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例分析(共12篇)
课堂实例分析 篇1
早在古代, 朱熹就提出:“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后来, 著名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更是对朱熹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读书动笔, 能够帮助阅读者增强记忆, 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更能提高阅读者的分析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孩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笔者认为, 在阅读中学会动笔批注是培养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以及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
本学期, 我又接了新一届的五年级,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动笔能力, 并让孩子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批注成了我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第一课《窃读记》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窃读时, 小女孩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时, 班上同学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很快乐, 也很惧怕。”然后我又问道:“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小女孩的这些心理感受的?把有关的句子画起来并写下批注。”这时, 大部分的同学都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 只有一两个同学开始动笔画句子。看此情形, 我举了个例子:“哪句话可以说明作者很快乐或作者很惧怕呢?”这样的问题, 又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有同学回答道:“‘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 让我感受到小女孩读书的快乐。”我又追问了一句:“这句话如何让你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这时, 课堂又陷入了一片沉默。我再次引导:“这句话中, 你从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小女孩读书的快乐?”学生回答:“像一匹饿狼可以感受到小女孩对于阅读的快乐。”我问:“饿狼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饿狼?”学生回答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饿狼, 表达了自己对阅读的渴望, 从而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阅读的快乐。”然后, 我让他们把饿狼这个词用圆圈圈起, 然后在旁边写上“比喻”、“渴望读书”这样的字眼。这样艰难的教学过程, 使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但却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问题的产生, 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对于刚从第二学段升入第三学段的孩子来说, 语文的学习仍较为直观。他们在阅读文章后能较为直接地从文章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却不善于对句子内容进行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更难以对文章写法进行分析。其次, 在长期的阅读经验中, 孩子阅读一向注重的都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 更关注的是故事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 而对于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孩子最习惯的做法就是一目十行, 更甚的是就此忽略。再有, 不少的孩子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接受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经常等待的是教师或成绩好的同学的“正确答案”, 他们更喜欢教师把答案告诉他们, 然后他们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在孩子的心目中, 老师的话就等于是权威, 自己的想法也会最终会被老师的“正确答案”所否决。因此, 孩子对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难以产生自己的想法。最后, 对于这班的孩子来说, “批注”是第一次接触的学习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陌生, 自然所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为了使孩子更好地达到第三学段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要求: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 我在教学中将单元导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让孩子在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 结合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 围绕文章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 在文中画出句子, 写下自己的理解。如在《梅花魂》的一文的教学中,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找出句子, 在旁边写写你自己是怎样理解祖父的思乡。”在这样的形式下, 迫使孩子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 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语文的学习与数学、英语的学习不一样。数学、英语最终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但是在语文的阅读中, 从不同的身份、经历、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而同一个观点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因而我一直给孩子强调一个观点:语文没有正确答案。只要你能从文章中找出说服他人的理由, 那么你的观点就是对的。这样的观点, 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
为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更好地完成批注, 我首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批注。作为课堂上的批注, 一般包含认识生字词;画出精彩词句;也可以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在精彩句段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在重点段落旁或文章关键处写出自己的启发等的内容。而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点就是很好的提示。孩子们可以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或我提出的问题就某一个方面写下自己的理解, 这些理解不需要是完整的答案, 只要是一些关键的词语即可。既然是个人的批注, 就是个人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感悟, 因而自身的批注不一定全面, 但必须有根有据。
课堂批注, 简单方便, 省去在本子上写体会、补充的时间, 避免复述原文内容的“工序”。同时,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心致志, 促使学生边读边想, 锻炼思考力, 也为学生的复习带来了方便, 不必再去翻找读书笔记。在今后的教学中, 如何让课堂批注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 这将成为我以后要探索的内容。
课堂实例分析 篇2
辛月严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和刘艳艳校长一道听了我校语文、音乐、美术课,我们历时一周时间共听了七节课,分别是:五年级王纪霞老师的《诺贝尔》第一课时、四年级张春雷老师的语文课《珍珠鸟》第二课时、三年级姜桂珠老师的作文课《编写童话》、一年级徐桂霞老师的语文课《比尾巴》、吕丹老师的五年级音乐课《智取威虎山》、董翠翠的二年级美术课《动物乐园》、一年级刘校长的练习课《拔萝卜》。现将听课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一、课堂亮点
我们的教师与时俱进,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识较浓。他们能够从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理念及课堂设计等方面选取某一个侧面作为改进方向,着力加以解决,收效明显。王纪霞老师外出学习了高效课堂以来,上课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张春磊老师注重孩子的探究合作;姜贵珠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显著......这对于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等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好处。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风气整体上较好,具体表现在:
1、学习动机有所增强。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能确立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并能通过设计座右铭,树立身边榜样等方式经常进行精神充电,不断增强学习动力。张春雷、吕丹、董翠翠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2、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相当多的学生对所学科目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好自己专业的良好愿望,能主动查找资料来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七名教师在这方面做的都很好。
3、勤奋精神较好。相当多的同学能够充分意识到学业成绩与勤奋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能对自己的学业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挤时间,抢时间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成绩的普遍提高。徐桂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4、自律意识不断增强。相当多的同学能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了效率。姜桂珠、王纪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二、课堂不足
1、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在课堂上加大对同学们的思想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部分老师课堂授课方式不灵活,在课堂上技巧不突出,常常让同学们感到累、疲倦等,基本上没有课堂的互动等,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等。
3、高年级学生都很依赖《英才教程》这本书进行预习。方便,但方法单一,限制了学生的自己思维,学生在预习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根据《英才教程》中写的标准答案来回答。课堂没有生成和预设。
4、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部分同学不思考,老师说出问题,学生结合英才教程直接说答案,缺少了思考、合作的机会。
三、教学建议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以上还存在的不足,我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讲授时间。我们之所以坚决反对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教师的讲授法教学,否定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是要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一定要把积极的情感带进课堂。千万不可把学生只看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构建和谐、民主、宽容、充满人性味的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强有力的保证。要推广高效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有些同学的学习过程中环节抓得不全,细节落得不实。相当多的同学课前不预习,即使预习也是参考学习资料,导致上课听讲目的不明,重点不清,疑点问题解决不了。
4、让学生在预习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依赖《英才教程》这本书,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独立回答问题。
5、课堂上教师还要给全体同学思考时间,确保学生人人思考,人人参与学习,人人主动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分析,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不免有不到之处,请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课堂实例分析 篇3
关键词:“颠倒课堂”;网络平台;主体角色
教学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特点、教学技术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技术背景下,“颠倒课堂”等新型的课堂形式出现并不断发展。简而言之,“颠倒课堂”将学生学习时间和老师授课时间进行“颠倒”,将学生和老师的身份进行某种程度的互换,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思想。这种课堂组织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迅速风靡于全世界。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平台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以及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整理出问题,并且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可见,在“颠倒课堂”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他更多的是承担着一种“解惑人”的角色。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它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思考课题。接下来,基于“颠倒课堂”的理念,对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师及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者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将相关数学课程视频提前发布至网络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提前在网络平台通过数学视频进行学习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其自身是否具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也就是说,需要将被动学习模式调整为主动学习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将其发布至网络平台。以“圆”的相关内容为例,笔者将视频发布至微博平台以后,学生可以在家里根据自己的习惯、学习节奏自主地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以及学习速度,还可以对不懂的内容反复看,这便于其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而且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提炼问题,这些问题将是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讨论的重要素材。
2.在课堂中扮演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
当学生进入课堂以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这不仅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以及思维习惯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之后,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并对其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做好小学数学的知识回顾,并由学生制订教学内容
1.对知识回顾,并引出新内容
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回顾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安排相关的教研、教学内容。以“圆”的知识为例,只需要通过微博平台,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半径是什么?直径是什么?圆心是什么?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教师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什么是线段?它与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制订新知识的学习规划
举一反三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内涵。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入到新的知识领域之后,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其自主学习新的内容,并尝试制订新的学习规划。比如,在学生接触“线段”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他们进行相互合作、自主查询和学习关于线段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急于向学生灌输新知识,而应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培养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习惯。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将所学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知识才能够真正被激活,并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由于人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比如,在学习完有关圆的知识以后,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探索相关内容。这些任务小组需要对以下3个任务进行讨论:第一个任务,该知识的基础概念有哪些?第二个任务,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它们为什么具有圆的性质?第三个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设计哪些东西?这三个任务的难度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其中,第一个任务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第二个任务需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观察和思考;第三个任务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思维。能够很好地完成第一个任务和第二个任务。第三个任务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它考查了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对于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之间要充分交流、充分讨论并相互帮助,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之间掌握程度的差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圆”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有益于其终身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颠倒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它不仅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低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探索“颠倒课堂”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艳梅.生态观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28-29.
[2]薛新建,洪萍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40-41.
课堂实例分析 篇4
“作者罗素在这篇文章中, 直抒胸臆, 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是: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我为何而生’, 这种疑问是永恒的, 过去有, 现在有, 将来也依然会有;它的答案又是多样的, 智者有, 愚者有, 凡夫俗子也会有。作为智者, 罗素对现实的困难和人类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 然而, 即使是失败的抗争, 即使始终与痛苦相伴, 他还是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成为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那么, 作为中职生, 对这个问题, 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你们又是为何而生的呢?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比较深邃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随之雀跃。
生1:我是为爸爸而活的。我爸爸为了我的学习, 抱病打工, 我是他的精神支柱, 所以, 我要让他以我为豪。
生2:首先, 我为父母而活, 其次, 我更多地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的成就感和理想境界而活, 例如, 学生取得好成绩, 为周围人做一些事等等。
生3:我是为父母而活的, 同时, 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一名画家而活, 虽然我现在是中职生, 可是, 对理想的追求我始终不放弃。
生4:我只不过是来到世间的一棵枯草, 我为情愫和欲望而活。
生5:我为追求玫瑰般的爱情而活。 (师评:这位同学的人生是多么有诗意啊!)
生6:我呢, 一半为父母活, 一半为自己活, 但更多的是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活, 更愿意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
生7:我觉得人应该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活, 只有实现自我价值, 才不枉此生。
生8:人生很短暂, 我不一定要活得很久, 但我要活得有价值, 我要为我的信仰而活。
生9:我是凡人, 没有罗素所具备的崇高思想境界, 我想, 我是为了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而活的, 然而, 我更愿意追求属于我的爱, 如果没有爱, 那将是多么无味的人生啊。
生10:我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从小学开始, 老师就引导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 长大后, 要当科学家、画家、歌唱家等等, 为我们指定了人生, 可那是老师的人生, 不是自己的人生。现在, 我只是一名中职生, 未来对我非常渺茫。我要为我的人生确定自己的目标, 决不轻易提“死亡”二字, 那是对人生的极不负责任。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我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享受每天的阳光和雨露, 享受人们舒心的笑容, 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
……
师:说得多好啊, 同学们!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不得不结束热烈的讨论。今天在谈到有关“我为何而生”这个话题时, 在座的好多同学脸上显得有些沉重。不过, 我欣喜地看到, 同学们都能充分意识到家里的父母亲在你们心里的位置。是的, 不管我们是否有出息, 今后是否有多大成就, 首先, 都应该为我们的父母而活, 为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而活。然后, 再面对现实, 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好, 人生本没有意义, 没有人会为你的人生确定意义, 即使有, 那也不是自己的人生。可是, 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 那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状态里面。每一天, 我们每做一件事, 都可能会感到莫名的痛苦, 因为我们没有前进的方向, 缺乏明确的目标, 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 像只无头的苍蝇, 到处乱钻。这种没有任何思想, 缺少思维活动的人生, 活在世上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确定奋斗的目标, 使自己的人生旅程铺满色彩, 充满意义。虽然我们无法像上帝那样以拯救全人类的痛苦为己任, 但是我们可以拥有罗素那样的高尚情怀,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也是我们对这一课进行讨论的意义所在。
课堂教学评语分析 篇5
听评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和研究。
◆观察分析、研究的对象:一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一是教学设计组织者--教师。
◆听评课要以学评教。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对照教师的教学行为,考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评价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听评课要综合分析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的、内容,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合于学生? 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是否有效促进了学习?
二、课堂教学观察分析与评价的目标、目的
目标:
◆观察、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有效性、创造性
◆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的效果
◆观察了解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是否和谐、统一
目的:
◆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科学地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
◆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总结教学活动的经验规律,提高对课堂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
三、课堂教学观察分析与评价的重点
◆学习标准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怎样?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设计思路、学生学习思路是否和谐统一?。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媒体的选择运用是否有效?
◆学习活动、学习方法指导做得怎样?
◆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
◆教师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与教学风格怎样?
1、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评价
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厌烦应付或是认真专注?诲人不倦或是敷衍应付?研究探讨或是表演作秀?面向全体或是只注重部分学生?
教学内容处理:是否依据学习目标、参照教材从教学实际进行处理? 是否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突破、练习作业适当、适量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式方法是否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单一、程序化、模式化或是多样、灵活、富有创造性?
◆教学呈示行为的观察分析
语言:语音、音量、语速、口头与化学用语、体态语言
导入:切题,简洁,引发趣味和求知欲;
讲授:启发性,针对性,深入浅出,能引起共鸣和思考,过渡自然、巧妙、逻辑性强
设问:适时、明确、有效、针对性强
评价:适时、中肯、作用
结束:简洁、明确,概括性、承上启下
板书:内容(知识结构显示、重难点提示、补充内容要点、习题、配合讲解的图表、文字、符号运用),呈现(与讲授的配合、吸引力与示范性)。
演示:内容相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现象展示(可见度、清晰度、描述、观察提示、引导),示范性
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必要性、科学性、有效性、
2、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
(1)学生的听课行为:
观察内容---情绪:专注程度、思维活跃程度、问题行为的频度; 笔记的方式、水平;对教师提问设问的应对情况;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提问或质疑;
观察方法----点面结合的观察,个别询问,从师生、生生对话了解,观察学生的笔记、课本的批注,学生课后反映。
(2)学生的实验、实践(练习)活动表现:
观察内容---对实验目的、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记录情况----客观、及时、全面、正确;对实验结果的说明、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对实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装置连接、装配,实验的步骤和顺序的了解掌握情况;是否注意、实验条件控制和实验安全。
对讨论、练习的专注程度,完成的质量、纠正完善的效果,交流与互助的情况,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观察方法----点面结合、观察和个别询问、从师生、生生对话了解、从学生实验准备提纲、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了解。
四、课堂教学行为观察的准备
听课忌盲目性。教师听课前应做好准备
A.熟悉课标教材,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领悟课标或大纲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了解编者意图,弄清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B.自己思考、设计课堂教学初步方案,勾勒粗线条的教学框架,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C.了解学情,了解所听课的班级的类型(文、理科;物化、政史班等)或学生的成绩水平的情况;
D.明确评价标准,了解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因为这样才好对所听的课有一个大致的定性。
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是有意义的课,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学生在课中,要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对今后的发展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上课,“进去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教师讲的东西学生已经知道了,何必再上?
(2)一堂好课应是有效率的课,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有没有效率要看:课对全班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好的,中间的,困难的,有多大效率?效率的高低怎样?课必须是充实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一堂好课应是有生成性的课,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4)一堂好课应是常态下的课,是平实的课。教师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不少教师一旦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都拿着准备好了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课前准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和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课应该是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一堂好课应是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计的指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五、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评价
听课后的思考和整理。
回顾听课记录,与执教者交谈,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比较,写“听课一得”,或者吸取执教者的优点用于自己的教学。
分析、比较,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注意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关注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
评课的三个原则
1.和授课教师零距离,依据授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就课论课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有激励性、考虑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差异。
2.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3.事实求是,讲真话、实话,不客套,不意气用事。以课为评论对象,不轻易评论教师个人。
评课的基本要求
(1)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看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是否依据《课标》,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分析教材处理。
评析一节课还要看教材的组织和处,讲授的是否准确、科学,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程序和结构。
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三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创造性,新鲜、引人入胜;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层次、环节、教学技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时间分配。
(4)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学的方式。“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是统一的,互为依存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要多样化;
要有创造性、富有艺术性;要考察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分析教师教学基本功。
板书、教态、语言、操作。
(6)测试分析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学习情绪、思维活动、受益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教学时间利用率
1.美术课堂教学评语
2.课堂教学质量评语
3.课堂教学氛围评语
4.初三月考语文成绩分析综合评语
5.实习评语
6.个人评语
7.新生评语
8.教师评语
9.差生评语
课堂跑题案例分析 篇6
且看案例一:《套中人》教学设计
一、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1.通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别里科夫、华连卡及科瓦连科的口吻来复述故事情节。(关注人物角色的个性及习惯)
2.交流并提问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
二、半命题讨论
1.出示题目: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什么?__________
(1)表象:根据导学案完成结果,小组成果展示:别里科夫人物肖像描写。
(注意发挥想像,完善人物行为、语言及神情描写)
(2)隐象:通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词。
(通过个性化解读,找出相应片段并进行分析归纳)
2.出示题目:___________套住了别里科夫
(通读文本,筛选背景信息并交流。)
(1)社会因素说。
(2)个性因素说。
3.出示题目:别里科夫套住了____________
(通读文段,筛选相关信息交流)
(1)社会影响。
(2)对个人的影响。
4.给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词,总结其人生。
【评析】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初看不可谓不深刻,教师不可谓不下功夫,但是我并不认可。首先,目标太高,偏离学情。老师想当将军,课堂目标高瞻远瞩,却明显脱离学情。因为要求学生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首先要站在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只通过简单的预习,未经教师引领分析就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复述,犹如让学生一步跨三级台阶,课堂能顺利进行吗?而课堂过程中的3个问题表面上深刻,实际上大而宽泛,学生理解起来难,筛选出完整的答案更难,何况教师后面还将学生引导向“社会因素说”“个性因素说”等专业心理学领域的名词。因此,本堂课就是想当将军的老师在卖弄自己的十八般厨艺。其次,内容太杂,偏离目标。老师像厨师一样,烹饪每一堂课,然而不自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了:美丽的诗化开头,麻辣的问题设置,咸透的思想挖掘,悲苦时代意义,酸溜溜的人生感叹。一节课下来,学生脑中更似一锅疙瘩汤,五味杂陈,不知西东。
再看案例二:《祝福》教学设计
导入语:新的一年,有人祝福家人升官发财,有人祝福朋友万事如意,也有人祝福同事工作顺心,在这个人人祝福的日子里,却有一段让人伤悲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祝福》,去认识那个悲苦的女人——祥林嫂。
问题设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自杀还是他杀?)
思想挖掘:嫌疑人——婆婆、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大伯、卫老婆子、我以及封建思想这把无形的匕首。
时代意义:联系《氓》《孔雀东南飞》谈谈古代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结语:在那个时代,妇女命运如此悲苦,现在的女孩“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里笑”,时代的引擎有些猛,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受独立的精神,又主动依附成财富的寄生虫。这节课,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评析】厨师型的课堂在我们常规课堂中比比皆是,要查一个课堂设计,上网一搜,数不胜数,于是这个课件取一点,那个设计粘一块,教师自认为是精挑细选,优中组优,却不想与自己及学生水平越来越不相称。其实这就是只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变而忽视目标的定位与达成,教与学、教与评缺乏一致性。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写作的思维也会形成这样的套路:开头华而不实,问题哗众取宠,赏析落入窠臼,联系社会牵强附会,总结故作深沉。
再次,环节设计,游离目标。教师像司机一样。目标已定、路线已定,那就扶好方向盘,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看到哪里,说到哪里。但一些教师非要独辟蹊径,熟悉的课文要讲出新意,不熟悉的课文也要讲出新意,追求精彩连连看,但课下一细品,味同嚼蜡,没有内涵。
那么,怎样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既能“曲径通幽处”,又能尽量少的“放马青山外”?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要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扎实有效,而不要过度追求“哗众取宠”,非得践行“不想当将军的司机不是好厨师”。
课堂实例分析 篇7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学生
所谓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利用观察量表从不同视角解剖课堂, 用观测的数据科学、理性分析课堂教学, 为评课、议课和教学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一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观察有效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为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研训提供帮助。[2]课堂观察的目标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升学习效率, 强化学习效果。和传统的听课相比较而言, 人们总结出了课堂观察的优点, 例如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选择性、理论性、合作性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和加以探讨。当然, 传统的听课是有许多不足的。以往, 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曾听了许多课、评过许多课, 但是对自己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帮助。这是因为传统的听评课只是为了听 (评) 课而听 (评) 课, 并无明显的目的、性诊断性等。而课例研修则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手段, 帮助教师了解听 (评) 课的本真, 帮助教师真正的实现自我提升。
一、学习教育理念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善, 改善的标准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察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 评价观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因此, 观察者就需要利用利用课堂观察这个契机, 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 确定自己的价值判断, 否则, 不利于实现课堂观察的本质意义。譬如, 教师要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 就要领会并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利于确定观察点并对所观察到的教学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评价。有位教师选择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 她利用课堂观察的数据说事儿, 让被观察者心服口服:一是执教者分析课文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三是小组讨论的时间;四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 并以课标的依据“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二、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学习内在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观察的终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课堂观察的主旨。如果对学生的学情毫不知晓, 势必影响观察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组织教学环节、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都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把握。观察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判断, 自然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因此, 做好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一环, 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 学情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是任课教师提供的学生座位表。这张表上应该显示出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有利于观察员选择某一种层次的学生进行观察;二是通过课前和学生的沟通, 观察等了解“这个”教学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因为学习习惯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基于观察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比如, 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在学习某内容的重难点十分了解, 心中有数, 就能在观察中多多留意, 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解读教学文本
如果你要观察某一内容的教学, 就要对相应的教学文本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 语文教师解读教学文本也是课堂观察前的一项工作。教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学文本,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所要实现达成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明确这一内容在整个文本, 甚至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
四、制作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由于课堂观察量表直接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 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进行的是即时性、有分工的观察, 获取的是现场第一手资料, 所以, 比起调查法 (问卷法或访谈法) 和实验法, 课堂观察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低, 研究的方法更为直接、更为直观。这也是人们钟情于这一方法的重要原因。那么, 如何制作课堂观察量表或观察工具呢?
(一) 了解四个维度。
课堂具有多维度性, 各种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 呈现多样性。如果全面观察, 观察者一定力不从心, 眼花缭乱, 难免出现漏掉或者盲区。于是, 研究者将课堂观察划分为四个基本维度, 即“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这四个基本维度其实对应着四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且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且教学行为是否适当?这堂课教了什么又是怎样教的?观察者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如何?总之, 学生学这门课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则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四个维度具有关联性, 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研修团队合作。
由于课堂的多维性, 需要教师们分工合作。如, 每位成员选择一个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这就可以呈现课堂的多个方面, 打开课堂的多个视角, 进而破解教学的困惑。因此, 有的教师称之为显微镜下的课堂, 微观的课堂, 细腻深入, 针对性强。因此, 在课例研修中, 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例研修主题, 在协商观察角度之后, 合作研制, 特别是初学课堂观察的时候。
(三) 如何选择观察点。
观察角度的选择要根据执教者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策划考虑, 以使观察具有针对性。比如, 某位执教者打算通过师生提问和生生提问进行教学。观察者可以从提问的角度观察课堂,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师生之间的提问,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生生之间的互问。但是你要注意, 观察角度的选择一定是有意义的、可观察的、可记录的。
选择观察点请用以下标准衡量:不适用于“基于证据的听评课”;问题太大, 指向不明确;不易操作;容易出现研究的问题与收集的证据不一致的情况。所以, 我们建议您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I) 中为我们呈现了“课堂观察框架”。其中有4个观察维度, 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的举例, 提供给观察者观察的抓手。这份框架是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反复思索摸索总结出来的, 对课堂观察大有裨益。
(四) 分解核心概念。
分解核心概念是制作观察量表的前提。承上例, 提问包括哪些要素呢?经过学习或查找文献, 我们进行一级分解, 把提问分为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质量、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 包括提问后被问者的反应等。之后, 我们再进行二级分解, 如:提问的类型有回忆型、理解型、分析型、评价型、综合型几种。提问后有教师的理答和学生的回答。如果进行三级分解, 教师的理答中又有一些表现, 比如追问、鼓励表扬、重复学生的话、不理睬、批评、打断、代答等表现。经过层层分解, 我们制作量表就容易许多, 就会对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了。比如, 你可以选择各种提问类型在课上的比重, 观察提问的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
(五) 寻找关键行为。
这里的关键行为就是可以作为证据的材料。首先, 行为类型主要包括:语言线索:如语言互动, 公开报告, 自言自语;动作线索:如听、说、读、写、做、演、走、看;体态语线索:如眼神、面部表情、坐姿、走动。其次, 证据类型主要有:定量的:如提问或叫答次数;时间;定性的:如描述性语言;绘图的:如教师移动、眼光注视;图示的;作品或文本:如练习纸;还有音像的, 如图片、声音或视频。
五、确定观察的位置
为了在观察中获取更多的、更真实的信息,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尽量不要妨碍被观察者的教或学。比如提前选一个合适的座位, 和被观察者聊天, 让对方熟悉你、适应你, 不至于因为陌生而不自然、不自在。
【示例】
课前会议上, “乘风破浪”课例研修工作坊的老师们决定根据研修的主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开始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经过商议, 王兴老师从课堂文化的角度, 观察授课教师的行走路线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 他勾画了一张教室的草图, 上面有讲台、学生座位的排列以及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位置, 也标示了教室门窗所在的位置。课上, 王老师始终用笔跟踪着教师的行走路线。如果教师行走路线是重复的, 他就在线条上画上标记。一节课下来, 王老师发现, 这位授课教师行走路线始终偏重于教室的南侧和教室的前半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张敏老师负责观察教室最后一排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授课教师的介绍, 这一排有8位同学, 其中有2位是中等生, 4位后进生。只见她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 看看学生都在做什么, 并在自己的表格上面记录。她的表格是这样的:
其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 (每5分钟观察一次, 共计观察8次) “行为”有若干种学生常见的课堂表现 (限于篇幅, 这里不详细列出) 。
在教室的北侧, 还有一位观察员秦大云老师, 她负责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进行观察。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他认为, 他的量表是这样的:
丁壮老师也是观察员之一, 他是从教师语言行为的角度进行课堂观察的。他使用的观察工具是碳素笔和录音笔。他在课上打开笔记本, 飞速记录着教师的口语, 同时, 把录音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无论教师走到教室的那个地方, 这只录音笔都可以录得清清楚楚。
下课后, 这些观察员们会将课上搜集到的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 其中, 包括测试员对学生学习的检测结果。
【提示】
1.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的教学活动, 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并不是为了评价和选拔。
2.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并作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 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彼此既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模式进行。
4.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的基本方法是确定观察点 (合作分工;根据执教者的主题、个人兴趣专长和课堂框架;有意义、可观察、可记录) ;分解核心概念、形成观察量表。
【习题】
1.结合本专题内容或亲身实践思考:怎样确立课堂观察点并且研制与课例研修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观察表。
2.结合“示例”, 说说你对[提示]中内容的理解。
3.自己尝试开发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说说制作的体会。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英语课堂用语分析 篇8
1. 组织课堂活动的语言
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包括分析课文、表演、角色扮演、跟读、比比看、玩游戏和讨论等。
分析课文时教师使用的课堂用语明显受到他们的中文教学背景的影响, 如:
Please dissect this article into several parts.“把课文分为……段落。”
Read this article and underline the important words.“读课文并画出重要词组。”
此外, 还有一些较复杂的课堂活动, 如分组活动 (group activities) 、交换阅卷等。
分组活动中第一步是分组, 同时交代分组的原则, 如:
We are going to do a group activity.
No more than four people in a group.
第二步是明确指示学生们在活动中要做什么。比如, 检查组员的答案:
Quiz your group member about his or her answers.
此外, 使用恰当的动词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指示。以交换阅卷活动为例:
Step 1.Switch papers with the person next to you.
Step 2.Check your friend's answers.
Step 3.Each item on the test was worth five points.With 20 items, the total test grade is 100 points.
Step 4.Write the grade on the top of your friend's paper.Sign your name next to the grade.
Step 5.Return the paper to your friend so he or she can check his or her grade.
Step 6.Pass your papers to the front so I can collect them.
2. 教学程序性话语
教学程序性话语包括授课开场白、解释课堂规则和授课结束语等。
在实际教学中, 授课开场白应该更为灵活。可以考虑下面一些说法:
Where did we leave off before the break?
Today, we start where we finished last time.
Open your book to where we left off.
中小学教师所奉行的课堂规则往往是一些普遍适应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 如:
Please raise your hand and speak up your mind.“请积极举手发言。”
Please be quiet and listen to me closely.“请保持安静, 注意听讲。”
Behave yourself.“乖一点, 别装怪了。”
3. 师生交流用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学生对授课的反应, 保持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听课状态, 例如:
Any other ideas or opinions?“还有哪一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Can you follow me?“能跟上我的速度吗?”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明白我的意思吗?”
师生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有效地利用教师反馈语, 例如:
Well done!Keep up with the good work.“说得很好, 值得表扬。”
Try harder!Give it another try!“加油!再试试看!”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即使是批评和警告, 也可以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提出, 例如:
That was totally off the subject, but it was an interesting comment.
You made some progress, but 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实例 篇9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真正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科学组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1. 角色扮演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节选文章较长,文言知识点典型、重要,相对于其他文言文来说,本文难度不大。以往笔者都是采用全文串讲,穿插提问的方式。这样讲授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而教参上本课的教学要求明确了“组织学生表演一个或几个片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文分为“举荐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四个故事(片段),笔者将本课安排4课时,根据座位将学生分成4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故事,每课时完成翻译句子、疑难提问、教师强调、人物分析、角色扮演、熟读成诵等六个步骤。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按步骤开展本部分的活动。除了“教师强调”这一环节是教师的补充讲解外,其他都由学生完成。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或翻译,或分析,或表演,或背诵。不管是字词梳理,还是人物分析,不管是情节再现,还是整段背诵,都要求学生对课文掌握熟练,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清楚。特别在表演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基本脱稿表演,人物对话、旁白都是用文言文表现出来的,赢得了许多掌声。
2. 模拟动作
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看”和“拍”包含抒情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取一支笔当作“吴钩”,做出“看”的动作,让学生揣摩应该怎样地看?是随意地看吗?学生能体会出作为一名爱国志士,手拿武器却不能战场杀敌,武器闲置,因此应该是“看了又看”。同时让学生做出“拍”的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
二、生活性
“实践出真知。”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指导学生准确识记字音的时候,笔者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字音。比如“晕车”的“晕”,本地人会错读为一声。为了让学生强化四声的印象,我就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两个刚刚学了这个词准确读音的学生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晕(yūn)车”时,主动给别人纠正读音说是“晕(yùn)车”。同时提醒学生“以后你们晕车时知道该怎么说了吧?”学生连跟着应和了几声“晕车”“晕车”,加强了记忆。
本地人经常把“鲫鱼”的“鲫”错读成二声,读成正确的第四声总感到很别扭。在强调这个词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买鱼前反复练习这个词,等练习好了准备买鱼时,才想起来每次买鱼时和老板交流的是方言,并用方言说了这个词,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文言字词“见”是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笔者随口唱几句歌,然后说“见笑了”,告诉他们“见”表示对我如何。
纠正已成习惯的错误,就只有采用深刻的方式才有效果。否则今天记得,明天又忘记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于生活中,或者联系上课时设置的情境,才记得更准,印象更持久。
三、自主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每节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踊跃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到黑板前演板,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学习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笔者曾自豪地告诉学生“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最多的”。笔者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个名字稍微陌生,就点哪个学生回答,加深对该学生的认识。对于熟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较难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考查他掌握的情况;较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弱点的学生回答,增强他的自信;更多的时候鼓励他们自觉举手回答问题,培养他们自我展示的勇气。比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教师可鼓励学生只抓住一个意象进行赏析,降低了赏析难度,增加了学生自信,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归纳总结方面,可以大胆放开尺度和限制,让学生学会“挑选”重点,“挑选”作业。比如,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为了查漏补缺,巩固重点,笔者尝试不限制学生归纳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挑选本课最重要的5个句子和最重要的15个文言字词,并作翻译和积累。作文训练上,让学生自己挑选最喜欢的优秀作文,并作详细点评,然后背诵优秀段落。笔者认为,挑选的过程是复习的过程,挑选5个、15个,必须要看更多的内容,无形地督促学生加强阅读,加强理解,加强反思。
四、丰富性
语文高效课堂上,既应包含课内知识、考试要点,也应补充课外知识,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应将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穿插于语文课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丰富语文课堂,锻炼语文能力,检验语文素养,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比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可以在第一课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习之后,每位同学要创作诗歌5首,全班合出一本诗歌集,还可以举办一次原创诗歌朗诵大赛。这样,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就特别注意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技巧,在朗诵的时候也很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单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写秋,写了秋色、秋声、秋感,将自然界的秋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讲课时恰逢秋季,笔者让学生模仿本文,以“四中之秋”为题,写学生眼中的秋,写身边的秋。学生积极性很高,现学现用,成效显著。
“满溢课堂”的问题分析 篇10
一、“满堂灌”涛声依旧
尽管我国各地推行新课程多年, 但在学校随堂听课当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 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讲评课更甚, 唯恐学生听不懂, 唯恐知识有缺失, 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满堂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照本宣科。概念是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石, 很多教师却不重视概念的解读, 往往照本宣科, 隔靴抓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与实际教学中都忽略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 没有将能够支持概念生成的相关文字、图像、数据及其他元素组织起来。在讲解概念时, 教师适当留白, 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去理解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2.包办代替。教师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 甚至说错, 怕教学时间浪费了, 经常是急于自己归纳与总结。其实教师要大胆留白, 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3.无的放矢。一些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教师还在喋喋不休。而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说存在的不同认识, 教师却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引导。
4.忽视“生成”。有的教师喜欢以我为主, 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强势推进, 不鼓励也不允许学生有新的问题生成与新的需求提出, 不善于对预设进行适当调整, 不敢大胆留白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满堂问”改头换面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 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50 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过于琐细, 而且大部分都是“齐声回答”。有人认为, 从“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是一种进步, 至少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其实, 那种低效的“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改头换面。“满堂问”一般表现为:
1.教师主宰。“满堂问”的实质, 仍然是老师的操纵, 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掌控的办法, 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应该说,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 除了老师适当的讲解, 关键还是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追求数量。一些教师片面认为, 问题提得越多, 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 他们常常会一味地频繁地提问, 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核心问题, 有的问题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 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直接回答, 并无多少价值可言, 有的甚至是低级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课堂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过多过滥, 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 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3.不重思维。“满堂问”的课堂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对于学生回答背后反映出来的思维问题与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的提问, 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学生会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 但不知道如何解答;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搞不清老师究竟在问什么。因此, 教师不能光顾提问与简单判断知识的对错, 还要注意分析回答中的思维路径。同时, 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要找到师生思维脱节的原因,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多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 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 还要有一个“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
4.剥夺生问。在现代教学中, “课堂提问”应该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 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满堂问”恰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不认识学生发问的意义, 二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提问的“引问”技巧。
三、“满堂练”蔚然成风
1.基于题海战术的“满堂练”。“题海战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考试的要求, 讲解相
关概念和规则, 并布置大量习题, 让学生反复做反复练。在毕业班以复习为主的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整堂课在进行大量操练, 还美其名曰“勤学苦练, 熟能生巧”。
为什么会出现“满堂练”的倾向, 这和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
一是错误理解多练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有的教师坚信“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课堂练习多多益善”, 其实, 熟能生巧不是一概而论的, 一味多练, 往往熟能生笨, 熟能生厌, 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与“思维惰性”。
二是认为学生不自觉, 只有逼他们多练,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复习效度。
三是形式上的“尽责”。认为, 所有的题目都做到份了, 再考得不好, 我也无能为力了。
四是随大流思想。认为, 其他学科都在抓紧练习, 我也要抓紧。
2.在翻转课堂上出现的“满堂练”。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布置学生在家提前通过看微视频完成知识的预习, 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练习的进行等, 从而在教师的辅导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使翻转课堂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这么受人推崇的翻转课堂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据笔者观察, 尤其是在理科课堂里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当教师问学生预习中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有”时, 教师会进入讨论、释疑等环节, 而当学生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时, 课堂就直接进入进阶式的练习活动:巩固性练习→变式练习→应用型练习→反馈测试练习→综合性难题练习。这时, 课堂是静悄悄的, 教师在不停地巡视与指导。这样, 久而久之, 课堂教学方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四、“满堂动”应运而生
中国的课堂历来比较死板, 原因之一, 是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相对较差。现在不少教师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尽管“满堂动”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作为一种倾向仍然要注意防止。有些课堂已经出现“活动代替教学, 外动大于内动”的偏向。因此, 我们要注意认识以下问题:
1.不是活动数量越多越好, 活动在于质量与效果, 课堂活动也不能太满, 也要张弛有度, 适当留白。
2.外在的“做中学”活动与内在的“思中学”过程要有机结合, 不能相互脱节或替代。
3.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适合的活动搞得越多反而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课堂实例分析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 课堂
时代在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改革进行地也如火如荼,教育界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是我国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肩负着我国许多领域的建设发展任务。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改革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英语课堂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老师发布的关于课程所涉及到的新知识和新内容的视频,自己先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地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学校完成。而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就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个场所,包括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翻转课堂”在美国的教学中应用的比较普遍,而且效果较高,广受推崇,甚至还被认为大势所趋的一场课堂的革命。而这种在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尚且还处于起步进行探索的阶段。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首先,传统的英语教学,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听懂课堂内容,英语老师在教学时会采用中文教学,只有在读单词或者文章的时候才会用英语教学,这样的方法虽然学生们都能够听懂老师让做什么,但是却不利于学生们口语能力的提高。学生虽然也在上英语课,也在听英语,讲英语,但是其实还是在中文的环境下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
其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英语课堂也只是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整个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了一个个的配角。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还可能引起同学的厌烦心理,不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课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只是将大部分人都能听懂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而且老师讲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英语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首先带领同学读单词,然后学习文章,接着再翻译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多读。几乎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同学们在还没有上课之前甚至已经能够知道老师整个课堂要讲什么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所以,同学们也会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失去兴趣,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导致同学们厌烦英语,甚至出现逃课、缺课的现象。长此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就会失去吸引力。这样不利于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师生角色转变。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听讲的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英语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提高。但是,“翻转课堂”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恰好将师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同学们作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老师只是课堂的配角。但是,老师的作用却并没有降低,在整个课堂上,老师应该熟练地掌握同学们学习情况和对于活动的组织方法。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对于同学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习小组的分配情况、小组的讨论进展等等各个环节的熟悉和掌握,以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出意见。
其次,老师由以前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的问题的解答者。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同学们通过视频来学习知识,老师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此来加强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老师只是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问题的解答者和信息资源的传播者,有利于同学们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2.课堂形式多样化,互动性提高。“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前就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所以英语课堂成了学生们增强对知识理解能力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解答,这样充分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学生们对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活动也增多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英语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能够使同学们参与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综合上边的讨论,我们明白了信息化时代下“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含义和它的主要流程及操作步骤,同时对于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我们对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缺陷。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2]孔燕,陈金,姚柏春等.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2):180-184,185.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不应势不两立 篇12
课堂评价是指由评价者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采用质性量化的转换技术, 给出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支持者认为, 课堂评价有助于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规范, 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规范只有比较笼统的认识和感受,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这种认识和感受转换成比较精确的概念, 避免了理解和实践方面的
分歧和混乱, 给教师指明了努
力的方向。
课堂分析是指由参考者通过课堂观察, 对课
堂教学状况进行分析, 给出质性的分析
结果。支持者认为,
分析即描述, 分
析即研究, 分析即改进, 分析一堂课就是去描述一堂课, 去研究一堂课, 去与教师协商改进一堂课。因此, 分析是话题性的而非指标化的, 是描述性的而非等级性的, 是旨在改进的而非用于管理的。
古人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其实,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也是各有长短, 利弊互现的。课堂评价的优势在于:以标准为准绳, 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易于操作, 降低了评判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评价标准可以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的特征,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其缺点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 尽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感知或内省方面的某些表现, 却无法用准确的文字予以表述, 可能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课堂分析的优点在于一人一把尺子, 信息比较丰富, 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其缺点在于:描述性语言会降低解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分析者容易受到主观意识或外界因素的干扰, 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质性的分析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规范的内涵和外延。
国外曾经有过类似的争论, 现在虽然争论双方的基本分歧没有完全消除, 但两者之间的分歧已经缩小。双方不再针锋相对, 过度强
调己方的合理性或有意淡化对方的重要性, 而是彼此向对方靠拢, 承认和吸收对方的合理成分。如今, 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 采用“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的策略, 将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结合使用, 努力提高客观性和说服力。
其实, 与课堂评价相比, 课堂分析的技术含量更高, 操作难度更大。它作为一种质性评价, 除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双方民主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等基本要求以外, 还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 如研究模型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资料的收集、排除影响因素的策略、避免伦理问题的方法、提高效度和信度的手段, 以及检测、整理、归类、分析、解读、推论等一系列技能。然而, 接受过此类训练的人少之又少。因此, 参与者务必接受专门培训, 否则课堂分析完全可能“走过场”“和稀泥”或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各抒己见”。
归根结底,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呈现“一个目的, 两种手段”的关系, 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 它们相互支持, 缺一不可, 都是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不是“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关系, 更不应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筻
【课堂实例分析】推荐阅读:
课堂实例10-03
英语课堂实例11-02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实例05-23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例06-19
红动中国_PS课堂笔记实例07-07
课堂分析08-06
课堂会话分析07-16
课堂话语分析07-04
课堂德育分析08-19
口语课堂现状分析05-23