大腿与小腿成直角,起支撑作用,后腿蹬地、扣脚使两脚平行。行功时脚要五趾抓地,涌泉空虚,而且不能随意乱动。正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肩臂,形于手指”,对方的力量作用到我的身上时,我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最终将其力量反作用于对手身上。只有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才能获得人体的力源。
2?郾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反映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在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的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即惯性越大。
在陈式太极拳推手和技击中,我方通过假动作或技法诱使对方发力后,可利用惯性定律突然撤去该力,从而使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顺着其发力方向位移而失去平衡,我则可以利用对手调整控制重心的时机,使用各种技击方法制服对方。
3?郾力的合成
在力学上,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两分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决定,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图1中,F1、F2为分力,F3为合力。
武澄清讲:“四两拨千斤,合即拨也。此字能悟,真有夙慧者也。”马虹先生讲,要拨开千斤来力,先合住它,而后顺着它,顺其势,借其力,在顺遂中加一点自己的力,拨开它,使之落空,就可以以小力胜大力。通常讲“谁能合,谁能赢”,便是这个道理。
在太极拳技击中,如图2,当对方向我施加一个力F1时,我调整身势,同时向对方施加另一个力F2,在这两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合力F3,力的方向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方向。这个合力将改变原来对方施加于我的力的方向,以化掉对方的力,同时我可以在合力的方向再施加力,使最后的合力牵引对方离开原来的位置。由图1可以看出,F1和F2的夹角越小,合力F3越大。因此我方施加力时,尽量沿着对方力的方向,把二力的夹角减到最小,从而形成更大的合力,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
4?郾力矩旋转(力偶)
在力学上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能使物体转动或改变转动状态。图3中F1、F2为一对力偶。力矩M是描述物体转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转动状态发生变化,肯定受力矩的作用。力矩(M)=力(F)×力臂(L),通过公式可以知道,要使对方发生倾侧,就要想办法增加力或力臂。
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如对方左手击我右胸,我右胸应顺其来手的方向转身避让,使对方不受我身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立即以左手击对方的右胸,无须用力很大就能使对方身体发生旋转,随即在对方的力势上或化或打,或化打并用,以使对方身体发生倾侧,然后趁势加力于对方身上。
在太极拳单鞭一式动作五中,先走左肩靠,再左膝里扣(或外摆),同时右肘向外 击。主要用法是:当敌向我袭来时,我用左脚将敌人右腿套住配合左肩里扣外翻,敌人向右旋转引化或要退步时,我乘势用左肘向敌胸部击去,或以臂手 劲外碾击向敌人胸头,左腿与左肩一个往里、一个往外形成对称剪切劲,以击倒敌人。
5?郾能量转化定理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在陈式太极拳中,主要实现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将人体的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以达到锻炼人体机能或技击的目的。
这种能量的转化在陈式太极拳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是发劲时的“松活弹抖”。松活弹抖发劲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总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穿,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肢体的某一部分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例如掩手肱捶第五个动作中,左手逆缠下沉略向里后,右拳贴胸下逆缠里旋、沉肩、坠肘,里勾腕,再逆缠上翻,这是吸气蓄势,动作沉稳;随即左转螺旋上升,右胯松,右脚逆缠向右后蹬,左掌半虚握拳逆缠,向左后下偏外发劲,右拳逆缠由左肘下向前略偏右发松活弹抖劲。陈式太极拳中的“欲开先合,欲左先右,欲放先收”,就是通过蓄势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郾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其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杠杆的三要素为力点、支点、重点,支点离重点愈近,离力点愈远,起重时愈省力;反之,支点离重点愈远,离力点愈近,起重时愈费力。
如太极拳野马分鬃一式,左手下插、前上挑、托、 ,与右手下采、 ,形成一种下扣上翻的摔法;同时,左手挑 之中又合左肩靠,以下盘为支点形成一个向外向前的发放劲。陈式太极拳要求练拳者立身中正,以腰为枢纽,上下左右进退灵活成轮圆之势,一切动作皆以腰为轴而手足随之,易形成杠杆原理。
7?郾平衡原理
物体有三种平衡状态: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物体的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平衡性越高。
练武者大多要练桩功,有的还要练沉气功夫,运用时可以降低重心来提高自己的稳定性。但是人两脚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相应来说稳定性也是有限的,因此仅仅靠降低重心而不知弥补底面积上的不足,还是很难保持身体的稳定。陈式太极拳中,从预备式到收势总是以上身为轴,立身中正,虚领顶劲,而重心又是偏于一脚,虚实互换,轻沉兼备,靠两脚的随时变换虚实以适应身体稳定的需要,也就是底面积时时随重心移动而变动,这可以理解为增大了底面积(稳定性提高了),保持了动态平衡。
陈式太极拳中的步法多是“八不八,丁不丁”的斜行步,凡左脚站成外开型,右脚脚尖要里扣,形成两脚斜行平行步,同时两脚前后不是站在同一竖线上,而是骑着一条线进退。这样一是可使步法进退灵活,二是能使支撑面的有效面积尽可能达到最大。根据人体力学,两脚平行、五趾抓地能保持人体最好的平衡。
陈式太极拳习练时要求走低架,因为走低架时下肢运动量大,持续长时间锻炼能掌握“活桩式”的低架子,自然做到全身放松、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虚。从技击上讲,这种上轻下沉、重心下移的练法,有利于稳固下盘,必泰然“使人若不倒翁”,从而保持自己的平衡。
8?郾动量定理
动量定律:物体在时间T内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Ft=MV1-MV0,其中V1指变化后的速度,V0是变化前的速度。
习外家拳的人用拳击人出手快、力量大,由动量定理可知,用这种拳法击人尽管作用力F很大,但由于作用时间极小,被击中的对手本身获得的速度也就很小,因此往往只能打痛被击中部位,却很难将其击倒、打翻在地,给对手造成的威胁相应较小。而太极拳则取长避短,利用走、黏等技法,拿住对方手臂之后不是立即松开而是继续加力,而是将力较长时间作用于对手身上,由F△T=M△V不难得出,这时对手被动获得的速度△V较大,其被击出或打翻在地的可能性也较大,受到的损伤也较大,因而加强了技击效果。陈照奎先生讲“来之欢迎,去之欢送”,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就是让Ft起作用。
9?郾摩擦原理
根据摩擦定律,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即Fmax=F×N。正压力N是由自身体重和外界施于物体的法向分力组成,因而要使最大静摩擦力Fmax增加,就要使对方施加于我身之力转为法向分力,这样可以增大最大静摩擦力,自己才站得稳。
不论是在推手中还是技击中,要想方设法将对方施于我身之力,通过调整姿势、坐腰转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转化为我的法向压力,从而增大自己的静摩擦力,使自己站得更稳,处于顺势,立于不败之地。
“下塌外碾”是陈式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法,当我方手搭到敌人身上,不论哪个部位,不论何种劲,都先向下沉,连意念力都沉到敌人的脚跟上,然后走一个向外下弧线发劲,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向下、向外、沉乎乎的弧形滚动劲,迫使敌方拔根,减小其法向压力,从而使其静摩擦力减小,迫使敌方失去平衡。
10?郾圆形定理
陈式太极拳不论动作大小、快慢,都要求做到非圆即弧、触处成圆。陈照奎先生把人的腰和丹田部位比作轮子的主轴,只有保持轴心(或圆心)的中正,旋转的輪子才能稳定有力。轴心(或圆心)摆动,身体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轴心的立体螺旋力量,人体易失平衡,对健身和技击都不利。
陈式太极拳 篇12
2014年7月18至20日, 2014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于北京市石景山体育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神州南北、海峡两岸的武术爱好者及武林高手近2000人参加了比赛及相关活动。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由会长冯秀芳、顾问谢志根、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恩、副会长田秋茂、王行洪、副秘书长王黛丽、王永其、田京苗、张禹飞、庄建国, 以及各辅导站站长组织带领会员参赛, 并参加武术节期间的其他相关活动。
由于参赛运动员在赛前作了精心的备战, 赛场上各显其能, 连创佳绩, 硕果累累。
【陈式太极拳】推荐阅读:
陈式太极拳比赛套路10-13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分解提示07-02
学练陈式太极拳需注意的几个要点05-31
修炼太极拳10-18
太极拳教育05-20
太极拳运动05-28
简化太极拳06-04
练习太极拳09-09
太极拳论09-09
太极拳感想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